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92
事事事事事事事事事事 事事事事事事事事事事 吉吉吉吉吉吉吉吉吉 吉 吉 吉 88550895 QQ493071892

Upload: leif

Post on 09-Jan-2016

4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DESCRIPTION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吉林省财政厅会计处 王 丙 全 88550895 QQ493071892. 一、关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构成及其特点 二、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与发展历程 三、关于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标准体系构成 四、关于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 背景 的 五、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修订的原则 六、 事业 单位会计准则制度修订的六个阶段 七、 关于新的事业单位会计 准则 的 十大调整 八 、关于新的事业单位会计 准则讲解. 一、关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构成及其特点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吉林省财政厅会计处 王 丙 全 88550895 QQ493071892

Page 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一、关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构成及其特点

二、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与发展历程

三、关于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标准体系构成

四、关于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背景的

五、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修订的原则

六、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修订的六个阶段

七、关于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十大调整

八、关于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讲解

Page 3: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一、关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构成及其特点

(一)事业单位定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 411 号 2004年 6月 27 日)第二条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Page 4: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二)事业单位构成:《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 27 个行业

( 1 )教育 ( 2 )科研 ( 3 )文化

( 4 )卫生 ( 5 )体育 ( 6 )新闻出版

( 7 )广播电视( 8 )社会福利( 9 )救助减灾

( 10 )统计调查 ( 11 )技术推广与实验

Page 5: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 12 )公用设施管理 ( 13 )物资仓储 ( 14 )监测

( 15 )勘探与勘察 ( 16 )测绘 ( 17 )检验检测与鉴定

( 18 )法律服务 ( 19 )资源管理事务

( 20 )质量技术监督事务 ( 21 )经济监督事务

( 22 )知识产权事务 ( 23 )公证与认证

( 24 )信息与咨询 ( 25 )人才交流

( 26 )就业服务 ( 27 )机关后勤服务

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Page 6: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三)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 1 、国有性。事业单位是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

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因此,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由国家出资设立,在隶属关系上大多为政府行政或职能部门的分支机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国有性质。

2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设立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其公益性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其国有性决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基本是由市场主导完成的,但是教育等社会基本服务并不能完全任由市场支配,而是需要专门的非营利性机构来从事,加之事业单位的国有性,使其有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使命

Page 7: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3 、专业性。事业单位所从事的主要是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活动,对相关方面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其主要组成人员大都为专业人员,其所从事的不是事务性质的生产活动,而是以专业技术知识为支撑的服务性的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4 、资金来源的多样性。该特性不仅仅是指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以市场为最主要资金来源,同时是指事业单位之间也具有不同的资金来源。目前来看,事业单位从资金来源不同的角度,主要可分为财政性资金和非财政性资金。因此,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方面具有多样性。

Page 8: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二、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与发展历程 (一) 1978 年至 1988 年事业单位会计的

改革与发展 1978 年事业单位会计执行的是财政部制定

发布的自 1966 年起执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在预算管理方式上: 1978 年至 1988 年,区分全额预算管理单

位和差额预算管理单位

Page 9: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二) 1989 年至 1997 年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与发展

1989 年起,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执行由财政部制定发布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在预算管理方式上: 1989 年至 1997 年,区分全额预算管理单

位、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

Page 10: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三) 1998 年至今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与发展

1996 年,财政部制定发布《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三个种类的划分,明确所有的事业单位都为接受财政补助的单位。自此,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之间的预算管理等级差异转变成了补助数额大小的数量差异。

Page 1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1998 年起,我国事业单位执行由财政部制定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 1 )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不区分全额单位、差额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适用同一套会计科目,采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

( 2 )确定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 11 个一般原则,即:客观性、适应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清晰性、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配比、专款专用、实际成本和重要性。

Page 1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 3 )确立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并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对象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会计平衡等式采用“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形式。

( 4 )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综合平衡的方法。

( 5 )会计记账方法采用国际通行的借贷记账法。 ( 6 )主要会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 在预算管理方式上: 1998 年至今,不区分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差额预

算管理单位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 3 类单位

Page 13: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三、关于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标准体系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体系 分两部分构成,

(一)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

Page 14: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会计管理 财务管理第一层 会计法 预算法第二层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三层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和 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中小学 高校 科学中小学 高校 科学 医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测绘 地质 文物 文化建设 测绘 地质勘查 建设 广电 计生 体育 社保基金等 10项 农业 物资储备 社保基金等 16 项

第四层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办法

Page 15: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构成 第一层次:预算法, 1994年 3 月 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21号公布,现在已经在进行修改。

第二层次:通用的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2012年 4 月 1 日起施行)

第三层次:特殊行业财务制度:目前为止一共出台了 10 个行业制度。具体包括:见下页

第四层次: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办法,部门单位自己根据国家规定制定的具体的实施细则。

Page 16: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1. 《医院财务制度》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 3.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4. 《中小学校财务制度》 5.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6. 《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7. 《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8. 《体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9. 《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10.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Page 17: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构成 第一层次:会计法, 1999-10-31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 24 号,现在已经在进行修改。 第二层次: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第三层次:会计制度: 1. 通用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2013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2. 特殊行业会计制度:已经发布的具体有: ( 1 )《医院会计制度》( 2012年 1 月 1 日全国施行

) (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2011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 3 )其他行业有的正在修订,如果发布了,则执行行

业的。 第四层次: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Page 18: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四)《财务规则》、《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1 、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 财务规则 : 是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制定其

他具体财务制度的基本法规依据,是各单位从事财务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侧重于处理各种分配关系,主要从资金的调节、分配上进行管理。如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余管理等等。

会计准则 :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制定的普遍性原则和总体要求(如会计核算前提条件、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等一般原则的规定等等)

二者区别:财务规则是规范单位财务活动的依据,而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核算的依据。

二者联系:它们都是反映单位的价值运动,即资金运动,两者是相适应、相配套的关系。具体讲,有什么样的财务制度,就应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二者密不可分,是完整的统一体。

Page 19: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2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普遍性原

则和总体要求; 会计制度:是对会计工作具体实施规范 两者关系: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都是规范

会计工作的规定,会计制度对会计工作的规定比较明确具体,便于单位操作执行,而准则比较概括、原则、抽象,但在执行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其作用主要是指导性的、制度则具有强烈的命令性。

Page 20: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四、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的背景 原《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是 1996年 10月 5 日

经国务院批准, 10月 22日由财政部 8 号令发布,自 1997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预字 [1997]286号)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 [1997]288号),都是1997 年发布,自 1998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上述规则、准则、制度,我们执行了 15 年。在这 15年间,国家财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服务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进一步适应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以及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修订财务会计管理规定势在必行。

Page 2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一)是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需要 2011年 3 月,国家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 [2011]5号),提出:

一是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的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二是推进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减少对事业单位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稳步推进。

Page 2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三是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严格资金管理。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我们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修订主要立足点是具有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的特点及管理要求上,来建立完整的会计标准体系,合理界定收付实现制和权责法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加强财政资金投入的监管。

Page 23: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二)适应财政改革的需要 2000 年以来,财政部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实施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及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等一系列财政改革。这些改革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资金运转、资产管理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涉及到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办法的调整与改进。

Page 24: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由于相关改革仍在不断的推进中,财政部及相关部门是通过发布会计制度的有关零散和补充规定进行规范的,这种补充规定的方式,随着我国各项改革趋于稳定和完善,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标准体系进行全面修订已经成熟,为增强规范性,改革成果亟需通过完善的法律文件形式加以规定下来。

为了实现财务会计标准与相关财政改革的有机衔接,将改革成果融入到财政改革中去,将这些年出台的相关财政法规政策有机融入财务规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对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进行修订,确保各项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Page 25: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三)落实《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需要 2012年 2 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事业单位财

务规则》(以下简称《财务规则》),要求2012年 4 月 1 日起实行。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有利于通过日常会计核算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需要 修订《会计准则》是我部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

制度建设、落实全国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工作要求的重要措施。

Page 26: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五)是建立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客观需要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会计准则体系,这套体系必将包括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先行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准则概念框架,将为政府会计具体准则体系建立积累经验。

鉴于以上需求,财政部会计司从 2007 年就开始了《会计准则》修订研究工作,经过充分准备、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公开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多次征求财政部部内相关司局意见、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事业单位开展实务模拟测试以及多轮修改完善,最终于 2012年 12月正式修订印发。

Page 27: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五、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的原则 修订《会计准则》主要遵循了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统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标准体系的原则 在原准则制度的体系框架内,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既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校、医院、中小学等行业会计制度,体系非常庞杂。原准则不统驭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由财政部会同主管部门制定。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行业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是不统一的,影响了不同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也影响到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合并工作。

Page 28: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新准则的修订,就是要重新确立准则的统驭性地位,通过一个统一的概念性的核算原则和框架的建立,确保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能够建立在统一的理念基础上,保证会计标准的内在一致性,促进提高不同行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可比性。所以,新《会计准则》是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的基础和依据。

Page 29: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二)配合实施事业单位改革要求的原则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的指导意见》中的要求,要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和从事公益服务的三个类别,其中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最后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的是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同时文件要求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落实事业单位的法人自主权,加大具有公益属性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投入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依据要求规定,在新准则的修订上: 一是,主要围绕具有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的职能和

业务范围进行修订,淡化了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

Page 30: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二是,兼顾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求,适应了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单位职能转变前,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需求接近,主要着眼于满足预算管理的要求,而不注重财务管理需求,转变职能后,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与行政单位区别开来;事业单位强调社会服务、强调公益属性,落实法人自主权,准则的修订上新增了会计目标强调(受托责任 决策有用);会计核算基础上(完善权责发生制);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全面性)。

三是,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新准则修订了净资产一章,要求财政补助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都要单独核算。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不允许进行分配。

Page 3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三)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

理的基础性制度之一。更好地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本次修订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修订后的《会计准则》要求事业单位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分别核算和反映其收入、支出、结转和结余,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要求各项收支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在财务报表组成中专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由此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精细、科学,将为财政预算管理、单位财务管理发挥更好的基础性作用。

Page 3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四)与新《财务规则》相协调的原则 2012年 2 月,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事业

单位财务规则》,并要求自 2012年 4 月 1 日起施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如对事业单位各种性质的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均要区分为结转和结余进行管理。这就迫切需要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通过加强日常会计和管理落实新的财务管理要求,确保《财务规则》的顺利实施。主要完善了四个方面:一是完善各个资产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二是目标方面在兼顾财务管理需求的同时体现财政预算管理的信息需求;三是调整了财务报告口径;四是增加“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发挥会计基础性作用。

Page 33: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五)强化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原会计准则制度在诸多方面逐步暴露出不适应和不协调,如基建核算“游离”大账、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资产计量口径模糊、财政投入资金核算不清晰、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等,都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亟需进行修订。此外,在近两年国务院打击“假发票”、治理“小金库”等专项治理活动中,均对修订会计准则制度,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Page 34: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新准则对部分会计行为处理进行原则性的规定,留出制度空间,使各单位在没有会计制度规范的情况下,依据准则中的处理原则可以进行会计处理,保证我们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发挥会计基础性作用,在兼顾财务管理需求的同时体现财政预算管理的信息需求。

Page 35: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六、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过程 “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 :研究酝酿阶段( 2007-2011 年)。 第二阶段: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2012年

1-2月)。 第三阶段 : 深入研讨、专家论证阶段( 2012年

12月)。 第四阶段 : 修改完善阶段( 2012年 4-6月)。 第五阶段 : 进入审定程序、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2012年 7-11月)。

第六阶段 :部务会议批准发布阶段( 2012年12月)。

Page 36: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七、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十项重大调整

与原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主要有十方面重大调整:

一是 ,明确根据新《会计准则》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二是 ,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应当反映受托责任,同时兼顾决策有用。

三是 ,合理界定会计核算基础,与《财务规则》相协调,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事项)、行业事业单位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具体范围另行规定。

四是 ,合理界定了会计要素,考虑到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行业事业单位,其会计要素应当以“费用”替代“支出”,明确了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

Page 37: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五是 ,强化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将第二章标题由“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增加了全面性的要求。

六是 ,在资产构成项目中增加了“在建工程”,为将基建账套相关数据并入会计“大账”提供了依据。

七是 ,明确了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 八是 ,明确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

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 九是 ,调整了净资产项目构成,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

十是 ,完善了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报表的基本列报格式。

Page 38: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八、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全文解读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 2012年 12月5 日财政部以第 72号令发布的,要求在 2013年 1 月 1 日起执行,新准则共 9 章 49条,同原准则相比,增加了 7 条,删除了 12条,净减少5 条,修订了 48条, 1 条没有变。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维持原准则基本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对大部分条款作了修改完善,在内容上规范包括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项目构成及分类、一般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基本事项。

Page 39: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一章 总 则(共 11 条)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共 6 条) 第三章 资 产(共 6 条) 第四章 负 债(共 5 条) 第五章 净资产(共 3 条) 第六章 收 入(共 3 条) 第七章 支出或者费用(共 4 条) 第八章 财务会计报告(共 8 条) 第九章 附 则(共 3 条)

Page 40: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一章 总 则

(总则中共 11 条,比原准则第一章总则 9 条多了 2 条)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明确了制定的目的,强调了促进公益事业健康

发展)

Page 4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明确了适用范围,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 “原准则: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 ,新准则取消了“国有”两字。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原来存在的企业性事业单位和非国有事业单位已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按照目前的事业单位的基本特征和定义,事业单位就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从事业单位的概念里就可以看出事业单位的定义已内含了国有属性,不需要再加以强调。所以新准则取消国有两个字,定义更加科学。

Page 4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三条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统称会计制度)等,由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

(明确新准则的驾驭性地位,统领性原则,扩大了统驭范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十大调整之一,这条是把原附则的中的第 53条,移到了前面,并进行了修改)

Page 43: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四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首次明确了会计核算的目标,反映受托责任,同时兼顾决策有用。明确了会计信息使用者。此是十大调整之二。)

Page 44: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五条 事业单位应当对其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明确了会计核算的主体,经济业务或者事项,是对原来第四条的修改)

第六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

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 (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各项业务

活动持续正常进行,是对原来第五条的修改)

Page 45: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七条 事业单位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

会计期间至少分为年度和月度。会计年度、月度等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明确了会计核算的会计期间,是对原来第六条的修改)

第八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

(明确了人民币为货币计量单位,是对原来第七条的修改)

Page 46: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九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

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

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

(重新界定了会计核算基础,与《财务规则》相协调。是对原第 16条的修改补充,并且前移到总则。是十大调整之三。)

Page 47: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 ①把原“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改为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从目前的会计实务实践看,事业单位的权责发生制不仅限于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例如应缴税费(计算事业单位应缴的各项税费)和长期应付款(核算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经营收支提法无法涵盖会计实务中的经济业务事项。

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在会计制度或者行业会计制度中做规定,在准则里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增强准则的统驭性。)

Page 48: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十条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

(首次建立了“费用”要素,考虑到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行业事业单位,其会计要素应当以“费用”替代“支出”,这里首次增加引入费用要素,其实质就是为了在权责发生制下,收入与费用相互配比使用,这是权责发生制的客观要求,是新增加条款。此是十大调整之四。)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明确了记账方法,是对原来第八条的修改)

Page 49: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本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原第二章“

一般原则”的修改,新准则直接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强化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此章从第十二条到第十七条共 6 条,比原第二章从第十条到第二十条共 11条,少了 5 条。在本章中,首次提出了六个质量要求,在对原可靠性、及时性、可比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原则要求进行重新表述和排序的基础上,增加了“全面性”要求,强调“将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此是十大调整之五。)

Page 50: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是对原准则的“第十条的可靠性的修改”)

Page 5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

(强调会计信息的全面性,是新增加的条款,要求各项经济业务和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增加全面性是提升事业单位信息质量客观要求,我们此次改革提出的基建并账,就是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全面性的一个体现。)

Page 5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强调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是对原准则的“第十四条的及时性的修改”)

Page 53: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事业单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对单位财务状况及事业成果的影响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同类事业单位中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强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新准则将原准则的“第十二条可比性”和“第十三条的一致性”合并在一起,修订成可比性。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相同或相似的业务,同类单位的不同单位相同或相似的业务;可比性内含一致性。)

Page 54: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Page 55: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是原准则的“第十五条可理解性的修改)

(取消了原准则第二十条重要性规定要求:原准则第二十条规定,会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对于重要的业务事项,应当单独反映。考虑到,根据我们目前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无自行根据业务事项的重要性而调整会计报表格式的权限。所以新准则取消了这一条。)

Page 56: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三章 资 产 (此章从第十八条到第二十三条共 6 条,和

原来的第三章从第二十一条到第二十六条共 6条,条数相同,主要变化:

1 、重新梳理了资产要素表述的体系,增加了逻辑性和严密性。

2 、对资产类要素及内容的定义进行补充及修订。

①对应收及预付款项进行定义:原准则对应收及预付款项没有定义。

②修改存货定义:原准则存货的目的是“为耗用或者为销售而储存”的各项资产,新准则去掉“为销售”这一存货目的,目的是为了配合事业单位改革,立足于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需要,淡化经营性收支的核算。

Page 57: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③取消对外投资:增加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定义;财务规则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在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外投资的,应当履行相关审批程序。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④修改了无形资产定义:新准则:事业单位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新准则加入可辨认性,因为不具有辨认性,就不具备可计量性,不具备可计量性,我们就无法在我们的会计信息中进行计量、反映,资产的定义,会计核算的前提,修改了原准则,使无形资产更加符合资产的经济特征。

Page 58: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3 、规定资产类要素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 原准则对资产类要素的各个构成项目的计量标准都做了规定

。新准则取消对各构成项目的计量标准的规定,统一规定一般的原则,一般原则:实际成本计量

4 、首次提出了事业单位资产折旧及摊销的要求 原准则没有对资产折旧及摊销的做出规定。 新准则为真实反映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资产的消耗水平,提出

了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折旧和摊销要求。这也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客观要求。

折旧和摊销的原则: ①准则只是规定可以计提折旧和进行摊销 ②是不是必须计提由财务制度中进行规定 ③财务制度中没有规定的,可提可不提 ④如果计提,四类资产不计提:文物陈列品;图书档案;

动植物;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

Page 59: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十八条 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明确了资产的定义和内容,和原准则第二十一条基本相同)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 1 年内(含 1 年)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 (明确了资产的划分原则,明确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定义)

Page 60: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

  短期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不超过1 年(含 1 年)的投资。

  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各项债权,包括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和预付账款。

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明确了流动资产的 4 项内容,及 4 项内容的概念和包含的具体项目)

Page 6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长期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超过 1 年(不含 1 年)的各种股权和债权性质的投资。

在建工程是指事业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和设备安装工程。

(新增了“在建工程”资产类别,这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全面性要求,为各会计制度将基建项目并入会计“大账”提供了依据。此是十大调整之六)

Page 6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 1 年(不含1 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超过 1 年(不含 1 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财务规则,第四十条: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 1000元以上 (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 1500元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行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目录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

Page 63: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无形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

(此条明确了流动资产的 4 项内容,及 4项内容的概念和包含的具体项目)

Page 64: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照实际发生额计量。   以支付对价方式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

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取得资产时所付出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价值等金额计量。

取得资产时没有支付对价的,其计量金额应当按照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的,其计量金额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所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Page 65: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名义金额是什么?这个名义金额就是 1 元钱。就是在公允价值无法确定,这个经济事项又确实存在,给它一个金额,让帐上有体现,不然易疏漏,防止资产流失的一种账务设置,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要披露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情况。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促进取得的资产及时入账,通过资产的账实核对手段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此条统一了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一般原则。适应统驭范围扩大的新定位,也考虑各会计制度的具体情况,新准则不再对各会计要素所包括的具体项目的确认计量原则(交由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规定,而是统一规定了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此是十大调整之七。)

Page 66: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

(此条首次引入了折旧和摊销要求,此是十大调整之八。这个在前面已经讲过)

Page 67: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四章 负 债

(此章从第二十四条到第二十八条共 5 条,和原来的第四章从第二十七条到第三十条共 4 条比,多了 1 条。主要变化:

1 、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其中借入款项划分成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其他应付款划分为其他应付款和长期应付款,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内容和财务风险,有利于进行财务风险控制。

2 、对负债要素各项目的概念做了重新界定,且更加科学,为各单位进行核算提供明确依据。

3 、确定了负债计量的一般原则:按照合同金额或者实际发生额。)

Page 68: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二十四条 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

(明确了负债的定义,是对原 27条的修改)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

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 1 年内(含 1 年)偿还

的负债。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 (明确了负债的划分原则,明确了流动负债和非

流动负债的定义)

Page 69: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的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

  短期借款是指事业单位借入的期限在 1 年内(含 1 年)的各种借款。

  应付及预收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债务,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应付款项和预收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事业单位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津贴补贴等。

应缴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应缴未缴的各种款项,包括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款项、应缴税费,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的款项。

(明确了流动负债的 4 项内容,及 4 项内容的概念和包含的具体项目)

Page 70: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

  长期借款是指事业单位借入的期限超过 1 年(不含 1 年)的各种借款。

长期应付款是指事业单位发生的偿还期限超过 1年(不含 1 年)的应付款项,主要指事业单位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应付租赁款。

(明确了非流动负债的 2 项内容,及 2 项内容的概念和包含的具体项目)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合同金额或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明确了负债计量的一般原则)

Page 7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五章 净资产

(此章从第二十九条到第三十一条共 3 条,和原来的第五章从第三十一条到第三十五条共 5 条比,少了 2 条。此章中调整了净资产项目的构成,是十大调整之九。

新准则适应统驭范围扩大的新定位,对各会计制度净资产构成中共性项目作了规定,主要变化:

1 、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修订相协调,将原“固定基金”修改为“非流动资产基金”。新准则中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取代将原准则中固定基金科目,将新准则中非流动资产,即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确认的同时,都要记入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基金。

Page 7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2 、将原准则的结余划分结转和结余。 3 、适应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项目,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的结转和结余分开进行核算。规定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与非财政补助结转不能进行分配。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转都需要在下一年度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不能进行分配。

4 、事业单位的非财政补助结余可以进行分配。非财政补助结余即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可以在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后进入事业基金。目的就是要加强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服务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要求。

Page 73: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二十九条 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 (明确了净资产的概念,是对原准则 31条的修改)  第三十条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

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

 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其来源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

 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

 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财政补助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管理和使用的结转和结余资金。

Page 74: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其中,非财政补助结转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非财政补助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非专项资金收入与各非专项资金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的净资产的内容,及所包含项目的概念)

第三十一条 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净资产项目应当分项列入资产负债表。

(丰富了资产负债表的内容)

Page 75: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六章 收 入 (此章从第三十二条到第三十四条共 3 条,和原来的第

六章从第三十六条到第三十九条共 4 条比,少了 1 条。主要变化

1 、重新定义财政补助收入口径,是指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

原准则规定按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

主要变化: 取得拨款的部门限定为同级财政部门 来源为各类财政拨款,不限于事业经费 2 、收入计量原则 收付实现制下:收到款项确认并计量 权责发生制下:提供服务或者发出存货,同时收讫价款

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或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进行计量。

Page 76: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三十二条 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明确收入定义)   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

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

  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Page 77: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是指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其他收入是指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经营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明确了收入的 6 项内容,及 6 项内容的概念和包含的具体项目)

Page 78: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

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入,应当在提供服务或者发出存货,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或者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进行计量。

(确定了收入的计量原则)

Page 79: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七章 支出或者费用

(此章从第三十五条到第三十八条共 4 条,和原来的第七章从第四十条到第四十三条共 4 条比,条数相同。主要变化:

1 、提出了费用要素概念要求事业单位在开展经营活动时,要正确的归集开展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数;无法直接归集的,按照规定的标准或比例合理分摊。

2 、规定了支出或者费用的计量原则(新增) 收付实现制:支出在实际支付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进行计量。 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支出或者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Page 80: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三十五条 支出或者费用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明确支出或者费用的定义)   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的支出或者费用包括事

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Page 8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上缴上级支出是指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其他支出是指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和经营支出以外的各项支出,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

(明确了事业单位的支出或者费用的 5 项内容,及 5 项内容的概念和包含的具体项目)

Page 8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应当正确归集开展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数;无法直接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或比例合理分摊。

  事业单位的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应当配比。   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的支出一般应当在实际支付

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进行计量。 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支出或者费用,应当在其发生

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明确了支出或费用的计量原则)

Page 83: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八章 财务会计报告 (此章从第三十九条到第四十六条共 8 条,

和原来的第七章从第四十四条到第五十一条共8 条比,条数相同。新准则借鉴企业会计改革和国际惯例,将原准则第八章会计报表修订为财务会计报告,首次引入了“财务报告”概念,规定,“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或收入费用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并完善和统一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构成及列报格式。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引入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此为十大调整之十。

Page 84: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主要变化: 1 、在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上, 新准则为了增强资

产负债表结构的合理性,取消了原准则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明确资产负债表由资产、负债、净资产三大要素构成,不再包括收入和支出。

2 、首次引入了流动性分类标准,对资产和负债按照流动性进行分类(第十九条和二十五条)。为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开展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财务风险等的分析和评价,新准则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统一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进行列示。相应地,旧准则中的“对外投资”也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Page 85: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3 、新准则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中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以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的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的核算管理。

4 、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格式与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更为协调,改进了各报表的项目、结构和排列方式,这些改进一方面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比例更为协调,增强了通用性,增强了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更为完整,更为有用,更好满足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Page 86: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三十九条 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第四十条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十一条 财务报表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

  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一)资产负债表;   (二)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   (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新增加的)

Page 87: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四十二条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

  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列示。资产和负债应当分别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

  第四十三条 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

  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应当按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的构成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情况分项列示。

第四十四条 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的报表。

Page 88: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四十五条 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附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

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声明;   (二)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

明,包括其主要构成、增减变动情况等;   (三)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

其他事项。   第四十六条 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Page 89: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第九章 附 则   (此章从第四十七条到第四十九条共 3 条,

和原来的第九章从第五十二条到第五十四条共3 条比,条数相同。

第四十七条 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

  第四十八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准则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第四十九条 本准则自 2013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1997年 5 月 28日财政部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同时废止。

Page 90: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各位代表,因为山高,我们学会了攀登;因为路长,我们学会了奔跑;因为热爱,我们学会了奉献。我们都是会计工作的热爱者、组织者、宣传者,更是会计制度的执行者、实施者、推动者。贯彻实施《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工作量大,专业性强,时间紧迫,是我们今年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抓紧学习,认真领会制度精髓,全面熟悉制度内容,深刻掌握执行要求,按照国家和我省贯彻实施工作总体部署迅速行动,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要求扎实推进,确保《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我省全面顺利实施。

Page 9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祝愿各位: 学习快乐,快乐学习 开心工作,快乐生活

Page 9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

谢谢大家!

欢迎提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