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哲學、佛學概談宇宙觀¾ž佛學與科學談宇宙觀.pdf ·...

20
從科學、哲學、佛學概談宇宙觀 王守益 國立新竹清華大學退休 王淑琴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 摘要 科學宇宙學,基於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在本質上認為我們宇宙的存在是具有客觀的真實性 的。 實際上我們所認知的宇宙是具有主觀的性質。 我們應用物理學的幾何光學,在第 2 節驗証 了宇宙的全部現象是『唯』獨那位觀察者的『心』『所』顯『現』的 (『唯心所現』)。 基於『唯 心所現』的宇宙觀實際上就是佛學的宇宙學。 科學的宇宙學和哲學的宇宙學都是具有大家共同 理解的特徵。 因此它們在本文裡被稱為『共識性宇宙學』。 這共識性宇宙學卻是非常重要並且 對人類大為有利,特別是科學界的『共識性宇宙學』。 宇宙學的起源在理論上應該是源自於哲學的本體論。 因此宇宙學理論應該預期與本體論相 符合。 科學共識性宇宙學, 雖然不明確地討論本體論, 但已經對於宇宙學作出了重要的發展、 貢獻; 其可能的原因應是由於科學家已經使用含有「本體」性質的「自然法則」。 例如, 愛因 斯坦認出『光速是常數』是一「自然法則」,並提出作為他的『相對論』的基本假設。 在考慮本 體論和宇宙學之間的一致性方面, 在科學,哲學和佛學之中,佛學的一致性是最好的。 其原因 應歸功於那直接連結佛家本體論和宇宙學的哪個『唯心所現』概念。 關於宇宙大霹靂理論,我們舉出一些宇宙創生初期的項目,並簡短地應用科學宇宙學和佛學 宇宙學之間的比照方式提出。 關於生命的起源問題,科學宇宙學並未作出夠多的討論。 我們 建議生命的終極起源應是來自於佛教的『識大』, 即任何物質都含有『心』的因素。 這個看法 我們透過『在水裡的被隱藏的訊息』得出了證實。 另一重要觀點是造物者使用甚麼製造宇宙, 是科學宇宙學並未實際討論的問題, 在佛學宇宙觀裡我們可由<楞嚴經>得出答案, 即是造物者 (佛家的如來或西方文化的上帝)運用「無明力」或「願力」創作宇宙的. 最後我們簡要地提出 一種與創作宇宙方向相反的佛學作法, 即宇宙內的眾生怎樣運用頓悟、漸修、等持、圓証的修持, 趣向如來的境界或成佛.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Jun-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TRANSCRIPT

  • 從科學、哲學、佛學概談宇宙觀

    王守益

    國立新竹清華大學退休

    王淑琴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

    摘要

    科學宇宙學,基於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在本質上認為我們宇宙的存在是具有客觀的真實性

    的。 實際上我們所認知的宇宙是具有主觀的性質。 我們應用物理學的幾何光學,在第 2 節驗証

    了宇宙的全部現象是『唯』獨那位觀察者的『心』『所』顯『現』的 (『唯心所現』)。 基於『唯

    心所現』的宇宙觀實際上就是佛學的宇宙學。 科學的宇宙學和哲學的宇宙學都是具有大家共同

    理解的特徵。 因此它們在本文裡被稱為『共識性宇宙學』。 這共識性宇宙學卻是非常重要並且

    對人類大為有利,特別是科學界的『共識性宇宙學』。

    宇宙學的起源在理論上應該是源自於哲學的本體論。 因此宇宙學理論應該預期與本體論相

    符合。 科學共識性宇宙學, 雖然不明確地討論本體論, 但已經對於宇宙學作出了重要的發展、

    貢獻; 其可能的原因應是由於科學家已經使用含有「本體」性質的「自然法則」。 例如, 愛因

    斯坦認出『光速是常數』是一「自然法則」,並提出作為他的『相對論』的基本假設。 在考慮本

    體論和宇宙學之間的一致性方面, 在科學,哲學和佛學之中,佛學的一致性是最好的。 其原因

    應歸功於那直接連結佛家本體論和宇宙學的哪個『唯心所現』概念。

    關於宇宙大霹靂理論,我們舉出一些宇宙創生初期的項目,並簡短地應用科學宇宙學和佛學

    宇宙學之間的比照方式提出。 關於生命的起源問題,科學宇宙學並未作出夠多的討論。 我們

    建議生命的終極起源應是來自於佛教的『識大』, 即任何物質都含有『心』的因素。 這個看法

    我們透過『在水裡的被隱藏的訊息』得出了證實。 另一重要觀點是造物者使用甚麼製造宇宙, 這

    是科學宇宙學並未實際討論的問題, 在佛學宇宙觀裡我們可由<楞嚴經>得出答案, 即是造物者

    (佛家的如來或西方文化的上帝)運用「無明力」或「願力」創作宇宙的. 最後我們簡要地提出

    一種與創作宇宙方向相反的佛學作法, 即宇宙內的眾生怎樣運用頓悟、漸修、等持、圓証的修持,

    趣向如來的境界或成佛.

    1

  • 1. 引言:

    最近有機會參與一次內容十分精彩, 討論十分熱烈, 關於宇宙論的科際整合演講会【1】. 我

    們寫這篇文稿的動機也是來自這場精彩的演講與討論. 今年(2006)六月間, 霍金(Stephen W.

    Hawking)曾到東方的香港演講大爆炸或大霹靂(Big Bang)的宇宙觀, 接着他又去中國北京作類似

    的演講. 他是『廣受推崇為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2】. 大家幾乎都公認, 科

    學方面認識的宇宙是由大爆炸開始, 再經過約 150 億年, 宇宙從幾乎是零體積的大小, 逐漸演

    化、發展成今日的宇宙. 這科學宇宙觀的基礎, 基本上是物理學與天文學等的探究成果, 其特質

    是認為這宇宙是屬於客觀真實性的存在. 我們想表達的是, 人們所認知的宇宙不是屬於客觀真實

    性的宇宙. 相對地它是觀測者心中展現出來的主觀性的存在, 即是「唯」獨這位觀測者的「心」

    「所」展「現」的. 這種「唯心所現」的宇宙觀, 實質上就是佛學的宇宙觀..

    從科學、哲學、佛學談宇宙觀之前, 我們先看一下它們之間的主要不同之处. 科學(主要指

    自然科學)探究宇宙的範疇, 基本上是取材於能夠被觀測得到的現象界; 即是以宇宙現象界為主

    要內涵, 並以「物」的實驗証驗為其必要依據. 哲學(主要指西方哲學)探究宇宙的範疇, 基本上是

    取材於能夠觀測到的現象界與不能直接觀測到的本體境界; 即是以宇宙現象及本體論為主要內

    涵, 並以「心」及/或「物」的「觀念」為其基本原理和依據. 佛學探究宇宙的範疇, 基本上是包

    含現象界與超現象界的所有一切; 即以宇宙現象、本體論、心靈界(如六道輪迴)為其內涵, 並

    以「心」的實驗驗証 (即涅槃實証) 為必要依據. 本文的主旨即是從科學、哲學、佛學的不同範

    疇與觀點, 來看我們的宇宙.

    斯莫林(Smolin, Lee)表示, 21 世紀科學上最具挑戰性的問題莫過於處理量子引力的完善化. 這

    問題的核心應包含觀測者與被觀測者之間關係的觀念.【3】. 我們這裡談的「唯心所現」應該是

    觀測者與被觀測者之間關係的最基本觀念. 由於「唯心所現」所具有的重要性, 我們在第 2 節裡

    將對它作出相當詳細的表述. 又因為本體論與宇宙論之間存在着密切的關係, 我們在第 3 節裡

    將簡單說明本體論的來由、意義、心物二元的宏觀實相層次以及佛學的「超越一元論」等情形.

    既然科學宇宙學不談本體論, 在第 4 節裡我們將論述, 科學宇宙學為什麼最近百年之間能夠

    對宇宙學作出十分重要的發展與貢獻. 相對地在第 5 節我們將論述為什麼哲學宇宙學在最近两世

    紀未能作出重大貢獻. 由於宇宙學與本體論的結合情形十分重要, 我們將在第 6 節對於科學、哲

    學、佛學宇宙觀與本體論的結合狀況分別作一簡單撮要說明. 關於宇宙創生初始的大爆炸等情形,

    我們將在第 7 節裡大略地對共識性科學宇宙觀與唯心所現式的佛學宇宙觀作一簡單比照. 在第 8

    節我們將討論宇宙中生命的終極根源, 並用「水的信息」說明這根源應是佛家的「識大」. 第 9

    節則是試著理解造物者創生宇宙的情形. 最後在第 10 節我們將作出簡單撮要與結語.

    2. 「唯心所現」的宇宙觀

    如上節所說, 斯莫林表示觀測者與被觀測者之間關係的觀念, 是處理量子引力問題的重要

    關鍵. 現在要談的「唯心所現」即是這重要關鍵一種基本理念. 基於這唯心所現理念的基本重要

    性, 我們先用幾何光學驗証它的真實性.

    2-1.「唯心所現」宇宙觀可用「幾何光學」作科學驗証【4】

    2

  • 我們談「唯心所現」宇宙觀是說宇宙萬象都是觀測者自己心中所展現的。 這可用「看花」

    的例子來驗証「唯心所現」的真實性。現考慮一位觀測者看見他前面有一枝紅色的花和襯托它的

    綠色的葉。為了簡化討論起見,我們可特別注意看那紅花的紅色是怎樣發生的。這可以看看他眼

    睛接收到甚麼資訊。眼睛接收到的是從花那裡射來的光波. 光波只能提供波長的長度資訊 (光波

    的頻率可由波長得出, 因波長乘以頻率即是光速的常數, 請参後面第 4-1 節). 很明顯地波長的長度只是長度, 並非顏色。當這些光波到達他的視網膜時,視網膜與視神經系統(簡名之為「心」)

    的功能才給他生起顏色的感覺。例如 680 奈米波長的光波到達他的視網膜時,他心中就生起紅色

    的感覺。525 奈米的波就生起綠色,餘類推。不單是顏色, 這紅花、綠葉的形狀其實也是由觀測

    者的「心」展現出來的. 同理,其他宇宙萬象的顏色和形狀也都是他的「心」所展現的. 這就是

    說, 宇宙萬象都是唯心所現, 即他所能看到的宇宙萬象是「唯」獨這位觀測者的「心」「所」展「現」

    出來的。這裡論述的「唯心所現」是用物理學的「幾何光學」來作的科學驗証. 【5】

    基於這個道理, 因為所有世界萬象都是觀測者自己心中所現的,它們沒有絕對的客觀真實性.

    如像上述的花,我們不能說它是本來就有客觀真實性的紅色,而只能說它的原子、分子組成及結

    構使它只能選擇某種波長(約 680 奈米)反射或散射. 由此推廣到宇宙萬物, 宇宙雖然很大, 大

    到應用最現代望遠鏡等科學儀器幫助延展肉眼的觀測範圍, 大約可能看到一千億星系(galaxies)

    的浩瀚世界, 其實這些仍然都是觀測者自己心中主觀性的顯現,並不是客觀真實性的宇宙觀.

    2-2. 再談佛學的「唯心所現」

    佛學或佛家哲學的唯心所現, 是很早就明白地寫出來的。佛家的〈楞嚴經〉卷一明白地說:

    『如來常說,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 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6】 這意思是說, 佛家

    智慧最高的如來常常說, 宇宙間一切的事與物都是唯獨觀測者的心所顯現出來的, 世間一切的

    因、果, 大至於世界, 小至於微塵, 都是由心顯現出來的體系. 同樣的內涵在卷二裡, 釋

    迦佛又告訴阿難說, 說阿難「不知色身, 外洎山河, 虛空大地, 咸是妙明真心中物」.【7】

    佛家的「唯識學派」也明白說出一切現象都是「識心」所變現的【8】. 佛學的唯識學派, 與

    〈楞嚴經〉所說「唯心所現」, 與上面用幾何光學所驗証的理念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佛家<金剛經>用來說明: 宇宙間一切存在的相都是虛妄不實的.

    關於這虛妄性現在我們已有了明確的答案. 例如上述的紅花, 由於它的顏色(形狀也是), 是觀

    測者視網膜系統所變現的, 所看到的相的確不是真實, 而是虛妄的. 在這裡必須要說明的一點是,

    <金剛經>只說所有萬物的相都是「虛妄」, 並沒有說萬物不存在. 只是我們在認知萬物的運作

    下, 只能得到認知系統所轉換出來的產物, 這認知系統所轉換出來的即不是它們真實的自身. 例

    如你用黑白照相機去看剛才說的紅花, 你的觀測結果只是黑白的相; 你用彩色照相機去看即会得

    到剛才所說的紅花; 你用X-光機去照剛才所說的紅花, 你可能甚麼相也得不到.

    「同分妄見」是佛家用來進一步說明這虛妄性的. 上面說的那枝紅花, 是大家所共同看

    見的, 大家不覺得它是虛妄. 那怎麼能說這枝花是不真實呢? 答案是: 雖屬虛妄, 但大家有

    「共識」的形成. 這意思是說, 人類具有「相同」的能夠觀測外物的「成分」(即同樣的視覺

    神經系統等的「成分」). 在這相同成分之下, 觀測到的是幾乎完全相同的虛妄相, 但透過共

    3

  • 同生活與從小就養成的教育, 即達成以為是真實的「共識」. 其實任何二人所看到的同一物體

    的顏色、形狀, 這二人不可能直接比較其真實度, 只能大約地「認定」為真實, 而在不自覺狀

    況下得到了「共識」. 這可以叫做「同分妄見」. 其他如貓、狗、蜜蜂、蜻蜓之類的生物, 因

    為他們的觀測「成分」與人類的不同, 所得的妄見也是各各不同的「同分妄見」. 此外「同分

    妄見」也可由一國國人的「共業」而衍生出來.【9】

    2-3. 共識性的宇宙觀

    與『唯心所現』完全不同的宇宙觀是共識性的宇宙觀. 所謂「共識」是說在人類文化發展

    過程中, 每一階段都有很多高智慧的人. 他們對於宇宙的觀測、體認, 包含理論與實驗的種種知

    識、學問, 經過歴代文化交流不斷的進展和累積, 最後得到目前多數人認同的主流思想.

    共識性的宇宙觀, 無論在實用價值與學術價值方面, 都是十分重要的. 它雖然不是觀測者本

    人直接體認的真實宇宙, 它却是不斷地在研究發展, 而對全體人類的生命、生活均有重大的實際

    利益及貢獻. 很明顯的實際利益即是對於鄰近外太空星體探索上的成就. 一個共識性科學宇宙學

    的例子, 即是透過著名的『宇宙背景探索者衛星 (COBE) 』, 科學家們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的黑體輻射形式, 以及微波背景輻射的方向不均勻性. 這個發現使得大爆炸創生宇宙的模式得到

    實驗上的確認.【10】

    由於人類不同族群、不同境界的認識不同, 這共識性的宇宙觀就衍生出不同的情形. 實際

    上哲學家們有哲學家們的共識性宇宙觀 (本文所談的哲學主要是指西方哲學). 科學家們有科學

    家們的共識性宇宙觀 (本文所談的科學主要是指物理學與天文學等). 我們這裡想要討論的主要

    是當前最權威的科學家們的「共識性科學宇宙觀」, 哲學家們的「共識性哲學宇宙觀」, 以及佛

    學的「唯心所現宇宙觀」.

    唯心所現的宇宙觀雖然是基於個別人士唯心所現的體認. 但是這裡所說的個別人士不是指

    普通人, 而是指能夠創作佛教經典的聖賢們. 如果我們引用<楞嚴經>來談宇宙觀, 那就是指

    釋迦牟尼佛的唯心所現. 如果我們引用<阿含經>來談宇宙觀(即如下文之 7-5 小節), 那就是

    指小乘佛教聖賢們的唯心所現.

    3. 本體論與宇宙論

    在討論本節之前, 我們需要從科學,哲學,和佛學的三方面, 分別簡單地說明在本體論和宇

    宙論之間的一些關聯情形。 通常科學宇宙學並沒有討論本體論。 哲學很早就有本體論和宇宙

    學的論述。 佛學也很早就有本體論和宇宙學,但是探索本體的方法與內容, 是完全不同於哲學

    的。 對哲學的本體論來說, 探索的方法是基於哲學家們深度思維的知識累積; 其本體論的內

    容屬於第3類的觀念層次, 亦即數學或理念的層次.【11】【12】 本體論的本體, 例如康德(Kant,

    1724-1804)的『物自體』, 在我們的實數世界是不可能看得見的.【13】 因此, 這种本體可以

    命名為哲學式的超越性本體(Philosophically Transcendental Noumenon)或者簡稱為超越性本

    體(Transcendental Noumenon) '或者只說為本體(Noumenon). 這樣便可與佛家的本體作

    出區分。 佛家探索本體的方法是基於「離一切諸相」或「返聞聞自性」的實修實証作法, 這與

    哲學家們深度思維的知識累積的作法完全是相反方向. 佛家本體論的內容屬於第4類的終極本體

    4

  • 層次, 也就是不二境界的心理狀態.【12】 這種不二境界不能含有任何事務, 想法, 原理原則, 或

    包含『物自體』觀念的任何概念. 我們稱這种本體為終極超越性本體(Ultimate Transcendental

    Noumenon)或簡稱為(Ultimate Noumenon).

    3-1. 哲學本體論起源的簡述

    我們首先來簡單地看一下甚麼是本體論. 本體論(Ontology)是哲學形而上學裡討論本體

    (Noumenon)或實相(Reality)的課題, 亦即尋求存在或存有(Being, Existence)的學問. 畢達哥拉

    斯 (Pythagoras 570-469 B. C.)所關心的問題是: 「人生從何來, 應作何事, 死歸何處」【14】 . 蘇

    格拉底 (Sokrates 470-399 B. C.)最早提出人性的「靈肉二元」論, 謂靈魂不死不滅, 肉體有朽有壞,

    人性就憑藉著靈魂而會追求真理, 追求正義, 而正義之處在彼岸.【15】 甚至更早在古希臘時代

    就隱然有了探索哲學本體之道的表露.【16】

    霍金(Stephen Hawking)也推崇亞里士多德到康德以來的偉大哲學傳統.【17】 的確亞里士

    多德(Aristoteles 384-322 B. C. )是第一個提出「形上學」(Metaphysics)這名辭, 稱為「第一

    哲學」, 也就是以本體論為主的學問. 它是『討論在所有存在之後的存有』, 而且『把存有當作

    對象來研究』. 他也表示『哲學雖然走的路子, 以及用的方法是個別的, 具體的, 但其目的則是越

    過這個別的和具體的, 達到那抽象的, 共相的境界.』【18】.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 他主張的『討論

    在所有存在之後的存有』應是我們所謂「不二境界」的本體, 其中『共相的境界』應是「不二境

    界」的境界.

    西方哲學自希臘、中世紀、近代乃至於現代, 已經出現若干極有成就的大哲學家, 也發

    展出若干極有學術價值的學理與學派. 僅就本體論的存在基本單元數目而言, 即有一元論、二元

    論及多元論. 一元論又可分別為唯心論、唯物論、唯名論等. 二元論及多元論亦有古代與近代之

    別等等. 【19】

    3-2. 甚麼是本體論?

    從上段所說知, 亞里士多德的本體論是『討論在所有存在之後的存有』. 基於此, 本體即

    是『在所有存在之後的存有』. 我們可以界定『所有存在』為現象界, 即是可以被觀測的世界或

    宇宙. 相對地這『在所有存在之後的存有』的本體, 雖然存有, 但不是能被觀測到的. 關於這一點,

    康德說得最明確. 他的「物自體」 (Thing-in-itself) 是一種本體 (Noumenon) 的基本形式. 它表示

    任一物體, 只要具有現象界的外貌就有超越性的物自體存在。所謂超越性是指在現象界無法得知

    而實際是存在著的屬性. 【13】

    從現在二十一世紀初期的科技知識等觀點, 我們對於本體論曾提出一種四層次的「實相」

    (Reality)看法, 即是把所有科學、哲學、佛學的諸法實相分為四個層次. 這實相四層次即是: 宏觀

    層次、微觀層次 、理念層次, 以及終極本體實相層次.【11】【12】 這實相的四個層次和我們目

    前最相關的是宏觀層次. 所謂宏觀層次是指現象世界的實相層次,也是我們平常人感覺噐官能夠

    感知的層次。更具體地說, 宏觀層次可再分為「感官層次」與「延伸感官層次」; 前者指應用人

    類眼耳鼻舌身等五官所能認知的實相層次, 後者是指藉用科學儀器的功能把感官層次延伸, 使能

    對大尺度的巨觀現象(Macroscopic Phenomena) 如宇宙學的天文景象等, 達成認知其實相的層次.

    5

  • 基本上這種延伸感官層次只是感官層次功能的延伸及/或推廣, 我們可簡約地把它看成是廣義的

    感官層次. 在感官能觸知的範疇內,「心」與「物」兩者是同時存在的。 這種實相層次的哲學本

    體論描敘, 應該是「心物二元論」.

    3-3. 宏觀層次的「心物二元論」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I think and therefore I am.).【20】 這是說「我」(即指我的「心」)既然能夠思維, 就必然有能夠思維的主體 (即「我」或我的「心」) 存在. 其實從上

    面說的「唯心所現」來看, 我們可說 「我見故我在」. 因為我們看見宇宙萬象就已顯示出「我」

    或我的「心」的當下存在. 例如一個人看見一個綠色的茶杯,以為這綠色茶杯只屬於「物」,

    以為這綠色茶杯的存在只有「物」的客觀存在而沒有「心」的存在。其實這樣的看法是忽略

    掉了觀測者與被觀測者的關係, 也就是前面第1節中李‧斯莫林(Lee Smolin)所強調的重点. 實

    際上這綠色茶杯的呈現是觀測者的「唯心所現」才有的。更具體地說,我們不能說這綠色茶

    杯的「本身」是綠色, 而應說由於它綠色部份的特殊分子結構,使得從這部份反射出來的光

    波的波長大約是525奈米。這種波長在我們視網膜上就會引起我們「心」中的綠色感覺。簡單

    地說,這綠色是在視網膜那裡才生出的,這也就是觀測者「心」的功能的展現。因此, 即使看

    起來是純為「物」的東西,如這個綠色茶杯,也必然有「心」的存在。【21】

    3-4. 宇宙論應根源於本體論

    很明顯地, 宇宙是屬於可以觀測的現象界, 而宇宙的本體是屬於宇宙之後的存有, 即是

    現象界宇宙的根源, 是不可以被觀測得到的境界. 換言之, 我們不能完全不管本體論而談宇宙論.

    但是以目前所知, 科學家們的宇宙學幾乎是完全不談本體的. 哲學家們, 如像上述的德國哲學家

    康德, 雖然提出了物自體的本體論, 但認為是不可知曉, 不存在於時間或空間裡面.【13】 因此在

    哲學的領域裡, 這本體論只是理論, 對於宇宙學並沒有實質上的重要貢獻. 康德之後哲學家們似

    乎也沒有在本體論上作出新的重大發展. 甚至如霍金所說, 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都說「哲學餘下來的任務僅是語言分析.」 【22】

    至於佛學, 由於釋迦牟尼佛從心物二元的宏觀實相層次, 用「離一切諸相」的方法把所

    有「物」的部份都離却掉, 最後就只有「心」的一元了. 這「心」的最基本處即是佛家說的涅槃

    境界. 我們稱這「心」的最基本處是終極本體實相層次. 如用哲學語言來作描述, 這種本體的描

    述我們說為「超越一元論」.【11】 這裡再要補充說明一點, 何以能夠把所有「物」的部份都離

    却掉? 原因是所有的「物」都是唯心所現, 「心」才是最根本的單元. 這點也可從愛因斯坦相對

    論公式E=mc2來作說明. 式中的m是物質的質量. 此質量m乘以光速的平方(c2)即等於能量(E). 換

    言之, 質量可變成能量. 因此物不是最根本的單元. 實際上在「微觀層次」的實相裡,尤其是在

    次原子(subatomic)範疇,物質的「物」的存在基礎已不再有效, 心物二元的本體論巳不成立了。【11】

    既然哲學家們在最近一、二百年內對本體論及宇宙論並沒有十分重大的開展,下面要討論

    的主要是科學與佛學的宇宙觀. 問題是, 既然科學不談本體論, 為什麼對於宇宙學在最近一百年

    內, 科學家們能作出十分重要的發展與貢獻?

    4. 為什麼科學家們對於宇宙學能作出十分重要的發展與貢獻?

    6

  • 科學家們, 特別是二十世紀的物理學家們, 對於宇宙學的確作出了十分重要的發展與貢獻.

    其基本原因, 我們以為, 是現代物理學 (包括天文物理) 在應用大自然的自然法則之下, 已然從

    純「物」的研究進入了「心物二元」的領域. 這也就是本體論與宇宙論在實質上已有某種程度的

    結合, 並不是完全不管本體而探索宇宙. 二十世紀初的『相對論』以及接下來的『量子物理』都

    是奠基於大自然的自然法則, 即是把純「物」的領域擴大到了「心」的領域. 下面讓我們來仔細

    說明這種情形.

    4-1. 相對論的「光速為常數」可說是已進入「心」的領域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基本假設或前提是「光速為常數」的自然法則. 關於這一關鍵點, 我

    們需要首先說明清楚甚麼是「光速為常數」. 「光速為常數」的實際內涵可用一個實際例子來說

    明。現在假設有甲、乙二人在地面上同一地點, 觀測一道光線向東方(可看成x-軸方向)射出。在

    地面上靜止不動的甲, 觀測到這道光的光速(用c代表), 是 c = 3x108公尺/秒 (為簡化敘述起見,

    現用的眞空中的光速)。 若乙對甲(或地面)是以極高速度v向同一方向的東方進行, 則有興趣的問

    題是: 乙觀測到這道光的光速度(用c’代表)是 c’=甚麼?【23】

    一般人們的答案很可能是 c’=c-v. 這也是牛頓物理學的答案. 但這答案不正確。正確的答案

    是甲和乙所觀測得到的光速都同樣是 c. 即使乙的速度 v 高到等於光速 c, 乙觀測到的光速並不是

    c’=c-c=0, 而仍然是 c’=c. 不單如此, 即使乙的速度 v 的方向換成另外的方向, 如向相反方向的西

    方進行, 乙觀測到的那道光的光速仍然是 c. 這樣的結果很有些奇怪, 並不符合我們習以為常的

    常理. 但這的確是相對論的正確答案. 這是為什麼呢?

    「光速為常數」固然有其物理學上的淵源, 但愛因斯坦卻用「假設」來作處理. 我們以為

    這「假設」應是來自於他的哲學性或心靈性的直覺或信念。其實這個假設的根源是和上面所說的「唯心所現」有所相應的.

    「光速為常數」表示對於不同觀測者或座標系統而言,「光」總是呈現出相同的光速。現在

    從哲學或「心」的觀點來看,光的這種傳播法則是「以每個個別觀測者為宇宙中心」而呈現的。

    所謂「以每個個別觀測者為宇宙中心」的呈現,即每一位觀測者都具有他唯一而獨有的座標系統,

    而且他永恒居於這座標系統的「中心」或「原點」. 這實際上就是相對論座標系統所使用的運作.

    【24】 這就是說, 每一位觀測者都各有他自己的宇宙.

    如要進一步追問, 那就是要問為什麼每一位觀測者都必須具有他唯一獨有的座標系統?

    每位觀測者都只能直接觀測他自己座標系統裡所展現的宇宙? 這種形而上的追問, 正是哲學家

    們的重要研究旨趣。從形而上學來看,其實這正是哲學家們「心物二元」哲學或「唯心論」的觀

    點. 這也是佛家哲學的「唯心所現」。【4】 基於此我們可說, 愛因斯坦是透過對「自然法則」的

    觀察, 提出「光速為常數」作為相對論的基本假設, 也由此把本來純為「物」的牛頓物理引入了

    「心物二元」的「心」的領域.【21】

    相對論物理與牛頓物理的基本不同之處是, 前者的第四度空間座標是X4=ict, [i=(-1)1/2 , c

    是光速, t是時間] . 換言之, 這第四度空間X4在本質上是表達『虛數時間』.【25】 相對地, 牛頓

    物理的時間空間都是實數, 牛頓物理也只是描叙的「物」的實數世界. 這相對論包含虛數i [=(-1)

    7

  • 1/2]的來源, 確是基於光速為常數的假設, 而這假設又可看成是「唯心所現」的展示, 也就是「心

    物二元」的「心」的展示. 因此我們可說這虛數i, 在相對論物理裡, 代表着「心」的存在的展示.

    換言之, i [=(-1)1/2]應可看成是超出牛頓物理實數世界的標誌.【26】

    4-2. 量子物理的i [=(-1)1/2]也可看成是超出牛頓物理實數世界的標誌

    量子物理可說是來自於物體的雙元性(Duality). 這是說每個物體, 尤其是基本粒子, 都具

    有粒子與波的的雙元性性質. 這粒子與波雙元性的性質可說是源自於著名的楊氏「雙狹縫實驗」.

    【26】

    量子力學的表達式, 主要是薜丁格方程式(Schrodinger Equation). 其主要特徵之一就是在

    這方程式裡面有虛數 i.【27】 在這個方程式裡的 i 也是可以和時間 t 寫在一起, 寫成 it. 甚至也

    可配成 ict. 但是這樣作成的 ict 並不是與『相對論』的第四度空間具有「同等」意義. 所以薜丁

    格方程式並不是「四度空間」的方程式. 這裡的虛數 i 可說是顯示出上述的粒子與波的雙元性特

    質, 也表示超出了人類原有「感官層次」的實數範疇, 也就是超出了牛頓物理(實數世界)的範

    疇.

    滿足薜丁格方程式的解, 即是著名的「波函數」(Wave function). 由於薜丁格方程式含有

    虛數「i」, 波函數也必然是含有虛數「i」的複數函數.【28】 因此薜丁格方程式和它的波函數都

    超出了純「物」的牛頓物理的實數世界範疇, 也就是進入了包含「心」的心物二元的哲學本體範

    疇.

    基於上述的相對論與量子物理, 由於它們都分別具有心物二元哲學的「心」的某些部份, 雖

    然它們表面上只是探究宇宙論的現象界性質, 其實它們透過大自然的自然法則 (相對論的光速

    為常數, 量子物理的粒子與波雙元性), 已然把心物二元的哲學本體的某些性質, 納入了實質性

    的考量與處理. 換言之, 現代物理學的相對論與量子物理, 已是在實質上把宇宙論與本體論的某

    些部份結合起來在作探究, 其所獲成果已是十分豐碩, 遠勝於上二世紀哲學家們在這宇宙學方面

    的成果.

    5. 為什麼哲學家們在最近两世紀對於宇宙學未能作出十分重要的貢獻.

    如上面第 3 節所述, 亞里斯多德, 康德他們都已經明白指示出有哲學的本體存在. 康德甚至

    明白地說, 這本體是不可能被觀測到的. 實際上在最近這十九、二十两世紀, 哲學界的確未能實

    際証驗到這本體的實相, 也因此未能把宇宙論與本體論結合起來. 在下面我們將簡要陳述甚麼是

    哲學的「終極」本體實相. 我們也將說明這終極本體與佛家涅槃的等同性, 涅槃與終極本體的可

    實証性, 以及佛家涅槃與康德『物自體』的不同層次等等情形.

    5-1 甚麼是哲學終極本體實相

    我們在前面曾提到諸法實相的四個實相層次. 對於這科學、哲學、佛學的諸法實相的第四個

    「終極本體實相層次」, 我們在這裡要作一詳細說明.【11】 終極本體實相是指具有超越性質的

    「不二境界」的心理狀態。這也是佛陀所實修實証的 槃境界, 即是具有常、樂、我、凈的真常

    「大我」境界【12】.

    8

  • 所謂不二境界是指既無「知者」也無被知者的心理狀態.【29】 這裡的知者是指個體性的小

    我, 不是涅槃四德常、樂、我、凈的真常大我. 一般人都生活在個體性小我的「知者」狀態. 釋

    迦牟尼佛在証入涅槃境界之時才首次証驗到這「共相」性的涅槃四德的真常大我. 其實這真常大

    我就是不落入能(知者)與所(被知者)的絕對自由自在、絕對解脫、原本的、眞正的我. 觀自

    在菩薩聖號所顯示的『自在』即是這种絕對解脫的大自在. 【30】

    應用這不二境界理念, 我們曾論述這哲學終極本體與佛家涅槃是具有等同性的.【12】 簡單

    地說, 哲學的終極本體實相即等同於佛家的涅槃境界.

    這終極本體實相的特色是: a. 這實相不是個體性知者用感官可以觸知的; b. 它不是科

    學實驗所能觀測的; c. 它不是理論可以計算的; d. 它是超越科學或任何其他學問的. 【11】

    雖然這涅槃境界的終極實相超越了現象世界,這境界仍是一種「心」的實相狀態. 就像物

    理學家在物理上作出一個「物」的實驗那樣, 這涅槃境界可說是釋迦佛在約 2500 年以前首次作

    出的一個「心」的實驗. 他的弟子們, 包括 500 阿羅漢們, 也都証到了這種「心」的實驗成果。 順

    便我們在這裡要強調一點, 此涅槃境界並非佛教徒所專利, 而是人人都可以實際體驗到或證得的.

    當然實際修持方法和方向必須要正確, 其重點是在「離一切諸相」或「返聞聞自性」上, 即是要

    主導自己的「意識流」或注意力指向空、無或指向內心, 不能向心外去馳求.

    5-2. 康德的物自體與佛家涅槃的境界不同

    康德 (Kant, 1724-1804) 的物自體.(Thing-in-itself), 可說是歴來哲學家們對於一個物體的本

    體或本質的具體說明和界定. 其主要的界定是:「物自體」是一種本體 (Noumenon)的基本形式. 它

    表示任一物體, 只要具有現象界的外貌就有超越性的物自體存在。所謂超越性是指在現象界無法

    得知而實際是存在著的屬性.【13】 我們以為這「物自體」應是屬於第三種「理念層次」的本體,

    但仍不是最深的第四種的佛家涅槃的終極實相層次, 其特色已在上面 5-1 小節陳述.

    這第三種「理念層次」的特色是: a. 不是人類感官可以直接觸知的; b. 實驗不能觀測

    的; c. 理論可以計算; d. 數學或其他學理可以了解。在理念層次裡,只有思維或個體性的理念

    等抽象事物存在.【11】 物質的現象世界可 為是浮在理念層次外面的表象; 而且這物質世界是

    從這觀測者的「心」所展現出來的, 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唯心所現」. 這理念層次的實相

    應該可以用哲學本體論的「唯心論」( Spiritualism)來作描敘。

    5-3. 理念層次的哲學本體未能與宇宙學充分結合

    如上面 5-2 小節所述, 如像康德的物自體, 只屬於理念層次, 未能到達第四種的終極實相

    層次, 即未能實際証驗到「實相」.

    這種第三種哲學本體的理念, 是人類分別心深度審思的結果, 是人為的, 不是來自於大

    自然之自然法則. 宇宙學是對於大自然宇宙的探究, 使用人為思維方法的第三類哲學本體即未能

    與宇宙學充分結合. 現代物理的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都是來自大自然的自然法則. 自然法則即是心

    物二元的法則, 即隱含着「心」的因素. 因此現代物理學能與宇宙學有較佳結合, 能作出對宇宙

    學的重大貢獻.

    9

  • 6. 科學、哲學、佛學宇宙觀與本體論結合情形的簡要說明

    由上述知, 宇宙是屬於可觀測到的現象界. 宇宙的本體則是屬於不可直接觀測的本體境界.

    因此宇宙論應根源於本體論. 於是宇宙論與本體論的結合情形應是探究宇宙現象的重要因素. 下

    面我們將科學、哲學、佛學的宇宙觀與本體論的結合情形, 分別作一簡單撮要.

    6-1. 科學界宇宙觀與本體論的結合情形:

    宇宙觀: 共識性的宇宙觀, 幾乎包羅所有現象界, 大至千億個銀河, 小至電子、夸克, 探

    索成果十分豐碩.

    本體論: 無

    結合情形: 表面上宇宙學雖未涉及本體論, 實質上已然選用了自然法則. 相對論的光速

    為常數以及量子力學的波、粒二重性, 都是來自大自然的自然法則. 這已潛

    在地使用上「心物二元」本體性的作用或功能, 作出了宇宙學與本體論的部

    份結合.

    6-2. 哲學界宇宙觀與本體論的結合情形:

    宇宙觀: 共識性的宇宙觀, 主要是一般人所能觀測(未用現代科學儀噐觀測)到的現象

    世界.

    本體: 知道有本體或「本質」的存在或存有, 但不能實際找出, (如康德所說的物自體即

    為該物的本體或「本質」)

    結合情形: 實質上宇宙論未能與本體論充分結合.

    6-3. 佛學界宇宙觀與本體論的結合情形:

    宇宙觀: 唯心所現的宇宙觀, 也是「循業顯現」的宇宙觀, 即如眾生 (如螞蟻、蜻蜓) 有

    不同的業即有不同的宇宙觀或現象界.

    本體境界: 涅槃境界 (因修証境界不同亦有不同的涅槃境界)

    結合情形: 宇宙觀與本體論是完全結合一致的.

    佛家唯心所現的宇宙觀是屬於觀測者個體性的, 而非共識性的. 又因佛家有四聖六凡的

    十法界境界, 境界不同的觀測者即有不同的宇宙觀與本體境界.

    7. 科學宇宙觀與佛學宇宙觀的某些相似性或一致性

    共識性宇宙觀與唯心所現的宇宙觀, 雖然產生的性質不同, 但都是在描叙我們共同的宇宙.

    如前面第 2-3 小節所說, 前者是基於人們對於宇宙的觀測、體認, 包含理論與實驗的種種知識、

    學問的主流思想, 後者則是基於創作佛教經典的聖賢們的看法. 因此它們之間應存在着某些相

    似性或一致性. 更簡單地說, 共識性宇宙觀是從現象世界去看宇宙, 而唯心所現的宇宙觀則是

    10

  • 從本體境界來看宇宙, 看的方向雖然不同, 看的結果應當有若干相似、相符之處, 因為都是在描

    叙這共同的宇宙.

    在這裡我們也要進一步來看這三種宇宙觀的情形. 科學宇宙觀與佛學宇宙觀實際上為何有

    相當密切程度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筆者以為這是基於它們都具有『心』的作用. 科學宇宙觀受

    『心』的作用, 可從上面第 4-1 的「光速為常數」等看出. 佛學宇宙觀本來就是『唯心所現』. 哲

    學宇宙觀與科學宇宙觀雖然都是共識性的, 但如上面第 6-2 小節所述, 哲學宇宙觀實質上未能將

    宇宙論與本體論作出充分結合. 為了簡化論述起見, 我們這裡只簡單說明科學宇宙觀與佛學宇宙

    觀的某些相似性或一致性.

    現在分條簡述於下.

    (1) 宇宙都是無中生有:

    科學宇宙觀的宇宙是由大爆炸開始, 大爆炸之前是沒有物質的, 宇宙都是無中生有的.【31】

    佛學宇宙觀可由<楞嚴經>卷四看出, 即宇宙的創生是由『如來』的「願力」作出的. 「願力」

    本非物質, 故宇宙也是無中生有的. (這部份在後面第 9-2 節將有詳細說明)

    (2) 宇宙創生時的大霹靂

    科學宇宙觀的大爆炸, 是基於包含有密度為無限大的奇点(singularity)的「廣義相對論」理

    論. 後來霍金(S. Hawking)基於量子物理的「不確定性原理」, 提出『無邊界條件』, 表示密度

    為無限大的奇点應不出現. 因此無限大奇点式的大霹靂似不能明確論定.【32】 但由於宇宙目前

    還不斷地在膨脹, 相當大程度的暴脹或巨裂爆炸應該是有的.

    佛學唯心所現的宇宙觀是說宇宙現象是觀察者的心所变現的, 並不是說宇宙是由這位普通

    觀察者所創造的. 宇宙的創造應該是造物者的工作, 在佛教裡造物者即說是毘盧遮那如來或大日

    如來【33】, 在西方文化裡即是造物者的上帝. 在佛教裡, 如來在終極本體境界中即可運用願力,

    無中生有地創造出宇宙(請参後面第 9-2 節). 在相反方向當一個人證道之時, 即是他從現象界

    進入這終極本體境界之時, 他是突然間突破了現象界的宇宙. 此時常有「天崩地裂」似的感覺, 即

    所謂『虛空粉碎』, 『大地平沉』等的驚人景象.【34】 這種類似宇宙創生時大爆炸情形, 也是

    因修証人根噐、修証方法、方式、發心等的不同而有不同. 對釋迦牟尼佛來說, 「大地六種震動」

    在他進入的証道、涅槃等境界時都曾分別發生過.【35】

    (3) 混沌階段

    科學宇宙觀的大爆炸之後, 緊接着出現的是混沌階段, 即是宇宙在混沌暴漲的狀態(Chaotic

    inflationary state).【36】

    佛學宇宙觀也有類似情形, 即是出現<楞嚴經>所說的『晦昧空境』的狀態.【37】 這時虛

    空與實境尚是混沌不分的晦昧階段.

    (4) 物質最初的產生

    11

  • 科學宇宙觀中物質的出生, 如前所述, 是由無中生有或空中生有. 物質最初產生之時大約是

    在大爆炸之後的一秒鐘, 此時宇宙的物質主要是光子、電子和中微子(Neutrino)等極輕的粒子.

    【38】 這些粒子的產生應是從愛因斯坦<相對論>能量轉換質量的關係(E=mc2)轉換出來.

    佛學宇宙觀的物質最初的產生方式是所謂『六大』. 六大即是地、水、火、風、空、識等六

    種基本要素. 其中水、火、風都是屬於能量, 地是指物質. 地、水、火、風、空可以看成地(物

    質)是由水、火、風(能量)在「空」中生出的. 而「空」又是來自於上述的『晦昧空境』. 基

    本上生出這『六大』的動力則是來自「願力」或「無明力」(請参後面第 9-2 節).

    佛學宇宙觀與科學宇宙觀最大不同之處, 是前者含有第六大的『識大』. 這部份為佛學對生

    命根源的陳述, 我們將在下面第 8 節中討論.

    (5) 現在宇宙的大小

    物質最初產生之後, 不斷的衍生和發展, 經過了大約 150 億年, 就形成我們現在的宇宙.

    關於現在宇宙的大小, 科學宇宙觀(前者)與佛學宇宙觀(後者, 主要是指古代小乘佛法的

    長阿含經、俱舍論等)的大略比照, 現作一簡短說明:

    a. 前者的地球與太陽系大略地分別對應於後者的南瞻部洲與小世界.

    b.前者的宇宙, 就目前使用現代天文學資訊所知, 至少有約一千億(1011)個銀河系, 每個銀

    河系又至少有一千億(1011)個太陽系.【39】 整個宇宙的大小目前至少有一百萬億億(1022)個

    太陽系.

    後者的宇宙, 為小乘經典所記載係透過天眼觀測的結果, 其大小是『三千大千世界』個小世

    界, 即(109)個太陽系. (所謂『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個表達包含三個千的專用名詞, 實際上它

    只是一個大千世界, 因為 1 大千世界=1000 中千世界=1,000,000 小千世界=1,000,000,000 小世界,

    即 109個小世界或太陽系). 值得注意的是, 這 109個太陽系的大千世界只是小乘佛典所述的宇宙大

    小, 而且只等於一個佛世界(one Buddha-world). 【40】

    以上是對於科學宇宙觀與佛學宇宙觀關於大霹靂創生宇宙的大略比照, 下面我們再來討論

    的是宇宙中生物生命的終極根源, 以及試着理解造物者怎樣創生宇宙.

    8. 討論生命與心物二元的終極根源

    由於宇宙包含着太多生物的生命,我們的宇宙學當然也應該討論這些生命的終極起源問題。

    生命的基本特質是生物們能夠察知, 而且對外邊環境在某種程度上還能有所反應。 當然高級生

    物,例如人類,不僅能察知, 並且對身、心、靈、外邊環境等都能有適宜反應, 更能作自我批評、檢

    討、修正, 甚至可獲得超越性的智慧、開悟、証道、成佛等. 一般地說, 宇宙包含着生物與非生

    物兩大類, 而非生物不能察知, 對外邊環境也不能有所反應。

    包含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物理學的共識性科學宇宙學, 目前並沒有具體考慮、探究生物的

    生命起源問題. 即使是『生命科學』對於生物的「心」或者「精神」的部分也未能作出具體而重

    12

  • 要的成果. 原因之一可能是生命科學受到科學研究特徵的限制, 即是只應研究實驗上可能被觀察

    並且可以被複製的那些項目。 顯而易見的是, 那些「心」或「精神」的部分很難作到被複製的

    成果。 至於哲學, 雖然哲學本體論的心物二元論很早已被提出, 但是仍然未能對生命的終極

    起源問題作出重要的理解與具體貢獻。這正如前面第 5-2 小節所說, 超越性的本體或本質(如物

    自體)雖然實際上是存在著, 但是却無法得知.【13】

    8-1. 生命的終極根源---「識大」

    佛學的宇宙觀則大為不然. 它對於生命的終極根源很早就有陳述. <楞嚴經>說是來自「六

    大」中的「識大」. 識大的『識』是指生命中含藏着最基本的意識種子, 即如構成上述的感知和

    反應的基本要素. 識大的『大』是指這種基本意識具有無所不在的廣大性, 表示任何的物質, 不

    論多小, 都必然含藏着這種意識種子. 佛教經典裡說『一塵一毛』皆具足「六大」, 這表示『一

    塵一毛』一一無非眞如自心, 即都包含著「識大」的意識種子. 【41】【42】

    8-2. 生命的答案---水知道

    要了解『一塵一毛』都包含有「識大」的真實性, 我們可從<生命的答案, 水知道>一書來

    看.【43】 一般都認為, 水是沒有生命的無生物, 可是這本書所顯示出水的生命信息, 是十分具

    體明確的實驗結果. 該書作者使用高速照像機觀察及攝影水結晶. 並證明: 在水結晶之前如用關

    愛它的好心,感謝,神聖等等的話作處理, 那水結晶全部都形成美麗的結晶. 反之在水結晶之前如

    用仇恨, 痛苦等等的話作處理, 它便生出醜陋, 散亂等形式而沒有結晶. 該書展示出「122 幅前所

    未見的水結晶照片」, 並「証明水會閱讀, 還會聽音樂, 記憶, 並傳遞訊息等」. 不單是水, 這書

    也顯示出, 連煮熟的米飯, 也能感知及反應人們對它所說的話. 【43】

    基於這些事實不單是『一塵一毛』包含着意識的基本性質或『識大』. 如上所述, 即使是

    小到原子分子層次的水分子(H2O), 也擁有這『六大』的『識大』. 因此, 我們傾向於主張『識大』

    應是宇宙中生命的最基本意識種子或終極根源.

    8-3. 討論心物二元的終極根源及最初有效時間

    識大是『心』的意識的基本性質. 因此任何物質, 如上述的水分子(H2O), 都有『心』的意識

    以及那些會閱讀, 會聽音樂, 記憶, 並傳遞訊息等功能. 很明顯地, 「心物二元」哲學理念是成立

    了. 也由此可知只要是物, 不論這物是多大多小或是生物或非生物, 由於識大是無所不在, 它就

    有『心』的意識, 「心物二元」就有效了!

    也基於此, 我們可以看出心物二元的終極根源是在那裡, 是什麼時間開始出現. 從上面第 7

    節之(5)可知, 當宇宙誕生的大霹靂發生後約一秒鐘之時, 這時便有物質的最初產生, 心物二元

    就應該是有效了. 這最初產生的物質應該就是心物二元的最初根源, 心物二元最初有效時間應是

    大霹靂發生後約一秒鐘之時.

    這裡要補充說明的是, 心物二元的「心」是具有能認知、能分辨的「分別心」. 哲學裡談唯

    物論、唯心論的「心」也是這種「分別心」. 我們談的佛家終極本體的不二境界, 是沒有落入能

    (知者)、所(被知者)的心理狀態, 這種境界就沒有「分別心」. 所以我們不能說這種佛家終極

    13

  • 本體境界的哲學描敍是具有「分別心」的唯心論. 我們說它為「超越唯心論」(Transcendental

    Spiritualism)或「超越一元論」(Transcendental Monism), 因為它超越了「分別心」.

    另外更要補充說明的, 是關於這『識大』的究竟根源. <楞嚴經>說包含這『識大』的六大

    都是『如來藏性』或『如來藏妙真如性』.【44】 如來藏簡單說就是如來的世界, 如來藏妙真如

    性是指來自不二境界中最高境界的如來世界的超越性質. 換言之, 這識大或六大的究竟根源即是

    來自於如來的世界. 下面我們就來試著理解造物者的如來怎樣創造宇宙.

    9. 試著理解造物者創生宇宙

    從上述看來, 這創生宇宙的造物者應該是十法界中最高境界的如來. 西方文化裡的上帝與

    佛家說的法界如來, 毘盧遮那如來, 或大日如來, 應是同等的造物者, 只是名辭表達上的不同

    而已.

    9-1. 科學宇宙學對造物者並未作具體論述

    關於造物者科學宇宙學並未作出具體論述. 但西方的大科學家們, 如像牛頓,愛因斯坦以及

    現代人霍金他們, 都肯定有造物者上帝的存在.霍金在他<時間簡史>書的最後, 曾引用愛因斯

    坦的話問道:『在製造宇宙時上帝有多少選擇性?』. 如前面第 7 節之(2)所述, 霍金曾提出過

    『無邊界條件』的宇宙初始條件. 於是他說:『如果無邊界假設是正確的, 在選擇初始條件上衪

    根本沒有自由. 當然, 祂仍有選擇宇宙所服從的定律的自由』【45】.

    筆者以為, 科學家主要是發現自然定律, 並不是發明(創設)自然定律.例如光速為常數的

    自然法則或定律, 是愛因斯坦所發現而且把它作為相對論的基本假設. 至於造物者怎樣發明(創

    設)自然定律, 可能是由祂的願力或意願所設計. 下面我們就從佛學宇宙觀的觀點來看造物者怎

    樣創設宇宙.

    9-2. 佛學宇宙觀對造物者怎樣創設宇宙的大略陳述

    佛學宇宙觀的宇宙創生初始條件應該可說是如來的「願力」吧! 這可從如來世界的殊勝境界

    來作說明如下.

    前面說「識大」或「識心」的根源是來自於如來的世界. 不二境界中最高的如來世界的殊

    勝境界之一, 是祂們能夠『一念不生全體現』. 中國禪宗公案有一偈, 其中前四句是:『光明寂照

    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46】 這是說在那種境界中, 覺

    性的光明是寂然朗照著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 而且凡、聖、含靈的十法界都是同體的.【4】 在

    不起心動念的狀態下, 這些恆沙世界的全體都顯現著; 如果一起心動念, 那寂然朗照的本覺覺性

    就被雲遮蓋住了. 這首偈所說內容的真實性, 也可從<金剛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分」看出來.

    在這第十八分裡, 釋迦佛對他的弟子須菩提說, 在所有那些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國土中, 『所有眾

    生, 若干種心, 如來悉知』.此外, 這首偈所說內容亦為近代人華藏上師所証驗.【46】

    這種光明寂照遍恆沙的『明』常稱為『妙明』, 即是具有超越世間的超越性的明. 當『六根

    才動被雲遮』之時, 這本覺的『妙明』就沒有了, 便变成了『無明』. 本覺覺性或佛性也被覆蓋

    住了, 顯現出來的是「不覺」或「妄覺」. 本覺所在的如來藏, 也被覆蓋住了, 顯現出來的是「藏

    14

  • 識」或「阿賴耶識」. 這以後就是『無明』為能明的「能」, 「不覺」或「妄覺」為所明的「所」.

    這時就有『能、所』. 由於『能』、『所』的不斷文互運作, 也就是由於「無明力」的不斷作用, 接

    下來的衍生和發展即是所謂的『無明不覺生三細』與『境界為緣長六粗』【48】【49】【50】. 這

    樣子的不斷運作, 虛空、世界、眾生便這樣衍生、創造出來.

    『六根才動』的動機或發願之心是甚麼? 一種可能就是如來要發願建立「報土」, 也就是造

    物者要發願心創作或建立某種性質的國土、世界或宇宙. 祂的「願力」, 如同前述「無明力」的

    作用一樣, 便会使虛空、世界、眾生衍生、發展出來. 這种可能性也可從<華嚴經>的「如來出

    現品」得到印証.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裡說『隨於如是思惟分別, 則有如是無量顯現.』【51】 這即是說如來或造物者的「願」有所不同, 其所衍生、發展出來的世界也有所不同. 但是如來有怎樣的

    思惟就有怎樣的境相顯現出來. 在佛教經典裡最著名的世界, 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那即是阿彌陀

    佛為喜歡極度安樂的有情眾生, 尤其是喜歡學佛的有情眾生, 所特別創設的. 當然這阿彌陀佛的

    淨土也包含有最高層級的『常寂光土』終極境界.

    9-3. 簡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成佛之道

    上面談的主要是學術性的內容, 現在這主文的最後一小節, 我們要談一談佛學上具有實用性

    的實修實証的成佛之道. 上面談過如來怎樣啓發願力創設宇宙, 現在要談一談這相反的方向, 即

    宇宙內的眾生怎樣趣向如來境界或成佛.

    我們在第 8-1 小節裡說過:『一塵一毛』都包含著「識大」的意識種子, 一塵一毛一一無非眞

    如自心. 再從第 8-2 小節裡知道, 即使是小到原子分子層次的水分子(H2O), 也擁有「識大」, 也

    來自造物者如來的眞如自心. 更從「同體性」的觀點來看, 即使是小到「基本粒子」也是同體的.

    【52】 換言之, 所有都是來自如來的眞如自心或如來藏性, 即所謂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 也就是

    相即、相融, 互攝、互入的特性. 由於最近才發現的水(H2O)具有「識大」的事實【43】, 這种如

    來藏性【53】的真實性才得到科學性的驗証. 也基於此, 我們在下面提出一種頓悟、漸修、等持、

    圓証的修持方法, 也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成佛之道, 提供給大家分享.

    所謂頓悟, 是說從上述水(H2O)具有「識大」的事實, 以及佛學『一塵一毛, 一一無非「眞如」

    自心』的表述, 可立即頓然体悟到『諸法皆「真」, 法法皆「如」』,『澈法源底, 無動無壞』的境

    界. 這种具有『一真如心』境界的人即是具有「不動地」境界的八地菩薩.【41】【42】【54】這種

    對「眞如」的自悟自覺, 即是對於宇宙萬法自覺覺他的自覺最高境界. 悟到這裡即可作下面的漸

    修.

    所謂漸修, 是說有了這種眞如的「體」與智慧, 即應發起這真如的大「用」. 這大用即是從事

    最善的說法, 即應為大法師而為眾生說法, 也就是自覺覺他的覺他. 這種頓悟眞如的智慧也是

    「法界無障礙智」的智慧. 具有這種境界的人即是具有「善慧地」境界的九地菩薩.

    所謂等持, 是說在善慧地之後, 覺他的慈悲與頓悟眞如的智慧都到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

    15

  • 境地. 這種悲智双運、定慧等持的慈雲、妙智已然瀰漫而覆蓋了涅槃果海. 這是証入涅槃果海的

    境界, 是菩薩十地最高境界的「法雲地」.

    所謂圓証, 是說在菩薩十地之後, 即將圓滿証入涅槃果海而成佛. 佛者覺也, 有等覺、妙覺、

    正覺的果位. 等覺是指順涅槃流而流入. 如來因不捨眾生, 由涅槃果海倒駕慈航, 逆涅槃流而出.

    當菩薩的始覺與佛的妙覺相交之時, 恰成等齊之際, 這種境界即等覺果位. 妙覺即是只有本覺,

    無別始覺, 寂照一如, 理事相即, 成無上道, 圓滿菩提. 正覺或正覺如來是指最上至極之佛果。

    【41】【42】【54】

    10. 撮要與結語

    現在將上面論述中的一些有興趣、有價值的結果簡短撮要如下︰

    (1) 我們首先提出『唯心所現』的宇宙觀, 即宇宙的所有現象都只是觀察者的心所顯現

    的主觀影像. 並且這唯心所現概念已由物理學的幾何學光學所證實。 (請参第 2-1

    小節)

    (2) 最受歡迎的科學宇宙學和哲學的宇宙學可以被稱為共識性宇宙學, 主張客觀真實性

    存在的宇宙, 完全不同於『唯心所現』的宇宙觀。 (請参第 2-3 小節)

    (3) 關於在本體論和宇宙學之間的一致性或連接性, 科學宇宙學通常是在不考慮本體存

    在之下探究宇宙學; 哲學宇宙學既探索本體論也探究宇宙學, 但未能完全作好連接

    性; 在佛學方面本體論和宇宙學是一致而連接的。 (請参第 6 節)

    (4) 共識性的科學宇宙學探索宇宙非常成功的原因, 可能是由於包含愛因斯坦相對論在

    內的現代物理學已經從探究『物』的領域擴大到包含『心』與『物』「心物二元」

    的領域。 (請参第 4-1 小節部分)

    (5) 共識性的哲學宇宙學的未能充分發揮的原因, 可能是由於哲學的本體論未能在實証

    上充分連接宇宙學。 (請参第 5-3 小節部分)

    (6) 在共識性科學宇宙學和佛學的『唯心所現』宇宙觀之間, 可看出一些相似性或一致

    性, 特別是關於宇宙剛創生的情形, 例如剛創生時的大霹靂, 混亂階段, 目前的宇

    宙的大小等等. (請参第 7 節部分)

    (7) 關於宇宙中生命的根本起源, 我們建議可能佛學「六大」的『識大』。 這個看法可

    以透過「水所隱含着的訊息」得到驗證。 (請参第 8-1, 8-2 小節部分)

    (8) 心物二元的最初起源應是在大霹靂發生後約一秒鐘之時, 也是在宇宙中最初產生物

    質之時. (請参第 8-3 小節部分)

    (9) 科學宇宙觀對造物者並未作具體論述. 佛學宇宙觀認為宇宙創生應是來自造物者如

    來的「願力」. (請参第 9-2 小節部分)

    (10) 提出一種頓悟、漸修、等持、圓証的修持方法, 也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成佛

    之道,

    結語: 簡單地說, 我們首先提出對於宇宙學的「唯心所現」的新基本觀念. 在分別論述共識

    性的科學宇宙學與哲學宇宙學之下, 我們可看到共識性宇宙觀是從現象世界去看宇宙, 而唯心所

    16

  • 現的宇宙觀則是從本體境界來看宇宙, 雖然看的方向不同, 無論是共識性的或是唯心所現的, 都

    對人類福祉及文化具有極高的學術及實用價值.

    具體地說, 我們已從這些理念中, 得出上面所撮要的 10 項甚為新穎、有趣而極富創意、價值

    的重要結果。

    註釋

    【1】 東海大學物理系蘇懿賢教授曾對物理與佛法的宇宙觀作過十分精湛的演講(詳見『無心

    山人天師範研究院』第 26 次學術交流與科際整合研討會, 2006/7/1 於台中市西屯區中

    工二路 192 號 7 樓) 【2】 史蒂芬。霍金 原著, 許明賢、吳忠超 合譯, <增訂版時間簡史> 封面的內頁的作者簡

    介. (台北市藝文印書館印行, 2002 年). ISBN 957-520-102-7. (原書名: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3】 李‧斯莫林 著, 李新洲 翟向华 劉道軍 譯, <通向量子引力的三条途徑> 頁 4. (上海

    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年) ISBN 7-5323-6829-7. (原書名: Three Roads to Quantum

    Gravity. )

    【4】 王智益, 王淑琴,『從佛學與科學談同體性』<佛學與科學>第七卷第二期, 頁 65,(2006

    年 7 月, 圓覺文教基金會, 台北, 台灣).

    【5】 智益居士◎著 <現代化佛學精要>頁 5,(2005 年一月, 圓覺文教基金會, 台北, 台灣)

    ISBN: 957-9239-12-6

    【6】 卷第一,頁 22,(佛教出版社,台北,1987).

    【7】 同註【6】頁 36.

    【8】 《中英佛學辭典》頁 344,(佛光出版社 1990) .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Compiled in 1937 by W.E. Soothill and L. Hodous, (Fu-Kwan Publisher, 1990), p.344.)

    【9】 同註【5】頁 34.

    【10】 COBE 即美國太空總署的衛星(NASA's 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 satellite), 可上

    google網站(www.google.com.tw) 搜尋『COBE』.

    【11】 同註【5】頁 320-326.

    【12】 王智益,『從科學觀點提出哲學本體及其與佛教涅槃之等同』<佛學與科學>第二卷第二

    期, 頁 91-93,(2001 年 7 月, 圓覺文教基金會, 台北, 台灣).

    【13】 王智益,王慧琴,『量子力學的波函數與康德的物自体』<佛學與科學>第一卷第一期, 頁

    27,(2000 年 1 月, 圓覺文教基金會, 台北, 台灣).

    【14】同註【5】頁 364-366.

    【15】鄔昆如, <西洋哲學十二講>, 頁 29, (東大圖書公司, 台北, 1987).

    【16】鄔昆如, <莊子與古希臘哲學中的道>, 例如頁 114, 125,189, 197 等處都將莊子與古希臘

    17

    http://www.google.com.tw/

  • 哲學中的道相提並論, (台灣中華書局印行, 1969)

    【17】同註【5】頁 310.

    【18】鄔昆如, <西洋哲學史>, 頁 163, (國立編譯館出版, 正中書局印行, 1971)

    【19】 吳康, <哲學大綱>, (上冊), 頁 134,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71)

    【20】可上google網站(www.google.com.tw) 搜尋「我思故我在」.

    【21】同註【4】頁 66.

    【22】同註【5】頁 310.

    【23】同註【4】頁 64.

    【24】David Halliday and Robert Resnick, p.956,

    Fig.4(John Wiley & Sons, Inc., 1988).

    【25】同註【5】頁 270.

    【26】同註【5】頁 274-277.

    【27】薜丁格方程式寫為:

    ( ) ( ) ( ) ( )tr,ψ tr,vtr,ψ Δ2m

    tr,ψt

    i2

    +−=∂∂ h

    h .

    或参註【5】頁 384 之註 8-14.

    【28】同註【5】頁 281.

    【29】同註【5】頁 314; 或註【12】頁 89.

    【30】同註【5】頁 95.

    【31】葉李華 譯, ,頁 148, (天下文化書坊, 1995 年) (原著者: John D. Barrow, .

    【32】同註【2】頁 138-141.

    【33】可在<佛光大辭典>或<佛光大辭典。光碟版>搜尋: 毘盧遮那如來或大日如來.

    【34】同註【20】, 搜尋: 虛空粉碎.

    【35】, 頁 137, 佛光出版社, 高雄市, 台灣, 1990 (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p. 137, compiled in 1937 by W.E. Soothill and L. Hodous, Fu-Kwan Publisher, Kaoshiung

    city, Taiwan, 1990).

    【36】同註【2】頁 134.

    【37】 圓瑛法師 著: 上冊, 頁 548, (台灣台中市瑞成書局印, 2000 年)

    【38】同註【2】頁 120.

    【39】 同註【2】頁 46.

    【40】 同註【35】頁 61.

    【41】圓瑛法師 著: 下冊, 頁 1187-1192, (台灣台中市瑞成書局印, 2000

    18

    http://www.google.com.tw/

  • 年)

    【42】 之表 10B-7 中的「8 不動地」. 此新表解是由馬來西亞‧

    吉隆坡雙威學院佛學會所編著, 其網站為www.geocities. Com/suramgama/; 也可在google

    網站(www.google.com.tw)搜尋.

    【43】 江本 勝◎著, 長安靜美◎譯, , 頁 32-65; 129-160. (如何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 或上網站http://www.amtb.org.tw/pdf/water.pdf

    【44】同註【37】頁 512.

    【45】同註【2】頁 181.

    【46】這首偈可在 Google 網站(www.google.com.tw)搜尋『凡聖含靈共我家』即得. 此偈真實

    性的証驗可在華藏上師的『一念成佛要門述記』法本中看到. 華藏上師是近代人吳潤江

    先生(1905-1979), 是圓覺宗第六代祖師。他深得西藏密宗紅教甯瑪巴古派傳承, 是西

    康諾那活佛法嗣, 為蓮花金剛藏班智達大持明金剛上師。班智達即漢文之五藏法師, 五藏

    是經、律、論三藏加上般若藏與陀羅尼藏.

    【48】同註【37】頁 547-564.

    【49】 同註【42】,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新表解』之表 10B.3-5, 10B.6, 10B.7.

    【50】 韓廷傑 注譯, 潘柏世 校閱, <新譯大乘起信論>頁 41-44.(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2003 年 8 月) ISBN 957-14-3274-1

    【51】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來出現品」第三

    十七之三.

    【52】同註【4】頁 63.

    【53】同註【35】頁 210.

    【54】明 交光大師述 卷三十二(經文卷八之二), 約在卷三十二全卷 16 頁之第 8 頁. (可在 Google 網站(www.google.com.tw)搜尋『正脈疏』)

    Abstract

    Scientific Cosmology, based essentially on modern physics and astronomy, has its speciality of taking

    for granted that existence of our universe is of objective authenticity. In fact our cognized universe could

    be of subjective nature. Using geometrical optics of physics we show in section 2 that all phenomena of the

    universe are Only what the Observer' s Mind Manifests ( OOMM) . The Cosmology based on OOMM is

    actually the Buddhist Cosmology. Scientific Cosmology and Philosophical Cosmology are based on

    19

    http://www.geocities/http://www.amtb.org.tw/pdf/water.pdf

  • commonly understanding feature. Therefore they are called in the text as Cosmology of Common

    Consensus ( CC Cosmology). Yet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and beneficial to mankind, especially true for

    the Scientific CC Cosmology .

    The origin of Cosmology would be the philosophical Ontology. Consequently cosmology theory is

    expected to conform to the Ontology. Scientific CC Cosmology, though not discussing Ontology

    explicitly, has made important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ion due to the possible reason that scientists

    have used laws of the Nature which contains the Ontological Mind. For instance, Einstein recognized '

    velocity of light is constant ' being a law of the Nature and then proposed it as the basic assumption for his

    Theory of Relativity. Considering the unanimity between Ontology and Cosmology from Scientific,

    Philosophical and Buddhist view-points, the unanimity situation for the Buddhist is the best. The reason

    would be due to the concept of OOMM which directly connects Buddhist Ontology and Cosmology.

    Regarding the Big-Bang model several items about the beginning of Universe creation are briefly asserted in

    a manner of comparison between scientific cosmology and Buddhist cosmology. Scientific Cosmology

    does not usually discuss the origin problem of life. We suggest that the ultimate origin of life could be the

    ' Mind Great ' of Buddhism. That is, any material " Matter " contains the element of " Mind " . This can be

    verified via ' the Hidden Messages in Water '. Another important view is what use the Creator would

    make to create a universe. This question is not discussed in Scientific Cosmology normally. In

    Buddhist cosmology the answer, according to , should be that the Creator (the

    Tathagata of Buddhism or the Creator God of Western culture) could create a universe using the

    "unlightened strength " or "wishing strength". Finally, we put forward a Buddhist practic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of creating the universe, namely, in the practice a person in the universe may use

    sudden realization, gradual cultivation, equally holding, and perfect enlightenment to enter the

    Tathagatagarbha or achieve Buddhahood.

    【補註: 本文尚未正式發表, 有興趣讀者請參拙著: <現代化佛學精要四篇>, 頁 355-363. 此書在我的個人網站上也有, 網站是 http://www.modb.url.tw】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