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间逐梦“绿富美”...2008/07/31  ·...

Post on 07-Aug-2020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编辑/李春旭 美编/赵行伟 制作/李文秀生态8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倘甸镇是通往轿子雪山和红土地的中转中心,生态优美是其最大优势。近年来,该镇依托优势厚植绿水青山,发展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用生态“钥匙”打开致富之门。

绿谷生态农庄是一个集休闲、观光、游乐、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农庄里桑葚、蓝莓、油桃等水果挂满枝头。采摘体验,让游客感受到丰收的喜悦;钓鱼玩水,则可以享受惬意的悠闲生活。

在洗马河畔,绿水青山成就了倘甸花道人间的民宿产业。昔日闲置低效的乡村土地资源经过盘活利用,发展起以民宿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如今成了农户脱贫致富的“香饽饽”。盛夏时节,住进田园范十足

的“合掌房”民宿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别有一番风味。

在轿子山旅游专线旁,开办农家乐的鲁嘎村农户张国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能当上“老板”。“我们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虽然大黑山风光秀丽,但以前交通不便,生产生活十分困难。”张国培说,在轿子雪山和红土地旅游开发的带动下,当地许多村民和他一样,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年收入是

“芝麻开花节节高”。好风景带来好“钱景”。目前,全镇发

展以农业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民俗风情体验等为主的乡村旅游点 3个,餐饮店近110家、酒店宾馆52家,带动就近就业1000余人。自 2017年以来,全镇乡村旅游接待游客 120万余人次,带动 20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两山”论促进百姓富

从传统村落到美丽乡村,再到旅游中转中心,全域旅游开启了倘甸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结合乡村旅游、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同频共振的良好态势,倘甸镇矢志不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旅游发展布局和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逐梦“绿富美”的新征程,着力推动“美丽经济”向“富民经济”跨越。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后备箱经济”,鼓励轿子山旅游专线沿线的鲁嘎、碑庄、新华、马街、海子、德著、竹园等村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和大户带动的方式,根据游客需求发展“小微”土特产业,实施“后备箱工程”。

深入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利用电商服

务站点,搭建网销平台,打通连接贫困村商品和电商大市场的“致富路”,真正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助产、以产惠农目标,把

“云”端发力、“飞”奔小康变为现实。授之以渔,扶志扶智。倘甸镇不断加

强就业培训指导,重点对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旅游经营户以及旅游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行业指导,提升贫困群众发展旅游业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旅游从业人员近1000人次,培训了一大批服务员、厨师、种植和养殖人才,让百姓有一技之长,增收致富动力足。

倘甸镇把如诗如画的绿水青山与富民强镇的“金山银山”有机融合,走活了脱贫攻坚“一盘棋”,蹚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子,一条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越来越开阔。

在山水间逐梦“绿富美”本报记者茶志福通讯员赵秋

近年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倘甸镇依托“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主要产业来抓,着力

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走出一条旅游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双赢,在山水间逐梦“绿富美”的新路子。

蓝天白云下的会泽念湖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片的红色荞花在湖畔怒放,为夏天织就一道独特的美景。

会泽县大桥乡念湖是各种鸟类的度假天堂,每年冬天,有 179种鸟类、3万余只水禽在此越冬。其中,来这里越冬的黑颈鹤约占全世界黑颈鹤总量的10%。冬看水鸟,已经成了念湖的一大品牌。但是,念湖地处乌蒙山中,高寒冷凉。初春时节,黑颈鹤、斑头雁等候鸟一走,只有本土的水鸟家族留守,少了美丽与喧嚣,偌大的水面看上去就只剩一汪清凉。

为了弥补春、夏、秋旅游元素的缺

失,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新工作方法,依托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打响“鸟类天堂,康养胜地”这张名片,以“冬春护鹤,夏秋观花”为主线,加大湖岸环境的美化力度,努力打造游客喜爱的打卡地。

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肖良开介绍:“我们流转土地 200余亩,用园林设计的理念,从保护区周边挖掘收集本地蒲公英、灯盏花、倒提壶、秧草、菖蒲、狼毒花、鸢尾花等多种植物建成保护区自然教育基地。今年,我们还在念湖旁边种植黑颈鹤喜食作物红花甜荞、绿花苦荞60亩,养护成本低,观赏性好。”

本报记者 蒋贵友 通讯员 陈南英

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采选区,变成了芳草萋萋、落英缤纷的阳山生态公园。个旧市阳山片区发生了“蝶变”,山、水、草、木相得益彰,休闲健身设施丰富,市民游客在鲜花绿水间小憩休闲,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废弃采选区如何变废为宝?近年来,个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彻底转变“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思路,通过废弃矿山综合整治、通道面山绿化等方式,推动治理思路革命性变革。

个旧市采取整合小型选矿企业、关停取缔无证照采选矿企业、建设南北选矿试验示范园区等多种有效措施,规范

选矿秩序,推进重金属污染问题治理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仅阳山片区就关停、拆除选矿企业18家,拆除废弃厂房2.4万平方米,平整绿化场地近20万立方米,彻底切断污染源头。同时,最大限度整合多方力量,引导农民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助力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并于2020年5月建成占地430余亩,包括生态景观、滨湖景观、田园休闲,健身运动等功能区域的阳山生态公园,不仅成为个旧市民的新晋

“打卡点”,更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融为一体。

本报记者李树芬通讯员张航

图片故事

聚焦

会泽念湖:

冬看水鸟夏观花个旧阳山:

废弃矿山变公园

本报讯(记者 胡晓蓉)近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委托云南大学专家团队历时两年完成的《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教育基地改造项目策划》通过专家评审。

据介绍,该《策划》严格按照国家公园功能体系构建要求,以实现普达措国家公园整体保护目标为前提,在对普达措国家公园及其周边教育和相关资源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市场调查结果,引入科学的生态教育理念,将碧塔海餐厅改造为碧塔海生态图书馆、弥里塘餐厅改造为弥里塘生态体验馆、悠幽庄园改造为洛茸生态学校,实现对普达措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保护性适度利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专家介绍,生态教育是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为主线,拟改造建成的

碧塔海生态图书馆、弥里塘生态体验馆、洛茸生态学校,将实现其原有服务功能向生态教育功能的提升转化,重塑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优先、生态教育创新的国家公园新形象,对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生态教育功能体系,促进普达措国家公园功能体系提升和完善,助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记者了解到,《策划》按照《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及《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对普达措国家公园 7大类 35亚类 216个解说主题的挖掘,把生态教育与生态保护、访客管理、社区发展等功能紧密结合,设置了广覆盖、多学段、有深度的生态教育活动谱系表和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力争将普达措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中国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的示范基地。

本报讯(记者 黄翘楚 李春林 通讯员 王宇晴)巡查排查“不放松”,联合执法“强整治”,规范开采“净环境”……今年以来,临沧市临翔区以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治理为目标,进一步整顿规范辖区澜沧江、南汀河等主要河流径流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肃查处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当地成立了由自然资源局执法监察大队、矿管股、矿山综合执法大队和沿河所属自然资源管理所组成的巡查组,对辖区内主要河流径流流域内、水库周围等区域进行巡查,指导、监督河道管理范围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今年共开展巡查 61次,切实保障了堤岸、防洪、生态安全。

针对辖区内主要河流径流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当地自然资源、水务、矿山综合执法大队等多部门联合,重点查处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盗采砂石资源、违法占地等违法行为。目前,累计开展河道采砂巡查50余次,矿山巡查104次。

对持有采矿许可证的水淌田石场(正飞石场)、小尖山石场的矿区开采方案、四至界限、矿山恢复治理方案等措施进行核查,并要求企业在生产区增加清洗池、高压喷水枪,安排专人 24小时对运输车辆进行清洗,确保运输车辆篷布遮盖严实,对石场出口处往临沧城方向 500米范围路面安排专人进行清扫、保洁。在石场出口、称重台及上料区等重点部位安装监控摄像头 35个,接入数字城管平台,进行24小时监管。

建立健全矿业权管理长效机制,规范主要河流径流流域范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依法依规做好拟新立探矿权、采矿权审批工作,依法审批矿业权。为统筹做好主要河流径流流域范围内项目用地保障工作,临翔区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将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列为禁止建设区,对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及产能过剩项目,禁止供地,防止污染库渠河水,对河道库渠治理项目用地应保尽保,优先安排。

资讯

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教育基地改造项目策划通过评审

临翔区

出重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本报讯(通讯员 王钢 记者 和茜)近日,华坪县中心镇楠木村 13组举行了农业生物防治蚜茧蜂现场放飞仪式,引导群众加强农业生物防治。

在放飞现场,技术人员为群众讲解了蚜茧蜂防治蚜虫的技术原理,放蚜茧蜂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现场示范投放蚜茧蜂。当天,为全县8个乡镇的农户免费发放了 3万盒蚜茧蜂,覆盖面积达15万亩。这也是华坪县首次将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大范围应用在大农业上。

蚜茧蜂是一种寄生蜂,是蚜虫的天敌。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应用在农

业上省时、省力,节约成本、绿色生态。“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已在华坪

烤烟产业上广泛应用。”华坪县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张荣军说,“我们提倡以虫治虫、以菌治菌,释放蚜茧蜂旨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证农产品的安全。”

近年来,华坪县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抢抓“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机遇,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新技术,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加强农业生物防治,群策群力、群防群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

华坪县

投放3万盒农业生物防治蚜茧蜂

本报讯(记者 张明磊 通讯员 刘景威)“噗通”“噗通”,一条条“身份特殊”的小鱼苗被放入到清澈的河水中,稍作适应便顺流而去。近日,罗平县在牛街河水库大坝上游河段举行增殖放流活动,共增殖放流6000尾云南光唇鱼苗。

此次活动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到现场对本次放流

的云南光唇鱼苗进行苗种鉴定、计数及体长测定,经鉴定合格后,在公证人员的全程监督下放流鱼苗。

据了解,当天增殖放流的6000尾云南光唇鱼苗,平均体长达5.01厘米。云南光唇鱼是抚仙湖土著鱼类之一,系濒危水生物种,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近年人工繁殖成功的重要土著鱼种,其饵料为丝状藻类。

罗平县

增殖放流6000尾云南光唇鱼

本报地址:昆明市新闻路337号 集团办:64143341 编委办:64141890 经委办:64166892 编辑出版中心:64141286 舆论监督中心:64145865 邮政编码:650032 广告许可证:滇工商广字第1号 零售每份二元 云南日报印务中心印刷

倘甸风光倘甸风光 本报通讯员本报通讯员李季星李季星摄摄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