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 诗词教学不妨试试吟诵...2015/04/30  · 健顺启发听众思考其中含...

Post on 11-Jun-2020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B02

2013

年11

月8

星期五

责任编辑刘丽

美术编辑庄雪婷

教科研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吟诵”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教学法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健顺向全体与会者做了名为“中华传统读书法——吟诵”的专题讲座。他指出,吟诵不是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相反,而是对中华读书传统的回归,因为中国古人读诗词就是吟诵。

徐健顺介绍了吟诵的历史。古代的雅乐非常盛行,其历史悠久、音韵动听、题材丰富和积淀深厚均胜过民歌,而雅乐的核心是吟诵,所有的雅乐都是从吟诵里生发出来的。舜命魁制天下之乐,并规定制乐原则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歌永言”的“永”就是拖长的意思;“声依永”说的是音乐就按照拖长了的话去做;而“律和声”即把拖长了的话放到音律上——宫、商、角、觖、徵、羽。

“所以我们古代的诗词文赋以及语文的教学,都是唱着来的。只要唱不错字,每个字都是很准确的,声母、韵母、声调很准。”他介绍,目前普及的一字一拍的读法和所谓“朗诵”的读法是1926年以后进入教育系统的,直到1930年代才开始得到推广,它在中国课堂上的时间其实还不到90年。而吟诵作为中国数千年来语文学科的最基本教学法,只是中断了几十年而已。他举例,行吟图和吟诗图是国画的一个经典题材,今天学国画的孩子还会画行吟图 和 吟 诗 图 。 他 曾 经 在Google中搜索,共有三千多幅。“我也搜过诵诗图、朗诵图、朗读图,一幅也没有,从来没有这个东西。为什么?国

画没有这题材。中国没有这件事情。诗从来都是吟的,不是朗诵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到底什么是吟诵?徐健顺说,吟诵分为吟和诵,诵重在根据诗句及其意境,在抑扬顿挫、读音长短上作处理;而吟则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音调,有了音乐的色彩。而吟诵“更重要的是味道,而非曲调”。他指出,理解和感情是最重要的,要有高低长短、轻重缓急。

他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详细讲解了吟诵的含义。他说,古代人吟诵这首诗,会把所有句尾“ang”韵的字都拖到“这句话一半那么长”,这是因为遵循吟诵的规矩,叫“入短韵长”。

《静 夜 思》里 有 6 个“ang”韵,以床开始,又以“ang”韵结束,全诗有近70%时间都是在发“ang”音。徐健顺启发听众思考其中含义:“‘光’这个字有什么含义呢?比如说换一个‘辉’有什么区别?你读‘床前明月辉’别不别扭?请问你床前这块地方有多大?有没有我们屋子大?你的感觉是没有的。但如果读‘床前明月光’,屋子有没有变大?有的,因为

‘ang’韵就是开阔的意思。李白坐在院子里,地方很开阔,这么大一片地方只有月光和我,所以这首诗的主题其实是‘孤独’。所以‘ang’韵很重要。”

近十年来,徐健顺的主要工作是和学生们一起奔赴全国各地,拜访数千位读过私塾的老先生,了解他们当年怎么读书的。结果发现,只要是私塾出来的先生全是吟诵的,因为私塾只教吟诵,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国各地,包括韩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都一样。经过文献研究发现,赵元任、叶圣陶、朱

自清、杨荫浏、俞平伯等很多教育界老前辈都写过吟诵的专著文章,都呼吁语文一定要吟诵。“我们把这些综合起来,真的觉得吟诵很重要,所以才出来推广吟诵。”

呼吁吟诵重回语文课堂

谈起目前吟诵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际推广情况,徐健顺坦言“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样的”,能做的就是石家庄、烟台、深圳、香港、广州,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地跑,与教育系统一起合作,努力推行。

“整个活动是教育部开展的,大多数学校都是刚刚起步。上个月,国务院参事室举办为期半年的全国的吟诵推广活动,目的是让吟诵广为人知,因为现在知道吟诵的人太少了,尤其是知识界和教育界。”

他说,明年吟诵推广活动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形势会更好一些。“我们有国家重大项目,有吟诵协会,主要告诉大家怎么学吟诵:第一,听吟诵讲座;第二,所有的吟诵资料均可公开免费下载。另外有大量免费的课程,有一两百个小时的课程,所以完全可以自学吟诵。”

“深圳的教学水平是非常高的,每次来感受都非常深,所以相信大家的吟诵一定会做得非常好。”徐健顺表示,吟诵能够重回中国语文课堂,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10月 25日,以“课堂,从知识走向智慧”为主题的第

29期“深圳教育论坛”在龙华新区上芬小学举行。中央民族

大学教授、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健顺、深圳市教科院教研

室副主任赵志祥携本市一线名师做客论坛,以示范课及讲座

的方式向全市各区400余语文骨干教师现场演示并详细讲

解吟诵艺术在古代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获得与会者高度评

价:“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展示,让我们见识到了传统艺

术与现代教学的高度融合。”

第29期“深圳教育论坛”聚焦吟诵艺术

诗词教学不妨试试吟诵

深圳教科院教研室副主任赵志祥在和同学们交流。

10月25日上午,400余名来自全市各区的语文骨干教师陆续抵达上芬小学,参与第29期

“深圳教育论坛”。这是论坛举办3年以来首次走入新区,也是首次落脚原村级小学。赵志祥表示,选择在此开坛,既有研究课堂从知识走向智慧的宏大目的,也能令全市语文骨干老师亲身感受新区浓郁的教研氛围,共享普通村小多年致力教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论坛的主角,是由福安学校语文教师胡红梅与上芬小学二年级(1)班孩子联袂演绎的一堂语文课——《宿新市徐公店》。这是一首由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绝诗,全文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那么,这么一首语言浅白易懂、国人皆耳熟能详的七绝诗,能登上论坛舞台的卖点在哪里呢?原来,胡红梅的创新点在于抛弃了传统的朗诵式教学,而采用了创新的吟诵教学法。

要学会吟诵,能准确辨认平仄是基础。胡红梅的课从传授学生平仄知识点展开。她告诉学生们,目前通用的汉语拼音中有四种读音,但在古代,一、二声统称“平声”,而三、四声则被称为“仄声”。为了帮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该知识点,引导学生

分别辨识百家姓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常见姓氏的读音类别。很快学生便能顺利区别“赵仄,钱平,孙平,李仄,周平,吴平,郑仄,王平”。

接下来,胡红梅迅速进入《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的具体教学中。她先请学生们齐诵一遍,再自己示范诵诗,请学生指出其中差别。学生发现,胡老师的版本在每一句的末字上均有明显的“拖音”,音长甚至超过了自己诵读全句的一半,而这是寻常课堂上老师从未传授过的诵诗技巧。“胡老师好像在唱歌一样”,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迅速勾起。

胡红梅说:“我背的方式不是读,而是‘诵’。”她告诉学生,平声字要读得长,长平的要读得更长一些;而仄声字和入声字则要读得短。这就是古代读书人吟诵诗词的方式,抑扬顿挫且富有音韵美。她指导学生将“篱落疏疏一径深”的“深”字拖长,并引导他们想象这样吟诵营造的诗意,“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稀稀疏疏的篱笆铺向了远方,把小径拉得好远。”最后胡红梅又向学生展示了“吟”,把该诗依古调唱了出来。她的教学示范令所有在场教师耳目一新,短暂的教学示范多次博得热烈掌声,不少老师甚至在其指导下也学起吟诵来。

“胡老师好像在唱歌一样”

□本报记者罗驭空

现场

朗读:清清楚楚地高声读诵。

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吟诵: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

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

吟诵的规则分两大类。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体诗、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基本的吟诵规则包括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及文读语音等。

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

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这些调一般为古体诗的几个调(有上中下之分),近体诗的平起、仄起各数调,读文则与此接近。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而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后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知识

吟诵VS朗读

“其一,我们看到一位语文老师,经过一个不长时间的学习,就能掌握吟诵技巧。第二个是我们看到孩子们学会也不难,不到 40 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掌握。第三是我们看到孩子们的状态很好,他们愿意学习,不愿意下课,这是我们老师最想看到的事情。这是吟诵起到的作用,就是会激发学习的兴趣,我们从孩子们的脸上可以看得到,这是很重要的。”

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健顺:

我们从孩子脸上看到了兴趣

评点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