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催生的五彩果实 -...

1
13 2016 9 7 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郑 彦 电话: 7727162 传真: 7709119 排版:于霞校对:刘虹 ·书香 对话作者 使使《寂寞迫使我成为自己的挚友》(以下简 称《寂寞》)是万晓红的一本文化随笔集,也是 他的第一部专著。一个年过半百的半老文 青,出了这么一本书,原本也不值得大惊小 怪。问题是这本书居然在他的家乡安乡及他 的朋友圈里成为了畅销书!今年 3月出了第 一版,1000册,很快销售一空。家乡与外地 的许多朋友怂恿着要出第二版,6月底出书 1000 册 ,7 月 初 由 他 20 多 年 前 的 学 生 在 安 乡 县城举办了一次签售会,数以百计的人冒着 暑热前往现场,当场签售了一多半,剩下的没 几天也是卖得一本不剩。一时间,在安乡的 大街小巷里,处处有人议论“寂寞”。一本书, 让安乡人似乎过了一个“读书节”。 万晓红到底是个什么人?这本书到底有 什么样的魅力? 笔者知道万晓红这个名字是在1993年, 当年在安乡籍作家李超贵的长篇报告文学 《中国农村大写意》的后记里看到过。那时的 万晓红在安乡县委办工作,为李超贵的创作 提供后勤及通联服务,还承担了个别章节的 初稿写作。当时笔者在湘西工作,还以为万 晓红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大约在2000年左 右,此时我已回到家乡常德五六年了。终于 在一次去安乡采访的时候,认识了想象中的 “漂亮女孩”,却原来是一个方面大耳板寸头 的汉子!此时万晓红已是安乡县县委宣传部 分管新闻的副部长。此后有过几次交道,但 并不知悉万晓红居然一直是个“文学青年”。 及至今年看到他的新作之后,才知道他当过 老师,后来得遇贵人才改行进了机关,而文学 梦一直在心底的角落里摇曳不已。一个有着 文学梦的男人,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 在省级文学刊物发表过文章的资深文青,在 机关里写着程式化的公文,又怎么不会寂寞 呢? 寂寞,是人人都会罹患的“疾病”。有哲 人就说过:“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 群人的寂寞。”有些人,寂寞之后还是寂寞,不 过发呆而已。有些人,会借烟借酒借牌来排 解所谓的寂寞。万晓红则不同,他在寂寞时 把自己当成了挚友,游弋在往事中,游弋在书 海里,游弋在音乐中,游弋在对现实生活的思 考里。这种游弋,化成了他笔下的文字,结出 了五彩斑斓的果实。 《寂寞》一书,展现了作者万晓红知识面 的宽度。万晓红出身农村,小时候能够看几 本连环画都是一种奢侈。也不是什么书香门 第,文学艺术的先天基因估计也不怎么多。 但他热爱学习,从小读书就非常上心。上世 纪八十年代初期进入大学校门后更是一番恶 补。不论中西,不论文学哲学,不论音乐绘 画,只要能够看懂的书都看得一包子劲。广 泛的涉猎,在大学时代就让他脑洞大开。这 种对于书籍杂食的状态一直延续到现在。所 以,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寂寞》,作为一部 文化随笔,涉及了文学、音乐、影视作品、水乡 民俗、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一管生花的笔指 哪写哪,如同一匹野马狂奔在毫无遮挡的大 草原。他的影评,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成为安乡居民的观影指南;他的关于欣赏音 乐尤其是关于交响乐、小夜曲之类的鉴赏文 章,连地道的音乐老师都佩服不已;他的《安 乡的小酒》之类写安乡乡风民俗的文章,让不 少羁旅他乡的安乡游子为之激动甚至落泪。 《寂寞》一书,体现了作者万晓红思想的 深度。作为一名资深的读者,也是一个在文 艺评论的园地里耕耘了近 30年的评论作者, 我已经不容易被那些花花绿绿的文字打动。 我固执地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好不好,最要紧 的一条是能否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观点或者 说法,是否能够让读者沿着作品的余味继续 思考。万晓红作品中许多的想法或者说法, 我个人认为是有些新意的,较有思想深度。 比如在《乡愁是一种高贵的痛苦》一文里,万 晓红对故乡做了这样的表述:“所谓故乡,不 过是祖先们流浪的最后一站,却也是我们开 始流浪的第一站。”说实话,看到这句话,我有 一种被什么东西击中胸部的感觉。我们都有 自己的故乡,我们都知道故乡及祖先和我们 自己有着切不断的联系,但如此诗意也如此 哲理地表述故乡,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这 句话看起来简单,包含的信息却十分丰富,祖 先的迁徙与守望,我们的牵挂与向往,社会的 变迁与人口的流动,眼前的苟且与诗意的远 方,稍微用心去想象,我们可以想得更多。比 如《最好的风景》一文里,有这么一段:“有人 说最好的风景就是你头顶的那片天空。真的 是这样吗?我躬身自问,低首阳光灿烂的青 岛城市广场,我只看到自己的影子。”俯仰之 间,奇思顿出。万晓红未必没有注视过头顶 的天空,但在那一刻,他竟然看到了自己的影 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很多,关于天空与大 地,关于自己和自己的影子,关于外界与自 身,关于理想与现实,等等。在万晓红的作品 里,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诸如“思想是一位 沉静的美人”“寂寞迫使我成为自己的挚友” 之类,广博的知识加上丰富的经历,一旦进入 一个喜欢思考的大脑,必然会结出一枚又一 枚思想的果实。也许不一定好看,却能够为 读者或者听者打开另一扇窗子。 《寂寞》一书,显示了作者万晓红情感的 浓度。对故乡、对亲人,万晓红是那么一往情 深。感人肺腑的亲情,在万晓红的作品里有 着情思绵邈的表达。比如《长兄如父》一文, 万晓红写到了他的大哥。从小失去父爱的万 晓红,看到大哥就如看到父亲一样。第一个 苹果是大哥给的,第一支钢笔是大哥买的,许 多的第一次,都来自于这位从少年时代起就 勇挑重担的大哥。尤其是看到他的大哥给弟 弟妹妹们的表态时,我的眼睛竟然湿润了! “今后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中,不管是谁家遭遇 困境,除了你们自己的能力能够应付下来的 之外,百万下的费用我全包!”在当今这个物 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被金钱蒙蔽了眼睛和 心灵,而面对如此坦诚而忘我的亲情,怎不令 人感动呢?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文体的多样化,比如 语言的诗意与修辞的丰富,比如观察社会的 眼光等等。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一个挚爱 文学的资深文青,公开展览自己的寂寞,我 个人认为值得关注。也许他有些寂寞的内 容,正好也是我们自己的寂寞。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Oct-2019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寂寞催生的五彩果实 - cdwb.cdyee.comcdwb.cdyee.com/images/2016-09/07/A13/CDWB20160907A13.pdf · 陈集亮 《寂寞迫使我成为自己的挚友》(以下简 称《寂寞》)是万晓红的一本文化随笔集,也是

132016年 9月 7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郑 彦 电话:7727162 传真:7709119排版:于 霞 校对:刘 虹·书 香

对话作者

寂寞催生的五彩果实

寂寞催生的五彩果实

————

漫谈万晓红及其新著

漫谈万晓红及其新著《《寂寞迫使我成为自己的挚友

寂寞迫使我成为自己的挚友》》■■

陈集亮

陈集亮

《寂寞迫使我成为自己的挚友》(以下简

称《寂寞》)是万晓红的一本文化随笔集,也是

他的第一部专著。一个年过半百的半老文

青,出了这么一本书,原本也不值得大惊小

怪。问题是这本书居然在他的家乡安乡及他

的朋友圈里成为了畅销书!今年 3 月出了第

一版,1000 册,很快销售一空。家乡与外地

的许多朋友怂恿着要出第二版,6 月底出书

1000 册,7 月初由他 20 多年前的学生在安乡

县城举办了一次签售会,数以百计的人冒着

暑热前往现场,当场签售了一多半,剩下的没

几天也是卖得一本不剩。一时间,在安乡的

大街小巷里,处处有人议论“寂寞”。一本书,

让安乡人似乎过了一个“读书节”。

万晓红到底是个什么人?这本书到底有

什么样的魅力?

笔者知道万晓红这个名字是在 1993 年,

当年在安乡籍作家李超贵的长篇报告文学

《中国农村大写意》的后记里看到过。那时的

万晓红在安乡县委办工作,为李超贵的创作

提供后勤及通联服务,还承担了个别章节的

初稿写作。当时笔者在湘西工作,还以为万

晓红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大约在 2000 年左

右,此时我已回到家乡常德五六年了。终于

在一次去安乡采访的时候,认识了想象中的

“漂亮女孩”,却原来是一个方面大耳板寸头

的汉子!此时万晓红已是安乡县县委宣传部

分管新闻的副部长。此后有过几次交道,但

并不知悉万晓红居然一直是个“文学青年”。

及至今年看到他的新作之后,才知道他当过

老师,后来得遇贵人才改行进了机关,而文学

梦一直在心底的角落里摇曳不已。一个有着

文学梦的男人,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

在省级文学刊物发表过文章的资深文青,在

机关里写着程式化的公文,又怎么不会寂寞

呢?

寂寞,是人人都会罹患的“疾病”。有哲

人就说过:“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

群人的寂寞。”有些人,寂寞之后还是寂寞,不

过发呆而已。有些人,会借烟借酒借牌来排

解所谓的寂寞。万晓红则不同,他在寂寞时

把自己当成了挚友,游弋在往事中,游弋在书

海里,游弋在音乐中,游弋在对现实生活的思

考里。这种游弋,化成了他笔下的文字,结出

了五彩斑斓的果实。

《寂寞》一书,展现了作者万晓红知识面

的宽度。万晓红出身农村,小时候能够看几

本连环画都是一种奢侈。也不是什么书香门

第,文学艺术的先天基因估计也不怎么多。

但他热爱学习,从小读书就非常上心。上世

纪八十年代初期进入大学校门后更是一番恶

补。不论中西,不论文学哲学,不论音乐绘

画,只要能够看懂的书都看得一包子劲。广

泛的涉猎,在大学时代就让他脑洞大开。这

种对于书籍杂食的状态一直延续到现在。所

以,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寂寞》,作为一部

文化随笔,涉及了文学、音乐、影视作品、水乡

民俗、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一管生花的笔指

哪写哪,如同一匹野马狂奔在毫无遮挡的大

草原。他的影评,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成为安乡居民的观影指南;他的关于欣赏音

乐尤其是关于交响乐、小夜曲之类的鉴赏文

章,连地道的音乐老师都佩服不已;他的《安

乡的小酒》之类写安乡乡风民俗的文章,让不

少羁旅他乡的安乡游子为之激动甚至落泪。

《寂寞》一书,体现了作者万晓红思想的

深度。作为一名资深的读者,也是一个在文

艺评论的园地里耕耘了近 30 年的评论作者,

我已经不容易被那些花花绿绿的文字打动。

我固执地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好不好,最要紧

的一条是能否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观点或者

说法,是否能够让读者沿着作品的余味继续

思考。万晓红作品中许多的想法或者说法,

我个人认为是有些新意的,较有思想深度。

比如在《乡愁是一种高贵的痛苦》一文里,万

晓红对故乡做了这样的表述:“所谓故乡,不

过是祖先们流浪的最后一站,却也是我们开

始流浪的第一站。”说实话,看到这句话,我有

一种被什么东西击中胸部的感觉。我们都有

自己的故乡,我们都知道故乡及祖先和我们

自己有着切不断的联系,但如此诗意也如此

哲理地表述故乡,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这

句话看起来简单,包含的信息却十分丰富,祖

先的迁徙与守望,我们的牵挂与向往,社会的

变迁与人口的流动,眼前的苟且与诗意的远

方,稍微用心去想象,我们可以想得更多。比

如《最好的风景》一文里,有这么一段:“有人

说最好的风景就是你头顶的那片天空。真的

是这样吗?我躬身自问,低首阳光灿烂的青

岛城市广场,我只看到自己的影子。”俯仰之

间,奇思顿出。万晓红未必没有注视过头顶

的天空,但在那一刻,他竟然看到了自己的影

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很多,关于天空与大

地,关于自己和自己的影子,关于外界与自

身,关于理想与现实,等等。在万晓红的作品

里,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诸如“思想是一位

沉静的美人”“寂寞迫使我成为自己的挚友”

之类,广博的知识加上丰富的经历,一旦进入

一个喜欢思考的大脑,必然会结出一枚又一

枚思想的果实。也许不一定好看,却能够为

读者或者听者打开另一扇窗子。

《寂寞》一书,显示了作者万晓红情感的

浓度。对故乡、对亲人,万晓红是那么一往情

深。感人肺腑的亲情,在万晓红的作品里有

着情思绵邈的表达。比如《长兄如父》一文,

万晓红写到了他的大哥。从小失去父爱的万

晓红,看到大哥就如看到父亲一样。第一个

苹果是大哥给的,第一支钢笔是大哥买的,许

多的第一次,都来自于这位从少年时代起就

勇挑重担的大哥。尤其是看到他的大哥给弟

弟妹妹们的表态时,我的眼睛竟然湿润了!

“今后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中,不管是谁家遭遇

困境,除了你们自己的能力能够应付下来的

之外,百万下的费用我全包!”在当今这个物

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被金钱蒙蔽了眼睛和

心灵,而面对如此坦诚而忘我的亲情,怎不令

人感动呢?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文体的多样化,比如

语言的诗意与修辞的丰富,比如观察社会的

眼光等等。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一个挚爱

文学的资深文青 ,公开展览自己的寂寞,我

个人认为值得关注。也许他有些寂寞的内

容,正好也是我们自己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