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4期 总第9 研究生教育动态 - tsinghua · pdf filep13...

Post on 02-Feb-2018

23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研究生教育动态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编印

校内动态 

P02 第十届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召开

P02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成立

P02 2016年博士生短期访学总结交流会顺利举行

P02 研究生院走访全校各院系调研研究生招生工作

专题报道 

P03 又一次牵手:今后可以在清华和伯克利读双硕士了

P06 牵手文化之都:

清华大学与波士顿大学“4+X”项目正式签约

P09 2015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专访

目录

师说为学P13 研究生“好课”专家谈

生声不息

P17 第二十一届“学术新秀”介绍

院内活动

P21 研究生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会召开

P21 研究生院参加清华大学第43届教职工运动会开幕式广播

体操表演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2

第十届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召开

5月5-7日,第十届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工作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深化工程专

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国工程专业学位教指

委副主任委员张淑林在大会上做了题为“深化工程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主题报告。报告全面总

结分析了我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近两年的发

展情况、改革面临的现实挑战、肩负的重大使命,指出

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国工程专业学位教指委的重点改革任

务。目前,我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了工程博

士和工程硕士两个层次。其中,工程硕士设有40个工程

领域,基本覆盖了我国的主要产业。截至2015年底,

工程硕士培养单位达407家,工程领域学位授权点3387

个,年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16万余名,在校工程硕士研

究生超过40万名。(岳华)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成立

5月17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成

立仪式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苏世民书院举行。清华大学

副校长、教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杨斌出席

会议并致辞,苏世民书院院长李稻葵主持会议。杨斌

表示,苏世民书院的创办是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的,是

清华大学新百年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署。同时,苏世民

书院也是清华大学综合改革的重要实践,希望书院的一

些新实践今后能在其他院系得以推行。杨斌代表清华大

学感谢各位委员接受学校的重托,并表示书院学术指导

委员会是以学校聘任的方式成立,要保持教授治学的立

场,坚持学术标准和原则。会上,委员们还对苏世民书

院学术指导委员会章程、书院培养方案、新开课程、学

位论文要求及校外教师聘任等相关事宜进行了讨论和审

议。(孙明阳)

校内动态

2016年博士生短期访学总结交流会顺利举行

5月22日,2016年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访学总结交

流会在二教401教室举行。会上总结了2015年博士生短

期访学工作,并公布2016年博士生短访工作的日程安

排。4名参加短访归来的学生就短访经历,从生活、交

通、住宿、签证、文化等方面做了经验分享,并在交流

会的最后与到场的学生自由交流。研究生院院长姚强、

培养办主任董渊做了总结发言。(张竞宇)

研究生院走访全校各院系调研研究生招生工作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战略,优

化研究生规模与结构,健全科学公正且符合培养目标的

招生选拔机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4月,研

究生院走访了全校39个招生院系,针对研究生招生工作

展开调研。

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惠琴、研招办主任屠中华、研

究生招生委员会代表以及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的相关工作

人员参与了调研。各院系在分析现状、调研需求、研究

可行性的基础上,对院系的发展规划、研究生招生、培

养情况做了介绍。研究生院充分听取院系意见,并就如

何提高招生质量、合理分配研究生名额、优化研究生结

构、质量控制等方面做了重点交流。(徐思羽)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3

提到“伯克利”,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并不是这座气候温暖的美国城市,而是一所大

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869年9月,为了纪念写下《人类知识原理》的18世纪哲学家乔治•伯克利(George

Berkeley),加州大学正式更名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而今天,这所大学已经成为美国最

好的公立大学,同时也是全球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你几乎可以在所有世界大学排名榜单的

前列找到她的名字。

今年的五月,邱勇校长、杨斌副校长一行抵达了位于旧金山湾区的伯克利,两所杰出高

校的校长共同签署了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singhua-BerkeleyShenzhen Institute,以下简称

TBSI)双硕士学位项目协议,该项目的毕业生将同时获得两校硕士学位。

专题报道

又一次牵手:

今后可以在清华和伯克利读双硕士了

陈哨

定义世界高等教育新范式

“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学海求索,导师是不可或缺的引路人。对项目而言,师资也是最吸引

人的资源之一。本次伯克利之行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邱勇校长为15位伯克利教授颁发了清华大学双聘教授聘书。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参与,TBSI实行“终身制”的人事制度,两校正在努力建设一个拥有两校学术基因的高

水平学术共同体。这15位来自伯克利的教授将成为TBSI的骨干力量,与来自清华的教授共建首批17个科研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将覆盖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三个交叉学科领域。

去年四月,TBSI拥有了上述三个可授予博士学位的交叉学科。而这一次签署的双硕士项目协议,则是伯克利在

TBSI与清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在即将于今年秋天启动的双硕士项目中,两校将共同进行培养,经过两年半到三年

的学习,符合条件者将同时获得清华大学的工学硕士学位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工程硕士学位。

加州伯克利大学校长Nicholas Dirks说:“本项目是伯克利历史上签署的首个双硕士学位项目。”这是伯克利

历史上第一个在海外举办的双硕士学位项目,也是目前唯一运行的此类项目。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4

据介绍,双硕士项目课程由双方教师共同建设,以模块化的方式开设,每一个模块时长大约8周,含2到3门技

术课程和一个顶点项目(CapstoneProject)。学生将在清华完成约4个项目、在伯克利完成2到3个项目,并学习商

业和管理课程。同时,两校间可进行一定的学分互认。最终,由双方各自审核并授予硕士学位。

TBSI共同副院长张林表示,这种通过问题导向型的学科交叉,可以发掘学科生长点,促进传统学科发展,激

励转化性研究,对清华乃至中国的研究生培养是一次可能产生巨大影响的尝试。他说:“在新百年中,清华要通过

TBSI这样的教育教学实践,定义世界高等教育的新标准和新范式。”

育新范式对外开放布局:清华与深圳的共同目标

推进“新百年国际化办学”进程,这一次,清华选择了深圳。

这座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南方临海城市表现出了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投入的决心,以及对本地产业升级的迫切

需求。正是这种决心与需求为清华与伯克利两校的合作办学提供了一个最佳平台。加州伯克利大学科研副校长Paul

Alivisatos表示,TBSI将是两校携手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共同努力的平台。相信平台建在深圳这样一个

产业活跃、需求强烈的地方,会取得特别的成功。

就在刚刚过去的四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

见》(简称为《意见》)为中国高校教育与学科建设指出了一个方向。《意见》中提出的坚持“扩大开放”、完善

教育“对外开放布局”等一系列的关键词,都为今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出了要求。

而此次TBSI双硕士项目协议的签订,再一次体现出清华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走在了前列。

5月10日,清华大学与加州伯克利大学签署了TBSI双硕士项目协议。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5

37年友谊:清华与伯克利的“命中注定”

清华与伯克利的合作由来已久。1979年,刘达校长与阿尔伯特•鲍克(Albert Hosmer Bowker)校长共同签署

了一份学术交流协议,这既是清华与伯克利之间的首份合作协议,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清华与海外高校签署的第一个

合作协议。

Nicholas Dirk校长说,与清华的合作是“命中注定”。从2008年的“清华-伯克利周”与“伯克利-清华周”,

到2012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再到2013年、2014年的合作备忘录,加上如今签署的双硕士项目协议,两校签

署的协议已经达到12个之多。

伯克利曾经在上个世纪60年代越战时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抗议活动,并孕育出了嬉皮士文化,崇尚批判与自

由精神的背后包含着这所大学强烈的人文情怀,以及改善人类生活的理想。而清华,旨在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

物”之君子,同样有着崇高的社会使命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责任,以及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抱负。张林

副院长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所学校在文化基因中有众多的共鸣点。”

去年七月一个雨后的傍晚,邱勇校长曾与Nicholas Dirk校长一同在清华园中散步,一路探讨两校未来的合作。

37年的友谊仍在延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份友谊必将在全球化办学领域结出傲人的硕果。

邱勇校长与Nicholas Dirks校长的亲切握手标志着两校的深入合作。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6

波士顿大学1839年建立于佛蒙特州,

前身是一所卫理公会的神学院,历经三次

搬迁,最终于1948年迁至现在位于波士顿

市中心查尔士河畔的校区。现为美国第三

大私立大学,共有6位校友获得过诺贝尔

奖,因其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素有“学生

天堂”的美誉,马丁•路德•金曾在此获得

神学博士学位。

2016年5月6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

一行来到查尔士湖畔,和波士顿大学校长

Robert A. Brown共同签署了两校全面合

作协议,并同时签署了两校第一个合作项

目——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和波士顿大学

系统工程学院“4+X”联合培养研究生项

目。这标志着清华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在学

生培养与科研等方面全面合作的展开。清

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国际处处长

郦金梁,自动化系党委记张涛,讲席教授

组首席科学家何毓琦和主管研究生教学的

系副主任贾庆山等参加了此次签约仪式。

“4+X”本硕贯通培养

本次签约的“4+X”项目,代表两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其中“4”是指本科四年通识培养,X则是指三类研究

生培养模式:(1)“4+1”:自动化系大三本科生,经过遴选,被波士顿大学硕士学位项目录取。录取的学生,

在清华大学完成本科4年学习,获得本科学位;在波士顿大学学习1年,获波士顿大学硕士学位;(2)“4+2”

或“4+3”:本科大四经过面试推研录取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赴波士顿大学学习1年,

返回清华大学学习1-2年,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及论文答辩后,同时获得两校的硕士学位;(3)“4+4”或

“4+5”:本科大四经面试推研录取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赴波士顿大学学习1年,返回清华

学习3-4年,完成博士研究生培养环节及论文答辩后,同时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和波士顿大学硕士学位。

“4+X”模式的特点在于强调本科通识教育与研究生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本科四年注重基础教育,在研究生

阶段强调专业素质培养,通过系统化的培养方案求得通识与专业兼备。

牵手文化之都:

清华大学与波士顿大学“4+X”项目正式签约

夕阳下的波士顿大学

邱勇校长与Brown校长签署合作协议

赵扬(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者)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7

自动化系下设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

学科,该一级学科下包含七个二级学科,

本科基础课程课业量较大,毕业之后专业

选择方向又很多,在短短4年内完成整个

专业领域的系统化学习难度较大。许多欧

美国家的大学没有“自动化”专业,同学

们在申请出国读研,以及在国际公司找工

作时,时常需要解释自动化到底是做什么

的。

为解决这一困境,同时吸引优秀的学

生成为清华的博士生,自动化系通过顶层

设计,为本系学生选择国际名校,签订双

学位项目。波士顿大学是“4+X”项目的

起点,陆续会有其他的“4+X”合作项目推出。按照计划,明年秋季自动化系就将派出第一批研究生赴波士顿大学

学习,推进两校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机器人等方向的学生联合培养与合作研究。而关于波士顿大学的学生

到清华交流访问、从事合作研究的具体细节,两校也正在进行密切磋商。

自动化系与国际合作

自动化系对于国际合作十分重视。早

在2001年,自动化系就在清华大学率先

提出了讲席教授组的理念,成立了何毓琦

讲席教授组,同时专门成立了智能与网络

化系统研究中心,让系内的教师更好地同

讲席教授组对接配合。讲席教授组十五年

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前后培养出了

七十余名研究生,其中有多位已在国内外

高校任教职。详细教授组还推动了我校青

年教师迅速成长,自动化系先后有三名青

年教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一名青年

教师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而在此次两

校合作的促成上,何毓琦讲席教授组发挥

了重要作用。波士顿大学系统工程学院院

长Cassandras教授本人也是讲席教授组的成员,正是之前在讲席教授组的教学与研究合作经历,让他对自动化系的

科研水平非常认可,这为两校在学术上的互信与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邱勇校长为此在签约仪式上向何先生赠送

了激光刻蚀的中央主楼缩微模型,以示对何先生以及讲席教授组的感谢。

清华大学和波士顿大学两校专家共庆协议签署

系党委书记张涛与何毓琦先生庆祝协议签署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8

北京市与波士顿市夜景

两座文化之都

北京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创业氛围浓郁,是我国的文化中心。而波士顿大学所在大波士顿地区,共有56

所院校,其中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级名校及多所音乐及艺术的专业学院,是全球重要的科技产业

城市,被誉为“美国雅典”。其创新创业的优良环境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将会为我校交流学生提供丰富的高科技产

业实习与就业的机会。而北京作为发展最为迅猛的国际化都市,也必将会拓宽来到这里学习的波士顿大学学生的视

野,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参观学习机会。

此次清华大学与波士顿大学的合作的“4+X”联合培养项目,不仅是两所高校学术上的合作,同时也是两座

“文化之都”间的交流,究竟能碰撞出何种的智慧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系对自动化系副主任贾庆山教授采访整理而成)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9

2015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专访

她(他),可能对院系每一位研究生同学的名字如数家珍。

她(他),或许是你入学报到甚至报名考试时遇见的第一个人。

她(他),恐怕也是你在研究生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时想到求助的那个人。

她(他)是研究生教学教务的多面手,她是研究生管理规定的活字典。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她(他)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岗位上坚守的营盘,默默无闻的倾

注心血。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她(他)做着看似平凡的工作,却是保障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顺

利开展必不可少的那一环。

她(他)们就是研究生教务员老师。

学生眼中的“最佳老师”——记清华工业工程系教学办高彩娜老师

高彩娜,2011年7月就职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

现任工业工程系教学办公室副主任。2012年开始承担研

究生教务工作,主要负责工业工程系所有研究生的教务

管理工作。从2011年入职以来,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多次

荣获各类表彰;2011年,荣获工业工程系优秀新人奖;

2012年,获评清华大学“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先进个

人”;2014年获“考核系级优秀奖”和“聘期考核优

秀”;2015年获学生评选出的“最佳老师奖”。2015年

度因在教务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获清华大学研究生

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10

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的服务别人

教务工作看似平凡,但一点点小差错都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它要求教务老师在工作上事必躬亲、有

严格的时间观念,并且熟练、准确掌握教务条例、工作规范等。

入职四年多,高彩娜老师从未出过任何工作事故。面对这样优异的工作成绩,她总结道:“作为一名教务工

作者,在闲暇时间一定仔细熟悉各种教务规范、条例。学校每年都会随着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更新教务规范条例,这

就要求教务工作者不断的掌握新规范、新内容。”她已经把阅读条例规范当作乐趣,成为了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不怕不懂,就怕不懂装懂。只要是不能百分之百确定的事情,就一定要立刻查找条例。”她说。

每天坐到办公桌前,她都会先把一天要完成的事情记下来,这是她保证工作效果和效率的法宝。在记录每一项

工作时,她都会比学校要求的最终提交日期提前两天完成,给自己的工作时间留下余量,才能保证最终的不脱节、

不出错。每当系里有新的教务老师入职时,高彩娜老师也会把她总结出来的好的经验、技巧分享给她们。

只要同学们和老师的需要在,高彩娜老师就一直坚守在工作的岗位上并不断努力。从初入清华大学时对自己

的期许,到感受收获一个又一个肯定时的欣喜,高彩娜老师用这样一句话要求未来的自己,“不忘初心,勉励前

行”。

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记清华化学系研究生教务老师安坤平

她是平凡的教务老师,从1994年1月起来到化学系从

事研究生教务工作,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2个年

头;她用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实践着“责任”二字。她,

就是化学系所有研究生同学都再熟悉不过的安坤平老师。

工作22年来,安坤平老师恪尽职守,热爱本职工作,

受到同学们的广泛好评。曾获得系先进工作者、研究生教

育管理先进工作者、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等奖

励。2015年度因在教务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获清华大

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11

我的工作很平凡,但我很骄傲

每天早上,安老师都会来到办公室,整理资料,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申请由一年一次增至一年四次后,教务工作变得更加忙碌。从研究生报名、招生、录

取,到博士生资格考试、答辩、毕业、离校,每个环节都需要安老师兢兢业业的付出和辛劳。这些工作看似普通,

实则琐碎而复杂,稍不留心就可能出现错误,对同学产生影响。就这样,在年复一年忙碌繁琐的工作中,安老师送

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

谈及多年教务工作的体会,安老师说:“这22年来,化学系在读研究生数从不足百人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人,

每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要经过我手,让我感到骄傲的是,这么多年经过我手的材料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在我看

来,来清华化学系就读研究生同学,都很优秀。我希望你们在清华化学系这几年的能够顺得完成学业,就是我工作

的价值所在。”

“我希望能在研究生们科研成才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做好幕后工作,陪伴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都能顺利的

度过研究生每一个阶段,不断成长和充实自己。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和化学系的研究生同学一起进步。”这是

安老师给化学系每一位研究生同学的寄语。

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记清华软件学院业务办孙志松老师

孙志松,2001年起任职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业务办

公室,负责研究生教务工作。曾两次荣获清华大学教育

职员“爱岗敬业奖”,2004年被评为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管理工作先进”,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研

究生管理工作优秀奖”,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教育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清

华大学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度因

在教务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获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12

秉公任直,细致入微

“学校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所有的环节都要严格要求。”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孙老师十多年学生工作

中一直坚守的原则,更是孙老师工作的写照!“教务上的事有时是得罪人的事。”孙老师笑着说。曾有学生邻近毕

业申请仍未达到毕业答辩的条件,学生及其家长就多次来学校找老师求情,还委托他人来劝说能否通融让其先行答

辩。面对这种情况,孙老师最终顶住了压力,还是那句话:“学校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

对遵守规定的不退让态度,并不意味着孙老师工作态度上的冰冷强硬,反而是愈发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面对

家长和学生。因为担心同学不能按时毕业,心理负担大,孙老师不厌其烦地给同学做思想工作,缓解其心理上的压

力,并且一直劝说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这名学生选择继续在校学习,半年后,满足条件顺利毕业了。

孙老师的坚守,可能会给一些同学带来“麻烦”,但最终维护的是学校大部分人的利益,维护所有同学获得公

平对待的权利。当问及如何保持对待工作的耐心时,孙老师淡然地说。“教务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与教师和学生息息

相关,任何一环没有处理好,带来的后果都是严重的,所以认真、细心,让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对工作的激

情,才能做好教务工作”。也许就是这样的工作态度,才赢得学院同学的一致敬爱,“希望学生们都可以顺顺利利

地在清华度过美好的学习生涯,顺利毕业!”孙老师笑着说。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13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促进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运用知识和技能综合

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院于2012年秋季学期成立研究生课程专家组,加强对研究生课程的

深度研究,继续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

专家组成立由来自各学科的37位教学经验丰富、热心研究的一线教师组成。其职责是研

究国内外课程建设情况、调研我校研究生课程现状、为我校课程建设建言献策。

我校定期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评选,那么“什么样的课是研究生的好课?”,为此,研

究生院组织课程专家组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很多好思想,好建议。

研究生“好课”专家谈

研究生“好课”专家谈(三)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

研究生课程专家组成员

王守清

师说为学

研究生课程分类和定位

针对博士生和硕士生(各学科)

方法论课:教学生如何从理论和现实中发现问题并提炼为关键问题做研

究选题,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研究、论文写作和演讲。该类课程按专业开设。

理论知识课:讲授从事某一领域研究所必须的理论和知识,按专业开

设,不必讲太多但要系统,让学生了解核心知识体系和框架,指导学生自学。

通识与素质课:主要讲授人文、历史、宗教等方面的通识知识,引导学

生思考和辨析,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与综合素质和辨识能力,并培养人生价值

观。

针对博士生(特别是理/工/医科)

学科前沿课:某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趋势,由一个学科带头教师负责

概述与串联,然后邀请国内外著名同行以讲座的形式讲授,启发学生确定研究

方向。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14

针对硕士生或应用性较强学科的博士生

集成应用课:由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强的教师团队,给几个相关专业开设(可能涉及很多专业),串联讲授

各相关学科知识,教会学生如何以团队的方式集成应用这些知识于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论。

好课标准

课程类型 特色/内容 教学方法/模式 师资

方法论课 思维、方法论 多教师讲课/讲座→学生论文选题→

多教师参加研讨,逐一对学生点评

→学生完成开题

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系内几个教

师结合自身研究和论文讲授+国内外

著名同行专家讲座

理论知识课 夯实基础知识、更

新知识发展

讲授为主,强调学科系统理论高阶

知识及其发展,区别于本科

专业知识全面、讲课效果好的教师

通识与素质课 多学科、多学派、

价值观、思辨

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个人自学体会及

汇报+辩论与研讨点评

观点百花齐放的校内外教师+各界成

功校友/社会人士

学科前沿课 深度、专业 多教师讲课/讲座,以学科热点和前

沿研究问题为主

校内学科著名教师讲授+国内外著名

同行专家讲座

集成应用课 多学科交叉、实用 教师和业界专家讲授+真实背景项目

小组大作业及汇报+教师和业界专家

点评

理论与实践能力均强(社会上广受

欢迎的多是)的校内教师负责+业界

专家参与

激发学生志趣,提高学习质量

改进知识陈旧的课程。

通过目标管理可达到培养要求的课程可申请免修,如外语等。

区别对待博士生和硕士生,鼓励“自主”、“学好”:

(1)对博士生,强调以研究成果为主要衡量指标,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按学科有所区别。好课的学习效果应

该能够在研究成果中体现和应用。

(2)对硕士生,强调课程的实用性,以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偏重于方法论、综合素质、知识面和应用能

力的培养。

(王钰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15

研究生课程分类和定位

就当下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来说,可分为学术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

两个类别。相应地,硕士生课程也大体可以分为传授理论知识和传授实践

知识的课程,两者在知识讲授上虽然内容不无重合,但其侧重点不同。前

者致力于培养学术型人才,所以课程定位上以讲授本门课程理论知识、源

流变迁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对本学科发展大势的掌握,以便

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后者致力于讲授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技术和方

法,以便于他们能够结合专业处理当前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以法学院为例,学术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学硕士

和法律硕士。前者是按照普通学术型人才来培养,后者是参考国外的法律

博士(Juris Doctor, J.D.)模式,招收本科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目标是培养

复合型人才。

学术型硕士课程应该以培养学术人才为定位目标。即便在当下,学术

型硕士生中的大部分人还是要从事实践工作,但是该类硕士生课程应该加

大理论的学习力度,还必须结合人文社会科学培养人文素养。学术型硕士

生应该加强其本学科学习的深度,其对于某一法律问题,不仅要知道如何

处理,还应该明晓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及历史迁变。这样在实践中处理“疑

难案件”时才能游刃有余。学术型硕士生还要为博士生培养铺下台阶,

以助其登堂入室,培养未来的法学家。学术型硕士生还应该增强学习的广

度。法学乃经世之学,环顾欧美,参政者大多为法学院出身,但也有政治

家与政客之分,其间不同只因为有无历史的视野和世界的眼光。所以,人

文素养的培养尤为必要。学术型硕士不仅要培养法官、检察官,还要培养

未来的政治家。

应用型硕士课程重点在讲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学原理,对于该类硕

士生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实践技艺的传授,令其掌握当下司法实践中的

运作套路。所以,应用型硕士培养的是合格称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

好课标准

对于不同类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目标不同,一般来说,并不

存在量化的评价“好”、“坏”的课程标准。在课程讲授中,一般能够传

授给学生不知道不了解的知识的课程便是好课程。当然,在细节上面,包

括教授最前沿的知识、最能与时代问题相联系的知识;教学上要便于学生

掌握并会应用,教学模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研讨、模拟与精深讲授相配合

等。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研究生课程专家组成员

陈新宇

研究生“好课”专家谈(四)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16

以法学院硕士生培养为例,学术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的功底不同,必须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学术

型硕士的课程设计应该是讨论式的,采用seminar式的研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找寻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和能力。学生在课程中,往往需要以报告的形式反映该课堂的收获。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得时刻结合理论,

侧重理论深度。在师资方面,应该吸收该院系最优秀、最具有创新性的学术型教师讲授。

应用型硕士目标定位明确,就是培养司法实务人员。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尽力教授当下最前沿的应用技术,并

能对实践中的难题有反思作用,培养其处理实务问题的能力。此外,还需要不时聘请实务部门学有专长的人员来课

堂讲授,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师资方面较学术型硕士应更多样化,必须为对理论研究明白又对实务接触较多的

师资人员。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检测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采用辩论或模拟法庭的形式,检测学生

的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志趣,提高学习质量

首先,教师要设计好课程的大纲和讲授目标。厘清哪些是必须讲授的基本原理,对学生较有兴趣的实际问题,

也要注重与基本理论的结合。其次,在教授过程中,可采用互动模式,就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提出讨论,以调动课堂

气氛,教师加强分析和引导。

在研究生培养中,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是大势所趋,任何学科想囿于自己学科内部发展已然不再可能。所

以,在课程设置上,应鼓励各学科研究生修习其他学科的课程,以拓宽学科视角。

(王钰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17

第二十一届“学术新秀”介绍

第二十一届“学术新秀”主题为“酷享学术”,通过深入挖掘获奖者在学术研究中的经历,突出展现他们通过

学术研究,在各项能力上的提升,及在学术科研中的贡献。同时,活动强调“学术很酷”、“享受学术”等新时代

的学术理念,并向广大同学传播积极进取、不断超越的精神。

本届“学术新秀”评选活动自2016年3月启动,历时两个月,通过学术委员会及各院系推荐专家的评审,以及

指导委员会的讨论。现已从各院系推荐及自荐的候选人中得出21名“学术新秀”提名者。在“学术新秀”颁奖典礼

暨分享交流会上,将会当场揭晓10名左右的“学术新秀”获奖者。本届评选办法较往届有一些改动,第一是首次引

入自荐制度,第二是更加重视学术成果,第三是在评分中提高“学术创评选活动简介新性”的占比。本届评选以举

办“学术新秀”颁奖典礼暨分享交流会的形式,以期通过“朋辈激励”,促进清华同学提升学术追求,帮助在校研

究生树立远大的学术理想,进一步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11位“学术新秀”介绍

生声不息

李志刚 高 镇

电机系2011级直博生,师从张伯明教授,研究

方向为消纳大规模间歇式能源的电力系统优化调

度。发表SCI一作11篇;EI一作5篇;除了自己做

科研,他还想培养出一些学生,所以他选择了去

高校教书育人,继续自己的学术之路。

电子系2011级直博生,师从王昭诚教授,研究方

向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DTMB-A硬件平台开发和

面向5G的大规模MIMO理论技术研究。发表论文

22篇,其中SCI一作收录11篇。从小想当科学家的

他,励志要让世界、让生活快起来。未来他将继

续投身5G网络前沿理论的研究工作。

即使自己学术不行,我也要教出一些学生,让他

们有成功的能力。 新的理论引发工程的进步。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18

冯旭宁

唐 城

周 沙

崔 彬

汽车系2011级直博生,师从欧阳明高教授,副导

师为何向明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动力电池安全

性。发表/录用SCI论文12篇,并有ESI高被引论文

2篇,相关成果授权专利5项。在国际上最早获得

了大容量动力电池绝热热失控的测试结果,成为

该测试技术的“鼻祖”。

化工系2013级直博生,师从魏飞教授与张强副教

授,研究方向是三维石墨烯。发表SCI一作论文

10篇(总影响因子达107),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

项,已授权一项。曾任化工系2字班辅导员,现任

清华大学“未来石墨烯应用兴趣团队”首任辅导

员和理事长,从无到有地将其发展成包含14个院

系9个年级的综合型科创团队,致力于学生主导的

石墨烯的产业化应用探索。

水利水电工程系2013级直博生,师从王光谦教

授,研究方向为生态水文学。发表SCI一作6篇,

EI一作1篇。她拿过“学术新秀”提名,当过辅导

员,诠释着科研社工双肩挑。

材料学院2011级直博生,师从潘峰教授,研究

方向是锰氧化物的磁学与轨道行为调控。读博期

间,他累计发表SCI一作论文9篇,其中共有4篇

发表在材料学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从研会

主席到学术达人,“勇于去做”是崔彬的人生信

条,有想法就要及时去付诸实践。

坚持知行合一,用深入浅出的过程,做有趣有用

的科研,把最好的成果留给祖国。

科研是一种人生态度,但实验室不是科研的全部。

文章只是表现形式而已,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是引

领或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勤奋、投入、执行力是优秀科研品质的内涵。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19

杭 婧

赵小凡

王继纵

刘若楠

医学院2012级直博生,师从施一公院士,研究方

向是结构生物学。直博二年级上学期,杭婧就以

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发表论文。她曾经

连续工作 42个小时以完成论文的攻坚校对,结束

之后回去睡了10个小时,接着又回到了实验室。

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博士生,师从齐晔教授,

研究方向为节能与气候变化政策。发表SSCI/SCI

一作论文3篇,参与编写2013-2015年的《中国低

碳发展报告》。本科和硕士就读于斯坦福的赵小

凡,伯克利读博一年后,毅然选择了回国深造。

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直博生,师从柴继杰教授,

研究方向为生物学。发表国际顶级期刊SCI论文

2篇。多年来,他一直秉承着“将实验做到底”

的原则,每天只有完成实验才可以放心地回去睡

觉,下一天才可以放心地开始新的实验。

社科学院2012级博士生,师从孙学峰教授,研究

方向为东亚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发表SSCI

英文期刊一作1篇,CSSCI中文期刊一作3篇。她

的研究侧重东亚国际安全,涵盖大国对东亚安全

秩序的塑造以及中小国家的大国平衡战略。有助

于进一步理解南海问题、中国周边战略的实施效

果乃至崛起国对地区秩序的影响。

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

条件。

不为学术发表而做科研,不制造学术垃圾,只做

产生新知识的、对社会进步有贡献的研究。

勤奋努力和耐心毅力是取得科研成果的重要品质。

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也希望

用自己的文章和报告影响更多的人。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20

吴春林

建设管理系2011级直博生,师从方东平教授,

研究方向为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安全领导力与安

全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发表SCI/

SSCI期刊论文6篇,破解出建筑安全事故频发的难

题。曾经在一次一线调研项目中,在建筑工地和

建筑工人一起吃住了2个月,正是这种谦逊的姿态

使得双方合作得非常顺利。

保证科研过程的纯净、严谨、认真、求实、负责,

将最科学、最真实的成果贡献给学界和业界。

酷 享

学 术

2016年 第4期 总第9期

21

院内活动

研究生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会召开

5月26日下午,研究生院党支部召开“两学一做”

集中学习讨论会。会议内容包括“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整体要求、支部书记讲党课、支部五个学习小组交流学

习情况、发放“政治生日”贺卡、部分党员回顾入党历

程和接力誊写《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具体事项。

支部书记刘惠琴介绍了“两学一做”的整体要求,

要求支部全体党员高度重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

动,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和校机关党委的部署,通过自

学与集中学习等方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

觉悟,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

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四讲四有”合格党

员。在支部书记讲党课中,刘惠琴做了《党章的起源、

形成与发展》的党课报告,详细介绍了党章在中国共产

党近百年的革命实践中,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程。

5个学习小组分别介绍了各组学习情况。有的组要

求对党的基本概念进行扩展学习;有的组因部分党员在

外地挂职采取远程学习讨论和在线观看党课视频的方

式;有的组提出规范党员网络言行的“三不”倡议书;

有的组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深入思考的问题。

党员们普遍感到学习讨论很有必要,对提高党性觉

悟争做合格党员很有帮助。(卢宇奇)

研究生院参加清华大学第43届教职工运动会开幕式广播体操表演

5月19日下午,迎着初夏明媚的阳光,清华大学第

43届教职工运动会在东大操场举行。

中午12:30,研究生院23位教职工代表校机关方

阵,在刘惠琴老师的带领下早早来到体育场边准备入

场式。下午1点,入场式开始,校机关方阵于第38位入

场,伴着激昂的乐声,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

号,校机关方阵缓缓走过主席台。

入场式结束后,各代表团排成一列,进行了第9套

广播体操表演。研究生院代表团以饱满的精神,整齐到

位的动作完成了表演,得到了一致好评。运动会后,大

家表示要将广播体操继续作为每天的工间操,锻炼身

体,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严颖巧)

清华大学

研究生教育微信公众号

主 编:刘惠琴

副主编:康 妮 崔 凯

责 编:刘 宁

编 辑:(按拼音排序)

    崔定宇 崔艳萍 李鹏辉 米 晓    

    岳 华 张竞宇 徐思羽 严颖巧

电 话:010-62785606

传 真:010-62775555

E-mail:yjsy@tsinghua.edu.cn

查找公众号“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关注我们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