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rb.greatwuyi.commbrb.greatwuyi.com/page/1/2017-09/20/4/201709204_pdf.pdf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同时,我市少...

Post on 24-Jul-2020

2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MINBEIDAILY2017.9.20 星期三

04 责任校对:赖秀清

电话:8820707责任编辑:朱领军

编辑部主办专 题ZHUANTI【 】

【 】今年9月是福建省第10个民族团结进

步宣传月。我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谋发展,促团结,形成了脱贫致富、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繁荣和谐景象。2017年,南平市民族宗教局争取中央和省级少数民族补助资金981万元,比增26%,组织实施经济社会发展项目93个,总投资达4715万元。

我市现有少数民族贫困村13个,截至2017年8月底,全市民族村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746户、2080人。近年来,我市把助推少数民族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持续加大帮扶力度。争取到省财政对我市13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开展持续5年的帮扶,每村每年帮扶资金20万元。2016年,市委、市政府把对口帮扶欠发达18个少数民族村工作纳入全市第五轮市直部门“挂钩帮扶、互动联动”活动内容。目前,全市共有93个市、县(市、区)直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31个乡镇与47个民族村对口帮扶。实施少数民族“造福工程”,落实了少数民族搬迁785户、3245人。13个少数民族贫困村中有10个村村财收入达到或超过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得到提升。47个民族村实现脱贫384户1128人。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我市少数民族村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带动周边贫困农户和低收入农户480家。13个少数民族贫困村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5个,种植经济作物1.37万亩,努力形成“一村一品”格局。同时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美丽乡村建设,农家乐、乡村游等项目越发红火。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同时,我市少数民族社会事业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延平区水南街道岭炳洋村、顺昌县洋口镇田坪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松溪县花桥乡招沙甲村等6个少数民族村被列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每年各地举办的畲歌会、文化节、“三月三乌饭节”等活动,既扩大了民族文化影响,也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顺昌、延平、邵武先后成立了畲族研究联谊会,编辑出版了《延平畲族》《延平畲族山歌集》《顺昌畲歌集》等。全市有11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省、市、县级非遗文化名录。

创新工作举措,提升服务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从农村进入城市。市、县民族工作部门加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为到我市

经商、务工、办企业的少数民族同胞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各社区强化宣传,以悬挂横幅、出板报等形式,使居民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延平梅山街道自强社区和邵武市昭阳街道新建社区被省民族宗教厅确定为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试点社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五年来,全市涌现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有2个集体和4位个人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表彰。

如今,南平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守望相助,民族团结之花开在各族群众心里。展望未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重要指示,各民族群众携手共进,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南平”做出新贡献。

☉徐陆锋

绿色家园起宏图 民族团结谱新篇——南平市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南平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混居的地区,有少数民族43个、人口约3.5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1%,以畲族、回族、苗族为主,其中畲族人口约2.3万人,占我市少数民族人口的66%。全市有少数民族行政村47个。

武夷山市星村镇黎前村是以畲族人口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全村有9个自然村,369户、1502人,其中畲族人口521人,约占总人口的35%。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民族政策和当地资源,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村。该村先后获得武夷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南平市第十二届文明村,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第三批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等荣誉。图为村民叙家常。

招沙甲村位于松溪县花桥乡东部,全村占地面积10.26平方公里,139户、463人。

该村依托当地浓郁畲乡风情与茶洲水库、狮子岩崖葬等景点,结合生态养生与民俗体验,打造3A级旅游景点,发展具有畲乡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

2013年招沙甲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2015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2015年被列为福建省美丽库区示范村、南平市美丽乡村示范村,2016年被列入省休闲旅游特色村,2017年被授予福建省第十批“水乡渔村”。

邵武市共有4个少数民族村,为了尽快改变民族村落后状况,使他们摆脱贫困,邵武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以“同心”思想为引领,广聚人力、财力、物力,通过做好“帮、联、引、转”四篇文章,助推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

做好“帮”字文章。以“同心”品牌活动为着力点,整合人才资源,从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桂林乡盖竹村几年前只有几十户年纪较大的村民留守,通过开展“回归工程”,感召乡贤回乡建设,使其旧貌变新颜。做好“联”字文章。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帮扶民族村,促成企业(商会)与民族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开展“温暖工程”、“民企帮村”等光彩事业,非公企业每年捐资捐物20余万元,帮扶民族村困难群众80余人。做好“引”字文章。通过多方争取支持,形成帮扶民族村发展合力。近年来,各级各部门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用于民族村各项建设。做好“转”字文章。盖竹村通过村干部带头示范种植名优黄桃、名贵中药材等产业,引导村民走“一村一品”的共同发展路子。

“四篇文章”谋发展

浦城现有6个民族村,25个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大多数处在偏僻的山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里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以进乡镇、进社区为重点,利用广播电视、条幅展板、传单手册等媒介,大力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习宣传活动,为贯彻执行民族政策营造良好的氛围。组织民间剪纸比赛,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开展对口帮扶民族村工作。组织6个县直单位对口帮扶6个民族村,每个帮扶单位落实一个经济发展项目办一件实事。几年来,帮扶单位支持少数民族村资金累计达到73.5万元,扶持项目19个。改善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省、市民族宗教部门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村进行扶持,实施精准扶贫。先后帮助6个民族村修建农村饮用水工程,建立3个村卫生所、2个文化图书室,有137位少数民族人口得到“造福工程”的资金补助,有力推动了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黄纪东)

多措并举促团结

近年来,政和县认真贯彻执行民族政策,以开展教育精准扶贫为契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借势借力,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借在外乡贤之“力”。调动在外乡贤“回馈家乡”的积极性,成立县级、乡级、村级教育基金会13个,筹集超1亿元的资金。截至目前,由在外乡贤捐助支持的老师、学生1万多人。借群团社团之“力”。支持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组织,走进少数民族学校,开展“金秋助学”“七彩微心愿”等活动,助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借其他各界人士之“力”。抓住省统战系统助推政和发展的机遇,争取资金支持,省统战系统累计帮扶助推政和教育发展资金超5000万元,其中帮助少数民族学校、学生近100万元。借宗教界人士之“力”。引导宗教界人士积极参与捐资助学,2014年以来,政和宝福寺就捐赠了28.1万元,帮助300多位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其中,少数民族受益学生20余人。

抓好教育促脱贫

“今年以来,外洋村利用丰富的山水林田和少数民族资源,以‘打造全省唯一的苗族特色村寨’为主题,开展美丽乡村及创意田园建设,大大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村民增收致富。”13日,外洋村党支部书记彭金梁向笔者介绍,近年来,外洋村共投入398万元,不断加大公益事业投入和建设力度。

建瓯市川石乡外洋村,是我省唯一少数民族苗族聚居村。全村人口75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70%以上。

如今的外洋村人有了苗族特色村招牌,以往一些时令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外洋种植山茶油历史悠久,如今每公斤120元的山茶油,愁的是产量出不来。今年该村新增种植山茶油500多亩,其中村集体种植100多亩,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1300亩,山茶油已成为该村的优势特色种植产业。“如今往来外洋村的人逐渐增多,村民的锥栗、竹笋、杨梅、蔬菜现在都不愁卖,群众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彭金梁话语里难掩喜悦。

(张名华 吴留汉)

打造苗族村寨助力村民致富

“路通了,灯亮了,自来水接到家家户户,日子是越过越好咯。”15日,建阳区黄坑镇三峡民族村农民对村庄的发展称赞不已。

2006年,建阳区黄坑镇三峡民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村财收入位于黄坑镇倒数第一。2009年,新一届的村两委会达成一致意见:利用丰富的竹资源,走竹产业发展路子。目标定下后,村里邀请来了竹产业专家指导村民按高标准的

要求管理竹山,1.2万亩竹山在村民的精心管护下,毛竹产量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让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动起了精加工的念头。

目前,三峡村拥有31家竹制品加工企业,每年向国家缴纳税费300余万元,解决上千个就业岗

位,每年带来村财稳定收入六七十万元。三峡村立足竹产业,抓好项目实施,在省、市、区民宗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村民富裕、村财增收。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300多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

三峡村:产业发展带富路

近年来,延平区在全面推进少数民族村小康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畲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延平区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的岭炳洋少数民族新村,2014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加强畲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延平区整合各种力量,收集

了大量的畲族史料,编纂出版了《延平畲族》和《延平畲族山歌集》,并先后成立了“延平畲族歌舞团”和“岭炳洋畲歌队”,把传统的畲歌畲舞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进行自导、自编创作,每年“三月三”“九月九”等畲族传统节日时,剧团都会到宁德、福安、顺昌等地交流演

出。在岭炳洋民族小学持续开展“薪火相传,畲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精心打造,发展畲族文化农家乐。目前,已经发展了“畲家山寨”和“山哈人家”两个农家饭庄,通过主推乌米饭、梭子粽、金蓍宴等畲族特色美食文化打造舌尖上的畲村。

传承畲族文化 推进小康建设

“精准扶贫始于足下,只要贫困户不脱贫,帮扶责任就不脱钩。”12日,光泽县太银村党支部书记吴礼财坚定地说。

太银畲族村位于闽赣边界,距光泽县城52公里,全村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85户、851人,其

中少数民族人口28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23人。山多田少,全村耕地面积790亩,森林面积3.88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1.8万亩。“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太银村共有26名党员,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太银村紧紧围绕党建脱贫

五大工程,将党旗牢牢插在扶贫路上。太银村靠山吃山,但是毛竹价格波动太大,近几年价格连续下跌。为了解决毛竹价格下跌导致村民收入减少,太银村引进茭白种植项目,成立了高海拔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有105户村民加入,种植了300多亩的茭白,还有红芽芋、茄子等,这些种植项目劳动强度低,增收效益好,能够带动劳动能力较差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据了解户均增收能达到上万元。

太银村:挂钩帮扶助脱贫

顺昌县有26个少数民族,畲族为顺昌主体少数民族,人口6600多人,占全县人口的2.8%,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83.5%。针对少数民族这个“特殊”群体,顺昌县多措并举提高脱贫攻坚实效。2016年以来,顺昌县11个村少数民族脱贫37户139人,占11个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64.4%。

在挂钩帮扶机制方面。顺昌县在省、市挂钩帮扶机制的基础上,建立“234”帮扶机制。“2”即每个乡镇有一名县领导挂点、一套帮扶方案;“3”指每个重点村有一支扶贫工作队、一套帮扶计划、一批扶持项目;“4”即每户贫困户有一个帮扶措施、一个增收项目、一位帮扶人员、一笔帮扶资金,做到分类指导、精准帮扶。

在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方面。近年来,顺昌县少数民族村累计争取中央、省、市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文化、教育等项目33个,争取帮扶资金16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少数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

在落实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方面。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品”,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认真落实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优惠政策。制订了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中考9分的优惠政策。持续开展贫困生圆梦助学行动,在同等条件下对少数民族贫困生予以优先帮扶,近五年来帮扶少数民族贫困生300人。发放少数民族“特困生补助”、“少数民族学生生活补助”30.4万元。

聚力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团结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由市县两级民族宗教局提供

武夷学院举行“2017山风古韵 乐舞情”民族舞大赛,各族师生增长了民族知识,增进了民族团结。武夷学院现有少数民族学生人数427人。

延平岭炳洋村(罗光耀摄)

举办畲歌畲语培训班。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