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 印华作协欢迎新马两文友2019/10/14  ·...

1
2019 年 10 月 14 日(星期一) Monday, October 14, 2019 A A5 5 Lt:Hdy 华社/副刊 华社与华文教育 古剑 文化是团结的纽带 华人愿意聚集汇合共 同做事,为华社的发展出钱 出力,一个无形的纽带将他 们系在一起,这就是华族文 化。假设这条纽带散了,文 化消失了,华人的凝聚力即 将涣散,华社也就失去了存 在的意义。十多年以来,华 人的文化活动呈现了极大 的活跃,比如春节的张灯结 彩,舞龙舞狮,元宵游街等 以及反映华人历史活动的 文化博物馆的建立,都是令 人欢欣鼓舞的好事。然而 在这些活动的另一面,对华 人年轻一辈实际上并无触 及其灵魂,只是作为一种欢 度形式过过而已,文化活动 的量变显然没有进化为接 受文化内涵的质变,从舞龙 舞狮鲜有华人子弟参与,就 很好的表明,一些长辈们希 望可以引起他们兴趣的东 西,却是一厢情愿的结果。 文化问题是华社赖以生存 的基本问题,也是华人族群 避免褪色的保障。今天华 社老领导仍坚守其位,正是 由于难觅具有华族文化才 德兼备的接班人的缘故。 文化传承并非一朝一夕的 问题,并且与华文教育是息 息相关的。长期以来华族 在弥补文化断层的过程并 没有做到相对应有的效果, 华人子弟对华文学习不感 兴趣是普遍现象,个中原因 并没有人认真以待。华社 对华文教育事业的疲软对 待,对华文教育机构的置若 罔闻,使华文教育人士成了 名副其实的单干户。如此 一来,在华文教育问题上产 生巨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某种意义上还丧失了自 主权。 华文教育既然是构成 族群文化的重要手段,语言 则是文化的重要基础,因此 华文教育的最终教学目的 是文字教学,很多人不了解 这一点,这是因为受到“中 文难学”这一说法的影响, 进 而 忽 略 了(语 言)文 字 是 文化的载体这一道理。华 文 教 育 既 是 华 语 文 字(汉 字)教学。掌握汉字才是认 识中华文化的捷径,只有头 脑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汉 字,才可能与中华文化产生 共鸣。曾几何时,多次的文 化激励演说没有激起年轻 人的激情,正是文化缺失无 有心灵感应的表现。 现在在印尼,华语作为 一种文化载体逐渐走向消 亡已是大势所趋,尽管部分 华人仍在学习 华语,但主要 是作为交际型商业语言来 学习。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的华文教育问题是否能咸 鱼 翻身,应该为华社及其 领导共同关注的问题,毕竟 作为华族文化凝聚的组织, 还有一定的人 力物力资源 可以发挥,为更好地融入主 流社会、参与国家建设的同 时,也为自己的可持续发 展寻找出路。文化传承并 非嘴上说说,喊喊口号可以 做到的,希望大家具有忧患 意识,集思 广益,群策群 力,共 同 努 力 吧。 (下) 才华横溢的哈比比,您走好吧! 白云 他是虔诚的伊斯兰教 徒,他每日准时拜神,无论 快乐或痛苦,他总是向真主 阿拉献上感恩,他深信,所 有发生在生活中的一切,是 顺境或逆境,都是真主阿拉 的旨意与安排。 他爱好唱歌,听音乐, 悠扬的音乐使他心旷神怡, 缓解精神压力。有一位美 国大学生赠送他一台录音 机,他一面对着手提电脑工 作,一面倾听美妙的好听的 旋律,真是乐不思蜀。况 且,他常于空闲时与孙子们 一起欢乐地手舞足蹈呢。 据每日在他家陪伴的挚 友说:“他每日享用晚餐后, 便聚精会神地工作到凌晨2 时才休息,4 点又醒来,梳洗 完毕,拜神,随后游泳。享 用早餐后,便到公司开始工 作。”他爱听印尼文、英文、 德文歌曲,他最爱唱的是印 尼文歌曲是由著名作曲家 Ismail Marzuki 编写的《Sepas- ang Mata Bola》。这首悦耳动 听的歌曲,描述独立斗争时 期一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当秘书劝他休息时,他 却说:“如果我不工作,就会 头痛。”因此,他总是马不停 蹄、不辞劳苦地工作。他未 曾泄气,总是热情洋溢,精 神焕发地工作。每日,总有 人登门拜访,他总是不厌其 烦,热情地接待他们。同 时,他常受邀到祖国各地的 各项节目当讲员。 哈比比曾被佐科维总 统邀请到总统府,与他谈 话,他们谈论我国的政治、 经济、科技等各方面,以及 我国的民主改革。头脑精 明、眼神明亮的他,具有远 大的理想,渴望我国成为全 面发展的民主国家,成为政 治民主、经济稳定、科技先 进的国家。 在他的故乡 —吧哩吧 哩的广场,市政府于 2015 年 设立他与爱妻的雕像,以此 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在那儿 亦有他小时候与双亲、兄弟 姐妹居住的房屋,那儿有他 的床铺、客厅、餐厅,墙上挂 着他与家人的相片。请看, 他身穿整齐的衣服,油亮的 头发,炯炯有神的双眸,仿佛 想探索世上的一切。 显然,他的逝世也是我 国人民巨大的损失,我国人 民失去如此优秀的科技之 父、民主之父、媒体之父。 佐科维总统意味深长地说: “哈比比是我国人民的典 范。他认为,科技没有爱心 是很危险的。”同时,他亦期 盼年轻人不要成为普通的 知识分子,而要成为世界级 的知识分子。前第六任总 统苏西洛说:“今日,我国人 民失去最好的儿子。我深 信,真主阿拉的决定,是最 好的决定,但愿他在真主阿 拉身边得到最好的位置。” 财政部长 Sri Mulyani 说:“我 失去常给予我建设性批评 的人。”海洋与渔业部长 Su- si Puji Astuti 说:“他提倡媒 体言论自由,我最后与他相 见 是 在 BATAM 的 节 目 ,他 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要继 续坚强下去,在风浪中站得 稳,实行神圣的任务,保护 我国的海洋和渔业。他的 劝勉与鼓励,我将永记心 坎。”他的长子伤感地说: “父亲怀着爱心离开世界。” 德国总统说:“我们欠了哈 比比的人情债。” 每逢周末在“美都私立 电 视 台 ”主 持“I M Posible” 节目的 Merry Riana 说:“他 热爱祖国与人民、关怀年轻 人的前程,对爱情的坚贞与 忠心,确实令人敬佩。”经历 荷兰时期、新秩序政府、民 主改革时期的著名歌星Ti- tik Puspa 说:“他是一位乐 观、头脑精明的科技之父, 对祖国人民的未来充满憧 憬与期待。他脚踏实地工 作,不求名利。”资深电影明 星 Christine Hakim 无 限 感 慨 地说:“我以为他不理会艺 术工作者,当他庆祝80岁生 日,我与数位影星到其府上 向他道贺,并与他一起用 餐,我们强笑风声,亲密无 间。那时,我才知晓,他重 视艺术人员。” 被选为副总统的KM Ma`Ruf Amin 说:“他是好人, 他专研科技,况且,他差派 不少青年到外国深造,让他 们用高深的知识武装自己, 学成归来建设祖国。” 2019 年 9 月 12 日 下 午 2 时,他埋葬于烈士坟场,在其 爱妻的坟墓旁边。由佐科维 总统主持葬礼,在致词中如 此说:“哈比比是我国最好的 儿子,他的逝世是我们巨大 的损失,他将自己的一生贡 献给伟大的祖国,他功德无 量。”佐科维总统呼吁人民下 半旗三日。不错,哈比比确 实“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 叶之静美。”虽然他只担任 517天的总统,但在人民心 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君不见,在灵柩车经过 的路途,许多人站在路边, 用手机拍摄这珍贵、使人难 以忘怀的镜头。他们悲痛 地 高 呼“哈 比 比 ,您 走 好 吧!”人们无限怜惜地呼唤, 目送哈比比人生最后旅 程。是的,“人固有一死,或 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哈 比比的逝世真是重于泰山。 瞧吧,不少学校的学 生,放飞纸飞机,以此纪念 哈比比的丰功伟绩。南宋 大臣文天祥曾经题下这么 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确, 哈比比在我国历史上留下 了光辉的名字,他确实永垂 青史,他永远活在广大人民 心中。臧克家曾说:“有的 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 人死了,他还活着。” 啊,德高望重的哈比 比,您走好吧! (下) 印华作协欢迎新马两文友 张子佳和黄青玉参加“文学漫谈”活动 本 报 讯】 10 月 12 日 适 逢星期六,印华作协总会会 所 (Jl. Terusan Bandengan Utara Komplek 91, No.91AN, Jakarta Utara)展 开“ 文 学 漫 谈”活动,文友们这次谈论 的文体还是诗歌,即是中国 三位诗人的创作,分别是欧 阳 江 河 的《一 夜 肖 邦》,杨 小 滨 的《博 物 馆》和 麦 城 的 《南 方 木 匠 的 北 方 经 历》。 这次的印华作协文学 研讨会由松华秘书长和文 学研讨会副主任周福源主 持,参加的文友与往常一样 的多,他们同样的积极发 言,各抒己见,同时也听取 别人的见解,共同分析研 究。然而所不同的是除了 黄裕祥名誉主席,莎萍和狄 欧两位副主席,燕雁飞顾 问、小心、黄碧珍、于祯、蔡 丽英、杨思萍、金梅子、杨 叶青等理事,以及陈德胜、 李奇蔙、郑伟平、刘帝辉、 忆蕾、古顺英、黄益娘、秋 云、谢莱和玲英等文友之 外,还有印尼邦加同乡联谊 会前三届主席、现任辅导主 席李烈华,而且林秀和华实 也陪同新马两位文化人张 子佳和黄青玉参加了这次 的“文学漫谈”活动。 张子佳是上个世纪六 十年代新马两地其中一位 主要的工运领导人,他还在 1967 年 大 部 分 工 运 领 导 人 被逮捕,许多马来亚阿沙汗 胶园工人被无故开除的情 况下,以工会秘书的身份挺 身而出,召集了华族、马来 族和印度族年轻基层干 部、知识分子加入工会,召 唤了更多的群众,积极支 持阿沙汗园丘工人,掀起 了 更 广 泛 、更 频 繁 的 反压 迫和反剥削的斗争,甚至数 百工友进行了为期8天的 “长征”,他们徒步示威抗 议还获得马来亚全国各地, 乃至国际社会的共鸣和支 持,长达75天的工潮也迫 使当局接受了阿沙汗园丘 工人的公平合理要求。 马来西亚人民历史中 心 在 张 子 佳 所 著《战 斗 在 阿沙汗 —忆园丘工人血 泪沧桑》一书中,高度赞扬 了张子佳“为伸张工人权 益而成为阿沙汗园丘工人 斗争的其中一位参与者和 领导者”“人民历史中心希 望本书的出版能对丰富阿 沙汗工人历史以及马来西 亚各族人民斗争史起着抛 砖引玉作用”。 黄青玉是马来西亚华 文报人协会的副秘书,经常 以“双紫”为笔名在马来西 亚多家报社、刊物、网站等 发表采访报道和文学创作。 张子佳和黄青玉两人 积极参加印华作协当天的 文学漫谈活动,也参观了 二楼的图书馆,并和数位 文 友 前 往 Cipinang Indah Mall 购物中心,参观即将开幕 的友谊轩四友:林秀、刘帝 辉、金梅子、陆铭强在当地 的画廊。 (hhsh) 松华 张子佳 黄青玉 左起:李烈华、狄欧、李奇蔙、陈德胜等 会场一角 合影 新马文化人张子佳和黄青玉访问国际日报 本报讯】 新加坡文化人 张子佳和马来西亚老报人黄 青玉(双紫)于 10 月 13 日下 午近四时,由印华作协两位 理事叶冬珍和林秀陪同下访 问国际日报编辑部,获得赵 金川总裁、许翰求总编辑、何 华实和张闻喜两位副总编 辑,以及杨思萍和黄碧珍等 编辑部人员的欢迎。 双方就有关纸质新闻 媒体、新媒体等展开交流, 双方也谈到当前的东南亚、 中国和美国等国际政治局 势。双方一致同意:华文媒 体、华文教育和华人团体若 能互辅互成必将成为具有 正面影响的最强大力量。 较早时,张子佳和黄青 玉也在叶冬珍与林秀陪同 下访问了印尼安溪会馆,获 得印尼安溪同乡会总主席 林银满等领导人的欢迎。 (hhsh) 印 尼 安 溪 同 乡 会 总 主 席 林 银 满(左 三)等 与(左 四 起)黄 青 玉、张 子 佳 合 影 前左起:黄青玉、张子佳、赵金川、许翰求;后左起:张闻喜、黄碧珍、叶冬珍、林秀、何华实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Jul-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A5 印华作协欢迎新马两文友2019/10/14  ·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确,哈比比在我国历史上留下 了光辉的名字,他确实永垂 青史,他永远活在广大人民

■ 2019年 10月14日(星期一)

■ Monday, October 14, 2019AA55

Lt:Hdy

华社/副刊

华社与华文教育 古 剑

文化是团结的纽带华 人 愿 意 聚 集 汇 合 共

同做事,为华社的发展出钱出力,一个无形的纽带将他们系在一起,这就是华族文化。假设这条纽带散了,文化消失了,华人的凝聚力即将涣散,华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十多年以来,华人的文化活动呈现了极大的活跃,比如春节的张灯结彩,舞龙舞狮,元宵游街等以及反映华人历史活动的文化博物馆的建立,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好事。然而在这些活动的另一面,对华

人年轻一辈实际上并无触及其灵魂,只是作为一种欢度形式过过而已,文化活动的量变显然没有进化为接受文化内涵的质变,从舞龙舞狮鲜有华人子弟参与,就很好的表明,一些长辈们希望可以引起他们兴趣的东西,却是一厢情愿的结果。文化问题是华社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也是华人族群避免褪色的保障。今天华社老领导仍坚守其位,正是

由于难觅具有华族文化才德 兼 备 的 接 班 人 的 缘 故 。文化传承并非一朝一夕的问题,并且与华文教育是息息相关的。长期以来华族在弥补文化断层的过程并没有做到相对应有的效果,华人子弟对华文学习不感兴趣是普遍现象,个中原因并没有人认真以待。华社对华文教育事业的疲软对待,对华文教育机构的置若罔闻,使华文教育人士成了

名副其实的单干户。如此一来,在华文教育问题上产生巨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某种意义上还丧失了自主权。

华 文 教 育 既 然 是 构 成族群文化的重要手段,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华文教育的最终教学目的是文字教学,很多人不了解这一点,这是因为受到“中文难学”这一说法的影响,进而忽略了(语言)文字是

文化的载体这一道理。华文 教 育 既 是 华 语 文 字(汉字)教学。掌握汉字才是认识中华文化的捷径,只有头脑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汉字,才可能与中华文化产生共鸣。曾几何时,多次的文化激励演说没有激起年轻人的激情,正是文化缺失无有心灵感应的表现。

现在在印尼,华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逐渐走向消亡已是大势所趋,尽管部分

华人仍在学习 华语,但主要是作为交际型商业语言来学习。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华文教育问题是否能咸鱼 翻身,应该为华社及其领导共同关注的问题,毕竟作为华族文化凝聚的组织,还有一定的人 力物力资源可以发挥,为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国家建设的同时 ,也 为 自 己 的 可 持 续 发展寻找出路。文化传承并非嘴上说说,喊喊口号可以做到的,希望大家具有忧患意 识 ,集 思 广 益 ,群 策 群力,共同努力吧。 (下)

才华横溢的哈比比,您走好吧! 白云

他 是 虔 诚 的 伊 斯 兰 教徒,他每日准时拜神,无论快乐或痛苦,他总是向真主阿拉献上感恩,他深信,所有发生在生活中的一切,是顺境或逆境,都是真主阿拉的旨意与安排。

他爱好唱歌,听音乐,悠扬的音乐使他心旷神怡,缓解精神压力。有一位美国大学生赠送他一台录音机,他一面对着手提电脑工作,一面倾听美妙的好听的旋 律 ,真 是 乐 不 思 蜀 。 况且,他常于空闲时与孙子们一起欢乐地手舞足蹈呢。

据每日在他家陪伴的挚友说:“他每日享用晚餐后,便聚精会神地工作到凌晨 2时才休息,4 点又醒来,梳洗完毕,拜神,随后游泳。享用早餐后,便到公司开始工作。”他爱听印尼文、英文、德文歌曲,他最爱唱的是印尼文歌曲是由著名作曲家Ismail Marzuki 编写的《Sepas-

ang Mata Bola》。这首悦耳动听的歌曲,描述独立斗争时期一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当秘书劝他休息时,他却说:“如果我不工作,就会头痛。”因此,他总是马不停蹄、不辞劳苦地工作。他未曾泄气,总是热情洋溢,精神焕发地工作。每日,总有人登门拜访,他总是不厌其烦 ,热 情 地 接 待 他 们 。 同时,他常受邀到祖国各地的各项节目当讲员。

哈 比 比 曾 被 佐 科 维 总统 邀 请 到 总 统 府 ,与 他 谈话,他们谈论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以及我国的民主改革。头脑精明、眼神明亮的他,具有远大的理想,渴望我国成为全面发展的民主国家,成为政治民主、经济稳定、科技先进的国家。

在他的故乡——吧哩吧哩的广场,市政府于 2015 年设立他与爱妻的雕像,以此

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在那儿亦有他小时候与双亲、兄弟姐妹居住的房屋,那儿有他的床铺、客厅、餐厅,墙上挂着他与家人的相片。请看,他身穿整齐的衣服,油亮的头发,炯炯有神的双眸,仿佛想探索世上的一切。

显然,他的逝世也是我国人民巨大的损失,我国人民失去如此优秀的科技之父、民主之父、媒体之父。佐科维总统意味深长地说:

“ 哈 比 比 是 我 国 人 民 的 典范。他认为,科技没有爱心是很危险的。”同时,他亦期盼年轻人不要成为普通的知识分子,而要成为世界级的知识分子。前第六任总统苏西洛说:“今日,我国人民失去最好的儿子。我深信,真主阿拉的决定,是最好的决定,但愿他在真主阿拉身边得到最好的位置。”财政部长 Sri Mulyani 说:“我失去常给予我建设性批评

的人。”海洋与渔业部长 Su-si Puji Astuti 说:“他提倡媒体言论自由,我最后与他相见 是 在 BATAM 的 节 目 ,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要继续坚强下去,在风浪中站得稳,实行神圣的任务,保护我国的海洋和渔业。他的劝 勉 与 鼓 励 ,我 将 永 记 心坎。”他的长子伤感地说:

“父亲怀着爱心离开世界。”德国总统说:“我们欠了哈比比的人情债。”

每逢周末在“美都私立电视台”主持“I M Posible”节 目 的 Merry Riana 说 :“ 他热爱祖国与人民、关怀年轻人的前程,对爱情的坚贞与忠心,确实令人敬佩。”经历荷兰时期、新秩序政府、民主改革时期的著名歌星 Ti-tik Puspa 说 :“ 他 是 一 位 乐观、头脑精明的科技之父,对祖国人民的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他脚踏实地工作,不求名利。”资深电影明

星 Christine Hakim 无限感慨地说:“我以为他不理会艺术工作者,当他庆祝 80 岁生日,我与数位影星到其府上向 他 道 贺 ,并 与 他 一 起 用餐,我们强笑风声,亲密无间。那时,我才知晓,他重视艺术人员。”

被 选 为 副 总 统 的 K MMa`Ruf Amin 说:“他是好人,他专研科技,况且,他差派不少青年到外国深造,让他们用高深的知识武装自己,学成归来建设祖国。”

2019 年 9 月 12 日下午 2时,他埋葬于烈士坟场,在其爱妻的坟墓旁边。由佐科维总统主持葬礼,在致词中如此说:“哈比比是我国最好的儿子,他的逝世是我们巨大的损失,他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伟大的祖国,他功德无量。”佐科维总统呼吁人民下半旗三日。不错,哈比比确实“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虽然他只担任

517 天的总统,但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君不见,在灵柩车经过的路途,许多人站在路边,用手机拍摄这珍贵、使人难以忘怀的镜头。他们悲痛地 高 呼“ 哈 比 比 ,您 走 好吧!”人们无限怜惜地呼唤,目 送 哈 比 比 人 生 最 后 旅程。是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哈比比的逝世真是重于泰山。

瞧 吧 ,不 少 学 校 的 学生,放飞纸飞机,以此纪念哈比比的丰功伟绩。南宋大臣文天祥曾经题下这么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确,哈比比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名字,他确实永垂青史,他永远活在广大人民心中。臧克家曾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啊 ,德 高 望 重 的 哈 比比,您走好吧! (下)

印华作协欢迎新马两文友张子佳和黄青玉参加“文学漫谈”活动

【本报讯】10 月 12 日适逢星期六,印华作协总会会所 (Jl. Terusan BandenganUtara Komplek 91, No.91AN,Jakarta Utara)展开“文学漫谈”活动,文友们这次谈论的文体还是诗歌,即是中国三位诗人的创作,分别是欧阳江河的《一夜肖邦》,杨小滨的《博物馆》和麦城的《南方木匠的北方经历》。

这次的印华作协文学研讨会由松华秘书长和文学研讨会副主任周福源主持,参加的文友与往常一样的多,他们同样的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同时也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分析研究。然而所不同的是除了黄裕祥名誉主席,莎萍和狄

欧两位副主席,燕雁飞顾问、小心、黄碧珍、于祯、蔡丽英、杨思萍、金梅子、杨叶青等理事,以及陈德胜、李奇蔙、郑伟平、刘帝辉、忆蕾、古顺英、黄益娘、秋云、谢莱和玲英等文友之外,还有印尼邦加同乡联谊会前三届主席、现任辅导主席李烈华,而且林秀和华实

也陪同新马两位文化人张子佳和黄青玉参加了这次的“文学漫谈”活动。

张子佳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新马两地其中一位主要的工运领导人,他还在1967 年大部分工运领导人被逮捕,许多马来亚阿沙汗胶园工人被无故开除的情况下,以工会秘书的身份挺

身而出,召集了华族、马来族 和 印 度 族 年 轻 基 层 干部、知识分子加入工会,召唤了更多的群众,积极支持阿沙汗园丘工人,掀起了更广泛、更频繁的反压迫和反剥削的斗争,甚至数百工友进行了为期 8 天的

“长征”,他们徒步示威抗议还获得马来亚全国各地,

乃至国际社会的共鸣和支持,长达 75 天的工潮也迫使当局接受了阿沙汗园丘工人的公平合理要求。

马来西亚人民历史中心在张子佳所著《战斗在阿沙汗——忆园丘工人血泪沧桑》一书中,高度赞扬了张子佳“为伸张工人权益而成为阿沙汗园丘工人

斗争的其中一位参与者和领导者”“人民历史中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丰富阿沙汗工人历史以及马来西亚各族人民斗争史起着抛砖引玉作用”。

黄青玉是马来西亚华文报人协会的副秘书,经常以“双紫”为笔名在马来西亚多家报社、刊物、网站等发表采访报道和文学创作。

张子佳和黄青玉两人积极参加印华作协当天的文学漫谈活动,也参观了二楼的图书馆,并和数位文友前往 Cipinang Indah Mall购物中心,参观即将开幕的友谊轩四友:林秀、刘帝辉、金梅子、陆铭强在当地的画廊。 (hhsh)

松华 张子佳 黄青玉 左起:李烈华、狄欧、李奇蔙、陈德胜等 会场一角

合影

新马文化人张子佳和黄青玉访问国际日报

【本报讯】新加坡文化人张子佳和马来西亚老报人黄青玉(双紫)于 10 月 13 日下午近四时,由印华作协两位

理事叶冬珍和林秀陪同下访问国际日报编辑部,获得赵金川总裁、许翰求总编辑、何华实和张闻喜两位副总编

辑,以及杨思萍和黄碧珍等编辑部人员的欢迎。

双方就有关纸质新闻媒体、新媒体等展开交流,

双方也谈到当前的东南亚、中国和美国等国际政治局势。双方一致同意:华文媒体、华文教育和华人团体若

能互辅互成必将成为具有正面影响的最强大力量。

较早时,张子佳和黄青玉也在叶冬珍与林秀陪同

下访问了印尼安溪会馆,获得印尼安溪同乡会总主席林银满等领导人的欢迎。

(hhsh)

印尼安溪同乡会总主席林银满(左三)等与(左四起)黄青玉、张子佳合影前左起:黄青玉、张子佳、赵金川、许翰求;后左起:张闻喜、黄碧珍、叶冬珍、林秀、何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