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教科院语文教学离不开对汉诗文的吟诵 · 星期五 责任编辑 卢妮娜...

Post on 29-Oct-2019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诗歌不能直译

语文教学每天追求审美,似乎对于很多的学校、老师还不能够一下子做到很为宽广的一种普及。同样,再加上现在的语文教育在古代诗文的教学中,它仍然属于被忽视的、被残缺的部分。因此,绝大部分的时候,需要的可能还是朗读。

朗读,就是教孩子通过读来理解一个文本。而通过读来理解一个文本,尤其在诗这个问题上就显得非常重要,美国的一位理论家、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说“当人们试图对诗进行意译的时候,诗的本身就在这种复述中消失了。”这句话对大家有很大的警示作用。现在教古诗文基本上像教外文一样,把每个字的意思都注一下,注完成以后让孩子们读一遍。读完以后然后用现代汉语翻一下,若翻译得不好,那就是用糟糕的语言替代了美

妙的语言。即便是翻译得好,即便是有意义,那么这种意义本身就使得诗消失了。而诗造成的效果完全超出了其中字面陈述所造成的效果,也就是说诗是不能用字面去转译的。

诗歌和乐曲应该配合起来

“我写过一篇这首词的赏析就叫《甜甜的忧伤》。在文中,我说在现代流行歌坛中刘欢的歌可以跟辛弃疾的词相媲美,听刘欢的歌、读辛弃疾的词是绝配,刘欢有柔柔的、写给他太太的《璐璐》,柔肠百转;辛弃疾也有,辛弃疾柔美起来也无比的柔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陈国安说他曾给大学生做过一个演讲,讲唐宋史跟现代流行歌坛。比如李煜的词,拿去跟邓丽君的歌比比看,就十分般配;苏东坡的词,配合刘德华的歌也很合适;读柳永的词,可以听谭咏麟的歌等等。文化不会断裂,文化始终在一个民族所有人的生活中静静地流淌,就看你有没有慢慢体味它。

为什么学生读不出诗歌的忧伤

现在的学生大多用的是现在课堂教学中的读书腔。什么叫读书腔?所有的文章都读得激情高涨,尤其带到喜,尤其带到最,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就是这么干。作为老师千万要注意,教学要有感情,那个感情是具体的感情,有了具体感情的理解再来读、再用这个声音把理解的感情呈现出来,这就是不一般的光辉了。

小学语文教学叫“小”,“小”就要仔细,就要具体,就要手把手。陈国安说他上课特别关注孩子读书,他认为书一遍一遍的读,花时间去读,这个孩子就没有问题。

“所以我一直讲坚持读书,你多读就有感觉,有了感觉就能教学生。你自己读明白了,就能把学生教明白。”

吟诵,也就是读书法。它在中国古代整个教学体系中处于最基层。很多人说古人就是死记硬背

的,这里就要澄清一个概念:吟诵就是汉诗文的本来的读法,它和今天读法的最大区别是,它一般是

唱,或者它全部是可以唱,吟诵是有读法规矩的。

近日,深圳市教育局教科院科研项目——“让经典诗文的吟诵走进中小学校园”顺利启动。作为

项目的第一场活动,11月25日一场以“感受汉诗文的音韵美”为主题的教育论坛在宝安区实验学校举

办。论坛邀请到了徐健顺、陈国安两位专家和深圳各学校教学一线的老师交流吟诵的教学经验。

B02

2014

年1 1

月28

星期五

责任编辑卢妮娜

美术编辑

蔡培艺

教科院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汉诗文的吟诵现场互动

凤凰山小学在这一两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吟诵教学,学校希望用经典来认识孩子们,凤凰山小学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把诗文吟诵作为经典积累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学校相关负责人符卷老师说,作为这方面的初学者,学校也在边学习的过程中边摸索。

除了学校会请大师级的专家进行培训,老师会自费去外地学习外,学校很注重在科普研究方面的钻研,语文老师对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材的所有古诗词都标注平仄入声等等来诵读,而且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分类的吟唱。

与此同时,学校通

过打造一个书蕴校园的环境来净润孩子,学校的诗院里老师们先选了170多首的经典古诗词上架,为方便学生随时来阅读经典,也使孩子们能够时刻感受到古典诗文带来的无穷的魅力。不仅如此,对于诗文要求学生要做到背诵,仿吟,创调,就这样由易到难来慢慢的推进。不仅如此,学校还把吟诵也纳入到了学校的课程体系里面,使吟诵活动更加的规范、有序,比如说必修课程中,一到六年级都配有国学教材,利用吟诵的形式上课程,重在对经典的积累。同时还有“我爱吟诵”这样的读本,结合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古诗文,将“诵”和

“吟”结合起来教学。

□本报记者邹晨璐

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

“关门”弟子

为什么一定要吟诵

在古代整个教学体系和教学法的最下面的叫做读书法,这就是吟诵。吟诵是整个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最基层的教学法。它和今天读法的最大区别是:它一般是唱。吟诵不是一个好听不好听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它是对与错的问题。

汉字每一个字读这个音是有道理,也是有原因、有系统、有含义的。现在的语文从来不讲这些是因为西方语言学不承认。“现在教的是汉语文,用的是西方语言学理论。有人认为西方语言学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没有什么是放在四海而皆准的。”徐健顺说,研究中国汉字发音的这门学问叫声训,是训诂学的一种。

像读《登鹳雀楼》这首诗,如果逐字地蹦,就是按字面意思理解,诗不可能是字面的意思。它的意思取决于它的读法,再加上轻重缓急、高低都加进去,意思才出来。诗就不是生活的语言,比如说诗是押韵的,是整齐的,这些都是和日常生活语言不同,所以它就叫诗。

那么,这种与日常生活语言不同的情况下,它会把注意力从字面拉到它和生活语言不一样的地方。

最早的汉字造字的时候,这个字的读音的含义就呈现出来,所以训诂学是吟诵的理论基础。吟诵在古代属于小学。声音的含义,通过读法把某些字的读音的某个部分的含义给它突出出来,让读者了解到弦外之音和这首诗真正的含义。

这套读法、符号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读?如果不这么读,意思就变了吗?那为什么一定是这样读是对的呢?

徐健顺的研究表明,他现在收集了 100多种古代的小学课本,全部是有符号的。与此同时,他还做了文献的研究,古代的小学语言课本全都是有符号的。可以说一直到民国,翻开国语课本、白话课本,最早那十年白话文课本上也是有符号的。

教学生吟诵不必会唱歌

目前很多老师没有做吟诵,大多都是觉得自己不会唱歌。“我教过音乐老师、声乐的演员,还包括歌星、音乐学的教授等等,他们的成功率远远没有语文老师高。”

徐健顺说,越会唱歌的人越不会吟诵,因为他脑子全都给固化住了。一吟诵就问“哎,这拍子呢,这是D调还是E调?”但问题是这些东西都有了,还有感情吗?即兴吟诵的是此刻的感情,所以你不必会唱歌,根本不用跟学生拼唱歌,语文教师管的是理解。

徐健顺说,老师和学生们吟诵是要自己来吟诵的,要有自己的调子,好听不好听不重要,重要的是正确不正确。

此外就是吟诵符号,即声韵分析、注释有繁体、简体等。因为蒙学的教学课是要讲故事的,一套教学法千万不要只吟诵,教学是一整套系统在讲解才完整。

提问:徐老师,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观点说白话文运动之前的作品比较适合吟诵,白话文运动之后的作品比较适合朗读。一些现代诗做吟诵是很好,还是很美的,但是有一些为了吟诵而吟诵的现代诗还是很别扭的,所以我想说这个鉴定是怎么界定的?

徐健顺:我们叫“白话诗歌吟诵”,其实也可以不叫这个词,因为有些学者的认识不一样,我们可以叫“白话诗歌的唱”。白话诗歌有没有唱的呢?现在天天在唱的就是流行歌曲,歌词也是诗。但是所谓的现代诗大多数是不能唱的,为什么不能唱呢?是由于没有注意声韵,而且是以破坏汉语为手段来表达情感的,所以很难唱。但还是有一些注意声韵的诗是能唱的,比如像新月派的。

但我们这个白话诗歌的吟诵或者唱的目的并不是唱白话诗,而是让孩子们重新学会唱歌,自己做诗,自己做曲,自己唱,立刻唱,针对特定的人唱。回到我们中国的传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改变现代诗的创作方法,回到我们传统的以声音为途径的这样的路途上来。我相信白

话诗歌的吟诵一定是要落在创作上的,古诗文也是一样要落在创作上的。

提问:有老师提出可以让孩子自己创调,让他们自己吟,能够把自己吟得很好。如果说有这样喜剧功底甚至是一些民歌的功底,如果我们的孩子有这方面的熏陶,再加上吟诵,在自创调的时候会不会更多一些我们民族的韵味?

徐健顺:我想分两个层次说,当然,传统文化是教育整体,吟诵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只有做整体才有规模效应,这肯定是这样的。第二,孩子们自己来创调肯定是不如成熟的吟诵调好,但是这就叫学习,就是因为他不对、不好,所以才学习,如果大家来吟诵一下,各个都吟诵得很好,那这堂课就不别上了,所以我觉得这两个综合考虑一下应该就可以了。

陈国安:其实吟诵是帮助你更加能够从声音去体味、从情感的角度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的中国文学作品,它无非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昆曲本身就是一类文学作品很多腔调都是从昆曲里借鉴出来的。做这种熏陶,当然对孩子比较好的吟诵更有裨益。

陈国安

实践

凤凰山小学:

学校教诵读培育先行是关键

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徐健顺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