2016 刊 發行單位 新與的對話 -...

9
第二十三期 1 開學愉快! 本期所刊主題借用七月初台灣翻譯學學會舉辦 的演講,擬定為「新手與老手的對話」,幾位背 景多元的新生由此和大家打聲招呼,同時我們 也請到兩位學姐跟學弟妹說幾句話。不論組別 或年級,期盼你我皆能從本期各種故事中,找 到一些似曾相似的聲音,一起看見翻譯的漫漫 長路上,彼此的同與不同。 發行單位 發行人 曾麗玲主任 編輯顧問 馬耀民老師、石岱崙老師 責任編輯 趙士雄、許晏禎 版面設計 高尉庭 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 電子報 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電子報由學生自 發編輯,為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出版 之官方電子刊物,於每月 15 日發行,內 容包含本學程的活動報導、學生及老師 翻譯作品與論文分享,以及口、筆譯界 的最新消息與發展。 2016 刊 新與的對話 編輯的話

Upload: doantram

Post on 29-Aug-2019

2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6 刊 發行單位 新與的對話 - gpti.ntu.edu.twgpti.ntu.edu.tw/files/news/332_53aaa326.pdf · 或年級,期盼你我皆能從本期各種故事中,找 到一些似曾相似的聲音,一起看見翻譯的漫漫

  第二十三期    

  1  

                   

 

 

 

 開學愉快!

本期所刊主題借用七月初台灣翻譯學學會舉辦

的演講,擬定為「新手與老手的對話」,幾位背

景多元的新生由此和大家打聲招呼,同時我們

也請到兩位學姐跟學弟妹說幾句話。不論組別

或年級,期盼你我皆能從本期各種故事中,找

到一些似曾相似的聲音,一起看見翻譯的漫漫

長路上,彼此的同與不同。

發行單位 發行人

曾麗玲主任

編輯顧問

馬耀民老師、石岱崙老師

責任編輯

趙士雄、許晏禎

版面設計

高尉庭

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

電子報 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電子報由學生自

發編輯,為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出版

之官方電子刊物,於每月 15 日發行,內

容包含本學程的活動報導、學生及老師

翻譯作品與論文分享,以及口、筆譯界

的最新消息與發展。

2016 ⼗十⽉月刊

新⼿手與⽼老⼿手的對話

編輯的話

Page 2: 2016 刊 發行單位 新與的對話 - gpti.ntu.edu.twgpti.ntu.edu.tw/files/news/332_53aaa326.pdf · 或年級,期盼你我皆能從本期各種故事中,找 到一些似曾相似的聲音,一起看見翻譯的漫漫

  第二十三期    

  2  

   

碩一口譯組   莊英里  

七月十號由台灣翻譯學學會主辦的「老手與新手

的對話」邀請了兩個世代的專業口譯員分享口譯工作

的酸與甜。當老師們輪流分享自己的學習經歷時,我

更加體認培養一個專業口譯人才是一件多麽艱難的

事,不但需要極大的意志力、時間、甚至需要些許的

天份。每一位老師都是經歷一次次的挫折,方能戰戰

兢兢地走進口譯廂,完成任務。老師們雖然都談到口

譯工作的新鮮與挑戰,然而,言談中也透露出「隱身

幕後」的孤獨以及沒有被充分尊重的失落。

會談中 有趣的地方莫過於探討兩個不同世代

的口譯員所面臨的不同挑戰與各自擁有的優勢。吳敏

嘉老師特別提及,當年她們進口譯廂的時候沒有網

路,只能靠著字典與請教專家來累積術語,現在年輕

一代的口譯員雖然市場較小、競爭較為激烈,卻享有

更多的資源。她鼓勵新進口譯員不能只想著單靠一項

專才,而是要戴著許多頂「不同的帽子」身兼數職,

讓自己多元學習、拓寬自己的工作場域,使這些不同

的技能相輔相成。除此之外,黃舒莉經理分享接洽案

子、架設口譯設備、與僱主商談時遭遇困難的經驗也

讓人感嘆外界對於口譯認識的缺乏及對專業人才的

不尊重。

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黃經理 後的熱情喊話:「口譯專業倫理需要被建立、需要被堅持,

如果有任何業界同仁,請尊重這些口譯老師們,因為他們很辛苦,他們的工作很困難,我們應該

盡力協助他們,但我一個人堅持沒有用,我們要一起努力。」整體而言,這一個座談會透過跨世

代的交流,讓觀眾明白口譯工作的艱辛與誘人之處,也提醒大家這是一份「台上一分鐘,台下十

年功」的工作,需要被人尊重也需要自重。

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

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成立於 2012 年,為

文學院設立之跨領域的教學單位,透過中英

雙語的筆譯及口譯專業訓練,結合翻譯科技

之掌控,及專業領域知識之發展,訓練成為

現代專業之口筆譯之從業人員。

本學程分為筆譯組以及口譯組。專任師資員

額 4 名,皆為口筆譯研究與實務能力兼具之

專才,並有外文系中英翻譯學程 10 多名口

筆譯專業與語言、文化專業師資長期支援,

可提供文學、財經、科技、法律等各領域的

口筆譯人才訓練。

⼝口譯座談會⼼心得

Page 3: 2016 刊 發行單位 新與的對話 - gpti.ntu.edu.twgpti.ntu.edu.tw/files/news/332_53aaa326.pdf · 或年級,期盼你我皆能從本期各種故事中,找 到一些似曾相似的聲音,一起看見翻譯的漫漫

  第二十三期    

  3  

 

 

翻譯:一場永無止盡的探險之旅    

碩一筆譯組   黃馨霈  

我對翻譯的興趣始於大學時期的翻譯課,向來喜歡一個人靜靜雕琢文字的我,非常享受在兩

種語言文化間游走推移。翻譯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對外在世界有更深層的認識。大學畢業後

我曾考慮當高中英文老師,參加了數場教師甄試,也曾教過一小段時間的書,卻總覺得不合適。

雖然自己不排斥,但比起教書,我還是愛翻譯、藝術和文學多了些。  

之後在因緣際會下,看到了中研院數學期刊編輯的職缺,那時我對文字的駕馭能力有限,閱

歷也不豐,只憑著一股執念,覺得翻譯是我這輩子 想做的事情,同時想要跨越自己的舒適圈學

習不一樣的東西,就接下了這份工作。  

進去後才發現一切不如想像的簡單。我負責兩本中英文期刊的編輯工作,工作內容包含訪談

聽譯、稿件處理、校對、聯繫、訂閱、出版、電子書、電子版管理等等。對於編輯完全沒有概念,

而且只和前任交接了兩天的我,只能硬著頭皮一邊摸索一邊從頭學起。儘管編輯和行政事務繁雜,

但令我開心的是,我可以參與訪談,聽知名數學家談他們如何做學問、如何生活,同時嘗試數學

和科普的翻譯。工作兩年來,除了翻譯外,我也學電腦繪圖和網頁設計,和同事合作為兩本期刊

架設新網站,也學會用數學軟體 TeX,以及其它許多以前我從未想過的事情。  

我感到慶幸,慶幸自己做過一些不同的事,慶幸自己仍保有一顆好奇心。藉由接觸不同領域,

累積不同的生活經驗,滿足了我獲取新知的渴望,而這樣的經歷也豐富了我對於文字、對於翻譯

的看法。我認為好的文字源自豐富生活經驗的累積,而好的翻譯更是無法閉門造車。生活中許許

多多的事物都需要跨界的勇氣,身為譯者更應該放開心胸,擁抱各種可能,並謙遜面對他人的指

教。翻譯之於我,是一場永無止盡的探險之旅,更是一輩子的功課。期待未來在精進自身翻譯功

力之餘,能和老師同學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有更多跨領域、跨文化的啟發和收穫。  

 

 

 

碩一筆譯組   許晏禎  

  從小我對中文就有一股難以言喻的熱愛,就像上輩子的情人  

在今世重逢那麼地情深義重,也因為如此,我一直很確定,我的  

生命將和文字緊密相連,但卻是在接觸了翻譯這門學科後,才確  

立了相連的形式。  

學程新⼿手的話

Page 4: 2016 刊 發行單位 新與的對話 - gpti.ntu.edu.twgpti.ntu.edu.tw/files/news/332_53aaa326.pdf · 或年級,期盼你我皆能從本期各種故事中,找 到一些似曾相似的聲音,一起看見翻譯的漫漫

  第二十三期    

  4  

  我對中國古典文學充滿濃厚興趣,從先秦諸子的哲學論述、唐宋的詩詞作品,到明清的小說,

這樣豐碩的文化內涵,讓我思考,中國古典文學是否能跨越語言的藩籬,在世界傳播?在轉譯過

程中,又會有甚麼挑戰和限制呢?  

  我懷著這樣的疑問,進入台大外文系就讀,外文系的訓練,讓我發現翻譯是件複雜又充滿挑

戰的事情,需要高度文字敏銳度和靈活度,這也讓我更有機會細究我所深愛的中文,並在語言轉

換的過程當中發現其格局與限制。我腦中開始產生一個有點狂妄、卻促使我一心一意想進入翻譯

所研讀的願望:我希望能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翻譯研究的一員,並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這個夢或許有那麼一點大膽,也或者又那麼一點不自量力,但也許人生在世,面對自己所深

愛的事物,總要有那麼一點捨我其誰的勇氣。我相信台大翻譯所是一片 豐沃的土壤,能夠讓我

的夢想種子發芽茁壯、開枝散葉。未來的路還很長,或許不乏艱辛,但在這片夢土上,一切都充

滿希望。  

 

 

 

 

碩一口譯組   蔡宗祐  

  大家好,我是口譯組碩一的 Brian。我過去的背景是醫藥衛生  

相關領域,會加入學程,除了因為對口筆譯有興趣之外,也因為  

我覺得人生有很多可能性,如果沒有大膽去嘗試,我們永遠不會  

知道自己能成就甚麼。另外,翻譯不只要有語言能力和翻譯技巧,  

背景知識也不能少。有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加入譯界,我覺得是一件很棒的事。所上臥虎藏龍,有

人精通文史,有人擅長法政,也有人通曉經貿,能在這樣子跨語言、跨文化又跨領域的環境下學

習,是相當難能可貴的機會。  

        開學才不過幾週,我發現我不斷重新學習怎麼聽、怎麼說,不只是外語,連母語也好像得重

新學起。學習口譯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聆聽者和講者,未來不管從事甚麼樣的工作,這都是非常

寶貴的能力。  

        我一直覺得口譯很像空中飛人特技秀,譯者要經過非常嚴格的訓練才能上台,否則註定就會

在台上跌得鼻青臉腫。上台之後善用各種技巧和姿態擺盪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有時信手拈來,

有時驚險通關,而 終的目的就是服務台下的觀眾。現在我還是口譯界的新手,未來有好多好多

要學習的東西,我相信這將會是一趟收穫滿滿的精彩旅程。  

 

 

 

Page 5: 2016 刊 發行單位 新與的對話 - gpti.ntu.edu.twgpti.ntu.edu.tw/files/news/332_53aaa326.pdf · 或年級,期盼你我皆能從本期各種故事中,找 到一些似曾相似的聲音,一起看見翻譯的漫漫

  第二十三期    

  5  

碩一口譯組   Katje   陳映澄  

  “What’s  in  a  name?”  Or  so  Shakespeare  asked.       Katje  is  short  for  Aikaterine,  which  traces  its  etymology  back  to  many  possibilities:  from  hekateros,  meaning  ‘each  of  the  two’,  or  from  the  Greek  aikia,  to  torture,  or  possibly  Greek  for  purity,  katharos.    Those  who  read  Chinese  might  notice  the   澄,  for  clarity  or  to  purify  and   映,  to  reflect.    A  name  is  a  wish;  a  summoning;  a  declaration  of  intent.       “What’s  in  a  name?”     Working   with   words,   that’s   the   question   that   I   strive   to   answer   every   day.   One   choice   over  another  and  the  tone  shifts.  One  word  instead  of  the  other  and  instead  of  cheerful  optimism,  you  have  condescension.       Above   all,   clarity.   Even   when   it’s   tortuous   and   that   word   on   the   tip   of   my   tongue   is   being   a  slippery  bastard,  the  goal  is  to  reflect  what  the  original  writer  wanted  to  communicate,  to  successfully  straddle  two  worlds.       I’ve  always  walked  between  two  worlds.  Brought  to  America  when  I  was  two,  I’m  uncertain  what  exactly  my  “A”  language  is.  Theoretically  Chinese  as  I  was  speaking  it  already  when  we  moved,  but  lack  of  use  over  the  years  means  I  dream  in  English  and  it’s  the  language  I  do  most  of  my  writing  in.    I’ve  played  interpreter  for  my  mother  ever  since  I  was  a  child.  I’ve  had  to  navigate  the  shoals  of  myself  while   finding  my  way  as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   too  Chinese   in   some  ways  and   too  American   in  others.  We  moved  constantly,  once  every   three  years  on  average,   from  Taiwan   to  America   to  China  and  back  again.  Language  was  always  my  first  tool  to  reach  for  whenever  confusion  threatened,  words  my  chosen  weapon.  My  first  “job”  was  playing  secretary  for  my  uncle,  translating  letters  and  snippets  of  manuals  in  exchange  for  pints  of  Haagen  Daz.       Coming   back   to   Taiwan   after  most   of   my   life   away   to   enroll   in   a   program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feels  like  coming  full  circle.  Certainly  no  one  in  my  family  was  surprised  when  I  declared  my  intent  except  perhaps  myself.       So   far,   it’s   been   illuminating.   Sometimes,   I   feel   at   ease   in   my   skin,   as   if   this   is   merely   an  (admittedly  arduous)  extension  of  what  I’ve  always  been  doing,  just  backflips  and  handstands  instead  of   somersaults.   Other   times,   i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lchemy   and   baking   –   what   am   I   doing  thinking   I   can   spin   straw   into   gold   when   all   I’ve   ever   known   has   been   the   relative   ease   of  making  cupcakes?       Returning  to  Taiwan  has  shown  me  just  how  much  of  a  foreigner  I  am.  I  somehow,  mysteriously  expected   to   slot   into   place,   melding   seamlessly,   and   yet   surprises   have   abounded   at   every   turn.  Academically,   it’s  been  the  same.   I  didn’t  expect   it   to  be  easy,  but   there’s  a   fluidity   I   thought  would  descend  that  hasn’t  quite.  Not  yet.       I  have  hopes  that  it  will,  however,  and  I  take  hope  and  reminder  from  my  (new!)  name.  Everything  worth  having  has   to  be   fought   for,  and   I  expect   this   journey   to  be  no  different.  Bon  courage,   fellow  travelers.  May  the  road  rise  to  meet  you  and  the  wind  always  be  at  your  back.    

Page 6: 2016 刊 發行單位 新與的對話 - gpti.ntu.edu.twgpti.ntu.edu.tw/files/news/332_53aaa326.pdf · 或年級,期盼你我皆能從本期各種故事中,找 到一些似曾相似的聲音,一起看見翻譯的漫漫

  第二十三期    

  6  

碩一口譯組   Iago   梵雅戈  

  Hello  everyone!  I’m  Iago  Valin,  one  of  the  new  students    in  the  interpreting  branch  of  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Programme  at  NTU.  I’m  excited  about  being  one  of  the  first    ones  to  write  for  the  first  edition  of  this  school  year’s  newsletter.       First,  a  little  bit  about  my  background.  My  family’s  from  Spain,  from  the  city  of  Lugo,  in  the  Galicia  autonomous  community.    It   is   a   beautiful   historical   city   founded   in  Roman   times,  which   still   preserves   a   lot   of   ancient   roman  heritage.  Going  through  the  roman  walls  into  the  city  centre  you  can  see  all  sorts  of  ruins  of  the  Roman  Civilisation:   mosaics,   temples,   pools,   etc.   Because   of   my   father’s   job,   we  moved   around   every   few  years,  all  around  Spain,  until  we  eventually  settled  in  the  UK  in  the  Island  of  Jersey  (Channel  Islands).  That  was  the  place  where  I  started  interpreting.     After  a  few  months  of  not  being  completely  sure  of  what  was  going  on  in  my  class  one  day,  I  just  started  speaking  English,  and  soon  after,  I  was  translating  things  for  my  parents.  At  the  time  I  wasn’t  really  aware  of  it,  but  I  was  slowly  learning  how  to  do  simultaneous  and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nd  I  think  that  that  definitely  helped  my  brain  deal  with  multiple  languages  and  multitasking.     After  a  brief  time  back  in  Spain,  I  attended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where  I  studied  English  Language  and  Chinese.  Chinese  was  just  an  interest  at  the  beginning,  but  after  learning  how  different  it  was  from  all  the  other  languages  I  had  ever  studied,  I  couldn’t  get  enough  of  it,  which  brought  me  to  Taiwan  on  exchange  for  one  year.   I  also  discovered  my  passion  for  Language  Contact,  as   it  explained  how  multilingual  societies  and  individuals  manage  languages  in  their  conversations  and  minds.  I  firmly  believe   that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at   something   is   through   a   lot   of   practice.   So   after   a   year  exclusively   studying   Chinese   at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me   (ICLP),   I   decided   to  apply  for  NTU’s  T&I  Master’s  Programme.     So  why  do  I  want  to  study  interpreting?  First  of  all,  every  day  in  an  interpreter’s  life  is  different,  and  they  have  to  tackle  a  wide  variety  of  topics.   I  am  a  fairly  curious  person,  so   learning  a  bit  about  everything  is  something  that  really  interests  me.  Second,  I  want  to  challenge  myself  to  become  more  decisive   and   confident,   which   is   something   that   I   hope   will   come   with   having   to   make   immediate  decisions  when  interpreting.  Lastly,  studying  interpreting  at  NTU  is  also  a  good  way  to  really  improve  my  overall  Chinese  fluency.     However,  like  my  classmate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choosing  NTU  is  because  I  know  that  after   studying  here   for   a   few  years,   I  will   have   a   very   solid   foundation   to  work  with  out   in   the   real  world.  The  T&I  programme  seems  intense  and  I’m  sure  after  two  years  here  my  interpreting  skills  will  improve  tremendously.   I  hope  that   I  can  put  these  skills  to  use  not  only   in  big  forums  and  meetings,  but  also  to  help  people  who,  like  my  family  years  ago,  are  in  a  foreign  country  and  need  someone  to  help  them  communicate  and  lead  a  happy  life.    

Page 7: 2016 刊 發行單位 新與的對話 - gpti.ntu.edu.twgpti.ntu.edu.tw/files/news/332_53aaa326.pdf · 或年級,期盼你我皆能從本期各種故事中,找 到一些似曾相似的聲音,一起看見翻譯的漫漫

  第二十三期    

  7  

 

 

R03 筆譯組   繆嬋君(2016 年畢業)  

致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前幾天收到學妹的邀文,希望我能和大家分享我在臺大的  

親身經歷,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我很高興能見證翻譯所這個  

大家庭越加興旺,同時也由衷希望初入碩班的你們,能夠對今後想走的道路有更多的瞭解,少走

彎路,擁有你們期待中的讀研生活。所以這篇短文不會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只是一位學姐簡單地

在對你們用心訴說。  

別因為走的太遠而忘記自己為什麼出發    

  親愛的學弟學妹們,你們可能在申請研究所的過程中已被問過無數次“為什麼要讀臺大翻譯所

呀?”“今後的職業規劃是什麼呀?”等等看似泛泛卻又不得不問的問題。這些問題迫使你提前考慮

自己今後到底要走怎樣的路、看怎樣的風景、結識怎樣的朋友。現在你們已經如願以償地進入了

翻譯所,但是否還記得當時考研的初衷?是否有好好規劃過這   2-­‐4   年的研究所生活要如何走過?

如果心裡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一定要堅持下去。我一直覺得人和人 大的差別不是智商,而是

能堅定不移地完成所設目標的能力。別因為走的太遠而忘記自己為什麼出發,勿忘初心,方能始

終。  

認真地上課、認真地“玩”    

  掐指算算,學生生涯也就短短數載。進入社會後,不會再有那麼一個寧靜的環境讓你專注地

汲取知識;不會再有一群不求回報的老師對你諄諄教誨;也不會再有一個平臺同時提供幾百個興

趣小組等你來探索。所以,我希望學弟學妹們能珍惜每一天在學校的生活。臺大資源豐富,對大

家是份寶貴的財富。尤其對於畢業後直接工作的同學來說,這 後幾年的學生生活更應好好把握:

認真地學習知識,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發展自己的興趣,用心地交朋友,“玩”轉你們彪悍青春。因

為不會有比你們現在所處的校園更包羅萬象的地方了,她允許你們犯錯,提供你們機會,讓你們

去探索,並真心希望你們能越來越好   。  

  後,我想送親愛的學弟學妹們一句話:不是你的能力決定了你們的命運,而是你們的決定,

決定了你們的命運。  

  祝大家新學期有新氣象!  

 

 

 

 

 

學程⽼老⼿手的話

Page 8: 2016 刊 發行單位 新與的對話 - gpti.ntu.edu.twgpti.ntu.edu.tw/files/news/332_53aaa326.pdf · 或年級,期盼你我皆能從本期各種故事中,找 到一些似曾相似的聲音,一起看見翻譯的漫漫

  第二十三期    

  8  

R03 口譯組   張嘉芸(2016 年通過口譯聯合專業考試)  

  人就是這麼奇怪,碩一碩二有口譯課的時候我每天都  

很煩惱,有讀不完的資料、準備時間永遠不夠、詞彙永遠  

背不起來、臨場反應總是不夠快、話總是講不好,但現在  

沒有口譯課了,我反而很想念那種跟同學一起崩潰、互相  

鼓勵、度過困難考驗的日子。  

  對我來說,上口譯課不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又有完美主義,我感到

挫折、沮喪、自我否定的時間多過於成就感,總是覺得可以做得更好。但也正因為對自己的表現

永遠不滿意,才有動力不斷逼迫自己成長,每一次上課都要準備得更充分、想辦法加長練習時間、

不停分析並修正自己表現上的缺點。所以我覺得在口譯這條路上,心理素質很重要,我們必須學

習如何面對挫折,在表現不好的時候對自己保持信心。  

  近碩二應該已經開始準備明年六月的專業考了,也看到碩一的學弟妹開始約練習,大家都

很認真上進!我自己覺得練習 重要的是確定自己有吸收。如果一直很勤奮的練習,但練習完都

沒有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學到什麼,那下一次還是會犯一樣的錯誤,不知道怎麼講的東西還是講

不出來。每個人吸收的方式可能不一樣,我自己練習完會回去翻練習筆記,把新的詞彙和回饋都

整理進自己的資料庫裡面,隨時拿出來看,想一想下一次要怎麼用。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保持這

個習慣。  

  專業考心得的話,考前大家都跟我們說要平常心,但對我這種神經質的人來說,根本不可能

平常心面對,考前根本睡不好也吃不好,所以我覺得重點是不要讓別人看出你很緊張。我是不

知道考官有沒有發現我很緊張,但大家練習時可以請同學幫忙注意這個,比如說一些會干擾聽眾

或顯露出你很緊張的小動作(我轉筆的習慣就被說過好幾次)這些都可以提早發現並試著改掉。

要分享的話可以講很多,等更接近考試時再說吧!希望大家這學期都收穫滿滿!

 

 

 

 

 

碩一口譯組   李秉昇  

  從小學開始,我就是瘋狂的體育迷,家裡的電視只要  

開著,幾乎都鎖定體育台,觀賞體育節目。高中之後,我  

就已經認真把體育媒體當作未來志向之一,至今如此。  

  開學前的暑假,得知學程已和 FOX 體育台談成實習計畫,提供學生到電視台的機會並且深入

實習分享

Page 9: 2016 刊 發行單位 新與的對話 - gpti.ntu.edu.twgpti.ntu.edu.tw/files/news/332_53aaa326.pdf · 或年級,期盼你我皆能從本期各種故事中,找 到一些似曾相似的聲音,一起看見翻譯的漫漫

  第二十三期    

  9  

接觸運動英語編譯、電視媒體運作及體育新聞產製。對我而言,這個機會不只能實際應用翻譯專

長,增加實務經驗,也同時能讓我在第一線研習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因此我立刻提出申請,後來

也很幸運地和另外兩名學長姐獲得學程推薦,進入青少年時期夢寐以求的運動電視媒體。  

  FOX 體育台隸屬於在台灣擁有近 30 個電視頻道的大型外商「福斯國際傳媒集團」,是台灣

具規模的體育家族頻道之一。FOX 體育家族在有線、數位電視兩種平台上,共有三個頻道,轉播

內容包括棒球、籃球、足球、網球、高爾夫球、電競、賽車、摩托車等多種運動項目。由於體育

家族的官方網站從八月起改版,從原本只提供節目表的一般資訊網站,改成擁有自產網路新聞、

影音新聞等數位內容的多媒體新聞網站,因此自加入團隊到截稿前,我被分派的業務主要就是替

全新的官網編譯各種運動項目的體育新聞。  

  實習過程中,主管提供很大的自主空間,讓實習生從做中學。選材方面,我們可以自己上網

從外電新聞中挑選值得報導、有足夠新聞性的題材,羅列給主管挑選。一般來說,只要題材有足

夠的故事性、重要性或是與體育台轉播的賽事相關,都會被採納。主管會協助區分處理上的優先

順序,所以選材可說相當自由,同時也非常重視新聞的價值和專業。選定題材後,就直接開始編

譯寫稿,寫作風格、形式都讓我們自主發揮,沒有一定的架構或限制,寫完後挑選可用的照片和

周邊素材(如社群媒體的內嵌工具), 後提交完稿給主管審核後便能上稿。  

  整個新聞產製的過程十分迅速流暢,因為主管和實習生之間的溝通絲毫沒有官僚主義的痕跡,

有任何問題和意見主管都能立即給予反饋,他們也很樂於和記者、實習生討論關於媒體、新聞、

體育專業的事務。主管審核完稿子後,會告知實習生值得改進之處,並依據他們多年的實務經驗,

提供 有效的建議。除了在新聞編譯工作上獲益匪淺,主管還讓我們觀摩電視新聞的產製流程,

從編採會議到新聞直播的現場情形,我都得以一窺究竟,算是大開眼界。  

  雖然至截稿前才在 FOX 待大約一個月左右,但我在這一個月的所學所見,完全是過去無法想

像的。每次離開公司時,縱使頭腦疲憊,但內心總是充實、喜樂,這種感覺真的非常難得。所以

我真心推薦 FOX 體育台的實習機會,給所有大學部翻譯學程和碩班的同學。  

  雖然運動領域在台灣一向冷門,但事實上台灣的運動圈、體育媒體界非常需要語言專才,在

體育運動日漸獲得重視的情況下,相關的就業機會和發展可能性將會愈來愈多。除此之外,運動

帶來的樂趣、價值、故事、精神,不僅是現今紛亂社會中的一股清流,更是人們抒發壓力、讓緊

繃心情獲得緩解的 佳良藥。  

  很感謝學程提供這次的實習機會,也是透過這個契機,我才得以更深入的體會運動獨一無二

的魅力和價值。即便這個實習只能計入筆譯組的學分,口譯組無法拿來抵用實習學分,我仍甘之

如飴,因為這世界上又有什麼事情是比燃燒熱情更幸福的呢?  

欲訂閱本電子報,請上臺灣大學電子報系統  http://epaper.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