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提分练习册 (语文学科) 第一部分 考点点拨 · 宣(渲)泄...

32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 2018 年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寒假作业学科版-提分练习册 (语文学科) 第一部分 考点点拨 考点·音近字/形近字积累之字音识记 拜谒 (yè) 枯竭 (jié) 教诲 (huì) (huǐ)恨 (yǔn)石 功勋 (xūn) (yān)红 (yān)没 (yàn)品 梦魇 (yǎn) 清澈 (chè) (chè)肘 (bīn)临 海滨 (bīn) (yú)公移山 向隅 (yú)而泣 (xiào)仿 (jiào)母 连篇累牍 (dú) 穷兵黩 (dú)武 机械 (xiè) 告诫 (jiè) (chēng)目 (táng)臂当车 (gǔ)惑 商贾 (gǔ) 糟粕 (pò) 淡泊 (bó)名利 整饬 (chì) (chì)烈 唏嘘 (xū) 面面相觑 (qù) (zhuàn)书 子(chuán) 粗砾 (lì) 流金铄 (shuò)石 追溯 (sù) (sù)胶 怂恿 (yǒng) 始作俑 (yǒng)者 徘徊 (huái) 脚踝 (huái) (kuì)叹 泾渭 (wèi)分明 戏谑 (xuè) 琐屑 (xiè) 船舷 (xián) 扣人心弦 (xián) 联袂 (mèi) (jué)择 (ráo)舌 抓耳挠 (náo)腮 (zhēn)言 (zhēn)酌 (piāo)悍 虚无缥 缈(piāo) (jiān)击 (qiān)陌 丰赡 (shàn) 高瞻 (zhān)远瞩 (zhù)藏 (zhù)立 (zì)意妄为 千姿 (zī)百态 (huì)萃 市侩 (kuài) 瓜熟蒂 (dì)落 (tí)笑皆非 褒贬 (biǎn) 针砭 (biān) 如法炮 (páo)制 越俎代庖 (páo) (qì)机 (qiè)意 (qiè)而不舍 (gěng)概 田埂 (gěng) (gěng)咽 (gěng)短汲深 疏浚 (jùn) (qūn)巡 (jùn)工 陡峻 (jùn) 怙恶不悛 (quān) 边陲 (chuí) (chuò)学 (tuò)手可得 风姿绰 (chuò)约 考点·汉字字形辨析之字形识记(括号内为错字) 重叠(迭) 人才荟(汇)萃 一筹(愁)莫展 稗(裨)官野史 国籍(藉) 璀璨(灿)夺目 积毁销(消)骨 气冲霄(宵)汉 凋敝(蔽) 叹为观止(之) 精神矍(攫)铄 仗义执(直)言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Oct-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

    2018 年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寒假作业学科版-提分练习册

    (语文学科)

    第一部分 考点点拨

    考点·音近字/形近字积累之字音识记

    拜谒.(yè) 枯竭.(jié) 教诲.(huì) 悔.(huǐ)恨

    陨.(yǔn)石 功勋.(xūn) 殷.(yān)红 湮.(yān)没

    赝.(yàn)品 梦魇.(yǎn) 清澈.(chè) 掣.(chè)肘

    濒.(bīn)临 海滨.(bīn) 愚.(yú)公移山 向隅.(yú)而泣

    效.(xiào)仿 酵.(jiào)母 连篇累牍.(dú) 穷兵黩.(dú)武

    机械.(xiè) 告诫.(jiè) 瞠.(chēng)目 螳.(táng)臂当车

    蛊.(gǔ)惑 商贾.(gǔ) 糟粕.(pò) 淡泊.(bó)名利

    整饬.(chì) 炽.(chì)烈 唏嘘.(xū) 面面相觑.(qù)

    篆.(zhuàn)书 椽.子(chuán) 粗砾.(lì) 流金铄.(shuò)石

    追溯.(sù) 塑.(sù)胶 怂恿.(yǒng) 始作俑.(yǒng)者

    徘徊.(huái) 脚踝.(huái) 喟.(kuì)叹 泾渭.(wèi)分明

    戏谑.(xuè) 琐屑.(xiè) 船舷.(xián) 扣人心弦.(xián)

    联袂.(mèi) 抉.(jué)择 饶.(ráo)舌 抓耳挠.(náo)腮

    箴.(zhēn)言 斟.(zhēn)酌 剽.(piāo)悍 虚无缥.缈(piāo)

    歼.(jiān)击 阡.(qiān)陌 丰赡.(shàn) 高瞻.(zhān)远瞩

    贮.(zhù)藏 伫.(zhù)立 恣.(zì)意妄为 千姿.(zī)百态

    荟.(huì)萃 市侩.(kuài) 瓜熟蒂.(dì)落 啼.(tí)笑皆非

    褒贬.(biǎn) 针砭.(biān) 如法炮.(páo)制 越俎代庖.(páo)

    契.(qì)机 惬.(qiè)意 锲.(qiè)而不舍

    梗.(gěng)概 田埂.(gěng) 哽.(gěng)咽 绠.(gěng)短汲深

    疏浚.(jùn) 逡.(qūn)巡 竣.(jùn)工 陡峻.(jùn) 怙恶不悛.(quān)

    边陲.(chuí) 辍.(chuò)学 唾.(tuò)手可得 风姿绰.(chuò)约

    考点·汉字字形辨析之字形识记(括号内为错字)

    重叠(迭) 人才荟(汇)萃 一筹(愁)莫展 稗(裨)官野史

    国籍(藉) 璀璨(灿)夺目 积毁销(消)骨 气冲霄(宵)汉

    凋敝(蔽) 叹为观止(之) 精神矍(攫)铄 仗义执(直)言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

    修葺(茸) 徇(殉)私舞弊 深受蒙蔽(敝) 嬉(嘻)笑怒骂

    渲(宣)染 老实本分(份) 全家迁徙(徒) 残羹冷炙(灸)

    延伸(申) 火中取栗(粟) 如火如荼(茶) 草菅(管)人命

    奢靡(糜) 蓄意报(抱)复 投桃报(抱)李 以德报(抱)怨

    坐(座)落 敝(蔽)帚自珍 备(倍)受欢迎 良辰(晨)美景

    按摩(磨) 神采(彩)飞扬 保护国粹(萃) 戴(带)罪立功

    宣(渲)泄 矫揉(糅)造作 揠(偃)苗助长 远大抱(报)负

    剽(骠)悍 永诀(决) 殴(欧)打 羸(赢)弱

    拥戴(带) 煤炭(碳) 编纂(篡) 辐(幅)射

    考点·加点成语辨析之成语运用

    1.辨析方法

    (1)辨源流,切忌望文生义。例:三人成虎、文不加点、身无长物、万人空巷。

    (2)辨色彩,切忌褒贬误用。例:好为人师、推波助澜、舞文弄墨、一团和气。

    (3)辨对象,切忌张冠李戴。例:青梅竹马、巧夺天工、含英咀华、石破天惊。

    (4)辨句意,切忌不合语境。例:望其项背、瓜田李下、不负众望、不以为然。

    (5)辨尊卑,切忌谦敬错位。例:狗尾续貂、敬谢不敏、鼎力相助、虚怀若谷。

    (6)辨程度,切忌轻重失度。例:日理万机、义无反顾、哀鸿遍野、头破血流。

    (7)辨位置,切忌搭配不当。例:龙飞凤舞、司空见惯、求全责备、漠不关心。

    (8)辨词义,切忌重复赘余。例:贻笑大方、忍俊不禁、难言之隐、当务之急。

    2.高频成语积累

    易错类型 高频成语积累

    望文生义

    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写得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不刊之论:不能修改的言论,文章或著作,说明其质量高。

    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容易使人误假为真。

    万人空巷: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把所有的人都吸引来的盛况。

    身无长物: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人清贫或生活简朴。

    细大不捐:捐,抛弃。小的大的都不舍弃。表示兼收并蓄,毫不遗漏。

    危言危行:危,正直。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解救国家危难。

    语义重复

    接踵而至:形容很多人接连而来。不能用作“~地闯进来”。

    闻名遐迩:远近都闻名,形容名声很大。不能用作“海内外~”。

    责无旁贷:自身负有责任,不能向别人推卸。不能用作“~的责任”。

    扪心自问:形容心地坦然,光明正大。不能用作“~的自责”。

    真知灼见: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不能用作“提出~的意见”。

    满腹经纶:引申为治国或办事的能力。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才干。

    不虞之誉:出乎意料的称赞。不能用作“没有想到却受到了~”。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3

    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势头并未停止。不能用作“正~”。

    耿耿于怀:心里老是想着,不能忘怀。不能用作“心里一直~”。

    褒贬误用

    【褒义成语】

    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用于褒义。

    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褒义词。

    余勇可贾:比喻剩下的勇气和力量很足,还有勇气可以使出来。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贬义成语】

    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述而不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颐指气使: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品质卑劣。指人面兽心的人。

    瓦釜雷鸣:瓦釜,砂锅,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砂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

    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党同伐异: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

    满城风雨: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多指坏事)

    谦敬误用

    【谦辞成语】

    敬谢不敏:指恭敬地表示没有能力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的客气话)。

    忝列门墙: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挂一漏万:形容列举到的很少,遗漏掉的很多,很不完备。

    一枝之栖: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

    一得之愚:谦称自己的一点愚昧的见识。

    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做事;素餐,白吃饭。谦称自己未尽职责。

    绠短汲深:绠,打水用的绳子;汲,从下往上打水。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从深井里打水。

    比喻能力微薄,任务重大。

    【敬辞成语】

    不吝赐教:敬辞,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4

    虚怀若谷: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空旷深广。形容非常谦虚。

    虚左以待:空着左边的位置等待客人,表示尊敬。也指留位置恭候他人。

    考点·语句通顺、句意明确之病句辨析

    1.成分残缺或赘余。例: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去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

    念愈发日久弥坚。(“愈发”与“弥”重复。)

    2.搭配不当。例:此次电影节 12 天里吸引了 20 多万名观众,来自 40多个国家的近 2500 名电影人、300 多

    部电影前来参加。(主谓搭配不当,电影节不能吸引电影前来参加。)

    3.语序不当。例: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

    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两千多年前”移到“的文物”之前,并在“新出土”后加“的”。)

    4.句式杂糅。例: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 91 家大小银行,只有 7家未

    能符合规定的 6%的一级资本比率。(“依据……结果”与“……结果显示”保留一个即可。)

    5.表意不明。例: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

    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两个”修饰对象不明,导致语意不明,把“两个”改为“两位”。)

    6.不合逻辑。例: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

    我漏举的还有不少。(否定不当,“没”和“漏举”都表否定,去掉“没”。)

    考点·标点运用正误选择之标点符号特殊用法

    种类 写法 特殊用法 例句

    问号 ?

    非疑问句误用问号

    不少人想知道粽子与端午节到底有什么关

    系?(虽然有疑问代词“什么”,但是陈述语气,

    问号改为句号。)

    选择问句误用多个问号北京,你是去呢?还是不去?(第一个问号改

    为逗号。)

    顿号 、

    表示约数的数词间误用顿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小姑娘。(顿号误

    用,“十三四岁”表示约数。)

    作谓语、作补语的并列词

    语间误用顿号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必须科学地去调查、研究、

    分析。(并列的谓语间用逗号。)

    冒号 :

    冒号管辖范围不清

    她说:儿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不可能发生

    心理异常,心理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从句意

    来看,冒号只解释说明到“不可能发生心理异常”,

    所以应将第三个逗号改成句号。)

    引语中间“某某说”后误

    用冒号

    “来呀!”她朝我喊道:“别做胆小鬼。”(冒

    号改为逗号。)

    引号“ ”

    ‘ ’

    转述句误用引号小姑娘告诉我,“她的家就在附近。”(去掉

    引号。)

    引语句末点号位置不当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5

    (句号移至引号之内,独立成句。)

    考点·易混淆修辞区别之修辞用法

    1.【比拟和比喻的区分】比拟和比喻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以甲事物比乙事物。但它们有一个根本的不同点,

    那就是结构上的不同: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不管何种比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有本体、拟体和比拟词

    语(适用于拟体的词语),不管何种比拟,拟体一般不出现(它是潜在的)。

    2.【借代和借喻的区分】借代与借喻有相似之处,都有代替性,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借代是以借体代替

    本体。但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在形式上,借代是“以乙代甲”,借喻是“以乙喻甲”。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借代

    则不行。表达作用不完全一样。一般说来,运用借喻时,想象的意味较重;运用借代时,特征的鲜明性较强。借

    喻的客观基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内部或外部的紧密联系,即相关性。借喻重在比

    方,借代重在指称。

    3.【反衬和对比的区分】反衬利用和主要事物相反的事物作陪衬,对比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

    的两个矛盾对立面的比较,二者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反衬是以宾托主,有主次之分;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

    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

    4.【对比与对偶的区分】对比要求两项意义必须“对立”,不管结构是否相同、字数是否相等;对偶要求两

    项结构必须“对称”,字数必须“对等”,除了“反对”之外,不一定要求意义对立。可见二者立足点不同,对

    比立足内容上“对立”,对偶立足形式上“对称”。对偶中的“反对”,从内容上说是对比。

    考点·散文阅读之现代文阅读

    1.阅读步骤及技巧

    (1)读标题、副标题

    有些文章的标题即文章主旨,即使没有点明主旨,标题也往往与中心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点明文章的写作

    对象),是阅读的最佳切入点。如《藤野先生》,其题目里指出的“藤野先生”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2)读注释

    注释一般涉及的内容包括:指明出处、注音释义,提示写作背景,表明人物关系,揭示主要内容等。虽不会

    都涉及,但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初读文章,把握中心思想

    初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怎样的?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带着上述问题阅读,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画重要信息,提高阅读质量及效率。一般来说圈画的重点有以下几个

    方面:

    内容上,抓住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抓住每段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表达方式上,关注议论性的语句,关注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

    结构上,关注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句子,关注前后呼应或承上启下的语句,关注含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

    关注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

    修辞上,要关注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4)读问题,再回文本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6

    认真审题,明确各个题干的要求及核心内容,带着问题回归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圈定文章中

    对应的答题区域。

    2.常见问题答题思路总结

    【题目类型 1】标题的作用

    【答题思路】(1)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线索作用;(3)突出叙述的对象(人或物);

    (4)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及效果)。

    【题目类型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答题思路】(1)分析词语本身含义;(2)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3)结合整篇文章,

    分析结构、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词是……(含义),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表现了……,突出了……。

    【题目类型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答题思路】(1)分析语句本身;(2)语句位置,理清前后结构关系;(3)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转

    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

    【答题模式】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的特点(表层含义),突出了……(深层含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题目类型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答题思路】(1)整体把握文义;(2)语言标志;(3)中心主旨句。

    【题目类型 5】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答题思路】(1)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2)抓住重要句子

    进行分析;(3)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4)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

    灵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5)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题目类型 6】行文段落类作用

    【答题思路】(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

    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

    会价值、意义、作用等)。(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段落作用常用术语:

    ①首段: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总领下文;统摄全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

    作铺垫;前后照应;揭示主题。

    ②中间段:总结上文;总领下文;承上启下;埋下伏笔;铺垫;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③末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隽永;寄托

    作者感情或者抒发感慨;言尽而意无穷。

    【答题模式】

    (1)首段:本段写了……,运用了……(手法、特色等),为下文写……做铺垫。

    (2)中间段:结构上起到……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写到下文……(具体内容)。是否加详

    略结合,充实内容等词语要视具体题目而定。

    (3)末尾段: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

    是否加委婉、含蓄隽永等词语要视具体题目而定。

    【题目类型 7】赏析语言特色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7

    【答题思路】(1)词语的使用,主要是看所用的词语都是什么类型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

    词、俗语或成语、文言词语等;(2)句式方面,明确该句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反问句、祈使

    句,还是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3)修辞手法及作用;(4)语言特点及语言风格;(5)整体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1)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保证用词精确);(2)结合文本举例分析;(3)总结整体

    效果。

    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平实自然 形象生动 含蓄委婉 清新明快 洗练简洁 绚丽飘逸

    婉约细腻 旷达豪放 沉郁悲慨 幽默讽刺 整散结合 平和冲淡

    自然淡雅 清新隽永 苍劲雄健 平易近人 精炼深邃 朴素优美

    考点·情感主旨把握之诗歌阅读

    1.阅读方法

    (1)读诗题

    诗歌是有标题的,诗歌的标题一般或标明写作的重点,或表现情感基调,或揭示诗歌的题材。

    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从诗题,我们可以知道该诗的写作重点是田园生活,那么可以推知,诗歌要

    么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要么表达对官场、世俗的厌恶之情。

    (2)读作者

    了解著名作家的生平及写作风格。考试中,对于考查著名作者的诗作的题,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生平和写作风

    格,推知该诗的情感基调和主旨。

    例如,陶渊明诗作多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寄希望于田园生活及理想世界的避世情怀,其诗作一方面描写田园

    生活,语言简洁含蓄,平淡自然,富有意境;一方面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故韵味隽永。由此,我们可

    以推知一些课外诗篇的情感主旨。

    (3)读注释

    注释一般或介绍作者生平,或标明诗作创作时间,或解释生僻字词,或揭示典故。

    例如,杜甫《孤雁》一诗有注释:“此诗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流落夔州所作。”由此可以推知诗作表达的流

    离漂泊之苦。

    (4)读意象

    诗歌的意象寄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是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形象。

    常见意象:月亮——思乡、柳——送别、杜鹃——愁苦、梅——高洁。

    (5)读关键词

    关键词,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字词。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其中“愁”字就是直接表

    明情感基调的关键词。

    2.常考题目

    【题目类型 1】情感主旨类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简单概括)(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可写可不写)(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范式】诗句通过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常用词汇】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8

    (1)送别诗: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2)爱情诗:绵绵思念、款款深情、离情别恨。

    (3)哲理诗:宋诗议理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4)边塞诗: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5)山水田园诗: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6)行旅诗: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

    (7)怀古诗:借古讽(喻、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

    (8)咏物诗: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题目类型 2】分析技巧类

    【答题步骤】(1)根据题目要求,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

    法的内容,在诗歌中具体运用。(3)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答题范式】这首诗采用了……的手法,通过写……进而更加有效地表达了诗人……之情或进而强调了诗

    人……的情感。

    考点·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之文言文阅读

    1.常考虚词

    虚词 用法分类 示例

    【动】去,往,到,到……去。 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

    【代】他、她、它。 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代】表近指,可译为“这”。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助】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有的不

    译。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助】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助】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

    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何陋之有?(《陋室铭》)

    【助】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

    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助】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动】认为,以为。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介】用,把,拿。 以刀劈狼首。(《狼》)

    【介】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介】凭借,依靠,依照。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连】表承接,相当于“而”。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

    等字,用法同现代汉语。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连】表目的,去,来,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连】以至、因而。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代】他(的),她(的),它(的);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代】那,那个,那些,那里。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副】大概,或许,还是(表推测)。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副】岂,难道(表反问)。 其真无马邪?(《马说》)

    【助】调节音节,无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9

    辞·离骚》)

    【连】表并列:“和、又”。可不译。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连】表递进:“并且”。 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连】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 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连】表修饰: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连】表转折:“但是、却、然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连】表因果:“因而”。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

    记》)

    【介】在,到,向,从,对,对于,由于,

    在……之中(方面)(用在动词后引出对象)。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介】被。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同,和,跟。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介】比,胜过。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2.文言翻译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要点】文章大意;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句子大意。

    【方法】留、换、补、删、调、贯。

    【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翻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

    考点·中外文学发展之中外文学

    1.中国文学

    阶段 体裁 代表人物及作品

    先秦

    神话故事 《山海经》《淮南子》

    诗歌 《诗经》(“风、雅、颂”“赋、比、兴”)、“楚辞”(《楚辞》)

    史传散文 《左传》《国语》

    诸子散文儒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

    《墨子》、法家——《韩非子》

    秦汉

    乐府诗 《古诗十九首》、“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

    汉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史传散文 《史记》(与《资治通鉴》合称为“史学双璧”,“前四史”之一)

    魏晋南北

    诗歌

    建安风骨:“三曹”“建安七子”

    正始之音:阮籍、嵇康

    两晋诗坛:左思《三都赋》、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归园田居》

    南北朝诗歌:谢灵运、谢朓、庾信

    散文 郦道元

    文学批评 刘勰《文心雕龙》

    小说 刘义庆《世说新语》、干宝《搜神记》

    隋唐五代 诗歌隋—初唐:王勃、陈子昂、张若虚

    盛唐:山水田园——王维、孟浩然;边塞——王昌龄、岑参;杜甫、李白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0

    大历诗坛:韦应物

    中唐:白居易、柳宗元、李贺

    晚唐:杜牧、李商隐

    唐五代:韦庄、温庭筠、李煜

    散文 柳宗元、韩愈

    小说 元稹《莺莺传》(唐传奇)

    两宋 诗歌/散文林逋、柳永、范仲淹、晏殊、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

    秦观、贺铸、陆游、周邦彦、文天祥

    元明清

    杂剧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

    散曲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戏曲 洪昇《长生殿》

    小说 汤显祖《牡丹亭》(传奇)、“四大名著”

    近代

    诗文 龚自珍

    小说“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现当代

    小说 鲁迅、巴金、茅盾、老舍、沈从文等

    戏剧 郭沫若、老舍、曹禺

    新诗 闻一多、徐志摩、舒婷、戴望舒、北岛、海子等

    2.外国文学

    时期 国别 代表人物或作品

    中世纪以

    前古希腊

    古希腊神话、《圣经•旧约•创世纪神话》

    《荷马史诗》、“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中世纪 意大利 但丁(与薄伽丘、彼特拉克并称为佛罗伦萨文学“三杰”)——《神曲》

    文艺复兴

    时期

    意大利 薄伽丘《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西班牙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法国 拉伯雷《巨人传》

    英国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四大喜剧”)

    17 世纪法国

    彼埃尔·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熙德》(法国古典主义第

    一部典范性的作品)、让·拉辛《安德洛玛克》

    英国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18 世纪

    法国 卢梭《新爱洛伊丝》

    英国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德国 歌德《浮士德》、席勒《阴谋与爱情》

    19 世纪法国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司汤达《红与黑》、大仲马《基督山伯爵》、小仲马

    《茶花女》、雨果《悲惨世界》、莫泊桑《羊脂球》

    英国 狄更斯《雾都孤儿》、勃朗特姐妹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1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契诃夫《变

    色龙》《套中人》

    美国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20 世纪

    法国 罗曼·罗兰、萨特

    美国 海明威《老人与海》、海勒、艾略特

    苏联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我的大学》《在人间》《童年》)

    奥地利 茨威格、卡夫卡《变形记》

    考点·文学流派之中外文学

    1.中国文学流派

    (1)古代

    ①“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②“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③“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④“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

    ⑤“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

    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前两位是唐朝人)

    ⑦“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秦观、姜夔

    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⑨“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⑩“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⑪“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⑫“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⑬“桐城派”:刘大櫆、姚鼐

    (2)现当代

    ①“京派”:周作人、废名、沈从文

    ②“左联”:鲁迅、沈端先、冯乃超

    ③“新感觉派”: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

    2.外国文学流派

    (1)“浪漫主义”:其代表作家有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

    (2)“黑色幽默”: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

    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科马克•麦卡锡等。

    考点·材料作文之议论文写作

    1.立意方法

    (1)抓关键词句法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2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可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关键词,一般是内涵较为丰富、出现

    频率高的词语;关键句,往往是一些带有评价议论、总结观点的句子,多出现在材料的末尾。

    (2)抓主体法

    对于纯故事性或对话材料,要先找到材料中的主体,其次要找各个主体的做法,明确行为的结果,再确定立

    意。

    (3)明辨关系法

    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强与自卑)和条件关

    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若有多则材料,需要找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或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或寻互补等,辨

    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4)明确褒贬法

    明确褒贬法,即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

    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

    度。

    (5)由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

    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结构方式

    (1)层层递进式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是什么——阐述中心观点

    为什么——论述必要性、作用

    怎么办——论述应如何采取措施

    结尾——总结全文

    (2)一个论点多个论据式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论据 1+分析论证

    中间段 论据 2+分析论证

    论据 3+分析论证

    结尾——总结全文

    (3)对照式

    引论: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论证=论据(理论、事实)+小结

    本论——

    反面论证=论据(理论、事实)+小结

    结论:结尾——评析照应

    考点·造字法之现代汉语

    1.象形(许慎《说文解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3

    象形就是描述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

    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日、月、鱼、草、马。

    2.指事(许慎《说文解字》:“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与象形的主

    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例如:上、下、刃、一、三。

    3.会意(许慎《说文解字》:“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

    意思。例如:武、信、酒、解、鸣。

    4.形声(许慎《说文解字》:“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与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

    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指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

    或相近发音。例如:江、河、樱、齿。

    5.转注(许慎《说文解字》:“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致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

    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颠——顶。

    6.假借(许慎《说文解字》:“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

    含义。

    考点·词的结构之现代汉语词汇

    1.单纯词和合成词

    单纯词是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如“山”“好”“蝴蝶”“莫斯科”。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如“报纸”“腐败”“哥哥”“黑乎乎”。

    2.单纯词的语音结构

    ①连绵词。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的单纯词。包括双声连绵词(仿佛、鸳鸯)、叠韵连绵词(骆驼、

    徘徊)、非双声叠韵连绵词(葡萄、芙蓉)。

    ②叠音词。叠音词指由一个音节重叠而成的词。如“猩猩”“孜孜”等。

    ③拟声词。拟声词是模拟客观事物、现象的声音而形成的词。例如“嘎吱”“叮当”。

    ④译音词。译音词是指模拟外语词的声音形式而形成的词。例如“咖啡”“的士”。

    3.合成词的构成方式

    (1)复合式

    联合式:城市、艰难、制造、禽兽、来往

    偏正式:书包、绿豆、汉语、蜂拥、重视

    补充式:提高、改正、弄清、说明、松树

    动宾式:知己、担心、观光、剪彩、接力

    主谓式:目击、地震、肉麻、事变、霜降

    (2)重叠式:重叠式复合词是由相同的词根重叠而成的词。例如“星星”“白白”“落落”“爸爸”。

    (3)附加式:附加式的词是由词根和词缀组成的合成词。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4

    ①前缀+词根:老师、阿姨、第一、初二

    ②词根+后缀:扣子、现代化、甜头、自觉性

    考点·短语结构划分之现代汉语词汇

    1.主谓短语:粮食丰收、阳光灿烂、明天星期三

    2.动宾短语:想她、盖被子、接受批评、喜欢清静

    3.偏正短语:(定中短语)江苏人、昨天的事、野生动物、十吨钢材、灯火的辉煌;(状中短语)刚回来、

    花园里谈、绕道走、共同奋斗、非常宽

    4.中补短语:学得好、打死、看了一次、走到天涯海角、高兴极了

    5.联合短语:今天和明天、小张和你、讨论并通过、伟大而质朴

    考点·语文课程标准之语文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

    1.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

    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语文课程目标(第四学段 7-9 年级)

    (1)识字与写字

    ①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500 个左右。

    ②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③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④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阅读

    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②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

    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③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④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

    难问题。

    ⑤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⑥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5

    ⑦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

    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⑧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

    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

    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

    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⑨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

    的欣赏品位。

    ⑩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

    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⑪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⑫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

    名著。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段)。

    (3)写作

    ①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②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③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④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

    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⑤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

    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⑥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

    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⑦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

    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⑧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 14 次,其他练笔不少于 1万字,45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500 字的习作。

    (4)口语交际

    ①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

    ②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③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④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⑤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

    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⑥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

    意见。

    (5)综合性学习

    ①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6

    ②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

    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③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

    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④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第二部分 习题演练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深湛.(zhàn) 恬.(tián)静 哈.(hā)达 兵不血.(xuè)刃

    B.眸.(móu)子 魅.(mèi)力 潸.(shān)然 稗.(bài)官野史

    C.蹩.(bié)脚 娴.(xián)熟 谛.(dì)听 蓓.(bèi)蕾

    D.矜.(jīn)持 虬.(qiú)松 参差.(cī) 商贾.(gǔ)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蘸.水(zhàn) 奄.奄一息(ān) 名讳.(huì) 阔绰.(chuò)

    B.掂.量(diān) 契诃.夫(kē) 咀.嚼(jǔ) 隐匿.(nì)

    C.荣膺.(yīng) 吹毛求疵.(cī) 绽.裂(zhàn) 荫庇.(bì)

    D.腻.歪(nì) 滑稽.可笑(jì) 颓.唐(tuí) 干瘪.(biě)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剽悍.(biāo) 濒.危(pín) 万头攒.(cuán)动 惊世骇.俗(hài)

    B.睦.邻(mù) 文牍.(pái) 纤.尘不染(xiān) 踽踽..独行(jǔ)

    C.与.会(yù) 牵强.(qiǎng) 欲壑.难填(hè) 饮鸩.止渴(zhèn)

    D.造诣.(yì) 倏.忽(shū) 缄.默无言(xián) 自惭形秽.(suì)

    4.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编撰 丰谀 不能自已 一拍即和

    B.谛听 焕发 眼花缭乱 引喻失义

    C.消蚀 烦琐 天涯海角 无遐顾及

    D.穷匮 落第 万事具备 今非昔比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好高务远 兴国安邦 再接再厉 举世无双

    B.引人注目 莫明其妙 斩钉截铁 爱不释手

    C.勇往直前 翩翩起舞 言简意该 惊弓之鸟

    D.一张一弛 争分夺秒 喜出望外 轻而易举

    6.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刚才还乌云密布,不一会就晴空万里,天气的变化真是扑朔迷离....。

    B.大城市安家立业困难,不少人开始追求“短平快”,导致基础性研究索然无味....。

    C.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侵蚀,社会良知被透支的现状,善良的人们不能无动于衷....。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7

    D.孩子们向家长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沟通中特别需要的。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

    A.有的村民监督委员会负责人凡事看村委员会负责人的脸色办事,主动放弃监督权,更有甚者,对村委员会

    一班人的违法乱纪行为不仅不敢站出来揭露和纠正,甚至和村委会干部都是一个鼻孔出气......的,同流合污,狼狈为

    奸。(意气相投)

    B.政务微博一定要打开窗户说亮话.......,要唱喜更要敢报忧,善于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传播政府客观的信息,

    建立起平等互信的交流平台。(振振有词)

    C.怎样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中了 500 万大奖的钱领回家?网友们竟就此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可见当代一些

    人精神世界的无聊和空虚。(悄然无声)

    D.尽管老师们千叮咛...万嘱咐...,不断提醒考生,在进考场时要带好所有的必备证件和物品,但仍然有一些马大

    哈考生忘记带东西,把家长着得团团转。(耳提面命)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位被誉为“农民诗人”的老人,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

    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B.国务院制定了《城市房屋拆迁条例》,各地也据此条例制定了拆迁细则,这样,政府在拆迁工作中上下其...

    手.,从而保护了群众的利益。

    C.对农科和涉农专业的学生来讲,死读书,不实践,很可能就不辨菽麦....;“知行合一”,参加专业实践,则是

    将理论知识转化的最佳途径。

    D.在学校举办的国庆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男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的人物演得绘声绘色....,

    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9.下列成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______和矢志不渝

    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______,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

    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______,中国人民______;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

    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A.坚贞不屈 自强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B.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C.坚贞不屈 生生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D.坚定不移 生生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10.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古人赏梅,欣赏的是他那盘曲的虬枝老干,品味的是它那馥郁的浓香。宋代范成大《梅谱》云:“梅,天

    下尤物,无问智愚不肖,莫敢有异议。”

    B.成都草堂小学翠微校区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知名建筑“平起平坐”,同获第五届中国

    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网友捧为“成都最牛校舍(2月 25日《成都商报》)”。

    C.有人发出设立《中国手书日》的号召,呼吁人们在一年中的某一天,放弃手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

    用手书方式写一封家信,记一篇日记,抄写几首古诗词等,颇有几丝浪漫主义色彩。

    D.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

    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8

    11.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赞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开学之初,教育局长特别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一定要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

    D.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黄河流域干旱很久,专家预测小麦收成较往年将减产一倍。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B.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C.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D.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学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1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背影》《济南的冬天》《白杨礼赞》都是散文,他们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老舍、茅盾。

    B.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家家自给自足、人人安居乐

    业的理想社会。

    C.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

    D.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人物形象。

    14.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

    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B.编年体史书的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C.莫言,当代作家。201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高粱》《生死疲劳》《蛙》等。

    D.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两句一联,共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

    句必须是对偶句。

    15.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封建的白话文短篇小说是鲁迅的( )。

    A.《阿 Q 正传》 B.《狂人日记》 C.《伤逝》 D.《药》

    16.以下哪些诗人不属于山水田园派诗人?( )

    A.孟浩然 B.王维 C.谢灵运 D.岑参

    17.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②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嘴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③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一脸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⑤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A.①④⑤③② B.①④③⑤② C.④③⑤②① D.④⑤③②①

    18.从汉字的造字法来看,“禾、衣、果”三个字都是( )。

    A.象形字 B.指事字 C.会意字 D.形声字

    19.“龟缩”一词的构词方式是( )。

    A.主谓式 B.补充式 C.偏正式 D.单纯词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9

    20.下列词中属于联合型词的是( )。

    A.蜘蛛 B.改革 C.冰箱 D.心酸

    二、语言表达题

    1.请你提取下面这则材料的主要信息,作为会刊的标题。(不超过 10 字)

    【材料】据中国农业大学调查,我国消费者仅餐饮浪费每年就至少倒掉了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德国和英国

    的统计显示,德国居民每年当做垃圾扔掉的可用或部分可用的食品高达 1100 万吨;英国每天有约 700 万片面包、

    130 万罐酸奶、66 万个鸡蛋被丢弃,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食用。美国的情况同样惊人,据报道美国被浪费的食物

    如果折算成能量,超过了美国国内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总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全球每年在生产和

    消费过程中损耗和浪费的粮食达 13 亿吨,相当于全球粮食产量的 1/3。

    标题: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但在现实中,中国不少的父母却是

    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莫扬手,①________,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莫伸手,

    不要试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②________。父母只

    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③________,才会成为顶天

    立地的参天大树。

    三、名句默写

    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七夕笑牵牛。

    4.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云树绕堤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堑无涯。

    8.行到水穷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渡湘江

    (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1)诗人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用了一个“悲”字,请简述“悲”的具体内容。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0

    (2)试就这首诗的一种表达技巧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 1129 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苗傅、刘正彦在杭州胁迫高宗

    让位。②阑干:星光横斜参差的样子。

    (1)请赏析“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这一联写景的艺术手法。

    (2)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将本诗编入了“忠愤”门,请结合全诗分析其缘由。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它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融雪姿,孤瘦高洁,白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奏。

    (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1

    何人见,月晚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写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

    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白发上津城

    梅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

    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

    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

    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

    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

    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

    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

    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

    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 1800 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

    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

    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800 年里,上津曾 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2

    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鸣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

    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

    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 80 年之久!

    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津人知道,

    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

    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 13 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

    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

    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

    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 1.2 千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

    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

    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

    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 26 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

    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

    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

    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

    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

    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选自 2010 年 6 月 11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这个词作为“对爱

    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

    B.作者对比描写了去上津把车停在古漫川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借此突出秦楚两种不同风格的文

    化,作为湖北人的作者,显然更钟情楚地文化。

    C.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

    达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古城的无比景仰之情。

    D.作者引用杜牧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来由,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又表明上津这座古城在

    连接秦楚交通地位上的重要作用。

    E.作者无意具体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却展示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的“连郧”“通汉”“达楚”“接秦”

    四组鎏金大字,显示它通连四海的作用,与杜牧诗句和鄂西民谚的表现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

    (2)作者是怎样围绕“白发上津城”中的“白发”二字来写上津城的?作者着墨上津的“白发”为什么先

    写在漫川时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3

    (3)作者走在上津城的城墙上,凝望城下时“心中倏忽一颤”。这“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作者又是以什么写法来呈现这种内心世界的?

    (4)结尾作者在给上津镇 26 岁的镇长的信中说:“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

    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对回信

    文字所含的意蕴作出探究。

    2.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母亲的羽衣

    张晓风

    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

    “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女儿的问话充满童真和稚气。我真的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但这句问话却像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了情感与记

    忆的箱箧……

    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

    时候。

    母亲的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混沌黝黑初生的宇宙。我还记得的是阳光下竹竿上富丽夺人的颜色,怪异

    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翠绿的小白菜和红艳欲滴的小

    萝卜。母亲一边整理,一面会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送给你。”

    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

    会让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

    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外公总喜欢带她上街去吃点心,而当年的肴肉和汤

    包又是如何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

    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我都惊讶万分——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

    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己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

    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并不想把那个世界拉

    回来。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

    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织女,她们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藏

    云捉月,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

    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洁白的羽衣拍了又拍,无声无息的关上箱子,藏好钥匙。是她自己锁住那

    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4

    女儿没有得到答案,哪肯善罢。双臂将我的脖颈搂得更紧:“妈妈?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回过神来,却又一时愣住,我究竟是不是仙女变的,我不想也不方便告诉她什么,只胡乱应付着:“不是,

    妈妈不是仙女,你快睡觉。”

    对我的搪塞,女儿将信将疑。她听话地闭上眼睛,旋又不放心地睁开:“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

    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当代世界出版社,有改动)

    (1)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文中“母亲的羽衣”究竟指的是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2)作者在文章中写几件与自己母亲有关的事情,请概括回答。

    (3)“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请结合语境理解母亲为何“不忍”?

    (4)你认为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于汉代。崔媛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

    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

    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

    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

    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

    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

    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

    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

    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

    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

    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

    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

    龙威虎震,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

    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

    —“手中自然”。宋代之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5

    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

    他本人真性情、真感情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

    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

    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崔媛的“观其法象,俯视有仪”,蔡邕“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

    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

    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

    就陷入了尴尬。

    D.苏轼的书画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

    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形状与面貌,这说明,

    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子《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

    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

    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不同的生命意象。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

    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

    不同之处。

    B.历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

    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

    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法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

    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

    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

    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6

    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

    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

    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

    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

    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

    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

    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

    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

    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

    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

    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

    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

    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

    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

    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

    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

    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

    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

    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

    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

    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

    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

    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

    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

    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7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

    料简要分析。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

    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

    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

    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

    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

    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

    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

    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

    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

    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

    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

    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

    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

    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

    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

    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

    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

    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

    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8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

    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