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 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 · ①...

21
짧믡훆뛈쪵쿖럖엤헽틥뗄 믹놾풭퓲벰볛횵캬뛈 向玉乔 ÈËÀ猖扈瞎靨ª½靹揵扈瞶ƶȵĺÏÀ栁è¼ÆºÍ°²ÅÅÀ´ÊµÏÖ·ÖÅä Ä¿±ê 틔쪵쿖럖엤헽틥캪볛횵쒿뇪뗄짧믡훆뛈붨짨펦룃ퟱ톭믺믡욽뗈풭퓲샻틦폫 퓰죎춬뗈럖엤풭퓲럖엤뇪ힼ폫돌탲뫏샭풭퓲뻀헽늻릫풭퓲뗈쯄룶럖엤헽틥풭 퓚헢킩풭퓲믹뒡짏붨릹뗄짧믡훆뛈뻟폐쓚퓚릫헽탔쓜릻놣횤짧믡풴뗄럖엤 듯떽릫헽틔짧믡훆뛈붨짨놣헏럖엤헽틥뻟폐훘튪뗄쿖쪵틢틥폐훺폚튻룶짧믡붫 룶죋ힷ쟳럖엤헽틥뗄룶쳥틢쿲탔헻뫏캪벯쳥틢쿲탔탎돉짳쫓럖엤헽틥컊쳢뗄짧믡 쫓뷇쫷솢욽뗈훷틥럖엤헽틥맛룼폐킧뗘놣뮤짬헅럖엤헽틥뗄탐캪뫍돍랣웆뮵럖 엤헽틥뗄탐캪늢캬뮤뫍퓶뷸잿쫆좺쳥뫍죵쫆좺쳥뗄럖엤샻틦맘볼듊짧믡훆뛈 럖엤헽틥 럖엤헽틥풭퓲 ퟷ헟쿲폱쟇뫾쓏쪦랶듳톧뗀뗂컄뮯퇐뺿훐탄뷌쫚 뎤즳 410081 )。 룄룯뾪럅 30 뛠쓪살컒맺퓚좡뗃럡쮶짧믡랢햹돉맻뗄춬쪱튲돶쿖쇋샍뚯헟릤 쫕죫퓚 GDP 훐쯹햼뗄뇈훘욫뗍욶뢻탼쫢죕틦퇏훘맙쇅훷틥컊쳢춻돶랢햹믺믡 폐잷뻹뗈짧믡놣헏믺훆짐늻붡좫뗈컊쳢틔샍뚯헟릤쫕죫퓚 GDP 훐쯹햼뗄뇈훘 욫뗍컊쳢캪샽컒맺샍뚯헟릤ퟜ뛮퓚 GDP 훐쯹햼뗄뇈훘뎤웚뒦폚 12% 17% 뗍쮮욽늻뷶폫랢듯맺볒 54% 65% 뗄춨뎣뇈샽폐뷏듳닮뻠뛸쟒뛠쓪살돊쿂붵쟷 1980 2005 룃뇈훘평 17.1% 붵훁 11% 뻓쏱늿쏅쫕죫퓚맺쏱쫕죫럖엤훐 뗄햼뇈튲퓚늻뛏쿂붵1996 2007 룃뇈훘평 66.8% 붵훁 50.6% 퓚릤쮮욽 랽쏦훐맺훆퓬튵맍풱뗄릤듳풼쫇펢맺뗄 27 쏀맺뗄 21 몫맺뗄 13 볓웂뗄 12 십살컷퇇뗄 냍컷뗄 샍뚯헟릤쳡짽뷏싽2002 2007 · ·   놾컄쫇ퟷ헟돐떣뗄 2011 2012 쓪훐쏀뢻늼삵쳘쿮쒿퇐뺿톧헟ퟓ쿮쒿 럖엤헽틥퇐뺿2011411040 뗄퇐뺿돉맻횮튻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Jan-2020

2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

向 玉 乔

摘 要:人类社会需要借助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实现分配正义的价值

目标。以实现分配正义为价值目标的社会制度建设应该遵循机会平等原则、利益与

责任同等分配原则、分配标准 与 程 序 合 理 原 则、纠 正 不 公 原 则 等 四 个 分 配 正 义 原

则。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制度具有内在公正性,能够保证社会资源的分配

达到公正。以社会制度建设保障分配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一个社会将

个人追求分配正义的个体意向性整合为集体意向性,形成审视分配正义问题的社会

视角,树立平等主义分配正义观,更有效地保护伸张分配正义的行为和惩罚破坏分

配正义的行为,并维护和增进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分配利益。

关键词:社会制度 分配正义 分配正义原则

作者向玉乔,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长沙 410081)。

导  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取得丰硕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劳动者工资

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偏低、贫富悬殊日益严重、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发展机会

有欠均等、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以劳动者工资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偏低问题为例:我国劳动者工资总额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长期处于12%—17%的

低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54%—65%的通常比例有较大差距,而且多年来呈下降趋

势。1980—2005年,该比重由17.1%降至11%。居民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的占比也在不断下降。1996—2007年,该比重由66.8%降至50.6%。在工资 水 平

方面,中国制造业雇员的工资大约是英国的1/27、美国的1/21、韩国的1/13、新

加坡的1/12、马来西亚的1/4、巴西的1/3。劳动者工资提升较慢。2002—2007年

·601·

 本文是作者承担的2011—2012年中美富布赖特项目研究学者子项目 “分配正义 研 究”(2011411040)的研究成果之一。

间,虽然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创新高,但是全国26.7%的普通工人并未涨

过工资。① 劳动者工资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合理增加,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分配

正义问题。它说明我国劳动者还没有从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中充分

受益。

中央电视台2012年对104个城市300个县的居民进行的一次经济生活大调查显

示,我国人民目前最关心的是如何改善收入和如何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新华网于

2012年对400多万网民展开的调查也表明,如何缩小贫富差距是当今中国最引人注

目的现实问题。② 正如 《中国改革报告·2012》所说:“当代中国仍处于从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在转型期,由于利益多元,各 种 矛 盾 凸 显,

社会公正已经成为执政党、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③

党中央高度重视分配正义问题的解决,把保障和增进分配正义作为中国共产党

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我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努力建成小康社会的

一个工作重点来抓。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④ 这说明,保障和增进分配正义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以充分实现分配正义

为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应该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

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

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

更加注重公平。”⑤

在上述背景下,分配正义 (distributive justice)问题正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和

理论问题。实现分配正义的制度性价值维度,在这里是指人类社会借助于社会制度

(social institutions)的合理设计和安排以保障和增进分配正义的价值。本文拟从社

会制度应该以实现分配正义为价值目标的事实、社会制度必须依靠分配正义原则确

立其公正性基础的事实、社会制度发挥其实现分配正义的功能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

积极影响的事实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701·

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

③④

参见章辉美、洪泸敏:《劳 动 关 系 的 现 状、困 境 与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社 会 科 学 战 线》

2011年第7期。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辩证看 务实办》,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页。陈剑:《中国改革报告·2012》,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4页。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页。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36页。

一、社会制度:以实现分配正义为价值目标

分配正义是人类在分配物质财富、政治权利、义务、幸福、发展机会等社会资

源的活动中致力于实现的最高价值目标,它意指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间的分配应

该最大限度地体现公正性。① 分配正义还是人类道德价值观念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是人类对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性进行价值认识、价值判断、价值定位和价值选择

而形成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念。这种意义上的分配正义是引导人类在社会资源分配活

动中追求公正的最高道德信念或道德理念。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个人”和 “社会”都是能够表达分配正义诉求的两种基本

主体。个人的分配正义诉求往往基于人的个体性、私人性和特殊性分配利益需要被

提出,社会的分配正义诉求则是基于社会集体的整体性、公共性和普遍性分配利益

需要而被提出,因此,真正的分配正义既不是个人的分配正义诉求得到单方面满足

的状况,也不是社会的分配正义诉求得到单方面满足的状况,而是这两种分配正义

诉求达到平衡和协调的状况。分配正义是一种双向性道德要求:一方面,它要求个

人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尊重和维护社会集体的分配利益;另一方面,它也要求社会用

合理的社会制度设计和安排以尊重和维护个人的分配利益。这就决定了,人类主要

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分配正义:一是个人道德修养;二是社会制度。前者意味着

分配正义可以借助于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得到实现;后者则表明分配正义可以借助

于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得到实现。

个人道德修养是个人作为道德主体在道德品质塑造上所达到的水平,“它不是人

性的自然发展,而是主体自觉、能动的道德活动”②的表现。个人道德修养的形成过

程表现为个人将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道德信念、道德观念、

道德感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在人类分配活动领域,个人道德修养往往是通过个人的

分配正义信念、分配正义观念、分配正义感和分配正义行为来表现的。分配正义信

念是个人对 “分配正义”这一价值目标得到实现的现实性所抱持的一种坚信态度和

总体看法,它说明个人相信分配正义是一种能够在人类社会得到实现的社会价值。

分配正义观念是个人对 “分配正义”这一价值目标的内涵、实质、存在价值、实现

途径等进行理性认识、理解和解读所展现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是一种仅仅考虑社

·801·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

“分配正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分配正义是人类分配物质财富所追求的公正价

值目标,广义的分配正义是人类分配物质财富、政治权利等一切社会资源所追求的公

正价值目标。本文是从广义的层面界定和使用 “分配正义”这一概念。唐凯麟、张怀承: 《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1页。

会资源分配对某个人来说是否公正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种考虑社会资源分配对所有

人来说是否公正的思维方式。当一个人在面对分配正义问题时,能够把 “分配正义”

当成所有人应该共享的一种社会价值来看待,他的分配正义观念就不仅兼有个体性

和社会性、私人性和公共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特征,而且具有道德价值观念的鲜明

特征。分配正义感是个人在涉及分配正义问题的语境里能够合理对待 “分配正义”

这一价值目标而表现的一种道德态度,它说明个人能够把追求分配正义当成一种应

当的道德要求来对待。分配正义行为是个人的分配正义信念、分配正义观念和分配

正义感等诉诸行为的具体表现。具有分配正义信念、分配正义观念、分配正义感和

分配正义行为是个人拥有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表现,也是个人能够实现分配正义的

必要条件。

个人道德修养是人类实 现 分 配 正 义 的 一 个 重 要 途 径,但 它 并 不 能 独 立 承 担 实

现分配正义的重任,这是由它 自 身 的 局 限 性 决 定 的。个 人 道 德 修 养 的 主 要 局 限 性

在于它的人际差异性、不完 善 性 和 不 确 定 性。在 人 类 分 配 活 动 领 域,个 人 的 分 配

正义信念、分配正义观念、分配 正 义 感 和 分 配 正 义 行 为 不 仅 不 可 避 免 地 具 有 人 际

差异,而且还会因为容易 受 到 个 人 意 志、欲 望、兴 趣、需 要 等 主 观 性 因 素 的 深 刻

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不完 善 性 和 不 确 定 性。在 现 实 社 会 中,个 人 破 坏 分 配 正 义 的

现象之所以时有发生,其根源 就 在 于 此。由 于 个 人 道 德 修 养 并 不 能 独 立 承 担 实 现

分配正义的任务,人类不得不借助于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实现分配正义,

社会制度也因而被赋予了实现分配正义的功能。虽然社会制度也可能是不完善的,

但是它可以凭借其普遍适用 性、普 遍 有 效 性 和 普 遍 强 制 性 避 免 个 人 道 德 修 养 的 人

际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因而能 够 有 效 克 服 个 人 道 德 修 养 实 现 分 配 正 义 之 功 能 的 局

限性。

广义的社会制度是人类 在 社 会 生 活 中 必 须 共 同 遵 守 的 强 制 性 行 动 准 则,它 包

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 制 度、婚 姻 家 庭 制 度、教 育 制 度、宗 教 制 度、生 态

环境制度等具体社会制度 形 式。社 会 制 度 的 设 计 和 安 排 往 往 是 一 种 国 家 行 为,它

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在阶级 社 会,由 于 国 家 意 志 就 是 统 治 阶 级 的 意 志,社 会 制 度

的设计和安排实质上反映的 是 统 治 阶 级 的 意 志。不 同 社 会 实 行 的 社 会 制 度 可 能 在

基本构成或形式上是相似 的、甚 至 是 相 同 的,但 它 们 的 实 际 内 容 往 往 存 在 显 著 差

别。纵然两个社会宣称实行相 同 的 社 会 制 度,它 们 对 社 会 制 度 的 具 体 内 容 规 定 也

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区 别。因 此,每 一 个 国 家 都 拥 有 自 己 的 社 会 制 度,但 其 对

社会制度所作的具体设计 和 安 排 并 不 相 同。这 种 差 异 甚 至 可 能 是 根 本 性 的。在 广

义上,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 主 义 制 度 都 是 社 会 制 度,但 由 于 它 们 在 经 济 制 度、政

治制度等具体社会制度的设 计 和 安 排 上 具 有 根 本 区 别,因 而 它 们 必 然 是 两 种 性 质

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生活无法回避的一种现实,因为人总是制度中的公民,“制

·901·

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

度界定并限制了人们的选择集合”。① 人类分配社会资源的活动也必须在社会制度的

支配下来进行。人类需要依赖物质财富过经济生活,但它必须通过经济制度的分配

才能为人类所拥有。人类需要 政 治 权 利、政 治 权 力 等 政 治 性 社 会 资 源 过 政 治 生 活,

但它们必须经过政治制度的分配才能为人类所掌握。人类需要尊严、幸福、自由等

精神性社会资源过精神生活,但它们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制度的分配。由此可

见,社会制度在人类分配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样,能否实现分配正义从根本上

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存在价值。如果一种社会制度在支配社会资源分配的时候不能在

某种程度上实现分配正义,它的存在价值就会遭到人类的质疑、甚至否定。相 反,

如果一种社会制度在支配社会资源分配方面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分配正义,则它

的存在价值就会受到人类的肯定和称赞。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功能给予的深刻关注和研究应

该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在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哲学家往往追随古希腊哲学家的

伦理思想,把分配正义视为个人公正德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

说:“所谓公正,是一种所有人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使他们成为作公正

事情的人。”②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日趋尖

锐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 会 矛 盾 达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严 重 程 度。在 此 历 史 背 景 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对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残暴进行了无情揭露,而且对资本主

义制度、乃至一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不公正社会制度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猛烈抨

击。他们明确指出,由不合理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公正社会制度是导致社会资源分配

不公的根本原因:不公正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不能实现分配正义,因为我们在它

们之中 “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

多种多样的层次”;③ 不公正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能实现分配正义,因为 “从封建社

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

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④

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涌现了约翰·罗尔斯 (John Rawls)、

罗伯特·诺齐克 (Robert Nozick)、托马斯·纳格尔 (Thomas Nagel)、罗纳德·德

沃金 (Ronald Dworkin)、迈 克·J.桑 德 尔 (Michael J.Sandel)、布 伦·巴 利

(Brian Barry)等一大批研究分配正义问题的哲学家,并提出了许 多 种 分 配 正 义 理

论。虽然这些哲学家之间存在非常激烈的思想和理论争鸣,但是他们研究分配正义

·011·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

③④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韦森译审,上海:格致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页。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 出 版 社,1999年,第95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2页。

问题的总体思路大体是一致的,即他们都不再把关注个人道德修养实现分配正义的

功能作为研究分配正义问题和建构分配正义理论的重点,而是普遍转向重点研究以

社会制度建设来实现分配正义。

在这些当代西方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约翰·罗尔斯。他在20世纪50年

代、60年代就开始发表研究分配正义问题的论文,并在1971年出版了专著 《正义

论》。他在该著作中旗帜鲜明地说:“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德性一样,公正是

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①这一著名政治伦理学命题是罗尔斯建构其分配正义理论的

逻辑起点,它明确地把 “公正”归结为社会制度的最重要价值,并暗示社会制度实

现分配正义的前提条件是它本身必须具有内在公正性。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存在

的合理性基础,关键在于它本身是否具有内在公正性。只有公正社会制度才具有存

在的合理性基础,也只有公正社会制度才能保障分配正义的实现。因而,内在公正

性是合理社会制度的根本所在。缺乏内在公正性对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来说都是致命

的缺陷。

不过,罗尔斯等当代西方哲学家对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功能的研究普遍缺

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他们往往不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来探讨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功能,而只是抽

象地谈论社会制度的公正性与分配正义的关系。虽然他们普遍看到了公正性对社会

制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往往没有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社会制度的

公正性问题。虽然他们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土壤之上,但他们不仅不关注和

研究对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作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状况,而且对资本

主义制度的内在不公正性缺乏深刻批判。当然,他们偶尔也会谈论资本主义社会中

的分配不公现象,但他们并不把那些不公现象从根本上归因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

的不合理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公正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分 配 正 义 理 论 为 我 们 全 面 认 识 和 深 刻 理 解 社 会 制 度 对

实现分配正义的重要性提供 了 科 学 指 南。他 们 不 仅 坚 信 完 善 社 会 制 度 的 设 计 和 安

排是实现分配正义的根本途 径,而 且 主 张 用 社 会 革 命 的 手 段 彻 底 摧 毁 资 本 主 义 经

济基础和资本 主 义 制 度,以 从 根 本 上 改 变 人 类 社 会 的 分 配 正 义 状 况。他 们 预 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

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 在马克思主义 经 典 作 家 的

分配正义理论中,人类实现分 配 正 义 的 最 有 效 途 径 是 诉 诸 合 理 设 计 和 安 排 的 社 会

制度,但这种社会制度的建构 需 要 通 过 社 会 革 命 的 途 径 才 能 完 成。他 们 在 此 思 想

·111·

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

John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3页。

基础上论证了用社会主义制度 取 代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以 及 推 动 人 类 最 终 实 行 共 产 主 义

制度的合理性,并对社会主义 社 会 的 按 劳 分 配 制 度 和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的 按 需 分 配 制

度进行了科学构想。

因而,我们需要用历史唯 物 主 义 和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的 眼 光 看 待 社 会 制 度 实 现 分

配正义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 不 同 社 会 均 拥 有 社 会 制 度 的 事 实,但 更 应 该 看 到 不

同社会在具体社会制度设 计 和 安 排 上 具 有 显 著、甚 至 根 本 差 异 的 事 实。社 会 制 度

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必不可少 的 一 个 构 成 要 素,也 是 所 有 社 会 分 配 社 会 资 源 必 不 可

少的一种手段,但并非每一个 社 会 设 计 和 安 排 的 社 会 制 度 都 具 有 实 现 分 配 正 义 的

功能。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有 合 理 和 不 合 理 之 别,其 关 键 在 于 它 对 社 会 制 度 所 作

的具体设计和安排是否具 有 内 在 公 正 性。人 类 经 历 过 原 始 社 会 制 度、奴 隶 社 会 制

度、封建社会制度,目前正处 于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与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同 时 并 存、相 互 博

弈的历史时期。纵观人类社会 发 展 史,社 会 制 度 总 体 上 是 沿 着 越 来 越 合 理 的 方 向

发展的,是社会制度的内在公 正 性 得 到 不 断 强 化 的 过 程,是 社 会 制 度 的 合 理 性 基

础变得越来越坚实的过程,也 是 社 会 制 度 实 现 分 配 正 义 的 功 能 得 到 越 来 越 充 分 发

挥的过程。只有设计和安排 出 公 正 的 经 济 制 度、政 治 制 度 等 具 体 社 会 制 度,一 个

社会才称得上拥有公正社会 制 度,它 也 才 能 借 助 于 社 会 制 度 的 合 理 设 计 和 安 排 实

现分配正义。

如何借助于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实现分配正义是当今中国进一步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当务之急,它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

报告明确指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

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

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

等发展权利。”① 可见,党中央不仅高度肯定社会制度在保障和增进分配正义方面的

重大作用和价值维度,而且把以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途径视为当今中国实现分

配正义和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② 提供根本保障,并致

力于建构一个能够保证社会资源得到公正分配的小康社会,其目的是为了使我国人

民在社会主义社会过上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③

的美好生活。

·211·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4—15页。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2页。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34页。

二、分配正义原则: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基础

社会制度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围,它是人类建构社会基本结构的必要途 径。

人类社会总是在社会制度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向前演化的,因此,诺思说:“制度变迁

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①

在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 历 史 中,社 会 制 度 的 公 正 性 问 题 一 直 受 到 人 类 的 高 度

重视。人类希望生活在公正社 会 制 度 里,他 们 试 图 设 计 和 安 排 公 正 社 会 制 度 的 努

力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作为社 会 制 度 的 设 计 和 安 排 者,人 类 能 够 在 多 大 程 度 上 赋

予社会制度内在公正性,社会 制 度 就 具 有 多 少 公 正 性。为 了 使 社 会 制 度 能 够 在 分

配社会资源方面体现内在公 正 性,人 类 必 须 用 普 遍 有 效 的 分 配 正 义 原 则 来 引 导 它

的设计和安排。

分配正义原则是引导人类追求和实现分配正义的行动准则或价值标准。一般来

说,存在两种分配正义原则:一种是作为个人行为准则而存在的分配正义原则;另

一种是作为社会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原则依据而存在的分配正义原则。前者是一种道

德原则,它要求个人在分配社会资源的活动中追求分配正义,并对个人的分配行为

发挥着道德规范作用;后者既是一种道德原则,也是一种立法原则,它要求社会制

度的设计和安排应该合乎 “分配正义”这一道德价值观念的内在要求,并对社会制

度的设计和安排发挥着伦理引导作用。

引导社会制度得 到 合 理 设 计 和 安 排 的 分 配 正 义 原 则 只 能 由 社 会 制 度 的 制 定 者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立。人类需要借助于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

排来服务他们的社会生活,他们也有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找到能够引导社会制度设计

和安排的分配正义原则。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基于一定的原则制定的,但只有公正社会制度是依据分

配正义原则制定的。分配正义原则是社会制度确立其内在公正性的原则基础。人类

要设计和安排合理的社会制度,首先应该遵循的分配正义原则是 “机会平等原则”。

这一分配正义原则的要义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机会都应该是

平等的,这种机会平等性在社会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中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尊重和保

护,它不会因为社会成员的性别、年龄、种族、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原因而遭到

社会制度的否定、蔑视和损害。

机会平等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分配途径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是平等的或均

等的。机会平等原则以承认社会成员的平等主体身份和地位为前提,并强调人类追

求平等的意愿与其追求公正的意愿紧密相关。正如当代美国哲学家奥莱尔所说:“如

·311·

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

①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第3页。

果没有主体,也就没有有用的实践理性,更不用说存在关于正义的实践理性。”① 对

人类来说,用机会平等原则支配和引导社会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是其自身具有实践理

性的重要表现,它说明人类有能力把 “分配正义”这一道德价值观念运用于设计和

安排社会制度的实践之中。

社会制度具有为人们提供不同生活机会的作用。② 作为人类集体行为建构的产

物,社会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总是与人类社会生活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总是服

务于人类的各种生活目的。人类的生活目的主要是拥有各种社会资源。如果说社会

制度确实能够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活机会,这主要也是指它能够为人类提供拥有各种

社会资源的机会。社会制度发挥其为人类提供生活机会的功能就是为人类拥有各种

社会资源创造有利条件。

“机会平等原则”为社会制度支配社会资源的分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逻辑起点,

但如果社会制度不对社会资源分配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社会成员参与社会资源分

配的 “平等机会”是无法落到实处的。这就需要有一个确定社会资源分配内容的分

配正义原则来进 一 步 引 导 社 会 制 度 的 设 计 和 安 排。这 个 分 配 正 义 原 则 可 以 被 称 为

“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其意指:社会制度在把利益分配给社会成员的同时应

该把相应或相关的责任同等地分配给他们,绝不允许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拥有只享受

权利不承担义务的特权。

社会制度能够对社会成员分配的社会资源可以被归纳为两种:一是物质财 富、

政治权利、幸福、发展机会等普遍受到社会成员欢迎的社会资源。这种社会资源往

往被社会成员普遍视为他们的 “切身利益”,可以被统称为 “利益”或利益性社会资

源。二是以税收、罚金、政治义务等形式存在但不被社会成员普遍欢迎的社会资源。

这种社会资源往往是社会成员不得不承担的东西,可以被统称为 “责任”或责任性

社会资源。

追求利益、逃避责任似乎是人类的天性。正因为如此,在考虑如何借助于社会

制度的设计和安排解决社会资源分配问题时,许多人倾向于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对其

自身有利的东西———即利益,而不去关注或较少关注责任的分配问题。人类社会的

许多分配不公现象与责任没有得到公正分配的事实紧密相关。在经济生活领域,如

果富人仅仅贪婪地占有物质财富,不愿意承担用他们的物质财富造福社会的责任,

这必定会导致贫富悬殊的出现。在政治生活领域,如果政府官员仅仅享有政治权力,

不承担用手中的政治权力为人民谋福利的责任,这必定会造成政治权力的滥用。如

果一些人仅仅强调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不承担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这也必

·411·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

Onora ONeill,Bounds of Justi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p.29.Brian Barry,Why Social Justice Matters,Cambridge,UK:Polity Press,2005,p.17.

定会带来自然资源被滥采滥用的后果。

合理设计和安排的社会制度不仅应该支配和引导财产、金钱、言论自由、选举

权、幸福、就业机会等被社会成员普遍欢迎的利益性社会资源的分配,而且应该支

配和引导以税收、罚金、政治义务等形式出现的责任性社会资源的分配。利益和责

任都是可以在社会成员中间分配的社会资源,也都是应该在社会成员中间得到公正

分配的社会资源。它们之所以与人类的分配正义诉求有关,是因为它们是 “受重视

的善 (或被当作负担而被轻视的善),它们的分配都取决于主要社会制度的运作”。①“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明确规定了社会制度支配社会资源分配的应有内

容,但它仍然不能保证社会资源能够在社会成员中得到公正分配。一个明显的事实

是,如果社会制度没有对社会资源分配的标准和程序作出合理规定,利益和责任都

不可能在社会成员中得到公正分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将社会制度的设计

和安排置于另一个分配正义原则的引导之下。这就是 “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

其要求是:社会制度在平等社会成员中间分配同一种社会资源的标准和程序必须是

合理的,绝不允许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拥有超越合理分配标准和程序的特权。

分配标准是社会资源分配所依据的准则,分配程序则是社会资源分配的实际操

作规程。合理的分配标准和程序至少有三个主要特征:(1)它们是集体制定的,即

合理分配标准和程序必须通过集体行为来确定。(2)它们是统一的,即合理分配标

准和程序必须是统一的。(3)它们是公开的,即合理分配标准和程序必须经得起质

疑和批评,因而也必须是公开的。“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要求,借助于社会制度来支配社会资源分配的标准

和程序必须通过人类集体行为来确定,并且必须是统一的和公开透明的。在现实社

会中,人们违背这一原则的一个常见做法是把社会资源的分配标准和程序变成暗箱

操作的东西。暗箱操作的分配标准和程序往往是某个社会成员或某些社会成员试图

利用社会制度的设计和安排谋取私利的产物,它们是个人行为的结果,只适用于某

个人或某些人,并且不具有公开透明性。如果用暗箱操作的分配标准和分配程序来

引导一种社会制度的设计和安排,该社会制度必定沦为个人追求私利的工具,也必

定缺乏合理性和公正性。

社会制度确定合理分配标准和程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进或维护受其支配的每

一个社会成员的分配利益。由于坚持 “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分配标准和 “一种程序

应用到底”的分配程序,社会制度不会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特殊分配利益需要予

以特别的照顾,也不可能使分配正义的天平向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倾斜。它要求分配

正义的天平在所有社会成员的面前是平衡的。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把实现 “按劳分

·511·

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

① David Miller,Principles of Social Justi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1999,p.7.

配”和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确定为物质财富分配的合理标准,① 并把市

场自由分配和政府干预分配作为实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程序,其根

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物质财富能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得到公正分配。

从理论上来讲,如果 “机会平等原则”、“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以及 “分

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均得到了充分体现,则依据它们设计和安排的社会制度就

应该能够充分发挥其实现分配正义的功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实中的社会

制度并不能为人类实现分配正义的价值目标提供绝对可靠的保证。人类迄今为止所

设计和安排的各种社会制度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

实际状况也总是与人类的实际期待有差距。作为一种人为的建构,社会制度总是随

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处于不断变迁过程中的社会制度也总是以某种方式

表现出不完善性。并且,纵然人类能够设计和安排完美无缺的社会制度,他们也可

能遭遇到社会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如果一种完美无缺的社会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

执行,它的有效性也是非常有限的。除此而外,社会制度还必须时刻面对来自个人

的威胁。那些缺乏道德修养的个人完全可能不遵守合理设计和安排的社会制度。由

于这些原因,人类社会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分配不公现象。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人类还必须 拥 有 一 个 引 导 社 会 制 度 设 计 和 安 排 的 分 配 正 义 原 则——— “纠 正 不 公 原

则”。这一分配正义原则的精义是:社会制度应该通过自身的合理设计和安排对因为

社会制度本身不健全、个人道德修养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现象进

行及时有效的纠正。用纠正不公原则引导社会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是人类为了有效防

止社会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和应对社会制度可能遭遇执行不力、意愿被违背等情况

必须采取的一种补救性措施。

分配不公现象是物质财富、政治权利等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间的分配存在严

重不合理性的现象。贫富悬殊、领 导 干 部 滥 用 权 力 等 等 都 是 典 型 的 分 配 不 公 现 象。

这些分配不公现象与社会制度旨在实现的 “分配正义”价值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

此,它们是社会制度应该加以拒斥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个社会不能没有旨在纠正

分配不公现象的社会制度设计和安排。这种以纠正分配不公现象为内容的社会制度

可以被称为纠正制度。现代社会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纠正制度,它

主要通过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福利的方式来纠正物质财富分配领域存在的不公现象。

人类借助于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纠正分配不公现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611·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

①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 与 分 配

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胡

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 第 十 七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上 的 报 告》,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2007年,第

38—39页。

一是通过合理配置政治权力、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扩大社会保障投入等方式缩小社

会资源分配在社会成员中间形成的不合理差距;二是对破坏分配正义的社会成员予

以制度惩罚。这两种方式都是人类社会纠正分配不公现象必须诉诸的方式。如果一

个社会存在领导干部掌控的政治权力过多、贫富悬殊等问题,它就应该借助于第一

种方式来缩小社会成员在占有社会资源方面形成的不合理差距。如果一个社会出现

了社会成员破坏分配正义的问题,如,一些政府官员以权谋私,它就应该借助于第

二种方式来纠正他们破坏分配正义的行为。

上述四个分配正义原则构成一个总的原则体系。它们对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

安排作出了全面的原则规定。“机会平等原则”是整个原则体系的逻辑起点,因为如

果不能首先保证社会成员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平等机会,社会制度必然缺乏最基本

的公正性,整个社会实现分配正义的目标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

原则”和 “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是整个分配正义原则体系的核心内容。前者

不仅明确规定了社会制度支配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内容———利益和责任,而且对利

益和责任分配所应达到的价值目标作出了规定———即要求它们在社会成员中间实现

同等分配;后者则规定了社会资源达到公正分配必不可少的合理标准和程序。“纠正

不公原则”是作为前三个原则的补充性原则被提出的。这四个分配正义原则都是社

会制度达到合理设计和安排必不可少的原则依据。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相

互支持、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种社会制度的内在公正性必须建立在这四

个分配正义原则共同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

物质财富、政治权利、幸福、发展机会等社会资源的分配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支配社会资源分配的社会制度在设计和安排上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事实。上述四个分

配正义原则要求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涵盖社会资源分配的每一个环节,因而能

够保证社会资源在社会制度的框架内得到公正合理的分配。在一定意义上讲,现实中

的一些社会制度之所以是不公正的,要么是因为它们根本不是基于上述四个分配正义

原则制定的,要么是因为它们没有全面遵循这些分配正义原则。一种社会制度要成为

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并发挥实现分配正义的强大功能,它应该在设计和安排上同时

遵循或体现上述四个分配正义原则。只有同时基于这四个分配正义原则得到设计和安

排的社会制度才是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也才是能够实现分配正义的社会制度。

三、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现实意义

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价值维度不仅表现在它实现分配正义的强大功能及其

蕴涵分配正义原则的事实中,而且表现在人类借助于它实现分配正义的现实意义中。

基于分配正义原则得到合理设计和安排的社会制度能够为人类现实生活带来多方面

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711·

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

第一,以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有助于一个社会把个人追求分配正义的个体意

向性整合成集体意向性。

“集体意向性”(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是指人类具有集体性信念、欲望和意

愿。它是人类集体行为的主要动机来源。与集体意向性相对而言的是 “个体意向性”

(singular intentionality),它指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类具有个体性信念、欲望和意愿。

个体意向性是个人行为的主要动机来源。 “集体意向性”不能被 “个体意向性”取

代,因为它反映的是个人 “共同完成 (共同追求、共同相信……)某事的感觉,个

人拥有的个体意向性来源于他们分享的集体意向性”。① 个体意向性往往必须在集体

意向性的支配下发挥作用,因为集体性信念、欲望和意愿对个人的个体性信念、欲

望和意愿有着强有力的支配作用。“理解集体意向性是理解社会事实的关键所在。”②

一个社会的集体意向性主要通过它的社会制度设计和安排来体现。

“大多数人类矛盾的解决需要依赖集体意向性的干预。”③ 人类矛盾的一种重要

表现形式是个人基于其个体意向性提出的分配正义诉求往往各不相同,它们彼此之

间很容易形成张力。这种张力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分配矛盾的根源所在。个人道德修

养在缓解因个体意向性差异导致的人类分配矛盾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它不

能彻底化解这种矛盾,正如前面所论及的,个人道德修养具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

限性。要解决人类分配矛盾,不仅需要诉诸个人的良好道德修养,而且需要诉诸合

理设计和安排的社会制度。

一个社会的分配正义状况主要取决于它实现分配正义的集体意向性,即它借助

于社会制度保障和增进分配正义的集体性信念、欲望和意愿。合理设计和安排的社

会制度是一个社会实现分配正义之集体意向性的主要载体。要实现分配正义,一个

社会必须把分散在个体意向性中的分配正义诉求整合成集体意向性,并通过社会制

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很好地反映这种集体意向性。借助于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有

利于一个社会把个人追求分配正义的个体意向性整合成集体意向性,从而使该社会

形成一种能够保障和增进分配正义的精神合力。一个社会一旦形成实现分配正义的

集体意向性,它的集体信念、集体欲望和集体意愿就能够在保障和增进分配正义方

面发挥主导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在该社会形成追求分配正义的主流价值取向和价值

导向,而且能够为该社会实现分配正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以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有助于一个社会形成审视分配正义问题的社会

视角。

·811·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

②③

John R.Searle,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95,pp.24-25.John R.Searle,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p.24.John R.Searle,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p.23.

每一个社会都面临分配正义问题。一个人参与了某种选举活动,也在亲自投票

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选举权,但由于政府宣传不够,他通常是在并不深入了解候选

人的情况下盲目地投出了自 己 的 选 票,因 此,他 可 能 质 疑 这 种 选 举 制 度 的 公 正 性;

一个人付出了辛勤劳动,也得到了相应的劳动报酬,但由于他的家庭存在特殊经济

困难,他可能认为单位给他提供的工资太少,并把 “按劳分配”视为一种不公正的

分配制度。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发生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分配正义问题。人类

几乎时时刻刻都身处在这样的问题之中。这些问题之所以能够激起人们对选举制度

的怀疑、对按劳分配制度的不满和对破坏环境行为的义愤,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以自

己私人的视角审视它们。

不可否认,人类审视分配正义问题的视角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个人视角。个人视

角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但是因为它容易受到个人欲望、兴趣、爱好等主观因素的干

扰而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狭隘性和局限性。如果一个人用纯粹的个人视角

来审视分配正义问题,他往往很难看到问题的实质。通常的情况是,他的个人欲望、

兴趣、爱好等主观因素会遮蔽他的眼睛,“分配正义”在他的眼里往往也会因此而变

成一个被扭曲的意象。这就是现实社会常常会出现上述提及的荒谬现象的原因。

以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事实启示我们:除了个人视角之外,人类还应该从

社会的角度来审视分配正义问题。如果一个人能够从社会的角度来审视分配正义问

题,他不仅能够体察他自己追求分配正义的个体意向性,而且能够洞察他人追求分

配正义的个体意向性以及整个社会追求分配正义的集体意向性。分配正义问题说到

底是人类如何看待分配利益的问题。合理的个人视角能够使个人在参与社会资源分

配的时候尊重、关心和维护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分配利益,不合理的个人视角则往往

使个人在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时候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甚至极端的利己主义倾向。

那么,如何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必须依靠社会制度加以规制。社会制度存在的一

个重要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通过发挥其实现分配正义的功能引导个人从社会的角度

审视分配正义问题,从而使他们在追求分配正义的过程中能够对他人和社会集体的

分配利益给予应有的尊重、关心和维护。

第三,以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有助于一个社会树立平等主义分配正义观。

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不以让某个或少数社会成员从社会资源分配中受益为目

的,而是以让所有社会成员从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中平等地受益为目的,因此,通

过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实现的分配正义是以 “平等”为内在伦理精神的;或

者说,社会制度旨在实现的分配正义是以追求社会资源的平等分配为核心价值取向

和价值导向的。在支配社会资源分配时,合理设计和安排的社会制度不会偏袒任何

一个社会成员的不正当分配利益,也不会侵害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正当分配利益。

它旨在实现的是一种平等意义上的分配正义。

平等是一个说明人际关系的概念。平等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但它主要反映个

·911·

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

人处于人际关系中的生存状态。平等可以指人格上的平等,这种意义上的平等指所

有人在人之为人的身份和地位上是平等的。人格平等的关键在于尊严平等。平等也

可以指政治上的平等,这种意义上的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

其要义在于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得到平等分配。平等还可以是指

经济上的平等,这种意义上的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经济地位上是平等的,其要义

在于经济利益或物质财富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得到平等分配。因此,恩格斯曾经指出,

现代意义上的平等是指 “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

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①

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② 人类曾经经历过漫长的不平等社会,但人类一直在

不懈地追求平等。平等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并且是一种可以借助于社会制度加

以分配的社会资源。平等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配正义问题。平等的实现需要个

人努力争取,更需要社会制度予以制度上的保障。

借助于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有利于在一个社会形成平等主义分配正义观。这

种分配正义观要求一个社会设计和安排的各种社会制度能够使社会成员的命运不受

经济背景差异、性别差异、种族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以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

从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中平等地受益。正如当代美国哲学家德沃金所说,社会制度

实现的分配正义应该体现 “平等的关切”。他倡导 “重要性平等原则”,要求 “人们

以平等的关切对待处在某种境况下的一些群体。一个统治着其公民并要求他们忠诚

和守法的政治社会,必须对其全体公民一视同仁,每个公民都必须投票,它的官员

也必须在制定法律、确定施政方针时牢记那项责任”。③ 借助于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

和安排促使物质财富、政治权利、幸福、发展机会等社会资源在所有社会成员中间

实现平等分配是平等主义分配正义观的精义所在。

第四,以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有助于一个社会更有效地保护伸张分配正义的

行为和惩罚破坏分配正义的行为。

一个社会分配正义状况的好坏既取决于该社会对伸张分配正义的行为给予制度

保护的程度,也取决于它对破坏分配正义的行为进行制度惩罚的力度。对破坏分配

正义的行为给予制度惩罚,即通过强制性的制度惩罚使破坏分配正义的社会成员为

他们的破坏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破坏分配正义的人肯定要付出代价,但这种代价

有轻重之分。较轻的代价来自道德谴责,较重的代价出自制度惩罚,甚至法律制裁。

道德谴责通过震慑个人良知发挥作用,但它仅仅能够对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个人发挥

·021·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

①②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9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355页。罗纳德·德沃金: 《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

版社,2007年,第6页。

作用。如果一个人丧失了道德良知,则道德谴责的震慑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制度运行的关键在于犯规确有成本,并且惩罚也有轻重之分。”① 与道德谴责

相比较,制度惩罚不仅具有更强的威慑力,而且具有更显著的效果。一方面,制度

惩罚能够迫使那些破坏分配正义的社会成员为他们的行为付出比受到道德谴责更实

在的代价———因为它们会迫使破坏分配正义的人牺牲实际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等;

另一方面,制度惩罚也比道德谴责更具有教训性———因为不得不付出经济代价和政

治代价而更能够迫使破坏分配正义的社会成员吸取教训。

一个社会要有效制止社会成员破坏分配正义的行为,需要发挥道德谴责的作用,

更需要发挥制度惩罚的作用。许多分配正义问题之所以在一些社会无法得到有效解

决,不是因为人们对破坏分配正义的行为进行的道德谴责不够,而是因为社会没有

对那样的行为给予足够的制度惩罚。例如,在当今中国,那些依靠加工、贩卖或使

用 “地沟油”牟取暴利的人几乎时刻都遭到来自社会各界的道德谴责,但他们的非

法活动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因此,有效解决中国地沟油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诉诸强

有力的制度惩罚,即应该使那 些 置 人 们 身 体 健 康 于 不 顾 的 地 沟 油 加 工 者、营 销 者、

使用者等受到严厉的制度惩罚,要达到使他们对地沟油 “望而却步”的效果。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破坏分配正义的许多行为超出了道德谴责的范围,它们必

须受到严厉的制度惩罚。如果有人通过制造或贩卖假冒伪劣商品破坏了物质财富分

配应有的公正性,如果有人通过以权谋私的方式破坏了政治权力分配应有的公正性,

如果有人通过种族歧视的方式破坏了发展机会分配应有的公正性,等等,他们破坏

分配正义的行为就不仅应该受到道德谴责,而且必须受到制度惩罚。在道德谴责不

足以阻止或抑制个人破坏分配正义的行为时,制度惩罚的出场是必要的,也是最有

效的。

第五,以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有助于一个社会更好地同时维护和增进强势群

体和弱势群体的分配利益。

在任何一个社会,依据一定的标准,社会性的人大概可以归入两个群体:强势

群体和弱势群体。社会中的强势群体是指那些因为个人智力、毅力、体力、家庭背

景等条件比较好而在社会生活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或有利地位的社会成员。由

于个人条件、家庭条件等比较好,这种人往往更容易在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获得较

大的成功。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因为个人智力、毅力、体力、家庭背景等条

件比较差而在社会生活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或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由于个人

条件、家庭条件等比较差,这种人不容易在社会生活竞争中获得成功。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如果同处一国,同一遭遇,各人的感情却不一样,哀乐不

·121·

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

①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第5页。

同,那么,团结的纽带就会中断了。”① 如何协调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分配利

益关系,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分配正义问题。无论一个社会中的强

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是怎样形成的,他们占有社会资源的能力差异往往是客观存在的,

他们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量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占有社

会资源的差距应该越大越好。一个社会进步或发展到什么水平,这并不取决于该社

会中的强势群体,而是取决于它的弱势群体。对于任何一个社会而言,如果弱势群

体既无法得到强者的帮助,也无法得到社会制度的保护,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个公

正社会。一个公正社会应该保护强势群体的分配利益,更应该增进弱势群体的分配

利益。它应该保护和增进所有社会成员的分配利益。

要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最有效的途径是诉诸合理设计和安排的社会制度。

个人可以通过做慈善为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作出贡献,但这种贡献是有局限性

的。在一个社会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做慈善的能力,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参

与慈善事业。社会制度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对社会资源分配进

行强制性的宏观调控,从而缩小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在占有社会资源方面的差距。

通过实现平等意义上的分配正义,社会制度可以使强势群体占有社会资源的优势地

位或有利地位受到限制,同时可以使弱势群体占有社会资源的弱势地位或不利地位

得到改善。

注重维护和增进弱势群体 的 物 质 利 益 是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优 越 于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的

一个重要标志。邓小平同志明 确 指 出,我 国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与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的 主 要

区别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以 社 会 主 义 公 有 制 经 济 为 主 体;二 是 强 调 共 同 富 裕。他

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应 该 旗 帜 鲜 明 地 反 对 两 极 分 化,虽 然 它 “鼓 励 一 部 分 地

区、一部分人先 富 裕 起 来”,但 是 它 的 最 终 目 的 是 要 “带 动 越 来 越 多 的 人 富 裕 起

来,达到共同富裕”。② 邓小平同志不仅认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

义”,③ 而且把 “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的 一 个 根 本 性

标志。他的 “共同富裕”思想 要 求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应 该 注 重 维 护 和 增 进 弱 势 群 体 包

括物质利益在内的各方面利益。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追求物质财富公正分配的核心价值观念。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必须坚持走共同

富裕道路”,因为 “共同富裕是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根 本 原 则”;要 达 到 共 同 富 裕,

关键是 “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

·221·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

①②③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97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

及全体人民”。① 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设计和

安排实现分配正义的首要价值目标。只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物

质财富在社会成员中间的分配是公正的,也才能为政治权利、幸福、发展机会等其

他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和价值基础。

余  论

孔子曾经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② 这是指,

在物质财富分配问题上,处于社会状态中的人最担心的不是他们在分配过程中得到

了多少份额,而是分配不均的问题;他们最担心的不是贫困,而是因为分配不均所

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孔子的观点意味深长。其实,在所有社会资源分配问题上,人

们最关心的总是分配是否公正的问题。因而,如何实现分配正义是人类社会不能不

重视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实现分配正义的制度性价值维度总是与个人道德修养实现分配正义的价值维度

相比较而言的。由于个人道德修养并不能独立承担实现分配正义的任务,人类借助

于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实现分配正义就显得十分必要,但社会制度实现分

配正义的功能取决于一个前提条件,即它本身必须是公正的。只有公正的社会制度

才能真正保证分配正义的实现。

我国向来具有强调德治的伦理思想传统,这一方面有利于突出个人道德修养的

社会管理功能,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社会制度的社会管理功能被重视不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 “以德治国”和 “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这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各界重视社会制度的社会管理功能,但由于强调德治的伦理

思想根深蒂固,当代中国人至今还没有形成重视、尊重、服从和维护社会制度的普

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一境况在我国分配领域的主要表现是,人们仍然更多地

依赖个人道德修养来解决分配正义问题,社会制度在实现分配正义中的有效性仍然

遭到不应有的严重忽略。为了更有效地发挥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功能,当今中

国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更需要每一个社会公民形成和强化重

视、尊重、服从和维护社会制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当今中国应该重视和着力解决劳动者工资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偏低等分配

正义问题。虽然这些分配正义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个人道德修养,但是它们更多地属

于社会制度规范的范围。如何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如何缓解

·321·

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5页。《论语·季氏》。

贫富悬殊日益严重的趋势、如何限制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如何保证社会成员拥有

均等的发展机会、如何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等等,这些都是不能仅仅依靠个人

道德修养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只有更多地借助于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它

们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研究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价值维度为我们在当今中国推进社会制度建设提

供的启示是:

首先,社会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必须确保社会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公正性。公

正性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所在。人类需要借助于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但他们必须

首先确保社会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是公正合理的。

其次,社会制度建设必须依据一定的分配正义原则来进行。分配正义原则是社

会制度确立其内在公正性的原则依据,也是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原则依据。社

会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应该体现机会平等原则,以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获取社

会资源的平等机会;应该体现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以保证利益性社会资源和

责任性社会资源能够在社会成员中间得到公正分配;应该体现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

原则,以保证社会资源能够在合理分配标准和程序的统一支配下得到公正分配;应

该体现纠正不公原则,以保证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分配不公现象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

纠正。

再次,社会制度建设只能以追求社会资源的平等分配为价值目标。社会制度不

遵循 “差别原则”,即它们仅仅在 “平等”的层面上关注、尊重和维护社会成员的分

配正义诉求和分配利益,不会因为个人的特殊分配利益需要而给予任何一个社会成

员特殊的 “照顾”。在社会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目前,我国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

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因此,我国进行社会制度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不断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之能够为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享有分配正

义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关键是必须确保各种

具体社会制度改革自始至终以实现分配正义为最高价值目标,即以保障和促进利益

性社会资源和责任性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为最高价值目标。只有以实现分配正义为

最高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才能越来越充分地满足广大人

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它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优势也才

能越来越充分地凸显出来。

〔责任编辑:王海锋 责任编审:孙 麾〕

·421·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

evolution,which suggests the inherent drive for Chinese legal development and predictsthe due direction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5)The Pareto 80/20Rule in Law:A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Hearing ofCases with Guilty Plea  Li Bensen·85·

In the legal area,especially in the dispute settlement area such as litigation,the

judiciary can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judicial resources by streamlining the simplemajority and optimizing the complex minority.Streamlining the simple majority bythe judiciary is not to streamline the majority per se,nor is it to neglect the simplemajority intentionally.Rather,it aims to reduce the marginal costs of judicial activities,

improve judicial efficiency and promote judicial justi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of simplifying procedures instead of rights,while guaranteeing the basic rights oflegal subjects.Our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cases with guilty plea suggests thatin the criminal judicial area,the Chinese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 in which thecomplex minority is optimized through streamlining the simple majority still leavesmuch to be improved.To implement the summary procedures of cases with guiltyplea as identified in the 2012Criminal Procedure Law,it is essential to guarantee thelawyers assistance to the defendant,and to improve the judicial efficiency of a numberof links such as investigation,prosecution and judgment,so as to allocate criminal

judici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judicial justice in a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way.

(6)Basic Principles and Value Dimensions of Social System in the Realization ofDistributive Justice  Xiang Yuqiao·106·

Human society relies on the rational design and arrangement of a social system torealize the value goal of distributive justice.The social system building targeted towardthe value goal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should comply with four principles:equal oppor-tunities,equal allocation of interests and responsibilities,reasonable allocation normsand procedures,and injustice redressing.A social system based on these principles isinherently fair and can ensure an equitable alloc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Using socialsystem building to ensure distributive justice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at it canhelp the society integrate different singular intentionaliti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nto acollective one,so that a social perspective on the issue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s developed,

that an egalitarian view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s established,that any quest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s protected and any harm to it is punished,and that the distributive

·502·

ABSTRACTS

interests of both advantaged and disadvantaged groups are protected and advanced.

(7)A Mental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Ethical and Moral Ideas in theAnalects of Confucius  Fan Hao·125·

Whatspiritual form"do the ethical and moral idea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take on?And whatChinese traditions"have they opened up?A mental philosophical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reveals that the book takesrite"andbenevolence"as its basic concepts,and presents thementally-disposed"discourseof ethics and morality.It has established a mental philosophy that takes the basicmodel ofself-restraint and returning to rites being benevolence,"and that is basedon the dialect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ethical world ofrite"and the moral worldofbenevolence,"while rising above the contradictions of two worlds throughself-restraint."It has engendered aChinese form"of mental philosophy characterized byethical-moral integration and the priority of ethics,in whic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individual perfection and social perfection becomes an inherentChinese problem."The mental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not only represents a mental philosophicaldiscovery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but also demonstrates itsspiritual home"significance to Chinese ethics and morality.

(8)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Literati and the Yering:The Emergence of the BanyanTheory of the Ming Dynasty  Guo Yingde and Wang Mengxiao·141·

This study takes a perspective from the literati-Yering interactions and sees theBanyan Theory as an important text of socio-cultural phenomena.In this way,wecan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s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cultural functions.In the theatrical world of the Ming Dynasty,the literati played dual roles ofaristo-cratic civilians"andcivilian aristocrats."On one hand,the literati class attempted tofine-tune and improve the Yerings stage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ulturaltastes,enhance the cultural tastes of theatrical art,and to uphold the cultural traditionsof elegance and grace.But on the other hand,they ha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limi-tations in relation to stage practice such as the Yerings stage performance and theaudiences demands,and made some compromise to cater to secular cultural interests.Inthe interactions and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literati and the Yering,a new theatricaland cultural form that was intermediate betweenprofundity and superficiality,

delicacy and simplicity,and elegance and popularity"emerged and became dominant.·602·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