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祝鸣华 编辑邮...

1
白鹤南飞地 新民网:www.xinmin.cn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 18 2017年 9月18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祝鸣华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千年古刹云翔寺 朱少伟 初秋,徜徉于沪郊南翔老 街,只见粉墙黛瓦的房屋参差 林立,五光十色的店铺鳞次栉 比,清末民初“银南翔”的历 史风貌重现。不过,我没有多 停留,而是快步跨过了香花 桥,随即一座雄伟庄严的寺院 映入眼帘:山门前的巨石镌刻 “云翔寺”,门额横楹为“留云 禅寺”。凝视良久,情不自禁 想起赵朴初大师与该寺之缘。 上世纪 !" 年代中期,经 复旦大学的恩师介绍,我有幸 拜见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 赵朴初大师。赵朴初大师集佛 学理论、文学和书法艺术于一 身,造诣极深,那天他在交谈中 曾提及从前“沪上四大丛林”之 一的留云禅寺,并希望我搜集 已消失名刹的资料。随后,我遵 嘱查阅多种地方志书和前人著 述,终于了解留云禅寺沿革:它 原位于南市小南门外,清代光 绪二年( #!$% 年)由杭 州 海 潮 寺住持显振来沪创建,初为杭 州海潮寺下院,到抗战前已香 火极旺盛,庙基占地约 #& 亩, 东至留云寺路 (今柳市路),南 至陆家浜(今陆家浜路),西至 桑园路,北至复善堂街(今东江 阴街),常住僧众最多时逾 '"" 人; ()&$ 年“八一三”事变后, 在侵沪日军炮火中遭严重破 *导致一撅不振。 不久,我前往柳市路一 带,探寻留云禅寺遗存,却毫 无收获。经当地土生土长的老 人指引,才在柳市路上找到原 山门位置。一位九旬老伯告 知:“过去留云禅寺山门,门 牌为‘留云寺路 $! 号’。”另 一位年逾八秩的老太则指出: “原先的陆家浜,西接肇嘉浜 即今徐家汇路,东注黄浦江, 留云禅寺位于北岸;该寺因曾 是杭州海潮寺下院,民间俗称 海潮寺,今柳市路最早就叫海 潮寺旁路,附近陆家浜上的一 座木桥也叫海潮寺桥;桥南的 一条马路,起初叫海潮寺桥南 街,以后改称海潮路,沿用至 今。”我不由陷入沉思:“柳 市(‘留寺’谐音)路和海潮 路这两个路名,就是昔日留云 禅寺的痕迹了。 我向赵朴初大师汇报了以 上情况,他听后感慨不已,并 说:“真希望这座昔日沪上名 刹有一天能重建!” +""" 年春,留云禅寺 ,湾海明禅寺祖庭- 得以启动重 建,并移址嘉定南翔,占地 (. 亩;从此,留云禅寺与始 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 (./. 年) 的云翔寺两寺合一,这实 现了两岸僧侣“云翔于四海而 根留于祖基”的美好意愿。 “云翔寺”此前由赵朴初大师 题写,“留云禅寺”由时任世 界佛教僧伽联合会会长、台湾 海明禅寺悟明长老(留云禅寺 第六代传人) 题写。留云禅寺 沉寂数十载而在新时期复兴, 乃申城佛教界之盛事矣。 拽回思绪,我怀着虔诚进 入山门,当地居民通常习称它为 云翔寺。这座寺院呈现一派唐风, 具有淳朴自然、刚劲雄健、气势恢 宏的特点,完美地将建筑艺术、 造型艺术、园林艺术融合。虽说 “天下丛林相识多”,但它就是与 众不同,如大雄宝殿地基特别 高,它与周边的宽广地下空间辟 有万佛堂和功德堂;钟鼓楼挺拔 俊逸,设计灵感来自敦煌壁画的 “宫城角楼”;放生池非圆非方, 从旁边那雕刻“禅”字的山岩背 后涌出一泓清泉…… 在悦耳的梵呗声中,我由衷 赞叹:“千年古刹云翔寺,堪称 江南地区鲜见的仿唐寺院建筑 群!” 猜灯谜 最为民间喜闻 乐见 《动物园长的夫人》 一开始展开的 画面,就让我们看到天堂般的景象,这 里是波兰华沙,一个美丽的动物园:早 晨,晨光熹微,游人等着开门;动物园 里,假山、水池、陆地,各种动物,像老 虎、狮子、豹子、大象、骆驼、斑马、猴子、 鹦鹉等等,优哉游哉地玩耍、游走、飞 行;园长夫人安东尼娜骑着自行车,穿 梭在动物园里,向动物们问早安:“你 好,亲爱的。”“你真美。”不过,很快, 天堂就会变成地狱,因为此时是 ()&) 年,德国正觊觎着波兰,法西斯的铁蹄 就要踏向波兰的土地。电影有两个生死 对比场景很耐人寻味:大象分娩,小象 生命垂危,安东尼娜冒着被大象 攻击的危险,对小象实施抢救, 挽回一条生命;可是不久,德军 对华沙进行轰炸,炸弹落到动物 园,动物惊慌失措,老虎狂窜, 犀牛兜圈,猴子摇树,顷刻间, 动物尸横遍地,生命轻易就被死 亡代替。 和电影开场祥和的景象相 比,轰炸后的动物园,在肃杀氛 围里,如同末日一般:到处是火 光、烟雾、枪声、爆炸声、呼喊 声;各个角度拍摄的镜头里,失 控的野生动物,悲惨无助地四处 乱窜。需要指出的是,和可怜的动物一 样,华沙的犹太人,马上就要进入万劫 不复的境地,德国纳粹,不仅杀死动 物,也开始抓捕犹太人,建立隔离区, 随后,送往集中营。电影里,一个犹太 少女遭德军凌辱,一对母女当街被射 杀。恐怖笼罩在华沙上空。 本片女主角安东尼娜说:“你永远 分不清谁是敌人,谁可以信任,也许那 就是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动物,你看着它 们的眼睛,就知道它们心里想什么,它 们不像人。”安东尼娜不是犹太人,面 对禽兽不如的纳粹迫害犹太人,她和丈 夫简·扎宾斯基起意帮助犹太人,如同 《辛德勒名单》,她和丈夫,借为德军养 猪为名,从隔离区偷运犹太人,用动物 园作为中转站,然后将他们送往安全的 地方。在动物园里,躲藏在地下室的犹 太人,会遇到危险,不过,安东尼娜自 有办法,钢琴声是暗号, 白天的琴声是警讯,只有 夜晚的琴声,人们才能聚 在一起聊天。 正如导演所说,本片 取用女性视角。安东尼娜是一个温柔、 有爱心的人,她原本只是想安置她的雕 塑家朋友,但一旦波兰抵抗组织决定, 将动物园作为犹太人的庇护所,她就倾 全力援救。电影设置安东尼娜和犹太少 女的互动,用自己的经历和小兔子来缓 解少女的创伤。她和德国军官赫克的关 系,是本片最难处理的段落。赫克战前 也是动物学家,和安东尼娜算是朋友, 但德军入侵波兰,赫克的身份有 了变化,他对安东尼娜有好感是 确切无疑的。安东尼娜呢?原本 赫克打算关闭动物园,在安东尼 娜夫妇提出为德军提供肉类食品 建立养猪场而保留动物园后,赫 克同意了,不过,他想利用动物 园来实施自己培育灭绝动物—— 欧洲野牛的计划。安东尼娜爱自 己的丈夫,但又不得不经常和赫 克在一起。安东尼娜扮演者杰西 卡·查斯坦拿捏到位。有一次, 赫克想吻安东尼娜,安东尼娜下 意识地后退,可当地下室小孩发 出声响,可能引起赫克怀疑时,安东尼 娜马上主动抱紧赫克。扎宾斯基受伤被 俘,不知关押在哪里,安东尼娜只得找 赫克,当赫克索要回报时,安东尼娜 说:“你让我恶心。”在丈夫对他们的关 系有所怀疑后,安东尼娜说:“你根本 没注意,他让我害怕。”朋友、敌人; 动物学家、纳粹军官,安东尼娜眼中, 这是多种复杂成分混在一起的赫克。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片尾字幕 最后这样写道:“德国占领期间,有近 &// 犹太人藏在华沙动物园,有些人住 了几年,有些人只住了几个晚上,除了两 名犹太人被杀,其他人都活过了战争。 +/ 年后,安东尼娜和扎宾斯基被以色列 大屠杀纪念馆认定为国际义人,这是授 予他们的最高奖项。华沙只有不到 %0 的人口幸存,但他们夫妇还是重建了动 物园,华沙动物园至今仍然开放。” 今天是本学期最后一次教研活动, 教研员照例要给我们全区的初三语文老 师分析这次期末统考的情况。 她首先打出了一张表格:特困生的 转变。 有十几个孩子,分别隐去了姓名中 的一个字,列举了八年级的一次成绩和 这一次的一模成绩。我看到大部分原先 “大红灯笼高高挂”,现在达到及格线。 在原因栏里,分别标注着智力、态度 等。其中一个同学写着“有证”,一个写着“无证”。 该生的老师介绍说,那“证书”是医院开具的,证明 其智障,随班就读,成绩不算入班级。那“无证”的 同学,小学时,是有的,到了中学,家长死活不肯去 医院开“证明”,觉得那是一张死亡判决,所以就一 直拖着。 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同事,三十好几了,才得一 子,不料先天自闭,比同龄人晚一年入学,#/ 以内 加减法,复印了上百份,还是东错西错。更恼人的 是,上课时大喊大叫,动辄打人。同事,没有办法, 常常请了假,陪儿子坐在教室里一起学习,帮忙记笔 记,做游戏。 老师们建议她把儿子送到特殊学校去,这样孩子 会得到更人性化的关照,可是她不肯,她说,也许会 发生奇迹。 看着 112 上一长串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一群饱 经沧桑的父母,他们奔波劳碌,却忧心忡忡;他们始终 满怀希望,却屡屡被现实击得支离破碎,遍体鳞伤。 和我一起的晓燕感慨地说,这世界有多少忧伤啊。 我说,是啊,一样的父母。 所以,你知足吧,还嚎啕大哭呢。 晓燕顺势宽慰我。 前天,儿子寒假结束,赴美继续学 业。我借故上班,没送他去机场。他爸爸 也只是送他到静安寺的航站楼。他受不了独自从浦东 机场开车回来的孤寂和落寞。 我下班回家,堆满茶几的各色充电器、手机、糖 果糕点不见了,只剩下两盆水仙孤零零地开着,默默 地发着幽香。推开儿子的房间,整整齐齐,一尘不 染。电视机、空调都不是待机状态,连床头柜上台灯 的插头都拔了…… 泪水奔涌而出,我知道,儿子已不属于我的了。 我怎么那么傻,总嫌他生活起居没有规则,一觉 睡到十点,然后免了早餐;嫌他不懂得收拾房间,写 字桌上堆满杂物;嫌他同学聚会太多,在家没吃几 顿;嫌他…… 现在,面对空落落的屋子,心 想,那些“烦他”原本就是上天赐予 的幸福。 我恍然,孩子,不属于我们,他 只是我们生命里的一段陪伴。 我收敛了眼泪。 教研员范老师说,今天,我打出 了这些学生的任课老师的名字,是想 向她们表示感谢和敬重,真诚地道一 声:老师,您辛苦了。 我知道,这份成绩单里,凝聚了老 师多少的耐心、爱心和恒心。她们殷殷 地望着这颗坚硬的种子,让阳光晒它, 用清泉润它,用泥土捂它,甚至用掌 心捧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也曾这样对待“若愚”同学, 可他就是无动于衷。一首律诗,和他 一起背诵了 $/ 分钟,他只记住了首 联,而满盒子的巧克力豆已下去了一 大把。我暗地里笑话他父母,怎么那 么有先见之明,知道儿子“若愚” 呢。后来,我读到台湾张晓风老师的 文章 《念你们的名字》,我才领悟到, 名字是天下父母满怀热望的刻痕,这 一两个美丽、醇厚的字 眼,简直就是一篇简短质 朴的祈祷!“若愚”乃是 蕴含“大智”的企盼啊。 我不禁轻轻地读 112 上的名字,“陈 3 文”“唐 3 杰”“周 3 圣”……我 虔诚地品味这些孩子的名 字,我恭敬地省察这些孩 子的名字。其实,每一个 名字,无论雅俗,都自有 它的哲学和爱心。 我忽然理解了他们的 父母,虽然辛苦于其他父 母,但他们是一样快乐 的,因为人是活在盼望里 的。 那么,这个世界,不该 满是忧伤,至少悲欣交集。 我赞叹范老师的智 慧,给了我们醍醐灌顶的 启迪。 闲听蝉声 张为民 立秋之后,虫声渐 稀,倒是窗前的一丛桂花 树里间歇飞出一阵激越、 通透的蝉声,拉长了溽暑 的尾声。 鸣虫之中,蝉是最稀 松平常的。整个夏季,绿 植茂密之处,随时可撞闻 蝉轰然而起的鼓噪,铺天 盖地,密密麻麻,不留一 丝缝隙地兜头盖下,仿佛 烈日下骤然而降的一场声 雨,刺得人不由一激灵。 时尚的都市鲜有“松下柴 门闭绿苔”的景致,“蝉 噪林逾静”的清幽自然也 难以由心而生,浸出的是 挥不去的燥热。 蝉,以其海量,以其 宏声,霸道地占着夏季鸣 虫主角的位置。风头之 下,蝈蝈、纺织娘、金铃 子一众虫儿的鸣声变得绵 软、孱弱,非得要竖起耳 朵,凝精聚神,才能在万 籁之中辨出一点儿细微。 蝉,虽是夏日的应时 之物,但并不待人见,嫌 其吵闹,厌其伤绿,在很 长一段时间里,蝉是被归 于害虫一类的。那些年的 夏天,常常午睡正酣,窗 外忽起一阵吆喝:门窗关 好,衣裳收进去,要洒药 水喽!未几,白色的水雾 间杂着浓浓的药味,劈头 盖脸地扫过梧桐杨柳浓荫 的枝叶。风雨一场,蝉声 骤息,但也只消停几日, 又一如既往。夏,是蝉的 舞台,蝉不离不弃。 小时候,常跟在楼里 的几个大兄弟后面看捕 蝉,长长的竹竿上套了塑 料袋或是粘了黏胶,顶着 骄阳,在树丛中逡巡,探 寻到蝉声最闹处,竹竿起 起落落,树上的蝉声便被 摘了下来。这些蝉儿多是 当了孩子们的玩物,稍稍 握紧腹部有两块响板的蝉 儿,蝉声立时从自己的手 心里钻出来,生生的有 趣。但听过几声蝉鸣,这 些蝉儿往往不知所终,丢 了、飞了……寻常之物, 往往不为人所惜,少了几 只蝉,绿荫中的蝉声并不 见减弱,长长的蝉鸣厮守 着漫漫苦夏,让人几乎忘 却光阴的流逝。 秋风渐起,季候转凉, 蝉终耐不得萧瑟清冷,逐 渐沉寂。从春暖便开始吟 唱的蝉声亦起了变奏,由 盛时的恢弘磅礴,转为尖 利短促,时断时续,若有若 无。蝉声稀落,偶尔闻听, 便觉得金贵起来,也似乎 只到了这一刻,才会念想 起喧闹了一季的蝉来。 蝉音同“禅”,含些 古意,藏些禅机,正合文 人墨客托物言志的心思。 蝉,因此被赋予了别样的 意蕴。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蝉,更是感怀之物。“居 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只是咏蝉之高洁吗?“何 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 说凄凉”又仅仅是叹蝉之 悲声么?还有那“世间最 有蝉堪恨,送尽行人送尽 秋”、“日夕凉风至,闻蝉 但益悲”……寄情于蝉, 文人意境,想表白的却并 非是韶光容易,阴晴圆 缺。还是王国维说得好: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 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 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喜欢听秋天的蝉声, 总觉得那是和心灵丝丝相 契的和弦,风是清新,略 带凉意的,而蝉声则是附 着在风上的音符, “高蝉多 远韵,茂树有余音”。那年 秋天,在北疆游玩,天山 脚下,戈壁茫茫,旅游车 在路边一座残破的院子前 停下,游客被次第引入院 中的一间小铺子里,简陋 的柜子里陈列着精油、大 枣、硅化木等一些当地特 产,品质不高,包装简陋、 价格便宜。眼睛却被柜子 一角那对栩栩如生的蝉吸 引住了,黑黝黝的身段儿, 泛着油光,轻爪薄翼,正附 着柳枝作攀爬状。让店员 取出细看,大小不过半掌, 是用乌木所雕刻,铠甲、 翅翼、甚至肢足,无不纤毫 毕现,惟妙惟肖,雕工当属 上乘。端在手心揣摩,一 时间恍临山涧绿荫,树影 婆娑,蝉声灌耳。有些心 动,问价,店主许是看出 了我的喜欢,报了个并不 便宜的价格,正犹豫着要 店主讨价,边上的友人在 催促,走啦,这些个小雕 塑哪里没有。听了,便放 下了那对蝉儿。可以后, 再也没有遇到过那一对让 我如此心动的蝉儿,所谓 缘分,有时相错而过反而 能惦记得更为久远。 很久以前,听过一首 台湾歌曲 《秋蝉》,常萦 耳边的是那一句“听我把 春水叫寒,看我把绿叶催 黄……”浅浅的诗意,淡 淡的忧愁。其时,还是青 涩之年,总觉歌声之清 朗,意境之唯美。久远的 光阴,弥漫过少年不知愁 滋味的气息。一如蝉和夏 天的缘分,中年和少年的 错失。多年以后,在一个 安静的秋夜,是否还会想 起那个骄阳似火的夏天, 蝉儿鸣在树梢。 书法 灯味斋吟草 陈铭华 暑中偶成 小楼坐待煮香芽 难觅新凉热浪加 厌听鸣蝉时一唱 频添暑气到人家 记游扬州 江上烟波接碧云 孤帆远去棹歌闻 瘦西湖畔闲吟处 载满箫声月二分 品茗口占 茶吟七碗仰卢仝 齿颊生香两腋风 洗尽尘烦情未已 流连细乳笑谈中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Dec-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祝鸣华 编辑邮 …xmwb.xinmin.cn/resfile/2017-09-18/A18/A18.pdf将动物园作为犹太人的庇护所,她就倾 全力援救。电影设置安东尼娜和犹太少

十日谈白鹤南飞地

新民网:www.xinmin.cn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

18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祝鸣华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千年古刹云翔寺朱少伟

! ! ! !初秋,徜徉于沪郊南翔老街,只见粉墙黛瓦的房屋参差林立,五光十色的店铺鳞次栉比,清末民初“银南翔”的历史风貌重现。不过,我没有多停留,而是快步跨过了香花桥,随即一座雄伟庄严的寺院映入眼帘:山门前的巨石镌刻“云翔寺”,门额横楹为“留云禅寺”。凝视良久,情不自禁想起赵朴初大师与该寺之缘。

上世纪 !"年代中期,经复旦大学的恩师介绍,我有幸拜见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大师。赵朴初大师集佛学理论、文学和书法艺术于一身,造诣极深,那天他在交谈中曾提及从前“沪上四大丛林”之一的留云禅寺,并希望我搜集已消失名刹的资料。随后,我遵

嘱查阅多种地方志书和前人著述,终于了解留云禅寺沿革:它原位于南市小南门外,清代光绪二年(#!$% 年)由杭州海潮寺住持显振来沪创建,初为杭州海潮寺下院,到抗战前已香火极旺盛,庙基占地约 #&亩,东至留云寺路(今柳市路),南至陆家浜(今陆家浜路),西至桑园路,北至复善堂街(今东江阴街),常住僧众最多时逾 '""

人;()&$ 年“八一三”事变后,在侵沪日军炮火中遭严重破坏*导致一撅不振。

不久,我前往柳市路一带,探寻留云禅寺遗存,却毫无收获。经当地土生土长的老人指引,才在柳市路上找到原山门位置。一位九旬老伯告知:“过去留云禅寺山门,门

牌为‘留云寺路 $!号’。”另一位年逾八秩的老太则指出:“原先的陆家浜,西接肇嘉浜即今徐家汇路,东注黄浦江,留云禅寺位于北岸;该寺因曾是杭州海潮寺下院,民间俗称

海潮寺,今柳市路最早就叫海潮寺旁路,附近陆家浜上的一座木桥也叫海潮寺桥;桥南的一条马路,起初叫海潮寺桥南街,以后改称海潮路,沿用至今。”我不由陷入沉思:“柳市(‘留寺’谐音)路和海潮路这两个路名,就是昔日留云禅寺的痕迹了。

我向赵朴初大师汇报了以上情况,他听后感慨不已,并说:“真希望这座昔日沪上名刹有一天能重建!”

+"""年春,留云禅寺 ,台湾海明禅寺祖庭- 得以启动重建,并移址嘉定南翔,占地(. 亩;从此,留云禅寺与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 (./.

年)的云翔寺两寺合一,这实现了两岸僧侣“云翔于四海而根留于祖基”的美好意愿。“云翔寺”此前由赵朴初大师题写,“留云禅寺”由时任世界佛教僧伽联合会会长、台湾海明禅寺悟明长老(留云禅寺第六代传人)题写。留云禅寺沉寂数十载而在新时期复兴,乃申城佛教界之盛事矣。拽回思绪,我怀着虔诚进

入山门,当地居民通常习称它为云翔寺。这座寺院呈现一派唐风,具有淳朴自然、刚劲雄健、气势恢宏的特点,完美地将建筑艺术、造型艺术、园林艺术融合。虽说“天下丛林相识多”,但它就是与众不同,如大雄宝殿地基特别高,它与周边的宽广地下空间辟有万佛堂和功德堂;钟鼓楼挺拔俊逸,设计灵感来自敦煌壁画的“宫城角楼”;放生池非圆非方,从旁边那雕刻“禅”字的山岩背后涌出一泓清泉……在悦耳的梵呗声中,我由衷

赞叹:“千年古刹云翔寺,堪称江南地区鲜见的仿唐寺院建筑

群!”猜灯谜,

最为民间喜闻

乐见。

动物园长的夫人

刘伟馨

! ! ! 《动物园长的夫人》一开始展开的画面,就让我们看到天堂般的景象,这里是波兰华沙,一个美丽的动物园:早晨,晨光熹微,游人等着开门;动物园里,假山、水池、陆地,各种动物,像老虎、狮子、豹子、大象、骆驼、斑马、猴子、鹦鹉等等,优哉游哉地玩耍、游走、飞行;园长夫人安东尼娜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动物园里,向动物们问早安:“你好,亲爱的。”“你真美。”不过,很快,天堂就会变成地狱,因为此时是 ()&)

年,德国正觊觎着波兰,法西斯的铁蹄就要踏向波兰的土地。电影有两个生死对比场景很耐人寻味:大象分娩,小象生命垂危,安东尼娜冒着被大象攻击的危险,对小象实施抢救,挽回一条生命;可是不久,德军对华沙进行轰炸,炸弹落到动物园,动物惊慌失措,老虎狂窜,犀牛兜圈,猴子摇树,顷刻间,动物尸横遍地,生命轻易就被死亡代替。

和电影开场祥和的景象相比,轰炸后的动物园,在肃杀氛围里,如同末日一般:到处是火光、烟雾、枪声、爆炸声、呼喊声;各个角度拍摄的镜头里,失控的野生动物,悲惨无助地四处乱窜。需要指出的是,和可怜的动物一样,华沙的犹太人,马上就要进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德国纳粹,不仅杀死动物,也开始抓捕犹太人,建立隔离区,随后,送往集中营。电影里,一个犹太少女遭德军凌辱,一对母女当街被射杀。恐怖笼罩在华沙上空。

本片女主角安东尼娜说:“你永远分不清谁是敌人,谁可以信任,也许那就是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动物,你看着它们的眼睛,就知道它们心里想什么,它们不像人。”安东尼娜不是犹太人,面对禽兽不如的纳粹迫害犹太人,她和丈夫简·扎宾斯基起意帮助犹太人,如同《辛德勒名单》,她和丈夫,借为德军养猪为名,从隔离区偷运犹太人,用动物园作为中转站,然后将他们送往安全的地方。在动物园里,躲藏在地下室的犹太人,会遇到危险,不过,安东尼娜自

有办法,钢琴声是暗号,白天的琴声是警讯,只有夜晚的琴声,人们才能聚在一起聊天。正如导演所说,本片

取用女性视角。安东尼娜是一个温柔、有爱心的人,她原本只是想安置她的雕塑家朋友,但一旦波兰抵抗组织决定,将动物园作为犹太人的庇护所,她就倾全力援救。电影设置安东尼娜和犹太少女的互动,用自己的经历和小兔子来缓解少女的创伤。她和德国军官赫克的关系,是本片最难处理的段落。赫克战前也是动物学家,和安东尼娜算是朋友,

但德军入侵波兰,赫克的身份有了变化,他对安东尼娜有好感是确切无疑的。安东尼娜呢?原本赫克打算关闭动物园,在安东尼娜夫妇提出为德军提供肉类食品建立养猪场而保留动物园后,赫克同意了,不过,他想利用动物园来实施自己培育灭绝动物———欧洲野牛的计划。安东尼娜爱自己的丈夫,但又不得不经常和赫克在一起。安东尼娜扮演者杰西卡·查斯坦拿捏到位。有一次,赫克想吻安东尼娜,安东尼娜下意识地后退,可当地下室小孩发

出声响,可能引起赫克怀疑时,安东尼娜马上主动抱紧赫克。扎宾斯基受伤被俘,不知关押在哪里,安东尼娜只得找赫克,当赫克索要回报时,安东尼娜说:“你让我恶心。”在丈夫对他们的关系有所怀疑后,安东尼娜说:“你根本没注意,他让我害怕。”朋友、敌人;动物学家、纳粹军官,安东尼娜眼中,这是多种复杂成分混在一起的赫克。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片尾字幕

最后这样写道:“德国占领期间,有近&//犹太人藏在华沙动物园,有些人住了几年,有些人只住了几个晚上,除了两名犹太人被杀,其他人都活过了战争。+/年后,安东尼娜和扎宾斯基被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认定为国际义人,这是授予他们的最高奖项。华沙只有不到 %0

的人口幸存,但他们夫妇还是重建了动物园,华沙动物园至今仍然开放。”

悲欣交集

! ! ! !今天是本学期最后一次教研活动,教研员照例要给我们全区的初三语文老师分析这次期末统考的情况。她首先打出了一张表格:特困生的

转变。有十几个孩子,分别隐去了姓名中

的一个字,列举了八年级的一次成绩和这一次的一模成绩。我看到大部分原先“大红灯笼高高挂”,现在达到及格线。在原因栏里,分别标注着智力、态度

等。其中一个同学写着“有证”,一个写着“无证”。该生的老师介绍说,那“证书”是医院开具的,证明其智障,随班就读,成绩不算入班级。那“无证”的同学,小学时,是有的,到了中学,家长死活不肯去医院开“证明”,觉得那是一张死亡判决,所以就一直拖着。

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同事,三十好几了,才得一子,不料先天自闭,比同龄人晚一年入学,#/以内加减法,复印了上百份,还是东错西错。更恼人的是,上课时大喊大叫,动辄打人。同事,没有办法,常常请了假,陪儿子坐在教室里一起学习,帮忙记笔记,做游戏。老师们建议她把儿子送到特殊学校去,这样孩子

会得到更人性化的关照,可是她不肯,她说,也许会发生奇迹。

看着 112上一长串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一群饱经沧桑的父母,他们奔波劳碌,却忧心忡忡;他们始终满怀希望,却屡屡被现实击得支离破碎,遍体鳞伤。和我一起的晓燕感慨地说,这世界有多少忧伤啊。

我说,是啊,一样的父母。所以,你知足吧,还嚎啕大哭呢。

晓燕顺势宽慰我。前天,儿子寒假结束,赴美继续学

业。我借故上班,没送他去机场。他爸爸也只是送他到静安寺的航站楼。他受不了独自从浦东机场开车回来的孤寂和落寞。我下班回家,堆满茶几的各色充电器、手机、糖

果糕点不见了,只剩下两盆水仙孤零零地开着,默默地发着幽香。推开儿子的房间,整整齐齐,一尘不染。电视机、空调都不是待机状态,连床头柜上台灯的插头都拔了……泪水奔涌而出,我知道,儿子已不属于我的了。我怎么那么傻,总嫌他生活起居没有规则,一觉

睡到十点,然后免了早餐;嫌他不懂得收拾房间,写字桌上堆满杂物;嫌他同学聚会太多,在家没吃几顿;嫌他……

现在,面对空落落的屋子,心想,那些“烦他”原本就是上天赐予的幸福。我恍然,孩子,不属于我们,他

只是我们生命里的一段陪伴。我收敛了眼泪。教研员范老师说,今天,我打出

了这些学生的任课老师的名字,是想向她们表示感谢和敬重,真诚地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我知道,这份成绩单里,凝聚了老

师多少的耐心、爱心和恒心。她们殷殷地望着这颗坚硬的种子,让阳光晒它,用清泉润它,用泥土捂它,甚至用掌心捧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也曾这样对待“若愚”同学,可他就是无动于衷。一首律诗,和他一起背诵了 $/分钟,他只记住了首联,而满盒子的巧克力豆已下去了一大把。我暗地里笑话他父母,怎么那么有先见之明,知道儿子“若愚”呢。后来,我读到台湾张晓风老师的文章《念你们的名字》,我才领悟到,名字是天下父母满怀热望的刻痕,这一两个美丽、醇厚的字眼,简直就是一篇简短质朴的祈祷!“若愚”乃是蕴含“大智”的企盼啊。

我不禁轻轻地读 112

上的名字,“陈 3文”“唐3 杰”“周 3 圣”……我虔诚地品味这些孩子的名字,我恭敬地省察这些孩子的名字。其实,每一个名字,无论雅俗,都自有它的哲学和爱心。我忽然理解了他们的

父母,虽然辛苦于其他父母,但他们是一样快乐的,因为人是活在盼望里的。那么,这个世界,不该

满是忧伤,至少悲欣交集。我赞叹范老师的智

慧,给了我们醍醐灌顶的启迪。

闲听蝉声张为民

! ! ! !立秋之后,虫声渐稀,倒是窗前的一丛桂花树里间歇飞出一阵激越、通透的蝉声,拉长了溽暑的尾声。鸣虫之中,蝉是最稀

松平常的。整个夏季,绿植茂密之处,随时可撞闻蝉轰然而起的鼓噪,铺天盖地,密密麻麻,不留一丝缝隙地兜头盖下,仿佛烈日下骤然而降的一场声雨,刺得人不由一激灵。时尚的都市鲜有“松下柴门闭绿苔”的景致,“蝉噪林逾静”的清幽自然也难以由心而生,浸出的是挥不去的燥热。蝉,以其海量,以其

宏声,霸道地占着夏季鸣虫主角的位置。风头之下,蝈蝈、纺织娘、金铃子一众虫儿的鸣声变得绵软、孱弱,非得要竖起耳朵,凝精聚神,才能在万籁之中辨出一点儿细微。蝉,虽是夏日的应时

之物,但并不待人见,嫌其吵闹,厌其伤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蝉是被归于害虫一类的。那些年的夏天,常常午睡正酣,窗外忽起一阵吆喝:门窗关好,衣裳收进去,要洒药水喽!未几,白色的水雾间杂着浓浓的药味,劈头盖脸地扫过梧桐杨柳浓荫的枝叶。风雨一场,蝉声骤息,但也只消停几日,又一如既往。夏,是蝉的

舞台,蝉不离不弃。小时候,常跟在楼里

的几个大兄弟后面看捕蝉,长长的竹竿上套了塑料袋或是粘了黏胶,顶着骄阳,在树丛中逡巡,探寻到蝉声最闹处,竹竿起起落落,树上的蝉声便被摘了下来。这些蝉儿多是当了孩子们的玩物,稍稍握紧腹部有两块响板的蝉

儿,蝉声立时从自己的手心里钻出来,生生的有趣。但听过几声蝉鸣,这些蝉儿往往不知所终,丢了、飞了……寻常之物,往往不为人所惜,少了几只蝉,绿荫中的蝉声并不见减弱,长长的蝉鸣厮守着漫漫苦夏,让人几乎忘却光阴的流逝。秋风渐起,季候转凉,

蝉终耐不得萧瑟清冷,逐渐沉寂。从春暖便开始吟唱的蝉声亦起了变奏,由盛时的恢弘磅礴,转为尖利短促,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蝉声稀落,偶尔闻听,便觉得金贵起来,也似乎只到了这一刻,才会念想起喧闹了一季的蝉来。

蝉音同“禅”,含些古意,藏些禅机,正合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心思。蝉,因此被赋予了别样的意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蝉,更是感怀之物。“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只是咏蝉之高洁吗?“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又仅仅是叹蝉之悲声么?还有那“世间最有蝉堪恨,送尽行人送尽秋”、“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寄情于蝉,文人意境,想表白的却并非是韶光容易,阴晴圆缺。还是王国维说得好: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喜欢听秋天的蝉声,总觉得那是和心灵丝丝相契的和弦,风是清新,略带凉意的,而蝉声则是附着在风上的音符,“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那年秋天,在北疆游玩,天山脚下,戈壁茫茫,旅游车

在路边一座残破的院子前停下,游客被次第引入院中的一间小铺子里,简陋的柜子里陈列着精油、大枣、硅化木等一些当地特产,品质不高,包装简陋、价格便宜。眼睛却被柜子一角那对栩栩如生的蝉吸引住了,黑黝黝的身段儿,泛着油光,轻爪薄翼,正附着柳枝作攀爬状。让店员取出细看,大小不过半掌,是用乌木所雕刻,铠甲、翅翼、甚至肢足,无不纤毫毕现,惟妙惟肖,雕工当属上乘。端在手心揣摩,一时间恍临山涧绿荫,树影婆娑,蝉声灌耳。有些心动,问价,店主许是看出了我的喜欢,报了个并不便宜的价格,正犹豫着要店主讨价,边上的友人在

催促,走啦,这些个小雕塑哪里没有。听了,便放下了那对蝉儿。可以后,再也没有遇到过那一对让我如此心动的蝉儿,所谓缘分,有时相错而过反而能惦记得更为久远。很久以前,听过一首

台湾歌曲 《秋蝉》,常萦耳边的是那一句“听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绿叶催黄……”浅浅的诗意,淡淡的忧愁。其时,还是青涩之年,总觉歌声之清朗,意境之唯美。久远的光阴,弥漫过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气息。一如蝉和夏天的缘分,中年和少年的错失。多年以后,在一个安静的秋夜,是否还会想起那个骄阳似火的夏天,蝉儿鸣在树梢。书法 柏 鲸

灯味斋吟草陈铭华

暑中偶成

小楼坐待煮香芽!

难觅新凉热浪加"

厌听鸣蝉时一唱!

频添暑气到人家"

记游扬州

江上烟波接碧云!

孤帆远去棹歌闻"

瘦西湖畔闲吟处!

载满箫声月二分"

品茗口占

茶吟七碗仰卢仝!

齿颊生香两腋风"

洗尽尘烦情未已!

流连细乳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