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2 10...

1
副刊 副刊 2019 12 10 日 星期二 20 20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 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 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 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零售每份 1.80 元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 春秋两季,每当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打 开新书,开始新学期第一课时,也是人民教育 出版社编辑们最感欣慰的时候。中小学教材 既是一些小书,也是一本大书。为了编好这 本大书,人教社编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以专业专注的工匠精神,进行着一场永不 停息的接力赛。 新起炉灶 新中国中小 学教科书体系确立 综观世界各国,学校教材(狭义指教科 书)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早在瑞金、 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先后组织编写过根据地 和解放区教材。新中国成立前夕,教材建设 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要培养 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 不能继续沿用民国时期的旧教材,必须“另起 炉灶”。 1948 年底,中共中央派人从上海将 叶圣陶、周建人等一批进步的教科书编写专 家接到华北解放区,着手筹划新中国的教科 书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党和政 府对旧有教育体制进行彻底变革,包括旧有 的教科书编辑、出版和发行机制,首次明确教 科书事业应由国家统一推进。 1950 12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 立,承担全国中小学统编教科书的编辑出版 工作。叶圣陶担任社长,毛泽东同志亲自题 写社名。人教社在成立之初系统总结解放区 红色教科书优良传统,认真汲取民国时期教 科书编纂经验,并借鉴苏联教科书建设方 法,探索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教科 书体系。 1953 5 月,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 教育工作,迅速从全国调集近 200 位各个领 域的专家,其中包括吕叔湘、吴伯箫、戴伯 韬、辛安亭、张志公、陈伯吹、陈乐素、张毕 来、邱汉生等知名学者,补充到教材研究和 编辑队伍中。从 1951 年秋季开始,全国中 小学生开始使用第一套人教版统编教科 书。在这套教科书里,全国孩子共同认识了 鲜艳的五星红旗,“早上升国旗,人人要敬 礼”,父辈们所学的“国语”“国文”统一改称 为“语文”课……一切都洋溢着改天换地的 崭新气息。 1966 年之前,人教社先后编写出版 4 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并与全国各地 出版单位共同探索建立“租型代理”的教科书 供给合作模式,创造性解决了在中国这样幅 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保障数以亿计 的中小学生“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难题。 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体系初步确立,学校教 科书的统一编写和统一发行有力促进社会主 义新型国民的塑造培育。 编研一体 参与国家教 材改革创新 1977 年起,重新编写适应改革开放和四 个现代化建设的大中小学教材,成为党和政 府着力抓教育的大事之一。从 1978 年秋季 开始,一套新的统编中小学教材(即第五套人 教版教材)陆续在全国普遍使用。这是一套 闪烁着改革开放思想光芒的教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中小学教材建设也取 得长足进步。一方面,为深入探索教材建设 规律性,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学术研究的力度 不断加强。1983 年,国家成立课程教材研究 所。在国家五年重点科研课题规划中,课程、 教材都是重点关注对象,涌现出大量学术成 果。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我国于 20 世纪 80 代末、 21 世纪初启动两次大规模的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教材建设也随之发生巨大变革。 另一方面,国家在教科书管理体制上不断进 行改革探索。 80 年代末实行教科书编审分 开,由“国定制”转变为“审定制”,并针对不同 地域教育发展的不同水平规划出版教材,初 步形成“一纲多本”的局面。到 21 世纪初,又 进一步引入教材出版发行的市场竞争机制。 中小学教材编写、出版管理的市场化,总体上 促进了教材多样化和教材出版事业繁荣,提 高了教材整体质量水平。 长期以来,人教社一直是国家教材改革 创新的参与者和重要实施者,先后主持或参 与拟定历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研究、编写 和出版 6 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新世 纪以来,在国家大力推进教材多样化建设过 程中,人教社一方面积极向国际优秀出版机 构和兄弟单位虚心学习,一方面继续加大课 程教材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先 后推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实 验教材,这是人教版第十套教材。 2011 年, 在本套实验教材基础上又修订推出人教版第 十一套教材。 在长期探索实践中,人教社形成“学术 立社”的独特风格。首任社长叶圣陶说过, “编写教科书,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要像 蜜蜂那样,吸取百花精华,酿出蜜来,我们要 吸收有关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写成教科 书。”在人教社的社史档案库里,至今还保存 着上世纪 60 年代编辑深入一线课堂、厂矿、 农村进行调研的报告、笔记,以及与全国各 地教师的座谈记录、各地教师的来信来稿 等。其中包括数位编辑在北京景山学校、 丰盛胡同学校、二龙路小学等地长达一年 时间的听课记录和反思小结。应该说,从 叶圣陶那一代人开始,人教社就以严谨学 术态度和工匠精神从事教材工作,形成编 研一体的学术传统。 80 年代课程教材研究 所的成立,使得这一传统在制度上得以强 化。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社先后完成国家 和教育部课题 31 项,学术成果都及时转化 到教材编写中。 2013 年起,获准建立教育 出版领域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着眼培养 课程、教材和教育出版研究高端人才。近 年来,还对数字教材和电子音像教材进行 系统深入研究, 2017 年成立人教数字教育 研究院。可以说,人教社始终努力保持着 教材建设国家队、专业队应有的学术实力和 实践能力。 铸魂育人 教材建设步 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对教材建设给予高度重视。 2017 3 月,教育部成立专司指导管理教材建设 的教材局。同年 7 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在北 京成立,统筹协调全国教材工作,研究解决教 材建设重大问题。一系列教材建设新理念的 提出和新政策、新举措的实行,标志着中国教 材建设步入新阶段。 2017 9 月,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经 国家教材委员会审定的义务教育统编道德与 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由人教社出版发 行,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统一使 用, 2019 年秋季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统编 高中三科教材在部分地区开始使用。统编三 科教材的编写历时数年,由教育部遴选政治 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深、德高望重的一流专 家担任教材总主编,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 教研员、优秀教师参加编写、审定。人教社作 为一支中坚力量,在统编教材的编辑、出版和 发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回望中小学教材建设走过的 70 年,取 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教材编写、审定、出版发 行的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对教材的认识不断 深化拓展,教材质量正在接近国际水准,教 材铸魂育人功能日益凸显,核心教材统编统 用与其他教材多样化格局基本形成……通 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教材建设之路。未来,如何更好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 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何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 价值导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 何进一步提升教材科学性,加强教材立体化 和数字化建设,将成为新时代教材建设的重 大课题。 (作者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题图左为第一套人教版统编教科书,右 为小学生使用统一部编本教材。 制图: 用心编好教材这本大书 “聆听思想的声音,感受文化 的力量。” 2014 7 月,中央纪委 网站推出大型人物访谈栏目《聆 听大家》。 5 年间, 43 位文学家、 科学家、史学家、艺术家走进栏 目,谈文化、谈科学、谈历史、谈人 生、谈反腐。每次听大家们娓娓 道来,都是享受一场思想的盛 宴。作为采访者,在每一次与大 家的对话交流中,我们都能从他 们身上感受到思想的深度、精神 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可以说,每 一位大家都是一部大书,值得我 们细细品味。 对祖国和人民,他们始终怀 着一颗赤子之心。航天工程专家 戚发轫 59 岁受命担任载人航天 工程飞船总设计师,他说:“对我 们这一代人来说,国家的需要就 是我们的志愿。”探月工程科学家 欧阳自远说: “国家的强大有你的 贡献,这是最大的幸福。”古典诗 词学家叶嘉莹“怀京华北斗之心, 尽书生报国之力”, 95 岁高龄仍 然活跃在三尺讲台。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 始终爱得深沉。历史学家李学勤 一生致力于追索中华文明的根 脉、探寻中华文化之源,他说: “中 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族, 靠的就是悠久的历史文明。”思想 史家张岂之用 12 个核心理念概 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之 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 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 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 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他说: “每一个理念,都浓缩了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流。” 对人生,他们始终自信豁达。作家马识途曾亲历九死一 生的敌后潜伏岁月,年逾百岁,他仍然“心存魏阙常忧国,身老 江湖永矢忠”。建筑学家吴良镛引用宗白华之语告诫年轻人: “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科学家袁隆平说: “人就 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 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对事业,他们始终笃定坚韧。作家陈忠实蛰居乡间十年, 走访乡民,查阅史料,创作出文学名著《白鹿原》。“敦煌的女 儿”樊锦诗, 25 岁来到西北戈壁一隅的莫高窟,用半个多世纪 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名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核潜 艇专家黄旭华,隐姓埋名 30 年,攻坚克难,研制大国重器。雷 达工程专家王小谟说自己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他笃信“成功 就是再坚持一下”。航空航天专家孙家栋,耄耋之年仍然奔走 在发射场,一年穿破几双布鞋。 对腐败,他们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反腐败,他们始终 充满信心。作家冯骥才希望“反腐败斗争能够坚定不移,纠正 风气的工作一定紧抓不放”。剧作家刘和平说:“反腐败半点 都不能退,一退就会溃堤千里。”看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 败的一系列新举措和取得的新成效,大家感到十分振奋。作 家二月河评价现在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 作家莫言说,中国现在的反腐力度超过了他的想象。词作 家乔羽说:“反腐败是得人心的。我对今天的反腐败,是充 满信心的。” 对未来,他们始终坚信中国会越来越好。94 岁高龄的指 挥家曹鹏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他说:“国家兴旺就是我的中国 梦,这是我刚参加革命时的梦想,一直未变。”历史学家戴逸一 生的梦想是《清史》编成,他更希望“能看到国家越来越富 强”。评论家、诗人谢冕说:“我向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而且是很清廉的中国。我希望我们国家不断地好起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这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成 就了大家。不管从事何种职业,身处何处,他们始终守正直 行;不管经历怎样的挫折和磨难,他们始终意志顽强;不管是 功勋卓著,还是著述等身,他们始终心存谦和。新中国 70 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取得的不平凡成就,凝聚了千千万万脊梁 和风骨的卓越贡献。可以说,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 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也面 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战胜挑战,要靠千千万万的 人中流击楫;开创时代,要凝聚每一个中国人的力量。 我们将 43 位大家的访谈汇集成书,就是要弘扬大家们 的精神,激励每一位中国人成为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 搏击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国大家》: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络中心编;中国方正 出版社出版。此文为该书前言,刊发时有删节。) 曾经承载十三朝文明重心的陕西,人们都 知道其地下文物遗存异常丰富。其实三秦河 山,地上文物数量也相当可观。仅就“塔”而 言,全省现存地面不可移动古塔总计 389 517 座,包括人们熟悉的西安大雁塔、小雁 塔。徐进主编《陕西古塔全编》全数收录这些 古塔遗存的综合信息,全方位保留了有关建筑 史、民俗史和精神生活史的宝贵资料。 在佛教传入之前,西汉长安都市的规划与 营造,已有阙、台、楼、阁等显著提升高度,趋向 立体发展的宫廷建筑受到重视,反映了对“壮 丽”“重威”的追求,也体现出新的建筑艺术和 建筑美学理念。《史记》卷三十《平准书》说:“作 柏梁台,高数十丈。宫室之修,由此日丽。”班 固《西都赋》“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跻。 轶云雨于太半,虹霓回带于棼楣”,张衡《西京 赋》“表峣阙于阊阖”, “圜阙竦以造天”, “干云雾 而上达,状亭亭以苕苕”,也有具体的形容。这 种建筑风格,为“塔”的兴起准备了技术基础。 《陕西古塔全编》对于所著录的古塔,就其 建筑形制、构筑材料及文化象征等分别进行记 述与分析。有关“锥形塔”,即“造型为方锥、圆 锥体的各类砖、石、土塔”的叙说,历代画像砖 表现“塔”的画面,作者也予以关注,专门有所 研究,并认真分析这种文物遗存的文化意义。 全书注意古塔遗存地理环境的意义,并予以必 要的人文观照。辅助性的外延知识拓展,如 世界建筑史等对应信息的介绍等,也是值得 肯定的。 《陕西古塔全编》设上下两编,其中专设一 章“近百年消失的陕西古塔”,记述近一个世纪 因各种原因消失的陕西古塔,因此本书也成为 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史、文物保护史的专题著 述,有助于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主编徐进是文物学者,同时也是颇有影响 的诗人。他曾出版多部诗集,诗作多次获奖。 在《陕西古塔全编》的引言中他直言要“给予同 一个天空、同一片土地上的行者以广阔的思想 空间和广袤的丈量域界”。这里似可读到考古 文物论著中不多见的诗意。我将这篇书评题 名为《斜阳古塔 天地诗行》,而“斜阳古塔”的 意味,又使我们想到由著名诗人成为杰出考古 学家的陈梦家的诗作《铁马的歌》中的名句: “没有忧愁, /也没有欢欣; /我总是古旧, /总是 清新。”在这里借用,以为适合于赞赏徐进在 《陕西古塔全编》中体现的实证与诗情的结合。 斜阳古塔 天地诗行 —《陕西古塔全编》读后 王子今 《守望中国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二 十 六 讲》 顾作义、钟永宁编著; 广东人 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从浩瀚中华文化史册中,精选 民为邦本、和谐共生、革故鼎新等 26 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精神的现代解读提供一个新颖视角。 《陕西古塔全编》 编; 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 和 于 是 之 这 一 生》 李曼宜著; 家出版社出版。 于是之是中国话剧领军人物,创造 了多个经典艺术形象。不论是研究于是 之本人,还是中国当代话剧,本书都有重 要参考价值。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Jan-2020

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副刊副刊 2019年 12月 10日 星期二2020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号 电子信箱: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元 零售每份 1.80元 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号

春秋两季,每当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打

开新书,开始新学期第一课时,也是人民教育

出版社编辑们最感欣慰的时候。中小学教材

既是一些小书,也是一本大书。为了编好这

本大书,人教社编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以专业专注的工匠精神,进行着一场永不

停息的接力赛。

新起炉灶 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体系确立

综观世界各国,学校教材(狭义指教科

书)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早在瑞金、

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先后组织编写过根据地

和解放区教材。新中国成立前夕,教材建设

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要培养

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

不能继续沿用民国时期的旧教材,必须“另起

炉灶”。1948 年底,中共中央派人从上海将

叶圣陶、周建人等一批进步的教科书编写专

家接到华北解放区,着手筹划新中国的教科

书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党和政

府对旧有教育体制进行彻底变革,包括旧有

的教科书编辑、出版和发行机制,首次明确教

科书事业应由国家统一推进。

1950 年 12 月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正 式 成

立,承担全国中小学统编教科书的编辑出版

工作。叶圣陶担任社长,毛泽东同志亲自题

写社名。人教社在成立之初系统总结解放区

红色教科书优良传统,认真汲取民国时期教

科 书 编 纂 经 验 ,并 借 鉴 苏 联 教 科 书 建 设 方

法,探索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教科

书体系。1953 年 5 月,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

教育工作,迅速从全国调集近 200 位各个领

域 的 专 家 ,其 中 包 括 吕 叔 湘 、吴 伯 箫 、戴 伯

韬、辛安亭、张志公、陈伯吹、陈乐素、张毕

来、邱汉生等知名学者,补充到教材研究和

编辑队伍中。从 1951 年秋季开始,全国中

小 学 生 开 始 使 用 第 一 套 人 教 版 统 编 教 科

书。在这套教科书里,全国孩子共同认识了

鲜 艳 的 五 星 红 旗 ,“早 上 升 国 旗 ,人 人 要 敬

礼”,父辈们所学的“国语”“国文”统一改称

为“语文”课……一切都洋溢着改天换地的

崭新气息。

到 1966 年之前,人教社先后编写出版 4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并与全国各地

出版单位共同探索建立“租型代理”的教科书

供给合作模式,创造性解决了在中国这样幅

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保障数以亿计

的中小学生“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难题。

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体系初步确立,学校教

科书的统一编写和统一发行有力促进社会主

义新型国民的塑造培育。

编研一体 参与国家教材改革创新

1977 年起,重新编写适应改革开放和四

个现代化建设的大中小学教材,成为党和政

府着力抓教育的大事之一。从 1978 年秋季

开始,一套新的统编中小学教材(即第五套人

教版教材)陆续在全国普遍使用。这是一套

闪烁着改革开放思想光芒的教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中小学教材建设也取

得长足进步。一方面,为深入探索教材建设

规律性,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学术研究的力度

不断加强。1983 年,国家成立课程教材研究

所。在国家五年重点科研课题规划中,课程、

教材都是重点关注对象,涌现出大量学术成

果。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

代末、21 世纪初启动两次大规模的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教材建设也随之发生巨大变革。

另一方面,国家在教科书管理体制上不断进

行改革探索。80 年代末实行教科书编审分

开,由“国定制”转变为“审定制”,并针对不同

地域教育发展的不同水平规划出版教材,初

步形成“一纲多本”的局面。到 21 世纪初,又

进一步引入教材出版发行的市场竞争机制。

中小学教材编写、出版管理的市场化,总体上

促进了教材多样化和教材出版事业繁荣,提

高了教材整体质量水平。

长期以来,人教社一直是国家教材改革

创新的参与者和重要实施者,先后主持或参

与拟定历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研究、编写

和出版 6 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新世

纪以来,在国家大力推进教材多样化建设过

程中,人教社一方面积极向国际优秀出版机

构和兄弟单位虚心学习,一方面继续加大课

程教材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先

后推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实

验教材,这是人教版第十套教材。2011 年,

在本套实验教材基础上又修订推出人教版第

十一套教材。

在长期探索实践中,人教社形成“学术

立社”的独特风格。首任社长叶圣陶说过,

“编写教科书,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要像

蜜蜂那样,吸取百花精华,酿出蜜来,我们要

吸 收 有 关 知 识 ,融 会 贯 通 ,才 能 写 成 教 科

书。”在人教社的社史档案库里,至今还保存

着上世纪 60 年代编辑深入一线课堂、厂矿、

农村进行调研的报告、笔记,以及与全国各

地 教 师 的 座 谈 记 录 、各 地 教 师 的 来 信 来 稿

等 。 其 中 包 括 数 位 编 辑 在 北 京 景 山 学 校 、

丰 盛 胡 同 学 校 、二 龙 路 小 学 等 地 长 达 一 年

时 间 的 听 课 记 录 和 反 思 小 结 。 应 该 说 ,从

叶 圣 陶 那 一 代 人 开 始 ,人 教 社 就 以 严 谨 学

术 态 度 和 工 匠 精 神 从 事 教 材 工 作 ,形 成 编

研一体的学术传统。80 年代课程教材研究

所 的 成 立 ,使 得 这 一 传 统 在 制 度 上 得 以 强

化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人 教 社 先 后 完 成 国 家

和教育部课题 31 项,学术成果都及时转化

到 教 材 编 写 中 。 2013 年 起 ,获 准 建 立 教 育

出 版 领 域 第 一 个 博 士 后 工 作 站 ,着 眼 培 养

课 程 、教 材 和 教 育 出 版 研 究 高 端 人 才 。 近

年 来 ,还 对 数 字 教 材 和 电 子 音 像 教 材 进 行

系 统 深 入 研 究 ,2017 年 成 立 人 教 数 字 教 育

研 究 院 。 可 以 说 ,人 教 社 始 终 努 力 保 持 着

教材建设国家队、专业队应有的学术实力和

实践能力。

铸魂育人 教材建设步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对教材建设给予高度重视。 2017年 3 月,教育部成立专司指导管理教材建设

的教材局。同年 7 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在北

京成立,统筹协调全国教材工作,研究解决教

材建设重大问题。一系列教材建设新理念的

提出和新政策、新举措的实行,标志着中国教

材建设步入新阶段。

2017 年 9 月,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经

国家教材委员会审定的义务教育统编道德与

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由人教社出版发

行,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统一使

用,2019 年秋季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统编

高中三科教材在部分地区开始使用。统编三

科教材的编写历时数年,由教育部遴选政治

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深、德高望重的一流专

家担任教材总主编,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

教研员、优秀教师参加编写、审定。人教社作

为一支中坚力量,在统编教材的编辑、出版和

发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回 望 中 小 学 教 材 建 设 走 过 的 70 年 ,取

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教材编写、审定、出版发

行的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对教材的认识不断

深化拓展,教材质量正在接近国际水准,教

材铸魂育人功能日益凸显,核心教材统编统

用与其他教材多样化格局基本形成……通

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教材建设之路。未来,如何更好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

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何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

价值导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

何进一步提升教材科学性,加强教材立体化

和数字化建设,将成为新时代教材建设的重

大课题。

(作者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题图左为第一套人教版统编教科书,右

为小学生使用统一部编本教材。

制图:郭 祥

用心编好教材这本大书黄 强

“聆听思想的声音,感受文化

的力量。”2014 年 7 月,中央纪委

网站推出大型人物访谈栏目《聆

听大家》。 5 年间,43 位文学家、

科学家、史学家、艺术家走进栏

目,谈文化、谈科学、谈历史、谈人

生、谈反腐。每次听大家们娓娓

道 来 ,都 是 享 受 一 场 思 想 的 盛

宴。作为采访者,在每一次与大

家的对话交流中,我们都能从他

们身上感受到思想的深度、精神

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可以说,每

一位大家都是一部大书,值得我

们细细品味。

对祖国和人民,他们始终怀

着一颗赤子之心。航天工程专家

戚发轫 59 岁受命担任载人航天

工程飞船总设计师,他说:“对我

们这一代人来说,国家的需要就

是我们的志愿。”探月工程科学家

欧阳自远说:“国家的强大有你的

贡献,这是最大的幸福。”古典诗

词学家叶嘉莹“怀京华北斗之心,

尽书生报国之力”,95 岁高龄仍

然活跃在三尺讲台。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

始终爱得深沉。历史学家李学勤

一 生 致 力 于 追 索 中 华 文 明 的 根

脉、探寻中华文化之源,他说:“中

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族,

靠的就是悠久的历史文明。”思想

史家张岂之用 12 个核心理念概

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之

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

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

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

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他说:

“每一个理念,都浓缩了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流。”

对人生,他们始终自信豁达。作家马识途曾亲历九死一

生的敌后潜伏岁月,年逾百岁,他仍然“心存魏阙常忧国,身老

江湖永矢忠”。建筑学家吴良镛引用宗白华之语告诫年轻人:

“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科学家袁隆平说:“人就

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

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对事业,他们始终笃定坚韧。作家陈忠实蛰居乡间十年,

走访乡民,查阅史料,创作出文学名著《白鹿原》。“敦煌的女

儿”樊锦诗,25 岁来到西北戈壁一隅的莫高窟,用半个多世纪

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名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核潜

艇专家黄旭华,隐姓埋名 30 年,攻坚克难,研制大国重器。雷

达工程专家王小谟说自己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他笃信“成功

就是再坚持一下”。航空航天专家孙家栋,耄耋之年仍然奔走

在发射场,一年穿破几双布鞋。

对腐败,他们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反腐败,他们始终

充满信心。作家冯骥才希望“反腐败斗争能够坚定不移,纠正

风气的工作一定紧抓不放”。剧作家刘和平说:“反腐败半点

都不能退,一退就会溃堤千里。”看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

败的一系列新举措和取得的新成效,大家感到十分振奋。作

家二月河评价现在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

作家莫言说,中国现在的反腐力度超过了他的想象。词作

家乔羽说:“反腐败是得人心的。我对今天的反腐败,是充

满信心的。”

对未来,他们始终坚信中国会越来越好。94 岁高龄的指

挥家曹鹏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他说:“国家兴旺就是我的中国

梦,这是我刚参加革命时的梦想,一直未变。”历史学家戴逸一

生的梦想是《清史》编成,他更希望“能看到国家越来越富

强”。评论家、诗人谢冕说:“我向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而且是很清廉的中国。我希望我们国家不断地好起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这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成

就了大家。不管从事何种职业,身处何处,他们始终守正直

行;不管经历怎样的挫折和磨难,他们始终意志顽强;不管是

功勋卓著,还是著述等身,他们始终心存谦和。新中国 70 年

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取得的不平凡成就,凝聚了千千万万脊梁

和风骨的卓越贡献。可以说,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

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也面

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战胜挑战,要靠千千万万的

人中流击楫;开创时代,要凝聚每一个中国人的力量。

我们将 43 位大家的访谈汇集成书,就是要弘扬大家们

的精神,激励每一位中国人成为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

搏击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国大家》: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络中心编;中国方正

出版社出版。此文为该书前言,刊发时有删节。)

聆听思想的声音

景延安

曾经承载十三朝文明重心的陕西,人们都

知道其地下文物遗存异常丰富。其实三秦河

山,地上文物数量也相当可观。仅就“塔”而

言,全省现存地面不可移动古塔总计 389 处

517 座 ,包 括 人 们 熟 悉 的 西 安 大 雁 塔 、小 雁

塔。徐进主编《陕西古塔全编》全数收录这些

古塔遗存的综合信息,全方位保留了有关建筑

史、民俗史和精神生活史的宝贵资料。

在佛教传入之前,西汉长安都市的规划与

营造,已有阙、台、楼、阁等显著提升高度,趋向

立体发展的宫廷建筑受到重视,反映了对“壮

丽”“重威”的追求,也体现出新的建筑艺术和

建筑美学理念。《史记》卷三十《平准书》说:“作

柏梁台,高数十丈。宫室之修,由此日丽。”班

固《西都赋》“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跻。

轶云雨于太半,虹霓回带于棼楣”,张衡《西京

赋》“表峣阙于阊阖”,“圜阙竦以造天”,“干云雾

而上达,状亭亭以苕苕”,也有具体的形容。这

种建筑风格,为“塔”的兴起准备了技术基础。

《陕西古塔全编》对于所著录的古塔,就其

建筑形制、构筑材料及文化象征等分别进行记

述与分析。有关“锥形塔”,即“造型为方锥、圆

锥体的各类砖、石、土塔”的叙说,历代画像砖

表现“塔”的画面,作者也予以关注,专门有所

研究,并认真分析这种文物遗存的文化意义。

全书注意古塔遗存地理环境的意义,并予以必

要的人文观照。辅助性的外延知识拓展,如

世界建筑史等对应信息的介绍等,也是值得

肯定的。

《陕西古塔全编》设上下两编,其中专设一

章“近百年消失的陕西古塔”,记述近一个世纪

因各种原因消失的陕西古塔,因此本书也成为

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史、文物保护史的专题著

述,有助于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主编徐进是文物学者,同时也是颇有影响

的诗人。他曾出版多部诗集,诗作多次获奖。

在《陕西古塔全编》的引言中他直言要“给予同

一个天空、同一片土地上的行者以广阔的思想

空间和广袤的丈量域界”。这里似可读到考古

文物论著中不多见的诗意。我将这篇书评题

名为《斜阳古塔 天地诗行》,而“斜阳古塔”的

意味,又使我们想到由著名诗人成为杰出考古

学家的陈梦家的诗作《铁马的歌》中的名句:

“没有忧愁,/也没有欢欣;/我总是古旧,/总是

清新。”在这里借用,以为适合于赞赏徐进在

《陕西古塔全编》中体现的实证与诗情的结合。

斜阳古塔 天地诗行——《陕西古塔全编》读后

王子今

《守望中国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二十六讲》:顾作义、钟永宁编著;广东人

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从浩瀚中华文化史册中,精选

民为邦本、和谐共生、革故鼎新等 26 个

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精神的现代解读提供一个新颖视角。

《陕西古塔全编》:徐 进 主

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和于是之这一生》:李曼宜著;作

家出版社出版。

于是之是中国话剧领军人物,创造

了多个经典艺术形象。不论是研究于是

之本人,还是中国当代话剧,本书都有重

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