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理解及表達的 教學策略分享 -...

68
篇章理解 表達 教學 策略 分享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Sep-2019

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篇章理解及表達的教學策略分享

講座內容

1. 篇章表達教學策略

-認識故事文法

2. 篇章理解教學策略

影響語言理解的原因

1. 欠缺專注能力

2. 記憶能力欠佳

3. 理解詞彙的能力較弱

4. 邏輯思維、推斷能力、歸納能力不足

5. 理解複雜話語和文章的能力較弱

6. 未能聯繫新舊的知識

影響語言表達的原因

1. 詞彙不足

2. 句子簡短、句式變化少

3. 發散性思維能力遜色

4. 分析、組織能力薄弱

5. 未能掌握摘要技巧

6. 未能理解各類文體的結構

語言表達常見問題

1. 詞彙 (如︰錯用VS恰當、概括VS精確)

2. 內容關係(如︰附合主題、因果、解難)

3. 形式及架構(如︰詞序、故事文法***)

4. 說話連貫性(跟住…跟住…跟住)

5. 人物、物件指稱(佢…呢個…嗰度)

故事文法

故事內容須包括︰

背境資料(時間、人物、地點)

起始事件

人物的計劃

人物嘗試

人物的反應、感受

結果

片段1

放咗學之⋯放咗學之後呢,囝囝就返到屋企呢,媽媽就叫佢放低書包做功課。然後呢仔仔就唔聽話,佢就呢去到嗰個嘅電⋯腦室度呢,就想玩電腦遊戲機。媽媽就覺得好擔心,驚佢比老師罰。然後呢仔仔一路玩緊媽媽越來越擔心,然後呢媽媽就越⋯就話啦:「仔仔,如果你唔做功課呢,就會俾老師罰,而且你做完功課先可以玩架。」然後呢仔仔就聽話啦,佢呢唔想比老師罰,所以呢佢就做功課啦。過咗一陣呢,佢就做完功課啦。佢呢終於可以玩遊戲機啦。

故事評分表

準則 P O O

1. 詞彙

2. 內容關係

3. 形式及架構

4. 說話連貫性

5. 人物、物件指稱

故事評分表

準則 P O O

1. 詞彙 O

2. 內容關係 P

3. 形式及架構 P

4. 說話連貫性 P

5. 人物、物件指稱 P

片段2

放學⋯唉⋯放學仔⋯阿小華就呢返屋企就想玩電腦遊戲機,跟住佢喺度玩,就媽媽又好擔心,跟住媽媽鬧佢,佢覺得自己好醜,跟住就肯自己做功課。已經做完⋯唔係⋯就做完啦,跟住呢就,佢就可以玩電腦遊戲機啦。

故事評分表

準則 P O O

1. 詞彙

2. 內容關係

3. 形式及架構

4. 說話連貫性

5. 人物、物件指稱

故事評分表

準則 P O O

1. 詞彙 O

2. 內容關係 O

3. 形式及架構 O

4. 說話連貫性 O

5. 人物、物件指稱 O

其他的考量

限時VS內容

發音清晰度

聲量

聲線

姿勢、態度

1 2 3

4 5

語言表達常見問題及提示方法

常見問題 提示方法

詞彙 示範、口頭提示

內容關係 先回答故事文法的問題

形式及架構 思維導向圖提示

說話連貫性 文字提示

人物、物件指稱 圖畫提示

你能想出8個與本故事相關的詞語嗎?

請在學生說故事前,發問以下問題

1. 故事在什麼時候發生?

2. 故事有什麼人物?

3. 故事在什麼地方發生?

4. 故事一開始時發生了什麼事?

5. 之後,故事中的人物做了什麼?

6. 故事中的人物有什麼反應和感受?

7. 故事的結果是怎樣的?

不單止… 仲… 又… 一邊…一邊…

首先… 之後… 過咗一陣… 最後…

終於… 因為… 所以… 由於…

於是… 雖然… 但係… 不過…

點知… 突然之間… 如果…就… 就算…都…

只要… 除非… 本來… 原來…

教學策略︰1. 引起動機

1.1 提供背景資料

教學策略︰1. 引起動機

1.2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

- 運用「六何法」,思考有關個人經驗、解難的問題

教學策略︰1. 引起動機

1.3 預測求證

- 維持持續的學習趣味,聆聽時更留心有關的資料,成主動積極的聆聽/閱讀者

教學策略︰2. 內容理解

2.1 看圖理解與表達

適當地運用與話題有關的圖畫,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話語的內容

如能讓學生一面看圖畫,一面表達, 讓他們得到圖畫中的提示,敘述生活片段、事件步驟或說故事表現自然事半功倍

同樣,學生描寫文章及進行閱讀理解的時候,老師亦可運用此策略。

教學策略︰2. 內容理解

2.2 視像化

鼓勵學生將內容視像化,在腦中將看到的事物及做過的事情等,像影像般在腦中播放好像播放錄影帶般

理解文章︰幻想自己是作者

寫作文章(例︰星期日的一天)︰在腦海中由最早的一幕「早上起床」播放到最後的一幕「上床睡覺」。當中的片段, 一幕一幕的浮現在腦海中。

教學策略︰2. 內容理解

2.3 問答法

問題的類型各有不同,有些問題的答案十分明顯( text explicit ),學生可以從文中直接找到答案

而有一些問題的答案則不太明顯( text implicit ),學生要從字裏行間和前文後意或配合個人經驗及知識去推論答案

如老師能引導學生認識及分辨問題的類型,便有助他們掌握篇章的內容。

教學策略︰2. 內容理解

2.4 內容摘要

摘要是把說話或文章內容的重點摘錄出來

學生如要做好內容摘要,便要懂得從話語或文章中抽取重要的資料,然後把重點組合再說出來,這樣能訓練學生掌握內容的要點

教學策略︰3. 文本深究

3.1 聯想表達法

聯想表達法是引導學生利用聯想力,將看到的事物作不同層次的表達。

例如:「你覺得妹妹的頭髮像甚麼?」,「妹妹的曲髮像一個即食麵。」

教學策略︰3. 文本深究

3.2 複述法

複述法是指老師先將文章/ 故事敘述一次, 然後請學生複述

學生在複述的過程學習文章/ 故事的結構, 熟練後,學生可嘗試仿作文章或創作故事

複述有三種形式(1)詳細複述、(2)簡要複述和(3)創造性複述

3.2 複述法

(1)詳細複述︰即按照文章或故事內容發生的次序,清楚地、連貫地複述出來

(2)簡要複述︰即掌握文章/ 故事的主要內容, 用簡要的語言提綱挈領地複述

(3)創造性複述︰不一定按文章或故事內容的順序複述,而是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和見解,用自己的語言複述。

教學策略︰3. 文本深究

3.3 故事結構法

可介紹構成故事的七個主要元素:時間、人物、地點、起因、經過、結果、感想

幫助學生理解及掌握敘述故事及事情的技巧

4 2 6

3 1 5

時間

地點

起因

經過

結果

感想

教學策略︰3. 文本深究

3.4 識別不同的話語及文體的種類

一般來說, 文體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描寫文」、「抒情文」、「應用文」等

各文體均有特定的格式和語用功能

引導學生識別不同文體的特色,有助高小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

記叙文︰六素表

說明文︰分析表

教學策略︰4. 綜合策略

綜合策略是透過預測、問答、聆聽/閱讀、摘要協助學生掌握文章內容。

預測:學生透過書名、插圖、標題、序言對文章或聆聽的內容作出預測。

提問:學生運用自我提問來理解文章和聆聽的內容。

聆聽/閱讀:學生開始聆聽或閱讀文章。

摘要:學生把聽或閱讀完的文章,概括地說或書寫出來。

學生運用以上的步驟,有助他們掌握文章內容。

教學策略︰5. 延伸活動建議

5.1 生活報告

學生敘述日常生活的經歷比起陌生的話題輕易得多

老師亦可和學生談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提高他們的說話和寫作的動機

有些學生說話時,忽略了聆聽者沒有和自己一樣的經歷,沒有運用明確的詞彙,加上話語資料不足,以致溝通失誤。例︰老師問﹕「星期天,你去了甚麼地方?做過甚麼?看到甚麼?」學生可能回答﹕ 「星期天, 我們去了那裏看到一些東西。」

老師在所有課堂及科目均可運用此策略

週記

問答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