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31
原來,最動人的,是那些看似隱藏的恩典。

Upload: campus-reading

Post on 09-Mar-2016

22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6 download

DESCRIPTION

在這破碎世界,何處能尋找到神?透過楊腓力的現場報導,我們能看見:罪惡在哪裡,恩典就在那裡;傷痛在哪裡,上帝就在那裡。

TRANSCRIPT

Page 1: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23cm

8.5cm 17cm 17cm1.9cm 8.5cm

52.9cm

設計/李家珍

A1415校園書房出版社

NT$350

校園

恩典現場

楊腓力/著

徐成德/譯

「上帝有什麼好?」

這個問題,以不同方式臨到每一個經歷

痛苦、死亡、貧困、不公的人。換句話

說,是臨到所有人。當我回顧過去幾年

的行程,我顯然刻意選擇與我自己的探

討課題相關的採訪任務。有段時間,我

進入一些人的生命,他們所受的壓制、

侵犯、混亂,是我永遠無法經歷的。願

我在這十個地方所學所得,也成為你們

的探索,一如已經成為我的探索。

原來,最動人的,是那些看似隱藏的恩典。

記者楊腓力現場實況報導,

邀請你在世界尋找恩典的痕跡!

聖經故事裡最具爆炸性的即時新聞,很有可能是天使向牧羊人報導的那份關

乎萬民的大喜信息。這條新聞除了呼喚人們嚮往救恩、盼望永恆,也傳達出意想不到

的驚喜與感動。然而,現今世界裡最吸睛的焦點新聞,卻充斥著複雜與不安:物價上

漲、戰爭疾病、政治黑暗、名人八卦、暴力惡行、飢荒貧窮……遍尋不著深刻的感動

與更新的盼望。上帝的恩典,彷彿早已從這失落世界上,消逝無蹤。

然而,有名記者卻對現今世界作了不同的詮釋。當大家報導危機,他卻散播希

望;當大家注重缺乏,他卻滿懷感恩。當大家認同報復,他卻相信饒恕;當大家高舉

審判,他卻呼喊憐恤。楊腓力,這位寫過無數暢銷書籍的作家,近十年來受邀至世上

許多特別的角落,向對生命感到迷惘的群體進行演說。他除了發揮多年的記者專業,

實際接觸這些極需盼望的靈魂,也在其中尋找和訴說上帝的恩典。

透過親身走訪十個特別的「第一現場」,楊腓力逐漸發現,上帝的恩典,即便看

似隱藏,還是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出耀眼的光芒:

維州理工學院  安慰的恩典

中國  忍耐的恩典

綠湖鎮  全然接納的恩典

劍橋  信心的恩典

聖經學院  空手領受的恩典

南非  和好的恩典

曼斐斯   倚靠真理的恩典

中東   勇敢的恩典

芝加哥   承認無助的恩典

孟買   仰望的恩典

現在,就讓我們將現場交還給記者楊腓力,為我們報導恩典的消息。

Philip Yancey

楊腓力

戴著一副細框大圓眼鏡,頂著一頭自然

卷髮,誠實是他的特質,靈敏是他的堅持;

觀察是他的學問,信仰是他的熱誠。楊腓

力,這位滿懷恩典的基督徒作家,因著三十

幾年的記者經歷,創作的文字不僅觸動人

心,也引來深深共鳴。

楊腓力的作品好像鹽巴,能防止信仰生

命迂腐染菌。知名作家克萊布(Larry Crabb)認為,他的論點「會使那些信仰重心在其他

方面的人敬而遠之,但是卻迎納所有渴求恩

典、以此為生命之本的人」。楊腓力的作品好

像放大鏡,不僅坦白道出人心深處的渴望與

掙扎,也邀請讀者在生命低潮中尋見神的同

在。楊腓力的作品也好像磨豆機,以實事求

是的態度來對付生命的疑問,同時將雋永的

智慧信息研磨出深厚的馨香溫暖。另外,楊

腓力的作品還好像一盞點亮的夜燈,謙卑地

呈現超越萬有的美善信仰,激勵人在黑暗中

燃起信心,來跟隨這位恩典的上帝。

除了兼任《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特約編輯,不時受邀到世界各地

演講,這位自認內向的作家,平日喜歡待在

科羅拉多山上的幽靜小屋,將他與神的深刻

對話化為文字,分享給信仰道路上的每個同

伴。其知名中譯著作另有《恩典多奇異》、

《尋神啟事》、《禱告》、《無語問上帝》、《生

命總有傷痛時》、《歡喜讀舊約》、《何必上教

會?》(校園)等。

Page 2: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推薦序一/i

推薦序二/iii

譯序/vi

致謝/001

1 幕後的故事/002

第 Ⅰ 部

維州理工學院:校園大屠殺

2 最殘忍的月分/012

3 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024

(演講:2007年4月,維州理工學院)

第 Ⅱ 部

中國:乘上改變的風潮

4 地底隆隆聲/038

5 由下而上/052

(演講:2004年3月,中國)

h 目 錄

第 Ⅲ 部

綠湖鎮:專職性工作者

6 在最低的地方,你才會叫救命/066

7 恩典如水,往低處流/074

(演講:2004年8月,綠湖鎮)

第Ⅳ部

劍橋:紀念魯益師

8 懷疑論者的使徒/090

9 遊移於兩個世界/102

(演講:2008年8月,劍橋)

第Ⅴ部

聖經學院:迷惘的學生

10 泡沫中的生活/116

11 我希望當時能知道/128

(演講:2007年4月,聖經學院)

h

目錄.indd 2 2013/1/3 下午 7:17

Page 3: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第Ⅵ部

南非:讓高牆倒下

12 意想不到的角落/144

13 在恩典中成長/158

(演講:2009年3月,南非)

第Ⅶ部

曼斐斯:不同的異象

14 出自灰燼/176

15 在這磐石上/184

(演講:2008年11月,曼斐斯市)

第Ⅷ部

中東:深陷危機的教會

16 沙丘與摩天大樓/200

17 荒漠中的涓涓溪流/212

(演講:2009年1月,巴林)

第Ⅸ部

芝加哥:邊緣人之家

18 喜劇與悲劇/228

19 我為什麼希望自己是個酒徒/240

(演講:2003年8月,芝加哥)

第Ⅹ部

孟買:可怕的馬拉松

20 巡迴演講,中斷/258

21 炮火攻擊下的恩典/270

(演講:2008年11月,孟買)

後記:上帝有什麼好?/284

目錄.indd 3 2013/1/3 下午 7:17

Page 4: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現場 002

What Good is God ?

01幕後的故事

二○○八年十一月下旬,我與妻子快要結束出版社

策劃的印度巡迴演講。我在五個城市講我作品中

的主題,最後一站是印度最大城孟買的公開活動。剛

好,那天就是恐怖分子用槍跟炸彈攻擊觀光景點,殺死

一百七十二人的可怕夜晚。城市被封鎖,我們只能取消

計劃中的活動,取而代之在恐懼與悲傷籠罩的那一夜,

在郊區的一間小教會安排的臨時聚會講道。後來,當我

們準備離開印度,機場內爆發槍擊,拿著機關槍的守衛

在五個不同的關口搜身、檢查行李,我們才登上少數還

在營運的國際航班。

漫長的回程中,我為著在最後關頭逃脫而驚惶失

措,也回想其他旅程的緊張經歷。在中國把受訪者送到

破舊的旅館房間,以免被祕密警察盯上。聆聽恍惚的維

州理工學院學生,敘述發生還不到一週的悲劇,我自己

也尚未從生命垂危的車禍恢復。訪問一屋子的妓女講自

己的黯淡人生故事。當我置身於這些非常情況,有個問

題一定會浮現於腦海:上帝有什麼好?農夫受迫害、學

生從校園屠殺中恢復心神,或是女子在性交易中多年過

當我置身於這些非

常情況,有個問題

一定會浮現於腦

海:上帝有什麼

好?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2 2013/1/3 上午 11:33:44

Page 5: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01 幕後的故事  003

著與奴隸無異的日子——信仰能給他們什麼呢?如果我

能在這些情境中,找到回應「上帝有什麼好?」這個問

題的答案,甚至是線索,就能面對那些隨時困惑我們的

信仰難題。

八○年代初,有人在一次記者會上問小說家索爾•

貝婁(Saul Bellow):「貝婁先生,您是作者,我們也是

作者,請問我們有什麼不同?」貝婁回答說:「身為記

者,你們關心的是當天的消息。身為小說家,我關心的

是永恆的消息。」然而,弔詭的是,我的記者生涯帶領

我找到永恆的消息。記者採訪歷程成為驗證我的寫作真

實與否的方法。「賜一切安慰」的上帝,真的能給受創

的孟買,或是維州理工學院這些地方帶來慰藉嗎?美國

南方,更遑論南非,真的可以從種族歧視的傷痕痊癒

嗎?基督徒少數群體在中國或是中東這種不時擦槍走火

的環境,可以發揮潛移默化的效應嗎?每次面對艱辛的

採訪任務,我就會問這些問題。

我也應該提到,我的性格測驗,內向分數是破表的

高。寫作是孤獨的行動,我也很滿足於不時花一週窩在

山上的小屋,坐擁書堆,只要跟超市員工講一次話就夠

了。旅行又疲累又花錢,在開發中國家的公開活動常常

讓我覺得自己是在「戰鬥喊話」。回家以後,我又快樂

地恢復獨行俠的生活。但我還是不斷離開家,探尋在山

上小屋書寫的信仰,遭逢真實世界會是什麼情景。信仰

在真實世界有效力嗎?

* * *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3 2013/1/3 上午 11:33:44

Page 6: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現場 004

What Good is God ?

每隔幾年,就會有無神論者或未知論者出版新作

品,質疑宗教信仰,特別是基督教的價值。有些作品毋

寧像是在鬧脾氣的青少年,有些則確實提出重要議題。

美國民意調查顯示,問到隸屬的宗教團體,宣稱「沒有

宗教信仰」的人數持續上升(從一九五七年的 2.7%到

二○○九的 16%)。認為「沒有宗教信仰」的美國人

數,超過聖公會、長老會、衛理公會、信義會加起來的

總合,尤其在九○年代之後倍增,而歐洲的百分比更

高。

奇怪的是,宣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三分之二依

然相信有神。有些人批評宗教組織虛偽或是與切實生活

無關,有些則乾脆質疑神好在哪裡。西方世界抵抗「無

神的共產主義」那段歲月,宗教信仰似乎是重要的支

柱。如今,最鮮明的敵人是宗教極端分子,難怪愈來愈

多的人質疑宗教信仰的價值。

捍衛基督教信仰的人則逐一駁斥懷疑論者的看法。

身為記者,我以不同的方式面對這些問題。我喜歡到外

面世界,檢視信仰如何發揮作用,特別是在極端艱困的

情況。攸關緊要的信仰,應該造成正面結果,因此對

「上帝有什麼好」的大哉問能提出實存性的答案。

科技產業有個用詞叫「桌面測試」。工程師設計出

美妙的新產品:蘋果手機、小筆電、電玩控制台、筆記

型電腦、MP3 播放器、光學儲存設備。但是這些耀眼

的新產品經得起真實世界中的消費者使用嗎?如果不小

心從桌上推下去,或掉在人行道上,會有什麼結果?這

些機器還能使用嗎?

我在信仰領域尋找類似的測試。我的旅程腳蹤曾踏

我喜歡到外面世

界,檢視信仰如何

發揮作用,特別是

在極端艱困的情

況。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4 2013/1/3 上午 11:33:44

Page 7: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01 幕後的故事  005

至基督徒面臨迫害、暴力、災病的熔煉之地。本書的故

事記載了這些地方:在中國,雖然是無神論政府,教會

的增長卻耀眼可見;在中東,曾經是教會蓬勃的核心,

如今卻存亡絕續;在南非,各色人種融合的教會撿拾過

去的種族歧視碎片;在美國,我不僅拜訪了維州理工學

院、妓女事工會議,還有芝加哥的一群酒徒,以及美國

南方聖經地帶的兩處機構。

當我花時間與這些人相處,是對自己的信仰經驗進

行「桌面測試」。我在科羅拉多州家中所寫的是發自真

心嗎?我能不能相信使徒約翰在書信中承諾的,「那在

你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的更大?」我能夠向辛苦餵養

子女,不走賣身回頭路的婦女;向一輩子與成癮奮鬥的

酒徒;向南非最暴力的監獄裡的囚犯,滿有信心宣告這

個真理嗎?

說實話,如果我只看美國這些看來無非在表揚自我

的教會,我的信仰反而更搖搖欲墜。別的地方則不然。

每次旅行回來,我都深受激勵,信心被鼓舞。如今只有

三分之一的基督徒在西方,而我有榮幸看到神在其他地

方工作的明證:南非的和好奇蹟;在壓制的政權下,中

國卻綻放出有史以來最龐大的信徒人數復興;印度基督

徒開始關心人類地球上最受排斥的群體。身為作家,我

想要把這些好消息帶給疲軟的西方,因為這些故事很少

上得了 CNN(美國有線電視網)頭條新聞。

* * *

坦白說,我接受這些邀約,還有一個理由,就是給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5 2013/1/3 上午 11:33:44

Page 8: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現場 006

What Good is God ?

我機會與讀者聯繫。作家需要被提醒,我們與世隔絕產

生的作品,確實會觸及人心,因此這些旅程的焦點在於

與讀者見面。在非洲,我見到有聖經名字的人:沙得

拉、米煞、亞伯尼歌、美麗、寶貴、感謝、見證、恩賜

和財富。菲律賓人則取些更奇特的名字:阿巴、阿柏、

朗基、阿賓、桃桃、福西、天天、恰恰、丁丁(我朋友

笑稱我為「廷方」)。簽名的隊伍只容許跟每個讀者有幾

分鐘的交流,但至少有了聯繫。

我常常在簽書前開玩笑說:「我們的關係不平等。

你們知道我的所有事情,因為我想什麼、作什麼,最後

都會出現在書本裡。我對你們卻一無所知。所以等一下

簽書的那點時間,請你告訴我從來沒有跟人說的最隱私

的祕密。」我已經停止發出這個邀請,因為有人當真,

告訴我無權知道的私事。在這過程,我發現讀者與素未

謀面的作者,原來可以有多深密的默契。

這些相會讓我深信,在我書寫的那些議題上,我並

不是獨自掙扎。有時我不禁自忖,為什麼我又繞回痛苦

的問題?然後在新書發表會我遇見一位大鬍子長者,蹣

跚咕噥著走向麥克風。「上帝給我巴金森氏症。我怎麼

能認為祂在聆聽我的禱告?」我也聽過自殺、出生缺

陷、不治之症、孩子被卡車撞死等經歷。一名婦女坦

言,十九年的婚暴當中,她情急之餘禱告說:「主啊,

如果有人被喝醉的人開車撞死,求你讓那個人是我丈夫

吧。」我也遇見一名患了多發性硬化症的女子,她還如

此年輕,一跛一跛走過來告訴我,她正在盡其所能學習

禱告方面的事,因為病情惡化太快,不久除了禱告,她

就什麼也不能作了。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6 2013/1/3 上午 11:33:44

Page 9: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01 幕後的故事  007

我講恩典主題,一名婦女走到簽書桌,告訴我她需

要在饒恕上努力。我說:「我們都需要啊。」她回答

說:「我真的更需要!」然後告訴我她的父親殺了她丈

夫,被判無期徒刑。「他先是性侵我,奪走我的過去;

現在又奪走我的將來。」然而,她不希望孩子帶著恨祖

父的心成長。站在他後面的一位男士耐心等我們談完,

然後講到他的女兒在鳳凰城機場停車場被強暴。他說:

「她決定留下孩子,是個女兒,而且給她取名叫『恩

惠』。」

有次講完禱告主題,一名少女笑著告訴我,她需要

為姐姐禱告。為什麼?「因為您說,我們要為仇敵禱

告!」在同一隊伍,一位女牧師沉重地講到她人生的黑

暗期。兒子死後,她有十八個月無法禱告。有一天,她

呼求說:「神啊,我不想跟祢完全斷絕溝通,就此度過

一生啊。」即使如此,她還是又過了六過月,才能重新

禱告。

每次旅行之後,我滿懷著與讀者相會得到的謙卑、

感動、鼓舞,回到地下室的工作間。有次在美國東岸新

書巡迴演講,我遇見平凡的信徒,參與各式各樣的事

工,像是服事賓州的遊民、紐澤西的性罪犯和哈佛的亞

洲學生。我聽一位軍人說,他決定照著字面遵行「為你

的仇敵禱告」的勸勉,成立了「認領恐怖分子代禱」的

網站,上面有大家認識的恐怖分子照片。在澳洲,我遇

見兩名平凡女子,將恩典付諸行動。他們將我討論恩典

的作品寄給北愛爾蘭的八十九名政客,每本書上都寫著

半個地球以外,有基督徒為他們持續謀求和平禱告。

「我們買書拿到優惠,每本只要美金五元,但是每本書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7 2013/1/3 上午 11:33:44

Page 10: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現場 008

What Good is God ?

的郵資卻要十三元。」

* * *

在這本書,我與酒徒以及聖經學院學生,與在中國

工作的總裁以及印度的達利人(賤民),與魯益師在劍

橋聚集的粉絲以及約堡靈恩信徒的會面,將我的兩個角

色——演講人與作者——結合起來。如果基督教信仰是

真的,一定會在這些特別的群體中發揮效應,而我與他

們在一起的時間也雕琢了我的信仰。在這其中,往往有

意想不到的驚奇,例如我在歐巴馬當選隔天,參觀金恩

牧師被暗殺的地點,或是被中國公安跟蹤的人突然現身

接受採訪。我在每一章先講故事背後的故事,然後寫我

在那個場合說了些什麼。寫作比講話有個明顯優勢:我

可以修改句子。有些篇章與原來的講稿很接近,有些則

經過修改、刪除重複文句,或是只對原先聽眾相關的內

容。有些地方,我也換了名字,保護他們的隱私。

在旅程中,我發現有些主題是普世性的,不論對個

人的意涵為何。「上帝有什麼好?」這個問題,以不同

方式臨到每一個經歷痛苦、死亡、貧困、不公的人。換

句話說,是臨到所有人。當我回顧過去幾年的行程,我

顯然刻意選擇與我自己的探討課題相關的採訪任務。有

段時間,我進入一些人的生命,他們所受的壓制、侵

犯、混亂,是我永遠無法經歷的。願我在這十個地方所

學所得,也成為你們的探索,一如已經成為我的探索。

當我去紐約與出版社討論本書的稿件,我隨興買了

票,觀賞「靈魂音樂之后」艾瑞莎•弗蘭克林(Aretha

「上帝有什麼好?」

這個問題,以不同

方式臨到每一個經

歷痛苦、死亡、貧

困、不公的人。換

句話說,是臨到所

有人。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8 2013/1/3 上午 11:33:44

Page 11: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01 幕後的故事  009

Franklin)在無線電城音樂廳的演出。演唱會的高峰是

她唱福音歌曲〈與王一夜〉(One Night with the King)。

在那位君王的宮廷度過,會永遠改變你的人生路途,她

唱道,停下來,讓歌詞沉澱。然後以新的力道再引吭高

歌:與那位君王一夜,甚至一刻,可以改變所有事物。

這樣的相遇,不會有人再依然故我。

六千名粉絲——是紐約客!——站起來狂熱喝采,

大喊還要再聽。艾瑞莎探觸到我們所有人心中的深深嚮

往——嚮往改變,相信上帝終究會從這個滿是缺陷的地

球、滿是缺陷的我們,擰出一些永久的美善。我們敢於

抱持這種盼望,這種信心嗎?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9 2013/1/3 上午 11:33:44

Page 12: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部名頁.indd 2 2013/1/3 下午 7:33

Page 13: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Ⅶ維州理工學院:校園大屠殺

部名頁.indd 3 2013/1/3 下午 7:33

Page 14: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Page 15: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02 最殘忍的月分  019

當我在帳篷裡徘徊,發現新聞媒體對我們的觀事角

度造成的影響。我把死去的三十三個人想成是一個團

體,如電視一直重複的:「美國歷史上最慘烈的集體謀

殺。」但是經過個人的紀念碑,我看到的是萊恩、愛蜜

莉、瓊安、瓦力德、茱莉亞——三十三個不同的人,不

是一個團體。手寫的字條特別突顯出這一點:我愛你。

我認識你。我不認識你。我希望能認識你。想念你。非

常遺憾。你曾改變我的人生。神啊,謝謝祢救了我的兒

子;好好照顧那三十二位。願你安息。

在操場對面,有另一個紀念地點自然冒出來。此處

是三十三塊火雞石,旁邊有個告示標出死者是誰。訪者

留下包在塑膠袋裡的詩作,海報板上因為天氣而字跡模

糊的字條、照片、美國國旗、花束、氣球、填充動物。

紀念碑在行政大樓前形成半圓,夜晚則有一圈燭光照亮

那裡。

大家對趙承熙的複雜態度也看得出來。雖然沒有他

的名字告示牌,還是有人留字條或鮮花。火雞石出現於

他的地點,然後消失,然後又出現。有人打了一首詩放

在塑膠袋裡,我抄下一部分:

我的純真在十字架上,屬於我的,你無法擁有。

你不會,也永永遠遠不會對我有箝制力。

但事實的真相是我想念你。

我希望我能向你顯示祂的愛,

祂的熱情,祂的真理。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19 2013/1/3 上午 11:33:45

Page 16: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現場 020

What Good is God ?

真理使我得了自由。

我想念你。我很難過。

另一篇則寫道:「給趙承熙:我希望你下輩子不需

要藉由武力來讓別人聽到你的心聲。」

大家一般都是默默經過紀念碑,好像在狂風中一樣

握住對方,在太陽眼鏡後擦拭眼淚,或是彎下身讀字

條。我們在學校各處都會看到臨時湊起來的紀念碑:在

宿舍前、在教室旁、在階梯上、在學生活動中心。芳香

蠟燭的香甜味彌漫於空氣中。看新聞,你聽到的是美國

校園又一個恐怖的大殺戮報導。親自到場參訪,你會深

深感受到從美國每一州,甚至國外傾注而來的關懷與同

心。

負責校園事工的人告訴我們,許多機構,有些正

常,有些怪異,都空降到這裡。基督徒歌手從英國飛

來,知名的美國佈道家搭建帳篷。山達基(Scientologist)

教徒贈送創始人羅恩•賀伯特(L. Ron Hubbard)的著

作,危機處理群體發送小冊子。最終這些表態卻引起反

彈。維州理工學院身處南方,學生雖然習於宗教言論,

但他們似乎抗拒對立性或伺機性的言行。制式的答案並

不切合他們對校園發生的事所引發的疑問。

* * *

星期六晚上,我們與東道主教會新生命基督徒團契

(New Life Christian Fellowship)的同工見面。邀請我們

看新聞,你聽到的

是美國校園又一個

恐怖的大殺戮報

導。親自到場參

訪,你會深深感受

到從美國每一州,

甚至國外傾注而來

的關懷與同心。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20 2013/1/3 上午 11:33:45

Page 17: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02 最殘忍的月分  021

的麥特•羅傑斯說:「身為青年部牧師,預期的是婚

禮,不是葬禮。我們沒有這種劇本。」其實,誰都沒

有。然而校園中有好幾百人轉向教會尋求引導與安慰,

而教會同工必須有回應。

十幾名同工敘述他們個人以及從宿舍到課室輔導學

生的感受。那是一段詢問、流淚、分享的激動時刻。魯

格斯格爾家人給了非常實際的幫助,而且葛瑞格說:

「只有一小群人了解你們的感受。我們了解,這也是我

們來的原因。」

教會會友已經出現於 CNN、福斯(Fox),以及其

他主要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傳道人要他們謹慎:「整個

世界都在聆聽,不要以仇恨或苦毒回應,不要在已經痛

苦的情況再加上痛苦。要遵照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的原

則:『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我們也與一些受此悲劇衝擊頗深的學生聚集。討論

一開始有點緩慢、遲疑,後來有個韓國學生說了心底

話:「那天學生從窗子跳出來逃跑的時候,我剛好在諾

瑞斯廳前面。後來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身為韓國人,我

感到羞愧又歉疚。是我的同胞下手作的!晚上我會作惡

夢,而且成天只想睡覺,一直覺得很疲憊。我要怎麼處

理我的罪惡感?」

凱西馬上回答:「我真的替你難過,」並且任淚水

流下。她提到科倫班事件後自己的感受。她的肩膀雖然

被子彈擊碎,還是感到「生還者的罪疚」。每當與已故

學生家屬聚集,她都很難為情。「你們現在的感受很正

常。你們現今活在與槍殺案之前不同的正常狀態。你們

有些人感到憤怒。我必須說,我在科倫班事發八年後,

整個世界都在聆

聽,不要以仇恨或

苦毒回應,不要在

已經痛苦的情況再

加上痛苦。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21 2013/1/3 上午 11:33:45

Page 18: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現場 022

What Good is God ?

最近才有此感受。我努力想要拿護理學位,但是肩膀愈

來愈退化,所以只得成為殘障者。槍手在那一天不僅剝

奪了我的健康,也竊走了我的工作。我還在學習『不同

的正常』對於我是什麼含意。甚至現在,我在超市看見

有人穿外套大衣,我的怒氣就會冒出來。」

有些學生則公開哀傷流淚。有些根本不想談。有些

人無法談其他事。當我聽他們訴說,再次體會到在電視

上看維州理工學院悲劇,相較於親自經歷是何等不同。

記者掌握到驚人事件,然後分析、加上數據、詮釋、加

諸整體涵義。相較之下,那些親自經歷的人還在迷霧中

徘徊、困惑,感到前所未有的感受、沒有意義地圖依

循,情緒像風一樣來回擺動。

後來,葛瑞格說:「我還是擔心這些孩子接下來會

有什麼情況。在我們住的地方,科倫班事件還是注意焦

點,但四周都是支持我們的人。這些孩子不久就要四散

到全國各地,回到不知道如何對待他們的人身邊。這就

像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軍人,戰爭過後要回到郊區

生活一樣。」

禮拜天在學校的活動中心舉行了兩場禮拜,將近有

一千兩百人參加,九成是學生。葛瑞格先分享了科倫班

的經歷,然後由我講「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

出版社免費贈送《生命總有傷痛時》給所有參加聚會的

人。我好像從來沒有面對過這麼安靜、嚴肅的聽眾。

戴著護頸,雖然無法與這些學生的經歷相比擬,但

是卻讓我覺得熟絡些。我發現,所有的痛苦都是痛苦。

自我毀滅的青少年、復發的癌症、摔傷的脖子、濫殺無

辜,在在引出最根本的問題:信仰在這種時候能給出什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22 2013/1/3 上午 11:33:45

Page 19: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02 最殘忍的月分  023

麼?上帝有什麼好?

而我又能給出什麼答案呢?學生的臉上刻劃著痛

苦,讓我聯想到飢餓的雛鳥張大著嘴,迫切想要得到一

絲安慰。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23 2013/1/3 上午 11:33:46

Page 20: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現場 024

What Good is God ?

時間:2007 年 4 月地點:維州理工學院

03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

「四月是最殘忍的月分。」當艾略特(T. S. Eliot)於

一九二一年寫下〈荒原〉(“The Waste Land”)這首

詩的開頭,萬萬沒有想到,在當代美國聽起來卻是如此

具有先見之明:奧克拉荷馬市、科倫班高中,這次則是

維州理工學院——在我們的月曆上,五天之內要紀念這

三個慘案,的確是充滿哀傷的一個星期。

我與葛瑞格、凱西,以及其他幾位從科羅拉多來,

很榮幸今天能跟各位在一起。各位邀請我們進入你們生

命中最柔弱、最深邃的時刻,我們絕不敢等閒視之。

今天早上我們聚集與此,試圖解讀在布萊斯堡這個

美麗的校園發生,依然在理清但無法理清的事。我們在

教會聚集,一則是懷帶著問題與痛苦,找不出比教會更

好的地方;一則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還能去哪裡求助。正

如使徒彼得在困惑懷疑的關頭,對耶穌說:「主啊,我

們還能跟從誰呢?」

當我思索該對各位說什麼,發現自己依循著兩個不

同的思路。第一個是我想要說什麼,我希望說什麼。第

二個則是真理。

當我思索該對各位

說什麼,發現自己

依循著兩個不同的

思路。第一個是我

想要說什麼,我希

望說什麼。第二個

則是真理。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24 2013/1/3 上午 11:33:46

Page 21: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03 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  025

我希望我能跟各位說,你們感受到的痛苦會消失、

煙滅、不再回來。你們一定從父母或是其他人聽到這種

話:情況會變好;你會克服;這也將要過去。提出這些

安慰話語的人,用心良苦,而且沒錯:你不會一直感受

目前的感受。然而,二○○七年四月十六日那天發生的

事,會永遠留在你們心中,也是事實。你們的生命因為

那一天,因為一名有精神困擾的年輕人而改變。

我記得有一年失去三個朋友。那時才三十幾歲,有

關死亡的經驗甚少。心痛之際,喬治•賀伯特(George

Herbert)的對句給了我慰藉:「悲傷如雪在五月融化 /

似乎從未有如此冰冷之物。」甚至哀傷如雪崩來襲之

際,我依然攀附著那絲盼望。其實,悲傷的確融化,但

是也像雪一樣,因著聲音、氣味、照片、朋友的記憶片

段觸發,出其不意地劈頭而來。

所以,我不能說我想要說的:這一切都要過去。我

反要指向你們目前感受到,也要繼續感受的痛苦,作為

生命與愛的記號。我帶著護頸,因為我出車禍,脖頸受

傷。當我被束縛在擔架上,前幾個小時,醫療人員檢查

我的反應,不肯給我任何止痛藥。醫生不停地摸索,移

動我的四肢,捏我,用針刺我,而且每次都問:「會痛

嗎?感覺得到嗎?」我每次都回答說:「會啊!會啊!」

每一次醫生都笑說:「很好!」那些感覺表示我的脊椎

沒有受損。痛楚是生命、各部位聯合無礙的證明,是我

的身體依然整全的重要記號。一個沒有感覺的身體,藥

物毫無用處。

在悲傷中,愛與痛苦結合。趙承熙槍殺你們的同

學,不覺悲傷,因為他對這些人不覺有愛。你們感受到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25 2013/1/3 上午 11:33:46

Page 22: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現場 026

What Good is God ?

悲傷,因為你們曾有牽連。有些人與受害者的關係可能

更親密,但所有人都屬於同樣的群體,同樣的身體,一

如那些過世的人。當身體受苦,你也受苦。當各位面對

痛苦,請記住這一點。不要只想麻醉痛苦,而是承認、

接受這是生命與愛的知覺。

醫學院的學生會告訴你,深處的傷口有兩種組織必

須要癒合:表皮下的結締組織,以及外層、保護功能的

皮膚。貴教會與校園其他事工願意輔助,舉行這樣的聚

會,是要讓深層的結締組織癒合。此後,皮膚的保護層

才能以疤痕的形式長回去。

* * *

我們以基督徒的身分相聚於此,致力效法兩千年前

來自於神的那一位。讀畢福音書,只有一個場景,有人

在其中直接稱耶穌為神:「我的主我的神!」你們知道

是誰說的嗎?是懷疑的多馬,那位陷入哀傷的門徒,也

是最堅決不肯相信好得喜出望外的復活信息的人。耶穌

以轉化的新身體向多馬顯現,消除了他的懷疑。然而,

促使迸發出相信的宣告——「我的主我的神!」——是

因為看到傷痕的存在。感覺我的手,耶穌對他說。探我

的肋旁。用手指摸我的傷痕。在剎那頓悟間,多馬看見

全能神、宇宙之主的奇妙。祂屈身承受了我們的痛苦,

完成了與人類的聯合。

即使神也無法免於痛苦。祂參與我們,完全分嘗人

類景況,包括其中的憂苦。多馬在這裡面看清宇宙的最

基本真理:神就是愛。愛意謂著受傷、哀慟。痛苦彰顯

不要只想麻醉痛

苦,而是承認、接

受這是生命與愛的

知覺。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26 2013/1/3 上午 11:33:46

Page 23: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03 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  027

的是生命。

對舊約預言耳熟能詳的猶太人,有句俗語說:「有

彌賽亞的地方,就沒有不幸。」耶穌來臨之後,這句話

可以改成「有不幸的地方,就有彌賽亞。」耶穌說,貧

窮的、饑渴的、哀慟的人——這是今天的我們啊!——

受逼迫的人有福了。耶穌甘心領受他稱之為有福的所有

境遇:他知道何為貧窮,他也受過饑渴;他哀慟;他被

殘酷迫害。

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我們知道一個答案,因

為上帝來到地上,顯給我們看。你只需要跟隨著耶穌,

注意他如何回應當時的悲劇:大規模的悲劇,像是聖殿

裡的政府恐怖行動,或是高塔倒塌,壓死十八個路人;

或是小規模的悲劇,像是寡婦痛失獨子,或是羅馬軍人

的僕人生病。在這些時刻,耶穌從來沒有講審判或是

「要接受上帝的奧祕照管」這些大道理。他反而以憐

恤、安慰、醫治來回應人(英文的憐恤 compassion 這

個字,源自拉丁文,意思是「一同受苦」。)上帝與那

些受苦的人站在同一陣線。

今天早上我多麼希望能回答其他問題。我多麼願意

就「為什麼」這個問題,給各位一個答案。為什麼是這

個校園,而不是維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或是威廉與瑪麗學院(The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為什麼是這三十三個人,而不是你或我?我

無法給你答案,我也鼓勵各位抵拒任何滿有自信提供給

你的答案。上帝沒有回答約伯這個問題,而他應該是人

類歷史以來最有資格求此答案的人。耶穌也沒有企圖回

答,為什麼有人因著意外或恐怖主義而死亡的問題。我

即使神也無法免於

痛苦。祂參與我

們,完全分嘗人類

景況,包括其中的

憂苦。神就是愛。

愛意謂著受傷、哀

慟。痛苦彰顯的是

生命。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27 2013/1/3 上午 11:33:46

Page 24: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現場 028

What Good is God ?

們有些線索或局部解釋,但是沒有人知道完整的答案。

但我們確實知道上帝的感受如何。我們知道上帝現

在如何俯視著維州理工學院,因為上帝給了我們一幅淚

跡斑斑的面容。有不幸的地方,就有彌賽亞。就我們所

知,耶穌哭了三次:他的朋友拉撒路過世、眺望難逃一

劫的耶路撒冷城、面對自己的苦難。失去愛子而悲不自

勝的哲學家伍斯特福(Nicholas Wolterstorff)說:「上帝

的淚水是歷史的意義。」

不是每個人都覺得這個答案充分。我們希望有個更

果決、更滿意的答案。當我們傷痛,我們有時候想要報

復。我最喜歡的其中一位作家布赫納(F r e d e r i c k

Buechner)說:「我不是全能神,但如果我是,或許我

大發慈悲,醫治世界上無以言說的痛苦;或是大發慈

悲,把痛苦中的世界踢個七零八落。」這兩種方式上帝

都沒有使用,祂反倒差派耶穌,進入這個世界,包括其

中無以言說的痛苦,為了要開啟一個比較緩慢、不是那

麼驚人的解決之道,一個攸關你我的解決之道。

* * *

雖然我的頭髮已變白,但是我依然記得大學生活。

未來展現於你們眼前,而你們也漸漸發覺自己是獨立的

道德個體。到目前為止,都是別人在經營你的生命。孩

提時代,父母告訴你作什麼,替你作決定。上了小學,

老師命令來命令去,這種模式延續到高中甚至大學。在

前往成人的路上,你們好像停留於中途站,等待工作,

或許還有婚姻與生兒育女的實際生活。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28 2013/1/3 上午 11:33:46

Page 25: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03 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  029

四月十六日發生於布萊斯堡的事件,毫無疑問展現

出你的生命——你所作的決定、你所相信的、你是什麼

樣的人——與現時至關重要。的確,除了當下,我們無

所憑藉。二十八名學生與五名教授已經沒有未來。對於

他們,生命已經結束了。

兩個月之前,我痛切體認到這個實情。我在科羅拉

多一條蜿蜒的路上開車,突然在車速六十哩時,沒有在

轉角轉彎,我的福特「探索者」滑到公路外,翻滾到山

坡下。那天我被束縛在擔架上七小時之久,頭上用膠布

貼著,免得來回移動。電腦斷層顯示我脖子上方的脊椎

骨已經破裂,尖銳的骨頭碎片就在一條主要動脈旁邊突

出來。我只有一隻手可以用,拿著快沒電的手機,在那

緊急的幾個小時打電話給我親近的人,知道這有可能是

最後一次聽到他們的聲音。我束手無策地躺在那裡,知

道自己完全清醒,腦筋還管用,但是如果動脈被刺穿,

我隨時會死;那種感受非常奇怪。

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說:「當一個人知

道自己快被吊死……他的精神會格外集中。」我得說,

當你發生嚴重車禍,被束縛在擔架上,也會讓精神集

中。你們從屠殺生還,精神也會集中。當我躺在擔架

上,我體會到自己浪費多少時間在雞毛蒜皮的事上。相

信我,在那七個小時中,我沒有想到自己賣了多少本

書,或是開什麼樣的車(反正已經被拖到廢棄場),或

是銀行戶頭還有多少錢。最要緊的事只剩下幾個基本問

題:我愛誰?我會想念誰?我的人生作了些什麼?我準

備好面對接下來的世界了嗎?從那天起,我就一直學習

如何好好活出這些問題。

最要緊的事只剩下

幾個基本問題:我

愛誰?我會想念

誰?我的人生作了

些什麼?我準備好

面對接下來的世界

了嗎?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29 2013/1/3 上午 11:33:46

Page 26: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現場 030

What Good is God ?

* * *

我很樂意給你承諾,保證生命長壽、毫無痛苦,但

我不能這麼作。上帝沒有保證,甚至耶穌也沒有這些優

惠。不過,基督徒的世界觀可以濃縮為簡單的公式:世

界是美好的,世界是墮落的,世界將要蒙贖。創造、墮

落、救贖——這是一言以蔽之的基督教故事。

你們也知道,世界是美好的。看看周遭維吉尼亞州

山丘上春日的燦爛。看看周遭你愛的友人。你們現在雖

然還沉浸於哀傷,但將來能夠再次嘻笑、再次遊玩、爬

山或是划獨木舟順溪流而下、去愛、去生兒育女。是

的,世界是美好的。

你們也知道,世界是墮落的。二○○七年四月,在

維州理工學院,你們正如世界上其他人,深刻體認這一

點。作家兼諾貝爾獎得主維瑟(Elie Wiesel)有次與一

位知名的拉比交談,問了他久久縈迴不去的問題:「拉

比,奧斯維辛集中營後,您怎能還相信神?」拉比靜坐

良久,然後以極其細微的聲音回答說:「奧斯維辛集中

營後,你怎麼可能不相信神呢?」這間校園的槍殺事

件,以及集邪惡於大成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顯出人類憑

自己能有什麼結果。維瑟問道:「除了神以外,因著奧

斯維辛而黯淡的世界還剩下什麼?」

基督教故事的完結篇要我們相信,世界將要蒙贖。

現在這個世界不是神想要,或是滿意的世界。神應許邪

惡有朝一日要被擊潰,鎳曠鎮(Nickle Mines)的阿米

許(Amish)兒童、科倫班高中、維州理工學院的學生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30 2013/1/3 上午 11:33:47

Page 27: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03 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  031

被射殺的這些事故,都將會乍然而止。尤有甚者,神還

應許我們在這個墮落星球上累積的傷痕也要被贖,正如

耶穌以身體向多馬顯示的。

我出車禍,立刻接到玖妮(Joni Eareckson Tada)

的簡訊。我與她第一次見面是四十年前,她出事全身癱

瘓不久。她寫道:「因為我們不知道你的傷勢多嚴重,

所以把你放在四肢癱瘓的代禱名單。」我覺得自己跟一

堆好伙伴列在一起!有幾小時,我靜思四肢癱瘓的生命

會如何,如今我深深佩服玖妮與其他人,雖有痛苦,卻

昂然提昇殘障的生命。耶穌的苦難讓我們看見,痛苦不

是作為懲罰臨到我們,而是作為信仰超越痛苦的試驗

場。說實話,痛苦被昇華,比痛苦被移除,更令我記憶

深刻。

我曾經與一位基督徒領袖在同一個小組,各位應該

都認得他的名字。當時他的情況艱辛:青少年子女肇事

惹了麻煩,讓他常常徹夜難眠,還要付昂貴的訴訟費

用。而且屋漏偏逢連夜雨,他自己也得了罕見的癌症,

生活沒有一件事順遂。有天晚上他對我們說:「相信神

是善良的,我沒問題。但我的疑問是,祂的善良用來作

什麼?」我們聆聽他的抱怨,並且提出各種答案,但是

全都像惹人厭的蚊蟲,被他一一揮手斥退。

幾個禮拜後,我在魏樂德(Dallas Willard)的一本

著作第三百多頁,找到一句話:「當我們通往神的豐滿

世界的命定終結,其間不會有任何無從救贖的事發

生。」我去找我的朋友,問他這句話如何呢?神的善良

可以成全「不會有任何無從救贖的事發生」的承諾嗎?

他若有所思地回答說:「或許這件事也能得贖吧。」

耶穌的苦難讓我們

看見,痛苦不是作

為懲罰臨到我們,

而是作為信仰超越

痛苦的試驗場。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31 2013/1/3 上午 11:33:47

Page 28: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現場 032

What Good is God ?

我很樂意對你們承諾,痛苦與悲傷要中止,保證你

們不再像這一次如此傷痛。我希望我作得出這個承諾。

但是我不能。然而,我能力挺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八章

所作的承諾,就是一切事物都能得贖,能為我們的益處

互相效力。他在該章後來的篇幅點出他人生的遭遇:病

痛、被毆、坐牢、船難、綁架。當他回顧,可以看到神

甚至在萬難中使這些危機事件得贖。

然後,保羅下結論說:「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

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因為我深信無論是

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

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

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

督耶穌裡的。」可怕的事情會發生在這個星球上,然而

我們可以汲取「出人意外的平安」,在悲劇中同時平靜

我們的心靈與頭腦。神的愛是這個宇宙的基要真理,我

也懇請各位不要讓你的悲傷淹沒了這個事實。

校園槍殺案十天前,世界各地的基督徒紀念了整個

人類歷史最黑暗的一天。在那一天,邪惡的人類激烈奮

身反對神自己的兒子,並且謀殺了一位絕無僅有的無辜

的人。我們不是以「黑暗星期五」、「悲劇星期五」、「災

難星期五」紀念這一天——不,我們是紀念「美好星期

五」(譯注:英文亦稱受難日為 Good Friday)。那可怕

的一天卻完成了世人的救贖,引進復活節,成為神要更

新一切這個應許的回聲預告。

我不呈現錯誤的樂觀心態,而是在各位面前秉持著

一個大挑戰:信靠這位神,能贖回現在看起來無法得贖

的事物。另一位二戰大屠殺生還者布魯諾•貝特爾海

我不呈現錯誤的樂

觀心態,而是在各

位面前秉持著一個

大挑戰:信靠這位

神,能贖回現在看

起來無法得贖的事

物。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32 2013/1/3 上午 11:33:47

Page 29: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03 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  033

姆(Bruno Bettelheim)觀察到,集中營的人有三種不同

的反應。有些人根本就覺得垮了。第二種人會設下否認

現實的防衛機制,企圖重回先前的生活。第三種人最健

全,會重新調適生活,把在集中營學到的功課融入「不

同的正常」狀態。

* * *

有次簽書的時候,一名男子走過來,說:「你寫了

一本書叫《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是嗎?」「沒

錯。」「這個……我沒有太多時間看書,你可以用一兩

句話回答那個問題嗎?」(作者最喜歡這種人了……)

我想了想,然後說:「我想我可以用另一個問題回答這

個問題:『生命傷痛時,教會在哪裡?』」

這就是維州理工學院的學生發揮作用的時候了。不

管你們喜歡與否,世人的眼睛已經對準這個校園。你們

看到鎮上停著衛星通信車,記者在學校裡穿梭。你們看

到你們的牧師,以及這間教會上了 CNN 新聞。這裡發

生的事件太慘烈,對我們很多人,其他事已經中止。每

當有災難發生——科倫班、九一一、海嘯、地震,或是

校園的濫殺——時間就會轉緩。這種時刻暴露了我們膚

淺、痴迷於名人、娛樂性的文化,迫使我們面對什麼才

是最攸關重要的。我上了貴校網站,讀了一些貼在上面

的真情評論。單單四月十六號就有三十八頁滿滿的電子

郵件。整個世界都在看著我們。

去年我造訪了賓州的阿米許人社區,鄰近學校槍擊

案發生的鎳礦鎮。正如在這裡所見,記者蜂擁到那裡尋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33 2013/1/3 上午 11:33:47

Page 30: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現場 034

What Good is God ?

找報導角度。他們來是要報導邪惡,但結果卻在報導教

會。媒體非常訝異,阿米許人沒有問「傷痛時,上帝在

哪裡?」他們知道上帝在哪裡。他們歷經漫長的迫害,

對於邪惡的另一次爆發,絲毫不意外。他們聲援、彼此

服事,甚至擁抱槍手的家人。總結而言,他們是倚靠幾

世紀以來凝聚的團結意識來醫治創傷。世界注意到了。

有位大學教授告訴我,他從全世界找到兩千四百篇文

章,焦點在於阿米許人的反應,特別是原諒了兇手。

從我所略見,類似的情形也發生於布萊斯堡的你們

當中。我聽說南韓總統提到,如果有美國人在他的國家

做這種事,早就有成千上萬憤怒的抗議者湧上街頭。這

座校園並沒有出現這種狀況。沒錯,你們對邪惡的行為

表達了震怒,但是對犯人的家屬則流露出同情與哀傷。

當我漫步於校園裡像野花叢生的紀念碑,我發現有幾個

是為趙承熙而設。

* * *

我昨天飛來,明天要飛回去,陪伴我同來的一個家

庭,是科倫班槍殺案的生還者。那個事件與你們的經歷

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今天下午有些時間,我們會盡其

所能幫助你們梳理那些你們這個年齡,或任何年齡都不

該梳理的事情。然後我們會離開,你們會留下來。再過

不久,你們會回到家,以最個人的方式找出漫長、緩慢

的救贖過程。

請各位看重所感受到的悲傷,那是你們與已故的

人,你們的朋友、同學、教授牽繫的結果。悲傷證明有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34 2013/1/3 上午 11:33:47

Page 31: 《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

03 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  035

愛。痛苦假以時日會減輕,但絕不會完全消失。

請緊緊掌握這個盼望:人間發生的事情,甚至這種

可怕的悲劇,都不會無從得贖。托爾金( J . R . R .

Tolkien)有次說到:「超越世界圍牆以外的喜樂,比悲

傷更刻骨銘心。」你們深知悲傷的刻骨銘心。當傷口漸

漸癒合,願各位也能體會,喜樂是預嘗蒙贖的世界。

最後,請各位不要單獨癒合創傷。倚重這個廳堂裡

的人、教會的同工,以及你們家鄉的其他基督肢體成

員。真正的癒合,深層結締組織的癒合,是在群體中發

生。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就在上帝的子民裡面。

哪裡有不幸,彌賽亞就在那裡。如今,彌賽亞在世間取

了教會的形式。這就是所謂基督的身體。

我謹以哥林多後書第一章作為結束的祝禱:「願頌

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

各樣安慰的神。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

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

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

深願在座的學生、父母、教職員、管理者、牧師、

鎮民——各位「火雞」(譯注:該校的別稱為 Hokie)

——認識這位賜各樣安慰的神,並且讓這更新轉化的認

識,流入他人生命中。

真正的癒合,深層

結締組織的癒合,

是在群體中發生。

01-校園-18K-A1415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前頁i-vi+正文P1-113)-3校_立然.indd 35 2013/1/3 上午 11: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