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帖里的“常备药” -...

Post on 17-Aug-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古人认为焚香可以预防疾病,所以发明了各种香药。“婴香”是古代较为流行的一款香药,最早见于南朝博物学家陶弘景编注的《真诰·运象篇》,其记曰:“神女及侍者,颜容莹朗,鲜彻如玉,五香馥芬,如烧香婴气者也”。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写有一幅《制婴香方帖》亦称《药方帖》,纵28.7厘米,横37.7厘米,凡9行,81字,行草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制婴香方帖》为黄庭坚写给朋友的一封书札,内容便是“婴香”的制作配方。释文曰:“婴香,角沉三两末之,丁香四钱末之,龙脑七钱别研,麝香三钱别研,治弓甲香壹钱末之,右都研匀。入牙消半两,再研匀。入炼蜜六两,和匀。荫一月取出,丸作鸡头大。略记得如此,候检得册子,或不同,别录去。”从行文看,黄庭坚对香药制作显然非常熟悉,而他说“略记得如此”,既显得谦虚,又说明自己博闻强记。

《制婴香方帖》钤有“安氏仪周书画之章”等印记,《装余偶记》《石渠宝笈续编》有著录。该帖无书写时间,从笔法、书风判断,应是黄庭坚早年所书,大约书于北宋元祐年间。

《制婴香方帖》字结体匀称,丰腴有度,行草兼备,错落有致,用笔干净,轻重得宜,浑然天成,使转自然,有着“无意于佳而自佳妙”的境界。 (宗合)

黄庭坚《制婴香方帖》详细公布香药配方

《制婴香方帖》

艾灸就是用艾叶制成艾条、艾柱,灼烧后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艾灸在宋时已经流行,不仅常见于著录,连书画中也有所反映。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有《灼艾帖》,纵约 25厘米,横约 18厘米,行楷书,共 6行 69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经项元汴、安岐、江德量鉴藏,《墨缘汇观·上编》有著录。明代重臣李东阳在帖后诗跋中称赞欧书曰:“宋代书家自不孤,当时只许蔡君谟。若将晋法论真印,此老风流世亦无。”

《灼艾帖》为一封信札,释文曰:“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文中“见发言”的“发”即欧阳修长子欧阳发,

“灼艾”就是艾灸。文中还提到了“中医”,但此处的中医并非中医药学,“中”应读去声,意思是“中等水平的医生”,或作“符合医理”之解。据此,全文大致内容是:欧阳修听说儿子欧阳发曾接受过艾灸治疗,虽然艾灸是常见疗法,但欧阳修认为这也是门值得探讨的学问。

欧阳修《灼艾帖》称艾灸疗法值得探讨

《灼艾帖》

大黄汤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是中医著名泻药方剂,另有散风活血之功效。唐代书法家张旭曾写有《肚痛帖》,为腹痛难忍之际挥就,文中提及大黄汤正是治疗此病的良药。

《肚痛帖》纵约41厘米,宽约34厘米,纸本不存,北宋嘉祐三年摹刻上石,明代复刻,今见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全帖释文曰:“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文中

“临床”并非医学上所说的“临床”,“非临床”在这里或许是“没有床可靠”的意思。全文的意思是:“突然肚子痛得难以忍受,不知是不是着凉了。准备喝大黄汤,它对冷热病都是有帮助的。怎么办?没有床可靠……”,后世多认为,“非临床”一句应该还有下文,但不知何故没有摹刻上石。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论及《肚痛帖》时说:“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肚痛帖》开头三字“忽肚痛”写得还比较端正,字字独立,随后

字愈写愈快、愈写愈奇,大开大合、粗细悬殊,反差很大,观者似乎能感受到张旭肚痛加剧,难以忍受之下的心理变化,令人啧啧称奇。

张旭《肚痛帖》腹痛难忍急求大黄汤

《肚痛帖》(碑拓)

地黄是妇科常用药物,以地黄所煎的汤药便是“地黄汤”。据古代医方书《圣济总录》载,地黄汤具有养血止血之功效,主治妇人气血虚损,颜色不定等。地黄汤早在魏晋便已盛行,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曾写有一幅《地黄汤帖》,纵 25.3厘米,横约 24厘米,共 6行 44字,现存墨迹为唐摹本。

《地黄汤帖》为一封信札,释文曰:“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文中“新妇”一般指新娘子,古时也可指弟妻或儿媳。此帖前半部分的意思是:“‘新妇’服用地黄汤药后病情有所缓解,但睡眠饮食仍不佳,还不能让人放心”,后半部分则谈及东晋名将谢玄反复上书请求去职一事,王献之认为不可理解,将要去信询问其缘由。根据相关历史事件推断,此帖当写于东晋太元十一年。

《地黄汤帖》原藏于宋内府,有宋高宗赵构题签,后经贾似道、文征明、王宠、文彭、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等人递藏,并刻入《淳化阁帖》《大观帖》《三希堂

法帖》《筠清馆法帖》等丛帖。《地黄汤帖》于清末流入日本,现藏于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

王献之《地黄汤帖》用地黄汤为“新妇”治疗

《地黄汤帖》(唐摹本)

9 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12版 艺术视界

10版 文化纵横

高陵土油坊 11版 西安地理

关中特色民俗趣谈

收藏天下 责任编辑 郭峰 视觉编辑 左可

组版 牛怡墨 校对 周凯

投稿邮箱:1225499234@qq.com来稿请用电子版,注明通信地址

最好有清晰配图

收藏天下欢迎来稿

竹雕和合二仙摆件

两会纪念品中的“第一”

大英博物馆更新升级线上观展

书法名帖里的“常备药”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延宕两个多月后,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别于 5月 22日和 5月 21日在北京开幕。作为一名收藏爱好者,我藏有几件极具价值的两会题材纪念品,这些藏品从不同角度见证了两会诞生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第一套两会纪念邮票。1949年 9月 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我国于同年 10月 8日发行了一套 4枚的纪 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这套邮票采用同图异色印刷工艺,画面上华表矗立,天安门城楼前人流如织,欢声雷动,一只高悬的硕大宫灯上,人民政协会徽灿烂夺目。1954年9月15日至 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同年12月30日,邮电部特地发行了一套 2枚的纪 29《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其中第一枚“普选”,画面上一位女工代表站在国旗下,投下手中神圣的一票;另一枚为“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主画面是全国各族人民庆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欢乐场景。这套两会纪念邮票因题材重大,发行量较小,深受集邮爱好者热捧。

第一套两会纪念章。第一枚全国政协会议纪念章发行于 1949年 9月,由著名画家张仃、周令钊设计。这枚纪念章造型优美,材质为铜镀镍,直径3.2厘米,章面正上方是一颗闪耀的红五星,周围是齿轮和金黄色的麦穗。纪念章中央是蔚蓝色的天幕,立式的“1949”格外醒目,四面红旗迎风招展,红旗下是白色的地球图案和红色的新中国版图。纪念章下方的绶带上印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章”金色繁体仿宋字。第一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纪念章发行于 1983年,发行单位是中国造币公司。纪念章直径40毫米,高浮雕工艺制作,材质为精炼黄

铜。纪念章正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背面选用了与第三套人民币十元(俗称“大团结”)相同的图案,画面上各界代表满怀憧憬,笑逐颜开,背景是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整枚纪念章设计精巧,镜面平整,喷砂均匀,人物雕刻精细入微,颇具视觉冲击力。

第一套两会纪念币。相比纪念邮票和纪念章,第一套两会纪念币发行较晚。1999年 9月 16日,中国人民银行特别发行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0周年”流通纪念币。该币直径 25毫米,材料为钢芯镀镍,面值1元,由上海造币厂制作,发行量 1000万枚。纪念币正面为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址大门(新华门)图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壹元”“1949”等字样。背面是会徽,两边装饰着漂亮的花瓣,内缘下方刻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五十周年”字样,以及“1949—1999”日期字样。2004年9月9日,适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50周年,中国人民银行特别发行了面值一元的流通纪念币。该纪念币直径25毫米,材质为钢芯镀镍,发行量 1000万枚。纪念币正面图案为国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字样。背面以人民大会堂为主图案,配有“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1954-2004”“1元”等文字。这两套纪念币发行时间虽晚,但作为中国唯一发行的“两会”题材纪念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因而在中国纪念币发行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朱卫东)

笔者藏友近日分享了一枚早期防疫种痘人员纪念章。这枚证章为圆形铜质,直径 4厘米,中间绘红十字和中南区地图,证章的上方有呈逆时针旋转排列的

“中南区防疫种痘人员纪念”繁体浮雕大字,字体苍劲有力。背面铭文“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赠”,颁发时间为 1951年。何为“中南区”?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曾设立了六大行政区,分别为华北、西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其中中南地区下辖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种痘是为了预防烈性传染病天花。旧时我国种痘率较低,天花肆虐不止,呈现出流行范围广且发病率与病死率双高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开展天花防治,推行全民普遍种痘活动。1950年 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卫生部亦发布《种痘暂行办法》,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广泛开展宣传,大力推行普遍种痘活动,成立种痘运动领导机构,培训种痘人员,提供所需器材等。时至1950年11月,全国已有4000万人普种牛痘,到了 1951年 10月,全国已有2亿人种痘,到了1952年,全国

共种痘 5亿多人次,每年使用 1亿多痘苗,在广西、云南、四川等地种痘率更是达到 90%。在广大医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终于在上世纪 60年代基本消灭了天花。而这枚纪念章,正是为了表彰医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伟大功勋而特意颁发的。 (雨林)

和合二仙指唐代寒山、拾得两位诗僧,民间视其为掌管婚姻的喜神,别称

“欢天喜地”。旧时婚礼之日习惯悬挂和合二仙画像于厅堂及洞房,以图吉利,古代工艺品中以和合二仙为题材的作品也屡见不鲜。

近日笔者见到一尊清代竹雕和合二仙摆件,为二人站立像,高约 39厘米,赭

黄色,取竹根为材,采用立体圆雕技法雕刻而成,古朴、精致。只见寒山、

拾得一矮一高,拾得双手持一支荷花,细长的茎干

弯 曲 而上,一朵硕 大 的荷 花 绽

放在他的头顶;寒山腰挂葫芦,一手紧搂拾得,一手捧着带盖的圆盒。拾得手持的荷花与寒山手捧的圆盒一起,取其谐音,寓意荷盒(和合),取和睦同心的美好之意。二人身披袈裟,蓬头赤脚,神态安详,相互依偎,更显其友情甚笃,面如满月的脸上笑意灿然,眼睛微微眯缝,尽显慈祥、善良之态,其场景与宋代诗僧释梵琮《寒山拾得赞》中“寒拾相逢便拍肩,双收双放笑掀天”的举止神态完全吻合。竹雕人物刻画精细传神,线条简洁,纹样严谨细腻,形象逼真,周身凹凸有致,光滑可鉴,将和合二仙憨态可掬、诙谐有趣的特点塑造得栩栩如生,加上包浆古色古香的色泽,使作品充满了艺术感染力,渗透出浓厚的和合文化气息。

竹雕艺术通常使用竹根、竹身、竹尖作为雕刻材料,这件和合二仙竹雕作品巧妙地利用了一段竹根,雕刻浑厚朴实且十分细腻,刀法圆熟流畅,干净利落,连袈裟的起伏、褶皱也刻画得流走自然、细致入微,将圆雕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极富立体美感,体现了清代竹刻艺术家

“用刀如笔”的高超技艺。 (李笙清)

1951年的防疫种痘人员纪念章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各种头疼脑热、气滞血瘀的小毛病又开始流行,板蓝根颗粒、

藿香正气水等常备药又派上了用场。其实古代也有许多居家常备的药物,关键时候

可解燃眉之急;而在历代法帖中,一些常备药还被书家点名提及,从而千古“留方”。

纪29《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