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25
1 以焦點體訪談法探討知識管理統使用之證性研初探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via Focus Group Interview 丁瑜瑄 世新大資訊傳播研生 Yu-Syuan Ding Graduate Student,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hih Hsin University E-mail: [email protected] 明淑 世新大資訊傳播副教授 Ming-Shu Yua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hih Hsin University E-mail:[email protected] 要: 知識管理是目前組織提高成知識創造力與體競爭力的最佳管理模式之 一,而知識管理統是組織施知識管理的基礎資訊建設,如何透知識管理 統有管理知識,是許多組織極探討的重要課題。目前,許多知識管理統 的相關使用研,大都以文獻分析、問卷法及訪談法探討知識管理統的設 計與使用評估。焦點體訪談法(Focus Group Interview)是針研問題進行 集體性探討,於互動程中刺成意的成。研者於共同討論的場域中, 不僅可觀與蒐集成的際經驗,能獲得成間的回饋。相訪談法, 焦點體訪談法可幫受訪者相互建知識與刺想法,而且此法所蒐集的資 結,比問卷法所蒐集的具。因此,可藉由此焦點體訪談法提升相關研 之性。本研以委會知識管理統為研,用焦點體訪談法進 行委會知識管理統的使用現況探討。經由委會內所屬單位的 12 位領域專 以集體性思維盪方式,彙出際使用經驗與解,共同善知識管理統 的際,使之永續發。本研證結果得知,焦點體訪談法確可深入 探知識管理統的際使用情況,透體討論的互動情,幫研者速 體驗研象的經驗,此法可供組織推行知識管理統相關研之參考。 關鍵字:知識管理統;焦點體;焦點體訪談法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Oct-2019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1

以焦點團體訪談法探討知識管理系統使用之實證性研究初探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via Focus Group Interview

丁瑜瑄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研究生

Yu-Syuan Ding

Graduate Student,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hih Hsin University

E-mail: [email protected]

阮明淑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副教授

Ming-Shu Yua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hih Hsin University

E-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

知識管理是目前組織提高成員知識創造力與整體競爭力的最佳管理模式之

一,而知識管理系統是組織實施知識管理的基礎資訊建設,如何透過知識管理系

統有效管理知識,更是許多組織積極探討的重要課題。目前,許多知識管理系統

的相關使用研究,大都以文獻分析、問卷法及個別訪談法探討知識管理系統的設

計與使用評估。焦點團體訪談法(Focus Group Interview)是針對研究問題進行

集體性探討,於互動過程中刺激成員意見的形成。研究者於共同討論的場域中,

不僅可觀察與蒐集成員的實際經驗,更能獲得成員間的回饋。相較個別訪談法,

焦點團體訪談法可幫助受訪者相互建構知識與刺激想法,而且此法所蒐集的資料

結構,比問卷法所蒐集的更具完整。因此,可藉由此焦點團體訪談法提升相關研

究之完整性。本研究以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為個案研究,運用焦點團體訪談法進

行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的使用現況探討。經由農委會內所屬單位的 12 位領域專

家以集體性思維激盪方式,彙整出實際使用經驗與見解,共同改善知識管理系統

的實際運作,使之永續發展。本研究實證結果得知,焦點團體訪談法確實可深入

探究知識管理系統的實際使用情況,透過團體討論的互動情境,幫助研究者迅速

體驗研究對象的經驗,此法可供組織推行知識管理系統相關研究時之參考。

關鍵字:知識管理系統;焦點團體;焦點團體訪談法

Page 2: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2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via Focus Group Interview

Abstract: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best management ways to improve knowledge

creativity and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members. Moreover,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basic construction to organize and execute knowledge

management. It’s an important subject researched by many organizations that how to

effectively manage knowledge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Currently,

many studi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re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 to research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However, scholars think Focus Group Interview

emphasize the studying questions and then research those questions collectively. In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this studying way can stimulate the opinions from each

member. In discussion, Researchers can observe and collect member’s experience;

moreover, researchers can get the feedback from the members immediately.

Comparing with Individual Interview, Focus Group Interview helps interviewees

mutually build up knowledge and stimulate ideas. Besides,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is way is more robust than the ones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Accordingly, we can

use Focus Group Interview to complete the study.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of Council of Agriculture to use Focus Group Interview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From the

departments in the Council of Agriculture, twelve experts from different fields use

brainstorming to summarize using experience and suggestion to improve operatio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n make the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ing.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proves that Focus Group Interview can go deeply into the

actual us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group

discussion, this way can help researcher quickly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s of the

objects. The Focus Group Interview can be the reference of the relative stud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for such organization.

Key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Focus Groups; Focus Group Interviews

Page 3: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3

一、前言

面對時常變動的市場環境,組織莫不思考如何利用知識,提高創造力與持續

創新,以保持競爭優勢。許多學者認為,知識管理能有效將組織資源作完整的規

劃與配置,幫助辨明組織中有價值的知識資產,協助人們透過技術與企業結構進

行知識交流(Wiig, 1997, Allee, 1997; Choi & Lee, 2002)。

組織在推行知識管理時,應確認組織目標,並審慎釐清本身的關鍵需求與議

題,非單獨著眼於知識管理系統的導入或簡化知識管理的結構,而是思考如何妥

善運用知識管理系統,協助使用者管理與流通知識,以提升組織整體價值。國內

外大部分知識管理系統與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大部分採取

文獻分析或個別訪談,進而輔以問卷調查作量化結果的陳述,鮮少研究採用焦點

團體訪談法探討系統使用情況。焦點團體訪談法是以質性研究方式蒐集資料,所

得資料可進行量化分析,是一種具高度經濟效應的研究方法,其不同於個別訪談

法,焦點團體成員可根據自己的經驗與看法,與其他參與者進行互動,進而建構

出知識(Wibeck, Dahlgren & Öberg, 2007)。其也不同於問卷調查,焦點團體訪談

法所得資料的結構更完整(robust),研究者在資料蒐集過程中,所得到的回饋相

對也比較多(Tiberius, 2001)。

焦點團體訪談法提供參與者一個討論的情境,團體成員於其中進行面對面的

互動、溝通與腦力激盪,過程中擷取不同背景成員的優點,在互動中創造更好的

價值,更能促進成員的知識創造及營造利於知識分享的環境。本研究希望透過探

討焦點團體訪談法的特性與觀察本研究個案之實施程序,提供相關知識管理系統

相關研究參考,並運用焦點團體訪談法歸納農委會員工的知識管理系統使用經

驗,期能釐清目前農委會成員使用知識管理系統。故本研究農委會內各單位專家

代表為焦點團體成員,運用焦點團體訪談法探討使用者的知識管理系統使用情

形,以及本焦點團體之運作過程的適用性驗證。藉由焦點團體的互動與討論,共

同改善知識管理系統的實際運作,並促進農委會成員的知識分享意願,以創造更

多的知識價值。

二、文獻探討

(一)焦點團體訪談法(FOCUS GROUP INTERVEIW)

1. 焦點團體之意涵

焦點團體訪談法,又稱焦點團體研究法、焦點團體法,是由一種約由4人到8

人所組成的特殊型態的團體,由研究者組織某些特定特質的人們,在非壓力的環

境中就特定主題以合作探索的方式進行集體性討論(Krueger, 1998; Templeton,

1994; Arsenaul & Beedy, 1999; 陳向明,2002)。其目的是要聽取意見與收集訊息。

焦點團體不僅有助瞭解人們對於一個特定的議題、產品或服務項目的感受與意

見,更可協助參與者探索與釐清觀點,引領研究朝向新穎且驚奇的方向(Kitzinger,

1995; Krueger & Casey, 2000; Bedford & Burgess, 2001; Chui, 2003; Beyer, 2008)。

Page 4: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4

焦點團體法的精神在於:(1)參與者具有相同的特質以便分享經驗及意見;

(2)主持人的主要任務,是提出設定好的討論主題給參與者討論;(3)該團體

討論的形式幫助研究者觀察意見形成過程並擷取團體互動的結果;(4)產生的資

料是質化資料,必須經過謹慎且系統化的分析,使團體討論的資料能呈現出意

見、態度、產品與服務的形塑過程並探究其內的解釋因素(鄭夙芬,2005)。此

外,透過一位熟練的主持人(Moderator)引導進行焦點團體法是很重要的,不

僅可確保議題被深入地討論之外,更可幫助研究者從中觀察受訪者的態度、改變

以及互動的情境。主持人必須根據由特定問題和題目所形成的指南進行討論,防

止參與者討論離題,確保每項議題討論能在特定的時間內進行,並適時鼓勵參與

者表達自我意見。而焦點團體參與者的任務是分享他們的想法和觀念以強化結

果,而不是達成共識或解決問題(Schneider, Kerwin, Frechtling & Vivari, 2002)。

2. 焦點團體訪談法之源起

在「質」的研究中,訪談可分成個別訪談與集體訪談的兩種形式,其中焦點

團體訪談法,屬於集體訪談法最常使用的形式之一。焦點團體訪談法起源於社會

學的群體訪談和歷史學的口述史研究,其中口述史則是透過參與者對於事件的描

述與解釋,來紀錄相關歷史(陳向明,2002)。研究者以觀察者和參與者的身分,

紀錄不同參與者之間的言談互動,透過團體成員間的對話過程,從中發現人們分

享經驗與觀點的互動方式,藉以了解人們對於如何分享創意與如何學習接受或評

論他人想法與感受的社會化過程(Parahoo, 2007),這樣的訪談方式的發展,便

是焦點團體訪談法的雛型。早期許多文獻對於焦點團體一詞的使用並不嚴謹,甚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像許多人將團體訪談(Group Interview)跟焦點團體

訪談法視為同義的(Mendes de Almedia, 1980)。有學者卻認為焦點團體有別於團

體訪談的是,前者更著重團體互動刺激想法,以及受訪者針對各項研究議題的自

我經驗與態度之表述(周雅容,1997)。Mendes de Almedia(1980)指出,這些

相似的名詞其實都是「家族性」的研究技巧,用以收集團體性質的資料。由於不

同文獻的詮釋方式,使得讀者對於焦點團體一詞產生混淆的經驗(Reed & Payton,

1997)。然而,採用焦點團體一詞仍是多數文獻的觀點,作為團體性質的訪談方

式之專有名詞代表。

焦點團體法的發展必須回溯至社會科學方法(Agar & MacDonald, 1995),起

於1930年代社會科學家對傳統資訊收集方法產生存疑(Kreuger, 1988)。學者Rice

(1931)更進一步指出存疑所在:「科學研究的實地調查訪談缺陷是由發問者採

取主導立場,使得資料受到研究者先入為主的態度所影響」(Kreuger, 1988)。而

焦點團體訪談法的設計,則始於Paul Lazarsfeld, Robert Merton和哥倫比亞大學應

用社會研究所(Bureau of Applied Social Research)的同事們。1941年Merton等人

運用焦點團體訪談法測量閱聽人於二次大戰期間對於宣傳品與廣播的回應

(Merton, 1987)。原先被稱為「焦點訪談」(Focused Interviews),它不同於一般

常見的訪談方式,受訪者都了解自己處於「特殊具體的情境」之中(Merton &

Kendall, 1946),研究者則透過這種情境,誘發出適合研究問題或假設的資訊。

Page 5: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5

但這並不是指受訪者受到研究者的暗示而發言,而是透過無指向性的問題,誘發

參與者自發性的陳述(Kidd & Parshall, 2000)。

3. 焦點團體訪談法之領域發展

自從二次大戰期間Lazarsfeld等人設計焦點團體訪談法後,此法便成為廣

播、行銷和民意等相關研究方法的主流。但在1970年代,量化研究主導了社會科

學研究領域,使得焦點團體訪談法沉寂一段時間(陳向明,2002)。直到70年代

晚期,焦點團體訪談法才受到正式的學術與評估研究所接受(Merton, 1987)。由

於焦點團體訪談法屬於科學的質化研究法,其研究主題從實施到發現有一種回轉

的效用,可以迅速體驗研究對象的經驗(王梅玲,2002)。此外,焦點團體訪談

法重視參與者的知識建構,訪談後所收集來的資訊具有獨特性及有效性,被視為

高效率且經濟的研究法,深受到行銷與企管的歡迎,亦是美國許多研究之所以採

用的原因。

Kaufman(1997)更直接斷言,1980年代的焦點團體法訪談已從行銷領域逐

漸釋出,開啟了焦點團體訪談法成為跨領域熱門研究方法的大門。因此,過去二

十年中,焦點團體訪談法深受國外學術界廣泛注意與應用,相較國內大多集中於

商業性研究(鄭夙芬,2005)。Morgan指出,1994年一年之中,在Sociological

Abstract、Psychological Abstract及Science Citation Index等期刊目錄中,收錄超過

一百篇使用焦點團體訪談法的實證性文章(Morgan, 1996)。近年來焦點團體訪

談法之應用,擴大至傳播、心理、教育、護理及公共政策等學術領域(Stewart &

Shamdasani, 1999/2000;章美英、許麗齡,2006)。例如,行銷研究者使用焦點團

體調查顧客表現;媒體顧問透過該團體了解電視觀眾對新節目的反應;護理領域

研究採取焦點團體訪談法進行個案疾病行為與健康照顧的瞭解;政治競選策劃者

運用焦點團體研究選民對特定議題的認知及對候選人支持率的估算等(Lewis,

2000)。故本研究不將論文列入考慮範圍,就相關研究領域對焦點團體法之研究

整理如下表1:

表1 焦點團體法應用於各領域研究之情形

研究

領域 研究主題 研究目的 作者

圖書

資訊

評估圖書館服務

(目錄服務)

透過焦點團體訪談蒐集中性的目錄服務在

各單位的圖書館系統之使用情形,並幫助

各部門的圖書館員形成聯絡網。

Elhard & Jin

(2004)

探討圖書館員的

專業能力 運用焦點團體法建構問卷調查工具。 王梅玲(2001)

(續下頁)

Page 6: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6

(承上頁)

圖書

資訊

探討圖書館員如何

學習相關資訊科技

的技術

探討圖書館員的技術訓練課程中,館

員的接收與回饋反應。研究發現人員

配置較低的圖書館,對於員工的訓練

較少。

Jones &

Sprague. (1999)

圖書館管理(library

management)

探討焦點團體法如何幫助圖書館管理

獲得研究對象和議題更深入的需求與

期待,並可觀察需求滿足的成功與失

敗。

Glitz (1998)

規劃新的圖書館組

織結構(採購部,

acquisitions

department)

運用焦點團體法幫助員工討論哪些部

門應該被合併或改組。 Astle (1995)

教育

探索學生的態度行

為 肥胖學童對運動及提升運動的看法。

李碧霞等

(2007)

青少女運動行為探

透過焦點團體法歸納青少女運動行為

現況與影響因素。

黃淑真等

(2005)

課程效益評估

運用焦點團體探討紐約市公立高中學

生與教職員對於AIDS教育課程的評

估效益。

Rafferty and

Radosh (2000)

設計

研究

科技系統與設計

運用焦點團體法探討,團體決策如何

有效提升使用者對系統的理解,以便

促進工作的進行。

Aakhus (2001)

開發新車設計

以研討會形式匯集工程師與客戶,不

僅刺激工程師進行創意發想與問題解

決,更幫助顧客瞭解新產品的使用。

Burns and

Evans (2000)

系統設計

結合任務分析、觀察法、焦點團體法、

系統評估等,探討作業人員與產品研

發人員的意見彙整

Arnold et al.

(1994)

上表中,設計研究方面著重人因的探討,運用焦點團體法協助研發端與使用

端的互相討論,幫助設計更符合需求。市場調查方面,主要了解研究對象對於特

定產品的感受與經驗,研究者與廠商共同進行焦點團體幫助商品銷售,其研究目

的是如何說服顧客購買產品;在教育與心理學方面,藉由焦點團體所得的質性資

料來探討社會現象,確認受訪者的真正觀點(Vaughn, Schumm & Singub,

1996/1999);而圖書資訊領域方面,透過焦點團體訪談幫助研究者分析、評估圖

書館現有的服務與新計畫的規劃(Covey, 2002)。Glitz(1998)認為,圖書館與

圖書館員相關研究中運用焦點團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事實。然而,知識管

Page 7: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7

理系統的研究者卻鮮少採取焦點團體訪談法進行相關研究,故本研究試圖運用此

法探討知識管理系統的使用經驗,並一同探討其實施程序與適用性,作為相關研

究者研究知識管理系統之參考。

4. 焦點團體訪談法之應用

焦點團體訪談法應用於研究計畫中的任何一階段都是有用的。Stewart 和

Shamdasani(1990/2000)總結焦點團體於研究過程中各階段之用途,包括:(1)獲

得一項有興趣主題的一般背景資料;(2)產生可用於比較量化的方法檢驗和進一

步研究的研究假設;(3)刺激新想法和有創意的概念;(4)調查新方案、服務或

產品等問題的潛在性;(5)了解產品、計畫、服務、機構或其他有興趣之主體印

象;(6)了解受訪者如何談論所關心的現象,然後協助設計可被用於量化研究問

卷、調查工具或其他研究工具;(7)解釋先前所有獲得的量化結果。焦點團體訪

談法除了可用於研究的初期階段,以探索研究者有興趣主題的相關資料,亦可做

為協助發展初步研究之概念、工具及計畫,進而在此基礎上進行規模較大的量性

研究。Patton(1990)認為,焦點團體訪談法應是一種評估過程:作為需求評估的

一部分、於計畫期間、於計畫結尾,或於計畫結束的後幾個月所匯集的觀察結果。

Simon (1999)舉出焦點團體之應用如下:(1)針對組織所關注的議題進行意

見、看法、及態度之蒐整;(2)檢測假定;(3)鼓勵針對某特定主題進行討論;

(4)從自發性團體參與者的意見中建立對該主題的刺激因素;(5)提供研究者

和參與者學習更多與某一主題或議題相關資訊的機會。Fern(2001)根據適合研

究的目的、知識與資訊產生的類型、所屬科學的狀態,以及方法論的影響因素,

進一步將 Calder(1986)的三大類焦點團體任務細分如下表 2:

表 2 焦點團體任務類型

任務類型 應用面 功能

探索性

影響應用

♦ 產生新構想

♦ 蒐集獨特的想法

♦ 確認需求、期望、議題

♦ 發現:現存商品的新使用

理論應用 ♦ 建構理論與假設關係的普遍化

♦ 模式、假設、理論的發展

臨床的 影響應用

♦ 揭露動機

♦ 揭露說服的抵抗性

♦ 揭露傾向、偏見與成見

♦ 分析犯罪行為下的偏好

(續下頁)

Page 8: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8

(承上頁)

理論應用 ♦ 解釋信念、感受與行為

♦ 揭露偏好的原因

經驗的

影響應用

♦ 分享生活經驗

♦ 誘發分享的態度、偏好、傾向和行為

♦ 語言、知識和經驗的理解

♦ 策略和方案、行銷、調查、產品/服務的概念

和媒體習性之評估

理論應用 ♦ 郵件調查、電話訪談與面對面訪談的三角測量

♦ 模式、假設與理論的證實

資料來源:Fern, E. F. (2001) Advanced focus group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

p.6.

5. 焦點團體訪談法之優勢與限制

每一種研究法均有其優點與限制,Stewart 和 Shamdasani(1990/2000)探討

使用焦點團體之優勢與限制,藉此提升我們對於施行焦點團體訪談法的過程的洞

察力,此法之優勢與限制說明如下表:

表 3 焦點團體法之優勢與限制

(1)是一種非常經濟有效的方法,可收集到多數人的意見與反應

(2)可收集受訪者態度及意見互動方面之資料,根據對受訪者的經驗洞

察,發展出具體的研究假設。

(3)鼓勵受訪者更自由、有彈性、自發性、安全的表達其看法。

(4)研究者有機會澄清、追蹤及探索受訪者之反應。

(5)焦點團體可適用於任何特殊族群及不同族群。

(6)受訪者感受到團體凝聚力及被支持與賦予權力。

(1)主持人須經訓練及有技巧的引發討論。

(2)開放性問題雖可得到大量資料,但常常使得結論、解釋及概述較困

難。

(3)主持人的主觀意向,可能有意或無意提供線索,引導受訪者回答想

要得到的答案,而使結果偏誤。

(4)受訪者之間以及研究者和受訪者的互動之負面影響:a.團體成員的反

應會受到他人意見之影響,限制了結果的概推力(Generalizability);

b.焦點團體所得到之結果,可能來自非常強勢或意見很多的成員。

(5)由於參與者從群體中並非隨機取樣,因此很難從結果推論到一般較

大的人口群。

資料來源:Stewart, D. W.、Shamdasani, P. N. (2000) 。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歐素汝

譯),弘智,台北。(原著出版年:1990),25-27。

Page 9: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9

由於焦點團體訪談法是以質性研究方式蒐集資料,所得的資料亦可進行量化

分析,故焦點團體法是一種具高度經濟效應的研究方法,例如調查研究者運用焦

點團體所得資料,進行問卷調查之問題大綱擬定。由於焦點團體訪談法屬於無指

向性訪談模式,其可讓受訪成員針對主題進行焦點化的探討,幫助研究者進行問

題的探知、發展、驗證與探索(Morgan, 1996),至於此法運用至知識管理系統

的使用情形,可否能幫助目前知識管理系統相關研究之進行,值得探討。

(二)知識管理系統研究之研究方法探討

許多 企業組織執 行知識管理 的方式, 通常是建立 一個知識 管理系統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KMS),透過知識管理系統的導入,能有效提

升知識管理的執行,這也是大多數企業組織的做法之一。然而,知識管理系統只

是支援組織中實施知識管理的一項工具和技術(Alavi & Leidner, 1999)。好的知

識管理執行方式,應以階段性規劃知識管理歷程,以便從中排除限制與錯誤,察

覺錯誤並從中學習,將組織遠景納入知識管理,並形塑出積極的知識導向文化,

以營造知識分享環境。因此,許多關於知識管理系統使用之相關研究,透過調查

知識管理系統於組織中的使用情形,以確實了解知識管理的運作情況與障礙。

國內外大部分知識管理系統與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可能考量到時間與人

力等外在的研究限制,所以多數採用的研究方法以問卷法、個別訪談法、文獻分

析為主。例如,Alavi & Leidner(1999)邀請109位企業主管,以半結構式問卷調

查的方式,了解知識管理系統的使用概況。Damodaran和Olphert(2000)訪談33

位跨國公司員工,以個別分組的方式進行半結構式訪談,透過訪談內容試圖了解

他們對於電子資訊管理系統(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IM)的

使用經驗與障礙。邱真(2005)研究知識管理系統持續使用關鍵因素,以文獻分

析的方式,歸類出資訊科技使用類型,並以兩個階段(使用前-使用後)向Delphi

K. Top專業知識社群進行問卷調查,試圖找出知識管理系統持續使用的關鍵因

素。謝恬和阮明淑(2006)以文獻分析探討台灣當前知識管理系統的發展現況,

並進一步透過個別訪談法與問卷法,了解台灣知識管理系統使用者使用現況與滿

意度(謝恬,2007)。Ong和Lai(2007)從文獻分析出16項知識管系統的使用者

滿意度之指標(USKMS),並輔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147名國際性半導體製造

公司的員工,其問卷調查結果對於16項使用者滿意度的指標具有高度有效性。

然而,知識管理系統使用相關研究中,大部分採取文獻分析或個別訪談,進

而輔以問卷調查作量化結果的陳述,鮮少採用焦點團體法探討系統使用情況。針

對知識管理系統使用之研究,焦點團體法不同於個別訪談法之處,進行焦點團體

訪談時,參與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與看法,與其他參與者進行互動,過程中進而刺

激 出 新 的 觀 點 與 動 機 ( Kidd & Parshall, 2000 ), 是 一 種 相 互 建 構 知 識

(Co-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的過程(Wibeck, Dahlgren & Öberg, 2007)。這

種知識的建構容易發生在同質性較高的團體中,像是處於同一個公司中的員工

Page 10: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10

們。因此,根據上述焦點團體所營造相互建構知識的情境,更能促進知識管理中

協同合作,提供組織成員互動的平台。此外,Tiberius(2001)指出,焦點團體

法所得資料的結構比問卷調查來得更完整(robust),研究者在資料蒐集過程中,

所得到的回饋相對也比較多。

Arthur Andersen 顧問公司(2000)認為,不論是資訊科技、策略、流程、人

和組織等層面,都需受到不斷的評估,由此助於知識管理的有效導入。Tiwana

(2000)也認為知識管理流程,過程應不停受到評估,以達到最佳效果。因此,

組織導入知識管理的過程,應以人員、科技、組織文化等角度著眼,階段性進行

評估與審查,以建立出完善的知識管理制度。綜合上述,由於焦點團體訪談法可

幫助研究者評估計畫執行過程(Patton, 1990),所以運用焦點團體研究法進行知

識管理系統使用之相關研究或評估,相信更可以幫助組織釐清當前的目標與問

題。

(三)焦點團體研究流程之概念性架構圖

Fern(2001)提出進行焦點團體流程的概念性架構圖(圖 1),是由七個要

素所組成的,分別是團體凝聚力(Group Cohesion)、討論過程(Discussion

Process)、結果(Outcome)、團體構成要素(Group Composition)、研究設定

(Research Setting)、主持人(Moderator)以及團體過程之影響因素(Group Process

Factors)。有一些要素可以被研究者所控制,而有些則不行。其中,位居此架構

圖的核心是討論過程(Discussion Process),它會影響焦點團體結果的本質。其

他因素-團體凝聚力、團體構成要素、研究設定、主持人以及團體過程之影響因

素,則是影響了討論的過程與資訊的交換。

圖 1 幫助研究者在複雜的議題中,系統性思考方法的使用與選擇,使研究規

劃更清楚。雖然此一架構圖替研究者在混亂的議題中指引方向,但這也是經由假

設性概念所設計出來的,所以研究者必須根據實際訪談情況進行調整。因此,本

研究參考 Fern(2001)所提出的焦點團體概念性架構圖,針對此次訪談會議之主

題-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之使用情況,探討焦點團體訪談法應用於訪談流程中的

關鍵要素。

Page 11: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11

圖 1 焦點團體流程架構圖

資料來源:Fern, E. F. (2001) Advanced focus group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

p. 12.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為研究對象,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法以收集農委

會各領域專家之意見討論,藉以了解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的運作情況及問題。此

次焦點團體訪談之舉行,主要探知員工的知識管理系統使用現況,透過焦點團體

成員間的互動過程與自我表述,觀察欲探討的現象,其訪談目的符合 Calder 的

第三大焦點團體任務-「經驗型」(Calder, 1986)。此外,試圖更進一步從 Fern

(2001)所提出的焦點團體概念性架構圖,整理與分析本焦點團體應用之關鍵要

素,並結合此次訪談會議之探討主題方向,進行逐步檢視。

(一)研究設定(Research Setting)

研究設定指處理這個團體的空間,包括週遭環境、人、相關物質材料的使用

等。而研究設定應隨時為受訪者做調整,因為每個設定環節都會影響到受訪者的

陳述表現,參與人數的多寡更關係著研究目的的進行,以及相關軟硬體及週遭環

境的安排。因此,本焦點團體訪談的研究設定,應考量受訪者的背景與代表性,

以及整體團體的便利性,選定民國 96 年 7 月 30 日(一)下午 3 時 15 分至 5 點

45 分,於設備完善的行政院農委會會議廳進行訪談,邀請農委會所屬各單位的

12 位領域專家,針對知識管理系統使用情形提出經驗與見解。會議全程歷時 2

小時 30 分鐘,符合焦點團體最佳訪談時間 1.5-2.5 小時間,但時間長短仍是要根

據研究目的有所調整(Fern, 2001)。

(二)團體構成要素(Group Composition)

團體構成要素包含了受訪者的同質性與異質性,以及受訪者個別的特色。由

團體構成要素

研究設定

團體凝聚力

團體過程之

影響因素

討論過程討論過程討論過程討論過程

主持人

焦點團體結果

Page 12: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12

於此次訪談主要是針對農委會內部員工的知識管理系統使用情況,所召募的成員

兼具同質性與異質性。除系統商與研究者,團體成員同質性的部分是,每位受訪

者的身分皆是農委會的員工,其經驗陳述主要環繞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的使用情

況,幫助研究者貼近員工的實際需求與回應。

由於農委會所屬單位眾多,故本焦點團體成員分別來自農委會各單位之代表

性成員(如下表 4)。此外,本研究更召集系統廠商一同參與,所以每位成員身

負不同單位的發聲代表,根據不同單位的工作經歷與背景,共同針對知識管理系

統使用經驗,進行問題的拋出與討論,也符合異質性的特色。以下為本研究焦點

團體 12 位成員的基本資料:

表4 焦點團體訪談者之基本資料

代號代號代號代號 服務單位服務單位服務單位服務單位 任務任務任務任務

M01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焦點團體成員

M02 農業試驗所

M03 水產試驗所

M04 嘉義農業試驗分所

F01 台中區種苗改良場

M05 農業試驗所

M06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M07 台東區農業改良場

F02 農委會企劃科資訊處

M08 農委會企劃科資訊處

M09 凌網科技

F03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主持人

通常焦點團體一般包括六到十二人,而團體人數的多寡則是依據研究目標而

定(Stewart & Shamdasani, 1990/2000),研究者先當討論的主持人或串場者

(Moderator),負責互動的進行及討論時不偏離主題。因此,本研究共計 12 名

成員參與此次焦點團體討論會,研究者以 M01~M09 作為各成員的代號,其中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F03 教授於本焦點團體中擔任主持人角色,過程中適時引

導成員表達,以達到本次焦點團體討論會最大成效。主持人之任務不僅要介紹討

論的主題,起始整個討論及過程,或鼓勵受訪者參與討論。

(三)焦點團體主持人(Moderator)

Karger(1987)認為一個好的主持人,應具有不引人注目且因地制宜的特質,

如同變色龍能適應當下環境,技巧性且沉穩引導受訪者進入訪談的情境中,巧妙

地鼓勵受訪者的互動,引發彼此間的連鎖性反應。Scott(1987)認為主持人應該

要有處理動力與將討論持續發展的能力,並能觀察受訪者的情緒性反應及態度,

Page 13: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13

適時做出判斷。此次焦點團體的主持人是由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F03 所擔

任,F03 與農委會知識管理計畫有長期的產官學合作關係,對於農委會的情境結

構與知識管理系統之運作情形有深刻的了解與研究,故為本次焦點團體主持人之

最適當的人選。

(四)團體凝聚力(Group Cohesion)

團體凝聚力(Group Cohesion)指團體成員間對彼此的吸引力,這影響了相

關準備工作是否能使焦點團體達成既定目標。而團體凝聚力的影響變項,包括相

似的背景及態度(Stewart & Shamdasani, 1990/2000)。從本焦點團體成員的同質

性與異質性判斷,具有一定的團體凝聚力。為了更進一步確實本焦點團體對既定

目標的達成效率,進而規劃適合本焦點團體的角色定位,幫助整體討論及過程能

順利進行。

表 5 本研究之焦點團體角色定位

角色角色角色角色

任務任務任務任務 角色說明角色說明角色說明角色說明 角色配置角色配置角色配置角色配置

• FG 任務確認:

– 直屬主管的支持

– 確認團體的知識目標

– 整合各領域知識並進行討論、分享

– 創造協同環境、形式

– 需要系統工具支援

各領域專家成員

• FG 領導者任務確認:

– 扮演整合、規劃的角色

– 適時為團體激勵出新想法

– 與協調者(農委會)、支援者(世新、凌網)

相呼應

– 維繫團體內成員彼此關係

– 肯定成員的貢獻

FG 中介者

FG

協調

• 協調者的任務確認:

– 協助社群行政工作

– 協調安排行程會議

– 協調會議設施及設備

農委會

FG

支援

角色

• 支援者的任務確認:

– 透過團體收集資料

– 透過團體銜接可能資訊

– 扮演團體與相關專案的聯繫窗口

世新與凌網

(五)焦點團體訪談大綱之擬定

本研究於焦點訪談會前,向各單位進行知識管理系統使用現況的初步個別探

Page 14: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14

訪,歸納出本次焦點團體座談會探討的議題為:1. 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之現況

與問題探討;2. 農委會知識管理之焦點團體運作說明與討論。從此二項主題擬

定出本次焦點團體非結構式訪談大綱(見下表 6)。本研究之主要藉由焦點團體

訪談所蒐集到的資料以達到下列二項目的:1. 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之使用與建

議;2. 農委會知識管理焦點團體之運作。

表6 本研究之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議題討論一

1. 針對 95 年知識管理系統問題評估及改良建議,各專家是否有更好的

見解?

議題討論二

1. 對本焦點團體的運作適用性與建議為何?

2. 針對焦點團體在目前知識管理系統與知識分享機制中的運作、執行

方式有何看法?

(六)研究流程與執行

本研究於民國 96 年 7 月 30 日舉辦「推廣農業知識管理—提升知識分享價值

的實務社群」焦點團體座談會,邀請農委會所屬各單位的 12 位領域專家,針對

知識管理系統使用情形提出經驗與見解,作為瞭解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使用現況

之參考。會中,由主席開場介紹動機、目的與成員背景後,隨即展開討論。因參

與者同質性高,討論十分熱絡,成員依其背景與工作經歷,共同針對知識管理系

統使用經驗所遇到的問題拋出討論,團體間互動融洽。訪談結束後,將觀察焦點

團體訪談所得的受訪者表述之記錄,謄錄訪談完整內容,最後進行內容分析,將

所有屬性、面向歸納整理,並分析其結果,研究設計流程如下圖 2 所示。

Page 15: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15

圖 2 本研究之進行流程圖

四、焦點團體訪談過程與結果之分析

本焦點團體以討論的方式,探討知識管理推動的各種問題及解決問題之建

議,藉著成員間的討論互動之氛圍營造,提高各單位的知識分享意願,以創造更

多的知識價值。本研究擬從理論與實務面探討,利用焦點團體成員作種子成員,

希望將焦點團體運作模式固定,作為農委會發展實務社群的雛型,吸引更多有興

趣的同仁參與知識管理的各種議題討論,使知識管理能永續經營。經過此次焦點

團體錄音原稿化後,將所得的訪談資料進行類目分析整理,分別從農委會知識管

理系統之現況與問題探討和焦點團體運作說明與討論二方面進行探討。

1. 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之使用情況探討

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至今已建置五年,為能瞭解各單位的知識管理系統使用

情形,依據焦點團體成員的使用經驗進行訪談。另外,根據阮明淑(2007)針對

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之使用者,進行小樣本之問卷結果,初步發現農委會員工對

於知識管理系統的使用滿意度大多落於普通。因此,本焦點團體之訪談內容進一

步整理得知,知識管理系統的使用意願、提高知識管理系統的使用率、整合各單

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

相關文獻蒐集與分析 各單位推舉代表參與焦點訪談會

個別調查農委會各單位使用

情況、意見與需求

彙整訪談調查結果

設計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詢問代表成員的知識管理系統之

使用情況

彙整訪問結果

進行焦點團體訪談

提出結論與建議

訪談資料歸納與分析

Page 16: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16

位的知識文件,皆為本焦點團體成員所關注的意見陳述。針對上述重點,本研究

匯集焦點團體成員所提出不同的解決辦法如下:

(1)刺激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的使用意願

經過資料分析發現,各部門成員的知識管理系統之參與度需要受到刺激與引

誘,藉由各單位管理階層的帶領,提高知識員工的組織嵌入度。因此,建議透過

主管會議宣導知識管理系統的重要性,報告各單位使用情形,且研究人員認為如

何讓首長注意並與績效結合是很重要的。此外,公部門組織的作業流程較為繁瑣

且重要,若能將知識管理系統納入公務流程,將系統介面之使用性提高,使員工

在此系統上處理處理相關工作事項,以省去重複且繁瑣的公務流程,並將各單位

使用情況公佈於會內主管會報,以鼓勵與壓力並行的方式促使提升系統使用率。

「…威逼利誘應從場長來,若場長不講話的話就不會去做。無論在這裡做

得多好,他們會認為對他個人的績效是沒有幫助的。如何讓它跟績效產生

連結,會裡面又不能太強勢。…」【【【【M01:238-241】】】】

「…主管支持度不足的部分是很多同仁普遍認為,老闆沒有反對也沒有支

持你去使用,這樣會造成他們有壓力。…」【【【【F03:067-069】】】】

「…重要的是為什麼要上去這個系統,我們現在有很多工作不需要上到這

個系統來進行。這個平台是否可以提供一些研究人員可以用到的工具之

類,讓我們願意在這個系統上去做工作…」【M04:216-218】

「將上傳、使用知識管理系統紀錄在每次開會時就公佈,會形成壓力。…

當你覺得這個系統是真的有用的時候,就算在怎麼繁重也還是要使用。」

【【【【M05:151-155】】】】

「如何讓大家使用這個系統,我們一值在思考大家為什麼都不用,誘因(胡

蘿蔔)跟評比(棒子)如何拉出來,促進知識的分享。」【【【【F01:148-150】】】】

(2)完善系統介面以提高知識管理系統的使用率

焦點團體成員對於系統使用滿意度方面,成員大多表示系統介面仍需改進。

尤其是知識管理系統之知識樹架構、介面功能與操作是勢在必行。建議可先改善

系統功能,簡化操作程序,提供友善的使用介面。研究人員在上傳知識文件前,

應先想想「為什麼要上去這個系統?」,建議能否增設研究人員可用的工具,也

必須考慮資料安全性的問題。此外,設置知識管理的專屬人力,順暢知識管理上

的知識文件,以促進成員於知識管理系統上進行分享。也有研究人員提出在知識

管理系統中導入整合查詢系統,將電子期刊資料庫和現有的資料進行整合,方便

使用者查詢。

「…建 Metadata 真的很麻煩,當時看凌網用出來之後看要填一堆東西,太

過麻煩。」【【【【F02:333-334】】】】

「…總體設計上的方便性似乎不夠,…」【M01:246 】

「…知識樹太多層,找不到適當的地點,填很多東西。他弄個兩次後覺得

Page 17: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17

好累喔,以後就不來了。…」【M01:268-270】

「…若要增加同仁使用,而 KMS 若不能提供很好的工具時會造成他們額外

的負擔。…」【M06:235-236】

「…經費都不是問題,而是缺乏專屬人力做這工作…」【M06:234-235】

「…整合查詢系統的概念,將電子期刊資料庫和所有現有的部分包含碩博

士論文和其他相關的部分,做一個整合式的查詢。」【M02:316-317】

「…進來之後也不用所謂的知識樹分類方式,而是直接以期刊分類的方

式…」【M02: 320-321】

「…如果我們以期刊別做分類、用關鍵字做查詢,對研究人員會很方便,

我只要憑著我需要的期刊馬上就可以找得到。」【M02:327-328】

(3)整合各單位的知識文件,提高知識的質與量

由於各單位都有自己的刊物,分散了研究員研究文獻的產出的質與量。因此

提出可由熱心核心人士引領熱門主題資料蒐整,大量上傳至知識管理系統。而有

研究人員建議可將各改良場所的各自刊物在出版前,透過類似印前審核機制的流

程進入知識管理系統來補足量的部分,也建議農委會成立農業 SCI 期刊,鼓勵研

究人員投稿,也可以設立積分,使研究人員更有動機在這個地方產出知識文件。

進而也可透過整合會內及各改良場所的出版物,而充實知識管理系統。

「…各改良場所都有各自的刊物,若各刊物在出版之前透過一定的流程進

入 這 個 系 統 , 之 後產 出 的 文 章 研 究 人員 就 不 需 要 改 寫 再 上 傳。 … 」

【M02:186-188】「…一直希望會內出版一本農業 SCI 期刊,各改良場所都

有自己的期刊,希望能將水準提高,目前的狀況是稿件不足、水準不夠。

如果農委會出一本 SCI 期刊,大家一定都會去投稿。…」【M02: 194-197】

「…如果說回推到這個地方有積分的話,對各改良場的人士部份是有幫助

的。這樣他們除了有內部期刊也願意投其他部份,這也是有加分的。這樣

就會有動機促使他們願意在這地方產出資料。」【M02: 208-211】

「我認為最主要是資料要健全,若資料不健全就不會吸引我上網去接觸這

一塊。」【M07:287-288】

「…以會裡的名義去整合所有的期刊,若整合到我們 KM 系統裡面的話它

會是一個很大的利器。」【F01:378-379】

2. 農委會知識管理焦點團體之運作

(1)焦點團體運作說明與討論

本研究試圖以焦點團體形式所形成的討論會,協助成員了解知識管理推動的

各種問題,進行討論並提出解決問題之建議,促發各單位成員知識分享的意願,

以創造更多的知識價值。成員們透過面對面互動的模式將想法貢獻出來,激發更

多創意,共同改善並提高知識管理系統的使用率。透過訪談結果發現,農委會知

識管理運作與使用層面仍有改善的空間,應立即確認問題所在。針對這樣的情

況,唯透過面對面討論的深入瞭解才能有效解決問題,於是成立焦點團體便是當

Page 18: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18

務之急。

「…焦點團體這是一個很好的構想,但現在的問題是焦點團體也是需要有一

個人帶領一群人,也希望大家想想看在你們的領域裡…是否已經有個共

主。…我很擔心焦點團體需要一個共主,還要有人來貢獻才有可能成行。也

希望如何把學界引進來。…」【【【【F02:136-140】】】】

「…對農業的來說,習慣蒐集不習慣分享,希望自己的東西比別人多,這

樣 的 觀 念 不 改 分 享 便 很 難 進 行 。 我 建 議 焦 點 團 體 應 先 在 會 內 … 」

【F01:165-166】「…先在會內 Run 示範看看可否帶得起來,像是農業的論

壇都很難去搭出來,這也跟我們農業的較保守有關。」【F01:146-148】

「…焦點團體運作可採行的方式,像是定期聚會、定期面對面、定期 Email

等。」【【【【M05:090-091】】】】

透過焦點團體來推行知識管理的最佳方式是由上而下來推,經由焦點團體成

員作種子成員,吸引更多有興趣的成員參與知識管理的各種議題討論,以利將來

實務社群之發展。如下圖 3 所示,在團體內從新進人員到資深員工,這中間知識

技能的改變、分享、討論就會形成一種自我認同,一連串由專家知識的授予活動,

在不同的層次和既定的領域,從週邊到核心,是一種完整且正式的知識技能的分

享學習流程,方能縮減重複的頻率及提高問題解決效率。

圖 3 焦點團體於組織內的角色配置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駱靜、廖建橋(2006)。基於提高知識員工組織嵌入度的實

踐社群研究。科研管理,27(2),133-139。

此外,焦點團體訪談法提供參與者彼此互動的情境,參與者從該團體的專業

領域中獲得有價值的洞察力,創造知識互動的平台(如圖 4)。然而,組織的知

識管理狀態應處於一種持續不斷的流動狀態:透過組織內的員工間彼此知識螺旋

交流,進而創造出新的知識。因此,即使有經驗的員工用不完全的知識工作,更

需要進一步強調分散的認知和連續的學習的概念,維持組織內部知識的高價值狀

核心知識成員核心知識成員核心知識成員核心知識成員

學習、分享

資深知識成員資深知識成員資深知識成員資深知識成員

新進新進新進新進

知識成員知識成員知識成員知識成員

學習、分享

領導者

核心成員

專家

開創者

外外外外

內內內內

FG的的的的成員角色成員角色成員角色成員角色::::

� 核心成員

� 專家

� 領導者

� 開創者

Page 19: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19

態,故焦點團體能有助於知識管理運作。

圖 4 個人空間與專業空間的互動

資料來源:Howatson, J. IL., (2007) Dilemmas of focus group recruitment and

implementation: a pilot perspective, Nurse Research, 14, 2, p14.

(2)焦點團體與實務社群之可行性

焦點團體之運行需由熱心核心人士引領,透過小規模專家意見討論以提升問

題的解決,焦點團體有其可行性在。希望藉由焦點團體形式的引領,進而發展實

務社群。實踐社群不僅對知識共享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更幫助組織縮短新手之

學習曲線,減少相關創造與工作的重複,可定期舉行焦點團體以發展實踐社群,

提升知識分享氛圍。然而,實務社群的成立需要整體知識員工高度的參與度,該

社群所發揮的功能不易於短時間出現。再者,反觀農委會內部工作業務繁重,使

得經營實務社群有一定難度存在。所以訪談過程中,許多研究人員認為在農業領

域經營實務社群過於困難,因此現階段並無實施的打算。

「…像我們農機方面,台大那邊有一個報導,另外有專門農機的刊物。裡

面也有(實務社群)啦,就是運作的也還好。…」【M01:802-803】

「…實務社群我覺得更難了。…」【F02:801】「…因為太忙了,你一定要有

一個主導人,很熱心的。然後要邀稿啦,對不對,或者話題太吸引人了。

以我們農業說老實話,我們領域專家就很少了,我覺得真的很難,這種社

群經營太難了。…」【F02:804-806】「…焦點團體針對我們 KM 的話,這當

然是可以的。…」【F02:808-809】

五、結論與建議

(一)焦點團體法探討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使用情形之適用性

不論是企業組織或是醫療、教育單位,實施知識管理系統最終目的就是希望

能刺激成員使用,並進而分享與創新知識。其中,焦點團體訪談法不僅能幫助組

織探知使用者對於知識管理系統的需求與使用情形,更能藉由團體中各成員的討

論與互動,形成團體意見。因此,本研究透過焦點團體的形式進行,針對參與者

專業空間

研究和學術社群

個人空間

反映個人的

所創造力

Page 20: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20

使用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經驗之表述,以及各單位的專家學者的彼此討論,提出

如何完善目前知識管理系統的狀況。觀察此次焦點團體運作過程中發現,成員們

可以立即針對問題進行集體性討論。彼此腦力激盪的過程中,產生新的知識建

構,形成個人經驗與專業領域知識的相互交流現象。

此外,焦點團體扮演一種串聯的角色,幫助組織形成由新進人員、資深人員

到核心人員一個跨單位的溝通平台,成員們可以在這樣的場域中進行經驗交流與

知識分享,營造透明且活絡的組織分享文化,更能提升組織應變及知識創新的能

力。未來,希望將農委會焦點團體的運作方式定期舉行,以主題研討、問題討論

會及聯誼交流會等方式進行相關議題與知識的討論,不僅能貼近員工的實際使用

情形,更透過制式化與非制式化的方式促進員工的參與意願。透過問題的拋出及

解決,將各單位資訊連結起來,於統一透過知識管理系統平台進行,這也是實務

社群的雛形。農委會知識管理的焦點團體的推行方式是由上而下,藉由多次的專

家討論會,招募農委會各單位員工貢獻想法,激盪出更多的創意。

就焦點團體法之應用而言,它可以是一個獨立的、補充性的以及多重研究方

法中的一個研究方式。除了應用上的多元性之外,焦點團體同時還兼具良好的質

化資料之收集,不僅收集範圍廣泛,內容也很豐富,結合量化結果的佐證,更可

完善整體研究,故可供後續知識管理系統研究者進行研究之參考。

(二)運用焦點團體法探究知識管理系統之使用及建議

焦點團體訪談結果發現,農委會應於主管會議宣導知識管理系統的重要性,

報告各單位使用情形,以提高主管的重視。員工與長官之間達成共識,降低員工

的壓力。此外,如何讓首長注意並與績效結合是很重要的。適時激勵成員能提高

的績效與能力,激勵知識工作者的方式應考量到他們的工作性質、專業知識與生

活條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Hunt, 1987)。其中,個體的自我成長、工作自主性、

工作上的成就、與貢獻相當的報酬為主要的激勵因素(Myers, 1996),可供管理

者參考。

然而,農委會各單位間的專業領域性質有所不同,加上農業人員觀念較為保

守,習慣蒐集資訊卻不習慣分享,是農委會推行知識管理系統需要克服的因素。

因此,建議成立固定式焦點團體,不僅提升組織內的知識分享氛圍,更可幫助組

織發展實務社群。實務社群不僅可以縮短新手之學習曲線,更可幫助工作繁重的

農委會員工減少相關創造與工作的重複。農委會知識管理系統的操作程序應簡

化,提供友善的使用介面。之後於行政會議上呈現各單位使用數據,以鼓勵與壓

力並行的方式,提升系統使用率。此外,農委會可成立農業 SCI 期刊以鼓勵研究

人員投稿,配合積分得設立,使研究人員更有動機在知識管理系統上產出知識文

件。本研究建議設置「專家服務評比」,整合並適度審核會內各改良場所的出版

物與知識文件,並且結合績效激勵機制,刺激並鼓勵熱心核心人士引領熱門主題

資料蒐整,大量上傳至知識管理系統,以充實系統知識庫內容的質與量。

Page 21: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21

Fern(2001)指出,影響焦點團體過程的因素(Group Process Factors)有表

達障礙(Production Blocking)、人微言輕(Free Riding)、社會的影響(Social

Influence)和資訊影響(Information Influence)。研究者審視本焦點團體訪談過程

發現,由於其訪談目的是了解各單位間使用知識管理系統的現況,而各焦點團體

參與成員分別為不同單位之代表,所以每位代表的意見陳述都非常重要,因此本

研究認為表達障礙、人微言輕二個因素影響程度較低,然而,社會與資訊的影響

因素,對此次會議進行較具影響。因為團體中人與人的互動都無法避免情境與團

體壓力所帶來的限制,焦點團體所得的資料可能來自非常強勢或意見很多的成員

(Stewart & Shamdasani, 1990/2000)。尤其農委會屬政府機關,職位階級明顯,

成員在發言的過程中多少會受到外在因素干擾意見的陳述,這些可能都是影響團

體互動的因素。所以,主持人應適時引導團體弱勢者或較少發言者,研究者更應

關注這些人的表述活動。此外,像是會議中所呈現的數據或資料等,也都會影響

成員間的發言態度與方向。若經由主持人適切的引導與情境的安排,可降低此二

因素的影響程度,可供相關單位進行焦點團體訪談設計之參考。

本研究以一個具體的研究案例,透過各方領域學者之經驗陳述,了解農委

會知識管理系統的實際使用情況。將使用問題逐一拋出後,透過焦點團體討論方

式專家針對問題提出建議。透過此次焦點團體研究法發現,不僅整合出對本系統

的實質建議外,在團體互動的討論過程中,發現可提升農委會內部各單位間互

動,可替日後成立正式的焦點團體與實務社群很好的參考。

Page 22: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22

參考文獻

1. Stewart, D. W.、Shamdasani, P. N. (2000) 。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歐素汝

譯),弘智,台北。(原著出版年:1990)

2. Vaughn, S., Schumm, J. S., & Singub, J. (1999) 。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

適用(王文科、王智弘譯)。台北:五南。9-10。(原著出版年:1996)。

3. 王梅玲(2001)。廿一世紀我國學術圖書館館員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研究」,玄

奘人文社會學院圖書資訊學系。

4. 王梅玲 (2002)。焦點團體研究法的理論與應用,圖書與資訊學刊,40,29-46。

5. 阮明淑 (2007)。發展農業產業知識管理應用之研究,農委會專題研究報告。

6. 周雅容 (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52-73。

7. 邱真 (2005)。知識管理系統持續使用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

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書局,台北。

9. 章美英、許麗齡 (2006)。焦點團體研究法,護理雜誌,53(2),67-72。

10. 勤業管理顧問公司 (2001)。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劉京偉譯),商周出版

社,台北。

11. 鄭夙芬 (2005)。焦點團體研究法的理論與應用,選舉研究,12(1),211-239。

12. 駱靜、廖建橋 (2006)。基於提高知識員工組織嵌入度的實踐社群研究,科

研管理,27(2),133-139。

13. 謝恬 (2007)。台灣知識管理系統功能評估與使用者滿意度之實證研究,私

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謝恬、阮明淑 (2006)。台灣知識管理系統比較分析初探,教育資料與圖書

館學,43(4),487-508。

15. Aakhus, M. (2001). Technocratic and design stances toward communication

expertise: How GDSS facilitators understand their work.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9, 341-371.

16. Agar, M. and MacDonald, J. (1995). Focus groups and ethnography, Human

Organization 54(1), 78–86.

17. Alavi, M. and Leidner, D. E.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issues,

challenges, and benefits, Communic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1(7), 2-28.

18. Allee, V. (1997). The knowledge evolution: expan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 Mass.: Butterworth-Heinemann, Boston.

19. Arnold, A.K., Wallersteiner, U. and Ingelman, J.P. (1994). Human factors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on board public transportation vehicles:

implications for travellers with sensory and cognitive disabil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Triennial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

Ergonomics and Design, Toronto, Canada, 230–232.

20. Arsenault, D. C. and Beedy, D. M. (1999). Practical advice for planning and

conducting focus groups, Nursing Research, 48, 280–283.

Page 23: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23

21. Astle, D. L. (1995). Staff involvement—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merger of

monograph and serial acquisitions functions at Clemson University Library.

Library Acquisitions. Practice and Theory, 19(4), 427–430.

22. Bedford, T. and Burgess, J. (2001). The focus group experience in Limb M and

Dwyer C eds,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geographers: issues and debates,

121–135, Arnold, New York.

23. Beyer, A. M. (2008). The Beauty of Focus Groups, Marketing Matters, GCI,

32-33.

24. Burns, A., Evans, S. (2000), Insights into customer delight, in Scrivener, S.A.R.,

Ball, L.J., Woodcock, A. (Eds),Collaborative Design, Springer, London,

195–203.

25. Calder,B. J. (1986). Focus groups and the nature of qualitative marke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Data Collection, 26, 10-23.

26. Choi, B. and Lee, H. (2002).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its link to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3, 173–187.

27. Chui, L. F. (2003). Transformational potential of focus group practice in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 1, 165–183.

28. Covey, D. T. (2002). Usage and usability assessment: Library practices and

concerns. Washington, DC: 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9. Damodaran, L. and Olphert, W. (2000).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to the us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Behavio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 6,

405- 413.

30. Elhard, K.C. and Jin, Q. (2004). Shifting focus: Assessing cataloging service

through focus groups, Library Collections, Acquisitions, & Technical Services,

28 ,196–204

31. Fern, E. F. (2001). Advanced focus group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

32. Glitz, B. (1998). Focus groups for libraries and librarians. New York: Forbes

Custom Publishing.

33. Howatson, J. IL. (2007). Dilemmas of focus group recruitment and

implementation: a pilot perspective, Nurse Research, 14, 2, 7-17.

34. Hunt, D. E. (1987). Beginning with Ourselves ln Practice Theory, and Human

Affairs, , Cambridge, MA: Brookline Books.

35. Jones, B. and Sprague, M. (1999). Enabling staff to learn IT skills. Library

Association Record, 101(2), 97–98.

36. Karger, T. (1987). Focus groups are for focusing, and for little else, Marketing

News, 52-55.

37. Kaufman, L. (1997). Enough talk, Newsweek, 130, 48-49.

38. Kidd, P. S. and Parshall, M. B. (2000). Getting the Focus and the Group:

Enhancing Analytical Rigor in Focus Group Research, Qualitative Health

Page 24: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24

Research, 10, 3, 293-308.

39. Kitzinger, J. (1995). Introducing focus group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1,

299–302.

40. Kreuger, R.A. (1988). Focus groups: 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 Sage,

London.

41. Krueger, R. A. and Casey, M. A. (2000). Focus Goup-A Practical Guid for

Applied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42. Lewis, M. (2000). 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ction Research E-Reports, 2, Retrieved March 5,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fhs.usyd.edu.au/arow/arer/002.htm

43. Mendes de Almeida, P.F. (1980). A review of group discussion, European

Research 8(3), 114–120.

44. Merton, R. K. (1987). The focused interview and focus group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1, 550-566.

45. Merton, R. K. and Kendall, P. L. (1946). The focused inter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1, 541-557.

46. Morgan, D. L. (1996). Focus Group,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 129-152.

47. Myers, P. 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design,

Butterworth-Heinemann, Boston.

48. Ong, C. S. and Lai, J. Y. (2007). Measuring user satisfaction with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scale development, purification, and initial tes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 1329–1346.

49. Parahoo, K. (2007). Focus group, Nurse Researcher, 14, 2, 4-6.

50. Patton, M.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London: Sage.

51. Rafferty, Y., & Radosh, A. (2000). AIDS prevention and condom availability in

an urban school system: Facilitating factors and programme challenges.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 59(1), 50-68.

52. Reed, J. and Payton, V.R. (1997). Focus groups: issues of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6, 765–771.

53. Schneider, S. J., Kerwin, J., Frechtling, J.and Vivari, B. A. (200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ussion in Online and Face-to-Face Focus Groups,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Vol. 20 No. 1, 31-42.

54. Scott, D. N. (1987). Good focus group session needs the touch of an artist,

Marketing News, p35.

55. Simon J. S. (2008). How to Conduct a Focus Group, Amherst H. Wilder

Foundation, 1999, Retrieved March 5, ,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tgci.com/magazine/How%20to%20Conduct%20a%20Focus%20Gro

up.pdf

56. Templeton, J. F. (1994). The focus group: a strategic guide to organizing,

Page 25: An Empirical Study of Utiliz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moodle.lips.tw/~tcasist/activities/2008/CRLICS2008/5 An Empirical... · 至衍生出許多相似的名詞,踽許多人將蹘體訪談(Group

25

conducting and analyzing the focus group interview, Rev Ed edition,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57. Tiberius, R. (2001). Making Sense and Making Use of Feedback from Focus

Groups,”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o. 87, 63-75.

58. Tiwana, A. (2000).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kit: 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TR.

59. Wibeck, V., Dahlgren, M. A. and Öberg, G. (2007). Learning in focus groups: an

analytical dimension for enhancing focus group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Vol. 7, No. 2, 249-267.

60. Wiig K. M., de Hoog, R., and van der Spek, R. (1997). Supp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 selection of methods and technique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13(1),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