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外道宗 #概述(上)Ÿ³频/北塔法师讲法音频... · •3....

Post on 05-Jun-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第二讲:外道宗义概述(上)

宗义

为什么要学习外道宗义?

•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总体原因

• △ 学修经论,扫清障碍——具体原因

提纲

•一、什么是“外道”

•二、“外道”有哪些

•三、如何评价“外道”

二、“外道”有哪些

三、如何评价“外道”

一、什么是外道

什么是“外道”

• “心外求法,是名外道”?

什么是“外道”

• “心外求法,是名外道”?

• 毗婆沙师、经部师、经部行中观自续派、

应成派,是外道?

• 商羯罗、王阳明、贝克莱,不是外道?

什么是“外道”

• 【近义词】

• 1. 游离于佛教宗轨之外,是为“外教 (bāhirika, ཕྱི་རོལ་པ།, an alien character)”。

• 2. 别于内道佛教部派,是为“别部 (nikāyāntara*, གཞན་སྡེ། another school)”。

• 3. 宣说岸边洗礼、筑起高台进入其中为生 善趣之方便,是为“外道(tīrthika, མུ་སྡེགས་ བྡེད། heretic)”

什么是“外道”

• 【定义】

承许尽一切过、圆一切德之导师,承许彼

所说之正法,承许通达粗细补特伽罗无我随一

之见解者,是内道佛教徒;承许此三对立方者,

则为外道。——扎巴希珠《一切宗义摄要》

• 【扩展理解】

• 于佛法僧三宝之外另许正归依处者=外道

• 承许否认四法印之宗义者=说外道宗义者

归依 śaraṇaṃ gamana སྐྱབས་འགོ། Take refuge

śaraṇaṃ gamana

庇护所,洲渚,舍宅 走向,投靠

重点概念:归依

世尊!吾今朽迈,往昔已来,造作众恶,未曾作福,未更修善,又所不行离于怖畏救护之法。善哉!瞿昙!为我说法,使我命终有所救护、屋宅、归依、逃避之处。

——《别译杂阿含经》

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生如是心:‘我当穷未来际,于一切有情,为作归依、桥船、洲渚,救济覆护,常不舍离。’善现!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利益安乐心。

——《大般若经》

皈× 归(歸)√

= + +

歸,女嫁也。——《说文解字》

总归依体:以余境为救助者而由自力加以期盼之思。(སྱིར་སྐྱབས་འགོའ་ིངོ་བོ་ཡོད་དྡེ། ཡུལ་གཞན་ལ་རང་སོབས་ཀྱིས་དབུང་གཉྡེན་དུ་རྡེ་ལོས་འཆའ་བའྱི་སྡེམས་པ་དྡེ། དྡེའྱི་ངོ་བོ་ཡྱིན་པའྱི་ཕྱིར།) ——扎巴希珠《般若总义》

一般而言,“归依”的本质是

自愿把某一个对象作为救助者加以期盼的决心。

为什么要归依

1.自己对某一种情形心生恐惧。

2.信任对方有让自己脱离恐惧的能力。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无量寿经》

归依的类型

归依有二:1.常流归依、2.殊胜归依。

1.常流归依,如归依世间龙神等之归依。

2.将三宝随一作为救助者,由自力加以期盼之思,是殊胜归依之相。此分共三士之归依三种:

(1)自身怖畏恶趣苦,认可三宝有救脱此苦之能力,而由自力将三宝作为救助者加以期盼之思,是共下士之归依。

(2)自身怖畏一切生死之苦,认可三宝有救脱此苦之能力,而由自力将三宝作为救助者加以期盼之思,是共中士之归依。

(3)见一切有情为生死苦所逼恼,认可三宝有救脱此苦之能力,而由自力将三宝作为救助者加以期盼之思,是共上士之归依。——弘教尊者《般若总义》

思考

• 1. 外道有没有归依?

• 2. 归依佛的人是不是佛教徒?

• 3. 刚出生的小孩,是不是外道?

• 4. 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是不是佛教徒?

• 5. 佛是不是佛教徒?

三、如何评价“外道”

二、外道有哪些

一、什么是“外道”

外道有哪些

•宗教 / 哲学

•此处主要谈宗教

各种分类方法

各种分类方法

按进化论

原始宗教

民族宗教

世界宗教

各种分类方法

按进化论 按主神

原始宗教 一神论

民族宗教 多神论

世界宗教 泛神论

各种分类方法

按进化论 按主神 按起源

原始宗教 一神论 自然宗教

民族宗教 多神论 创生宗教

世界宗教 泛神论

各种分类方法

按进化论 按主神 按起源 按时间

原始宗教 一神论 自然宗教 传统宗教

民族宗教 多神论 创生宗教 新兴宗教

世界宗教 泛神论

各种分类方法

按进化论 按主神 按起源 按时间 按地域

原始宗教 一神论 自然宗教 传统宗教 闪族宗教

民族宗教 多神论 创生宗教 新兴宗教 印欧宗教

世界宗教 泛神论 东亚宗教

非洲宗教

……

本讲介绍范围

按地域

闪族宗教

印欧宗教

东亚宗教

非洲宗教

……

一、闪族宗教

二、印度宗教

本讲介绍范围

一、闪族宗教

二、印度宗教

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犹太教 JUDAISM

• 相信唯一的神(上帝,耶和华 God, Jehovah)

• 遵守摩西律法

qāran / cornuta

十诫

诫律 犹太教 天主教/

圣公会 东正教 信义宗

我是你的上帝 1 前言 1

1 不可信仰别神 2

1

不可拜偶像 2 2

不可滥用上帝之名 3 3 3 2

守安息日 4 4 4 3

尊敬父母 5 5 5 4

不可谋杀 6 6 6 5

不可奸淫 7 7 7 6

不可偷盗 8 8 8 7

不可作假见证 9 9 9 8

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 10 10 10

9

10 不可贪恋别人的财产

犹太教 JUDAISM

• 相信唯一的神(上帝,耶和华 God, Jehovah)

• 遵守摩西律法

• 先知与弥赛亚(Prophet and Messiah)

犹太教的经典

• 希伯来圣经(Hebrew Bible)

对应于基督教圣经的《旧约》(The Old Testment)

分三部分:摩西五经(Torah)、先知书(Navim)、圣录(Ketuvim)

• 塔木德(Talmud)

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间,记录了犹太教的律法、条

例和传统。 分三部分:

密西拿(Mishnah):口传律法

革马拉(Gemara):口传律法注释

米德拉什(Midrash):圣经注释

基督教 CHRISTIANITY

• “耶稣基督”(Jesus Christ)

基督教 CHRISTIANITY

• “耶稣基督”(Jesus Christ)

• 十二使徒与保罗(apostles and paul)

基督教 CHRISTIANITY

• “耶稣基督”(Jesus Christ)

• 十二使徒与保罗(apostles and paul)

•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与第一次尼

西亚公会议(First Council of Nicaea, 325)

基督教 CHRISTIANITY

• 早期基督教

• 天主教 东正教

• 新教 天主教

基督教 CHRISTIANITY

• “耶稣基督”(Jesus Christ)

• 十二使徒与保罗(apostles and paul)

•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与第一次尼

西亚公会议(First Council of Nicaea, 325)

• 罗马帝国分裂(395)与东西教会大分裂(1054)

•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 1517年起)

基督教 CHRISTIANITY

• 1.神(上帝):圣父、造物主,全知全善全能

• 2.耶稣:圣子

• 3.圣灵

• 4.教会

• 5.救赎与永生

• 6.末日审判

天主教与新教的区别

• 【新教三大口号】

• “唯独圣经” Sola scriptura

• “唯独信仰” Sola fide

• “唯独恩典” Sola gratia

天主教与新教的圣礼

• 【天主教】

洗礼、坚振、圣体、告解、终傅、神品、婚配

• 【新教】

洗礼、圣餐

伊斯兰教 ISLAM

• 穆罕默德(571-632)

• 四大哈里发

阿布·伯克尔 欧麦尔

奥斯曼 阿里

• 穆阿维叶(606-680)与倭马亚王朝(661-750)

• 什叶派与逊尼派

伊斯兰教 ISLAM

• 六大信仰:信真主、信使者、信经典、

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

• 五大功修:念、礼、斋、课、朝

伊斯兰教 ISLAM

• 六大信仰:信真主、信使者、信经典、

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

伊斯兰教 ISLAM

• 六大信仰:信真主、信使者、信经典、

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

• 五大功修:念、礼、斋、课、朝

本讲介绍范围

一、闪族宗教

二、印度宗教

传统印度宗教哲学派别

• 【六大正统派】

• 数论派、瑜伽派

胜论派、正理派

弥曼差派、吠檀多派

• 【三大非正统派】

• 顺世论、耆那教、佛教

婆罗门教 / 印度教的三大核心思想

• 吠陀天启 《梨俱吠陀》(歌咏明论,ऋग्वेद ,Ṛgveda)

《娑摩吠陀》(赞颂明论,सामवेद,Sāmaveda)

《夜柔吠陀》(祭祀明论,यजुवेदः ,Yajurveda)

《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अथवववेद,Atharvaveda)

• 祭祀万能

• 婆罗门至上 婆罗门—剎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教 / 印度教的经典

• 《吠陀本集》

• 《梵书》brāhmaṇa

• 《森林书》āraṇyaka

• 《奥义书》Upaniṣad

婆罗门教 / 印度教的三大核心思想

• 吠陀天启

• 祭祀万能

• 婆罗门至上

数论派 SĀṂKHYA / 瑜伽派 YOGA

• 【二元】自性(prakṛt)、神我(puruṣa)

• 【二十五谛】

觉(buddhi)或大(mahat)

我慢(ahaṃkāra)

五唯:色、声、香、味、触

五知根:眼、耳、鼻、舌、皮

五作根:口、手、足、肛、阴

意根

五大:地、水、火、风、空

+神我

数论派 SĀṂKHYA / 瑜伽派 YOGA

• “因中有果论”

• “三德”:喜、忧、暗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