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 責任編輯:李才瑛 版面設計:崔竣明 張...

1
A18 責任編輯:李才瑛 版面設計:崔竣明 「二二八」事件請兵電文首曝光 家禽禁宰禁運措施今日解除 台軍營疑涉毒 朝野「立委」要求徹查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社報道,海 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2017 年兼職研 究員會議昨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 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在 會議上說,今年兩岸關係和台海局 勢更加複雜嚴峻,對台工作任務艱 巨,希望專家學者們深入研究兩岸 關係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 積極為對台工作建言獻策。 張志軍:台海局勢今年更複雜 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繼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 2017 2017 2 2 24 24 星期五 星期五 志軍指出,2016 年台灣局勢和兩岸關 係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以習近平同 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研判形勢,科學決策 部署,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方向。中央台 辦和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 署,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這 些成績的取得,與廣大專家學者對對台工作 的支持配合是分不開的。 籲深入研究不確定因素 張志軍就當前台海形勢和對台研究界關 注的熱點問題闡述了看法。他強調,今年 兩岸關係和台海局勢更加複雜嚴峻。我們 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 要思想,堅決貫徹中央對台工作大政方 針,繼續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 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推進兩 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 合發展。 張志軍表示,今年對台工作任務艱巨, 希望專家學者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 對台工作重要思想,深入研究兩岸關係發展 中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積極為對台工作建 言獻策,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 軍。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通社報道,今年是台 灣「二二八」事件發生 70 周年,台灣「國 史館」出版「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第 19 至 24 冊,昨日舉辦新書發表會。最新公開 的檔案中,當年「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 向蔣介石請兵的電文也首次曝光。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說,據他了解, 檔案局發動清查徵集計劃,截至目前為 止,檔案局所掌握的「二二八」事件及政 治案件相關檔案已經有 13,000 件。 1947 年 3 月 2 日發「寅冬亥親電」 其中,最為矚目的歷史檔案是在「總統 府」舊檔案中,找到陳儀在 1947 年 3 月 2 日 發出的「寅冬亥親電」,當時陳儀電報蔣 介石,請防務部門的參謀總長陳誠,迅速 調素質優良步兵來台。 據悉,陳儀在電文中提到,「台北事 件自發生後,職鑑於本省兵力之單薄及 此次事件並非普通人民暴行……看目前 情勢非有相當兵力,此次事件恐難澈底 弭平。」陳儀接着說,「現正電請陳總 長迅速酌調素質較良之步兵一旅,至少 先派一團來台,俾可肅清奸匪以紓鈞座 南顧之憂。」 據報道,過去出版的收藏了蔣介石 1921年 初至 1949 年間的公文、信函、手令、手稿、 筆記等的「大溪檔案」中,並未看到陳儀的 請兵電文,但從後來 4 日的電文中,可知陳 儀在2日曾發電請兵,這次終於看到原文。 當天出席記者會的「二二八」事件紀念基 金會董事長薛化元表示,相關資料分散在各 機關的龐大舊檔中,不是按一個鍵就能檢索 出來,許多相關檔案至今可能還沒有找到。 「二二八」事件陳儀請兵電文首曝光。 中央社 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 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書發表會昨日舉辦 書發表會昨日舉辦中央社 中央社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通社報道,台 灣地區空軍位於台 中的清泉崗基地疑 似涉毒風波持續發 酵,執政當局「行 政院長」林全和朝 野「立委」,昨日 都要求防務部門對 軍營疑涉毒事件進行徹底清查。 據悉,台空軍清泉崗基地 20 日在營區作 業區車道旁,被發現及拾獲多包疑似毒品粉 末及一支吸食器,引發關注。隨後,該基地 發現毒品數量不斷增多,昨日的最新數字為 查獲51包安非他命類毒品,綿延約2公里呈 帶狀散落基地營區,而仍在進行的全部官兵 驗尿已有20人初驗呈現陽性反應。 林全強調軍中不允許任何涉毒情況,請 防務部門進行全面徹底清查,確保軍紀貫 徹到底,同時,要求「法務部」在 3 月 15 日前提出反毒行動綱領。 對此,台防務部門首長馮世寬昨日坦 言,軍中是有毒品的,除了堅持基地要做 全面性的篩檢外,全軍也要防制。 台防務部門發言人陳中吉則表示,空軍基 地發現疑似毒品後,防務部門加強清查陸海 空三軍,除了原先已經在做的例行抽驗官兵 尿液外,還會請過去曾有吸毒傾向或記錄的 官兵重新驗尿,也會請官兵自清表白。 香港文匯報訊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農 委會主委林聰賢昨日宣佈,今日起正式解 除禁宰禁運防疫措施,但仍會提出相關配 套措施。 綜合台媒報道,為防止禽流感疫情擴 大,農委會自 17 日起實施禁宰禁運家禽 7 天,昨日下午,農委會召開專家會議與跨 部會會議,針對是否解除禁宰禁運政策進 行討論,與會專家多認為,H5N6 禽流感 病毒已獲得控制,單就防疫而言,可解除 禁宰禁運,但仍須有相關配套措施。 營區查獲 營區查獲51 51 包毒 包毒 20 20 人初驗陽 人初驗陽 中央社 中央社 近日,福建寧 德一群90後青 年拍攝名為《記 憶裡的薄荷糖》 的公益紀錄片在 網絡上悄然走 紅,該紀錄片的 導演劉聖輝表 示,希望通過紀 錄片喚醒大家對傳統手工藝技術的關注。 據劉聖輝介紹,《記憶裡的薄荷糖》是一部紀錄「寧 德傳統手工糖」的公益紀錄片,以薄荷糖為代表,展現 了老寧德手作情懷。 一甲子堅守製糖 紀錄片的主角馮求良今年八十有餘,在手工薄荷糖製 作方面他可算是「專家」。六十年製糖,一甲子堅守, 他不斷改良傳統製糖工藝,製作的手工薄荷糖口感獨 特,遠近馳名,不僅留存在當地許多 70 後、80 後的童 年記憶裡,每到年關歲末,前來定製手工糖的客人更是 絡繹不絕。 劉聖輝表示,在傳統手工藝越來越受到衝擊的今天, 他們的存在,或已成往事,或舉步維艱。劉聖輝希望透 過鏡頭紀錄「一方水土、一方人」,為大家呈現最美、 最純真的匠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榕蓉 福州報道 30 歲的田波來自四川彭山,在 黃龍溪打工一年多,由於身處旅遊 景區,特色小吃一根麵的競爭也非常強烈。近日他們配合 音樂,即興發揮一段舞蹈,沒想一跳就火了,吸引了不少 顧客。 圖/文:視覺中國 記者近日從首屆世界漢文化大會暨漢文化世界推廣工程啟動 儀式上獲悉,大會定於 3 月 24 日至 27 日在北京舉行,將以發 揚中華文化、探索詮釋方法、強化理論深度、提出切實建言為 宗旨,結合學術與產業為文化之永續發展提出新的思考方向。 主辦方還啟動了包括創立「漢文化產業基地」、籌設「漢文化 推廣基金」、組建「漢文化學院」、舉辦「世界漢字、漢學、 漢文化大會」等在內的漢文化世界推廣工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90 退休仍給學校看門 九旬校長臨終捐 2 萬助學 首屆世界漢文化大會下月京舉行 位老人就是西安交通大學退 休教授張太鎰,他家中收藏 了五百多封實寄信封,這些信封貫 穿了一個多世紀的記憶。 「其實我之前一直是集郵愛好 者,直到退休後,開始關注郵票的 使用過程,也就開始了對信封的收 集和整理。」作為該省集郵界的 「大咖」,張太鎰說,自己從 2009 年開始關注信封,但主要並不是關 注其經濟價值,「我喜歡這些信封 背後的歷史沉澱。有些信封收集來 時,裡面還有信件,那是屬於寫信 人自己的故事,也是平凡人的歷 史。」 首枚郵票「黑便士」距今逾170年 從上世紀 50 年代的中央新聞紀 錄電影製片廠寄給匈牙利電影普及 與發行企業的公函,到上世紀八九 十年代的西安學子遠赴俄羅斯求學 給父母寄回的家書,張太鎰收集的 信封類型包羅萬象,但其中最珍貴 的,莫過於一封170多年前的信 現在看來,這封信於1841 年寄自英國,信封與信紙合二為一 的信件實在簡陋,但貼在上面的郵 票,卻是全世界發行的第一枚郵 英國政府於 1840 年 5 月 6 日 發行的「黑便士」。 實寄信封比郵票更有故事 在張太鎰收集的很多信封中,都 裝載着充滿普通人悲歡離合的信 件,有的信顯然轉寄了很多城市, 有的則被標注查無此人,「很多信 封裡都是家書,兒子給父母的信, 說說最近的工作,報個平安;談戀 愛的兩個人的信,裡面寫滿我十分 想念你;好友之間的通信,溝通一 下自己最近情況怎麼樣了……很細 碎,很普通,但正因為有文字記 錄,它們在歷史中被留了下來」。 張太鎰說,「與郵票相比,實寄信 封擁有完整的郵路印記,因此更有 故事。」 上世紀80年代,因為工作關 係,張太鎰和愛人有整整十年兩地 分居,是信件,讓他們向彼此傾訴 自己的生活、工作。因此,他也特 別能理解讀信節目《見字如面》為 何能爆紅,「主要還是它喚醒了很 多人的記憶,以及信件中寄託了人 與人之間的最真實的情感。因為這 些信富有情感,就會打動人心,哪 怕這種情感只是一部分人嚮往 的。」 西安老教授 鍾愛實寄信封 「我們的言語、遣詞、用筆,都是在雕刻自己的樣子。我們 把信寄出,等待對方一點點撕開信封。見字如晤。」不久 前,文化綜藝節目《見字如面》打動了很多觀眾的心。古城西 安,有這樣一位老教授,近十年來收藏了從上世紀到當代的五 百餘封國內外信封,它們中有的很珍貴,有的只是裝載平凡人 的家書。但在這位老人眼中,無論哪封,「都包含着歷史的沉 澱,擁有着屬於寫信人自己的故事」。 ■《西安晚報》 童中方在開學啟蒙禮上為學生點 「聰明記」。 本報浙江傳真 公益紀錄片《記憶裡的薄荷糖》的 拍攝團隊。 本報福建傳真 張太鎰收集的部分 張太鎰收集的部分 信封 信封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10 年收藏 500 餘 貫穿跨世紀記憶 張太鎰展示 張太鎰展示170 170 多年前的信 多年前的信上面有全世界發行的第一枚郵票 上面有全世界發行的第一枚郵票 黑便士 黑便士」。 」。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這幾天,在浙江寧波鄞州區塘溪鎮童 村,97歲退休校長童中方的義舉感動了 村民 臨終前,節儉的老人捐出了2萬 元助學!據童中方的女兒童君英介紹,父 親一生清貧,但非常關注教育事業,甚至 退休後仍堅持在學校傳達室看門,他常常 說,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童家教齡達百年 童村是聞名遐邇的「教授村」,曾 湧現出「生物克隆先驅」童第周、中 國山水畫大師童中燾等 70 多位教授和 高級工程師,濃厚的文化底蘊,使得 村子重教氛圍濃厚。從童中方這輩算 起,家族直系的三代人中已出了十位 教師,有校長、教導主任、總務主 任,以及從小學到高中段的語文、數 學、科學、音樂等科目的教師,這家 人的總教齡加起來有近 250 年。 無私奉獻為教育 塘溪鎮中心小學副校長周妙亞告 訴記者,她1993年到學校任教時, 當時年過七旬的老人正在學校擔任 門衛,對大家都很和氣。可直到她 自己擔任政教主任以後,才了解老 人其實是這所學校的老校長。「對 塘溪鎮中心小學,他真的是充滿感 情。」 周妙亞說,童老去世那天,家屬 們轉達了老人的遺願。校方的想法 是,一定要完成童老的遺願,考慮 到學校的旗杆年數久遠,經過商 議,決定把這筆錢用於改建旗杆。 「我們會把童老的名字刻在旗台 上,讓後人記住他為教育無私奉獻 的精神。」 ■香港文匯報記者 俞晝 寧波報道 台海新聞 神州大地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Jul-2020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A18 責任編輯:李才瑛 版面設計:崔竣明 張 ...pdf.wenweipo.com/2017/02/24/a18-0224.pdf · 他們的存在,或已成往事,或舉步維艱。劉聖輝希望透 過鏡頭紀錄「一方水土、一方人」,為大家呈現最美、

A18 責任編輯李才瑛 版面設計崔竣明

「二二八」事件請兵電文首曝光

家禽禁宰禁運措施今日解除

台軍營疑涉毒朝野「立委」要求徹查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社報道海

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2017年兼職研

究員會議昨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

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在

會議上說今年兩岸關係和台海局

勢更加複雜嚴峻對台工作任務艱

巨希望專家學者們深入研究兩岸

關係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

積極為對台工作建言獻策

張志軍台海局勢今年更複雜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繼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

20172017年年22月月2424日日((星期五星期五))

張志軍指出2016年台灣局勢和兩岸關係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以習近平同

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研判形勢科學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方向中央台辦和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廣大專家學者對對台工作的支持配合是分不開的

籲深入研究不確定因素張志軍就當前台海形勢和對台研究界關

注的熱點問題闡述了看法他強調今年

兩岸關係和台海局勢更加複雜嚴峻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思想堅決貫徹中央對台工作大政方針繼續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張志軍表示今年對台工作任務艱巨希望專家學者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思想深入研究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積極為對台工作建言獻策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通社報道今年是台灣「二二八」事件發生70周年台灣「國史館」出版「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第19至24冊昨日舉辦新書發表會最新公開的檔案中當年「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向蔣介石請兵的電文也首次曝光「國史館」館長吳密察說據他了解

檔案局發動清查徵集計劃截至目前為止檔案局所掌握的「二二八」事件及政治案件相關檔案已經有13000件

1947年3月2日發「寅冬亥親電」其中最為矚目的歷史檔案是在「總統

府」舊檔案中找到陳儀在1947年3月2日

發出的「寅冬亥親電」當時陳儀電報蔣介石請防務部門的參謀總長陳誠迅速調素質優良步兵來台據悉陳儀在電文中提到「台北事件自發生後職鑑於本省兵力之單薄及此次事件並非普通人民暴行helliphellip看目前情勢非有相當兵力此次事件恐難澈底弭平」陳儀接着說「現正電請陳總長迅速酌調素質較良之步兵一旅至少先派一團來台俾可肅清奸匪以紓鈞座南顧之憂」據報道過去出版的收藏了蔣介石1921年

初至1949年間的公文信函手令手稿筆記等的「大溪檔案」中並未看到陳儀的請兵電文但從後來4日的電文中可知陳儀在2日曾發電請兵這次終於看到原文當天出席記者會的「二二八」事件紀念基

金會董事長薛化元表示相關資料分散在各機關的龐大舊檔中不是按一個鍵就能檢索出來許多相關檔案至今可能還沒有找到

「二二八」事件陳儀請兵電文首曝光中央社

「「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新新書發表會昨日舉辦書發表會昨日舉辦

中央社中央社

香港文匯報訊據中通社報道台灣地區空軍位於台中的清泉崗基地疑似涉毒風波持續發酵執政當局「行政院長」林全和朝野「立委」昨日都要求防務部門對

軍營疑涉毒事件進行徹底清查據悉台空軍清泉崗基地20日在營區作

業區車道旁被發現及拾獲多包疑似毒品粉末及一支吸食器引發關注隨後該基地發現毒品數量不斷增多昨日的最新數字為查獲51包安非他命類毒品綿延約2公里呈帶狀散落基地營區而仍在進行的全部官兵驗尿已有20人初驗呈現陽性反應林全強調軍中不允許任何涉毒情況請

防務部門進行全面徹底清查確保軍紀貫徹到底同時要求「法務部」在3月15日前提出反毒行動綱領對此台防務部門首長馮世寬昨日坦

言軍中是有毒品的除了堅持基地要做全面性的篩檢外全軍也要防制台防務部門發言人陳中吉則表示空軍基地發現疑似毒品後防務部門加強清查陸海空三軍除了原先已經在做的例行抽驗官兵尿液外還會請過去曾有吸毒傾向或記錄的官兵重新驗尿也會請官兵自清表白

香港文匯報訊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昨日宣佈今日起正式解除禁宰禁運防疫措施但仍會提出相關配套措施綜合台媒報道為防止禽流感疫情擴

大農委會自17日起實施禁宰禁運家禽7天昨日下午農委會召開專家會議與跨部會會議針對是否解除禁宰禁運政策進行討論與會專家多認為H5N6禽流感病毒已獲得控制單就防疫而言可解除禁宰禁運但仍須有相關配套措施

營區查獲營區查獲5151包毒包毒品品2020 人初驗陽人初驗陽性性 中央社中央社

拉 麵 舞 者

近日福建寧德一群 90後青年拍攝名為《記憶裡的薄荷糖》的公益紀錄片在網絡上悄然走紅該紀錄片的導演劉聖輝表示希望通過紀錄片喚醒大家對傳統手工藝技術的關注據劉聖輝介紹《記憶裡的薄荷糖》是一部紀錄「寧

德傳統手工糖」的公益紀錄片以薄荷糖為代表展現了老寧德手作情懷

一甲子堅守製糖紀錄片的主角馮求良今年八十有餘在手工薄荷糖製

作方面他可算是「專家」六十年製糖一甲子堅守他不斷改良傳統製糖工藝製作的手工薄荷糖口感獨特遠近馳名不僅留存在當地許多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裡每到年關歲末前來定製手工糖的客人更是絡繹不絕劉聖輝表示在傳統手工藝越來越受到衝擊的今天

他們的存在或已成往事或舉步維艱劉聖輝希望透過鏡頭紀錄「一方水土一方人」為大家呈現最美最純真的匠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蘇榕蓉

福州報道

30歲的田波來自四川彭山在黃龍溪打工一年多由於身處旅遊

景區特色小吃一根麵的競爭也非常強烈近日他們配合音樂即興發揮一段舞蹈沒想一跳就火了吸引了不少顧客 圖文視覺中國

記者近日從首屆世界漢文化大會暨漢文化世界推廣工程啟動儀式上獲悉大會定於3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將以發揚中華文化探索詮釋方法強化理論深度提出切實建言為宗旨結合學術與產業為文化之永續發展提出新的思考方向主辦方還啟動了包括創立「漢文化產業基地」籌設「漢文化推廣基金」組建「漢文化學院」舉辦「世界漢字漢學漢文化大會」等在內的漢文化世界推廣工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閩90後團隊公益片「留影」傳統手藝

退休仍給學校看門

九旬校長臨終捐2萬助學

首屆世界漢文化大會下月京舉行

這位老人就是西安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張太鎰他家中收藏

了五百多封實寄信封這些信封貫穿了一個多世紀的記憶「其實我之前一直是集郵愛好者直到退休後開始關注郵票的使用過程也就開始了對信封的收集和整理」作為該省集郵界的「大咖」張太鎰說自己從2009年開始關注信封但主要並不是關注其經濟價值「我喜歡這些信封背後的歷史沉澱有些信封收集來

時裡面還有信件那是屬於寫信人自己的故事也是平凡人的歷史」

首枚郵票「黑便士」距今逾170年從上世紀50年代的中央新聞紀

錄電影製片廠寄給匈牙利電影普及與發行企業的公函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西安學子遠赴俄羅斯求學給父母寄回的家書張太鎰收集的信封類型包羅萬象但其中最珍貴的莫過於一封170多年前的信

件mdashmdash現在看來這封信於1841年寄自英國信封與信紙合二為一的信件實在簡陋但貼在上面的郵票卻是全世界發行的第一枚郵票mdashmdash英國政府於1840年5月6日發行的「黑便士」

實寄信封比郵票更有故事在張太鎰收集的很多信封中都裝載着充滿普通人悲歡離合的信件有的信顯然轉寄了很多城市有的則被標注查無此人「很多信封裡都是家書兒子給父母的信說說最近的工作報個平安談戀愛的兩個人的信裡面寫滿我十分想念你好友之間的通信溝通一下自己最近情況怎麼樣了helliphellip很細碎很普通但正因為有文字記

錄它們在歷史中被留了下來」張太鎰說「與郵票相比實寄信封擁有完整的郵路印記因此更有故事」上世紀 80 年代因為工作關

係張太鎰和愛人有整整十年兩地分居是信件讓他們向彼此傾訴自己的生活工作因此他也特別能理解讀信節目《見字如面》為何能爆紅「主要還是它喚醒了很多人的記憶以及信件中寄託了人與人之間的最真實的情感因為這些信富有情感就會打動人心哪怕這種情感只是一部分人嚮往的」

西安老教授鍾愛實寄信封

「我們的言語遣詞用筆都是在雕刻自己的樣子我們

把信寄出等待對方一點點撕開信封見字如晤」mdashmdash不久

前文化綜藝節目《見字如面》打動了很多觀眾的心古城西

安有這樣一位老教授近十年來收藏了從上世紀到當代的五

百餘封國內外信封它們中有的很珍貴有的只是裝載平凡人

的家書但在這位老人眼中無論哪封「都包含着歷史的沉

澱擁有着屬於寫信人自己的故事」 《西安晚報》

童中方在開學啟蒙禮上為學生點「聰明記」 本報浙江傳真

公益紀錄片《記憶裡的薄荷糖》的拍攝團隊 本報福建傳真

張太鎰收集的部分張太鎰收集的部分信封信封 網上圖片網上圖片

10年收藏500餘 貫穿跨世紀記憶

張太鎰展示張太鎰展示170170多年前的信多年前的信上面有全世界發行的第一枚郵票上面有全世界發行的第一枚郵票「「黑便士黑便士」」 網上圖片網上圖片

這幾天在浙江寧波鄞州區塘溪鎮童村97歲退休校長童中方的義舉感動了村民mdashmdash臨終前節儉的老人捐出了2萬元助學據童中方的女兒童君英介紹父親一生清貧但非常關注教育事業甚至退休後仍堅持在學校傳達室看門他常常說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童家教齡達百年童村是聞名遐邇的「教授村」曾湧現出「生物克隆先驅」童第周中

國山水畫大師童中燾等70多位教授和高級工程師濃厚的文化底蘊使得村子重教氛圍濃厚從童中方這輩算起家族直系的三代人中已出了十位教師有校長教導主任總務主任以及從小學到高中段的語文數學科學音樂等科目的教師這家人的總教齡加起來有近250年

無私奉獻為教育塘溪鎮中心小學副校長周妙亞告

訴記者她1993年到學校任教時當時年過七旬的老人正在學校擔任門衛對大家都很和氣可直到她自己擔任政教主任以後才了解老人其實是這所學校的老校長「對塘溪鎮中心小學他真的是充滿感情」周妙亞說童老去世那天家屬

們轉達了老人的遺願校方的想法是一定要完成童老的遺願考慮到學校的旗杆年數久遠經過商

議決定把這筆錢用於改建旗杆「我們會把童老的名字刻在旗台上讓後人記住他為教育無私奉獻的精神」

香港文匯報記者俞晝寧波報道

台海新聞1051673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