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景观变化

91
4 景景景景 景景景景景景景景景景景景景景景景景景景景 景景景景景景景景景景 。, 景景景景景景景 景景景景景景景 ,。 景景1976 景景景景景景景 景景景 ,一。 1978 景景景景景景景景4 35 景景景 景景景景景景景景 景景景景 景景景景景景 。、、。

Upload: shea-mcconnell

Post on 01-Jan-2016

2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DESCRIPTION

4 景观变化. 景观变化包括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变化。变化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变化有快有慢。 比如:1976年唐山的大地震,一夜间。1978年的大兴安岭大火,435万公顷。荷兰的围海造田、沙漠化、滥伐森林等。. 城市化景观. 景观土地利用变迁过程. 现代农业景观-1950~. 传统农业景观-1800~1950. 历史乡村景观-1100~1800. 铁器时代末期景观-约公元前1000. 新石器及青铜时代景观-. 自然→人工. 原始自然景观-. 4.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4.1.1 景观变化曲线.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4   景观变化

4 景观变化 景观变化包括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变化。变化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变化有快有慢。

比如: 1976 年唐山的大地震,一夜间。 1978 年的大兴安岭大火, 435 万公顷。荷兰的围海造田、沙漠化、滥伐森林等。

Page 2: 4   景观变化
Page 3: 4   景观变化

城市化景观

现代农业景观 -1950~

传统农业景观 -1800~1950

历史乡村景观 -1100~1800

铁器时代末期景观 -约公元前 1000

新石器及青铜时代景观 -

原始自然景观 -

景观土地利用变迁过程

自然→人工

Page 4: 4   景观变化

4.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4.1.1 景观变化曲线

Forman & Godron 用 3 个独立参数表征所有变化曲线: 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 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范围和小范围); 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

Page 5: 4   景观变化
Page 6: 4   景观变化

( a )美国田纳西洲阿巴拉契亚硬木林在 1000 年内预测的生物量变化( b )英国剑桥附近罗金厄姆林地面积 400 年来的变化 ( c )夏威夷冒纳罗亚山上空 22 年间大气中 CO2 含量的变化

Page 7: 4   景观变化

4.1.2 稳定性、准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1 ) LT-SRO 和 LT-LRO 稳定曲线 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stability )是相对的,景观参

数的长期变化成水平状态,并且在其水平线上下波动,波动幅度和周期具有统计特征的,我们认为是稳定的。

2 )有人用准稳定性( metastability) 来表达这种稳定状态

因为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说它是动态的,是因为它还在变化,说它是平衡的,因为从较长的尺度来说,它又是不变的。

Page 8: 4   景观变化

3 )不稳定性指的是波动方式经常发生变化或不可预测 不稳定性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受到干扰后打破原有平衡后立刻建立新的平衡。

即以新的平衡代替原有的平衡。 二是旧的平衡被打破后,新的可预测的稳定状态并未

出现。比如:干旱的草地一经耕垦,就会不稳定。4.1.3 关于稳定性的其他重要概念 1 )持久性( persistence)

指一个系统或它一些分量的持续存留时间。 2 ) 抵抗力( resistance)

指一个系统对某种干扰就地抵制的能力。

Page 9: 4   景观变化

3 )恢复力( resilience)

指一个系统在受到干扰破坏后恢复其功能的能力。4 )关于景观特性与稳定性关系的基本原则:

岩石、水泥路面等无生物定居地,具有物理系统的稳定性。

随生物量的增加准稳定性增加。 顶级群落的准稳定最大,中间演替阶段次之,先锋

阶段最小。 从抵抗力来说,顶级群落大于先锋群落;从恢复力

来说,先锋群落大于顶级群落。

Page 10: 4   景观变化

5 )按稳定性将景观要素分成三种类型 具有物理系统稳定性的景观要素。 准稳定性低的景观要素 准稳定性高的景观要素

4.1.4 物种共存与斑块动态 物种共存的两种机制:平衡观点和非平衡的观点 1 )平衡观点: 从 Gause 的竞争排斥原理出发,以生态位分化作为

物种共存的基本机制。 这个观点包括两点内容:

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种,将产生种间竞争,一个种将被另一个种所排挤,最后又一个种占优势。

Page 11: 4   景观变化

由多个种组成的稳定群落,必然是由生态位不同的种所组成。

生态位,是物种的特性,指一个种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总和。

从植物角度可分为四种生态位: 生境生态位:植物对物理自然因素的要求 生活型生态位:包括个体大小、生产能力等属性。 季相生态位:季节格局变化 更新生态位:成熟个体被下一代代替过程中为达到成

功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可能表现在种子生产、散布、发芽、生长等各个方面。

Page 12: 4   景观变化

2 )非平衡观点: 不反对竞争排斥原理,但认为由于干扰的存在,

竞争排斥不是通则,而是某些局部特点;干扰是维持物种共存的机制。

竞争排斥在自然界能否发生,有三个前提: 确实两个物种在同一时间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 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 要一直等到一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个物种所需

的时间为止

Page 13: 4   景观变化

干扰的作用: 干扰可创造一种有利于竞争力弱的种的环境条件 干扰频度如果比竞争排斥所需的时间短,就可以防止竞争排斥的发生。

干扰斑块如果在空间上接近于正在发生竞争排斥的斑块,就可以使被排斥种迁移到本斑块来。

Page 14: 4   景观变化

3 )斑块动态

指的是相互隔离的斑块是变化的。

与斑块动态类似的概念是“流动镶嵌体”( shifting mosaic), 强调受到干扰的斑块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式均匀的,并且在总体上是平衡的。

一个景观是否平衡决定于两点: 群落特征和干扰事件之间存在着反馈关系 当干扰斑块相对于整个景观的面积,占的比重较

小时。

Page 15: 4   景观变化

4.1.5 景观变化的作用力1 )作用力的种类

人力 比如:采伐、造林、灌溉等 自然力

物理力(比如:地震、洪水、台风) 生物力(比如:病害、虫害)

Page 16: 4   景观变化

2 )不同强度作用力的生态反应按照作用的强度分为四级:极度:产生新景观。比如:地震衡量某一景观变成另一景观的标准:

某一景观要素成为本底 几种景观要素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景观内产生了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

强度:使景观产生新的平衡。景观成分未发生绝对变化,只是相对地位有所改变。比如:耕作

Page 17: 4   景观变化

中度:使景观发生很大变化,可产生超过平衡的波动,但是一旦停止干扰仍可使景观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比如:连续几年干旱,河流干涸,气候正常,恢复原有景观。弱度:使景观产生围绕中心点的波动。比如:小的森林火灾。四种强度产生四种结果:波动、恢复、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Page 18: 4   景观变化

4.2 影响景观变化的自然过程4.2.1 气候 1 )气候的意义

它影响到有机体的生命过程 气候影响土壤过程 气候控制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2 )气温(年均温、月均温、生长季长度和绝对低温等)

年较差是 1月和 7 月平均温度的差值。它随纬度而加大,陆地一般比同纬度海洋大。

Page 19: 4   景观变化

气温的分布用年均温的等温线图表示,一个地区的气温决定于:纬度、陆地 -海洋对比和海拔高度

Page 20: 4   景观变化

积温:大于一定温度的一定时期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之和。

积温的作用: 研究热量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 研究各种植物对热量要求的差别 用积温预报作物的发育时期 温暖期:春季 0℃到秋季 0 ℃之间的时期,其余

时期为霜冻期。大多数树木或冬作物开始和停止生长的时期为 5 ℃左右,所以湿度高于 5 ℃的时期为生长期。

Page 21: 4   景观变化
Page 22: 4   景观变化

物候: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受外界环境因素综合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季节性现象。

比如:植物的萌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复苏、换毛、迁徙等。

物候的意义: 说明一定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状况 了解气候变化规律,进行超长气象预报 指导农时 制定农业区划

Page 23: 4   景观变化

霍普金斯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时,北美温带地区纬度每向北移动 1 度,经度每向东移动 5 经度,或海拔上升 122米,植物的发育时期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 4天,在晚夏和秋天,则正好相反,提早 4天。

我国物候规律: 1 )南北差异:春季始花期,由南向北渐迟,纬度差 1 度,延迟 5- 3天,夏季,开花期,向北差 1 度,延迟 1- 2天。春季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减少;夏季则相反,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增多。

2 )东西差异:春季开花期,内陆早,近海迟,由西向东延迟的日期,自春到季差异减少。

3 )垂直差异:春季开花期,每上升 100米延迟 4天,夏季延迟 1- 2天,由春到夏差异减少。

Page 24: 4   景观变化

3 )降水量和干燥度  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而逐渐递减。

Page 25: 4   景观变化

降水的分布格局:均匀分布型、冬雨型、夏雨型郞格雨量指数: R=N / T, N 年降雨量, T 年均温德马通干燥指数: I=P / (T+10), P 年雨量, T 年均温, I< 5 ,纯荒漠, I = 30 森林气候柯本干燥限界:全年雨量均匀: r≤2(t+7)

夏雨型: r ≤2(t+14)

冬雨型: r ≤2t, r降雨量 , 温度小于该值为干燥气候,大于该值是湿润气候;在为干燥气候时,雨量小于该值的一半时为沙漠气候,否则为草原气候。

Page 26: 4   景观变化

4 )气候类型和气候区划

Page 27: 4   景观变化

我国气候分布

Page 28: 4   景观变化

4.2.2 地貌1) 地貌的意义

地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地貌影响物质的流动和生物的移动 地貌影响各种干扰发生的频率、强度和空间格局

2 )地貌类型 根据地貌形成的作用力: 原始地貌(内营力)、后续地貌(外营力) 按地面高度和形态分: 平原 12% 丘陵 10% 山地(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 33% 高原 26% 盆地 19%

Page 29: 4   景观变化

我国的地貌 由三大阶梯组成

•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外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和雪峰山之间。• 我国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

Page 30: 4   景观变化
Page 31: 4   景观变化

3 )山地地貌 ( 1 )山坡地貌 山坡部位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在坡地平缓处或坡麓地带常堆积着由坡上面流来的沉积物,称之为坡积物,这种地貌可称为坡积裙。特点:

• 纵剖面为下凹曲线,坡度为 7-10 度• 坡积裙上部覆盖在坡上,下部堆积在山麓或盆地边缘或河谷底部。• 组成碎屑决定于基岩,磨圆性差。• 由上到下,颗粒由粗变细。

Page 32: 4   景观变化

坡度 坡度决定土地利用种类,坡度大小决定于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侵蚀强度、植被类型和盖度。坡度的等级: 平坦地( 5° 以下) 缓坡( 6° -15° ) 斜坡( 16° -25° ) 陡坡( 26° -35° )

急坡( 36° -45° ) 险坡( 45° 以上)

Page 33: 4   景观变化

山坡的形态

剖面和海拔上的凸形、凹形和线形组成 12 种山坡的形态

Page 34: 4   景观变化

山坡方向和位置

Page 35: 4   景观变化

( 2 )河谷地貌

河谷 -谷底(河床、河漫滩)、谷坡

Page 36: 4   景观变化

河漫滩: 洪水期间被河水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形成原因: 与河床的侧方移动和枯水期和洪水期水位变化相关。结构: 上层由细沙和粘土组成,称为河漫滩冲积物;下层有粗沙和砾石组成,称为河床冲积物,这称为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Page 37: 4   景观变化

洪积扇: 河流出口处堆积的扇形堆积体。形成原因: 暂时性的河流洪水从出口流出后,由于地形变缓,水流速度变慢,水流分散并不断下渗,因而带来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出口处堆积,形成一个扇形堆积体。结构: 上部沙砾孔隙大,透水性强,下部粘土孔隙小,透水性差。

Page 38: 4   景观变化

河流阶地: 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之为河流阶地。

Page 39: 4   景观变化

形成原因: 河流下切侵蚀的原因,主要的有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构造运动主要指地壳升降运动,当地壳上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提高,水流严重切割河床,靠近两侧谷坡的谷底部分就形成阶地。 根据形态结构特征和形成特点可分为侵蚀阶地(基岩阶地)和堆积阶地。

Page 40: 4   景观变化

4 )黄土地貌 ( 1 )黄土的分布和性质 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 34 °-45 ° 之间,东西带状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黄土的粒度变细,说明我国的黄土是由风造成的,除原生黄土还有次生黄土。原生黄土分布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这些地区分布广厚度大。 黄土质地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易沉陷和崩塌。

Page 41: 4   景观变化

( 2 )黄土沟谷地貌 根据发生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将黄土沟谷分成纹沟、细沟、切沟和冲沟。

Page 42: 4   景观变化

纹沟:形成:片状水流侵蚀形成特点:经耕作后消失细沟 :

形成:片流汇集成股流侵蚀特点:沟底纵剖面与斜坡形成一致,横剖面呈“ V”字形,沟坡没有明显的转折。宽 0.5m ,深 0.1-0.4m ,长几十米。

Page 43: 4   景观变化

切沟:形成:细沟下切加深超过耕作层特点:纵剖面与斜坡坡面不一致,沟床多陡坎,横剖面有明显谷缘。宽、深 1-2m ,长几十米。冲沟:形成:切沟进一步下切侵蚀特点:纵剖面呈一下凹曲线,沟头、沟壁都陡,规模较大,长数公里,深数十米到几百米。冲沟进一步发展,河床剖面逐渐变缓,沟底平坦,称坳沟。

Page 44: 4   景观变化

( 3 )黄土沟间地貌黄土塬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塬的中心地势平坦,坡度不到1 度,边缘的坡度可达 5 度,有些黄土塬面积可达 2000-3000km2

黄土墚长条状的高原面,按形态可分为平顶墚和斜顶墚。黄土峁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Page 45: 4   景观变化
Page 46: 4   景观变化

4.2.3 土壤1 )土壤的意义

• 土壤具有一定肥力,可生长植物。• 它提供给植物水、营养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它也是独立的生态系统• 是建筑上的基础材料

2 )土壤的性质( 1 )土壤厚度和土壤物理性 土壤厚度影响植物利用的空间,也就是水分和费力的最大限度。不同地区土壤厚度不同,阳坡薄,阴坡厚,上部薄,下部厚。与侵蚀相关。

Page 47: 4   景观变化

土壤质地:土壤矿质颗粒即石块、沙、粉沙和粘粒的相对含量。影响田间持水量、凋萎持水量( 2 )土壤化学性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盐基( Ca+ 、 Mg + 、 K + )产酸阳离子( Al3+,Al(OH)2+,H+ ) 盐基饱和百分率:交换盐基离子占土壤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 35% 低盐基状况,〉 35% 高盐基状况。Ph值,衡量氢离子浓度的一种尺度。 -log[H+]( 3 )土壤性质与生物的作用 植物对土壤影响的两条途径: 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 养分循环

Page 48: 4   景观变化

土壤动物按大小分:大动物(〉 1cm) 、小动物( mm0.2 〈 v 〈 1cm )、微小动物(〈 0.2mm ),比如蚯蚓、小蠕虫、螨虫按生境关系:

•栖息于地表枯枝落叶层的动物,比如蜗牛。•能生活在土壤空隙及跟孔和裂隙中的动物•穴居动物,比如蚂蚁。

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藻类和放线菌人

Page 49: 4   景观变化

3 )土壤发生过程土壤发生过程可分为四种:( 1 )土体增加物质(土壤富集)

•无机物质以沉积物的形式通过水和风落到土壤表面•来自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的枯枝落叶

( 2 )土体失去物质•土壤侵蚀:土壤表面物质在水或风作用下的损失•淋失:穿过土壤水向下淋溶而引起

Page 50: 4   景观变化

( 3 )土体内物质迁移途径: 淋溶作用:细小颗粒向下迁移,尤其是胶体被淋洗出土壤表面而将粗的颗粒留下。 沉积作用:由上层淋溶下来的物质积累在下层,积累的物质可能是粘粒、腐殖质或铁和铝氧化物。 盐渍化作用:可溶性盐的沉积作用。 淋洗作用:可溶性盐的淋洗。 硅化作用:氧化硅比例增加 脱钙作用:当碳酸与碳酸盐矿物起化学反应时,发生碳酸钙的迁移。 钙化作用:溶解的钙迁移到下层积累。

Page 51: 4   景观变化

( 4 )土体内物质的转变• 原生矿物分解为次生矿物• 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4 )土壤分类 土壤发生和分类的奠基人,俄国的道库恰耶夫。基本思想:土壤的发生发育要受气候和植被影响。( 1 )美国 38 年的土壤分类:三种土纲显域土:经过气候和植被的长期作用并在排水良好的条件下形成的,是地带性的。隐域土:在排水非常不良,或在碳酸钙含量很高,或在钠盐含量很高的条件下形成的。

Page 52: 4   景观变化

泛域土:没有很好的剖面特征,形成时间短,或发育在陡坡上,包括石质土、冲积土和沙丘土。( 2 )第七次土壤分类系统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一级土纲分成三类• 没有发育或发育不明显,新成土、始成土• 中等发育有机质含量很高的土壤,有机土• 长期不断地适应土壤温度和水分状况的结果,有发育良好的土壤或有充分风化矿物的土壤。新系统确定土壤分类主要依据土壤诊断层和土壤诊断物质

Page 53: 4   景观变化

( 3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91 年,七级,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 13纲、 33亚纲、 77土类、 301亚类

Page 54: 4   景观变化

4.2.4 植被1 )植被的意义

•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植被与气候、地形和土壤相互作用

2 )植被的结构 ( 1 )生活型和层次结构 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植物。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层,还有藤本和附生植物。 ( 2 )种类组成

植被有许多种组成(全世界植被划分为森林、

Page 55: 4   景观变化

热带稀树草原、草原、荒漠和冻原五类)( 3 )周期性落叶、常绿( 4 )叶子的形状、大小和组织 形状大小

•阔叶(小叶、复叶)•针叶

组织•膜质叶•硬叶•肉质叶

Page 56: 4   景观变化

3 )主要植被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1 )森林类型、分布、气候特点、树种、我国分布及树种

Page 57: 4   景观变化

北方针叶林 北方最耐寒的森林类型,又称泰加林。分布: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在 45-70N 之间。气候特点:冬季严寒,温暖期短。组成特点:单一,一般有云冷杉组成,称阴暗针叶林。我国分布:大兴安岭。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西欧、东亚和北美东部。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夏雨多。

Page 58: 4   景观变化

组成特点:落叶阔叶林占优势,常有 1-2 个乔木层,1 个灌木层和 1 个草本层。我国分布:辽宁、华北树种:辽东栎等。 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分布:各大陆亚热带地区的东岸气候特点:冬季温暖、夏季潮湿组成特点:常绿、阔叶我国分布:北起秦巴山地 -南回归线,西起云贵高原,东到台湾山区。树种:甜储,栲树等

Page 59: 4   景观变化

亚热带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地中海、北美西部、澳大利亚、智利等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组成特点:叶子常绿、革质、机械组织发达。我国分布:没有地中海气候,西南地区有硬叶常绿阔叶林。树种:高山栎、木栓栎、刺叶栎等。 热带雨林分布:南北纬 10 度间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季节划分,土壤为砖红壤。

Page 60: 4   景观变化

组成特点:种类丰富、结构复杂。藤本和附生植物发达。世界三大雨林:美洲雨林区、亚洲大洋洲雨林区、非洲雨林区我国分布:海南岛东南部树种:青皮、蝴蝶树 热带季雨林分布:南北纬 10 度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且不连续。气候特点:周期性干湿交替。组成特点:结构简单、乔木 2-3层,下层有常绿树种,但具旱生结构。我国分布:台湾、广东、广西等。树种:大叶山梀等

Page 61: 4   景观变化

( 2 )其他植被热带稀树草原特点:上层疏林、下层由稠密禾本科植物组成,经常火烧分布:热带干旱地区

Page 62: 4   景观变化

草原特点: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为主的植被类型,禾本科为主,群落结构一般分三层高草、中草、矮草,地下部分强烈发育气候:年降水量少,多集中于夏季,冬季少雪而严寒,大陆气候分布:欧亚大草原、北美大草原、南美的盘帕斯大草原

Page 63: 4   景观变化

我国分布:内蒙古高原、辽河平原、松嫩平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分为: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

Page 64: 4   景观变化

荒漠特点:植被耐旱性强、叶面积退化,以小枝茎代行光合作用,叶、枝有发达的保护层、根系强大。气候:降水稀少、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分布:非洲、北美、澳大利亚、亚洲

Page 65: 4   景观变化

我国分布: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西北

Page 66: 4   景观变化

冻原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短促而凉爽,植被组成简单,多是灌木和草本,无乔木,苔藓地衣发达。分布:欧亚大陆和北美森林冻原、灌木冻原、鲜类地衣冻原、北极冻原我国分布:长白山和阿尔泰山高山带

Page 67: 4   景观变化

4 )植被区划植被区划:按照植被类型的区域特征(空间分布及组合)划分出的植被区域单元。我国的植被区划单位为四级:植被区域、植被地带、植被区和植被小区。我国分成 8 个植被区域

Page 68: 4   景观变化
Page 69: 4   景观变化

4.2.5 自然干扰1 )有关干扰的概念 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的事件。比如:火灾、洪水、地震 干扰状况指的是某个地区或某种特定立地上,某种干扰因素各种参数的综合,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格局来说明干扰状况。

空间上:干扰斑块的大小、形状、分散程度等

时间上:干扰重现期、干扰频率、干扰轮回期等

Page 70: 4   景观变化

干扰重现间隔期:指的是一个地点相邻两次干扰之间相互作用的年数。干扰频率:是重现间隔期的倒数。干扰轮回期:指的是将与一个研究面积相等大小的一块土地全部干扰一遍的时间。干扰强度:是从干扰因素本身来看,在一定时期,一定面积上,该事件的物理力。比如:火灾时,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释放的热量。干扰烈度:从对有集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来表示。比如:火烧死的株数。

Page 71: 4   景观变化

2 )关于自然干扰的假说关于干扰的生物学意义有两种假说:中等干扰假说:一个群落经历的干扰呈某种中等水平时,种的丰富度最大。比如森林中的干扰。关于干扰频率与种的丰富度的关系的表达:只有干扰发生得比竞争排斥所需要的时间更加频繁时,才能维持种的丰富度。

Page 72: 4   景观变化

3 )干扰发生及其后果的影响因素( 1 )群落结构 不同的生活型和外貌,对干扰发生及造成的后果有显著的影响。比如火灾对森林和草原。 对森林来说,树种、年龄与干扰有关。比如老龄林易发生火灾,针叶树比阔叶树易发生火灾。( 2 )立地条件比如草原和沼泽( 3 )生活史对策 指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遗传上决定的生长速率和光合产品的分配以及生活周期中各种事件发生的时间。比如 r对策和 k对策

Page 73: 4   景观变化

( 4 )景观特征 景观特征指的是景观要素的类型、大小、分布、隔离程度以及构图等。比如林区火灾的蔓延与溪流的分布相关。4 )干扰对景观的影响 中等干扰有利于形成景观的异质性。比如林中的火灾。 景观格局与干扰状况相对应。比如大兴安岭森林格局与火灾。

Page 74: 4   景观变化

4.3 人类对景观的影响4.3.1 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1 )全球气候变暖化工燃料, CO2 排放,工业化以前 280ppm , 1990年 353ppm ,预计 2030 年 450ppm , CO2使地表升温2~4.2℃ ,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2 )大气污染和酸雨危害大气污染主要是 SO2 ,固体悬浮颗粒,氮氧化物和各类芳烃化合物。酸雨欧洲 1.41亿公顷森林,有 5000 公顷受酸雨危害,瑞典 18000 个湖泊酸化,加拿大、美国。我国西南、华南严重。

Page 75: 4   景观变化

3 )森林和其它天然植被减少

据 FAO 公布, 80 年代热带国家森林以 0.6%速度消失,90 年代 1.2% , 30 年后不再有热带森林。

4 )土地退化

土壤侵蚀、土地沙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 160 万 km2,占全国面积 16.7%,严重地区,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沙漠化,全球有 100 多个国家, 1/3陆地面积面临沙化,主要分布非洲北部、东部和南部,亚洲大陆中部、南部、西部,我国主要东北、西北和华北,由于盲目开荒、超载放牧和过度樵采。

Page 76: 4   景观变化

5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淡水仅占地球水量的 1% , 20世纪后,用水量剧增农用增加 7倍,工用增加 20倍。6 )生物多样性降低目前 3950 种濒临灭绝, 3647 种濒危, 7240 种成为稀有种。

Page 77: 4   景观变化
Page 78: 4   景观变化

4.3.2 景观类型与生态属性1 ) 按照人为干扰状况将景观分为五种类型:天然景观:由于天然干扰产生的天然植被,不存在人为干扰。管理景观:有人定居,并对天然植被进行管理。农田景观:大多数是农田,也有一部分管理植被。城郊景观:由农业、城市化和管理植被组成的混合体。城市景观: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本底,存在少数植被。

Page 79: 4   景观变化
Page 80: 4   景观变化

生态属性 天然景观 管理景观 农田景观 城郊景观 城市景观水平结构 对比度小,曲线 对比度大,直线热力学性质 相对闭合 开放性强生物分布学 粘滞性强 流动性强 引入外来种 世界性的营养循环 较快 快 更快,施肥 污染净生产量 接近于 0 正值 显著增加 负值种的对策 K≥r K≈r r ≥K 变化不定抵抗性类型 抗衰老 抗干扰 抗病虫害 抗污染

2 )景观类型与生态属性

Page 81: 4   景观变化

4.3.3 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1 )对斑块结构的影响( 1 )斑块类型

随着干扰活动的加剧(如农业活动增强、城市化加剧),使得环境资源斑块的数量在五种类型中逐渐降低。干扰斑块在管理景观中最多,随着农田与城镇的出现又逐渐减少。残余斑块的数目较小,当大部分地面为农田和城镇时,它的块数最多,但又进一步减少。

Page 82: 4   景观变化

引入斑块在天然景观中不存在,当干扰达到第二级时才出现,但以后增加。 干扰斑块类型相对块数变化的趋势是:环境资源斑块和干扰斑块逐步让位于引入斑块和残余斑块。

( 2 ) 斑块的大小 在自然景观中,斑块的平均面积大,主要是因为所受干扰小,主要由环境资源斑块所组成。

Page 83: 4   景观变化

在城市景观中,斑块的平均面积小,主要因为受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破坏。 随景观变化水平(干扰程度的加大)平均斑块大小和方差均趋于降低。

( 3 )斑块形状 在自然景观中,以环境资源斑块和干扰斑块为主,其形状多不规则,在农田与城市景观中,多为人为控制,以引入和残余斑块为主,形状规则。

Page 84: 4   景观变化

斑块的长宽比,在农田景观时较低,而在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时较高,因为在自然景观中,由于气候、植物侵入等因素,多形成长条形状斑块,城市中,由于路网的建设也多形成长条形斑块。

( 4 )斑块密度 在自然景观中,斑块密度中等,随农业化与城市化,斑块密度加大。

Page 85: 4   景观变化

景观结构特征变化的总的趋势:

一般来说,自然景观中,斑块面积大、形状不规则、数目较少,主要是由于环境资源斑块与干扰斑块引起的。在城市景观中,一般斑块较小、较窄、形状规则、数目多,主要由引入斑块和残余斑块引起的。

2 )对走廊、网络和本底的影响在天然景观中,线状走廊较小,在定居水平的第二、三级,人为引入的道路增加,在第四、五级,林带、沟渠等线状走廊进一步增加。

Page 86: 4   景观变化

带状走廊主要是人为活动的产物,以中等定居水平时数量最多。当干扰加强时,和本底融合到一起。 在天然景观中,河流走廊居多,第二、三级水平河流减少,到四、五级时大为减少。

Page 87: 4   景观变化

网络的情况类似于线状走廊。 聚居地的数量随干扰增强增加,但如果以聚居地的周边或其他周围景观结构如本底、斑块和走廊的界面来说,则似乎应以农田和城郊景观为最高。在城市景观中,聚居地彼此相连,因此与其他景观成分的界面降低。 对于本底的连接度来说,随干扰的增加而降低,与网络变化相反。 总之,除斑块外的其他特征受人类的影响更大。线状、带状走廊、网络和聚居地均随人的干扰增加而增加,而河流走廊和本底在天然景观中丰富,在人类干扰下减少。

Page 88: 4   景观变化

3.4 用转换矩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

在长期监测景观及其组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数学方法,确定其变化的方向和速度,预测生物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Page 89: 4   景观变化

α 时期 α+1 时期

A B C D

A P11 P12 P13 P14

B P21 P22 P23 P24

C P31 P32 P33 P34

D P41 P42 P43 P44

景观要素类型转移矩阵形式 :

Page 90: 4   景观变化

河北坝上景观用变化( 1987-1996 )

Page 91: 4   景观变化

深圳市景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