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16
108 红楼梦 》“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张世宏 内容提要: 红楼梦 中有很多涉及大学》、《 中庸 》、 论语孟子内容的故事情节小说中的这些 四书 情节并没有镶嵌植入之感而是与作品的文化背景人物性 格等互相映照彼此发明既为小说的叙事艺术增辉生色也体现了作者对于 四书的情感态度和文化倾向并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理学特别是 四书学的学术取向关键词: 红楼梦 四书情节 四书红楼梦中有很多涉及 四书内容 的 故 事 情 节,这 些 四书情节系统地看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首先, 红楼梦中的 四书 内容并不是简单地镶嵌在小说情节 的表面,而是自然地融入人物性格的深处和故事情境的背 后,不仅是故事情节的生命肌体,还增强了情节的表现力, 为小说的叙事艺术平添许多风采其次,众 所 周 知,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Sep-2019

7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二〇一一年

第二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张世宏

内容提 要:《红 楼 梦》中 有 很 多 涉 及《大 学》、《中 庸》、

《论语》和《孟子》内容的故事情节。小说中的这些“四书”

情节并没有镶嵌植入之感,而是与作品的文化背景、人物性

格等互相映照,彼此发明,既为小说的叙事艺术增辉生色,

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四书”的情感态度和文化倾向,并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理学特别是“四书”学的学术取向。

关键词:红楼梦 “四书”情节 “四书”学

《红楼梦》中有很多涉及“四书”内容的故事情节,这些

“四书”情节系统地看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首先,

《红楼梦》中的“四书”内容并不是简单地镶嵌在小说情节

的表面,而是自然地融入人物性格的深处和故事情境的背

后,不仅是故事情节的生命肌体,还增强了情节的表现力,

为小说 的 叙 事 艺 术 平 添 许 多 风 采。其 次,众 所 周 知,“四

Page 2: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红楼梦︾﹃四书﹄情节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和学术背景

109

书”是明清时 期 的 教 科 书,是 明 清 社 会 教 育 和 文 化 生 活 中

不可或缺 的 重 要 内 容,“四 书”学 是 明 清 官 学 即 理 学 的 基

石。《红楼梦》中为数可观的“四书”情节既是作者所处时

代文化生活背景的一种折射,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四书”

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四书”学取向。

一、《红楼梦》“四书”情节的叙事智慧

在《红楼梦》中,“四书”有时以其整体称谓出现,有 时

以《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之名或者它们各自的

具体内容表现出来,形态各异,或隐或显,有的点到为止,有

的引申铺展。这些 星 散 于 小 说 众 多 章 回 的“四 书”内 容 与

相应的故事情节水乳交融,形成一系列饶有意味的“四书”

情节。

《红楼梦》中的“四书”情 节 关 涉 贾 府 日 常 生 活 和 世 态

人情的许多方面。大观园内外的生活、尤其是贾宝玉等主

要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成长体验中,时常浮现“四书”熏陶的

痕迹:“四书”是 宝 玉 在 义 学 中 的 学 习 课 程 和 开 讲 题 目,是

宝玉在黛玉面前故弄玄虚的幌子,是“金陵十二钗”引经据

典的素材,是“暖香坞雅制春灯谜”的谜底,也是宝玉、蒋玉

菡、薛蟠、云儿等在冯紫英家饮酒作乐时的酒令,还是宝玉

和宝钗争论人生归宿时的论据……这些小说情节既真实地

反映了“四书”作为 明 清 时 期 家 弦 户 诵 之 书 对 社 会 教 育 和

文化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也生动地体现了小说的情节

魅力和叙事艺术。

宝黛初会(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

京都》) 是小 说 中 具 有 亮 相 式 戏 剧 性 的 情 节。林 黛 玉 初 进

贾府,贾母关怀 备 至,因 问 黛 玉 念 何 书。黛 玉 道:“只 刚 念

了《四书》。”①不多时,宝玉出场,问候交谈之间自作主张地

Page 3: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二〇一一年

第二辑

110

送给林妹妹“颦颦”的妙字,不料招致探春的杜撰之讥。宝

玉笑着辩解说:“除《四书》外,杜撰 的 太 多,偏 只 我 是 杜 撰

不成?”当贾母与 黛 玉 问 答 之 际,宝 玉 尚 未 出 场,他 并 不 知

道黛玉说过什么,可是他脱口而出的诡辩恰好与前面黛玉

所说“只刚念了《四书》”一句形成前呼后应。我们知道,宝

黛初会最堪玩味之处便是二人素未谋面却一见如故,心有

灵犀一点通:“好生奇怪! 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

到如此!”“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

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这样的心灵感应正是“木石前

盟”的微妙体现。不言而喻,宝黛初会 时 以“四 书”串 起 来

的这次隔空对话的默契,实际上也是他们灵犀相通的一个

精巧的注脚。

在第二十三回《西 厢 记 妙 词 通 戏 语,牡 丹 亭 艳 曲 警 芳

心》中,宝玉在沁芳闸偷看《会真记》,恰 好 黛 玉 过 来,说 起

去花冢葬花之事。

宝玉听了 喜 不 自 禁,笑 道:“待 我 放 下 书,帮 你 来

收拾。”黛玉道:“什 么 书?”宝 玉 见 问,慌 的 藏 之 不 迭,

便说道:“不 过 是《中 庸》、《大 学》。”黛 玉 笑 道:“你 又

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

《中庸》、《大学》是严肃的儒家经典,《会真记》则是世俗的

小说戏曲。宝玉慌 乱 间 拿“圣 贤 之 书”做 幌 子 遮 掩 其 偷 看

“淫词艳曲”之 举 本 来 就 十 分 不 伦,偏 偏 还 被 黛 玉 看 破 揭

穿,只得乖乖儿就范。其情其境,充满谐趣,让人忍俊不禁。

宝玉“潦倒不 通 世 务,愚 顽 怕 读 文 章”,但 因 为 严 父 的

威慑和钤束,又不得不入学念书。在《老学究讲义警顽心,

病潇湘痴魂惊恶梦》一回,宝玉上学迟到,老师贾代儒气得

都变了脸色,训斥一番后,吩咐宝玉讲书。一开始让宝玉讲

Page 4: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红楼梦︾﹃四书﹄情节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和学术背景

111

《论语》中的“后生可畏”章。宝玉侃侃而谈,连代儒听了也

转怒为喜。紧接着———

代儒往前 揭 了 一 篇,指 给 宝 玉。宝 玉 看 是“吾 未

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宝玉觉得这一章却有些刺心,便

陪笑道:“这 句 话 没 有 什 么 讲 头。”代 儒 道:“胡 说! 譬

如场 中 出 了 这 个 题 目,也 说 没 有 做 头 么?”宝 玉 不 得

已,讲道:“是 圣 人 看 见 人 不 肯 好 德,见 了 色 便 好 的 了

不得。殊不想德是性中本有的东西,人偏都不肯好他。

至于那个色呢,虽也是从先天中带来,无人不好的。但

是德乃天理,色是人欲,人那里肯把天理好的象人欲似

的。孔子虽是叹息的话,又是望人回转来的意思。并

且见得人就有好德的好得终是浮浅,直要象色一样的

好起来。那 才 是 真 好 呢。”代 儒 道:“这 也 讲 的 罢 了。

我有句话问你:你既懂得圣人的话,为什么正犯着这两

件病?”

这一段情节的安排让人不得不赞叹作者的匠心独运!

从贾代儒的初衷看是对症下药,为宝玉的“好色之病”痛下

针砭。从宝 玉 的 心 理 说 则 是 哪 壶 不 开 提 哪 壶,话 题 如 此

“刺心”,但宝玉身不由己,还得违心开讲,虽然讲得也还罢

了,可是言非心声,凸显了宝玉的心灵困境和精神痛苦。整

个情节不仅在前后两个阶段的推进上有请君入瓮之妙,而

且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

《红楼梦》虽然千头万绪,却是细针密线,严丝合缝,看

似寻常的一首诗词、一副对联或者一个典故,往往隐含着对

人物性格的照应或者对命运走向的暗示。在《试文字宝玉

始提亲,探惊风贾环重结怨》一回,贾政检查宝玉的窗课:

Page 5: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二〇一一年

第二辑

112

见头一 篇 写 着 题 目 是“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又看第二艺,题目是“人不知而不愠”。……第三

艺是“则 归 墨”。贾 政 看 了 题 目,自 己 扬 着 头 想 了 一

想,因问宝玉道:“你的书讲到这里了么?”宝玉道:“师

父说,《孟子》好懂些,所以倒先讲《孟子》,大前日才讲

完了。如今讲上《论语》呢。”贾政因看这个破承,倒没

大改。破题云:“言于舍杨之外,若别无所归者焉。”贾

政道:“第二句倒难为你。”“夫墨,非欲归者也,而墨之

言已半天下矣,则舍杨之外,欲不归于墨,得乎?”贾政

道:“这是你做的么?”宝玉答应道:“是。”

前两 篇 窗 课 的 题 目 出 自《论 语》。第 三 篇 则 出 于《孟

子·滕文公下》,原文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

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

父也。无君 无 父,是 禽 兽 也。”孟 子 从 严 正 的 儒 家 立 场 出

发,否定他认 为“无 君”、“无 父”的 杨 墨 之 道,但“无 君”、

“无父”并不是杨墨之道的全部内容和“杨墨之言盈天下”

的主要原因。据《淮南子·氾论训》篇载:

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

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爱尚贤,右鬼非

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

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趋舍人异,各有晓心。

故是非有处,得其处则无非,失其处则无是。……此之

是,非彼之是也,此之非,非彼之非也,譬若斤斧椎凿之

各有所施也。②

虽然墨、杨并 为 孟 子 所 非,但 墨 子 的“兼 爱”思 想 和 杨

朱“全性保真,不 以 物 累 形”的 倾 向,不 正 与 宝 玉 的 性 格 及

Page 6: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红楼梦︾﹃四书﹄情节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和学术背景

113

人生取向吻合吗? 而且杨朱之学在某些方面接近于道家,

甚至被认为是“道家的前驱”③,结合宝玉“自比夷齐”之心

以及遗世出尘、遁 于 方 外 的 最 终 结 局,不 难 看 出,宝 玉“舍

杨之外,若 别 无 所 归 者 焉”、“舍 杨 之 外,欲 不 归 于 墨,得

乎?”的阐述并非泛泛之论,而是另有弦外之音。作者对此

情节特别是让贾政若有所思、欲言又止的处理是一种草蛇

灰线的伏笔。

如上管窥,《红楼梦》虽然引入了较多的“四书”内 容,

但这些内容并没有流于虚文填塞或者程式化的镶嵌,而是

融入小说情节的有机整体,处处紧扣人物形象的性格和情

节发展的趋势,既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又体现出独特的情节

魅力和叙事智慧。

二、《红楼梦》“四书”情节的文化倾向

《红楼梦》中的“四书”内容除了作为故事情节之外,也

体现了作品以及作者 对 于“四 书”这 套 文 化 典 籍 的 情 感 态

度和价值取向。而作者的文化观念和情感倾向总是借助人

物形象尤其 是 主 要 人 物 的 言 论、行 动 体 现 出 来 的。在《红

楼梦》中,贾宝玉虽然“愚顽怕读文章”,但有三处情节明确

展示了贾宝玉对于“四书”不同寻常的态度:

宝玉笑道:“除《四 书》外,杜 撰 的 太 多,偏 只 我 是

杜撰不成?”( 第三回)

凡读书 上 进 的 人,你 就 起 个 名 字 叫 作“禄 蠹”;又

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

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 第十九回)

Page 7: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二〇一一年

第二辑

114

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

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

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

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

风,真 真 有 负 天 地 钟 灵 毓 秀 之 德!”因 此 祸 延 古 人,除

《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 第三十六回)

贾宝玉初度露面就声称“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

在批评天下文章 的 同 时 却 表 达 了 他 对“四 书”的 认 可。第

十九回借袭人之口转述宝玉“除‘明明德’外无书”的言论。

“明明德”语 出《大 学》首 章,此 处 可 以 理 解 为 对《大 学》甚

至是“四书”的代指。宝玉对“明明德”外一切书籍的否定

当然也就是对“四 书”特 别 的 肯 定。而 在 第 三 十 六 回 惊 人

出格的焚书举动中,唯一幸免的又是《四书》。这三处情节

在对书籍的情绪强度上逐步递进,至焚书而达极致,在夸张

地体现贾宝玉憎恶读书上进之性情的过程中一再强调了他

对“四书”的尊重。

除这样的直接表态外,也还有不少间接的流露。如第

五十一回,晴雯因病就医,宝玉指责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以

“野坟圈子里长 的 几 十 年 的 一 棵 老 杨 树”自 喻。麝 月 等 笑

道:“野坟里 只 有 杨 树 不 成? 难 道 就 没 有 松 柏? 我 最 嫌 的

是杨树,那 么 大 笨 树,叶 子 只 一 点 子,没 一 丝 风,他 也 是 乱

响。你偏比他,也太下流了。”宝玉笑道:“松柏不敢比。连

孔子都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知这两件东西

高雅,不怕羞臊 的 才 拿 他 混 比 呢。”又 如 第 四 十 八 回,香 菱

跟黛玉学诗,苦吟到了失魂落魄的程度。宝钗道:“可真是

诗魔了。都是颦儿 引 的 他!”黛 玉 笑 道:“圣 人 说:‘诲 人 不

倦。’他又来问我,我 岂 有 不 说 之 理。”“岁 寒 然 后 知 松 柏 之

后凋”、“诲人 不 倦”之 语 均 出 自《论 语》,从 宝 黛 二 人 引 用

Page 8: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红楼梦︾﹃四书﹄情节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和学术背景

115

《论语》语句时的情境和语气看,明显都带着尊敬之意。再

如第一一 八 回《记 微 嫌 舅 兄 欺 弱 女,惊 谜 语 妻 妾 谏 痴 人》

中,宝钗因见宝玉沉醉于《秋水》篇,于 是 以“自 古 圣 贤,以

人品根柢为重”的话劝导宝玉———

宝玉也没听完,把那书本搁在旁边,微微的笑道:

“据你说人品根柢,又是什么古圣贤,你可知古圣贤说

过‘不失 其 赤 子 之 心’。那 赤 子 有 什 么 好 处? 不 过 是

无知无识无贪无忌。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

犹如污 泥 一 般,怎 么 能 跳 出 这 般 尘 网。如 今 才 晓 得

‘聚散浮生’四 字,古 人 说 了,不 曾 提 醒 一 个。既 要 讲

到人品根柢,谁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

针对 宝 钗 的 劝 谏,宝 玉 以 子 之 矛 攻 子 之 盾,引 用《孟

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之言,说明其

所关注的就是圣人所言那种纯真美好的“赤子之心”,而他

痛苦的根本原因也正 在 于 这“赤 子 之 心”陷 溺 于 冷 暖 人 情

和炎凉世态。宝玉借《孟子》明志,自然也是出于对《孟子》

这段言论的理解和认同。

《红楼梦》的小说情节 不 仅 体 现 出 对“四 书”的 尊 重 态

度,而且体现了对“四 书”的 作 者 即 孔 子、孟 子 等 往 圣 先 贤

的敬畏。通 过 对《红 楼 梦》中 的 语 词 检 索,我 们 发 现,“孔

子”出现 6 次,“孔 夫 子”出 现 1 次、“孔 圣 人”出 现 1 次、

“周、孔”出现 2 次、“孔孟”或“孔孟之道”出现 3 次,代指孔

孟的“圣人”出现 12 次、“圣贤”出现 10 次,共计 35 次。这

三十余处在具体态度上不但没有对孔孟的不敬甚或亵渎,

而且一致流露出对孔孟的尊崇和钦敬。如第五十八回《杏

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宝玉因藕官烧纸祭

奠菂官一事,叮嘱芳官转告藕官:

Page 9: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二〇一一年

第二辑

116

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

孔子遗训。以 后 逢 时 按 节,只 备 一 个 炉,到 日 随 便 焚

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愚人原不知,无论神佛死

人,必要分出 等 例,各 式 各 例 的。殊 不 知 只 一“诚 心”

二字为主。

宝玉素 来“不 知 天 高 地 厚,信 口 胡 说”,尤 喜“批 驳 诮

谤”,却从未对“四书”和孔孟言辞不逊,他对于“四书”的态

度始终是尊重和 虔 敬 的。这 是 我 们 解 读《红 楼 梦》不 能 忽

视的实情。

既然说贾宝 玉 敬 畏 圣 贤、尊 崇“四 书”,那 又 如 何 解 释

宝玉温习和讲论“四书”时的那些尴尬情节呢?

不过只有“学”、“庸”、“二论”是带注背得出的。至

上本《孟子》,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

接背的,至“下孟”,就有一大半忘了。 (第七十三回)

宝玉听 了,赶 忙 吃 了 晚 饭,就 叫 点 灯,把 念 过 的

《四书》翻 出 来,只 是 从 何 处 看 起? 翻 了 一 本,看 去 章

章里头似乎明白,细按起来,却不很明白。看着小注,

又看讲章,闹 到 梆 子 下 来 了,自 己 想 道:“我 在 诗 词 上

觉得很容易,在这个上头竟没头脑。”便坐着呆呆的呆

想。 ( 第八十二回)

这些情节让贾宝 玉 学 习“四 书”过 程 中 的 心 不 在 焉 和

虚与委蛇昭然若 揭。这 与 上 文 所 述 贾 宝 玉 对 待“四 书”的

态度不是明显龃龉吗?

要弄清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辨析“四书”和“四书文”的

Page 10: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红楼梦︾﹃四书﹄情节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和学术背景

117

联系与区别。《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作为古代

儒家要典,传承至宋代,因为周、张、程、朱诸大儒的推尊和

提倡,地位日益突出,以朱熹作《大学》、《中庸》章句和《论

语》、《孟子》集注并汇刻出版为标志,确立了“四书”之名及

其文化经典的地位。元代皇庆二年定考试科目,规定必须

在“四书”内出题,“四书”与科举考试的联系更趋紧密。明

清两代以八股取士,继承了以“四书”出题和以朱注为准的

原则,于是,“四书”又 与 八 股 文 和 八 股 取 士 制 度 捆 绑 在 了

一起。八股文的命题与写作、教育与学习一直以“四书”为

指针、基础和主要内容。八股文这词儿本只是流俗称谓,它

比较正式的 名 称 则 是“四 书 文”、“经 义”和“制 义”,其 中,

“四书文”一 名 的 权 威 性 和 官 方 色 彩 又 更 突 出 一 些。例 如

乾隆初年方苞奉旨编选明清两代八股文代表作,书名即为

《钦定四书文》。“四书文”与“四书”之间的这种密切性必

然导致人们对八股文的态度常常关联及于“四书”。

贾宝玉对八股文深恶痛绝! 第七十三回《痴丫头误拾

绣春囊,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中,宝玉痛斥:“更有时文八股

一道,因平素深恶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

微奥? 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又如第八十二回,宝玉

说:“更可笑的 是 八 股 文 章,拿 他 诓 功 名 混 饭 吃 也 罢 了,还

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

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的牛鬼

蛇神,还自以为博奥。这那里是阐发圣贤的道理!”宝玉本

来一向对黛玉打心眼儿里爱敬有加,但在对八股文的态度

问题上,宝玉居 然 因 为 黛 玉 说 了 几 句 八 股 文 中“也 有 近 情

近理的,也有清微 淡 远 的”之 类 的 话,便 认 为 林 妹 妹 也“势

欲熏心起来”,竟 至 于 看 轻 了 他 最 引 为 知 己 的 林 妹 妹,“在

鼻子眼里笑了一声”。宝玉认为八股文本身及其教育和学

习都是荒谬的,凡读书上进的人,都是沽名钓誉、意欲借八

Page 11: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二〇一一年

第二辑

118

股文而干求仕禄的“禄蠹”。而熟读、背诵和讲论“四书”及

朱注是八股文学习和写作的前提与基础,从这样的角度看,

宝玉“不算是个读书人”( 第七十八回) ,所以他“在这个上

头竟没头脑”,以至于“只有‘学’、‘庸’、‘二 论’是 带 注 背

得出的。至上本《孟 子》,就 有 一 半 是 夹 生 的,若 凭 空 提 一

句,断不能接背的,至‘下孟’,就有一大半忘了”。不过,宝

玉之所以憎恶 八 股 文,其 原 因 说 得 也 很 明 白,因 为 八 股 文

“原非圣贤之制撰”,代圣贤立言的方式也根 本 不 能“阐 发

圣贤之微奥”,其作为科考取士之手段的实际效果“不过作

后人饵名钓禄之阶”。进一步分析,宝玉所厌恶的,并非真

正“圣 贤 之 制 撰”的“四 书”,而 是 僵 化 死 板 的“四 书

文”———八股文。

也就是说,通过主要人物形象贾宝玉的言行心声,《红

楼梦》在其 小 说 情 节 中 表 现 出 了 对 于“四 书”的 态 度 和 倾

向:真诚地敬 畏“四 书”,鲜 明 地 否 定 八 股 文。但 因 为 八 股

文与“四书”之间难以割裂的特殊关系,从而使这种情感态

度和文化倾向显得复杂而微妙。

三、《红楼梦》“四书”情节的学术背景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学术。文学与学术

虽然性质悬殊,旨趣不同,但在两者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中,也不乏相互之间的呼应、激荡和发明。明清时期,章回

小说盛行,一系列小说作品在艺术地表现广阔而丰富的社

会文化生活的同时,往往也会对当时的学术思潮作出反映。

这种反映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前者 如《野 叟 曝 言》、《镜

花缘》等所谓“才学小说”,在作品中对相关 学 术 问 题 发 表

观点、展开讨论甚至于长篇大论;后者 则 如《西 游 记》、《儒

林外史》、《红楼梦》等名著,于无声 处 见 精 微,依 凭 小 说 的

Page 12: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红楼梦︾﹃四书﹄情节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和学术背景

119

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若不经意间体现作者的思想观点或

者学术倾向,折射当时的学术动态。

《红楼梦》以 具 体 生 动 的 小 说 情 节 表 达 了 贾 宝 玉 等 人

对“四书”的 情 感 态 度。这 样 的 态 度 既 体 现 了 作 者 对“四

书”的价值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的理学特别是“四 书”学 的

学术背景。

小说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中,

贾政向伺候宝玉入学的李贵了解宝玉在私塾的学习情况:

吓的李贵忙双膝跪下,摘了帽子,碰头有声,连连

答应“是”,又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

‘呦呦鹿鸣,荷 叶 浮 萍’,小 的 不 敢 撒 谎。”说 的 满 座 哄

然大笑起 来。贾 政 也 撑 不 住 笑 了。因 说 道:“那 怕 再

念三十本《诗 经》,也 都 是 掩 耳 偷 铃,哄 人 而 已。你 去

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

概不用虚应故 事,只 是 先 把《四 书》一 气 讲 明 背 熟,是

最要紧的。’”

《诗经》乃“五经”之首,在中国的文化经典中享有极其

崇高的地位。为什 么《红 楼 梦》的 小 说 情 节 中 会 出 现 贾 政

这种认为“四书”“最要紧”而《诗经》等“虚应故事”的看法

呢?

我们知道,朱 注“四 书”是 程 朱 理 学 的 载 体 和 集 中 体

现。在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朱注“四书”成为权威

教科书后,“四 书”取 得 了 与“五 经”分 庭 抗 礼 的 地 位,“四

书”学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元明清时代的显学。就像清初李

颙慨叹的那样:“今夫《四书》之在 天 下,家 传 户 颂,童 而 习

之,白首不废。”④

朱子认 为:“《六 经》、《语》、《孟》,皆 圣 贤 遗 书,皆 当

Page 13: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二〇一一年

第二辑

120

读,但初学 且 须 知 缓 急,《六 经》、《语》、《孟》,最 是 圣 贤 为

人切要处。”⑤所以,“今学者不如且看《大学》、《语》、《孟》、

《中庸》,且就 见 成 道 理 精 心 细 求,自 应 有 得。待 读 此 四 书

精透,然后去读他经,却易为力。”⑥尽管朱子的看法重点在

于理清和调 整 为 学 的 先 后 次 第,但 元 明 以 来,这 种 先“四

书”而后“五经”的理念逐渐演变为对“四书”的偏重。明清

鼎革之后,鉴于明后期王学特别是王学末流的泛滥无归,儒

学内部由王返朱成为一时主流。与此同时,满清统治者确

立程朱理学为官方思想,顺治、康熙、雍正诸帝提倡程朱思

想不遗余力。康熙皇帝将朱熹从原配享孔庙东庑先贤之列

升于大成殿十哲之次,定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为科考内容

和标准,钦命颁行《朱 子 全 书》、《四 书 注 释》。在 这 种 学 术

和政治内外合力推动下,形成了程朱理学继明初之后的又

一个高峰局面。

对“四书”的 高 度 重 视 甚 或 偏 重 是 清 初 理 学 盛 况 下 引

人瞩目的现象。明清易代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李颙诸大家关于“四 书”的 言 论 和 著 作 不 仅 在 当 时 的 思 想

界振聋发聩,而且引领了改变学术道路的风向。如王夫之

作《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由王返朱,李颙著《四书反

身录》调和朱、陆,刁包作《四书翼注》谨 守 程 朱,毛 奇 龄 著

《四书改错》则以经学思维批判朱子理学,尽管学术理念有

别,但都从不同路 径 推 动 了 清 初“四 书”学 的 发 展,从 不 同

侧面表现出 对 于“四 书”的 重 视。例 如 刁 包 认 为:“得《四

书》之旨,然后可以肆力于《五经》。未有不解《四书》而能

读《五经》者也。不解《四书》而读《五经》,只是尘编。”⑦即

便以经学名世的张尔岐也说:“学者治 经,必 先 四 子。”⑧ 满

清统治者自努尔哈赤、皇太极之时就颇为重视“四书”的教

化作用,命令臣工翻译“四书”等儒家典籍。皇太极还曾经

以《大学》中的名言和道理诫谕臣下。顺治十三年,王启祚

Page 14: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红楼梦︾﹃四书﹄情节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和学术背景

121

奏请“令除《四书》、《五经》以及《资治通鉴》、《贞观政要》、

《大学衍义》有 关 政 治 者,时 令 日 讲 诸 臣 进 讲 外,其 余 姑 且

缓之”⑨。顺治 十 六 年 下 旨 禁 毁《四 书 诸 家 辨》、《大 学 辨》

等“叛道驳注”之书,申饬天下士人“务遵经传,不得崇尚异

说”⑩。通过一系列文化举措维护朱注“四书”的权威地位。

康熙帝“自 幼 好 读 性 理 之 书”,“自 五 龄 即 知 读 书,八 岁 践

祚,辄以《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

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及四子之书既已贯

通,乃读《尚书》,于典谟训诰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

意。”瑏瑡康熙帝对“四书”推崇备至,认为“《论语》、《大学》、

《中庸》、《孟 子》之 书,如 日 月 之 光 昭 于 天,岳 渎 之 流 峙 于

地,猗欤盛哉! 盖有四子,而后二帝三王之道传;有四子之

书,而 后 五 经 之 道 备。四 子 之 书 得 五 经 之 道 而 为 言 者

也。”瑏瑢风气所向,大批理学名臣也强化了对“四书”的推重。

陆陇其称“一部《四书》既明,读他书便势如破竹”瑏瑣。李光

地也认为:“天下之道尽于六经,六经之 道 尽 于 四 书。”瑏瑤 不

难看出,“四书”所受之重视俨然有凌驾于“五经”之上的意

思。所以《清代理学史》指出,以康熙理学思想为标杆的清

初理学“尽 管 标 榜《四 书》、《五 经》并 重”,具 体 践 行 却 是

“先《四书》而后《五经》,并把重点放在对于《四书》内容的

体认上”,从而形成了实际上的“重《五经》更重《四书》,崇

孔子更崇朱熹”的学术倾向。瑏瑥

《红楼梦》作 者 曹 雪 芹 的 家 族 是 清 初 的“诗 礼 簪 缨 之

族、钟鸣鼎食之家”。资料显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十分重

视程朱理学,与同时的一些理学名臣多有交往,其母舅顾景

星也是一位理学名士。曹寅甚至希望其兄弟子孙能够以理

学传家。康熙六十 年 刊 刻《上 元 县 志·曹 玺 传》中 记 载 曹

寅“字子清,号荔轩,七岁能辨四声,长,偕弟子猷讲性命之

学”瑏瑦。《楝亭词钞》中《蝶 恋 花·纳 凉 西 轩 追 和 迦 陵 陈 维

Page 15: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二〇一一年

第二辑

122

崧》六首之五也说:“六月西轩无暑气,晚塾儿归,列座谈经

义。”瑏瑧《楝亭诗别集》卷四的组诗《辛卯三月二十六日闻珍

儿殇,书此忍恸,兼 示 四 侄 寄 西 轩 诸 友 三 首》第 二 首 写 道:

“予仲多遗息,成材在四三。承家望犹子,努力作奇男。经

义谈何易,程朱理必探。殷勤慰衰朽,素发满朝簪。”瑏瑨在这

样一个“讲性命之学”、“程朱理必探”的文化世家,重视“四

书”的文化积淀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时代文化和学术环境的熏染、家族文化和学术传统的

浸润,难免会 对 作 家 的 文 学 创 作 形 成 特 殊 的 影 响。《红 楼

梦》“四书”情节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 文 化、学 术 倾 向

与清初理学、“四书”学的学术取向具有清晰的一致性。尽

管我们不宜把作品中虚构的艺术情节与小说创作的时代和

家族文化、学术背 景 作 直 接 对 应,况 且《红 楼 梦》的 创 作 写

定,已是乾隆年间之事,彼时的学术思潮与清初相比已经有

了很大的变化。但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分析,我们仍不妨把

这种一致性视为清初的理学、“四书”学背景和作者的家族

传统作为文化记忆延时投射在小说创作中所形成的一种艺

术回响。

注释

① 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北 京: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1982 年

版。文中引文如不另注明,皆出于此,不再另注。

② 何宁《淮南子 集 释》,北 京:中 华 书 局,1998 年 版,第 939—

940 页。

③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2004 年 版,

Page 16: 红楼梦》“四书 情节 的叙事智慧 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 二 〇 一 一 年 第 二 辑 108 《红楼梦》“四书”情节 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 和学术背景

︽红楼梦︾﹃四书﹄情节的叙事智慧文化倾向和学术背景

123

第 271 页。

④ 李颙著,陈 俊 民 点 校《二 曲 集》,北 京: 中 华 书 局,1996 年

版,第 172 页。

⑤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 1 册,北 京:中 华 书 局,1986 年 版,

第 224 页。

⑥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 7 册,北 京:中 华 书 局,1986 年 版,

第 2778 页。

⑦ 刁包《潜 室 札 记》卷 下,《四 库 全 书 存 目 丛 书》子 部 第 二 0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年版,第 271 页。

⑧ 张尔岐《蒿庵集》,《四库全书存目丛 书》集 部 第 二 0 七 册,

济南:齐鲁书社,1995 年版,第 619 页。

⑨ 《世祖章 皇 帝 实 录》卷 九 十 八,《清 实 录》第 三 册,北 京:中

华书局,1985 年版,第 765—766 页。

⑩ 《世祖章 皇 帝 实 录》卷 一 百 三 十,《清 实 录》第 三 册,北 京:

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1006 页。

瑏瑡 中国第一历史档 案 馆 整 理《康 熙 起 居 注》第 2 册,北 京:中

华书局,1984 年版,第 1249 页。

瑏瑢 章梫纂,褚家伟、郑 天 一 校 注《康 熙 政 要》,北 京:中 共 中 央

党校出版社,1994 年版,第 316 页。

瑏瑣 陆陇其《三 鱼 堂 文 集》卷 六,《影 印 文 渊 阁 四 库 全 书》第 一

三二五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94 页。

瑏瑤 李光地著,陈祖武 点 校《榕 村 语 録》上 册,北 京:中 华 书 局,

1995 年版,第 1 页。

瑏瑥 龚书铎主编,史革新著《清代理学史》上卷,广州:广东教育

出版社,2007 年版,第 51 页,第 74 页。

瑏瑦 转引自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社,2001 年版,第 2 页。

瑏瑧瑏瑨 曹寅著,胡绍棠笺注《楝亭集笺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

版社,2007 年版,第 532 页,第 509 页。

( 本文作者:厦门大学中文系;邮编: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