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30
狀元之路 Claire Daelin:我用十年解毒,繞回頭做自己 鄺文傑:考取狀元,讓我擁有更多時間 朱佳仁:狀元——既是禮物,也是詛咒 胡曄敏:人生路,平穩走一遭 胡楠:狀元無關「成功」 「失敗」,只關「努力」 「抉擇」 劉國瑞:我在摸象,很認真地摸象 PISA成績,到底告訴我們什麼 訊息? 你怎麼處理「惱人的垃圾」? 4 JULY 2013 Be the sparkling one.

Upload: adler-yang

Post on 11-Mar-2016

23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Page 1: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狀元之路Claire Daelin:我用十年解毒,繞回頭做自己鄺文傑:考取狀元,讓我擁有更多時間朱佳仁:狀元——既是禮物,也是詛咒胡曄敏:人生路,平穩走一遭胡楠:狀元無關「成功」「失敗」,只關「努力」「抉擇」劉國瑞:我在摸象,很認真地摸象

PISA成績,到底告訴我們什麼訊息?

你怎麼處理「惱人的垃圾」?

4JULY 2013

Be the sparkling one.

Page 2: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創辦人兼執行總編/楊逸帆 adler yang

榮譽顧問/朱玉昌 jerry ju吳祥輝 brian wu

第四期責任編輯/祝佳麗 julie ju

核心團隊/@臺灣 taiwan朱祥寧 chelia chu 沈潔伃 joann shen 洪凌煙 zorba hong 郭庭亦 britney guo 楊家霈 laura yang 楊逸帆 adler yang

@香港 hong kong 呂葉濤 aaron lu 祝佳麗 julie ju王鍇軒 kaixuan wangjuliana so

@中國廣州 guangzhou, cn 黃秋怡 chowyi wong 洪楚君 chujun hong

2013年3月31日創刊2013年7月1日出版

編輯絮語

國際脈動

狀元與「狀元教育」

Claire Daelin:我用十年解毒,繞回頭做自己

鄺文傑:考取狀元,讓我擁有更多時間

朱佳仁:狀元——既是禮物,也是詛咒

胡曄敏:人生路,平穩走一遭

胡楠:狀元無關「成功」「失敗」,只關「努力」「抉擇」

劉國瑞:我在摸象,很認真地摸象

PISA成績,到底告訴我們什麼訊息?

Did you know? 你怎麼處理「惱人的垃圾」?

p. 2

p. 3

p. 5

p. 8

p. 12

p. 15

p. 18

p, 20

p. 22

p. 25

p. 27

p. 1

Page 3: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編輯絮語

對話「狀元」

古代稱中狀元者「大魁天下」,為科舉中最高榮譽。如今人們對狀元的關注有增無減。隨著高考成績陸續公佈,各省、各市的文理科狀元都成為媒體和大眾眼中的焦點。在這商業化的世界,狀元們更成為許多考試輔導機構和廣告商的寵兒。「狀元學習筆記」、「狀元輔導班」等,比比皆是。

人們在狀元們身上投入的精力和資源越多,對他們給社會的「產出」也就越發關注。於是,被標籤化的高考狀元們,在一生中都被期待著比別人更成功。然而,怎樣的狀元才算是一個「成功」的狀元呢?做出怎樣的成績,才算不低於大家的期待?對這樣的問題,不出意外,大多人第一反應是:成為為人熟知、位階高、賺大錢的人。

自科舉制以來,在古籍中留有記載的狀元約有700餘人。但如賀知章、王維、文天祥等為人熟知的狀元並不多。我們更為熟知的唐宋八大家更無一是狀元。因此,應試教育不能選拔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下結論前,我們要審慎地思考兩個問題:第一,一個人的發展是否會被高考所完全決定;第二,大眾對成功的標準、對狀元的期待是否是理性、有意義?

就讓我們帶著對以上的問題,開始本期的思辨之旅吧。剛過去的一個月裡,-Awakening團隊採訪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以及馬來西亞的狀元們。他們或步入中年、或初入職場、或仍在求學;他們興趣各異、知趣各異。因為一次考試,卻被貼上同樣的標籤。通過本期,-Awakening希望能與與你一起揭開「狀元」的標籤,聆聽每一位狀元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更重要的是,Awakening也希望通過「在應試教育中如魚得水」的狀元觀點,反思我們所經歷的教育。

文/ 祝佳麗

p. 2

Page 4: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國際脈動

英國

紀念一戰百年 小學生重走戰場

原文:http://dailym.ai/16WiWpK6月10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宣佈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100周年,英國將舉行一連串的紀念活動,包括建立博物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珠光守夜、以及為期4年的小學生重遊一戰戰場的活動。英國的每一個小學都會選出2名學生,一名教師參加這樣一個特殊的紀念活動。

近四成畢業生無就業準備 稱缺乏實習機會是主因

原文:http://dailym.ai/14UpIoY英國媒體近日採訪了1345名大學畢業生,其中超過四分之一認為自己並沒有萬全準備好進入職場。在被問到什麽因素主要影響他們的職場競爭力時,有55%的人認為是實習機會,而學校教育和家庭影響也各占12%。

美國

「未來專案」 點燃國家夢想

原文:http://bit.ly/1a0HvQ12011年由耶魯大學畢業生Andrew Mangino創辦「未來專案」,旨在「啟發一國的夢想家」 。 「未來專案」的模型是向高中派駐全職夢想指導員——世界級的領導者和企業家,引導學生的愛好,啟示他們的未來。如今,「未來專案」擁有一隻包括八位超強「夢想指導員」在內的22人全職團隊。該專案已經做好繼續發展並觸及更多學生的準備。

p. 3

Page 5: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肯尼亞

七旬老嫗 為人生理想重入學堂

原文:http://dailym.ai/13tC1JIMariana今年已經78歲,但是受肯尼亞新總統的啓發,她決定重新進入學堂,盡其所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Mariana每天走4公里的路往返上學,並且戒掉自己多年的煙癮。起初,孩子們都以為她在開玩笑。但是,開學兩個星期Mariana都堅持下來,和同班的小朋友們關係也很融洽。

德國

青年失業率低 雙軌教育出口歐盟

原文:http://econ.st/11s9AbZ日前,德國與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國簽訂備忘錄,將協助建立雙重教育體系,促進當地就業。歐盟青年失業率最低的兩個國家——德國和奧地利都採用雙軌教育體系:上學(理論學習)和工作(實際操作)同時進行,使教育符應市場需求。歐盟委員會稱讚德國模式,說這是一種「解決青年失業和技術工人短缺問題的有效措施」。

鼓勵的藝術

原文:三聯生活周刊 2013年 第24期科學家們確認了我們的猜測:無論是孩童還是老人,來自老師的肯定和鼓勵會讓我們學習得更快更深入。中小學階段,孩子需要的不是「快樂教育」,也不是單純減少課業負擔,而是在課堂上獲得學習中真正的滿足感。當孩子在做有挑戰性的事務時受到適當的鼓勵,他們會更有勇氣和滿足感,並且越來越習慣獨立提問、獨立解答的學習過程。

菲律賓

百萬新生開學 教育師資短缺

原文:http://dailym.ai/18ILEaO6月3日是菲律賓普遍的開學日,有數以百萬的中學生、小學生和幼稚園的孩子在今天步入校園,政府也部署了超過一萬名警員維持擁擠校園的秩序。雖然在過去的三年中有32000間教室新建,但是統計顯示菲律賓仍然缺乏近19000間教室,與此同時,教學設施、教師等資源也都面臨著嚴重短缺。

p. 4

Page 6: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狀元與「狀元教育」

中國校友會網於2013年6月17日發布了最新《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報告對1952-2012年中國大陸各地區高考狀元的求學和職業等狀況展開調查統計分析,這是該研究團隊連續第7年發佈高考狀元調查研究報告。報告顯示,1977年恢複高考36年來,高考狀元流失海外嚴重,7成狀元難覓職場蹤迹。

高考狀元並非「全軍覆沒」,專業領域「職場狀元」頻現;學界狀元職業成就最高,3人當選中國兩院院士,1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經商從政不是狀元所長無人登上福布斯,胡潤中國富豪榜,尚未出現省部級以上官員。總體而言,恢複高考以來高考狀元職業成就平平,狀元的教育投資回報率未達社會預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狀元未來發展的高期待源於社

會對於知識和公平競爭的尊重,可以說它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當我們反過來看這種期待的指向性,和其所反映出的線性思維模式,筆者認爲這正是教育對人的束縛的一種體現,而我們有必要通過理性的分析和對話去梳理、認清並糾正這種認識。

狀元源於中國古代科舉制考試,它是指殿試進士的第一名。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天下知,成爲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 哲理爲取才的標准,所以這些狀元中以政治家和文學家爲多。其中較爲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呂蒙正,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中狀元稱爲「大魁天下」,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但大多數的

文/ 祝佳麗

p. 5

Page 7: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狀元,因爲個人的因素或當時環境的牽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有所作爲,而終至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在古代科舉考試制度是爲了選拔官員而設置的,如今,雖然強調素質教育,但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之下,著重培養的往往還是一個人的讀寫能力、計算能力。

心理學家的調查研究顯示,在主觀上一個人的學術水平與其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和情商(Emotion Quotient)有關:在IQ測試之中分數高的人,往往學習新事物越快;而更具自省力(Consci-entiousness)的人,則更有可能會持續且深入地學習。同時,也有調查表明求知欲,好奇心(Curiosity)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在客觀上,一個人的學術表現也會受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環境、和早期對於兒童大腦的開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因此,狀元們大多有些共同的特征,如較強的讀寫能力、超出常人的自制力和 知識分子的家庭背景等等。這些能力和特質確實是使人脫穎而出的要素,但是,僅僅這樣的能力可以確保一個人的成功嗎?這個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天賦和智力並不能讓人免受命運的捉弄,「狀元」這個稱號也不會給人帶來不可破壞的特權與滿足。大多數的狀元在採訪中也表示,狀元身份不會在求職應聘的過程中給他們帶來優勢。一個人的過去也並不能夠定義他的現在與未來。

但是,太多的時候,我們都受到一種線性思維的控制:好像從現在開始,我們每一 個人都在一個軌道上前進,如果你做對

p. 6

Page 8: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每件事,你就能得到你後半生想要的生活。好的初中帶來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必然帶來好的工作。但是生活並不是線性的,它是有機的,甚至是錯綜複雜的。如果你所學的並不是你所愛的,你慢慢失去了爲之而奮鬥的動力了怎麽辦?如果考試考的並不是生活中所用的,你在實踐的檢驗之中變得茫然而不知所措該怎麽辦?

有的人選擇堅持,有的人被迫放棄。有的人勉強自己,有的人銳意變革。生活會給每一個人出很多道選擇題,選擇專業、畢業擇業等等。狀元們站在高高的塔尖之上,擁有着很多的選擇,但是多一些選擇是否總是好的?選擇多了,裏面是不是有你真正想要的那個東西呢?如果你根本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麽,如果你有一萬個選擇卻沒有你真心想要的那個東西,如果在這一萬個選擇之中,早有一個是你的父母、你的親人,甚至你所身處的社會、時代爲你挑選好,並千方百計地說服你去接受那個選擇,那麽,這一萬個選擇又有甚麽用呢?

今天我們探討狀元的價值、狀元的作用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便是教育的價值與教育的作用。如果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個讀寫能力、計算能力突出的人,那麽狀元毫無疑問將可以代表教育的最高成 果。但是,事實不盡如此,教育還肩負著更高更爲重要的使命。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讓人成爲最好的自己,在於教人體味幸福,活出精彩的人生。

隨著歲月的流逝,讓人真正欽佩的不是那一張張滿分的答卷,而是那一份去尋找去嘗試自己真正喜歡之事的行動與決心;而是能夠在事業中得到滿足感;而是憑借那份認真與努力與還原生活真相的篤定和堅持;而是在理想與現實的幾番平衡之後終於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教育應該教会每一个孩子去發掘自己的天賦,並找到讓這份天賦可以在社會上發揮的地方。在這一點上輟學的比爾·蓋茨和喬布斯顯然比狀元們更有發言權。

在應試教育體制之下,狀元是客觀必然 的產物,有選拔就要有排名,有排名便要有先後。但是,生活並不是線性的,教育 也絕不應該是一維的,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重視自己的天賦與熱情,不斷努力去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的「狀元」。

p. 7

Page 9: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Claire Daelin:我用十年解毒,繞回頭做自己

文/ 楊逸帆

名校,是許多人再努力也達不到的夢想。對某些人,卻是不得已的選擇。

Claire Daelin,臺灣九零年代聯考榜首。臺灣大學電機系前十名畢業,加拿大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企管碩士。曾獲得獎學金三十萬美金,攻讀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Columbia)商學院博士。然而,雖然身為部分人眼中「既得利益的那一群」,她卻不以狀元身分為豪。她甚至著手撰寫《逃學手冊(英書名:School Detox)》,目的是讓下一代的孩子,找到人生更寬闊的選擇。

為何成為狀元?狀元對自己有何意義?且聽僑居美國的Claire娓娓道來…

死都做不出來。我想,恐怕是因為我真的不屬於這裡。我曾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從小就很喜歡戲劇、表演藝術。十歲時,有個電影徵求小孩演戲,我姑姑就帶我去試鏡。回來後,我爸爸卻告訴我:怎可以這樣子,這太恐怖了吧!你是不良少年嗎?

我馬上就接受到這個訊息:讀書可以,其它就不行。

在框架中尋找安定

追究「拚命讀書」的原因,不能不提我的家庭。三歲時,我媽媽難產去世。小時候在萬華長大,那時比現在更亂。家對面的華西街,後面是紅燈區。很多男生不上

不要浪費「別人選不到」的科系

大學時,我就讀台灣大學電機系。選擇電機系的原因,是因為台灣大學電機系的分數最高——而我是當年聯考榜首。當初其實有點想讀心理系。但是家人、老師都勸我:電機出路比較好。既然分數絕對能錄取電機系,為什麼要浪費這個機會?先念念看,且當備案。以後其他路走不通,都還能回來做電機。

現在用旁人的眼光看自己,我會說:「這個人要讀電機?算了吧!」我對收音機、電腦裡面的樣子從來沒興趣,更別說拆來看看。念完電機,以前十名成績畢業,我仍對電機操作一竅不通。哪天面對災難,必須作出一個電路才能活命,我可能到

p. 8

Page 10: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學,就在隔壁廟裡敲鑼打鼓。沒有媽媽,大人常常爭執,也沒有什麼朋友。幼稚 園,我只念了一個月,就因為沒辦法交朋友而離開。

進入小學沒多久,我就被國文老師罰站。老師要我們念注音,但我不念。他問問題,我也不答。其實不是我不念,也不是不答。是因為這些我都沒學過,但其他人都在幼稚園學。罰站當下,我立定決心:如果以後不想像今天丟臉,就一定要好好讀書。

另外,學校非常按步就班。出生的環境非常失序混亂,讓我不知所措。學校是唯一安定的地方,讓我知道

「我該做什麼」「該怎麼做」。我只要好好背書,就能考一百分。這讓我得以鬆一口氣,不必多想家裡的事,精 神 專 注 。藉由「 讀書」這件社會鼓勵的事情,彌補心中的安全感,尋求肯定。從小依循旁人期望,卻也封閉我內心的聲音。

直到畢業才意識到,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停思索,卻找不到答案。也許是傳播、當記者?但是心中莫名的壓力告訴我:離開電機,不就浪費了過去的努力?我真的有能力做電機以外的事情嗎?別

人又會如何看待我?

能做的事vs喜歡的事

怕被人看到失敗,我決定用學歷保障工

作。以「台大電機前十名畢業」的頭銜,輕易進入新竹科學園區,擔任行銷工 作——別忘了,我真的不會操作。但是在竹科工作實在太痛苦。大學四年級時,我曾在加拿大當交換學生,交了當地的男朋友。我很想念加拿大的生活。因此,三個月後就決定辭職回加拿大。但回到加

p. 9

Page 11: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拿大,還是不知道要做什麼!所以我就繼續念碩士。畢竟我最拿手的事就是「唸書」。

念碩士兩年後,我成為一位管理顧問,每

天分析資料,薪水不錯。但我討厭做這種事。成為管理顧問的原因,無非是為了社 會地位,而且我能夠應付這些工作。在學校時,已經是某種程度的人格分裂。沒想到進入社會,我還是做這些我雖然擅長 卻十分討厭的工作。做得很痛苦,但辭職 很丟臉。而且我還是不知道,不做這個,

我能做什麼。

直到一次事件,我才毅然辭職。當時我養的一隻貓,一歲就因癌症死亡。這讓我喚起三歲喪母,人生短暫的深刻體會。人既

然這麼容易從世上消失,為何不做對自己更有意義的事?我想,戲劇還是吸引著我,便決定上戲劇課。但我還是覺得很丟臉。我都不讓台灣的家人知道我在做什麼。一次回家告訴爸爸,自己即將演出,馬上就感受到他不以為然。還好我的男朋友支持我。他自己大學沒讀完就去創業,而且第一次就成功。

所以我辭職後,我嘗試了很多事情。但不敢直接在劇場工作,或 許 是 受「 八 娼 、九優、十丐」這樣的傳統價值影響。在美國,其實別人不太管你到底做什麼。真正制約你的,是自己的心。 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

麼,但又不想去上班。後來仔細想,自己到底最會做什麼?就是考試。於是,我開了一間補習班。美國LSAT、GMAT考試,我都是前1%強。學生從幾個人開始,開到三班。兩個月可以收入兩萬美金。

p. 10

Page 12: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但補習班也做不持久。每週做同樣的事情,讓我再度陷入我不喜歡的循環當中。而且我做這件事,我覺得很羞恥。一方面你考得好,可能別人覺得你頭腦好。另一方面,卻覺得你死讀書。所以我停了補習班,回到戲劇。我一直這樣:一段路走不下去,就走回熟悉的路。在那時候,真的覺得壓力很大。你只要沒有薪水,沒有稱謂,你就覺得「你什麼都不是」。

有趣的是,我做戲劇第一反應並不是投身劇團,或者嘗試寫劇本。照理來說,戲劇適合「做中學」。但是我第一反應竟然是:去上學。而且我還「非最好的學校不可」。於是,我應徵朱利雅德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但失敗了。這讓我再度放棄戲劇。

從學校解毒

我還是陷入下意識的觀點,認為走戲劇要想被別人認可,就必須進入頂尖的學校。這樣我才有膽量告訴別人我在做什麼。許多社會既定的價值已經被我內化,讓我無法區分,什麼是我的訊息,什麼是外來訊息。因為太久了。

許多孩提時代的創傷,人們總以為過了就好。但沒有妥善處理,病灶可能會潛伏

一輩子。我一路從事電機,行銷,商管;直到最後讀商學院,才終於接觸消費心理學,跟心理學沾上邊。我走的每一步都荊棘密佈,走得緩慢而深刻。自己實在中毒太深,所以需要十幾年的歷程,才能漸漸有勇氣做我喜歡的事情。

我在寫一本書,叫做《School Detox》,意思是「從學校中『解毒』」。這本書,將分享我個人自我解毒的歷程,也將說明「為甚麼這麼多改變世界的人,都不服從正規教育路線」。這本書,想獻給給昔日的自己,以及今日所有跟過去的我經驗相似的人。此外,我也在籌辦「好奇學院(School for the Curious)」,讓學習如探險般精彩有趣。

若問我:作為一位聯考狀元,跟其他人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其實我覺得自己沒有跟其他人有什麼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我擁有的企圖心,超過我擁有的能力(I have more ambition than I have talent)。

Claire即將出版的書:School Detox(中文暫譯為《狀元逃學手冊》)

p. 11

Page 13: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鄺文傑:考取狀元,讓我擁有更多時間文/ juliana so

中五會考取得十優,拔尖(註一)進入香港中文大學修讀計量金融,現時於金融機構任職,一切看似理所當然。但是除了學生身份和正職以外,鄺文傑 (Aleck)還會彈鋼琴、拉小提琴、彈結他、二胡、作曲、學日文、觀星象、參演舞台劇…何來這麼多時間?「狀元」這個人人趨之若鶩的名銜對他來說又有甚麼意義?

很多人以為,學業要想拔尖,大概得放棄其他興趣,把所有時間都用於溫習。但是鄺文傑的生活,絕對不只有讀書。

興趣太多,時間太少?

「其實狀元只是普通人而已。」訪問之始Aleck已經跟我們說,狀元身份其實不值得崇拜或羨慕。狀元對他來說,莫過於通過拔尖計劃進大學的途徑。如此一來不用考高考,用於興趣的時間就更多。

「這麼多有趣的事情,總有覺得興趣太多、時間太少。但是不試著去做,怎麼知道適不適合?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真正喜歡甚麼。像我喜歡觀星,但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歡研究相關的物理原理,所以大學選科時沒有選主修物理(註二)。」

興趣眾多的Aleck從很小就知道,做好時間管理,才有空做喜歡的事情。也許因為這樣,他才能在有限時間內準備好十科公開考試--當時在班上不是第一名,在公開考試的成績卻比同校第一名的同學更優異。

p. 12

Page 14: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音樂作為影響世界的工具

一開始他沒想過學作曲,中三學結他也不是為了作曲。緣起是中五那年聽了林一峰的歌,大學交換時開始嘗試。直到前年,一位社工邀請他為小童群益會寫歌,才真正成為作曲人。

去年參與第一部舞台劇音樂創作,內容講述深水埗的貧窮問題和社工的壓力; 第二部關於追尋夢想的舞台劇他不但寫音樂,甚至以演員身份站上舞台。最近為電影作曲,故事也是關於同志戀者的掙扎。「我做音樂不是因為覺得很酷,而是希望我的音樂可以帶來正面影響。音樂應該是可以幫助人的。」去年跟劇團排練每星期花掉三四個晚上,下班後還要勞累,但他甘之如飴。

說起舞台劇音樂的工作,他有些話想分享。參與演出的過程中,其中一位失明演員說了這些讓他印象深刻的話:「如果說殘缺是某方面的缺憾,那我們每個人都是殘缺的。身體有殘障的人和我們都一樣,只是我們自身的殘缺沒有那麼容易看見而已。」

別人怎麼看狀元?

拿到十優後,可以申請免卻高考,保送大學。曾聽說拔尖生因此被當成特別的存在,甚至在同學間感到格格不入。不過Aleck修讀計量金融的同學也是臥虎藏龍,除了迎新週同學聊天會說起公開試成績外,離開中學幾乎沒有人再注意他以前的輝煌成績。「這真的不重要。很多教授也不知道。比較有用的可能就是找工作時,公司或許會因此給我面試機會吧。」另外他提到,四年獎學金讓他省下不少學費,減輕家裡負擔,也因此有留學外國的機會。

「知道你是狀元的人可能會對你 有比較多的期望。他們覺得狀元應該比其他人優秀。可是每個人擅長的都不一樣,也有些很厲害的人考試考不好。」比起昔日的好成續,Aleck似乎還比較想和我們談談他的音樂。

p. 13

Page 15: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圖為《拉柴劇社夢騎士》傑仔的夢想和使命舞台劇劇照

從小時候學彈奏樂器到近年作曲填詞,再到從音樂中找到意義,Aleck一路走來花了不少時間苦功,總不是一踘而就。問到他最想感謝的人,他說是媽媽:

「玩音樂、升學選擇、交換、工作,每一個決定她都全力支持。」在香港以藝術養家太不實際,接下來他不會放棄正職,但會繼續在空餘時間做音樂,還希望可以兼讀Expressive Arts Therapy,用音樂、戲劇感染更多人。

註一:香港中學會考最多可考十科,其中六科成續達30分(即六科A級、六優)並兩科語文達C級以上即可申請經「中六生優先取錄計劃」免高考進入大學就讀。

註二:天文研究建基於物理,因此對天文有興趣的人在香港應修讀物理;在英國大學裡,天文與物理也是屬同一分類。

p. 14

Page 16: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文/ 洪楚君

朱佳仁:狀元——既是禮物,也是詛咒

業後,她想從事教職,卻因為沒有教育學分,無法進入體制內學校。因緣際會,她走向臺灣體制外。在毛毛蟲學苑(現種籽實驗小學)服務七年,隨後留美攻讀賓州大學教育學碩士。留美歸來,她仍舊關注體制外學生。現在任職於自主學習促進會,協助自學生發展。面對風格各異的學生,她從教育者角度重新審視教育和學習的意義。

考試成績 關乎天賦與機運

談及狀元,首先需要解釋臺灣80年代的考試機制。當時,台灣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之間安排全省大型聯考,並且劃分考區。朱佳仁所在的桃竹苗區(包括桃園、新竹和苗栗)便是其中之一。成績越高,越容易進入考區內排名靠前的學校。面臨擇校壓力,以及無法忽視的城鄉落差,「藉考試實現自己」是社會普遍風氣。

出生於教職家庭的朱佳仁,從小學業就十分優異。用功念書的同時,卻沒有放棄鋼琴和閱讀的愛好。準備聯考時,她跟著老師的進度,配以足夠的模擬題訓練,最後抱著平常心就成功考取狀元。但是她

朱佳仁,臺灣80年代桃竹苗考區高中聯考狀元,以第一名成績進入新竹女中。後來以資優生資格保送進入臺灣清華大學。回首來路,她脫口而出:「狀元沒有什麽了不起。」

大三那年,原本專攻理科的她突然對教育產生濃厚興趣。雖然擅長理化,但她實在沒有作實驗的耐心與熱情。此外,大二在墾丁做義務解說員的經驗讓她發現,自己確實喜歡與人溝通交往的工作。畢

p. 15

Page 17: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並不覺得狀元意味著成功。她認為,成就狀元主要歸功於應付考試的能力。成績好壞,首先在於讀通知識。讀通的程度則離不開個人天賦。

「我的天分是很快抓住知識的結構。而且理解力很高,閱讀能力強,記憶力不錯。」但是這僅占80%。另外20%卻在於揣摩上意的能力、臨場情緒以及運氣。這些「考試經」看似投機,卻體現某種能力,也具實用價值。

「現實的考試需要的不是研究學問的能力,更重要的反而是揣測別人想法的能力。」她這樣說。

狀元:資源的加持 精神的負擔

「狀元」頭銜對一個人的發展和成就有何關聯呢?朱佳仁坦言,當時臺灣教育政 策在數理資優生身上投資的資源,遠大於一般學生所能接觸。例如,高中時可以到大學裡聽教授講課,還可以借用實驗室做實驗。由於成績優秀,朱佳仁也獲得新竹市一筆優厚的獎學金。這筆獎學金設立的目的,是爲了將優秀學子留在新竹。

「成績在某範圍間的學生們,其實程度差不多。唯一差別,只是那一點點臨場表現與運氣。」

但是,談起「狀元」頭銜與今日成就的關聯,朱佳仁毫不遲疑地回答「沒有」,而且

「一畢業所有的『豐功偉業』都會被忘掉。」即使擁有狀元身份,在社會的機遇 也沒有特別多,甚至反會造成心理負擔。不過,相較於「狀元標籤」,作為「數學教授的女兒」,曾造成她更大的壓力。畢竟,更多人知道她父親是數學教授。對於狀元身份,她十分低調,更別說讓自己的名字登上補習班廣告。她認為,如果一直自矜狀元頭銜,反而讓人無法前進。國中時,她就曾見識到高中聯考狀元,因為大學聯考失利,導致精神失常。

跨越門檻後的發展遠比跨步的姿勢更重要

「現在考試還談狀元、榜首,是種很無聊的做法。」雖然是狀元行伍的一份子,但朱佳仁不鼓勵大家爭當狀元、爭談狀元。

在她眼中,大部份考試都只是一道門檻。

p. 16

Page 18: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能否跨越門檻,以及跨越門檻後的發展,遠比跨步的姿勢好不好看更重要。

參照歐美教育方式以及輔助自學生的經歷,朱佳仁更指出,在應試機制下,個人其實擁有選擇考試與否的自主權利。跳脫單一價值體系,找到自己的獨特性,事實上也能取得成功。朱佳仁的一名學生,雖然課業表現不太理想,只能進入當地吊車尾的大學,卻擁有極好的藝術天分。作品甚至吸引國外大賽的評委專程飛來臺灣來見她本人。有的人不站在競爭狀元的跑道上,發展空間並不比常人小。

正因如此,朱佳仁秉持的教學理念是:每位學生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只要找到讓這份天賦發揮的地方,每一位都能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

「人的成就,來自創造事物、解決問題與幫助他人。考試解決的問題並非實際問題,但後面搭配過多的籌碼,使得虛幻的 階梯愈疊愈高。一旦摔下來,結果很慘。何況在上面的人也未必能看到更美好的風景。」對朱佳仁來說:「狀元是一個機會,沒考上狀元也是機會。機會本身都有雙面性,既是禮物也是詛咒,就看當事人怎麼看待與應用。」

p. 17

Page 19: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胡曄敏:人生路,平穩走一遭文/ 呂葉濤

說起當年狀元的身份,胡曄敏只是幾語帶過:「進入大學後身邊的人都很強。我當時是八優, 在我之後我們學校又出了九優、十優,我的鋒芒已經被他們蓋過。」他謙遜地說。實則他是母校第一個取得八優一良(8A1B)成績的學生,為師弟、師妹們樹立了榜樣。

說到當狀元的好處,胡曄敏與另一位香港狀元不約而同地說到了「好專業」。他也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的計量金融系。雖然不是從小就鍾情於這個專業,胡曄敏對於這個奠定他今後人生道路的本科專業(臺灣稱「主修」)還是十分滿意。或許好的學習環境對於愛學習的狀元來 說真的很有吸引力。除此之外,胡曄敏坦言,狀元頭銜並不意味什麽。求職時,也不會帶來太大的優惠。

他眼中的學習與人生

「 我 在 大 學 最 好 的 成 績 是 在 最 後 一學期。」今年大四的他已經取得工作機會,GPA(Grade Point Average,學業成績平均點數)已然無憂。周圍一些同樣取得工作機會的同學已經開始享受最後的大學時光。然而,胡曄敏有不同的想法。他覺得學習是學生的本分,既然還在大學,就該繼續認真汲取知識。

他說:「我想講的是一個態度的問題。什麽是學生的責任?學生的責任就是讀好你在讀的。你也不必和別人比較。如果你很棒很出色,那就讀出很棒很出色的成績。若你很普通,那就得普通成績也無所謂。這是態度的問題。」在他看來,盡好本分就可心安理得。

p. 18

Page 20: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會考後選科,是因為一開始就對計量金融很有興趣嗎?」

「我想我當初對這個科目也不是非常感興趣。」胡曄敏坦言,「其實我當初最喜歡的是物理,對天文和數學也很有興趣。我最終選擇計量金融更多是關於對前途的考慮。讀物理最後出來做什麽呢?」

當然前途是否光明也不是胡曄敏唯一考量。他清楚自己擅長甚麼,喜歡什麽。「其實後來發現我不是特別擅長數學,對這專業也不是特別喜歡。」最終他克服投資銀行的誘惑做出自己的選擇。「所以我最後就決定不做很專業、專門性的東西。去做一般性banking,比如operations。」

胡曄敏大學生活的重心基本在學習。校友會與大學同學合辦的音樂會是他主要的社團活動。「我並沒有參加很多大學社團活動,因為沒有太多意思。另外,身體不好也限制了我的大學生活。」他表達他的個人觀點。「我不是一個氣盛(aggressive)的人。我加入的營運部門也不屬於那種。」他用「平穩」來形容自己。

信仰於他的意義

胡曄敏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在會考時果斷選擇「宗教」這冷門科目。學業事業之餘,胡曄敏將他的大部份時間給了基督教,每星期的禮拜以外,還走出香港到外地傳教。

「信仰是我生命的第一,也可以說是我生命的全部。」他說。

他從中一開始信奉基督教。按他的說法,

信教是他生命的轉折點。平穩心態,大致 源於他的宗教信仰。他最信奉的一句人生哲學來自聖經:人如果賺了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那有什麽意義?他拿甚麼來換回他的生命呢?

他寧願不拚命抓、工作、賺取財富。家庭、友情、光陰、健康、靈性,是他眼中更加寶貴,不願失去的東西。「人的價值是不是真的根據他的位置來衡量?我覺得不是的。」

「重要的不是有多麼光明的前途,賺很多錢。夠用就好。」他認為,重要的是在事業中找到自己的滿足感。如果不喜歡這項工作,僅因為回報大就投身其中,相當不智。

「做投資銀行某方面就和開賭場一樣,並不是真正幫助人。這和我的信仰有點衝突。所以我選擇放棄。

老實說,我現在的工作和我的專業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其他專業的也能做。當初學到的東西,也許不再會直接用到。」

言及此,胡曄敏沒有太大的遺憾。

天穹之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渺小得如同一隻隻螞蟻。天性使然,那些浴光而起的飛螞蟻始終被其餘欣羡著。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確,仰望天穹做個大寫的人是種勇敢而偉大的選擇。夢想、激情,這些泛著青春的火熱字眼總能讓人心潮澎湃。

只是,夢想是天,現實是地。跑久了的你有沒有迷失?

p. 19

Page 21: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胡楠:狀元無關「成功」「失敗」,只關「努力」「抉擇」

於是,我們又一次講述採訪的初衷,下面的對話才有了可能。

其實,胡楠從小到大一直都是尖子生。學 習成績無論在班級還是年級組,都是名 列前茅,十分穩定。她也時刻嚴格地要求著自己。成績下滑對她來講是個很大的打擊,但她總可以積極地做出調整。從小到大,按照既定路線成長,她幾乎不需要做選擇,也沒有做選擇的機會。因為普世所謂「最好的選擇」對她來說總是觸手可及。但「自由」總是讓胡楠十分嚮往。她寫道:「我總是在想,什麼叫做自由。我總是暗暗期待做出什麼離經叛道的事兒。那些小說裡的文藝少女和叛逆少年總是炫

文/ 祝佳麗

「她是個不愛虛名的人。可能不會願意接受你們的採訪。」

在想辦法聯繫胡楠時,她的好朋友這樣提醒。胡楠是2010年吉林省長春市高考文史類第一名(漢語言類),就讀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高中時,她喜歡思考,愛辯論,在大家眼中是一位才女,俠女。爭取採訪的過程確實稍有波折。事後她解釋:「我不願接受採訪的原因,除了不相信媒體的動機是還原真實而非製造噱頭,更重要的是因為自己並不喜歡狀元這個頭銜」。

狀元這個名銜沒有意義

翻閱了很多2010年胡楠受訪的資料,不難發現胡楠一開始便不喜歡這個稱號。面對當地報紙採訪時,她說:「不喜歡被稱為『狀元』。『狀元』代表不了什麼,自己還是自己。」

面對Awakening再次談起對狀元的看法,她寫道:「它本身就是個吸引讀者的噱頭。如果有天我接受採訪是因為真的做出了有益於別人的事情,或哪怕是僅僅一段有趣的經歷,我會很高興。但如果是因為狀元這樣與我本體生命完全無關的東西,我不能說欣賞這種做法。」

p. 20

Page 22: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酷機智地獨自旅行、玩樂隊、寫東西、穿著一些奇奇怪怪的衣服,從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我未必喜歡那種生活,但我無比憧憬那種勇氣。」

從小到大成績始終優秀的她,並沒有將全部的時間都獻給學習。因為她還有一個嚴重的「不良嗜好」,那就是閱讀。不論是古典名著、意識流作品,還是青春文學、武俠小說,她都照單全收。可愛的她在19歲過生日前,列了一份「胡楠所需要的生日禮物清單」給想要送她禮物的朋友們。裡面包括張愛玲的《對照記》、錢穆的《國史大綱》、波伏娃的《第二性》、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等等市面少見的書。

不為考試 為自己而學

雖然是「狀元」,但是胡楠的大學生活卻並不輕鬆。她寫道自己「被同儕壓力壓得喘不過氣,被師兄師姐(大陸用語,臺灣稱學長學姊)push到覺得自己怎麼這麼笨。最後乾脆把自己逼上絕路,每次都刷通宵(大陸用語,指熬夜)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她還寫道:「來到大學的每個日子,我都覺得自己以之前兩倍、三倍的速度努力地成長。但還是不夠快。我看到周圍的人總是得體地處理很多很多的事情,自己

則常常幼稚得無可救藥。」儘管做諮詢項目、學高等數學、各種實習已經讓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但胡楠還是選擇中文作為自己的雙學位。人的一生,固然不能被執念填滿,但是總是要保留一些堅持的。

「縱然辛苦,但絕不可以放棄對現實的努力,」她說:「有一段時間,不是在實習就是在找實習的路上。但是希望這樣的自己背後,還能有一個很安靜的自己。並不是拿到一個雙學位就意味著什麼,而是想把那個自己還給自己。」

這位狀元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輕鬆。理想與現實的糾結,在旅程中持續攀爬,而體力不支。甚至對自我的懷疑,都 不曾離開她的心跡。

她最後說:「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讓人成為最好的自己。這點大多狀元沒甚麼發言權。他們只是被捏造成了別人。」但是我感到很慶幸能夠與她做這樣一篇訪談。無關「成功」或「失敗」,而關於努力與抉擇。

p. 21

Page 23: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劉國瑞:我在摸象,很認真地摸象文/ 王鍇軒

國瑞說,「真」是他的人生哲學。一個「真」字,說起來輕鬆愜意,像飲一口咖啡。然而箇中滋味,只有堅持過的人才冷暖自知。國瑞的「真」,是逐一寫給他辯論隊裏所有隊員一封長長的信;是一部電影反覆看七八遍;是背兩公斤重的相機在兩百多個晚上出門拍照;是此時此刻在星巴克對著兩個陌生人認真地講自己的故事…

什麼叫「真」?什麼算「假」?去掉標籤,「我」在哪裏?面具之下,又該用什麼姿態享受生活?

認真的人必須強大,因為他承受更多的疑惑、掙扎、矛盾和迷茫。因為他不停地與自己對話,跟世界談判。在每個選擇前細細權衡、堅持,在一片未知裏細細嘗試、享受。

逃離「不對勁的日子」不做「不對勁的人」

馬來西亞主要有兩種中學體系。國中屬於公立學校,馬來文教學。獨中則是私立,中文授課。劉國瑞剛開始進入國中,但國中僵硬的教學和校風讓他反感。作為華人子弟,國瑞從小喜歡中文,也不習慣馬來文授課。「老師無心教,我們也無

心學,每天就是打牌就是玩。我覺得這樣下去不對勁,沒意義。」

許多身旁的人會被不同的藉口說服,比如「只是暫時不習慣」「去新的地方未必更好」「現在的日子其實也過得去,何必自找麻煩」…但劉國瑞不願在不對勁的日子裡,把自己消磨成不對勁的人。

他決定改變,因此轉學到獨中。

p. 22

Page 24: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讀書心法:享受學習 發揮想像力

獨中的教學、環境、同學、老師,恰到好處地點醒他的熱情。用他自己的話講,「我覺得生活從谷底一下就到了巔峯。」

那時候,他喜歡上課,喜歡聊天,喜歡看小說讀詩詞,喜歡辯論,喜歡演戲,喜 歡 足 球 … 因 為 喜 歡 ,每 一 天 都 過得認真非常。可能因爲馬來西亞的競爭壓力較小,所以劉國瑞忙於興趣,仍能顧及課業。另外,獨中很重視全人發展,課業並不是他生活的一切。

「社團組成了我的中學生活。就算高三那年,我也在忙籌備辯論營,忙舞臺劇,忙足球賽,忙辯論賽…忙得快要請祕書了你知道嗎?但那是我最享受的一年。」國瑞笑着說。

「那你憑什麼能在那麼有限的時間裏,學得那麼好?」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享受。我真的享受這樣學習的過程。有時我上課很吵,會跟老師擡扛,和同學討論,但那都是因爲我想瞭解更多。反正我上課很隨性。喜歡的課就搬張椅子坐前面,不喜歡就坐後面聊天。會計課我還很會在教室後面順着老師的思路走來走去。我討厭刻板的模式。另一個原

因就是想像,有邏輯地去推理。比如說想像洋流的運行,會計的資金流,想像歷史故事的前因後果。把情感放到知識裡,並拓展到其他章節和科目。這種想像能讓你真正理解知識。學習不是爲了考試,而是爲了理解這個世界。」

享受和想像力,是這位馬來狀元的祕籍。作爲一個經歷過瘋狂高考的人,聽到狀元可以把高三過得那麼灑脫,不止感到羨慕,還有些許無奈。

傾聽自己 也陷自己於不義

國瑞大學專業是行銷,現在卻進入一家廣告創意公司。未來還想做電影,拍紀錄片。

「我是做創作的人。」他半開玩笑地說。「我覺得我幸運在於,一直都有時間、運氣和心情去體驗不同的東西。另外,我始終思想叛逆,不相信約定俗成。

「 你 說 別 人 不 理 解 ,可是哪怕周圍有一百種聲音,你也只需要聽自己的聲音,因為只有你會陪你走最久。」

p. 23

Page 25: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你不會怕麻煩,不會懷疑自己,不會擔心做錯嗎?」

「怕麻煩就什麼也做不了。舉個例子吧, 我現在打算搬到長洲島去。理由很扯,我住過九龍,港島,旺角,想把離島也住了,來個大滿貫。當然,長洲的老師朋友也是個原因。搬家很麻煩,而且從那坐船過來將近一小時,船還是一小時一班。這麼多麻煩,我得通過和自己的對話,自己化解。我告訴自己:搬家很麻煩,但是只要搬一次就一勞永逸。坐船要花很多時間,但我也可以在這段時間看看報紙、看看書、寫寫劇本、發發呆。船一個小時一班,我是不是會更守時呢?在回答完這些問題,再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去離島?如果是,just do it。至於你說的擔心做錯,其實只要你認真思考過,每段經歷對你都有幫助。如果說我對你們的讀者有什麼建議,那就是認真生活。不管對錯,只要你認真生活,一定有收穫。」

「認真生活,敢於嘗試?」

「對,你要製造『嘗試的機會』。有時候要破釜沉舟,陷自己於不義之地。」

他畢業後,沒有直接去找一份行銷工作,而是去做助教,去大陸旅行。「一想到以後三十年都要面對行銷,我就不甘心隨便開始工作。」那段時間,他在香港沒工作。在協助一位紀錄片老師參加電影節的過程,因緣際會進入現在這家廣告公司。

「其實我只是喜歡拍攝,想做剪接師。但我現在的老闆是導演。跟他做事情,看東西經常出自導演觀點。不知不覺,似乎離我電影的夢想更近。

「當然,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會做導演。但那不是我現在要解決的。現在最重要的是,學習看見世界多元的一面。這也是爲什麼我不排斥讀行銷,也敢在畢業後改做攝影。」

國瑞的話讓我想起那句:只有死魚才隨波逐流。

我問國瑞:「當時讀行銷時,你也玩攝影。不會覺得不務正業嗎?」

他給我看了楊德昌導演的一句話:電影永遠是最花錢的玩意,漫畫就省多了。打球是和呼吸空氣一樣免費。當時老師、父母,總以為這都是無聊的閒事,打發時間的消遣。我到今天還不能贊同這種看法。這和打麻將之類的消遣最不同的是,這些行為裡永遠存在著一個夢,一種嚮往,一種對另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的存在的信心、期待、依據。

當「成功學」朝你指手畫腳,「社會化」的大旗想磨平你時,你能否像國瑞一樣,與自己認真地談一談?

採訪完了。走出咖啡店,城市依舊。我還在回憶楊德昌的話。

p. 24

Page 26: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許多人非常在意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劃,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或TIMSS (國際數學及科學學習趨勢研究,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等國際學力評測的結果,認為這些指標攸關被國家教育品質和未來競爭力。

然而,PISA或TIMSS成績真的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嗎?

奧勒岡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趙勇(Yong Zhao)在他的著作《世界級領袖:教育有創造力和首創精神的學生》的研究中,提出非常有趣的數據。

世界首創精神監控(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是一年一度衡量世界上超過50個國家對於創新活動、抱負、個體等態度的測評。GEM與PISA同樣創立於1999年,如今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研究首創精神的機構。

2011年,有39個國家在參加GEM的同時也參加了2009年的PISA。在全部的54個國家中,有23個被認定是由「創新能力驅動」的經濟體,代表這些國家在經濟上更為發達。

通過數據可以清楚地發現,取得PISA高分的國家,並沒有與之相匹配的高創新精神。

PISA成績,到底告訴我們什麼訊息?翻譯/ 祝佳麗

原文/ 趙勇

前23位創新國家2009年度之PISA數學成績排名

資料來源:http://www.pisa.oecd.org/dataoecd/54/12/46643496.pdf

p. 25

Page 27: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前23位創新國家2011年度之創業力排名

資料來源:http://www.gemconsortium.org/docs/download/2201

將兩組數據放在一起,可以發現:PISA成績較高的國家,國民相對對自己的創業能力缺乏自信。在創新國家之中,新加坡、韓國、臺灣和日本擁有最高的PISA分數,但是創新精神指數卻是最低。

從2006年到2009年,臺灣PISA成績排名無論在數學、自然或閱讀,都退步嚴重。香港除了數學,其他各退步一名。中國上海,則是在2009第一次參加PISA,就獲得數學、自然、閱讀三科大滿貫。

這些成績的升降,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呢?

前23位創新國家PISA數學成績及創新力比較

p. 26

Page 28: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Did you know?你怎麼處理「惱人的垃圾」?

垃圾處理,將垃圾迅速清除,進行無害化處理,最後合理利用。當今廣泛應用的垃圾處理方法包含:衛生填埋、高溫堆肥和焚燒。但這些方法對環境的傷害非常大。回收利用,則使資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最小化。

每回收1噸廢紙可造再造紙850公斤,節省木材300公斤,算起來比等量生產減少污染達74%。

每回收1噸塑料飲料瓶可獲得0.7噸二級原料。

每回收1噸廢鋼鐵可煉好鋼0.9噸,比用礦石冶煉節約成本47%,減少空氣污染75%,減少97%的水污染和固體廢物。

但是,回收剩餘的垃圾該如何處理?

南非的德班(Durban)市郊,有座與眾不同的垃圾發電廠。它利用垃圾堆積產生的氣體與天然氣的可燃氣體相似的特點,成功地將垃圾用來發電。既減少污染,又為當地民眾提供就業機會。

西班牙馬德里(Madrid)市政府在瓦爾德明戈麥斯科技園建有一座功能強大的垃圾綜合處理廠。處理廠從不可再利用的垃圾分離出廢渣,用於產生電能;剩餘垃圾就用於產生沼氣。可再利用的垃圾用 處更大:經過分離和分類,產生可回收材

料和有機物質。有機物質經發酵催熟後 可成為肥料供給農民,也可產生沼氣、用於發電。塑料、金屬、玻璃和紙張等可回收材料則供給生產商循環使用。

除了對垃圾進行「善後」,有些國家也從源頭做起,徵收一定費用,減少垃圾。

2002年,芬蘭通過一項計劃,從隔年起不斷提高對每噸垃圾所徵收的稅額。利用稅收手段搭配其他限制措施,有效的控制垃圾產量。上期則介紹過美國「多扔多收費(簡稱PAYT)」的規則。 但是,我們不是政府,可能無法宏觀處理垃圾問題。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樂於追求時尚的法國人,喜愛交換物品,讓自己的「垃圾」在別人家獲得「重生」。每當家裡有了閒置的「垃圾」,便把它們放到臨街處、車庫出口或者婦幼中心,以便需要的人及時找到,再次利用。

雖然少有在社區「以物易物」的習慣,但在大陸、香港、臺灣都有相關網站,提供交易平台。

大陸:

易物網:http://www.ewu.cc/以物易物在線:http://www.1515on-line.cn/

文/ 黃秋怡

p. 27

Page 29: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香港:

以物易物網:http://www.tradeduck.com/

臺灣:

奇集集:http://exchange.kijiji.com.tw/易物易技:http://www.1517.com.tw/以物易物交換網:http://www.e1515.com.tw/

群眾募資網站Kickstarter上則有一個「產品設計」:如果將一個垃圾桶內的空間分隔,是不是就能讓人「記得分類」呢?http://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512182954/solecantm-your-sin-gle-can-trash-and-recycling-solu

垃圾重復利用最極致的案例,或許莫過於中國藝術家宋冬的母親。宋冬曾這樣描述「一張紙」在他家的生命:先用於書寫。寫完可畫畫。畫完則摺紙。折爛可擦桌。擦完再擦地。破爛髒兮,則存到冬天,生火取暖,化作灰燼。

(新聞鏈結:http://thehousenews.com/art/%E5%AE%8B%E5%86%AC%E7%9A%84%E5%AE%B6%E5%BA%AD%E8%88%87%E8%97%9D%E8%A1%93/)

垃圾或許令人討厭,但我們每天都在製造它。如何在生活中免除惱人的垃圾問題?Reduce(減少使用)、Reuse(重復使用)、Recycle(回收利用)是世界推行的「環保3R」原則。除了原則,就得靠你我的創意了。

你如何免除惱人的垃圾問題呢?跟我們分享你的經驗吧!

圖為國立臺灣大學以物易物會情況, 攝 / Wang Hao-Zhong

p. 28

Page 30: Awakening#4 JUL 2013 狀元之路

4JUL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