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的四种表情 -...

1
13 13 社会 社会 2019 11 28 日 星期四 外卖小哥的四种表情 ■一线探民生 · 外卖小哥零距离② R 西藏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 95% 本报拉萨 11 27 日电 (记 者邓建胜)记者从有关部 门获悉: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区应届高校毕业生已签约就业 22255 人,就业率达 95.02%,比去年同期高出约 9 个百分点。 西藏自治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出 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西藏 高校毕业生稳就业若干举措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激励保 障政策。这些政策主要从生活补贴、住房补贴、社会保险补 贴、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方面,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 到企业就业、区外就业、基层就业。今年以来,西藏针对高 校毕业生已累计开发就业岗位 6.2 万多个,是去年同期的 2.5 倍;截至目前,已争取援藏省市企事业单位岗位 17559 个,协调援藏省市和部分中央国家机关面向西藏籍少数民 族高校毕业生专项招录公务员岗位 303 个。 本版责编: 李智勇 李远哲 周春媚 版式设计: 蔡华伟 “现在的收入,比刚工作那会儿翻了两 番!”广州越秀区五羊村外卖配送站站长袁辉 林开心地说。现年 31 岁的他,不仅自己送外 卖,手下还管理着 200 多名配送员,这距离他 来到广州,还不到 3 年。 广州的家属楼有些不带电梯,外卖小哥 一天上上下下几十趟都是常事。配送写字楼 的外卖更叫人犯难,中午高峰期,电梯拥挤上 不去,刚入行的袁辉林就用脚爬。最多时他 甚至一口气爬到 22 楼。虽然磕磕绊绊,但袁 辉林第一个月领到 7000 多块的工资,他立马 花了 3000 多元给母亲买了一部手机。后来 每逢节日,他也经常给父母打钱。 “父母看我赚钱了,当然高兴!”袁辉林笑 着说。 尝到了甜头,袁辉林更卖力了。遇上广 州的台风天,他反而觉得高兴,“雨多风大,外 卖订单多,给骑手的补贴也多。”最拼的时候, 从早上 9 点到晚上 9 点,袁辉林跑了 60 多单。 袁辉林说:“这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为 了这一份责任。”有一次,一位顾客因为没有 写清具体地址,他跑了两栋楼都找错了,终于 找对地方,上楼时却被雨水滑倒了,外卖也洒 了一些。他赶紧给顾客道歉,表示要再送一 份来,但客人从他手上接过外卖,说没关系, 还问他有没有受伤,需不需要抹药…… “为了这份理解,我必须好好对待这份工 作。”袁辉林感慨。 抱着这样的想法,袁辉林对顾客真心相待, 他不仅没有受到一单投诉,还被评为了优秀员 工,他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也被上级看到,一 步一步成为小组长、站长,收入大幅增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道理在外卖 行业,表现得非常明显。只要肯干,就能赚 钱。”袁辉林对未来充满希望,“以前对自己 没有规划,只希望能打份工。现在我找到了 事业方向,借助这个大平台,我会过得越来 越好!” 【甜 蜜】 “父母看我赚钱了,当然高兴!” 本报记者 姜晓丹 皮肤黝黑,双眼闪亮,他爱笑,咧嘴露出两 排洁白的牙,这是他与外界最高效的交流方 式。他叫张校龙,是名聋哑人。采访一开始, 他用手机打字: “不影响我待会儿送餐吧?” 去年开始送外卖,如今每月他平均要送 1000 单以上,几乎月月业绩稳坐前三。从早 8 点一直干到晚上 11 点,休息时间他也不 歇,有单就接,只有订单少的时候才扒拉两 口饭。 如此卖力,是因为这份工作来之不 易。张校龙听力上有障碍,父亲早早离世, 母亲一个人拉扯三个子女。 16 岁那年,家 里负担不起他的学费,他决意要出门打工, 母亲给他 50 元钱想让他打消念头。但他 却咬牙偷偷走出村口外出闯荡,“不能让娘 这样累!” 张校龙刚一接触到外卖行业,就爱上了, 可刚干两周,他所在的西安理物会展中心外卖 配送站站长杨凯便有了辞退他的打算,“这是 个跟人打交道的工作,他干不了”,杨凯好心为 张校龙介绍了个端盘子的工作,中午介绍给老 板,下午他就跑回来,张校龙眼里噙着泪。“你 这孩子真倔,那再试试。”杨凯心一软。 张校龙打字,旁人有时也搞不清,原来他 的老家方言跟普通话有差别。为了让张校龙 弄懂工作流程和要求,杨凯特地请了一位哑 语老师,由哑语老师把工作内容翻译成普通 话,再由张校龙的姐姐翻译成方言,张校龙从 下午一直学到晚上 11 点。 一大早,张校龙就出了门,不便接打电 话,他就提前给顾客发短信,“您好,您的餐 5 分钟后到,我是一名聋哑人无法接听电话,给 您添麻烦了。”如果联系不上顾客,他就联系 站点,再由站点与顾客电话联系。又过了两 周,他成了个熟练的外卖员。 张校龙的手机里满是身边人对他的鼓 励,收入也稳步提升。现在张校龙已经为一 套房付了首付,“房子交了工,把娘接来住!” 【倔 强】 “你这孩子真倔,那再试试” 本报记者 原韬雄 武汉的冬夜,突然下起了小雨,寒风刮 在脸上生疼。唐国旺不禁把衣领往上拉了 拉,走进熟悉的楼群。“您好,您的外卖到 了。请慢用!”这句话,他每天都要重复数 十遍。 唐国旺今年 24 岁,是武汉青鱼嘴外卖 配送站的一名外卖骑手。虽然刚入行半年 多,已经是站里的“单王”,一个月下来最多 跑了 1500 多单。这样的成绩,是每天 10 个小时的劳碌奔波换来的。 “天气最热和最冷的时候,顾客点单最 多,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唐国旺说,等到 了隆冬腊月,早晚跑单时膝盖和手都冷得刺 骨,站里会给大家配护膝和手套。相比白 天,晚上跑单有补贴,而且抢单的人少,所以 很多小哥更愿意上夜班。 这份工作远没有唐国旺想象中容易。刚 开始由于路线不熟,时常有订单超时、被顾客 打差评的情况。有一天,他的电动车抛锚,手 上却还有七八单要送,无奈之下只好徒步去 送。 “顾客嫌送得晚,不接电话不开门,我只好 自己把餐买了,相当于一天白干”! “延迟送达不仅可能被投诉,还会被扣 钱,派单也会受影响。”唐国旺说,他时常需 要和时间赛跑。“遇到用电梯高峰期,一个上 下要等半个小时,为了不造成延误,爬楼梯 20 多层,常有的事”。 为了多跑单,他白班和夜班都上,夜宵的 单子也接,每天从早上 10 点一直跑到晚上 12 点。 “我们自己一般下午 2 点多、晚上 9 点多才 能吃上饭,吃完饭给车子换个电瓶,又要准备 迎接下一波的送餐高峰了。”唐国旺说。 委屈和辛苦曾让唐国旺打起退堂鼓,但 顾客的理解支撑他坚持下来。今年 8 月,武 汉的气温达到 40 多摄氏度,他到一个老小 区送餐,由于没有电梯,他一口气跑上七 楼。顾客看到他满头大汗的样子,不但连连 说辛苦,还塞给他一块冰镇西瓜。 如今的唐国旺月收入近万元,还被提拔 为站里的小队长。 【辛 苦】 “爬楼梯上20多层,常有的事” 本报记者 范昊天 来自甘肃陇南的常包红 2018 年成为一 名外卖骑手,因为工作努力,成为公司北京 方庄片区的“单王”。 常包红的微信昵称叫“找回幸福”,他说 之前的工作并没有让他脱离贫困。面对生活 的困窘,常包红没有向命运低头。如今靠着 送外卖,他不仅养活了父母妻儿,还能逐渐还 上老家的欠款。 “去年 10 月,小儿子出生了,我 现在感觉很幸福。”常包红一脸轻松和满足。 去年,常包红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然 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每天早上 6 点,常包 红就打开手机抢单,一直到夜里 10 点多,实 在疲惫了,他才收工。 10 月份是他的高产 月,一共跑了 1200 多单,一单赚八块五,再 加些其他补贴和奖励,常包红能拿到 1.1 万元。 拿到手的钱,常包红不敢乱花,自己留 2000 多元, 3000 多元寄给老家妻子养家, 剩下的 5000 元还得还债。不过令人高兴的 是,外债已经还掉了一半,按照这个进度,剩下 5 万元外债到明年上半年就能全还上了! 送外卖苦吗?常包红没啥感觉。这是 一份靠力气吃饭的活计,他不怕这个。父母 现在依然在村里种着十几亩地,忙忙碌碌一 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相比起来,常包红 虽然也很累,但收入实实在在。出来打工就 是为了让家里人过得好,“多抢一单活,离幸 福更近些”。 闲下来的时间很少,不过,只要得空,常 包红就会拿出手机跟妻子和孩子视频聊天, 小儿子才 1 岁,躺在妈妈怀里睡得很香。妻 子总在视频里劝他,一定要注意安全,常包 红听着听着心头一阵酸。 面对未来,常包红顾不上考虑太多,毕竟 现在收入还不错,能养娃,还能撑起未来几年 全家的盼头。“真到哪天干不动了,用攒的钱 在老家做个小生意吧。”常包红对生活的要求 并不高,只要家人活得开心幸福就好。 【期 待】 “多抢一单活,离幸福更近些” 本报记者 浙江淳安免费培训农村建筑工匠 本报杭州 11 27 日电 谢吉全)为保证农房建设质 量安全,浙江省淳安县全面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免费培训, 3 年来培训人数达到 2315 人,实现县内从业的农村建筑工匠 全覆盖。培训采取“流动式”“错峰式”办班,邀请具有专业 资质和能力的老师授课。培训的对象为县内 60 周岁以下、 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或者达到初级以上建筑工人职业技 能水平的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内容包括政策法规、施工安 全与劳动保护、建筑识图、现场操作等。经测试合格的,颁 发《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书》。培训时间避开农村建房 高峰期,地点按相对集中原则就近选择,费用上全部由政府 “买单”。建筑工匠培训让农村建设的房子更加美观实用, 住房安全质量有了保障,也帮助建筑工匠提高了收入,受到 工匠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不久前,广州市越秀北路上,看 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要过马 路,一辆小汽车没有踩一脚油门快 冲过去,也没有按着喇叭催个不停, 而是停下来,耐心地请老人慢慢 走。老人走到路中间,转过身来,向 车主深鞠了一躬。整个过程不过几 秒时间,却充满了相互尊重的善意。 年轻人停车礼让,好!人上了 年纪,难免腿脚不便,过马路不像年 轻人那样利索。这位车主显然体谅 到了老人家的不易,选择了礼让,这 值得大家学习。人人都敬老,自家 老人出去,咱也能放心不少;等咱们 老了,有这样的尊老氛围,日子也会 舒心很多。假如你能温柔待人,也 会被世界温柔以待。 老人鞠躬致谢,赞!老人家没 有把礼让自己看成是理所当然,毕 竟是耽误了人家的时间,自己受了 益,于是,不吝啬表达感谢。别看就 这一个躬,对车主的善行就是一种 肯定。人的行为往往受经历的影 响,一点回音没有和收到积极反馈,对当事人的影响可 能大不相同。我若是这位车主,下次遇见类似场景,一 定还愿意再伸援手。 我们有敬老爱老的传统,提倡“为长者折枝”。这 样的好传统,怎样才能延续下去?小要礼让老、老要体 谅小,这样才好。 少敬老,关键在换位思考。衰老,意味着种种不 便,意味着精力衰减,意味着对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种种 不适应。出楼门慢慢腾腾,用手机各种不会,这都很正 常。不要用不耐烦的心,更不能嘲笑、轻蔑。谁能永远 生龙活虎啊?老人走路慢,别抢路,等几分钟,天塌不 下来;他们碰到不懂不会的地方,咱们耐心给说说,又 能费多大工夫呢? 老对少,有时须体谅思维。现在年轻人打拼事业 也不容易,两代人之间对人对事的看法有些不同,这也 正常,对子女,还是要多一份理解,少一些苛求。不关乎 大是大非的话,各自尊重各自的生活方式是最好。在外 头,需要帮忙、照顾时,年轻人如果一时“眼里没活”,也 别着急上火,更别上去一通教训,好好说就是了;如果人 家热心帮忙,尽量要表达感谢,让善意善行有个回音。 小敬老,老爱小,这是一个美丽的闭环,循环下去, 风气会越来越好。 ■民生观 R “为长者折枝”的好传 统怎样才能延续下去?小 要礼让老、老要体谅小 河北完成“十三五”扶贫搬迁任务 本报石家庄 11 27 日电 (记 者张腾扬)截至 11 20 日,列入河北省“十三五”规划、涉及 7 35 县的 10.2 万户共 30.2 万搬迁群众全部实现搬迁安置,提前 40 天完成任 务。搬迁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满意度为 99.7%据悉,全省规划建设的 406 个集中安置项目目前全部 交付使用,建成住房 8.06 万套,建筑面积 636.4 万平方米。 其中, 69 个项目安置人口规模超过 800 人。河北搬迁安置 同时做好帮扶,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产 业:盘活用好承包地、宅基地、山林地等资源,促使搬迁群众 分股金、收租金、挣薪金;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确保有 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 1 人实现稳定就业。 ■脱贫故事 R 唐国旺 张校龙 常包红 常包红 “采访完了吗?我得回车间上班了!” 听完这话,记者一愣,笑了。是的,差不多 一个多小时了。再聊下去,就耽误对方上 班了。 抬腿要走的,是湖南省桂东县沙田镇大水 村的村民张晓丽。她急急火火要回镇上嘉业 电子有限公司干活。工资收入按计件算,难怪 着急了。 记者要采访易地搬迁的贫困户,从郴州出 发,到了桂东县沙田镇,出了高速口,就是一片 难得的平地,在罗霄山区很难找得到的平坦。 几十栋崭新的楼房,同行人告诉我们,这里是 周江村安置点,占地 137 亩,湖南省最大的易 地搬迁安置点。这里居住了搬迁户 803 2868 人,其中贫困户 605 户, 2018 1 月起陆 续搬入。 40 岁的张晓丽就住在这里。以前她可没 这么急火。 她以前居住的村子,在几十里外的大丰山 里,海拔 1000 米。地少且瘠不说,孩子上学是 最大的麻烦。由于合村加居住分散,张晓丽家 离村小有十多里远,老人重病,老公在外边打 零工,自己每天接送孩子。后来张晓丽干脆把 孩子转到沙田镇上学,自己在镇上租房子。 2015 年,张晓丽和大水村大多数村民一样,成 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大部分年轻人逃 离村寨。桂东县委县政府决定易地搬迁。尽 管故土难舍,但张晓丽还是很支持,“山上的寨 子是回不去了。长远看,还是得到镇上,上学、 工作都方便。”更让张晓丽心动的是,搬进了 125 平方米的新家,简单装修,拎包可住,一共 花了 1 万元。“国家政策好,贫困户一人最多 3000 元,一户最多 1 万元。” 2018 年初,张晓丽搬到了周江小区,很 快,大水村 332 1018 名贫困村民也全部入住 新居。 “搬得出,仅是第一步,还得住得稳,就业 是关键。”沙田镇镇长郭晓奎说。像嘉业电子 这样的企业,镇上引进了 13 家。同样是大水 村村民的张稳前,在广东打工多年。几年前, 回到桂东创业。响应号召,在沙田镇建了车 间,吸收贫困户 20 多人。 村民搬了出来,为了能就业,桂东县对贫 困家庭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对首次招用贫困户 劳动力的企业,县财政按每人每月 600 元标准 给予初级工培训补贴,鼓励企业招用贫困家庭 劳力。 截至目前,周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通过 劳力转移就业,已解决搬迁贫困户 650 人就 业;县里招商引资在周江村建了中药材扶贫产 业园,种植罗汉果 500 亩,林下中药材基地 800 亩,还建了有机蔬菜生产面积 450 亩,帮扶 470 多人发展特色产业,真正实现易地搬迁困难群 众“稳得住、能脱贫、可巩固”。 “我现在月月拿工资,一个月 2500 元打 底。再加上孩子他爸打工,早就脱贫了。”张晓 丽说,“关键孩子就在家门口上学!” 易地扶贫搬迁是桂东十分重要的脱贫举 措。桂东全县平均海拔 900 米,县城海拔也在 830 米,是湖南省海拔最高的县,不少群众居 住在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山区,出行、生活、发 展产业极不方便。“2015 年以来, 16376 名生活 在边远高寒山区的贫困户搬迁下山,易地安置 实现脱贫。”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2018 年,桂东县通过验收,在湖南全省第 一批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探访湖南最大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地: 贫困户下山 家门口上班 本报记者 图: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Jan-2020

2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313 社会社会2019年 11月 28日 星期四

外卖小哥的四种表情■一线探民生·外卖小哥零距离②R

西藏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95%

本报拉萨 11 月 27 日电 (记者邓建胜)记者从有关部

门获悉: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区应届高校毕业生已签约就业

22255 人,就业率达 95.02%,比去年同期高出约 9 个百分点。

西藏自治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出

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西藏

高校毕业生稳就业若干举措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激励保

障政策。这些政策主要从生活补贴、住房补贴、社会保险补

贴、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方面,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

到企业就业、区外就业、基层就业。今年以来,西藏针对高

校毕业生已累计开发就业岗位 6.2 万多个,是去年同期的

2.5 倍;截至目前,已争取援藏省市企事业单位岗位 17559个,协调援藏省市和部分中央国家机关面向西藏籍少数民

族高校毕业生专项招录公务员岗位 303 个。

本版责编:李智勇 李远哲 周春媚

版式设计:蔡华伟

“现在的收入,比刚工作那会儿翻了两

番!”广州越秀区五羊村外卖配送站站长袁辉

林开心地说。现年 31 岁的他,不仅自己送外

卖,手下还管理着 200 多名配送员,这距离他

来到广州,还不到 3 年。

广州的家属楼有些不带电梯,外卖小哥

一天上上下下几十趟都是常事。配送写字楼

的外卖更叫人犯难,中午高峰期,电梯拥挤上

不去,刚入行的袁辉林就用脚爬。最多时他

甚至一口气爬到 22 楼。虽然磕磕绊绊,但袁

辉林第一个月领到 7000 多块的工资,他立马

花了 3000 多元给母亲买了一部手机。后来

每逢节日,他也经常给父母打钱。

“父母看我赚钱了,当然高兴!”袁辉林笑

着说。

尝到了甜头,袁辉林更卖力了。遇上广

州的台风天,他反而觉得高兴,“雨多风大,外

卖订单多,给骑手的补贴也多。”最拼的时候,

从早上 9 点到晚上 9 点,袁辉林跑了 60 多单。

袁辉林说:“这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为

了这一份责任。”有一次,一位顾客因为没有

写清具体地址,他跑了两栋楼都找错了,终于

找对地方,上楼时却被雨水滑倒了,外卖也洒

了一些。他赶紧给顾客道歉,表示要再送一

份来,但客人从他手上接过外卖,说没关系,

还问他有没有受伤,需不需要抹药……

“为了这份理解,我必须好好对待这份工

作。”袁辉林感慨。

抱着这样的想法,袁辉林对顾客真心相待,

他不仅没有受到一单投诉,还被评为了优秀员

工,他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也被上级看到,一

步一步成为小组长、站长,收入大幅增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道理在外卖

行业,表现得非常明显。只要肯干,就能赚

钱。”袁辉林对未来充满希望,“以前对自己

没有规划,只希望能打份工。现在我找到了

事业方向,借助这个大平台,我会过得越来

越好!”

【甜 蜜】

“父母看我赚钱了,当然高兴!”本报记者 姜晓丹

皮肤黝黑,双眼闪亮,他爱笑,咧嘴露出两

排洁白的牙,这是他与外界最高效的交流方

式。他叫张校龙,是名聋哑人。采访一开始,

他用手机打字:“不影响我待会儿送餐吧?”

去年开始送外卖,如今每月他平均要送

1000 单以上,几乎月月业绩稳坐前三。从早

上 8 点一直干到晚上 11 点,休息时间他也不

歇,有单就接,只有订单少的时候才扒拉两

口饭。

如 此 卖 力 ,是 因 为 这 份 工 作 来 之 不

易。张校龙听力上有障碍,父亲早早离世,

母 亲 一 个 人 拉 扯 三 个 子 女 。 16 岁 那 年 ,家

里负担不起他的学费,他决意要出门打工,

母 亲 给 他 50 元 钱 想 让 他 打 消 念 头 。 但 他

却咬牙偷偷走出村口外出闯荡,“不能让娘

这样累!”

张校龙刚一接触到外卖行业,就爱上了,

可刚干两周,他所在的西安理物会展中心外卖

配送站站长杨凯便有了辞退他的打算,“这是

个跟人打交道的工作,他干不了”,杨凯好心为

张校龙介绍了个端盘子的工作,中午介绍给老

板,下午他就跑回来,张校龙眼里噙着泪。“你

这孩子真倔,那再试试。”杨凯心一软。

张校龙打字,旁人有时也搞不清,原来他

的老家方言跟普通话有差别。为了让张校龙

弄懂工作流程和要求,杨凯特地请了一位哑

语老师,由哑语老师把工作内容翻译成普通

话,再由张校龙的姐姐翻译成方言,张校龙从

下午一直学到晚上 11 点。

一大早,张校龙就出了门,不便接打电

话,他就提前给顾客发短信,“您好,您的餐 5分钟后到,我是一名聋哑人无法接听电话,给

您添麻烦了。”如果联系不上顾客,他就联系

站点,再由站点与顾客电话联系。又过了两

周,他成了个熟练的外卖员。

张校龙的手机里满是身边人对他的鼓

励,收入也稳步提升。现在张校龙已经为一

套房付了首付,“房子交了工,把娘接来住!”

【倔 强】

“你这孩子真倔,那再试试”本报记者 原韬雄

武汉的冬夜,突然下起了小雨,寒风刮

在脸上生疼。唐国旺不禁把衣领往上拉了

拉 ,走 进 熟 悉 的 楼 群 。“您 好 ,您 的 外 卖 到

了。请慢用!”这句话,他每天都要重复数

十遍。

唐国旺今年 24 岁,是武汉青鱼嘴外卖

配送站的一名外卖骑手。虽然刚入行半年

多,已经是站里的“单王”,一个月下来最多

跑了 1500 多单。这样的成绩,是每天 10 多

个小时的劳碌奔波换来的。

“天气最热和最冷的时候,顾客点单最

多,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唐国旺说,等到

了隆冬腊月,早晚跑单时膝盖和手都冷得刺

骨,站里会给大家配护膝和手套。相比白

天,晚上跑单有补贴,而且抢单的人少,所以

很多小哥更愿意上夜班。

这份工作远没有唐国旺想象中容易。刚

开始由于路线不熟,时常有订单超时、被顾客

打差评的情况。有一天,他的电动车抛锚,手

上却还有七八单要送,无奈之下只好徒步去

送。“顾客嫌送得晚,不接电话不开门,我只好

自己把餐买了,相当于一天白干”!

“延迟送达不仅可能被投诉,还会被扣

钱,派单也会受影响。”唐国旺说,他时常需

要和时间赛跑。“遇到用电梯高峰期,一个上

下要等半个小时,为了不造成延误,爬楼梯

上 20 多层,常有的事”。

为了多跑单,他白班和夜班都上,夜宵的

单子也接,每天从早上 10 点一直跑到晚上 12点。“我们自己一般下午 2点多、晚上 9点多才

能吃上饭,吃完饭给车子换个电瓶,又要准备

迎接下一波的送餐高峰了。”唐国旺说。

委屈和辛苦曾让唐国旺打起退堂鼓,但

顾客的理解支撑他坚持下来。今年 8 月,武

汉的气温达到 40 多摄氏度,他到一个老小

区 送 餐 ,由 于 没 有 电 梯 ,他 一 口 气 跑 上 七

楼。顾客看到他满头大汗的样子,不但连连

说辛苦,还塞给他一块冰镇西瓜。

如今的唐国旺月收入近万元,还被提拔

为站里的小队长。

【辛 苦】

“爬楼梯上20多层,常有的事”本报记者 范昊天

来自甘肃陇南的常包红 2018 年成为一

名外卖骑手,因为工作努力,成为公司北京

方庄片区的“单王”。

常包红的微信昵称叫“找回幸福”,他说

之前的工作并没有让他脱离贫困。面对生活

的困窘,常包红没有向命运低头。如今靠着

送外卖,他不仅养活了父母妻儿,还能逐渐还

上老家的欠款。“去年 10月,小儿子出生了,我

现在感觉很幸福。”常包红一脸轻松和满足。

去年,常包红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然

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每天早上 6 点,常包

红就打开手机抢单,一直到夜里 10 点多,实

在疲惫了,他才收工。10 月份是他的高产

月,一共跑了 1200 多单,一单赚八块五,再

加些其他补贴和奖励,常包红能拿到 1.1万元。

拿到手的钱,常包红不敢乱花,自己留

下 2000多元,3000多元寄给老家妻子养家,

剩下的 5000元还得还债。不过令人高兴的

是,外债已经还掉了一半,按照这个进度,剩下

的 5万元外债到明年上半年就能全还上了!

送外卖苦吗?常包红没啥感觉。这是

一份靠力气吃饭的活计,他不怕这个。父母

现在依然在村里种着十几亩地,忙忙碌碌一

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相比起来,常包红

虽然也很累,但收入实实在在。出来打工就

是为了让家里人过得好,“多抢一单活,离幸

福更近些”。

闲下来的时间很少,不过,只要得空,常

包红就会拿出手机跟妻子和孩子视频聊天,

小儿子才 1 岁,躺在妈妈怀里睡得很香。妻

子总在视频里劝他,一定要注意安全,常包

红听着听着心头一阵酸。

面对未来,常包红顾不上考虑太多,毕竟

现在收入还不错,能养娃,还能撑起未来几年

全家的盼头。“真到哪天干不动了,用攒的钱

在老家做个小生意吧。”常包红对生活的要求

并不高,只要家人活得开心幸福就好。

【期 待】

“多抢一单活,离幸福更近些”本报记者 贺 勇

浙江淳安免费培训农村建筑工匠

本报杭州 11月 27日电 (谢吉全)为保证农房建设质

量安全,浙江省淳安县全面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免费培训,3年来培训人数达到 2315 人,实现县内从业的农村建筑工匠

全覆盖。培训采取“流动式”“错峰式”办班,邀请具有专业

资质和能力的老师授课。培训的对象为县内 60 周岁以下、

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或者达到初级以上建筑工人职业技

能水平的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内容包括政策法规、施工安

全与劳动保护、建筑识图、现场操作等。经测试合格的,颁

发《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书》。培训时间避开农村建房

高峰期,地点按相对集中原则就近选择,费用上全部由政府

“买单”。建筑工匠培训让农村建设的房子更加美观实用,

住房安全质量有了保障,也帮助建筑工匠提高了收入,受到

工匠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不久前,广州市越秀北路上,看

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要过马

路,一辆小汽车没有踩一脚油门快

冲过去,也没有按着喇叭催个不停,

而 是 停 下 来 ,耐 心 地 请 老 人 慢 慢

走。老人走到路中间,转过身来,向

车主深鞠了一躬。整个过程不过几

秒时间,却充满了相互尊重的善意。

年轻人停车礼让,好!人上了

年纪,难免腿脚不便,过马路不像年

轻人那样利索。这位车主显然体谅

到了老人家的不易,选择了礼让,这

值得大家学习。人人都敬老,自家

老人出去,咱也能放心不少;等咱们

老了,有这样的尊老氛围,日子也会

舒心很多。假如你能温柔待人,也

会被世界温柔以待。

老人鞠躬致谢,赞!老人家没

有把礼让自己看成是理所当然,毕

竟是耽误了人家的时间,自己受了

益,于是,不吝啬表达感谢。别看就

这一个躬,对车主的善行就是一种

肯定。人的行为往往受经历的影

响,一点回音没有和收到积极反馈,对当事人的影响可

能大不相同。我若是这位车主,下次遇见类似场景,一

定还愿意再伸援手。

我们有敬老爱老的传统,提倡“为长者折枝”。这

样的好传统,怎样才能延续下去?小要礼让老、老要体

谅小,这样才好。

少敬老,关键在换位思考。衰老,意味着种种不

便,意味着精力衰减,意味着对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种种

不适应。出楼门慢慢腾腾,用手机各种不会,这都很正

常。不要用不耐烦的心,更不能嘲笑、轻蔑。谁能永远

生龙活虎啊?老人走路慢,别抢路,等几分钟,天塌不

下来;他们碰到不懂不会的地方,咱们耐心给说说,又

能费多大工夫呢?

老对少,有时须体谅思维。现在年轻人打拼事业

也不容易,两代人之间对人对事的看法有些不同,这也

正常,对子女,还是要多一份理解,少一些苛求。不关乎

大是大非的话,各自尊重各自的生活方式是最好。在外

头,需要帮忙、照顾时,年轻人如果一时“眼里没活”,也

别着急上火,更别上去一通教训,好好说就是了;如果人

家热心帮忙,尽量要表达感谢,让善意善行有个回音。

小敬老,老爱小,这是一个美丽的闭环,循环下去,

风气会越来越好。

小要礼让老

老要体谅小

王影迪

■民生观R

“为长者折枝”的好传

统怎样才能延续下去?小

要礼让老、老要体谅小

河北完成“十三五”扶贫搬迁任务

本报石家庄 11月 27日电 (记者张腾扬)截至 11 月 20日,列入河北省“十三五”规划、涉及 7 市 35 县的 10.2 万户共

计 30.2 万搬迁群众全部实现搬迁安置,提前 40 天完成任

务。搬迁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满意度为 99.7%。

据悉,全省规划建设的 406 个集中安置项目目前全部

交付使用,建成住房 8.06 万套,建筑面积 636.4 万平方米。

其中,69 个项目安置人口规模超过 800 人。河北搬迁安置

同时做好帮扶,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产

业:盘活用好承包地、宅基地、山林地等资源,促使搬迁群众

分股金、收租金、挣薪金;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确保有

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 1 人实现稳定就业。

■脱贫故事R

袁辉林

唐国旺

张校龙

常包红常包红

“采访完了吗?我得回车间上班了!”

听完这话,记者一愣,笑了。是的,差不多

一 个 多 小 时 了 。 再 聊 下 去 ,就 耽 误 对 方 上

班了。

抬腿要走的,是湖南省桂东县沙田镇大水

村的村民张晓丽。她急急火火要回镇上嘉业

电子有限公司干活。工资收入按计件算,难怪

着急了。

记者要采访易地搬迁的贫困户,从郴州出

发,到了桂东县沙田镇,出了高速口,就是一片

难得的平地,在罗霄山区很难找得到的平坦。

几十栋崭新的楼房,同行人告诉我们,这里是

周江村安置点,占地 137 亩,湖南省最大的易

地 搬 迁 安 置 点 。 这 里 居 住 了 搬 迁 户 803 户

2868 人,其中贫困户 605 户,2018 年 1 月起陆

续搬入。

40 岁的张晓丽就住在这里。以前她可没

这么急火。

她以前居住的村子,在几十里外的大丰山

里,海拔 1000 米。地少且瘠不说,孩子上学是

最大的麻烦。由于合村加居住分散,张晓丽家

离村小有十多里远,老人重病,老公在外边打

零工,自己每天接送孩子。后来张晓丽干脆把

孩 子 转 到 沙 田 镇 上 学 ,自 己 在 镇 上 租 房 子 。

2015 年,张晓丽和大水村大多数村民一样,成

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大部分年轻人逃

离村寨。桂东县委县政府决定易地搬迁。尽

管故土难舍,但张晓丽还是很支持,“山上的寨

子是回不去了。长远看,还是得到镇上,上学、

工作都方便。”更让张晓丽心动的是,搬进了

125 平方米的新家,简单装修,拎包可住,一共

花了 1 万元。“国家政策好,贫困户一人最多

3000 元,一户最多 1 万元。”

2018 年 初 ,张 晓 丽 搬 到 了 周 江 小 区 ,很

快,大水村 332 户 1018 名贫困村民也全部入住

新居。

“搬得出,仅是第一步,还得住得稳,就业

是关键。”沙田镇镇长郭晓奎说。像嘉业电子

这样的企业,镇上引进了 13 家。同样是大水

村村民的张稳前,在广东打工多年。几年前,

回到桂东创业。响应号召,在沙田镇建了车

间,吸收贫困户 20 多人。

村民搬了出来,为了能就业,桂东县对贫

困家庭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对首次招用贫困户

劳动力的企业,县财政按每人每月 600 元标准

给予初级工培训补贴,鼓励企业招用贫困家庭

劳力。

截至目前,周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通过

劳力转移就业,已解决搬迁贫困户 650 人就

业;县里招商引资在周江村建了中药材扶贫产

业园,种植罗汉果 500 亩,林下中药材基地 800亩,还建了有机蔬菜生产面积 450 亩,帮扶 470多人发展特色产业,真正实现易地搬迁困难群

众“稳得住、能脱贫、可巩固”。

“ 我 现 在 月 月 拿 工 资 ,一 个 月 2500 元 打

底。再加上孩子他爸打工,早就脱贫了。”张晓

丽说,“关键孩子就在家门口上学!”

易地扶贫搬迁是桂东十分重要的脱贫举

措。桂东全县平均海拔 900 米,县城海拔也在

830 米,是湖南省海拔最高的县,不少群众居

住在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山区,出行、生活、发

展产业极不方便。“2015 年以来,16376 名生活

在边远高寒山区的贫困户搬迁下山,易地安置

实现脱贫。”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2018 年,桂东县通过验收,在湖南全省第

一批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探访湖南最大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地:

贫困户下山 家门口上班本报记者 何 勇 孙 超

绘 图:郭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