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悦读周刊 责任编辑 贾妍...

Post on 05-Oct-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赐稿请投:jiayan@xawb.com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www.xiancn.com

责任编辑贾妍视觉编辑贾庆华 组版马爱贤校对文军12 读 书悦读周刊悦读周刊

金丹术与中国科学 ◎李申

从秦始皇寻不死药,到唐代皇帝、士大夫们纷纷服用金丹,中国古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经历了近千年的严重争论,唐末至宋初,整个社会的整体,终于认识到,人的身体不可能吸取黄金、金丹所谓“不败朽”的性质,不可能借助这些“外物”来加固自己的生命。相反,倒足以严重伤害健康和生命。然而和人类所犯的一切错误一样,这些活动还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些有益的东西,也是不幸中的安慰。

首先引起关注的,自然是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明。

据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周隋之际有个叫杜子春的人,曾经见到道士的丹房“紫焰穿屋上,大火起四合,屋室俱焚。”(《太平广记》卷16),这应当是一次火药爆炸,而不仅仅是失火。后来的《诸家神品丹法》所引《孙真人丹经》内“伏火硫黄法”,中唐或唐宋之际成书的《真元妙道要略》中也有关于硫黄、雄黄、硝石和蜂蜜合烧会发生剧烈火灾的记载。对于硝石不可与硫黄等一起烧炼,也有警告。这些材料,虽然时代未必确实,但大体可以相信,隋唐时代,炼丹术士们已经知道硝石、硫黄等一起烧炼会发生剧烈燃烧。甚至还可以把术士们对此事的了解再往前推。炼丹使术士们了解到硫黄、硝石等药物的性质,为火药的发明做了准备。

然而在炼丹术士们看来,这是他们的失误。他们对待这种失误的态度,是寻找一种办法,去消除这种失误。所以唐宋时期的丹书,才有许多“伏火法”或者伏制硫黄等易燃药物的方法。如同一个魔术师仅仅知道两种气体混合会发生爆炸,而不能说是氧气、氢气的发现者一样,这些炼丹术士们,更难说是火药的发明者。因此,宋初曾公亮《武经总要》中的“火药法”,应当认为是火药发明的标志性事件。其配方有两种,都有十多味药,可知配方已经相当成熟。其发

明的时间,可能要大大早于其公布的时间。其中的“炭末”等配料,未必和炼丹有关。因此,火药的发明和炼丹有多大关系?值得研究。

其二是对金石药的认识。除了终于认识到金石药的毒性,知道它们不可能使人长生不死是最重要的成果之外。为了炼丹药,唐代出现了一些专以认识炼丹药物为目的的著作。梅彪的《石药尔雅》,列出了炼丹用药和药方的隐名、别名,以便人们识别。从认识丹药性质的角度看问题,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丹药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但对人体有某种医疗的作用。古代医药书中也常有零星的记载。当代张觉人著《中国炼丹术与丹药》,介绍了140余种丹药及其作用。可算是炼丹术留给后人有用的遗产。

据《黄帝九鼎神丹经》,炼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用丹炼成黄金。经过炼丹术士们长期的实践,终于还是炼成外表类似黄金的物质。唐代的炼丹术士们能够清楚的辨别自然黄金和人工炼制的药金,并且发现了鉴别的方法,这就是放在火焰上烧:“若烧火其上,当有五色气。试之果然。”(《旧唐书·孟诜传》)这种方法,被称为火焰鉴别法。孟诜是孙思邈的弟子,《旧唐书》本传说他“少好方术”。因此,他提供的方法,当是方士们常用的方法。用火焰鉴别金属,是唐代以前很久就知道的方法。《周礼·考工记》:

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后世所谓“炉火纯青”,就是指炉火完全变为青色,这是冶炼成功的标志。唐代主动用火焰鉴别真金和药金,是火焰鉴别法的进一步发展。

炼丹术士留给后人的重要思想遗产之一,就是提供了物质不灭的范例。

据葛洪《抱朴子内篇》所载的丹方,所用的药物动

辄数十甚至上百斤。唐代的丹方,则仅以斤、两,甚至少到分。分量的减少,标志着炼丹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精细的炼丹术使术士们发现,烧炼前后,药物的总量不变:

汞一斤。硫黄三两,先捣研为粉,致于瓷钵中。下著微火,续续下汞,急手研之,令为青砂后,便将入瓷瓶中。其瓶子可受一升,以黄土泥紧泥其瓶子外,可厚二分,以盖合之,紧密固济,致之炉中。

用炭一斤于瓶子四面,养之三日。瓶子四面长,须有一斤炭。三日后,便以武火烧之。可用炭十斤。分为两分,每一上炭五斤,烧其瓶子。忽有青焰透出,即以稀泥急涂之,莫今焰出。炭尽为候,候寒开之,其汞则化为紫砂,分毫无欠。(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署名金陵子的《龙虎还丹诀》,记载与此几乎完全相同。

宋代张载提出“气有聚散而无生灭”,王夫之注解道,一车薪柴烧成灰烬,一部分变成了烟和火焰,并没有消灭。一锅饭菜,如合盖严密,湿热之气就不会跑掉。汞容易挥发,但终究要回归大地。因此,气只有聚散,而没有生灭。

张载曾“出入佛老”,对道教有深刻的研究。王夫之以汞为例,并且以为合盖严密,则湿热之气不会散失,都可以看到炼丹过程为防止汞铅的挥发而严密封固的影子。因此,“气有聚散而无生灭”,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式的物质不灭定律。而为这个定律提供根据的,有炼丹术士的贡献。

鲁迅先生说过,煤的形成,当初用了大量的木头,结果却只有一小块。论及炼丹术与中国科学,更是感到用“木”太多,而成就的“煤”太少。

摘自《中国科学史》,李申/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8年版

《事实改变之后》作者:[美]托尼·朱特编者:[美]珍妮弗·霍曼斯出版: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

《告别与新生》作者:汪兆骞出版:现代出版社2018年版

“雾里梅花江上烟”,老舍在美创作《四世同堂》。“挥鞭依旧笑嘻嘻”,周作人哀怨刻骨的狱中生活。“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黄永玉说沈从文预言“没有应验”。“落入文字皆成精品”的林徽因,生命“燃烧着点点血”。这是作家汪兆骞的《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要讲述的一部分故事。

生逢鼎革,山雨欲来风满楼,站在十字路口,胡适、老舍、沈从文、郭沫若、茅盾、闻一多、张爱玲、林徽因、丁玲、张恨水、曹禺、赵树理等大文人,不可避免地为历史与时代所裹挟,以坚定的道义和担当、独立的品格和人格魅力,进行着一场影响个人命运甚至中国文化命运的抉择。本书为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的收官之作。沿袭“民国清流”系列图书风格,呈现出1946年至1948年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分化与转型。一如既往,作者不囿于固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客观地描写大师们的崇高与卑微、飞扬与落寞,真实地还原其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托尼·朱特(TonyJudt)以其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曾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其著作《战后欧洲史》被誉为“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事实改变之后》收录了托尼·朱特1995—2010年的文章,集合了一些不断被讨论的话题:欧洲和美国、以色列和中东、记忆与遗忘等。

“我们真正要做的并不是去说过去不是什么样的,而是去说过去是什么样的——以现有的证据为基础,以正确、公正的视角去讲述一个有说服力的、表达清晰的历史。”本书书名据称来自凯恩斯。这是一本关于这个时代的书籍,有朱特发出的警告:我们目睹“经济时代”崩溃之后,正在进入到“恐惧时代”和

“新的不安全的时代”。这也是一本有着朱特个人印记的书,记录下他对铁路与火车的痴迷。在这些文章中,你会看到托尼既是一个头脑清晰,相信事实、事件、数据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追求过上一种良善生活,不只为自己也为社会而生活的理想主义者。

1931年“9·18”的炮声,让东北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从此,东大师生背井离乡,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借住开封,南渡潼川,抗战胜利之后方回归沈阳,至辽沈会战打响之际再迁北平,最后伴随着全国解放而解体。18年的流亡路,让东北大学成为近代中国流亡时间最长的大学。论及东北大学,就必然要讲到建校的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张作霖是草莽英雄,但是他看到一所高等学府的作用,因此拍板兴建,少帅张学良秉承父志,加以跟进,敦请学者建设学府。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东北大学进入辉煌的鼎盛期,校舍壮丽,良师荟萃,学风淳朴。抗战期间,东北大学经历了十余位校长,在历任校长中,臧启芳先生的任期是最长的,长达十年,比张学良还多一年。臧启芳校长算得上是一位流亡校长,经历了东北大学在开封、西安、三台、沈阳等多地办学,也经历了东北大学从私立改组为国立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臧启芳,东北大学恐怕早就不存在了。他是一位被遗忘的教育家。

纸上乾坤 ◎李 舫

这是公元的第一个世纪,纸的出现改变了中华文明的辙痕,也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轨迹。在大树下,在茅屋前,在丛林中,我们的先祖一步一个脚印,将人类对于童年的记忆书写在纸面上,留给无限广袤的未来。

一张纸能承载多少传统?一张纸能面对何种未来?答案或许不一而足。然而,世界上没有纸会怎样?答案只有一个,假如纸的发明推迟几百年,文明将无法方便地记录与传承。

一蔓衍空山与葛邻,相逢蔡仲发精神。金溪一夜捣成雪,玉版新添席上珍。600年前,明代诗人姚夔兴之所至,挥毫赋诗。他

在《藤纸》一诗中所描写的“席上珍”,便是曾经风靡朝野的“开化纸”。

开化纸,因产自浙江省开化县而得名。位于浙江西部边境的开化,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是浙江省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这里,春秋属越国,战国属楚国,秦置会稽郡。由衢州一路迤逦向西,重峦叠嶂间,雾霭纷纭处,仿佛我们勤劳的先民在满山的榧树、榉树、长序榆、连香树、香樟、闽楠、金钱松、鹅掌楸等各种珍奇的树种间挥动斧头,将枝丫、树皮一一采下;如水月光下,灯影闪动时,似乎有原住居民正溯流而上,硕大的炊甑煮锅正烹煮材料赶制纸浆——这似乎就是生长在我们的考据和梦想中的开化纸的制作过程,一页桃花细纸,抒写着我们骨肉匀停的古老文字,远逝足音跫然,回荡着我们清凉细薄的月光呢喃。

二想象的蛰须,探寻着纸上的乾坤。开化纸,像一位花季少女,细腻、羞涩、洁白,柔软

可爱。开化纸帘纹不甚明显,纸张薄而韧性强,摸起来手感柔润。她,还有一个浪漫的名字——桃花纸,白色的纸上常有一星半点微黄的晕点,状如桃红,因之得名。近代著名藏书家、武进人陶湘就最喜欢收藏殿版开化纸印本,当时人誉称其为“陶开化”。

曾有专家考证,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宫里刊书以及扬州诗局所刻的书多用这种纸。清朝的《四库全书》(北四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全唐诗》《钦定全唐文》《芥子园画传》《百川学海》和《儒学警悟》等,都被认为是开化纸的刻写本。除此之外,直接冠以开化榜纸刻印的就有《春秋集传》《圣训三百卷》《上谕军令条例》《仁宗睿皇帝圣训》等50余种。

这是一份长长的名单,名单的背后,一个叫做开化的地方,以单薄而顽强的力量,托起了一个时代的

文明。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开化纸”渐渐走出人们的视野,嘉庆之后,这种纸的产量大为减少,时至今日,开化纸已经销声匿迹,其制作技艺也全部失传。私人所刊的家刻本,也有少数用开化纸,但数量极少,已是相当奢侈。

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渐行渐远的开化纸,一度被文人墨客称为“桃花

笺”,一说它以楮皮、桑皮和三桠皮为混合原料,经漂白后抄造而成;一说它以立夏嫩竹为原料,工经七十二道抄造而成,与太史连纸合称“一金一玉”。数百年来,好事者推敲失传的工艺,考据得知:制作“开化纸”的原料主要是山桦皮和生长在荆棘丛中的野皮、黄桉皮、葛藤等4种,其中的黄桉皮最为名贵,它皮质细腻、柔韧,要到白石尖那样的高山石壁上才能采到。制作开化纸的程序一般为:采料、炊皮、沤皮、揉皮、打浆、洗浆、配剂、舀纸、晒干、收藏……这些程序繁冗复杂,难怪开化纸弥足珍贵,却又渐行渐远。

开化纸让人想起陈列于埃及博物馆的纸莎草上的文字和图画。纸莎草距今已有4000至5000年的历史,其制造技术早已失传,原因是中国的造纸技术改变并取代了埃及的传统造纸工艺,加速了纸莎草的消亡。令人感慨的是,经过数十位博士的呕心沥血,纸莎草的部分制作工艺和功能如今已经恢复;而遗憾的是,开化纸的俊俏模样,却仍然费人猜测。

近代以降,开化政府屡屡斥资恢复开化国纸盛况,然而,尽皆无功而返、失望而归。1940年,上海文史馆馆长、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出版家张元济在谈及拟印《册府元龟》时说:“昔日开化纸精洁美好,无与伦比,今开化所造纸,皆粗劣用以糊雨伞矣。”此言或可一窥开化纸当年的盛况与堂奥。

四《后汉书》记载,蔡伦开启了造纸的历程。在此之前的“纸”是缣、帛一类的纺织品,“自古书

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但是,“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此时,蔡伦位列中常侍,以九卿之尊兼任尚方令,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蔡伦让工匠们把他挑选出的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其中的杂物烂掉了,纤维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黏糊糊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轻

薄柔韧、取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这正是今天的纸的滥觞。在如今这个“纸”将要被竖起的“屏”取代的时代,

一张纸能够做什么?我们不妨穿越岁月的迷雾,回到“纸”的原点,重新品读“纸”的芬芳。

很难想象,猎猎山风之中,我们的先祖如何开始寻找身边的便利物事——一枚甲骨,一片贝叶,一支竹篾,一匹绢帛,一张兽皮,一座铜鼎——将他们头脑中那些弥足珍贵的灵光初现,将心底里那些飘曳遥远的记忆一一写下来,刻下来,画下来,用石块,用麻绳,用木片,用浆汁,用模具。这是他们对朴拙生活最粗浅的理解和最生动的记录。

截竹为简,破以为牒。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笔底波澜,纸上乾坤。这是公元的第一个世纪,纸的出现改变了中华文

明的辙痕,也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轨迹。在大树下,在茅屋前,在丛林中,我们的先祖一步一个脚印,将人类对于童年的记忆书写在纸面上,留给无限广袤的未来。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曾经感慨:“今天,纸张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纸,世界将会如何。”

遥望那个时代,就在蔡伦尝试着让树皮在水中变得柔软服帖的时候,在不远处的恒河岸边,大月氏人一路向东,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由此萌芽。

就在蔡伦尝试着如何从植物中提取纤维的时候,罗马元老院推举涅尔瓦担任元首——由此拉开了安敦尼王朝“五贤帝时代”的华幕——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敦尼·庇护、马可·奥里略先后统治罗马帝国,换来了近百年宝贵的和平与安定。

就在蔡侯纸风靡整个东京(今洛阳)的时候,在遥远的爱琴海边,勤勉的古希腊人托勒密正在绘制第一份世界地图。1300年后的某一天,哥伦布从西班牙海岸出发,一路西行寻找遥远的东方时,他带着3艘帆船、87名水手,以及这本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那时,“北美大陆”还没有被发现,印度洋还是一片浩瀚封闭的海洋——纵使在今天,我们依然惊诧于托勒密究竟用何种办法洞悉了这个我们至今仍感觉陌生的世界。

这是纸诞生的那个时代。一张纸能开启怎样的文化传统?又能赓续怎样的文明样式?此事也许说来话长——

但是,答案不言自明。摘自《纸上乾坤》,李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版

王威廉的生活课 ◎陈培浩

一转眼,曾被视为“青春作家”的80后很多已经奔四,文学史上这个岁数上出了大成就的作家比比皆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严肃文学秩序稳固,并没有给青年们多少揭竿而起缔造经典的机会。但我们也注意到,一方面几年前借着“80后”等概念而集体出场的炒作少了,也失效了;另一方面一批还坚持写作的作家集体呈现出某种历史意识。张悦然的《茧》,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王威廉的《绊脚石》等作品,都表现出将个体置于共和国当代史乃至更深广的历史记忆谱系中审察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80后正在经历青春告别仪式。这种告别的实质是告别以新鲜代际经验为写作依托的路径依赖,在更宽广的历史意识中锤炼思想、美学风格,是在寻找汇入文学传统的分岔小径。在告别写作的青春状态方面,王威廉一直相当自觉。他新近出版的小说集《生活课》正是他努力的明证。

与韩寒的叛逆青春和张悦然的玉女忧伤这样的青春写作出发路径不同,王威廉一出场就显示了将荒诞和现实融为一体的思辨能力,如广受好评的《非法入住》《无法无天》《合法生活》“法三部曲”。日后,沿着荒诞这一路径,王威廉写出了《第二人》《内脸》《魂器》《当我看不见你目光的时候》等广受关注的小说。对于王威廉而言,告别青春并非告别青春题材,毋宁说是告别写作在题材、风格和思想方面的单一性。出道十年,王威廉的写作发展出荒诞书写、历史书写和灵魂书写三副叙事面孔。新近颁出的花城文学奖这样评价:“王威廉的写作既有西方现代派的荒诞与思辨,又深植于具体驳杂的中国经验。他的荒诞书写,叙事上步步为营,精神上噬心拷问。他以荒诞的镜像作为遁入无物之阵的现实见证,又在不屈不挠的精神跋涉中寻找获救的可能。他的小说,在结实的生命细

节中经营着深邃的精神象征,将创造性的诗化思维渗透于流畅细腻的叙事质地。王威廉的写作,超拔而非曲高和寡;时有荒凉而不沉溺黑暗,出示了独具辨析度的现代性气质。”这确乎是对他写作深入而全面的评价。

那么,《生活课》这部小说集又提供了作者什么新的、有价值的思考呢?这部小说集收录了《父亲的报复》《捆着我,绑着我》《胶囊旅馆》《书鱼》《绊脚石》《无据之夜》《云上,青春》《生活课》《鲨在黑暗中》《全世界受苦的人》《天使沉默》以及《生活课》十二篇小说。这些作品除了《书鱼》《鲨在黑暗中》偏于荒诞和奇崛想象之外,大部分偏于写实,小说也多以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为背景。这些小说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多鲜活直观的当下经验,比如《父亲的报复》中的拆迁、《绊脚石》中的高铁等等。不过重要的不是作家把哪些当代生活表象带进了小说中,而是他对当代经验的消化和重构中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深度生活。所以,“生活课”是现实生活对我们的教育,投影于我们心灵中产生的涟漪及由此而来的生命开拓;而非生活碎片的直接复制。这里包含的理论问题在于,一个青年作家在获得思力跃升过程中,该如何处理跟自身时代的关系?该如何既不脱离于他所独具的时代经验,又不囿于代际经验内部,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从而找到跟更深精神经验相交的可能。

回到前面青年作家告别青春的议题,我以为王威廉《生活课》的启发在于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写作的经验是一种穿透表象的内在经验,作家必须在同质性的当代经验中镶嵌以自身的精神结构。再没有任何时代比当下时代的经验更贬值的了。全国各地的人们在不同空间浏览着同一条新闻、同一个段子、同一篇爆款推文。作家如果不能在表象经验中沉进去,发

现尚未被发现的,说出尚未被说出的,把公共经验转化为深刻而内在的精神发现,这个作家就是失败的。我们看到,《父亲的报复》表面上写的是拆迁中的钉子户,涉及的却是迁徙社会中外来者的身份认同危机。这显然比一般的社会性视角更加深刻。其次,作家必须将同时代经验和超时代经验融合一起。正如阿甘本所说,成为一个同时代人并非在任何方面都同步于时代,而是必须死死地凝视时代的黑暗经验。可见,在阿甘本这里“同时代性”其实是同步与超越的结合。你既要携带时代独具的烙印,却不能被囚于时代之中,必须对时代有超越和反思。《捆着我,绑着我》与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名片同名,写一个长年在外奔波,只有在宾馆标准间中才能获得酣眠的业务员与一个女作家的意外邂逅,他在被女作家捆起来时获得了始料未及的安全感。这不仅是离奇的虐恋故事,它写的其实是一种倒错的认同:当颠簸和旅馆标准间成为一种生存常态,家反而成为一种异物。那么,当一个人只能在被捆绑中才能获得安全感时,那本该正常而如今成为异物的又是什么?这是王威廉对迁徙这种全球化时代经验的哲学追问。

再次,作家既必须见证并说出时代的疑难暗影,又必须迎难而上,在虚无的侵蚀下寻求得救的可能。《鲨在黑暗中》以象征性手法,将我们时代的精神难题放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考察,回答当代精神主体何以如此的问题,其中既有噬心的悲凉,但依然不乏拯救的期盼。最后,作家必须努力熔铸自身多样的美学风格。王威廉的小说往往面目各异,但又一以贯之。他对于小说对话性、诗化象征的意义建构模型有相当探索。

如果说青春写作只需要提供一种独特的经验就足以引人关注的化,告别青春的小说家则必须既不走别人的老路,也不重复自己的脚印;既提供深邃的思想,又提供个性的美学;既提供同步时代的经验,又提供沟通时代的经验。在这方面,王威廉走自己的路,却照见了更普遍性的东西。

《生活课》,王威廉/著,花城出版社2017年版

《东北大学往事:1931-1949》作者:张在军出版: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