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37
195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陳學然 一、太炎與他的那個時代 章太炎 (1869-1936) 是一位曾在政壇、學林產生重要影響力的「有學問的革命 家」(魯迅語)。太炎本名「炳麟」,後改為「絳」,別號「太炎」而以號行。這不難 讓人看見他是因為景仰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之行事為人,有此效法之志,爾後才有 改名之行 1 查章太炎生前曾先後擔任光復會會長、孫中山的總統府樞密顧問、護法軍政府 祕書長、中華民國聯合會會長、共和黨副理事長以及袁世凱總統府高等顧問等職; 同時間,也曾先後任《時務報》、《蘇報》撰述,創辦及主編《民報》、《大共和日報》、 《制言》半月刊等具時代影響力的刊物。太炎透過《蘇報》、《民報》,以極其淵博湛 深的國學素養輔翼逐滿革命運動,也以革命派發言人與宣傳家的姿態向張之洞或康 有為、梁啟超等保皇派發起挑戰,在晚清知識界掀起思想革命。 直接形成太炎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地位的,除其「國學大師」身分外 2 ,與他 本文係香港特區政府研究資助局 (RGC) 撥款資助項目《章太炎與域外之學:明治日本的作用及影 響》(GRF Project No: 140511 [City U: 9041691]) 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 陳學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助理教授。 1 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上冊,頁 2另按:顧炎武本名為「絳」,因敬仰文天祥的門生王炎午的忠貞品格,故更名「炎武」。章炳麟又 因為敬仰顧氏的忠貞品格,故更名為「絳」,再取號「太炎」。 2 章太炎以「國學大師」聞名於世,曾舉辦了多次國學演講,但最為人注目的莫過於以下四次:第 一次是 1907 年創設於日本東京,歷三年,1910 年停辦;第二次是 1913 年至 1916 年被袁世凱幽 禁北京錢糧胡同;第三次是 1922 4 月至 6 月應蘇州教育會邀請設壇講國學;第四次是 1935 在蘇州開辦的章氏國學講習會,更發展成辦校形式講學,規模為歷次之冠,也更見組織與系統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Jul-2020

6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 195 ‧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陳學然*

一、太炎與他的那個時代

章太炎 (1869-1936)是一位曾在政壇、學林產生重要影響力的「有學問的革命

家」(魯迅語)。太炎本名「炳麟」,後改為「絳」,別號「太炎」而以號行。這不難

讓人看見他是因為景仰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之行事為人,有此效法之志,爾後才有

改名之行1。

查章太炎生前曾先後擔任光復會會長、孫中山的總統府樞密顧問、護法軍政府

祕書長、中華民國聯合會會長、共和黨副理事長以及袁世凱總統府高等顧問等職;

同時間,也曾先後任《時務報》、《蘇報》撰述,創辦及主編《民報》、《大共和日報》、

《制言》半月刊等具時代影響力的刊物。太炎透過《蘇報》、《民報》,以極其淵博湛

深的國學素養輔翼逐滿革命運動,也以革命派發言人與宣傳家的姿態向張之洞或康

有為、梁啟超等保皇派發起挑戰,在晚清知識界掀起思想革命。

直接形成太炎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地位的,除其「國學大師」身分外2,與他

本文係香港特區政府研究資助局 (RGC)撥款資助項目《章太炎與域外之學:明治日本的作用及影響》(GRF Project No: 140511 [City U: 904169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陳學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助理教授。1 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上冊,頁 2。 另按:顧炎武本名為「絳」,因敬仰文天祥的門生王炎午的忠貞品格,故更名「炎武」。章炳麟又

因為敬仰顧氏的忠貞品格,故更名為「絳」,再取號「太炎」。2 章太炎以「國學大師」聞名於世,曾舉辦了多次國學演講,但最為人注目的莫過於以下四次:第一次是 1907年創設於日本東京,歷三年,1910年停辦;第二次是 1913年至 1916年被袁世凱幽禁北京錢糧胡同;第三次是 1922年 4月至 6月應蘇州教育會邀請設壇講國學;第四次是 1935年在蘇州開辦的章氏國學講習會,更發展成辦校形式講學,規模為歷次之冠,也更見組織與系統

Page 2: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196 ‧

在晚清革命事業中曾有七被追捕、二度入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的政治經歷甚有關

係3。闡明之:政治經歷成就的革命氣節為他贏得民族英雄的大名,這名氣則又使

其熱衷宣揚、賴以輔翼革命運動的國學更具吸引力與感染力。易言之,深厚國學根

柢,使其革命言論在宣揚民族大義、掀動革命情緒上更具效力。

既是革命黨人,又是太炎門生的汪東曾如此評述乃師:「尤其太炎的文辭淵雅,

立論以經史為根據,這樣就使當時的士大夫階級在思想上發生了很大震動。」4又

說:「大家覺得學問這樣高深的人也講革命,再配合他在東京講學,收了不少門人,

影響是很大的。」5學與行結合,再加上社會思潮轉變,共同迸發太炎國學思想的

影響力。有言謂:

作《訄書》之章氏者,即餘杭太炎先生也!先生為國學界之泰斗,凡能讀先

生書者,無不知之。今先生避地日本,以七次逋、三年禁獄之後,道心發

越,體益加豐。是天特留此一席以待先生。而吾人之欲治國聞者,乃得與此

百年不逢之會……先生之學如彼,其為人昭然如日月。如此,則吾所謂昌明

之當屬之何人者?則先生亦實未見其有。6

對自己的巨大革命功績,太炎自認不諱且引以為傲。在他看來,透過研究國學、講

論國學而鼓動種族革命思潮,這種革命宣傳力量才是辛亥革命得以成功的最大因

素。他在晚年 (1933)的一場演講裏再次申明這個早已存在的看法,認為同盟會三

大派系中,孫中山的興中會號召力只限於南洋華僑,黃興的華興會號召力只限於沿

海會黨,兩者皆對「國內文學之士則未能生影響」,只有他任會長的光復會才能在

化。上述四次國學演講的情況與影響力,時人均多有記載,此處不多贅言。要指出的是,章太炎的國學大師身分的確立及其吸引時人景從的原因不外乎:淵博深湛的國學素養和雅奧文章、革命

家的身分與時代批判者的角色。3 「七被追捕、二度入獄」之說乃據章太炎的《自述學術次第》。目前研究多依循魯迅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所說的「七被追捕、三入牢獄」。由於魯迅的「三入牢獄」之說本無充分論證

之故,而目前學術界也缺少有力的相關考述,故本文現階段仍然認為太炎本人親自述說的資料較

為可信。4 汪東:〈同盟會和《民報》片斷回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年),頁 24。

5 同前註,頁 25。6 國學講習會發起人:〈國學講習會序〉,章太炎主編:《民報》第 7號(東京:民報社,1906年 9

月 5日)。

Page 3: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功。遂強調曰:「自余主筆《民報》,革命之說益昌,入會之士益眾,聲勢遂日張。」7

並又曾如此說:「時炳麟方出繫,東避地日本,作《民報》以相應。士大夫傾心光

復自此始。」8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太炎對自己在辛亥革命所作的貢獻,其實自

評極高,直指知識分子文化圈傾心光復的革命熱情出於其本人功勞,高調表明其宣

傳工作才是促使革命成功的關鍵。認同章太炎崇高歷史地位與巨大影響力的後世學

者,大多認同他的這番自評;一些學者甚至稱其為足與孫中山般同享國父稱譽9。

要言之,後世對太炎自述革命功勳之態度縱或不一,但未曾否認其人於中國近

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辛亥革命雖然已逾一百年,但章太炎其人其學的歷史意義仍未

得到恰如其分的肯定,深廣的研究仍有待於未來。

二、太炎與現代中國知識群體

太炎在政壇、學林的角色與身分,基本上已見於上述介紹。關於他的學術影響

力,本文認為還可以再略為論述一下。圍繞在晚年太炎身邊的一群門生後學,不少

都是於五四前後冒起而影響著現代學術思想史發展的人,而他們後來大都享負盛

名。從他們的陣容看來,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太炎生前的學術地位以及一窺其門庭

之盛。以下僅舉一份見於太炎創辦刊物所登載的公開名單10,即能大概瞭解太炎公

開認可的入室弟子陣容:

1.吳承仕、2.汪東、3.黃侃、4.曾道、5.朱希祖、6.景耀月、7.錢玄同、8.馬

裕藻、9.周作人、10.潘承弼、11.馬根質、12.馬宗薌、13.黃雲鵬、14.沈

兼士、15.繆篆、16.黃紹蘭、17.孫至誠、18.馬宗霍、19.徐震、20.潘芝

龕、21.王廣慶、22.李崇元、23.邵祖平、24.姜寅清、25.王頌平、26.許壽

裳、27.戴增元、28.鄭偉業、29.金震、30.李希綱、31.朱學浩、32.王謇、

7 章太炎:〈民國光復〉,馬勇編:《章太炎講演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 183-185。

8 章太炎:〈黃晦聞先生墓誌銘〉,黃節:《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64年),頁 22。

9 汪榮祖在《章太炎研究》一書裏直指他有資格與孫中山同享國父之譽。見氏著:〈章炳麟與中華

民國〉,《章太炎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1991年),頁 294-295。10 名單見章太炎主編:《制言》第 1期(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1935年 9月),頁 2。

Page 4: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198 ‧

33.汪柏年、34.李希泌、35.徐澄、36.錢紹武、37.孫世揚、38.王乘六、

39.葛豫夫、40.嚴慶祥、41.吳契寗、42.施福綬、43.沈延國、44.諸祖耿、

45.龍沐勳。

一九三五年太炎意欲開辦「章氏國學講習會」,繼續其「以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國

學人才為宗旨」(〈章氏國學講習會簡章〉)的教育理想,上述名單所列的一群新舊

弟子便以「章氏國學講習會發起人」的名義刊登廣告,替乃師張羅籌畫,或負責行

政事宜、或負責授課事宜,足見其門庭之盛。再以影響現代學術史甚巨的新文化運

動而言,無論是其發動者、支持者,還是反對者、中間折衷者,都曾蒙受太炎學說

的培植灌溉之恩11。正如太炎後人所言:

五四前後新舊文化創導者錢玄同、黃季剛、汪東、魯迅、周作人、馬裕藻、

沈兼士、朱逖仙、馬敘倫、許壽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辛亥後被袁世

凱幽囚北京時期,也一度再開章氏國學講習會,培養了吳承仕、金毓黻……

等大學者,當時年輕的學者顧頡剛與毛子水等,每晚去共和黨本部聽太炎講

國學……。12

這組名單對說明太炎學說思想影響力無疑有一定說服力,一群藉新文化運動「暴得

大名」的人一度折衷於太炎學說,確使太炎學說額外引人注意。再回望初期北京大

學(1915年至 1930年期間)文、史、哲三系以及研究所國學門,皆為太炎門生掌

控,而太炎之著作在一九一五年前後一段時間也成為北大文科生的重點閱讀教材13。

深受太炎學說思想影響的,不只是太炎門人教導下的北大學生,還有後來取締

太炎門生掌控北大的「英美派」代表胡適。他也是其中一位深受太炎著作啟發的人,

直言不諱自己在中國學術思想界賴以站穩腳根的那部《中國哲學史》是得益自太炎

的《國故論衡》。他還讚譽此書說:

這五十年中著書的人沒有一個像他那樣精心結構的;不但這五十年,其實我

們可以說這兩千年中只有七八部精心結構,可以稱做「著作」的書—如《文

11 有關研究可詳見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硏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硏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

討(1922-192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系,1999年);桑兵:《晚淸民國的國學硏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 章念馳:《滬上春秋—章太炎與上海》(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頁 96。13 陶希聖:《北京大學預科》,參引自陳平原、夏曉虹編:《北大舊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

年),頁 188-195。

Page 5: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9 ‧

心雕龍》、《史通》、《文史通義》等—其餘的只是結集,只是語錄,只是稿

本,但不是著作。章炳麟的《國故論衡》要算這七八部之中的一部了。14

不只如此,胡適領軍的整理國故運動,其名稱與章太炎也不無關係。他曾指出:

「自從章太炎著了一本《國故論衡》之後,這『國故』的名詞,於是成立。」15相

同之見,還可見諸胡適門下弟子毛子水及顧頡剛。毛氏說:「章君雖然有許多地

方,不免有些『好古』的毛病,卻是我們一大部分的『國故學』,經過他的手裏,

才有現代科學的形式。」16顧氏曾經說:「整理國故的呼聲始於太炎先生,而上軌

道的進行則是發軔於適之先生的具體計畫。」他甚至因感戴章氏為反駁康有為而發

的反孔教言論而一度發願成為章氏忠實信徒17。胡、毛、顧之說均道出整理國故運

動或古史辨運動與太炎國學思想有一定淵源。當代新儒家唐君毅曾經這樣說:

在我開始讀中學的時候,那時講甚麼整理國故,考據歷史,說甚麼疑古,這

些都是從章太炎先生的觀念傳下來的。18

這些都讓我們瞭解到新舊派學人均曾一度折衷於太炎學說,得知他與現代中國學術

發展史的緊密關係。職是之故,欲瞭解中國現代學術之轉型,太炎學術思想研究將

會是一個不錯的平臺。藉著這個平臺,將能對清末民初以來中國學術思想界對西方

文明的迎拒問題有個聚焦點。

此外,太炎多元而複雜的思想,特別是對現代性—「西方文明」的迎拒或選

擇性批判19,對白話文的鄙夷和堅寫古文僻字的學術個性等等

20,又使他在五四時

14 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收入《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頁 123。15 胡適:〈研究國故的方法〉,《史學探淵—中國近代史學理論文編》(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1年),頁 683。16 毛子水:〈國故和科學的精神〉,《新潮》第 1卷第 5號(1919年 5月),頁 739。17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收入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顧頡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頁 419-515。

18 唐君毅:〈民國初年的學風與我學哲學的經過〉,唐君毅全集編委會主編:《唐君毅全集‧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頁 374。該文 1979年 2月 12日首刊於《華僑日報‧人文雙週刊》。

19 相關論述詳見汪榮祖:〈章太炎對現代性的迎拒與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41期(2003年 9月),頁 145-180。

20 陳學然:〈章太炎堅寫古文古字的原因探析〉,黃坤堯主編:《香港舊體文學論集》(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8年),頁 328-342。陳學然:〈章太炎的白話文立場探析〉,《人文中國學報》

Page 6: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00 ‧

期與以胡適為代表的趨新群體產生思想隔閡,其學術中心位置隨後也被在新文化運

動興起的後輩所取代。然而,胡適的整理國故運動也罷,顧頡剛的古史辨運動也

罷,都自稱受到太炎學思影響。由是,如要認識晚清以來知識分子與五四青年存在

的思想連續性或斷裂性的實質內容,我們在章氏及其周邊人物的研究中確能找到不

少值得探討的例子。此外,五四是在何種歷史語境中形成,或者是,它如何推進中

國學術的現代化?這些同樣可在章太炎的研究中找到不少可資借鏡的解說。

三、章學研究:從國內到國外

太炎之學術思想、政治活動既曾產生如上所述的時代影響力,則其人其學廣受

後來研究者注意也就不讓人感到奇怪。在眾多研究成果中,不得不先提到的就是章

太炎的年譜整理工作了。關於他的生平事蹟或人物個性,可直接參考他親撰的《太

炎先生自定年譜》。此外,湯志鈞編著的《章太炎年譜長編》(1979),謝櫻甯的《章

太炎年譜摭遺》(1987)以及太炎晚年門生姚奠中編著的《章太炎學術年譜》(1996)

等書,對認識太炎其人其學均有大量參考價值。當中,尤以湯氏編著的資料最為翔

實可觀。

近於年譜性質的傳記也有重要參考價值,包括:許壽裳的《章炳麟》(1946)、

沈延國的《記章太炎先生》(1946)、朱仲玉的《章太炎》(1963)、張玉法的《章炳麟》

(1978)、湯志鈞的《章太炎傳》(1979)、熊月之的《章太炎》(1982)、王有為的《章

太炎傳》(1984)、陸榮樁的《章太炎》(1993)。不過,姜義華的《章炳麟評傳》是

目前為止最為翔實的章太炎研究專著。前後七七五頁的長篇巨制共分為三大篇章:

甲篇紹述革命家形象的章太炎,詳細論述了太炎從反清革命到主張聯省自治和奮起

抗日救亡的政治生命。乙篇探究被稱為思想家與學者的章太炎,闡釋其著作旨歸和

重要學術觀點。丙篇討論主題是「時代精英群體中的章炳麟」,從他與康有為、孫

中山的關係論及與一眾門生後學的師友交誼,最後的壓卷之作就是〈章炳麟與魯迅

及國學講習會諸學子〉。姜著稱得上是鉅細無遺地交代章太炎其人其學,以及他在

清末民初不同時代的生命遭際。因此,該書可以看作是國內章太炎研究的代表作之

一。

第 15期(2009年),頁 345-378。

Page 7: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01 ‧

上述各書的描述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承襲魯迅的觀點,並且是在演繹其論的框

架下闡揚「有學問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形象。這類著作以貫通手法和宏觀視野,結

合傳主的學術主張及其所身處的時代背景,使傳主在歷史發展脈絡中的立體形象得

以展示出來,不但能為非專業的讀者提供歷史資訊,同時對章學研究者而言,也有

一定的史料援用價值。異於這些專著作者,以下一些曾寫過數篇研究章氏文章的學

者,他們的相關成果很值得注意;分別是侯外廬21、李澤厚

22、朱維錚等人

23。他

們的部分章太炎研究是在席捲全國的批林批孔的時代氛圍中進行的,並使章太炎因

與魯迅的師徒關係而師憑徒貴,進而成為新時代裏用以「打鬼」的鍾馗,以法家代

表人物的形象批判儒家和傳統文化的專制主義、封建主義、權威主義和復古主義。

太炎在清末猛烈抨擊「站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對立面的那些尊儒反法小丑」言行在

新時代「尊法反儒」運動中同樣「令人神旺」24。

21 侯外廬參與編寫的文章有〈章太炎早期的政治觀點和學術思想〉,見氏編:《中國思想史綱》(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另於 1944年以馬克思史學觀點研究章氏的長文〈章太炎的科學成就及其對於公羊學派的批判〉,見氏著:《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章太炎基於「分析名相」的經史一元論〉,見氏著:《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下)》(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年);〈章太炎早期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及其哲學觀點〉,見氏編:《中國近代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22 李澤厚的研究文章有〈章太炎剖析〉(《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李氏注意到章太炎思想的獨特性與現代性,觀察到章氏反資本主義的思想特質,並批評章氏「反對

資產階級的經濟和文化,則不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有關論述有其失諸片面之處,使章氏帶有鮮

明的頑固、保守色彩,而強調太炎排拒資產主義的觀念也許更能反映作者本身的時代意識。(原

文發表於 1978年第 3期的《歷史研究》)23 朱維錚分別寫有〈《訄書》發微〉、〈《國故論衡》校本引言〉、〈章太炎與王陽明〉(三文均見於《求索真文明》)、〈章太炎怎樣看「平等」〉、〈章太炎不喜歡王陽明〉(二文見於《壼裏春秋》)、〈《民報》

主編章太炎〉(見於《音調未定的傳統》)、〈關於早年章太炎—章太炎著作按語一束〉、〈關於晚

年章太炎〉(見於《走出中世紀》)。24 在 1970年代的批林批孔、尊儒反法運動中,諸如〈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場階級大戰—讀章太炎

《商鞅》〉、〈革命的號角、反儒的檄文—讀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等的文章紛紛出籠,

太炎為新時代的尊法反儒先鋒,成為馬、列、毛思想在中國發展的開路者,他的思想也能夠成

為新時代政治思想發展的取資—「章太炎這篇文章,猛烈地抨擊了反動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

思潮,打擊了尊儒反法逆流,……今天,我們必須抓緊抓好上層建築領域裏的革命,堅持無產

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以上文獻均見自駐雲南空軍戰勤一連理論組、雲南民族學

院語文系編譯:《章太炎著作選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76年),有關引文轉錄自頁77-78,正文所援引的則見於頁 98。

Page 8: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02 ‧

要之,三氏之章學研究,大體上不離於這樣一個以階級鬥爭為指導思想的時代

背景,與當時的學界、社會乃至國家政治發展的需要等等有直接的關係。章太炎其

人其學正是在這一思潮下受到學界內外注意25。事實上,朱維錚所參與的《章太炎

全集》點讀、編輯等出版工作,也可以看作是承接有關餘緒而有。

再具體一點來說,三氏中位屬前輩的侯氏,較早深入分析太炎的釋、道哲學思

想、科學唯物主義思想,清晰表明其馬克思史學家觀點,在高度肯定太炎學術的總

體貢獻的同時,也不忘指陳其小資產階級思想之先進性、落後性、軟弱性和動搖

性。朱維錚的相關研究頗能以幽默、活潑的文字體現章太炎的生命情調,體現研究

者本身的思想個性,使章太炎的學術更為異彩紛呈。相對於侯、李而言,朱的研究

無疑較為鬆散,且未如他的同事姜義華般全面彰示太炎的思想體系。但朱的短小精

悍文章,往往機鋒盡露,為讀者提供精闢的章太炎閱讀視角,並單刀直入地揭示學

界的章太炎研究得失問題。就後者而言,有關觀察對我們審視太炎研究史時猶有禆

益。譬如說,太炎自視甚高的《國故論衡》—「較陳蘭甫《東塾讀書記》過之十

倍,必有知者,不煩自詡也」,但這麼一部鉅著一直以來卻甚少得到學界深入研究

的現象,引起朱維錚的注意。他不諱言指出:「然而八十五年過去了,這部著作卻

很少得到認真的研究,有的所謂研究著作就此書大發議論又恰好反證作者根本讀不

懂原著。」26這一批判可謂擲地有聲。

不過,解析上述現象形成的原因,除了歸咎章氏本人述學文辭過於艱深外,當

然只能更自責作為後學的我們在學養上的不足。不過,朱氏之觀察是否準確,亦有

可議之處。質言之,過去大半個世紀似乎並沒有學者敢於對《國故論衡》「大發議

論」;朱氏雖注意到《國故論衡》未獲認真研究的現象,但可惜他本人終其一生也

沒有身體力行地進行研究。不過,我們在此不得不提的倒是龐俊、郭誠永的工作,

他們詳細疏證了《國故論衡》,對後學瞭解這部鉅著無疑居功厥偉27。

25 譬如說,這段時期湧現了不少章太炎研究或宣傳、普及意味濃厚的太炎文選譯注。就後者而言,便有 1976年駐雲南空軍戰勤一連理論組、雲南民族學院語文系編譯的《章太炎著作選注》。另外,北京永定機械廠工人理論組、北京市政二公司理論組、北京鐵路局裝卸機械廠工人理論

組、北京長途電信局注釋小組聯同北京高校理論組組成的《法家著作選讀》編輯組也在 1976年出版了《章太炎著作選注》,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26 朱維錚:〈《國故論衡》校本引言〉,《求索真文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頁 292。27 章太炎撰,龐俊、郭誠永疏證:《國故論衡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Page 9: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03 ‧

至於朱維錚的章學研究評議,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學界一直存在重早年

太炎,而輕其晚年之研究的情況。他坦言,很多指斥晚年太炎在政治、學術上的思

想退化的言論是不符合實際的,其中也論及時人不加區分地把魯迅個人對於章太炎

的某些判斷「當作終審裁決」的謬誤,彰顯出活躍於政、學二界,及時刻關懷國是

的晚年章太炎。三氏中,在後來公開宣稱「告別革命」的李澤厚,對章氏學術表現

較多的批判性,但總體上還是推崇多於批判、肯定多於否定。要之,三氏或長或短

的論文,有其針對性和創闢價值,呈現鮮明的時代特色。

上文主要介紹了國內學者的章學研究,但在海外,章太炎其人其學同樣吸引不

少學者傾注大量心血研究。在眾多研究課題中,過去學者最感興趣的莫過於章太炎

排滿革命事業及其民族主義思想關係。撇除國內學者的大量研究不談外,國外學者

也有不少相關研究;其中,日本學者小野川秀美早於一九五四年發表的〈章炳麟の

民族思想〉,可以說是第一篇最具分量的研究成果28。及後,芬蘭的高歌 (Kauko

Laitinen)由博士論文改編成書出版的 Chinese Nationalis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Zhang Binglin as an Anti-Manchu Propagandist (1990)是另一部專門研究。與高歌同

樣觸及太炎作為排滿革命宣傳家題旨的中文專書著作裏,可參考周佳榮由碩士論文

改編出版的《蘇報與清末政治思潮》(1979),是書雖非太炎研究專著,但涉及內容

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研究章太炎學術思想與現代中國學術轉型關係的著述,是章氏研究乃至民初學

術研究領域的另外一個重要課題。在相關研究文獻中,陳平原的《中國現代學術之

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1998)無疑是其中一部具創闢意義的著作。作者

注意到以胡適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與章太炎學術的連續性問題,並試圖彰顯太

炎這位國學大師的學術現代性與思想實踐特色,為太炎學說在民初學界具備怎樣的

影響力提出不少洞見。不過,其中也有一些值得我們在未來繼續深入探究的地方,

特別是在肯定章氏與民初趨新學者的連續性的同時,進一步研究太炎與以胡適為中

心的「五四」—或者是與以五四中心主義建立起來的現代學術史所存在的「斷裂

性」問題。

除陳平原外,還有三位學者的專著雖然不是開宗明義談「現代學術之建立」,但

28 小野川秀美:〈章炳麟の民族思想(上)〉,《東洋史研究》第 13卷第 1-2號(1954年 4月),頁59-76。續見於《東洋史研究》第 13卷第 3號(1954年 8月),頁 201-220。

Page 10: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04 ‧

對學界在未來繼續相關研究時仍有一定參考價值,分別是王汎森的《章太炎的思想

(1868-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1985)、汪榮祖的Search for Modern Nationalism:

Zhang Binglin and Revolutionary China, 1869-1936 (1989)以及王玉華的《多元視野與

傳統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闡釋》(2004)三書。三氏之著作深入闡述了太炎對以

儒家為代表的傳統學術文化的複雜情感,也讓我們瞭解到太炎受西學影響的大概情

況。同時,他們對太炎在受到國際政治氣候影響下,迎拒現代性的問題也有深入的

分析。

太炎在日本期間曾遍讀日本群籍,並接觸大量日譯西學書籍,在著作中引述不

少當世著名西方學者,如:康德 (Immanuel Kant)、黑格爾 (G. W. F. Hegel)、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赫胥黎 (T. H. Huxley)、斯賓塞 (Herbert Spencer)之學說。

他之不幸滯日,反讓他有機會接觸到過去沒可能接觸到的各種西方學問,包括人種

學、進化論、社會學、資本論,乃至民主政治等在當時被看作顯學的西方學說。同

時,他也接觸到日本融合了東西方學術特色的「明治學術」。此外,他在當時還曾

翻譯時任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的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大日本圖書株式會社

出版),雖然他初期接受過進化論學說,但之後卻轉趨批判。關於這方面,湯志鈞

(1979)、王汎森 (1985)、汪榮祖(1989及 1991年出版的《章太炎研究》)等雖說已

是有觸及,但深細的闡揚和多角度比較,在未來還是有需要的。目前學界在這方面

發掘得還不夠,其原因實源於:章氏之西學主要是經由日本吸收,而且他也同時吸

收了明治時期重構的新學;這一點正是目前學界有待進一步完善之處。在這些因素

下,日本漢學界的章學研究就很值得我們注意。

章太炎著述文本艱澀難懂,已是不爭的事實,故主要研究群體一直以中國大陸

和臺灣為中心;相對來說,海外章學研究就數日本最有成績和具備特色,英語圈的

章太炎研究,品質則比較有限。早期小島佑馬的〈章炳麟の「非黃」を讀む〉(《支

那學》,1920年)、島田虔次的〈章炳麟について—中國伝統学術と革命(上、

下)〉(《思想》,1958年)、小野川秀美的〈章炳麟の民族思想〉(《東洋史研究》,

1954、1955年),中山久四郎的〈章炳麟與日本人〉(《斯文》,1958年)等,都是

很有分量的研究論文,呈現了太炎顛覆中國學術傳統以及政治制度的激烈思想;後

者也是較早提及太炎與日本學界交往的文章,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基本資料和線索。

就章學的研究專著而言,日本整體的研究還是很獨特和可觀的,在這裏需要再

Page 11: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05 ‧

詳細一些介紹29。譬如,高田淳的《いまの中國の章炳麟論》(1978)、《辛亥革命と

章炳麟の齊物哲學》(1984)都是深入研究章太炎《齊物論釋》的重要成果,該書揭

示了章太炎的道家論、佛教論、政治思想如何融為一體,體現了他的思想與辛亥革

命之間的互動。近年小林武的《章炳麟と明治思潮—もう一つの近代》(2006)則

揭示了章太炎思想與日本宗教學家姉崎正治的關係,也一定程度討論了章太炎與明

治日本語境中的康德、柏格森 (Henri Bergson)哲學的關係。該著述是第一本直接涉

及章太炎與明治日本關係的論著。坂元弘子的《連鎖する中國近代の「知」章炳麟》

(2009)則是一本系統談論近代中國佛教與中國現代性的著述,大約四分之一的篇幅

涉及章太炎。坂元這方面的成果也是在延續西順藏、近藤邦康、高田淳以來的研究

基礎上的新成果。

此外,在日本東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職六年的林少陽,在二○○九

年出版的《「修辞」という思想—章炳麟と漢字圈の言語論的批評理論》(東京白

澤社),則圍繞傳統漢字圈思想概念的「修辭」解釋史出發,以章太炎的「修辭」

解釋為主線,探討了章太炎的語言思想與其政治思想之間的互動,並透過章太炎勾

畫了百年中國的語言思想變遷以及與外部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補足了相關研究領

域不少空白之處。該書也探討了章太炎與明治日本的關係,尤其在小林武研究的基

礎上,在具體概念上揭示了太炎雖然借鑒姉崎正治,卻重構了這些概念。此外,該

書除了探討章太炎思想與西方反形而上學的哲學傳統之間的相似性,也透過太炎的

語言文字學思想而深刻闡釋太炎反權威主義、反西方文化霸權的多元思想。作者強

調,太炎反言文一致運動、反排他性的白話文,並不只是基於民族主義思想,更重

要的是出於學術求真、求是的需要,而保護語言傳達媒介 (medium)的完整性就是

其中一例。該書屬於作者中國研究方面的著述,與其多年日本學術史研究有相互呼

應之功,展現漢字文化圈於過去、現在乃至將來的發展走向。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香港城市大學舉辦了兩天的章太炎學

術研討會—第一屆「東亞學術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章太炎與晚清中國學術。

會上共發表十六篇學術論文,是次研討會與過去在中國大陸、臺灣舉辦的章太炎學

術研討會不同之處,主要在於以往比較少涉足的課題受到了關注。譬如有數位學者

就針對章太炎的佛教、道家哲學做出深入分析。他們分別有坂元弘子的〈試論章太

29 本文關於日本的章太炎研究情況,得力於林少陽教授提供的資料及相關解說,謹此致謝!

Page 12: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06 ‧

炎的道家、佛教思想及其對身體、性醫學的看法〉、張志強的〈「齊物」與「涅

槃」—以章太炎齊物哲學的形成為中心試論其與歐陽竟無思想趨向的不同〉、江

湄的〈章太炎「齊物」世界中的學術、道德、風俗與政治〉、陳繼東的〈章太炎與

日本明治佛教界—以讀《靈魂論》為線索〉、屈大成的〈章太炎與大乘佛說〉、石

井剛的〈敢問「天籟」:關於章太炎和劉師培哲學的比較研究〉以及慕維仁 (Viren

Murthy) 的 “Zhang Taiyan’s Yogacarin Vision of Equal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Meiji

Buddhist Philosophy”等等 30,都特別針對太炎的佛學思想及其現代關懷做出深入而

細緻的探討,既展示太炎豐富、多元而深邃的學術涵養與思想個性,同時也補足了

學界目前研究之不足。

要言之,中國大陸固然已有很多很有成績的章學研究成果,但是,域外如日本

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很深入和很有洞見的成果是我們不能忽略的。綜合目前所

見的研究成果觀之,縱然成績不俗,但我們發現章學在未來還有不少地方值得繼續

發掘。

四、章學研究新域

基本上,如用「汗牛充棟」一詞形容太炎其人其學研究狀況,應該不會有人反

對。不過,總結目前研究成果後,我們便不難發現大部分的章太炎研究都較集中於

辛亥革命前後共約二十年的一段時期(1900-1919年)。事實上,這二十多年的確

是太炎生命最為精彩、學術創獲最多的黃金時期,更是中國歷史天翻地覆的一段特

別時期。這樣選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本文要補充的是,除了這段時期值得

注意外,太炎還有一些學術關注點也是我們需要正視的。

30 慕唯仁的新著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The Resistance of Consciousness於 2011年在荷蘭萊登 Brill 出版社出版,以西方哲學,特別是馬克思思想框架分析章太炎的佛學思想、宗教思想與政治批判的時代意義,展示了太炎對抗環球資本化主義思想的現代意義,並又力陳章

太炎、魯迅乃至汪暉的師承關係。目前為該書撰寫的書評有韓子奇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珍

尼斯奧分校歷史系)、林少陽博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及汪榮祖教授(臺灣

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在汪先生的書評裏,指出了慕氏大量誤讀及曲解章太

炎思想的證據,其言曰:「最嚴重的誤讀,也許是將太炎的學術思想以偏蓋全。」汪先生書評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77期(2012年 9月),頁 147-158。

Page 13: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07 ‧

一九一九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現代史發展的起點,其影響力於現代中國史

上可謂無遠弗屆。五四爆發後,章太炎相對於辛亥革命以前,無疑已走離學界中心

位置。但是,在他批判五四學風所產生的影響力時,無疑又是站在較為抽離的位置

之上。在這種情況下,他要不是給人一種「死老虎」(胡適語)的攔路者印象31,

便是給人從革命家形象退居而成「寧靜的學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別人所幫造的

牆,和時代隔絕了」的印象32。對於前者,我們或許正可以看到太炎在長江後浪推

前浪之際如何勤於針砭時代、如何延續自己匡時救世的精神;然而,對於後者,我

們從太炎那種老驥伏櫪而志在千里的晚年行誼中似乎又是難以感受到的。據馬勇編

輯的《章太炎講演集》(2004)所示,我們知道太炎在一九二○至三○年代的二十年

間數次往返南北演講,其中對於時代學風的評論比比皆是,清晰見出其人一脈相承

的經世思想。

關於章太炎在一九一九年前後的研究,近年雖是屢見不鮮,但仍有一些課題值

得我們在未來多加注意的。舉例說,近年學界均注意到章太炎及其門下弟子與近代

中國學術文化轉型及發展的關係,有關研究遍見於中國學術史研究,甚或以現代學

術機構課程發展為中心的研究著作。就前者而言,桑兵的《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

(如第一章〈近代中國學術的地緣與流派〉)可為一例,在接續前人見解下闡揚「太

炎學派」如何「奪取京師學術陣地」、「代桐城派古文家而興」33;於後者而言,陳

以愛的《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

(1922-1927)》做出了宏觀而精要的論述,該書第一章〈北大文科「整理國故」運動

的形成〉把太炎在民初學壇的影響力、學術地位等做出深刻和具說服力的論述,清

晰勾勒太炎與現代學術機構的學制形成、教研風氣轉變的深層關係。

別於上述諸家而以專著形式出版的,當以盧毅的《章門弟子與近代文化》為代

31 錢穆:〈學術傳統與時代潮流〉,《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卷 23,頁 49。此文原刊於 1983年 1月 12日《中央日報》。

32 魯迅:〈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魯迅全集‧且介亭雜文末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年),卷 6,頁 442-444。33 1919年 3月 18日的《公言報》刊載〈請看北京學界思潮變遷之近狀〉,載有「從前大學講壇,為桐城派古文家所占領者,迄入民國,章太炎學派代之以興」數言,桑兵緣此線索論述太炎學

派/門生在五四前後北大之作為與學術影響情況。見氏著:《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 34-40。

Page 14: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08 ‧

表,該書較全面和深入地論述章氏及其門人與近代中國學術思想的變遷關係,對章

氏師門的交誼著力尤多,如章氏門人中較具代表性的錢玄同、魯迅等都是該書的關

注重點。這與以章太炎為研究對象的專書一樣,均透過突顯章氏與其眾著名弟子的

師友之誼而論述當中的學術傳承關係。在眾弟子當中,魯迅與乃師太炎的關係受到

最多的闡述,但同時值得商榷的地方也最多。姜義華的《章炳麟評傳》,湯志鈞的

《章太炎傳》均建構出太炎與魯迅在近代中國思想發展史上有著繼往開來、承先啟

後的身分角色。絕大多數的章太炎傳記或專書研究均直接套用魯迅對章氏蓋棺定論

的文字,繼而申論章氏的學思活動,延續著魯迅的太炎觀感34。章學研究者大多都

承認,魯迅對乃師的蓋棺定論是恰當的,甚至認為章氏能有如斯偉大且對其尊重有

加、推心置腹的學生,實是一種光榮與安慰,故云:「章炳麟地下有知……也該含

笑於九泉了吧!」35

不過,這些研究都存在一個不小的盲點,就是只看到太炎門生與乃師在思想上

之「同」而忽略其中之「異」,重視二氏學術的連續性而忽視其斷裂性。筆者的〈章

太炎與魯迅的師徒交誼:兼論二氏的學思關係〉是一篇專論二氏學術思想差異和存

在斷裂性的長文,對目前以五四運動為中心、角度甚或是方法去審視太炎學術歷史

意義造成的化異為同論述,相信會有一些釐清作用。當然,這仍屬於初步的探討。

如果要有深入和持平的論述,看來莫過於能夠指出二者思想世界的異中之同和同中

之異,如此方能突顯章氏與五四新文化群體的思想交叉點和歧異點,在彰顯他們的

思想複雜性的同時,也深入剖析他們的思想特質。不過,有關論述仍有待於來者。

另外一個值得繼續深入探究的課題,就是太炎與古史辨運動之間的關係如何的

問題。本文認為有關太炎怎樣評價古史辨的問題,是我們未來亟待深入探究的一個

領域。

從太炎的不少公開演講裏,我們其實可以看見,好像他這樣一位曾經有六年浪

跡日本,並對明治日本學術掌握甚深的人,在一九二○至三○年代十數年間竟連番

嚴厲批判胡適、顧頡剛等人掀起的疑古辨偽思潮,視之為「數典忘祖」的「亡國魔

34 以湯志鈞為例,其《章太炎傳》對晚年太炎的評議便是在魯迅的思想框架下開展的。所要說明太炎者,不過是他的種種落伍言行都如魯迅所說的「不過白圭之玷,並非晚節不終」一語而已。

湯志鈞:《章太炎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頁 319-392。35 姜義華:《章炳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 710。

Page 15: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09 ‧

道」36。這裏必須正視的是,太炎早在一九二四年,即把疑古辨偽思潮直斥為無知

地拾日人疑古思想之餘唾,認為是與日本人白鳥庫吉的「堯舜抹殺論」同途合轍,

直視此為國人以自毀長城方式亡國滅種。然而,關於太炎這方面的晚年史學思想內

容,至今仍未受到充分的重視和探討,過去學界一直忽略了他批判古史辨的各種激

烈言論。

饒有興味的是,何以一九二○至三○年代的二十多年間,太炎斥責古史辨的言

論未引起胡適、顧頡剛乃至太炎弟子錢玄同的絲毫反駁?不但如此,前述太炎弟子

群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站出來回應師說,而目前的古史辨研究領域,也極少正視太炎

的批判言論。這一切都是很有趣的現象。

不過,學界目前都趨向肯定顧頡剛、胡適的學術專業以及他們對學術的忠誠。

甚至有論者認為顧氏不懂日本字或少與日本學者交流,從而否定古史辨運動可能存

在的日本因素。言下之意,無異於反映十九世紀中後期以來中日學術文化交流並不

如目前理解的頻繁。但是,日本明治以來的各種學說思潮對中國知識群體造成的巨

大衝擊、中日文化在清末民初一段很長時期極為頻繁的交往等等,似乎早是眾所周

知而無庸置疑之事實。那麼,古史辨是否真如太炎所說的「拾日人之餘唾」而生的

一場自毀長城運動?這場運動在興起的過程中到底反映了怎樣的一種文化心態?這

些都可以在章太炎的評議文章中找到一些解說或者是具啟發性的論述。筆者曾在

〈章太炎對疑古思潮的批判及其晚年史學思想旨歸〉一文論及章太炎的疑古思潮評

議,並在文末提出這樣的一段反思:

章氏之古史辨評議有其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歷史危機意識,致使其論難免過於

主觀和偏激。不過,他的連番批判言論,倒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以下一些問

題:古史辨運動的思想來源及其興起情況是否存在著另外一些影響因素?中

日兩國學者在上世紀 20年代的實際學術文化交流情況是怎樣的?進一步觀

之,如果兩國學者在抹殺中國上古史這場運動上彼此並不存在關係的話,則

近代中國在文化思想上深受日本影響的論述可能會有重新商榷的需要。關於

這些疑問,當然不是本文現階段所能解決的,而它們的出現或者會引起我們

36 分別見於太炎之演講稿:〈勸治史學並論史學利弊〉、〈歷史之重要〉、〈關於史學的演講〉,見馬勇編:《章太炎講演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Page 16: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10 ‧

更多關於「古史辨」的思想資源問題的疑問。37

我們在這裏可以存疑的是:何以舉世唯太炎獨醒而眾人皆醉?如果太炎的批判是正

確的話,所反映的後果確是我們所不樂意見及的—顧頡剛等人在接觸到東洋學

後,於不理會從福澤諭吉到學界的白鳥庫吉、內藤湖南、服部宇之吉等人的東洋學

研究有其深層政治目的的情況下,只管套用相關治學方法以成就個人學術功業。

准此,太炎針對古史辨運動的各種批判言論就極具洞察力和前瞻性,也很值得

我們鄭重對待;而古史辨運動當事者的史學心態、文化態度,以及對東洋學內容的

瞭解等等都是我們亟需正視的。

承上,本文認為,無論是章太炎與明治時期日本學術界的關係,或者是章氏思

想的日本因緣與近代中國知識社群的興起等,都是未來有待開展的史學新域。眾所

周知,太炎學術與明治日本有極大關係;而太炎學術與現代中國學術轉型同樣關係

極大。譬如說,一群受章氏學術影響的後學,離日回國後,迅即在中國高等學府任

教,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是在北京大學裏取代了不少傳統派知識分子。這一結果直

接促進了現代中國學術風氣之轉型,從而使新文化運動能夠廣泛地浸然興起。由是

以觀,現代中國學術及文化發展的其中一個源流,與章太炎赴日以來受彼邦學術思

潮影響亦有一定關係。

事實上,太炎本人的學術如何受到日本明治時期的學術或西學知識影響,也是

我們未來需要特別注意的。章太炎曾三度赴日,期間開始結識日本政學界中人,譬

如與宣揚國粹論的日本政教知識分子集團過從甚密,與館森鴻把臂同遊日本名勝。

在他的著作中不難看見他對日本學說的借用痕跡。譬如說,他援用了日本原用以伸

張天皇而排拒幕府的「國學」概念,以為自己排滿的思想武器,他的重要學術思想

和政治思想就在這段時間形成,致使其述學論政帶有不少日本近代思想家的影子。

值得注意的是,他那具有深重學術價值的政論巨著《訄書》,無論是在體例編排,

還是內容闡述上,都有模仿日本國學家而行的特色。

太炎在日本期間也曾遍讀日本群籍,期中曾接觸大量日譯西文書籍,並在著作

中引述了不少當世著名西方學者之說,譬如康德、叔本華及柏格森等等。可知他不

幸滯日期間反讓他有機會接觸到在中國沒可能接觸到的大量西方新學。這裏包括西

37 陳學然:〈章太炎對疑古思潮的批判及其晚年史學思想旨歸〉,《世變中的史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 74-76。

Page 17: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11 ‧

方人種學、進化論、社會學、資本論乃至民主政治等在當時被看作顯學的學問。他

自已在當時便曾翻譯日人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一書,折衷於斯賓塞與葛通哥斯

(Gidding)的進化論學說。這些自然可以看作是太炎接受西方新學,並在思想世界

表現出對現代性的追求。然而,他對現代性其實又持批判態度,有迎有拒。不只如

此,他對作為中國知識群接觸西方學術的橋樑的日本學術,也是持以批判地接受的

態度,或者說是在接受之餘充滿大量極為嚴厲的批判,表現出對日本學術文化複雜

的迎拒情感。關於這一點,我們僅從《國故論衡》的〈原學〉38,便可以感受到他

對日本學術文化的鄙夷態度與嚴厲批判趨向。但是,正如上述大量日文研究的章學

著述中,我們可以看見太炎學術中難捨難離的日本因素。

雖然日本學者的章學研究近年絡繹不絕,並能力求做到深入而具體。但仍留下

大量的空間需要我們在他們的成果上繼續探討。譬如說,學術上章太炎與明治著名

學者岸本能武太、姉崎正治、有賀長雄、白河次郎、國府種德、武島又次郎等的複

雜關係,亟待解決。這一工作,也是究察其與西學關係密切的基礎所在。我們認

為,從章氏身上可瞭解到中國現代學術的產生經過,並觀察到西學或域外之學在這

過程中產生的作用。譬如,章氏在日本曾受叔本華及斯賓塞影響,而他更曾親自翻

譯《斯賓塞爾文集》(與曾廣詮合譯)。如果我們能以二、三西哲學說為觀察對象,

並比較以章氏為中心的中國知識群體接受新學的取態,也有助於認識現代中國學術

產生過程中「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之來源與實質內容;而這些討論還可突顯

西學或歐洲文明在中、日雙方知識群體的影響與流傳的差異。此外,政治上章太炎

與明治亞洲主義、無政府主義運動、日本的民族主義及帝國主義之間的關係等,這

些在過去未曾注意者,正是我們未來亟需開發的領域。

在我們目前所見的大量研究文獻中,太炎學術思想的日本因緣可謂仍是付諸闕

如的,而關於太炎如何透過明治西學發展其學術觀點,並進而引起中國現代學術轉

型的系統探討,也是目前所缺乏的。在未來的研究中,有五點值得我們加以注意:

(一)觀察日本近代知識社群及其思想發展,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它們給予章太

炎思想以哪種思想影響或治學方法上的啟發。

(二)清末民初的知識群體不乏闡釋及評論日本學術思想的文字,並藉此闡發

自己的學術思想以及救治時代問題。日本因緣是如何促進中國現代學術轉型的?它

38 章太炎:〈原學〉,《國故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頁 103-104。

Page 18: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12 ‧

在中國知識群體中的具體傳播情況—或者是說「如何地」或「怎樣地」被接受?

以章太炎為中心的研究,將可以在這方面為我們帶來一些新的認識。

(三)章氏與明治時期日本知識社群的交往尚須細緻研究,譬如,是按年分整

理他在日本期間與哪些類型的學者緊密交往、彼此交往的形式,以及實質關注的內

容為何。

(四)除了章氏外,日本近代思潮也廣泛影響近代中國知識社群。與章太炎在

政治觀念、思想信仰方面均有差異的黃遵憲、梁啟超等均深受日本影響。他們所受

自日本的不同思想的影響很值得與章氏所接受或排拒的再做深入比較,由此以見章

氏學思特色。同時,在太炎批判日本東洋學的言論裏,我們也可以深入研究傳統中

國知識資源在域外被接受和被運用的情況。

(五)如果我們認同從章氏身上可以瞭解到中國現代學術的產生經過及其特質,

那麼,章氏在日本受到西哲,如叔本華之影響,由是開始他對西學既有接受與運

用,又有取捨與迎拒的種種態度;以同一、二個西哲學說為觀察對象,我們可以比

較以章氏為中心的中國知識群體與日本知識群體的詮釋異同問題,藉以突顯西學或

歐洲文明在中、日雙方知識群體的影響與流傳差異的情況。

上述這些問題,是目前章學研究較少關注者,但它們對章氏學說的形成乃至中

國現代學術的形成或思想發展脈絡的釐清均有一定貢獻。職是之故,細察章氏乃至

於與他有師友淵源的留日知識精英如何接受域外學術文化,如何選取或者是怎樣加

以批判的情況,在未來仍有值得深入探研的需要。上述尚未深入開展的研究,相信

有助我們深入瞭解:第一,東西文化在漢字圈的融匯過程中日本所扮演的角色;第

二,中國學術現代化進程中的域外影響因素;第三,近世東洋學反映的中國傳統學

術思想資源。要之,當我們擴闊研究視域後,將可發現章太炎學術研究的世界仍然

是異彩紛呈的,還有很多可供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有待開發,使現當代學術史的研究

更為全面和豐富。

當然,研究章太炎,按照現代愈來愈細緻的學術分工來說,我們還可以透過不

同的學術領域、不同的視角看到太炎學說思想的多元性和多樣性。除了上述的從海

外章太炎研究視域外,還可以將之分作朱子學及陽明學論爭領域中的章太炎研究、

民初戴震研究與西化派興起視域下的章太炎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間批林批孔氛圍與

魯迅神話語境下的章太炎研究、跳出國共兩黨意識型態下的章太炎研究、重估國學

與反國家行為的民族主義者視角下的章太炎研究。

Page 19: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13 ‧

五、研究概況簡述

上述簡單介紹了章太炎的學術思想以及他在現代史上的身分、角色與貢獻問

題,也簡略闡述了過去學界的相關研究情況。在可見的未來,關於章太炎的年譜、

傳記、學術專著、學術期刊論文、學術會議論文等等的出版至今仍然是絡繹不絕。

這現象尤以近年中國大陸學術界較為顯著。

回顧章太炎的學術研究史,其實並不算長。自上世紀四○至七○年代末,中國

大陸一直時局不靖。具系統性且較為深入、實事求是的章學研究工作,要直至八○

年代中期才算正式開始。一九八六年六月,中國大陸學術界舉行了史上首次章太炎

學術會議,名為「章太炎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暨學術討論會」。於會議閉幕後,

大會刊行了會議〈綜述〉39,把與會者的五十一篇論文歸納為四個主題:(一)關於

章氏的政治地位與思想屬性的評價,(二)關於章氏文化觀的討論,(三)關於章氏

語言文字學的討論,(四)關於章氏其他側面的討論。該〈綜述〉最後特別肯定了

太炎在中國近代文化及學術史上的貢獻大於他在政治史上的貢獻。一九九八年十一

月,臺灣學術界也舉辦了「章太炎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並刊行相關論文集。

二○○一年九月,中國學術界舉辦了「章太炎、黃侃先生紀念會暨國際學術研討

會」,出席之中、外學者共有百餘人,為歷次研討會之冠40。至於章太炎的傳記、

學術思想的研究專著及學術論文等等則數目甚眾。

本文現階段在有限的條件下,初步把研究文獻資料分為以下五大類(篇目見文

後):第一、學術專著,第二、學術期刊論文,第三、著述或論文集的獨立篇章,

第四、學術會議論文集或紀念文集,第五、博、碩士論文。綜合目前的研究成果來

看,我們可以將研究成果的內容再粗分為以下三大方向:

(一)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的學說思想及其與社會的關係,當中尤把關注點集

中在他的政論。

(二)早年與晚年學說思想的差異性比較,如對儒學、經學的前後不同態度。

(三)章太炎與歷史人物的交往及種種人事瓜葛問題。

39 姚奠中、董國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頁 505。40 尹福:〈繼承優秀文化傳統 開創現代學術新風—「章太炎黃侃先生紀念會暨國際學術研究

會」綜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 第 6期,頁 64-65。

Page 20: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14 ‧

不過,章太炎的佛學思想、語言文字學或經學研究及其對「現代性」的多元態度等

課題,目前雖散見於一些期刊,但具系統而深細的專書著述看來還是有待將來。

總括來說,章太炎的學術思想以及他與當時代社會思潮的種種關係,確是一門

內容豐富和異常複雜的研究課題。這些形成了太炎研究的內容之豐富性和多樣性。

目前,學術界對太炎學術思想逐漸有了這種普遍看法:認為太炎扮演了總結傳統經

學以及促成新學術思潮發展的繼往開來角色,從他一人身上便已能讓人看到傳統與

現代性之間、學術與政治之間種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基本上,如以他為研究中心的

話,我們可以對現代中國學術轉型的思想脈絡有一定的把握。

學界近三十年每年均有大量太炎研究的著述刊行,顯示其人其學仍具很大的吸

引力,可謂是仍處於方興未艾之階段。本文謹將目前(至 2013年年中為止)所整

理的章太炎研究文獻書目按出版年分之先後次序列示如下;當然,所見者可能只是

一孔之見,所整理的文獻也不過是占相關研究領域的冰山一角而已,但相信對學界

未來再做深細研究仍會有所裨益的。

六、目前所見書目

(一)學術專著

1. 汪太沖:《章太炎外紀》,北京:文史出版社,1918年。

2. 佚 名:《追悼章太炎先生特刊》,杭州:浙江圖書館排印本,1936年。

3. 許壽裳:《章炳麟》,南京:勝利出版公司,1946年。

4. 沈延國:《記章太炎先生》,上海:永祥印書館,1946年。

5. 朱仲玉:《章太炎》,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6. 高田 淳:《章炳麟‧章士釗‧魯迅—辛亥の死と生と》,東京:龍溪書舍,

1974年。

7. 張玉法:《章炳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8. 陳 驥:《章太炎》,臺北:巨人出版社,1978年。

9. 高田 淳:《いまの中國の章炳麟論》,東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1978年。

10. 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 (1869-1918)》,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筆者

按:1979年出版的還有周佳榮的《蘇報與清末政治思潮》,香港昭明

Page 21: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15 ‧

出版社出版。是書雖不是研究太炎的專著,但當中內容對研究章太炎

也是有幫助的,具參考價值。

11. 唐振常:《章太炎與吳虞論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 朱維錚、姜義華編注:《章太炎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3. 吳承仕藏:《章炳麟論學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年。

14. 熊月之:《章太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5. 王有為:《章太炎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16. 高田 淳:《辛亥革命と章炳麟の齊物哲學》,東京:研文出版,1984年。(〈章

炳麟の戴震論〉同氏著書所收)

17. 李潤蒼:《論章太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8.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 (1868-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臺北:時報文

化出版公司,1985年。

19. 任 真:《章太炎的豐采》,臺北:精美出版社,1985年。

20. 姜義華:《章太炎思想硏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1. 唐文權、羅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22. 《餘杭文史資料‧太炎先生專輯》,杭州:餘杭縣政協出版社,1986年。

23. 何成軒:《章炳麟的哲學思想》,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4. 謝櫻寧:《章太炎年譜摭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25. 汪榮祖:《康章合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同時見於汪榮

祖:《康章合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26. 湯志鈞:《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康有為與章太炎》,香港:商務印書館,

1990年。

27. 何成軒:《章太炎評傳》,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28. 汪榮祖:《章太炎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1991年。

29. 姜萬華:《章太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30. 唐振常:《章太炎吳虞論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31. 陸榮椿:《章太炎》,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年。

32. 姜義華:《章太炎語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33.    :《章太炎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34. 章念馳:《滬上春秋:章太炎與上海》,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Page 22: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16 ‧

35. 熊月之編:《章太炎—一代革命文豪》,臺北:克寧出版社,1995年。

36. 姚奠中、董國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

37. 徐立亭:《章太炎》,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6年。

38. 湯志鈞:《章太炎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39. 姜 玢編選:《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年。

40. 談 濤:《章太炎》,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

41. 武繼山譯注:《章太炎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42. 傅 傑編校:《章太炎學術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43. 張 兵:《章太炎傳》,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年。

44. 劉 淩、孔繁榮編校:《章太炎學術論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45. 陶 緖、史革新:《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

46. 張 勇編:《章太炎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47.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臺北:麥田出

版,2000年。(同時見於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

炎、胡適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48. 張昭軍:《儒學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學思想硏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2年。

49. 姜義華:《章炳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50. 金宏達:《太炎先生》,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

51. 慶 善、于 唐編:《梁啟超、章太炎解讀中華文化經典》,瀋陽:遼海出版

社,2003年。

52. 王玉華:《多元視野與傳統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闡釋》,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2004年。

53. 許壽裳:《章炳麟傳:國學大師與革命元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

54. 李 帆:《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清學史著述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年。

55. 孫 畢著,孫 顒主編,曹培章副主編:《章太炎《新方言》研究》,上海:華

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Page 23: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17 ‧

56. 郭應傳:《真俗之境:章太炎佛學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7. 小林 武:《章炳麟と明治思潮—もう一つの近代》,東京:研文出版社,

2006年。

58. 蘇美文:《章太炎《齊物論釋》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59. 張春香:《章太炎主體性道德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

60. 汪榮祖:《章太炎散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61. 陳雪虎:《「文」的再認:章太炎文論初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62. 林少陽:《「修辞」という思想—章炳麟と漢字圈の言語論的批評理論》,東

京:白澤社,2009年。

63. 劉克敵、盧建軍:《章太炎與章門弟子》,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

64. 馬 勇:《章太炎、鄒容》,北京:團結出版社,2011年。

65. 陳永忠:《章太炎與近代學人》,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年。

66.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兼論其對儒學思想的衝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12年。

67. 吳 晨:《章太炎與西湖》,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年。

68. 蔡志棟:《章太炎後期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

年。

69. Wong, Young-tsu. Search for Modern Nationalism: Zhang Binglin and Revolutionary

China 1869-1936.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70. Shimada, Kenji. Pioneer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Zhang Binglin and Confucianis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71. Kauko, Laitinen. Chinese Nationalis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Zhang Binglin as an

Anti-Manchu Propagandist. London: Curzon Press, 1990.

72. Lee, Jer-shiarn. Chang Ping-lin (1869-1936): A Political Radical and Cultural

Conservative. Taipei: The Liberal Arts Press, 1993.

73. Viren, Murthy.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The Resistance of

Consciousness. Leiden; Boston: Brill, 2011.

Page 24: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18 ‧

(二)學術期刊論文

1. 棲庵道人:〈章太炎を訪ふ〉,《日本及日本人》第 596號,1911年 9月,頁 98-

100。

2. 佚 名:〈秋桐師友文錄:章太炎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獨立周報》第 1

卷第 3期,1912年,頁 40-41。

3. 佚 名:〈震旦政潮:章太炎反對官帖真相:官帖之現狀〉,《震旦》1913年第

3期,頁 294-296。

4. 壽 明:〈時事春秋二:章太炎與袁慰廷〉,《國民雜誌(上海)》1913年第 3期,

頁 4。

5. 偉 生編:〈中外紀事:內國之部:章太炎請去四凶〉,《國民雜誌(上海)》

1913年第 3期,頁 3。

6. 高一涵:〈章太炎自性及興學術人心之關係〉,《甲寅雜誌》第 1卷第 5期,

1913年 5月,頁 11-14。

7. 佚 名:〈野史:章太炎幽居記〉,《正志》第 1卷第 1期,1915年 4月,頁

180-181。

8. 楊賢江:〈述章太炎先生演說詞〉,《學生雜誌》1916年第 3期,頁 25-27。

9. 佚 名:〈章太炎正葛:匡漢齋近世文鈔之一〉,《豫言》1917年第 9期,頁 1。

10. 小島祐馬:〈章炳麟の「非黃」を讀む〉,《支那學》第 1卷第 3號,1920-1921

年,頁 230-236。

11. 肅 清:〈章太炎的憲法講演〉,《孤軍》第 1卷第 3期,1922年 11月,頁 4-6。

12. 胡樸安:〈與章太炎論三體石經書〉,《國學匯編》1924年第 2期,頁 67-68。

13. 但 燾:〈論章太炎代議然否論〉,《華國》第 1卷第 9期,1924年 5月,頁

18-26。

14. 耿 光:〈章太炎的聯省自治論(雜感)〉,《民國日報‧覺悟》第 11卷第 8期,

1924年 11月,頁 7。

15. 邢 琬:〈吁嗟乎章太炎?〉,《革命導報》1925年第 1期,頁 17。

16. 汪榮寶:〈論阿字長短音答太炎〉,《學衡》第 43期,1925年 7月,頁 1-15。

17. 佚 名:〈章太炎通電討馮〉,《寰球中國學生會周刊》第 226期,1925年 12月,

頁 1-2。

18. 張錫純:〈章太炎先生肺炎治法書後〉,《醫學雜誌》1925年第 27期,頁 80-81。

Page 25: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19 ‧

19. 汪榮寶:〈與太炎論音之爭〉,《甲寅周刊》第 1卷第 5號,1925年,頁 10-13。

20. 佚 名:〈章太炎與稽翥青論馮聯俄〉,《寰球中國學生會周刊》第 227期,

1926年 1月,頁 3。

21. 佚 名:〈章太炎先生之馮玉祥下野談〉,《寰球中國學生會周刊》第 229期,

1926年 1月,頁 2-3。

22. 佚 名:〈章太炎對時局仍主討赤〉,《興華》第 23卷第 24期,1926年 6月,

頁 44-45。

23. 吳承仕:〈論古今文上章太炎先生書〉,《中大季刊》第1卷第2期,1926年6月,

頁 1-4。

24. 連:〈章太炎以曾國藩望「羣帥」〉,《響導》第 168期,1926年 8月,頁 1698。

25. 佚 名:〈章太炎撰藍天蔚墓表〉,《興華》第 23卷第 38期,1926年 9月,頁

23。

26. 佚 名:〈章太炎之試題〉,《真光》第 24卷第 11/12期,1926年,頁 55。

27. 佚 名:〈章太炎之袁政府諧詩〉,《真光》第 24卷第 11/12期,1926年,頁 10。

28. 孤 桐:〈與章太炎書〉,《國聞周報》第 3卷第 11期,1926年,頁 15。

29. 陸士諤:〈對章太炎進一駁言〉,《醫界春秋匯選》第 1期,1927年 8月,頁 24-

25。

30. 蔡陸仙:〈對章太炎進一駁言(其二)〉,《醫界春秋匯選》第 1期,1927年 8月,

頁 25-26。

31. 李 笠:〈書章炳麟六詩說後〉,《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

第 6集第 61期,1928年 12月,頁 29。

32. 鄭大洲:〈章太炎古雙聲說釋惑(卷上)〉,《東北叢刊》第 9期,1930年 9月,

頁 1-23。

33.    :〈章太炎古雙聲說釋惑(卷下)〉,《東北叢刊》第 11期,1930年 11月,

頁 1-36。

34. 佚 名:〈中國現代英雄(二)—章太炎之肥遯〉,《文化論壇》第 1卷第 3期,

1932年 1月,頁 2-3。

35. 錢玄同:〈章太炎先生對我的白話文主張的影響〉,高勤麗編:《疑古先生—

名人筆下的錢玄同,錢玄同筆下的名人》,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1999年,頁 254。(本文原載 1933年 7月《文化與教育》,標題為編

Page 26: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20 ‧

者所加)

36. 曾覺叟:〈致章太炎書〉,《醫界春秋》第 79期,1933年 8月,頁 20-23。

37. 黃雲眉:〈讀廣論語駢枝微子篇質章太炎先生〉,《金陵學報》1934年第 2期,

頁 271-275。

38. 周木齋:〈評章炳麟「白話與文言之關係」〉,《太白半月刊》第 2卷第 8期,

1935年 7月,頁 330-331。

39. 徐祖蔭等:〈章太炎文學論略評論的一束〉,《滬大月刊》第 2卷第 3-4期,1934

年 5月,頁 40-51。

40. 曹聚仁:〈章太炎先生〉,《人間世》1934年第 11期,頁 43-44。

41. 杜繼周:〈章太炎之古韻學〉,《學風》第 4卷第 9期,1934年 11月,頁 1-2。

42. 黃 固:〈太炎集外稿〉,《華年》第 4卷第 25期,1935年,頁 484-487。

43. 吳承仕:〈與章太炎先生論易書〉,《國學論衡》1935年第 5期,頁 2。

44. 佚 名:〈復興國學之一綫生機 樸學大師章太炎開始講學〉,《制言半月刊》

1935年第 6期,頁 17。

45. 王德亮:〈讀章太炎先生對蘇省選鄉賢之意見〉,《江蘇月報》第 1卷第 2期,

1935年 6月,頁 8-11。

46. 南 喬:〈太炎先生講「文言與白話之關係」〉,《文化與教育》第 56期,1935

年 6月,頁 12。

47. 金束雷:〈章太炎先生詩辦論旨〉,《中央時事周報》第 4卷第 22期,1935年 6

月,頁 66。

48. 管 雄:〈讀章炳麟救學弊論〉,《浙江圖書館館刊》第 4卷第 5期,1935年 10

月,頁 4。

49. 庶 謙:〈章太炎的救國主張〉,《讀書生活》第 3卷第 6期,1936年 1月,頁

253-244。

50. 厲鼎煃:〈章太炎先生訪問記〉,《國風》第 8卷第 4期,1936年 4月,頁 131-

133。

51. 徐景賢:〈近故餘杭章太炎先生哀詞〉,《學風》1936年第 5期,頁 10。

52. 唐大圓:〈記與章太炎先生談話〉,《制言半月刊》第 8期,1936年 1月,頁 1-5。

53. 曹聚仁:〈章太炎先生〉,《申報周刊》第 1卷第 24期,1936年,頁 574-575。

54. 馮自由:〈革命逸史—章太炎事略〉,《逸經》第 6期,1936年 5月,頁 28-30。

Page 27: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21 ‧

55. 一 士:〈關於章太炎〉,《越風》第 16期,1936年 6月,頁 10-11。

56.    :〈談章太炎〉,《國聞周報》第 13卷第 25期,1936年 6月,頁 1-4。

57. 文 炳:〈樸學大師章太炎及蘇聯文豪高爾基之逝世〉,《挺進月刊》第 4期,

1936年 6月,頁 6-7。

58. 蔡尚思:〈中國歷代井田思想並評章太炎〉,《天籟》第 25卷第 1期,1936年 6

月,頁 131-132。

59. 吳迪生:〈述章太炎先生〉,《北洋畫報》第 1414期,1936年 6月,頁 2。

60. 洪 深:〈民族主義者章太炎〉,《光明》第 1卷第 2號,1936年 6月 25日,頁

78-82、143-151。

61. 湘 如:〈章太炎與三字經〉,《北洋畫報》第 1416期,1936年 6月,頁 2。

62. 李道中:〈悼章太炎先生〉,《文瀾學報》第 2卷第 2期,1936年 6月,頁 1-5。

63. 滄 波:〈哀章太炎先生〉,《中央時事周報》第 5卷第 23期,1936年 6月,頁

6-7。

64. 冬 藏:〈章太炎與曼殊和尚〉,《越風》第 18期,1936年 7月,頁 5。

65. 馮自由:〈革命逸史(附圖三)(章太炎與支那亡國紀念會)(林義順事略)〉,《逸

經》第 9期,1936年 7月,頁 14-18。

66. 李源澄:〈章太炎先生學術述要〉,《中心評論》第 17期,1936年 7月,頁 20-

23。

67. 佚 名:〈國葬宿儒章炳麟〉,《內政公報》第 9卷第 7期,1936年 7月,頁 5-6。

68. 豐 田:〈逝ける章炳麟〉,《中國文學月報》1936年第 17期,頁 3。

69. 博 言:〈悼章太炎先生〉,《國光雜誌》1936年第 18期,頁 2。

70. 卞敬業:〈章太炎辦性篇贅言〉,《國專月刊》第 4卷第 2期,1936年,頁 61-65。

71. 公:〈悼章太炎先生〉,《國聞周報》第 13卷第 24期,1936年 6月,頁 1。

72. 一 士:〈章太炎弟子論述師說(上)〉,《國聞周報》第 13卷第 36期,1936年

9月,頁 1-8。

73. 小川茂樹:〈章炳麟氏の訃〉,《東洋史研究》第 1卷第 5號,1936年,頁 3。

74. 澤村幸夫:〈章炳麟翁追憶〉,《滿蒙》第 17卷第 8號,1936年,頁 4。

75. 乃 蒙:〈章太炎的講學〉,《宇宙風》第 22期,1936年 8月,頁 512-514。

76. 貝 琪:〈章太炎先生之史學〉,《東方雜誌》第 33卷第 16號,1936年 8月,

頁 85-89。

Page 28: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22 ‧

77. 白 河:〈章太炎與高爾基之死〉,《中華月報》第 4卷第 8期,1936年 8月,

頁 41-42。

78. 馮自由:〈革命逸史—章太炎等之護黨救國公函〉,《逸經》第 11期,1936年

8月,頁 38。

79. 徐一士:〈章炳麟被羈北京軼事雜誌〉,《逸經》第 11期,1936年 8月,頁 5-8。

80.    :〈再記章炳麟羈留北京時軼事〉,《逸經》第 12期,1936年 8月,頁

26-28。

81. 佚 名:〈褒揚宿儒章炳麟〉,《安徽教育週刊》第 74-75期,1936年 8月,頁

12。

82. 楊滄白:〈太炎先生輓詩〉,《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按:《制言》

1936年之第 25期為太炎先生紀念專號,每一文章獨立編頁數,下同。

83. 曹亞伯:〈談章太炎先生〉,《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84. 但植之:〈章先生別傳〉,《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85. 李 植:〈餘杭章先生事略〉,《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86. 龐 俊:〈章先生學術述略〉,《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87. 沈瓞民:〈記鳳凰山館論學〉,《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88. 蔣竹莊:〈章太炎先生軼事〉,《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89. 劉禺生:〈章太炎先生在莒錄〉,《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90. 徐仲蓀:〈紀念章太炎先生〉,《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91. 馮自由:〈弔太炎先生〉,《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92. 吳藹林:〈太炎先生言行軼錄〉,《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93. 王小徐:〈讀菿漢昌言〉,《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94. 居覺生:〈菿漢大師頌〉,《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95. 朱希祖:〈本師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述筆記〉,《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

年 9月。

96. 諸祖耿:〈記本師章公自述治學之功夫及志向〉,《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

年 9月。

97. 景梅九:〈悲憶太炎師〉,《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98. 許壽裳:〈紀念先師章太炎先生〉,《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99. 徐福生:〈鐵窗感遇記〉,《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Page 29: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23 ‧

100. 田 桓:〈謦欬小識〉,《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101. 孫至誠:〈書餘杭章先生軼事〉,《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102.    :〈謁餘杭章先生紀語〉,《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103. 但植之:〈菿漢雅言劄記〉,《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104. 孫世揚輯:〈菿漢大師連語〉,《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105. 施 章:〈悼章太炎先生〉,《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106. 唐祖培:〈太炎大師謁問記〉,《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107. 徐復初:〈追憶餘杭大師〉,《制言半月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108. 潘承粥、沈延國、朱學浩、徐復等輯:〈太炎先生著述目錄初稿〉,《制言半月

刊》第 25期,1936年 9月。

109. 宋雲彬:〈章太炎〉,《中學生》第 67期,1936年 9月,頁 69-84。

110. 陸丹林:〈章太炎與張之洞〉,《逸經》第 17期,1936年 11月,頁 63。

111. 錢 穆:〈對於章太炎學術的一個看法〉,《史學消息》第 1卷第 3期,1936年,

頁 2-7。

112. 佚 名:〈悼國學大師章太炎〉,《燕京學報》1936年第 20期,頁 600-602。

113. 溪 林:〈章太炎與清代的經學〉,《實報半月刊》1936年第 22期,頁 32-33。

114. 沈 訒:〈章炳麟之政治思想〉,《國專月刊》第 3卷第 5期,1936年,頁 20-

23。橋川時雄:〈章太炎先生謁見紀語〉,《制言半月刊》第 34期,

1937年 2月,頁 6。

115. 郭沬若:〈章太炎先生の金祖同に與へて甲骨文を論ぜし書を評す〉,《書菀》

第 1卷第 5號,1937年,頁 5。

116. 許壽裳:〈章太炎先生革命文獻的一斑〉,《越風》第 2卷第 2期,1937年 2月,

頁 4-6。

117. 周 劭:〈章太炎先生軼事〉,《文摘》第 1卷第 2期,1937年 2月,頁 164。

118. 周作人:〈記章太炎先生學梵文事〉,《越風》第 2卷第 1期,1937年 1月,頁

20-21。

119. 吳英華:〈章太炎氏古雙聲說廣義〉,《工商學志》第 9卷第 1期,1937年 5月,

頁 89-91。

120. 一 士:〈章太炎弟子論述師說〉,《國聞周報》第 14卷第 18期,1937年 5月,

頁 63-64。

Page 30: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24 ‧

121. 雲 彬:〈章太炎與魯迅〉,《國民公論》第 1卷第 2期,1938年 9月,頁 23。

122. 章行嚴:〈伯兄太炎先生五十有六壽序〉,《制言半月刊》第 48期,1939年 1

月,頁 1-3。

123. 馮自由:〈記章太炎與余訂交始末〉,《大風》第 64期,1940年 3月,頁 1950-

1951。

124. 莊師宗:〈也談關於章太炎〉,《求知文叢》第 1輯,1940年 7月,頁 58-67。

125. 王叔岷:〈章太炎莊子解故正誤〉,《文史雜誌》第 6卷第 3期,1941年 10月,

頁 36-40。(同時見於《文史雜誌》1948年第 3期)

126. 蘇淵雷:〈太炎先生早歲與國父論政之異同〉,《人與地》第 1卷第 4期,1941

年,頁 73-78。

127. 高景成:〈章太炎年譜 (1868-1936)〉,《文學年報》第7卷第45期,1941年6月,

頁 59。

128. 佚 名:〈太炎晚年之卓識〉,《筆談》第 1期,1941年 9月,頁 5。

129. 宋雲彬:〈章太炎的學術思想及其影響〉,《文化雜誌》1941年創刊號第 1期,

頁 21-27。

130. 李西屏:〈章太炎先生軼事〉,《黃埔季刊》第 3卷第 3-4期,1942年 1月,頁

36。

131. 周黎庵:〈記章太炎及其軼事〉,《古今》1942年第 8期,頁 12-16。

132. 涂聞政:〈章炳麟治學方法〉,《大路月刊》第 7卷第 1期,1942年 3月,頁

69-71。

133. 王興瑞:〈章炳麟與鄒容〉,《新建設》1943年第 1-2期,頁 33-37。

134. 孫硯孚:〈章太炎與中國醫學〉,《古今》1943年第 19期,頁 18。

135. 曹聚仁:〈章太炎學述〉,《讀書通訊》第 71期,1943年 8月,頁 2-3。

136. 王森然:〈章太炎先生評傳〉,《中國公論》第 10卷第 1期,1943年 10月,頁

39-42。

137.    :〈章太炎先生評傳(二)〉,《中國公論》第 10卷第 2期,1943年 11月,

頁 33-35。

138.    :〈章太炎先生評傳(三)〉,《中國公論》第 10卷第 3期,1943年 12月,

頁 35-38。

139.    :〈章太炎先生評傳(四)〉,《中國公論》第 10卷第 4期,1944年 1月,

Page 31: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25 ‧

頁 14-16。

140.    :〈章太炎先生評傳(五)〉,《中國公論》第 10卷第 5期,1944年 2月,

頁 39-40。

141. 徐一士:〈太炎瑣話〉,《古今》第 52期,1944年 8月,頁 9-12。

142. 林 辰:〈魯迅與章太炎及其同門諸子〉,《抗戰文藝》第 9卷第 5-6期,1944

年 12月,頁 25-28、74。(同時見於《宇宙》1945年第 1期,頁 42-

48)

143. 沈延國:〈章太炎先生的晚年〉,《月刊》創刊號,1945年 11月,頁 28-32。

144. 拾 得:〈章太炎考縣長〉,《中美周報》第 134期,1945年,頁 27。

145. 伯 倫:〈章太炎與吳佩孚〉,《青年生活》第 2期,1946年 7月,頁 27。

146. 周振甫:〈章太炎的文章論〉,《國文月刊》第 49期,1946年 11月,頁 8-13。

147. 云 彬:〈紀念太炎先生〉,《人物雜誌》第 4期,1946年 11月,頁 2-6。

148. 呂思勉:〈從章太炎說到康長素梁任公〉,《月刊》1946年第 3期,頁 46-48。

149. 邱漢生:〈太炎先生之遺稿及其他〉,《讀書通訊》第 121期,1946年,頁 12-

13。

150. 許壽裳:〈國父孫中山與章太炎先生〉,《周報》1946年第 34期,頁 8-10。

151.    :〈國父孫中山與章太炎先生〉,《周報》1946年第 35期,頁 20-21。

152.    :〈國父孫中山與章太炎先生〉,《周報》1946年第 36期,頁 19-22。

153. 新 秋:〈章太炎論瘋子〉,《青年生活》第 13-14期,1947年 3月,頁 251。

154. 辰 子:〈太炎先生〉,《人人周刊》第 1卷第 11期,1947年 7月,頁 14。

155. 陳存仁:〈章太炎先生與中國醫學〉,《中醫情報》第 7期,1947年 11月,頁 8。

156. 吳景賢:〈章太炎之民族主義史學〉,《東方雜誌》第44卷第4期,1948年4月,

頁 38-42。

157. 洪煥椿:〈近代的兩個學術大師王靜安和章太炎先生〉,《讀書通訊》第 157期,

1948年,頁 11-13。

158. 蒓 軒:〈章炳麟與張之洞〉,《子曰叢刊》第 2輯,1948年 6月,頁 26-28。

159. 錢基博:〈太炎講學記〉,《子曰叢刊》第 2輯,1948年 6月,頁 28-29。

160. 小野川秀美:〈章炳麟の民族思想(上)〉,《東洋史研究》第 13卷第 1-3號;

第 14 卷 第 3 號,1954 年 4、8 月;1955 年 10 月, 頁 59-76;201-

220。(同時見於《東洋史研究》第 13卷第 3號,1954年 8月,頁

Page 32: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26 ‧

201-220)

161. 沈雲龍(耘龍):〈章太炎與同盟會齟齬之經過〉,《民主潮》第 5卷第 6期,

1955年 3月,頁 19-20。

162. 但 壽:〈章太炎先生學案小識〉,《大陸雜誌》第 12卷第 5期,1956年 3月,

頁 1-6。

163. 吳蔚若:〈章太炎之民族主義史學〉,《大陸雜誌》第13卷第6期,1956年9月,

頁 5-8。

164. 宋雲彬:〈魯迅和章太炎〉,《文藝月報》1956年第 10期,頁 20-21。

165. 丁則良:〈章炳麟與印度民族解放鬥爭—兼論章氏對亞洲民族解放鬥爭的一

些看法〉,《歷史研究》1957年第 1期,頁 25-40。

166. 島田虔次:〈章炳麟について—中国伝統学術と革命〉(上、下),《思想》(通

號 407-408),1958年 5-6月,頁 87-109;55-75。

167. 伊東昭雄:〈章太炎の思想—「無」の立場について〉,《一橋論叢》第 44

卷第 6期,1960年 12月,頁 125-133。

168. 尹夢華:〈從魯迅論章太炎想起的〉,《中國語文》1961年第 10-11期,頁 5-7。

169. 蔡尚思:〈論章炳麟思想的階級性〉,《歷史研究》1962年第 1期,頁 58-70。

170. 孫本文:〈康有為和章太炎最早把資產階段社會學傳入中國〉,《江海學刊》

1962年第 4期,頁 30-31。

171. 羅耀九:〈革命前章太炎的封建意識試析〉,《學術月刊》1962年第 6期,頁

30-31。

172. 趙金鈺:〈論章炳麟的政治思想〉,《歷史研究》1964年第 1期,頁 30-46。

173. 藤谷 博:〈章炳麟の代議制論について〉,《阪大法学》(通號 49),1964年 1

月,頁 1-26。

174. 橋本高勝:〈章炳麟の喪服論〉,《待兼山論叢》(通號 1),1967年,頁 21-41。

175.     :〈章炳麟の儒學論〉,《日本中國學會報》(通號 20),1968年 10月,

頁 233-246。

176. 李 寰:〈章炳麟先生與四川〉,《四川文獻》第 88期,1969年 12月,頁 13-

16。

177. 林 尹:〈章太炎先生傳〉,《文藝復興》第 1-2期,1970年 2月,頁 7-9。

178. 梁文金:〈章炳麟傳記〉,《聯合書院學報》第 8期,1970年 6月,頁 97-108。

Page 33: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27 ‧

179. 高田 淳:〈戊戌‧庚子前後の章炳麟の思想—〈革政〉から〈革命〉へ〉,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通號50),1970年,頁67-202。(高田淳:〈戊

戌‧庚子前後の章炳麟の思想〉,收錄於《章炳麟‧章士釗‧魯迅》,

東京:龍溪書舍,1974年)

180. 南本義一:〈章炳麟の「国学」について:近代中国国語教育史研究ノート〉,

《福岡女子短大紀要》第 4卷,1971年,頁 13-26。

181. 高田 淳:〈師道について—章炳麟と魯迅(中国の思想—革命と伝統)〉,

《理想》(通號 464),1972年,頁 27-39。

182. 陳鳳翔:〈讀章太炎家書〉,《掌故》1972年第 11期,頁 43-49。

183. 沈 濮:〈從反儒尊法到尊孔讀經—試論章太炎思想的演變過程〉,《學習與

批判》1973年第 3期,頁 29-34。

184. 郭湛波:〈章炳麟的思想〉,《人文學報》(輔仁大學),1973年 12月,頁 489-

502。

185. 高田 淳:〈辛亥後の章炳麟〉,《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通號 60),1973年,

頁 177-309。

186. 佚 名:〈絕師反孔走革命道路的章太炎〉,《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1974年第 3期,頁 58-80。

187. 佚 名:〈十二、康有為尊孔保皇 章太炎反孔罵袁〉,《延邊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1974年第 3期,頁 23-24。

188. 李兆鋒等:〈《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分析〉,《魯迅研究年刊》1974年創刊號,

頁 176-178。

189. 北京市設備安裝工程公司工人理論組、《近代中國史稿》編寫組:〈辛亥革命

時期章太炎的尊法反孔思想〉,《北京師院學報》1974年第 4期,頁

44-49、90。

190. 黃金南:〈評章太炎〉,《華中工學院學報》1974年第 4期,頁 15-19。

191. 李 瑜:〈略論嚴復、章太炎尊法反儒思想及其演變〉,《中山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1974年 4期,頁 34-36。

192. 山田勝美:〈章炳麟—人と学問〉,《漢文教室》第 109期,1974年,頁 18-

26。

193. 張毓茂:〈魯迅與章太炎—為紀念魯迅逝世三十八周年而作〉,《遼寧大學學

Page 34: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28 ‧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4年 5期,頁 91-96。

194. 張玲惠:〈章太炎先生二三事〉,《掌故》1974年第 32期,頁 33-36。

195. 南京有線電廠、南京師院中文系《章太炎詩文選注》小組:〈論章太炎的思想

演變〉,《南京師院學報》1975年第 1期,頁 49-54。

196. 鍾山屹:〈聲討保皇黨的反儒檄文—讀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南

京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5年第 1期,頁 54-57。

197. 吳熙釗:〈論章太炎的尊法反儒思想〉,《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5年第 2期,頁 79-85。

198. 黃渭揚:〈章太炎勇鬥袁世凱〉,《廣東文藝》1975年第 2期,頁 64-69。

199. 湯志鈞:〈章太炎的歷史觀和他的法家思想—讀〈致吳君遂書〉手迹〉,《文

物》1975年第 3期,頁 14-18,35。

200. 唐文權:〈讀章太炎《訄書》〉,《思想戰線》1975年第 4期,頁 45-50。

201. 沈 樸:〈《秦獻記》和《秦政記》的寫作年代〉,《學習與批判》1975年第 6期,

頁 29-34。

202. 劉繼才:〈倒退是沒有出路的—讀章太炎的兩首詩〉,《遼寧文藝》1975年第

7期,頁 62-64。

203. 河田悌一:〈高田淳著「章炳麟‧章士釗‧魯迅—辛亥の死と生と」〉,《史

學雜誌》第 84卷第 7號,1975年 7月,頁 1071-1079。

204. 湯志鈞:〈從《訄書》的修訂看章太炎的思想演變〉,《文物》1975年第 11期,

頁 59-74。

205. 廣東師院中文系三年級一班三組:〈略論章太炎倒退的根源〉,《新教育》1976

年第 5、6期,頁 33-36。

206. 谷 尚典:〈章炳麟の左傳觀—《春秋左傳讀敘錄》を中心として〉,《哲

學》(廣島哲學會)第 28期,1976年 10月,頁 133-149。

207. 任訪秋:〈魯迅論章太炎〉,《山東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77年第 1期,

頁 127-133。

208. 佚 名:〈近代史資料介紹:章太炎給譚獻一封信〉,《歷史研究》1977年第 3

期,頁 124-125。

209. 唐振常:〈論章太炎〉,《歷史研究》1978年第 1期,頁 67-85。

210. 王益知:〈章太炎的一副對聯〉,《歷史研究》1978年第 1期,頁 86。

Page 35: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29 ‧

211. 崔富章:〈關於《秦獻記》的主題及其他〉,《杭州大學學報》1978年第 3期,

頁 127-133。

212. 李澤厚:〈章太炎剖析〉,《歷史研究》1978年第 3期,頁 44-60。

213. 湯志鈞:〈章太炎與孫中山〉,《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 3期,頁 127-134。

214. 宋仲福:〈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及其演變〉,《西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78年第 4期,頁 36-52。

215. 孔 繁:〈章太炎在主編《民報》時期的哲學思想〉,《哲學研究》1978年第 5

期,頁 56-64。

216. 楊天石,王學莊:〈章太炎與端方關係考析〉,《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78年第 6期,頁 38-45。

217. 黃海章:〈章炳麟文學理論述評〉,《中山大學學報》1978年第 6期,頁 24-29。

218. 久保田文次:〈最近の中国における章炳麟研究の動向〉,《歷史評論》(通號

342),1978年 10月,頁 31-40。

219. 南本義一:〈章炳麟における革命論の体系の成立:「演説」(一九六○年)に

ついて〉,《福岡女子短大紀要》第 16卷,1978年,頁 134a-123a。

220.     :〈「革命軍」の革命観と章炳麟〉,《福岡女子短大紀要》第 15卷,

1978年,頁 66a-51a。

221.     :〈章炳麟の「革命道德説」について〉,《哲學》(通號 30),1978年,

頁 100-112。

222. 道載文:〈章太炎之《紅樓夢》観—章太炎致黃宗仰書〉,《大成》1978年第

57期,頁 3-4。

223. 任訪秋:〈章太炎文學簡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 1期,

頁 42-54。

224. 小林 武:〈章炳麟をよむ—てとば、そして世界〉,《東洋學論集》,1979

年,頁 1035-1052。

225. 曾業英:〈章太炎與端方關係補證〉,《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 1期,頁 320-

324。

226. 陳鐵健:〈章太炎與《高橋杜氏祠堂記》〉,《歷史研究》1979年第 2期,頁

73-75。

227. 黃德馨:〈試論章太炎政治思想的階級屬性〉,《武漢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Page 36: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書目文獻

‧ 230 ‧

版)1979年 3期,頁 88-95。(同時見於《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

史〕1979年第 12期)

228. 崔富章:〈從《秦政記》《秦獻記》寫作年代談起〉,《文史哲》1979年第 3期,

頁 62、77。

229. 楊向奎:〈試論章太炎的經學和小學〉,《歷史學》1979年第 3期,頁 68-79。

230. 唐文權:〈章太炎在《民報》時期的思想演變〉,《華中師院學報》(人文社會科

學版)1979年第 4期,頁 67-76。(同時見於《複印報刊資料》〔中國

近代史〕,1980年第 2期)

231. 朱維錚:〈《民報》時期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

年第 5期,頁 31、41-49。

232. 樸 庵:〈餘杭章太炎種種〉,《浙江月刊》第 11卷第 5期,1979年 5月,頁

24-26。

233. 王成聖:〈章太炎的故事〉,《浙江月刊》第 11卷第 6期,1979年 6月,頁 18-

23。

234. 王有為:〈試析章太炎〈亞洲和親會約章〉〉,《學術月術》1979年第 6期,頁

68-70。

235. 李潤蒼:〈章太炎是甚麼派?—與唐振常同志商榷〉,《歷史研究》,1979年

7月 15日第 7期,頁 14-27。(同時見於《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

1979年第 7期)

236. 海老谷尚典:〈「依自不依他」の思想—章炳麟の宗教観(友枝竜太郎教授

御退官記念特集)〉,《哲學》(通號 31),1979年,頁 99-110。

237. 蔣君章:〈國學大師章太炎與革命運動〉,《傳記文學》第 35卷第 2期,1979

年 8月,頁 108-115。

238. 陳大絡:〈章太炎的政治思想與學說〉,《浙江月刊》第 11卷第 9期,1979年

9月,頁 20-22。

239. 黃克武:〈章太炎的早年生涯—一個心理的分析〉,《食貨月刊》第 9卷第 10

期,1980年 1月,頁 413-419。

240. 湯志鈞:〈章太炎的《社會學》〉,《歷史論叢》第 1輯,1980年,頁 246-257。

241. 袁英光:〈章太炎與《清建國別記》〉,《歷史論叢》第 1輯,1980年,頁 258-

282。

Page 37: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hokychan/doc/journals/rj...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197 ‧ 國中富饒之地如江、浙、皖號召士民。那麼,辛亥革命成功,他自己無疑應居高

書目文獻 章太炎研究現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一)

‧ 231 ‧

242. 王士菁:〈魯迅和章太炎〉,《學術論壇》1980年第 1期,頁 21-24。(同時見

於《魯迅研究》1980年第 2期)

243. 李希泌:〈章太炎先生的兩篇講演記錄—《辛亥革命》、《儒家之利病》〉,

《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 1期,頁 87-91。(同時

見於《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1980年第 4期)

244. 容 谷:〈章太炎旅臺事蹟考略〉,《復旦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 5

期,頁 105-106。

245. 李希泌:〈章太炎先生論史學三題〉,《史學史研究》1980年第 6期,頁 19-24。

246. 郭惠青:〈試析章太炎的政治立場〉,《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0年第 6期,頁 22-28。

247. 熊月之:〈章太炎不是中國教育會發起人〉,《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1980年第 6期,頁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