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在嘉定 月是故乡明 - images.shobserver.com · 馆的公函,...

Post on 30-Jul-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15知沪·连载·广告2018年 12月 14日 星期五www.jfdaily.com

编辑:沈轶伦 执行编辑:张克伟

WEEKEND

■ 本报记者 沈轶伦

顾维钧在嘉定:月是故乡明顾维钧越是到了暮年,越是强调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在和孙辈玩耍的时候,他会告诉孩子们他记忆里的家:“我记得,嘉定城中古老的法华塔、江南最大的孔庙、城西门的顾家老宅,以及家乡的塌棵菜和罗汉菜。”

家人曾建议他去联合国申请“无国籍”证明,顾维钧严词拒绝了。他说:“我怎么是没有国籍的人呢?我一生都是中国人。”

笃鲜腌

上记忆海

顾维钧 (1888-1985),曾任国民政府驻法 、 英大使 ,联合国首席代表 、驻美大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杨雪兰,1935 年生于上

海,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副总裁,美国百人会首任会长和创始人之一

1984年 10月 18日,顾维钧在美国寓所里手书两句诗———“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此时的他,已经 97岁。他将这幅书法遥赠嘉定博物馆,这一年,距离他第一次离开中国去美国,已经过去了整整 80年。

由于长年担任驻外使节工作,顾维钧人生中的大部分时光在海外度过。私底下,他的生活习惯非常洋派。在家里,他和家人说英语,到了晚上,他要穿着整齐的正装吃西餐,身后还站着一位侍应生腕挂白餐巾随时服侍。

然而,在继女杨雪兰的记忆里,顾维钧越是到了暮年, 越是强调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对这位已经将英语作为日常用语的老人来说, 究竟是什么促使他开始重拾书法,重新打开线装中国典籍阅读?

在和孙辈玩耍的时候,他会告诉孩子们他记忆里的家:“我记得,嘉定城中古老的法华塔、江南最大的孔庙、城西门的顾家老宅,

以及家乡的塌棵菜和罗汉菜。”

在离开人世半年前,1985年 5月, 他用有点歪斜的笔,再次默写了那首千百年来感动过千百万中国人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绕过大半个地球, 顾维钧终究不曾忘怀,嘉定,是他的故乡。

从嘉定出发

嘉定,秦时属会稽郡娄县;南北朝时,

娄县分置信义县,遂隶属信义县;信义县又分置昆山县,便隶属昆山县。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1218 年 1 月 7 日),分昆山县东 5 乡 27 都置嘉定县, 以年号为名,建县治于练祁市(今嘉定镇),风景秀丽,闻名遐迩。

资料显示:嘉定自宋以后,境内名胜景观渐多,尤以 50多个私家园林为最。1928年创建于嘉定镇内的奎山公园 (现汇龙潭公园)为县境内最早的公园。抗战时期至建国前夕, 私园和公园大多毁于战火或被移作他用。1949年后,明代江南名园秋霞圃、古猗园修复后丰姿再展,始建于南宋的孔庙、五代的南翔寺砖塔光彩重现; 以奎山公园残存景点为基础扩建的汇龙潭公园面貌一新; 始建于南宋的法华塔于纠偏修葺后恢复初建时原貌,与州桥老街保护区构成“四桥拱一塔、二水绕三楼”的独特景观。此外,还有数十座古石桥、古寺、古树、书院、纪念亭阁、名人墓葬等诸多古迹。

嘉定,在近 800年的历史发展中,文教昌明,科第不绝。宋代有进士 12名,明代有进士103名,清代有进士 77名(其中状元 3名)。

元代学正王子昭捐田 2700亩助学,开兴学育才之先河;明代嘉靖年间,归有光徙居嘉定讲学 13 年,人称“隆庆之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归有光之真传也”。明嘉靖、隆庆年间,朱鹤始创嘉定竹刻,融书法、绘画、雕镂于一体,

与其子朱缨、孙朱稚征合称“三朱”,名噪海内。1843年以后, 嘉定的经济文化发展深受西方影响,人文郁盛。饮誉海内外的职业外交家顾维钧、曾任驻法国巴黎总领事的廖世功、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的胡厥文, 中国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活动家顾作

霖等,均是嘉定的骄傲。

顾维钧,字少川,1888年 1月 29日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3岁时,入旧式私塾读古文经典。1898 年,百日维新,当时他才 10

岁,但已清楚地记得周围的人都模模糊糊地希望变革成功。维新虽未成功,但关于“新”的理念影响了他, 让他渴望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虽然还是孩子, 但顾维钧决定, 不走科举仕途。

1899年,顾维钧考入上海英华书院,开始接受西式教育,1901年考入圣约翰书院。

一次经过上海市区的外白渡桥,顾维钧看见一个英国人坐着黄包车,拉车上桥本来就很累,他还用鞭子抽打车夫。顾维钧愤怒地斥责他:Are you a gentleman?(你算不算是个绅士?)还有一天,为避开马路上的车辆,顾维钧骑自行车跟在一个骑车的英国男孩后面骑上了人行道。 租界英国警察放过了前面的男孩,

却将顾维钧逮住,还要罚款。这种区别对待令他感到不公。 顾维钧说:“我不知道有这个规矩,我是跟在英国男孩的后面的。”但警察就只罚中国人。回忆这段往事时,顾维钧告诉子女:

“当时我年岁太小,并不理解政治变革,但我能感到,有些事很不对劲,有些事应该得到纠正。

我从小就受到影响, 感到一定要收回租界,取消不平等条约。十五六岁的时候,我就决定今后要从事外交政治。”

16岁时, 顾维钧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专攻国际法及外交。当决定出国留学后,顾维钧决定剪掉辫子。理发师犹豫了一阵,再三问他是否真剪掉辫子。他说:“是的。”于是理发师鼓起勇气替他剪了辫子, 并向他加倍收费。顾维钧将辫子用丝带扎好, 带回家里交给母亲。

母亲大吃一惊,哭了起来。这一年是 1904年。8

月,顾维钧和同学一行七人赴美留学。此时距离辛亥革命,尚有 7年。

海外赤子心

杨雪兰曾去哥伦比亚大学找过继父的成绩档案。出乎她意料的是,顾维钧在哥大起初两年的成绩多为 D和 C-,杨雪兰还特意去电咨询哥大老师,是否在 1904年 D和 C标志别的意思。老师们回答,和今天一样,就是中下和不够优秀的意思。 原来顾维钧并不是个学霸, 或者准确地说, 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学霸。 杨雪兰由此感慨:“可以想象一个年轻的中国男孩初到异国他乡,在读书时遇到多大的困难。”

但到了第三年和第四年,顾维钧的成绩就开始上升。在哥大,他主修国际法与外交,由穆尔教授指导。除了学习,他参加了通常由法学社主办的讲演和辩论比赛,当上了大学辩论队的代表,这在当时引起了一定震动,因为顾维钧是队里唯一一个外国人。此后,各俱乐部和社团时常邀请顾维钧去演讲。顾维钧演讲的题目通常都是有关中国的———中国的形势、中国的问题、中国的前途。他还参加了《旁观者》杂志编辑部成员的合格考试,四年级时当上了总编辑,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这是了不起的荣誉。

他成了校园里的活跃人物,后来还参加了戏剧社。一度,他想毕业后办报纸,也想过当律师,

但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顾维钧为国效力的梦想再次被点燃。

1912年 2月,顾维钧收到中国驻华盛顿使馆的公函, 袁世凯总统邀请他去他的办公室当英文秘书。 此时的顾维钧还没有完成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业,本想拒绝。导师穆尔教授知道这事后说, 他知道顾维钧读书是为了准备服务国家的, 而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顾维钧问:论文怎么办呢?导师接受顾维钧已经完成的论文引言部分, 将之作为博士论文。 顾维钧回国,从此踏入政坛。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赴巴黎参加巴黎和会,据理力争山东归属问题,面对损害中国主权的和约,代表团最终拒签。顾维钧这样记录:“这天清晨,我驱车缓缓行驶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觉得一切都是那样黯淡———那天色、那树影、那沉寂的街道。我暗自想象着和会闭幕典礼的盛况,想象着和会代表们看到中国代表座席上空荡无人时,将会怎样的惊异和激动。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震动。”

弱国无外交,但弱国有外交家。

1966年, 顾维钧从任职了 10年的海牙国际法院退休,从此在美国纽约专心和太太严幼韵享受天伦之乐。继女杨雪兰从小认识“顾伯伯”,如今成为一家人,更能近距离接触这位外交家的风采。生活中的顾维钧幽默、风趣,非常喜欢一切新鲜好玩的事物,这与他在肖像照中表现出的严肃判若两人。

一次,全家计划去南美旅游,但顾维钧没有护照。家人建议他去联合国申请“无国籍”证明。顾维钧严词拒绝了,他说:“我怎么是没有国籍的人呢?我一生都是中国人。”

最终,他再也没有出国旅行。

“无嘉不成教”嘉定的书院, 自宋至清先后有 12

所。宋代,录判龚天定在拱星桥建北府书院。明正德十二年(1517),督学张鳌山与南京户部员外郎胡缵宗在留光寺建练川书院。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知县韩浚在东城一图建明德书院。 明天启四年(1624),魏忠贤欲捣毁天下书院,知县谢三宾为保存明德书院,易名为劝农公署,

明崇祯元年(1628)复称明德书院。

清康熙初年, 知县余敏在东城二图建六德书院,又名南城讲院,后改作二黄先生祠。康熙十四年(1675),知县陆陇其在城隍庙西侧建清廉书院, 康熙五十六年改作陆清献公祠。康熙二十一年,为纪念知县马云会, 在南翔白鹤寺崇善堂左建马公讲院。康熙二十六年,为纪念大中丞赵士麟, 在白鹤寺香林堂前建惠民书院。清雍正三年(1725),本县生员于孔庙训导署废址建兴文书院, 以示对知县赵向奎倡捐重建尊经阁和名宦、 乡贤二祠的纪念,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廖运芳将其易名为应奎书院。乾隆三十年,知县杜念曾建讲堂,又易名为当湖书院,以纪念陆陇其惠政。乾隆二十四年,知县介玉涛在城隍庙后园建凝秀书院。 清道光八年(1828),巡抚陶澍以归有光别号为名, 在安亭菩提寺东侧建震川书院。清同治五年(1866),知县江福安于外冈,

以文士朱曰佩之字为名, 建石民书院。

清光绪十八年(1892),美国基督教女教士雷根,将光绪十四年开设在南门外福音堂的学塾,迁至城内宜弄顾宅,易名博文书院,其课程有中文、英文、算学等,邀请上海艾承禧,太仓陈猷,本县黄世祚、汪兆钧、潘越镳为中文教员,至光绪二十年停办。当湖、震川两所书院至光绪二十八年改办学堂。

明成化五年(1469),知县洪冕在西门登云桥创办四门小学,为本县有社学之始。明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李资坤置田 80 亩,重建四门小学,在南翔、

纪王、黄渡、娄塘、外冈、葛隆、安亭、徐家行,以及广福、真如、大场、江湾、罗店、杨家行、月浦、高桥等 16 个乡镇各设小学 1 所。清嘉庆十三年(1808),知县吴桓在当湖书院附设当湖小学 1所。

元至治年间, 县人林畴在县治西办苍林义塾。明景泰七年(1456),钱铉在县署后办钱氏义塾。明成化九年(1473),徐冕在徐家行办东海义塾。清乾隆初,程乾五在南翔镇办槎溪义塾。清道光中,葛锡祚在城内办园通寺义塾。 道光二十六年(1846),徐经和黄鋐办洒扫会义塾,名为义塾, 而实际入塾者均为准备应举的初学士人, 塾师自费聘请。 清光绪四年(1878), 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于南翔建悦来女塾,为本县有女学之始。

历代私塾遍于城乡, 各塾入学儿童,数名至 20 名不等。1912 年后,改革私塾,其教材、教法都要求仿效新学堂。

1932年 9月,县教育局对全县塾师进行登记、鉴定,成绩优良的给予奖励,最优者改为代用初级小学校。至 1948年,全县尚有私塾 8所, 塾童 262名, 塾师 8

名。解放时,全县仅存私塾 1所,未几即自行停办。

(摘自《嘉定县志》)

▲位于嘉定法华塔院内的顾维钧陈列室

▲顾维钧像

▲杨雪兰

“八百壮士过浦江”

王健刚,《浦东开发》原总编、著名出版人。这位对浦东开发开放颇有战略研究和思考的学者, 是被领导无意间“抓”到浦东的。

“1990年9月的一天,我与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的赵启正同志在高安路、康平路口巧遇。他是骑着自行车参加了尚在幼儿园的女儿的家长会后返回单位的。见我走在路上便立即下车交谈起来。 他先开了一句玩笑话:‘幼儿园的老师一再问我是孩子的爷爷还是爸爸。爷爷吗,小了一点;爸爸吗?又像大了一点。’接着他就开门见山道:‘浦东开发急需加强战略研究,急需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 你是合适的人选。走!到我办公室去谈。’到了办公室,

他并未和我谈话,而是拿起‘红机’,直接把电话打到市政府浦东开发办:‘是杨昌基吗?’对方回答:‘是!’他接着说:

‘我是启正, 我这里有一位战略研究和对外宣传的合适人选, 名叫王健刚,可以弥补你的急需, 他正在我办公室,明天上午9点准时来你处报到。’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安排, 我毫无心理准备,正准备还想说些什么,但赵启正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接着说:‘没有什么可考虑的了,这是命令,明天就过江去。’第二天早晨9点,我来到地处浦东大道141号的市政府浦开办。 初次见到杨昌基,他给人的印象慈祥、和蔼、可亲……一开始,他就给我布置了三项工作,且操作顺序都一清二楚:一是浦开办正在组织落实一批重大战略研究课题, 由浦开办副主任黄奇帆分管。 你现在作为浦开办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之一, 协助黄

奇帆立即组织研究, 要以尽快的速度落实课题,以尽快的速度组织好研究队伍,

以尽快的速度拿出研究成果; 二是为了保证战略研究的独立性、 客观性、 公正性, 我们考虑要尽快成立一个学术社团———上海市浦东开发开放研究会,今后应以社团的名义来组织战略研究工作;三是创办杂志《浦东开发》,向国内外发行,扩大对外宣传力度。在那样一个争分夺秒的年代, 我就这样被大浪一般地‘冲’到了浦东……”

后来我见了赵启正同志(后任第一任浦东新区主任),提起“爷爷”还是“爸爸”

的笑话和那个被他“命令”过去的王健刚时,他哈哈大笑,说,有这事。像王健刚这样被他“赶过江”的不是一两个,开始是88

人,后来是880人。史上俗称“八百壮士过浦江”!赵启正做过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著名外交家吴建民称他是“中国公共外交第一人”,口才极佳,眼光远大。

据说后来被“赶过江”的“八百壮士”,

现在基本上都留在浦东,并且成为浦东各个战线和领域的骨干与“老总”。

那天在迪士尼乐园见到的原中方总经理程放,他一谈起自己的“浦东往事”,

就是数小时———

我是穷山沟里的孩子,1986年作为江西的“状元”,来到上海读书。毕业那阵子,

上海给我的印象并不好,所以拿到博士文凭后,就独自离开了上海,一路沿东海岸线,从福州经厦门,最后到了深圳,因为当时我的毕业论文是“开放区域经济”,想在开放的经济特区干一番事业。但就在那个时候,从报纸上得知了“浦东开发”的消息,于是又赶回了上海。那时“万国证券”

已热闹起来,不少学子往那里去了。但有同学告诉我,说浦东那边更有前途,劝我到那边试试。于是我就写信给浦东开发办经贸局局长。对方同意我去实习。当时浦东一片烂泥地,但那里的规划图和模型太宏伟了,太吸引我了,世界级的,所以我就留了下来,这一留就留到现在……

程放现已人到中年, 其子也已成人,

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现在我就是浦东人,全家都是浦东人!我经常跟儿子讲当年我刚到浦东时的工作情形。”程放说,那时我在工业处, 除了处长就我一个人,处长还要兼其他处的工作,所以我就是“工业处”,“工业处” 就是我。 我背着一个书包,那书包里有“工业处”的图章,还有各

种材料。如今浦东完全变了样,但在我心目中可以一清二楚地说出哪栋大厦它原来的地是啥样, 哪条马路它啥时候通的车,哪个居民区啥时候建的,更不用说迪士尼19年来如何从开始谈判一直到现在红红火火开张的每一个细节,因为我为它一干就是13年……

程放说, 现在他每每在晚上开着车、

载着儿子路过陆家嘴等繁华的地方时,车速自然而然地会降下来,甚至有时会靠到路边,一停就是半小时、一小时。“常常因为某一栋建筑、某一个景致,它们会触动到我的心、触动到当年我在那个地方工作的情形……那个时候,我的心会跳得特别的快,激动啊!”

眼眶内的晶莹,闪动在这位如今已是“大老板”的新浦东人眼眸里,那是有温度的诉说,也是心跳的外溢表达。

有这种感受的何止是程放?工作了14

个月的杨昌基难道不是这样吗?2004年,

已经官至正部级、在京城待了13年的杨昌基,“异地退休”、举家迁至上海。不知是杨老先生觉得当年14个月的 “浦东岁月”太不够劲,还是因为“阿拉也是上海人”的情愫无法让他舍去这座美丽的城市,反正我听人说,老人家现在一有“闲心”就往浦东跑……跑着跑着,就跑到那座“141号”小楼那里去。

“想呢,想当年那段工作,想不到的是在这里14个月,竟然是我一生最出彩的地方。一四一,太有意味了,跟我杨昌基14个月的浦东工作时间,铸就一生的记忆竟如此吻合啊!”

“1———4———1”现年已86岁高龄的杨昌基,虽已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但一说起当年“浦东开发”,依然激情满怀,记忆犹新。

(十九) 连 载

############################################################################$%%%%%%%%%%%%%%%%%%%%%%%%%%%%%%%%%%%%%%%%%%%%%%%%%&%%%%%%%%%%%%%%%%%%%%%%%%%%%%%%%%%%%%%%%%%%%%%%%%%%%%%%%%%%%%%%%%%%%%%%%%%%%%&%

%%%%%%%%%%%%%%%%%%%%%%%%%%%%%%%%%%%%%%%%%%%%%%%%&

何建明 著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