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后含泪聚首...

1
半个世纪后含泪聚首 白发孤儿唱山歌谢养母 “黑姑”黎福焕对这些孤儿的照顾和关心, 并没有因为后来孤儿院的解散而结束—她 资助这个孤儿上学,帮助那个孤儿娶亲,建议 身体好的孩子去当兵…… 但在时光的洪流中,大家还是“失散”了。 一些孤儿一直在寻找那个思念中的“黑姑”,却 苦于大家都在为生活奔波,且黎福焕已搬到那 大镇,未能找到养母和孤儿“兄妹”相聚。直到 两年前,一场寻找“黑姑”黎福焕的活动,在孤 儿中发起,他们得以再次相聚。 相聚现场,满头白发的“孤儿”开嗓唱起写 给养母的感恩山歌。 2 月 25 日,半个世纪之后,原木棠公社救灾办公 室主任赵炳强回忆起黎福焕当年的付出,仍很是佩 服。“从没有抱怨过。”赵炳强说,带孩子期间,黎福焕 自己也结婚生了孩子,但黎福焕把自己的孩子交给 母亲带,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照顾孤儿们上面。 “除了她,没有人能做好她这份工作。”赵炳强 说,1963 年,经济形势好转,大家的生活有了起色, 政府经研究决定,解散木棠公社的孤儿院。年纪小 的孩子送回亲属家中,年纪大的安排到生产队干 活。黎福焕含着泪送走了孩子们,转到公社食堂负 责做饭。 这些孩子们挺过了最难熬的几年,开始他们人 生新的旅途。 黎石伦重新回到了校园。黎石伦的家距离黎福 焕的家两公里多,每次他路过黎福焕家,黎福焕都会 问他身体和学习怎么样。1968年的一天,黎福焕看 到了忧心忡忡的黎石伦,便问他“怎么了”。黎石伦 说,自己已经初中毕业,叔叔没钱供他上高中。 “我准备回村里了。”黎石伦对上高中已经不抱 希望。 黎福焕却叫住了他。“你先等等。”并不富裕的黎 福焕进房间拿出 45 元钱,塞到黎石伦的手里,“你先 拿这些钱去报名。”黎石伦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 激动地拿在手里,喜极而泣。黎福焕擦干他的眼泪: “不要哭,不要哭,拿着钱去读书吧。” “那个年代的45元,大概是老师两个月工资 了。”黎石伦说,正是这 45 元,让他走进了高中校园, 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让他成为了一名老师,后来成 为一名小学校长,直到退休。 张润长也有这样的遭遇。那是在1969年,张润 才到了结婚年龄,邻居把一个女孩子介绍给他。他 和对方见了,彼此都很喜欢对方,决定互相托付终 身。但对方的父母却提出,要娶自己的女儿,得拿出 500元礼金,否则没门。这一下子把张润长难住了。 张润长四处筹借,借了所有能借的人,才借到 450元。有一天,他在公社附近看到黎福焕。黎福 焕问他的生活近况,他向黎福焕诉苦。黎福焕得知 后说:“我给钱你,完成这个婚事。”果然,过了一两 天,黎福焕就把50元钱交给张润长。张润长拿着凑 齐的聘礼,结了婚。 结婚后,张润长依靠做建筑工攒到了一点钱, 便拿着钱去找“黑姑”。谁知,黎福焕却说什么也 不愿意收。“看到你结婚了,我就满足了。”这是黎 福焕的回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孤儿为了生计,到处奔 波,“失散”了。 这么多年来,王保猫一直惦念着养母黎福焕。“我 经常和我的爱人、孩子说起,没有党没有养母,不可 能有今天的我。”王保猫说,在他十八九岁的时候,他 为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可以干什么工作。有一天, 他在公社见到黎福焕,两人彼此都很激动。 王保猫说起自己的迷茫。黎福焕的一个建议,为 王保猫打开了一扇门。“保猫,你身体这么好,可以去 当兵保家卫国。”黎福焕说。 王保猫真的去当兵了。退伍之后,他被分配的一 家公司,工作至今。“我的人生很坎坷,养母对我帮助 这么大,我怎么可能不思念她。”王保猫曾到木棠镇找 过黎福焕,但寻找的结果是,黎福焕已经搬到那大镇 去了。这样一来,王保猫便和养母失去了联系。 2013年底,当得知将在2014年元宵前一天相聚 的消息时,王保猫高兴极了。 组织这场聚会的,是张润长、黎石伦和陈上玉等 人。“我们这些人都已经老了,虽然一些人生活还不 富裕,但大家心里的那份感恩,是一直没有淡忘 的。”黎石伦说,要找到这些失散的兄弟姐妹并不容 易,很多人生活并不好,连电话都没有,都是用人 找人的方式来找。 2014 年元宵节前一天,一共18 名孤儿,来到了 养母黎福焕家。 王保猫为了赶上这个聚会,只好包了一部车,司 机开价310 元,他砍价到300 元,赶到“黑姑”黎福 焕家。只见黎福焕一头银发,面容慈祥。再看失散多 年共过患难的孤儿兄弟姐妹,驼背的驼背,白发的白 发。王保猫握住黎福焕的手,久久地,眼泪夺眶而出。 “几十年没见你们了,我很想你们。”黎福焕也很 是激动地说。 养子们问起“黑姑”这几十年的状况。黎福焕告 诉他们,自己在木棠公社工作结束后,到了一家电影 公司当总务,负责大大小小的事情。平平安安度过了 几十年,直到退休。黎福焕也问起养子们的现状,得 知多数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她笑得很开心。 “你们都成家立业了,这是黑姑感到最高兴的。” 黎福焕说。 2016 年正月十四,6 名养子到“黑姑”黎福焕家拜年。 这一次,张润长开口唱起了山歌。其中一首山歌唱道:“半 夜孤儿叫吃水,夜黑姑捧火觅杯。不是一日或一月,四年辛 劳一人为。”另一首山歌中唱道:“汗浸全身衣湿水,早支赶 去半支归。几苦黑姑不怨苦,重担在肩姑好累。”张润长还 唱出了大家的近况,“贫贱命交到富贵,翻天覆地有家归。 就业创业工薪高,儿女绕膝有妻陪。” 张润长写了一本《六十三个孤儿感念党感念养母》的 山歌集。上百首诗歌,数千字的表达,讲述了孤儿院的故 事,也唱出了孤儿们对养母的感恩。张润长只有小学二年级 的学历,为了创作这些山歌,他自学了不少汉字,花了整整 一年时间。听了孩子的山歌,黎福焕也唱了起来,以歌回 应。“逶山远水不轻易,半是近居半远居。邀伴集中来见 我,我心觉得好逍遥。”黎福焕接着唱自己看到这些孩子成 家立业后的心情:“小时儿女妞妞妮,竹笋渐渐向上标。转 寒为暖人人好,甘来苦尽得逍遥。” 歌为心声,一来一往间,唱出了跨越半个世纪的深情。 黎福焕的儿女们,一直不知道黎福焕身上还有这段故 事。黎福焕从来没有和他们说起。但从感恩的歌声中,他们 读懂了这位妈妈。“从小到大,我们对母亲有很多的不理解。” 黎福焕的儿子黎旭回忆说,小时候,有一次,他们几姐弟到山 上捡柴,好不容易才把柴捡回家,母亲却要他们把柴拿到公社 饭堂,给公家做饭。“我们不理解,为什么别人家的不用充公, 我们捡来的就要充公?”附近村子有一位五保户老奶奶,黎福 焕经常给她送吃的,还买了布给她做衣服。 “我们也不理解,为 什么我们都吃盐巴了,还要去帮助别人?”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黎福焕身上,已成为了日常。就 在最近,已经78岁的她依然在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 “我母亲身上的那种善良,那种宽容,也许是我一辈子 都无法超越的。”黎旭说,那天,突然见到来了这么多母亲 的养子,一时不知所措,便问:“我叫你们什么适合呢?” “我们叫黑姑‘妈妈’,你就叫我们‘哥哥’、‘姐姐’吧。”其中一 个人说。 “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兄弟姐妹,好幸福。”黎旭说。 一直到现在, 她仍在帮助身边的人 孤儿院解散了,“黑姑”对孤儿的关心没有结束 多年之后,“失散”的孤儿找到养母,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南国都市报记者 杨金运 林书喜 实习生 周丽/文 记者 陈卫东/图 “黑姑”的资助 改写了他们的命运 半个世纪后再相聚 18 名孤儿看望养母 感恩山歌唱出 跨越半个世纪的深情 孤儿黎石伦[右]和张润长[左],唱山歌给“黑姑”听。张润长特地编写了山歌集《六十三个孤儿感念党感念养母黎福焕》。 主办 主办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 承办 承办南国都市报 南国都市报 07 感动海南客户端二维码 十大年度人物评选 2016 2016 年 2 月 29 日 星期一 责编/张洁 美编/孙春艳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Oct-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半个世纪后含泪聚首 白发孤儿唱山歌谢养母ngdsb.hinews.cn/resfile/2016-02-29/007/ngdsb20160229007.pdf · 活。黎福焕含着泪送走了孩子们,转到公社食堂负

半个世纪后含泪聚首白发孤儿唱山歌谢养母

“黑姑”黎福焕对这些孤儿的照顾和关心,并没有因为后来孤儿院的解散而结束——她资助这个孤儿上学,帮助那个孤儿娶亲,建议身体好的孩子去当兵……

但在时光的洪流中,大家还是“失散”了。一些孤儿一直在寻找那个思念中的“黑姑”,却苦于大家都在为生活奔波,且黎福焕已搬到那大镇,未能找到养母和孤儿“兄妹”相聚。直到两年前,一场寻找“黑姑”黎福焕的活动,在孤儿中发起,他们得以再次相聚。

相聚现场,满头白发的“孤儿”开嗓唱起写给养母的感恩山歌。

2月25日,半个世纪之后,原木棠公社救灾办公室主任赵炳强回忆起黎福焕当年的付出,仍很是佩服。“从没有抱怨过。”赵炳强说,带孩子期间,黎福焕自己也结婚生了孩子,但黎福焕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母亲带,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照顾孤儿们上面。

“除了她,没有人能做好她这份工作。”赵炳强说,1963年,经济形势好转,大家的生活有了起色,政府经研究决定,解散木棠公社的孤儿院。年纪小的孩子送回亲属家中,年纪大的安排到生产队干活。黎福焕含着泪送走了孩子们,转到公社食堂负责做饭。

这些孩子们挺过了最难熬的几年,开始他们人生新的旅途。

黎石伦重新回到了校园。黎石伦的家距离黎福焕的家两公里多,每次他路过黎福焕家,黎福焕都会问他身体和学习怎么样。1968年的一天,黎福焕看到了忧心忡忡的黎石伦,便问他“怎么了”。黎石伦说,自己已经初中毕业,叔叔没钱供他上高中。

“我准备回村里了。”黎石伦对上高中已经不抱希望。

黎福焕却叫住了他。“你先等等。”并不富裕的黎福焕进房间拿出45元钱,塞到黎石伦的手里,“你先拿这些钱去报名。”黎石伦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激动地拿在手里,喜极而泣。黎福焕擦干他的眼泪:

“不要哭,不要哭,拿着钱去读书吧。”“那个年代的45元,大概是老师两个月工资

了。”黎石伦说,正是这45元,让他走进了高中校园,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让他成为了一名老师,后来成为一名小学校长,直到退休。

张润长也有这样的遭遇。那是在1969年,张润才到了结婚年龄,邻居把一个女孩子介绍给他。他和对方见了,彼此都很喜欢对方,决定互相托付终身。但对方的父母却提出,要娶自己的女儿,得拿出500元礼金,否则没门。这一下子把张润长难住了。

张润长四处筹借,借了所有能借的人,才借到450元。有一天,他在公社附近看到黎福焕。黎福焕问他的生活近况,他向黎福焕诉苦。黎福焕得知后说:“我给钱你,完成这个婚事。”果然,过了一两天,黎福焕就把50元钱交给张润长。张润长拿着凑齐的聘礼,结了婚。

结婚后,张润长依靠做建筑工攒到了一点钱,便拿着钱去找“黑姑”。谁知,黎福焕却说什么也不愿意收。“看到你结婚了,我就满足了。”这是黎福焕的回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孤儿为了生计,到处奔波,“失散”了。

这么多年来,王保猫一直惦念着养母黎福焕。“我经常和我的爱人、孩子说起,没有党没有养母,不可能有今天的我。”王保猫说,在他十八九岁的时候,他为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可以干什么工作。有一天,他在公社见到黎福焕,两人彼此都很激动。

王保猫说起自己的迷茫。黎福焕的一个建议,为王保猫打开了一扇门。“保猫,你身体这么好,可以去当兵保家卫国。”黎福焕说。

王保猫真的去当兵了。退伍之后,他被分配的一家公司,工作至今。“我的人生很坎坷,养母对我帮助这么大,我怎么可能不思念她。”王保猫曾到木棠镇找过黎福焕,但寻找的结果是,黎福焕已经搬到那大镇去了。这样一来,王保猫便和养母失去了联系。

2013年底,当得知将在2014年元宵前一天相聚的消息时,王保猫高兴极了。

组织这场聚会的,是张润长、黎石伦和陈上玉等人。“我们这些人都已经老了,虽然一些人生活还不富裕,但大家心里的那份感恩,是一直没有淡忘的。”黎石伦说,要找到这些失散的兄弟姐妹并不容易,很多人生活并不好,连电话都没有,都是用人找人的方式来找。

2014年元宵节前一天,一共18名孤儿,来到了养母黎福焕家。

王保猫为了赶上这个聚会,只好包了一部车,司机开价310元,他砍价到300元,赶到“黑姑”黎福焕家。只见黎福焕一头银发,面容慈祥。再看失散多年共过患难的孤儿兄弟姐妹,驼背的驼背,白发的白发。王保猫握住黎福焕的手,久久地,眼泪夺眶而出。

“几十年没见你们了,我很想你们。”黎福焕也很是激动地说。

养子们问起“黑姑”这几十年的状况。黎福焕告诉他们,自己在木棠公社工作结束后,到了一家电影公司当总务,负责大大小小的事情。平平安安度过了几十年,直到退休。黎福焕也问起养子们的现状,得知多数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她笑得很开心。

“你们都成家立业了,这是黑姑感到最高兴的。”黎福焕说。

2016年正月十四,6名养子到“黑姑”黎福焕家拜年。这一次,张润长开口唱起了山歌。其中一首山歌唱道:“半夜孤儿叫吃水,夜黑姑捧火觅杯。不是一日或一月,四年辛劳一人为。”另一首山歌中唱道:“汗浸全身衣湿水,早支赶去半支归。几苦黑姑不怨苦,重担在肩姑好累。”张润长还唱出了大家的近况,“贫贱命交到富贵,翻天覆地有家归。就业创业工薪高,儿女绕膝有妻陪。”

张润长写了一本《六十三个孤儿感念党感念养母》的山歌集。上百首诗歌,数千字的表达,讲述了孤儿院的故事,也唱出了孤儿们对养母的感恩。张润长只有小学二年级的学历,为了创作这些山歌,他自学了不少汉字,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听了孩子的山歌,黎福焕也唱了起来,以歌回应。“逶山远水不轻易,半是近居半远居。邀伴集中来见我,我心觉得好逍遥。”黎福焕接着唱自己看到这些孩子成家立业后的心情:“小时儿女妞妞妮,竹笋渐渐向上标。转寒为暖人人好,甘来苦尽得逍遥。”

歌为心声,一来一往间,唱出了跨越半个世纪的深情。

黎福焕的儿女们,一直不知道黎福焕身上还有这段故事。黎福焕从来没有和他们说起。但从感恩的歌声中,他们读懂了这位妈妈。“从小到大,我们对母亲有很多的不理解。”黎福焕的儿子黎旭回忆说,小时候,有一次,他们几姐弟到山上捡柴,好不容易才把柴捡回家,母亲却要他们把柴拿到公社饭堂,给公家做饭。“我们不理解,为什么别人家的不用充公,我们捡来的就要充公?”附近村子有一位五保户老奶奶,黎福焕经常给她送吃的,还买了布给她做衣服。“我们也不理解,为什么我们都吃盐巴了,还要去帮助别人?”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黎福焕身上,已成为了日常。就在最近,已经78岁的她依然在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

“我母亲身上的那种善良,那种宽容,也许是我一辈子都无法超越的。”黎旭说,那天,突然见到来了这么多母亲的养子,一时不知所措,便问:“我叫你们什么适合呢?”

“我们叫黑姑‘妈妈’,你就叫我们‘哥哥’、‘姐姐’吧。”其中一个人说。“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兄弟姐妹,好幸福。”黎旭说。

一直到现在,她仍在帮助身边的人

孤儿院解散了,“黑姑”对孤儿的关心没有结束多年之后,“失散”的孤儿找到养母,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南国都市报记者杨金运林书喜实习生周丽/文 记者陈卫东/图

“黑姑”的资助改写了他们的命运

半个世纪后再相聚18名孤儿看望养母

感恩山歌唱出跨越半个世纪的深情

孤儿黎石伦[右]和张润长[左],唱山歌给“黑姑”听。张润长特地编写了山歌集《六十三个孤儿感念党感念养母黎福焕》。

主办主办::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海南日报报业集团 承办承办::南国都市报南国都市报

07感动海南客户端二维码

十大年度人物评选2016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责编/张洁 美编/孙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