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为时代创作 -...

1
副刊 副刊 2019 12 8 日 星期日 8 8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 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 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 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零售每份 0.60 元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新中国 成立以来,中国画在造型、笔墨、意境上,与情 感、生活、时代深度契合,铸就了为时代而创 造的精神气象。 传承贵在精神醇 1956 年,蒋兆和在中国画写生教学中提 出“一笔为定”,在传承笔墨造型理念的基础 上,确定笔墨为时代造型的坐标。上世纪五 六十年代,吴作人主张创造性地运用传统书 法笔意,为时代立象造型,“我们如果掌握了 书法的规律,把它运用在绘画上,来再现自然 的东西,形象,面貌,这就既继承了中国传统 的笔墨,又丰富了中国画的造型”。70 年代, 吴作人又明确提出“中国画下笔就是造形,形 是画出来的,不是磨出来的。中国的书法也 是如此”。80 年代,卢沉在教学中提出“下笔 即创造”,主张继承中国画以线造型传统的同 时,立足现代,“寻道求变”,用鲜活的思想,点 亮艺术感觉,开拓创新。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工作者在 中国画创作理念上代代相承,他们创作的优 秀作品,无不透着真诚敦厚的情感。他们向 先贤学习,锤炼笔墨,感知生活,以做人、做学 问、作画的一致性立足时代,一往情深地勾勒 着心中的艺术理想和时代风貌。以人物画为 例,吴作人《任重道远》等作品,以淳朴自然的 画风,写出人物与骆驼的造型的每一笔,既有 生活气息,又具坚韧刚毅和持重耐劳的意象之 美。蒋兆和《纪念刘和珍君》,赋予鲁迅形象不 折之志的意味,在线之意象审美中,创造性地 为“一笔为定”注入时代审美内涵。五六十年 代,美术工作者创造了许许多多今天读来仍感 动于心的艺术形象。他们所描绘的生活中的 真善美,都沉浸在一种温暖、饱满的艺术语境 中,以厚重的人生情怀,表达新的审美体验, 呈现了新中国中国画所开创的艺术新境。 “下笔就是造形”,是向生活要笔墨。笔 墨是中国画的载体,与文化、情感密切相融。 笔墨在缘物状情中生长,写自然、写人文、写 心性,为时代而创造。这与“一笔为定”的理 念相一致,注重笔到意到、笔墨相生、形意合 一。这里的“一”,指向情感与时代。例如,黄 胄《洪荒风雪》等作品,以鲜活的生命感知和 具有时代风格的表现语言,将书写式的线条 多笔重叠,笔笔写生命,写时代建设者的奋发 情怀。还有一些创作,将传统没骨花卉等画 法,从理念到实践,创造性地转化为现实人物 写意方法,既一笔见结构,又持有笔墨的精神 内涵,渗透着生活的情感和平实体验。从“一 笔为定”到“下笔就是造形”,其深层内涵是以 文造像,以意造型,立足生活,向着情感生发, 向着立格生发,这是中国艺术的智慧。 “下笔即创造”的理念,强调有意象、有心 象的笔法、墨法与内在精神汇聚,承接着“一 笔为定”和“下笔就是造形”的传统。 80 代,设计美学走向大众,既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方式,也影响到中国画。这一时期,许多美术 工作者对造型与笔墨的思考,开始从当下生 活向内寻求,从对历史的思考探索中国画语 言的现代性,体现出关注情感与生活所激发 的创造力量。主题创作、审美体验、形式语言 创新等课题,都在美术工作者内心深处沉淀, 成就了中国画现代语境中对个人与集体、国 家与历史等具有史诗般意味的艺术表现和生 命呼唤。一大批优秀作品孕育而生。例如, 卢沉、周思聪的现代水墨人物画探索,在品格 与风格中寻求当代人文精神的内在力量,他 们合作的《矿工图》成为 80 年代沉甸甸的美 术经典。《矿工图》的创造性,在于将忧患意识 化作悲壮宏大的审美情感,立于时代的人文 情怀得到有力表现。 这一时期,美术工作者在中国画创作中 所开拓的笔墨语言与人文境界,承接传统,立 足创造,为时代写照,追寻传统与时代人文精 神,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在向自己的发 问中,中国画将对民族与人类的情感融入个 性化的语言探索,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在寻根 中找到了与时代、与情感相谐适的表达方 式。这一任务非常艰巨、过程非常艰辛,许多 创作者对中国画的人文内涵和笔墨语境的开 拓、探索和创造,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笔就在平凡处 进入 90 年代,中国画笔墨语言向内探求的 特征更加突显。这一时期笔墨与造型的趋向, 是面向生活、面向内心。美术工作者在进行精 神探索的同时,追求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笔墨意 趣,将笔墨与时代、与生命状态融为一体。 把平常心升华为一种品格,在文化与精 神的自觉体验中,追寻一种笔法、一种造型和 一种审美,让艺术表现和创作者心境相融,成 为这一时期中国画探索的方向。郭全忠《归》 等作品,以笔墨的朴素之美,写出生命意味, 这是一种抱朴含真的精神之境。对呈现生命 感知的渴望,对笔墨出新的渴望,与 80 年代 学界整体探索创新的气象交织在一起。可以 看到,老一辈美术工作者的创作,始终是向内 观照,他们的人格和笔墨,与时代、与劳动者、 与心性一致,极大推动了中国画创新。尤其 是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追寻,呈现为一种“天 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一种对温柔敦厚与格物 致知有感而发的身心体验。 在美术家的作品中,笔墨与生命的精进始 终相统一,他们在知行合一中立定自己的创作 方位。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在造型与笔墨、传 统与现代、观念与意象、时代与群体、个性与表 现等方面,让人更加感受到文化土壤、生活土 壤、时代土壤、情感土壤,才是艺术语言、艺术 境界和艺术创造的源头。例如,何家英《秋冥》 等作品,气象清新,画风天然纯真、含蓄质朴。 赵奇笔下的北方农民和知青默默耕耘在大地 上,具有敦厚之美。许多美术工作者以内省的 方式,用平常心立定高远的人生追求,通彻平 凡的空间,下笔就在平凡最低处,也在平凡最 高处。70 年来,中国画始终为每一个人的家国 情怀讴歌,为时代的创造伟力喝彩。 把时代创造者的情感和内在力量,结合 民族精神来思考,并转化为艺术创造,是中国 画在造型、笔墨、意境方面进行现代性探索的 方向。这些年,一大批中国画作品,在创作实 践中向着时代、向着雄浑丰厚的人文境界求 索。当审美凝聚创造精神,笔墨境界便逐渐 呈现出文化自信,这是民族的精神,也是艺术 的历练。许多中国画作品,在笔墨格局中创 造出浑厚而苍润、清澈而淡逸、饱满而绚丽、 悲壮而崇高、平淡而高远、灿烂而庄严等审美 意象。这里凝聚着人文情怀赋予中国画的现 代性,以及中国画创造的时代精神气象。 创新追求真善美 进入新世纪,中国画的传承创新,进一步 向着真善美求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美术工作者祛除浮躁,静心研究艺术规律,遵 循中国画传统,在创作中将情感融入生活,融 入社会,融入时代,融入伟大的华夏文明,进 行了深入探索。许多美术工作者学习继承老 一辈艺术家的艺术品格与人格风范,在时代 奋进的体验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让“一笔为定”“下笔就是造形”“下笔即创 造”的创作观与人文精神紧紧相连,在中国画 传承开拓中,创造出丰厚而独特的笔墨语言 和画风,呈现出壮阔的创作图景。 新时代,美术工作者着眼现实主义创作, 以及当代水墨研究,在文化与精神的表达中 创新笔墨语言,展现诗性的生命意义、现实的 丰富内涵、时代的审美体验,以更为开阔广远 的视野,展开多元艺术探索。年轻一代美术 工作者,艺术语言更趋鲜活、更富独立性。老 一辈美术工作者,画风画格朝向更深一层的 生命体悟迈进,在不断的自省和进取中,将个 体融入社会,从生活感知到形式品评,从心性 表达到情感凝聚,从观念转型到深刻领悟传 统人文精神,从审美体验到笔墨完善与出新 ……中国画从多元画风向着时代新境深耕。 宏大的时代主题,催生了一批历史感厚 重的主题性创作。唐勇力二次创作的《新中 国诞生》,以庄严崇高、朴素温厚的艺术语言, 传达出对国家叙事和民族审美的探索。与此 同时,许多中国画创作对时代劳动者奋进精 神的弘扬,对都市形象的表现,对平凡日常生 活的关注,对山乡新村青山绿水的描绘,对气 象恢弘的建设工程的刻画,对家国情怀的吟 咏……在时代感召中,以多姿多彩的面貌与 画风,展现出中国画为时代创造的精神气 象。为了建设美好的中华审美家园,美术工 作者沉下来,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境 界,立足于审美理想,让笔墨与心性在平常生 活中褪去繁冗,自然生发,意趣盎然。 一代代美术工作者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 新,为今天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 画在不断探索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越来 越多的创作者自觉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时代精 神创造,为时代英雄创造,为劳动者的真善美 创造,为中华大地的自然之美创造,为平凡幸 福的生活创造。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 中国画为时代创作 田黎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公 共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日益得 到重视,并掀起新一轮创作热潮。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 设,应注重乡村文化的地域差异, 结合乡村的民风、民俗和地形、地 貌等地域性特征,实现地域文脉 传承。近年来,一些高等艺术院 校针对乡村生活实际,就公共艺 术在地实践进行了尝试。 公共艺术在地实践,是通过对 当地环境空间、人文习俗、日常生 活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观察 与社会调查,然后就地取材联合 当地人开展的在地创作。它一般 以两种形态呈现:一类是以物化 的艺术形态,改变物理空间并激活 空间价值;另一类是以事件化的艺 术形态,展开与人、与社群的对话, 促进社群与社群、人与人之间的 沟通与交流,凝聚地方社群共同 情感。值得强调的是,公共艺术 在地实践不应是“一次性”的,而要 留得下、留得住,持续释放活力。 在以物化的艺术形态融入当 地环境,改变村民对艺术的认知、 提升其审美能力方面,中央美术 学院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 治州雨补鲁村开展的“艺术介入乡村”实践,为我们打开一 扇窗。与其他村寨不同,雨补鲁村建在一个天坑里,进出村 只有一条通道,许多老建筑被完好保存下来。在村落建筑 和环境美化过程中,创作者遵循当地人的生活轨迹,因地制 宜,利用当地现有材料和村民家废弃的生活物料,和村民互 动,将公共艺术嵌入乡村。例如,利用当地农民收成后准备 烧掉的油菜秸秆制作的《秸秆塔》,以及利用当地页岩创作 的具有排水功能的《天坑地漏》等作品,都是通过艺术方式 对当地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加工,做成的地景艺术。它们不 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还很好地与当地环境相融相生, 体现出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价值。 四川美术学院“西南田野创作社”近年来在西南腹地展 开的一系列实践,引发我们思考如何以事件性的艺术形态 激活当地文化。西南田野创作社开展的艺术创作活动,体 现出活动性强、辐射面大、影响力广等特点。例如,针对巴 蜀腹地具有天然的群山屏障、保留了较好的原乡文明和大 量乡村现场等条件,创作社在重庆北碚区蔡家镇巴渝农耕 文化陈列馆参与举办“复归:重庆第二届国际现场艺术节”, 该艺术节围绕西南民间竹编手工艺、蔡家草把龙、酉阳傩 戏、巴渝橙香节等,举办了 12 个艺术互动实践工作坊和 4 影像放映会,吸引百余位国内外艺术家、民间表演者、民间 手工艺者与学生,创作了 50 余组在地艺术作品,掀起重庆 市民对巴渝传统文化与互动艺术的关注热潮。在这种节庆 式的艺术活动中,艺术家、人类学学者、“三农”专家等展开 跨界研讨,与百姓一起,将乡村振兴话题,延展为有关生态 环境、民间礼俗、乡村美育等各个方面通俗而有趣的思考。 随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创作社的创作方式也在拓 展。例如,为更好地开掘位于重庆市九龙半岛的成渝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的工业文化遗产,创 作社举办火车艺术节,除了创作大量在地性的艺术作品,还 举行了坝坝舞、铁道剧场展演、铁路记忆故事分享会等多种 有趣的活动,让三角道区域成为九龙半岛铁路工业文化旅 游“打卡地”。 业界类似的实践还有很多,各具特色,且都体现出公共 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所激发的活力。不管形式如何多彩 多样,一系列成功实践的共同点是因地制宜,这也说明公共 艺术要以恰当的姿态融入城乡空间,才能建立情感连接,促 生城乡新生态,实现对地域文化精神的重塑,赋予地域文化 以创造的活力。 (作者为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 上图为胡泉纯作品《天坑地漏》,下图为吕品晶作品《秸 秆塔》。 机车大夫 (中 国 画)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Jan-2020

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中国画为时代创作 - paper.people.com.cn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12/08/08/rmrb2019120808.pdf副刊 8 2019 年12 月8 日 星期日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2

副刊副刊 2019年 12月 8日 星期日88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号 电子信箱: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元 零售每份 0.60元 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号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新中国

成立以来,中国画在造型、笔墨、意境上,与情

感、生活、时代深度契合,铸就了为时代而创

造的精神气象。

传承贵在精神醇

1956 年,蒋兆和在中国画写生教学中提

出“一笔为定”,在传承笔墨造型理念的基础

上,确定笔墨为时代造型的坐标。上世纪五

六十年代,吴作人主张创造性地运用传统书

法笔意,为时代立象造型,“我们如果掌握了

书法的规律,把它运用在绘画上,来再现自然

的东西,形象,面貌,这就既继承了中国传统

的笔墨,又丰富了中国画的造型”。70 年代,

吴作人又明确提出“中国画下笔就是造形,形

是画出来的,不是磨出来的。中国的书法也

是如此”。80 年代,卢沉在教学中提出“下笔

即创造”,主张继承中国画以线造型传统的同

时,立足现代,“寻道求变”,用鲜活的思想,点

亮艺术感觉,开拓创新。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工作者在

中国画创作理念上代代相承,他们创作的优

秀作品,无不透着真诚敦厚的情感。他们向

先贤学习,锤炼笔墨,感知生活,以做人、做学

问、作画的一致性立足时代,一往情深地勾勒

着心中的艺术理想和时代风貌。以人物画为

例,吴作人《任重道远》等作品,以淳朴自然的

画风,写出人物与骆驼的造型的每一笔,既有

生活气息,又具坚韧刚毅和持重耐劳的意象之

美。蒋兆和《纪念刘和珍君》,赋予鲁迅形象不

折之志的意味,在线之意象审美中,创造性地

为“一笔为定”注入时代审美内涵。五六十年

代,美术工作者创造了许许多多今天读来仍感

动于心的艺术形象。他们所描绘的生活中的

真善美,都沉浸在一种温暖、饱满的艺术语境

中,以厚重的人生情怀,表达新的审美体验,

呈现了新中国中国画所开创的艺术新境。

“下笔就是造形”,是向生活要笔墨。笔

墨是中国画的载体,与文化、情感密切相融。

笔墨在缘物状情中生长,写自然、写人文、写

心性,为时代而创造。这与“一笔为定”的理

念相一致,注重笔到意到、笔墨相生、形意合

一。这里的“一”,指向情感与时代。例如,黄

胄《洪荒风雪》等作品,以鲜活的生命感知和

具有时代风格的表现语言,将书写式的线条

多笔重叠,笔笔写生命,写时代建设者的奋发

情怀。还有一些创作,将传统没骨花卉等画

法,从理念到实践,创造性地转化为现实人物

写意方法,既一笔见结构,又持有笔墨的精神

内涵,渗透着生活的情感和平实体验。从“一

笔为定”到“下笔就是造形”,其深层内涵是以

文造像,以意造型,立足生活,向着情感生发,

向着立格生发,这是中国艺术的智慧。

“下笔即创造”的理念,强调有意象、有心

象的笔法、墨法与内在精神汇聚,承接着“一

笔为定”和“下笔就是造形”的传统。 80 年

代,设计美学走向大众,既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方式,也影响到中国画。这一时期,许多美术

工作者对造型与笔墨的思考,开始从当下生

活向内寻求,从对历史的思考探索中国画语

言的现代性,体现出关注情感与生活所激发

的创造力量。主题创作、审美体验、形式语言

创新等课题,都在美术工作者内心深处沉淀,

成就了中国画现代语境中对个人与集体、国

家与历史等具有史诗般意味的艺术表现和生

命呼唤。一大批优秀作品孕育而生。例如,

卢沉、周思聪的现代水墨人物画探索,在品格

与风格中寻求当代人文精神的内在力量,他

们合作的《矿工图》成为 80 年代沉甸甸的美

术经典。《矿工图》的创造性,在于将忧患意识

化作悲壮宏大的审美情感,立于时代的人文

情怀得到有力表现。

这一时期,美术工作者在中国画创作中

所开拓的笔墨语言与人文境界,承接传统,立

足创造,为时代写照,追寻传统与时代人文精

神,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在向自己的发

问中,中国画将对民族与人类的情感融入个

性化的语言探索,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在寻根

中 找 到 了 与 时 代 、与 情 感 相 谐 适 的 表 达 方

式。这一任务非常艰巨、过程非常艰辛,许多

创作者对中国画的人文内涵和笔墨语境的开

拓、探索和创造,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笔就在平凡处

进入 90年代,中国画笔墨语言向内探求的

特征更加突显。这一时期笔墨与造型的趋向,

是面向生活、面向内心。美术工作者在进行精

神探索的同时,追求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笔墨意

趣,将笔墨与时代、与生命状态融为一体。

把平常心升华为一种品格,在文化与精

神的自觉体验中,追寻一种笔法、一种造型和

一种审美,让艺术表现和创作者心境相融,成

为这一时期中国画探索的方向。郭全忠《归》

等作品,以笔墨的朴素之美,写出生命意味,

这是一种抱朴含真的精神之境。对呈现生命

感知的渴望,对笔墨出新的渴望,与 80 年代

学界整体探索创新的气象交织在一起。可以

看到,老一辈美术工作者的创作,始终是向内

观照,他们的人格和笔墨,与时代、与劳动者、

与心性一致,极大推动了中国画创新。尤其

是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追寻,呈现为一种“天

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一种对温柔敦厚与格物

致知有感而发的身心体验。

在美术家的作品中,笔墨与生命的精进始

终相统一,他们在知行合一中立定自己的创作

方位。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在造型与笔墨、传

统与现代、观念与意象、时代与群体、个性与表

现等方面,让人更加感受到文化土壤、生活土

壤、时代土壤、情感土壤,才是艺术语言、艺术

境界和艺术创造的源头。例如,何家英《秋冥》

等作品,气象清新,画风天然纯真、含蓄质朴。

赵奇笔下的北方农民和知青默默耕耘在大地

上,具有敦厚之美。许多美术工作者以内省的

方式,用平常心立定高远的人生追求,通彻平

凡的空间,下笔就在平凡最低处,也在平凡最

高处。70年来,中国画始终为每一个人的家国

情怀讴歌,为时代的创造伟力喝彩。

把时代创造者的情感和内在力量,结合

民族精神来思考,并转化为艺术创造,是中国

画在造型、笔墨、意境方面进行现代性探索的

方向。这些年,一大批中国画作品,在创作实

践中向着时代、向着雄浑丰厚的人文境界求

索。当审美凝聚创造精神,笔墨境界便逐渐

呈现出文化自信,这是民族的精神,也是艺术

的历练。许多中国画作品,在笔墨格局中创

造出浑厚而苍润、清澈而淡逸、饱满而绚丽、

悲壮而崇高、平淡而高远、灿烂而庄严等审美

意象。这里凝聚着人文情怀赋予中国画的现

代性,以及中国画创造的时代精神气象。

创新追求真善美

进入新世纪,中国画的传承创新,进一步

向着真善美求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美术工作者祛除浮躁,静心研究艺术规律,遵

循中国画传统,在创作中将情感融入生活,融

入社会,融入时代,融入伟大的华夏文明,进

行了深入探索。许多美术工作者学习继承老

一辈艺术家的艺术品格与人格风范,在时代

奋进的体验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让“一笔为定”“下笔就是造形”“下笔即创

造”的创作观与人文精神紧紧相连,在中国画

传承开拓中,创造出丰厚而独特的笔墨语言

和画风,呈现出壮阔的创作图景。

新时代,美术工作者着眼现实主义创作,

以及当代水墨研究,在文化与精神的表达中

创新笔墨语言,展现诗性的生命意义、现实的

丰富内涵、时代的审美体验,以更为开阔广远

的视野,展开多元艺术探索。年轻一代美术

工作者,艺术语言更趋鲜活、更富独立性。老

一辈美术工作者,画风画格朝向更深一层的

生命体悟迈进,在不断的自省和进取中,将个

体融入社会,从生活感知到形式品评,从心性

表达到情感凝聚,从观念转型到深刻领悟传

统人文精神,从审美体验到笔墨完善与出新

……中国画从多元画风向着时代新境深耕。

宏大的时代主题,催生了一批历史感厚

重的主题性创作。唐勇力二次创作的《新中

国诞生》,以庄严崇高、朴素温厚的艺术语言,

传达出对国家叙事和民族审美的探索。与此

同时,许多中国画创作对时代劳动者奋进精

神的弘扬,对都市形象的表现,对平凡日常生

活的关注,对山乡新村青山绿水的描绘,对气

象恢弘的建设工程的刻画,对家国情怀的吟

咏……在时代感召中,以多姿多彩的面貌与

画 风 ,展 现 出 中 国 画 为 时 代 创 造 的 精 神 气

象。为了建设美好的中华审美家园,美术工

作者沉下来,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境

界,立足于审美理想,让笔墨与心性在平常生

活中褪去繁冗,自然生发,意趣盎然。

一代代美术工作者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

新,为今天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

画在不断探索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越来

越多的创作者自觉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时代精

神创造,为时代英雄创造,为劳动者的真善美

创造,为中华大地的自然之美创造,为平凡幸

福的生活创造。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

中国画为时代创作田黎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公

共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日益得

到重视,并掀起新一轮创作热潮。

公 共 艺 术 介 入 乡 村 文 化 建

设,应注重乡村文化的地域差异,

结合乡村的民风、民俗和地形、地

貌等地域性特征,实现地域文脉

传承。近年来,一些高等艺术院

校针对乡村生活实际,就公共艺

术在地实践进行了尝试。

公共艺术在地实践,是通过对

当地环境空间、人文习俗、日常生

活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观察

与社会调查,然后就地取材联合

当地人开展的在地创作。它一般

以两种形态呈现:一类是以物化

的艺术形态,改变物理空间并激活

空间价值;另一类是以事件化的艺

术形态,展开与人、与社群的对话,

促进社群与社群、人与人之间的

沟通与交流,凝聚地方社群共同

情感。值得强调的是,公共艺术

在地实践不应是“一次性”的,而要

留得下、留得住,持续释放活力。

在以物化的艺术形态融入当

地环境,改变村民对艺术的认知、

提升其审美能力方面,中央美术

学院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

治州雨补鲁村开展的“艺术介入乡村”实践,为我们打开一

扇窗。与其他村寨不同,雨补鲁村建在一个天坑里,进出村

只有一条通道,许多老建筑被完好保存下来。在村落建筑

和环境美化过程中,创作者遵循当地人的生活轨迹,因地制

宜,利用当地现有材料和村民家废弃的生活物料,和村民互

动,将公共艺术嵌入乡村。例如,利用当地农民收成后准备

烧掉的油菜秸秆制作的《秸秆塔》,以及利用当地页岩创作

的具有排水功能的《天坑地漏》等作品,都是通过艺术方式

对当地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加工,做成的地景艺术。它们不

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还很好地与当地环境相融相生,

体现出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价值。

四川美术学院“西南田野创作社”近年来在西南腹地展

开的一系列实践,引发我们思考如何以事件性的艺术形态

激活当地文化。西南田野创作社开展的艺术创作活动,体

现出活动性强、辐射面大、影响力广等特点。例如,针对巴

蜀腹地具有天然的群山屏障、保留了较好的原乡文明和大

量乡村现场等条件,创作社在重庆北碚区蔡家镇巴渝农耕

文化陈列馆参与举办“复归:重庆第二届国际现场艺术节”,

该艺术节围绕西南民间竹编手工艺、蔡家草把龙、酉阳傩

戏、巴渝橙香节等,举办了 12 个艺术互动实践工作坊和 4 场

影像放映会,吸引百余位国内外艺术家、民间表演者、民间

手工艺者与学生,创作了 50 余组在地艺术作品,掀起重庆

市民对巴渝传统文化与互动艺术的关注热潮。在这种节庆

式的艺术活动中,艺术家、人类学学者、“三农”专家等展开

跨界研讨,与百姓一起,将乡村振兴话题,延展为有关生态

环境、民间礼俗、乡村美育等各个方面通俗而有趣的思考。

随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创作社的创作方式也在拓

展。例如,为更好地开掘位于重庆市九龙半岛的成渝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的工业文化遗产,创

作社举办火车艺术节,除了创作大量在地性的艺术作品,还

举行了坝坝舞、铁道剧场展演、铁路记忆故事分享会等多种

有趣的活动,让三角道区域成为九龙半岛铁路工业文化旅

游“打卡地”。

业界类似的实践还有很多,各具特色,且都体现出公共

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所激发的活力。不管形式如何多彩

多样,一系列成功实践的共同点是因地制宜,这也说明公共

艺术要以恰当的姿态融入城乡空间,才能建立情感连接,促

生城乡新生态,实现对地域文化精神的重塑,赋予地域文化

以创造的活力。 (作者为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

上图为胡泉纯作品《天坑地漏》,下图为吕品晶作品《秸

秆塔》。

赋予地域文化以创造的活力

曾令香

红马(油画)

赵培智

海系列之三(水彩)

洪荒风雪(中国画)

秋冥(中国画)

何家英

▼机车大夫(中国画) 卢 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