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生生活资源 激发习作持久动力...

Post on 15-Sep-2019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副副 刊刊

新苗

急(常)用电话:报警110 医疗急救120 消费投诉12315 环保投诉77722308 阳光武隆114热线:拨114按7号键 本报地址:武隆县巷口镇白杨路56号 邮政编码:408599 法律顾问:张宇龙 印刷:重庆华商印务公司

责编 袁 菲 版式 徐爱荣 校对 徐爱荣4 版

2016年 7月 27日 星期三Email:wlbs_11@163.com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雨后,天地间显得清凉澄澈如斯。流萤

一般的月光在苍松茂林间投下斑斑驳驳的碎影,清澈山泉流经石上的潺潺之声似还洋洋乎盈耳,叮咚叮咚……

听,那徐徐回荡在空旷悠远的山林间的,是秋之余韵的歌吗?

不必说“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寂寥伤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舒心清凉,也不必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洒脱悠然,“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的意蕴深深。只在我眼里,秋,这个恬淡写意恰应“不如归去”的字眼,已是至美。

神往着那片炽夏后的秋之韵,我信步在山荫间的幽深小径里,空气中飘逸着雨后清新的气息,凉丝丝的微风拂面而来,正是“天凉好个秋”的时候。凝望着那片孑然一身的黄叶翩然坠落,悄无声息地停歇在我手心,慨叹一声,我细细端详着它模棱两可的脉络,终究,只是让它化作尘嚣,随风而去,卷入四季的狂流罢了,然而,这不正是秋之物语么,萧索中含着洒脱,逆境中已是涅槃,谁能说来年这里不会再是一派盎然?重又踏上这道意蕴深远的落叶毯,我在古井无波的心境中继续安步当车,大有“快走踏清秋”之意。我听见支离破碎的枯叶一点点离析之声,那是秋的脉搏,秋的灵音么?我无从得知。

近了,近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果园已经闪现在眼前。秋之精灵,是多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她将高雅的意境施与文人墨客,又慷慨地把丰硕的果实赐给劳动人民。那压低枝桠的沉甸甸的果实,饱含着金色的喜悦,淳朴的笑脸,更是一种别样的秋之韵,慈和,温暖……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秋之韵,深湛,悠远,有别于夏之炽,冬之寒,长吟着一曲四季之歌,余音绕梁,袅袅于我心头。

(作者系实验小学六年级10班学生)(指导老师 程联敏)

秋 之 韵秋 之 韵◆ 闫煜倩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知不觉,自己来到这世界上已经十六年了。十六年的磕磕碰碰,点点滴滴,已化成记忆的火树银花,点缀着生命的璀璨星空。五月的天空干净而纯粹,总爱在这个明媚而虚幻的季节里,以四十五度角仰望苍穹,遥想过去那些难忘的事。

别看我小,我也曾走南闯北,经历挺丰富的。记得小时候在广东,那是个炎热夏季的下午,自己一个人在小区里玩。可小区里没几个人,正当我准备回去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个水闸,它外貌像一个汽车方向盘,让我有了驾驶汽车转方向盘的冲动。见四周无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体验机会。于是我急切地跑过去,如同开汽车那样使出全身力气转动着“方向盘”,汽车好像开了。为了更投入,嘴里还模仿汽车喇叭的声音,很是享受。我以一个“相见恨晚”的眼神,望着眼前的“方向盘”,心想以后要天天来玩,当个“小司机”。

太阳在头上那楼房的罅隙间缓慢地移动着,直到消失在最后一条檐棱上。玩累了的我才意犹未尽地离开了水闸,回到了家。让我没想到的是,整栋楼因为我转动水闸而停水了,其中一位居民向我妈妈“告发”了我,我却不知情。晚上妈妈回来后,询问我下午是否转动了楼下的水闸,我不敢撒谎,承认了,结果被妈妈好好教育了一番。后来的日子,我再也不敢去碰那水闸了!

童年总是充满了奇思怪想,那个什么都可以想,又什么都可以不用想的年纪;那个什么都想去做,又什么都无力而为的年纪,就在无数次父母的包容下,成为了过去,成为了以后回忆时的莞尔一笑!生命是一个如滔滔江河般一去不复返的过程,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因为会失去不会永存,所以才会珍惜,才更加美好。

身边的朋友都说想回到童年,长辈们也希望自己能重返二十岁,特别是武侠小说里的女人,总希望青春永驻,红颜不改。可是若真的要重回童年,青春永驻,那生命将毫无意义。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有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若一心只想回到过去,这无异于逃避。

现在作为高中生的我,星期六的晚上总爱站在天桥上,抬头可见霓虹闪烁,低头能见车水马龙,无数个陌生人从我身旁默默走过,无数个车辆从马路上迅速地驶过,然后又迅速地消失在我视线的尽头,如同我一去不回的童年。在我不完整的记忆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笑、那些泪,一个都不漏地在我十六岁的星空渐次浮现开来,又渐次地消失掉。我好像茕茕孑立地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看见童年从我身边打马而过,然后在不远处又看见青春正向我奔腾而来,扬起了一翻尘沙。不知道此刻的我,是该悲伤童年的离开,还是该欣喜青春的到来。不知道未来又要遇见什么人?经历什么事?又要做出怎样的选择?走多少孤单一人的路?

童年骊歌,谁与我和?那个方向盘,关掉了整栋楼的水,也关掉了我的想象,关掉了我的探索,还有我快乐童年的那时那刻。

(作者系武隆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学员)(指导老师 董存友)

童年骊歌谁与我和

◆ 谢沆位

记 不 起 那 个人的面庞,记不起他的着装,但我能记住那个背影。

那一天,天已变得朦胧,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匆忙得记不住模样。

一 个 第 一 次跟着家人出来玩的小女孩,用好奇的 双 眼 丈 量 世界。她陶醉在车水马龙的街市里。

半 晌 ,小 女 孩 才 发现自己紧拉着的那双大手 不 知 被 人 潮 冲 往 何方。站在陌生的异地,这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只能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拥 挤 的 人 潮 ,有 一个人发现了她。他走过去问小女孩“你爸妈呢?”小女孩摇摇头,哭得更厉害了。他没有说话,只是皱了皱眉头,抱着小女孩来到了一间屋子,听着他与几个阿姨交谈着。他的怀抱很温暖,很舒适,小女孩哭得很累,躺在那个人的怀里睡着了。

随 后 ,小 女 孩 的 家人到了,小女孩也醒了,只是那个人已不在。小女孩满脸欢喜,嚼着爸爸给的糖果问:“爸爸,刚刚那个大哥哥呢?”爸爸脸上一片茫然!其实,女儿睡着的时候,隐约听到了开门的声音,她眯着眼睛,看到了一个极其模糊又十分伟岸的背影悄然离去,那个小女孩其实是——我自己。

你的帮助不需要感谢的话语。你让我懂得,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但不一定要寻求回报,哪怕只是一句谢谢,如此简单朴素的话语;你的帮助让我铭记于心,莫不是你,恐怕现在的我早已不复存在;你的帮助,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会使我终身受益。我也会学习你的那种,帮助是不需要回报的那种精神!你的“雷锋精神”我永记于心,在这里,我想对你说一句:“谢谢你!”

助人为乐,是美德,但并非要回报。你永远是我的一个榜样!那个朴素的背影,使我终身受益!

简简单单的人,简简单单的背影,简简单单的精神!

(作者系石桥乡中心校五年级学生)(指导老师 龚 飞)

温暖的怀抱

龚奕歌

一 说 起 民 族 文 化 ,同 学 们 的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就是文学、艺术 、科 学 等 精 神 层 次 的 内 容 吧 ?而我,在这里想要传承的却是物质内容——土家族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因为我爱吃、好吃,而是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洋快餐虽然广受同学们的欢迎,却远远不及中华饮食的色、香、味、形的和谐统一。

我的老家在酉阳,那里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土家族、苗家先民因地制宜,创造了精细丰美的民族饮食文化,包括土家菜肴、土家酒文化等,但因为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土家饮食文化流传并不广。

土 家 菜 肴 ,最 负 盛 名 的 当 数“十大碗”宴席,而“十大碗”里我最喜欢“酿豆腐”,它做法简单、营养丰富、口味鲜美,是土家人婚丧、嫁娶、祝寿、修房建屋等场合必备的

佳肴。相传明朝宣慰使冉玉岑就曾在土司衙内用“酿豆腐”款待太子太保兼兵部尚书文安之。我也曾跟着外婆学做酿豆腐,可惜半途而废——外婆嫌我帮倒忙,把我赶出厨房。

“油茶汤”是土家招待客人的餐前小点,油茶汤里米子、油茶叶、姜、蒜等材料丰富,而且都严严实实地浮在汤面,碗里的热气完全不能散开,外来的客人常常被这假象蒙蔽,直接饮用,十有八九都会被油茶汤烫到嘴,谚语“油茶不出气,烫死傻女婿”就是这种情景的真实写照。

土家社饭,春分前后,土家人都要做社饭,祭祀先人。社饭就是在米饭里面加入野蒿、野葱、野芹菜、蒜苗、腊肉丁等,不但清香,而且具有提神健脑之功效。

土 家 酒 文 化 ,土 家 米 酒 是 土家诸多酒中最受欢迎的一种,红白 喜 事 用 它 ,过 年 祭 祀 也 有 它 。

外婆是酿土家米酒的高手,自家亲戚或周边寨子办宴席都会请外婆去帮忙酿米酒,那米酒虽然甜,好喝,却后劲十足,会醉人的。土家人款待贵宾的见面“干三碗”是远近闻名的,能过这三碗酒关不醉的人基本上都是“酒才”了,所以酉阳、秀山多“海量”,就是从小锻炼的结果。

博大精深的土家饮食文化反映了千百年来土家族先民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成就,这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丢失,所以,我们传承并发扬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饮食文化,一样体现出拳拳爱国心。改革开放后,老家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寨子里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这些土家菜肴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了,我真是有点担心最后会失传。(作者系实验小学六年级9班学生)

(指导老师 侯坤胜) 开

老 家 的 味 道◆ 王子渝

在一次《寻找学生习作源动力》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你的习作目的是什么?A.我想要自由表达;B.为了交作业;C.为了考试;D.不知道。在参与问卷的 125 名学生当中,选 A 的为0,选 B 的 92 人,选 C 的 21 人,选 D 的 12人。该调查问卷数据显示,82%的学生习作目的是为老师,18%的学生是无所谓的态度,为了表达需要而习作的居然为 0。经调查,习作目标的缺失,是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习作教学,要为学生找到习作目标,挖掘习作的源动

力,以此激发学生持久动力。一、注重习作交际功能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在说

每一句话、进行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我为什么要说话这一活动的内在诱因和需要。口头语言的情境每一分钟都在创造着语言、谈话、对白的每一个新的转折的动机。”青年教师邓建东执教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每一次活动情景的设置,都有明确的推销对象,按年龄特点分类,按职业分类。有了明确的交际对象后,学生的表达欲望十分强烈,说话内容真实 ,有 针 对 性 。 邓 老 师 凭 借 此 课 在

“2014 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口语交际和习作都是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当前小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文,大多是出于

“这是作业”,“写给老师看的”,“应付一下”等等动因。学生处处被动,这跟目标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就非常重视作文的交际功能,每次习作课都会精心设计交际情境。他说:“说和写都是有目的,有对象的。要让每一次作文训练都是现实的言语交际,至少让学生感到现实的言语交际,让学生的说与写都是生活的一种需要。”在一次习作课上,教

师让学生介绍学校的校园。设置了三类表达对象:一是向来校参观的小伙伴;二是向家长;三是向社会人群。有了明确的表达对象,学生就有了表达的侧重点,有话可说,作文完成得很快,呈现出来的内容十分精彩。有一个“鲁滨逊现象”:每个学生只能是漂泊在孤岛的鲁滨逊一样,各自孤独地进行写作活动。作文没有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那只能是完成任务的作业了。

二、挖掘学生生活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一次习作,要求介绍身边民风民俗。学生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当老师把学生视线转移到自己身边常见的一种饮食——“重庆火锅”时,学生豁然开朗,他们见得多,吃得多,很快习作便完成了,作文也是“色、香、味”俱全,还结合了重庆人火辣辣的性情,内容丰富而精彩。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歇。”写作的根源在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下笔。

首先,走进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三年级上册有一次习作,“走进秋天”,课上,老师布置一个任务:走进大自然,去看秋天,听秋天,到秋天中去玩耍。两天后,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了,其中一

个孩子写道:我和爸爸回老家了,地里的枯草在冰凉的风中发抖,老家屋旁那棵树上的叶子快掉光了,秋天的一个呵欠就把他们吓得往地里钻。还有很多精彩片段,充满了大自然的味道,明显感到有生活的体验,走进了生活,学生习作的活水就有了。

其次,是开发资源,为“我”所用。每个人都有丰富的经历,面对每一次经历都有自己的感悟,有的被放到心底,没有被发觉。王崧舟老师的《亲情测试》可以作为开发生活情感资源的典范。学生每一次沉重地划去一个“亲人”,都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情感受到巨大冲击,最后泣不成声,和亲人的一幕幕又重新浮现在眼前。当提笔写下心里话时,情真意切,句句发自肺腑,真情地表达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

笔者认为,关注孩子习作,就要关注孩子的生活,以实现表达需求为目的,引导孩子在习作中写真事,表真情,抒真意,才可能 有 持 久 的 习 作动力。

(作者单位:武隆县石桥乡中心校)

挖掘学生生活资源 激发习作持久动力◆ 龚 飞

儿童彩笔画 文禹焯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