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阔文化视野 推进批评创新 -...

Post on 02-Mar-2020

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欢迎读者扫描二维码关注《文艺报》微信服务号、订阅号

44每周一、三、五出版(今日十二版)2017年4月26日

WENYI BAO 中国作家网网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1949年9月25日创刊(总第4150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93 代号1-102

星期三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4月24日电 随着“世界读书日”在各地掀起读书潮,一个中国主题图书馆24日在墨西哥阿纳瓦克大学落成。

这个1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内点缀着中国水墨和江南水乡的设计元素。窗台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墙上一幅书法作品写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中国治学理念。

据介绍,中国馆藏书六千余册,还有八万余种数字资源、近百小时的中国影视片以及介绍中国风俗文化的新媒体产品。

“这六千册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包括西班牙语、英语和汉语版本,方便学生阅读。”中国五洲传播出版社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邓锦辉说。除了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历史方面的图书外,还有很多汉语教材。

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奥拉·马丁·科尔内霍在书架旁认真地选书,她对中国的针灸很感兴趣,很快就找到一本有关中国传统医学的书。她说:“针灸在墨西哥很流行,有时能达到西

药所不能及的疗效。”法学院三年级学生亚历杭德罗·帕拉莫翻开一本汉语教科书,对汉字的笔画很好奇,他打算在下学期选修中文。在阿纳瓦克大学任教6年的汉语教师李月银对中国馆的落成期待已久。“我希望它不仅是一个图书馆,更是一间教室。这里有大量图书和影像资料,是很理想的课堂。”她相信,随着中国馆的落成会有更多学生选修她的中文课。

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崔玉英在落成仪式上表示,国新办与阿纳瓦克大学共建中国馆,作为深化两国人文交流的积极探索,必将为这项开拓性事业注入新的创意和持久活力。“中国馆既是墨西哥各界感知中国的一扇窗口,也是深入开展中墨教育、学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一个新平台。”

阿纳瓦克大学校长西普里亚诺·桑切斯·加西亚说:“中国馆的落成让我们跨越国界、语言和传统的障碍,有机会互相学习、加深了解和增进理解,构建一座文化桥梁。”

中国主题图书馆在墨西哥落成

前不久,前去拜访文学理论家张炯。这位年逾八旬的学者,追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谈及了对当前文学创作和批评的看法。他说,我们的文学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对各种创新思潮要常怀包容之心。现实主义文学还是主潮,不必对它有太多忧虑。文学批评要有新的成绩,需要新一代批评家继续打好基础、拓宽视野,与作家的创新实践共同进步。

从文学青年到批评家

回忆起与文学评论的渊源,张炯最先想到的是1948年发表在地下刊物《骆驼》上的一篇文章,评论当时苏联作家安特莱耶夫的小说《表》。《骆驼》杂志由编辑自己刻蜡板,自己印刷发行,正在读中学的张炯也是杂志的编辑之一。那时,他已经是一名地下党的成员,参与组织学生运动。后来组织上派他到农村开展武装斗争,于是他作为政委,领着一支仅有174人的游击队在福建宁德地区的白云山一带打仗,他的笔名“白云飞”就与这段革命经历有关。

1955年,张炯考入北京大学,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在大学期间,张炯先后创作了《千树万树梨花开》《重逢》《蓝豹子》等文学作品,其中《千树万树梨花开》发表在1956年创刊的学生杂志《红楼》第一期头版,在校园中颇为轰动,他也因此被该刊吸收做了编辑。

对于张炯来说,虽然他考中文系的初衷是将来当一名作家,可命运却不断地引导他走上编辑和批评者的道路。

1958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撰写一部《中国文学史》,成了同学们的心愿。张炯回忆:“我们年级一共70名同学,暑假时留在学校写文学史。我当时刚好是三个班的班联会主席,所以被选为文学史的副主编,主编是支部书记费振刚。后来这部红皮的两卷本文学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总计80万字。第二年,社会上反映这本书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时有简单化的倾向,于是大家商量再重新写一本,还邀请系主任杨晦先生和游国恩、林庚、吴组缃、冯钟芸、陈贻焮等先生参与审稿和把关,这一次是四卷本,共120万字,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后被教育部列为大学文科教材。”

毕业时,张炯没有忘记当初的愿望,仍然立志做一名作家,所以在填写志愿时,第一志愿是“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第二志愿则是到报社当记者或者到作协当编辑,相信这样会有机会继续搞创作。结果,中科院文学所的所长何其芳看中了他参与编写《中国文学史》的经历,把他挑来分到美学家蔡仪的身边搞文学理论研究,参编《文学概论》。这本书由周扬提出并指导,另一部由他提出编写的《文学原理》则交给了上海的叶以群。

在文学所的前三年时间,张炯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学概论》的编写工作中。到“文革”开始之前,他的批评文章,除了最早发表在《骆驼》上的那一篇之外,第二篇评论文章于

1958年刊载在《电影艺术》上,是在一次座谈会上关于《青春之歌》的发言。第三篇发表于1960年,《文学评论》编辑部召开座谈会评论话剧《甲午海战》,编辑张晓翠认为张炯的发言不错,就让他改写成《评〈甲午海战〉兼论历史剧》一文刊发。后来,他被调到《红旗》杂志的文化组当了两年编辑,一直到1979年初才回到文学所。

“从1979年开始,我的主业就是编辑工作,文学研究和评论工作只能兼着做。我在《文学评论》当过编辑,也当过副主编、主编,前后大概有10年。我还主编过《作品与争鸣》,它的创刊是我组织张罗的,前后也大概10年,还策划过丛书《当代文学研究资料》80多本。再就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了三版,第一版我是当代部分的主编,后来第二版、第三版是做中国文学卷的副主编。我当时还兼任少数民族研究所的所长,要熟悉少数民族文学的情况。一直到1999年退居二线,到现在差不多20年的时间,我才有比较多的时间从事评论工作。”持之以恒,成就硕果累累。张炯先后出版了数十种专著,还主编了《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文学发展通史》等丛书。

谈起做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经历,张炯提起了多位对他影响至深的前辈。何其芳时任文学所的所长,张炯评论《甲午海战》的文章就是由他签发的。这篇文章本来有一万字的篇幅,张炯看到清样时却已经删到了七八千字,他当时不大高兴,就去找编辑张晓翠。她告诉张炯,这是何其芳先生删改的,可以找他本人理论。

张炯回忆说:“我那时年少气盛,便贸然去他家。他当时住在西裱褙胡同的小院里,进门后才知道何其芳先生正在发烧,躺在床上。见到我来,他立即爬起来,叫我到书桌前,谈谈对文章删节部分的意见,然后拿出原稿,逐条给我讲他删改的理由。”当时,何其芳对他说,搞文学评论要有比较的眼光,不能仅仅就一篇作品谈一篇作品,就像看乒乓球比赛,要想知道谁

打得最好,应该先看过很多世界级的比赛再来评判。这些话对张炯的触动很深。

在文学所的三年里,张炯一直是蔡仪的学术秘书,亲眼见证了蔡仪在做研究时严谨的学风。有一次学习《毛泽东选集》要写心得,党支部书记要他把写好的稿子拿去向蔡仪请教。没想到第二天拿到稿子时,3000字的稿子旁边竟然提出了18条意见,有的涉及语句逻辑,有的涉及内容的欠周密,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使张炯十分感动。

在他刚到文学所工作的时候,经常在周一的上班时间见到一位中年人,西装革履,戴黑框眼镜,背着一个帆布背包,里面总是鼓鼓囊囊地装满了东西。这个人每次都是直奔图书馆,后来张炯才知道这位就是钱锺书先生。

“那时候他大概是40多岁。有一次,我有个问题去请教他。他没有立即回答我,而是领我进了他的房间,书架上放着一沓笔记本,他翻开一本笔记,找到一页指给我看,告诉我这个问题可以在某本书的某一页查到。我后来去图书馆一查,果然不差。我这才知道,人们总说钱先生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可能是跟他常常复习这些笔记有关。他告诉我,从8岁起,他父亲钱基博先生就要求他每天至少要读8小时书。在五七干校后期,他还每天自己带着一个小马扎坐在床前读外文书。那时也没什么书可以读,他就读西德共产党出版的《红旗》周刊,从不间断。”

这些前辈们的治学态度和作风对他从事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必为现实主义忧虑

对于当前的各种文学思潮,张炯认为,首先要承认并且正视它们的存在,“我记得黑格尔有句名言,一切现实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一切既已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我对文艺思潮的变化也是如此看待的”。

他谈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两种思潮虽然是由近代西方提出来的,但是实际在文艺创作中的历史由来已久。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出现的。现代主义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倾向。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不满足于现实主义,想要有创新,所以出现了那么多流派。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产生的,西方有人把它归因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因为这个时代的人非常孤独,人和人之间缺乏交流。因为缺乏对整体的认识和感受,人们被彻底异化了。

“当然后现代主义至今还没有系统的、公认的理论,有的理论家从中概括出几条,第一条说它是消解了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限;第二条是说它对现实的反映采取了客观真实主义,作家不持立场;第三条是说它对文学采取游戏的态度,比如搞拼贴结构;第四条是说它是反本质主义的,重视对现实的感觉,追求平面化,削平深度,只有现象,没有本质。”

(下转第2版)

开阔文化视野 推进批评创新——文学理论家张炯访谈

本报讯(记者 王觅)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梦想。就在几天前,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崭新的空间站时代。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4月24日,“筑梦太空——

‘掌中苍穹’雕塑入藏暨航天文物展”开幕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筑梦太空”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电视台携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共同推出,分为“飞天梦圆”、“逐梦苍穹”、“再启新程”三个部分,共展出63件(套)国博馆藏航天文物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特别提供的10件(套)载人航天珍贵历史的见证物,其中包括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主降落伞、习近平总书记与神舟十一号航天乘组天地通话时使用的电话机、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等。在2017年央视春晚现场,曾执行过载人航天任务的11位中国航天员集体亮相,并在一座特别制作的星云雕塑上留下各自的手掌印。这座“掌中苍穹”雕塑已被国博正式收藏,并在此次展览中首次与观众见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说,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博一直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致力于航天文物的收藏和展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进一步宣传我国航天事业,弘扬航天精神,普及航天科技知识,激发全民族创新热情,凝聚实现中国梦和航天梦的强大力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张育林表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在航天事业发展的征程上永攀高峰、不断前行。

开幕式上同时举办了庆祝“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启动了“中国空间站青少年科学实验计划”航天科普系列活动。在与北京农业嘉年华、文昌航天科普中心、厦门诚毅科技馆的视频连线中,航天员杨利伟、刘洋同中小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据悉,该活动将面向全国在校中小学生,组织空间站搭载科学实验征集、搭载实验地面验证、后续天地互动实验监测、航天专题夏令营等一系列航天主题实践活动。

航天梦辉映中国梦

本报讯(记者 王觅) 4月20日,由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湖南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陈启文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黄传会,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刘清华,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曾赛丰及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研讨会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主持。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为解决粮食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世界》生动展现了袁隆平及其团队的人生奋斗、科学实践和精神追求,将杂交水稻研发的科学原理和发展历程呈现于读者面前,彰显了一代科学家胸怀人民、热爱祖国、为解决中国与世界的粮食问题而献身科学的奉献拼搏精神。该书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历时多年,作者克服种种艰辛和困难,一路追随袁隆平进行采访和调查研究,力求通过这部作品将深奥的科技问题尽可能清晰透彻地表达出来。

何建明谈到,袁隆平可谓一位当代中国的民族英雄,中国人对他的感情无疑是深厚而独特的。《袁隆平的世界》内容丰富厚重,生动、严谨、科学地论述了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科学探索之路,全景式真实还原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人生世界。同时,对袁隆平的叙述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行的力量,这种叙述已经超出了袁隆平个体本身。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那种不屈不挠、奋发有为、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情怀品质,正不断迸发出绚烂的光彩,推动着祖国的发展进步。与会者认为,作品同时塑造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群像,写出了他们与国家、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一个作家所抵达的精神境界和高度,传递了昂扬向上的力量。作者思考深入透彻,把专业性很强的题材表达得较为出色,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情和学养,给人以哲思和启迪。

陈启文坦言,他对袁隆平敬重有加,但此前从未想过会写袁隆平的一生。这是自己写得最为艰辛的一本书,但所有的“翻山越岭”最后都化为“值得”两个字。“袁隆平的世界很大,大到享誉世界、跨越时空;他的世界又很小,其实就在稻田里,在一粒种子里,更在人们心里。”

专家研讨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

本报讯 4月21日至22日,《珞珈诗派》(2017卷)首发式暨第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颁奖仪式在武汉大学举行。

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代名词,在这里诞生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珞珈山脚下,“77诗社”“珞珈山诗社”“浪淘石文学社”等文学社团,都以自己的行动倡导和践行“自由精神、包容思想和诗意生活”,这为命名“珞珈诗派”提供了可能。从去年起,从武大走出来的诗人们开始编选诗歌年选《珞珈诗派》,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珞珈诗派》(2017卷)延续了去年的思路,收录了老中青三代60余位珞珈诗人的300余首诗歌新作,呈现了珞珈诗派较为完整的面貌。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诗人李少君、余仲廉、吴晓、黄斌等参加首发式。大家谈到,珞珈诗派既要面向过去,继承传统,更要看重当下,成为正在行动的创新力量。它最重要的使命是朝向未来,为中国诗歌之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首发式上还颁出了首届“珞珈诗派校园诗人奖”。此奖由校友出资,奖掖武大诗歌新秀,首届获奖者为许仁浩。

第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同时颁奖。樱花诗赛由浪淘石文学社于1983年发起,由最初仅限于武大校内的诗歌比赛逐渐发展为全国高校诗歌爱好者的交流盛会。本届诗赛得到了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全国大学生文学社团联盟等单位的支持。诗赛创作组共收到4010件稿件,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69件作品获奖。当晚还举行了朗诵组的比赛。12组选手在前两轮分别朗诵了自选的新诗和传统诗词;在决胜阶段,4组选手分段朗诵了贡苡晟的获奖作品,选手们或直接抒情,或进行戏剧化的处理,赋予同一首作品不同的韵味。最终,第六组选手(周怡乐、丁若愚、张琦、冉博文)获得一等奖。 (黄尚恩)

校园诗歌薪火相传

4月22日,“醍昂——白明的国度”展览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与观众见面。此次展览分为时、火、器三部分,共展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白明26年来创作的陶瓷、油画、水墨和综合材料等代表作品近90件(组),完整而清晰地回顾呈现了艺术家的创作经历。“醍昂”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博尔赫斯作品中虚构的城市,是一个由时间叠加起来的理想主义的世界。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徐钢认为,白明的知识体系符合“醍昂”的隐喻。他对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当代表达有独特的理解和选择,在不断突破媒介材质与艺术边界的过程中,从容理性地构建起一个颇具东方意韵的多元艺术王国。展览将持续至5月22日。 (王 觅)

本报讯 4月19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杨先让文集》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87岁的画家杨先让长期关注版画、民间艺术的发展,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他说,这套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退休后在国外写的,遥远的距离容易让人产生乡愁,过去所经历的人与事纷至沓来,有感而发,就写出来了。据介绍,《杨先让文集》共4卷,其中,《我是岛里人》讲述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家族的变迁;《三人行》记录文艺界的一些人与事,写了很多“为时代造型”的艺术家;《梦底波涛》书写作者对中国民间美术的梳理和思考;《我为主》对比中西艺术的异同,提出要对中国艺术有自信,在创作中

坚持“以我为主”。与会艺术家、评论家谈到,《杨先让文集》是一

部微型的、个人化的美术史。在文集中,作者真切记录下了美院及现代美术数十年发展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他写出了这些艺术家的神韵,在文字中寄托了对于每一个人物最真挚的情感。他执著于民间美术的探索,不断地到民间去,挖掘民间美术人才,汲取创作营养,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他的写作和思考,基于脚下的大地,与人民的生命血脉相连。他的写作,不是呆滞的记录,或是骄傲的训导,而是切身的体会。这些作品的语言平实而生动,本色而真实。

(黄尚恩)

本报讯(记者 行超) 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省作家协会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曹文轩儿童文学奖”近日设立。该奖项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发广大作家的创作热情,培育青年创作队伍,推动多出精品力作,促进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4月20日,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韩松林主持发布会,来

自出版界、儿童文学界的300余人与会。据介绍,“曹文轩儿童文学奖”每年举办一次,分为“作家创作奖”和

“少年创作奖”。“作家创作奖”面向1999年4月20日之前出生的作者,征集篇幅6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

“少年创作奖”面向1999年 4月20日之后出生的作者,征集篇幅1万字以内的短篇小说。首届评奖将于2017年 12月 20日进行终评,揭晓评奖结果。

曹文轩儿童文学奖设立

《杨先让文集》:一位艺术家的梦底波涛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