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推土機

139
1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夏鑄九 綠色推土機 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 Green Bulldozer The SquattersParks Nature Estate and Institutionalized Landscape in 90’ Taipei 研究生:黃孫權 中華民國八十六 年六月

Upload: cvn68

Post on 26-Jul-2015

1.37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9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綠色推土機

1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夏鑄九

綠色推土機 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

Green Bulldozer The Squatters、Parks、Nature Estate and Institutionalized

Landscape in 90’ Taipei

研究生:黃孫權

中華民國八十六 年六月

Page 2: 綠色推土機

2

目錄 前言:台灣的圈地運動 4

第一章 重擬社會地景的分析策略 1.1 現象觀察 8 1.2 問題意識和研究方法 11 1.3 寫作策略 13 1.4 文獻回顧 1.41公園論述與地景設計論述之批判 14 1.42 生態政治學 18 1.43 文化地理與文化研究 20

1.5一個社會地景暫時性的分析架構 27

第二章 綠化台北運動 2.1替代性的償還 2.11都市規畫的歷史債務 31 2.12失敗的償還 33 2.13空間新措辭 35 2.2兩種綠色進路 2.21公園私有化 37 2.22公園社區化 40 2.23社區認同與綠色資本主義 43 2.3綠色修辭學 44

第三章 城市中的自然(神話) 3.1挫敗的公園運動:七號公園 3.11新興的社會運動 49 3.12雙重棄民 53 3.13宗教地景與人民版公園 55 3.14永遠的森林公園 58 3.2噴水池的午餐:十二號公園 3.21獎勵破產 59 3.22重返公園 61 第四章 台北主義 4.1選戰謀略的台北化 64

Page 3: 綠色推土機

3

4.2綠色和平計畫 69 第五章 反對市府推土機運動 5.1墳墓家園 5.11抗戰的怨靈與移民的天堂 76 5.12非正式家園與經濟 78 5.13貧困的專利 80 5.14社區組織與領導權的形成 82 5.2以專業與人道之名 5.21綠色情結 84 5.22運動代理者的權力與困境 92 5.23街頭老把戲與舊結局 97 5.3甜心賓館 102

第六章 結語:足以仰望的城市 105 6.1邊緣性神話 106 6.2自然狀態與自然房地產 110 6.3從非正式地景到制度化地景 113 6.4足以仰望的城市 115 後記 121

圖表目錄 表 2-1民國 78年 2月底台北公園綠地開闢進度 43 表 2-2民國 86年台北個各行政區都市計畫公園 綠地,兒童遊戲場,廣場之開闢概況 43 圖 2-1民國 86年台北市各行政區都市計畫公園 、綠地、兒童遊戲場、廣場之開闢狀況圖 46 表 3-1民國 70-73年間工園工程費與補償費比例 52

圖 3-1各年來公共設施(公園)工程補償費用與工程費用所佔比例圖 53 表 4-1台北市近六年大選政黨得票率分析 69 表 5-1 86年一月底台北市老人社會服利資源表 91 表 5-2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之弱勢居民統計表 91 圖 5-1媒體焦點與運動領欲域權力分析圖 94 圖 5-2反對市府推土機聯盟被認為的社會位置圖 102 表 6-1大台北地區公園旁住宅房價一覽表 109 參考書目 123 附錄一:反對市府推土機大事紀 130 附錄二:陳水扁與黃大洲拆遷安置辦法之比較 138

Page 4: 綠色推土機

4

前言:台灣圈地運動

A working country is hardly ever a landscape.

Raymond Williams(1973:120)

黃大洲先生並且指出:十四、五號公園預定地是一塊充滿貧窮、狹窄巷弄、且墳

墓居期間、光線幽暗的違建聚落,也是市區內最窳陋的一處地方,在台灣經濟蓬

勃發展的今日,實不應存在於現代化都市之中。(立報,1994/7/8)

陳水扁說,以台北的富庶,這裡可說是都市之瘤、市民之恥,幾千個人睡在墳墓

上,令人無法想像,而一旁卻是國際級的晶華酒店,他每想起國際巨星麥可傑克

森住在晶華樓上,從窗戶一看,就看到台北市竟有這種貧民窟,常覺得無地自容。

(聯合報,1996/11/10)

彼得卡諾德(Peter Kennaard)曾經用照相蒙太奇的手法,將英國十八世紀

著名的風景畫家康斯坦寶(Constable)一幅英國傳統鄉村地景的名畫作,剪接上

美國的巡戈飛彈,以諷刺美國機械化對於英國傳統農業地景的入侵。有趣的並不

是他擅用合成的科技,而是他將康斯坦寶不自覺接受「圈地運動」1洗禮後的自

然美學意識形態的心血,變成一個對反的美學、反擬畫式(anti-picturesque)操

作的作品。像是對於十八世紀擬畫理論2的反諷與重創,卡諾德的畫作建構了另

一種觀點(vision),對著圈地運動的社會地景遙遙對話。

1 有關風景畫美學和圈地運動經濟深遠互動之間的相關文獻,可參考Ann Bermingham , 1986;

Raymond Williams, 1973:120-127, 127-142。 . 2 擬畫理論(Theory of the picturesque)首次見於 Reverend William Gilpin(1724-1804)的《Three

Essays: On Picturesque Beauty, On Picturesque Travel, and On Sketching Landscape》一書。他區分

了美麗(beauty)和擬畫的(picturesque)的不同。美麗的事物不一定是可畫的、適畫的,而擬

畫的對象比美麗的對象來的更適合被畫。擬畫的對象一定涵蓋自然的精髓,享有自然的味道。

Giipin將「自然」與適合畫進圖裡的風景等同。換句話說,那些適合被畫進畫裡的景物,一定擁

有自然的狀態,有著自然的本質,是真正的「自然」。真正的自然是由畫框的界線、畫家的眼睛

所挑選。擬畫理論不但影響了十八世紀末期的繪畫與美學理論,同時影響了十九世紀後新興的都

市規畫、景觀公園與地景設計,甚至影響了旅行論述。

Page 5: 綠色推土機

5

康斯坦寶相較於前期的風景畫家,已然進步許多,他不會愚蠢地將身處於美

麗風景中紳士們的幽雅姿態(gesture)視為當然,他知道這是一個生產關係改變、

土地財富重新積累的的一個結果。無奈的是,他仍然無法從幼時的鄉野經驗中自

拔,他一方面目睹新的土地資本累積所破壞的自然景貌,希望能夠透過畫作重現

幼時家鄉的美麗的風景,然而實現所望的當下又為圈地運動所造成的地景背書。

正如擬畫理論的美學其實是鄉野窮人為漸增的第一代農業資本家、中產階級提供

消遣的副本一樣。擬畫理論具體實現了富裕地主的價值與世界觀,「財產」就是

擬畫理論所連結系統思想的本體。在當時,這樣的允諾並不僅是康斯坦寶個人

的,就如同在康斯坦寶之前另外一位著名的畫家湯瑪士根茲巴羅(Thomas

Gainborough)一樣,他儘管體驗比康斯坦寶來的聰慧,清楚的知道圈地運動經

濟生產重組的社會關係,知道畫上風景的自然不過是個神話,他也感受到第一代

農業資本家的浮現,知道真實裡頭其實是個人干預塑造自然以符合所需,然而在

他的作品裡,仍不免懷舊又迎新。

然而,經過新的文化地理學與風景畫(landscape painting)藝術評論的自省,

特別是將自然作為一個「文化概念」得以連結圈地運動經濟地景和社會制度組織

的分析,在理論上拉出一條深遠幽微的歷史過程:從自然狀態(natural state)到

自然房地產(natural estate)3。這些理論足以產生寶貴的經驗,使得我們可以在

今日看出地景論述自然主義的源頭,而使我們對於目前所處的環境變動不至陌

生。

英國十八世紀風景畫裡出現的美麗地景,其實是土地重新分派,私有化與工

業化並進的結果,也就是圈地運動的美學再現成績。在工業革命之前,農工是地

主的生產工具,工業革命初期,特別是英國當時以紡織工業帶頭發展全國性工業

的狀況下,穀類品的利潤遠不如羊毛,許多地主開始驅逐佃農,田園圍起籬笆,

重修地景、河流、樹叢,養起大批牛羊。在現實生活裡,除了優雅免於勞動的新

興身體外,油畫上出現的豐饒牛羊與美麗如畫的景色正是約翰柏格(John

Berger,1972)所說的,是地主們四條腿的家具,是高價值而不會反抗的生產工

具,在當時,「對擅自闖入私地的判決是放逐;如果有人想偷羊,則他必須冒著

3 此種論點在許多文化地景的研究中可見,關於其詳細的內容,可參考 Ann Bermingham,

1986:9-33。

Page 6: 綠色推土機

6

被可能是地主的地方官處以當眾鞭苔的危險,在被當成自然的之中有著非常嚴格

的財產界線。」4。大片無界的農地被新興的地主們分割,分割意味著另外一件

事:越大,看起來越無邊界圍籬者越富有。地主將農工逐出土地(因為羊毛的利

潤遠高於傳統農產品的收入),傳統的忠誠被契約與賦稅取代,土地的生產性與

無用性開始分隔,無用的比生產性的來的價值高(因為做為財產的證明,悠閒緻

美的景觀公園比農工犁地的景象容易,紳士自由和休閒的姿態比勞動者的身體容

易)。看起來「自然」成為社會顯赫的點金石,有能力從勞動市場脫離者才能構

成為一種新的社會位置象徵,成為一種階級姿態,擁有一塊私地是這種高雅的哲

學情趣的先決條件。如果說紳士般姿態(gentlemanly manner/easy)是一種新的

財富證明,那麼自然狀態就是一種地產的保證。

於是,生產性鄉村變成了美麗景觀,美麗景觀則由圖畫給予評價和內容,這

些觀念在藝術家、專業者普遍的認同下,形成了當時「真實的」社會美學價值─

美景如畫。美景如畫是一種歷史經驗的指涉,一方面社會生產與經濟模式造就了

此種地景,畫家與詩人則藉由其敏感的心靈,作為一個分裂的、階級盲目的、外

來的觀察者,發明了風景畫風格,發明了自然主義,此種地景成為美學的對象

(object),藝品再現的永恆母題。再者,此種「愉悅景觀」與其再現又影響了、

重塑了地景設計論述的自然主義情節,地景設計專業崇拜自然主義,並且認為這

是協調都市地景、解決都市惡貌的解毒劑5,重而使得美景如畫的地景一再地在

特殊的歷史社會中複製。在現代城市規畫的歷史起點裡,我們不只一次看到擬畫

式城市(picturesque city)的規畫如何利用自然中介著新的生產與社會關係,如

何與地景論述合謀成一種空間表徵支配著世紀以來的公園與現代休閒面貌,以至

於自然變得總是與城市相互銘刻,自然的歷史(historicization of nature)成為城

市歷史的自然/神話(naturalization/myth of city history)6。

一個工作的鄉野幾乎不會是個景觀,威廉雷蒙斯如是說,貧民窟與違建戶亦

同。90年代的台北都市,在歷史的時勢中,全民同意了原本該小心的警語。我

4 見陳志梧譯,1991:102 5 參考 John Dixon Hunt , 1992 ; Gina Crandell, 1993; 6 見 Neill Smith , 1992:73

Page 7: 綠色推土機

7

們的市中心浮現出新景觀,我也知道,綠色奇景(spectacle)裡終將充滿了新城

市市民社會生活的集體記憶。藉著擁有自然的證明,新城市抹除了臉上的疤痕,

否認造就了自己之曾歷經無數衝突掙扎的歷史。

如果我能還多說些什麼的話,最初與最後的提問都將回到什麼是公共歷史

(public history)的問題上,如果「規劃的歷史絕對不能脫離規劃為了解決問題

的歷史。」7的話,那麼我希望對於傳統地景(公園)設計論述、唯心與主流生

態學的取向,如何伴隨著綠色國家主義與綠色資本主義,使得台北成為歐美都市

公園外銷基地,及制度化地景(institutionalized landscape)夥同著新政治轉型收

攏的市民同意(consent)在都市中心築構,非正式地景則被迫轉移到都市邊緣,

鏡射了一個威權民粹過程的空間地景有所說明。當然,除了難以啟齒的仿冒品質

之外,都市之肺的想像正好是某些人的黑暗地景的來臨。

7 Peter Hall,1988:395

Page 8: 綠色推土機

8

第一章 重擬社會地景的分析策略

1.1現象觀察

九零年代的台北城,許多地區都逐漸換上了新面貌,無論是政治環境或是生

活空間的打理,都生產了新的都市地景與意義。無論從下而上的透過市民運動所

爭取來的社區重建、改造計畫,或者由上而下進行的新台北火車站興建、台北城

內的鐵路地下化、中華商場拆遷、基隆河截彎取直、七號公園興建、十二號公園

興建、捷運系統、新的市政大樓與市府廣場、總統府前的解禁、凱達格蘭大道的

命名、備受爭議的十四、五號公園拆遷案,或由都發局由上而下進行的地區環境

改造計畫等等。在這其中,有的都市空間的社會生活被看到,獲得改寫的機會,

有的則被泯除。這些地景改革計劃裡,或多或少都具有三個特性:

一、是公共設施保留地遺留的歷史債務粗糙的償還8。為了解決市民對於都

市生活品質的不滿,公部門必須採取有效的策略以維持正當性。換言之,這

同時也是一個都市政治的危機處理計畫。

二、計畫裡大量驅離遣散,消滅窳陋難看的違建群落與低收入戶,同時以視

覺美景與「合理公義」統合了民主政治的正當,梳理了空間秩序與措辭,重

塑了台北地景的公共空間美學,以符合新的台北之需要。

三、開始善用化象徵,以「市民」和「參與」之名作都市政治霸權的新詞彙。

而這又以都市公園計畫最明顯。舉例而言,台北都會面積最大、爭議最久、

也是市民期望最高的七號公園,其間經歷四個市長(李登輝、許水德、吳伯雄、

黃大洲)和兩次規劃設計(民74年工務局的公園路燈管理處、民76年的中華顧問

工程司)至民76年才定案。定案後引起的風波無計其數,從環保界與體育界的爭

論、到種種弊案揭露、拆遷戶的抗爭、觀音事件風波,甚至因為市府在南港一號

8 張景森 , 1991;蔡厚男 , 1991。

Page 9: 綠色推土機

9

公園預定上興建拆遷戶國宅,還引爆南港一號公園附近的住戶抗爭。在整個公園

生產過程中,我們不但首次看到市民運動對於集體消費的提供畫出了一個市民藍

圖,同時,國家解決公共設施危機的措施如何巧妙回應市民運動、環保運動的要

求,讓公園成真,及公園設計專業論述對公部門的影響力。然而,在公園美景的

背後,七號公園預定地上的居民卻成了社會國族的雙重棄兒,一方面受到市民要

求更好的都市生活品質,而佔地違建於法不容,被迫放棄生活四十幾年的空間與

其社會網絡,一方面受到政治氣候的轉向(七號公園預定地的住戶,共有選票七

千多張,在台北市足以拱出半個市議員,多屬黃復興黨部鐵票票源),鐵票部隊

竟然成了新國族棄兒。

其次,十二號公園是第一個依照「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條例委交私人公司

開發的案例。因為「萬華更新計畫」和「獎勵私人投資條例」的通過,而起死回

生的公園。十二號公園不但是兩個再生產領域的空間爭奪(市場和公園),從歷

史的角度來看,日據時期強迫遷走萬華居民的祖墳,指定規劃完成的公園,到國

民政府時代有意的縱容非正式經濟部門聚集,最後收編成美麗,沒有遊民的開放

空間,可以清楚地看到國家對於空間組構和經濟力量的對於空間的操弄。是一個

政治、經濟、地方文化角逐的空間歷史。

最後,處於新台北政權決定食言,先拆後建的十四、五號公園預定地,曾是

是一個被郝院長、黃大洲兩位先生生不忍卒睹市中心最醜陋的地帶。這個有著兩

千多戶住民,民國38年隨政府來台的低收入外省人與第一波城鄉移民的本省人,

在窳陋的環境和日本軍官墳墓中建立家園,民國68年時在中美斷交的「捐機報國

運動」中,這一里還是中山區捐款最多的里,許多老兵連棺材本都捐了。今天,

因為醜陋,被強迫要搬離家園,為的是給台北是一個美麗的公園。

而這些公園闢建現象的後面,有著幾點共通點:

一、這些公園都是在日據時期,西元1932年台北市區改正計畫就指定完成

的,然後因應著「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和「獎勵私人投資辦法」的制訂,

與市民漸興的要求綠地的呼聲,在六十幾年後的今天,才有成為真正綠地的

機會。

Page 10: 綠色推土機

10

二、這些公園預定地都位於市中心區繁華的地段,與周遭地景相比顯得突

兀與窳陋,且盤踞了違建、商家、攤商、低收入戶等等的「 非法」使用,

而政府選擇性將其重新改造成為「正式使用」。

三、這些公園都面臨了拆遷戶補償、搬遷的問題,從而引起遷置計畫適宜性

的討論。三個案例中,市府拒絕了居民所提的「就地安置」或是「先建後拆」

的提議,都是先拆除,然後等待國宅建好才安置。七號公園爆發了南港一號

公園預定地周圍住戶的抗爭(因為安置,又將南港公園預定地變為國宅),

十二號公園的攤商不滿未來的新建商場的分配,及市府不滿大艋舺公司未能

在期限內完成徵收而相告於法庭,十四、五號公園則因為拆遷計畫中國宅興

建的選址,引發了士林、天母、內湖一連串保護區變住宅區的抗議行動,隨

後更引起專業者(主要以城鄉所為代表)與市政府的兩相抗衡,導致另一波

繼無殼蝸牛運動之後,另一個都市社會運動。這些衝突再度顯露了都市規劃

手段的矛盾:原本為了平衡市場失調對於土地使用的惡果,反而造成了市中

心與邊緣的差距,中心的成果由邊緣來負擔,市中心有著美麗的公園,居住

品質提昇,邊緣則犧牲公園來提供住宅,惡化原本的居住條件。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公園闢建幾點有趣的面向:首先,因為台北

都會環境的急速惡化以及市民生態意識的高漲,要求闢建公園的呼聲變成了國家

和市民的共識,公園具有的「生態效果」(都市之肺)和美麗開放空間所能抒解

都市生活的苦悶,成了都市空間的最好解毒劑與心理良藥。其次,要完成新的解

毒良方,必先償清公共設施保留地所遺留歷史的債務,放在社會地景變遷的角度

而言,這便是一波從非正式地景(informal Landscape)轉變成制度化地景

(institutionalized Landscape)的過程;最後,政府為了解決公共設施保留地的徵

收問題,分別制訂了「獎勵私人投資條例」與「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條例」,希

望藉著民間資金解決政府徵收公共設施之財政危機。在諸多項目中,公園的投資

開成了政府部門極力促銷的項目,因為比起停車場和市場,公部門獲得外部性的

價值最高,也比較容易爭取中產階級認同以及下層階級對於社會工資的要求,但

此都市政策無疑是失敗的。總之,公園開闢引起的爭議與抗爭最多,不但是拆遷

戶的抗爭,也是不同市民身份之間的抗爭。

Page 11: 綠色推土機

11

這些市政建設的推動,表面說明了公部門欲藉規畫手段來調整市場機能下土

地利用的不當,以謀求土地利用之公共利益和效益。但此一都市空間改造計畫,

並非單純地反應政治上欲求表現的市政建設,也非單純的反應資本累積的需求,

解決公共設施保留地的危機措施而已。某種程度而言,空間改造運動也依賴著市

民(特別是中產階級)對於未來生活品質的想像,和反應了國家對於自己首都空

間的想像,而其中由環境論述專業者(恰如英國十九世紀的畫家與詩人)巧妙的

勾連。於是大型公園的徵收、拆遷和規畫過程,變成市民、專業者、政治人物政

績巧妙共謀的都市藍圖。

這一波改造公園的計畫正是本研究的發問起點,某種程度也是對於上述現象

的一個假說。挑選研究的二個都市公園,是因為從初步觀察裡我得到了一些與我

生命、知識經歷與階級關懷必須回答的問題,這是後來作為運動者和研究者雙重

身份介入的十四、五號公園的主要原因。

1.2問題意識和研究方法

如前言所述,在本研究裡,我意圖瞭解90年代台北都市公園生產過程與其複

雜的社會效應。重點不是分析公園的空間形式與設計表現,從而擬定更好的公園

設計規劃的準則與政策,而是分析空間生產不同的主體:專業者(公園論述)、

市民(要求綠地的呼聲和抗拒保變住的訴求)、違建戶(對市府拆遷計畫的不滿

和爭取就地安置)、國家(都市計畫法中的公共設施、獎勵私人投資與公共設施

多目標開發等制度性條例)中介在整個公園生產過程中複雜的糾結,折衝和轉

變;辨明新的國家機器在何種條件下,如何提供特定的公共財貨?新的空間表徵

如何能夠成為宰制性力量使紙上綠地成真?為何在新的公園闢建計畫中,無數的

拆遷戶因應著國家和「市民」的呼聲,被迫離棄自己幾十年來的家園?公園是為

誰生產?生產成什麼?造成了什麼效果?公園政策在怎樣的社會/空間複雜交錯

的動力下實現?形成了何種國家的空間區隔政策?

Page 12: 綠色推土機

12

如果我們相信Dolores Hayden(1995)所提出的期許:都市空間的社會史是

公共歷史(public history)和公共藝術的源頭,能夠擴大都市保存實踐和書寫都

市史的觀點,特別是那些少數民族、婦女、弱勢團體的都市空間社會史。那麼研

究者所關切的則是:為什麼在現階段台灣市民社會逐漸浮現的當下,某些都市空

間的社會史成了消逝了、瓦解的歷史,這些人們的集體記憶是國家計畫所亟欲抹

去的記憶?所以,本研究之目地不在於提出公園生產的好理論,而是藉由七號、

十二號、十四、五號公園的案例研究,理論化公園生產,揭出新國家政策轉型中,

市民社會對於公共空間想像的隱藏性危機。

基於以上的問題意識,如果我們將這一波公園新建的計畫視為一個國家計畫

(state project),在空間表徵的權力建築上,至少關係著三件事:一是國家都市

政策的策略說著怎樣的公共空間(公園)論述?又為何有效?二是專業者與不同

團體的的空間論述如何架構而且支配、實踐了人們所感受到的空間經驗?三是這

兩者又如何共謀並且召喚了新市民的允諾與加入?

首先,就研究資料而言,為了處理公園空間表徵體系(doxa)9所相關的理

論根源,我必須重新處理公園論述與地景設計專業的關係與歷史淵源,社會生態

學與女性生態主義所提出的反省,以及文化地理學與文化研究所賦予的啟示,便

於釐清地景專業論述(公園設計)在台灣今日所處的特殊時勢,同時,檢視目前

公園政策和都市發展政策,瞭解專業論述與政策的關係,釐清專業者在國家、資

本中間扮演何種角色;其次,透過民國75年至85年間報章雜誌的收集,回顧市民

論述在公園生產上扮演的角色;最後,透過公園住民的訪談(七號、十二號、十

四、五號公園),瞭解預定地上原住戶因拆遷,和整個事件抗爭的經過,其中社

區意識的形成和消彌,政治立場的改變和生活脈絡的轉變。主要的重點將會放在

參與與發動十四、五號公園運動上,因為這是瞭解社區意識形成(或未形成),

市民與國家關係在怎樣的既定的政治權力場域中轉變的最近案例。

9 這裡借用 Bourdieu(1976:168)分析社會意見的概念,某一種意見體系(doxa),都含有一個

正統(orthodoxy)和異統(heterodoxy)。如果我們把具支配性的空間表徵(represention of space)

視為一種 doxy,那麼文獻回顧的重點即是分辨和界定其中正異統衝突、競爭、矛盾與和謀的關

係。見其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Page 13: 綠色推土機

13

1.3寫作策略

論文的寫作基於獨特的發問與從經驗研究裡獲得資料的回答方式。基本上,

本研究為一地景史的經驗研究,也是作為一個社會運動代理人的自我反省。是

故,在回答前者的問題上,研究者回到理論與相關研究的文脈中,尋找一個可用

的理論工具,這是之所以在第一章關於文獻回顧和建立一個暫時性分析架構詳細

描寫的原因。研究者根據列斐夫爾的理論提出一個具有彈性檢驗可能的工具,亦

即關於空間生產的三個面向,來檢視九零年代的公園生產,第二章交代的即是現

存的空間實務(spatial practice),一個因為歷史債務而形成市民所感知的空間狀

況,以及其生產的社會關係;第三章則藉由兩個實際的公園案例,用來描述空間

表徵與表徵空間相互合謀與競爭的結果;隨後則回到研究者親自參與的實際案例

中;第四章交代新市府的政治施為,以及新的空間表徵範型;第五章同樣的回到

表徵空間與空間表徵上,看看運動者、市民、地方國家機器對於空間生產的歷史

社會性鬥爭。

為了回答後者的問題,在第六章的結語中,除了將上述三個影響九零年代公

園生產的面向作經驗上的歷史結論外,也借用了柯斯特關於都市社會運動的觀

點,以及特別是對於國外成功的社會運動的經驗回顧十四、五號公園運動的過

程,提出一個可能的戰略準備。

研究者的寫作策略是線性但反覆交織的,每一章的結尾都是某種歷史性

(historicity)暫時結論和危機,交代了下一章進行的歷史時勢。在研究本身所交

織出的歷史敘事,有兩個線索,第一是關於從自然狀態(nature state)到自然房

地產(nature estate)的普遍性歷史過程,放在九零年代台北,我們勢必得重建從

非正式地景到制度化地景這一政治計畫(state project)理解框架(frame)之必

要,第二則是從社會運動以及空間專業者的自我反省,保留某種空間,或者提出

可能挑戰歷史性之可能。在本文文脈下所定義的歷史性,指的是市民與國家關係

在「空間論述」權力上的抗衡與共謀,特別是「都市意識」(urban consciousness)

在其中的折衝、形成、轉折、變形的作用,以及將公園視為一「文化概念」,如

何中介和掩蓋了90年代台北都市的生產矛盾而言。

Page 14: 綠色推土機

14

1.4文獻回顧

1.41公園論述與地景設計論述之批判

如果我們回到歷史裡看看公園(public garden, park)的起源與相關研究,公

園成為一完整的論述系統還是很晚的事,在具啟發性的前行輩之研究10裡,大抵

將公園置放在休閒論述、都市政策規畫、與公共空間的探討裡。關於上述的研究

取向,就現代休閒組織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已有一基礎的論證,無論從馬克思或者

新馬的文化工業角度,公園如同維繫國家無數的再生產角色一般,積極地參與了

重塑國家現代地景與文化社會形構,除具有不可免除的意識型態效果外及作為土

地與產業資本利益的副產物外,一直被公認為是制度化的都市休閒遊憩服務與集

體消費的一種。在蔡厚男(1991)的研究裡,即以此研究取向分析了台灣都市公

園的建制歷程(1895-1987),歸結出公園是現代國家制度化地景(institutional

landscape)的機構與機制之一。

就公園的歷史社會脈絡而言,美國建築社會學家葛蕾芝(Galan Cranz, 1982)

所著的《公園設計的政治:一個美國都市公園的歷史》是本較為完整的公園設計

社會政治史。她指陳了美國公園運動其實就是同時代的社會改革運動之一,公園

呈現了各種社會意識潮流的演變,反映市民社會秀異份子基於公共福祉與社會正

義,為控制及改革都市社會問題,如何地運作權力與權利去支配公共財的持續議

程,如果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和時代心靈會影響公園的座落、大小、形式、

組成和設施,那麼分析公園的就能夠理解我們所身處的都市。

10 本文在公園論述的回顧裡,有意的忽視關於公園闢建決策與區位討論之相關研究,因為此種

研究暗示了兩個政治前提:其一預設了專家判斷(在無任何政治意識型態的情況下)可做出最好

的模型研究以斷定開闢決策的優先順序,而政治人物會參考專家們的意見作為施政的準則。看起

來專業與政治無關的假設,其實是政治盲目的。如王榮愷,1992,都市計畫公園開發與經營管理

策略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論,以及黃萬億,1985,台北市公園闢建決策支援

體系雛形之建立,交大運輸研究所碩論等。

Page 15: 綠色推土機

15

就地景設計的論述而言,紐約中央公園作為一現代公園規畫與創建的起源,

以及歐姆斯德(Frederick Law Olmsted,1822-1903)做為美國國家規畫哲學祖師,

與美國國家文化所展現的布爾喬亞永恆救贖的心靈代表而言,始終備受引述。不

但紐約中央公園及後來由歐氏繼承者所設計的都市公園成為地景設計史裡的重

要典範教材,關於歐姆斯德援引、反映的歐陸文學藝術傳統,與美國進步傳統所

基於反都市的思想如何具體地被建構成改革城市的形式、美國1920年代區域主義

等浪漫田園風神話背後的意識型態等等,所有關於世紀初現代規畫起源的地景與

都市規畫研究或多或少都扒梳整理過了。在傳統地景史裡,Philip Pregill & Nancy

Volkman(1993)已經將紐約中央公園的規畫緣起與社會思想做過簡單的陳述,

甚至在其章節標題裡就開章明一地指出:紐約中央公園造就了一門新專業─地景

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11。中央公園不僅成為現代擬畫城市(picturesque city)

重要的元素與工具,調節並偽裝了都市生產關係改變所引發的衝突(階級差距、

種族衝突與高失業率),作為一種社會動員,紐約中央公園不但緩和了經濟恐慌

帶來的失業率,調節了新興工業社會的矛盾而使國家持續的運作,更建構了整套

影響至今的地景專業之空間表徵(representation of space)專業論述。

在地景設計的社會分析裡,費茵(Albert Fein,1972)則利用歐姆斯德作品

的圖照與歷史文獻、檔案資料,闡釋它的環境規畫理論及設計理論,進而將歐姆

斯德連繫到美國文明在環境觀上的創建及成就,此種形式主義的研究取向雖然過

於浮面,不過透過李歐馬克斯(Leo Marx,1964)對於十九世紀科技和田園主義

(pastoralism)的美國文明大夢分析,或多或少點出了歐姆斯德時代的人士背後

所隱藏的價值;菲雪(Irving D. Fisher,1976)在這樣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則透

過歐姆斯德背後的哲學理念,分析歐姆斯德受到英倫實用主義傳統而強調美學的

道德與社會功能,允諾藝術去改造社會,而將公園聯繫上美國都市改革議程的一

位的社會改革者。在菲雪的說法裡,歐式雖然具有清教徒強烈的使命感,但本質

上並非一位反都市主義者,他能體會到都市化與工業化的不良影響,不過他相信

這是美國新文明的一個過渡階段,是以積極倡議只要將公園當作補償性的自然概

念,得以溶入都市實質結構,必能產生一嶄新而高度有機的都市環境,以此種角

度觀之,歐姆斯德無疑是芝加哥都市社會學派先行的實驗者。菲雪追溯歐姆斯德

的思想哲學根源,無非要清楚地指出現代環境規畫設計專業形成之背後的強烈社

11 見 Philip Pregill & Nancy Volkman , 1993:423-463

Page 16: 綠色推土機

16

會改革理念,事實上,此一道德取向的論述在地景建築歷史論述中非常獨特,也

是一直維持至今,在六零年代成為人道主義者與倡議規畫師干預現實的基礎。

義大利威尼斯學者達琦(Dal co,1973/1979)則質問了上述論述的空缺,依

其批判歷史論述來檢視菲雪道德取向的論述,歐姆斯德的價值立場反而不是倫理

的,而是政治的。這樣道德訴求的空間論述放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來考

察,那麼吾人必須回答歐氏與後繼者的社會角色究竟為何?其所倡導的公園及保

育運動真正又是為了什麼,又如何形成?達琦認為美國進步傳統(progressive

tradition)改革城市形式的意識形態在於發展一套發展環境與城市化過程的有機

關係,是回歸自然本質的浪漫之旅,正如同圈地運動後期的畫家康斯坦寶等人所

追尋逝去自然一般,是一種布爾喬亞的永恆心靈,不斷地以美學倫理來取代政治

的實踐者,其唯一的貢獻是替美國新文明尋求一個烏托邦。不過在其特殊的知識

遺產鞏固的基礎下,永遠無法超越自身道德的門檻,其建構的價值世界與實踐方

法,不過認為時代的演替將溶入到一個朝向完美平衡的烏托邦演化之中,因此,

美國當時所興起的公園、保育、公司城、美國區域規畫協會等城市改革的形式,

其實是一種感性觀看世界的方法,自然無法洞悉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支配性意識形

態所建構起來的新社會關係。這種說法依照佛格松(Foglesong,1986)對美國

殖民時期到1920年代資本主義規畫史的研究,就可進一步闡明。佛格松根據「財

產權」與「資本家─民主」(capitalist-democracy)之矛盾結構,分析中央公園

的歷史過程,指出歐姆斯德的公園規畫與倡議,其實是統治階級的住宅改革失敗

後,改以公園改革運動在都市勞工階級的住家與工作領域來改善外部環境,一方

面作為彌補勞工生活環境體驗到的衰敗與被剝削的權宜作法,另一方面則利於產

業資本累積所需的勞動力再生產,而當時倡議產生的公園委員會之能得到對民眾

控制方面的授權,則是因為土地資本的政治支持者,體認到有限的社會控制對公

園相鄰地產價值的穩定與富人生活安全保障有所益處使然。從此角度觀之,歐氏

等人在無意中其實變成土地與產業資本獲利間接代理人。

此種知識份子/布爾喬亞的意識型態,如何變成規畫史上的烏托邦而最終成

為無用的干預,塔夫利(Tafuri Manfredo,1973/1976)說的更清楚。從十九世紀

初,資本主義首度表現出悲傷以便持續其作用,其從現實裡退縮和消解痛苦就成

為資產階級藝術倫理的要務。歷經了十八世紀傳統形式的危機,建築師們知覺到

Page 17: 綠色推土機

17

城市是建築介入的自主領域開始,現代建築,或說城市發展、循環就是在資產階

級意識型態與知識份子的期許下密結的結果。伴隨著悼念的重農主義與逐漸在城

鄉差距中喪失的平衡感,規畫哲學逐漸走出啟蒙時代以前城市先驗的原型,邁向

反「秩序」、設計城市如同設計公園、都市表徵空間的「反透視性」,這不但是

空間表徵範型轉移的肇始,也是在都市理論家企圖掩飾前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的

矛盾下,現代建築規畫創造了一種意識型態情境,將設計整合到資本主義生產、

消費與分配的重組裡。從此,在二十世紀初,展開三層的承續關係:首先,此種

意識型態克服了晚期浪漫主義,克服了圈地運動以來藝術欲拒還迎、自然主義與

手工藝傳統的自溺傾向,其次前衛藝術(繪畫、詩詞、音樂甚至雕塑)創造了一

個意識型態計畫和個人式的「未滿足的需求」來期待建築能夠具體解決現實難

題,最終,建築意識型態變成了計畫的意識型態,而成為永恆心靈早已存在的無

用。

經過批判歷史理論的利刃,我們方可進一步獲得歷史研究的動力。正如塔夫

利所言,歷史研究不是為了揭開歷史的迷霧,而是為了除去歷史的障礙。由此觀

之,葛蕾芝的分析由於迴避了社會運動的物質基礎,無能從社會構造的矛盾看到

都市化過程的生產方式與社會關係,也由於她將公園運動背後的意識形態當作是

現實權力結構某一代理人的意識形態,所以不自覺地以美國民主政治體制下的各

種社會菁英、利益團體與機構的集體意識,當作建構公園角色轉化之間因果關連

的主觀意識,這是政治學上菁英論的觀點,而無能分析仲介在空間生產多個團體

背後真正的意識型態拔河的過程;而蔡厚男的研究基本上是一個政治經濟學式的

分析,以國家制度與社會變遷分析為主要的考察,與葛雷芝偏重社會菁英團體的

分析一樣,過於以國家計畫為分析的重點,使得空間專業者與社會菁英在空間生

產過程裡被「誤認」的消極位置(及其完全消失的救贖心靈),同時由於研究取

向的差異,民眾的對於空間想像的陳述與異議完全不見,公園像是像是順服著國

家意志成為制度性地景的一部份。關於此點,本章的下兩節的理論回顧將進一步

說明。

Page 18: 綠色推土機

18

1.42生態政治學

資本主義所引發痛苦,至少不是資產階級藝術倫理要務的專利,生態主義與

生態運動也是。雖然生態運動具體的歷史實踐直到近二十年才有所成績,但源頭

卻與現代規畫起源一樣。懼怕工業化與都市化帶來的痛楚與希望科技可以重新調

和失衡的夢想同時地走出兩條不同生態運動的取向,在彼波(David Pepper,1993)

近年的研究裡整理出的生態社會主義歷史類別可以清晰得見。前者傳統(基進)

保守浪漫主義者如 Thomas More、William Blake、John Ruskin所號召理想逐漸演

變成至今我們所熟悉的主流綠色思潮,和精巧道德包裝了的深度生態學(deep

ecology);後者在十九世紀初由歐文(Robert Owen)、傅立葉(Charles Fouvier)、

聖西蒙(Henry de Saint Simon)所形成的烏托邦社會主義者派別,又逐漸分化成

無政府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社會主義。如今生態運動理論較為有活力的辯論

仍然在綠色(根值於無政府主義)和紅色(根值於馬克思主義)生態主義中交戰

往返。其中當然不乏有人企圖合併此一源頭立場大不相同的議程,例如克魯泡特

金(kropotkin)、梅利布克沁(Murray Bookchin)等人。

值的一提的是,烏托邦社會主義倡議的地景改革原則是一異統

(heterodoxy),與當時的進步傳統的城市規畫與地景設計共享、建構了空間表

徵的系統(doxa)。他們所計畫的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無政府社區主義

(anarcho-communism)的地景改革原則,包含了一些我們所熟悉的主張:去中

心化和小尺度、有特色的自維鄉鎮;當地的、區域的和統一種族文化的;反專業

分工主義;豐厚的社會資源與充足的就業;社會和經濟的平等與直接民主等。這

些空間地景想像的改革與古典綠色思潮、生態中心論者、甚至克魯泡特金與摩里

斯(Morris),或者綠黨的政治提議(特別是維持固定收入與重視非正式經濟)

所提的綠色地景(green landscape)是如此相似。在實質空間的改良上面,此一

社會地景的改革計畫,經過都市惡質化的教訓、科技進化與專業論述的寡佔發

展,閹割其社會改革意涵後,隱約延續出生態規畫(design with nature)與生態

設計(Ecology design) 的二十世紀遺產12。

12 前者以賓洲大學的 Ian L. Mcharg , 所開創的生態規畫系統方法論為代表,其綜合的思想方法

論則見於其生態規畫的經典 Design with Nature (1967);後者例子則不勝枚舉,在地景建築的

設計論述裡,則以 Michale Hough的著作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1984);和 Cities and

Page 19: 綠色推土機

19

在眾多的生態主義當中,與台灣當下獨特的歷史脈絡相關,也是本研究理論

借鏡的核心,則必須析清深度生態學、社會生態學與女性生態主義的獨特觀點。

借用 Val Plumwood(1993)的女性生態主義和反西方白種中心論的看法,或許

我們可以穿過堆疊爭吵的論述厚重。她言簡意賅的指出,在西方因襲的解放理論

裡,所有的被壓迫對象:性別、種族、階級和自然,現今似乎找到了一個可以合

作的基礎,那就是女性主義生態學。在西方多元論所打造的現代政治地景裡,「自

然」必須被視為政治的,而非一個描述性的範疇,此一領域由西方知識史的冒險

與遭遇裡,被排除了中心主角論而成,「自然」已經變成一個多方界定、控制,

不僅關於非人類,也是關於不同人和不同人之生活態度的領域。儘管深度生態學

與社會主義生態學爭吵未休,持續的偏見與分化綠色運動的情況依舊,似乎只有

女性生態主義能夠解決此一矛盾。她以兩個代表性人物來論其觀點,深度生態主

義的領導者Warwick Fox,是心理學上自我中心論的優秀人物,深度生態學的基

本態度是:一花一草皆有其存在的價值,任何生命和非生命的存在都是有價值

的,不以外部價值為依歸,造成當今生態破壞的原因是因為人類過於自私,貪婪、

侵略、開發,戰爭與生態破壞皆是來自於此,尋求解決之道乃是個人的無私大義

(individual unselfishness),非關其他,社會所存的壓迫形式不是環境關懷的重

點,人類社會的階層壓迫與自然的破壞是兩回事,他當然也認為女性主義是無關

環境倫理的,深度生態學提出的主要政治改革收據是道德和心靈啟發的,將綠色

政治咀嚼成溫暖的綠色自由主義。反之,由梅利布克沁所代表的社會生態主義者

者則認為生態問題是一個古典的階級問題,是資源全由權力鬥爭贏者分派的問

題,不管在國家社會層次或者全球層次都是如此,是故布克沁多番以科技號召一

個無政府(全球)的富裕時代來瓦解霸權結盟與重新分配,布克沁愈到晚年,對

歷史的摘要就越堅定,他堅持表示,宰制自然的問題完全因為來自人壓迫人,前

者鐵定是隨者後者而來的。

當然,Plumwood的提問則是:人對自然的開發算不算是一種宰制形式?社

會的宰制體系裡更應該問的是什麼性別/種族握有宰制的權力,人對自然的破壞

正如丈夫對妻子虐待般,難道這不是布克沁應該迎戰的宰制體系?布克沁這種新

黑格爾生態理性主義(neo-Hegelian ecological rationalism)在以西方科技作為號

natural process ,(1995)為代表。

Page 20: 綠色推土機

20

召時表露無遺,這種改革藍圖充其量是一種西方白種男人改革世界的典型,此種

理性將無法處理為何西方理性經過多翻的革命與更新仍然造就了自然和非西方

的弱勢?Plumwood的立場不揭自明。

至今,生態主義已不是左派右派的問題,而是往前看的政治問題,這不但是

女性生態主義者對於生態運動的反思,即使在含括紅色綠色或深度生態主義的基

進者,也多番提出參與式的生態主義作為環境保護行動的策略以彌補紅綠與主流

生態運動之間的摩擦13。

生態運動之的多重爭議正如「綠」之難解。布希和柴契爾都曾被稱為「綠」

色政治人物,現在也流行著資本家的綠色道德及綠色商品。如果我們不願滑入自

然資源規畫與生態設計的進步神話裡,也不願述諸道德或者古典革命的藍圖,而

民主參與式的多數代表與新自由主義、多元主義論者的尷尬關係未能解決時,分

析地景變遷的過程裡,我們就必須理解:自然如果是一個神話化的歷史過程,生

態(綠色)運動也牽扯其中,而且常常作為其前鋒戰的鬥士,與城市規畫進步傳

統的意識型態不無相同,文明是它的起因,也是它治療的對象。換句話說,我們

需要的是對於生態運動的政治理解,而不是綠色道德或者綠色科學教條。這些爭

論將進一步在論文的經驗研究裡面對。

1.43文化地理學與文化研究

以上的文獻回顧,有助於我們理解部份的地景論述,例如蔡厚男與葛雷芝的

研究,前者著重的是國家計畫的分析,或可謂一種地景設計論述的解秘,後者則

是以社會學的取向分析空間生產中不同中介者的作用,研究裡較缺乏對於空間文

化形式的分析,而義大利左派學者的批判理論所給予的啟發則大多針對偉大作品

的設計形式之意識型態的分析,至多是一種成功的地景史(his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design)批判,並不足夠讓我們描繪出一個社會地景(social- landscape)

認知圖來。換句話說,在空間表徵成為支配性的的霸權知識上,還有其它的支撐

13可參考 Dharam Ghai & Jessica M.Vivian,1992; Carolyn Merchant,1992。

Page 21: 綠色推土機

21

者未被點名,本節文獻回顧處理的部份,正是地景論述借鏡其他學科的研究成績

的發展。

地景首次作為一個歷史探究的對象,是從W.G. Hoskins 和 J. B. Jackson開

始14,這裡的意思是指地景脫離設計形式歷史,而成為社會史的一個探究分類而

言。W.G. Hoskins,這位主修經濟史的史學家,在 1955年任教於英國牛津大學

時就發表了《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Landscape》,直到 1972年透過英國 BBC-2

電視節目製作了一系列的<地平線>(Horizon)之後,他才逐漸受到重視,並

掀起了英國 70年代環境史學研究的高潮。Hoskins不但建立了一種新的田野史

學,樹立了從地景瞭解人類歷史的技藝,他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

深度旅遊指南的源起之處。他最初與最終所關心的都是歷史,他首次將地景的分

析作為歷史領域的次研究子題,作為當時研究地方誌的前鋒學者之一,他的地景

分析總是一種地方性(localities)的研究,關於田野所見的一切細節,從圍籬、

花草到建築裝飾與住宅群落的配置,他總是能不厭其繁的述說著歷史,對他而

言,地景分析可能不是地方史的全部,但至少是研究歷史地方形式必要的一部

份。正因為如此,他的眼光總偏愛著常民地景的細節,發展了一套非設計作品的

地景史史觀。就這一點而言,J.B. Jackson是同道上的盟友,這位美國哈佛文史

碩士開辦的《Landscape》雜誌,其影響正如同當時雜誌的副刊名─<Human

Geography of the Southwest>一樣,開出了當初處在模糊地帶的人文地理學得以

闖入地景社會史的研究路線,他所提出的「人和所居住的地方組織了世界」15就

像古諺般的銘刻在我們瞭解地景的常識當中。

這兩位非「理論」性的地景史導師,所影響的恐怕比我能描述的多,最重要

的,以歷史學的訓練出發,深厚了地景論述裡的空缺部份,在空間專業霸道的建

立設計史論述的版圖上給了異議的空間。今天我們即使眼光初淺,在觀看某一地

景而嘗試說出感想或者意義的話,或多或少都有這兩位的眼睛存在。當然,這兩

位對於浪漫地景所擁有的鄉愁是相同的,可追溯的地景總是傳統的、鄉村的、家

族的而非都市的,這也使得他們如同十九世紀的畫家或者浪漫的工藝傳統一樣,

14 關於這兩者對於「地景史」此一領域的導師地位,詳見 D.W. Meinig, 1979,Meinig 對這兩

位先驅者的歷史生平與著作貢獻有極詳細的描寫與評論。 15 引自 Meinig, 1979文章裡,摘自《地景》雜誌 1951年春季號第 41頁。

Page 22: 綠色推土機

22

總是企圖在變化快速的都市化過程裡對過去的一切,用盡氣力解釋它,好像環境

裡總透露些什麼線索使得人得以和過去的記憶相連,而不至漂浮空中,所以W.G.

Hoskins總是要從地景細節(不是存在檔案與他人的書中,而是存在於日常生活

的環境裡)重建人類歷史的基礎單元,而 J.B. Jackson則援引了美國田園神話的

傑弗遜主義,在不斷普陳的地景真理裡迷失自己,他們自然無能,或者不願,讀

出地景變遷的歷史力量。

對於他們所建構的一套閱讀地景(read the landscape)方法的批判,在 David

Harvey一篇評 J.B. Jackson著作的短評裡可能就說的夠清楚了16,他們所追求普

同意義的裝備所憑藉只有自己的沈思和一雙眼睛,他們生產的生動活潑字句剛好

是其認識的盲點,就 J.B.Jackson而言,他所編織的地景分類17出口上需要一個政

治的框架予以支持,他選擇了傑弗遜,於是和歐姆斯德走上了殊途同歸的道路。

儘管如此,在文化地理學給予「地景觀念」清晰闡釋裡,W.G. Hoskins和 J.B.

Jackson兩人開創累積的研究仍然栩栩如生,作為理論歷史的過程,特別是其關

注的社會史部份,這是研究者並不想忽略兩者的原因。以下將處理的,則是從文

化地理學最近的發展,基本上是 Cosgrove與 Deniels兩人的著作裡關於「地景觀

念」的整理和研究者的看法18,。

地景觀念

16 見 David Harvey, “The Essential and Vernacular Landscape”, Design Book Review, No.10, Fall

1986, pp13-17。 17 同上。依照 Harvey的說法,Jackson接受某些觀念:永久性等統同於權威性,鄉土性同等於移

動或變遷─在個體化的、不規則的,小小的空間裡,不停地,耐心地調整以適應環境。於是 Jackson

編織了對地景的三重分類。第一類地景,以中世紀的歐洲為典型,受鄉土所支配─忠於共同的風

俗習慣,總有無窮的巧思來找到短期的解決辦法,是一個沒有政治使符號的地景,一個沒有記憶

或預謀的地景,第二種地景則是文藝復興時期所創造的權映和權威堅實寫入一個獻給永恆與存續

的政治地景,也許有第三種地景,在移動性與永恆性之間缺乏平衡與和諧,這就是美國的某些當

代地景。 18 有關完整的論述,請參考 Stephen Deniels,1989;和 Denis E. Cosgrove, 1984。

Page 23: 綠色推土機

23

地理學「地景」一詞在英語世界的用法,起源於德國和中世紀英國,陳指了

一塊土地的面貌,如莊園的樹林和農田。地景空間觀念的提法,一直到二十世紀

的地理學者如騷爾(Carl O. Sauer)李察哈德雄(Richard Hartshorne)仍接續了

德國地理學寫作的傳統。基本上,地景是作為客觀調查的對象,一個科學分析其

地理形態(morphology)組成成分的關係。

在英國的一般用法裡,地景的意義就遠超過一個可計算財產的土地面積。

1603年它的意思指稱:「表現自然風景的圖畫」,1725年它的意義又成為:「看

自然風景的觀點或角度,從某一點看到的風景」,從這種角度來理解,地景是觀

者眼中呈現的地域,或在理論上,至少要畫出它。以一個畫家的觀點,地景可能

是美麗的、莊嚴的、沈靜的、單調的、或是頹敗的,其實呈現的不過是主體性的

反應或經驗。地景因此是來自人類意義的授與。地景第二個複雜曖昧的意義,是

來自於個人和社會(內在者與外在者)的差別。當我們說到地景的美質和品質時,

其實是接受了觀察者(observer)的看法,而非生活在地景中的人們(participants)。

在地理學中,個人的看法比起生活在地方的人們來說,只是一種鏡像。這個關係

如同一個旅遊者和生活在當地的人。當一個旅人嘆惜原始的森林破壞殆盡,對當

地人來講,這片「破壞」的地景,是祖先們開墾的痕跡,是血汗和生命經歷的大

地記錄。

簡言之,在第一個層次上,關於「地景」一詞的觀念,通常有兩個完全不同

的用法,一是指關於可見世界(visible world) 之藝術和美學的表徵

(representation),暗指了對於外在世界一種特殊敏感的、經驗的和感情的表達

人與世界的關係(包含了藝術、美學),另一種則指地理學和環境研究,著重對

於土地物質性實踐(material practice)的研究(關係著土地計畫與設計、都市計

畫與設計等)。在前者特殊敏感的主觀思維與後者作為一調查的客體間,「文化

生產」(cultural production)這一在兩者共通的領域,卻一直被當代地理學(或

地景建築)所忽視(Denis E. Cosgrove,1984)。在第二個層次上,或說更高的

層次上,是理論上對地景所具有「圖象」式力量的結構主義vs現象學式的閱讀。

自然做為繪畫或想像的主題,在歐洲藝術作品有著非常獨特的歷史。特別是

在寫實主義(realism)畫派的發展中。然而顯露藝術與社會文化有意義的關連,

Page 24: 綠色推土機

24

是自從文藝復興時期由翡冷翠一位畫家兼建築師Fillipo Brunelleschi所發明的直

線透視法(Liner Perspective)開始,這種單消點的透視法首次使得技術成就超越

不世出天才的敏感。由於著重技術的表現(準確、清楚的再現自然與視覺世界),

而非主體的情感發洩,使得藝術品(繪畫品)成為市場上交換的商品。也就是說,

畫畫這件事,不再是有興趣而已,精準而符合鑑賞家的品味才能有價值。這與當

時新興的貴族家庭(通常是經由經商致富,而多半是銀行世家)有著莫大的關係。

Alberti將其接枝到建築美學,發展了城市階層美學(hierarchy athletic)的菁英美

學理論。從Alberti 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發現城鄉關係在視覺的相互凝視中,成

了當時藝術的永恆主題,城市之於鄉村,貴族之於庶民,市民之於佃農,在在顯

現透視法的發明是確立財產擁有的精準視覺表現,或說使差別得以重現19。在藝

術品成為財產流通在市場交換的體系中,進一步凸顯了透視法精準顯現了地主們

對於其財產(土地)擁有的確保。所有畫的背後,都隱藏了一個權力的觀察者

(powerful viewer),越精準的技法表現,就越為權力者所欣賞。正如約翰柏格

重新閱讀根茲巴羅油畫裡最有名的例子<安德魯先生與夫人>, 所說的:

「為什麼哈德維克領主希望有一幅家園的畫呢?為什麼安德魯先生和夫人委

託他畫一幅以一個可辨識為自己擁有的土地為背景的畫像呢?這對伉儷被非處

在盧梭所想像的自然中。他們是地主,並且他們對周遭環境的正當態度

(proprietary attitude)可從他們的姿態與表情中看出來。﹍﹍當然,安德魯先生

與夫人可能身處「未被扭曲的自然」的哲學情趣中。但是這點並不能排除他們同

時也是一對驕傲的地主。在大部份的情形下,擁有一塊私地是這種哲學式情趣的

先決條件─這種情趣在擁有土地的鄉紳間並非罕見。他們對「未敗壞、未扭曲之

自然」的情趣,從各方面看,通常並不包括其他人的自然本性(the nature of other

men)。在當時,對擅自闖入私地的判決是放逐;若有人想偷洋芋,則他必須冒

著被可能是地主的地方官處以當眾鞭打的危險,在被當成自然的之中有著非常嚴

苛的財產界線。﹍﹍在各種樂趣之中,這幅畫給與安德魯先生與夫人一個看自己

被描繪成地主的樂趣,而這個樂趣被油畫可祥實地畫出他們的土地的能力所強

化。」20

19這跟文學寫實主義的主題有同工之妙,羅藍巴特在其《寫作的零度》裡,對文學理論的寫實主

義,有著犀利的批判。 20 陳志梧譯,1991:100。

Page 25: 綠色推土機

25

透過土地的真實歷史與地景意識形態的歷史之間的緊張關係,我們才可瞭

解,羅馬時代的悲劇與喜劇的背景為何如此不同。悲劇的佈景總是莊嚴宮殿,因

為它是表現「英雄事蹟」所發生的場所,悲劇的背景則常常是僻野的鄉村,鄉土

小人物在充滿希望與模傲貴族的行動中,以真實的生活的苦悶逗笑看戲的大爺們21。

地景的二重觀念

由於西方馬克斯主義的努力,文化的重要性首度穿越了刻板經濟教條的理論

基礎,吾人理解社會關係和社會不同的主體意識回到了文化和歷史傳統裡,而不

僅僅是經濟邏輯的展現。而後,因為文化被視為一「表意體系」,關連到種種複

雜的牽連與傳遞,地景一詞富涵的曖昧性便成文化地理學必須釐清的工作。

從十九世紀以來,地理學成為學院裡的一門學科,精確的表達區域的特殊性

和地表的細節就成為必需的要求。圖像式的思考、記錄、表達是地理學的理論工

具之一。即使在騷爾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中,也避免不了圖像式的記錄。正因為地

理學中視覺偏好,「地景」從早期帶有區域的觀念,夾雜著自然再現圖畫式的含

意,成為文化地理學中最艱難的字眼。

首先是關於主體賦予地景意義(包含了藝術和文學)和地景作為一調查客體

的爭辯。前者是現象學式的解釋,後者是科學實證主義的傳統,兩者在互不相涉

的情況下,我們只是從理論視野的分工中逃走,並沒有面對真實,面對此種張力

所凸顯的社會關係。其次,由於地景在英國傳統裡有的視覺含意,文化研究者展

開了關於「凝視」的解析,外來者/在地人相互凝視中所展現的權力、階級、貧

富關係,應用的層面廣及於繪畫、藝術、和現代藝術,有人急於破解圖像神話,

揭出隱於圖像後的真實,真實的土地歷史有別於旅者觀看之地景意識型態的歷

史;有人亟欲重新佔用圖像式的力量,例如柏曼(Marshall Berman)宣稱《共產

黨宣言》在認識論上和政治上的重要性,並不是來自它因果邏輯,而在於它那具

想像性的修辭,特別是它令人炫目的「中心意象」─"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21 此種說法,也無疑的回駁 J. B. Jackson所提出的「劇場地景」。

Page 26: 綠色推土機

26

air"22。即使放在其他脈絡的現代文本與地景中,柏曼發現其語言也極有幫助,讓

我們藉由意象瞭解「穿透性的散裂和更新」的風暴來定義現代性(明顯的是指現

代都市),而不僅僅是傳統馬克思的批評抱怨而已。

正因為文化是一個表意體系,地景作為一個圖像式的字詞,關涉到生活經驗

的模糊(obscured)與連結(articulate),一方面,它模糊而再現了真實生活經驗,

但同時又表達而連結了真實生活的經驗。這也就是Cosgrove為何要將地景理念

(idea of landscape)作為一文化概念(cultural concept)來研究。說地景是一種

看的方法(a way of seeing),是說這種方式,使得人們得以表現自己,對他人

表現自己與世界及其自身的關係。換句話說,並無真確的「地景」存有之可能,

有的只是地景意識型態所框架出的視野,也藉由此,個人得以在社會關係中有依

據。

儘管Cosgrove針對地景字源學與學派的依循有所說明,但他的結論卻像約翰

柏格提出的看法一樣老套,地景雙元矛盾並未解決。事實上吾人也不必花力氣與

之角力,如果我們套用阿多諾(Theodor Adorno)的美學理論,我們可以將地景

置放在補償性(redemptive)和操縱性(manipulative)相互依賴的辯證張力中去構

成我們對於今日「地景」一詞的理解23。

權力地景

最後,我想以 Sharon Zukin這位女性文化研究者最近兩本著作裡,做為文獻

回顧的總結。她以實際的著作穿越了馬克思文化地理學與後現代的論述戰,那些

關於真實與再現,關於表徵是否為資本的再現,還是本身就存在的階層體系的言

說,對於地景在現代都市空間扮演的角色有著啟發性的觀點。在其1991年的著

作《權力地景》(Landscape of Power)中針對迪斯奈樂園研究的經驗裡,她明

確的指出:如果承認視覺消費的存在,迪斯奈樂園裡的所有象徵形式就是資本的

本身。所以地景一詞對於她而言指涉了「物質與社會實踐,與其他們的象徵再現

22 見 Marshall Berman,1982/1993,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New York: Verso。 23 參閱黃孫權,1995。

Page 27: 綠色推土機

27

的總和」24,一個地景,象徵地和物質地,是由市場資本所發動的社會空間分化

和地方所支配的勞力社會空間同質化所調和。研究地景,或說解讀地景,指的是

它的「社會學上的意象」(sociological image)25,當今地景是社會和經濟力量

交互運作的空間結果,「我們的認知地圖、美學形式和意識型態都形成了地景變

遷的原因,也是其反映。」26。在 1995年她的另外一本著作《城市文化》(The

Cultures of Cities)裡,對於美國城市新的文化組織成地景有著深刻的描寫,透過

她經驗研究裡的權力、觀點、安全、隱密、藝術、文化表徵、文化產物等角度,

對於公共空間的危機與被殖民化有著警覺性的批判。Zukin的著作對於本研究欲

探尋新的台北地景文化與公共空間的危機有著如探照燈般的明亮,因為對於一個

社會地景(social- landscape)的分析,她提出了一個可與地景富含意象一詞與之

匹配的提示。

1.5一個社會地景暫時性的分析架構

為了進行下一步的工作,本節將提出一個對九零年代台北都會公園生產的暫

時性的分析架構,而且依本研究疑旨,此一架構必需是一種能夠分析、理解社會

地景(social- landscape)的工具。社會地景一詞的提出,在本研究的文脈(context)

下即是要避免地景形式中心或者地景作為社會反映的分析兩極而生,換言之,本

研究應該能夠提出一個對九零年代公園地景之所以浮現的「社會學上的意象」的

分析和結果。

通常在分析地景時,空間專業的訓練多為設計論述的分析,侷限於空間文化

形式的解秘,或者對於地景設計史(his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批判,社

會學的取向的分析,則偏重於空間意義、功能與不同行動者的在中介空間生產過

程的作用,史學取向的分析則偏於地方誌,將地景作為一歷史的地方形式而探

究,這些取向,或多或少都幫助我們理解到空間生產的相關面向,然而其間的關

連卻缺乏更進一步的理論工具。

24 Zukin,1991:16。 25 Zukin,1991:17。 26 Zukin,1991:22。

Page 28: 綠色推土機

28

因為暫時性的分析架構由問題意識啟動,也是一種經驗研究的準備假說,決

定了將以什麼樣眼光去整理相關的文獻和進行研究。所以,暫時性的分析架構不

但應保有彈性和空白,應該也寓含了洞見的可能。是故,我以列斐夫爾(Henri

Lefebvre)於1991於英文世界發表的《空間的生產》(The Production of Space)

一書的空間生產理論為根基,提出一個可以作為本研究經驗研究的暫時分析性架

構。

列斐夫爾認為空間是社會產物,每個社會都其生產合適的空間以存續自身,

是故空間之生產正是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繼續存活的關鍵。空間裡瀰漫著社會關係

(即生產關係),它不僅被社會關係支持,也生產社會關係和被社會關係所生產。

他將空間分了三個向度來討論空間之生產,這三者的複雜關係,成為空間的生產

和不斷被改寫的動力。我們不難發現,在這本著作裡,列斐夫爾留下了理論操作

性的許多空白,反而花了許多篇幅去書寫歷史的資料與演變,他提供的不是一個

典範型的理論,而是理解空間生產的一個三元辯證視野,他並未忽略歷史所具有

的決定性,也沒有遺漏權力這個最終的課題。

作為一個經驗研究的暫時性架構,他的空間生產理論,既能發動對於設計形

式史(his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解析,又能兼顧空社會地景

(social- landscape)的歷史力量。因此,我擬將在此架構上,提出一個分析公園

生產所應考慮的面向。我們不難發現,列夫符爾不是提供一個典範型的理論,而

是提供一個理解空間的視野。總言之,公園的「空間性」是在前述三個向度的衝

突和爭奪中出現,也正是在此種生產的過程中,直指空間實踐(spatial praxis)

改變與否的關鍵。

Page 29: 綠色推土機

29

公園的生產

表徵的空間

空間實踐(公園的位置、形式、大小、與其置放在都市脈絡中生產的社會關係,和被社會生產的空間關係)

空間的表徵(公園設計規劃的專業論述、都市計畫、政府首都空間政策)

(公園使用者的經驗、使用者想像與想像佔用公園空間的經驗、公園運動、市民運動)

(一)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一個歷史性空間實存的社會關係。屬於

感知(perceived)的層面,關涉到社會形構中特殊的位置和空間元素的生產

與再生產。在長時間的過程中,空間實踐掌握了與佔用空間時,緩慢而確定

地生產了空間,例如高速公路或是住宅計畫。人們是在日常真實(daily

reality)和都市真實(urban reality)的連結中,透過對空間解讀進行空間實

踐。日常真實指的是日常生活路徑,都市真實則含括了人在都市生活裡的移

動、從公領域到私領域,從工作到休閒的位置等所有動線連結成的領域。在

公園的空間實踐上,它指涉了公園的位置、大小、分佈、形式和功能、並且

在都市脈絡中置放後,生產的社會關係和被社會生產的空間關係。

(二)空間的表徵(representation of space):建構空間形式的領導權。屬

於構想(conceived)層面,這是一個概念化的空間,是科學家、建築師、規

劃師、都市計劃師、技術官僚等腦袋的空間,也是任何社會(或是生產模式)

支配性的空間,傾向語言符號系統。換句話說,當資本主義透過商品化與官

僚化的多重空間實踐而作用時,它們必須透過都市計畫與建築等主流空間科

學提供一種空間之表徵,以便支配和改變社會空間27。就公園的表徵而言,

27 夏鑄九,1994a。

Page 30: 綠色推土機

30

意指了專業的公園設計論述、都市計畫體系、社會菁英的想法,和隱身在都

市區域化過程後的國家都市政策。

(三)表徵的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想像性的社會鬥爭。屬於生活

經歷(lived)層面,透過與其相連結的的影像和象徵而直接經歷的空間,因

此是居民和使用者身體經驗的空間,也可能是少數作家和哲學家、藝術家企

圖描述的空間。表徵的空間是一個被支配,因此是被動經驗的空間(空間之

表徵透過多重的空間實踐而「支配」了表徵的空間),也是使用者「想像」

試圖改變與佔用的空間,它與實質空間重疊,但對其物體做象徵性使用。而

想像的企圖改變與佔用,正是突破空間的表徵阻礙表徵空間(身體的感覺與

制度化的約制)衝突出現的契機,所以其實是一種想像性的爭奪,象徵實踐

的爭奪。對於表徵之公園空間,關涉到市民對於使用公園的經驗(文化、社

會、制度的約定)、市民對於公園的想像和想像佔用的公園經驗(象徵實踐),

公園運動和市民論述對於公園意義的改寫與爭奪。

最重要的,這個斷面性的分析架構必須歷史地看待,這也是列夫符爾一直交

代的。因為,空間性瀰漫著社會關係,而社會關係是被歷史地建構。這暗指了兩

個面向的連結:社會關係影響了空間的形構(formation),而同時,社會關係中

不同的主體性和利益是歷史地和空間地所建構起來的。最後,歷史過程並沒有意

義,意義是我們從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而分析性的架構就是發現意義的過程。

Page 31: 綠色推土機

31

第二章 綠化台北運動

What we need is a new dimension of politics altogether. Green politics offers such a

dimension, a politics that is neither left nor right but in front.

Derek Wall,1994:1

2.1替代性的償還

2.11都市規畫的歷史債務

公共設施的危機是導致九零年代公園生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歷史而言,九

零年代的公共設施所導致的危機,一方面是七零年代政治解決28的後遺症,一方

面,不像前次危機中吳伯雄以個人在國民黨政治體系以去留作為要脅的解決辦

法,在新的政治框架下,政府採取了較為精巧的償還模型。九零年代的這個老問

題,有兩件事明顯的可以看出公共政策,亦即國家機器對於土地管制政策性的矛

盾,在1994年二月的新聞中有幾乎有兩件事情同時出現:第一件是司法院大法官

就台北市榮星花園徵收案所引發的公共設施保留地的問題,大法官會議就都市計

畫中公共設施保留地應否設取得期限的問題,作成解釋指出:修正公佈的都市計

畫法第五十條,對公共設施保留地未設期限,乃在於維護都市計畫之整體性,為

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與憲法所賦予人民之財產權為無抵觸(聯合報,1994/2/5);

第二件是在立法院舉行一場「如何加速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多位學者建議由

於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幾乎耗盡政府經費,不如暫停四百餘項都市計畫。(自

由時報,1994/2/5)。就前者而言,都市計畫與公共設施的基本價值在於「公共」

利益與都市計畫「整體」之維護,或者說,公共利益是都市計畫法基本理性所在,

而公共設施是都市計畫達成理性之核心工具。而後者,說明了過去國家土地政策

對土地投機之縱容,及長期對都市建設之支出不足,引發的政府財政危機。財政

危機動搖了「公共設施」存在的理性,當真宣判了當前台灣這套都市計畫制度的

死亡29。

28 關於七零年代的公共設施政治解決部份,可參考張景森,1993:pp82-90。 29 夏鑄九,1994。按照當時內政部的統計,至 1991年 6月止,台灣地區還有一萬五千多公傾劃

Page 32: 綠色推土機

32

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是都市規劃的歷史債務,是(日據)殖民城市計畫遺產

充公30與都會急遽發展起飛、依賴國家的歷史的債務。由於五十年代國內政經環

境的特殊性,公共設施用地除了政策上來做為緊急安置移民、公家部門,或者變

更成各種有利都市發展的用地:諸如交通和道路用地等,在政治上也容忍非正式

部門與非正式地景的佔用。在這樣的歷史發展過程裡,解決政府統治正當性危機

的臨時措施才在矛盾逐漸累積下爆發,而且這個經過發展起飛時期的城市建設延

緩的炸彈,透過歷史所要求的利息更高。僅僅舉公園綠定保留地的例子而言,政

府縱容軍方接收日本戰前座落在幾個主要公園預定地上的軍事設施之便,像是台

北市一號、二號、七號、八號等,其中尚包括 1955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

美國在台軍事顧問團借用台北市一號公園的一大半,面積最大八號公園的情形更

慘,蠶食接近原預定地的十二分之一左右,變更作為三軍總醫院、國防醫學院等

設施用地31。其餘的小公園被佔據至少十幾處之多,而七號、十二號、十四、五

號則成為由非軍政公務系統的外省人與早期本省城鄉移民的暫屈謀生之地。另據

黃世孟、蔡厚男(1990:34)的研究,在民國 72年以前,公園綠地的變更項目 138

處,佔公園綠地保留地(828處)16.27%32,其中變更為道路的共有 64處,住宅

與商業建築用地有 14處。至民國 80年,公園變更使用更高達 261處,(洪意如,

1992:25-26)佔所有保留地面積的 31.52%。日據時代的城市計畫非但瓦解,地方

首長及利益團體把持都市計畫的決策過程,公園綠地保留地是計畫變更的首要目

標,成為政治過程與圖利謀略的犧牲品(黃世孟、蔡厚男,1990:34),經過國

家強勢發展策略所重構的都市空間,涉及都市政治正當核心的集體消費提供之不

足,已成為國家政治和資本運作的荊棘阻礙。

為公共設施保留地之私有土地尚未取得。若以 1992年土地公告現值估計,地價與地上物補償費

共計新台幣三兆零五四十一億元,形成了政府財政上的重大負擔。 30 關於此點,以及台灣公園建制過程的歷史分析,可見蔡厚南(1991),此論文也可作為理解

本研究歷史的基礎。 31 同上,頁 85。 32 由於民國 72間至 78間新的預定新闢公園的數目無從考察,故此一數據是以 72年的變更數目

情形除以 78年的預定地數目,實際情況應比此估計還高。

Page 33: 綠色推土機

33

2.12失敗的償還

然而,畢竟都市計畫制度未曾真正死亡,說是人民的善良與習慣了的都市政

治模式過於天真。其實這筆公共設施龐大債務的預警,國家預備的償還計畫早已

開始,此一計畫的過程,在本研究裡將會逐步證實的是,九零年代都會公園生產

與非正式地景轉變成正式地景的源頭。

償還的計畫首先透過一系列的空間政策具體書寫的法令調整。為獎勵私人投

資,協力建設公共設施(公園)以協助公部門無力負擔的財物與技術,早於民國

67年十月即通過「台北市獎勵私人投資興建公共設施辦法」,每年由公園處公

告獎勵投資興建公園廣場,兒童遊戲場之地點位置,並依作業程序,由公園處受

理民間團體申請案後,作成初審意見,呈工務局提轉台北市審議民間公私團體申

請投資興建公園案件專案小組審議,報市長裁示核准與否。該項辦法公佈後,其

限制因素諸多,尤以土地問題,必須協議取得導致的困難以致投資者仍裹足不

前,是故於民國 73年 12月再度修正後,對公告獎勵投資之土地,經該管地價評

議委員會評定後,由投資者備妥價款,申請該管之地方政府代為照價收買,其土

地及地上物的處理收買程序則用平均地權條例之規定,算是較進步的方案。唯獨

多目標使用項目的限制(例如商業活動設限),報酬率偏低,無法達到中央銀行

長期利率 10.25%以上,投資者無利可圖,尤以部份非營利性項目(如公園、廣

場),更不易引起民間投資的意願。民國七十九年二月行政院修訂之「都市計畫

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方案」,乃為加速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之開闢,鼓

勵民間投資興建公共設施促進作目標使用,特別針對公園、體育場、市場及停車

場等,規劃為立體及平面之多目標使用,增加利基。最終,行政院院會於民國七

十九年九月七日通過之「都市計畫法修正案」中,將原「都市計畫法」之第三十

條之獎勵私人或團體投資辦理公用事業及公共設施之興建,增加獎勵事項,包括

稅捐之減免(投資者租用公有土地時,租金可減半,另外可向台北市土地則可向

市銀貸款,金額可達所需資金的百分之七十)、公共設施可多目標使用等,最有

意義的是,在新的獎勵條例之下,開闢公園如超過三公頃者,可以附設綜合性遊

樂園(面積不得超過百分之四十)33,80年6月再度修正的法案,增加公民營單

33 此項還包括了公共設施得收取一定之費用並優先興闢連外道及附屬設施,貸款融資等等。

Page 34: 綠色推土機

34

位可參與公園的設計規畫,以及捐贈闢建等,這為未來公園民營化帶來的爭論與

公園遊樂化種下了前因。這些獎勵投資興建公共設施的法令,無疑針對公部門無

能負擔徵收土地費用,加強土地快速而有效改良的方法34。

然而土地徵收問題顯然是公私部門束手無策的核心因素。在民國 77年一年

中,申請投資開闢公園的 18個案件裡,有三件因為土地問題無法取得,因為證

件與計畫不符有六件,其他皆因與政府編列預算與開發方式不同全數退件(洪秀

玲,1979)。研究公共設施取得與保留問題與資本效益的的論文相當多,從中我

們可以發現,獎勵條例所激發的資本家,最有意願的乃是停車場、市場等可容許

較多商業行為,對於公園綠地(即使可有百分之四十的面積可蓋綜合遊樂園)而

言,顯然還不符資本(家)的脾味,符合其胃口的乃是公園內興建地下停車場的

案子,至民國 81年止,依獎勵條例辦理的共有 13件,在公園內興建地下場核准

(成功)的案例共有 8件(工商時報,1992/3/28),公部門在另外 4件中一半附

帶了地下停車場與地下配水池(由自來水事業處開發),一半則全由市立圖書館

佔據,剩餘一件則租給欣欣天然公司,地上興建公園,地下則建地下貯氣槽,此

舉還曾引發萬芳社區居民的抗議35。然而帶來的問題層出不窮,如榮星花園開發

賄賂案、華中河濱公園民營爭議36、十二號公園開發官司等等,卻對於公共設施

取得的期限壓力卻無能抒解。

從政府政策的特性看來,這些法令的修改具有美國九零年代「新政府運動」

34 這些法令包括有:都市計畫法、都市計畫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方案、台灣省獎勵興辦公共設

施辦法、台北市獎勵投資興建公園、廣場、兒童遊樂場申請須知、台北市獎勵投資興建市場辦法、

台北市獎勵投資興建零售市場須知、高雄市獎勵投資興建公園、兒童遊戲場、道路辦法、停車場

法、獎勵民間投資興建停車場辦法、台北市獎勵民間興建停車場實施要點等。 35 獎勵條例雖未引起太多的投資,可是在另一種替代性償還裡,企業捐贈公園例子至民國 80年

7月初止,共有 8件,這是源於在民國 80年六月開始,政府逐漸將民間投資在公園的項目擴充,

以加速闢建程度,放寬的項目主要的是允許企業參與不同程度的規畫設計,或者捐贈闢建,晶華

酒店前的五號廣場就是個好例子。這牽扯到另一種修辭效果與綠色資本主義的浮現,將在下節裡

討論。 36 當時的市政府與私人公私簽約委託經營華中公園,在其中設置網球場、高爾夫球場、美食店、

巨人彈跳遊戲屋等收費設施,市府稱為「結合民間社區力量」管理公園之「創舉」,一旦反應良

好,還打算進一步推廣至其他公園。引來學界與媒體的質疑。

Page 35: 綠色推土機

35

37的模型,國家扮演掌舵者,利用資本與眾人之力划槳。這也是另一種另類迴路

的政策,在面對市民意識漸強的社會時勢中,與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過程裡,對

於非正式部門與非正式地景的刻意容忍的後果,國家必得為了都市政治的統治正

當性與效率,將生產與再生產的責任,部份轉(贈)給市民資本家,並透過有利

的誘因使得資本循環得以快速的生產出第二路循環,將前一路循環的剩餘資本透

過金融機構再進行循環(David Harvey,1985),與哈維在都市化問題的分析上台

灣特殊之處在於「公共設施」的空缺待建與轉讓比起其他項目來的有正當性。套

句哈維的觀點:在九零年代之後,公私合作的公共設施投資儼然成為都市政治二

路循環重要的出口。換句話說,這樣的國家計畫仍然是資本循環式的都市功能維

生計畫,略有不同只是政府政策翹翹板傾斜的角度而已。就實際的結果而言,在

官僚體系的苛重未能改善、獎勵條例中國家的單方意願和劣質的程序,與空間文

化資本上未被視為一種真正的資本而失敗。這個償還計畫的失敗,使得國家同步

開始一種表述,以抒解這個也許永遠無法償還本金的債務。

2.23空間新措辭

政府無能在公共設施取得期限前,重建城市功能,並不表示國家機制的無

能,這不但低估了專業官僚的能力,也低估市民參與都市政治與空間的能力,國

家同步進行的替代性償還計畫正是如此。此一替代性的償還計畫,以都市政治的

表述口吻,發明了某種新的綠色空間措辭,來暫償歷史債務的巨大利息。

從民國 78年開始,國家即為現階段與短期可見的未來分別提供不同的想像

範本以供市民解愁。長程計畫其中以宣佈爭辯與延遲已久的七號公園將規畫成森

37 「新政府運動」為新自由主義者提出了美麗的治癒都市政治與苛重的官僚體系的計畫 ,

在「新政府運動」一書裡有詳細的描寫。此書強調政府如何重建(reinvent)的原則有幾項特點:

例如少划槳多指揮、鼓勵當地政府與民間社團熱心參與建設地方事務、正發應該鼓勵良性的市場

競爭、地區競爭與產業競爭、以任務為取向的彈性工作、發揮效率,成效比成本更重要、要顧客

(市民)導向、發揮企業性、預見性、權力下放至地方政府、最要緊的是發揮市場導向與如何在

工部門裡學習企業精神。九零年代的台北政府變質了涵蓋其部份特徵,例如獎勵民間投資,或者

如張景森接受房《地產市場與行情月刊》(1997二月號)所提的一些主張,特別是成立都市開

發公司,以及陳水扁最近高喊的官、商、社區三贏方案等等。在下文及後續的章節將進一步提出

說明

Page 36: 綠色推土機

36

林公園(中華日報,1989/3/22)為最重要的訊息,此外,宣佈民國 78為「綠化

年」,五年內增加綠地一倍成為當時台北市長吳伯雄的施政口號(中央日報,

1989/8/11)。當時的工務局長潘禮門更表示「落實綠化年、掃除貧綠症」,創造

台北市成為「森林都市」是公園工程努力以赴的目標,他更大發豪語,表示依目

前計畫至八十三年度完成以後,台北市平均每人所享有的綠地面積,將遠超過東

京 1.8,大阪 2.71,曼谷 0.4,墨西哥 0.3平方公尺(中時,1989/4/16)38,都市林

理想要綠化靠點線面來實現(中央日報,1989/4/17)39。

除此之外,另一種償息的零頭則是花盆花海戰(中國時報,1989/3/14)、高

架路植花木、家家設花缽、行道樹增植、紅磚人行道花缽改為生態設計的灌木、

懸垂植物、新建高架路應預留植槽,橋墩應設花壇、鼓勵市民認養路樹,允許私

人栽種紀念樹,甚至連原生植物與果樹公園都興起了研究高潮(中國時報,

1989/7/26),也有人倡議應該為大樹立法編號保護(民生報,1989/7/7),工務局

甚至不顧抵觸現有的「建築法」,也決定除信義計畫區的大樓法定空地要種大樹

外,全市各五、六百坪以上土地所建的大樓法地空地,也都要種大樹,讓全市可

以綠蔭處處,而制訂「建築物綠化實施要點」(民生報,1989/11/11;台灣立報,

1989/7/6))。一時之間,美化台北成為價天響的口號(聯合報,1989/8/11),「美

化台北我的家園」變成市政建設中最重要的政策,附帶著保持環境整潔的宣導(民

38 「每一個人享有公園綠地之面積」其實有點統計上的自大狂,但就從數字來理解,我們至少

可以得知國際臉孔的都市一般的情形,按照黃世孟、蔡厚男的研究(各都市的調查時間略有不

同):倫敦為 30.4,巴黎 12.2,波昂 7.4,華盛頓 45.7,紐約 19.2,芝加哥 23.9,溫哥華 233.9,

渥太華 25.3,日本全國平均 5.1。這也絕非我們官員與第三世界都市相比的真相。 39 在短短的二個月(民國 78年 3、4月)間,政府部門開出相關的公園綠化支票即有:一、78

年度興建公園十七處,面積達 12.8759公頃。二、預定在 79年興建完成,目前處於規劃階段的

公園共有 26處,面積達 86.7838公頃。三、十四、五號公園已完成土地徵收,為充分廣納民意

和避免多目標使用所滋生的商業活動,以平面開闢為原則,至於安置問題,則研擬籌建「公園新

村」解決。四、七號公園籌建除了大型體育館仍未定案外,先以森林公園進行規劃。

五、辦理第一期公共設施保留地期限取案件,列入特別預算 147案,列入 78年度預算 36案共

183案完成徵收作業。同時,前項期限取得公園、綠地保留地內有大安 68號公園等公園 114處,

面積共 97.5992公頃,其中空地 19.7360公頃,先行編列預算,辦理簡易綠化,改善環境。

六、承續辦理第二期第二、三年公共設施保留地限期取得案件計 72處,對公園、綠地保留地擬

徵收之範圍地籍及相關資料,移送都計處、地政處與測量大隊辦理徵收有關事宜。七、減低公

園內設施物,擴大綠覆面積為百分之六十,強化綠化效果。

Page 37: 綠色推土機

37

生報,1989/8/11),甚至最後變成公私部門合作的計畫40。台北將朝都市森林化

發展(民生報 198911/11)成為許多政府機關對外宣稱的「政策」。 歷史的「巧

合」是,自從七號公園在規畫論述上,森林公園成為較為確定的方案後(雖然體

育館與森林公園之爭一直延續到該年的八月),綠色似乎蔚為風潮,特別是愈接

近森林公園確定,政府綠化的決心就愈勝。

此種藉由綠化意識抹除市民對於公共設施品質不良的印象,替代性的償還實

際策略,還不時伴隨著呼籲,例如宣揚政府興建公園的決心、鼓勵私人公私與民

間團體認養公園、認養大樹等等。

2.2兩種綠色進路

綠化運動的空間措辭之所以能奏效,其中有二個重要進路支持其發展:一是

將公園的管理甚至經營權下放到民間,鼓勵認養維護,推動公園鄰里化責任制與

民間經營;其二是社區主義與生態設計、參與式設計的空間表徵成為公園地景設

計的進步論述,這兩者的合作關係則導引了本論文研究核心的意象轉變的過程:

從非正式地景到制度化地景。本節中即處理此一歷史轉變的過程。

2.21公園私有化

就第一個重要發展而言,在民國 78年九月十日推動的「美化台北我的家」

活動前夕,當時市長吳伯雄信誓旦旦要號召十萬市民在北市主要的公共場所與三

百多處公園內,捲起袖子美化居家附近的公園綠地,讓這項活動成為區運的熱身

運動,並改善生活環境提昇居住品質,使台北市成為合乎國際標準的大都市。民

政局將九月十日訂為九月份的「清潔日」,動員鄰里系統全面響應,環保局更出

動了八千餘名清潔隊員準備處理預估的三千噸溝泥和垃圾。這項由市政府和多家

40 「美化台北,我的家活動」由是市政府和二十幾個公民營單位、民間社團及中外廠商主辦,

共募集了一千萬基金,「認養公園」即是這項活動的重心。吳伯雄更在這次活動中強調:全體市

民應踴躍參與美化綠化市容工作,例如認養公園、綠化陽台,並經常動手清理居住環境。(中央

日報 1989/8/11)

Page 38: 綠色推土機

38

公民營單位,如台北國際社區文化基金會、統一超商、ICRT電台合辦的活動,

主要的重心乃是「公園認養」。在此之前,依照民國 77年 5月 17日公佈的「台

北市公園綠地及行道樹認養要點」的認養公園情形並不算太好,太平洋企業認養

32處、寬達食品、鐿祥企業育樂和育和幼稚園各認養一處,這活動希望熱心公

益的個人或團體,使剩下的兩百六十多座公園有人照顧和管理。

在都市政策大力推行綠地建設時,相關部門的人手沒有增加,維護公園的預

算在沒有實際政績的考量下幾乎其微,認養公園是一個獨特的釋放集體消費責任

的計畫。在初期被號召參與的多半是民營公司,雖然企業苦口婆心的花盡宣傳心

力強調這是企業社會回饋的光榮與責任,不過「別有目的」的企圖卻昭然若揭。

這個計畫推行至民國 81年五月份左右,台北市共有 77座公園被企業認養,其中

太平洋房屋及認養了 32座,其中還包括巨型的青年公園,知名企業還包括信義

房屋 3座、麥當勞 1座等。在 79年 11月的台北市議會中議會就批評:「台北市

的公園因為被認養,已淪為企業的「殖民地」,公園處在公園被認養前,未對企

業作能力評估,十分不當。」,議員秦慧珠更強烈指責:太平洋房屋一共認養了

32座,如何照顧,令人存疑。這些公司認養者不過藉機「掛招牌、掛布條打知

名度,促銷房地產廣告」,麥當勞更是認養未滿一年及自行解約,公園處竟無計

可施。另外,企業認養公園也常與當地社區發生衝突,如太平洋企業認養龍鎮公

園時,附近居民在里民大會就大表反對,並通過提案要求市府不能准許(聯合報,

1989/10/9),這些種種因素,使的企業大打退堂鼓。當時聯合報(1992/5/27)

形容這是:「台北市公園慘遭遺棄?台北市公園認養計畫,冷清落幕。」。其中

當然有不乏「優秀」的典範,例如 IBM公司認養的「民權公園」在當年評選為

70分,名列第一,而 80年新建的震旦大廈回饋其公司後方的「南村廣場公園」,

捐了將近七千萬。

企業認養綠地造成了台北合法的公共空間私有化地景,這些負面的經驗至今

仍存在。由晶華酒店所認養位於中山北路與林森北路口的中山四號小公園,就是

一個典型私有化的例子。晶華酒店透過向台北市政府租用了現有土地五十年,並

透過開放空間獎勵條例增取較大的容積率,因為此公園正好在前方,在認養辦法

公佈後即向公園處認養,並想藉由認養捐贈來闢建自己的小型廣場,因為市政府

Page 39: 綠色推土機

39

不允許41,至今仍未闢建。然其在空間設計手法上,以大樓連接大廳下客處的迴

車道(迴車道的出口還借用兩旁巷口)包圍公園兩側,臨中山北路面築以圍籬,

整個公園只有簡單的草皮與綠樹,從空中看去,儼然成為晶華酒店的前庭,後雖

因居民的抗議拆除圍籬而以間隔的綠籬取代,仍因其空間設計形式的高明,成為

京華十二樓國際會議廳往下俯瞰最美的一塊綠地,也是當年麥克傑克森來台演唱

時,樂迷等待空中飄來的注視與禮物之所在。此外,因為開放空間獎勵條例興建

的大廈,將空間私有化、作為企業地標與內地的情況更多,多數的開放空間只立

了一塊小牌,而高明的建築師在設計時即將地域界線劃明,這些公共空間變成了

隱密的排外空間,是大眾不敢輕易進入的美麗「家園」42。

另一個稍晚爆發的問題則是「民營化」,這個妥協性的政策後來引發社會轟

動一時的榮星花園弊案與華中公園、青年公園民間經營遊樂場的爭議。「以園養

園」本來是政府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形下,兌現綠色支票的應變之道,但卻

逐步變成使公園的公共性回到花(私)園時代,或者變成了「另類」的收費遊樂

園,為其正當性背書的,按都市規畫專業的學術用語,則是「使用者付費」的現

實對照,一個集體消費由個體承擔經營的新自由主義。就法治本源來說,市有公

園得委託民間「維護管理」,但並未授權市政府擅自發包給民間業者「經營開發」,

情形類似公家機關可委託私人清潔公司一樣。單以河濱公園為例,從民國 78年

至 83年間,從木柵到士林的景美溪沿岸陸續開闢了高達 15處之多的河濱公園,

其缺乏管理經費與土地管理規則的限制,使的多數河濱公園千篇一律的是光禿禿

的草皮,唯賴民間的經營管理方可維持綠色修辭的語意實踐的完整(儘管只是在

大片的草地上搭蓋帳棚作為遊樂設施使用),最重要的是又可從民間收取權利

金,回饋到政府部門。依據公園處的估計,委託民營後,每年可節省整建維護費

二千五百萬餘員外,另加上權利金及年度市庫收入一千二百萬元,共三千多萬元

(中國時報,1994/4/5),公園內的高爾夫球練習場亦同使了可減少維護費三百

萬元外,且增加權利金六百萬元以上。而私人公司有何好處?公園處表示,青年

41 這中間還有個有趣的轉折,自從華中公園案爆發爭議以來,公園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方案一

度停止,直到郝伯村任行政任行政院長時,為了繼續獎勵民間投資,和因應他自己所提的六年國

建計畫才又與以支持。 42 自立早報(1990/11/29)曾披露了一則新聞,在當時,因違反建築物法定「開放空間」違規使

用案件確定者,即有 21件。當然,所有違規的業主都是頗有名氣的建設公司。

Page 40: 綠色推土機

40

公園內的各項收費運動設施,年收入約二千三百多萬元,對投資者而言應有很大

的誘因,在實際的例子中,與市府簽約「經營」華中公園的聖玉公司,以每月十

萬元(每坪租金五角五分)的價錢承租,按照聖玉公司表示,雖然九十幾個單位

每月的承租價錢從三萬至六千元,但扣掉清潔綠化與保全費並無暴利可圖(中國

時報,1994/3/20)。

換言之,這些措施只是更明顯的將市民做為支付集體消費帳單的付款人,即

使在此番爭議中的反對民營化的論述裡,也多是集中在公園景觀上的美學與規畫

發包的程序,與政府是否圖利私人的問題,無人論及這是一個新自由主義所操演

的模範市民道德主義。總結來說,「公司資本接收了公共表現,公共空間被認為

是有交換價值的商品,被聲稱為了社會之需要而放棄了「發展」,即,獲利機會。」

(夏鑄九,1994:40)。吾人忽視逐漸消失的,做為都市規劃工具緣起的公園公

共性與公園,產生此種掩飾/遮蔽效果並非全然地因為論者的盲目,而是有賴另

一種措辭實踐所帶來的迷障效果。

2.22公園社區化

認養公園的第二步驟,則是公園社區化。在推動公園社區化初期,響應最快

的是學校,在民國 81年三月中旬,101座認養公園中,學校就認養了 75座,超

過半數,其中以中小學認養 26座最多(中國時報,1992/3/13),這與中小學與

地方社區的關係較為密切有關,而且多半是中小學遵從政府命令下達之故(蘇敏

隆,1994),但學校因為有寒暑假,反而導致公園處管理上的麻煩。除了學校以

外,居民自發性的認養幾乎沒有,之前新任公園處處長林進益制訂的「公園巡邏

員」,號召老人以「榮譽管理員」身份參與公園管理的辦法,然而助益有限。

真正使公園社區化成功的,是與國家由上而下的重建社區主義的號召,和部

份空間專業論述強調「社區參與」設計方法有關。在此之前除了報章雜誌偶而鼓

勵的公民發揮道德與表揚優秀案例外之,皆述諸市民個人道德。換句話說,以個

人作為再生產領域的維護是零散而不見成效的。直至民國 83年七月份,台北市

伴隨著一波社區主義與社區環境自主運動運動43,才使公園社區化略見成績。實

43 關於當時的社區主義與社區環境自主運動的分析與案例整理,前者可參考黃麗玲,1995, 新國

Page 41: 綠色推土機

41

際政策施行過程,從當年七月份起,台北市三百多個鄰里公園就陸續交給十二個

區公所管理維護,一開始大部份的區公所當將其視為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為了爭

取人力物力與各種後援勤支援,和市政府工務局折衝了許久,後來才勉為其難的

接受。在陸續可見的市民環境運動成功案例的正面效益鼓吹之下,之前多靠上級

命令來任養公園的鄰里政府(區公所),逐漸用心經營這些小公園,成為社區自

治中心、資訊交流站與敦親睦鄰的廣場44。

大安區區長周世明的作法是公園鄰里化的典範,在他的帶動下,各里長和鄰

長率先擔任環保義工,成為自治幹部,親手動手整理公園來號召更多市民參與,

定期利用假日來打掃公園。平日各公園的清潔則由代賑工來維護,區公所更授權

鄰里辦公處今後可以自行遴選派里內的低收入戶人家來擔任代賑工,一則發揮社

會福利功能,二則便於指揮,直接增加了鄰里辦公處的自治色彩(聯合報,

83/7/19)。當時的媒體以極高的頻率報導鄰里公園生動的認養經驗,公園處也每

年舉行頒獎儀式,頒發認養最力的鄰里長,獎品通常是香皂毛巾和一紙獎狀。

社區參與,是幫忙國家解決公園維護的燙手山芋和抗衡公園私有化的出路。

而新的公園理論則是鋪好此條大道的怪手。公園社區化的成就,是由高級化鄰里

所帶動的,士林福林社區的參與經驗、大安區公所的模範 DIY、民生社區裡高比

例的清潔美麗公園,為市民帶來了不厭倦的綠化遐想,台北市之外的柴山公園、

高雄衛武營運動,則遙遠捎來佳音,其餘相關的環境運動與社區自主運動的成

就,如慶城社區、萬芳社區、天母社區等自主環境的運動,都將社區化描繪一高

度自主的主體,讓自主休閒與環境自主變成一個可能的動議。此外,生態設計成

為地景專業的時髦趨勢,經過綠化台北運動的洗禮,以及七號公園森林最終贏得

的市民森林戰,生態設計成為綠色專業者一再鼓吹的新範型。隨著市民對於環境

品質的不滿,以及綠色容易在市民的日常生活裡實踐等因素,認養公園、保護大

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之轉變,後者可參考王鴻楷,1994,社區環境自主運動案例之分析。 44 依照蘇敏隆的研究,在台北十二個行政區中,以松山區及中山區被認養的公園綠地最多,分

別為 24座及 22座;大安區、文山區及大同區其次,分別為 14、12、10座,而萬華區最少,僅

有兩座,若已被認養佔該區公園比例來看,大安區最高佔了 56%;中山區及大同區其次;而信

義區最低,只有 5%。其中中山區擁有兩個由鄰里任養的公園(蘇敏隆,1994:33-31)。其他仍

多為政府機關、學校與私人公司任養居多,為何如此?蘇敏隆並沒有答案,然就台北市各區的收

入而言,中山區無疑是台北市收入排行較高的地區。

Page 42: 綠色推土機

42

樹,親手「綠」家園、成為環境自主運動,甚至變成了社區重建最常見的一個重

要的手法,而「參與式」設計成功帶來的民主參與感具體了人們對於環境自主的

經驗。例如三重後竹圍的成功,使得台北縣六個公園的參與設計案成行,松江詩

園與松德公園的成功則為台北市建立了專業者、資本家與市民良好溝通的基礎。

綠色思潮成為空間表徵的主流,而能支配表徵空間的生產,或說權力得以獲

勝,則不在於此一思想的嚴密與支配,反而是它下放了某些權力以獲得合謀

(collusion)與爭取同意(consent)的基礎。位於建國北路一段,中山女高附近

之建興公園也許就是一個好例子。建興公園面積不到0.1公頃,在朱崙里里民認

養前,因為清潔供每週只清掃一次,園內垃圾、樹葉滿地都是,讓公園休憩的里

民迭有抱怨,每天清晨都到公園運動的朱崙里里長林罔有感於此,和里幹事商量

發起里民認養這座公園,由里民負責公園環境的維護工作,除了每天的清掃維護

工作外,里民亦要求公園處興建一座涼亭以供老人休憩之用,此外里民亦共同出

錢鋪設健康步道,使建興公園的設施能更符合里民的需求。王里長已連續兩年獲

得公園處的獎狀。在研究者與她的訪談中,她一直謙虛的表示:「公園乾淨靠大

家啦,而且我們還爭取了一座涼亭,這個小要求以前的怎麼要都要不到,健康步

道也是大家出錢蓋的,自己請土木師父更本更本沒花多少錢。」

另一個例子則是民生東路五段的敦煌社區。此社區成立八年以來,在民國

84年第一次打開大門歡迎附近的居民到社區內參觀它們綠化植栽的成果,並分

享各種美食與娛樂活動。這項由台北市錫塯環境綠化基金會,松山區公所與敦煌

社區等單位共同舉辦的這場「綠化社區我家園」的活動,參加的人非常的多。敦

煌社區是個封閉型的社區,平日不但少和圍牆外的人來往,社區內的人驅車回家

時也多半直接開到地下室停車場,然後由地下室樓梯走回自己的住所。相聞而少

往來,鄰居大都不認識,平時在社區內見面也難得打招呼,因此,此次的活動不

但讓社區外的人認識敦煌社區長得怎麼樣,也讓社區的人彼此認識。在活動中,

錫榴環境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帶領民眾玩認識植物的賓果遊戲,以各種盆栽做為獎

品,民眾反應也非常熱烈。社區內中庭與廣場的植物一一掛上了名牌,幫助大家

來認識它們。另外有許多表演節目,大部分是居民自編、自導、自演。這個活動

之所以成功,有一個核心人物,謝秀娟。她一手促成了昨天的活動,她有許多義

工頭銜:環保義工、社區管理委員會委員、鄰長、國小的愛心媽媽、會馨協會的

Page 43: 綠色推土機

43

成員等。在謝秀娟的感召下,社區居民紛紛出來美化綠化自己的家園,先整理自

己的庭院,再綠化與認養中庭與廣場的植物,她說:「植物成為鄰里交流的工具」。

可見,綠意睦鄰是一個最好的方法45。

地方層次如此,中央層次亦然。這波親手綠家園原本就是從上而下的政策,

透過居民與社區集體努力的呈現,反過來使得民意代表們也紛紛為其喉舌。台北

市議員曾主張台北市所有的鄰里公園只要面積超過一千五百平方公尺以上,一律

要興建涼亭,否則公園在炎熱的天氣更本無法使用。健康步道的提案也差點變成

公園設計的準則之一,少數市民需求陸續被重視,老人公園、果樹公園、兒童遊

戲場設施安全等等。(中國時報,1992/519)

2.23社區認同與綠色資本主義

於是看起來虛妄的意識結成了有效的社會模範。在「松江詩園」我們看到了

成功的課本。從任何角度來看松江詩園,它都是成功的。七家企業合資籌募一千

兩百萬認養年久失修的鄰里公園,透過台北文化菁英的參與,成功地跳脫台灣傳

統公園的形象。在使用上,頻繁的藝術活動帶動社區活絡的、有文化的休閒形式,

重新恢復其公園做為「公共領域」的功能,以詩趣重燃愁苦都市生活的想像,在

表演廣場之後的兒童遊戲設施又滿足鄰里性的活動;在管理上,聘請警衛看護公

園,使其成為台灣少見的安全與清潔的公園,是台灣第一個有守衛的公園。這是

一種新的公共修辭(public rhetoric),從實質的空間安排到社會階層的區分,商

業區的公私資本透過「回饋建設」地方公共空間,帶動街景活潑的生趣以及用著

高雅的腔調敘說著屬於自己圈地領域的文化,在公園內,人們被安全警衛所維

護,以免除市中心的窮人、遊民進駐公園的可能,在公園外,公司商標和公園內

的現代詩融為一體。公園既定語彙被重寫,以一種全新的視覺佔有和文化認同重

新界定公園空間。在狂野的投機城市裡,公園成為幽雅姿態、身體之保留地。

然而,綠色資本主義與高級化鄰里的認同剛好是社會地景的一面鏡子,某種

程度回映了都市棋盤中的其他留白處之空虛。台北有著許多不同的邊緣與角落,

並未能享有中心般豐富的資源與回饋動機,這種「公共領域」之形成,是透過商

45 見黃孫權,1995:97。

Page 44: 綠色推土機

44

業利益的追逐而來,於是,只有當「公共性」滿足於市場交換價值時,美麗的公

園(或任何一種開放空間)才會誕生。換句話說,祇有在我們成為潛藏的「大眾」

時,具「交換」價值時,我們才能「公共地」使用此一空間。透過私部門投資的

公共空間,架構了城市裡嶄新的地景,由一系列有秩序美學構件形成城市的風

貌,而綠色則是其基調,綠色也決定(frame)了我們觀看城市的角度,無數躲

藏在開放空間告示牌下被私人霸佔的空間成了市民投以讚賞的眼光,從崇光百貨

到震旦大樓,從晶華酒店到遠企,我們很難從被殖民化的公共空間分辨出公共的

(公)和商業的(私)的區別,他們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就如同我們無法從

綠色美景裡揣測到國家與資本邏輯造成的結果般。

2.3綠色修辭學

綠化台北是一個隱藏性、替代性、修辭性的都市政策。我們不禁要問:這種

綠色實踐的零度寫作為何成功轉緩(displace)了歷史債務,塑造新的的都市意

義與表徵空間?替代性的償還由假想的財富所支付,而假想的財富即是森林都市

的想像。實際的情況是,台北市改制前,十五個大公園內,除了七號、十二號公

園決定闢建外,三個公園部份變更,其餘全部為「非法」佔用。在「綠化年」的

民國 78年之前,台北公園綠地保留地的開闢進度也只有所有保留地的百分之

47.74%,至民國 86年 6月底,台北市開放空間(包括公園、綠地、兒童遊戲場

與廣場)的開闢率只有 54%。從表 2-2裡,我們可以發現,台北市雖有超過一半

的公園開闢率,但內湖區與北投區的開闢率卻相對的低,可見台北綠地的開闢率

是集中在市中心區。此外市區核心地與舊城區(大同、松山、大安、萬華、中正、

中山)未開闢的的面積已不多,但就其人口集中的密度而言,還未達台北市每人

平均綠地的水準。就未開闢的面積而言,民國 86的保留地面積因為其中的都市

計畫調整比起民國 78年多了 764,550平方公尺(其中還包括了從 78年至 83年

間新開闢的 15處河濱公園)。就實際的開闢進度而言,這 8年間共增加了綠地

面積為 6388,787平方公尺,以台北市現有人口計算,每人增加了 0.2平方公尺的

綠地,台北市綠地人均面積為 2.81平方公尺。但比起 1990年公園處所發佈每人

享有綠地的平均面積為 2.97平方公尺反而是下降的。(洪意如,1992:18)

Page 45: 綠色推土機

45

表 2-1 民國 78年二月底,台北公園綠地開闢進度(資料來源:黃世孟,1990)

保留地 開闢部份 未開闢部份

總面積 12846384㎡ 6713431㎡ 6132953㎡ 公園 563處 257處 311處 綠地 280處 169處 111處 兒童遊樂場 13處 7處 6處 廣場 30處 18處 9處

表 2-2 民國 86年台北市各行政區都市計畫公園、綠地、兒童遊戲場、廣場之開

闢狀況

區域別 都市計畫面積㎡

已開闢

面積㎡ 未開闢

面積㎡ 人口 平均每人

享有公園

計畫開闢

面積(㎡/

人)

平均每人享有實

際開闢面積(㎡/

人)

開闢率

大同 89822 85728 4094 135260 0.66 0.63 95.44%

松山 191674 182753 8921 211314 0.91 0.86 95.35%

大安 381581 372254 9327 323425 1.18 1.15 97.56%

萬華 275900 273919 1981 212572 1.30 1.29 99.28%

信義 504201 381790 122411 241625 2.09 1.58 75.72%

中正 358633 352321 6312 168621 2.13 2.09 98.24%

中山 819685 710252 109433 217587 3.77 3.26 86.65%

士林 1199874 631504 568370 296740 4.04 2.13 52.63%

南港 486092 384273 101819 112113 4.34 3.43 79.05%

文山 2426617 1949977 476640 229900 10.56 8.48 80.36%

內湖 3191676 526583 2665093 228871 13.95 2.30 16.50%

北投 3685179 1500864 2184315 242688 15.18 6.18 40.73%

台北市 13610934 7352218 6258716 2620716 5.19 2.81 54.02%

Page 46: 綠色推土機

46

圖 2-1 民國 86年台北市各行政區都市計畫公園、綠地、兒童遊戲場、廣場之開闢狀況圖(資料來源:台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其中台北市都市計畫面積與 78年底或有不同,

是因為其中經過調整)

這意味著此種新的空間修辭的宣示並非等同於實際上綠蔭創造,這在下節會

雖有較詳細的分析。即使在鼓勵私人投資公園闢建上未獲得滿足的成績,國家的

確投資相當資金在建設公園上,這值得進一步分析。從民國 78年綠化年實施以

來,我們若比較同樣為集體消費的國宅提供狀況時,則剛好是佛格松(Foglesong ,

1986)所提醒的:綠色運動其實是台北政府在國民住宅提供不足,而市場價格,

特別自民國 76年房屋價格開始飆漲之後,遠非一般市民所能負擔46,可在都市

勞工階級與中產階級的住家與工作領域來改善外部環境的手法。一方面作為彌補

中產階級體驗到的環境品質惡劣、落伍、髒亂的權宜作法,另一方面則利於產業

資本累積(特別是房地產價格),以及資本累積所需的勞動力再生產。從民國

46 依據華昌宜等人的研究(1995)指出:台北市的住宅價格,平均住宅總價由民國 75年的 217

萬,到民國 82年增至 700萬元,這使得購買住宅每月應長回金額與家庭每月可支配的比例由四

成上升七成以上(頁 9),平均地價由民國七十年 180萬一戶飆漲至 700萬一戶,為平均家庭收

入之七倍以上,而歐美多國中房價只為家庭收入二倍半至三倍間之比例(頁 25)。

Page 47: 綠色推土機

47

78年至 84年台北市國宅計畫實際的完工戶數而言,僅有 14424戶47,即以民國

78年來說,包含公私部門所能提供的住宅,以台北的家庭戶數而言,還短缺了

127640戶48,這還不論即是否能力(運氣)申購國宅與進入市場購屋門檻的限制。

以此觀之,這波公園闢建決心的真正動力乃為自然房地產的保值(經濟上與政治

上的)作用。依據台灣地區住宅狀況調查報告49,民國 75年台灣地區有 14.2%的

購屋者會考慮住宅旁邊是否鄰近公園綠地的因素,到了民國 78年已增加到了

37.1%,提高了 22.9%,而民國 76至 78年則恰直台灣房地產景氣時期(張金鄂,

1990)。綠色修辭的符旨之一乃是自然房地產。

於是「美化台北我的家」此種新的空間的表徵,是個戰勝了,且脫逃了空間

品質危機與公共設施歷史包袱的新計畫。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新的綠色修辭學,

由公部門從上而下的宣導、塑造,並藉著生態科學之名,與漸興的環境保護運動

與公園運動謀和,穿透市民生活經歷的空間,使其在品質惡劣的環境中被喚起以

DIY的方式「親手綠家園」。社區運動原本強調政治權力下放的核心蒙上了一層

綠光,綠色取代了,而且去政治化了社區營造、公共空間該有的政治性與環境權

初有的啟蒙。

綠色修辭是種具有強大說服力的空間表徵,而不全然是反應式的市民呼聲,

它支配了台北成功鄰里社會主體的日常生活感覺結構之作用,而對綠色賦予都市

改造的功能一種想像性目標,想像足以彌補匱乏。此種零度寫作50使用了乾淨、

和平、客觀而無人受害的文法,成為「重建社區」想像目標之意像化了的意識型

態(imaged ideology),而進一步在都市的空間文化形式上經由正當化

(legitimization)與溝通傳播(communication)雙重的社會效果,使台北市民即

使佔領的不同位置,也同樣的接收此種意識型態的特性。它摧毀了社區營造有關

該有政治動員的議題,在一個更廣泛的層面上,強固了深度生態學對於環境與自

然的神話,而消解社會生態學最終關懷「分配」的問題。綠色之所以有力量、無

47 同上,頁 55。 48 同上。 49 台灣地區住宅狀況調查報告,1989:31。 50 見 Roland Barthes , 1968。其所對於寫實主義最好的批評,也是最好對於政府由上而下「綠色

寫作」的批評。

Page 48: 綠色推土機

48

堅不摧,正是因為它看來無關政治(green without politic)。

回到德瑞克瓦(Derek Wall)那句具宣言式的格言,研究者認為如果我們無

法向「左」看,也許就無法真正的向前看。在第一世界裡大多數的情形,也許德

瑞克瓦並沒有說錯,然而在發展中國家的首要都市,正因為自然「稀少」,我們

更需要的是對於生態(綠色)運動的政治理解,而不是綠色道德或者綠色科學教

條。理解綠色修辭對於都市象徵的功能,我們才能理解此種作為前導的意識型

態,如何配合著實際計畫的宣稱,使的政府推動新計畫的阻力減至最低,以便完

成自我承諾。

Page 49: 綠色推土機

49

第三章 城市中的自然(神話)

美麗之地,就是權力曾過往之地

Where power was, there beauty shall reside Ann Bermingham, 1986:83

3.1挫敗的公園運動:七號公園運動 3.11 新興的社會運動

七號公園在後兒玉─後藤體制,於1932年所做的市區改正計畫就已經指定完

成,當時編號公七的龍安坡,面積為287700平方公尺,在60幾年後的今天,才由

紙上綠地成為真正的公園。它同時也是台北都會爭議最久、面積最大、各種「市

民」期待、爭辯最高的公園,期間歷經四個市長(李登輝、許水德、吳伯雄、黃

大洲)和兩次規畫設計(民74年工務局的公園路燈管理處、民76年的中華顧問工

程司)才定案。定案後引起的風波更是無計其數,從環保界與體育界的爭論,到

種種弊案的揭露、拆遷戶的抗爭、觀音事件風波,甚至因為市府在南港一號公園

預定地上興建拆遷國宅,引爆南港一號公園附近住戶之抗爭。在整個公園生產過

程中,我們不但首次看到市民運動對於集體消費的提供畫出了一張市民藍圖,同

時,看到國家(state)解決公共設施危機的措施如何巧妙的回應市民運動、環保

運動的要求,讓公園成真,及公園設計專業論述對公部門的影響力。

首先,從公部門定案之初,基本上有兩股「市民」想象徵奪著公園的定義,

一是以環保界與地景專業論述的「都市之肺」的想像(1987年紐約中央公園興建

時,「都市之肺」正是當時專業論述提出的口號),前者以新環境基金會、環保

聯盟、主婦聯盟、綠色和平組織、台北市野鳥協會為首的環保團體,後者則以營

Page 50: 綠色推土機

50

建署、公園路燈管理處及受過歐美訓練的地景設計師為主。基本上,這股想像都

以「綠色」生態學為主,強調自然與公園治療都市生態、抒解都市毒素的生態功

能,前者以體育館會引來大量的人潮車輛聚集、造成交通阻塞與空氣污染為由反

對興建體育館,後者則以各國大都市的都會公園、森林公園的美麗圖片做為馴訓

市民工具,與世紀初歐美公園的倡議者所想並無二致;第二股力量則以「七號公

園預定地興建體育館促進會」,且以民生報為主要的論述集結場,由金人、洪濬

哲、何凡等人為打手,配合編輯的用語,替體育館平反51。

這兩股力量的抗衡,從計畫宣布開始一直延續到了民國78年的八月間,環保

團體與地景專業論述取得了大多市民的同意,除了因為環保團體向來較具有社會

動員的力量與象徵性,以及地景專業較易在規劃權上取的論述優勢外,獲得政府

與市民首肯的另一重要原因乃為收割了同時期「已綠化」之市民意識成果。市政

府在猶疑之虞,採取了一個折衷的策略,以森林公園為主要規畫原則,原體育館

之處先以草皮取代,待日後決定52。最後以不辯之勢,森林公園在工程與興建內

容進度無人督管的情形下,變成今日的臨新生南路的大草坡。

就規劃過程來看,即使台灣大多的地方都被「規劃」完了,但政治人物的喜

好對於空間生產一直有著不可思議的影響力,這也成為分析台灣空間一個不可或

缺的面向,是以許多以模型取向來分析公共設施或者公園闢建系統理性的研究都

51 這兩股力量的分析,當需更仔細的資料,限於本篇論文的時間與篇幅,只能先以大概的描述,

望日後能詳盡補充。第二股力量,可由當時民生報一系列的標題看出集結者的觀點,例如「台北

市體育館的發展淪為空談」(民生報, 1989/3/25)、「體育界醞釀不參加區運」(民生報 , 1989/3/26)、

「體育界的怒吼」(民生報 , 1989/3/27)、「在評七號公園不蓋體育館事件」(民生報 1989/3/28)、

「環保人士的比喻不當」(民生報 , 1989/3/28)、「台北市真不能有像樣的體育館?」(民生報,

1989/3/30)、「七號公園建體育館有何不可」(民生報, 1989/4/4)「建體育管由市民票決」(民

生報 , 1989/4/16)、「公園獨佔在北市有困難」(民生報 1989/4/20)、「蓋體育館北市民亦調查

贊成者多」(民生報 , 1989/8/15)。此外,諸多媒體也兩方辯論為主的新聞層出不窮,有趣的是,

中國時報曾經刊出「興建大型體育館是李總統未了的心願」(中國時報, 1989/4/4)。最後,辯

論結果由主計處做了一個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刊登在 8月 6日的中國時報和民生報,結果是贊成

生見體育館的佔百分之三十點一,不贊成的只有百分之二三點一,甚至連大安區也不反對。所以,

一方面強調偉人心願,一方面又訴諸市民公投,成了體育派人士最弔詭之處。 52 儘管如此,市政府仍然兩面不是人,環保界認為這是市府偷渡體育管的策略(聯合報 ,

1989/3/25),體育界則認為市政府過於討好環保團體。

Page 51: 綠色推土機

51

是像對著空氣逕行模擬。政治人物的喜好都有其歷史條件,空間當然不是全由政

治人物個人喜好所決定,同時也歷史地關涉到政治上的正當性與欲狹之民意之間

的關係。早從民國70年,李登輝就提議興建一個現代化多目標的體育館,民國74

年,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推出第一次規劃案(以配合信義計畫區開闢及擴充綠

地面積所制訂),許水德建議開闢一個綜合性的中央公園,但是因為各部會要求

興建一個五萬人的體育館而擱置。民76年市政府決定在七號公園內附建大體育

館,但仍因各部會意見不一作罷。民77年1月8日,在市府首長會報一致通過,七

號公園定名為「經國紀念公園」,由中華顧問公司規劃。這時的規劃內容包括了

三萬人之大型體育館53。至民77年3月19日,許水德因不滿七號公園興建體育館

的規劃未遵照議會意見,在市政會議大發脾氣,也駁回該規劃案,並命令「重新

評估體育館是否恰當」。民77年8月12日,吳伯雄當台北市長,公園處謝牧洲另

擬妥兩案供市長核定,一個是以市民活動為取向,體育館再議,另一案是森林公

園為取向,取消體育館,吳伯雄遲遲未做決定,到了11月22日,吳伯雄傾向支持

在公園內興建兩萬人體育館,比當初計畫容量少一萬人,卻引起環保人士不滿,

揚言發動兩千輛汽車包圍市府。到了11月30日,工務局長潘禮門要求規劃單位按

照溪頭公園模式,規劃七號公園為森林公園,關於是否興建體育館,潘禮門說政

策問題不便多言,一直到了78年3月22日,正式的七號公園報告書出爐,市議會

也通過七號公園修正為森林公園,關於四公頃的體育館預定地,先種草皮再說。

在一個似乎預留改變空間的情況下,兩股力量才逐漸淡退。

整個公園的拆遷補償費用,包括在81年度追加的47億,總共是181億1千三百

二十六萬。因為黃大洲市長急著交出成績單,所以這一次是市府以新修改的優渥

賠償辦法,進行徵收。拆遷補償費又分成幾類:第一類是合法房舍,因為可以補

償地上物與土地權部份,土地補償費每坪15萬餘元,加上人口搬遷費、拆遷獎勵

金,大概每戶可領得136萬左右,視地上物大小而有不同,舊有違章(在53年以

前興建的),加上獎金,每戶最少可領一百一十七萬七千七百多元,新違章建築

(民53年到77年底),這在以往並無補償,這次的修正辦法,每坪也有五千九百

元的補償。這樣的代價其實尋常,從民國70年起,政府部門補償費佔工程經費的

53 由中華顧問公司所設計的方案,將園內分為數區,將整體的公園劃成一個個示範單元,包含

兒童遊戲區、露天音樂臺、示範植物園等等,甚至還包括了一個近五千坪地的人工湖。連當時的

工務局長都公開批評中華顧問的設計。這大概是第一次有公家單位批評中華顧問工程司的設計。

Page 52: 綠色推土機

52

比例,民70年為63.%、71年為74.4%、72年為84.3%、73年為85.4%,七號公園則

為83.9%54,十二號公園為19.9%,十四、五號公園為84.9%55。(見表3-1,圖3-1)

表 3-1 民國 70年至 73年間與七號、十二、十四、五號公園施工費與補償費所

佔比例表(其中,70-73為實際施工費與補償費所佔比例,而後三個公園則為規劃預估值)

項目 工程(千元) 百分率% 補償(千元) 百分率% 總計費用(千

元)

70年 194556 36.4 339528 63.6 534084

71年 129363 25.6 375240 74.3 504603

72年 115807 15.7 621975 84.3 737782

73年 173559 14.6 1014034 85.4 1187593

七號公園 3680000 16.9 18113260 83.1 21793260

十二號公園 1842000 80.1 458000 19.9 2300000

十四、五號公園 277290 15.1 1561230 84.9 1838520

54 見黃世孟、蔡厚男,1990:49。七號公園按照該案的工程預算需經費一百三十八億八千萬元,

其中公園主體綠化美化工程十一億一千萬元,地下停車場十九億二千萬元,體育館及停車場一百

零二億元,現在因為體育館和暫停興建了,所以公園按照計畫書的說法,應該是差不多三十六億

元左右,上述的數據則依此得出,但此數據不包含工程延誤及其弊案的損失。 55 十二號公園以及十四、五號公園所估計的比例皆為市府當初規劃時的預估,由於兩公園都還

未興建,是以數字應有所誤差,闢建公園經費和補償費的比例只能作為一參考,因為這涉及了預

定地上居民的多寡與不同的違建型式,但不論如何,數字說明了歷史債務利息之高(後三個公園

的預估不包含其土地徵收費用),而不應僅被政府拿來作為已經很照顧違建戶的藉口。

Page 53: 綠色推土機

53

圖 3-1各年來公共設施(公園)工程補償費用與工程費用所佔比例圖

\

3.12雙重棄民

這樣的代價其實國家付出的還不多,而是預定地的居民。

代價之一是:鉅額的賠償費移轉了市民的目光,此種「社會不公」(花大額

納稅人的錢補貼違建戶)使得「市民」對於貧苦居民的生活條件漠不關心。違建

戶能夠領取鉅額的賠償費,社會輿論只要求整個過程平和,卻缺乏對於都市政

策,特別是關於公園闢建之後周邊利益如何分配與弱勢居民如何安置之問題提出

批判,國家看起來仁義至盡,其實七號公園的拆遷補償費卻不見高於民國 73年

的建設多少。代價之二則是:由於補償費的表面提高,使得拆遷戶在日後的抗爭

中,輿論報以不足匹配居民生活困苦的同情心,新聞除了集中在金額實際領取的

差別和居民與市府的官司外,缺乏對於居民未來何去何從的徹底追蹤56。不只媒

體如此,當初公園運動團體、專業規畫人士也無人對此提出異議,同時,住民抗

爭被孤立,與其他當時的社會運動無法連結,甚至產生敵對的假象,這點在十四、

五號公園的例子上更清晰可辨。

由歷史看來,七號公園無疑是台灣新國族建立過程中的一個現代化痛腳,承

載了殖民與父權的空間意義,卻無能轉圜其歷史宿命。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

後,由於在大陸時期1939年公布的都市計畫法令,早已過時,又因台灣只是反攻

的跳板,國民黨應付當時的外省移民與官兵軍眷問題,就已極為棘手,是以沿用

日本的都市計畫。同時,為了維持統治的合法性,在土地資源的分配上,將大部

份的公共設施用地充公,特別是公園綠地,將其置放官式公共建築、軍事設施、

眷村社區;及有意的容忍違建戶(大量的戰後外省移民與城鄉移民),暫時不至

56 從民國78年九月中開始,一直到81年3月27日,各大報集中在拆遷補償的金額多寡,鮮少對於

這群低收入的未來以及政府變相的「先建後拆」政策多與惠顧,同期間報紙上出現有不少居民指

出:他們更本沒有拿到這麼多的錢,有的甚至還告到法院去(中央日報,1992/4/11),但是這

些新聞好像都沒有後續報導,是不是中間有回扣、人謀不臧的情形,也無法查證,到底那些拆遷

戶領了多少錢?有沒有分配到國宅?不足自備款無法申購國宅的人,又流落到何方?這些問題都

沒有答案。

Page 54: 綠色推土機

54

導致太多的反彈,與穩固民心士氣,此種故意忽略地租的政策,是第三世界發展

中國家普遍狀況。直至1953年,才成立了「台灣省市建設考察小組」,對台灣現

況作調查,把日本人那套方法轉變成當時地方政府可運作的模式。從1953年到

1967年台北市改制成院轄市止,逐一修正的都市計畫案共52處,以台北為例,公

園預定地的面積佔全市面積的6.27%,實際成為公園綠地的,不到預定面積的十

分之一。台北市改制後,面積增加四倍,公園綠地保留地不到4.8%,日本時期的

公園綠地系統至今已完全瓦解,正如前文所提,這是導致後來公共設施保留地徵

收困難與公園建設屢屢遭遇抗爭的歷史性原因。

但「歷史」卻非公共工程建設討論之必須。七號公園預定地上的居民即是典

型例子,是政府用以交換忠誠與安穩允諾的「合法」居民,預定上除了兩個眷村,

還包含了六零年代第一波城鄉移民,加上違建戶總共有一萬六千多人,大概有七

千張有效選票,這在台北適足以拱出半個市議員,而這些票多半屬於黃復興黨

部。李登輝的國民黨上台之後,由於政治氣候的轉向,新政治集權的重整中黃復

興黨部的票源未必是新統治中心所重視的,而新的政府又面對市民對於公園的需

求和地域統治的新正當性,無論是建華與岳盧這樣的高階眷村,還是每天靠著檢

垃圾賺五十元,一對夫婦每天藉由陽春麵飽食一日的違建低收入而言,更可能是

政治包袱,鐵票部隊於是成了棄兒。預定地的居民,處在政治轉型和台北「進步」

市民的期待中,成了永遠的雙重棄民,是新國族和新市民亟欲丟棄、遺忘的包袱。

無論是那些把國民黨頒發助選有功的獎狀懸掛在祖先神位旁的老兵們,提供附近

居民便宜飲食、資源回收最講究的環保隊員們,抑或開著碳烤店維生的第一代城

鄉移民,被迫遠離40幾年來賴以存活生活網絡的家。

即使同是新國族棄兒,待遇還是極為不同。建華與岳盧新村組織化程度遠高

於零散的住戶,抗爭始初,先有行政院長郝柏村出面為建華和岳盧兩個眷村打包

票,說婦聯新村已提供一百多戶做為他們遷移新家57,之後郝食言,至拆除前夕,

眷村的抗爭演烈,從以屋易屋的主張(聯合晚報,1992/4/12)、與市府宣戰準備

挖戰壕(聯和晚報,1992/4/29)、揚言集體遷村大陸(自立晚報1992/5/20)、

進一步確定要集體遷居海滄(聯合報,1992/5/25)、中共甚至允於杭州安置村民

(自立晚報,1992/6/8),最後,最後拆遷的建華新村在軍方與市府的協調下,

57 見中央日報 1991年 9月 11日、中國時報 1991年 9月 11日。

Page 55: 綠色推土機

55

失去家宅前切確獲得延壽國宅交屋通知58。反觀非軍眷、非公務員或則晚期本省

城鄉移民的的住戶,獲得的拆遷條件是:尚未興建的南港一號國宅,民86年交屋,

後來延至民88年,現在則為民91年。而且,押寶在另外一反對「保變住」運動能

否成功59。前者靠著新國民黨政權殘留的權力交換其最後的忠誠,而後者,則因

為連最後的交換價值都沒有而被消滅。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台北逐漸浮現出的雙元特性:就空間意義而言,市中心與

邊緣由國家與「市民」所給定的功能逐漸浮現,南港一號的預定地原本是垃圾和

一些墳地,市府以低價徵收時,當然也免不了地主的抗爭,兩年後,政府又說公

園要變成國民住宅,居民在錯亂之餘當然積極反對,隨後市政府為了消弭居民抗

爭,又將鄰南港一號公園的保護區變更為公園預地,但在同時間,天母反對保變

住運動卻獲得成功,易言之,市中心的美學是政治的選擇,而不是公共空間或者

都市發展的理性判准。就社會意義而言,七號公園居民受到新市民的呼聲和舊有

父權國家的轉型,被趕出其生活的網絡(即使在這群最弱勢的族群中,仍然被化

為兩個集團而被擊破),進入都市/社會/階級的邊緣,這一波居民抗爭並未能

扭轉由恩庇伺從所生之歷史債務,反而是讓失敗的政權繼續交換得以喘殘活命的

選票,而在公園倡議者本身,卻掉入了生態學的神話,以芬多精取代了地景論述

裡原有的道德取向,橫向移植了都市之肺的想像,卻無能確保都市做為一整體能

夠公平生存的前提。就社會運動而言,在第三世界普遍都市社會運動的四種形

式:違建運動、反迫遷運動、集體消費運動以及「中產階級」的環境取向運動而

言(夏鑄九,1993:365),在新的政治集團塗抹新的合法政治形式中,「中產階

級」環境取向的運動顯然較違建運動容易上綱,成為政治形式的新成員,而這將

成為就轉圜都市矛盾與政權偏差動員的利器。

58 在十四、五號公園運動結束後,研究者應師範學院的邀請至某班的社會通識課以此為講題,

席間有位曾是七號公園的拆遷戶信誓旦旦的說陳水扁的補償費不是最高的,因為她家就拿

兩百萬,我只好甚為其難的告訴她其實眷村是特例。 59為了要安置七號公園的住戶,黃大洲將原本南港一號的公園預定地變更為住宅用地,而且預備

將天母一帶的保護區也變成住宅用地來安置七號公園的拆遷戶,此舉引發南港一號公園附近居民

的抗議以及天母社區的反對「保變住」運動。前者並不成功,邊緣綠地的重要性不足以獲得所有

市民重視,反觀天母則因社區動員的力量強大,由高級鄰里所進行的反抗措辭滿足了一般市民要

求自己生活品質認同感,而使的政府的計畫打退堂鼓。

Page 56: 綠色推土機

56

3.13宗教地景與人民版公園

人走了,觀音卻留下來?

民國 83年元月底起至三月間,以釋朝慧、林正傑辦公室為主發起了「護觀

音」行動60,其抗爭行動引起媒體注意甚至超過預定地居民的抗爭。這場運動在

論述上與前述的兩種力量極為不同,一種幽微但具有力量的說法,是要突破新生

南路的宗教霸權,另一種則是在住戶被驅離之後,以市民名義發起「人民版七號

公園規劃報告」。其間還涉及一個當地的基督教派,以服務台大師大外省人為主

的國語地方教派─「靈糧堂」。

新生南路是在蔣家時代所建構起來的獨特的宗教地景。那時新生南路沿測都

是西方教堂,據林正杰人員的說法,這是蔣宋美齡堅持不讓佛教進入新生南路的

結果,當時她明白指示新生南路不可已有佛教寺廟,七號公園可以說完全是基督

教的勢力範圍。民國 74年時,因為政治的鬆動,佛教的才慢慢的進入這個地帶,

這座觀音像還是在蔣宋美齡的特准之下才獲准建立的。而真正變成「宗教戰爭」

事件的策動者則是靈糧堂,靈糧堂原本也在公園預定地之內,在與眷村一同遷出

後,在當時的靈糧堂刊物上,明白的表示:要把靈糧堂的牆壁拓展到七號公園,

因為面對即將建好的公園,這是一個大好的傳教機會,忽然看到觀音像不走了,

有點「失策」,所以才動員群眾到市府抗議61。在「竹林禪意區促進會」發動抗

爭,致使市府猶疑不決時,黃大洲市長特定赴靈糧堂撫平「觀音像爭議的遺憾」

(台灣立報,1989/8/12)

事實與否並非本文探討的重點,但以宗教歧視來保存觀音像卻是個有效的動

員機制,同時,結合了某種歷史集體記憶的說法,將此種論述延伸到第二層意義,

即以民眾、社區參與公園規畫、設計管理,將綠色意識型態轉變到人民民主參與

公園規畫的機會。本文並不欲圖深究「觀音」以及宗教地景的政治過程。這種「另

60 關於釋朝慧的態度,可見自立早報 1994年 2月 16日,林政杰辦公室的說法,最清楚的則見

於新國會雜誌 1994年四月號:12─27,黑白新聞週刊 21 期:14─18。 61 見黃孫權 1994。

Page 57: 綠色推土機

57

類」論述有趣性,作為七號公園思辯異端,至少有兩點可以提出討論:

第一、在空間表徵上,論述大致符合市民參與設計的潮流,但與前述兩股爭

論七號公園該以何為主非常不同,去除透過專業代理人的聲明,而直接將一

個大型都會的公園設計委由人民構想,甚至分區認養管理,某種程度接枝了

表徵空間有的反殖民力量。其核心份子之一的施長安也表示:「對於目前已

在公共領域獲取正當性的公眾代理人而言,民眾參與或社區參與的政治效果

更甚於它的社會功能。各種支配性力量介入、挪用的結果,造成民眾參與工

具化、媒體化、秀場化的發展。當更多的民間中心浮現,其實就意味著邊緣

社會空間的零碎化。公共性曲折幽迴的發展,往往讓原有的社會目標的實踐

益形困難,未來民眾參與真正要關注的對象,其實是那些沒有玩遊戲規則的

弱勢居民。」62。研究者相信這不僅為了保護觀音像而有的保護罩,於是值

得再問的則是:為何此種說法那麼晚才出現,是運動過程的介入隙縫沒有出

現,還是有其他原因?為何當地的住戶沒有成為理所當然的參與的一份子?

當星雲法師與立法委員紛紛鬥陣,當釋昭慧在運動現場高呼:「佛教徒不要

再容忍了,人民應該不要做綿羊,而要做獅子。」,佛教徒儼然變成弱勢族

群,被「外來和尚」欺壓,而金佛眼中卻未看到每日靠著七十元過活的預地

定上的貧苦眾生。

第二、就公共空間的政治性而言,以佛教徒(另一個身份的市民)來爭取國

家機器允諾(經過輿論爭辯贏者)的不同計畫內容是有趣的發展。但人民版

的認識障礙則是:對於「違建」普遍認知的反轉機會以及給予台北市新興的

中產階級的挑戰,不如自己說的如此有理想性,明知觀音像獲取保留的可能

較大,但並未藉機將違建的歷史形式一併提出保留計畫。使得此一異端構想

終究變成媚俗的表徵空間,政治效果上重新確立了違建的「不合法」地位,

地方的公共歷史由周遭的想像中的大數,或者由少數有權力的使用者所決

定,失去反制空間表徵的機會。

3.14永遠的森林公園

62 此份文字可見於當時人民版七號公園設計方案的草稿之中。

Page 58: 綠色推土機

58

七號公園運動,是台北首次的公園運動,面對市府政治考量、美化市容等支

配性霸權與不同身份市民的抗爭。在都市政治層次上,這是台北市居民除了無殼

蝸牛運動外,另一次針對集體消費的運動,同時更進一步,將「生活品質」與城

市意義視為一種「權利」,為之爭取;在空間論述權力關係,是市民對於美好生

活品質、對於都會公園應有的想像的被動經驗的喚起,與空間的表徵論述相扣,

是市民「相像」試圖改變與佔用的空間,是故,是一種「想像」的運動,而非「參

與」、「空間權」下放的運動,想像運動背後的意識型態則是生態學的浪漫,特

別是主流綠色生態學的認識,而缺乏社會生態學的思考,所以預定地上的弱勢居

民並沒有被看見。一旦想像性的目標達成,想像反倒成為干預現實的阻礙。所以

當七號公園規畫藍圖公佈森林公園為主要目標時,運動即失去目標性,不再有人

進一步要求參與公園的規畫與設計、監督興建與營造的過程。馬以工的「懊悔」

可作為一種代表63,而事後七號公園的弊案連連64,營建過程荒唐,居民抗爭又

面臨內部階級分化影響統一戰線,都是此次公園運動的歷史性挫敗的原因;在社

會抗爭層次上,預定地居民具體生活的空間並未如傅柯(Foucault , 1967/1986:24)

所說的成為對立基地,成為一有機會反制殖民力量的差異地點與表徵空間,他們

被劃為一群為保求自身利益、而長期佔據公有地的「違建戶」,他們物質上所感

知/架構的生活空間與鄰里網絡並沒有成為「邊緣性」戰鬥的範本,其經驗和想

像無處附著,註定了抗爭失敗的宿命。

63 見民生報 1989年 3月 24日。標題是:「這樣是森林公園嗎?」,批評了這次的規劃內容:

園內的主要道路,已經將公園分成 32小區,所以見樹不見林。在設計的時候,用樹將活動區分

格,樹變成界定活動的籬笆,所以更本沒有森林的感覺,所謂的森林公園,應該是用各種樹種、

矮灌、草花所組成的一個能夠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同時,另外,園內有一個近五千坪地人工湖,

設在中國山水園區裡,我們知道國外的森林公園這種湖的設計通常是草澤濕地,沒有人工的界

線,自然會成為雨水的調節池,但是這個佔地廣闊的人工湖,只是多了點庭台樓閣假山小橋,更

本失去森林公園的原意。況且,原內還區分了兒童遊樂區、露天音樂臺、示範植物園一大堆人工

景觀設施,這樣如何是一個森林公園。 64 依據台灣新生報的報導(1992/5/2,16版)整個拆遷工程以市價估計約兩千萬就夠了,因為拆

遷的土石還可以轉賣,但市府總共發了三標,總價是六千多萬,更離譜的是臨新生南路的大土丘

還是花了四千萬從台北縣買廢土而來,起源乃是黃大洲的一句話,當初計畫的地下停車場是設在

新生南路這一側,原本預地開挖地下停車場的廢土做為人工山丘的原料,後來黃大洲指示將停車

場一到建國南路、信義路東北角,致使原來的美意無法達成,同時底下的公務人員又揣摩上意,

急著在中秋節以前完成,讓市民可以「登高」賞月。可見公共工程之荒謬。另一件弊案乃是由藍

美津(民進黨)何陳學盛(國民黨)議員指出的綠化工程弊案。詳細內容可見黃孫權,1994。

Page 59: 綠色推土機

59

電影「愛情萬歲」裡楊貴媚走在尚未完工的七號公園內,她的眼淚為台北無

法相互交通的世代與人群而哭,因為他們其實有著相同的歷史卻有不同的記憶,

而對於城市有著不同的想像目標。七號公園未完工之前的泥濘場景與晨跑市民的

景象,必成為明日綠色奇景的一部份,而城市裡的非正式地景的人們卻不在其綠

蔭的庇佑之下,他們必須回到都市邊緣公園預定地的國宅裡繼續他們的城市生活

成為昨日。

3.2噴水池的午餐:十二號公園

3.21獎勵破產

十二號公園是第一個依照「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條例委交私人公司開發的

案例。因為「萬華更新計畫」和「獎勵私人投資條例」的通過,而起死回生的公

園。早在民國 67年市府就公開招商,以都市更新的方式予以開發,大艋舺建設

建設獲得投資權後,預定由該公司協調遷移攤商開闢公園,在公園旁改建一座商

業大樓收容攤商,然後由該公司在公園地南邊和平西路三段南側的市場用地上,

向市府租地興建一棟兩層樓的批發商場,欲在作業期間暫時收容公園用地攤商。

由於一直無法取得全部土地,以致後被市府取消投資權,為此,大艋舺一狀告向

法院,歷經地方法院、高等法院、上訴高等法院等等,終於判定市府贏了,法律

上是府獲得勝利,卻是都市更新及獎勵條例的破產。

之後,由於萬華更新計畫的通過以及都發局擬定的「萬華車站特定專用區計

畫」內容,以龍山寺為基點對應萬華十二號公園的開放空間,再連接捷運龍山寺

站直通萬華地下鐵車站,串連萬華區行政中心,構成一個新社區網絡,這個計畫

使市府加快徵收土地的腳步,旋即於民國 77年辦理公園徵收,預備於 83年辦理

地上物拆遷,民國 85年施工,全部經費二十三億元,其中的拆遷補償費達四億

五千八百餘萬(中時晚報,1993/12/20)。其中龍山商場共計 276攤:臨時安置

在萬華火車站前 B廣場,永久安置在萬華區公所,預定三年內完工;西三水街

計 121攤:臨時安置於和平西路一百零九巷與廣州街一百五十二巷裡,永久安置

Page 60: 綠色推土機

60

萬華十二號公園地下商場及鄭州路地下街;工商業戶計 33間:臨時安置於萬華

火車站前 A廣場,永久安置公園地下商場及鄭洲路地下街;一般住戶 250間:

以內湖大湖街、士林東路、陽明醫院以及景美瀝青拌和廠等地作為專案國宅,直

到現在,只有車站前的廣場是市府唯一實現的諾言。

公園預定地位於龍山寺的對面,繁華故事在地方誌裡繁足備載。這個民主聖

地、愛慾娼妓與底層人們構成了一個強烈的地方特色,預定地成為此區提供了獨

特生產與消費之所需,包含了工商營業戶、龍山商場、西三水街市場、住宅戶,

還有歷史悠久的萬華戲院。龍山寺與龍山商場在日據時代就成為老人集會、消

遣、娛樂的場所,當年因為街區繁榮所致,加上龍山寺對無依老人較能相容,使

老人人數愈來愈多。龍山商場逐漸成為老人活動中心,龍山商場不但以老人為主

要的消費,也是低收入老人群聚「謀生」的場所。商場賣的是老人的衣物、走到

上有人賣狀陽補腎的藥,也有免費量血壓的服務,此外鐘錶、眼鏡、皮鞋、電影、

妓院多少都有此性質,小吃店還有麻油腰子、人蔘雞,連附近的麥當勞都有很多

老人出入群,許多老人也靠著龍山商場跑單幫、賣小首飾,因為附近消費低廉,

舉目無親的老人因為附近消費低廉,只能靠著賣小吃物混飯吃。遊民與老人的生

活條件只有一線之隔,老人小攤生意好點,能混口飯吃,活得有尊嚴,或許就稱

為老人,生意差一點,機運稍壞或者意志稍微薄弱者可能就是遊民。白天一起吃

喝玩樂的遊民,夜晚西水市場的攤棚成為最好的臥鋪。

不同於七號公園的抗爭過程,十二號公園的抗爭一方面由於是透過商家與攤

商的集結為主,而採取的抗議路線是企圖透過議員予以否決市府的預算,例如透

過民進黨的議員如謝明達、林榮剛等人,同時也向往常一樣百人至市府抗議安置

問題未妥善解決;在另一方面,給社會整體的感覺不若七號公園預定地上的住戶

社經條件差,較易博得同情。而市府更握有遊民聚集、臨時攤商危害公共安全與

都市景觀的說法,在議會屢次要求市府作拆遷的專案報告,以及安置攤商的問題

需被決解時才能進行拆除的同時,市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在民國 82年 12

月 29日的凌晨強行拆除,西三水街的攤商65更是在前天下午的下午三時才收到

拆遷通知,而凌晨時分就要拆除,使的許多商家連貨品都來不及撤離。市府未在

拆除前完成通知,而當天凌晨又採取強制驅離手段,較之七號公園的狀況尤為慘

65 西三水街原本並不在十二號公園預定地上,後來因為變更都市計畫,被劃進公園範圍內。

Page 61: 綠色推土機

61

烈。29日時,民進黨議員紛紛開罵,選區議員謝明達評擊市長黃大洲赴帛琉度

假以利「地下市長」曹友萍、「地下工務局長」林進益和「地下公園處長」王湘

漢三人聯手拆除十二號公園尚有爭議的部分,一整晚都守在現場的林榮剛更嚴厲

斥責市府故意選在議會報告前一晚實施拆遷,讓議會報告有如「馬後砲」般的損

及議會尊嚴(聯合報,1993/12/29)。

在急促的完成拆遷工作後,市府一方面對外宣布預計隔年的元月 12日完成

簡易植栽,而真正的公園規劃卻要待萬華地區的計畫完成後才能定案。工務局長

除了預備仿照七號公園地上物案辦理,招待有功人員出國旅遊外,也預備用圍籬

將預定地上圈圍起來,以維護現場「安全」,避免遊民、拾荒者隨意進出。拆遷

戶方面,有的化身為游擊部隊-流動攤販,因為臨時安置場還未完成,隨即在公

園附近擺攤販賣,遊民則從西三水街的攤棚向周遭找尋新的夜晚收留地,而有的

仍持續往來公園處領取補償金,與慰勞有功人員的局長相互照面。(自由時報,

1993/12/30)

3. 22重返公園

民國 82年 12月 21日,當市府怪手拆遷萬華戲院時候,在一旁開新新西服

社近四十年的老董事長莊先生,萬華幾乎就是他的一生,他邊唱著:「閃爍的燈

光,迷人的歌聲,乎阮感覺心茫茫﹍」,一邊回想萬華戲院陪他經歷的風霜,曾

經為歌仔戲、歌舞團、新劇、電影、布袋戲、電動玩具、脫衣舞秀的營業場所,

就在一夕間全毀了,拆遷現場在地人多半被擋在管制區外,神情木然或若有所

思。(自由時報,1993/12/21)

由於預定地上的住戶並非真正的底層市民,抗爭也多由市府交換的臨時地

點與日後的安置處所擺平,但依賴此生活圈的老人與遊民則未必。商場的拆除,

雖然把私娼、遊民、幫派、髒亂一古腦的拆了,但依賴此地生存的貧苦無依老人

因為拆掉了龍山商場與西水市場卻流離失所。萬華需要全面性的福利在媒體上也

只有一位記者提到66,正如七號公園的情形一樣,一般人的焦點仍在公園的建設

66 見中國時報,83年 1月 5日 15版。

Page 62: 綠色推土機

62

與帶來的環境改善,而專家67並未從七號公園的歷史經驗學到新的應變之道。

更新計畫使得公園起死回生只是一部份的原因。在吳秀琪(1995)的研究裡,

我們靠到戰後的遊民政策過程基本上是空間的清除動作,而非社會福利。透過驅

離遊民的聚集,國家得以擺脫第三世界貧困的形象,從火車站、大稻埕到龍山寺

附近的三波大的遊民掃蕩計畫,國家美化「窗口」以免除對於遊民地景的恐懼的

新市民和獲取國際都會之讚譽,有權力的觀者(powerful viewer)不會成為市民

想像自身的身份,看不見通常變成處理問題最有效率的方法。龍山寺雇起保全人

員,一到凌晨十二點,即驅趕民眾關起大門。

十二號公園開闢後,至今仍是一片簡易綠地,期間,在公園中間有個水池,

當綠地開放後,遊民們重回公園,水池提供了絕佳的盥洗地點,少數的綠蔭成了

遮風避雨的屋棚,遊民在噴水池的午餐成為十二號公園的新歷史。隨後由於附近

鄰里居民的抗議,公園處拆了簡易綠地中的水池,重新植上灌叢與大樹,遊民無

法獲得盥洗的便利,又再度回到萬華車站與周遭商場的公廁裡,在黃昏及夜晚

時,重返公園。而因為如此,現在的十二號公園成為當地婦女與遊客的危險地點,

遊民「群聚、鬧事、漫遊、居住」反而成為當地居民的新恐懼,原本躲藏在市場

內的遊民生活,彷彿有了一個戶外的展覽場,將原本幽暗的生活情節暴露於陽光

之下。

這絕非性別與階級孰先孰後的問題,遊民的問題的確造成周遭鄰里,特別是

婦女的困擾。弔詭的是,遊民重返公園,除了讓市民質疑市府的無能外,再度加

深大眾對於遊民所形成的黑暗地景的恐懼,促使「清除」或者「解決」遊民的看

法更為正當。讓我們回到 Dolores Hayden的提醒:都市地景就如同都市歷史一

樣,而地方之權力-普遍都市地景的權力養育屬於市民的公眾記憶,包含共享時

間和共享領域的形式,所以痛苦的經驗和戰鬥過的社群需要被記住,以使的他們

的重要性不致消失。那麼,十二號公園的集體記憶為何?是唐山過黑水時的祖墳

和廟宇風水池,日據時代的日本墳墓,還是從戰後大量城鄉移民、作為正式部門

安全閥的非正式經濟的辛勤者,還是從勞動市場受傷、從家庭倫理中逃離、或從

心裡上自我逃逸的遊民們。即使龍山寺作為民主鬥陣的大本營,「公共」的記憶

67 在闢建十二號公園的過程中,只有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曾經與當地居民探討公園未來的設計。

Page 63: 綠色推土機

63

從來不曾存在,吾人依循著國家的前途作為「公共」討論的話題,統獨與藍綠之

爭永遠是第一優先。眾人生活所共享的歷史記憶,不若我們求發展的野心與夢

寐,我們曾被餵養的,乃是自身生存的策略,以及好像涉及每個人前途的國家命

運,第一世界具有理論啟發的關心變成了遙遠的口號,邊緣與弱勢族群的戰鬥痕

跡-包括勞動者、遊民、婦女都輕易在綠色的想像中被洗刷,這才是綠色推土機

真正的力量。而 Hayden所謂的:平凡建築物中的政治生活,在台北並為成未成

為市民意識一部份,遑論違建與攤商、遊民聚集地所生存的空間了。

第四章 台北主義 從來沒有一次,我們這麼清楚地以「市民」作為號召,號召每一個人珍惜自

己當家作主,自行決定我們城市的機會。在過去,市民的主體性和重要性,總是

被刻意忽視,「小市民」一詞正代表著無力、無奈,多麼的微不足道。「市民」,

平平凡凡的市民,只要透過集體力量,就可以改變這個城市,重新建立我們想要

的家園。

陳水扁,1994,改造台北─讓民進黨有機會作給台北市民看

Page 64: 綠色推土機

64

4.1選戰謀略台北化

陳水扁上任台北市長後,不僅代表綠色旗幟在台灣首府的開展,更是經過民

選,由中央倡導之社區主義逐漸開出果實、本省人治城的新歷史階段。這個新歷

史階段是台灣國族的,也是初嚐民主制度勝果的市民開始重拾自治與管理、成功

的市民注重生活品質的階段。換句話說:歷史原本給予陳水扁的歷史優勢與任務

乃在於一個進步的地方政府的形成,它可以就都市政策與中央展現實質不同比對

的時勢。本章即從新市府執政以來,特別是其轉譯都市矛盾為象徵政治以建構地

域國家(local state)之霸權計畫進行文化政治分析。因為這關係著對於公共空間

改寫力量的動員。

新的台北市政府的確魄力的改組了都市議題相關的審核機構,包括了都市計

畫委員會、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讓長期從事相關空間改造團體的代理人進入,

而市長也非都委會的當然的主任委員(由副市長名義上代理),在象徵層次上讓

市民與空間專業者共治城市,都發局也延請城鄉所的教授,後由該所推選當年無

殼蝸牛運動核心份子之一、「市政白皮書」有關都市政策的統合者張景森接任,。

在相關內閣方面,人權鬥士陳菊入主社會局,另在市府組織中新成立了原住民委

員會來主管都市原住民業務,文化局由副師長陳世孟積極籌備等等,進一步更提

高里長的薪資與設備,來逐漸吸收國民黨地方樁腳的勢力。

就福利政策方面,台北市政府提出類似「福利國家」的計畫,例如提出老人

及三歲以下嬰幼兒的醫療給付、發放老人年金,以說明新市府功能優於中央。在

文化政策,或說象徵上,「與民有約」、「阿扁熱線」、連續的飆舞活動、第一

屆市民參與都市設計獎、地區環境改造計畫、更改介壽路為「凱達格蘭」大道、

首都廣場競圖、更改「新公園」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等都贏得許多社會團體的

善意。相對於中央「正統」政治依歸,市長與總統共同主持的之「紀念終戰舞會」

有別於國民黨的「台灣光復節」慶祝活動,以及對於傳統威權的空間「國父紀念

館」與「中正紀念堂」反駁的「市民廣場」,透過催討國民黨執政時代的軍方佔

用土地,以及開放蔣中正時代的戒嚴區士林官邸為市民花園等,都可以逐漸看出

市府苦心經營「地方(首善)政府」之論述,特別是以「市民」身份之建構的新

霸權企圖。

Page 65: 綠色推土機

65

從市府執政三年的「新氣象」的成績看來,我們或可說新政府的政策是由危

機與仰望共同製作。一是對於台北政權,特別是綠色政黨在國家定位問題上的地

方政府措辭,它如何能免除擔心台獨市民的疑慮與忠實選票的繼續支持,即使台

北市市民較其他鄉鎮來的「公共化」與「都市化」;二則是來自經濟上的累積與

發展,而這又與空間再發展與轉化利用相關,即使自解嚴以來,政治獻金就以三

黨分配為主,但陳欲在台北繼續執政與更上層樓,除了讓資本得以累積之外,還

必須獲得資本對於綠色執政的信賴,而另一方面,他又必須面對 1989年之後台

北市熱絡的社區動員力量,而背負著民進黨運動成就與正當性,使得新政府必須

有新的應對策略,以便在市民─資本家的結構中求取平衡的政治聲譽。這個因為

危機而製作仰望的過程將是台北國社會生產重要切點。

如第二章所述之歷史債務,加上前市長黃大洲進行大工程所犯下的疏失,陳

在競選當中開出許多償還歷史債務的優渥條件:例如對十四、五號公園預定地將

採「先建後拆」原則、強調市民參與都市營造過程的決心,交通問題一定改善等,

甚至誑言要將木柵捷運拆掉重建等,這些選舉支票,都考驗選民的記憶與市府的

能力。而研究者欲指出的則是:在台北市公共設施開闢迫在眉睫,要兼顧公共設

施不足、台北再發展之荊棘困難與毫無建設的政績之間的平衡,以及面對前述的

危機,它必須創造一種失憶症來兌現競選支票,兼顧繼續執政之目標。

用政治術語來說,失憶症並不是純粹的製作病變,而是善用「偏差動員」

(mobilization of bias),在政治上既能保有民粹份子的選票,又可過濾民主機制

給予的限制。依照 Bachrach & Brartz(1962)的解釋,偏差動員為:「任何型式

的政治組織都引含特定的偏差,這種偏差僅利於某些衝突的呈現而壓抑其他衝突

的表面化,某些議題被組合成進政治裡,而某些責備排斥出去。」。以偏差動員

的觀點,在研究決策過程中,主要的價值、規範、政治程序、遊戲規則等都必須

被注意,再看看誰從中得利,有權力者如何影響社區價值,將決策議題至於安全

範圍內,並壓抑其他可能挑戰決策者利益的議題浮現(王振寰,1966:18)。換

言之,邊差動員決定了什麼是要被加強洗腦的,而什麼應該被遺忘,這也是對於

多元主義者最好的提醒。

Page 66: 綠色推土機

66

從目前逐漸可以浮顯的線索而言,「仰望」是失憶症的方案之一,因為仰望

的製作過程,培養了市民觀看的角度,甚而限制了市民能夠觀看的內容。仰望並

不僅止於形象,而是形象創造過程與操弄的技巧。換句話說,市政府「基本的經

濟與政治矛盾,就是如何能處理出局了的社會人口。政治上的少數為了執行上的

需要得控制整個過程,將政治秩序塗抹為一種新的合法形式﹍﹍仍有能力轉譯所

有矛盾為象徵的政治。動員多發生於象徵關係,而非對社會組織提出一種取代性

的另類替代性計畫。所有的都是精心設計與包裝,形象政治變成了政治」(夏鑄

九,1993:373)。而這關乎新幕僚操弄象徵語言的能力與台北現實社會市民的歷

史身份,因為需要仰望,所以象徵資本是政治實力重要的一部份。陳水扁在選舉

前所擬定的「政策白皮書」在實際的政治層次上其實是非常有效的象徵,「不作

大工程,多作小工程」就如同「市民主義」所隱涉的民主風味一般的動容。簡單

的講,台北市政府要成為的不是一個擁有兩萬員工宰治無聲的舊國家機器,而是

接手新國族給予首都的戰略優勢性,利用象徵政治向成功的都市中產階級揮手致

意,以及利用偏差動員篩選、過濾讓某些社區的議題可以上綱,藉以排除更激進

的抗爭,以培養聲望的新霸權。

仰望有其文化與政治經濟的內容。就文化層次的「仰望」製作過程而言,是

從新市府的形象開始。除了由新聞局主導的一系列關於新市府新形象的宣導短片

在各電影院播放外,「新生南路飆舞」、「總統府前飆舞」、「全民舞會」、「聖

誕舞會」、「跨年舞會」、流產的「同志舞會」等等具體的收攏台北市青年的選

票。對於稍具進步意識的另類份子,除了透過文化局的籌備以外,更花了巨資補

助小劇場的史料建立與表演,將重要節慶活動安插一些「另類」團體的表演。「與

民有約」在親民的象徵性上贏得普遍苦難、無處申志的小市民的贊同,市民享受

到越級報告的快感,「阿扁熱線」更透過里幹事的動員,將傳統的政治樁腳納入

未來選戰策略中68,而「包裹市府」、「開放士林官邸」都富含民主與進步的象

徵走在總統府前面。因為對商業的態度遠比舊市府來的敏銳和靈活,透過商業機

制的宣傳,很容易將部份市民的歡愉感染給全台北市民,「台北之音」電台變成

市府合辦活動的最佳伙伴。與特定族群的合辦的活動表態為其身為進步文化的機

68 阿扁熱線透過各區的里幹事打電話專訪各里市民,以直接申述為主,試圖跨過國民黨傳統的

綁樁方式,而讓底層民眾享受到直接上通呈意的優待。讓市民越級報告,這也是民粹主義的特徵

之一。

Page 67: 綠色推土機

67

構,這些活動使的新市府的文化顯的新奇。除此之外,與新市府文化的發明同陳

並列的,即是透過讓多數市民可以理解善意卻又不易知道執行效果的掃黃、掃黑

政策來對於公理,或說一個想像性的安全環境發言,以每月排定的「市長有約」

對社區發言。更值得注意的是陳水扁的姿態,他可以時而如「台灣」男人的親切

與忠誠,時而穿上三合一的扮裝,時而如高呼新政府的魄力與執法的迅速,而羅

文嘉不但成為新的文化紅伶,也成為諸多文化邊緣團體爭取的對象。

在操作手法上,看來矛盾的政策如:例如宵禁與辦舞會,其實有著同樣的邏

輯。向年輕學子示意並不代表對目前的選民視而不見,相反的,台北市舉辦活動

的政策是成人導向的,更正確的說,是訴諸家庭價值的成人利益( adult

interests-oriented)導向的。在父母承認孩子逸樂休閒正確的選項後,由市府挑選

執行,跳舞遠比飆車、夙夜未歸、遊蕩不良場所安全。反之,不在父母認同的休

閒之內者,台北市政府就會採取嚴厲的手段,例如宵禁、清除電玩。

這種類似新保守主義的政治策略全來自其陳政權本身的意識型態和背後的

科學─民意調查。新保守主義與威權專制最大的不同乃在於,後者在執行政策

時,無需要什麼藉口與理由,也講不出來,除了「反攻愛國」之名外,甚至缺乏

意識型態的領導。相反的,新政府在作任何事情時,會有一大套關於政策的公權

力術語,這些術語如同選戰口號般的易懂,其背後的科學基礎就是民意調查,對

於陳政權而言,就是選票精算主義。民意調查原本是選戰策略要回應現實變化與

民心所趨的利器,一旦執政者擅長利用實行,不但可亦步亦趨的糾正錯誤的策

略,就如同風向球般的測試,來決定航行,所以也可執行強悍的政策。最重要的

是:詮釋的權力可以建構許多現實,可攻可守。民意調查顯然是為「多數人」服

務的政治工具,恰巧是需要「仰望」和「民主」的政府合法擁有的武器。

於是,在其文化所發揮的政治意涵上,我們幾乎看到新市府就像是流行搖滾

(pop-rock),市府操作形象本身並無實際調整官僚體系或促成眾人所允諾的社

會轉變,但因模擬了搖滾機器(相對於流行歌曲)所附有的「進步」氛圍,容易

接合新世代(新市民)流行的口味與衝動,同時因為熟悉了象徵資本與商業資本

的運作,使的流行程度大大提昇,它創新了一種血氣,與傳統綠色的悲情不同,

他號召市民相信自己進入快樂希望的城市中,新的統治文化就是最好的失憶症。

Page 68: 綠色推土機

68

更理論的說,這是一種「台北主義」,讓市民願意成為此地部落的樂迷,藉著首

善之都的資源,透過各種集體建構(台北是新故鄉、飆舞、來台北工作的人應該

在台北繳稅,追繳台北縣欠市民的億萬工程費、淡水捷運的票價由台北市決定,

要減價由台北縣政府補貼、中央阻礙台北成為國際化都市,中央的福利制度與民

主概念與落後於台北市等等)、創造圖騰(陳水扁真正的三合一的形象乃為:台

灣人、顧家的男人、親民的律師大家長)、連結個人與集體(與中正紀念堂互別

苗頭的仁愛路燈會、總統府廣場是台北市管的、台北市藝術季)、並透過儀式形

成集體自我從崇拜的結果。從台灣民主發展過程的特殊性而言,此種領導式民主

(leader-democracy)是一種制度化了的奇理斯馬領袖,即使阿扁沒有奇理斯碼

的特質,也創造了。這正是王振寰與錢永祥先生所提之「民粹威權」之台北版本。

換言之,陳執政以後的台北市,是個將選戰策略台北化的經營過程。他善用

選戰的民意調查為判定都市政策的準則,新聞局像個熟悉象徵語言操弄的專業團

康,使台北市充滿了趣味事件,透過策略與宣告的都市化、在地化,培養出一個

新的部落偶像─新的台北國家(Taipei state) ,此種新的空間表徵是宰制表徵空

間與實質空間的新霸權。這是台北新市府運動一個明顯的特質,也是其結果。

4.2綠色和平計畫

進一步我們可以細緻地檢驗仰望文化背後的政經基礎。台北市是許多人的新

故鄉,從曾旭正(1990)的研究裡,我們可以看出戰後迄今台北市人口省籍組成

之劇烈變化,1946年本籍/外省/外縣市的比例為 82:1:12,至 1990年,比例為:

28:27:45。台北從「原住民」居多的情況下成為台灣供養的首善之都,匯集了城

鄉移民打拼的希望。就陳當選時的政治版圖而言,台北市各區的外縣市人口成為

選舉中舉足輕重的票倉,不同於簡單的省籍劃分,城鄉移民人口特性還是個未知

數(即使大多為本省人),更值得政治動員策略的重視。陳在競選時的口號(台

北新故鄉)與自身出處(成功的城鄉移民)無疑說動了城鄉移民的心坎,從近六

年來大選政黨得票率分析中,可以看到民進黨逐漸瓜分天下的局面,特別是民國

83年陳當選台北市長,是綠色選票的歷史高峰(見表 4-1)。加上接合了台灣意

識的歷史情緒,相對於台人治台,台北剛好是個地方版模範。

Page 69: 綠色推土機

69

就經濟層面而言,台北無疑地要從全球化的趨勢、新國際分工與地方發展中

取的有效位置(實際發展的和仰望所需的),以都市空間之再利用重整發動發展

的引擎勢為必然,從都發局不斷創造國際研討會、釋放公地(且以軍方土地釋放

為先作為抗拒市民質疑發展利潤的調和劑69)、進行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和成立都

市發展公司都可見一斑。

表 4─1台北市近六年大選政黨得票率分析(資料來源:林淑玲)

國民黨 民進黨 新黨

八十年二屆國代 67.08% 23.87% 八十一年二屆立委 53.18% 46.16% 八十三年七屆市議員 39.48% 30.41% 20.83% 八十三年台北市長 25.89% 43.67% 30.17% 八十四年三屆立委 30.71% 35.94% 28.62% 八十五年三屆國代 32.50% 35.16% 28.24% 八十五年總統 38.90% 24.34%

(註:85年總統選舉,新黨為提名候選人,林郝得票率 24.87%,陳王 11.89%)

69 台北市一系列有計畫的釋放公地政策,可見林宏政(1997,碩論),林指出如開放士林官邸

已帶來相當大的房地產與周邊效益。這不僅是一個公地再發展,看起來中性而且有利所有市民的

計畫而已。相反的,以「空間解嚴」的修辭容易逃過市民追究市府是否討好財團之疑慮,這也是

偏差動員的形式之一。

Page 70: 綠色推土機

70

就空間表徵而言,有兩個相反的議程(agenda)出現,看來相悖卻又互相支

持。一方面,專業論述與政治霸權霸權通常享用一個共同的信仰,尤其在台灣早

期的空間規畫上,通常政治團體直接支配了專業論述。然而,台灣在 1987年進

入劇烈的政治轉型過程之後,國家機器重整,自 1991年李登輝總統宣佈「動員

戡亂時期」結束,台灣地區正式進入憲政體制,1993年之後,邁向一個新國家

(Taiwan Nation)的各種政策逐漸出現,對應這種新國家的空間政策,即是李登

輝所謂的「生命共同體」與文建會大力倡導的「社區總體營造」。此種打造國族

的過程中,給予了空間專業一個伺機改變的機會─「參與式設計」、「民眾參與」

等新範型以不用像早先某些規畫學者欲顯還遮地成為空間表徵的進步作法。在另

外一方面,都發局成立都市發展公司、強烈地促成公地開放、南港 3C園區、收

拾台北市核心的違建區、鼓吹官商社區三贏方案、積極建立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發展模式與加快審理都市更新方案,步伐遙遙領先中央政府。這

些政策部分面貌像極了 1980年代英國新保守主義的柴契爾政府所發動的對英國

規劃的攻擊,對象乃是批判前歷史(舊政權)規劃的失敗(failure of planing),

同時卻創造了都市發展公司(urba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這樣的國家高度干

預產物(夏鑄九,1994)。前者給了後者發展很大的機會。

新的規畫的範型進入打造國家過程的議程裡,其正當性反而是由新政權所

公開賦予的,這是專業者參與改變的基礎,也是其信仰。市民主義、社區主義變

成了一股大的民主流行風。同時,地方政治與相關集團也開始與專業上的進步力

量相結合,期待展開不同的政治角色,使的專業者在社區層次的規畫或者地方政

府綜合發展方向開始具有滲透並改變的跡象。然而,「民眾參與」並非由社會運

動所要求而換來的都市結構轉變之歷史角色,因之所能轉化都市既定意義有限,

通常在高級社區之集體動員較為有效,「社區總體營造」由上往下的捏塑社區認

同感,並非以脅迫(coercion)達成,因為新的體制擁有廣泛人民的同意(consent)

作為廣大的民意後盾,但人民卻不見的是民主理論所設想的積極參與的公民,而

是消極被動的、由統治者(或者空間專業者)來賦予集體身份的。因此,新霸權

所號召的「公共空間」具有更強的陽具性格,公共空間具體操作由空間專業者或

者能夠進入的社區代理者履行協商,抹除了原有的政治意涵。就都市意義而言,

即是抹除了都市社會運動的正當性,特別是期望透過運動獲致改變都市歷史角色

Page 71: 綠色推土機

71

的正當性。

針對新的台北市政府,我們可舉陳水扁在當選市長前後所策動的一些都市

「政策」進行象徵上的解密。

國際城市論壇

在1994年競選台北市長前,陳水扁的福爾摩沙基金會與市政中心分別出版了

「台北18變」一書與「改造台北」競選說帖。就地方政治層次,這是台灣選舉史

以來,首次明確的以「都市政策」作為號召選票的武器,「市民」開始成為一個

公共化的字眼。在前一本書裡,陳水扁藉由邀請30位學者演講,作為選戰前為台

北都市把脈的文宣出產地,參與的學者不論左右,空間、文化、性別、教育、社

會盡出,以收錄的18篇文章而言,關於台北具體的空間問題就佔了11篇。在後一

本小冊中,陳水扁過濾這些生硬的論述,變成了字典式的文字,諸如「市民主義

的基本思想」、「市民主義與市民運動」、「以市民運動面對都市危機」70。「市

民主義」變成了陳競選前最響亮的口號,同時也在此小守冊中提出四大施政原

則:一、去中心化/多核心發展」;二、成長管理原則;三、不作大工程,多作

小工程」;四、「雙面溝通、市民參與」的原則。這些文字背後的操刀者,正是

來自一流的空間專業者,某種程度而言,這是空間專業者介入都市改造的最好的

實現夢想的機會。

除了競選前,陳至各社區拜票不忘宣導其市民主義外,透過福爾摩沙基金

會,舉辦了為期兩天的「從天下看台北─第一屆國際城市論壇」,陳在論壇的結

語時表示:希望此次論壇成為台北市民的阿果拉,同時希望以後的台北市不但有

第二屆、第三屆的城市論壇,也希望台北的市民空間如同希臘的阿果拉一樣,成

為推動民主的動力來源。

70 歷史的嘲諷是,在小手冊第 10頁,標題為「以市民運動面對都市危機」的論點,正好是城鄉

所參加十四、五號公園運動後,研究者邀請夏鑄九(見破報 66期)寫一篇為何參與此次運動的

文章一模一樣。

Page 72: 綠色推土機

72

由主辦單位的企圖來看,無疑是欲將陳水扁從傳統反對黨「攻訐犀利」卻不

知「建樹執政」的形象中擺脫,將候選政策國際化、學術化、市民化。並進一步

將宣傳政見深化成具體的市政發展方向,同時收編學術界和市民團體,吸引媒體

的注意。論壇清楚標示了在國際城市的競爭下,台北需要新的改造戰略,而這種

戰略不是依賴官僚主義的市政,而是放眼天下,學習國際城市的規劃管理經驗、

凝聚國內專家學者的智慧、重視市民親身的體會與創見,經由長期的廣面的討論

才能形成。會中邀請了歐美日和亞洲重要城市諸如香港、新加坡、橫濱和東京的

專家群聚一堂,並有十數個民間社區團體的提案。原本用意良好的設計,但在此

次論壇有意的目的下,在整個會議過程中專家發言就佔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星期

五下午和星期六早上),十數個民間團體擠在一個下午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五分

鐘來發表宣言式的提案。在專家部份,我們彷彿只是經歷了個個城市的幻燈片導

遊,和精準數據顯現的常識性知識(例如法國專家Yves Amsler花了大幅的時間

證明私人交通比大眾運系統昂貴了50倍),真正具有論壇性質的民間團體報告部

份,由於時間短促,不但未能達到個個團體間交流討論的目的,也和專家發言的

部份毫不相關。論壇的確像極了阿果拉的眾聲喧嘩(只是在非常豪華的場地),

但什麼都沒有討論出來。在整個程序的安排上,主辦單位並無細緻的處理各團體

的對話和具體的策略的回應,同時,在邀請名單上,許多弱勢團體未被邀請,更

進一步的達成象徵性的關照層面和收編效果,譬如說,在黃市長任內進行大規模

市政建設的遺害,從七號公園、中華商場、基隆河截彎取直,這些懸而未決的拆

遷政策、和粗糙的拆遷計畫引爆的抗爭,在這次會議中全然消聲。

正如前節所分析的,這些現象並非論壇因為選舉而必備的缺點而已,被閹割

政治後的論壇只是去除市民聲音的豪華殿堂,從邀請名單到執行過程,中產階級

的社區市民就算在被邀請之列(而非傳統的綁樁方式),然而他們仍排在專業者

之後。

就歷史而言,台灣社會的反對運動和地方團體的訴求,常藉著反對黨的資源

而有擴展和抗爭的能力與空間,此種默契是建立在長久以來的反對文化的形構

中。社區的訴求不全然是政治議題,但唯有提昇到政治層面,才會獲得反抗的力

量和溝通的管道,背後隱然的默契關係也是與會團體願意出席的原因。這些現象

對於我們逐步瞭解後期運動過程中相關社運團體的態度曖昧有極大關係。

Page 73: 綠色推土機

73

安全的「綠色和平」計畫

陳當選之後,在空間政策方面,則以第一屆都市設計參與作為空間改造的起

始計畫。標榜著「社區主義」,放棄大而無當的計畫,從而改以「市民參與都市

空間改造,以社區居民為主體的小尺度都市空間改善」為主題的第一屆都市設計

獎參與,由於過程急促,並且作為後續推展地區環境改善計畫的實驗,消息並未

經由開放的管道公布。其徵選方式乃透過原有的社區網絡─特別是以浮上台面的

中產階級社區以及原本就是社會運動代理者所代表的社區才得以知道報名的機

會,贏得評選的社區能分配到部份資源以建設社區所需。儘管如此,這也是一個

重新改造都市實踐的契機。可惜的是,得獎的十二個名單裡,以綠化(淨化、公

園認養)為主的案例就有七個之多,因為綠化是「無害的」,是種「零度」的社

區實踐,附加了環保意識的正當性,使得這些計畫在不傷及任何利益下脫穎而

出,從其中還有一個得獎作品是頂好商圈的改造計畫(圖面精美證明了是高手專

業者的傑作),我們不難理解北市版社區主義中「綠色和平」的傾向,市政府政

府一來可以消解徹底實踐其口號的難處(我們不難想像市民城市與財團城市之永

恆矛盾),二來又有成績可以亮相。

許多具爭議性的案子諸如十四、十五號公園權益促進會提出就地整建計畫,

以及「晶華能,我們為什麼不能?」的口號、萬福社區將變電所改為社區活動中

心,以及天母社區保變住的案子,都因為爭議性過高入圍,但未能獲得最佳推薦

獎。主辦單位與協辦單位含括有威京小沈的沈春池文教基金會、黨營的中華與中

興工程顧問公司、還有建築投資工會等等,從這份名單中我們不難理解市政府雙

重策略。一是藉著眾多協辦單位與主辦單位的參與標明自身客觀的立場,卻同時

有了學商兩派的背書,二是將社會運動集結起的市民團體,收編至市府內,續接

陳水扁以前的社運關係和開創未來的市府北市規畫之商機與民意。

這個用意良好的政策,為了顧及「民意」,卻只讓溫訓的市民出線了,商家

的規畫出線了,市民運動的果實被凍結,被名之「暴民」而排除在參與城市設計

的之外。然而,這似乎也不用太意外,環境品質質提昇依賴的是更基層的社區改

造運動和市民意識的完成,而非一個具有理想的政黨或官僚能完成,當然也不是

Page 74: 綠色推土機

74

表面的資源分配和美觀的社區容顏而已。

即使參與改變的想像變成參與的想像,專業者也並不會因此挫敗而停止,這

倒無關市府是掌握資源者,而是某些進步的空間專業者信守實踐範型。他無能,

也不能從現實抽身,也不像社會運動團體以動員來解決都市政策的失調。在這之

後,我們仍可看到從新公園更名事件與總統府前競圖所引發關於市府、專業者、

相關運動團體相互指責的結果。

就具體的事實效果而言,以參與之名,市府容易實踐自我宣稱「市民主義」,

而且其環境民主的陳義如此之高,使的專業者與地方團體無人能拒絕,但因為官

僚的作業體制,或者說其新市府意識型態所領導出的民眾參與設計獎,將一波本

應由社會運動所啟動的環境改造,變成公辦的社區獎,被專業評審允諾的社區者

方能競爭到資源,這有點像是公辦舞會般的,將社會生猛批判的年輕活力置放在

可約束的範為內盡情宣洩一樣。又因為市府所持的開放態度,反過來反而使的一

些基進化的運動路線轉變成制度內的參選,放棄原有的抗爭姿態,這才是新市府

上任後,有關社區議題的抗爭驟減之故,收編的真正力量正在於形式上的公部門

對於民主誠意的允諾,非簡單的是社區團體全部投向綠色旗幟之說。而且,原本

在權力架構上相互對立的社區與政府,反而變成有機會晉級的社區與市府結成聯

盟,造成與其他爭資源的社區排拒的局面,原本由下而上的社區運動在此脈絡

中,變成了中上階級社區與市府聯手對抗貧困社區的事實,化解了原本可能站在

同一戰線上的社區組織71。

這是「反對市府推土機」開始時的歷史時勢。

71 在第一屆都市設計獎頒獎時,得到入選獎天母保變住三玉社區的女里長,在碰到獲得優等獎

的康樂里里長禚淑雲時,對禚里長說:「你們那邊不要搬到我們這裡來嘛,這樣會破壞我們的保

護區你知道嗎?」

Page 75: 綠色推土機

75

第五章 反對市府推土機運動

寄身大地太朦朧,回首中原探路窮

躲進小樓睡大覺,管他春夏與秋冬 程雙興 康樂里居民

5.1墳墓家園

Page 76: 綠色推土機

76

5.11抗戰的怨靈與移民的天堂

民國 38年,國民黨的軍隊在大陸節節敗退,以山東、江蘇、福建及為主的

三十二軍團的士兵與其親屬,經由海南島撤退到台北。當初由於愛國心使然,當

國軍縮減部隊的的政策下達後,自願在無眷舍分配與無新工作的情形下,選擇自

謀生活。軍紀嚴明的他們,不能侵擾百姓,就唯有佔據日本墓園不會和活人有所

紛爭了。他們用最經濟的方式搭起棚架,心想這只是暫時棲身之地,不會久留。

當一年一年過去,反攻大陸雖然掛在嘴上,保衛台灣用來說服自己,但居住環境

總必須不斷整修,心裡的鬱悶和抗日交鋒的經驗,他們動手剷平了原是日人公墓

的墳場,將墓碑、棺材板都拆下來作為建材,先前的遮雨棚變成了木材磚塊和塑

膠浪板的房舍,日本墳墓的碑石砌成牆角、牆壁、洗衣版和房屋基座,明石鳥居

變成了屋舍的柱子,墳塚則壓在洗澡盆下。每間屋子都是小小的,先來者分給後

來的袍澤將就著住,這件事在當時引起日本社會震驚,日方並向國際法庭提出控

訴,頗為國際間側目。

60年代初,第一波城鄉移民潮往北移動時,陸續有許多來台北打拼的外鄉

人搬入,這也就是劉進慶(1975)對新興工業國早期的農業勞動力過剩造成的城

Page 77: 綠色推土機

77

鄉移民之描述。在此地,榮民老夫少妻與姻親關係組成一個緊密的連結網,由於

生活不易,大夥普遍經濟條件都不好,街坊鄰居的相互照應變得格外重要。朝夕

相處下,這兒逐漸變成了一個包含了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彼此生活緊密的鄰

里,這裡的房舍幾十年來以蔓延的姿態發展成形,每條小巷的每一戶幾乎沒有固

定格局,一戶人家的住處從一坪半到一樓、閣樓相加十餘坪的面積不等,而多數

人至今還沒有自己的廁所和廚房。整條巷道滿了各戶的廚具、桌椅、洗衣機等,

白天從巷口望去,交錯縱橫的曬一繩就像懸掛著萬國博覽會旗幟一般,煮飯時

間,整條彎道就如在合力辦桌一樣,同時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每一戶都備有好幾支

滅火器。即使里民長期仰賴著公廁提供水源、洗澡,多戶共共用一個水電表,它

仍是台北市最後一個如此獨特少見的鄰里,山東話與福老話相互解釋,原住民語

言與北京話相互照顧。在每年春節期間,家家戶戶相互拜年,小孩奔跑在爆竹屑

撲滿的狹窄巷道就如同奔跑在地毯上一樣,鄰里長拿著紅包走訪敞開大門的家家

戶戶、敬酒,直到初三或精疲力竭醉倒為止。

這就是佔地面積近四點五公頃的的十四、五號公園。位於中山區南京東路一

段北側與林森北路東西兩側,東側為十四號公園,面積三點一五公頃,西側為十

五號公園,面積一點三四公頃,日據時代就劃定為公園,民國 45年第一次都市

計畫通盤檢討認定(重新承認日據時代的都市計畫編訂)為其公園,民國 75年

完成土地徵收。清代,這塊地區稱為三板橋,命名由來是郭錫榴開築榴公圳圳道,

便於農田灌溉,但由於艋舺京松山到基隆的道路,必須跨越榴公圳,郭氏為方便

行人,特在今南京道路口偏北處的榴公圳上鋪以木板三條,故附近一帶到今信義

路均稱為「三板橋庄」(趙莒玲,1993)。日據時代,三板橋庄被改為三橋町,

列為共同公墓。灣總督乃木希典代桂太郎的母親和明石原二郎都葬於此,當時只

有日本人可葬於此處。林森北路的晶華酒店現址原為「參道」,是日人自圓山台

灣神社返回時,從中山北路折進來參拜的專屬道路。歷史讓這兩土地有了不同的

命運。前者風風光光的向市府租用了現有土地,逃避了日據時代劃為林蔭大道的

命運,後者則成為都市人們亟欲可思的綠地。

Page 78: 綠色推土機

78

5.12非正式家園與經濟

非正式地景是都市過程的債務,與七號公園有著同樣的歷史成因,家園意味

著不僅居住而已,還意味著以地方性獲取經濟來源與社會關係支助這個前現代的

求生網絡。非正式家園是違建歷史的具體呈現,非正式經濟則是依賴都市過程而

有的自我剝削與彈性生產。更重要的是,以家園作為非正式部門工作地方是結合

家庭生產與再生產活動的接和點,其工作(生產)和回家(再生產)休閒(消費)

等全部在同一地點完成,此種連續性(contiuum)關係是康樂里獨特地方感與社

區感的生產方式。

三十二軍團的年輕軍人來到此地時,林森北路還未拓寬,周圍人煙稀少,除

了墳墓還是殯儀館和火葬場,要過了六條通後才有一些原作日本生意的小店。這

群年輕剛退伍的軍人,憑著年輕體壯在附近拉起三輪車,多在南京東路與台北車

站間循環,戰時受傷的則憑著家鄉手藝賣起饅頭、蔥油餅及山東小吃。五零年代

第一波城鄉移民來到時,因為活人群聚集死人地,周邊地區才重獲生機。第一批

Page 79: 綠色推土機

79

來的官兵多聚於十五號公園,第二批來的退伍的軍人、軍人的友人、老鄉和因為

姻親關係來的城鄉移民則多聚於十四號公園。民國七十幾年林森北路拓寬後,此

地區與南京東路、中山北路與火車站後火車站地區逐漸繁華,沿林森北路面開始

有了些小商家,已經拉不動三輪車的回到家裡作些零工或者作小生意,開雜貨

鋪、地攤、小吃店等,靠著延長工時賺取微薄的薪資。鄰里成為一個依賴附近商

業與自我維持的地區。即使如此,炫曜奇異燈彩的林森北路到此仍有明顯的視覺

斷裂,隱藏在街面背後的無奈彷彿會隨時吞噬繁華般的黑暗,黑暗地景裡的人比

一般人都還要辛苦才能維持在貧窮線下的生活。

凌晨時分,康樂里的窄巷內就會走出些人,有提水桶的洗車婦、穿反光衣的

清潔隊員、騎單車的送報生、賣饅頭蔥油餅的榮民、開店的居民﹍﹍。天色未明

時,九十七歲的宮先生已摸黑起床,每天六點,他與大多(將近三分之二)從康

樂里同來的清潔隊員一樣,要向中山區清潔隊報到,點完名後,他謹慎的過街去

清掃中山北路市銀行兩側的大道,大約花一、兩個小時,掃玩後他可以慢步踱回

康樂里,喚醒半身不遂的妻子共用早餐,它是環保局的「黑牌」清潔隊員,原本

擔任清潔工的,也是所謂的「以工代賑」,是六十幾的宮太太,但是她在兩年前

中風,而一家人又需要這份每月一萬多元收入補貼家用,於是宮先生就「夫代妻

職」,由於中山區清潔隊員多是來自康樂里的老鄉(中山區清潔隊員的三分之二

來自康樂里),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掩護宮先生至今。先天失明的管女士嫁給

山東籍丈夫時家裡頗為擔憂,因為一個眼睛看不到,一個耳背,兩人語言不同如

何生活,養孩子餵哺的奶不夠,鄰居就抱過去養,她嫁到康樂里後沒買過一件衣

服,每件衣服都是厝邊相送。就任 20鄰鄰長的林飛龍,十四歲來台北學手藝,

十幾年前搬入康樂里娶妻生子,開了間水電行,社區內的家電毛病全是他義務服

務,三不五時就陪陪他過去對他照顧頗多的外省叔伯喝酒談心,在市府拆遷前的

幾天,他每天騎著摩托車往外替林里的老人房子,幫忙鄰里拆冷氣搬冰箱。二十

幾歲的林先生與小他幾歲的妹妹都在台北上班,家裡只有一位雙眼失明的六十歲

的媽媽,上班前他準備好可煮的食物,上班時,媽媽自行在巷道煮食,鄰居們會

告訴她何時好了,也會提醒她小心火爐,就這樣兩個年輕人才能工作。較不幸的

的唐媽媽,兩年前因為掃馬路時被車撞倒,司機逃逸,造成唐媽媽行動不便,原

本畢業於台北商專的養女只得放棄全職的工作,照顧媽媽生活起居,每星期去醫

院兩趟做復健工作。

Page 80: 綠色推土機

80

這些故事72,足以寫實十幾本人與環境的關係,以及所謂的鄰里關係是什麼

回事。這個緊密的鄰里,補足了台北市福利體系的缺乏。換言之,如果拆散了家

園,原本不在福利名單之列的家戶,都會變成需要福利資源的補助。非正式家園

經濟提供低收入人群的居住財貨、消費財貨、本地資本財貨來源、增加雇庸與產

出比例,使得正式家園得以維持而對國家正當性之威脅減低,這也也使的非正式

家園裡的人們必須在自我維持與自我剝削的邊緣裡生存。家園的意義對他們而

言,比所謂的社區來的重要的多。

5.13貧困的專利

對於「貧窮文化」的見解以及對於「違建」的學術論爭或多或少都曾梳理了

某些常識之謬誤,對於都市過程以及資本累積所產生的附帶效果也可見於許多研

究73,康樂里的實際狀態部份符合了對於貧窮文化與違建小屋交集部份的分析,

但也有其特殊性。

就政治而言,由於原初住民的特性,政治上保守和依附是普遍的狀況,許多

榮民身兼國民黨的小組長,在選舉時動員鄰里,在平時則依靠國家(國民黨)領

取衣食來源,意識形態上的靠攏是典型的政治酬庸父權關係,貧困增加了意識形

態的強度,別無選擇的危機感使得意識型態的作用同時是物質的。這個中山區最

貧窮的一里,在民國68年中美斷交後所發起的「捐機報國」運動裡共捐了50幾萬,

許多榮民連棺材本都捐了,現年76歲修本忠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他現在身體上

的疾病加起來超過十種,榮總甚至還為他細心地製作了一本病症日常注意手冊,

當初賣豆漿的他將尚有一萬兩千元的存摺與印章交給鄰居的年輕人,要他全部領

出來,年輕人問全部領出來你怎麼辦,他說:「圖章也給妳,把錢通通領出來。

72 有關這個鄰里的故事,在運動中有許多媒體都作了記錄,畢恆達也寫了好幾篇他親自訪問的

一些故事(見聯合報 1997.2/5, 第 11版,台灣日報,1997.2/15,第 7版,中時晚報,1997.3/3,

第 10版,晚安台北)。 73 如蔡明璋,1996,「台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美國貧窮政策的演進則可參考萬

育維之「美國貧窮政策的演進與省思─兼論貧窮政策上的爭議」。

Page 81: 綠色推土機

81

留著錢要幹什麼。有武力保護國家,才會有個人。」。六十多歲的梁大爺,穿著

傳統的長褲,解開腰帶,一直擠,擠出手飾項鍊,然後說:「通通給我拿去賣。

老美不管我們,自己怎麼能夠還有私心。」年輕人勸他留一點,他說:「你們年

輕人不懂,我們已經無路可退了。路死路埋、溝死溝埋。死在那裡都不知道,還

要棺材本幹什麼。」。這些老兵還笑有錢人不捐錢,不知死活。共產黨來了,還

會放過他們嗎?幾年後台灣的某個選舉,民國六十幾年就住進公園預定地內的陳

伯伯又成了政黨的投票部隊。以主副食作為威脅,他的戶籍被迫遷入彰化田中的

榮民之家,直到民國七十九年才又遷回公園預定地內。由於戶籍在七十五年市府

拆遷公告以後才遷入,因此他只能拿到八成的人口搬遷費。

相對於外省人的政治認同,康樂市場的攤商74則略有不同,第一代的城鄉移

民從農村進入城市,文化上的衝擊小,因為他們也是建構都市文化的一份子。由

於與外省人一塊生活,對於其生活處境較其他地區來的理解,階級屬性相同雖然

拉近彼此關係,但從小生活的上的壓迫與政治大環境造成的歧視經驗使的他們對

於國民黨並沒有特殊的支持性。民國70年開始屢遭家園拆遷的恐懼,使得他們與

在野黨建立某種關係75,中山區的省籍分佈特性使得他們容易與周遭本省人發生

關係,特別是位於十四號公園內的三座廟宇與每天將近五公噸的資源回收站,宗

教信仰來往與回收行業經濟節點使得他們遠較於十五號公園的住戶來的具有開

放性,政治訊息上常有不同的判斷,使的這個關係緊密的鄰里在政治上並沒有一

致性。正因他們所提供的選票並不足夠在政治上產生威脅,以致他們並沒有要政

黨強烈支持的本錢,不同於七號公園可以拱出半個市議員,不同於十二號公園有

緊密的支持對象與資源,物質上的貧窮與政治傾向的分裂是康樂里貧困的第一項

專利。

74 攤商執照原有社會救濟的意涵在內,民國 66年,在台北市首次頒佈「台北市攤販管理辦法」

裡,必須具備以下身份:必須在台北設籍五年以上的市民、具備貧窮或急難救助資格,或年滿

55歲以上、無其他收入、家庭賴其生活者;或未滿 55歲、但身體殘缺、或因意外事故生活無著、

亦無其他收入、家庭賴其生活者,才得申請。(殷寶寧,1994:22)。由此規則來看,政策的目

的是江攤販管制成為「窮人的專業」,讓都市貧窮人口可以藉由非正式的攤販生意謀生,替代國

家原本應承擔的社會安全責任(戴伯芬 1993:28)。是故康樂市場的攤商並非外界所想像的富有。 75 十五號公園的住戶即使在國民黨主拆的年代,也多是透過國民黨議員的反對,但康樂市場的

居民則動員民進黨的議員表示反對,這是很大的一個不同。

Page 82: 綠色推土機

82

就歷史而言,貧困使得人們善意而幽默地對待自己的處境,卑微的認同並沒

有減輕鄰里的認同感,而是對外難言的自身存在之地的自信。地方感與感覺結構

並沒有芭蕾舞步般優雅。人鬼同處變成了一個常伴枕邊的童話,有些墓碑上的字

是小孩最早認識的字,孫家屋裡碩大的墓碑刻著「能城家之墓」就是孫永寬最早

懂得的字。明石墓園在民國38年前的祭典情形仍被許多本省老人覆述著,被外省

人罵著,無論在罵中或是故事中都帶有對日前鳥居的處境的嘲諷與自滿。第二代

許多人到了二十幾歲才第一次在自己家中上廁所,小孩子從小被告誡不可玩火,

多次的火災全憑鄰里合作撲滅。年輕的孩子背負著沈重的包袱,青年們不願帶朋

友回家,社區密實的親密感認同並不足以外顯張揚,貧困造就了藩籬,這是第二

項專利。

「絕望地景」裡的人們要學會的希望是歷史物質性地存在的,這使得他們更

加努力工作,他們所享有的勞動價值觀與外界並無二致。鄰里有些老年榮民即使

領有榮民補給,也一直負責清掃公廁直到掃不動為止,田兆麟伯伯即是一例。或

者至欣欣百貨附近賣小吃,擺夜攤,從台南榮家逃出的翟所祥是另一例,他不願

待在榮家「安適」的環境,想與社會有所接觸,康樂里的老鄉借住了間違章給他,

他憑藉自己的勞力賣麥蔥油餅賺取微薄的生活費十幾年,死後惹來陳市長的一番

奚落76。許多攤商靠著延長工時,以廉價和欣欣百貨及中山市場競爭,早上賣菜

晚上擺夜攤,希望孩子們能夠唸好學校,但勤勞不一定能翻身他們卻不怎麼相

信,這也是貧困的專利之一。

5.14社區組織與領導權的形成

民國 64年,李登輝當台北市長時,就開始關切此地公園闢建的情形。家園

危機爆發以來,歷經了國民黨數任市長(李登輝、許水德、吳伯雄、黃大洲)的

拆遷決心與無拆遷動作,有能力者努力勞動爭取社會流動可能,無能力者則開始

不同於鄰里長選舉的動員方式。組織動員並不代表「地方認同」,這是生存危機

的本能而已,都市過程之既定意義,康樂里並沒有提出異議。較有趣的反而是,

76 陳市長應震旦集團邀請作專題演講時,還宣稱翟所祥先生只住了幾個月,卻死在台北市,「別

的地方不死,死在這裡,我真衰。」(聯合報,1997,3/2,14版)

Page 83: 綠色推土機

83

因為家園危機而組成的「十四、五號公園預定地住商權益促進會」(81年成立),

對社區內的防火、急難救助、舉辦社區活動大有助益,逐漸衍生出一個社區安全

系統和活絡、動員的社區引擎。

這個傳統的、以榮民婚姻關係組成的違建社區而言,蘿蔔與棍棒的交換忠誠

關係已不如之前穩固,一波波運動抗爭經驗,使得繼續信賴國民黨的居民減少,

第二代對於政黨的忠誠遠低於父母。以社區對政黨的認同而言,可以空間來劃

分,十四號公園預定地上,以第一代本省人城鄉移民為主的市場地帶,多半支持

民進黨,而在十五號公園則普遍支持新黨與國民黨,除了上節分析的原因外,抗

爭經驗也是其中之一。選擇性的政治投資部份來自國民黨長期脅迫拆遷的危機,

部份則是從自身抗爭的經驗中學習。

就地方領導權而言,則分為康樂市場會長、商家組織的會長,以及代表居民

及政治領導的里長三人,第二代普遍在政治領導權上缺席。社區歷史發展過程與

教育程度、階級條件導致領導權的產生。就居民歷史特性與選舉的動員經歷而

言,現任的禚淑雲里長,其父親是鄰里的老長官,某種程度接繼了父親的領導權,

又因為她從小生活在此地,熟悉山東話、普通話與福佬話,又因為個性大方,能

說善道,開店使得她社交關係廣,加上是社區內少數可以遊走在不同族群、階級,

對外又有良好關係的居民之一,很自然的成為社區的代理人,斷斷續續當過幾任

里長。同時因為康樂里是中山區最貧窮的里,資源貧乏,救急救難、申請社會局

補助、照顧無依榮民的後事等等通常由里長來負責,所以中山區別的里長通常稱

禚淑雲為「丐幫幫主」,與富足的社區不同,里長的選舉在此地並不熱絡。里長

與里民的關係除了政治上的領導權外,比較類似的關係反而像是軍中長官帶領一

群親密的袍澤般,以溫柔的權威來進行溝通。攤商組織與商家代表某種程度而言

也是如此,同一般老舊社區的地方角頭(local notable)的形成並無二致,但市場

與商家的會長,並沒有足夠的動員社區的力量,一方面其個人特質與社會網絡的

關係,二來,里長在屢次抗爭的過程建立里民的認同感也非他們所能取代。是以,

在抗爭過程裡容易看到社區居民對於里長的依賴,領導權高度集中使得動員非常

迅速有效率,但也使得社區組織一旦沒有領導,應變能力就不足。促進會的核心

幹部雖然是會長與鄰里長所組成,但實際的領導權仍在禚里長一人身上,康樂里

歷經將近十年的抗爭,但第二代並未進入領導圈中,以及可以做為社區代言人的

Page 84: 綠色推土機

84

少之又少是運動較深層的困境。

5.2以專業與人道之名

5.21綠色情結

作為一個研究者與運動者,在描述動員過程與理論分析,存在著距離的困

難。研究者的自我界定,是一個內在,並且判斷決策於運動之中的研究者,是以

研究在回答運動戰略的問題,也是在回答歷史的問題。由於運動的特殊性─由專

業者作為運動代理人的獨特性,使的分析不但要指出行動者在運動中的個人體

驗,是都市社會運動作為一有意義「歷史行動」之重要因素外,行動者的「個人

體驗」不是完全自外在結構性條件所產生,而是一個運動價值、理念、觀點,經

由運動的中介而被生產與再生產的過程,換句話說:結構性條件和行動者歷史性

行動無寧具有一種雙重特性,互相持續結構彼此。研究者希望能將此說清楚,關

於市府、市民(媒體)、社區與專業者本身在運動與歷史條件的結構裡,所各自

逃離與擁抱的神話。

當研究者在民國 82首次進入康樂里時,康樂里已經是個饒富運動經驗的社

區77了,82年底黃大洲的拆遷危機解除後,居民學會了向不同政黨求援,以利爭

取認同其訴求的方法。陳水扁市長上台後親口允諾的「先建後拆」78政策,使的

居民處在備戰狀態下的組織逐漸鬆懈,許多有能力遷出的居民也逐漸搬離,將屋

子出租。歷經十年來的抗爭,榮民老邁凋零,社區組織動員的網絡雖然存在,但

抗爭的信心與自我認同卻顯的薄弱,對於政黨認同的歧見也常常導致內部居民的

意見不合。

77 關於康樂里社區組織過程,參考附錄一。 78 陳市長於 84年 1月 10日向台北市議會第七屆第一次臨時大會報告:「鑑於以往拆遷戶安置

緩不濟急,因此本公園之興闢將採「先見後拆」之方式進行。」,同時於市政府於 84年 2月 13

日(84)府主一字第八四00七六一八號函至議會說明:「為配合本府需先完成安置後在行拆遷

之政策」,84年三月向議會第七屆第一次定期大會施政報告(書面)第 78-79頁所載:「俟安

置拆遷戶後再辦理地上物拆除作業完成後,在辦理闢建工作。」。就表面的訊息而言,陳水扁的

先建後拆是明確的,但解釋的底線則為安置好再拆遷。其中並沒有「安置」之定義為何。

Page 85: 綠色推土機

85

研究者與居民共同研擬、設計的「社區重建計畫」於民國 84年三月參加了

前述的「第一屆居民參與都市設計獎」,並透過私底下的遊說,將一個帶著批判

性標語(為何晶華能,我們不能?)、違反所謂公共利益想像的計畫(就地整建)

推進了優等獎之列,這是城鄉所第一次與居民合作的開始。比起以往的抗爭路

線,居民覺得更有希望能夠將自己的構想實現。在得到入選獎之後,研究者與社

區居民共同拜訪了都發局局長張景森,要求能否列一筆特別預算,交給第三者的

專業團體就「就地整建」或者研擬更好的安置地點進行詳密的研究,張局長首肯。

隨後,都發局爭取工務局的預算,交給現任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的楊重信與中興大

學教授共同研擬此一方案79。之後,中興大學的學生也數次進入康樂里,進行初

步的訪談。那時,正如選舉間的對於綠色旗幟的期望,居民除了積極的透過各方

組織重新擬想自己的未來,也與研究者多番未來計畫的可行性。 直到 85年初,

中興大學方面一直沒有更進一步的行動,我們覺得有點奇怪,研究者便與楊重信

先生聯絡,後來才知道研究案無疾而終,都發局沒有轉告給楊重信先生,居民也

不知道此事80。

民國 85年九月底,研究者與居民同時於報上(聯晚,85,9/30)得知市府急

轉彎的拆遷計畫,也才得知市府於 84年年底,陳就已指示市府秘書長廖正井成

立十四、十五公園闢建專案小組負責研擬計畫。在這份「宣告」中,廖正井以威

脅強硬的口氣表示市府最快在 86年年初,最慢在 86年六月底完成拆除,市府已

經研擬完善的安置計畫,希望揚言抗爭的部份營業戶自重,否則補償費一毛也不

79 張局長面對居民的說法與都發局內部會議的決議,略有不同。民 83年 4月的內部會議記錄內

第四點明白記錄:「會議結論(四)請公園處於八十五年編列預算研究十四、五號公園預定地現

址安置拆遷戶之可行性及研究其他安置替代方案」,工務局函覆擬請本局研究評估。本案因考量

本局縣有人立即前曾函覆不宜於現址安置拆遷戶之立場,為求客觀性,本案見請中研院經研所副

所長楊重信博士及中興大學地政系金家禾應允研究評估。」這份內部文件或可是張局長真正的專

業想法,他對居民的表示,比較接近(聯合報 1995年 1月 15日第 13版)所言:「張景森表示:

市長陳水扁已表達過先建後拆的立場,這點無庸置疑﹍至於就地安置及市民參與的意見,他個人

也持贊同的看法,他認為市府開闢公園,是否一定要將拆遷戶搬離到離當地甚遠的南港一號公園

專案國宅,有討論的餘地,必須考慮到拆遷戶的生計、地區鄰里的關係等等,他個人則傾向就地

安置的作法。」 80 當研究者打電話給楊重信先生詢問此事時,楊重信表示都發局後來並無正式簽約,也無正面

告知案子取消,由於案子委託給中興大學的金家禾負責,事後的發展他也不清楚。

Page 86: 綠色推土機

86

給,還要依建築法追討不當得利(自由時報,1996,10/5,3版)。當天台灣日報即

披露當地要建成音樂兒童公園(台灣日報,1996,10/10,14版)。這個突來的危機,

使的居民組織慌亂不已。一方面,居民透過與研究者的聯繫,再度拜訪了張景森

局長,張局長也給我們一些建議81,再來里長直接與廖秘書長通電話,表達心中

的困惑,但廖秘書長的口氣仍然堅定,表明市府不變的決心82。在市府發佈計畫

後,國民黨議員如黃金如、陳玉梅、林晉章等人立即表示市府違背承諾,將在議

會時杯葛預算。在居民方面,里長以及市場會長、商店會長也拜訪了中山區的民

進黨議員許木元、藍美津以及謝慶達等,這些在早期對居民表示善意,並協助對

抗國民黨粗糙政策的議員都加以婉拒。使的居民無法如競選前的協議空間。

廖正井所提的安置計畫有兩個特點必須加以說明,這是後期聯盟捲入運動的

前提。第一:關於安置計畫(詳細情形請參考附錄二)跟黃大洲時代相比,一模

一樣,並無任何進步的地方,不但國宅遙遙無期,由於康樂里比起七號公園、十

二號公園的拆遷戶,更為貧窮,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老人眾多,在國宅興建完成

之前,拆掉居民住所恐怕會帶來其它的社會問題,且違背了市長之前的承諾;第

二,廖正井的說詞中,透露了一個陳水扁政權善用的伎倆,先將安置計劃曝光,

保留拆遷日期的彈性,試探居民與市民的反應再作最後判斷。我們可以看出:廖

正井將陳的「先建後拆」政策說成是安置計畫出來,房子就可以拆了,他先陳代

為食言,作個風向球相當明顯,而且拆遷日期並無須重新公告,而是依據民 75

年 7月 7日的公告執行拆遷(當年的預算已被收回國庫,該公告自然依無所附立

而視為無效,且歷經十年,依法必須重新公告以宜進行都市計畫檢討),換句話

說,拆遷日期是不確定的,只要政府說何時拆就拆。關於法令,十四、五號公園

預定地必須按照「台北市舉辦公共工程隊合法建築及改良物拆遷補償暨違章建築

處理辦法」辦理,不可能如廖所說要按照「建築法」對居民要求賠償,但關於「罷

81 在禚里長再度拜訪張局長時,張局長表示:這可能是廖正井揣摩上意作的決定,希望我們不

要直接找陳水扁,而是透過各種管道反應給陳市長居民的意見。基本上,我們的判斷與張局長一

致,覺得這可能是幕僚作業的心態未改之故。同時,因為廖正井也是黃大洲時代七號公園拆遷案

的推動者之一,作為一個國民黨黨員,要取得重視的「政治猜測」也使我們相信張局長的判斷。 82 禚里長隨後與廖正井通電話時,廖秘書長表示希望禚里長可以配合市府拆遷的計畫,禚里長

表示市府違背了原先的承諾,安置計畫仍然畫餅充飢。廖正井表示:如果你們不配合,市府會依

法告你們不當得利。禚里長進一步表示為何晶華或者欣欣為何可以變更?廖秘書長對禚里長說:

如果你們向晶華或者欣欣一樣有辦法,就想辦法去變更好了。

Page 87: 綠色推土機

87

地得利」、「違建」等說法卻留給台北市民深刻的印象。

一直到陳於 11月 10日正式公開表示春節後一定拆除以前,居民仍深信張局

長的判斷。認為是市長不清楚居民生活的處境,因資訊不足誤判了官僚的想法是

可行的。綠色情結同樣的影響研究者本身和後期捲進來的空間專業者,由於綠色

情結,我們錯失了事情原本可能可以改變的時機,居民壓制了反彈的情緒,在市

府公佈後並無激烈的抗爭與聲音出現,可能使市府覺得居民反彈不如預期的大,

而後期採取強硬的手段。同時,市民一心以為議員方面可能可以在預算上把關,

對安置計畫的疏失也未讓外界明白。從 11月初到隔年(86年)中間,除了國民

黨團決定杯葛預算,甚至計畫讓黃大洲版通過外,禚里長鑑於市府之前遲遲未回

答要求安置貧困居民的要求,要求區公所先行進行訪視,區公所按照社會局的電

腦資料統計出五類急需照顧的名單,共有 404戶,這成為日後推土機聯盟與市府

第一次進行談判(市府原本認定應協助的低收入戶只有 35戶)的最大差異的來

源,也是籌碼。

這個階段,較像是國民黨議員熱身賽,與市政府彼此放話探視,國民黨鎖定

在陳就任第一次市政施政報告,書面所提之「先建後拆」承諾,而市府除了一再

表示這是有史以來最優渥的補償辦法外,另還指明帶頭的里長非常有錢,居民早

已紛紛捲好鋪蓋準備搬家等,甚至還將預算問題丟回議會,如果預算過高,議會

可自行拆除(自立早報,1997,1/4,14版),關於居民實際生活上的苦難與安置計

畫真正的問題還未被端上台面。

非運動團體的組織過程

到了 86年 1月時,陳表示拆遷日期訂於三月四日,絕不改變,如果議會不

通過預算,市府預定時間一定拆,居民找議會要錢,同時所謂的「先建後拆」採

彈性認定,只要建照發了就算,引起了國民黨議員的反彈。在議會部份,國民黨

聯合新黨將「台北市舉辦公共工程對合法建築物及農作改良物拆遷補償暨違章建

築處理辦法」修正條文通過「先建後拆」原則,明訂市府需先安置拆遷戶才能拆

除,這條「陳水扁條款」引起府會之間緊張關係,除了提覆議案外,陳開始打李

登輝牌,說這是李總統多年的心願。(聯合報,1997/1/17,14版),同時至李總

Page 88: 綠色推土機

88

統家喝茶聊天的消息一直外強力放送,想要消解國民黨議員反對勢力的意圖明

顯。一直到議會 1月 27日通過預算並附帶四項決議:先建後拆、獎勵民間投資

興建地下商場、搭臨時攤棚解決康樂市場周邊零售市場需求、重新公告之前,期

間分別經過三次台面下的協商與陳情。其一是攤商代表透過福爾摩沙基金會的人

士與市府參事馬永成協商,希望市府能夠為他們安置在新生南路高架橋下,雙方

初步決定,攤商可要求議會將其攤商補償費刪除,則市府可將他們重新安置,這

部份化解了攤商的抗爭意願;其二是居民代表與里長再度拜會張局長,希望他能

予以協助,張局長表示雖然他覺得居民自提的方案不錯,但要經過都市計畫變更

麻煩,而且老人公寓與平價住宅與周邊的景觀不襯,而且可能帶來居民住不進

來,而將國宅權利賣出,反而讓中產階級住進來等等理由,這使得居民之前的信

賴變成感覺無助,其三,在議會通過的前一天,議長陳健治邀請里長與國民黨團

和新黨議員共商,禚里長表示,如果市府真的勢在必行,希望議會至少爭取到重

新公告,讓居民有足夠的時間準備搬家,這是造成議會日後通過預算的部份原因。

就研究者與專業者介入之狀況而言,這個階段我們仍與居民共享同樣的「信

仰」,一方面我們認為陳因為資訊不足而下錯判斷,二來議會可能還有迴旋的空

間。這之前,研究者開始向周遭朋友解釋說明康樂里的處境,並未獲得太多的支

持,轉而採取了動員城鄉所之象徵論述,邀請王鴻楷、夏鑄九與所長畢恆達先生

撰寫文稿,由研究者提供初步的參考資料。在預算通過前的一次都市計畫委員會

召開時,研究者併同里長居民向王老師說明市府安置計畫之草率,而王教授在都

委會會議中,也邀請里長當場說明,使的在場的陳師孟與廖正井尷尬萬分,最後

陳師孟以主任委員的身份,說明這是市府既定政策,同時都委會並沒有權力來決

定安置計畫83。

在 1月 22日居民前往市議會抗議前,夏的文章正好於中時的民意論壇出現,

83 這次的都委會會議,可看出示府主導的角色並未改變,即使在會場有許多委員們表示違建是

因為歷史債務的問題,更因該小心而人道的處理,然而陳師孟卻明白表示都委會的權責。王鴻楷

教授並不滿的說:難道都委會只是在圖片上畫畫紅藍線區域而已嗎?另一位古風史蹟協會的張黎

文在不明就裡時,也說:當市府拆除違建後,應該考慮當地日本墓的保存問題,王老師當面斥責

說:難道保存死人比照顧活人來的重要嗎?這讓研究者想起當年王老師因為晶華開發案,被辭退

都委會委員一事。張黎文的話某種程度代表了一定市民的意識型態和某些專業者的看法。

Page 89: 綠色推土機

89

造成了市議會在總質詢時,以夏的文章作為相互攻訐的理論支持,一併翻出國民

黨中央黨部的舊帳84。陳不但未接見居民,更在總質詢上表示:「這完全與明年

的市長選舉無關,而是關心當地的公共安全,每晚我只要想起當地可能發生火災

而有市民傷亡時,我就睡不著,而且議員也沒辦法證明當地有人票投給我。」在

場外旁聽的居民氣憤非常,連帶著使許多原本支持陳的人當場懊惱不已。市場會

長阿義,在會見市長未果後,與研究者說:

當初我幫阿扁選舉作庄腳,不顧市場後面居民的反對,硬是將阿扁的旗幟插

滿市場,連阿扁來康樂市場,鞭炮的錢還是我和里長自己買的。我帶阿扁到

三太子前面燒香拜拜,求三太子保佑阿扁長命百歲高票當選。如今扁仔講怎

樣證明我們有投票給他,真令我想撞牆。

這之間,市府強悍挑鬩般喊話要用掃除電玩的決心來拆除地上物(聯合報,

1996,11/12,14版),而且對於街頭遊戲也很有經驗他絕對不吃這一套(中時,

1997,1/14,14版),都因為居民等待可能善意的回應而不在意,直到預算通過,

市民連最後的希望防線都破滅了,雖有居民執意抗爭到底,但更多的居民對政府

失信的沮喪來的更為強烈。

在預算通過之後,研究者以一帶一的方式,帶著城鄉所老師與學生進入社區

作基礎的調查與訪問,社區實際現況感染了每個深入社區的學生與老師,這些進

入社區作過社會調查的人,從運動初期到後期,幾乎沒有退出或推辭過,而且,

很多時候走在研究者的前面,他們或許不是街頭運動的專業人士,但是社區實際

生活的苦楚喚起了深藏內心的人道情懷,許多願意加入社會調查的同學,更是比

研究者更為堅定地推動後期的抗爭。嚴格來說,此時的運動團隊並沒有被組織起

來,以幾位常在核心討論的同學為主作為資訊來源與判斷行動的安全閥,細部的

分工像極了彈性生產。一來我們認為與市府的協商大有可為,二來我們並非專業

的運動團體,以社會運動作為號召不一定有效,反而直接訴求專業上的「理性」

來的有效。

84 陳學聖議員在質詢時,拿著夏的文章對市長說連夏老師都這樣說,你為何還執意拆除?市長

回答夏教授寫的也不一定全對,夏老師不是也表示中央黨部不應發給建照嗎?陳回辯說:如果你

說夏老師說的是錯的,那麼中央黨部的建照就應該發,而違建也應該拆,不是嗎?

Page 90: 綠色推土機

90

專業知識與人道訴求的基調

二月二日於林森公園舉辦的「反對市府推土機」公共論壇,是專業者首次集

結、公開的捲入事件的開端。之前,由於夏與畢的文章見報,引起輿論界的關心,

我們也透過相關的資源取得空間專業人士、社會學家與社會團體的理解85,進行

初步的連署工作,以「反對市府推土機聯盟」來代替城鄉所發言和侷促的角色,

其中特別強調連署名單之列市府顧問的高比例。我們也整理了關於當地弱勢居民

的組成與現有的台北市福利資源現況的資料(見表 5-1,5-2)來說明市府的安置

計畫,實不足以解決當地的問題。就空間論述而言,無論是都市經濟學者(如華

昌宜教授)的論點,就專業與社會運動的角度(如夏鑄九、陳志梧、曾旭正)、

純就專業設計規畫的論點(吳光庭),或者人道主義且關心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

(如畢恆達、喻肇青)都有充分的理由來反對市府目前所進行的計畫,這使的專

業論述界統合容易。

這次「反對市府推土機」公共論壇,在專業知識上綜合了以後的「論述戰」

主軸,簡單來說,就是以推土機來解決都市更新(雖然跟所謂的都市更新作法有

所差距,但這確是有效的措辭)無法解決問題,需要的是更細部的計畫與靈活的

都市經理過程,在公園設計更本未出爐之前,市府實不宜草率進行。在人道訴求

上面,此次論壇將市府給予社會印象:抗爭的人都是有錢人,移轉到真正看到生

活在預定地上的生活,強調弱勢居民更需要緊密的鄰里網絡之重要,市府的拆遷

計畫最重要的其實是「安置計畫」而非補償金的多少。而且,在論壇裡,我們更

將責任丟回給張景森局長,認為都發局應該作為一個協調整合的單位,重新考慮

三月四日的拆除期限與公園規畫設計問題,並提出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與都市設

計學會願意在一年內找出兩全其美的方法,解決居民安置與公園規畫問題,否則

解散學會。就這次的政治效果而言,市府降低原本的高姿態,並透過張局長的聯

絡,市府主動邀請城鄉所協商,這是隨後進行三次協商的由來。

人道的觀點不僅是專業論述的看法而已,就運動性而言,人道主義更容易召

喚市民對於「貧困」違建戶的想像,召喚擔心政黨投靠猜忌的專業者,這是有效

85 聯盟聲明與連署代表名單,見運動文件 PP6-8。

Page 91: 綠色推土機

91

的進入點。這個看來臨時性的戰略,即以專業知識啟動協商和人道主義召喚社會

是運動的基調,也決定了運動代理者的命運和運動的結果。

表 5-1:86年一月底,台北市老人社會福利資源表

(保守估計,預定地上的弱勢戶中有接近兩百位老人,其中一半以上為夫妻或有家屬者,以當時

的資源表而言,明顯在安置老人問題上有所不足,平價住宅是另一種安置的方法,但現有的台北

市平價住宅總戶數共有 2048戶,待修的有 99戶,空戶有 32戶,候缺戶有 699戶,更本緩不濟

急)

項目 床位 空位 待缺人數

廣慈博愛院 840 214 (限單身者) 浩然安養院 800 46 老人自費安養中心 384 3000人 陽明老人公寓 131 預計民 89年 3月完工 朱崙老人公寓 67 預計民 89年 1月完工 兆如老人安養護中心 安養 252

寄養 264 預計民 87年 10月完工

至善福利園區 安養 186 寄養 466

預計民 88年 5月完工

資料來源:林瑞圖議員、社會局與本研究合併整理

表 5─2 十四、五號公園預定地之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老人/ 殘障/ 臨時工(以工代賑)

名冊統計表

(資料來源:中山區公所 85年十月份統計)

名稱 等級 金額 人數 總計(人)

低收入戶 生活照顧戶

生活輔導戶

臨時輔導戶

每人 6720元

每戶 3800元(三節慰問)

不補助(建保免費)

16

9

10

35

中低收入戶老

人(男滿 65歲,

女滿 60歲)

一般民眾

榮民

註銷

每人 6000元

每人 3000元

每人 990元

73

12

73

38

196

殘障 每人 7200元 116人 116

臨時工 薪資為 12000元 64人 64

Page 92: 綠色推土機

92

合計 373人(扣除註銷人數)

◎另依台北市十四、五號公園興建工程用地範圍內建築門牌編釘。九百多戶中至少有 141戶為民

國 53年之後興建,有 65戶為 77八月一日後興建。

5.22運動代理者的權力與困境

專業代理人的現實權力

於 2月 4日的居民舉辦年「最終年夜飯」的前夕,居民正式收到市府的拆遷

通知,距拆除日期只有 28天。當天的年夜飯,由里長與商家代表籌錢出了 40

桌,邀請裡內弱勢居民與老人們共聚一堂,這次的活動相對於市府善用的象徵語

言而言,有相當的有殺傷力。就象徵效果而言,一方面,這是鄰里網絡最現實而

動人的表現,請共聚四十年的老人們與鄰里一起用餐,讓許多心情苦楚、擔心未

來不知何處去,只準備兩個饅頭準備過年夜飯的里民倍感溫馨,而透過媒體的報

導,消毒了部份所謂「部份商家帶頭抗爭」和「不少有錢人」的誤解,同時由於

隔壁由興雅里里長號召附近婦女為保存「康樂市場」所舉辦的黃絲帶簽名活動,

部份化解了市府單方面宣佈預定地附近居民贊同拆除說法,二方面,除了城鄉所

師生外,包括了瞿海源、丘如華等人都出席現場,並且放映了全景工作室在當地

記錄兩年的「陳才根與他的鄰居們」,由學生改編陳競選歌曲「台北新故鄉」的

「窮人的墳場」變成電視新聞裡的絕佳配樂,而現場裝置的黃絲帶與巨幅的小孩

照片則是最好的佈景,提供足夠的景深。

在市府主動尋求協商(2月 12日)的前一天,陳水扁透過媒體重申了李總

統的支持,中山區公所初步決定可能於及吉林國小設置臨時收容中心。2月 12

日協商的當天,市府參與人士包括了張景森、陳菊、馬永成、羅文嘉等人,聯盟

代表則有夏鑄九、畢恆達、吳光庭、曾旭正、陳志梧、喻肇青、華昌宜與學生代

表。此次協商,聯盟表達了基本的要求:緩拆與重擬安置計畫(這個安置計畫應

是擴大現有961戶弱勢居民實際狀況的調查,之後擬出所有可能的替選方案,讓

居民在資訊充分的前提下作選擇)。從協商過程裡可以看出市府的權力核心在於

羅馬兩人,特別是馬永成,他是能掌握底線的裁判。社會局局長陳菊則是首次進

入狀況,她以絕佳的信心保障社會局絕對可以做好安置,儘管在這之前,社會局

Page 93: 綠色推土機

93

覺得需要安置的戶數只有35戶低收入戶而已。馬永成一再表示市府的溝通誠

意,並說明市長做事的態度一定事先決定日期,以免官僚體系有所藉口,如果真

的不行他絕對不會執行。他同意聯盟的訴求,但不願改口緩拆,只能說:在拆遷

之前會做好安置,並且在下次會談前,市府研擬其他的安置的替選方案,供社會

局進行第二波意願調查(城鄉所學生可以一旁協助),而且同意市府重組一個跨

局處的小組來執行。關於2月20日的補償金發放,馬永成拍胸脯保證想辦法,

讓居民領取其沒有期限。

協商當天下午,社會局動員了二十位義工進入社區進行初步訪視,兩天後,

居民收到斷水斷電通知,再隔兩天居民收到除戶通知。

市府兩面策略?

運動代理者的困境正出自於其象徵。市府主動邀請城鄉所協商,說明了城鄉

所在正當性所具有的象徵性,與及所代表的進步運動聯盟網絡可能投入的力量。

但也正由於此,居民失去了與市府直接溝通的管道,讓事件的發展與媒體焦點聚

焦在聯盟與市府的談判過程上(這是運動中期以後媒體變成重要的戰場,以及媒

體的嗜腥性格將之扭轉到師生鬥很大的原因),居民反而必須透過聯盟,才能表

達想法,自行組織抗爭、動員的力量被放在期待代理者能夠帶回好消息的希望

上。(見分析圖 5-1)。我們或可說,這場運動以學生為主體,即使老師們踩著

煞車,戰術上的武器也由老師們的論述所提供,但因為學生掌握了戰略上的最終

決定權,特別是運動過程的操作與媒體的溝通。

圖 5-1 媒體焦點與運動領域權力分析圖

談判代表

聯盟師生

社區居民

市府

市民

媒體

空間專業界

文化界與

社會知名

人士

社運界

Page 94: 綠色推土機

94

第一次協商之後,學生覺得市府的誠意可危,雖然動員大量社工人員進行意

願調查,但卻未按照協商內容所約定,同時威脅居民的動作加快,先是斷水斷電、

又是除戶通知(居民要先遷離戶口才能領到拆遷補償費),居民在一個月不到的

時間內已經無處可去下,怎麼會有新的居住地點?這段時間,危機緊迫,城鄉所

師生開始了較為具體的組織,透過公開舉辦的說明會,動員學生會幹部的加入,

完成了大抵的分組工作,如負責媒體、運動策略、論述與文宣等。組織仍然沒有

所謂的領導,只有針對事件中逐一討論判斷,由與社區關係最為熟悉的人作最後

的把關動作,在默契上以核心人物為最後的決定者。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基本上還

能保持一個對等的關係,一方面老師就位置上不便作為決策者,也不願成為領導

者,但學生必須爭取老師們(以及老師網絡)所有的象徵性,所以某些方面必須

妥協老師在專業上的堅持與運動策略的保守。這段期間,華昌宜先生扮演了舉足

輕重的角色,他親身跑去國宅處與相關單位找出相關數據,並親訪里長瞭解預定

地上住民的情況,帶著計算機開每次會的先生精算出一個三贏的「部份就地安置

計畫」,成為第二次與市府談判的的基本模型。此外,學生們也將此意見和社會

學者、自行的社區調查併成一份完整的書面說明,準備於 2月 18日的「市府的

誠意社會的正義」記者會之前發送(此份聲明見附錄三,是運動者觀念的首次整

理)。2月 18日的記者會,是一個策略性的安排,先將聯盟的計畫與市府的疏

失公佈,以便在 20日日的協商中取得優勢。

此計畫基本的構想以公共利益及照顧弱勢居民為出發,計畫在當地以公園面

積的百分之六,佔地約 850坪,興建十層樓高的市民住宅作為安置用,以容納那

些真正無法負擔搬離社區網絡的居民(約估為 300戶)之用,此市民住宅以租用

為原則,可納入社會局原有的社福資源,循環利用,既可解決台北老人公寓與國

宅系統之長期缺乏,又可安置真正所需之人;在設計上,市民住宅的底層除樓梯

間外,可全部挑空為開放之公共空間,如此住宅將與公園完全連接融合,實際使

用公園的面積不變。建物造價約 4.5億,其中 3億元可由節省下來之「建物拆遷

處理費」及「限期拆遷獎勵金」費取得(申請市民住宅者,自當放棄領取前兩項

Page 95: 綠色推土機

95

補償金)。而公園如果按多目標使用的話,若市府進一步於公園底層建造二層停

車場,則可容納 2000部車,不但有意周遭地區商機,更可為市府帶來無窮收入,

在通盤規畫與設計後,一次可解除、建設、安置問題,若以 BOT的方式興建,

交民間興建,快速有效率,在市府競選的時程上,不至延宕,而且不用為一個為

市民所詛咒的「簡易綠地」剪綵86,是一個市府、社區與市民三贏的策略。

「部份就地安置計畫」原是專業技術上一個四平八穩的計畫,但我們卻因錯

估台北的現實與既有領導權之強悍,變成痛腳,也使得之前要求重擬安置計畫的

訴求變得模糊。而城鄉所想要接個「老人住宅」規畫案卻由張局長這位曾是無殼

蝸牛領導核心,原本在空間專業上最有對話可能的的嘴中傳出。原本最不願相信

的事實在 2月 18日的記者會上暴露出來,自此新市府與官僚們逐漸暴露自己猙

獰的面貌。

記者會當天上午,市府相關單位於中山市場區民活動中心舉辦拆遷安置及補

償發放說明會,現場由於居民的反對一片混亂,陳水扁於市政會議中指責各相關

單位應檢討,並指示臨時安置所由吉林國小改為勞工育樂中心,並令工務局在公

園預定地向設立聯合服務處,供市民諮詢。當記者會開始的同時,白秀雄副市長、

陳菊、張景森一起初現在永興宮,原本在公園等待記者會開始的記者們全部轉移

到永興宮,隨後白秀雄與張景森更到公園記者會現場,對記者與民眾打招呼,並

說有任何問題請到永興宮的聯合服務處去,他們婉拒了教授、里長與學生要求同

開記者會,隨後便帶著記者一起離開。張局長原本答應參加此次的記者會,一同

辯論替代方案的可行性。

之後,里長居民偕同學生至永興宮,幾乎半請半架先把白副市長請到記者會

現場,之後陳局與張景森趕到才齊赴記者會現場。記者會現場,華昌宜報告了部

份就地安置計畫的構想,官僚都不表意見,只說待二十日第二次協商時再決定。

現場一位自立晚報的記者隨後請教了陳菊一個問題,陳菊一直保證社會局會盡全

力安置弱勢居民,絕不會讓任何居民流落台北街頭,但一位老先生苦於無處可

去,夫婦兩人無法住榮家或者養老院,但是平宅又沒位置,社工人員只給了他一

86 完整的計畫內容,可見「我們家在康樂里」手冊,另外,城鄉所同時進行的社會調查報告與

市府協商的細部觀點,可見聯盟發表於「空間雜誌」第 92期之 21─29。

Page 96: 綠色推土機

96

個崔媽媽的電話號碼,這件事情能否請陳菊局長幫忙,陳菊海派地馬上直接與居

民碰面,親自保障一定會解決他的困難。都發局長隨後在記者會上宣佈了,出了

目前的安置地點外,尚可利用懷生出租國宅(至年底約可完工使用)以及文化大

學城區部的大廈館(需整理重新設計),則是另一例。這位被陳菊安排的居民現

住在西寧出租國宅,於拆遷前一天搬出,許多社福資源都是後來市府面臨社會壓

力時,才吐出的。從官僚機構吐出資源並不難,困惑的是為何他們不先作呢?反

而讓運動團體面臨其他的社會的壓力,認為市府厚此薄彼,這些插隊取得社會資

源的人都是「吵的小孩有糖吃」,沒有人想到這是挖西牆補東牆的作法。

2月 20日,在與市府協商時,永興宮開始發放補償金。第二次私底下協商,

由於聯盟有意的在事前讓媒體知道,所以雙方都很在意協商的結果。市府除了第

一次協商的原班人馬外,還有白副市長,但政治的詭譎只能讓他像個木偶坐在一

旁。社會局經過第一次普查的結果(與第一次協商或有出入,社會局並沒有將所

有可行的安置方案提供居民作選擇,只就目前擁有的資源,還不包括大廈館與懷

生國宅讓居民圈選意願調查)只提出 297戶弱勢居民的數目,與第一次認定的

35互有長足進步,但與去年十月份區公所依照社會局資料調查的戶數仍相差極

大。研究者看了兩頁就指出三個熟識的居民「下場」錯誤。同時市府並無其他的

安置計畫的替代選擇,只一口咬定聯盟所提之計畫在「政治上」不易施行,困難

重重。張局長扮演了關鍵角色,當聯盟表示居民現在人心惶惶,市府又斷水斷電,

又是除戶通知,讓居民怎能相信市府會做好安置再拆,簡直是不戰而趨窮人,許

多老人身體狀況極差,精神不穩定,從過年前至今已有三位老人家過世,張局長

口氣強硬地的指出:「老人不搬也會死」,同時一口回絕聯盟計畫現實的可行性。

馬永成最後只答應,可公開的對外宣稱:「在未確定及安置妥當前,市政府不會

在三月三日斷老弱貧苦人的水電。」。至於除戶通知,馬拍胸脯保障一定想辦法

解決,不會為難市民。並且將陳市長表明決心的書面資料:拆除前一定做好安置

的說明,由社工人員轉達給居民知道。

從拆除前一定做好安置,到安置好才拆除,這是第一次協商到第二次協商我

們換取的進一步承諾。沒有改變任何事。在 2月 6日翟所祥先生逝世前,市府的

安置計畫只安排了一位老人進入廣慈博愛院(本區中低收入戶老人共有 196

位),協助 17戶低收日戶「申請」(並不保證)平價住宅,對於臨時工只請他

Page 97: 綠色推土機

97

們圈選願意留任本區或者轉任他區,其餘如孩童就學(幼稚園與小學於 2月 20

日繳註冊費,父母去處都不知,如何決定讓孩子繼續在本區就讀或者轉至他區),

然市府卻花了許多時間在研擬如何在三月四日當天淨空管制的策略。

5.3街頭老把戲與舊結局

二次協商之後,學生內部與老師們有了紛爭。兩次談判的結果與預期的底線

差太多,學生們主戰的聲音逐漸擴大,而老師們則覺得聯盟本身並無太多籌碼,

市府逐漸已經釋放資源,輸少就是社區的贏面。

這個判斷一部份也基於社區的狀況。社區居民普遍驚惶和不安,在二次協商

後,我們回到社區與居民報告協商結果,居民有一大半急著領錢,第一天雖然祇

有幾戶人辦妥完全手續,觀望的人卻不少。當我們與居民解釋市府有誠意解決安

置問題時,許多老人只搖頭嘆息,表明無處可去也無力抗爭。這個歷史的舊帳與

壓力他們以無法承受,社區的訪談經驗告訴我們,居民消頹氣息猶如打敗仗的軍

隊,而且無路可退。許多老人受不了社工人員一而再的問他們的意願,但手上只

有廣慈與榮家可以選擇。廣慈不接受非單身者,榮家只剩花東榮家還有空位,對

生活在貧窮線下的老人們,有的每個禮拜必須上榮總兩三趟看病,有的靠著鄰居

的打理、照顧生活以便維持基本生存的人而言,選擇只是強迫。平宅與出租國宅

的資源,要一直到二十六日以後市府才逐漸釋放,換句話說,市府選擇性的安排

資源,將廣慈博愛院作為第一優先釋放的資源,再來是平宅,再來才是出租國宅。

然而,實際的發展使我們內部爭論沒有太多的戰略可供分歧。在二十六日上

午,我們約齊里長一同前往市府進行第三次協商時,社區傳來翟所祥先生上吊自

殺的惡耗。手上原本預備談判「破裂」的準備:市府並沒有停止斷水斷電的動作,

有的連電表都拆了,市府沒有讓居民見到市長沒有安置絕不拆除的黑紙白字,社

會局進行第二波調查時,仍未將其他的替選方案列入,市府不願讓社會局的訪談

資料進一步與進入社區的學生相互核對,市府公園計畫仍是簡易綠地,對於安置

的其他想法是最快只有半年後才有可能住人的大廈館和懷生國宅,但誰都知道二

次安置所付出的成本,而市府還是堅持不願改口三月四日拆除的期限,即使至談

Page 98: 綠色推土機

98

判前一天,社會局只安置了二十幾人。當聯盟代表飛快報告完時,現場只有張局

長一人,其他官員都未到。聯盟代表就離開談判現場回到社區。

回到現場,新黨議員議員已搶先於社區內部的窄巷召開記者會,匆忙慌亂的

居民被議員及助理帶頭鼓起,住民開始揚言要將翟先生的靈柩抬到市政府。而里

長則一旁安撫。陳菊和施明德都到了現場,這是從運動初始第一位「進入」社區

的民進黨委員。紙灰揚滿的現場,一位照顧翟先生老鄰居說:「今早替他送早餐

時,才發現他半蹲吊死,牆上與紙上劃滿數字。」。翟先生不會寫字,否則慲憤

怨恨的遺書是最好的指控。

下午,聯盟本身也決定協同居民一同去市府陳請,其訴求有三:一、要求市

長對粗糙的決策過程道歉;二、要求三月四日緩拆,因為市府更本不可能如期完

成安置;三、重擬完善的安置計畫。當然,市府無任何官員出面「接見」,居民

從下午兩點等至五點,年紀大一點的都被太陽曬快站不起來,後來施明德與夏鑄

九一同上去請陳師孟副市長下來接見,在陳師孟勉強下到市府前廣場前,居民已

不耐和警方發生衝突,現場的學生將憤怒的居民拉回來,到不是怕肢體衝突,而

是怕這群老弱婦孺經不起棒棍。陳師孟重複表達了市府的說法,然後就回到九樓

的辦公室。

Page 99: 綠色推土機

99

自此,局勢就變得非常混亂,翟先生的自殺擾動了原本應被深深埋藏的省籍

情結,新黨的介入在政治上變成了政黨鬥爭的舊路子,在野黨強力指責陳,馬英

九受邀進入社區變成了市長選戰提前開打,居民原本打算放棄抗爭的心態又重燃

怒氣,部份榮民更有受害情緒,久久不能平息,而聯盟則在政治上又躲回更為專

業的空間計畫裡87,遠離了可能聯盟的團體,更成了市府論述中「美好卻不實際

的蛋糕」,而人道主義的呼喚被外省人受害情結掩蓋。一樣的老路子,運動從都

87 此時聯盟夏鼓吹將設計概念圖公諸於世,借用<新新聞>的空間將原本佔公園面積百分之六的

市民住宅大樓,打散鋪於林森北路沿街面,結合原有市場與商家,原以為這樣的專業更可以讓市

民看到美景而非簡易綠地。有若干學生並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我們只又在一次替市府想辦法解

決,這麼短的時間內更本無法作個好設計。事實證明,當<新新聞>刊出設計圖時,反對的聲音

反而更大。另一波空間計畫則是,聯盟希望能就地保存一塊區域,讓無法即使搬走的老弱住進來,

將之結合城鄉所設計課程,作為另類的動員與社區規畫,而且拉長抗爭的戰線。在守夜當晚,聯

盟整理了中間的一塊區域:包括了外省人戶外拜天公的小角落以及若干空房,並清除了巷道的垃

圾,當晚學生與老師們開會聚集與臨時安置不想搬離的老人,可惜幾把大火付之一炬。

Page 100: 綠色推土機

100

市政策走回了政黨抗爭與莫須有的省籍情結。

「窮人的墳場」竟然變成預言。之後的動作,無論是去民進黨市黨部抗議、

城鄉所學生會向張局長下戰帖,2月 27日夏去拜訪陳作最後的說客,3月 1 日

舉辦的「告別老友、堅守家園」活動,一直到 3月 3日的守夜、七處失火、學

生救人、將倉皇老人送進晶華過夜,3月 4日推土機與怪手推平康樂里,都是先

行的告別式。在三月四日拆遷前,社會局完成了 90戶弱勢戶的「安置」工作(這

其中,有 43位居民暫居於勞工育樂中心,另有 270戶是自行搬遷的)。

政治與階級的難題

從抗爭起初,聯盟有意的與政黨保持距離,即使知道運動一旦正式化,新黨

鐵定得分,要黃旗滿天飛並不難,但舞動省籍情結只會誤導運動被觀看的方式。

這是聯盟最不願見到的:一個都市社會運動,變成省籍情節的老把戲,而這個老

把戲也注定會在街頭結束。

歷史幽靈稍息未歇,「利用」翟先生之死未必是兩造的心願,卻是 90年代

台北歷史公共史的弔詭。翟先生死於宣佈二二八放假的後一天,二二八紀念日的

前兩天,新黨介入變得理所當然,一方面,新黨精神領袖許老爹藉著二二八前夕

發表翟先生之死是新的「族群壓迫」,二方面,新黨藉此不斷探視聯盟的底線,

而不甘被聯盟的決策所引導,儘管在政治效果上,新黨議員之前同意聯盟的分析

─不讓此事件變成政治和族群的鬥爭,這對社區居民有百害而無一利。然而翟先

生的死卻讓之前的協商破裂,加上新黨的某些議員,特別是金介壽的介入,讓事

情變得很難收拾。當然我們必須問的是,什麼樣的結構與個人的因素使得一個老

榮民之死升級及扭曲成省籍對抗?在拆前的前一天現場,有新黨的義工痛斥陳水

扁拆違建只為向日本墳墓「認祖歸宗」,也有人質問來聲援的施明德「為何和中

國人站在一起反對台灣人」,這些超越時空的怪談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糟糕的

是他們不只是雜音,在運動後期,幾乎變成了情緒的主調,如果省籍情結決定了

看問題的視角,你可以為一個預知的答案找到一切支持的證據。

另一方面,市府對翟老先生的自縊的回應至為關鍵。事發時,陳菊、施明德

Page 101: 綠色推土機

101

所代表的人道關懷雖不能完全枚平情緒卻也令人覺得不失厚道。但等到陳市長以

痛罵退輔會來代替市府安置之不足,並對緩拆訴求寸步不讓,以及說翟死在台北

「自己有夠衰」、劈頭責罵施明德「加入新黨算了」時,市府的人道主義已然退

場,替之進場則是外省人受害情節。康樂里成了外省人宣洩受害情緒的象徵(事

實上康樂里本省籍比外省籍還多),而外省人聯合馬英九欺負(咱 e)阿扁仔又

成為市府民意支持雄厚的本錢。

省籍情緒替補了市府都市政策與安置計畫粗糙的空缺。這個詰難一直到了運

動結束後,無論是透過電話,網路上的 BBS站、信函,指責城鄉所挑起省籍情

結,說運動核心的學生都是外省人等等都足以說明。此中,也有少數幾封是從外

省人觀點出發而贊同聯盟作法的。

我們的城市有一個族群分裂的身世,還有一個逐漸兩極、階級殊分的血緣。

省籍情結在政治場域使陳政權贏得勝利,就如同陳水扁超高的支持率並非來自其

治績,而是接收自歷史情緒的遺產般,省級裂痕烙印在都市的紋理中,表現在政

策的爭議中,也作為動員的捷徑掌握在各黨的政治菁英手上88。而階級問題則消

抹了對於「違建弱勢」的正當性。

階級議題更隱晦的盤結在運動與輿論的交接點上,盤結在市府動員市民的方

式上。在運動起初,聯盟透過網路發表了第一篇看法時,就連續收到許多人士的

反駁,那時爭論的焦點多在於資訊不足上,後期的辯論中反駁人士除了無悔支持

陳的基本教義派份子外。許多人以市府所公佈的訊息:關於有錢人帶頭、禚里長

擁有數棟房子、違建罷地得利、還有社區多少人擁有土地和房子等等說法作為反

駁的理由,這些說法並不特殊,也多半可以溝通,這些輿論上共同的「困惑」,

在「我們家在康樂裡─反對市府堆土機運動文件」都整理過了,其代表了不過是

親陳市民對於違建戶的歧視罷了。在省籍情結與親陳89兩股大的意識型態所打造

88 關於省節情結的政治分析,可見林正修發表於聯盟手冊中的「在城市幻想與歷史鎖鍊的彼岸

─反推土機運動的省思」(1997,pp34-35) 89 親陳派的市民意見,通常有著省籍情結以及階級盲目的毛病,但與之辯論,會發現他們最後

的一句辯駁話語乃是:「陳水扁這樣做,一定有他的道理。」這句話,可充分表現作者前章的分

析的成果,以及新市府塑造陳水扁神格的特性。

Page 102: 綠色推土機

102

的城市地表下面,階級才是腐蝕城市基層重要化學成分,一旦撥開地表看似華麗

的構造,就清楚地看見挑空城市根本的「偽意識」。偽意識以中產階級自稱,創

造了一種階級盲目的自詡而無視於社會結構造成都市窮人問題,以「我努力工

作,也買不起房子,為何要給違建戶分配房子」、「窮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數

十年還搬不出違建,更本就是好吃懶作」為化身,巧妙地與社會上層的違建神話

結合,將掃除違建視為一種「國際」都市必備清理工作,綠色地景不僅是中產階

級所構想、意識的乾淨、整齊、生態的、和平的生活空間,更是促進國家清理非

正式地景邁向制度化地景的民粹力量。這構成運動最終,且不可逃的命運。運動

結束後在大眾媒體與網路上聯盟所遭遇的反撲,除了來自早期運動同志間不堪的

懷疑外,就屬此種偽意識最難解毒。此種偽意識與上述的兩股意識型態組成一種

沛能莫禦的社會結構,將運動孤立,往外難尋合作擴大的基礎,不可言欲的意識

(省級、階級)變成了正當的藉口而將運動者的角色歸納為「為違建外省有錢人

說話」而使的市府的公權力有所託借。(見分析圖 5─2)

圖 5─2 反對推土機聯盟被認為的社會位置圖

(如以此匡代表康樂里的居民組成分類,聯盟與抗議居民的身份與目的被窄化為右上角的區域)

5.4甜心賓館

台北十四、五號公園緩拆運動不同於傳統的政黨與學生運動,也與農人、工

人運動不同,是繼「無殼蝸牛」運動以來,第二次以討論都市政策為出發點的社

會運動,而且衝擊了市民社會對於「集體消費」、「公園綠地」和「進步政權」

之想像的運動,加上對抗的是傳統反對運動的綠色旗幟,亦使得這次運動外部的

商家

禚里長的

社會位

置,也是聯

盟被歸類

的起點 貧困居民

中等生活居

外省籍

本省籍

Page 103: 綠色推土機

103

解讀看起來像是學者作秀、政黨抗爭,甚至下屆台北市長選舉提前開打的戰場,

而運動內部撕裂同志情誼的謠言則不滿地雷,更有省籍情結和關於發動師生的種

種猜測。

當老榮民的故事與圖片一幅幅出現在媒體和政治人物的口中時,聯盟最擔心

的還是避免不了。聯盟對抗的不但是個新的威權民粹政權,還是個未從中產階級

意識和省籍意識啟蒙的台北社會。舉錯失當從運動初期就產生了,對於新政權的

情結,使得聯盟小心翼翼地一方面對市府建言,一方面下社區作為解決難題的「市

府官僚」,即使面對的是第三世界違建社區普遍薄弱的組織與認同,但就運動分

析而言,以聯盟作為運動代理人的角色使的社區組織錯失了再度動員的機會;中

期走在協商與政黨介入的鋼索上,對於國新兩黨有意的距離和對於新市府的期望

相煎成熬,市府強硬政策終究逼得聯盟走入改變空間愈來愈小的格局,對於陳水

扁與張景森的挑戰,變成嗜腥媒體發揚的焦點。從此,專業論述的霸權也敵不過

省籍和階級的綜合體,遑論社區的聲音。

對於社區居民而言,拆遷之後,災難才真正的開始。當研究者出進入康樂里

時,就發現其中有些居民是七號公園的拆遷戶,有的則是以前市民大道旁的搬遷

戶,康樂里居民目睹晶華、欣欣百貨與四季芳庭的興建,當初為了徵收這些公共

設施保留地(晶華為公園用地、欣欣百貨為市場用地、四季芳庭為停車場用地)

已經趕走了無數當初處境相同的「鄰居」。如今公共用地被私人資本接收,康樂

里的居民會不會走上逐違建而居的老路子?是我們對九零年代台北最好的問題。

十三年來坐在街角看盡都市繁華殘障婦人今坐在五樓的公寓裡,在上樓的一

刻她就知道也許要到死了才有下樓的機會;丟下從軍、成家、生兒一生轉折記錄

照片的老兵一人住進冰冷的平宅;靠著鄰居才能料理三餐的本省盲婦每天吃著冰

冷、由孩子上班前所準備好的飯菜;不願浪費社福資源的拾荒老人繼續躲在停車

場裡睡覺;回到曾經拋棄自己的子女身旁,等到拆遷補償金用盡的夫婦;無處可

繼續工作的清潔隊員;從醫院回來家已不見的榮民;靠著小鋪子養活全家的城鄉

移民,以及住在勞工育樂中心隨時等待被驅離的四十幾名的居民。不肯和鄰長林

飛龍分開,田伯伯選擇住在林森北路上月租九千元台幣「甜心賓館」。

Page 104: 綠色推土機

104

在研究者結束論文寫作之時,市府答應三個月後要做拆遷安置戶的追蹤報告

付之闕如,許多老人已經二次、甚至三次搬家。關心此地居民的朋友與學生,以

微薄的人力持續幫忙、追蹤康樂里老人的下落。

Page 105: 綠色推土機

105

第六章 結語:足以仰望的城市

3月 1日 自由時報第 18版:14、15號公園,房價上漲空間高達四成

3月 1日 聯合報第19版:中山區都市更新,預估上漲可達40%以上

3月 5日 中國時報第 13版:14、15號公園,附近房地產預估上漲一成

3月 7日 中時晚報第 15版:14、15號附近租金飆漲

3月 7日 經濟日報第 26版:公園闢建,將上漲40%

3月 7日 經濟日報第 26版:14、15公園附近飆漲 20%以上,附近房屋惜售、一屋難求

3月 24日 聯合報第22版:市中心大型公園旁,房價可多貴出一成

中國時報 86年 3月 27日八版美麗國賓全版廣告

But if entire cities, led by their downtown’s, continue to be ghettoized by public

rhetoric and private investment, the dream of a common public culture will fall victim

to an empty vision

Sharon Zukin,1995:294

在結論裡,我們再度回到列符夫爾有關空間生產的理論。如研究者在「重擬

社會地景的分析策略」一章所提的,列符夫爾有關空間生產的三個面向,透過經

驗研究,我們可以將九0年代台北都會公園的生產對比出一些有用的概念。表徵

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是一個想像性的社會鬥爭場域,但在第三世界獨特

的都市發展過程中,受制於邊緣性神話,以致未能做為空間表徵的對反基地

(counter-site);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是一個歷史性空間實存的社會關係,

在台北都市過程與規劃失敗的歷史債務裡,強化了人們對於自身關係物質性的保

守特性,而無法抗拒公園作為一「自然房地產」的普遍性命運;空間表徵

(representation of space)為建構空間形式的領導權,在九零年代的台北,我們

也可以視為一個由非正式地景邁向制度化地景的霸權計畫(見圖 6-1)。這一經

驗研究上的回應則是結語前三節處理的重點,最後一節則回到運動戰略上,與柯

斯特的都市運動理論對話。

Page 106: 綠色推土機

106

公園的生產

表徵的空間

空間實踐(公園的位置、形式、大小、與其置放在都市脈絡中生產的社會關係,和被社會生產的空間關係)

空間的表徵(公園設計規劃的專業論述、都市計畫、政府首都空間政策)

(公園使用者的經驗、使用者想像與想像佔用公園空間的經驗、公園運動、市民運動)

圖 6-1 九0年代公園生產的經驗研究提示

6.1邊緣性神話

運動過後,張局長至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以「窮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為講題

發表了一場的演說。某種程度而言,演講的標題恰好是新政府空間論述最好的例

證。把「窮人」與「公共」劃分出來,是 90年代公園生產的一個重要歷史時勢,

也是新的國家意識型態(state ideology),此種空間表徵支配了表徵空間,從而

影響了空間實踐。

劃分需要建構界線,「窮人」相對於「公共」、「中心」相對於「邊緣」、

「違建」相對於「合法」、「美麗國際的」相對於「窳陋危險」、「新國家」相

對於「舊國家」,這些都需要政治與歷史的實際力量,就如同圈地運動需要的文

化與政治經濟力量一樣,圍起來的地域更需要有效性、正當性,使的被排擠的顯

的自然。就本研究的三個案例而言,七號公園在政治上是李登輝的國民黨放棄傳

歷史債務>>邊緣性神話

建構空間形式領導權 >>向制度化地景

想像性的社會鬥爭 >>邊緣性神話

Page 107: 綠色推土機

107

統的黃復興黨部票源,而台北面臨開放民選之壓力,拆違建闢公園則開始被當成

為爭取中收入選民選票的建設成果,市民與專家則遵守了某種綠色意識的想像,

畫出了一個生態上集體消費的需求藍圖,而忘卻了社會生態學上的提醒,甚至連

人道主義都未上場,使得綠地的分配重新集中在市中心,而犧牲了邊緣的綠地,

是新興國族與新興市民的雙重棄兒;十二號公園則是由交通需求和美景所驅動的

公共歷史消滅計畫,即使面臨萬華和民主陣地的「龍山寺」相似階級的族群中,

公共空間仍是殖民化了、排除性空間(exclusive space),而在簡易綠地成形後

遊民重新佔據公園是對排除空間最好的反諷;十四、五號公園則是都市升級化需

要排除、清除的空間,夾在新政治象徵與族群的縫隙中,窮人被「不合法」、「外

省人」、「霸地得利」、「在野黨的政治動作」許多身份穿透整體,失去了最終

的人道防衛力量。

所有贊成開闢公園的聲音,在象徵層次與實際的選舉政治上都隱含了台北民

主(多數)力量所共享的界線認定。這些界線由法規給予證明,而由不可言說的

意識認可。此一意識不論是來自族群的、階級的、或是社會理論的,都形成了一

種關於邊緣性(marginality)的神話,由新的國族性(nationality)所界定。在九

零年代的台北市,這些邊緣性由具體的空間形式和居民的特性來自白,從違建應

拆論、補償最優、居民無賴、優待違建、就地合法、美化市容等等市民一般的看

法加以附記,創造了政治上的許可而由國家機器放入都市改革與償還歷史債務的

卷宗裡。這些邊緣性神話之所以有效,正如 Perlman(1976:246)在研究拉丁美

洲違建區所分析的。在最基礎和物質的層次上,神話之所以可能偷渡,並非來自

種族中心、中產階級道德和勢利,而是來自階級上的偏見:因為神話滿足了生產

自己所需之社會秩序的意識型態政治(ideological-political)功能。諷刺地,神話

的本身就是一種物質力量,一種使得宰治階級普遍認知的意識型態和深刻地銘鑄

在台北發展的歷史根源中。它也是一種工具,在社會真實裡以違建形式來服務權

力集團需要的解釋,被強力組織建構(勞動價值觀、政治上的保守、偷懶卻得利、

醜陋的、浪費資源的)的「集體不自覺」(collective unconscious)之意識形態。

邊緣性神話造成的政治意涵和效果至少從以上三個案例可以清楚的呈顯:

一、神話的功能孤立了原本位於相同身份的市民,使得彼此競爭而非合作。

Page 108: 綠色推土機

108

社區主義與社區總體營造在此反而有「部落化」的危機,無論是透過鄉土儀

式或是中央所撥給的資源建設,市中心的高級鄰里與偏遠傳統鄉鎮的社區營

造鏡射了市中心老違建以及都會區附近、邊緣的臥房城市之黑暗地景。在此

結構中,國家機器的偏差動員及結構性的釋放資源的手段更容易運作。

二、因為神話強調了違建戶的依賴、孤立、和無力,所以也強調了國家機器

和競爭政黨容易收編,政黨透過蘿蔔即可換取忠誠,同時即可避免給予任何

真正的權力與自主性。違建戶由於社會位置的尷尬,歷史造成的政治保守,

更逃不離棍棒的威脅。加上社會條件的限制,自主組織的能力較弱,也無能

在草根政治的脈絡中獲得政治合法性。

三、神話正當化了極度不平等和社會福利系統無能維持照顧人們的最低生活

水平(以台北市來說,83萬家庭戶 270市民中,官方僅列 5800戶 126000

人屬低收入人群,低收入群僅佔市民人口的 0.5%,相較於歐美 10%的貧窮

認定標準相差數十倍90),藉著責怪違建區對社會毫無貢獻,神話保衛了社

會結構遊戲規的合法性和可信度。

四、神話幫助了和正當了都市政策。在都市再結構的過程裡違建小屋應該清

除,因為他們是邊緣的,無幫助的,是都市社會發展之瘤(pathological

agglomerations),這也是第三世界成功的中產階級侵略性的意識型態。如

果違建居民被視為和其他努力工作的市民一樣,那麼待遇就會很不一樣(如

天母保變住運動、巨蛋體育館的居民抗議的成功)。

五、邊緣性神話塑造了被劃定為邊緣人們的自我認同,「違建」就社會正義

而言是理虧的,此一印象對社會其他市民來講一樣有用。

對邊緣性神話最好的解秘乃來自於歷史。違建在台灣的形成,伴隨著統治機

器遷移所需要的合法性和都市首要化的城鄉移民之社會需要而成,在台灣過去的

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並未將國內市場,尤其是營建業當作經濟的主要刺激元

素,製造業之外銷產品才是國家政策關注的重心,而另一方面社會底曾之組織動

90 見華昌宜等(1996:18)

Page 109: 綠色推土機

109

員要求國家提供住宅之壓力又不夠大,國家容忍非正式部門與縱容違建之政治過

程可說是國家與違建聚落間以政治忠誠交會違建姑息,而成就國家與社會間父權

關係之再生產(夏鑄九,1997)。其次,我們更必須瞭解違建聚落在台北市作為

非正式部門對正式部門資源(無論是工作、住宅)具有彈性調整抑制物價和提供

低層廉價手動勞工業後備軍,使的正式部門得以競爭的功能。

最後,如果台北新市府認真要解決歷史債務─「處理」違建,需要的不是強

力的推土機,而是需要完整的住宅政策以及足夠的福利系統。「先建後拆」並不

是陳市長首先想到的,早在 1962年的台北市,「台北市國民住宅興建委員會」

就計畫由每年徵收之土地增值稅項下撥 60%做為國宅基金,貸予市民及軍公教人

員自建住宅;另一方面,為了配合當時的違章建築之處理「先建後拆」的原則向

中央銀行融資貸款,分別於南機場、基隆路等地區興建「整建國宅」,及用以配

售違建拆遷戶居住之中華路改建成中華商場,在 1950-1966年間共興建了 15550

戶(許阿雪,1988:23),雖然整建住宅並未增加住宅的供應量,它只是取代了

舊的違章建築,但的確比中華商場的住戶、七號公園住戶、十二號公園住戶、十

四、五號公園住戶至今仍為無處可居的狀況來的好,比起現在的台北市來得人

道。事過 30年,如果我們可將日據時代的紙上綠地變成公園,卻無法提供像 30

年前的「先建後拆」的基本的人道需求,這也許才是張局長必須演講的題目,也

是新市府向現代規畫史必須交代政治的問題。

這是台北市都發局張景森(1991:147)局長的先見之明,但他也無能在歷經

思想冒險與掌有權力後改變的:

『1991年 3月郝院長在全國建館會議批評「從空中鳥瞰」台北市違建林立,,

是一個非常醜惡的城市,於是又有一波新的違建拆除聲浪。不過毫無疑問的,假

如決策者一再只是「從空中鳥瞰」而不思考台北市十萬戶違建所代表的住宅短缺

的嚴重性,假如國宅還是一年蓋不到200戶,拆除隊還是比國宅處人數多,則違

建一年增加一萬件是必然的結果,這種模式也必然將持續下去。』

Page 110: 綠色推土機

110

6.2 自然狀態和自然房地產

從整個西方都市公園的歷史演變來看,公園首先是人類遭遇都市化解決自身

苦痛而出現,曾有一度成為新農業資本家的保值地產與社會象徵,然後是當作一

個社會控制與道德教化的「工具」,之後,公園被視為一個自然的象徵安置在都

市內,作為再生產的投資,與調節社會變遷所引來的痛楚。公園扮演了都市化過

程中的要角,它們是新興的機構(institution)之一:在工業資本都市化的脈絡中,

積極獲取對社會和實質轉變的控制。公園本身不但是花園與地景設計歷史的一

環,事實上,也是地景設計歷史的源頭。從美學形式來看,公園地景設計的自然

主義傾向經過理性化與工具化的改良,公園的空間文化形式愈來愈現代化與都市

化,道德改良的成分略減,休憩娛樂的功能漸增,成為國家制度裡被接納的理性

遊憩基地。

公園,以及公園代表的自然與公共空間,無論在任何的文化再現中,都成為

現代社會制度和機器的一部份。在一個更普遍的社會生產而言,公園從人們假想

的「自然狀態」變成了都市新興國族與階級眼中的「自然房地產」,這似乎成為

公園的現代宿命。市民贊成公園與開放空間就如同不會反對自然綠景一樣的無庸

置疑。

90年代台北公園的生產,就如同銘刻在都市發展的社會價值一樣,公園變

成了社會積極表現和野心改變美景架構(frame)的基地,綠色意識型態成為我

們面對都市問題的救藥,暴露了我們未曾檢驗的,對於公園的好感。公園建設過

程恰好違背了公園建設的本意,公園的開闢過程需要的不單是決策系統的民主需

要,而是更深層的對於生態學想像的技能與開放空間的討論。新市府並未對台北

仍有 46%未開闢的公園綠地列出明確的時間表,僅是選擇性的清除最底層市民的

生活空間並不足服人。此外,就社會生態學的觀點而言,首要注意的乃是資源分

配,由誰分配的問題,民生社區與中山、內湖、士林、北投區等高級鄰里的綠地

人均面積遠高於都市中心及都市邊緣,為何如此?為何我們卻還是將綠地集中在

都市中心91?為何公部門與軍方佔有的公園預定地仍逍遙「法」外?為何鄰里社

91 市府於日前決定加速開闢公園的速度,這些公園與十四、五號公園有著相同人們,或許經濟

條件稍好,這是日後必須持續注意的議題,如中山北路與新生北路間市民大到北側的三十三號公

Page 111: 綠色推土機

111

區與河濱公園的千篇一律正與都市中心花大筆預算的公園設計相差萬里?就生

態學的觀點而言,都市中心的大型公園所能夠有的生態效果並不如設法連結社區

中小型的廣場、綠地、公園來的有效,大型公園因都市地表以及多數開挖地下停

車場之因,早已失去減緩逕流量以及保存地下水層之功效,此外,開挖的廢土、

大量人群集結所產生的交通污染更造成二次環保問題,至於綠樹所能提供一切迷

人的效果,鄰里的社區公園一樣可以。重要的是,可親近的綠地才與人們的生活

有關,而非只供市中心居民享用,或者提供政客、商業表演的舞臺,成為假想的

公共空間。

第二個層次,則關係到公園作為開放空間的政治性。正如 Hayden(1995)

提醒的,公共空間最好的疑旨乃是它保留了什麼樣的公共歷史(public history),

什麼樣的公共歷史記錄和說明了什麼樣的人足以享用,什麼樣的權力曾經駐留?

規畫設計的過程是重寫其政治性最好的切入點。如果七號公園與十二號公園是歷

史最好的教訓,那麼吾人更應關切將來的十四、五號公園可以如何設計,當明石

鳥居被輿論考慮保存之餘,專業者與市民是否能藉由表徵空間(反對推土機運動)

的經歷與啟蒙而對市府支配性的空間表徵有所抗拒:我們不能有民族主義的偏

見,反而更應併同將違建聚落形式設法部份重現,做為殖民國家與殖民的公共空

間、作為國家暴力和血染之地最好的證明,也可以作為一個曾存在於公共歷史中

但消失的社會地景之記錄。

自然在現代社會提供的保證並不僅於醫治都市人們的水泥恐懼而已,自然在

都市早已成為高級消費品,並非自由財。大寫的自然(Nature)正如前文所分析的,

早已成為城市中的神話,小寫的自然(nature)卻不斷的建構,作為某種身份(國

家與中產階級)的象徵。專業者與市民更應將眼光回到自然作為公共財的起點,

追究利益的分配。根據 John C. Weicher & Robert H. Zerbst(1973:99-104)曾做過

的調查,有 40%以上的公園是會影響房地產市場價值。Hendon & Kitchen(1976)

研究指出公園正面的外部性是會使房地產增值。Hammer , et al(1974)、Gold

(1973)都曾指出地產價值與鄰近公園綠地區成正比,且地區為包含或鄰近公

園、或其他公共綠帶時,則將有較高的評價,其市場價值將會高出 15-20%。國

園、泰順街大安 190號公園、士林 110綠地、北投 119公園、北投 47、48號公園、汀洲路的中

正二九七公園等。(聯合報,1997/4/6,14版)

Page 112: 綠色推土機

112

內有關公園及綠地的設置對鄰近房地產價值的研究,劉錚錚(1977)曾對台北市

地價與公園綠地之關連性做過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地價變動與距離公園遠近

有顯著相關,且地價與公園成反向變動,當距離公園每增加一公尺,每坪地價可

望降低 3.77元。這是為何在房地產景氣時期,台北市公園綠地認養於 1988年七

月正式實行時,許多不動產仲介公司及建設公司紛紛熱心於公園認養活動的原

因。依據洪意如(1992:52)研究成果,台灣房地產業者對住宅是否緊鄰公園之

方價估價的方式,大約推估相鄰公園的房屋價格與非相鄰公園的房價相差 3%。

而大安區更因為七號公園的闢建,房價上漲了約 13.11%、美麗國賓則因為十四、

五號公園的闢建,更上漲了 21.25%(見表 6-1)。

地價上漲了,真正將住屋作為使用的人並無法進入市場交易而獲利,只是增

加了地價稅,而對於將房宅作為投資與交換的個人或者公司而言,確是增加了暴

利,連帶著房租提高,使得受薪階級要進住市中心更難。房地產廣告裡美麗的景

色處處可見,幽雅的姿態和優容的身體伴隨著身後的美景成為現代城市的風景

畫,敘訴了一個極度分裂的城市身份。現實裡的社會地景,公共空間(公園)被

當作現代國家地景的畢業證書,一種市民財產,一種市民與國家優雅姿態共同存

在的必須,一種為了免除私人寡佔而把特定人口消失的幽靈,一種國家政黨市民

共同保值的自然房地產。

所有關於公園興建外部性價格、徵收工程受益費等等專業呼聲,全然不在新

的台北市的考慮之中,新市府無言以對公共利益的分配問題,反而以納稅人的錢

補助違建戶,造成市民不滿以脫困政策之空白。開闢公園過程的草率還不只是無

顧窮困市民的生活而已,更嚴重傷害了都市計畫理性之存在,為了公平與均衡都

市發展及其利益之存在。在公園開闢(或者任何大型的工程與都市更新方案)之

前,如果缺乏一個完整的利益回饋計畫與細緻的都市經理過程,市府、建商、社

區的三贏策略只是一個新的意識型態,一種由私人投資所創造的公共修辭,只會

貧民化公共空間。我們即將可以目睹都市更新將是下一個戰場,即使吾人非孫中

山理念的崇拜者,至少要學學如何「與眾共棄之」92這個被張局長喚起的提醒。

92 見張景森(1991:127),張在結語以反諷的口氣譏笑國民黨的土地改革之失敗,是昧於歷史的

潮流與權力的漩渦,要研究的是「敢有壟斷以制國民之生命者」,要如何「與眾共棄之」這個最

少被孫中山崇拜者研究的主題。

Page 113: 綠色推土機

113

表 6-1 大台北地區公園旁住宅房價漲幅一覽表

區位 公園名稱 83-86 房價漲幅

預售參考新案

大安區 大安森林公園 國父紀念館 中正紀念堂

13.11% 6.9% 8.2%

仁愛國寶(65─80坪大戶)、大安麗水(17-108

坪、單價 55萬)、大安 PC(單價 48萬元)、

和平賞(47-57坪)、大安將相(挑高)

中山區 新生公園 十四、五號公園

5.4% 21.45%

美麗國賓(挑高 4.2米)、中山軒(9-15坪,

單價 35萬)

松山區 台北體育場 吉人公園 慶城公園

8% 2.17% 3.7%

柳中園(9-62坪、單價 35.5萬)

士林區 雙溪公園 百齡河濱公園 天和公園

9.5% 10.5% 4.15%

窕高(4.2米挑高)、天母蘭興別墅、雙喜臨

門(4.2米挑高)、高人一等(挑高 5米)、

天母鬱金香、忠誠天母

文山區 萬康公園 道南河賓公園

4.65% 7.5%

彩田(4.2米挑高)、卡莎米亞、發現之旅

(38-57)、天藍

萬華區 青年公園 5.56%

內湖區 大湖公園 10.53% 傲麗崗(55-57坪別墅)

永和 福和運動公園 6.25% 凱旋門鎮金店、臺鳳天龍、公園別墅(大樓)

板橋 華江公園 國光公園

5.88% 8%

龍之邦、金氏記錄、至善珍寶、第一特獎

新莊 綜合運動公園 !0% 俊業經典、一品門第

新店 碧潭河濱公園 10% 豪觀、青山鎮、大台北華城

土城 廣福公園 9.09%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19974月 24日

6.3從非正式地景邁向制度化地景

從自然狀態到自然房地產僅是個一般性描述,此一都市歷史過程必須參考現

實的政治框架。如前文所述,新市府建構霸權的計畫非但是地方國家機器的,也

是國族的,而國族地景由「有權者」的凝視所決定。誰是有權者(the powerful

viewer)?或說,如果新的社會需要一個新的空間來支持的話,新的台北市需要

什麼樣的空間?吾人可以看到有兩種不同凝視被階級化,一種是由陳所說的,符

Page 114: 綠色推土機

114

合國際都會之想像,同時也是規劃者與中產階級市民的眼光,由晶華酒店十二樓

的總統套房所往下俯瞰的地景,另一種則是在十四、五號公園預定地,十七年足

不出戶的老婦,每日往外看著林森北路過往車輛的眼光,有權者決定了都會的凝

視該有(should be)的品質,也決定了公共空間的形式和公共歷史。吾人也可以

看到台北城空間分殊化,都市中心的綠地成為國際都市重要的指標之一,為促進

都市再發展首要議程。中山區挾著往昔成績,由銀行、國際飯店、高級服飾所形

成的高級地景,清理都市中心之瘤(十四、五號公園)不但是城市商機的,也是

開發文化資本重要的基路。就此歷史過程,放在第三世界城市發展的脈絡,即是

Tekeli(1994)所言的,都市計畫做為城市建設的合法架構,卻緩慢隨意即選擇

性執行,本身就是「違建」。通常,國家利用「減低地租」來化解居住提供不足

的危機,這是許多違建小屋形成的原因,另一方面,又「創造地租」來提供資本

的累積。這造成了「在不動產所有者手中累積地租而非在公共機就中累積地租,

扭曲了私人與公共支出間的平衡。這些國家中的人民花費許多錢去裝修他們的房

舍,但仍然必須走過泥濘的接到才能通往他們的房舍」。

就一個歷史研究而言,研究者希望以兩個意象化了名詞作為描素九零年代都

市地景變遷的一個重要過程:非正式地景(informal landscape)指的是對應於非正

式部門的經濟生產、邊緣族群,與非存在於都市計畫用地分類學理之空間佔有,

它提供了第三世界都市過程中重要的意象:違建區、未開闢的公共設施保留地、

醜陋未現代化、國際化的街道,以及從直昇機上或者大樓頂不忍下望的景觀,都

市計畫之無能透露的社會失序等等;而制度性地景(institutionalized landscape)

則相對於非正式地景,指的是國家認可、一般市民認同、合乎都市計畫用地編列

之空間佔有:可滿足市民需要之完善的都市基礎建設、合於照相機拍攝之街景、

可供消費之國際都市自我想像的意象,合於都會之凝視(metropolitan gaze)之

美學秩序,更重要的是,制度化地景是朝向建立一個國家性地景(national

landscape)的而有的歷史計畫。

於是,我們可將這一波公園開闢計畫視為是台灣的「圈地運動」,90年代

的台北公園計畫不應只被作為一個空間利用的計畫來看待,它也是都市階級劃

分、社會重整、與國家新霸權的計畫,這個計畫源於公共設施理性的死亡危機,

和欲償還此一危機的歷史債務過程開始,到建立新的國家社會地景作為暫時的結

Page 115: 綠色推土機

115

束,是一個新國族(Nation)和新城市(local state)選擇性消滅非正式地景邁向

制度化地景的過程。

6.4足以仰望的城市

這就是為何社會運動是社會創新的根源,當政黨和結盟團體都只是社會交易的工

具時。(Castells, 1983:294)

就研究社會運動的戰略性而言,結論部份不可免俗地必須提出都市過程裡專

業者與市民的未來戰線。對於新市府的歷史情緒,以及相應的期望,一部份來自

對於都市與區域過程台灣地方政府與社會之可能的進步光線,另一部份則是來自

傳統反對運動綠色旗幟曾標示的光芒。這個曾經仰望的目標,編織了仰望的城

市、學會仰望的市民和自身被仰望的聲譽。

如果這個城市真的足以仰望,我們需要一些欲望的戰火,欲望從地獄裡逃到

一個較好的地獄,欲望從老鼠之城逃到燕子之城,後者皆是正要從前者解放出來

的城市。我以此做為論文寫作暫時性的結尾。

關於運動策略本身,柯斯特對於十四、五號公園運動的提醒歷歷在目:當一

個社會運動是由政黨所發起的,就是一個革命政黨,無論是革命已經發生或者由

革命的意識型態所領導,因為在社會改變中兩造(革命者與被革命者)並無階層

存在。沒有社會運動,來自市民的挑戰,就無法撼動國家強化規範、價值宣稱和

保護財產的制度。然而,沒有政黨和開放的政治體系,由社會運動啟動的新價值、

需求和欲望不僅會消退,也無法改變社會改革和體制,這是給多元運動論者最好

的提醒(Castells, 1983:294)。就這個層次而言,聯盟發起的「反對市府堆土機」

切入點是對的,然而聯盟昧於現實之處乃在於太過相信自己代理人角色所能發揮

的功效,和太過於相信台灣已邁向開放的政治體系。運動過程中聯盟取代了鄰里

的發言,決定了運動的路線,這無關乎有效與否,而是使得康樂里鄰里組織的動

員在原本就困難的情形下顯的更為無能,運動只強化了僅限於個人生存想像之正

當性與鄰里感,在遭遇社會普遍意義型態的反撲下,居民後期顯露的困惑與疑懼

Page 116: 綠色推土機

116

正說明了宰治階級的意識仍是具支配性的;其次,對於代理人角色缺乏反省,這

是往後運動團體必須作的功課。

其次,關於都市社會運動的討論,有助於我們理解三個公園在都市過程及都

市意義的角色。柯斯特於 1983年「城市與草根」(The City and Grassroots)一

書中,定義都市社會運動的特質為:「都市運動並非個別城市互異之不滿的零星

表現,而是他們的結構即目標背負著我們所有偉大的歷史衝突的烙痕和計畫」93、而且因為「都市社會運動曾經可能呈現以及扮演的社會角色,在生產、文化、

以及權力等變遷的替選計畫中已然停滯」94,所以都市社會運動在理論分析的意

涵上,「是去揭露形溯今日之夢,明日之天堂地獄衝突的運作機制」95,最終,

都市運動是無選擇下的一個堅持行動,因為「烏托邦」不可能是積極的,而新的

基準仍保留作為行動意義的充分來源,「都市社會運動的目標乃是不改造社會性

的情況下,改變都市意義。它們只是一個反應,而不是替選:它們在不創造新空

間下,籲求著一個存在的深度。它們提出他們所欲求的世界的輪廓,卻不知道為

什麼、如何,以及如果。當國家機構/社會制度(institution)仍被隔絕或沒有反

應、銀行仍維持它們的高利率、警察再度控制街道、同時有意義的空間仍繼續被

瓦解時,都市社會運動再也不籲求著一個替選城市。它們被瓦解的小團體反而進

行著破壞他們所拒絕的城市。我們觀察分析了它們所渴求的空間和珍愛的城市所

投射出來對社會的希望。假如這樣的訴求不被聽見,假如政治管道仍然關閉,假

如新的主要社會運動(例如女性主義、新勞工、自我經理、替選溝通)不充分發

展,那麼都市運動─期望照見一條不能行走的道路的反應式的烏托邦─將會再回

來,但是當此之時將會成為都市陰影,急切地想催討封鎖他們被禁閉的城市的高

牆。」96。同時,柯氏也提出了耐人尋味的三個目標以及四個「公式」。每一個

目標界定了一個對抗團體,其力量和性格深刻地影響著運動。對於柯氏的經驗研

究所得,沒有一個運動同時具備三個目標,而是以不同等強度追求著目標。而運

動與此三目標的接和程度乃是詮釋運動及城市間理論的要素之一,而公式則是決

定了運動是否「成功」(轉化都市意識)的規律。

93 見上書頁 319. 94 同上,pp326 95 同上,pp322 96 同上,pp326-327

Page 117: 綠色推土機

117

這三個目標乃是與都市空間的可欲性和都市服務根據收入分配的城市作為

營利的看法相左的集體消費公聯主義(collective consumption trade unionism);

和為人們的溝通、自主的社會意義以及面對面的互動等,以對抗由訊息所造成的

媒體壟斷、單向資訊流通的支配,以及由社區居民日意義化而產的文化標準化的

社區(community)運動;尋求增強地方政府的力量、鄉里分權化和都市自我經

理,以對抗集權國家和一個庸屬的、劃一的國土管理之市民運動(citizen

movement)。而關切運動是否實現的公式為:一、為全然實現都市意義在政治

及文化全部意涵中的轉化,都市運動必須在實踐上連結集體消費要求、社區文

化、及政治上的自治等三個目標;二、它必須自覺做為都市社會運動的角色;三、

它必須透過一系列組織運作者,連結到社會,特別媒體、專業者和政黨三者;四、

社會運動的必要條件是,在都市社會運動應連結政治體系,以及最低限度部分地

實現它的目標之同時,它們也必須在組織及意識形態上自主於任何政黨。原因在

於社會轉化與政治上的鬥爭、妥協和經理,雖然緊密地相連及互依,卻不在相關

的社會結構層面上運作。而第一個條件必須統協其他條件是為第五規律。

「柯氏四式」既過於嚴格又相當準確。如果都市社會運動沒有真正的成功與

否的提問(全然轉變都市意義或者部分轉變都市意義),那麼,我們又如何在這

些「系統性」關連上求得一個完整教戰手冊?可是,如果都市社會運動可能是從

老鼠之城逃向燕子之城的路徑,我們又如何能夠不能要求自己的進程正確?

用柯氏四式來檢驗三個公園運動的生產,其經驗上的宣告為何呢?

(一)七號公園:就環保團體的運動目標而言,是一個集體消費工聯主義,

但與都市服務根據收入分配的城市作為營利的看法並未不同,這促使國家經

過釋放出同意後(森林公園),運動馬上失去目標,勉強地只能算是以領域

為基礎的自我經理(要求森林公園而非體育館)的市民運動,但此種市民運

動卻逼使犧牲邊緣綠地而造就新城市中心的營利基礎。就預定地上的居民而

言,社區認同在共同面對在危機時仍然藕斷絲連,鄰里生活、種族文化、歷

史傳統這些用已對抗都市孤立與意義標準化的力量不足,加上抗爭後期部分

居民(眷村)失去抗爭自主性,重投政黨懷抱(國民黨的郝柏村),居民的

Page 118: 綠色推土機

118

分裂讓新國族所築起的邊緣性巨大力量之高牆不足以被穿越。環保團體與預

定地居民的訴求在現實裡,弔詭地變成互斥,由國家機器作為最終的利益裁

判者收攏進國際都市景觀之一。

(二)十二號公園:預定地儘管與周遭鄰里有密不可分的經濟和社會網絡,

但在運動過程除了由預定地居民依賴政黨(民進黨)作為抗爭手段與附近居

民流淚悼念萬華戲院所陪伴的青年時光外,看不出與柯氏所提的三個目標有

關係。大政治(Politic)的熱烈殷盼討論並沒有使的常民政治(ordinary

politics)進化成對抗秩序和權威,也就是對抗官僚主義之市民運動的產生。

(三)、十四、五號公園:柯氏的三個目標大部分在由居民和專業者共同發

起的運動中出現,只是朝向目標前進之強度不同。集體消費工聯爭取城市作

為使用價值(部分就地整建),認同與文化自主性的社區取向(鄰里關係、

歷史傳統)在運動過程中印象鮮明,但由於歷史與預定地之特性,訴諸市民

(居民)參與規劃的權力(參與都市設計獎、自行規劃就地整建方案)提議,

被政治力與地方國家機器扭轉成「霸地得利」的「私人利益」,失去在政治

上的正當性,換言之,當違建戶要求國家容許他們的生存時,就踏出國家與

市民社會分離的第一步,「違建戶」與享有市民權的市民是不一樣的,前兩

個目標的強化導致了狹隘的自我界定,將之轉成模鑄於社會建制制度中的利

益團體,以致喪失大部分的認同和衝擊。更由於專業者聯盟並沒有挑戰「公

園」因為都市收入而分配,以及公園之外部性利益、工程受益費之徵收(公

共利益重分配)計畫空白之前提,迫使聯盟與居民在沒有交易條件下一步步

接受市府協商的底線。在實現社會運動的公式裡,除了這三個目標無法以同

一強度趨向進行,關於自覺做為都市社會運動的角色,聯盟97其實非常清

楚,而經過一系列組織運作,運動的確連結了與媒體、專業者和政黨三者。

運動初期聯盟與媒體的關係以及初期和國新兩黨、甚至民進黨部分議員(林

瑞圖)與委員(施明德)的默契而言,相當能夠守其份際。除了後期因翟先

生自殺而引進的「外省人受害情結」與部分新黨昧於現實祭起省籍大旗後才

97 嚴格的說,以學生為運動核心的領導集團非常清楚這是都市更新的第一戰。當然是都市社會

運動。

Page 119: 綠色推土機

119

算失敗98。當然,也是翟先生之死才使得自主於政黨的路線逐漸曖昧。但是,

除了翟先生之死外,與台北都市化過程的歷史債務之沈重有關,也與新市府

在文化與政治象徵上的高明操弄已完成的文化霸權建構有關,加上移民社會

特別強烈的勞動價值觀與邊緣性神話,與綠色旗幟享有社會運動的歷史榮

耀,運動並未能轉變對於「公園」與「違建」之都市功能,當然也無法對抗

由國家所指定為國際都市之面容的十四、五號公園的宿命。

這些經驗上的宣告足以讓我們補足未來戰略上的經驗。運動算是失敗嗎?如

果不是研究者自辯其參與社區運動三年的成績的話,市府處理雞南山的態度由強

烈的口氣與指名道姓某議員出面市府拒絕協商到低調由法院告訴個案處理,寶藏

巖(中山 239號公園)從廖正井的喊話到陳水扁親自拜訪,表示會先緩拆待做好

安置再說等現象看來,我們所看到的曙光與危機同樣的多。

最後,對於任何社區運動而言,高級化鄰里的環境改造與違建戶求生存運

動並沒有優先順序,但市府面臨社會運動的壓力而釋放的資源卻有優先順序,致

力從身社區運動的人必須掌握一個全盤的認知地圖,用 Jameson (1984:53-92,

1988:347-357)的話來說即是:「符合我們自己情境的政治文化模型」,「一種

試圖賦予個別主體某種關於全球體系中位置的新而敏感的感受性教育文化政

治」,使的我們可以「再次開始掌握個別與集體主體的定位,並且重獲一種行動

與鬥爭的能力」。社區草根運動可能的聯合組織即建立在彼此理解的基礎上,唯

有如此,或許才能免於被部落化的危機,而不會將要求國家機器提供足夠的集體

消費、改善環境、美化市容變成要求其他社區團體退出社會領域。任何贏得自身

存在的權力,卻犧牲了他們與其他被壓迫弱勢者團結的機會,都無能贏得改造城

市和社會的可能,這是七號公園、十四、五號公園與保變住運動的提醒。

對於專業者而言,真正的戰鬥不在於認同與價值選擇,而是當彼此為爭取資

源而挑選的位置不同時而爆發的衝突。從總統府前廣場競圖可以得知,由工人、

98 聯盟與媒體一直保持相當緊密的關係,許多大報幾乎採用學生所發之新聞稿標題與內容,而

由學生提供的理論分析也不斷出現(多在在自立報系與聯合報系),學生所做的歌曲、抗爭現場

的布置都成為電視新聞理絕佳的畫面與配樂,這些都強化了運動的力量。不知幸與不幸,中央日

報幾乎變成最支持運動的一份報紙。

Page 120: 綠色推土機

120

原住民、同志團體所提的計畫彼此並非最大的敵人,最大的敵人乃是由市府所制

訂的遊戲規則和看似專業客觀的象徵能力。同樣的,在體制內進行的環境改造計

畫與體制外的社區運動者彼此也非敵手。吾人更應仔細檢閱市府擬定計畫名單的

政治意圖和可能產生排擠的效果。專業者必須銘記在心的,除了要有一個對於台

北市各區發展的認知地圖外,必須小心霸權給予的參與想像。否則參與的想像最

終會被想像力奪權。換言之,在空間表徵部份,如何以進步的專業論述穿透與國

家機器的和謀作用外,還必須在表徵空間裡開發新的「都市經驗」,對於綠地、

對於公園、對於社區營造等都需要新的論述,新的意義。1995年後台北的進倡

議式規畫師不應以做為國家與市民的協調者而自滿,進步規劃師的侷限必須及早

指出,無論貫之何名,規劃師都應為需要資源的社區而努力,為那些還未排入「參

與名單」的社區而努力。

不管如何,我們相信的遠比真實來的多,這是專業者最大的迷信,希望也是

最好的迷信。

後記

Page 121: 綠色推土機

121

所有的後記(或著謝誌),都是論文最父權的告白。它通常顯示了寫作勞動

這件事,剝削、享用了多少社會資源,而又從長長的感謝名單中,贖去重量。困

難的是研究者又怎能不說?在假想飛往燕子之城的道路上,有著多少老鼠們的囚

籠。至少,我(我很高興,現在可以用「我」,而非研究者或是吾人,所以我樂

意用許多我來表示我就是我)的論文,是一個集體行動的結果。我背負著這個集

體行動詮釋的後果,如果有誤,請責備我。

意見是人類靈魂之間一種貧乏無力的黏劑,使得我們在失誤連連之中建造城

市。意見總是很多,但行動很少。我們幾乎不能如此發問:為何沒有XX運動?

因為我們的心是如此焦焚,習慣說話來代替行動,以為說話就是行動的全部。我

的論文唯一空缺之處,就是我不願,也不能說:每個社會運動的背後,都有其結

構性的危機,而導致行動者的集體行動,因為這個分析藉口常常成了研究者袖手

的習闢。我寧願說,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缺乏「強烈的意見」,不願像個黑手

般戰鬥。

我的論文從悲傷的意見開始,也是夏天,太陽像泥巴般的灑下,暴雨如釘,

背離的人忙著製作市政白皮書。論文送去申請佑生獎學金,評委說:學術研究幫

違建戶講話是不客觀的。白天工作養家,夜晚趕著居民參與設計的展示版。在康

樂里的狹衖走著,隔著街就會流淚。破報每週難產。許久之後室友小梁出現,這

種人,他的出身、氣息與你如此之近,你就懂得如何與之大笑。然後,鍬哥說還

欠著債,要搞就一起來。咖啡說,現在人生比較有意義了。彭哥不曉得從哪兒冒

出來。於是意見便開始著床。隨後大便風格主佩玲與賭徒幸君陪著我們去市議會

抗議,楊YO改寫歌曲加入行列,因之失戀。老夏、畢與王老師被逼著寫文章,

華老師帶著計算機開每次會,老劉出力捐錢想要完成實踐之夢,秀姿、麗玲、長

苓、維修、金鏞、短短、大貓、惠雯、壯穎、曉雯、敏惠、敏穎、等人進入社區

累積可貴的戰火,樓哥、龐哥、曹羅毅、阿信、世偉、宏政、元宏、阿佳等人完

成所有現場道具,包括錄音。正修被抓來主持運動場面順便執行戰略分析,而雅

苓為了紀錄片撰寫腳本與剪接,重病之後休學。在這些人的勇氣與毅力下,意見

成了改造的動量。他們比起我要勇敢許多。

我常常想起住在甜心賓館的田伯伯,與又忙著搬家的林飛龍,他們並沒有因

Page 122: 綠色推土機

為歷史而反目,在山東與台灣之間,他們建立了橋樑,遠抵燕子之城。我也常想

起住在出租國宅裡的田兆麟與李敬福大伯,清潔隊隊長的鄰長與賣著湯圓維生的

夫婦,同樣地勤奮一生,各有各的心胸與面對人生嘲弄的態度。我知道,如果不

是康樂里的里民,我的論文永遠不會完成,我也知道他們可能讀不到這本用文字

堆起的畢業證書。我完成我的學術累積,他們依舊保有委屈與憤怒,我無力改變

此一狀態,只能希望此種惦記變成我繼續行動的契約。

最感謝的人是禚姐,沒有她,就沒有此次運動及我的論文。禚姐與到處發著

糖果的小辣椒芳薇姐成就了某種事實:如果人類需要政治權力的行使,那麼女性

就是最好的人選。

參考書目

122

Page 123: 綠色推土機

123

一、中文部份: .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振寰/錢永祥,1995,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收錄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期,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王榮愷,1992,都市計畫公園開發與經營管理策略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論 王鴻楷,1994,社區環境自主運動案例之分析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台灣房屋市場編輯部,1989,養個公園作宣傳,21世紀宣傳媒體,台灣房屋市場月刊,一月號,pp33-34 吳秀琪,1995,底層的社會建構與自我認同,國立清華大學碩論 洪秀玲,1979,公園投資等待新生,房屋市場月刊, pp20-23,台北 洪意如,1992, 都市公園私人投資與房地產利益間之關係:公園捐建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論 夏鑄九,1993,關於台灣社會運動之幾點看法,收錄於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 pp363-373,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叢刊-03 夏鑄九,1994, (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六期,pp21-54 夏鑄九,1994,公共空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藝術家

夏鑄九,1997,公園苛政猛於虎?,中國時報一月二十二日第十一版

夏鑄九,1997,市民城市中的弱勢市民,中時晚報二月二十一日「晚安台北」

Page 124: 綠色推土機

124

殷寶寧,1994,台北市公有零售市場政策與婦女─以謙和市場為個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張景森,1991,台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台灣大學土木所博論 張景森,1993,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業強出版社 張景森,1997,改造台北,房地產市場與行情月刊,PP19-26。 畢恆達,1997,人性公園必須來自人性化的闢建過程,台灣日報二月二十五日第七版 畢恆達,1997,老兵悲劇的誕生,中時晚報三月三日第十版

畢恆達,1997,推土機剷掉的不只是屋殼,聯合報二月五日第十一版

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台大土研所博士論文 陳水扁,1994,台北改造─讓民進黨有機會作台北市民看,台北:陳水扁市政中心 陳水扁市政中心編,1994,台北都會18變,台北:福爾摩沙基金會 陳婉萍,1993, 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對台北市都市發展的影響,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黃世孟、蔡厚男,1990,都市地區公園綠地規劃與法治之基礎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79-0410-E002-50 黃孫權,1994,公園運動的成功與失敗─七號公園,台灣立報9月5∼7,10版 黃孫權,1995,地景理念二重性的歷史爭論,空間雜誌68期,pp100-103 黃孫權,1995,都市鳥人,自然生活雜誌1、2月合刊,pp92-97。

Page 125: 綠色推土機

125

黃孫權編,1996,我們家在康樂里─反對市府推土機運動文件,台北:反對市府推土機聯盟 黃萬億,1985,台北市公園闢建決策支援體系雛形之建立,交大運輸研究所碩論 黃萬億,1990,「加速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取得及財務計畫」執行績效,營建季刊第一卷第三期,pp29-38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之轉變 ─「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龔重林,1995,市民運動與市民意識之轉化─柴山自然公園運動的例子,東吳大學社會系碩論 劉進慶,1993,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出版社 劉毓玲譯,1993, 新政府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how the entrep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原著者為David Osbome & Ted Gaebler ,台北:天下文化 劉錚錚,1977,台北市各類使用土地市價影響因素之實證分析,正大地政系研究報告 蔡明璋,1996,台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台北:巨流圖書 蔡厚男,1987,評「公園設計的政治學:美國都市公園史」,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報,第三卷第一期,pp209-216 蔡厚男,1991,台灣都市公園的建制歷程1895─1987,台灣大學土木所博論 戴伯芬,1993,流動攤販與都會區趕集夜市的形成-台灣非正式經濟個案研究,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論 蘇敏隆,1994, 台北市居民認養公園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二、英文部份:

Page 126: 綠色推土機

126

Barthes, Roland, 1968/1984, Writing Degree Zero, trans. By Annette Lavers and Colin Smith, New York: Hill and Wang Bookchin, Murry. 1982, Post-Scarcity Anarchism, Montreal: Black Rose Bourdieu, Pierre. 1976/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 by Richard Nice, Brmingham , Ann. 1987, Landscape and Ideology -The English Rustic Tradition , Thames and Hudson Carl O.Sauer,1962,Cultureal Geography, in Readings in Cultural Geography, Philip L. Wagner & Marvin W. Mikesell, pp30-35,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stells, Manuel. 1882, Squatters and Politics in Latin Americ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 in Chile, Peru and Mexico, in Helen I. Safa ed. Toward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Urbanization in Third World Count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stells, Manuel. 1983,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sgrove, Denis E. & Daniel, Stephen. ed. , 1989, 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sgrove, Denis E. 1984, Social Formation and Symbolic Landscape , London & Sydney : Croom Helm Crandell, Gina. 1992, Nature Pictorialized ,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ear, Michael J. & Wolch, Jenniffer R. 1994, Landscape of Despair, Polity Press Deniels, Stephen. 1989, Maxism, Culture,and the duplicity of landscape, in Richard Peet & Nigel Thrift ed. , New models in Geography, volume II , pp:196-220, London : Unwin Hyman Fein, Albert. 1972, Frederick Law Olmsted and Environmental Tradition,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Page 127: 綠色推土機

127

Fisher, Irving. D. 1976/1986, Fredick Law Olmsted and the City Planning Movement in United States, Ann Arbor, MI.:UMI Research Press Foglesong, Richard E. 1986, Planing the Capitalist City: The Colonial Era to the 1920'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rancesco, Dal Co. 1973/1979, From Park to the Region: Progressive Ideology and the Reform of the American City , In Cincci, Dal Co. al. The American City: From the Civil War to the New Deal,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Ghai, Dharam. & Vivian, Jessica M. . 1992, Grassroots Environmental Action-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utledge Granz, Galen. 1982, The Politics of Park Design:A History of Urban Parks in America, Cambridge Mass.:The Mit Press Green, Nicholas. 1990, The spectacle of Nature: Landscape and bourgeois culture in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Hall, Peter. 1988, Cities of Tomorrow, Basil Blackwell Harvey, David. 1986, The Essential and Vernacular Landscape, in Design Book Review, No.10, Fall 1986, pp.13-17

Harvey, David. 1991, Social Justice, Postmodernism and the City, paper delivered in Berlin on 9 October 1991 to the Eurpean Workshop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Cities, sponsored by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 Hayden , Dolores. 1995, The Power of Place, The MIT Press Hendon, William S. & James W. Kitchen, 1967,Land Values Adjacent to an Urban Neighbor Park, Land Economics 43:357-361 Hendon, William S.,1971,The Park as a Determinant of Property Values, Americana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30:289-300

Page 128: 綠色推土機

128

Hunt, John Dixon. 1992, Gardens and the Picturesque: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MIT Press Jackson, John Brickeerhoff. 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Yale University Press Lefebvre, Henri. 1974/1984,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by Donald Nichlson-Smith, 1991, Blackwell Marx, Leo. 1964, The Machine in the Garden: Technology and the Pastoral Ideal in Ame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erchant, Carolyn. 1992, Radical Ecology-The Search for a Livable World , Routledge Meining, D.W. 1979, Reading the Landscape, in D. W. Meining 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Landscape, pp.195-24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pper, David. 1993, Eco-socialism: from deep ecology to social justice , Routledge Perlman, J.E. 1976, The Myth of Marginal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lumwood, Val. 1993, Feminism and the Mastery of Nature, Routledge Pregill, Philip. & Volkman, Nancy. 1993, Park Produces a New Profession, in Landscape in History, pp423-486, New York: Van Nosrand Reinhold Richard Peet ed.,1977, Radical Geography: Alternative Viewpoints on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Chicago: Marroufa Press Smith, Neil. 1922, New City, New Frontier: The Lower East Side as Wild, Wild West, in Michael Sorkin ed. Variations on a Theme park,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 Tafuri, Manfredo. 1973/1976, Architecture and Utopia- Design and Capitalist Development, trans. by Laigia La Penta, The MIT Press

Page 129: 綠色推土機

129

Tekeli, Ihan, 1994, The 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 Land -rent Economy and the Experience of “Urbanization Without Citizens”, in S. J. Neary et al. eds. The urban Experience : A People-Enviroment Perspective, London: E & FN Spon, pp9-18 William, Raymond. 1973,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Zukin, Sharon. 1991, Landscape of Power-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Zukin, Sharon.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Blackwell 三、報紙部份: 民國74年一月年至86年四月間,中時早晚報、聯合早晚報、民生報、中華日報、青年日報、中央日報、自由時報、自立早晚報、台灣立報、大成報、台灣新生報、

台灣日報等相關剪報。

Page 130: 綠色推土機

130

附錄一 反對市府推土機---大事記

時間 事 件 民國38年前後 日據時代為日人公墓,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隨國軍來台之榮

民及眷屬因無處安身,便暫居此公墓地,搭蓋違建,等待有

朝一日反攻大陸。

民國45年 台北市進行第一次「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將康樂里(古稱

三板橋)之地依照日據時代的都市計畫用地編訂為公園預定

地。無視於住在上面的兩千多名住民。

民國64年 台北市政府著手規劃十四、十五號公園,並與當地住戶協調,

但無結果。

民國67年 李登輝擔任台北市長,關切公園闢建計畫,積極與住戶溝通

協調。

民國75年7月7日 台北市政府完成土地徵收,並編列預算。

民國75年7月 住戶向許水德市長陳情,經許水德市長仔細評估後,同意住

民的就地安置計畫,計畫將十五號公園預定地變更為住商用

地。

民國76年 因公園遲遲未開闢,預算繳回國庫。

民國81年7月 李登輝指示盡快進行公園開發計畫,市府通過公園規劃案,

編列18億元,作為拆遷補償費。

民國81年10月 等不及政府的德政,居民成立了十四、五號公園預定地住商

權益促進會。

執行長為現任里長禚淑雲,下設副執行長三名,同時設有文書組、公關組、

財務組、行動組及危機處理小組。促進會不但開始有系統的推動就地整建

計畫,並研擬拆遷他處的可能。同時,也舉辦了各類社區活動,如書法教

室、成立夜間巡邏隊等。危機小組更是變成社區的救火隊,和動員社區居

民的引擎。

民國82年2月 市長黃大洲指示務必在年底前完成地上物拆遷,引起住戶反

彈、陳情。

民國82年6月 市議會國民黨團出面協調,市府允諾提供國宅安置並從優補

償,部份住戶堅持就地安置,不接受協調結果。

民國82年10月 市議會召開臨時會,討論公園拆遷預算,在住戶抗議及議員

抵制下,宣告流會。

民國83年6月 市議會審查公園拆遷預算,在部份議員抵制下,未予通過。

Page 131: 綠色推土機

131

時間 事 件 民國83年9月 促進會幹部開始與城鄉所學生一同研擬就地整建可行性,並

提出初步計畫在里民大會中討論。

民國83年11月 陳水扁於競選前四次造訪康樂里,並親口承諾居民「先建後

拆」,並表示絕對不會和黃大洲市長一樣。

民國83年1月 陳水扁就任市長的第一次向議會的市政施政報告中,明白表

示對於十四、五號公園闢建問題,一定堅持「先建後拆」原

則。

民國83年4月 居民與城鄉所之「就地整建、社區重建」計畫參加第一屆市

民參與都市設計獎,獲得優選獎,並於國際會議廳接受市長

親自頒發的獎狀。

民國83年5月 促進會向都發局張景森爭取研究計畫預算,請學術專業團體

就就地整建或是遷至他處作一可行性評估,張局長表示同意。

民國83年6月 都發局預定委託中興大學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楊重信先生

對此專案研究。中興大學學生並開始進入社區進行訪談工作。

民國84年9月 市府重新檢討拆遷計畫,原則決定採「先建後拆」方式,爭

取違建戶配合。原先答應居民的研究案不了了之。

民國85年6月 市府推翻原先「先建後拆」的原則,以新的安置計畫與發給

救濟金方式處理。

民國85年9月 市府決定,86年初元宵過後將強力執行地上物拆遷作業。台

北市秘書長廖正井說:抗爭居民一律不發補償費。

民國85年10月 市府遲遲未回答居民要求安置窮困居民的要求,當地理長禚

淑雲要求中山區公所進行社會訪視,區公所按照社會局的電

腦資料統計出五類急需照顧的名單,共有404戶。

民國85年12月 市議會國民黨團決議,將杯葛市府所提公園拆遷預算,為住

戶爭取較優厚的補償費。

民國86年1月 陳水扁市長食言,所謂的「先建後拆」採彈性認定,只要建

照發了就算。

民國86年1月 陳水扁表示即使議會不通過預算,市府預定時間一定拆,居

民自己去找議會要錢。市府隨後決定三月四日拆除。

議會通過以後公共工程的拆遷案,必須「先建後拆」。

議會通過預算,並有兩項附帶決議:先建後拆與重新公告。

民國86年1月22日 二公園拆遷戶三百多位至市議會陳情,並抗議陳水扁市長「先

建後拆」的政策急轉彎,遭市長拒見。

Page 132: 綠色推土機

132

時間 事 件 民國86年2月1日 學界發起「反對市府推土機」連署聲明活動

連署名單包括多位學界知名人士、團體等,聲明中指出拆遷安置問題絕非

推土機所能解決,需基於人性考量,依居民生活脈絡、社會關係和謀生機

會,規劃安置方案,而不是隨便將老人棄置安養院、將居民驅離即可。因

此,希望市府暫緩拆除兩公園預定地上違建。

陳水扁接見工務局長李鴻基

此次接見除再度慰留李鴻基外,同時強調市府按時拆除十四、十五號公園

預定地上違建的政策不變。

民國86年2月2日 學界於公園預定地上舉行「反對市府推土機」公共論壇說明

學者指出,市府在年後即要拆除地上物,時間過於急迫;而且公園預定地

上有五百多名七十五歲以上的市民,生活環境雖然不好,但因鄰居的相互

扶持,是以能夠在貧窮線以下生活,如今市府所提出的計畫,只是把居民

驅散,將讓這群人加速衰亡,而等待88年底完成的國宅或者現在才發建照

的國宅都是緩不濟急,稱不上是「安置計畫」。另外,由工務單位所主導

的公園規劃過於粗糙,且尚未送審,對於如此粗糙且尚未送審的公園計畫

進行拆遷,市府的決策過程太過草率。因此,學界希望市府做好拆遷戶安

置和公園規劃,暫緩年後的拆除行動。會中也宣佈,如市府願意委託都市

設計學會和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規劃兩公園,他們有信心在一年內找到兩

全其美的方法,解決居民安置與公園規劃問題;如作不好,願解散學會。

民國86年2月4日 居民接到正式的拆遷通知,於正式拆遷日期前24天。

民國86年2月5日 社區婦女舉行「簽名要求保留康樂市場」活動

公園旁的社區婦女於上午九時三十分至下午二時,舉行「簽名要求保留康

樂市場」活動,同時將支持保留市場的黃色簽名條,掛滿人行道上方。

十四、十五號公園住戶舉辦「歲末守家園,最終年夜飯」的

圍爐辦桌活動。

關心公園拆遷的學界人士與居民,於林森公園旁臨南京東路的人行道上舉

辦圍爐辦桌活動,席開五十桌,預定地上弱勢居民皆可參加。城鄉所的學

生也表演由陳水扁競選歌曲「台北新故鄉」改寫的歌曲「窮人的墳場」;

同時放映全景映像工作室在預定地拍攝老兵「陳才根的鄰居們」紀錄片。

民國86年2月11日 行政院退輔會台北市榮民服務處處長胡允武初步至康樂里瞭

解狀況,表示必要時將把榮民安置於榮民之家。

中山區公所初步決定可能於吉林國小設置臨時收容中心,避

免居民露宿街頭。

Page 133: 綠色推土機

133

時間 事 件 拆遷安置,阿扁打「總統牌」

陳水扁透露李登輝總統曾在他從南非訪問回國後,在總統官邸請他吃飯。

席間總統獲知市府對十四、十五號公園拆遷有補償及安置計畫後,表示市

府「這樣更沒有問題」,並支持他貫徹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的拆遷計

畫。

民國86年2月12日 「反對市府推土機」聯盟之學者與市府協商。

市府參與人士包括了張景森、陳菊、馬永成、羅文嘉等人。會中雙方達成

協議:在拆遷之前做好安置,此一安置名單應不僅限於社會局照顧的35

戶低收入戶而已,而應擴大調查961戶中的弱勢居民實際狀況。之後擬出

替選的安置方案,讓居民在完整資訊下,選擇安置地點。

社會局社工開始進行拆除前第一次大規模的低收入戶訪視

社會局在協議之後,立刻調集二十名社工,以臨時任務編組的方式,於當

日下午即進入社區展開大規模的低收入戶訪視,但與協議中普遍調查居民

實際狀況並不符,而是直接調查弱勢居民接受安置平價住宅、安養機構的

意願。

民國86年2月14日 居民收到斷水斷電通知

民國86年2月15日 陳水扁重申拆除公園違建的立場

陳水扁因凌晨羅斯福路的一場大火,重申中山十四、十五號公園拆遷政策

絕不打折;並責成副市長白秀雄召集跨局處安置專案小組,妥善安置當地

弱勢族群。而二十日開始發放的拆遷補償金,也無領取的最後期限。

民國2月16日 居民收到除戶通知,如果未辦妥者,就不能領取拆遷補償費

民國86年2月18日 陳水扁於市政會議中指責各相關單位應檢討

陳水扁於上午的市政會議中因各單位對十四、十五號公園拆遷案的處理報

告有出入,指責相關單位應檢討;指示臨時安置所由吉林國小改在勞工育

樂中心,並令工務局在公園預定地上設立聯合服務處,供民眾諮詢。市政

會議並且通過了特別預算攤販遷移補償費覆議案、部份安置計畫,以及補

償費發放之因應對策。

學界再度於林森公園召開「市府的誠意,社會的正義」記者

下午學界再度於公園基地上召開記者會,要求市府在尚未做出更好的安置

計畫前暫緩拆除公園違建戶;並且提出新的「部份就地安置計畫」,計畫

在當地以公園總面積6%,佔地約850坪的土地,興建十層樓高的平價住宅

作為安置用;並將公園設計為多目標使用,以地下停車場營收吸引民間投

資,如此即可不必立刻進行拆除,並趕在八十七年十月完工搬遷。不過副

市長白秀雄、都發局長張景森、社會局長陳菊在瞭解新計畫內容後,仍不

敢作任何承諾,僅答應需等到20日開會協商後才會對外公佈。

Page 134: 綠色推土機

134

時間 事 件 社會局長陳菊重申社會局立場

絕對不會讓居住在十四、十五號公園的老弱婦孺流落街頭,但也強調不會

無限制地擴大安置輔導範圍。

都發局長張景森建議除了目前市府的安置計畫外,尚可利用

懷生出租國宅,以及前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館作為安置地。

市府相關單位於中山市場區民活動中心舉辦拆遷安置及補償

費發放說明會。

會場中居民抱怨短時間搬遷的不合理,市府還要求提出除戶證明才可領取

拆遷補償,實在強人所難;並且要求陳水扁應至現場說明。場面曾一度發

生居民齊聚官員席前抗議及肢體上的小衝突。

民國86年2月20日 學界與市府就十四、十五號公園拆遷戶安置事宜進行第二次

溝通

此次協調會議中,雙方達成「在未確定及安置妥當前,不會拆除窮人的房

子;市政府不會在三月三日斷老弱貧苦人的水電」,但在安置方案上,市

府仍堅持己見,並未達成進一步的共識。同時社會調查部份,社會局提出

296戶弱勢居民的數目與專家學者的理解大有出入,與前年十月份區公所

所調查的數字差了將近一百戶。同時,答應的第二波意願調查也未進行。

都發局長張景森口氣強硬地的指出出:「老人不搬也會死」

十四、十五號公園拆遷補償費正式於永興宮辦理發放。

社會局開闢專車帶老人參觀浩然敬老院、廣慈博愛院。

張景森表示:城鄉所的老師「自戀」,是學生的魁儡。

民國86年2月24日 陳水扁主持台北市第一個獎勵民間都市更新案的開工儀式,

並祝「美麗國賓」銷售率百分之百。

冠德建設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所推動的都市更新案開工,請陳水扁與張

景森主持開工儀式。當天的中時的半版廣告以陳水扁和將開闢的十四、五

號公園作為噱頭。陳水扁並表示:都發局現正研擬「台北市都市更新整體

計畫」,透過強制措施,解決更新地區少數地主刻意阻礙更新的情形;他

並且強調將研究先進國家的更新辦法,籌組「都市開發公司」,結合官、

商與社區,提昇都市更新效率。

台北市政府執行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拆遷作業正式定案

市府決定,三月四日零時起採全面封鎖方式,以「淨空管制」方式於凌晨

三點執行拆除,並由市府高層坐鎮現場督導,避免任何暴力衝突發生。

民國86年2月26日 公園預定地居民翟所祥伯伯上吊自殺

Page 135: 綠色推土機

135

時間 事 件 學界與市府針對十四、十五號公園拆遷問題的第三次會談

原本預定於上午舉行的第三次會談,因翟伯伯自殺事件中斷,學界向官員

宣佈學界立場後即行離去,正式與市府決裂,不接受市府對預定地居民所

提「二次搬遷」的安置計畫。

居民群情激憤,赴市府前廣場拉布條抗議

因翟伯伯的自殺,情緒激動的居民下午拉著白布條前往市府表達嚴重不

滿,其間因久候不見市府高層人員出面處理,而與警方發生肢體衝突。直

至下午五時多,副市長陳師孟、工務局長許瑞峰、社會局長陳菊,才到市

府前廣場向陳情的拆遷戶說明。但對於拆遷戶所提「道歉、緩拆、重新安

置」的三點聲明,陳師孟並未具體回應。

學界組成「反對市府推土機聯盟」,並提出道歉、緩拆、重

新安置三點要求。

副市長陳師孟表示「市府的方向是正確的」,希望拆遷戶要

有面對環境的勇氣,並強調「沒安置、絕不拆」的政策也沒

改變。

市府決定緊急調集一百名社工員深入社區,日夜駐守以防二

度意外發生,同時加強安置社訪工作。

在野黨議員強力指責市府拆遷安置政策

新黨立院黨團發表聲明,痛斥台北市政府處理十四、十五號公園拆遷作業

不當,市長陳水扁草菅人命,要求市府暫緩拆除作業安撫人心。

國民黨文工會主任蔡壁煌針對預定地老人自殺事件,強烈指責北市府未善

盡協調和照顧拆遷戶的責任。

市府建設局市場管理處在林森公園,發放證明輸給康樂市場

有案攤商,讓攤商日後據此領取救濟金。

民國86年2月27日 陳水扁於中午餐會中公開表示,三月四日拆除十四、十五號

公園預定地上違建的決心絕不改變。

市府開始拆除電表。

城鄉所學生會會同運動核心份子至都發局舉白布條抗議張景

森出言失當,並下戰帖邀請他回所上辯論。

城鄉所教授夏鑄九下午就十四、十五號公園拆遷問題,拜訪

陳水扁,雙方進行一個多小時的會談。

民國86年3月1日 公園預定地居民舉辦「告別老友,堅守家園」晚會

三月一日晚間,預定地居民於林森公園旁人行道上舉行「告別老友,堅守

家園」晚會,藉由最後聚餐、祭拜老友、繞行社區、焚燒都市設計獎狀、

心愛物品的方式,對這片家園作最後的回顧。最後,並由當地居民在林森

公園旁人行道上,共同豎立刻有「窮人的墳場」字樣的石碑,作為結束。

Page 136: 綠色推土機

136

時間 事 件 政務委員馬英九出席「告別老友,堅守家園」晚會,並允諾

三月三日與居民共同堅守家園。

民國86年3月2日 副市長陳師孟前往瞭解拆遷戶搬遷狀況

陳師孟說,在市府相關單位的努力下,以完成百分之九十九弱勢住戶的安

置,剩下三、四戶仍不願接受安置的住戶,市府將加強溝通,如果少數拆

遷戶毫無理由不接受安置,市府也會採取因應對策。

民國86年3月3日 市府邀集各界人士籌組觀察團,標榜拆遷作業透明化、公開

化。

台北市政府邀集學者、專家、市議員在內的十多名社會各界人士,組成觀

察團,針對十四、十五號公園拆遷過程進行中立、客觀的觀察。

陳水扁喊話,點名中央政務委員最好想清楚,不要和市府、

市民對立。

陳水扁宣佈三月四日的拆遷作業只拆除全部營業戶,不處理弱勢戶及其他

違建戶。並強調拆遷戶中,除了弱勢的三百多戶外,其餘違建戶以得到歷

來最優渥的照顧;對於拆拆遷,雖是長期累積的問題,但市府不會規避責

任,將在公共安全、弱勢照顧、都市發展三大原則中,求取平衡點。他並

且呼籲中央政務委員,以及各黨派議員、代表,應負責瞭解所有問題,考

慮清楚訴求,若是站在營業戶立場和市府對立,市府將全力排除抗爭。

十四、十五號公園住戶守夜抗爭

現住戶、學界、民意代表等,於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守夜,進行最後

的抗爭。台北市警局動員一千兩百名警力進入現場維持秩序。到場聲援的

政治人物包括中央政務委員馬英九、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議員張俊宏、

林瑞圖,國民黨議員林晉章、秦慧珠、李慶安、陳學聖、陳政忠,新黨國

代汪志冰、潘懷忠,立委朱惠良、議員璩美鳳、楊鎮雄、費鴻泰、賈毅然,

以及台北縣議員金介壽等。

金介壽在現場與城鄉所學生發生衝突,他罵城鄉所示陳水扁

的走狗,自作自受

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陸續發生六起火警,學生與議員從

火場中救出三位老人,並邀請當地居民與市民每人一百元讓

其中兩位老人住在京華酒店

三月三日晚間至四日清晨,公園預定地上共陸續發生六起火警,其中四起

幾乎立即撲滅,但發生於三時十一分後的兩起火警,沿燒迅速;九十分鐘

後才將火勢撲滅,沿燒面積約三百坪、一百三十五戶。警方在現場逮捕一

名疑為縱火的康姓男子,但調查後因罪證不足而飭回。隨後,陳水扁指示

警方全力偵辦此案,並懸賞一百萬元破案獎金。

Page 137: 綠色推土機

137

時間 事 件 民國86年3月4日 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展開拆除工作

清晨四時,拆除大對於林森公園停車場集結,並由副市長陳師孟坐鎮中山

分局,擔任拆除工作總指揮。上午九時四十五分,拆遷作業正式進行,到

了下午四時,沿林森北路、南京東路的營業戶已被怪手夷為平地,第一階

段拆除工作完成。工務局長許瑞峰表示,整個拆除工作將從二十一個工作

天縮短到一週內完成。

清晨張景森與學生碰面,學生質疑張:如何對這段的都市計

畫史交代?張表示:要聽我上課就回到學校。

陳師孟與羅文嘉雙雙表示:學生應努力唸書,不應搞運動。

民國86年四月 馬永成擢昇為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

附錄二 陳水扁與黃大洲拆遷安置辦法之比較

項目 黃大洲版 陳水扁版

特別預算 18億 9985萬元 18億 3852萬元

預算內容 公園工程: 一、補償費:18億 1477萬元 二、工程費:8507萬元 (一)公園工程 2693萬元 (二)臨時市場工程 5814萬元

公園工程: 一、補償費:15億 6123萬元 二、工程費:公園工程 1億 9480萬元,道路工程、衛生下水道工

程及準備金合計 8222萬元

安置計畫 一般戶 一、一般拆遷戶 911戶發放補償

費後,三處保護區彆更圍住宅區

的專案國宅:內湖大湖街底、士

林士東路底、陽明醫院東側 二、皆因保變住計畫而暫告終結

一、安置地點有三處:南港一號

專案國宅(預定 86年年底完工)、基隆河二期專案國宅、基

隆和三期專案國宅(已發建照) 二、目前陸續動工中,但因為七

號公園、十二號公園、中華商場

Page 138: 綠色推土機

138

以及基隆河截彎直原住戶目前

皆未排到,其中七號公園要等到

民國 88年,中華商場拆遷戶已等了四年。國宅處並不敢保證一

定夠容納*。

營業戶 一、臨時安置:新生北路高架橋

孔下 二、永久安置:公園下興建地下

商場

一、取消地下商場 二、永久安置在長春路、遼寧街

口市有眷舍改建公教住宅一樓

等多處

攤商 比照營業戶 每攤發放 53萬九千九百元,不安置

房屋建物補償 11810(每平方公尺) 12630(每平方公尺)*

*台北市近年興建五處專案國宅安置重大工程拆遷戶,國宅處五處專案國宅住戶數分別是:南港專案國宅二千零三戶、基隆河一期專案國宅一千三百五十一戶、

基隆河二期二千二百五十三戶、基隆河三期五百六十五戶、萬隆專案國宅四百二

十戶,總計六千五百九十二戶。不過扣除九十六戶營業戶、零售店面之後,五處

專案國宅純住戶為六千四百九十六戶,可供安置大安森林公園、士林二十九號公

園、大同時三號公園、萬華十二號公園、中山三十三號公園、中華商場、基隆河

拆遷戶、原地主等公共工程拆遷戶。如果中山十四、五號公園拆遷戶拆遷戶也要

安置專案國宅需求將達六千八百一十七戶,但興建國宅戶數僅六千四百九十六

戶,先然安置需求超量。現在十四、五號公園並非國宅處專案安置的工程,因此

是分配剩餘的「剩餘戶」。其間的變數則在於上述因為專案拆遷有資格登記的人

目前仍未登記完全(有資格者還在考慮中),同時由養工處、新工處、捷運局、

公園處等工程主辦單位所持有的公共工程拆遷戶名冊,多半也未調查拆遷戶是否

符合國宅申購資格,也不瞭解安置憑證私下讓售後的人頭異動。事實上,在市府

發佈拆遷辦法之時,市府國宅處清查發現專案國宅戶數不足三百九十餘戶,因此

十四、十五號公園拆遷戶可能無處安置。(台灣日報,85年 10/10,14版) *房屋建物補償陳版較高,是因為按照「台北市舉辦公共工程對合法建築及改良物拆遷補償暨違章建築處理辦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市府可視物價情形或參酌

當年國宅造價及市場行情調整修正之。

一般住戶拆領遷補償預估(依上述法令) (一)建物補償部份: A違建補償,B為自行拆遷補償獎金、C為人口搬遷補償費 合法建物 A、12630元*66平方公尺(不足者以此計,超過者另計)=833580元 B、A項*0.6=500148元 C、按實際人口從 12─28萬不等,但必須在拆遷公告前兩個月前設有戶籍者

Page 139: 綠色推土機

139

A+B+C即是居民可領取的補償費

舊違建(民國 52年年底前領取牌號碼者) A、12630元*66平方公尺*0.8(依合法建物打八折)=666864元 B、A項*0.6=400118元 C、同上

新違建(民國 53年後至 77年八月一日前之間的新違建),十四、五號公園預定地有 141戶 A、12630元*0.5*實際的實用面積 B、A項*0.6 C、同上

違建(民國 77年八月一日之後),預定地上約有 64戶(無門牌者不計算在內) 只能領取人口搬遷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