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研究所 碩 士 - ir.nctu.edu.tw · 科技管理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124
科技管理研究所 看似追趕中經濟體之國家創新性比較 -以台灣與南韓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ational Innovativeness in Seemingly-Similar Catching-up Economics: the Cases of Taiwan and South Korea 碩士研究生:黃藍逸 授:林亭汝 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六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Oct-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看似追趕中經濟體之國家創新性比較

    -以台灣與南韓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ational Innovativeness in

    Seemingly-Similar Catching-up Economics: the Cases of Taiwan and South Korea

    碩士研究生:黃藍逸

    指 導 教 授:林亭汝 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六月

  • 看似追趕中經濟體之國家創新性比較-以台灣與南韓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ational Innovativeness in Seemingly-Similar Catching-up Economics: the Cases of Taiwan and South Korea

    研 究 生:黃藍逸 Student:Huang , Lan-I

    指導教授:林亭汝 Advisor:Grace T.R. Lin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June 2007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六月

  • 看似追趕中經濟體之國家創新性比較-以台灣與南韓為例

    學生:黃藍逸 指導教授:林亭汝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摘 要

    長期而言,創新 (Innovation)是今日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影響因素,許多文獻皆在討論國家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較少

    文獻就相似經濟發展國家的國家創新之異同去討論。因此本研究目的

    在於探討具有相似經濟發展成就的不同國家在國家創新之相似性與

    相異性。台灣與南韓在經濟發展上皆為開發中國家且都屬於追趕中經

    濟(Catching-up Economics),經濟發展現況也在開發中國家裡最為類似,因此本研究以台灣與南韓為對象去討論國家創新之相似性與相異

    性。國家創新相似性的討論,是以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所提出在追趕

    中經濟國家中所共有的關鍵因素去討論,該共通關鍵因素分別為教育

    水準上的進步、研究發展經費投入的提升、科學與技術研發上的國際

    化三項,本研究將分別討論此三項因素之於台灣和南韓的狀況,並驗

    證同為追趕中經濟的台灣與南韓是否也具有此三項特性;國家創新的

    相異性則以 Dodgson Mark 與 Bessart John(1996)提出的構面,分別討論創業投資產業與創業家精神、技術移轉機構運作的效率、地區性與

    中央性的自主能力、專利活動的表現、科學基礎的強健度、產業政策

    實施狀況六項構面,以此六項構面去推論台灣與南韓的創新政策是屬

    於由上而下(Top-down)或由下而上(Bottom-up)的制定方式。而上述各指標構面將以台灣與南韓近十年的狀況去討論分析。本研究之結果顯

    示,台灣與南韓在國家創新相似性的三項因素都具有類似發展,但其

    中教育水準上的進步與研究發展經費投入的提升與聯合國工業發展

    組織所提出的特性相符,而科學與技術的研發上台灣與南韓則沒有明

    顯的國際化趨勢;在國家創新相異性上,依各構面所推論的創新政策

    結果,台灣是介於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之間的彈性方式,而南韓則為

    較偏向於由上而下的方式中帶有產業自主性的創新政策制定方式。

    關鍵字:國家創新、追趕中經濟、創新政策、相似經濟發展、台灣、

    南韓

    i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ational Innovativeness in Seemingly-Similar Catching-up Economics: the Cases of Taiwan and South Korea

    Student:Huang, Lan-I Advisor:Grace T.R. Li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For long term, innov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a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is much literature tha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less literature discussing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comparison based on the simi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tri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diversity and similarity comparison in simi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tries, which in the cases of Taiwan and South Korea. Taiwan and South Korea both 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atching-up economics, which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es are the most simila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imilarity, the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UNIDO) has gave three key common features of catching-up economics, which are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level of education, the increase of R&D expenditure, and the relatively unfettered access to S&T knowledg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thesis verifies these three feature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With respect to national innovation diversity, we discuss six dimensions proposed by Dodgson Mark and Bessart John (1996), which are the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institutions, the state and regional initiatives, the patent performance, the science base, and the industrial policies, inferring a conclusion that the innovation policy is made through a top-down or bottom-up perspective in view of these six dimensions. All the dimension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e last decade. The result of this thesis shows that Taiwan and South Korea fit in with two of three common features proposed by UNIDO, which are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R&D expenditure. And in the diversity aspect, the way of innovation policy making in Taiwan is between top-down and bottom-up modes, and the innovation policy making of South Korea is top-down oriented but associated with partial industry initiatives. Keywords: National Innovation; Catching-up Economics; Innovation Policy; Simi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Taiwan; South Korea

    ii

  • 致 謝

    從完全商管的背景轉而接觸到科技產業,感謝在交通大學科技管

    理研究所學習的一切,科管所提供的設備資源,以及專班與博班學長

    姐們的交流,使得短短兩年中學習許多。

    首先謹向指導教授林亭汝博士致上最誠摯的謝意,感謝老師悉心

    的指導使得這篇論文得以完整並如期的完成。並感謝袁建中教授、卓

    訓榮教授與承立平博士於論文口試時的指導與珍貴建議,使本篇論文

    更加嚴謹、完備。

    另外感謝科管所 94 級所有的同學,以及 93 級學長姐的照顧與 95級學弟妹的活力,不管是課業上或是課業外的交流,謝謝大家的情

    誼。科管所的兩年中,感謝所有的教授、綜合一館 7 樓研究室、各課程的大量報告、交大浩然圖書館、其他系所的好友們、一年一度的小

    梅竹、來自各國的外籍生們、暑期實習光寶科技的同事、台灣工銀創

    業競賽的經驗、以及新竹多變的天氣,一切的一切比想像中還快,也

    是我畢生的美好回憶。

    最後感謝支持我學習的父母,從小到大對我的付出使我求學過程

    中能無憂的專注於學習,誠摯的再次感謝父母的栽培;另外兄長的照

    顧、女友的支持與關懷,在此致上最深的謝意。謹以本論文獻給所有

    幫過我的所有人事物。

    黃藍逸 謹學

    民國九十六年六月

    于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iii

  •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 ii 致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創新與經濟發展 .......................................................................6 第二節 科學、技術與創新 ...................................................................9

    2.2.1 科學與技術................................................................................9 2.2.2 創新..........................................................................................10 2.2.3 科學、技術與創新..................................................................12

    第三節 創新與科技政策 .....................................................................13 第四節 追趕中經濟 .............................................................................15 第五節 創新發展之收斂與發散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21 第四章 台灣與南韓經濟發展現況 ........................................................23 第一節 台灣、南韓與其他亞洲主要國家經濟發展比較 .................23 第二節 台灣經濟發展 .........................................................................25 第三節 南韓經濟發展 .........................................................................27

    第五章 國家創新相似性探討 ................................................................29 第一節 教育水準 .................................................................................29

    5.1.1 教育學制 .................................................................................29 5.1.2 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 .............................................31 5.1.3 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比率 .................................................33

    第二節 研究發展經費投入的提升 .....................................................35 5.2.1 全國性研發支出 .....................................................................36 5.2.2 研發支出執行部門與類型 .....................................................39

    第三節 科學與技術研發上的國際化 .................................................41

    iv

  • 5.3.1 當地國之國家跨國性指標 .....................................................42 5.3.2 FDI潛能指數與FDI績效指數 ................................................43 5.3.3 國外設置研發比例 .................................................................46 5.3.4 研發資金來自國外的比重 .....................................................48

    第四節 國家創新相似性總結 .............................................................49 第六章 國家創新相異性探討 ................................................................53 第一節 創業投資產業與創業家精神 .................................................53

    6.1.1 南韓創業投資 .........................................................................53 6.1.2 台灣創業投資 .........................................................................55 6.1.3 台灣與南韓創業投資產業現況比較 .....................................56 6.1.4 創業家精神 .............................................................................59

    第二節 技術移轉機構運作的效率 .....................................................61 6.2.1 台灣技術移轉機構運作的效率 .............................................62 6.2.2 南韓技術移轉機構運作的效率 .............................................66

    第三節 地區性與中央性的自主能力 .................................................70 6.3.1 中央政府組織架構 .................................................................70 6.3.2 地方政府組織架構 .................................................................72 6.3.3 地方分權現況 .........................................................................74

    第四節 專利活動的表現 .....................................................................77 6.4.1 每百萬人在美國獲得所有專利數 .........................................77 6.4.2 技術集中度之分析 .................................................................78 6.4.3 現行衝擊指標與專利強度(2002~2004 年) ...........................80

    第五節 科學基礎的強健度 .................................................................81 6.5.1 科學基礎建設 .........................................................................81

    6.5.1.1 基礎研究指數 ..................................................................82 6.5.1.2 科學研究指數 ..................................................................83 6.5.1.3 學術性科學指數 ..............................................................84

    第六節 產業政策實施狀況 .................................................................85 6.6.1 台灣產業發展之重要政策措施 .............................................86 6.6.2 南韓產業發展之重要政策措施 .............................................88

    第七節 國家創新相異性總結 .............................................................90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103

    v

  • 第三節 研究貢獻 ...............................................................................104 參考文獻 ................................................................................................105 網址 .....................................................................................................105 中文部份 .............................................................................................105 英文部分 .............................................................................................107

    vi

  • 表目錄

    表 2- 1 實用主義與樂觀主義之政策制定方式比較表.....................19表 5-2- 1 研發經費投入分析指標構面 .................................................36 表 5-3- 1 主要國家FDI流入之績效與FDI流入潛能排名 ....................45 表 5-3- 2 FDI流入之績效指標與FDI流入潛能指標矩陣 ....................46表 5-4- 1 台灣與南韓國家創新相似性與UNIDO論點比較表 .............51 表 6-1- 1 1998 到 2003 年世界各國創投事業成立家數統計表 ..........58 表 6-1- 2 台灣與南韓資金來源表 .........................................................59 表 6-2- 1 南韓由國外技術移轉之管道, 1962–2001 .............................67 表 6-2- 2 KTTC歷年技術移轉與技術諮詢件數表...............................69 表 6-2- 3 南韓技術移轉之市場價值估計表 .........................................69 表 6-4- 1 各國 1999-2003 年美國每百萬人口之發明型專利件數......78 表 6-4- 2 2002 -2004 年在美國發名型專利之專利強度前十大國家..81 表 6-5- 1 台灣與南韓科學基礎建設排名表 .........................................82 表 6-6- 1 台灣產業發展之重要政策措施 .............................................87 表 6-6- 2 南韓產業發展之重要政策措施 .............................................89 表 6-7- 1 台灣與南韓國家創新的差異性比較表 .................................93 表 7-1- 1 台灣與南韓國家創新相似性與UNIDO論點比較表 ............97 表 7-1- 2 台灣與南韓國家創新差異性比較表 ...................................102

    vii

  • 圖目錄

    圖 1- 1 研究流程圖....................................................................................5 圖 2- 1 各項政策關係示意圖..................................................................15 圖 2- 2 創新政策的收斂與發散..............................................................18 圖 3- 1 研究架構圖..................................................................................22 圖 4- 1 亞洲各國 1997 年到 2005 年平均每人GDP比較圖 .................23 圖 4- 2 亞洲各國 2001 年到 2005 年經濟成長率比較圖 .....................24 圖 4- 3 各主要國家五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比較圖 .........................25 圖 4- 4 各主要國家五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比較圖 .........................25 圖 5-1- 1 台灣教育學制圖 ......................................................................30 圖 5-1- 2 南韓教育學制圖 ......................................................................31 圖 5-1- 3 台灣與南韓 1993-2005 年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32 圖 5-1- 4 OECD國家 2002-2003 年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 ..33 圖 5-1- 5 台灣與南韓之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比率 ..........................34 圖 5-1- 6 主要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比率 ..................................35 圖 5-2- 1 台灣與南韓 1996-2004 年歷年研發支出 ...............................37 圖 5-2- 2 主要國家歷年的研發經費 ......................................................38 圖 5-2- 3 歷年主要國家研發經費占GDP比率 ......................................39 圖 5-2- 4 台灣歷年研發支出類型 ..........................................................40 圖 5-2- 5 南韓歷年研發支出類型 ..........................................................40 圖 5-2- 6 台灣與南韓研發支出類型歷年平均比例分配圖...................41 圖 5-3- 1 各國 2002 年當地國之國家跨國性指標 ................................43 圖 5-3- 2 主要國家在國外設置研發比例 ..............................................47 圖 5-3- 3 主要國家研發經費來自國外部門比 ......................................48 圖 6-1- 1 南韓創投產業的發展階段 ......................................................54 圖 6-1- 2 南韓政府投資之創業公司 ......................................................55 圖 6-1- 3 台灣與南韓 2001 年到 2005 年創業投資金額 ......................57 圖 6-1- 4 台灣與南韓資金來源圖 ..........................................................59 圖 6-1- 5 台灣與南韓 1998 年至 2007 年創業家精神指數圖 ..............60 圖 6-1- 6 IMD創業家精神前 15 名國家(2004-2006) .............................61 圖 6-2- 1 工研院歷年專利取得合計統計圖 ..........................................63 圖 6-2- 2 工研院歷年技術移轉成果統計 ..............................................64 圖 6-2- 3 國科會推展技術移轉階段 ......................................................65

    viii

  • 圖 6-2- 4 國科會歷年技術移轉統計圖 ..................................................66 圖 6-2- 5 技術商品化流程中KTTC角色示意圖....................................68 圖 6-3- 1 台灣中央政府組織系統 ..........................................................71 圖 6-3- 2 南韓中央政府組織系統 ..........................................................72 圖 6-3- 3 台灣地方政府組織系統 ..........................................................73 圖 6-3- 4 南韓地方政府組織系統 ..........................................................73 圖 6-3- 5 台灣與南韓歷年地方支出比例 ..............................................75 圖 6-3- 6 台灣與南韓歷年地方收入比例 ..............................................76 圖 6-3- 7 台灣與南韓地方政府財務獨立指標 ......................................77 圖 6-4- 1 主要國家在美國獲准的專利技術集中度(以USPTO之發明型

    專利為基礎) ............................................................................79 圖 6-5- 1 台灣與南韓 1998 年至 2007 年基礎研究指數圖 ..................83 圖 6-5- 2 台灣與南韓科學研究指數表 ..................................................84 圖 6-5- 3 台灣與南韓 1998 年至 2007 年學術性科學指數圖 ..............85

    ix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長期而言,創新 (Innovation)是今日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影響因素,世界之經濟成長率也是決定於技術領先國之創新行為,創新亦即

    是提昇國家產業在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全球化與知識深化

    的今日,各國企業莫不積極投入科技研發與創新,政府也將追求科技

    與創新的競爭優勢列為施政的首要目標之一(OECD,2004;吳榮義,2003)。而從 1956 年經濟學家 Robert Merton Solow 指出,創新所造成的技術進步對經濟成長有極大的貢獻之後,便有相當多學者開始研究

    創新在經濟成長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包括「內生成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 Theory)」的學者 Romer(1990)、Grossman & Helpman (1991)、Aghion & Howitt (1992),俄國經濟學者Kondratieff提出的「Kondratieff經濟長波(Kondratieff economic long wave)」,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相關報告書以及實證學者 Fagerberg (2002)等,皆證實著創新是在經濟成長中的關鍵影響因素。

    也因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一些引導經濟成長

    的成功創新模式也相繼被討論,舉如國家創新系統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國家科技創新系統 (National System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國家創新能力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區域創新系統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等理論模型,都被提出來做為分析國家創新現況的工具,進而發展健全與適合產業

    發展的創新系統。然而目前大部分的文獻皆在討論,創新會影響到經

    濟發展的狀況,以及所適合創新系統的發展,但較少針對於雷同經濟

    成就下的國家,其創新發展的模式是否亦為一致的議題。

    台灣與南韓,在經濟發展的成就上,就平均每人 GDP 狀況而言,以行政院經建會 2005 年資料顯示,亞洲各國平均每人 GDP 中日本為35,592 美元,新加坡為 26,833 美元,香港為 25,620 美元,台灣為 15,291美元,南韓為 16,306 美元,可以明顯看出在亞洲主要國家中台灣與南韓是最類似的,顯現在經濟發展的狀況兩者是趨於一致且類似的。

    而除了經濟發展的類似之外,台灣與南韓在國土與人口密度分布、貿

    1

  • 易型態、殖民歷史、政治轉型時期、美援狀況以及軍事威脅狀況也都

    是相當類似,說明如下:

    國土與人口密度分布:台灣與南韓都是一個山區多餘平地的國家,而人口分布都呈現不均衡的狀況,南韓大概有四分之

    三的人口居住於僅為國土面積百分之三的地區,台灣則多為

    居住在西半部區域。(Lyau, Lee, & Jou, 2003) 貿易型態:南韓與台灣的經濟發展模式都是以出口導向的貿

    易型國家,因為兩國同屬資源缺乏國家,因此必須藉由出口

    的擴張來促進國內的經濟成長。 殖民歷史:台灣在 1896 年至 1945 年被日本統治,而南韓也

    在 1905 年至 1945 年由日本治理。這段期間,由於日本採行「工業日本、農業台灣與南韓」的經濟政策,因此曾經對這

    兩個地區的農業發展與規劃投入相當多的心力,為這兩個地

    區往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Hwang, 1991;Oshima, 1988)。

    政治轉型時期:兩國都經歷過由大黨強人政治轉為民主政治,2004 年 4 月南韓舉行國會大選,結果由成立僅五個月的「開放的我們黨」取得過半席次,台灣則在 2004 年總統大選後,由民主進步黨繼續執政。

    同接受過美援:台灣自 1950 年開始、南韓則自 1954 年開始分別曾經接受過美國的金援。南韓為例,美援的規模最高曾

    經達到政府一年總支出金額的一半以上,1970 年代開始,南韓應用這些援助建立石化業與重工業,對於南韓的經濟發展

    有不可磨滅的功能。台灣接受美援達十五年之久,透過這些

    援助台灣得以展開若干重要建設 (廖年淼,2003)。 軍事威脅狀況:台灣與南韓同樣是分裂狀態的國家,而且都

    面臨著共產政權的軍事威脅,南韓多年來面對北韓的核子武

    力威脅,而台灣則長期處於中國導彈的射程範圍之威脅。

    由於台灣與南韓具有上述相似處,尤在經濟發展成就上趨於一

    致,因此本文將以南韓與台灣為對象,探討在具有相似經濟成就的該

    兩國,在國家創新發展狀況之異同處。故而在創新的發展狀況探討,

    則由文獻回顧將分成 Convergence 與 Divergence 分別討論。

    2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在以台灣與南韓為研究對象下,本研究試圖在基於相同經濟發展

    成就的前提,研究台韓兩國的創新發展模式並歸納討論,而本研究的

    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了解台灣與南韓的創新發展模式。 二、 探討在不同國家在相同經濟成就下,是否會有相同的創新

    發展模式。亦即驗證台灣與南韓是否具有 catch-up 國家的相似發展指標。

    三、 在相同經濟成就下的台灣與南韓,探討其國家創新內容上

    的相異度,並推論台灣與南韓創新政策制定模式。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研究流程如下說明:

    一、研究主題規範與研討

    說明本研究之背景動機與目的,確認研究主題並加以規範,

    據以研擬出研究流程。

    二、文獻回顧

    對國內外學者在「創新發展」對於「經濟成就」影響的了解,

    並延伸探討創新發展模式的相關理論,包括科學、技術、教育與

    創新的相互關係,並探討創新發展之收斂(Convergence)與發散(Divergence)趨向,以及創新政策之 Top-down 與 Bottom-up 特性,作為本研究進一步了解國家創新的收斂與發散效果之基礎。

    三、台灣與南韓經濟發展現況

    彙總歸納台灣與南韓經濟發展的相關資料,對兩國經濟發展

    情形做一整理,以便對台韓現有經濟成就有所認知。並輔以亞洲

    其他主要國家如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之新加坡、香港等資料,以

    圖表表示台灣與南韓在經濟發展成就上的相似特性。

    四、建立整體研究架構

    3

  • 根據研究主題並參酌相關文獻之理論加以推導,發展本研究

    相關的研究變數,並建立核心研究對象與相關變數之間的聯結,

    進而建立全文之研究架構。

    五、結果分析

    以文獻回顧所建立之研究架構為基礎,針對台韓兩國創新發

    展狀況深入探討,分別以創新的收斂與發散特性歸納整理,並且

    將研究結果加以分析探討之。

    六、結論、命題發展與建議

    提出本研究的結論,探究相同經濟發展下的創新發展情形,

    並發展兩國未來新發展相關命題,與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由以上說明,本研究流程以下圖表示:

    4

  • 圖 1- 1 研究流程圖

    文獻探討

    台灣與南韓經濟發展現況分析

    科學、技

    術與創新

    創新與創

    新政策 追趕型

    經濟

    研究背景與動機

    創新發展

    之收斂與

    發散

    創新與經

    濟發展

    探討台灣與南韓 國家創新發展狀況

    探討創新之 相似性

    探討創新之 相異性

    研究結果分析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創新與經濟發展

    經濟成長 (Economic Growth)在近代的總體經濟學發展中是被廣泛討論的主題,而以經濟學家的觀點而言,經濟成長是指實質GDP的增加,當更多的財貨與勞務被生產出來,實質GDP就會增加 (Boyes, 1994)。實質GDP是一個國家經濟活動程度的基本衡量方式,代表了一個特定時期國家境內生產的財貨與勞務之實質量,而經濟學家將每

    人實質GDP視為國家生產水準與經濟發展的重要衡量指標 (Frank, 2001)。Porter在1990年出版的「國家競爭優勢」中也指出國家競爭力的強弱為一國創造財富的能力,並通常以每人國民生產毛額GDP代表一國國民的財富水準或是整體生產力。

    而創新 (Innovation)對於經濟成長的影響方面,Barro and Sala-I-Martin (1997)指出,在長期,世界之經濟成長率決定於技術領先國之創新行為。Stokey (1989)提出產品種類創新的概念,強調知識資本的累積是科技創新的來源,則賦予經濟成長更大的成長動力。

    Melissa (2004)亦指出,科技創新的累積影響可以在 GDP中看出來,經濟學家Robert Merton Solow (1956)指出,在一連串的經濟成長研究中可發現,GDP的歷史成長速度和整體勞工成長及資本投入並不相符,而此剩餘成長的不一致表現了科技變化,亦即科技創新從某個勞

    力和資本額中,提升了可達成輸出量的增加。而自1956年Solow提出技術進步對經濟成長有極大的貢獻後,內生經濟成長理論更是發揚光

    大加以探討。研究發展內生成長模型是將創新活動視為經濟體系內可

    提升技術進步或總要素生產力的因子,可以提升總合產出是經濟成長

    動力。

    內生成長理論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亦稱新經濟成長模型) ,在過去的十五年間在總體經濟理論的發展進程中,解釋了經濟成長的原因,其中一部份是著重在研究發展以及知識技術創新在經濟

    成長中所扮演的角色,在Romer (1990)的模型中認為經濟成長的動力來自於無形的 (disembodied)技術創新,另外如Grossman & Helpman (1991)和Aghion & Howitt (1992)等,也皆指出創新研發活動的投入可以導致技術不斷升級,進而促使生產力提昇並推動經濟發展。因此

    6

  • Frank (2001)指出,大多數經濟學家都同意因創新而新開發的技術與基礎科學的突破是生產力進步的單一最重要來源,因此也是經濟成長

    的最重要來源 (Frank, 2001)。

    奧地利學派宗師熊彼得 (Schumpeter, 1934) 研究資本主義長期成長問題時,亦提出了出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密切,他主張創新是

    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動力,不斷地進行創新是資本主義經濟成長的過

    程,也明白指出「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而

    「創新」乃是一連串創造性破壞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創新廠商得以

    獲得獨占的利潤,也正因為此獨占利潤的誘因,使得廠商願意積極創

    新,促進經濟繁榮。

    Kuznets在觀察過經濟成長的長期演變過程之後,提出了「經濟紀元」(economic epochs)的分析法,他認為每一經濟紀元有其特殊的「紀元性創新」,其係一種人類知識的重大演進,它能對經濟的持續

    成長提供潛力。經濟紀元基礎是「以科學為根基的技術創新之大量採

    用」,這種利用成長所產生的盈餘支持進一步的科學研究,研究進一

    步促進技術創新,接著技術創新又推動經濟成長,形成一種良性循

    環。所以持續性的經濟成長,必然會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動,以需求

    面的觀點,消費者由農業產品之消費轉向製造業產品及其他服務性之

    消費(Kuznets, 1971)。俄國學者Nicoli Kondratieff 則提出「Kondratieff經濟長波」 (Kondratieff economic long wave),描述在經濟上長期的擴張和收縮現象,指出每一期的經濟擴張是由於每一次新基礎技術的

    創新,這稱為經濟動力的長波(Betz, 2003)。Betz (2003)也指出,創新已是現代世界變化的主要推力,而新的基礎技術是由新的科學發現所

    建立,新基礎技術建立的新產業即是推動世界變化的主力,這樣的模

    式已造成經濟發展:新科學、新技術和新產業。

    在國際間,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認為,創新在長期經濟成長中扮演關鍵的重要驅動力角色,並為在全球市場中的主要競爭力基礎,另

    外指出創新是造成生產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而生產力又是增加所得與

    競爭力的關鍵,且為產業績效的主要衡量指標 (OECD,1999)。高科技亦在今日知識經濟中扮演中樞的重要腳色,且據The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所指出,在1945到2002年的經濟成長中,一半

    7

  • 以上是由高科技的創新所貢獻 (Leary, 2002)。創新已變成經濟穩定成長的主要關鍵因素,並為反應到許多社會需求的必須部份 (OECD, 2004)。

    近代實證上,Fagerberg與Verspagen (2002)以歐盟、美國、日本以及包含台灣與南韓等36個國家的資料作分析,指出創新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且為影響經濟成長率的主因,創新對經濟成長影響的重

    要性在近代更是越來越明顯,創新亦可用來在解釋不同國家之間經濟

    成果上的不同。由其研究中可發現,突破性創新 (radical innovation)與漸進性創新 (incremental innovation)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影響因素,若發生突破性創新,將會改變現有的經濟結構,並在經濟發展上開啟

    新的長期改變,它對經濟成長率的改變是較無法預測的;漸進性創新

    則為突破性創新的後續擴散,依賴於歷史成長的脈絡發展。而在影響

    經濟成長的創新種類上,則為突破性創新 (radical innovations)為主要影響之因1。另外Poh Kam Wong (2005)利用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02 (GEM 2002)中37個國家的相關資料,以Cobb–Douglas函數針對創新對經濟成長影響去做實證,發現較高創新程度的國家將

    會引導較高的經濟成長率。另外Andre Jungmittag (2004)也以1969年到1998年之間歐盟國家的資料,包括從Groninge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enter與AMECO等蒐集的面板資料 (panel data)做統計分析,發現創新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影響因素。HULYA ULKU (2004)則以OECD會員國以及十個非OECD會員國1981年到1997年的資料,以實證方式證明創新在經濟成長中的重要性是被支持的。事實上,以

    實證分析去證明創新影響經濟成長的研究一直是持續不斷的,不管是

    從創新的投入面如R&D expenditures (Mansfield, 1972)以及人力資本 (Aurora, 2004),或是從創新的產出面如專利等去探討實證 (Griliches, 1990),都證明創新的確是影響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 (Poh Kam Wong, 2005)。

    國內學者吳榮義 (2003)表示,科技創新是提昇產業國際競爭力與驅動國家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全球化與知識深化的今日,各

    1 在創新的種類上由Betz延伸Marquis的分類法,將創新規模分為突破式創

    新 (radical innovation)、漸進式創新 (incremental innovation)、次世代技術創新

    (next-gene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以及系統創新 (systems innovation)四種。

    8

  • 國企業莫不積極投入科技研發與創新,政府也將追求科技與創新的競

    爭優勢列為施政的首要目標之一。林欣吳 (2005)也指出,許多研究已證實知識、科技與創新對國家經濟成長的重要性與貢獻。

    第二節 科學、技術與創新

    2.2.1 科學與技術

    「科學」 (Science) 代表著涉及一般性理論的知識,即與物理、生物以及社會學相關的一般性理論。而「技術」 (Technology) 代表著實用性知識、專業技能、以及可運用於產品服務的發展 (Lane&Makri, 2004)。

    所謂的「科學」 (Science)乃是對自然的一種發覺與瞭解,其目的在於1.發現自然界許多不同種類的物質;2.透過觀察與實驗,了解自然狀態以建立理論。科學知識透過觀察與實驗的累積,被歸納為許多

    不同的科學理論。為了建立相關理論所進行的不同觀察與實驗方法,

    稱為科學方法 (Betz, 2003)。

    而所謂的「技術」 (Technology),Khalil (1999)將其定義為所有的知識、產品、製程、工具、方法以及創造產品和提供服務的系統,簡

    單來說,技術是幫助我們達到各種目標以及實驗應用的知識。張昌財 (1994)認為技術所包含的範圍不僅是硬體的機器本身,它一包含與硬體配合的軟體和其他相關系統。在1986年Zeleny提出技術是由四個互相依賴、共同決定而且鄉等重要的因素所組成的概念,分別是:

    1. 硬體 (Hardware):實體的設備與機器。 2. 軟體 (software):如何使用硬體知識。 3. 智慧 (Brainware):詳細了解技術的原理,亦可稱為Know-why。 4. 技能 (Know-how):將所學習了解的知識和專業技能,付諸實

    際實行。

    Betz (2003)認為,科學是對於自然現象的探索和解釋,科學的概念是針對某種獲得知識的方式,並由此方式探索並解釋自然現象;而

    技術是一種用來改善人類生活的知識,技術則是種具實用的功能性知

    識,在所有的技術裡,處理的都是自然的事情。

    9

  • Kocaoglu將科學與技術合併稱為「科技」,並認為它是一種知識的基礎,期產出可能為硬體、軟體、程序或是技能等,這些要素被整

    合以及應用在工程系統,並未人類謀福祉。因此,科學是一種知識的

    基礎,而技術講究的是如何有效運用此科技知識,以造福人類福祉 (張昌財,1994)。Betz (2003)則指出,科學與技術之間的基本連結就在於兩者皆與「自然」有關,因此在科學、技術與自然這三者之間的

    關係為,「科學理解自然,而技術運用自然」。

    不過科學與技術雖然統稱為科技,但Allan Afuah (2002)指出,科學與技術之關係仍有三種不同的觀點,分述如下:

    1. 單向型觀點:即基礎科學能獲得新發現,從導致應用性研究,更進一步成為新的發明及商業化。

    2. 獨立觀點:認為科學與技術互不相關,乃是各自獨立發展,且兩者之產出與目標,均有所不同。科學重視獨立研究,目

    標在於學習、研究、學術及教育;而技術研究則重視工程的

    發展,目標在於專門技術職業上的成功。 3. 雙向性觀點:認為科學知識可以引發應用性技術研究,但應

    用性技術亦可改良基礎科學研究,因此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

    係為互為因果的雙向關係。

    2.2.2 創新

    「創新 (Innovation)」一辭最早是由Freeman (1982)所提出,他認為所謂的「創新」乃是指使用新的知識,提供各課所需新的服務及產

    品,它包括了發明 (Invention)及商業化。後來學者Shumpeter (1934)提出,創新是運用發明與發現,促使經濟發展的概念,而新材料、新

    製程、新市場、新組織均是創新的內涵。Rothwell & Zegveld (1985)指出創新可說是對現存方法高度激進地或完全地變化,然而創新是罕

    見且通常是逐漸增長的方式進行產品或過程的改善。創新像是一種技

    術、設計、製造、管理和銷售新的產品、製程、或者是設備和流程的

    第一次使用。

    Betz (2003)在創新的定義上,加入了商業化的概念,其認為所謂發明是只為了新奇的產品或程序而形成的概念,而創新是將新產品、

    程序或服務介紹到市場。

    10

  • Smith-Doerr, Jason, Kenneth and Walter (1999)認為一項重要的創新是來自於許多系統的連結,分別為個人、公司、大學、私人非營利

    機構以及政府補助研究,透過此創新者連結的網絡,將來自不同的知

    識和其他資源加以槓桿化,成為最有力的科技領先觸發劑。因此

    Melissa (2004)認為可將創新來源視為從一個或多的系統組成,或其彼此間連結產生的任何特殊創新所結合而成的複雜系統。

    Tidd、 Bessant & Pavitt (2001)則認為創新的定義或許會隨著字面解釋而有所不同,但它們都強調必須要完成新知識的發展與利用,而

    非僅止於發明,亦即創新不只是要有好的想法,更強調將這些想法付

    諸實際運用的過程。

    而創新對經濟衝擊的規模,稱為「創新規模」,Marquis在1982將創新規模分成「突破式創新」、「漸進式創新」與「系統創新」三

    種系統。後來學者Betz (2003)延伸Marquis的分類將創新規模分為以下四種:

    1. 突破式創新 (radical innovation):一種基礎的技術創新,建立全新的功能。

    2. 漸進式創新 (incremental innovation):現有技術系統的漸進式改變,不影響既有功能,但能漸進式的增進績效或品質等。

    3. 次世代技術創新 (next-gene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用新的技術系統滿足原有功能,但是會劇烈性的改變原有績效或品

    質等。 4. 系統創新 (systems innovation)

    而在討論國家層面的創新,則以國家創新系統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為代表。Freeman (1987)首先提出「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強調國家創新系統的基本涵義是「由公、私部門中各種機構

    所構成的網路結構,而這些機構的活動與相互關係的影響促進了新技

    術的開發、改良與擴散」,並指出國家創新系統包括政府政策工具、

    科技系統及國家環境構面三大部分 (徐作聖,1999年)。Nelson (1993) 以制度取向來檢驗國家的財政、教育、法制、科學及技術機構及合作

    活動及政府的政策對國家創新的影響。

    11

  • Johnson (1988) 認為科技發展是制度上的學習過程 (institutional learning process)中,探尋與學習是科技改變的重要程序,而國家創新系統即在建立這樣的一個內容。Lundvall (1992)以演化論概念,指出創新系統的核心概念在於組織學習的機制,其認為學習與知識創造為

    創新能耐的核心議題。Patel 和Pavitt (1994)則更進一步指出國家創新系統是決定一個國家內技術學習方向和速度的國家制度、獎勵結構和

    競爭力。綜合上述學者看法,可得知國家創新系統對於一國的競爭優

    勢,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2.2.3 科學、技術與創新

    科學與技術被認為是兩種不同形式的知識,在創新的過程中由不

    同 但 相 互 影 響 協 助 的 動 因 所 驅 動 (Fleming&Sorenson, 2004; Nightingale, 1998; Rip,1992; Betz, 2003 )。OECD (2000)指出,在創新過程中,科學過程 (Scientific process)的影響相當重要,而技術過程 (Technical process)則是加速科學在對創新發生的影響。今日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越來越複雜,使得創新也越來越倚重外部各不同領域知識的

    運用。

    而在創新過程中,科學與技術分別所牽涉的範圍是相當不同的 (Scott&Marianna, 2006)。科學是運用新的能力與技能並透過實驗去促進探索性研究;技術則是藉著昇華及延伸現存的能力與技能去協助科

    學的探索性研究過程 (March,1991)。而科學與技術在創新上的角色除了傳統的線性模型 (科學是技術的投入)之外,另有學者亦指出科學與技術可視為搭檔,在創新過程中的是相互支持協助的,是互助互補

    的角色 (Rip,1992)。

    Betz(2003)指出,在包含跨國創新、國家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宏觀創新過程(Macro-level of Innovation Process)中,科學資訊流(Science Information Track)以及技術資訊流(Technology Information Track)扮演著重要的互補性角色,換言之,發現科學過程中的各個階段與技術

    實用的各個部份,是彼此相互作用影響的。科學資訊流的目的在於增

    加關於自然的公共知識,技術資訊流則是在增加私有的經濟利益,而

    透過兩資訊流的相互作用,將能產生新的知識進而創新。Khalil (1999)也提到在創新過程中,科學與技術是相互連結並彼此影響的,科學的

    發現將引導創造與發明,而新科技也會協助新科學的發現,因此在當

    12

  • 科學與技術開始相互影響時,知識才會完全引爆,進而引導發生創新

    的發展。

    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只有在有效的被利用且引導創新的產生,才能

    提供經濟與社會的利益 (OECD, 1999)。因此科學與技術為創新基礎,而創新將帶給經濟社會穩定的成長。

    第三節 創新與科技政策

    OECD (1999)認為政府的主要目的在於強化創新系統,以在全球上佔有優勢,並朝向知識基礎的經濟社會發展,而政府可以藉由制定

    創新政策達成此目標。Metcalfe (1995)指出政府的政策干預是對創新系統存在影響的,包括基礎建設、法規制度 (智慧財產權、反拖拉斯法、勞動市場)、研發補助等,廣泛來說,這些政策是屬於矯正市場失靈與確保總體經濟穩定的政策。

    方亮淵、溫肇東、吳思華(2003)指出,早期的經濟理論認為科學與技術的創新主要是依尋於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下所產生的交易結

    果,政府在國家層級的科技發展所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針對科技發

    展所帶來在國家安全、倫理、環保、社會衝擊等方面負效應中,擔任

    制衡的決策者工作。然而在開發中國家或後工業化國家之經濟發展演

    進的過程當中,例如臺灣及南韓等,政府致力於工業化階段政策之擬

    定、執行與資源的配置,並開發適宜國家發展所需的人力、技術、資

    金及基礎建設,來達到促進經濟成長的目的,此種直接的政策性施

    政,對於這些國家之科學及技術的發展著實扮演著關鍵成功因素。

    Rothwell 與Zegveld (1981)則明確定義「創新政策 (Innovation Policy) 」為「科技政策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與「產業政策 (Industry Policy)」兩者之合稱,並認為產業政策與科技政策常常交互影響。科技政策包含「基礎科學研究」、「應用科學研究」及

    「應用技術發展」,所以比較重視基礎性研究,以超越現有創新技術

    為主,研究成果以論文發表的方式公開為主;產業政策範圍則包括「技

    術實用化」、「技術市場化」及「市場活動」,所以比較重視應用研

    究,以配合市場開發競爭力商品為主,研究成果則以保密或專利為多。

    13

  • 「科技政策」一辭,是在1963 年召開的「聯合國日內瓦科學技術會議」上正式被提出,且受到多數國家所認同及採用 (乾侑,1987)。傳統的科技政策應包含專利系統、技職教育,以及在科學技術基礎建設內之基礎科學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提升。而依照「聯合國教

    育科學文化組織」 (UNESCO)所作的定義,科技政策為一個國家為強化其科技潛力,以達成綜合開發目標和提高國家地位,而建立之組

    織、制度及執行方向 (徐作聖,2000)。

    「產業政策」則由 Johnson (1982)指出,是政府欲使國家經濟維持全球競爭力,而採取發展或保護某些產業的政策措施,因此成為政

    府除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外的第三種總體政策。在積極面而言,

    產業政策主動協調政府活動,以增進整體經濟或特定產業的生產力和

    競爭力,產業政策的施行對於經濟體系中所有部門、產業和企業的經

    營均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消極而言,產業政策的施行可以抑制某一

    經濟部門的發展,以免扭曲國家資源的運用。

    Dodgson & Rothwell (1994)更進一步以政策工具的異同來區分產業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他認為產業科技政策指的是有關專利、技術

    教育,以及基本設施為本的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政策,而產業政策則

    是與投資獎勵、關稅政策、租稅政策、產業再造等相關的政策。

    吳思華,尤克強,徐作聖,徐澤志,黃重求,劉尚志(1999)指出,面對全球競爭的壓力,無論已開發或是開發中國家,均感受到這種壓

    力,而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政府勢必扮演的關鍵性的

    角色。吳思華(2000)亦提到,在知識經濟中,「科技創新」實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過去,許多國家將其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視為兩個

    不同的領域,但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中,受到科技國際化與技術創新競

    爭激烈的影響,產業創新需要科技的強力支援;而創新的科技能否被

    快速的商品化更是一個國家能否擁有全球競爭力的關鍵,因此越來越

    多的國家努力將其產業政策與科技政策加以整合,希望兩者能相互配

    合,成為一體的兩面。賴志松 (2000)認為技術政策、科學政策、科技政策、產業政策、創新政策等五種政策的關係在於,技術政策之擬

    定會連帶牽動科學政策與產業政策,而科技政策為科學政策與技術政

    策之總和、創新政策又為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之總稱,此五種政策關

    係如下:

    14

  • 圖2- 1 各項政策關係示意圖

    資料來源:賴松志 (2000)

    第四節 追趕中經濟

    「追趕中經濟(Catching-up Economies)」是在近期興起的名詞,許多學者與研究機構都對追趕中經濟的國家進行分析,Jan Fagerberg 與Manuel Mira Godinho(2003)指出,追趕中經濟所代表的意義在於單一國家整體生產力與所得上縮小與領先國家的差距,研究追趕中經濟的

    國家依時代上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分析國家,近期則注重於南韓、台灣

    等亞洲國家的分析。Paola Criscuolo 與 Rajneesh Narula(2002)將國家知識累積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先前知識追趕中階段

    (pre-catching up stage)、知識追趕中階段(catching up stage)、先前新興領域分享階段 (pre-frontier-sharing stage) 與新興領域分享階段(frontier-sharing stage),另外又將知識追趕中階段與先前新興領域分享階段歸屬於追趕中經濟國家的階段,該作者也主要是在討論該兩階

    段的內容,台灣與南韓則屬於先前新興領域分享階段,而 Rajneesh Narula(2002)又將前三階段歸類於開發中國家,第四階段則為已開發國家。

    許多文獻都在討論國家成功追趕上領先國的原因,其中可分為討

    論歐洲國家與亞洲國家兩大主流,早期較多文章在探討歐洲的追趕中

    15

  • 經濟國家,如 Thorstein Veblen 與 Alexander Gerschenkron 等,主要在探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如德國等國家的成功經驗。近期則較多文現在

    分析亞洲的追趕中經濟國家,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以及近期

    的南韓、台灣、新加坡等。相當多文獻皆指出台灣與南韓是屬於追趕

    中經濟的國家,Hsiao(2006)在分析東南亞洲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的分析上,指出亞洲新興工業國家(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 NIE)包括四國,分別是台灣、南韓、香港與新加坡,其中提到台灣與南韓

    的經濟發展相當類似,且該四國都為典型的追趕中經濟。而 Lall(2000)分析亞洲國家新興工業國家的成功因素、Richard R. Nelson (2005)在討論追趕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指出台灣與南韓的電子產業幫助台灣

    成功的追趕上領先國家,也因此台灣與南韓為亞洲國家中追趕中經濟

    的代表。Jan Fagerberg 與 Manuel Mira Godinho(2003)在討論創新與追趕中經濟的關係上指出,早期追趕中經濟的代表為德國縮進與英國的

    差距,而近代追趕中經濟的代表則為台灣與南韓在經濟發展的成功,

    縮小並跟隨日本的發展腳步,在近代追趕中經濟的討論上台灣與南韓

    越來越被重視。Poh-Kam Wong(1999)則分析台灣、南韓與新加坡在科技追趕中國家(Technological Catch-up)的比較,指出台灣、南韓與新加坡同為後工業化國家以及科技追趕中國家,指出台灣與南韓的電

    子與 IT 產業為跟隨日本的腳步發展,雖然國家產業上的發展不同,台灣為代工型製造業為主,而南韓為重視大企業工業發展,但兩國在

    經濟成果與科技發展上都為中感型經濟的代表。其他如 Jungki Kim(1999)、Joonghae Suh(1999)、Jaeyong Song(2000)等也都指出台灣與南韓是屬於追趕中經濟的國家。

    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在 2005 年的報告書“Capability building for catching-up”中,主要在討論追趕中經濟國家中所共有的關鍵因素,也提到了台灣與南韓為近代崛起的追趕中經濟國家,指出台

    灣與南韓在科技支持機構上的努力促成了國家經濟的發展,而台灣與

    南韓經濟追趕過程上為機構制度、科學技術、經濟與政策上的模仿與

    創新為主要的關鍵點。另外在其研究報告中就包含台灣與南韓等的追

    趕中國家在科技知識的促進上,雖然有許多不同的途徑去提昇國家競

    爭力,如政策、文化、資源等,然而該報告發現這些國家的成功經驗

    具有共通特性,這些共通特性包括:

    16

  • 教育水準上的進步 研究發展經費投入的提升 科學與技術研發上的國際化

    第五節 創新發展之收斂與發散

    Jacobs (1998)指出,在創新政策制定上有收斂 (Convergence)以及發散 (Divergence)兩種趨向,Convergence 是指政策制定是趨於特定方向的,適應國際上的一致性標準或規格。例如,Annemieke Roobeek(1990)對七大工業國(G7,指法國、美國、英國、西德、日本、意大利與加拿大)科技政策的研究即指出,該七個工業國家的科技政策制定上都對同樣的特定領域存有「科技競賽 (technology race)」的現象。Jacobs 指出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因為各國需要尋求達到特定發展水準後以在此科技競賽中佔有一席之地,一些國際協定的參與也

    都有規定特殊標準,例如參與歐洲貨幣聯盟 (EMU, European Monetary Union)即有相關資格許可限度。

    另外,在 Divergence 的趨向上,Jacobs (1998)認為因為國際競爭的激烈,各國在知識經濟上更重視差異化,亦即在知識經濟的發展上

    各國的發展重心是發散的,是重視各國所獨特的優勢而獨自發展。

    Jacobs 指出今日的國際貿易有三分之二是屬於產業內的交易,亦即不同國家將會在相同產業下交易不同的產品,為了突顯自己國家的優

    勢,因此更重視差異性的發展。de Bono (1992)也指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不再只是「共同競爭 (com-petition)」,而更要重視「超越性競爭 (sur-petition)」,更重視在如何超越競爭對手的發展。Dalum (1992)也指出注重差異性的發展在 OECD 的國家中是越來越明顯的趨勢。因此 Jacobs 指出國家政策除了 Convergence 的宏觀經濟政策 (macro-economic policy)外,也要重視 Divergence 的中介經濟政策 (meso- economic policy)。在此兩種創新政策制定的內容可用圖 2-2 說明:

    17

  • 圖 2- 2 創新政策的收斂與發散

    而公共政策的制定扮 礎角色,政策因而

    著重在競爭力的建立上,包括教育訓練以及研究機構的投資,換言

    之,

    創新政策的發散代表著重視群聚、產業及企

    業的上下交互影響外,Teitelman (1994)也指出科學技術政策的制定上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國家

    Divergence

    群聚

    企業

    產業

    國際競爭力

    差異性策略與專

    門化產品發展 中介經濟政策 重視差異性的教

    育與 R&D 政策

    Convergence 總體經濟政策

    重視基礎科學的發展,

    與一般性技術的實踐

    資料來源:Jacobs (1998)

    演著建構這些共通點的基

    政府必須針對在科學與技術基礎建設的建立上,以及促進國內對

    科技能力的需求增加。

    而除了 Jacobs 所認為

    ,分別為「實用主義 (pragmatist view)」 以及「樂觀主義 (optimist view)」,「實用主義」是 Harley Killgore 於 1945 年所提出,認為科技是需要市場需求及管道而非任其漫無目的的發展,

    主張政府必須控制管理投入在科學技術的資源,並建議設立國家科學

    基構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以引導產業發展,屬於由上往下 (Top-down)的政策制定;而「樂觀主義」,由 Vannevar Bush 於1980 年提出,認為市場需求是科技經濟的主要趨力,而只有在減少政府干預下才會有健全的自由市場,主張政府要持續提供 R&D 融資,屬於由下往上 (Bottom-up)的政策制定。國內學者楊佳翰、鄭志

    18

  • 強、徐作聖在 2006 年再將此兩種不同的政策訂定方式作如表 2-1 比較:

    表 2- 1 實用主義與樂觀主義之政策制定方式比較表

    實用主義 (Pragmatist ) 樂觀主義 (Optimist )

    基本概念

    由上往下 (Top-down) 政府支配發展 大型政府

    由下往上 (Bottom-up) 自由發展 小型政府

    創始者 Harley Killgore (1893~1956)

    Vannevar Bush (1890~1974)

    內容

    政府必須控制管理投入在

    科學技術的資源,以引導產

    業發展

    市場需求是科技經濟的主

    要趨力,而只有在減少政府

    干預下才會有健全的自由

    市場

    適用情形 小型國家,不足的資源,以

    及較無秩序的經濟發展 大型國家,充足的可用資

    源,穩定良好的經濟發展

    實際措施

    資助 R&D 計畫 將資源投入在特定產業 發展實用性科技 發展社會科學計畫 注重政治與社會的科技需求

    投入基礎研究 建立基礎公共建設 發展健全的自由市場 鼓勵創業及創業投資 投資教育

    對科學與

    技術發展

    的見解

    承認科學與技術的能力,但

    尋求適應現存的架構,並不

    認同技術革命或科學的黃

    金時期

    認為科學與技術是每天變

    化突破的,並會因而重組世

    界各國定位

    資料來源:楊佳翰、鄭志強、徐作聖 (2006)

    Jeremy Howells (2005)在研究歐洲聯盟各國創新政策上,也提出了創新政策的制定有 Top-down 與 Bottom-up 兩種方式,就 Top-down觀點而言,創新政策是連接著國家整體利益,採納較宏觀、區域整合

    的政策,亦即創新政策是以國家利益與國家優勢去主導的,許多國家

    層級研究學者都提出 (Patel and Pavitt, 1987; Guerrieri, 1999; Edler,

    19

  • 2002),國家在制定創新政策時,是會基於該國已擁有的科技競爭優勢而制定 Top-down 政策;而就 Bottom-up 觀點而言,創新政策是由區域與地方政府發展獨自特殊的政策,另外也和國家層面的資金計劃

    等交互影響與競爭著,亦即地方政府發展自己的 Bottom-up 創新政策之外,也和 Top-down 政策相互呼應。

    另外在討論 創新發展上的差異特性,亦即討論不同國家創新發展的發散性上,Dodgson Mark 與 Bessart John(1996)提出在國家間的比較上,可用以下九個構面分別就程度去討論:

    創業投資產業的健全程度(Strong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 創業的文化(Entrepreneurial culture) 技術移轉機構運作的效率(Effective technology transfer

    institutions) 地區性與中央性的自主能力(State/regional initiatives) 有用的專利系統與規則(Helpful patent system/regulations) 堅固的科學基礎(Strong science base) 健全的融資專案(Well-funded federal programmes) 明確的產業政策(Clear industrial policy) 強大的跨國性企業 Strong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從以上文獻之探討,可歸納整理出國家在創新的發展上有相似收

    斂以及相異發散的兩個構面,在相似性上更著重於追趕中經濟的共通

    特性,以代表共同經濟發展國家的創新相似之探討,其相似特性分為

    重視國家基礎科學技術發展的教育投入、研發投入、與科學技術的國

    際性;而發散面上則分為國家創新政策制定上的 Top-down 與Bottom-up 方式,並可由上述 Dodgson Mark 與 Bessart John(1996)提出的構面去討論。基於本研究在探討台灣與南韓創新發展模式的比

    較,因此國家創新的相似收斂與相異發散性也將為本研究的探討主

    軸。

    20

  •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為次級資料分析法以及比較研究

    法,亦即採用定性的探索性研究,以次級資料為主,搜集有關台灣與

    南韓的經濟發展狀況、創新發展歷程,以及創新發展相關研究期刊、

    論文等文獻資料,加以整理而成。再針對兩國創新發展狀況做比較研

    究,以文獻回顧之理論基礎加以分析探討,藉此獲得較客觀的結論。

    而本研究之架構,主要在基於相同經濟發展成就下的兩國,討論

    對經濟發展影響極深的國家創新,而在對於兩國的國家創新又將分為

    創新相似收斂特性與相異發散特性兩分類探討。相似向上主要依據聯

    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所提出追趕中經濟國家中所共有的關鍵因素去討論,以所提出之報告書的論點去驗證台灣與南韓是否也具有

    該相似特性,這些共通特性包括:

    教育水準上的進步 研究發展經費投入的提升 科學與技術研發上的國際化

    而相異發散特性上將以創新政策為主軸,以 Dodgson Mark 與 Bessart John(1996)所提出的模型,討論台灣與南韓在創新發展上的差異性,再將所得結果整理歸納,探討台灣與南韓在創新政策在制定上

    是偏向於 Top-down 或是 Bottom-up 的趨向,並依照所整理的資料歸納命題。而 Dodgson Mark 與 Bessart John(1996)所提出的模型為九個構面,本研究依照研究資料特性與國家屬性,將修改為六個構面,分

    別為:

    創業投資產業與創業家精神 技術移轉機構運作的效率 地區性與中央性的自主能力 專利活動的表現 科學基礎的強健度 產業政策實施狀況

    21

  • 本研究架構可用以圖 3-1 呈現: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相似經濟發展成

    就背景之兩國

    影響 探討

    科學與技術

    研發上的國

    際化

    教育水準

    研發經費

    Convergence Divergence

    創業投資產業 與創業家精神

    技術移轉機構 運作效率

    科學基礎

    產業政策實施狀況

    地區性與中央性的自主能力

    專利活動表現

    國家創新

    發展模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

  • 第四章 台灣與南韓經濟發展現況

    根據 Amsden (2001)、Amsden and Chu (2003)的研究,台灣與南韓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其實同屬於追趕中(Catch-up)的經濟,而且兩個國家近年來都在資訊通訊領域的生產製造都有相當突出的表現(林欣吾,2004)。而台灣與南韓在經濟發展的成就上,就平均每人 GDP 狀況而言,以行政院經建會 2005 年資料顯示,亞洲各國平均每人 GDP中日本為 35,592 美元,新加坡為 26,833 美元,香港為 25,620 美元,台灣為 15,291 美元,南韓為 16,306 美元,可以明顯看出在亞洲主要國家中台灣與南韓是最類似的。

    第一節 台灣、南韓與其他亞洲主要國家經濟發展比較

    除了在 2005 年的平均每人 GDP 資料上顯示台灣與南韓的相似之外,歷年來在亞洲主要國家中臺灣與南韓仍是經濟發展最相近的的國

    家,以下將以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的香港、新加坡,以及近年來發展迅

    速的中國大陸等國家,在平均每人 GDP 資料的歷年比較,如圖 3-1表示。

    圖 4- 2 亞洲各國 1997 年到 2005 年平均每人 GDP (GDP per capita)比較圖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度

    單位:美金

    台灣

    南 韓

    日 本

    新加坡

    香 港

    中國大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06)

    23

  • 由圖 3-1 更可以看出,在 1997 年到 2005 年之間,台灣與南韓的平均每人 GDP 在亞洲主要國家中最為相近,皆約介於在 10,000 美元到 15,000 美元之間。另外從 1998 年南韓接受 IMF 金援貸款以及經濟改革,使得南韓經濟復甦以後,台灣與南韓在平均每人 GDP 的差距上也越來越小,甚至在 2005 年南韓比台灣多的 1,000 美金左右。

    而在亞洲各主要國家在歷年的經濟成長率上,因為受國際情勢影

    響大,因此亞洲各國在各年度經濟成長率皆起伏不一,但若由圖 3-2所顯示的近五年經濟成長率之比較來看,台灣、南韓與新加坡在各年

    起伏狀況最為類似,然而隨著南韓經濟復甦穩定,以及台灣從 2001年負成長後的回穩,台灣與南韓在經濟成長率上亦越來越趨於類似,

    甚至在 2005 年台灣與南韓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 4.03 與 4.00,兩國只相差了 0.03 個百分點。

    圖 4- 3 亞洲各國 2001 年到 2005 年經濟成長率比較圖

    - 4.00 - 2.00 0.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年度

    單位:百分比

    台灣

    南韓

    日本

    新加坡

    香港

    中國大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06)

    除了 GDP 與經濟成長率之外,在經濟發展上國民所得分配情況也是相當具有指標意義,一般會以五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或是吉尼

    24

  • 指數表現,五等分位差距倍數為最高百分之二十家庭所得為最低百分

    之二十家庭所得之倍數。而在五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比較上,台灣

    與南韓仍是亞洲主要國家中最為相似的,圖 3-3表示了從 1988到 2004年間各國的五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可以明顯看出,台灣與南韓的

    數值長期間都非常相近,與其他國家比較後更可以看出台灣與南韓的

    相似程度。

    圖 4- 4 各主要國家五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比較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

    從上述與亞洲主要國家的比較後,可以更確定台灣與南韓在經濟

    發展上成就上的相似,以下便再分別對於台灣與南韓的經濟發展狀況

    作敘述分析,期對本文研究對象的背景更加了解,以幫助研究過程的

    了解。

    第二節 台灣經濟發展

    台灣經濟發展的階段,學者蔡學儀(2004)依時間劃分為「經濟重建時期」、「以農業為主之經濟時期」、「工業化與出口擴張時期」、

    「開放與自由化經濟時期」,以及「全球化與兩岸經貿往來時期」等

    4.844.814.784.764.70

    2.60

    10.20 9.80

    12.313.5

    14.615.7

    6.036.165.55

    6.39

    4.855.18

    5.425.51 6.07

    6.8

    5.06 5.0 5.55.95.435.165.265.355.45.63 5.545.7

    4.734.283.863.443.02

    10.108.

    8.508.48

    9.50

    8.75

    9.70 9.9010.44

    17.2 17.716.7

    12.8714.04

    15.2116.21

    10.09.0

    13.7

    14.6

    0

    5

    10

    15

    20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香港

    美國

    南韓

    台灣

    61

    11.48.5

    10.0

    20.9

    17.9 新加坡

    7.4

    日本

    25

  • 五個階段。若由湯明哲(2006)的分類,則可以更明確的劃分為五零年代的取代進口、六零年代的開始外銷與出口擴張、七零年代的十大建

    設、八零年代的科學園區以及九零年代的運籌中心。

    而台灣在經濟發展上的過程中,劉錦添(2001)指出具有以下五項經濟特色:

    1. 高度成長率的發展型態:過去五十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的表現相當耀眼,自 1950 年代以來,台灣的實質國內生產毛額以每年平均 8.1%的速度成長,每人實質國內生產毛額的平均成長率則維持5.7%,每人國民所得由 1951 年的 137 美元達到今日的 11,815 美元,台灣已成功的由開發中國家蛻變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2. 外貿導向與長期貿易順差:台灣是個地狹人稠的小島,可耕地面積不及全國三分之一,礦藏資源又極為匱乏,而本身海島型經濟

    的規模太小,無法仰賴國內市場導向的經濟發展,所以長久以來

    台灣就以對外貿易作為生存之道。

    3. 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根據 1997 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台灣中小企業家數佔總企業家數的 97.81%,出口產值佔總出口產值的48.77%,銷售額比重為 32.11%,而中小企業更提供了 78.44%的就業人口,因此其在台灣經濟社會的貢獻與重要性不言而喻。中

    小企業會成為台灣經濟體系的骨幹,係背後複雜的政治、經濟及

    文化等因素所造成。

    4. 台灣的明星工業:台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因為歷史的演變、國內民生需要、國際金融情勢轉變、國際分工比較利益的變化,使

    得向來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工業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發展重

    點,進而在不同時期有所謂「明星工業」的產生,五 O 年代至今的明星工業依序為紡織工業、石化工業、鋼鐵工業及電子資訊

    產業。

    5. 耗費資源的產業型態: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一些產業是相當耗費資源的,雖然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但

    卻破壞了台灣的環境與生態資源。以養猪業為例,毛猪為台灣傳

    26

  • 統之畜產,飼養歷史甚久,養猪業之經營管理及生產技術亦甚進

    步,自 1986 年以來其產值一直高居各農產品之首,但養猪卻嚴重污染河川,破壞水源;又如 1993 年以前台灣水泥工業的工業能源消費量皆佔製造業能源消費量的 8%以上,但每年的水泥工業生產總值約只佔工業產值的 0.6%到 1.01%之間,可見製造水泥消耗大量的電力及燃料。

    第三節 南韓經濟發展

    南韓的經濟發展過程,在經濟部研究發展委員會編製的國內外經

    濟情勢分析(2006)中提到,南韓是一個島國,國土狹小,天然資源並不豐富,在 1960 年代之前一直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低度開發經濟,然而韓戰結束後的南韓,在產業政策上一直師法日本,企圖藉由政府

    強力介入產業發展體系之運作,來快速達到趕超日本的目的。南韓的

    產業政策有其成功的一面,包括推動「出口導向」工業化經濟發展策

    略,1961~1996 年期間經濟以平均每年 8%之速度快速成長,終於轉型為現代化的工業國家。平均人均所得由 1961 年的 82 美元躍升為1996 年時的 12,197 美元,經濟規模亦由同期之 21 億美元激增為 5,574億美元。然而,南韓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亦曾兩度面臨經濟危機。

    第一次發生在 1974 年世界能源危機爆發後,南韓政府於 1970 年代極力扶植之造船、石化、汽車、鋼鐵等資本密集與重化工業在全球經濟

    景氣衰退時遭受重大衝擊之危機,所幸 IMF 適時金援 287 億美元始度過難關,經濟再度起飛。不過,南韓政府顯然並未記取此次經驗的

    教訓,介入產業發展的本質未變,對於大企業集團之扶植甚至變本加

    厲,使得二次能源危機及國際利率翻揚、美元走升時期,這些高度舉

    債經營的資本密集產業,幾乎面臨財務週轉之困境。1997 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南韓經濟幾乎全面崩潰,汽車、鋼鐵及造船等主力產業

    之出口劇減,企業不當的財務槓桿操作,使得外債一度攀高至 1,168億美元,1998 年經濟成長並創下負 6.85%,失業率高達 6.84%之歷史紀錄,幸賴 IMF 再度適時提供 583.5 億美元之金援貸款,並在 IMF之指導監督下,展開金融改革及企業重整,同時通過「外資促進法」,

    放寬對外資進出之管制及大幅開放外資投資之產業領域,允許外資併

    27

  • 購其金融機構,並在國際利率走跌及景氣復甦的帶動下,經濟再度起

    飛。

    改革後的南韓經濟恢復高度成長、進出口及投資活絡、工業生產

    劇增,失業問題趨緩;外匯存底則由 1997 年最低時之 88.7 億美元激增至 2005 年 12 月 15 日之 2,100 億美元,人均所得於 2003 年再度回復到東亞金融危機前之水準。改革期間,南韓之產業及貿易結構均出

    現重大之調整,此除了與國際經濟大環境有關外,亦與南韓的產業政

    策調整有關。

    28

  • 第五章 國家創新相似性探討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在 2005 年的報告書“Capability building for catching-up”中,主要在討論追趕中經濟國家中所共有的關鍵因素,在其研究報告中就包含台灣與南韓等的追趕中國家在科技知

    識的促進上,雖然有許多不同的途徑去提昇國家競爭力,如政策、文

    化、資源等,然而該報告發現這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具有共通特性,這

    些共通特性包括:

    教育水準上的進步 研究發展經費投入的提升 科學與技術研發上的國際化

    本章主要在基於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所提出的追趕中經濟之共通特性,以下將分別分析台灣與南韓在該三項特性的近年發展

    狀況,討論並撿視台灣與南韓在國家創新上在該三項共通特性上是否

    也相似。

    第一節 教育水準

    台灣與南韓在教育水準上的提昇皆有長久的努力,以下將分別簡

    介台灣與南韓的教育學制、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以及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比率分別分析。

    5.1.1 教育學制

    台灣的教育學制可參見圖 5-1-1,台灣的義務教育為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共九年,國民中學後由升學者自行選考高級中學、高級職業學

    校或五專的高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分為四年制的一般大學(醫學系則為 7 年)與四技、以及五專的四、五年級,以及高級職業學校升學的二專與二技,碩士班與博士班的入學資格則為上述高等教育畢業

    生。

    29

  • 圖 5-1- 1 台灣教育學制圖

    資料來源:教育部

    南韓的教育學至可見圖 5-1-2,南韓的義務教育包括初級學校與中學校,義務教育年限為 9 年,高等教育包括 3 年制的普通高等學校與職業高等學校、4 年制的大學(醫學院等部分專攻者 6 年)與教育大學、及 2 年制或 3 年制之專門大學進行。而研究所是以大學、教育大學及以成人教育機關之產業大學等畢業者為對象,設有 2~2.5 年之碩士課程與 3 年之博士課程。而放送.通信大學、產業大學、技術大學(夜間大學)、高等技術學校、放送.通信高等學校則為成人教育的範疇,是供成人與在職者繼續進修的教育機關。

    30

  • 圖 5-1- 2 南韓教育學制圖

    資料來源:教育部

    5.1.2 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

    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代表該國在教育投入上「量」的表現,可以比率的方式做國際上不同國家的比較。台灣與南韓在教

    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的表現上如圖 5-1-3 所示,台灣與南韓歷年的趨勢上呈現明顯的差異,台灣自 1993 年到 2005 年是以負向發展,而南韓則是呈現歷年正向成長的趨勢。而 2003 年之前台灣的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都是大於南韓,至 2004 年起開始被南韓超前,

    31

  • 2005 年台灣的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是 6.07%,而南韓為6.3%。相對上南韓在歷年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是逐年正向成長的趨勢,從 1993 年的 4.9%,到 2005 年已經達到 6.3%,平均成長比率為 2.39%。

    圖 5-1- 3 台灣與南韓 1993-2005 年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

    4.9 4.8 4.85.1

    5.55.7

    5.3 5.45.7 5.7

    6.46.2 6.3

    7.146.92

    6.686.836.696.346.36

    5.78

    6.336.566.45

    6.156.07

    3

    3.5

    4

    4.5

    5

    5.5

    6

    6.5

    7

    7.5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年

    %

    南韓

    台灣

    資料來源:台灣教育部;南韓教育部

    而台灣與南韓在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與其他國家比

    較,根據教育部 2006 年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中指出,OECD 國家在 2002年與 2003年的各國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上最高為美國,分別為 7.5%與 7.2%,而日本為 4.7%與 4.8%較低,而 OECD會員國之平均分別為 5.8%與 5.9%,台灣為 6.56%與 6.45%,南韓為5.7%與 6.4%,台灣南韓與 OECD 國家之平均相似,但仍較高於 OECD國家之平均值。見圖 5-1-4。

    32

  • 圖 5-1- 4 OECD 國家 2002-2003 年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

    4.8

    7.5

    5.9 6.16.3

    5.35.1

    4.7

    6.1

    5.0

    5.8

    6.8

    4.7

    7.2

    5.9 5.9 6.1

    5.34.9 4.9

    6.4

    5.1

    6.0

    6.8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日本

    美國

    加拿大

    英國

    法國

    德國

    義大利

    西班牙

    比利時

    荷蘭

    澳大利亞

    紐西蘭

    國家

    %

    2003年

    2002年

    資料來源:教育部 2006 年教育統計指標

    5.1.3 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比率

    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比率可以代表一國在教育「質」的表現,

    可看出該國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若該國受高等教育比率越高,則

    該國在創新研發上擁有越強的人力基礎,因此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

    比率可常被用來討論教育水準的指標。通常「高等教育」是指大學以

    上的教育程度,但由於台灣與南韓的學制不同,因此在「高等教育」

    的定義上也有所差異,本文於之前已有簡介台灣與南韓的教育學制。

    而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比率之定義,是以該國總人口中當年度於高

    等教育體制中註冊入學人數占全國總人口比率去衡量。

    33

  • 台灣與南韓在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比率如圖 5-1-5 所表示,雖然兩國皆是呈現歷年遞增的趨勢,不過南韓於歷年都是領先台灣,南

    韓在 2005 年的比率為 7.35%,而台灣為 5.69%,在 1990 年到 2005年的平均比率上,南韓為 5.97%,台灣為 4.26%,大致上南韓都是領先台灣 1.5 到 2 個百分比之間,表示南南韓家人口中高等知識份子比率較台灣多,對於國家研究發展上較台灣有優勢。

    圖 5-1- 5 台灣與南韓之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比率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年

    %

    南韓

    台灣

    資料來源:台灣教育部;南韓教育部

    而台韓在與其他主要國家的比較上,根據教育部 2006 年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的資料,各國在 2003 年與 2004 年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的比率如圖 5-1-6 所示,南韓是領先於各國,次之是分別為5.65%與 5.77%的美國,台灣與美國比例相近,也是約落在 5.6%上下,澳大利亞與紐西蘭則接近於 5%左右,其他國家則搭多落在 2.5%到4%的區間中,而最近崛起的印度與大陸則只有 1.0%到 1.5%之間,高等教育人數占總人口比率較少。

    34

  • 圖 5-1- 6 主要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比率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

    2003年 5.62 1.16 3.12 7.44 3.45 2.99 1.06 5.65 3.84 3.55 3.32 3.25 2.83 2.53 5.06 4.88

    2004年 5.67 1.49 3.17 7.39 3.53 2.81 1.11 5.77 3.73 3.58 3.42 3.33 2.92 2.63 5.04 4.49

    台灣中國

    大陸日本 南韓 泰國

    菲律

    賓印度 美國 英國 法國

    義大

    利荷蘭

    奧地

    利瑞士

    澳大

    利亞

    紐西

    資料來源:教育部 2006 年教育統計指標

    第二節 研究發展經費投入的提升

    研發經費投入代表著一國在國家創新的投入指標,文獻中常以 R&D 支出為投入面指標或代表創新能量的指標(Griliches, 1990, 1998; Hausman et al., 1984;Hitt et al., 1997),特別是在高科技產業(Duysters and Hagedoorn,2001;Henderson and Cockburn, 1994)。

    本研究在台灣與南韓研發支出的比較上,主要以全國性研發支出

    以及研發支出類型去分析。全國性研發支出將比較全國境內研發支出

    (Gross Domestic Expenditure on R&D, GERD)與全國境內研發支出佔GDP 百分比(GERD as a percentage of GDP)分別討論,主要在比較台灣與南韓在全國 R&D 支出上的程度,並輔以其他主要國家一起比較;研發支出類型則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或技術發展,分析其在

    研發支出上運用的結果。研發經費投入的各個分析指標構面可以表

    5-2-1 表示:

    35

  • 表 5-2- 1 研發經費投入分析指標構面

    討論構面 全國性研發支出 ‧ 全國境內研發支出

    ‧ 全國境內研發支出佔 GDP 百分比

    研發支出類型 ‧ 基礎研究 ‧ 應用研究 ‧ 技術發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2.1 全國性研發支出

    由於進行國際評比時,必須在資料分類上與定義上採取一致性的

    標準,OECD國家已有一致性基準的數據,可直接引用其公開之數據,本部份資料來源主要是來自於 OECD “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然而台灣並非OECD會員國,因此台灣的資料主要來自國科會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與台灣經濟研究院相關資

    料庫等,且藉這些主要研究單位的資料,可以避免在國際研發經費的

    比較上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 PPP)折算後的偏差。

    台灣與南韓歷年的研發支出上如圖5-2-1,除了南韓在1998年剛歷經財務危機而減少研發支出外,其他年份皆是歷年增加,綜觀之下南

    韓的研發支出規模為大於台灣,以2004年而言,南韓的研發支出為28,288.4百萬美元,而台灣為15,089.7百萬美元,差距約為13,198.3百萬美元。然而就1996年到2004年之歷年研發支出平均成長率而言,台灣則是大於南韓;台灣與南韓分別為是10.34%與8.35%。

    36

  • 圖 5-2- 1 台灣與南韓 1996-2004 年歷年研發支出

    .

    5 000.

    10 000.

    15 000.

    20 000.

    25 000.

    30 00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百萬美元購買力

    平價

    Uni

    t:M

    illio

    n cu

    rren

    t PPP

    $

    台灣

    南韓

    資料來源: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2006/1, OECD。2006年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而在主要國家歷年的研發經費比較上,除了台灣與南韓,本研究

    亦納入已開發國家美國、英國與日本,以及開發中國家中國、新加坡

    與愛爾蘭以共同比較,藉此探討台灣與南韓在研發經費上的相對狀

    況。由圖5-2-2可看出,美國一直都是在國家研發經費支出規模最大的國家,相較於美國,第二名的日本也無法達到美國的一半。而中國

    大陸的研發支出則是歷年快速增加,反而是英國的研發支出則較少,

    甚至在中國之下。

    37

  • 圖 5-2- 2 主要國家歷年的研發經費

    資料來源:M s, 2006/1, OECD。2006年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可了解各國研發活動的規

    模,但研發活動規模與國家大小有關,因此國際上在研發經費的比較

    上,

    要國家研發經費占 GDP 比率上,以圖 5-2-3 來看,日本反而超越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