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 京广空中大通道北段顺利实施 -...

1
京广空中大通道北段顺利实施 A5 读北京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编辑/徐晓蕾 高蔷 美编/黎石 杨亘 责校/葛冬春 下载北京头条 App 让现在告诉未来 系大兴国际机场空域配套工程 预计2020年底南北线全线贯通 大兴国际机场的空域配套工程—京广空中大 通道北段已顺利实施。针对未来南段实施计划的问 题,民航局空管局副局长文学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 示,预计至 2020 年底,京广空中大通道有望全线贯通。 国际国内干线航路 来去分开隔离运行 2019 年 10 月 10 日凌晨 2 点,被确定为大兴国际机 场航行情报生效运行日期,由此涉及的新建机场跑道、 重大飞行程序调整、重大空域调整和航路航线走向调整 共同生效启用。全国范围内共调整航路航线超过 200 条、调整班机航线走向 4000 多条,形成了全新的空域运 行环境。我国民航进行了史上最大范围的空域调整。 此次大兴国际机场空域调整方案整体遵循单向 循环设计思路,对部分航班量500架次以上的主干航 路进行了平行单向化改造,形成主要国际、国内干线 航路“来去分开,隔离运行”。此次空域调整,北起中 蒙边境线,南至桂林管制区,西起内蒙古西部,东至大 连管制区,东西横贯1350公里,南北纵跨2200公里, 调整航路航线200余条,调整后的航路航线新增里程 约4700公里;调整班机航线走向4000多条,预计涉 及5300余架次航班;新增航路点100余个,全国共有 29 个民航运输机场进行了相应的飞行程序调整。 京广航路日均飞行 流量突破 1000 架次 调整的过程中,涉及新、旧航路航线设备切换, 主、备设备在10日凌晨2时前完成所有的切换工作, 目前设备运行正常;飞行计划处理中心完成涉及航路 航线切换电报处理;近期,全国气象条件也是空管部 门启动大范围空域调整的有利因素。 京广空中大通道北段改造项目是北京大兴国际 机场外围空域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广空中大通道 北段同步贯通,标志着京广空中大通道北京至武汉区 间单向化改造基本完成。全长约 2000 公里的京广航 路串联起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世界级城市群, 是贯通中国南北的重要空中通道、全国航路网南北交 通大动脉,也是全国最为繁忙的主要干线航路。 迄今,京广航路日均飞行流量突破1000架次。 北起北京,南至武汉地区,南北距离 1000 余公里,占 京广航路全长的 50%。 预计 2020 年底 南北线全线贯通 “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推进京广空中大通道南段 建设与实施”,文学正表示。10 月 10 日,京广空中 大通道北段同步贯通,京广航路北京至武汉区间从 以前的单条国际航路升格为三条平行的国际航 线。下一步,空域调整方案一要将三条平行国际航 线编组继续往南延伸至粤港澳大湾区,新增航线里 程约 1000 公里,基本形成“来去分开,隔离运行”的 格局。二要打通京广航路西侧复线至粤港澳大湾 区的最后一段断头路,新增航线里程500余公里,进 一步均衡京广主航路与复线的航班流分布。预计 至2020年底,京广空中大通道有望全线贯通。 京广空中大通道全线贯通后,京津冀地区和粤港 澳大湾区之间的空域资源将进一步增加。届时,京津 冀机场群与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之间的往来航班将享 受到更加优质的空管服务。京广空中大通道改造项目 涉及的安全、效率、容量、环境等特征指标的变化情况 正按计划开展技术性评估。 文/本报记者 蔺丽爽 从替补到主力 她在民兵方队中经受淬炼 马泽茜(中)训练时咬着筷子站立 供图/华北空管局 “平时发朋友圈也就几十个赞,可是这条朋友圈 有 200 多个赞。”说这话的姑娘叫马泽茜,华北空管局 技术保障中心的一名技术人员,她是今年国庆70周 年阅兵民兵方队成员,也是空管系统唯一的代表。 “一秒钟都没有犹豫就报了名” 今年2月,华北空管局接到通知,有一个可以参 加阅兵民兵方队的名额。马泽茜刚下夜班就被支部 书记谷保东叫进了办公室,“我一秒钟都没有犹豫就 报了名,这份荣誉太宝贵了。” 马泽茜是运动高手,参加过北京国际铁人三项比 赛获得第二名,这为她参加阅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加民兵方队体检的共有1550人,参加试训时有 800 多人,两周的初训结束,有很多人就退出了,觉得 自己坚持不下来,而走过天安门的方队是352人。 晚餐后给自己加练 “踢正步分好几个步骤,原地踢腿、一步两动、快慢 步、一步一动、连贯正步。”因为民兵方队来自各行各业, 老师、医生、公务员、社工,大家基本上都是零基础。刚开 始训练时,军姿站立 10 分钟就能倒下一大片,跑步一圈 就能摔倒十多个,四面转法总是转不到位,走齐步,甚至 跑步还有人顺拐,所以她们总是要比别人付出得更多。 早上 5 点 30 分起床;6 点出早操,跑步 3 公里;6 点40分收早操;8点到12点训练,中间休息半小时; 12 点到 14 点 30 分休息;14 点 30 分到 18 点训练,中 间休息半小时;18 点到 19 点晚餐;19 点到 21 点 30 分 训练,有时候要练到 22 点 30 分。 这是女民兵方队一天的作息表,因为零基础,她们 往往出操最早,收队最晚。为了激励大家,方队被分成 了快、中、慢班,根据动作规范机动升降。刚开始,马泽 茜凭借运动天赋能排在前列,但到第二个动作“一步两 动”时,她一时找不到技巧,有几天只能待在中班。为 了尽快回到快班,她会在晚餐后给自己加练,有的时候 为了增强体能,她还会在晚上收操后去跑步。 膝盖夹着扑克牌练习站立 为了站立时双腿可以夹紧不留缝隙,她们膝盖夹着 扑克牌;为了练习微笑,展现民兵的自信美,她们训练时 咬着筷子站立;为了纠正肩膀不正,高低肩,她们在后腰 上别着 T 字架站;为了让脖子可以紧贴后衣领,纠正探 下颚,脖子歪的不良姿势,她们可以睡觉不枕枕头。 阅兵村里有个“小天安门”,用于模拟训练。第一次 方队合成走过“小天安门”时,她说她哭了,想起几个月 来的辛苦训练,腿肿脚肿、 “脚上大泡套小泡,小泡套血 泡”,踢坏了3双马靴,几个月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据了解,民兵方队考核时,在 15 个徒步方队中取 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 从替补重回方队 成绩一直稳定在中上游的马泽茜,因为身体原因 缺席了9月14日第二次天安门合练,只能以替补的身 份到了现场。9月16日考核,她的动作再次得到了教 练的认可,回到了方队。 10月1日,凌晨1点半起床,3点用餐,4点集合,6 点到天安门,进行了最后两次彩排。天安门前是方砖 地,跟阅兵村里的路面不一样。“虽然很激动很激动, 但是满脑子想的是不能摔倒不能摔倒。她们有的人 参加过60周年阅兵,说紧张到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 怎么走过去的。我还好,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天安门广场东西华表间的 96 米,128 步,1 分 06 —民兵方队成为了阅兵式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线。走过天安门,分进式转入人民大会堂西路,指挥 员起头唱起了《民兵方队之歌》。路边的群众大声为 她们喝彩,警察向她们敬礼, “那个时候真的是感觉全 国人民都跟我们站在一起,特别感动,几次哽咽到唱 不下去,眼泪刷地就流了下来。”马泽茜说。 文/本报记者 蔺丽爽 通讯员 吕思敏 “26床,女性,90岁,便血,之前骨裂过,昨天开始 血压低……” “32 床,女性,67 岁,消化道出血,考虑之前病情 不能做胃肠镜……” 晚8点,北京友谊医院的常规门诊已经结束,诊 室外逐渐归于平静,但同一栋楼里的急诊却依旧人头 攒动。300平方米的急诊抢救室里,监护仪器声音此 起彼伏。此时正是急诊医生们的交班时间。当天友 谊医院抢救室共有20名重症病人,白班医生们将患 者的基本信息、症状、用药情况等都汇总一起,印在一 张A4纸上,三名夜班医生人手一份。 友谊医院急诊科年均接诊患者18万人次,留观7 万余人次,抢救床的使用率常年保持在150%以上,平 均每天有 20 至 30 名病人会被送进急诊抢救室。 救护车送来的 16 岁女孩 交班会议刚结束,42岁的副主任医师张寒钰的 工作手机就响了起来,是分诊台打来的。 “张大夫,120 刚送来一个 16 岁女孩,疑似胆囊蛔虫、腹腔积液,分 诊为 2 级患者,申请送入抢救室。” 跟车医生和救护车驾驶员从门口推着小女孩一 路小跑,女孩腹痛不止,呻吟声让整个抢救室的气氛 紧张起来。 “她前一阵去海边玩,吃了点海鲜,接着就肚子疼。” 女孩家长说。张寒钰先让家属冷静下来,从家属手里拿 过片子, “不排除胆囊蛔虫,但患者嗜酸粒细胞明显增 高,伴有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及广泛肠壁水肿,单纯胆 囊蛔虫不能解释,更像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您看能不能 让她在抢救室留一宿,家长先在附近找地方休息。我先 给孩子止痛,约明早的血分片及相关检查”。看到孩子 不再痛苦,家长欣然接受了张医生的意见。 九旬老人的临终关怀 “张大夫,快来看看!”听到巡回护士的呼喊,安顿 好小女孩的张寒钰赶紧跑了过来。这是一位九旬老 人,他患有肺癌,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脑梗塞、肾功能 不全、心衰。按照医院规定,急诊抢救室是不能让家 属陪床的。但考虑到老人病情严重,已经走到了人生 的尽头,医生特别允许老人女儿陪伴他最后一程。经 过紧急抢救,待老人呼吸逐渐平缓后,张医生将病人 家属叫到一旁说: “老人目前症状不是很好,您叫其他 家属尽快过来看一眼吧。”病人的外孙明白了张医生 的意思,安慰过母亲便出门准备了。 急诊科医生几乎每天都和死亡打交道,张寒钰 说, “遇到自己无力回天的时候,大夫唯一能做的就是 让家属情绪波动尽可能小地接受现实,让病人有尊严 地到另外一个世界。” “阳阳!建平!”22 床脑梗的老大爷侧着身子,一 手抓着床头的护栏,一只手顶在胸前,梗着脖子往床 外探,不断呼喊自己子女的名字。听说这是22床每 晚必有的“活动”。护士张松听到了,便放下手里的病 历,走了过去,“大爷,又想家了?还是哪里不舒服 啊?”老人嘿嘿一笑,“闺女,让我回家吧。”“您看这么 晚了,孩子也都休息了,今晚上我陪您,等白天让他们 来接您好吧?”几句话下来,老人躺下继续睡了。 张松说,她见过儿女不在身边自己来看病的老 人,他们即便病重,也不愿意通知家里,“我们将心比 心,哪怕在他们床前扮一时儿女也好。” “休假只不过是换个地方待命” 凌晨查房过程中,急诊科抢救室内又转进来一名 重症梗阻性胆管炎的 87 岁老人。张寒钰马上联系消 化科二线,尽快安排并通知当天备班的消化科医生吕 富靖和护士从家里赶来。 备班的消化科吕富靖主任,已是当晚第二次从家 里赶到医院做急诊手术了。48 岁的吕富靖主任 1996 年参加工作,从事消化专业 20 余年,经验丰富,目前 每个月负责一周的消化急诊内镜的备班工作,而这段 时间基本上每天是 24 小时“绑”在医院的。 吕富靖说,作为北京市为数不多开设了急诊消化内 镜绿色通道的医院,他们的医生都没有节假日的概念。 负责盯班的医生,在周末、节假日、甚至半夜经常被叫来 医院做急诊手术,因为内镜急诊手术是救命的。一场手 术后,吕富靖脱掉防辐射服,里面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 吕富靖的小家庭是个双医生家庭,同为医生的妻 子和他都因为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家里,更没时间照 顾孩子。女儿高二了,吕富靖只参加过一次家长会。 家住南五环的他,从家到医院不堵车也要40多 分钟,有时候即便在休假中他每天也要被叫回来个两 三趟,“休假只不过是换个地方待命。”但他从没想过 抱怨, “因为这些病人都是等着我去救命的。” 文/本报记者 王浩雄 见习记者 王涵 实习生 王家祺 张玉杰 统筹/张彬 抢救室医生在监控病人生命体征数据 摄影/本报记者 王浩雄 Qing 听夜北京 急诊室中的“百态人生”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Oct-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A5 京广空中大通道北段顺利实施 - YNET.comepaper.ynet.com/images/2019-10/15/A05/bjqnb20191015A05.pdf · 始训练时,军姿站立10分钟就能倒下一大片,跑步一圈

京广空中大通道北段顺利实施A5读北京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编辑/徐晓蕾 高蔷 美编/黎石 杨亘 责校/葛冬春

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

系大兴国际机场空域配套工程 预计2020年底南北线全线贯通大兴国际机场的空域配套工程——京广空中大

通道北段已顺利实施。针对未来南段实施计划的问题,民航局空管局副局长文学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至2020年底,京广空中大通道有望全线贯通。

国际国内干线航路来去分开隔离运行

2019年10月10日凌晨2点,被确定为大兴国际机场航行情报生效运行日期,由此涉及的新建机场跑道、重大飞行程序调整、重大空域调整和航路航线走向调整共同生效启用。全国范围内共调整航路航线超过200条、调整班机航线走向4000多条,形成了全新的空域运行环境。我国民航进行了史上最大范围的空域调整。

此次大兴国际机场空域调整方案整体遵循单向循环设计思路,对部分航班量500架次以上的主干航

路进行了平行单向化改造,形成主要国际、国内干线航路“来去分开,隔离运行”。 此次空域调整,北起中蒙边境线,南至桂林管制区,西起内蒙古西部,东至大连管制区,东西横贯1350公里,南北纵跨2200公里,调整航路航线200余条,调整后的航路航线新增里程约4700公里;调整班机航线走向4000多条,预计涉及5300余架次航班;新增航路点100余个,全国共有29个民航运输机场进行了相应的飞行程序调整。

京广航路日均飞行流量突破1000架次

调整的过程中,涉及新、旧航路航线设备切换,主、备设备在10日凌晨2时前完成所有的切换工作,目前设备运行正常;飞行计划处理中心完成涉及航路航线切换电报处理;近期,全国气象条件也是空管部

门启动大范围空域调整的有利因素。京广空中大通道北段改造项目是北京大兴国际

机场外围空域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广空中大通道北段同步贯通,标志着京广空中大通道北京至武汉区间单向化改造基本完成。全长约2000公里的京广航路串联起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世界级城市群,是贯通中国南北的重要空中通道、全国航路网南北交通大动脉,也是全国最为繁忙的主要干线航路。

迄今,京广航路日均飞行流量突破1000架次。北起北京,南至武汉地区,南北距离1000余公里,占京广航路全长的50%。

预计2020年底南北线全线贯通

“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推进京广空中大通道南段

建设与实施”,文学正表示。10月10日,京广空中大通道北段同步贯通,京广航路北京至武汉区间从以前的单条国际航路升格为三条平行的国际航线。下一步,空域调整方案一要将三条平行国际航线编组继续往南延伸至粤港澳大湾区,新增航线里程约1000公里,基本形成“来去分开,隔离运行”的格局。二要打通京广航路西侧复线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后一段断头路,新增航线里程500余公里,进一步均衡京广主航路与复线的航班流分布。预计至2020年底,京广空中大通道有望全线贯通。

京广空中大通道全线贯通后,京津冀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空域资源将进一步增加。届时,京津冀机场群与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之间的往来航班将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空管服务。京广空中大通道改造项目涉及的安全、效率、容量、环境等特征指标的变化情况正按计划开展技术性评估。 文/本报记者 蔺丽爽

从替补到主力 她在民兵方队中经受淬炼

马泽茜(中)训练时咬着筷子站立 供图/华北空管局

“平时发朋友圈也就几十个赞,可是这条朋友圈有200多个赞。”说这话的姑娘叫马泽茜,华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的一名技术人员,她是今年国庆70周年阅兵民兵方队成员,也是空管系统唯一的代表。

“一秒钟都没有犹豫就报了名”

今年2月,华北空管局接到通知,有一个可以参加阅兵民兵方队的名额。马泽茜刚下夜班就被支部书记谷保东叫进了办公室,“我一秒钟都没有犹豫就报了名,这份荣誉太宝贵了。”

马泽茜是运动高手,参加过北京国际铁人三项比赛获得第二名,这为她参加阅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参加民兵方队体检的共有1550人,参加试训时有800多人,两周的初训结束,有很多人就退出了,觉得自己坚持不下来,而走过天安门的方队是352人。

晚餐后给自己加练

“踢正步分好几个步骤,原地踢腿、一步两动、快慢步、一步一动、连贯正步。”因为民兵方队来自各行各业,老师、医生、公务员、社工,大家基本上都是零基础。刚开始训练时,军姿站立10分钟就能倒下一大片,跑步一圈就能摔倒十多个,四面转法总是转不到位,走齐步,甚至跑步还有人顺拐,所以她们总是要比别人付出得更多。

早上5点30分起床;6点出早操,跑步3公里;6

点40分收早操;8点到12点训练,中间休息半小时;12点到14点30分休息;14点30分到18点训练,中间休息半小时;18点到19点晚餐;19点到21点30分训练,有时候要练到22点30分。

这是女民兵方队一天的作息表,因为零基础,她们往往出操最早,收队最晚。为了激励大家,方队被分成了快、中、慢班,根据动作规范机动升降。刚开始,马泽茜凭借运动天赋能排在前列,但到第二个动作“一步两动”时,她一时找不到技巧,有几天只能待在中班。为了尽快回到快班,她会在晚餐后给自己加练,有的时候

为了增强体能,她还会在晚上收操后去跑步。

膝盖夹着扑克牌练习站立

为了站立时双腿可以夹紧不留缝隙,她们膝盖夹着扑克牌;为了练习微笑,展现民兵的自信美,她们训练时咬着筷子站立;为了纠正肩膀不正,高低肩,她们在后腰上别着T字架站;为了让脖子可以紧贴后衣领,纠正探下颚,脖子歪的不良姿势,她们可以睡觉不枕枕头。

阅兵村里有个“小天安门”,用于模拟训练。第一次

方队合成走过“小天安门”时,她说她哭了,想起几个月来的辛苦训练,腿肿脚肿、“脚上大泡套小泡,小泡套血泡”,踢坏了3双马靴,几个月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据了解,民兵方队考核时,在15个徒步方队中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

从替补重回方队

成绩一直稳定在中上游的马泽茜,因为身体原因缺席了9月14日第二次天安门合练,只能以替补的身份到了现场。9月16日考核,她的动作再次得到了教练的认可,回到了方队。

10月1日,凌晨1点半起床,3点用餐,4点集合,6点到天安门,进行了最后两次彩排。天安门前是方砖地,跟阅兵村里的路面不一样。“虽然很激动很激动,但是满脑子想的是不能摔倒不能摔倒。她们有的人参加过60周年阅兵,说紧张到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走过去的。我还好,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天安门广场东西华表间的96米,128步,1分06秒——民兵方队成为了阅兵式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走过天安门,分进式转入人民大会堂西路,指挥员起头唱起了《民兵方队之歌》。路边的群众大声为她们喝彩,警察向她们敬礼,“那个时候真的是感觉全国人民都跟我们站在一起,特别感动,几次哽咽到唱不下去,眼泪刷地就流了下来。”马泽茜说。

文/本报记者 蔺丽爽 通讯员 吕思敏

“26床,女性,90岁,便血,之前骨裂过,昨天开始血压低……”

“32床,女性,67岁,消化道出血,考虑之前病情不能做胃肠镜……”

晚8点,北京友谊医院的常规门诊已经结束,诊室外逐渐归于平静,但同一栋楼里的急诊却依旧人头攒动。300平方米的急诊抢救室里,监护仪器声音此起彼伏。此时正是急诊医生们的交班时间。当天友谊医院抢救室共有20名重症病人,白班医生们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用药情况等都汇总一起,印在一张A4纸上,三名夜班医生人手一份。

友谊医院急诊科年均接诊患者18万人次,留观7万余人次,抢救床的使用率常年保持在150%以上,平均每天有20至30名病人会被送进急诊抢救室。

救护车送来的16岁女孩

交班会议刚结束,42岁的副主任医师张寒钰的工作手机就响了起来,是分诊台打来的。“张大夫,120刚送来一个16岁女孩,疑似胆囊蛔虫、腹腔积液,分诊为2级患者,申请送入抢救室。”

跟车医生和救护车驾驶员从门口推着小女孩一路小跑,女孩腹痛不止,呻吟声让整个抢救室的气氛紧张起来。

“她前一阵去海边玩,吃了点海鲜,接着就肚子疼。”女孩家长说。张寒钰先让家属冷静下来,从家属手里拿过片子,“不排除胆囊蛔虫,但患者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伴有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及广泛肠壁水肿,单纯胆囊蛔虫不能解释,更像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您看能不能让她在抢救室留一宿,家长先在附近找地方休息。我先给孩子止痛,约明早的血分片及相关检查”。看到孩子不再痛苦,家长欣然接受了张医生的意见。

九旬老人的临终关怀

“张大夫,快来看看!”听到巡回护士的呼喊,安顿好小女孩的张寒钰赶紧跑了过来。这是一位九旬老人,他患有肺癌,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脑梗塞、肾功能不全、心衰。按照医院规定,急诊抢救室是不能让家属陪床的。但考虑到老人病情严重,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医生特别允许老人女儿陪伴他最后一程。经过紧急抢救,待老人呼吸逐渐平缓后,张医生将病人家属叫到一旁说:“老人目前症状不是很好,您叫其他家属尽快过来看一眼吧。”病人的外孙明白了张医生的意思,安慰过母亲便出门准备了。

急诊科医生几乎每天都和死亡打交道,张寒钰说,“遇到自己无力回天的时候,大夫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家属情绪波动尽可能小地接受现实,让病人有尊严地到另外一个世界。”

“阳阳!建平!”22床脑梗的老大爷侧着身子,一手抓着床头的护栏,一只手顶在胸前,梗着脖子往床外探,不断呼喊自己子女的名字。听说这是22床每

晚必有的“活动”。护士张松听到了,便放下手里的病历,走了过去,“大爷,又想家了?还是哪里不舒服啊?”老人嘿嘿一笑,“闺女,让我回家吧。”“您看这么晚了,孩子也都休息了,今晚上我陪您,等白天让他们来接您好吧?”几句话下来,老人躺下继续睡了。

张松说,她见过儿女不在身边自己来看病的老人,他们即便病重,也不愿意通知家里,“我们将心比心,哪怕在他们床前扮一时儿女也好。”

“休假只不过是换个地方待命”

凌晨查房过程中,急诊科抢救室内又转进来一名重症梗阻性胆管炎的87岁老人。张寒钰马上联系消化科二线,尽快安排并通知当天备班的消化科医生吕富靖和护士从家里赶来。

备班的消化科吕富靖主任,已是当晚第二次从家里赶到医院做急诊手术了。48岁的吕富靖主任1996年参加工作,从事消化专业20余年,经验丰富,目前每个月负责一周的消化急诊内镜的备班工作,而这段时间基本上每天是24小时“绑”在医院的。

吕富靖说,作为北京市为数不多开设了急诊消化内镜绿色通道的医院,他们的医生都没有节假日的概念。负责盯班的医生,在周末、节假日、甚至半夜经常被叫来医院做急诊手术,因为内镜急诊手术是救命的。一场手术后,吕富靖脱掉防辐射服,里面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

吕富靖的小家庭是个双医生家庭,同为医生的妻子和他都因为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家里,更没时间照顾孩子。女儿高二了,吕富靖只参加过一次家长会。

家住南五环的他,从家到医院不堵车也要40多分钟,有时候即便在休假中他每天也要被叫回来个两三趟,“休假只不过是换个地方待命。”但他从没想过抱怨,“因为这些病人都是等着我去救命的。”

文/本报记者 王浩雄 见习记者 王涵实习生 王家祺 张玉杰 统筹/张彬

抢救室医生在监控病人生命体征数据摄影/本报记者 王浩雄

Qing听夜北京

急诊室中的“百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