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 serving since 1992 巴頓故居 … · 遇貴人與知音...

1
www. AtlantaChineseNews.com P.O. Box 941070 Atlanta, GA 31141-0070 Tel:770-455-0880 Fax:770-452-0670 E-mail:[email protected] 華府活動 Atlanta Chinese News Friday, September 26, 2014 網路報 www.AtlantaChineseNews.com 新聞專線 [email protected] Serving Since 1992 NO. 04555 親愛的讀者:為了讓這份社區報紙內容更好更豐富,請您告訴商家,您的資訊來自亞特蘭大新聞,謝謝您! B3 2014 年立秋,小鳳與我騎單車遊迴音谷小 鎮克拉拉.巴頓故居。看聽巴頓的小故事,格外 地有意義,特作文以誌之。 22 年教職生涯 克拉拉.巴頓(Clara Barton,1821-1912)故居 與迴音谷(Glen Echo) 公園相比鄰。故居位於迴 音谷鎮牛津路 5801 號,是巴頓最後 15 年的住 所。故 居 建 於 1891 年 是 用 來 救 災 物 資 倉 庫。 1897 年巴頓改建為自己的家以及紅十字會總 部。當巴頓 16 歲時,骨相家(phrenologist)佛勒( Lorenzo Fowler , 1811-1896),為了醫治她的害 羞,勸她當老師。佛勒曾經讀過無數個頭顱賺錢 維生。在著名的客人中,除了巴頓,還有馬克吐 溫 (Mark Twain) 和 惠 特 曼 (Walt Whitman)。於 是,巴頓在麻州她哥哥開工廠的一個小鎮當了 10 年教師。之後,她被邀請到新澤西州伯頓城 (Bordentown)一家私立學校教書。巴頓深知社 區需要自由教育,不顧反對建立該州第一所自 由公學校。當學校當局任命一位男性取代她的 位置時,她堅決辭職不幹了。1854 年,她搬到華 盛頓,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在專利局工作 的女性。 子彈與醫院之間 1861 年 4 月 12 日南北戰爭爆發。4 月 19 日 馬州巴爾地摩暴動,在國會提供醫療供應品給 傷兵,這是巴頓戰場天使生涯的開端。翌年 3 月21日巴頓的父親過世,臨終前鼓勵她繼續為 國效力。8 月 9 日維州香柏(Cedar )山戰役,巴 頓首次上戰場。9 月 17 日,安提坦戰役,James Dunn 外科醫師指出:McClellan 將軍與軍官,均 推崇她是時代的女英雄,戰場天使。當天正午, 巴頓抵達安提坦玉米田戰場。隨著戰事緊張,陸 軍醫療供應品很快用罄。看到忙碌的醫生,用 玉米的外殼包紮傷口,於是她遞給醫生一卡車 個人募集來的繃帶和醫療供應品。當子彈在頭 頂上呼嘯而過,砲彈在近距離處爆炸,巴頓小姐 屈身包紮傷兵的頭,並在附近的農村準備食 物、給傷兵送水。當跪著給一軍人倒水 時,她感 覺袖子抖動。查瞰袖子,注意到有個彈孔,這才 發現這顆子彈,打死了剛倒水給他喝的那位軍 人。黃昏,她仍不停息地安慰傷兵並協助醫生 工作。黑夜,缺乏燈光,她製作許多燈籠,好讓醫 生可以工作。戰役過後數日,邦聯軍撤退。巴頓 的醫療廂車隨之移動到夏普堡(Sharpsburg)。因 缺乏睡眠,得到傷寒昏倒,巴頓回到華盛頓治 療。她很快地恢復,又回到南北戰爭的下一個戰 場。今天安提坦戰場,矗立著一座巴頓的紀念 碑。 遇貴人與知音 美國內戰過後,她在北部和西部地區講演 200 場次,幾次和愛默生與馬克吐溫同台。由於 旅途奔波的勞累,她病倒了。於是巴頓聽從醫 師的建議到瑞士休養。1870 年7月18日,她正 在歐洲正好遇上普法戰爭,她再次幫助戰爭受 難者。9 月 17 日,她認識 Kaiser Wilhelm 一世的 女 兒, 即 路 易 絲 大 公 爵 夫 人 (Grand Duchess Louise of Baden,1838-1923),並與她建立終生 的友誼關係。在大公爵夫人與國際紅十字會的 協助,巴頓離開淪陷的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 市。在 史 特 拉 斯 堡, 她 認 識 馬 句 特(Antoinette Margot,1843-1925)。她後來成為巴頓的工作 夥伴、旅行的伴侶以及翻譯。1876 年她遇到一 位 化 學 老 師 胡 貝 爾(Julian Hubbell 1847-1929)。她告訴他,日後學醫對受難者有 幫助。於是他離開教職學醫,1883 年得學位,後 來成為她最重要忠誠追隨者。 晉見三位總統 1877 年巴頓受到國際紅十字會的果效與 成 功 的 激 勵。她 求 見 海 斯(Rutherford B. Hayes, 1822-1893)總統,向他闡述成立紅十字 會的重要性,並列下友人名單,尋求幫忙,不幸 遭到總統的拒絕。後來的加菲爾德(JamesGar- field , 1831-1881)總統支持她的呼求,但沒有來 得及在他被暗殺前簽字。繼任的阿瑟(Chester Arthur , 1829-1886)總統在 1882 年簽字,幾天 後參議院宣讀通過。於是,美國全國紅十字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he Red Cross)在華盛 頓註冊成立。她擔任紅十字會主席,直到 1904 年為止。不管何時發生災難,巴頓都要親自提供 援助。退休後,她寫了幾部關於紅十字會的歷史 小說。1976 年,巴頓入選美國偉人紀念堂(The Hall of Fame for Great Americans)。 參觀巴頓故居 8 月 8 日 10 時 55 分,我們到達巴頓故居。 門口已經有二大七小等待導覽員引領入內參 觀。這棟房子是 Edwin and Edward Baltzley 兄 弟在馬州迴音谷鎮,推行蕭托夸(Chautauqua) 教育民眾、提昇生活品質運動的一部分。這房 子主要是作為紅十字會儲藏醫療供應品的倉 庫。1897年 2 月 28 日,迴音谷鎮到華盛頓的交 通便利了,這裡才成為巴頓的住所與美國紅十 字會總部。她接手後裝修,直到 1912 年過世為 止。導覽員首先介紹巴頓小姐的生平,並演示繃 帶的綁法, 並介紹三層樓房各個房間的功能以 及牆壁上的相片。一張巴頓端坐在五排護士學 生當中的合照,是1903 年 6 月,她受邀費城護 士學校(Philadelphia School for Nurses)於費城音 樂學院(Academy of Music)舉行的畢業典禮演 講後拍攝的。巴頓與她的紅十字會,曾經歷過 佛州黃熱病、約翰斯頓洪水與美西戰爭等三個 災難事件。1887 年佛州坦帕(Tempa) 黃熱病 (Yellow Fever)暴發。次年 9 月,巴頓旅行至佛州 (Jacksville)災區協助紓解災情。1889 年 5 月 31 日,因數日豪雨水漲,賓州約翰斯頓小 Conem- augh 河上游 14 英浬處的南支流水壩潰堤造成 大洪水。洪水造成2209人死亡、數千人無家可 歸,此災難造成相當於今天約四億2500萬美金 的財產損失。巴頓率領的紅十字會與全美和世 界 18 個國家投入救援的工作。紅十字會除了 捐助現金外,並在借用的土地上建立臨時的避 難大樓(見圖)。1898 年美西戰爭,巴頓帶著醫 療供應品,從坦帕港出發到古巴救護傷兵。並且 協助民間紓困、建立臨時避難所並支持軍醫 院。第一艘救援船進入 Santiago 港,巴頓和紅十 字會工作人員均在船上。她還遇到羅斯福 (TheodoreRoosevelt,1858-1919)上校,即後來 的老羅斯福總統。(全文完) 巴頓故居 呂克明 世界日報 9 月 22 日(星期一)在 A2 版刊 文“尋找CBI英雄中國遠征軍”。 同筆者一起在美國馬里蘭州蒙郡的“真善 美日間保健中心”頤養天年的“胡老”聞訊喜出 望外,被塵封70年之久的國民黨遠征軍上校軍 官的故事今日得以重見天日。 胡老,名廉生,1920 年 9 月 15 日出生於四 川省彰明縣一個農民家庭。抗日戰爭爆發後, 1937 年不滿 17 歲的胡廉生,為了抗日救國,未 到服兵役年齡就毅然提前報名參軍入伍。因為 年齡小,入伍後部隊首長就讓他先當衛生兵,在 醫務所服務。只要能為抗日盡力,胡廉生都無條 件服從。由於他工作認真,勤勤懇懇,後來被調 到“普通兵訓練團”去為新兵服務。 1942 年,胡廉生年滿 22 歲,被正式編入“中 國遠征軍兵站總監部第八支部”成為後勤部獨 立團的一名軍需物資供應戰士。不久隨軍南下, 隸屬敵前總指揮衛立煌麾下第11集團軍,宋希 廉任總司令,轄第 66 軍、第 71 軍,兼昆明防守司 令,率部在第一戰區作戰。第 11 集團軍是宋希 廉的王牌軍。 1943 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第 11 集團軍奉命調往山西,與 14 集團軍、20 集團 軍匯合,在滇西遠征軍司令衛立煌將軍直接指 揮下,打響了“忻口戰役”。三個集團軍在“忻口” 佈陣,抗擊日軍第5師等約5萬余鬼子兵的瘋狂 進攻。在激烈的戰鬥中,三大軍團與日軍鏖戰近 20 天,最終擊斃日寇 2 萬余人,有力地打擊了日 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 1944年春,王牌軍第11集團軍調歸滇西遠 征軍司令部指揮,下轄王淩雲的第 2 軍、黃傑的 第 6 軍、鐘賓的第 71 軍等部。5 月中旬,投入“滇 西反攻戰役”,經過極其慘烈的 8 個月激戰,攻 克了龍陵、松山、畹町等地,與滇西遠征軍第 21 集團軍,共同打通了滇緬公路。殲滅日軍第二、 第十八、第五十六師團等部,日軍死傷慘重。我 軍創造了抗戰以來單一戰場最重大的一次勝 利。 同年,衛立煌又親自指揮三大軍團在雲南 省保山縣、騰衡縣及中越、中緬邊境的四大戰 役。所率部隊英勇作戰,先後殲滅滇西和中緬邊 境的日軍數萬人,收復了被日寇盤踞的“滇西” 軍事要地。 1945年1月,衛立煌總司令所率部隊與中 國駐印度軍隊在緬甸“孟尤”會師,兩軍夾擊,一 舉殲滅了日寇在公路沿線的全部守軍,贏得了 “滇緬邊境”首戰大捷!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胡廉生所在的獨立 團(番號 106)團長谷賓,隸屬 71 軍 36 師,在師 長李志鵬指揮下,獨立團隨軍轉移,上述歷次戰 役,獨立團總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冒著敵人的 槍林彈雨為前線運送補給—槍支彈藥,醫藥 器材,被服軍服,以及柴米油鹽等生活物資。胡 廉生經歷這些殘酷激烈的浴血戰爭洗禮,九死 一生,百煉成鋼,戰功卓著,多次立功受獎。 同年 8 月,我軍乘勝向廣西進軍。中途,傳 來“日寇無條件投降”的喜訊,全軍官兵一片歡 騰,戰士們喜極而泣,不由得揮舞著刀槍和帽子 又唱又跳,歡慶八年抗戰的偉大勝利! 抗戰勝利後,衛立煌司令被美國《名人詞 典》以及美國發行量最大的《時代週刊》譽為“常 勝將軍!” 胡廉生自 1937 年入伍,直至 1974 年(民國 63 年)退役(為預備役),在 37 年的戎馬生涯中, 除了八年抗戰打日本鬼子,也參加了內戰。由於 他在作戰中,英勇無畏,浴血奮戰,出生入死,屢 立戰功。從一名普通士兵,連續晉升為“陸軍經 理上校”軍銜。 中華民國六十三年,榮獲總統蔣中正、 行政院長蔣經國頒發的110794號嘉獎令晉 銜證書。 1982 年,時 年 62 歲 的 胡 廉 生 上 校 光 榮 “除役(解除了兵役)”,榮歸故里,衣錦還鄉。 年逾花甲的老軍官,滿載抗戰勝利的榮譽回 到臺灣和家人共用解放後的歡樂、過上了遲 來的幸福生活。 90年代初,胡上校攜夫人王君儀赴美探 親。大女兒胡映芬已在美國安家立業,在政 府任公務員。邀請父母赴美探親觀光,分享 女兒在美國生活的幸福。不久胡老夫婦倆加 入了美國國籍。胡老夫婦膝下育有一兒三 女。二女兒胡映菲繼大姐之後也在美國定 居,是中醫針灸師。三女兒胡映雪(博士)在 臺灣淡江大學任教授。兒子胡扶中在臺灣外 交部任職。四個兒女個個孝敬父母,四世同 堂,胡老飽享天倫之樂。胡老的太太王夫人, 三年前,因病與世長辭,享年 82 歲。 耄耋之年的胡老,今年 9 月 15 日,“真善 美日間保健中心”歡度他 95 歲華誕。真善美 中心領導為他召開了“慶生會”,特製了益壽 延年的壽桃。中心的全體耆老為他唱生日 歌。胡老高興地發表生日感言,當他回憶起 在最艱苦的年代沒被餓死,在最殘酷的戰爭 中沒被打死時,感情 有些激動!說到他當 年打日本鬼子,英勇 殺敵的情景時,全場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和 歡呼聲,表達大家對他英勇殺敵,保家衛國的崇 高敬意和衷心感謝! 95 歲高齡的胡廉生上校(近照)和他榮獲的總統 蔣中正、行政院長蔣經國簽發的嘉獎令晉銜證書。 塵封 70 年的抗戰老兵故事中國抗戰遠征軍胡廉生上校功不可沒 劉大為 (九一) 柴扉日日等君來 君不來時門不開 寂寂空庭蟲蛇會 梁祝徒然聚樓台 炮竹一聲響 煙消雲亦散 人生一世間 豈亦如夢幻 輕喚無人理 高呼未嘗來 去去千里遠 陰陽難相見 日日見君笑顏對 呼喚郎君君不睬 疑神疑鬼疑癡呆 雷霆驚覺一夢回 (九二) 金也空 銀也空 珍珠寶貝皆是空 惟有情字不是空 看破世情兩手空 (九三) 生老病死鐵規則 無人能免 不必期待額外寬 心平氣和 順其自然 悠然自得 欣欣生活 賽過神仙 (九四) 舊照滿樓台 當年芳華盛 英氣勃勃好精神 眨眼煙雲過 人去人已孤 (九五) 我披著白色新娘紗 你穿著莊嚴黑色新郎裝 同步走在紅地毯 誓約信,結鴛盟 從此生同衾死同穴 永遠永遠不分離 如今你離我先走 我將一步步追隨你 走天涯去海角 上天入地 在一起,在一起 待郎歸 吳崇蘭 白雪紛飛日兼夜 天寒地凍人孤單 待郎歸兮陰陽隔 孤獨一人誰與談 吳崇蘭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Jun-2020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www. AtlantaChineseNews.com P.O. Box 941070 Atlanta, GA 31141-0070 Tel:770-455-0880 Fax:770-452-0670 E-mail:[email protected]

【華府活動】 Atlanta Chinese News Friday, September 26, 2014

網路報www.AtlantaChineseNews.com新聞專線 [email protected] Serving Since 1992

NO. 04555

親愛的讀者:為了讓這份社區報紙內容更好更豐富,請您告訴商家,您的資訊來自亞特蘭大新聞,謝謝您!

B3

2014 年立秋,小鳳與我騎單車遊迴音谷小鎮克拉拉.巴頓故居。看聽巴頓的小故事,格外地有意義,特作文以誌之。

22年教職生涯克拉拉.巴頓(Clara Barton,1821-1912)故居

與迴音谷(Glen Echo) 公園相比鄰。故居位於迴音谷鎮牛津路 5801 號,是巴頓最後 15 年的住所。故居建於 1891 年是用來救災物資倉庫。1897 年巴頓改建為自己的家以及紅十字會總部。當巴頓 16 歲時,骨相家(phrenologist)佛勒(Lorenzo Fowler , 1811-1896),為了醫治她的害羞,勸她當老師。佛勒曾經讀過無數個頭顱賺錢維生。在著名的客人中,除了巴頓,還有馬克吐溫(Mark Twain)和惠特曼(Walt Whitman)。於是,巴頓在麻州她哥哥開工廠的一個小鎮當了10 年教師。之後,她被邀請到新澤西州伯頓城(Bordentown)一家私立學校教書。巴頓深知社區需要自由教育,不顧反對建立該州第一所自由公學校。當學校當局任命一位男性取代她的位置時,她堅決辭職不幹了。1854 年,她搬到華盛頓,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在專利局工作的女性。

子彈與醫院之間1861年4月12日南北戰爭爆發。4月19日

馬州巴爾地摩暴動,在國會提供醫療供應品給傷兵,這是巴頓「戰場天使」生涯的開端。翌年3月21日巴頓的父親過世,臨終前鼓勵她繼續為國效力。8月9日維州香柏(Cedar)山戰役,巴

頓首次上戰場。9 月 17 日,安提坦戰役,JamesDunn 外科醫師指出:McClellan 將軍與軍官,均推崇她是時代的女英雄,戰場天使。當天正午,巴頓抵達安提坦玉米田戰場。隨著戰事緊張,陸軍醫療供應品很快用罄。看到忙碌的醫生,用玉米的外殼包紮傷口,於是她遞給醫生一卡車個人募集來的繃帶和醫療供應品。當子彈在頭頂上呼嘯而過,砲彈在近距離處爆炸,巴頓小姐屈身包紮傷兵的頭,並在附近的農村準備食物、給傷兵送水。當跪著給一軍人倒水 時,她感覺袖子抖動。查瞰袖子,注意到有個彈孔,這才發現這顆子彈,打死了剛倒水給他喝的那位軍人。黃昏,她仍不停息地安慰傷兵並協助醫生工作。黑夜,缺乏燈光,她製作許多燈籠,好讓醫生可以工作。戰役過後數日,邦聯軍撤退。巴頓的醫療廂車隨之移動到夏普堡(Sharpsburg)。因缺乏睡眠,得到傷寒昏倒,巴頓回到華盛頓治療。她很快地恢復,又回到南北戰爭的下一個戰場。今天安提坦戰場,矗立著一座巴頓的紀念碑。

遇貴人與知音美國內戰過後,她在北部和西部地區講演

200場次,幾次和愛默生與馬克吐溫同台。由於旅途奔波的勞累,她病倒了。於是巴頓聽從醫師的建議到瑞士休養。1870 年7月18日,她正在歐洲正好遇上普法戰爭,她再次幫助戰爭受難者。9 月 17 日,她認識 Kaiser Wilhelm 一世的女 兒, 即 路 易 絲 大 公 爵 夫 人 (Grand DuchessLouise of Baden,1838-1923),並與她建立終生的友誼關係。在大公爵夫人與國際紅十字會的

協助,巴頓離開淪陷的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市。在史特拉斯堡,她認識馬句特(AntoinetteMargot,1843-1925)。她後來成為巴頓的工作夥伴、旅行的伴侶以及翻譯。1876 年她遇到一位 化 學 老 師 胡 貝 爾 (Julian Hubbell,1847-1929)。她告訴他,日後學醫對受難者有幫助。於是他離開教職學醫,1883年得學位,後來成為她最重要忠誠追隨者。

晉見三位總統1877 年巴頓受到國際紅十字會的果效與

成 功 的 激 勵。她 求 見 海 斯(Rutherford B.Hayes, 1822-1893)總統,向他闡述成立紅十字會的重要性,並列下友人名單,尋求幫忙,不幸遭到總統的拒絕。後來的加菲爾德(James Gar-field , 1831-1881)總統支持她的呼求,但沒有來得及在他被暗殺前簽字。繼任的阿瑟(ChesterArthur , 1829-1886)總統在 1882 年簽字,幾天後參議院宣讀通過。於是,美國全國紅十字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he Red Cross)在華盛頓註冊成立。她擔任紅十字會主席,直到1904年為止。不管何時發生災難,巴頓都要親自提供援助。退休後,她寫了幾部關於紅十字會的歷史小說。1976 年,巴頓入選美國偉人紀念堂(TheHall of Fame for Great Americans)。

參觀巴頓故居8月8日10時 55 分,我們到達巴頓故居。

門口已經有二大七小等待導覽員引領入內參觀。這棟房子是 Edwin and Edward Baltzley 兄

弟在馬州迴音谷鎮,推行蕭托夸(Chautauqua)教育民眾、提昇生活品質運動的一部分。這房子主要是作為紅十字會儲藏醫療供應品的倉庫。1897年 2 月 28 日,迴音谷鎮到華盛頓的交通便利了,這裡才成為巴頓的住所與美國紅十字會總部。她接手後裝修,直到1912 年過世為止。導覽員首先介紹巴頓小姐的生平,並演示繃帶的綁法, 並介紹三層樓房各個房間的功能以及牆壁上的相片。一張巴頓端坐在五排護士學生當中的合照,是 1903 年 6 月,她受邀費城護士學校(Philadelphia School for Nurses)於費城音樂學院(Academy of Music)舉行的畢業典禮演講後拍攝的。巴頓與她的紅十字會,曾經歷過佛州黃熱病、約翰斯頓洪水與美西戰爭等三個災難事件。1887 年佛州坦帕(Tempa) 黃熱病(Yellow Fever)暴發。次年 9 月,巴頓旅行至佛州(Jacksville)災區協助紓解災情。1889 年 5 月 31日,因數日豪雨水漲,賓州約翰斯頓小 Conem-augh 河上游 14 英浬處的南支流水壩潰堤造成大洪水。洪水造成 2209 人死亡、數千人無家可歸,此災難造成相當於今天約四億2500萬美金的財產損失。巴頓率領的紅十字會與全美和世界 18 個國家投入救援的工作。紅十字會除了捐助現金外,並在借用的土地上建立臨時的避難大樓(見圖)。1898 年美西戰爭,巴頓帶著醫療供應品,從坦帕港出發到古巴救護傷兵。並且協助民間紓困、建立臨時避難所並支持軍醫院。第一艘救援船進入 Santiago 港,巴頓和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均在船上。她還遇到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上校,即後來的老羅斯福總統。(全文完)

巴頓故居 呂克明

世界日報9月22日(星期一)在A2版刊文“尋找CBI英雄中國遠征軍”。

同筆者一起在美國馬里蘭州蒙郡的“真善美日間保健中心”頤養天年的“胡老”聞訊喜出望外,被塵封70年之久的國民黨遠征軍上校軍官的故事今日得以重見天日。

胡老,名廉生,1920 年 9 月 15 日出生於四川省彰明縣一個農民家庭。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不滿17歲的胡廉生,為了抗日救國,未到服兵役年齡就毅然提前報名參軍入伍。因為年齡小,入伍後部隊首長就讓他先當衛生兵,在醫務所服務。只要能為抗日盡力,胡廉生都無條件服從。由於他工作認真,勤勤懇懇,後來被調到“普通兵訓練團”去為新兵服務。

1942年,胡廉生年滿22歲,被正式編入“中國遠征軍兵站總監部第八支部”成為後勤部獨立團的一名軍需物資供應戰士。不久隨軍南下,隸屬敵前總指揮衛立煌麾下第11集團軍,宋希廉任總司令,轄第66軍、第71軍,兼昆明防守司令,率部在第一戰區作戰。第11集團軍是宋希廉的王牌軍。

1943 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第11集團軍奉命調往山西,與14集團軍、20集團軍匯合,在滇西遠征軍司令衛立煌將軍直接指揮下,打響了“忻口戰役”。三個集團軍在“忻口”佈陣,抗擊日軍第5師等約5萬余鬼子兵的瘋狂進攻。在激烈的戰鬥中,三大軍團與日軍鏖戰近20天,最終擊斃日寇2萬余人,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

1944年春,王牌軍第11集團軍調歸滇西遠征軍司令部指揮,下轄王淩雲的第2軍、黃傑的

第6軍、鐘賓的第71軍等部。5月中旬,投入“滇西反攻戰役”,經過極其慘烈的8個月激戰,攻克了龍陵、松山、畹町等地,與滇西遠征軍第21集團軍,共同打通了滇緬公路。殲滅日軍第二、第十八、第五十六師團等部,日軍死傷慘重。我軍創造了抗戰以來單一戰場最重大的一次勝利。

同年,衛立煌又親自指揮三大軍團在雲南省保山縣、騰衡縣及中越、中緬邊境的四大戰役。所率部隊英勇作戰,先後殲滅滇西和中緬邊境的日軍數萬人,收復了被日寇盤踞的“滇西”軍事要地。

1945年1月,衛立煌總司令所率部隊與中國駐印度軍隊在緬甸“孟尤”會師,兩軍夾擊,一舉殲滅了日寇在公路沿線的全部守軍,贏得了

“滇緬邊境”首戰大捷!“兵馬未到,糧草先行”。胡廉生所在的獨立

團(番號 106)團長谷賓,隸屬 71 軍 36 師,在師長李志鵬指揮下,獨立團隨軍轉移,上述歷次戰役,獨立團總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為前線運送補給——槍支彈藥,醫藥器材,被服軍服,以及柴米油鹽等生活物資。胡廉生經歷這些殘酷激烈的浴血戰爭洗禮,九死一生,百煉成鋼,戰功卓著,多次立功受獎。

同年8月,我軍乘勝向廣西進軍。中途,傳來“日寇無條件投降”的喜訊,全軍官兵一片歡騰,戰士們喜極而泣,不由得揮舞著刀槍和帽子又唱又跳,歡慶八年抗戰的偉大勝利!

抗戰勝利後,衛立煌司令被美國《名人詞典》以及美國發行量最大的《時代週刊》譽為“常勝將軍!”

胡廉生自1937年入伍,直至1974年(民國63年)退役(為預備役),在37年的戎馬生涯中,除了八年抗戰打日本鬼子,也參加了內戰。由於他在作戰中,英勇無畏,浴血奮戰,出生入死,屢立戰功。從一名普通士兵,連續晉升為“陸軍經理上校”軍銜。

中華民國六十三年,榮獲總統蔣中正、行政院長蔣經國頒發的110794 號嘉獎令晉銜證書。

1982 年,時年 62 歲的胡廉生上校光榮“除役(解除了兵役)”,榮歸故里,衣錦還鄉。年逾花甲的老軍官,滿載抗戰勝利的榮譽回到臺灣和家人共用解放後的歡樂、過上了遲來的幸福生活。

90年代初,胡上校攜夫人王君儀赴美探親。大女兒胡映芬已在美國安家立業,在政府任公務員。邀請父母赴美探親觀光,分享女兒在美國生活的幸福。不久胡老夫婦倆加入了美國國籍。胡老夫婦膝下育有一兒三女。二女兒胡映菲繼大姐之後也在美國定居,是中醫針灸師。三女兒胡映雪(博士)在臺灣淡江大學任教授。兒子胡扶中在臺灣外交部任職。四個兒女個個孝敬父母,四世同堂,胡老飽享天倫之樂。胡老的太太王夫人,三年前,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2歲。

耄耋之年的胡老,今年9月15日,“真善美日間保健中心”歡度他95歲華誕。真善美中心領導為他召開了“慶生會”,特製了益壽延年的壽桃。中心的全體耆老為他唱生日歌。胡老高興地發表生日感言,當他回憶起在最艱苦的年代沒被餓死,在最殘酷的戰爭

中沒被打死時,感情有些激動!說到他當年打日本鬼子,英勇殺敵的情景時,全場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表達大家對他英勇殺敵,保家衛國的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

95歲高齡的胡廉生上校(近照)和他榮獲的總統蔣中正、行政院長蔣經國簽發的嘉獎令晉銜證書。

塵封70年的抗戰老兵故事——中國抗戰遠征軍胡廉生上校功不可沒劉大為

(九一)柴扉日日等君來君不來時門不開寂寂空庭蟲蛇會梁祝徒然聚樓台

炮竹一聲響煙消雲亦散

人生一世間豈亦如夢幻

輕喚無人理高呼未嘗來去去千里遠陰陽難相見

日日見君笑顏對呼喚郎君君不睬疑神疑鬼疑癡呆雷霆驚覺一夢回

(九二)金也空銀也空

珍珠寶貝皆是空惟有情字不是空看破世情兩手空

(九三)生老病死鐵規則

無人能免不必期待額外寬

心平氣和順其自然悠然自得欣欣生活賽過神仙

(九四)舊照滿樓台當年芳華盛

英氣勃勃好精神眨眼煙雲過人去人已孤

(九五)我披著白色新娘紗

你穿著莊嚴黑色新郎裝

同步走在紅地毯誓約信,結鴛盟

從此生同衾死同穴永遠永遠不分離如今你離我先走

我將一步步追隨你走天涯去海角

上天入地在一起,在一起

待郎歸 吳崇蘭白雪紛飛日兼夜天寒地凍人孤單待郎歸兮陰陽隔孤獨一人誰與談

嘆 吳崇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