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亮“宅家”生活 -...

Post on 30-Aug-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汉字设计最近因为东京奥运会图标的设计师成为热议的话题。广村正彰和井口皓太两位日本设计师的汉字设计作品,通过加入卡通元素和互联网动画,创造出了汉字的“新体验”。事实上,我国的汉字设计早已融入生活之中,比如北京奥运会的“京”字,上海世博会的“世”字,这样的美术造型汉字不仅能快速吸引观众的视线,而且具有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趣味,可谓雅俗共赏。而随着汉字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汉字设计也开始了跨文化的传播。

那么,汉字的构造到底有什么有趣的方面?如何更好地运用到设计和生活之中?汉字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臧克和表示:“只有真正进入汉字的原型,才能了解它的构造意图,要设计好,必然要了解汉字背后的历史。”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陈金明表示:

“要深入解读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汉字所存在的时代的背景与科技,思考汉字信息和每个关联者之间的关系。”

最近一组甲骨文“合文”设计刷进不少人的朋友圈,“同心”两个甲骨文文字,就用“同”字与两个并排的“心”字组成合文,寓意同心同德渡难关。同样,“协力”二字里一共有四个“力”字,组成合文象征来自四面八方的努力与支援。

“汉字记载着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方式。”臧克和表示,汉字给思考提供了宝库,可以化为设计学、空间关系、认知上的图像。他认为,汉字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文化信息和生活气象,可以从不同认知的视角去记录这个世界。比如去年9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文字丝路行《汉字》国际巡展上,展出了中国设计师设计的多幅汉字作品,其中有一幅名为《七十华诞》的作品,使用了“华”字的繁体字版

“華”,作品在这个字的结构上进行拆解,让中间部分的左右由“七”和

“十”这两个字构成,寓意“70”。之所以汉字成为设计师喜爱的

元素,正是与汉字本身承载的文化含义有关,一个字往往就蕴藏了深刻的意义。因此,对字义词义的理解,成为汉字设计的基础。比如,去年10月在希腊雅典举行的“设计中国·魅力汉字”展览上,展出了以“雅典”为主题的风格迥异的各类造型设计,其中一幅是将“雅”和“典”的造型融入到中国画中,用水墨的意

境来勾勒这两个字。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让汉字本身的文化含义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同样广泛使用汉字的日本,其很多艺术设计品和汉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奥运会图标设计者广村正彰设计的“食遊館”,就将表示中国饮食元素的食材、餐具和烹饪方法的汉字做了一定形式的变形:比如“梨”字,就将右上部的利刀旁换成了一个梨的形象,“蟹”字将“解”的右边换成了蟹钳的形象;将“桌”的木字换成了一张桌子的形象,将“煮”的四点底换成了火的形象……如此一来这样的“菜单”不仅能够快速传递信息,而且还能带来审美的趣味。

井口皓太的汉字动画作品则通过动态表现出汉字的纵深感,比如“将来”两个字就被设计师抽象为圆锥、球体和直棒的组合,而且两个字共享这些几何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空间位置的变化,将来不断变化。同样,还有竹林动画,看上去就像龙门架的“林”字,走近了看才发现是远近不同的“木”字构成的,文字动画被赋予了独木难成林的寓意。

不难发现,当下成功的汉字美术设计,还是与新的传播媒介结合的产物,这样才能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审美趣味。“设计师要在约定俗成的字体结构上,根据特定主题和应用场景进行艺术表现。”陈金明认为,类似“食遊館”和竹林动图等汉字设计,和主题时空背景相结合,并且通过无限循环播放创造出了新的创

意空间,而这些变化最终的指向是一致的,“字体必须和当下的生活融为一体”。

有意思的是,汉字设计除了在亚洲走红外,也是欧美许多美术作品中的“常驻”元素。最直观的就是在许多海外影视作品中,未来世界最快传递意思的两种符号往往集中在条形码和方块汉字上。而某款设计软件的字体快捷键,也被设计成汉字“字”。

汉字设计在未来应该怎样发展?臧克和表示,首先要理解汉字的本意,“各类汉字结构是一种认知原型。只有真正进入汉字的原型,才能了解到它的构造意图,不能望文生义。汉字整体表达的理念和意图,可以在认知渠道上进入原型的核心,再去还原汉字背后的历史。包括建筑史、书写史、艺术史、传媒史等多方面。”

“在保持字体约定俗成的可读性基础上,大力提倡如何去找到与众不同的字体的形态。如何去运用字体原有的点、横、竖结构的元素去达到一种新的形式语言的表达。”陈金明表示,字体有生命力,每个笔画都可以生长。要保持字体的活力,就要探索它存在不同时空中的新可能。让字体既可以传承历史文脉,又可以与当下和未来的应用场景的不断改变而改变。

学者提醒,对汉字字体设计者来说,既要研究汉字这个符号背后深层次体系,以及最基本的理论架构,思考这些汉字与每个人、每个应用场景关联者的联系。“使用在时尚杂志上的汉字字体和使用在广场电子屏上的是完全不同的。”

汉字创意设计成为新流行□ 汪荔诚

动 态动 态

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5本版邮箱:cdrbwh@163.com

新闻热线电话:2153380 文化视野责任编辑:李永胜 白雪霏 张 蕊

观察

观察

关关

注注

汉字设计最近因为东京奥运会图标的设计师成为热议的话题。广村正彰和井口皓太两位日本设计师的汉字设计作品,通过加入卡通元素和互联网动画,创造出了汉字的“新体验”。事实上,我国的汉字设计早已融入生活之中,比如北京奥运会的“京”字,上海世博会的

“世”字,这样的美术造型汉字不仅能快速吸引观众的视线,而且具有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趣味,可谓雅俗共赏。而随着汉字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汉字设计也开始了跨文化的传播。

那么,汉字的构造到底有什么有趣的方面?如何更好地运用到设计和生活之中?汉字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臧克和表示:“只有真正进入汉字的原型,才能了解它的构造意图,要设计好,必然要了解汉字背后的

历史。”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陈金明表示:“要深入解读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汉字所存在的时代的背景与科技,思考汉字信息和每个关联者之间的关系。”

“汉字记载着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方式。”臧克和表示,汉字给思考提供了宝库,可以化为设计学、空间关系、认知上的图像。他认为,汉字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文化信息和生活气象,可以从不同认知的视角去记录这个世界。比如去年9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文字丝路行《汉字》国际巡展上,展出了中国设计师设计的多幅汉字作品,其中有一幅名为《七十华诞》的作品,使用了

“华”字的繁体字版“華”,作品在这个字的结构上进行拆解,让中间部分的左右由“七”和“十”这两个字构成,寓

意“70”。之所以汉字成为设计师喜爱的元

素,正是与汉字本身承载的文化含义有关,一个字往往就蕴藏了深刻的意义。因此,对字义词义的理解,成为汉字设计的基础。比如,去年10月在希腊雅典举行的“设计中国·魅力汉字”展览上,展出了以“雅典”为主题的风格迥异 的 各 类 造 型 设 计 , 其 中 一 幅 是 将

“雅”和“典”的造型融入到中国画中,用水墨的意境来勾勒这两个字。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让汉字本身的文化含义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同样广泛使用汉字的日本,其很多艺术设计品和汉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奥运会图标设计者广村正彰设计的“食遊館”,就将表示中国饮食元素的食材、餐具和烹饪方法的汉字做了一定形式的变形:比如“梨”字,就将右上部的利刀旁换成了一个梨的形象,

“蟹”字将“解”的右边换成了蟹钳的形象;将“桌”的木字换成了一张桌子的形象,将“煮”的四点底换成了火的形象……如此一来这样的“菜单”不仅能够快速传递信息,而且还能带来审美的趣味。

不难发现,当下成功的汉字美术设计,还是与新的传播媒介结合的产物,这样才能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审美趣味。“设计师要在约定俗成的字体结构上,根据特定主题和应用场景进行艺术

表现。”陈金明认为,类似“食遊館”和竹林动图等汉字设计,和主题时空背景相结合,并且通过无限循环播放创造出了新的创意空间,而这些变化最终的指向是一致的,“字体必须和当下的生活融为一体”。

有意思的是,汉字设计除了在亚洲走红外,也是欧美许多美术作品中的

“常驻”元素。最直观的就是在许多海外影视作品中,未来世界最快传递意思的两种符号往往集中在条形码和方块汉字上。而某款设计软件的字体快捷键,也被设计成汉字“字”。

汉字设计在未来应该怎样发展?臧克和表示,首先要理解汉字的本意,“各类汉字结构是一种认知原型。只有真正进入汉字的原型,才能了解到它的构造意图,不能望文生义。汉字整体表达的理念和意图,可以在认知渠道上进入原型的核心,再去还原汉字背后的历史。包括建筑史、书写史、艺术史、传媒史等多方面。”

“在保持字体约定俗成的可读性基础上,大力提倡如何去找到与众不同的字体的形态。如何去运用字体原有的点、横、竖结构的元素去达到一种新的形式语言的表达。”陈金明表示,字体有生命力,每个笔画都可以生长。要保持字体的活力,就要探索它存在不同时空中的新可能。让字体既可以传承历史文脉,又可以与当下和未来的应用场景的不断改变而改变。

汉字创意设计成为新流行□ 汪荔诚

为了防控疫情,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家里蹲”模式限制了人们与现实空间的接触,但是有些空间是可以自己打开的,比如阅读。阅读是一种习惯性爱好,更是一种应对外在冲击的精神力量,水静无波、静水流深更加打动人心。

书以修身 读以养性

徐阳是一名“80后”的上班族,平时工作很忙,原本规划每天下班回家看书学习。但是每天加班很累,回到家已经很晚了,没有太多的精力,所以看书似乎变成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网上曾流行过一个段子:给你一个房间,温度正好,有食物,有手机,有wifi,就是不能出门,你能够呆多久?曾经很多人都向往这样的生活。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一天真的到来了。既闲之则安之。这不正是难得的一段独处时光吗?可以做很多以前想做又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趁机学点手艺,学个网络课程,补充一下专业知识,学习一下职场技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尤其是之前买了很多书都没有时间看,而现在,有了难得的大块时间读书,可以过上一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了。”记者看到,徐阳的书橱上除了名著和各网站推荐类图书,有几本跟疫情有关的书籍尤其醒目:《鼠疫》《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枪炮、细菌与钢铁》。徐阳说:“这些书是很早以前买的,看了一部分并没有读完。没有比现在这种情况下读这些书更恰当的时机了。尤其是毕淑敏的

《花冠病毒》,惊叹这8年前的书,仿佛是一个寓言。还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使我们能够以更为理性、长远的目光去审视疫情之中的生活,并思考如何行动以改善我们如今的状况。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内控点’。就是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不要去抱怨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而是承担起责任,并且进行良好的决策。我推荐阿兰·波尔顿的《哲学的慰藉》,阅读它会是一场轻松的哲学之旅,我相信当下的苦恼,都会在哲学大师的智慧中找到慰藉。”

宅在家里的人们纷纷拿起了书本,重新找回了只有在阅读中才能体会到的满足与快乐。阅读是当下抗疫最好的休闲方式,它会赋予人平静与思考,也带给人在快与慢、动与静切换时的平衡。面对疫情,能够波澜不惊、从容不迫。

清风明月 诗词为伴

《中国诗词大会》迎来了第五季。5年来,《中国诗词大会》随着科技发展与审美变迁不断升级,用“赏中华诗词、

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初心,让古老的诗歌以创意的机巧、影像的灵动、宏阔的诗心,重回现代文化生态的流行之中。

很多《中国诗词大会》的粉丝如约守候在电视机旁,退休工人老徐就是其中的一员。

“春节期间,我静静地守望着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十场比赛一场不落下。说来汗颜,自己的古诗词储备远不及参赛的孩子。从孩子们口中吐出来的有些诗词,于我很是陌生,所以有必要恶补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了。”

疫情期间,他翻出了十多年前买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一首一首慢慢咀嚼,一阕一阕细细吟诵。对于那些烂熟于心的诗词也不会放过,虽然知晓大意,但诗 (词) 人当时的创作背景以及意图知之甚少,对于陌生的诗词,尽可能让自己背诵。虽然年纪大了,记忆力大不如前,但只要将 其 意 思 搞 明 白 , 背 诵 下 来 也 非 难事。一段时间下来,效果显而易见。他趁热打铁,再次重温当代散文家白落梅的《花开半季,情暖三生——淡品唐诗的风雅》《一剪宋朝的时光》《千回万遍梦里惊——唐诗之旅》《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他打破了夜晚十一点前睡觉的习惯,经常读书到凌晨。

除了读诗词,写诗也是老徐每天的日常,而且全无负担,很是甜蜜。“想到什么好句子马上记录下来,花几个小时去打磨,写诗真的很有成就感。接下来我打算在一些诗刊或者公众号上投稿,虽然水平还有待提高,我也在向其他人

学习,循序渐进吧,这是我2020年的一个构想。”

像老徐一样喜爱诗词的人很多,在这个特殊时期,陆续作出了很多关于抗疫的诗词来为战斗在一线的人们加油打气。

线上遨游 云上相约

每天陪孩子上网课的家长李伟说道:“虽然孩子没有开学,但是在家里的课程一点都没有落下,而且还非常充实,有很多线上平台可以拓展艺术活动。全国九家博物馆推出的‘在家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通过抖音带领观众在线看展,即时讲解。直播内容浅显易懂,从场景设计到文物知识,让人置身于展览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 《证古译今——甲骨文文化展》,广东省博物馆的 《臻于至美——广珐琅特展》 和山东博物馆的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孩子特别感兴趣,可以足不出户学习历史,增长见识。还有线上图书馆、音乐会、绘画厅、云展览等艺术活动。”

疫 情 把 大 家 “ 困 ” 在 了 家中,但艺术却来到了我们身边。近一段时间,在线图书馆、在线博物馆、在线剧院纷纷涌现,云直播、云课堂、云展览层出不穷。每个人仅凭一部手机,就可以看电影、看展览、看戏、听音乐。

记者了解到,各地图书馆通

过线上服务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为广大市民读者推选免费的书目听读、书目推荐、名家导读、大众书评、音乐赏析等内容,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线上文化服务。

承德群艺馆副馆长姜鑫说道:全国各大剧场剧团在云端实现资源共享,这些“云课堂”的课程绝大多数来自于知名艺术家和资深学者,内容涵盖古典音乐、芭蕾、歌剧、戏曲、民俗等各个领域,可谓翔实专业。

据承德鼎盛书画院院长姚远介绍:疫情期间,各大美术馆也在“云”上。中国美术馆推出春节档重头戏——“向医务工作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医护题材作品欣赏”、“向逆行者致敬”等专题。除了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也都在“晒家底儿”。可以说,在展览现场看作品,看到的往往是主题、风格与技法,而没有了实物,对着电子屏幕上高清放大的图片,作品上的文字故事、文化背景更能凸显出来,从而拓宽了对艺术的更多想象空间。

陪着孩子在线上图书馆读书、在线上博物馆谈古论今、在线上美术馆和剧院拓展艺术修为,家长陪孩子的时间大大增加,弥补了平时因工作而落下的亲子时间,同时自己也补充了很多历史、人文、艺术等知识点。

在这个特殊的春天,即使在家也依然能感受到文化与艺术带来的温暖。

曾国藩说过: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疫情之下,默默积蓄力量,就是你可以并且努力去控制的事情。

阅读点亮阅读点亮““宅家宅家””生活生活□ 本报记者 白雪霏

“会飞的房子”书画大赛收官八百余幅作品传递温暖力量

由医药导报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支持的“会飞的房子”

武汉少儿抗疫书画大赛经过 30 天的持续创作和评比,《致敬

英雄》《天使特战队》《疫苗喷洒机》《逆行天使》《武汉加

油》《请让我来保护你》《回来,我等你》《出院了》 等 888

幅作品形成一道道温暖风景,在这温暖风景里,是孩子们宅

家战“疫”、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到全民战“疫”中的生动

表现,是孩子们自己一起为战“疫”加油助力的一束温暖之

光、希望之光。

据活动组委会介绍,“会飞的房子”武汉少儿抗疫书画

大赛重点针对武汉的小朋友开展,目的在于纾解长期宅家

对少儿的心理压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全国美术教

师的积极响应,非活动区域的小朋友也主动投稿,组委会

共收到 888 幅少儿书画作品,其中武汉市小朋友共投 615 幅

作品。

主办方还计划选择本次大赛中的部分优秀作品,制作成

精美的 5 万册画册,免费送给全国的少儿绘画联盟及爱好

者,以此传递这份温暖的能量,倡议全体少年学习英雄的武

汉精神。

180多家博物馆恢复开放其中1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山西、上海、陕西、江苏、浙江等19个省(区、市)的180

多家博物馆,在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恢复对外开放,其中

一级博物馆19家。

各博物馆对疫情防控期间参观观众在提前预约、测量体温

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提醒观众做好个人防护。

近期恢复开放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

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陈云纪念

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等,都实行实名制限流参观,且都要出示健康“绿码”。上海

博物馆目前仅接受散客预约,每日限额2000人,瞬时接待量不

超过300人;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每日限额500人,瞬时接待

量不超过50人。

其他开放的博物馆也纷纷采取措施,如沈阳故宫博物院、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也陆续恢复开

放。

武汉大学开启线上“云赏樱”全方位展示樱花盛景

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自那时起,“武汉的樱花很美,春天一起去看樱花”就成了疫情之下不少人的共同约定。

3月16日,武汉大学开启了线上“云赏樱”模式。虽然镜头不曾移动,但武汉大学官方微博“云赏樱”直播的观看量已超过400万次。

近日,武汉大学在官网宣布,鉴于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不可有丝毫松懈,樱花开放期间,武汉大学校园实行严格封闭管理,不对社会公众开放。为满足师生员工、校友以及社会公众赏樱需求,学校与国内多家媒体合作,在武汉大学樱花盛花期免费开放10天左右网络“云赏樱”通道,全方位展示樱花盛开美景,传递生机勃勃的社会正能量。

西夏“鎏金铜牛”千年国宝“云”绽放

疫情之下,全国博物馆都进入暂时闭馆状态,但大众和文化

近距离接触的大门,并未就此关上。在这个特殊时期,沿黄九省

区博物馆联合推出“云探国宝”活动。

近日,宁夏博物馆讲解员周文訸在空无一人的博物馆

内介绍镇馆之宝西夏“鎏金铜牛”。据悉,西夏“鎏金铜牛”

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现存最大的西夏时期的金属铸造工艺

品。

据了解,国家一级文物西夏“鎏金铜牛”1977 年出土于西

夏王陵 177 号陪葬墓中,身长 1.2 米,重 188 公斤,牛身横卧,

两眼圆睁,头顶两角,角度优美,体态健壮,连中间脊背也隐

约可见。

这件西夏“鎏金铜牛”是西夏文明的一个见证。在它出土不

久的80年代,就走出了国门,越洋到日本参加了国际间的文化交

流。2007年,在意大利等国家展出时,负责外展的中国文物交流

中心为它保价2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时,它还享

受了专列的待遇。直到今天,这件国宝仍然辗转数站为人们讲

述神秘西夏的故事。▲日本设计师广村正彰的汉字设计作品

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段惬意的独处时光。

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在网上云游博物馆、音乐会、艺术展览的同时,自己也增加了很多知识点。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