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美國科技教育協會(ess)是由一群華裔學人成 …2013/07/07  ·...

Post on 21-Jun-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www. AtlantaChineseNews.com P.O. Box 941070 Atlanta, GA 31141-0070 Tel:770-455-0880 Fax:770-452-0670 E-mail:info@atlantachinesenews.com

Atlanta Chinese News Friday, July 12, 2013

網路報www.AtlantaChineseNews.com新聞專線info@atlantachinesenews.com

NO. 04492Serving Since 1992

親愛的讀者:為了讓這份社區報紙內容更好更豐富,請您告訴商家,您的資訊來自亞特蘭大新聞,謝謝您!

B4

我自60年代臺灣政治大學畢業後,就迫不待急地趕到美國留學,沒想到這一“留”,竟然快半個世紀了。

在美國學業告一段落後的四十多年,我從沒有間斷過工作。我曾擔任紐約大學的圖書館員;當過紐約市小、中學的老師,和教育局的督學;後來進入聯邦政府,作為教育部管理層的官員,直至年前退休。回顧在各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我都收穫良多。但這些有薪酬的工作,都沒有給我由衷的滿足感。

令我感到足慰平生的一項工作,竟是我二十五年前開創的義務“副業”-- 協助中國農村貧困的學生和教師改善教學的環境和條件。它成了我的終身“眷戀”,我滿懷激情地投入,勞心勞力,無怨無悔。雖歷經多方的考驗和挫折,但也蒙受不斷的鼓勵和啟發,使我能夠在崎嶇和艱辛的進程中,始終懷著欣慰、鼓舞和感激的心情,努力追求,覺得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這刻骨銘心的投入和感受,主要基於父母對我的教誨和我的“故國遊子情”。

遊子心結我生在抗戰,長於內亂。自小就經常聽到中

國百年來被西方國家侵略,挨打受氣的歷史。鴉片戰爭、甲午海戰,中國人都是一敗塗地。抗戰期間,又受日本軍國主義殘酷的欺淩。我家在動亂中一再“逃難”。父母親屢屢創業,都因戰亂而屢屢丟敗。他們常告誡我們錢財是身外之物,只有自己的學識是跟著自己的,沒有人能奪走。因此,求學和努力一直是我牢記在心的立身之本。70年代的釣魚臺運動,激發了無數港、澳、台的莘莘學子的故國之念,遊子之情。大家都渴望有一個自強、安定、繁榮的祖國。在釣魚臺運動的數年中,我們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一起論國事,辦活動。儘管大家專業不同,興趣有異,但憂國憂民的心情卻把我們系在一起。我們深深認識到,祖國和民族的復興,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奠基於普及的、優質的國民教育。對此,知識份子尤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踏上國土1978年中美建交後,1979年我和丈夫呂克

群踏上國土,懷著激情去感受新中國的改變。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國家並沒有真正強盛起來。開國後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和影響深遠的文化大革命,使國家元氣大傷,人民仍然生活在“猶有餘悸”的政治恐懼和艱辛的歲月中。我們數次回國,情況雖然有所改變,但進展較緩慢。猶記有

一次,我和克群坐在火車上,看到窗外一群群在烈日下彎腰種植的農民,苦況依舊;一片片陳舊的設施和建築,百廢待興。真是百感交集,欲語無由。每次都憂心忡忡,滿懷感慨和焦慮而歸。為此,我們一直思考,上下求索:我們能為自己的同胞,自己的國家做些什麼?我們一定要有所作為!最後我們的結論是:普及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必需,是國家富強的基礎。國家面對重重困難,對普及教育,尤其是貧困農村地區的教育,難能兼顧及重視。這就給予我們極大的空間,在這領域能夠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我們深知力量有限,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能做多少就算多少。

科技教育協會1980年,一群美籍華裔學人(多半是在臺灣

成長和受教育的外省第一代),為幫助中國儘快 實現“四個現代化”,成立了科技教育協會(Education and Science Society, 以下簡稱 ESS),在美國紐約州註冊為非營利、非政治性、享有美國聯邦政府捐款免稅待遇的文教機構。協會的宗旨是促進中美民間文教交流,提升國內貧困地區的教育品質和普及科技知識。協會在初期,舉辦過多次高科技的論壇和培訓,並出版【科學月刊】。作為協會會員之一的我,藉著這個平臺,1988年開始在大陸推展《認助中國鄉村教育》專案,重點有三:提供圖書和資訊資源、提供助學金、和改善教學(包括師資培訓)。

從鄉村學校展開認助教育專案閱讀是教育的基礎,我們決定從推展《認助

鄉村學校圖書室》專案(簡稱《圖書室》)開始,為貧困農村地區的學校,成立《圖書室》,免費提供在中國出版的兒童和青少年圖書、教師的教學參考資料和有關農民種植養殖的科普讀物。困難的是我們沒有在中國推展項目、聯繫和取得受助學校信任的“管道”。經過多方探索,四處打聽,數次失望和徒勞,我們不氣餒,終於在1989年,在雲南和湖南的四所偏遠小學成立了 ESS

《圖書室》。記得其中一所雲南小學是在廟裡上課的,沒有書架就把圖書掛在繩子上。當看到孩子們饑渴地翻閱圖書時,我們似乎看到粒粒種子落進了土裡,時候到了,定會生根發芽。這個

《圖書室》項目,至今已經推廣至五千多所鄉鎮學校。

接著,我們發現還有許多農村的孩子(尤其是女童),由於家庭貧困,沒有機會上學。於是我們開始提供《助學金》項目。從資助33個學童開

始,如今《助學金》已經發放了兩萬多人次。同時農村教師的素質急需提升,我們就舉辦了許多大小型的培訓,每年都有七、八百沒有出過縣城的老師和校長,能坐在大講堂裡聆聽國內外學者講解教學的新理論和交流實踐的經驗,他們受到的震撼和啟發可想而知。學校教學的器材極需補充,我們便提供教學設備和器材…。一路下來,真是任重而道遠。ESS籌畫的項目,都是跟著國家的教育發展情況而調整,拾遺補缺,從前瞻中創新:逐漸地增加了兒童經典誦讀、鄉村學童夏令營(科學、音樂、閱讀),多媒體中心和關心留守兒童的專案。由於近年農村 留守的學生人數遞減, 他們都跟父母去外地城市打工了,但他們無心向學,又無一技之長,經常吃虧受欺,因此,我們計畫為農村的初中畢業生(尤其是女童)提供職技和綜合素質的培訓…。就這樣,從一個《圖書室》專案發展成為一系列的《認助中國鄉村教育》專案。(有關詳情,請參閱ESS的網址;www.esscare.org)。

募款和建立義工團隊二十五年來,推展過程中最困難,也是極欣

慰的,莫過於募集資金和建立海內外的義工團隊。向人“要錢”啟齒難,但是為了百年苦難的民族、為了復興中華,我們就能理直氣壯地開口了。支持和援助我們工作的人和機構還真不少,包括香港田家炳基金會、臺灣的信誼基金會、美國的黃汝斌基金會和譚氏文教基金會等和千萬的海外華僑和台港同胞。他們的信任就是我們的鼓勵和動力。值得一提的是捐助者中,最大的群體竟是收入菲薄的藍領、臺灣的老兵、小店的員工、還有退休的老人和一般的公教人員。想來他們推己及人,最能體會和深知只有教育才是富強的根本之道。

建立中國義工團隊是最大的挑戰。我們在中國並沒有所謂的“關係”。但透過口碑,不懈的打聽和聯繫,我們終於慢慢地建立了中國國內的義工團隊。藉著國內政策逐漸開放,ESS在海內外的志願者團隊也慢慢地擴大。現在的分工:ESS海外團隊負責籌畫、募款和督導;中國團隊負責聯繫、落實、和跟蹤。國內團隊大多是在職或退休的教育工作者,通過他們取得縣教育局和學校的瞭解和合作,項目就展開了。由於國內外文化和習慣不同,雙方都要不斷溝通和學習。我們認真做到以身作則,說話算數,以建立誠信的基礎。就這樣,ESS現在幾乎在中國每一省都有了代理人或代理機構。至於有人擔憂捐款會

不會被貪汙掉?對這一點,我們不能保證,但我們相信真想貪汙的人,不會看上捐助的小額捐款,而長期留在ESS義工團隊裡的成員,都是對國家民族和同胞有深切的關愛和期望的人。我們相交以誠,眾志成城,共同構造ESS精神。

助學不是做慈善事,更不是施捨要澄清的是我們從事的並不是慈善事業。

助學不是做善事,捐助更不是施捨。教育是興邦的根本。近代哲學家梁漱溟先生說“不平等待遇中,教育的不平等是最殘忍的”。幫助貧困兒童們受教育是所有國人,特別是知識份子,應盡的本分。

參與者也是最大的受惠者《認助中國鄉村教育》專案系列持續到今

天,決非某一兩個人的決心和毅志,而是靠集體的智慧和努力,建築而成的。參與者也是最大的收益者。在過程中,我們體會到重視教育是深入民心的寶貴中華傳統,我們接觸到許多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感受到同胞之間的大愛,這些欣慰的親歷,充實了我們的生活,豐富了我們的生命。

我們慶倖ESS起到了海內外的“橋樑”的作用、讓海外華僑的關懷滋潤到貧苦學童的心田、把資源和期望傳遞到祖國偏遠的鄉村。國父孫中山先生主張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孔子的服務意境更高 --“參贊天地之化育”。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正如捐款人區權先生所說“錢存在銀行裡利息是有限的,投資在孩子的身上的利息是無限的”,又如田家炳先生說“中國的希望在教育”。ESS歡迎大家參與

ESS 是一個很小的民間草根文教機構,我們把有限的資金和人力,用心地把教育目標和受益物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探索不同的運作模式,提供學校最合適的支援,用小捐款發揮高效益。

我們希望有更多人加入ESS的工作行列。雖然中國今年經濟成長快速,但仍有部分地區貧窮,加上地廣、人多,有極大的空間讓我們發揮參與。只有大家一起來關注教育,國民素質才能提高,民族復興,國家繁榮安定才能實現。

前言:“教育兒童數年,造就他們數十年,造福國家民族數百年”美國科技教育協會(ESS)是由一群華裔學人成立的非盈利、非政治性的文教機構, 自1988年起實施《認助中國鄉村教育項目系列》計劃, 碩果累累。今秋九月,ESS將舉辦一場慈善演唱會,望以讓大家對ESS有更多的了解和參與,共同為中國鄉村教育奉獻愛心。為此我們將發表一系列有關文章,敬請關注。

無聲潤教化 故國遊子情喬龍慶

ESS推展《認助中國鄉村教育專案》系列二十五周年的感言與回顧

蘇勒(Sule)寺車子來到了一個市中心的蘇勒 寺。這

是一座印度與緬甸混合風格的寶塔建築。據傳說塔建於釋迦牟尼時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緬人深信塔內供有一根佛祖的頭髮,是佛祖釋迦牟尼親自交給兩位緬甸的商人從印度帶回緬甸的。這座仰光市中心金圓頂的寶塔已成為緬甸與仰光近代的政治運動上一處民眾聚集的地方。這裡是 1988 年與 2007 年的反對軍政府,親向民主大遊行的匯集處。

大家對緬甸的現政頗為好奇,對導遊發了一些問題,想聽聽緬甸當地人的看法。這位緬甸導遊忒文(Tay Win)先生相當小心拘謹,不敢在覽區隨意發言。他說,只有在旅遊車上,對我們這些外國旅客才可以略談一下這個敏感問題。不由想起了台灣時那段“白色恐怖”的歲月。在那樣的政治環境下,“禍從口出”是箴言,小老百姓最好還是少發表意見吧。

車子在前往卡拉瓦 佛學院的途中,忒文特別指給我們看昂山素季住的那棟房子。在這位緬甸導遊言辭隱晦的介紹裡,不難聽出緬甸一般老百姓對軍政府的不滿,與昂山素季在他們心中的地位。

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昂山素季是被緬甸人尊為“國父”的昂山

將軍之女。昂山將軍是現代緬甸獨立運動的領袖。昂山素季1945年出生於仰光,1947年,在她兩歲的時候,昂山將軍被刺殺。

1960年,其母被任命為緬甸駐印度大使,昂山素季便隨母親離開了緬甸去了印度,接觸到甘地的政治與哲學思想。1963 年,18 歲的昂山素季被送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哲學、政治學與經濟學,畢業後留校任職。由於當時緬甸正值奈溫將軍統治時期,昂山素季由於政治原因,無法回國,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吳丹幫她在紐約聯合國辦事處謀到助理秘書一職。後來又在不丹外

交 部 等 處任職,前後在 緬 甸 以

外的國家生活了28年。1988年,昂山素季之母中風病危,她匆匆

回到仰光,照顧因中風病危的母親。時值緬甸人民發起反抗軍政權的遊行示威,遭到軍隊和員警的殘酷鎮壓,舉國瀰漫著恐怖氣氛。很多受害者、激進分子與退役高級軍官要求她出來領導民主運動。1988年8月8日,軍隊向遊行示威者開火,官方稱之為“8888 暴動”。1988 年 8 月 26日,仰光近百萬群眾在瑞德貢大金塔西門外的廣場集會,昂山素季第一次面對這麼多的民眾發表了演說。她父親昂山將軍在緬甸人心目中的崇高威望,給昂山素季帶來了不同凡響的政治影響力,這也是她第一次演講就能感召眾多緬甸人的重要原因。同年9月,昂山素季組建了緬甸全國民主聯盟,並出任總書記。民盟很快發展壯大,成為全緬最大的反對黨。1989年7月20日,軍政府以煽動騷亂罪名,對昂山素季實行軟禁,她拒絕了被驅逐出境而獲人身自由的條件。

1990年的人民議會選舉中,由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以超過60%的選票,贏得了超過80%的國會席位,但選舉結果被軍政府作廢。1991年昂山素季獲諾貝爾和平獎。其後她被軍政府斷斷續續軟禁於其寓所裡長達15年,直到 2010 年 11 月方才獲釋。(行文至此,緬甸2012年3月31人的人民議會選舉中,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又以壓倒性的票數獲勝,昂山素季正式成為議員。)

卡拉瓦佛學院(Kalaywa Tawya)卡拉瓦佛經研讀中心,是一間以研讀佛

經與傳授現代知識並重的一所住校的佛教學院。學院位於納伽海音穀(Naga Hlainggu)山丘上,現有和尚、尼姑、修道士、神學生與見習生共1300人左右。校務是由緬甸外交部的一個委員會、國際佛教傳播大學、與此校的校長聯合管

理。經費來源則多來自外界的捐助。關於此學院的成立,還有一段傳說:在

1938-1939 年間,人們看到納伽海音穀山丘上發出亮光,便開始上山挖掘,結果竟發掘出許多上面刻有菩薩神像的石碑石片,想必是千百年前,山丘上原建有許多寺廟寶塔之故。於是便由高僧卡拉瓦薩亞道(Kalaywa Sayadaw)主持,在山丘上重新建立一座寶塔來安放這些出土的聖物。後來,築建在此山丘上的佛學院便以卡拉瓦(Kalaywa)為名。

車子將我們送到了學院的大門口。院內一大片綠草鮮花,林蔭夾道,環境相當優美。地陪安排本團這個時間來參觀,主要是讓我們可以看到佛學院的學生們來飯廳吃飯的光景。我們在食堂外面的走廊旁邊靜候,不一會便看到一群披著橘紅色袈裟的大小和尚,每人拎了一個飯盒,排隊進入食堂。他們的年

齡參差不齊,從八、九歲到二、三十歲不等。然他們的面部表情卻極為相似:全是面無笑容,也沒什麼表情。待他們進入食堂後,我們又從食堂的門窗看他們用餐。按學院寺廟的規矩,僧人午後皆不進食,換言之,午餐也就是他們一天裡最後的一頓飯了。飯菜之內容,則全賴捐助者之慷慨。難怪他們一個個看上去都面有菜色,清瘦之至。

繼和尚食堂,我們續往參觀佛學院內的女尼宿舍,看到一群剛吃完飯正在洗碗的女尼學生。她們都很年輕,年歲相仿,到約只有十來歲吧,表情也比較活潑輕鬆,與同齡的一般女學生沒有多大差別。我們還有機會與他們指手畫腳地用英文交談了一下。在院內還看到一位留著頭髮的通學生。她說她不住在庵內,每天來此上課讀經雲。

我不知道這些大小和尚心裡在想什麼,不過至少從他們的眼神裡,看不到一點歡欣愉悅與年輕人應有的朝氣與衝勁。地陪在車上告訴我們,在緬甸,男孩入寺當和尚是很平常的事,主要是為了受教育。因為緬甸沒有國民義務教育,進寺院當和尚,除了學習經文之外,還可以有機會受點普通教育,這也成為貧困家庭孩子受教育的唯一途徑,當了幾年的和尚之後,可以隨時退出。地陪導遊忒文他自己年輕時就曾當過幾年的和尚。他也講了一下佛教裡對“慾念”的看法:所有人間的罪惡皆來自人慾,若能做到無慾,個人能得到內心的平靜,社會也會和平安詳。他一再強調,無慾能使人得到內心的平安喜樂。

我相信一個人要是真能完全看破紅塵了無慾念,他必然是與世無爭,內心平和。不過這也許只是一種違反人性遠離現實的烏托邦吧。從那一群食堂裡和尚學生們木然無光的眼神

裡,我看到的不是內心的平和,而是一種無奈無言的惆悵。

超克塔機(Chaukhtatgyi)大臥佛寺旅遊車將我們送到超克塔機大臥佛寺

前。大臥佛寺離仰光的大金寺不遠,是一棟金屬屋頂,大廳式的現代平頂建築。一支支的鋼架與落地大玻璃窗,倒有點像飛機場的大廳。大佛長59.28米(195英尺),高30.4米(100英尺),頭部有兩層半樓高,佛面朝南,採右向半臥姿,雙腳併攏。大佛像是置於一個高5英尺的平臺上。大佛像始建於1899 年,1973 年時擴建,今佛身長65.85米(216英尺),大佛的雙腳底板上印有佛祖釋迦牟尼的生平故事。

在這個像火車站飛機場的現代大廳裡,望著這座紅白分明光鮮滿面的摩登大佛,不由想起了在無錫與香港參觀過的那兩座為觀光而建(一己之見,非官方說法)的巨佛,不過,那兩佛像至少還是在郊外,還有些自然景觀。我拍了幾張這座半躺臥佛的相片,算是作為到此一遊的紀念,當然更談不上絲毫的宗教情操了。

緬甸國家博物館、貨船、中國城下午,我們參加了一個《仰光重點遊》的

自選節目,包括參觀緬甸的國家博物館、中國城的街道市場、與仰光河上的貨運船。國家博物館是一棟五層樓的建築,分別展出緬甸的歷史、文化、文學與多種民族的服裝風俗等。我們到每一層走馬看花地逛了一圈,還看到緬甸最後一位國王的獅冠與寶座。這是一個蠻有意思的綜合性博物館。

從博物館出來,車子將我們送到仰光河畔的碼頭區。除了停泊的渡輪、貨船、客船、遊艇外,還有許多攤販與居民在玩一種踢球的運動,有的蹲著抽煙,有的在閒聊,地上果皮紙屑處處可見,予人以一派雜亂的感覺。地陪帶我們到一艘當晚即將啟航的貨客船上參觀,看到船上的貨艙與客艙皆極為簡陋。仰光河上運輸頻繁,眼前所見應該就是一般民眾之生活了。

從碼頭來到一個的中國城主街。仰光的華人人口不少,再加上今天正好是農曆除夕夜,大街上掛燈結彩,人群熙攘,店鋪內年貨堆積,顧客潮湧,又正好是禮拜天,每一家餐館前皆是車水馬龍之盛況,再加上一批批來此湊熱鬧的觀光客,將中國城擠得水洩不通。我對美國大城市內中國城一般特有的擁擠髒亂一向是沒有湊熱鬧的興趣,無奈只得隨著地陪逛了一圈這個被列為“景點“之一的仰光中國城。隨後我們被帶去 Thiripyitsaya Sky Lounge 餐廳晚餐。這間“空中餐廳”是在一座大樓的第二十層樓上。仰光市內高樓大廈不多,從餐廳四周的落地玻璃窗,可以俯覽整個仰光市,美妙之至,為今日的仰光之遊畫下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仰光一日仰光一日夏署芳

卡拉瓦佛學院學生的午餐卡拉瓦佛學院學生的午餐

超克塔機寺的大臥佛超克塔機寺的大臥佛

【 副刊散文】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