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 ym.edu.t ·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6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臺灣的音樂範疇廣之廣,風格有著多元、豐富的特色;隨著不同的族裔語系與時空背景,產 生出獨具臺灣鄉土情感、民族性格與時代精神的音樂系統。 而「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以集結台灣近代的知名音樂家, 如馬水龍、蕭泰然、郭芝苑等人之音樂作品出此合輯,為了就 是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有許多不同領域的音樂人才,也創造許多 不同風格的音樂,希望讓更多人能藉此更了解台灣音樂歷史風 格的演變。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Aug-2020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 ym.edu.t ·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臺灣的音樂範疇廣之廣,風格有著多元、豐富的特色;隨著不同的族裔語系與時空背景,產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臺灣的音樂範疇廣之廣,風格有著多元、豐富的特色;隨著不同的族裔語系與時空背景,產

生出獨具臺灣鄉土情感、民族性格與時代精神的音樂系統。

而「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以集結台灣近代的知名音樂家,

如馬水龍、蕭泰然、郭芝苑等人之音樂作品出此合輯,為了就

是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有許多不同領域的音樂人才,也創造許多

不同風格的音樂,希望讓更多人能藉此更了解台灣音樂歷史風

格的演變。

Page 2: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 ym.edu.t ·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臺灣的音樂範疇廣之廣,風格有著多元、豐富的特色;隨著不同的族裔語系與時空背景,產

樂典 01 -- 馬水龍

出身於基隆為當代重要作曲音樂家,有「音樂獨行俠」之稱的他是第一位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以整場形

式發表個人作品的臺灣作曲家也是第三屆國家文藝獎得主。而他在擔任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期間創辦「春

秋樂集」,為臺灣當代音樂創作者開啟更寬廣的發表作品舞臺。

馬水龍最受關注的作品是《梆笛協奏曲》,融合東方意境與西方音樂技法的嘗試,對日後台灣音樂發展

深具啟發。該曲導奏部分也是 1980 至 1990 年代、中廣整點報時音樂外,更入選為中華文化促進會評選之「二

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成了知名度最高的台灣作曲家作品。

而作品《孔雀東南飛》也榮獲中山文藝音樂創作獎,他的作品常連貫古今、融會東方與西方音樂技法及

理念上的多方嘗試,對日後臺灣音樂的發展深具啟發性。

樂典 02 -- 潘皇龍 出生於南投埔里鎮,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畢業後,榮獲瑞士茹斯汀基金會全額獎學金赴瑞士蘇

黎世音樂學院深造,並在德國漢諾威、柏林專攻作曲,是台灣現代音樂的推手,並兩度獲得「國家文藝獎」,

且作品多次在「柏林愛樂廳」演出。

且潘皇龍認為,創作就是一直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各個時期的我,多多少少可以反應出當時

的想法,但是我不可能一輩子都寫同樣類型的作品。」身為作曲家,最忌諱的就是拷貝自己或別人,如果不

想和別人一樣,只要用心發掘,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足夠的素材得以創新和開拓。在大學任教期間,他兼任

傳統音樂系主任,接觸到真正屬於臺灣的傳統音樂,也和許多民間樂師相處、交流,在不斷地反芻之下,因

而有了管弦樂作品《禮運大同》(包括《禮運大同 I》,《禮運大同 II》,《禮運大同 III》以及和北管協奏

曲屬性的管弦樂協奏曲《普天樂》。

而他除創立「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台灣總會」並擔任理事長外,也曾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院院長,作

育英才無數,為臺灣培養了許多現代音樂的人才。

Page 3: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 ym.edu.t ·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臺灣的音樂範疇廣之廣,風格有著多元、豐富的特色;隨著不同的族裔語系與時空背景,產

樂典 03 -- 賴德和 出生於彰化員林,由於從小在野台戲裡聽音樂,從南管、北管裡應和了韻律的律動,因為對音樂的喜愛,

又不斷鼓動了他的心弦,於是他毅然北上,考入國立藝專,主修理論作曲,爾後,,賴德和與陳懋良、馬水

龍、溫隆信等人,共同創立了「向日葵樂會」,開始他十餘年來從不間斷的音樂創作生涯,而使他成為台灣

現代作曲家中,極其重要的一位。

賴德和曾獲得第七屆吳三連文藝獎,其得獎評語為:「賴德和先生善於運用現代西方作曲法,如動機發

展、主題變奏或樂曲結構,但不落於俗套而又能併用綿延相生的東方樂句法,鑼鼓在舞臺音樂中居領導、旁

白、隱喻的功能。他的作品,可以說是把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精神,用現代技巧再生的最佳範例。至於樂器編

配法,他運用自如中西樂器,使它們發出繽紛多彩的音色,中國傳統樂器可以說在他的作品發現新穎面貌。」

賴老師在音樂創作方面的耕耘,更是勤快,諸如《辛未深秋》、《鄉音Ⅰ:北管樂曲的聯想》、《鄉音

Ⅱ:南管音樂的聯想》、《鄉音Ⅲ:為管弦樂團之音樂會序曲》和《鄉音Ⅳ:三樂章交響曲》等皆可說是擲

地有聲的力作(參見附表之賴德和作品一覽表)。作曲家吳丁連曾讚嘆賴老師在沉潛之後的首篇作品《辛未

深秋》:「跟以前寫得都不一樣耶!」賴老師本人也承認深居歲月是其個人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時期,使

他能遍覽群籍,深刻反思創作的種種問題。

樂典 04 -- 盧炎 生於南京,由於母親會彈月琴,也會吹笛、簫、拉胡琴,閒暇時便教導盧炎唱古琴曲,因此,盧炎從小

就對音樂有著相當的親切感。小時後因健康因素休學在家,開始聆聽中廣播放的古典音樂,研讀樂理,並且

無師自通地嘗試作曲;來臺之後,於師大音樂系跟隨高慈美、戴序倫學習鋼琴與聲樂,大學畢業後的教學期

間,同時向蕭而化學習和聲及對位法,奠定穩固且紮實的理論基礎。

而 80 年代以後由於生活穩定,以及各種因素的推波助瀾,其作品銳增,且也漸脫離前一階段的風貌而

蛻變。或許長年接受對位法之訓練,早期的作品較注重多線條的發展,及至此時,原有的思考模式雖未偏廢,

但似乎對和聲色彩的氣氛與音響效果有更多的注意,並進行探索,管絃幻想曲《海風與歌聲》乃此中代表作。

其他作品另有《雨夜花》、《洛夫歌四首》、《尋幽曲》(二十一絃古箏獨奏)、《管絃幻想曲:撫劍吟》、

《為東吳大學百年慶頌讚曲》(大型管絃樂、合唱、獨唱)、仿傳統之歌《醉扶歸》、《皂羅袍》.等,其

中《四首聯彈鋼琴小曲》獲頒新聞局最佳音樂出版金鼎獎,而《海風與歌聲》獲頒第十八屆國家文藝獎。

Page 4: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 ym.edu.t ·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臺灣的音樂範疇廣之廣,風格有著多元、豐富的特色;隨著不同的族裔語系與時空背景,產

樂典 05 -- 蕭泰然(2CD) 出生於高雄鳳山的長老教會家庭,因此,自幼就優優遊沉浸在教會音樂及西洋古典音樂環境中,五歲

時由母親啟蒙彈琴,七歲即公開演奏。曾短暫於留日鋼琴家高錦花及聲樂家高雅美門下學習,以準備投考

音樂學校,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後,主修鋼琴演奏,師事留美鋼琴家李富美,然而,當時留法回

臺的音樂家許常惠,擔任蕭泰然班上的導師,並發現後者擁有極高音樂天份,故收他為私人作曲弟子,領

他進入作曲世界。

1994 年蕭泰然為在台灣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創作了一首震撼旅美台灣人心靈的管絃樂曲《一九四七序

曲》,他也以這部作品聞名於國際樂壇,蕭泰然也曾寫下不少和台灣施人合作的曲子,用台灣詩人賴和、

李敏勇、向陽、林央敏、許丕龍、鄭兒玉……等人的詩作配合寫成歌樂,寫出了《上美的花》、《嘸通嫌

台灣》、《阿母的頭鬘》、《傷痕之歌》、《蕃薯不驚落土爛》、《出外人》、《點心擔》等好聽的台語

歌曲,在台灣政權經過政黨輪替之後,在總統就職大典上則以《玉山頌》來歌頌、祝福人民與國家。

蕭泰然的音樂創作,大體上都在敘述著台灣的歷史,以及台灣人四百年來經歷的滄桑、勤儉刻苦的精

神,而藉由他的音樂傳播,就如同是台灣的聲帶,在國際舞臺上擴散出福爾摩沙的優美旋律,刻畫出台灣

民族的有聲圖騰。而蕭泰然一生致力於台灣本土音樂融入西方音樂的創作,故曾被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

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Page 5: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 ym.edu.t ·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臺灣的音樂範疇廣之廣,風格有著多元、豐富的特色;隨著不同的族裔語系與時空背景,產

樂典 06 -- 郭芝苑 出生於日據時代下的苗栗縣苑裡鎮,在台灣百年音樂史裡的第一代作曲家中,不管是來自中國或是台灣本

土,在作品數量、種類、品質的水準上比較完整的,並且具現代性的作曲家,除了 1938 年就定居於中國的江

文也外,最重要的就是郭芝苑了。

郭芝苑一生歷經了不同統治時期的台灣,小時候所接觸到的傳統音樂,成為他音樂創作的種要素材,在經

歷大環境政治、戰爭等劇變下,仍執著於對音樂的創作至今,其作品種類多元豐富,包含歌劇、舞台劇、電影

音樂、管絃樂、室內樂、鋼琴曲、藝術歌曲、流行歌曲、童謠等等,終其一生,為台灣現代民族音樂創作不遺

餘力。

他致力在音樂中融入時代性、民族性,其中最著名的有藝術歌曲《紅薔薇》、通俗歌曲《心內事無人知》、

《初見的一日》、協奏曲《鋼琴小協奏曲》等,其他重要代表作有為紀念郭家祖先來台開墾的貢獻所作的管弦

樂曲《唐山過臺灣》、交響組曲《回憶》(原名《民俗組曲》)、交響詩《釋迦傳》、歌劇《白蛇傳》等,是

極少數作品橫跨古典與流行界的台灣當代作曲家。因而被譽為「國寶級的台灣作曲家」。

樂典 06 -- 徐頌仁

出生於花蓮,由於父親是牧師,而母親卻不諳司琴,總困擾於無人司琴,當時徐頌仁常跟隨左右,自小

就希望能幫上父親的忙,因此在無人啟蒙下,靠著敏銳的聽力,以邊聽邊彈的方式學習音樂,而徐頌仁在尚

未進幼稚園之前已會彈音樂。至於正式的鋼琴啟 蒙 老師為金葆萱,她是上海人,係當時我國駐維也納的領

事夫人,也是李斯特嫡傳弟子 Emil von Sauer 的學生,教學方式與彈奏法很歐式,為徐頌仁奠定良好的基

礎。

徐頌仁從古典音樂語言中自然流露出他對音樂的感性,鋼琴曲《華麗曲》可為代表。其後他嘗試民族樂

風的寫作,並在積極習作中尋找方向,經過摸索階段之後,他所建立的風格是十足的現代與展技, 1970 年

代所寫的《小提琴奏鳴曲》與《管弦樂奇想曲》不僅技巧艱深,也充滿尖銳、不諧和的音響。但是回國

之後,因著樂團指揮的工作,使得徐頌仁有更多機會與聽眾實際接觸,在互動之中,他逐漸體認到音樂被

聽眾理解的可貴,以及任何風格都足以引用為寫作材料的真諦,完成於 1985 年的鋼琴協奏曲《落大雨》

正是在此理念之下所產生的作品。該曲以莫札特所奠定的協奏曲為完美的典範,是極自然的初衷。

Page 6: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 ym.edu.t · 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 台灣音樂家合輯 臺灣的音樂範疇廣之廣,風格有著多元、豐富的特色;隨著不同的族裔語系與時空背景,產

但是徐頌仁也和莫札特之後的作曲家一樣,視超越前人為一種無上的挑戰,並自許在中國作品中,能

有一片開創的空間範疇。因此以台灣民謠《落大雨》為主要的發展動機,該曲既有細緻與精巧的形式結構,

在氣勢磅礡又流暢的德式浪漫風格中,又充滿了濃厚的台灣色彩。國內作曲家潘皇龍曾引述德國科隆報上

對該曲的樂評指其「在形式上的細緻與精巧如畫的管弦色彩,終於突破了如『黃河協奏曲』之類的作品」,

也說明了該曲的成功。

樂典 07 -- 許常惠 出生於日治的彰化縣和美鎮,自幼就對音樂發生興趣,大專聯考時,考取了師大音樂系,求學的階段

裡,許常惠就是活躍的份子,他的初期創作,都在這時期奠基。

然而,許常惠平時除努力於傳授西方現代作曲技法外,另和音樂家史惟亮,對民族音樂發展之看法相

近,且認定若不及早做民族音樂的蒐集,未來再來從事,一定會事倍功半,因而設置「中國民族音樂研

究中心」,積極地採集、整理並研究中國民間音樂,其中更以採集、整理山地歌謠為主,做無數次山地

歌謠採集之後,許常惠編寫了「台灣山地民謠」原始音樂歌譜兩冊。。

除此之外,許常惠更應中廣公司之邀,擔任中國創作歌劇「白蛇傳」的作曲工作,費時經年,完成了

國內首創歌劇「白蛇傅」,並頗獲各界好評,也為國內中文歌劇的作曲工作,立下了里程碑。

許常惠的一生都和音樂關連,他也以音樂工作,做為一生的職志,在他的未來年歲,他仍願以至情至

性的熱愛,去為音樂工作,尤其在他為音樂工作了二十年,付出二十年心血之後,終能得到價值評定,將

使他再鼓起勇氣,像孤軍奮鬥的音樂領域裡,邁進、深入研究,而綻放更珍貴的美麗音樂花朵。

資料來源~1.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http://musiciantw.ncfta.gov.tw/index.aspx

2.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key/%E6%A8%82%E5%85%B8/cat/all

3.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