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__東夏悼西劉

11
港文 30 1 987 6月5日 西 · 廿 滿 H o w a r d G o l d b l a t t 稿 . T h e I n t e r l i n g u a l C r i i c : I n t e r p r e t i n g C h i n e s e P o e t r y 0

Upload: wen-ti-liao

Post on 20-Oct-2015

2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TRANSCRIPT

香港文學 第30期 1987年6月5日

東夏悼西劉

兼懷許芥昱

●夏志清

故友劉若愚教授,字君智

,想不到華裔同行間一直有人戲稱他﹁

劉大智﹂。這個綽號

,我想若愚兄自己沒有聽到過,我也在去年七月

二十四日︽中國時報︾·︽人間︾版上看到劉紹銘

︽孤鶴隨雲散︾悼

文後才知道的。此文副標題雖為

︽悼劉若愚先生︾,紹銘弟同他顯然

並無深交,悼文主要寫他是個﹁不好惹﹂的角色,學問雖好,著述雖

多,﹁人緣

﹂卻很壞。加上若愚兄長年不寫中文文章

,華人讀者之間

他的知名度不高,紹銘弟對此也表示遺憾。若愚兄五月廿六日逝世後

︽孤鶴隨雲散︾是我讀到的第

一篇悼文。此文七八月間在台港二地

發表前後

,竟沒有同事、友好為他寫過

一篇更詳盡、更嚴肅的紀念文

章,追敘其生平且把故人一生治學的成就

,公允地評介

一番,表示若

愚兄的﹁人緣︺的確不太好。據我所知,同行之間,印大羅郁正教授

同他友誼最篤,芝大余國藩教授對他的才學也是

一直表示敬佩的。他

曾於

︽中國時報︾八月三日人間版發表了一首

︽悼劉若愚教授︾的

滿江紅︾詞,意長情深。此詞國藩弟年初寄來後,我才看到。若愚兄

逝世九足月,在報章上看到悼念他的詩文

,實在不多。

相比起來

,一九八二年正月四日許芥昱教授在加州脅巨大風暴中

遇難後,半年之間要有多少至親好友、中外同事寫詩文紀念他。葛浩

文︵Howard

Goldblatt︶、張錯編輯的那冊

︽永不消隱的餘韻!

許芥昱印象集︾同年夏季截稿,十二月由香港廣角鏡出版社出版

,集

了五十多篇詩、文、信扎,洋洋大觀。芥昱兄向以詩畫交友,讓人家

既看到他的才華,也感到他那份熱烈的友情。我同他見面次數不算多

,但我伏案工作累了,抬起頭來即可看到牆壁鏡框�故友贈我夫妻的

一幅小型山水畫.作為一個學者

,許芥昱的成就當然比不上若愚兄,

劉教授是內行公認自成一家言的中國詩學權威

,但講做人,芥昱要比

他成功得多了。

若愚的最後

一本書

︽語際的批評家︾︵The

Interlingual

Criic

:I

nterpreting

Chinese

Poetry一九

八二年

印第安那

大學出版

所出版

︶0

,提到﹁千秋萬歲名

,寂寞身後事﹂這兩句杜詩。劉兄認

為︵寂寞

﹂指︵身﹂不指

﹁事﹂,晚近幾位英美學者都把此句誤譯了

。但對不相信死後還有知覺的現代人來說,﹁千秋萬歲名﹂也改不掉

屍體落土、火葬之後的﹁寂寞︺,二句這樣解釋,似更有詩意。若愚

生前不像芥昱這樣廣交詩畫文友

,晚年獨身

,也一直沒有紅粉知己相

伴,去世後至今少有人撰文紀念他,說起來要比芥昱﹁寂寞﹂得多了

。一個中國文學研究者的英文著作,不像中國人用中文寫的詩

、小說

,甚至文藝批評,保證不了什麼﹁千秋萬歲名

﹂,但若愚兄的七本書

,其中有幾部三、四十年內不斷會有中外學子去參閱,這是可以斷言

的o

我悼若愚兄,同時也想起許芥昱,不僅因為﹁印象集

︺�少了我

的一篇文章,至今覺得對不起故友。許

、劉二兄同我都是英文系

、外

文系出身

,都於四十年代後期留學英美二國,也都因大陸變色而各自

在海外奮鬥的。芥昱兄來美比劉

、夏二人早︵一九四五年四月來美充

任中國空軍的繙譯官

︶,但他正式在奧立崗大學新聞研究所進修,也

已在

一九四七年的秋季了。我自己一九四七年十一月抵美

,翌年正月

進耶魯研究院讀英文系。根據

︽語際的批評家︾緒言自敘

,若愚兄北

平輔仁大學西語系畢業後

,在清華研究院英文系讀了

一學期才乘船去

英國布里斯多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

︶進修英國文學的,時

間想是一九四八年初。

到了六十年代初期

,我們三人都有著譯問世而在美國學術界初露

頭角了。我的︽中國現代小說史

︾一九六一年三月初版,書序寫於

年前

,其實未加增補的原稿早已於

一九五八年底即已寫就了。劉若愚

︽中國詩學︾︵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一九六二年倫敦

Routledge

&

K

egan

Paul

出版︵

美國版同時由芝加哥大學出版所

發行

,此後劉的四部著作也皆由芝大出版︶,但書寫成於若愚香港教

書期間,也是五十年代後期的作品。許芥昱

一九五九年拿到史丹福東

方語文系博士學位後

,即在舊金山州立學院當助理教授。他編譯的

二十世紀中國詩︾︵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oetry︶一九

六三年由紐約雙日公司出版

,全書四三四頁。一般說來,譯作比不上

著作受重視,因之在英美學術界,我與若愚的兩本書似乎地位更高。

但芥昱這本書

,選納了從早期到四十年代後期所有的重要詩人,至今

仍是﹁新詩﹂的最佳英文讀本。芥昱兄譯筆如此流暢

,讀他的譯作往

往比讀中文原詩更有味道。

年來,

華裔學人在美國出版的學術性著作如此之多,

目今來自

、港

、大陸的留美學生簡直難以想像我同劉、許二兄當年艱苦奮鬥

的情形

。胡適留學期間哥大即有個中文系了,但當教授的當然都不是

中國人。我的哥大前任王際真先生︵剛過八十八歲生日,走路比我還

︶一向位低薪薄

,到晚年才升任為正教授

,雖然早在三、四十年代

,他已出了

︽紅樓夢︾節譯本,︽魯迅小說選集︾以及其他三種古今

短篇小說集

,在美國當年的中文教授間,算是成績卓著的一位了。同

時間的華裔中文教授也有人編過些文學讀本和漢語教科書的,但卻真

沒有人寫過一本中國文學研究的專著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六日劉若愚與夏志清較量 「武功]

過世已多年的陳受頤先生乃芝大的英國文學博士,曾長期在加州

帕慕那學院Pomona

College任教中國文學。早在五十年代我即聽說

他在寫

一部巨型的中國文學史

,同行顯然對之寄以厚望。此書∣

Chinese

Literature,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終於

一九

一年由紐約朗那出版社

︵Ronald

Press︶出版了。但書�錯誤百出

,陳老先生不僅粗心大意

,他對古詩文顯然瞭解也不深。韋理Arthur

Waley曾把

[赤腳大仙﹂譯成

﹁The

Red-legged

Immortal﹂,至

今國人樂道此事

,表示漢文實非洋人所能精通。但陳受頤嶺南世家

繙譯

︽世說新語︾�

一句話,﹁張季鷹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

﹂,竟把最後四字直譯︵未加註釋

︶為﹁The

Foot

Soldier

From

EastRiver﹂︵陳著頁

一五七︶,顯然不知﹁步兵﹂在�這裹指院

,也同樣大鬧笑話

。英國漢學家霍克思David

Hawkes為︽美國亞洲

學報︾寫書評,特舉此為例

,表示中國學者學問不過如此,也等於為

他受業師韋理報仇。當然﹁江東﹂譯成

East

River,也表示陳老先

生實在糊塗,與他漢學程度無關。早幾年

,馬瑞志

RichardB

Mather教授在他的

︽世說新語︾全譯本�已把張翰的綽號正確地譯

︵JuanChi

ofEastof

The

Yangtze

River﹂了。

陳著

︽文學史︾一砲不響

,虧得同年出版的

︽中國現代小說史︾

站得住腳,給華裔學者爭回些面子。走中共路線的捷克學人普實克

Jaroslav

Prusek原也想把我

一棒打倒,從此翻身無日,想不到反

給我在強有力的答辯�揭露他自己治學的刻板與淺薄。翌年若愚出版

︽中國詩學︾,雖然篇幅不多︵正文百五十多頁︶,而且顯然是專

為不懂

、不太懂中文的英語譯者而寫的,但內行詩家

一翻此書即知道

作者不僅對詩詞、詩話真有領會;他對西洋詩學也很有研究

,不得不

予之佳評。事實上,若愚在清華當研究生時,已是英國詩論家燕卜蓀

William

Empson的學生兼助教,對李卻慈I.

A.

Richards、燕卜蓀

師徒二人的著作,讀得很熟。赴英深造,名義上雖在布里斯多大學修

碩士學位,實際上他是追隨牛津詩學名教授包勒C.

M.

Bowra寫論

文的。日後若愚兄借用二十世紀英美詩評家的理論和方法來整理中國

,當然就給他整理出頭緒來了。

陳受頤

︽文學史︾慘遭圍攻之際

,美國漢學界出了夏、劉二員新

人,都是英文系出身,西洋文學讀得比一般歐美漢學家多,英文也比

他們寫得漂亮

,的確大受同行注意,從此也不再有人膽敢忽視、小視

華裔學人了。劉紹銘在悼劉文�謂,﹁國人在英美學界替中國文學拓

荒的有二大前輩:小說是夏志清,詩詞是劉若愚。︺紹銘弟同我私交

雖厚,同若愚兄交情極淺,也無意捧他

,所謂﹁二大前輩﹂,倒的確

是美國華裔同行

一致的意見。

一九六二年九月開始,我一直在哥大教書;若愚兄

一九六七年離

芝大而去史丹福任教後,也就在西岸定居

。我至今未知是那幾位年輕

同行,煮酒論英雄

,品定我們為﹁東夏西劉

﹂的。但此說

一說,傳遍

美國著名學府的留學生間。六十年代後期我去哈佛演講,從謝文孫口

�初聽此說

。文孫弟是中國近代史專家,那時還在唸博士學位,早年

也是先兄的得意高足。年

輕時在美國學術界打天下,

不僅要努力著作,也還得忙於奔波

,不時參加會議,在同行面前露

一兩手。一九六

一年初

,我還在波茨

坦紐約州立學院教英文

,但

︽小說史︾即將出版,為謀職方便起見,

想要在亞洲學會年會上宣讀一篇論文。托先兄問陳世驤

,才知道明尼

蘇打大學馬瑞志教授正在籌備一個中國文學小組會議。我寫信去

,馬

教授居然看世驤面子

,容我讀一篇有關︽紅樓夢︾的報告。此文原題

︽︿紅樓夢﹀�的愛與死︾,公開宣讀時已改題為

︽︿紅樓夢﹀�裹

愛情與憐憫︾

我於三月廿六或廿七日飛往芝加哥,下榻著名的帕墨旅館Palm-

er

House,廿八日下午二時到達小組會議室,才同馬瑞志

、許芥昱

初會

。原來芥昱也想露

一手,特來芝城讀

一篇評析李清照詞的報告。

另兩位讀論文的,一是傅漢思Hans

Frankel,我早

一年去西岸訪兄

,由濟安哥介紹認識的;一是柳無忌教授,一九三一年即已是耶魯英

文系的博士,我在耶魯那幾年,他也在母校

,孜孜不倦地研究孔子與

儒家思想。這個討論小組,許

、夏二人無名,馬

、傅

、柳三人當時名

氣也不大。但不出多年,五人都稱得上是各有專長的名教授了。

柳先生那天講蘇曼殊的生平,為日後寫蘇氏評傳作準備

。芥昱兄

那篇︽李清照詞︾︵:ThePoemsofLi

Ch'ing-chao"︶,後刊於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那

一期老牌學術季刊PMLA,並附許教授自譯的易

安詞多首。PMLA讀者主要是英美語文以及其他歐美二洲語文的教授

和教師;︽李清照詞︾乃該季刊破天荒第一遭刊登的中國文學論文,

芥昱兄當年應感到特別光榮。我自己那篇

,會場上有位[批評﹂Cit

icism季刊的編輯,乃韓國人︵不知是否美國土生︶,

聽了中意,日

後來信索稿

,也就寄去發表。同時該文加以增補後

,成為

︽中國古典

小說︾的

一章。

一九六一年,芥昱兄還沒有留髯

,人看來英俊瀟灑

。小組會議結

束後我同他二人談得很投機

。一九六九年跟王洞結婚之後,我同芥昱

兄的友誼也加深了一層。原來王洞當年曾在舊金山市立學院教過中文

,芥昱正是她的上司,對她極為照應

。一九七八年初芥昱兄來訪︵此

事我曾在

︽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序上提到過︶,三人暢敘

一晚

也提起二人在芝加哥會場上初會的情形。我特在書架上找出年會節目

表給他看

,二人不禁大笑。節目表芥昱早已丟了,還囑我把印上我們

小組會議節目的那

一頁影印寄給他。想不到四年之後,他想搶救書房

�自己的手稿而喪生。一九六一年五月,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落

山磯郊區住宅

一夜之間燒得精光

,他所藏有的書信、手稿

、書籍

、油

畫都付之

一炬,但離開兇宅前,他畢竟帶走了

一部尚未完成的小說手

稿︵︽島︾Island︶,太太也搶救了她珍藏的Guarnieri名牌小提琴

。水災急不待防,有時比火災更可怕

一九六三年三月底我同若愚兄初會

,也在亞洲學會的年會上。那

年開會地點在賓州費城,我乘火車去很方便,若愚如還在夏威夷大學

任教,得老遠乘飛機趕來。他第二本書

︽中國的俠︾︵The

Chinese

Knight-Errant,一九六六︶序�提到他在費城年會讀了

一篇討論古

代遊俠與儒

、墨、道三家關係的論文。那場小組會議我記得很清楚,

而事實上

,二人不可能有比該次更早的聚會了。︽語際的批評家︾自

序那一章所記大事

,皆未繫年月,單知劉若愚先在布里斯多

、牛津兩

地攻讀兩年,再去倫敦大學任教中文課程五年。此後他在香港執教五

年才去火奴魯魯的。我來美留學後

,要待

一九六二年暑期,才有機會

赴英國開會

,若愚兄那時當然早已離英他往了。費城二人初會

,必然

熱烈地握手言歡,談了一些衷曲。滬江同學張心滄、丁念莊是我海外

最老的朋友,大半年前特去劍橋訪他們,同若愚談話

一定也提到他們

兩位。若

愚兄那時在寫

︽中國的俠︾這本書

,︽水滸傳︾�的俠義人物

也是他注意的對象

。我早一年在印第安那大學宣讀的

︽水滸︾論文,

已部分刊出於該校主辦的

︽比較文學年刊︾︵Yearbookof

Comp-

arative

and

GeneralLiterature︶。若愚兄認為我把

︽水滸︾評

價太低

,太看重梁山英雄仇視女性的[幫會道德︺︵gang

morali︶,

特問我可否在他新書�對我的觀點加以駁辯。我當然一口

答應,

但心�總覺得有些奇怪

,同行中西朋友,還沒有第二個人初見面就要

徵求同意與我筆戰的。說得好聽些,若愚雖愛朋友,卻更愛真理,不

怕為辯護真理而開罪人。說得不好聽些,劉若愚確如紹銘所言,是個

﹃不好惹﹄的角色︺,﹁生性要強︺,潛意識中惟我獨尊

,總想把

與自己意見不合或批評研究方法不相同的著作,評得較苛

紹銘悼文�引譯了哈佛教授奧溫Stephen

Owen新著的書評

節。此書我尚無暇閱讀

,不知劉兄評得公允與否

。但奧溫一九八一年

出版的煌煌巨著

︽盛唐詩︾︵TheGreatAgeofChinesePoet-

ry:TheHigh

Tang

︶我是讀過的。此書從王維寫到韋應物,奧溫

對大小詩人卻有他自己的見解

,古今評家的意見他或採納或駁斥,很

見功夫。若愚兄當年在

CLEAR

期刊︵四卷一

期︶

上寫書評,我認

為把此書評得太苛刻

一點。余國藩在

︽亞洲學報︾︵一九八三年五月

︶寫的書評,給

︽盛唐詩︾最高的評價

,我認為公正得多。

︽中國的俠︾一九六六年出版,我自己那本

︽中國古典小說︾︵

一九六八年哥大出版︶也已寫就

,沒法子只好給

︽水滸傳︾章加了兩

個長註,答覆若愚反對我的意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閱

︽俠︾書

一四|

一一六頁,和

︽古典小說︾三四○!

三四三頁

,註十四、

十七。一般說來

,這場辯論之後

,若愚治詩詞與詩論,我治古今小說

,河水不犯井水

,沒有什麼衝突。但想不到去世前一年左右,若愚兄

特別投書

︽知識分子︾︵The

Chinese

Intellectual︶提出幾點責問

,等於同我挑戰。挑戰者位低資淺,有地位的學者儘可置之不理,沒

有人會認為那學者自知理虧

,默默認錯的。但西劉對東夏提出質問,

同行等著看好戲,我就非寫答辯不可

,雖然心�很不願意。二十年前

︽水滸︾交鋒

一場,沒有關係。二十年後,二人都名高望重,實在

不必要在

一份學術刊物上,公開筆戰了。

我是

︽知識分子︾的編輯顧問,總編輯梁恆是我的學生。他向我

索稿,我就答應寫一篇

︽中國古典文學之命運︾。這個題目極大,我

先交了個上篇

,刊於

一九八五年四月發行的春季號

︵一卷三期

︶。我

那篇論文既尚未全部刊出,劉教授實無必需急不及待的寫出

︽讀夏志

︵中國古典文學之命運﹀有感︾那封投書。再者

,若愚兄

一九六九

年八月在新七卷第二期

︽清華學報︾上發表

︽李商隱詩評析︾後

,還

沒有發表過中文文章。晚年他自稱是

︽語際的批評家︾,專用英文講

述中國詩和詩學

,對

一般中文刊物上發表的文學論文,儘可和他意見

不同,他從不駁辯

。這次特寫中文投書,刊登

︽知識分子︾同年夏季

,我真感到情形不簡單,否則多年老友

,二人通信討論問題

,有何

不可?最

說不通的

,︽命運︾上篇根本未提劉教授之名,他卻認為:

他雖然沒提名這姓,可是所謂﹁今日美國︵大學

︶東亞語文

系也講究文學理論

、比較文學這套東西,這地的漢學並不吃香﹂

這句話隱然包括我在內,我不能不﹁表態﹂。

意思是說,我既在

︽命運︾上篇�,講到﹁文學理論、比較文學這套

東西﹂,不提他也就等於提了他了。若愚兄實在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你要講﹁這套東西﹂,就先得過他這個

關。但﹁文學理論

、比較文學

﹂的道路非常寬闊

,不比李白︽蜀道難

︾�的劍閣,不是人人先得向某某權威打個招呼

,或者留下買路錢才

能過關的。即在中國古典文學這一門學問�,理論家、比較文學家路

數很多

,不必都和劉若愚﹁認同︺的。﹁尚同︺是墨子提出的觀念:

上下意見

一致

,也就天下太平

,但人民思想不自由,過著太平日子也

沒有多大意思了。﹁文學理論﹂、﹁比較文學︺是少數讀書人搞的東

西,更不必﹁尚同﹂,雖然任何理論家都希望會有很多、很多人聽從

他的理論。

我在

︽中國古典文學之命運︾中�篇

裹,寫

了一長節,答覆了若

兄的質問。此篇寫於寒假

,去年二月初刊出於第二卷第二期

︽知識分

子︾冬季號︵二月四日梁恆在彭亭餐廳請吃午餐,把該期分發給兩桌

客人︶。三月十八日星期二晚上,余國藩教授從芝加哥打電話來

,謂

若愚兄一星期前進醫院,病情危急

,人已進入昏迷狀態

︵in

a

coma

︶。消息驟來,大為震驚。若愚雖投書挑戰

,無論如何他是我最敬佩

的同道和朋友,他比我年輕

,怎麼會得此絕症?電話上我

一無主張,

問國藩弟如何表達我們對病人最大的關懷。國藩說若愚已不會說話,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六日夏志清與劉若愚在書房歡聚.

只好打電報去

,還有希望他能看到。我就套用國藩電報的字句

,也打

了一個電報到醫院�去。

隔一兩星期,才從余寶琳教授︵Pauline

Yu

,我的同事,也是

劉教授的高足

︶那�

,聽到消息

,若愚割除喉管後,經過良好

,人已

清醒過來。過幾天又聽說他已離院

,回到自己家�或者小型療養所去

療養了。但多年前我曾目擊另一好友盧飛白患食道癌絕症後虛弱的樣

子,就知道若愚兄不久人世了。我到醫院去探病

,飛白兄雖已切除

部分食道,喉部未受損害

,照舊可以說話。若愚是連話也不會講了。

柏克萊、史丹福

一帶四季如春,氣候比紐約許

,但不知如何,親

友同行間早死

、橫死的特別多。濟安、世驤

、吳魯芹兄我都寫過專文

追悼過。此外,柏克萊東方學圖書館主任歐文RichardG

Irwin飲

彈自殺

,同校中國史專家李文森JosephR

Levenson翻舟喪命,都

是當年同行常談到的不幸事件。許芥昱橫死,更讓人相信灣區的風景

雖佳,風水卻特別壞

芥昱兄雖抽煙斗

,他身上無半磅肥肉

,做事特別勤快,若未遭禍

,應該是長壽的。濟安

、世驤

、若愚三兄早亡,我想都和煙酒有關。

我不知道若愚兄是否人在北平時

,已嗜煙酒。但一旦去了英國,即使

大學期間一無嗜好,遲早也會給老師

、同學同化而去享受煙酒的文明

的。三十年代初期,大家對抽煙並無戒心,林語堂先生還在

︽論語︾

半月刊上提倡吸煙,真認為牛津、劍橋學子,同導師單獨談話時,會

給煙味薰陶而增添智慧的。

印象中,英國學界人士更愛杯中物,因之英國留學生比美國留學

生更易養成飲酒的習慣。我同若愚初交,即看出他嗜酒

,但從六十年

代到八十年代,他的酒量愈來愈大,人也變得不像初交時容易親近。

有些朋友醉後人更風趣、更瀟灑

。若愚兄則反是,醉後人變得難以相

,脾氣更大。聽說史丹福華人同事間,請客真怕劉教授酒醉,把別

的客人也得罪了。

一九八三年六月,我和若愚兄都接受了夏威夷大學韓籍名教授李

鶴洙Peter

H.

Lee

的邀請

,去漢城開會

。同會者還有李歐梵、杜國

,以及另五位美國大學教授。會議結束之後

,鶴洙兄帶領眾人同遊

韓國南部之寺廟。講道理,我同若愚有六七天朝夕相處,應該交情轉

深,但事實上並沒有。到了那一年,若愚早已酒精中毒,因之午晚二

餐皆需烈酒佐膳。偏偏招待我們的文化機構,只供膳宿不供酒

,若愚

又不甘獨飲,我們陪他

、也請他喝酒,多了

一筆支出,但也沒有增加

多少酒酣耳熱的樂趣。若愚兄並非開心的人:早同太大離異,一人獨

居一幢房子,顯得更冷清寂寞。最傷心的,愛女美文︵Sarah︶十多

歲已患白血病Ieukemia,給他打擊極大。有

一個晚上,我同國清在他

旅館房間�

,陪他獨酌

,聽他酒言酒語,講些牛津、倫敦往事。人生

寂寞

,酒後記住的絕不會是因著作等身而帶來的榮譽

,反只是初交洋

妞時一些

﹁優勝紀略

﹂。若愚逼尖喉嚨學女孩子講話,我和國清都聽

不太懂

,只覺得他處境如此,是很值得同情的。

比韓國之行早了大半年,若愚

、國清曾於

一九八二年八月同來紐

約參加

一個在紐約大學舉辦的國際比較文學大會。劉、杜師生二人我

皆已多年未見,這次有機會同他們接風

,特別高興。若愚人比以前瘦

一些

,但精神很好

,談鋒也健。劉兄身材不高,臉圓圓的

,早年有些

胖,頭髮很烏很厚

,嘴�老含

一根雪茄

,看來有些像照片上的大導演

劉別謙Ernst

Lubitsch,雖然導演的猶太鼻子和他嘴�咬著的雪茄,

都比若愚的更為肥大。那次紐約見面

,嘴�並無雪茄,若愚很得意地

對我說,煙酒不應兼嗜

,早已聽從醫生的話

,把煙戒掉了。我自己也

深知抽煙之苦,卻照舊香煙

、煙斗並抽

,見到劉兄比我更有毅力

,好

不羨慕。想不到戒煙多年,若愚還是因煙喪生,雖然長年飲酒,身體

各機構都被損害,癌症也就更容易乘虛而入了。

用功讀書的人,進入中年後,不免時有病痛。我運氣好,十年前

只因十二指腸出血進院住了兩週,潰瘍之症

,比起癌症

、心臟病來,

無論如何死亡的威脅要小一些。大病之後

,我反而注意身體起來,煙

雖未戒︵兩年半前,終於戒了

︶,卻改進飲食,每日吞服大量維他命

、礦物質,每晚照舊散步

,因之受害不大。若愚兄可能不相信維他命

,或者同大多數人

一樣

,晨服

一丸,就覺得很對得起自己了。我有兩

個期友

,四五十歲即得不治之癌症。我去醫院訪病時問她們,平日服

用維他命否,她們都搖頭

,因之我更深信維他命、礦物質之重要。

若愚兄每飯必酒,需比常人加倍服用維他命B、C

,才能抵消酒

精之毒。一九八四年秋

,若愚曾來新澤西州羅脫格斯大學

Rutgers

University訪問

一學期

,因之我同他見面次數較多。到那一年

,他較

前更瘦

,朋友都勸他少喝酒

,他也自知節制

,但顯然已太晚了。一九

八五年夏天,他檢查身體

,即知已患癌症。但他把消息瞞了,很可能

連他的愛女也未通知,怕她得訊後自己病況轉劣。

若愚兄比我小六歲,五十九歲去世。張心滄也比我年輕兩三歲

前幾年得了

一場大病,也就提前退休,隱居劍橋。二人皆極聰明,中

學跳級,因之大學畢業還不滿二十歲。二人外語底子都比我好,若愚

中學即讀法文,因之造詣甚高。心滄大學期間讀了兩年德文

,畢業後

自修意、法二語,有歐洲女老師指點

,進步就快

,不像我總共在大學

�讀了一年德文

,以後德法文全憑自修,一無會話的訓練

,自然忘得

快。O現在若愚已亡,心滄不必退休而先退休,我比他們年長而還在

教書,不免感到有些寂寞。

說真的,當年在大陸讀外文系而後來在美國教中國文學的友好,

柳無忌

、李田意這兩位耶魯博士都已先後退休。除我之外,曾有英文

專著出版而尚未退休的,可能就只有羅郁正

、時鍾雯這兩位上海聖約

翰大學的高材生了。屬指算來

,朋友間其他華裔中國文學教授都於

九四九年之後

,始在台

、港、美國各地讀大學的。其中好幾位臺大學

士也還是先兄的高足,說起來我真可算是前輩了。尚未退休的同行之

,只有威斯康辛大學終身職教授周策縱比我年長,但他從小打好了

深厚的國學基礎

,同外文系出身的學者

,教育背景不太

一樣

兩月前,我準備寫悼文,重翻了劉兄的著作,

也重讀了二十多

年來他寄我的書信。一共留了二十封

,新年賀卡只留了

一張

,有些囑

寫推荐信的短簡都未留。若愚兄申請休假研究金

,我必為推荐人之

,我要申請研究資助,他也必寫推荐信無疑,而且二人都不拆爛污,

寫此類信很用心。因之東夏西劉都輪流開過兩次中國文學的暑期研究

斑,四年制大學本部教授、教員都可以申請

,被選上的十二名每人由

政府津貼二千元。有些教授上了我的課,再去史丹福暑期斑,也有的

,先上若愚兄的

,隔幾年再來哥大,情形很有趣。一九八五年暑期,

若愚兄又開了

一次暑期斑,其中有兩位早幾年在我的斑上的,更有一

位是剛拿博士學位的哥大學生。據那位老學生的報告

,若愚兄到了暑

假才查出身患癌症

,因之教書情緒很低落

,學生上課也就無精打彩。

若愚兄生性好強,但力不從心,也就無可奈何了。

重讀舊信,發覺我們二人不僅事業上互相支持

,劉兄字句之間真

有友情流露,頗為之感動。若愚的第

一封信

一九六五年二月廿六日從

匹次堡發出,是聽到濟安廿三日去世消息後寫的。全信抄錄如下:

志清兄:頃接友人鄭??希兄,驚聞令兄濟安先生邈世,不勝震

悼。上月見世驤兄時

,尚戲言令兄可能結婚,不意言未竟而濟安

兄已作古,人生果如是耶?謹致吊唁

,並望節哀料理復事。感慨

百端

,不盡宣。

弟若愚頓首

二月廿六

但此後大半信件都是英文寫的。同年四月十二日,來信謂舊金山亞洲

學會年會未見到我。本月二十日,他同洋太太克來阿Claire將來紐約

一週,住皇后區老友張暄家。若愚既來紐約

一週,我就向系主任狄別

瑞W.

Theodorede

Bary提議請他作一次演講

。狄教授當然慨然

同意,因為我早告訴他,劉若愚著實是個人材,匹大決非其久棲之所

,如能請他來哥大,豈不善哉!︵華茲生BurtonWatson那時在系

�教授古典文學

,但他不時要去日本。多年之後,他終於辭掉教職,

長居島國。︶那天下午我介紹若愚兄在懇德堂休息室演講古詩�歌裹

遊俠,陶淵明那首︽昹荊軻︾當然也在討論之列。聽眾甚多。

不知是否同

一天︵可能是早一天︶,若愚偕克來阿光臨舍下。記

憶中,我們兩對夫妻圍坐廚房長桌談話,已在晚飯之後

,但卡洛和我

有無帶他們上館子吃飯

,則已記不清了。他們帶了一瓶Herring名牌

的櫻桃甜酒來,則記得很清楚。那時我連白蘭地都不太欣賞

,飯後酒

只愛喝橘子味道的Drambuie。從未品過櫻桃酒,因之這瓶酒異味新

嚐︵太甜

︶,印象較深。英國太太克來阿我就只見過

一次,反而記不

起她的樣子了。若愚兄最寶貝的獨生女是到了芝加哥或史丹福後才出

生的。我從未見過美文,否則克來阿的長相

一定可以聯想起來。

一九六二年七月,我在匹大教滿了

一年

,即來哥大

。同樣情形,

若愚在匹大只留了

一年,就決定去芝大了。一九六五年八九月間

,他

從匹、芝二城來信,謂亞洲學會年會明春在紐約市舉行

,我有無興趣

參加一個由他組織的小組會議。回信我

一定說

,當眾念論文已不感興

趣,總評之職則樂意充任

。翌年四月五日,我們果然在Americana

Hotel

重聚。小組會議總題為

︽中國文學與西方批評

,先由羅郁正

︵那時還在愛我華大學

︶借用尼采學說講詩

,史各特A.

C.

Scott第

二個上臺講明清戲劇,柳無忌最後比較蘇曼殊、馬君武

、胡適所譯拜

倫︽哀希臘>名歌三種不同的譯本。史各特原是英國駐香港的官員,

若愚想在香港教書期間即同他認識的。︵︽中國之俠

好幾幅小型插

圖出自他的手筆

。︶若愚明知各氏提供的論文寫得大差,事先向我求

情。但人在臺上發言,要聽眾聽得過癮,有時真會身不由己,把惡劣

的論文嘲評

一番

我保存的下一封信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從史丹福鄰近小城

Menlo

Park發出,想來若愚同年暑期西遷的

,在芝大只留了兩年。

信上說,史丹福同事、小說專家韓南Patrick

Hanan決定要去哈佛了

,劉自己有意請我去接他的職位,但中國史這個教職也空著

,校方可

能先聘

一位史學家。但即使明後年來不成︵信上接著說

︶,陳受榮老

教授∣

陳受頤之弟!

退休後,系�總會有空額

,可請我來。翌年

十月二十日他寄我一封五頁親筆信∣

二十封中最長的

一封!

主要

寫下了︽中國古典小說︾的讀後感。我評︽水滸傳>道德意味太重,

他雖不敢苟同

,但他對全書的確拜佩不已。因之這封英文信首段就說

我至今懷著美夢

,陳受榮退休

,你會給勸誘來史丹福。只要你我

二人同心協力

,敝校應可成為一個真正中國文學研究的中必。︵

Between

us

we

could

makeit

a

real

center

of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若愚兄生性孤傲,好多中國文學同行他認為是沒有資格當他的朋友的

。六十年代後期

,他屢次在信上對我表示友善

、欽佩

,也真可說是難

得的交情了。

重讀舊信,陳世驤去世後若愚兄寫於一九七一年四月二日那一封

也給我很多感觸。下面引的那

一段文字不難懂,我想不如直錄存真,

用不到把它譯成中文:

世驤

、5

death

was

a

great

shoek

M?

>fter

atten。

D二g汙。memorO1

servie?

1

came

back

re-examini9

my

0w二-以op二d

wo。dered

what才、sa一一for.1

reso一<ed

to

drive

myself

less

hardimyw。rk

and

paym。re

atten。

tion

9

personal

relations寥p,But

being

me

id。。、t

seem

古bea江。古

relax.1

supposel、ms才化y

bornw#hh操

命p。d

can、t

take

things

easy.

世驤、若愚二兄生前都嗜煙酒,過世時都只五十九歲

,未活滿

花甲

。但七十年代初期

,一般教授們還不講究養生之道,若愚那時年

紀還輕,根本不會想到

,世驤短壽

,不因操勞過度,只因抽煙喝酒

多吃油膩,再加上常服安眠藥,心臟機能也就跟著衰退了。若愚自己

工作一向勤奮

,開完追悼會回家

,想想人生一場空,日夜用功又怎麼

,還不如在親友身上多花些時間,待人接物和氣一些,自己收穫更

大。但若愚自知生就﹁操勞命︺,輕鬆不來

,到頭來還是覺得

一人關

在書房�讀書寫書更開心。除了對美文特別關愛外,他是不太注重〔

人際關係︺的。

但世驤過世後

,劉兄倒有

一年半載不時想起他。去年六月廿八日

郁正兄來信,特別提到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間︵那學期想他也在史丹福

任教

︶,若愚建議二人同去世驤釀家吊慰其夫人。若

愚一進會客室,

到世驤遺像,竟哭了幾分鐘,留給郁正很深的印象。一九七二年六七

月間我飛舊金山參與一個中美學人合辦的中共問題討論大會。這是我

於世驤逝世一年多後第

一次到灣區,同美真見了好幾次面。有一次晚

上是若愚開車帶我去六松山莊的。他見到遺像,也就鞠躬致敬,口�

﹁世驤,世驤︺叫個不絕。早半年前見到遺像

,我完全相信郁正兄信

上的記載,他真會哭泣成聲的。

但據我所知,陳劉二兄交情不深。世驤去世後,若愚感慨甚多

且自勉好好做人,我想不止是愛惜其才。他

一定感到二人都先後在北

平受教育

,也都酷愛中西詩學

,晚年有緣在西岸二大學府各任中國文

學教授之職

,講道理應該是極親密的摯友

,而事實上並非如此,不免

心頭難過,而悼意更濃

。二十年前我曾目擊二人針鋒相對的

一個場面

,因之充分瞭解為什麼他們未締深交。

一九六七年正月,我在台北趕完

一篇講戰爭小說的論文

,飛香港

逗留兩三天,即飛回紐約

。到家不出數日再乘機去百慕達島參與一個

討論中國文學類型的會議

。供應論文的十一位學者

,都是

一時之選,

陣容非常整齊。華裔學者

一共只有四位

,劉、陳

、夏之外,還有一位

葉嘉瑩教授。她那時從台北移居北美洲才不久,海外名聲不大,但深

為哈佛教授海濤塢J.

R.

Hightower所賞識,她提供的那篇論文也是

海濤塢親自譯出的。在此類特邀參加的會議上,即使有人供應的論文

內容欠佳,也不便當面苛評。評者儘可提出相反的意見供作者參考,

但態度上應該是誠懇而客客氣氣的。劉若愚評世驤的論文,卻說不上

誠懇客氣。

陳世驤那篇論

︽詩經︾的長文,早已有楊牧的譯文,題名

︽原興

:兼論中國文學特質︾

,載

︽陳世驤文存>

。討論該文的那

一場會議

,由若愚兄充任主席,當然最理想

,二人都是公認的中國詩學專家。

但劉兄對陳公的論文不加

一句讚詞,卻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至少五

六個

︶,要求世驤加以答覆

。世驤是最要面子的人,︽原興>又是他

極用心寫的力作

,現有年輕學者挑戰,態度說得上傲慢

,心�的不高

興也就浮現於臉上。他把問題

一一答覆,總算對付過去了,論爭也沒

有擴大。但他對若愚記恨在心,我想是

一定的。若無此類不愉快的經

驗,若愚去史丹福後,世驤一定會推心置腹同他締交的。

若愚兄太好強

,同行都有些怕他,對他也就不會有太好的印象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我和世驤同去聖十字島St

Croix︵維爾京群島

一︶參與中國文學批評討論會

。這次會議出席的人數比百慕達那次

多一倍:有聲望的教授之外,也請到了好幾位年輕的學者。若愚身為

詩學權威

,必在被邀之列

,但可能事忙,無暇特為此會寫篇論文;也

很可能

,他有意要讓王靖宇!

韓南去哈佛後,史丹福聘了他∣

大會上露

一手,自己不去而推荐了他的新同事。但若愚兄雖未出席,

卻把要在大會上討論的各篇論文

,看得很仔細。可能有兩篇論文意見

同劉教授不合,或者點祄名批評了他,他特別寫了兩節聲明,交給王靖

宇,囑他在眾人討論此二論文之前,先把聲明宣讀

一下。說起來,這

是相當可笑的舉動:你不在會場,人家在尚未正式公開的論文�發表

的意見,干卿底事?將來論文刊出後,再辯正不遲。假如性子急,你

同這兩位學者|

不論有無交情∣

書面上討論問題也無不可。劉兄

這樣派王教授為其全權代表去糾正人家的﹁錯誤﹂,給人的印象,他

高高在上,簡直神聖不可侵犯,自大得有些滑稽。

在美國教文學理論的教授們

,說起來只有在﹁新批評︺全盛期,

大家相安無事。﹁新批評

︺失勢後,新興的文學理論派別也就愈來愈

多。像劉若愚這樣專教中國文學的理論家、

批評家,

要專教西洋文學

的理論家對他感興趣,且受其影響

,談何容易?即在專研中國文學的

小圈子�,要人人聽從你的話,按照你的理論去認識文學,也是大難

事。但若愚兄不止是用英語講述中國詩學的﹁語際的批評家︺,他更

想把我國傳統的同二十世紀歐美的文學理論綜合起來而自成

一家言的

﹁語際的理論家﹂︵an

interlingual

theorist︶,真的雄心不小。

若愚兄自己佩服的西洋文學理論家李卻慈

、威來克Rene

Well、尹

嘉頓Ro

monIngarden、杜富仁M

i

kel

Dufrenne|後二

歐洲現象派文藝理論家,七十年代以後,劉教授就

一直對他們十分推

崇|

都是不懂中文的︵李卻慈早年查閱過孔孟經典原文,但說不上

學過中文

︶。時至今日,所謂﹁世界文學︺,當然包括東方古今名著

在內。同樣情形,當今最具聲望的歐美文學理論家,假如他們治學的

範圍逃不出西方這個大傳統

,而對中

、日、印度的文藝理論

一無所知

,會自感有些﹁土﹂︵Provincial︶。若愚兄看準這

一點,整理中國

固有的文學理論以便有貢獻於文學理論的國際性之研討

,這可說是他

晚年治學的大目標。

︽語際的批評家︾出版前後

,劉若愚即已開始從語言本身的自相

矛盾性︵The

Paradox

of

Language︶這個題目來探討詩學,同時

也等於進一步研討道家

、禪宗的美學

。一九八四年秋季,若愚在羅特

格斯大學作客,我邀請他來哥大演講,題目即為﹁詩與語言之自相矛

盾性﹂。他講得很精彩

,更讓人感到若愚兄未克成書而先走

一步,乃

學術界莫大的損失。但林理影最近來信說,先師授權

,囑他把書早日

‧劉若愚墨跡

補成,這不能說不是個好消息。林理影公認是劉教授的大徒弟

,剛寫

了本專著譯介︽滄浪詩話︾,由他整理、補充先師遺著

,一定十分勝

任的。若

愚兄二十多年來

,不斷用英文著書立說,為中國文學、中國文

學理論爭取國際重視

,用心良苦,功勞甚大。有朝

一日,在研究院開

﹁文藝理論﹂這門課的西方教授們,不僅引用劉若愚的著作為參考資

,而且認真在課堂�討論起陸機

、嚴羽、王士禎來

,我的故友也可

以含笑黃泉了。我真希望由林理彰補成的劉氏遺著,在西方文學理論

家間發生巨大影響。︽中國文學理論︾此書主要用歸納法把歷代理論

、詩話家分門別類綜論一番

,對西方理論家用處不大。

我和若愚兄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看法,不太相同,但二人大學期間

即愛好文學批評,出國以前都曾得到燕卜蓀的賞識,早年的求學生涯

是十分相似的。虧得燕卜蓀對我

一篇

︽布雷克︾論文加以謬獎︵若愚

兄大學期間即對布雷克十分傾倒

,見

︽語際的批評家︾頁XiV),否

則我不會拿到李氏獎金而來美國留學的。若愚兄既是燕卜蓀的助教,

赴英留學

一定也得力於他的推薦的。我和若愚在海外進修期間

,所讀

的當代英美文學批評都不出那幾位名家的著作。要說有分別的話

,英

國批評家間,我更為李維斯FRLeavis所吸引

,而若愚可算是李

卻慈

、燕卜蓀的嫡裔學生。我在上海期間即已讀過李維斯兩本書

,受

他影響

,也就

一直沒有去讀吳爾芙夫人的小說。若愚在輔仁寫學士論

文,即專研吳爾芙,表示他未讀過李維斯

,或者看到了李氏對﹁百花

區﹂︵B1oomsbury︶作家群的批評而不為其所動。

二人完成學業後,都為謀生而兼治中國文學

。若愚兄在倫敦大學

亞非研究院教中文開始,即用心研讀中國詩

,而我拿到博士學位後,

即找定中國現代文學這個大題目為我研究對象。這是二人西洋文學研

究暫告

一段落後,初探中國文學領域

,起步方向之大大不同。我一開

頭即把胡適、陳獨秀、魯迅諸君子在

︽新青年︾發表的文章細加閱讀

,也等於生平第

一次對中國傳統社會和文化的種種弊病自己認真加以

注意起來。起初我對新文化倡導人的話不敢全信,但後來發現所有嚴

肅的中國現代小說

、戲劇,卻寫出了一個封建社會的腐敗黑暗

,不由

我不對那幾位五四巨人表示由衷的欽佩。讀慣了新文學

,發現歷代文

人所傳下來的詩詞文章,都吞吞吐吐不敢說真話,或者儘發個人牢騷

,而不敢反抗黑暗勢力

,為老百姓

、為自己爭取做人應有的尊嚴和幸

福。不可能到了晚清時代,中國才突然變得黑暗起來

。中國之黑暗由

來久矣

,歷代文人未加揭露

,只因為他們早已習慣於黑暗,在自己的

小天地�飲酒賦詩

,生活還是很舒服的。而這些絕大多數的文人騷客

,眼瞎耳聾,不問不聞,也就是君權專制時代中屆文化的必然點綴品

、裝飾品。二千多年來中國文化走錯了路

,讀書人只想做官,一般人

民但求倫安過日子,一切文藝也就少有生氣

,包括文學在內。當然,

正因為如此

,那幾位肯為自己、肯為老百姓說真話的大詩人、大作家

,也就更顯得偉大。

若愚兄從未考慮過中國文化的優劣問題

,也從未花過一長段時間

攻讀中國現代文學,因之我們可以說他對現代中國之實況並不太關心

,而同中國固有之文化傳統卻一直沒有脫過節

。當然他

一直在讀歐美

文藝理論的新著作,講這方面的學問,態度上比我新得多,但他對中

國文化、文學的看法,卻比我守舊

、保守。讀

︽語際的批評家>自敘

,我們知道若愚從小由母親親授四書、唐詩

,中學期間他自修西洋

文學

,顯然同我當年情形

一樣,對中國現代文學興趣不大。進入大學

,專攻西洋文學

,陶醉於吳爾芙夫人、亨利,詹姆斯的世界�

,中

國現代文學當然更不屑

一顧了。艾略特、李卻慈、燕卜蓀,以及美國

的﹁新批評

︺家,都以文論文,若以當代英美批評家為模楷

,去治中

國詩,就有做不完的工作要做

,也就不必注意文章以外的大問題了。

二三十年來若愚兄治中國詩

,就

一直停留在這一階段,對中國的舊文

、舊社會

,若非真心擁護

,至少也可說保持一個﹁中立﹂的態度。

對若愚兄來說

,中國文學傳統同西洋文學傳統歷史同樣悠久

,其

成就之光輝也當然是相等的。因之若愚兄兩次同我筆戰

,都為中國古

典文學及其公認的經典作品辯護

,我們二人互相敬佩

,實在是

一無私

人怨讎可言的。若愚以詩論詩

,以文論文

,覺得中國古典文學比起西

洋古典文學來,並無愧色。他認為,即使﹁中國文學沒有史詩和悲劇

,我們可以回答西方文學沒有賦

、律詩、詞、和散曲﹂。關於此點,

我已在

︽中國古典文學之命運>中篇�作了詳細的答覆

。下篇完成後

,︽命運

全文當會在台港刊物上發表,我的答辯也不必在這�加以

重述了。

我從來不以比較文學家自居,主要當然自己外國語言懂得太少,

不讀文學原文,何從比較?但也可以說,近二十年來,不論讀什麼書

,想什麼問題,我

一直在從事中西文化之比較

。在我看來,中國傳統

文化比起西方文化來,如此黯淡無光,若僅憑形式、文字、意象種種

文學因素去比較中西文學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時至今日,我這句話當

然不大中聽·

一方面,我們愛面子;另

一方面,海內外從事中國古

典文學研究、從事中西文學比較的學者如此之多,他們總要想盡方法

把中國文學說得有趣一點

、偉大

一點

,這樣才對得起自己,否則時間

放進去,從事

一項不太有多大意義的研究

,真有些太寬枉了。

西洋學者且不去說他,目今的華裔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者,不管人

在台、港

、大陸,或者異國,真正關心傳統文化優劣問題的,可說少

之又少。大家認為舊文化、舊文學,給當年新文化健將批得夠兇了。

不管優劣

,我們現成有這大筆文學遺產,就應該為之驕傲。我們接觸

到的新的文學理論、批評方法,又如此之多

,借用這些理論

、方法來

處理這筆遺產,還怕人手不夠,管他什麼文化、文學的優劣問題?但

我總覺得這是個最基本的問題:那些並未進入個人境界的詩詞、庸俗

粗劣的小說戲曲,如有學者借用西法硬把它們說成有趣、生動

,甚至

偉大,我總覺得他在自欺欺人

,缺乏批評家應忠實於自己閱讀反應的

那種最起碼的真誠。學界情形如此,我沒有辦法,近年來

一直在唱反

調,堅持胡適

、魯迅、周作人他們比絕大多數當代學者、評家更有勇

氣、骨氣,對我國舊文化

、舊文學的瞭解也更為透徹。

若愚兄兩次同我筆戰

,表示他自己對傳統文化

、古典文學很滿意

。東夏西劉

,二人剛出國留學時文學背景極相像;到了晚年

,在有些

文學問題上,二人的思路簡直可說是南轅北轍了。我原先只反共,現

在對二千多年來維護君主專政的舊思想傳統抱有同樣深度的反感

。上

文早已說過

,若愚兄

一心治文學

,思想比較保守,很可能沒有功夫去

想大問題,同舊文化的傳統也沒有脫過節。果然到了八十年代

,若愚

兄認真地在練字,也在認真地習寫舊體詩詞了。一九八二年他飛返大

陸省親,重訪北京故居,初遊西安

、江南

,感觸甚多。返美後

,寫了

八首

︽壬戌詩草︾

,並附序,親筆行書謄清

,再把影印本分贈友好。

周策縱

、楊聯陞這幾位從小寫詩的國學前輩,看到這份

︽詩草>

,可

能並不覺得太好。若愚人再聰明

,中年習寫七律、絕句,功力總要差

一點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但劉兄長年教詩

,旅遊歸來

,深覺得自己

不寫幾首︽返國即事

、︽登慈恩寺大雁塔

這類的詩

,有愧於心。

詩當然要寫在宣紙上,因此書法也非加以苦練不可。古代文人的玩意

兒離不開文房四寶,再加上印泥

、圖章。即對長年居住美國的文學教

授而言,它們的誘惑力還是很大的。

悼文末了,不妨把若愚兄的家世,也略加交代。他早對我說過,

母親晏氏,乃北宋詞家二晏之後,父親是誰,卻沒有提到過。我初讀

︽語際的批評家︾自敘章

,才知道其父乃通曉英文的舊式讀書人,年

輕時曾用文言文譯過幾個短篇和

一本偵探小說,乃去信

一問究竟。若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覆信上說,父親字幼新,即以此名投稿舊

派文人雜誌

︽禮拜六︾周刊。所譯偵探小說

,中文題名

︽俠女鋤奸記

。若愚謂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可能藏有

一冊,但他自己卻未去調

查該書原名及其作者姓名。若愚係幼子,同其姐姐若端極親。她長年

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工作

,想是大陸有名的科學家

。若端曾來史丹福,

在弟弟家住過

一陣

。若愚逝世前後

,她也特地飛來,照料後事。

余國落那首

︽滿江紅︾

,一開頭就說:﹁天妒英才

。天可是,無

情冷酷。﹂此二句給我感觸甚多。你儘可說

,若愚煙酒損身

,咎由自

取,與天公無關。但愛女年紀輕輕

,即患上白血絕症

,不能不說是老

天的﹁無情冷酷﹂。我的女兒自珍

一九七二年正月生下來就是低能,

做父母的為她辛苦,有好多年我簡直休想再靜下心來用英文著作。美

文得不治之症,我很能想像晚年若愚兄內心的痛苦,但他照舊勤奮著

作,毅力之強令我吃驚。三年多來

,自珍已交托紐約州立

一個低能兒

童訓練中心教育,我雖然不太放心,自己讀書

、研究的時間比早幾年

充裕得多了。但自己年紀也大了,對美國學術界的﹁功名

︺也早已看

穿了,六十六歲的人身體最重要

,今後能多寫幾部著作

,也就不去勉

強自己了。若愚兄如此努力,竟未活到六十歲。先兄濟安

一九五七年

再度抵美後,也勤於著作

,卻比若愚更少活了十歲

。老天對那些身無

旁驚的純學者,有時真是﹁無情冷酷﹂的。

本文主要追敘我同劉兄交往的經過,也寫下了我對他個性和為人

的瞭解

。文章開頭,我也對五年前過世的許芥昱兄表示懷念。劉若愚

生前出版了七本英文著作

,此外未結集的論文

、書評尚有很多

。有興

趣的讀者可到圖書館借閱其專著;︽中國詩學

、︽中國文學理論

二書現成有中譯本,閱讀更方便。本文主要寫劉若愚這個人∣

繪像

求真,因之未把其為人加以百分之百的讚揚,有些不合寫悼文的體例

,希望讀者不會感到詫異。同行友好都知道劉若愚脾氣大,難以相處

,假如我在悼文�一味恭維他,反而看得出我在作假

,而對劉兄沒有

多少真感情了。本文一再提及我對其治學精神之敬佩

,悼文�既不便

多寫學術討論,但望將來另有機會寫篇論文,專評故友著作而藉以肯

定其治學之光輝成就。

-九八七年二月廿五日完稿。

。0本文所錄劉著中文譯名,皆採自附於

︽讀夏志清

︿中國古典文

學之命運

有感︾原稿的

一節作者自我介紹。︽知識分子︾

︵一卷四

︶刊登了劉教授投書,但未載其簡介。本文正文只提到了劉氏四種

著作

,餘三種為:︽李商隱詩︾︵ThePoetryofLi

Shang-yin,

一九六九︶、︽北宋大家詞︾

︵MajorLyricistsofthe

Northe-

rn

Sung,一九七四︶、︽中國文藝精華>

︵Essentialsof

Chin-

ese

LiteraryArt,一九七九︶。

O我在滬江的那四年︵一九三八!

四二︶,無人教授法文,大

家只好選修德文。大三那年,我同心滄

一起讀德文

,原想大四再修一

年,不料校方查出我副修歷史

、哲學,不合格,一定要副修

一門非屬

文科的科目,才能畢業。沒有辦決,只好在大四那年選修﹁會計﹂、

﹁銀行

﹂這兩門課,加上我在大二那年已修了﹁經濟學

︺,副修商科

的學分足夠了。但德文荒了

一年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