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讲记001佛法修学概要 2...

Post on 22-Sep-2020

2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0

1

《佛法修学概要》讲记 001

目 录

【10】为什么要学习《佛法修学概要》这个课程? ............................................. 1

【11】《佛法修学概要》有哪些主要内容? ........................................................... 8

【12】为什么称佛陀为彻底觉悟的众生? ........................................................... 15

【13】佛法的光明有哪两种观照? ...................................................................... 20

【14】遇到事情,先观察自己很重要! ............................................................... 22

【15】菩萨道要学习哪两种智慧! ...................................................................... 23

【16】为什么净土宗要偏重于空观的智慧? ....................................................... 25

【17】你要扩大胸量,把你未来的路铺好! ....................................................... 26

【18】破除颠倒妄想,开显真实的心性是最根本的! ....................................... 28

2

【19】有些重大的过失是不能碰的! ................................................................... 30

【20】遇到问题首先要消除自我意识! ............................................................... 31

【21】你自我意识的杂染没有调伏就修福报,对你非常不吉祥! .................... 33

卷一

1

《佛法修学概要》001

甲一、前言 分三:乙一、解釋標題;乙二、教主略史;乙三、主要教

【10】为什么要学习《佛法修学概要》这个课程?

今天是我们佛法概要第一堂课。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想要说明一下,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修学概要》这个课程,它的目的何在?

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在内心的深处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离

苦得乐。为什么我们会努力地学习,为什么要辛苦地工作,为什么我们要

很忍耐地去维持一个家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希望自己的生命离开

佛法修学概要

2

痛苦,得到安乐。这种本能不需要学习,乃至于一只蚂蚁牠都知道要去找

饮食,找牠的洞穴,为什么呢?因为牠要离苦得乐。因为这种离苦得乐的

动力,使令我们的人类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发展。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

佛陀以大智慧的光明,来观察我们众生所追求的快乐原来是有过失的,这

个必须佛陀出世以后,我们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那么以佛陀的智慧来观察,我们生命当中所追求的快乐,有两种过失:

第一个,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是无常败坏的。它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是

变来变去的,它是有得有失的。所以古人说,世间的快乐“得时多怖畏,失

时怀忧恼”,你得到了世间的快乐,你心中是恐怖的,因为你知道随时会失

掉;当你失掉的时候,你心中是伤心忧恼的。所以我们追求世间的快乐,

卷一

3

让我们自己活得非常不寂静、不安稳,我们老是活在怖畏、活在担忧中。

这是第一个过失,让你今生不得安稳。

第二个是最严重的,就是来生的过失。它会带动我们无量劫的生死轮

回,因为我们在享受世间快乐的时候,不管这个快乐是来自物质的享受或

者是感情的交流,只要是世间的快乐,你一定会产生爱取,你一定会陶醉

在这个快乐的感受当中,深生好乐不愿舍离。而这种爱取的烦恼,就触动

了生死业力,带动了烦恼障、报障、业障,就把生死轮回的开关打开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生生世世在三界轮回,因为我们想得到快乐。而不幸

的是,这个快乐充满了陷阱,你只要享受世间的快乐,你就要付出轮回的

代价。可以这样讲,你为了短暂的快乐,你必须要生生世世在三界里深受

佛法修学概要

4

老病死的折磨,但是你不会记取教训的,你来生还会做同样的事情。

佛在世的时候,有几位刚出家的比丘,在做完功课的时候聚在一起聊

天。诸位都知道,佛世时候的弟子有外道出家的,比方说目犍连尊者、舍

利弗尊者。因为外道有禅定,所以他一但接受佛法的正见,很快成就阿罗

汉了,善根深厚。但是佛世的弟子也有一些企业家、政治人物出家的,这

些都是有大福报,但是他也有善根。跟佛出了家以后,当然平常跟佛做早

晚课,那下了殿以后在家里闲聊。有些企业家谈他过去荣耀的事情、辉煌

的事情,讲完以后大家就哈哈大笑。

佛陀在寮房里面天耳遥闻,他听到这件事,就缓慢地走出寮房,到了

比丘讨论的地方,佛陀就明知故问说:你们在干什么呢?比丘就如是如是

卷一

5

地报告。佛陀就诃责这些比丘,佛陀讲一个偈颂,他说:“常在燃烧中,何

喜何可乐?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他说你们以前觉得世间的荣耀快

乐,其实是有过失的、是有障碍的。“常在燃烧中”,我们看到快乐的假相,

没有看到后面是有火,有烦恼火、有业力的火、有老病死的火,所以这样

的快乐值得你们哈哈大笑,如此的光荣吗?

那么怎么办呢?这个快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个快乐就会带动生死

轮回的痛苦呢?因为我们心中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他不是依止智慧,而是

一种直觉式的无明——幽暗之所蔽,这个“暗”就是每一个人都有盲点。我们

每一个人追求快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觉得买到房子就是快乐;有

些人对房子不重视,他认为买一辆车是快乐的,各式各样。但是总而言之,

佛法修学概要

6

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追求自己认为的快乐,这个从佛法角度来说,

跟着感觉走就是你的愚痴,你无始劫来所熏习的这种习惯性的思考,就是

直觉性的思考。我们愿意追求快乐,但是在快乐中,我们陷入了生死轮回

的陷阱,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很大的悲哀,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喜欢追求

快乐,但是在快乐中又陷入了轮回。

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呢?

“何不求光明!”其实我们是可以从快乐中跳出来,追求一种没有过失

的快乐,我们是可以做到的,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出世,就是说你可以换

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愿意追求快乐这件事可以理解,这是每一个众生的希

求。但是你必须在追求快乐的过程当中,除了你的感受直觉之外,加一道

卷一

7

心中的光明,你的快乐的本质就大大提升,你会把生命中有过失的快乐,

转成一种没有过失的解脱的快乐,我们叫做万德庄严。你可以把有漏的福

报,转成无漏的万德庄严,这是没有过失的快乐,你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主要是改造我们生命的本质。我们没有必要生

生世世轮回下去,我们是可以作出选择。所以“何不求光明”,就是说我们在

生命当中,学习佛陀的教法,从教法上去思惟,我们的内心就会从黑暗转

为光明,由这个光明的判断,我们再去追求快乐,而这个快乐就是一个功

德庄严的快乐了,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

所以,为什么要研究佛法概要?就是把你这种带有生死轮回痛苦的快

乐,转成一种功德庄严的快乐,是做这一件事。它可以引导你生命的改造。

佛法修学概要

8

当然这个我们应该要赞美、感恩佛陀的出世,赞美历代祖师把佛陀的法加

以整理,赞美历代祖师把佛法代代流传,让我们在末法时代还能够得到这

个教法,让我们能够好好地学习,也能够点燃心中的光明。

这是简单地说明佛法概要的目的。

【11】《佛法修学概要》有哪些主要内容?

我们看讲义第一页。

《佛法修学概要》,将述此义,大科分三。我们这次课程有三个主题。

○ 将 述 此 义,大 分 为 三 :

乙 一、解 释 标 题

卷一

9

甲 一、前 言 乙 二、教 主 略 史 乙 三、主 要 教 义 乙 一、发 心 篇 第 一 乙 二、正 见 篇 第 二 甲 二、正 文 乙 三、修 行 篇 第 三

乙 四、证 果 篇 第 四

乙 一、结 示 法 要 甲 三、结 劝

乙 二、总 结 劝 修

第一个,甲一、前言,前言当中有三小段:

佛法修学概要

10

第一个,先解释标题。我们把“佛法修学概要”这六个字简单地解释一下。

第二个,教主略史。世间上所有的佛法,都是因为有释迦牟尼佛的出世,

所以我们身为佛陀的弟子,应该对佛陀一生的历史有所了解,这是一个应

该做的事情。第三个,主要教义,我们从第二堂课开始,就会发觉佛法是

甚深广大,佛陀的法不像圣经只有一本,它是一百本的大藏经。我们在深

入法海之前,先抓住佛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法有一个核心思想,有一

个根本法宝,由这个根本法门再开出枝末法门。所以我希望我们在深入广

大的法海之前,先掌握佛陀的根本思想、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先掌握住,

就是第三个主要教义,我们谈谈佛法的根本思想。这个是整个在进入主题

之前的一个应有认识——前言。

卷一

11

第二个正文。这个是我们佛法概要探讨的四大主题。

第一个,谈谈发心。佛法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的,没有一个人是走

一步算一步的,这个就不是佛法了。你要先发愿,然后再以愿导行,你要

先知道你希望想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才可以启动的。因为佛法的内

容太多了,我们生命有限,佛法广大。你发愿来生要做一个大国王,那么

你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大国王的果报出现?你来生要到净土去,你要积集

什么样的资粮,让你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所以我们只能

够选择性地修学佛法,因为佛法广大而人生短暂,你必须要先知道你到底

要什么。先有目标,然后你才能够选择哪些东西是急迫的,哪些东西是暂

时不急迫的,所以这个发心篇,首先设定目标。

佛法修学概要

12

第二个,正见。这个很重要。一种如实的智慧观照,这个就是心地法

门,了解生命的真相。

第三个,是修行篇。从智慧的观照,还有我们所设定的目标,观照力、

誓愿力产生的一种实际的行动力。修行篇,我们广泛地说明修行的方法,

付诸行动。

最后,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功德出现,这是证果篇。

前面的三科发心、正见、修行是因地的修学,是我们要做的。最后的

证果是我们未来来生的果报。

这佛法概要总共有四个主题:发心、正见、修行、证果。

最后,我们看甲三的结劝。我们讲完正文以后,把佛法的整个概念做

卷一

13

一个简单总结,整个发心、正见、修行、证果的相互关系。我们前面都是

个别的解释,最后我们把这个相互关系连结起来,来作一个说明。最后总

结劝修,我们以古德两个偈颂来跟大家互相勉励。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这一次二〸四堂课所要上的三大主题:前言、正文、

结劝这三个主题。

乙一、解释标题 分四:丙一、釋佛;丙二、釋法;丙三、釋修學;丙

四、釋概要

丙一、釋佛 分二:丁一、釋名;丁二、述義

佛法修学概要

14

释名 所谓佛者,梵语佛陀,译云觉者。如《佛地经论》云: “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 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佛。”

一、觉察 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

释“佛” 二义 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

二、觉悟 对“所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

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 述义

故名为觉。

一、自 觉 悟性真常,了惑虚妄。 三义 二、觉 他 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卷一

15

三、觉行圆满 穷源极底,行满果圆。

【12】为什么称佛陀为彻底觉悟的众生?

佛法修学概要”有六个字。我们先解释“佛”。

我们说学佛,学佛,那么佛陀跟我们众生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什么

是佛陀?可不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来做一个定义?

丁一、釋名

所谓佛者,梵语佛陀,译云觉者。如《佛地经论》云:“于一切法,一

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佛。”

我们把经文作一个简单的消释。“佛”,原来的印度话叫做佛陀,翻成中

佛法修学概要

16

文就是觉悟,他是彻底觉悟的众生。当然这个觉悟就是他心中有智慧,他

做什么事情,都是先有智慧的判断,然后才有行动。他有观照力、誓愿力,

才有行动。

那么在《佛地经论》上说,什么是佛呢?他能够对一切的法(包括凡

夫的杂乱法和圣人的清净法)、对一切的种相(种就是它的因地,相就是它

的结果)——对一切染净诸法的因缘果报,他自己能了解,也能以种种方

便法门,来开导一切有情,使令众生了解。就好像一个人在睡觉当中,迷

迷糊糊地醒过来了,如睡梦觉,偏重在破恶;又好像莲花,打开莲花,如

莲花开,偏重在生善。破恶基本上偏重在自力。我们修行有内观外慈,内

在的观照是破恶,外在的慈悲偏重在生善。

卷一

17

这个地方是说明一件事情,就是说,佛陀也是有生命现象的。我们看

到佛陀的历史,他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他也是有一个明了性的,也是有感

情的,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有六根的作用,只是说我们这个明了的心,

虽然本体与佛都是一样,都是清净的空性,但是作用不一样。我们的明了

心性比较情绪化,容易受自己的感觉引导;佛陀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

他不受自己的感觉引导,他是一种智慧的判断,完全由真理来引导,该怎

么做,他就怎么做。

这个地方就说明一件事情,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外道或者说慈

善家,他们也做很多慈善事业,但是你学了佛法以后,你行菩萨道也做了

很多慈善事业,结果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做慈善事业,那是一

佛法修学概要

18

时的感动,他有恻隐之心,他悲悯众生,触动他的恻隐之心,他会做一些

利他的事业,这个叫做善念。善念它是由感觉来触动的,一定要有外境的

刺激,所以他的心是不决定的,他有时候造善,但是有时候就不一定造善。

换句话说,只要你用恶因缘刺激他,他就造恶。但是,佛法的觉悟就不一

样了,佛法的觉悟,他的断恶、修善、度众生是决定性的:我一定要断恶,

我一定要修善,我一定要度众生。

我希望,我们净土宗人慢慢了解一个概念,我们心中所发的愿是有不

同的。有些人他发愿求生净土,是“我很想要往生”,那么你这种情况是带有

感情的,你这个是一时的相应、一时的冲动,你不一定会往生。但如果你

是经过佛法的训练,对三界生死如实地观察,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如实地

卷一

19

了知,而做出一种智慧的选择,智慧的判断,你是:我一定要往生,不管

什么情况发生,就算来生给我做国王,通通没有用,这个就是善根!所以

宗教师跟慈善家是不同的,慈善家是“我很想要做善事”,这是一个慈善家;

菩萨的道是“我一定要做善事”。所以你看,受了戒跟没有受戒,就是有不同,

因为你有戒体。这个包括了你智慧的观照,包括了你心中的愿力——誓愿

力、观照力。

所以,我们学佛刚开始可能有些行为跟世间人看起来是相同,但是我

们的内心世界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教育以后,心中是有观照力,有誓愿

力。这个地方就是说,身为一个佛陀,他的内心是有一种决定的力量的,

如睡梦觉,如莲花开,因为他已经对宇宙的真理,产生觉悟了。

佛法修学概要

20

【13】佛法的光明有哪两种观照?

丁二:述義 分二:戊一、二義;戊二、三義

我们再看下面。我们前面讲到佛者觉也,那么到底觉悟是觉悟什么事

情呢?是从两方面和三方面来说。

戊一、二義

先看两方面的二义,先看觉察,再看觉悟。这两个一起念一遍,请合

掌。

一、觉察,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

故名为觉。

卷一

21

二、觉悟,对“所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

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佛者,觉也。我们的内心世界有两个不同的观照:对内跟对外两种观

照,所以佛法的光明有内观跟外观。

从对内来说,叫做觉察,它能够觉察烦恼的障碍。就是这个贪瞋痴的

烦恼,经常在我们内心当中活动,就像贼。我们好不容易做了很多功课,

好不容易布施、持戒,有很多的珍宝,但是你这个脾气一发,你的这个善

根功德就受到破坏了,就像盗贼把你的珍宝偷走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

个方法,要把这个烦恼的障碍消灭掉,否则你永远都是在积集资粮,然后

又把资粮破坏掉,又积集资粮,又破坏掉,我们就不能把功德加以累积起

佛法修学概要

22

来,这个叫做觉察。

【14】遇到事情,先观察自己很重要!

觉察的智慧是内观的,跟别人没关系。就是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第

一件事情,先观察自己,这个很重要!这个次第不能错!诸位!我们之所

以有很多痛苦,就是我们对人生的操作有问题,操作错误,这个很严重啊!

我们最严重的错误,就是遇到事情我们先看别人对不对,这个是非常严重

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常在燃烧中”。这个操作方式你不改变,你

一辈子都没有希望,你的正念永远培养不起来,因为你永远是向外攀缘,

你顶多是个好人,你不可能变成一个道人。

佛陀告诉我们,人生的操作,发生第一件事情,先内观,观察自己的

卷一

23

烦恼是不是在活动,这是空观的智慧,把自我意识空掉,这是要做的第一

件事情。内调,你要内观才有资格外慈,帮助跟度化众生。所以这个觉察

是第一件事情,先把你自己的烦恼贼调伏了,这是空观的智慧。

【15】菩萨道要学习哪两种智慧!

当然身为菩萨我们不能只是把自己安稳下来而已,我们开始外观,这

个观,就观所知障,所知的一切现象,“所知本非障,因障障所知。”就是说,

人事的差别这个不是障碍,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假观的智慧,自己产生障碍,

所以这个觉悟是一种假观的智慧。我们没有好好学习一切法的差别事相,

就好像一个人在睡梦当中,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只有透过假观的学习,

「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佛法修学概要

24

我们在菩萨道的过程当中,要学习两种智慧:一种是内观的智慧,第

一道光明先照自己;第二道光明照别人,怎么样去帮助对方。只是第二道

比较复杂,第一道比较深妙。空观的智慧比较深,但是它比较单纯,你懂

就懂,不懂就不懂;假观就不一样了,法门无量誓愿学,那甚深广大,你

要学心理学、学科学、学人际关系,菩萨道的所知障太广了,尘沙惑啊!

如果你是走小乘的路线,你只要做一件事——内观就好。所以小乘佛法它

不重视假观,因为小乘以出离心为根本,它生命的诉求是以自己赶快离开

三界为根本,所以小乘法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事情越少越好;大乘佛法

除了空观的内调以外,还要假观,调他,安住在多事多业多希望住。菩萨

戒就是这样,你要广学无量法门,你不是让自己离苦得乐,你还要帮助一

卷一

25

切众生离苦得乐。

【16】为什么净土宗要偏重于空观的智慧?

净土宗,它偏重在内调,它的确是偏重内调,因为净土宗的诉求,我

发觉,净土宗前半段走得有点像小乘,前半段在娑婆世界这一块,你看印

光大师,他说,生死没有把握之前,少管闲事。所以净土宗在没有求生净

土之前,他的行为跟小乘有点类似。但是不完全一样,因为他心中有希望,

他把利他的希望规划在到了净土以后,然后再怎么样回入娑婆度有情,他

把利他这块往后,把那个 schedule(计划)往后延迟。

所以,在净土宗这一块,它偏重在空观的智慧,对于利他这一块,相

对于藏传佛教这种生生世世在三界里转世的,有点区别。你看藏传佛教,

佛法修学概要

26

他们那些菩萨不得了!你看看他们的佛学院内容,要学风水、学打卦、学

算命,因为他们要接触无量众生啊,每一个众生的口味、要求不一样,所

以他们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但净土宗,你学这个就杂修了。但是,诸位!

我要提醒净土宗所有的菩萨,你要知道一件事情:藏传佛教所做的每一件

事情,总有一天这条路你要走。所以我们不能去毁谤人家,你要随喜赞叹。

【17】你要扩大胸量,把你未来的路铺好!

为什么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所需要的法不多,但是学习要广?就是

要扩大你的胸量,你要先随喜赞叹,你要把未来的路先铺好。如果你毁谤

了某一个法门,其实对别人没有影响,你障碍你自己!你说唯识学跟你没

关系,你总有一天要成佛,你可以不学唯识吗?可以不学中观吗?可以不

卷一

27

学华严吗?你学佛要通达无量三昧啊!那样不得了,那假观的智慧不得了,

不是解脱道而已,你要成就菩提道啊!

所以,无量法门,我们可以不涉入,但是所有功德,我们皆随喜。我

们自己内心当中随喜所有的功德,到了净土你亲近〸方诸佛的时候,你学

佛的道路是畅通的,因为你随喜赞叹。“〸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因此,这个地方要注意啊!我们今生

走的路可能很短,但是我们必须为未来布局。你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成佛

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你最好是先把这个道路打开。

我们在修学当中,偏重在佛法概要,这次的主题,站在净土的角度,

我们也偏重在“觉察”这一块:怎么善调其心,怎么达到临终正念。所以怎么

佛法修学概要

28

帮助众生这一块,我们可能轻略带过,只希望大家保持随喜赞叹就好。

【18】破除颠倒妄想,开显真实的心性是最根本的!

这个是讲到觉悟的内涵,接下来我们谈谈觉悟的次第,它的修学有三

个次第。

戊二、三義

请合掌,我们先念一遍。

一、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

二、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三、觉行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

卷一

29

我们在追求心中的光明智慧时,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这两句话太重要了!这两句话是我

们这一次佛法概要重点中的重点,主要就是让你了解这两句话。你现在可

能不很懂,没关系,但是三个月以后,你再来读这两句话,我希望你是真

的懂了。

我先简单讲一下。“悟性真常”是“开显真实”,“了惑虚妄”是“破除虚

妄”。所以整个佛法概要,从净土宗临终正念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做两件事:

一个是破妄,一个是显真。破除颠倒妄想,开显真实的心性,这个是最根

本的。

那么这种内调以后,我们如果还有时间,再来做觉他:以大悲心跟善

佛法修学概要

30

巧方便,来度化跟自己有缘的众生,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是觉行圆满。把前面的自觉跟觉他两个都做到了,这个就

是功德圆满,当然我们偏重在第一个“破妄显真”。

【19】有些重大的过失是不能碰的!

那么到了佛法概要的正见篇主题以后,我们先讲因果善恶的概念,因

果的思想。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为你不能造太多的罪业。我们不可能

永远离开所有的过失,但是你不能去碰这些,有些重大的过失是不能碰的。

净土宗虽然是随念,它不谈业力这一块,但是,业力会影响你的心念,这

两个它有关系。如果你罪业太重,你临终的时候障碍太大,因为罪业会让

你身心世界产生极度的痛苦跟伤害,会破坏你的正念。

卷一

31

所以,我们先谈谈业力,怎么趋吉避凶,先减少过失,尤其是有些重

大的过失你不能碰,杀、盗、淫、妄根本重罪,你千万不能碰,否则你光

是业力这一关,你就过不了。所以我们在正见篇,先谈谈怎么断恶修善,

怎么趋吉避凶,先谈这一块基础。

【20】遇到问题首先要消除自我意识!

接下来就谈到真妄的问题了。善恶是基础,真妄的问题就是整个主轴

——怎么破妄显真。破妄偏重在空观,就是消灭我们心中的我执、法执,

来消除我们生命中的对立。所有的烦恼跟妄想,都来自于一个根本的思想,

就是你的自我意识太重了。我们跟众生有对立,才会产生烦恼;你没有对

立,不可能有烦恼,所以遇到问题首先要消除自我意识。

佛法修学概要

32

有三个好朋友要出家,他们就选择一个很有名的禅宗道场去出家。古

时候出家是要考试的。第一个人就到知客寮,知客师就问他:“你为什么要

出家呢?”“我爸爸要我出家。”知客师,啪!打过去:“你爸爸要你出家,你

这个人一点主见都没有!”;那么第二个一看,哎哟,第一个被打了,第二

个就进去知客寮,知客师说:“你为什么要出家呢?”他就说:“我自己要出

家的!”啪!“目无尊长,你爸爸都没有要你出家,你就自己出家!”那么第

三个,他想两个都被打,第三个就去,“你为什么要出家呢?”“我爸爸想让

我出家,我自己也很想出家!”啪!“油头滑嘴!”

我想这个公案,诸位在禅宗经常看到。其实会看禅宗公案的人,他会

了解它的真实义,而不是那个假相。因为禅宗打你,重点不在你说什么,

卷一

33

他看你的念头有没有动,有没有对立心,有没有自我概念在里面。我们看

禅宗的公案,往往他前面讲一句话是挨打的,后来他心静下来,他讲同样

的话,是没有挨打,是被赞叹的。因为祖师会看到你内心,是不是仁者心

动,你是不是安住空性不随妄转,他打的不是你的行为,打的是你的自我

意识。

【21】你自我意识的杂染没有调伏就修福报,对你非常不吉祥!

所以,这个悟性真常,了惑虚妄,就是说,我们要先经过破妄。诸位!

我劝大家,如果你没有空观的智慧,自我意识的这种杂染没有慢慢调伏,

你一开始就修福报,对你非常不吉祥。但是这句话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

你这样做不对。佛法的次第你搞错了以后,你是越修越糟糕。因为你自我

佛法修学概要

34

意识没有调伏,你福报修了老大,你福报越大你就越有自在力,你说什么

都算,你的自心中的这个我啊,也慢慢地养得又肥又大,对你非常不利。

因为你这自我意识,是一切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轮回的根本。

你怎么处理你的自我意识呢?

你心平气和地看看佛法,其实佛陀教育弟子,刚开始修学佛法,你要

先静下来,先大死一番,先做内调,不是要你马上去做善事,不是。虽然

善事要做,但是你不能马上做,你要先内心有某种程度的安住力、调伏力,

然后才有资格从空出假,随缘去做你的慈善事业。你这样子以后,你有这

种心地法门的摄持,你所做的善法那就不是善法啦,那叫波罗蜜,到彼岸

啊!

卷一

35

所以,印光大师讲一句话说: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为什么呢?

因为你修福报没有做观照力,福报越大,别人对你恭敬就越来越厉害,你

那个自我意识就越肥大,临终的时候你就完蛋了!因为你自我意识很容易

产生人事因缘的对立,一对立就带动了烦恼,烦恼就带动了业力,业力就

带动了生老病死,你等于是触动了生死轮回的重大开关。

佛法的修学,你要先内调,你才有资格去做善事。所以说为什么他要

先自觉才觉他,这个次第是不能错的。好,那么我们把这个觉悟的内涵跟

修学次第,简单地把纲要说一下。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