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63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學佛三要 學佛三要 學佛三要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慧學概說 慧學概說 慧學概說〉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155 ~ p.1942019.9.4 目次 1 佛學之要在慧學 佛學之要在慧學 佛學之要在慧學 佛學之要在慧學 ............................................................................................................ 7 (一)唯慧學足以表彰佛法之「特色」.............................................................................. 7 1.佛法深廣而要在信願、慈悲、智慧................................................................................. 7 2.佛法不共其他宗教的特質是「智慧(理智的宗教)」................................................. 10 1)一般宗教:特重信仰或仁愛.................................................................................. 10 2)印度宗教:攝信、慈而更重智慧.......................................................................... 10 3)佛教.......................................................................................................................... 10 A.評一般印度宗教:非真智的完成,只是有漏定德.................................................. 10 B.佛教之為佛教,即因超一般宗教禪境而重智證 ...................................................... 11 ※如忽視智慧,即無以表現佛教最高無上的不共點.................................................. 11 (二)唯慧學能達佛教之「奧處」.................................................................................... 11 1.能「超勝世間(出世)」的法門,主要是智慧............................................................. 11 1)聲聞法:三增上學不可缺一,而真入解脫境的是智慧...................................... 11 2)大乘法:六度為總綱,而般若才能成就大乘果證.............................................. 11 3)結:一切出世法門,以慧學為宗極...................................................................... 12 2.特明「定與慧(止與觀)」............................................................................................. 12 1)慧學建立在定學基礎上,而慧非定...................................................................... 12 2)「依定發慧」的真義................................................................................................ 12 3.結:應廣修一切法門,而唯慧學直達佛教奧處........................................................... 12 (三)唯依慧學能成「聖者」............................................................................................ 12 1.凡聖之別,即在覺與不覺............................................................................................... 12 2.四聖皆不離覺慧(唯大覺小覺之別)........................................................................... 12 (四)綜結............................................................................................................................ 13 1.修證歷程,智慧貫徹始終;自證與化他,都以智慧為先導....................................... 13 2.智慧為一切功德之本,一切功德以智慧為導而圓滿究竟........................................... 13 ※在一切法門中,對這聖者之基的慧學,應格外的尊重與努力.................................. 13 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 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 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 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 13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Jul-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155 ~ p.194)

釋貫藏 敬編 2019.9.4

目次1

一一一一 佛學之要在慧學佛學之要在慧學佛學之要在慧學佛學之要在慧學 ............................................................................................................ 7

(一)唯慧學足以表彰佛法之「特色」 .............................................................................. 7

1.佛法深廣而要在信願、慈悲、智慧 ................................................................................. 7

2.佛法不共其他宗教的特質是「智慧(理智的宗教)」 ................................................. 10

(1)一般宗教:特重信仰或仁愛 .................................................................................. 10

(2)印度宗教:攝信、慈而更重智慧 .......................................................................... 10

(3)佛教 .......................................................................................................................... 10

A.評一般印度宗教:非真智的完成,只是有漏定德 .................................................. 10

B.佛教之為佛教,即因超一般宗教禪境而重智證 ...................................................... 11

※如忽視智慧,即無以表現佛教最高無上的不共點 .................................................. 11

(二)唯慧學能達佛教之「奧處」 .................................................................................... 11

1.能「超勝世間(出世)」的法門,主要是智慧 ............................................................. 11

(1)聲聞法:三增上學不可缺一,而真入解脫境的是智慧 ...................................... 11

(2)大乘法:六度為總綱,而般若才能成就大乘果證 .............................................. 11

(3)結:一切出世法門,以慧學為宗極 ...................................................................... 12

2.特明「定與慧(止與觀)」 ............................................................................................. 12

(1)慧學建立在定學基礎上,而慧非定 ...................................................................... 12

(2)「依定發慧」的真義 ................................................................................................ 12

3.結:應廣修一切法門,而唯慧學直達佛教奧處 ........................................................... 12

(三)唯依慧學能成「聖者」 ............................................................................................ 12

1.凡聖之別,即在覺與不覺 ............................................................................................... 12

2.四聖皆不離覺慧(唯大覺小覺之別) ........................................................................... 12

(四)綜結 ............................................................................................................................ 13

1.修證歷程,智慧貫徹始終;自證與化他,都以智慧為先導 ....................................... 13

2.智慧為一切功德之本,一切功德以智慧為導而圓滿究竟 ........................................... 13

※在一切法門中,對這聖者之基的慧學,應格外的尊重與努力 .................................. 13

二二二二 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 ................................................................................................. 13

1 案:凡「加框」者,皆為編者所加。

Page 2: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2

(一)慧之名義 .................................................................................................................... 13

1.慧的異名(雖體性無別、內容無大別,但名異即有其異義) ................................... 13

2.特詳「般若(慧)、闍那(智)、毘缽舍那(觀)」 ..................................................... 14

(1)慧與智(因慧與果慧) .......................................................................................... 14

(2)慧與觀 ...................................................................................................................... 14

A.初學名觀,觀行成就名慧 .......................................................................................... 15

B.慧與觀,體義本一、通前通後,皆於所緣境「簡擇」 .......................................... 15

C.觀慧不僅「明了知道」,更要「分別簡擇」,以證「無分別空智」 ...................... 15

D.若一下手就都不分別,那就永不能完成慧學,而只是修止或定境 ...................... 15

(二)慧之究極體相 ............................................................................................................ 15

1.初習慧學,要依最究竟圓滿的智慧為目標,才能因果相稱 ....................................... 15

2.慧之究極體相 ................................................................................................................... 16

(1)信智一如 .................................................................................................................. 16

(2)悲智交融 .................................................................................................................. 18

(3)定慧均衡 .................................................................................................................. 20

(4)理智平等 .................................................................................................................. 20

(5)綜結 .......................................................................................................................... 21

A.悲智交融──大乘不共般若的特義 .......................................................................... 21

B.大乘般若含攝無邊德性 .............................................................................................. 21

C.般若攝導萬行,萬行莊嚴般若 .................................................................................. 21

三三三三 智慧之類別智慧之類別智慧之類別智慧之類別.................................................................................................................... 21

(一)三種智慧 .................................................................................................................... 21

1.生得慧、加行慧、無漏慧 ............................................................................................... 21

(1)別釋 .......................................................................................................................... 21

A.生得慧 .......................................................................................................................... 21

(A)與生俱來的慧性 ................................................................................................. 21

(B)還要後天的培養與助成 ..................................................................................... 21

(C)聽經聞法而對佛法有所了解的慧力,大抵仍屬生得慧 ................................. 22

※是一般知識所能做到,與普通的知識無多大差別 ................................................ 22

(D)是修學的第一步、深入的前方便,非佛教特有的慧力 ................................. 22

B.加行慧 .......................................................................................................................... 22

(A)總明「以佛法加行力啟導,是佛法特有的慧力」 ......................................... 22

(B)分為三階:聞、思、修 ..................................................................................... 22

(C)特明「三慧與名義的關係」 ............................................................................. 23

(D)加行慧未達實證階段 ......................................................................................... 23

C.無漏慧(現證慧) ...................................................................................................... 23

(2)綜論 .......................................................................................................................... 23

Page 3: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3

A.生得及聞思修,是達無漏慧的必經方便 .................................................................. 23

B.初學佛法應注意的三事 .............................................................................................. 24

2.加行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 ........................................................... 24

※專約「證入法性無分別」 .............................................................................................. 24

3.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 ............................................................................... 24

※從「凡夫到佛果位」的分類 .......................................................................................... 24

4.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 ........................................................................................... 25

※約「聲聞、菩薩、佛」三乘聖者的差別 ...................................................................... 25

(1)一切智(二乘人) .................................................................................................. 25

(2)道種智(大乘菩薩) .............................................................................................. 25

(3)一切智智(佛陀) .................................................................................................. 25

(4)結說 .......................................................................................................................... 25

(二)二種智慧 .................................................................................................................... 25

1.聲聞經:法住智、涅槃智 ............................................................................................... 26

※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 .......................................... 26

2.大乘法:事理智慧 ........................................................................................................... 28

(1)般若與方便(二者相成,以發揮解脫勝用) ...................................................... 28

(2)其他異名 .................................................................................................................. 28

(3)依「所觀二法」明「能觀二智」 .......................................................................... 28

A.所觀二法(不二而二)──如所有性、盡所有性 .................................................. 28

B.能觀二智──般若、方便 .......................................................................................... 28

(A)二智的二面勝用 ................................................................................................. 28

(B)二智的不二而二 ................................................................................................. 29

(4)二智的次第進修 ...................................................................................................... 29

※先般若證真,再方便達俗;若真俗圓融、二智並觀,即究竟圓滿的中道智 ........ 29

(三)其他分類 .................................................................................................................... 29

(四)種種類別而究其極:如如智契如如理(理智一如),達圓滿無礙的最高境界 .. 30

四四四四 慧之觀境慧之觀境慧之觀境慧之觀境 ........................................................................................................................ 32

(一)三乘共慧:近取諸身,著重「無常無我寂滅空性」 ............................................ 32

1.引言 ................................................................................................................................... 32

(1)出世慧的特質,在一一法上證見普遍法性 .......................................................... 32

(2)三乘共慧與大乘不共慧的差別,即「觀境不同」 .............................................. 32

A.二乘觀境:近取諸身(依自我身心作觀) .............................................................. 33

B.菩薩觀境:更於身心外的一切事物,無不遍觀 ...................................................... 33

2.詳三乘共慧的觀境 ........................................................................................................... 35

(1)四諦與緣起:重在「有情的身心」 ...................................................................... 35

A.四諦 .............................................................................................................................. 35

Page 4: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4

(A)四諦的內容 ......................................................................................................... 35

a.有情生死的因果──苦集二諦 ............................................................................... 35

b.有情解脫的因果──滅道二諦 ............................................................................... 35

c.結:重在有情身心,非離有情而去審察天文地理 ............................................... 35

(B)觀四諦慧,分二:「法住智」觀四諦事相,「涅槃智」觀四諦理性 ............. 35

B.緣起:有情的起滅 ...................................................................................................... 36

(A)流轉門──苦集二諦 ......................................................................................... 36

(B)還滅門──滅道二諦 ......................................................................................... 36

C.綜說 .............................................................................................................................. 36

(A)四諦與緣起,說明方式有異,意義無大別 ..................................................... 36

(B)二乘發厭離心求證,即依四諦或緣起的觀門 ................................................. 36

(2)緣起的「三法印」 .................................................................................................. 37

A.結前起後:聲聞觀慧,雖偏狹些,但亦先重世出世一切因果事相的觀察 .......... 37

B.慧學另一面,是三法印(法性)的契悟 .................................................................. 37

(A)世間正見(世俗慧),為慧學初基 ................................................................... 37

(B)出世正見 ............................................................................................................. 38

a.無明為本的倒執,主要是「無常執常、無我執我、不淨執淨、無樂執樂」 ... 38

b.徹悟三法印,即證涅槃 ........................................................................................... 38

c.修證的方法:頓悟與漸悟 ....................................................................................... 38

(3)綜結 .......................................................................................................................... 41

A.諦觀一切「因果事相」,證悟「無常無我寂滅空性」 ............................................ 41

B.從無常入寂滅,比例禪宗 .......................................................................................... 41

(二)大乘不共慧:從自我身心而推擴到一切,著重「一切法空性」 ........................ 42

1.觀境 ................................................................................................................................... 42

(1)雖遍觀一切,而主要還是重自我心身;從自我身心而推擴到一切 .................. 42

(2)評比「大小乘的觀境與證性」的量別 .................................................................. 42

(3)大小乘量別的緣由 .................................................................................................. 43

2.觀慧:事理(真俗)二面 ............................................................................................... 43

(1)事相的觀察 .............................................................................................................. 43

A.擴大至「菩薩因行、佛陀果德」 .............................................................................. 43

B.「菩薩因行、佛陀果德」,是大乘觀慧的甚深境界 ................................................ 43

(2)究竟理性的體證,著重「一切法空 ...................................................................... 43

(3)大小慧的不同 .......................................................................................................... 43

A.悟入與教學的不同 ...................................................................................................... 43

(A)聲聞「依無常門次第悟入」,大乘「直入空寂門」 ....................................... 43

(B)大乘本此究極空寂性,說明、開展一切 ......................................................... 43

B.觀境不同 ...................................................................................................................... 44

(A)聲聞「自身無我無我所」 ................................................................................. 44

Page 5: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5

(B)菩薩「亦觀無我我所解脫,但先廣觀一切法空」 ......................................... 44

(4)二諦(事理真俗)觀慧的修習進程 ...................................................................... 45

A.先得事相的世俗觀,再以空性的勝義觀,依聞思修證而由事入理、從俗證真 .. 45

B.理事圓融無礙為究極,然初學不能如此(非其心境故) ...................................... 45

C.印度大聖者所示修道次第 .......................................................................................... 46

(A)先「信解事相」,次「由事入理」,後「事理統一」 ..................................... 46

(B)舉喻合法 ............................................................................................................. 46

a.舉喻 ........................................................................................................................... 46

b.合法 ........................................................................................................................... 46

(C)評結 ..................................................................................................................... 46

a.評「中國傳統佛教」 ............................................................................................... 46

b.結「印度中觀唯識」 ............................................................................................... 46

五五五五 慧之進修慧之進修慧之進修慧之進修 ........................................................................................................................ 48

(一)聞慧 ............................................................................................................................ 48

※多聞博學而能契應三法印或一法印;不離名言義相,而解了甚深佛法 .................... 48

1.引言 ................................................................................................................................... 48

(1)現證慧,必經聞、思、修慧 .................................................................................. 48

(2)引證 .......................................................................................................................... 48

A.聲聞教的四預流支 ...................................................................................................... 48

B.大乘教的十法行 .......................................................................................................... 48

C.結說 .............................................................................................................................. 48

2.聞慧的先決條件與學習方式 ........................................................................................... 48

(1)先決條件:從「善士或經論」聞法(佛菩薩諸大聖者的言教) ...................... 48

(2)學習方式 .................................................................................................................. 49

3.聞慧成就:從無厭足、無止境的多聞,領解佛法的法印,契悟不共世間的深義 ... 49

※「三印、一印相應」名多聞,聞慧得成就 .................................................................. 49

4.聞慧雖是初基,也要精進、提煉一番,才得成就 ....................................................... 49

5.聞慧在四預流支與四依的對應 ....................................................................................... 49

(1)四預流支的「多聞熏習」 ...................................................................................... 49

(2)四依的「依義不依語」 .......................................................................................... 50

6.多聞熏習的意義 ............................................................................................................... 50

(1)發大乘心,應有「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廣大意欲,一無厭足 .......................... 50

(2)不斷聞熏深入,心漸淨定而萌發悟性,一旦豁然大悟,不離名義而解深法 .. 50

7.結勸:多聞熏習,確是慧學最重要的起點,應為當前目標而趨入 ........................... 50

(二)思慧 ............................................................................................................................ 50

1.對所聞法,加以思擇其義(散心觀) ........................................................................... 50

2.思慧在四預流支與四依的對應 ....................................................................................... 50

Page 6: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6

(1)四預流支的「如理思惟」 ...................................................................................... 50

(2)四依的「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 51

3.思擇義理的原則 ............................................................................................................... 51

(1)佛法一味,應機而有了義、不了義教 .................................................................. 51

(2)思擇義理,應「以了義抉擇不了義」 .................................................................. 51

(3)能否明辨了義不了義,決定了所擇正理的得失 .................................................. 51

4.了義與不了義的分野 ....................................................................................................... 51

(1)大體分類 .................................................................................................................. 51

(2)抉擇了不了,經典不易得結論;論師所闢軌則,可為簡擇正理的依循 .......... 51

(3)特詳印度的兩大系 .................................................................................................. 51

A.中觀見:一切法空為了義教,以極無自性為究竟現證 .......................................... 51

B.唯識見:一切法空為非了義教,以二空所顯性為究竟現證 .................................. 52

(4)結說:於大乘三論,取長棄偏,互相參證會通,以成明利而純正的思慧 ...... 52

(三)修慧 ............................................................................................................................ 52

1.思慧與修慧的異同 ........................................................................................................... 52

※同對諸法分別抉擇,而思慧是散心觀,修慧是定相應 .............................................. 52

2.分別止觀與止觀雙運 ....................................................................................................... 52

(1)止:止相現前,於境心極明了,並非觀慧 .......................................................... 52

(2)觀(修慧):於明寂的心境中,如實觀察、抉擇,體得諸法實相 .................... 52

(3)修慧成就(止觀雙運) .......................................................................................... 53

(4)結說 .......................................................................................................................... 53

3.觀一切法空無我,才可從修慧引發現證慧 ................................................................... 53

4.修慧的指導標準:四依的「依智不依識」 ................................................................... 53

六六六六 慧學進修之成就慧學進修之成就慧學進修之成就慧學進修之成就 .......................................................................................................... 55

(一)成「信戒定慧」之果 ................................................................................................ 55

1.慧學的進修,與一切功德相攝相關、互依並進 ........................................................... 55

2.慧學的加行與現證,所相應的清淨功德(約偏勝說) ............................................... 55

(1)總說 .......................................................................................................................... 55

(2)別詳 .......................................................................................................................... 56

A.聞慧成就──信智一如(正見具足、信根成就) .................................................. 56

(A)總說 ..................................................................................................................... 56

(B)別敘 ..................................................................................................................... 56

(C)結勸 ..................................................................................................................... 56

B.思慧成就──悲智交融(淨戒(慈悲、布施、忍辱、精進)具足) .................. 56

(A)總說 ..................................................................................................................... 57

(B)別敘 ..................................................................................................................... 57

a.從聽聞信解而轉入實際行動(正見正信,進而正行) ....................................... 57

Page 7: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7

b.八正道中,思慧成就引出圓滿戒德 ....................................................................... 57

c.大乘的淨戒,與悲心相應 ....................................................................................... 57

※菩薩戒,重饒益有情的行動,故布施忍辱精進等大乘功行,都與淨戒俱起 .. 57

C.修慧成就──定慧均衡(定成就) .......................................................................... 58

D.現證慧成就──理智平等(解脫功德成就) .......................................................... 59

(A)總說 ..................................................................................................................... 59

(B)別敘 ..................................................................................................................... 59

a.智慧的四大究極體相,到此才能圓具 ................................................................... 59

b.警結:慧學的成就,離不開其他功德;其他功德,也依慧學才能究竟完成 ... 59

※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為邪空 ...................................................................... 59

(二)成「涉俗濟世」之用 ................................................................................................ 61

1.慧學的進修過程,一般只重「從真出俗、即俗即真、事理無礙」 ........................... 61

2.菩薩為護持佛法、利益眾生,故大乘慧學更要注意到「慧力的擴展」 ................... 61

(1)未成就聞思修慧前的慧力擴展 .............................................................................. 61

※一面聞思修,一面對各類學問也應隨分隨力廣求了知:菩薩當於五明處學 ........ 61

(2)一切世學,透過了體證法空,即成菩薩濟世利生的大用 .................................. 62

(3)悟證後,更應學習及運用佛法,使世學佛法融通無礙 ...................................... 62

※菩薩不但是道智,且是道種智 .................................................................................... 62

3.結說:不但理事統一,且一切世學無礙出世佛學,成佛法利生的巧便 ................... 62

────────本文本文本文本文2────────

一一一一 佛學之要在慧學佛學之要在慧學佛學之要在慧學佛學之要在慧學

((

(一

一一

一)

))

唯慧學足以表彰佛法之

唯慧學足以表彰佛法之唯慧學足以表彰佛法之

唯慧學足以表彰佛法之「

「「

「特色

特色特色

特色」

」」

1. 佛法深廣而要

佛法深廣而要佛法深廣而要

佛法深廣而要在

在在

在信願

信願信願

信願、

、、

、慈悲

慈悲慈悲

慈悲、

、、

、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

唯慧學足以表彰佛法之特色唯慧學足以表彰佛法之特色唯慧學足以表彰佛法之特色唯慧學足以表彰佛法之特色 佛法甚深如海,廣大無邊,而其主要行門主要行門主要行門主要行門,,,,則不外乎則不外乎則不外乎則不外乎

信願信願信願信願、、、、慈悲慈悲慈悲慈悲、、、、智慧智慧智慧智慧。。。。其餘的種種功行,都不過是這三者的加行這三者的加行這三者的加行這三者的加行、、、、眷屬眷屬眷屬眷屬、、、、等流等流等流等流。。。。所以修學

佛法,必須三者相攝相成三者相攝相成三者相攝相成三者相攝相成,,,,圓備的修持圓備的修持圓備的修持圓備的修持,,,,始能臻始能臻始能臻始能臻3於圓滿的境地於圓滿的境地於圓滿的境地於圓滿的境地。。。。

雖然初入佛門的人,由於根性與興趣底不同,對這或不免有所偏重。但只是初學方便如但只是初學方便如但只是初學方便如但只是初學方便如

此此此此,,,,若漸次向上修學若漸次向上修學若漸次向上修學若漸次向上修學,,,,終必以這三者的圓滿修證為目的終必以這三者的圓滿修證為目的終必以這三者的圓滿修證為目的終必以這三者的圓滿修證為目的。。。。4

2 案:1、凡「首行未空二格的段落」,在印順導師的原文中,皆屬「同一段落」。

2、文中「上標編號」,為編者所加。

3、註腳引文,若為編者所略部分,以「…〔中略〕(或〔下略〕)…」表示。

4、註腳引文,梵巴字原則上不引出。

5、印順導師原文中,括號內的數字,如「(1.001)」,表示原文本有的註腳。 3【臻(ㄓㄣ)】1.到;達到。(《漢語大詞典(八)》p.800)

4(1)印順導師《學佛三要》〈學佛三要〉p.65 ~ p.68:

Page 8: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8

一一

一 信願

信願信願

信願‧

‧‧

‧慈悲

慈悲慈悲

慈悲‧

‧‧

‧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

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廣大!太深了,太廣了,一般人摸不清門徑,真不知道從那裡學

起。然而,佛法決不是雜亂無章的

佛法決不是雜亂無章的佛法決不是雜亂無章的

佛法決不是雜亂無章的,

,,

,自有他一以貫之的

自有他一以貫之的自有他一以貫之的

自有他一以貫之的,

,,

,秩然不亂的宗要

秩然不亂的宗要秩然不亂的宗要

秩然不亂的宗要。

。。

。古來聖者說:一切法

門──方便的,究竟的,方便的方便,究竟的究竟,無非為了引導我們趣入佛乘。或是迴邪向正

的(五乘法),或是迴縛向脫的(三乘法),或是迴小向大的(一乘法):諸佛出世,無非為了此「大

事因緣」,隨順眾生的根機而淺說深說,橫說豎說。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從學佛的立場說

從學佛的立場說從學佛的立場說

從學佛的立場說,

,,

,一切法門

一切法門一切法門

一切法門,

,,

,都可說是菩

都可說是菩都可說是菩

都可說是菩

薩的修學歷程

薩的修學歷程薩的修學歷程

薩的修學歷程,

,,

,成佛的菩提正道

成佛的菩提正道成佛的菩提正道

成佛的菩提正道。

。。

由於不同的時節因緣(時代性),不同的根性習尚,適應眾生的修學方法,不免有千差萬別。然如

從不同的方法而進求他的實質

從不同的方法而進求他的實質從不同的方法而進求他的實質

從不同的方法而進求他的實質,

,,

,即會明白

即會明白即會明白

即會明白:

::

:佛法決非萬別千差

佛法決非萬別千差佛法決非萬別千差

佛法決非萬別千差,

,,

,而是可以三句義來統攝的

而是可以三句義來統攝的而是可以三句義來統攝的

而是可以三句義來統攝的,

,,

,統攝

統攝統攝

統攝

而會歸於一道的

而會歸於一道的而會歸於一道的

而會歸於一道的。

。。

。不但一大乘如此

不但一大乘如此不但一大乘如此

不但一大乘如此,

,,

,五乘與三乘也如此

五乘與三乘也如此五乘與三乘也如此

五乘與三乘也如此。

。。

。所以今稱之為

所以今稱之為所以今稱之為

所以今稱之為「

「「

「學佛三要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學佛三要 」,

」,」,

」,即學佛的

即學佛的即學佛的

即學佛的

三大心要

三大心要三大心要

三大心要,

,,

,或統攝一切學佛法門的三大綱要

或統攝一切學佛法門的三大綱要或統攝一切學佛法門的三大綱要

或統攝一切學佛法門的三大綱要。

。。

什麼是三要?如《大般若經》說:「

「「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

,大悲為上首

大悲為上首大悲為上首

大悲為上首,

,,

,無所得為方便

無所得為方便無所得為方便

無所得為方便」

」」

」。《大般

若經》著重於廣明菩薩的學行。菩薩應該遍學一切法門

菩薩應該遍學一切法門菩薩應該遍學一切法門

菩薩應該遍學一切法門,

,,

,而一切法門

而一切法門而一切法門

而一切法門(

((

(不外乎修福修慧

不外乎修福修慧不外乎修福修慧

不外乎修福修慧),

),),

),都要依

都要依都要依

都要依

此三句義來修學

此三句義來修學此三句義來修學

此三句義來修學。

。。

。一切依此而學

一切依此而學一切依此而學

一切依此而學;

;;

;一切修學

一切修學一切修學

一切修學,

,,

,也是為了圓滿成就此三德

也是為了圓滿成就此三德也是為了圓滿成就此三德

也是為了圓滿成就此三德。

。。

。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

,,

,這實在是菩薩學

這實在是菩薩學這實在是菩薩學

這實在是菩薩學

行的肝心

行的肝心行的肝心

行的肝心!

!!

!古人說得好:「失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得之則十二部經如對白日」。

…〔中略〕…所以,這三句是菩提願

這三句是菩提願這三句是菩提願

這三句是菩提願,

,,

,大悲心

大悲心大悲心

大悲心,

,,

,性空慧

性空慧性空慧

性空慧,

,,

,為菩薩道的真實內容

為菩薩道的真實內容為菩薩道的真實內容

為菩薩道的真實內容,

,,

,菩薩所以成為菩

菩薩所以成為菩菩薩所以成為菩

菩薩所以成為菩

薩的真實功德

薩的真實功德薩的真實功德

薩的真實功德!

!!

從菩薩學行的特勝說

從菩薩學行的特勝說從菩薩學行的特勝說

從菩薩學行的特勝說,

,,

,大菩提願

大菩提願大菩提願

大菩提願,

,,

,大慈悲心

大慈悲心大慈悲心

大慈悲心,

,,

,大般若慧

大般若慧大般若慧

大般若慧,

,,

,是超過一切人

是超過一切人是超過一切人

是超過一切人天二乘的

天二乘的天二乘的

天二乘的。

。。

。然從含攝

然從含攝然從含攝

然從含攝

一切善法說

一切善法說一切善法說

一切善法說,

,,

,那麼

那麼那麼

那麼

〔〔

〔1〕〕〕〕人天行中,是「希聖希天」,對於「真美善」的思慕。二乘行中,是向涅槃(菩

提)的正法欲──出離心。菩薩行即大菩提願。

〔〔

〔2〕〕〕〕又,人天行中,是「眾生緣慈」。二乘行中,是

「法緣慈」。菩薩行即「無所緣慈」。

〔〔

〔3〕〕〕〕又,人天行中,是世俗智慧。二乘行中,是偏真智慧。菩

薩行即無分別智(無分別根本智,無分別後得智)。

從對境所起的心行來說

從對境所起的心行來說從對境所起的心行來說

從對境所起的心行來說,

,,

,非常不同

非常不同非常不同

非常不同;

;;

;如從心行的性質來說

如從心行的性質來說如從心行的性質來說

如從心行的性質來說,

,,

,這不外乎信願

這不外乎信願這不外乎信願

這不外乎信願、

、、

、慈悲

慈悲慈悲

慈悲、

、、

、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

。。

。所以菩

所以菩所以菩

所以菩

薩行的三大宗要

薩行的三大宗要薩行的三大宗要

薩行的三大宗要,

,,

,超勝一切

超勝一切超勝一切

超勝一切,

,,

,又含容得世出世間一切善法

又含容得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又含容得世出世間一切善法

又含容得世出世間一切善法,

,,

,會歸於一菩薩行

會歸於一菩薩行會歸於一菩薩行

會歸於一菩薩行。

。。

我們發心學佛,不論在家出家,都要從菩薩心行去修學,學菩薩才能成佛。菩薩行的真實功

菩薩行的真實功菩薩行的真實功

菩薩行的真實功

德德

德,

,,

,是所說的三大心要

是所說的三大心要是所說的三大心要

是所說的三大心要。

。。

我們應反省自問:我修習了沒有?我向這三方面去修學沒有?如沒有也算修學大乘的菩薩嗎?我

們要自己警策自己,向菩薩看齊!

(2)印順導師《學佛三要》〈學佛三要〉p.74 ~ p.77:

四四

四 發心

發心發心

發心‧

‧‧

‧修行

修行修行

修行‧

‧‧

‧證得

證得證得

證得

真發菩提心,真修菩薩行,對於大乘要道的信願、慈悲、智慧,即使有些偏重,也必然是具

足的。因為

〔〔

〔1〕〕〕〕離了大乘的信願,會近於儒者的「仁」、「智」。

〔〔

〔2〕〕〕〕離了大乘的慈悲,會同於聲聞

的「信」、「智」。

〔〔

〔3〕〕〕〕離了大乘的智慧,大體會同於耶教的「信」、「愛」。

真能表達佛教的真諦

真能表達佛教的真諦真能表達佛教的真諦

真能表達佛教的真諦,

,,

,成為人間的無上法門

成為人間的無上法門成為人間的無上法門

成為人間的無上法門,

,,

,唯有大乘菩薩行

唯有大乘菩薩行唯有大乘菩薩行

唯有大乘菩薩行──

────

──信願

信願信願

信願、

、、

、慈悲

慈悲慈悲

慈悲、

、、

、智慧的總和

智慧的總和智慧的總和

智慧的總和,

,,

,從

從從

相助相成而到達圓修圓證

相助相成而到達圓修圓證相助相成而到達圓修圓證

相助相成而到達圓修圓證。

。。

三事是不可偏缺的

三事是不可偏缺的三事是不可偏缺的

三事是不可偏缺的,

,,

,然在修學過程中

然在修學過程中然在修學過程中

然在修學過程中,

,,

,有著一定的進修次第

有著一定的進修次第有著一定的進修次第

有著一定的進修次第;

;;

;從重此而進向重彼

從重此而進向重彼從重此而進向重彼

從重此而進向重彼,

,,

,次第進修

次第進修次第進修

次第進修

到完成的學程

到完成的學程到完成的學程

到完成的學程。從凡夫的心境而開始修學

從凡夫的心境而開始修學從凡夫的心境而開始修學

從凡夫的心境而開始修學,

,,

,一定要知道先後次第

一定要知道先後次第一定要知道先後次第

一定要知道先後次第。

。。

。如誇談圓融

如誇談圓融如誇談圓融

如誇談圓融,

,,

,一切一切

一切一切一切一切

一切一切,

,,

,只是

只是只是

只是

口頭爽快

口頭爽快口頭爽快

口頭爽快,

,,

,事實會證明什麼也不成就的

事實會證明什麼也不成就的事實會證明什麼也不成就的

事實會證明什麼也不成就的。

。。

菩薩道的歷程

菩薩道的歷程菩薩道的歷程

菩薩道的歷程,

,,

,經論說得很多

經論說得很多經論說得很多

經論說得很多,

,,

,大體可分為二道

大體可分為二道大體可分為二道

大體可分為二道──

────

──般若道

般若道般若道

般若道,

,,

,方便道

方便道方便道

方便道。

。。

〔〔

〔1〕〕〕〕凡夫初學菩薩行,首先

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才進入菩薩的學程,這是重於信願的。發心以後,進入修行階段。菩薩

行,以利他為主,修集一切福德智慧,決不是但為自己,這是重於慈悲的。等到福智資糧具足,

悲慧平等,這才能智證平等法性,那是重在般若(無生法忍)了。上來是菩薩般若道的進修過程

菩薩般若道的進修過程菩薩般若道的進修過程

菩薩般若道的進修過程

──

────

──發心

發心發心

發心,

,,

,修行

修行修行

修行,

,,

,證得

證得證得

證得。

。。

〔〔

〔2〕〕〕〕般若的證入空性,在菩薩道的進修中,即是方便道的發心。這是勝義

Page 9: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9

菩提心,信智合一,名為「證淨」。此後,菩薩著重於度脫眾生,莊嚴國土;著重於不離智慧的

慈悲大行。到圓滿時,究竟證得無上菩提──一切智智,也可說是智的證得。這是方便道的進修

方便道的進修方便道的進修

方便道的進修

歷程

歷程歷程

歷程──

────

──發心

發心發心

發心,

,,

,修行

修行修行

修行,

,,

,智證

智證智證

智證。

。。

合此二道

合此二道合此二道

合此二道,

,,

,一共有五位

一共有五位一共有五位

一共有五位。

。。

。這是菩薩進修的必然程序

這是菩薩進修的必然程序這是菩薩進修的必然程序

這是菩薩進修的必然程序,

,,

,值得我們學菩薩行的深切記取

值得我們學菩薩行的深切記取值得我們學菩薩行的深切記取

值得我們學菩薩行的深切記取!

!!

這二道五位,

〔〔

〔一

一一

一〕

〕〕

也可總合為三

也可總合為三也可總合為三

也可總合為三:

::

:初一

初一初一

初一是發心,中三

中三中三

中三是修行(從悲行到智行,又從智行到悲行),

後一

後一後一

後一是證果。

〔〔

〔二

二二

二〕

〕〕

然完備的說

然完備的說然完備的說

然完備的說,

,,

,這是從凡夫而到達佛果的過程

這是從凡夫而到達佛果的過程這是從凡夫而到達佛果的過程

這是從凡夫而到達佛果的過程,

,,

,是三德的不斷深化

是三德的不斷深化是三德的不斷深化

是三德的不斷深化,

,,

,淨化

淨化淨化

淨化,

,,

,到達圓滿

到達圓滿到達圓滿

到達圓滿。

。。

〔〔

〔1〕〕〕〕凡夫

本是(愚妄的,有漏雜染的)意欲本位的。從凡夫地起信願,經慈悲而入聖智。聖智也就是聖者

聖智也就是聖者聖智也就是聖者

聖智也就是聖者

的信願

的信願的信願

的信願(

((

(淨勝意樂

淨勝意樂淨勝意樂

淨勝意樂)

))

),這是經悲行的熏修,智行的淨化,達到信智合一,為菩薩的信願

菩薩的信願菩薩的信願

菩薩的信願。

。。

〔〔

〔2〕〕〕〕依此

菩薩的信願(清淨而還沒有純),再經慈悲廣行的熏修,智慧的融冶,圓證得一切智智

圓證得一切智智圓證得一切智智

圓證得一切智智,

,,

,也就是

也就是也就是

也就是

究竟的純淨的信願

究竟的純淨的信願究竟的純淨的信願

究竟的純淨的信願。

。。

。這才到達了智慧

這才到達了智慧這才到達了智慧

這才到達了智慧、

、、

、慈悲

慈悲慈悲

慈悲、

、、

、信願的究竟圓滿

信願的究竟圓滿信願的究竟圓滿

信願的究竟圓滿。

。。

從凡夫

從凡夫從凡夫

從凡夫地

地地

地,

,,

,發心學菩薩行

發心學菩薩行發心學菩薩行

發心學菩薩行,

,,

,無限深廣

無限深廣無限深廣

無限深廣,

,,

,而實以此三為道的宗要

而實以此三為道的宗要而實以此三為道的宗要

而實以此三為道的宗要。

。。

(3)印順導師《佛在人間》〈人性〉p.86 ~ p.97:

二二

二 人性與佛性

人性與佛性人性與佛性

人性與佛性

人人

人,

,,

,含有眾生性

眾生性眾生性

眾生性,

,,

,也含有佛性

佛性佛性

佛性,

,,

,而人又有人的特性

人的特性人的特性

人的特性。

。。

。…〔中略〕…

…〔中略〕…

「「

「佛出人間

佛出人間佛出人間

佛出人間」,「

」,「」,「

」,「人身難得

人身難得人身難得

人身難得」,

」,」,

」,可顯出人在眾生中的地位

可顯出人在眾生中的地位可顯出人在眾生中的地位

可顯出人在眾生中的地位。

。。

。這在《佛法概論》──人類的特勝中,

依佛經所說,人類具有三事

人類具有三事人類具有三事

人類具有三事,

,,

,不但超過了鳥

不但超過了鳥不但超過了鳥

不但超過了鳥、

、、

、獸

獸獸

獸、

、、

、蟲

蟲蟲

蟲、

、、

、魚

魚魚

魚,

,,

,還超過了天上

還超過了天上還超過了天上

還超過了天上。

。。

。三事是:一、憶念(末

那沙)勝:…〔中略〕…

二、梵行勝:…〔中略〕…

三、勇猛勝:…〔中略〕…

經上說,人的特勝中

人的特勝中人的特勝中

人的特勝中,

,,

,這三者

這三者這三者

這三者,

,,

,是眾生與諸天所不及的

是眾生與諸天所不及的是眾生與諸天所不及的

是眾生與諸天所不及的。

。。

。雖不是盡善盡美的

雖不是盡善盡美的雖不是盡善盡美的

雖不是盡善盡美的,

,,

,不如菩薩的清

不如菩薩的清不如菩薩的清

不如菩薩的清

淨圓滿

淨圓滿淨圓滿

淨圓滿,

,,

,但已足以表示出人類特點

但已足以表示出人類特點但已足以表示出人類特點

但已足以表示出人類特點,

,,

,人性的尊嚴

人性的尊嚴人性的尊嚴

人性的尊嚴。

。。

。我們既然生得人身,應利用自己的長處,日求

上進。

人的特性,眾生也多少有些,唯人能充分發揮出來,才叫做人。

人性中

人性中人性中

人性中,

,,

,也含攝得一分佛性

也含攝得一分佛性也含攝得一分佛性

也含攝得一分佛性;

;;

;將這分佛性擴充

將這分佛性擴充將這分佛性擴充

將這分佛性擴充、

、、

、淨化

淨化淨化

淨化,

,,

,即能與佛同等

即能與佛同等即能與佛同等

即能與佛同等。

。。

。怎樣是佛

怎樣是佛怎樣是佛

怎樣是佛?

??

?概略

概略概略

概略的說具足

的說具足的說具足

的說具足

三事

三事三事

三事:

::

:大智

大智大智

大智、

、、

、大悲

大悲大悲

大悲、

、、

、大

大大

大雄

雄雄

雄。

。。

〔〔

〔一

一一

一〕

〕〕

佛的特色,正確的普遍的證覺,得大自在,是佛的無上智。佛智,凡是有意識活動的眾生,都

可說是智慧性。所以經說:「凡有心者,皆得作佛」。佛是徹底覺悟了的,眾生還迷而不覺(不是

一無所知)。人的

人的人的

人的思想

思想思想

思想,

,,

,雖到達

雖到達雖到達

雖到達憶念思惟

憶念思惟憶念思惟

憶念思惟,

,,

,勝於

勝於勝於

勝於其

其其

其他眾生

他眾生他眾生

他眾生,

,,

,但

但但

但攙

攙攙

攙雜了

雜了雜了

雜了許

許許

許多

多多

多惡

惡惡

惡慧

慧慧

慧──

────

──迷謬

迷謬迷謬

迷謬的

的的

的倒見

倒見倒見

倒見。

。。

。將

將將

那那

那惡

惡惡

惡慧淨

慧淨慧淨

慧淨治

治治

治了

了了

了,

,,

,使

使使

使淨慧充分成

淨慧充分成淨慧充分成

淨慧充分成長

長長

長起來

起來起來

起來,

,,

,這就能到達圓滿的佛慧

這就能到達圓滿的佛慧這就能到達圓滿的佛慧

這就能到達圓滿的佛慧。

。。

〔〔

〔二

二二

二〕

〕〕

佛的大悲,度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起同情心;眾生受苦,如自己受苦一樣。佛的大悲是從自

心中而流露出來的。大悲是佛的德行,德行是依自他關係而盡應分的善行。道德的本身,即是利

他的:如由家庭而宗族,由宗族而國家,由國家而世界人類,更擴大到一切眾生。人類的德行

人類的德行人類的德行

人類的德行,

,,

還著重於人類

還著重於人類還著重於人類

還著重於人類──

────

──從

從從

從前

前前

前是

是是

是家庭本

家庭本家庭本

家庭本位的

位的位的

位的,

,,

,國家本

國家本國家本

國家本位的

位的位的

位的,

,,

,近

近近

近來

來來

來傾

傾傾

傾向於人類

向於人類向於人類

向於人類本

本本

本位的

位的位的

位的;

;;

;這是人的德行

這是人的德行這是人的德行

這是人的德行。

。。

。淨

淨淨

化那

化那化那

化那私

私私

私我的偏

我的偏我的偏

我的偏執

執執

執,

,,

,擴大那德行的對

擴大那德行的對擴大那德行的對

擴大那德行的對象

象象

象,

,,

,即從人的德行而發

即從人的德行而發即從人的德行而發

即從人的德行而發展

展展

展成佛的德行

成佛的德行成佛的德行

成佛的德行,

,,

,大悲即佛德的究竟圓成

大悲即佛德的究竟圓成大悲即佛德的究竟圓成

大悲即佛德的究竟圓成。

。。

〔〔

〔三

三三

三〕

〕〕

又佛有十力、四無所畏,表現出佛的大雄德。讚佛的,也常以師子吼等來讚佛。佛的確是大雄

大勇而無畏的,負起普度眾生的重擔,這是從菩薩的大悲大智

這是從菩薩的大悲大智這是從菩薩的大悲大智

這是從菩薩的大悲大智,

,,

,久

久久

久歷生

歷生歷生

歷生死

死死

死的修

的修的修

的修持

持持

持而成的

而成的而成的

而成的。

。。

。我們發

我們發我們發

我們發

菩提心

菩提心菩提心

菩提心,

,,

,即願

即願即願

即願欲

欲欲

欲心

心心

心,

,,

,這願

這願這願

這願欲

欲欲

欲心即是

心即是心即是

心即是引

引引

引發

發發

發精

精精

精進心的來

進心的來進心的來

進心的來源

源源

源。

。。

。薩埵,譯為有情,其實含有勇猛的意思,

用現代話說,即充滿了生命力的。經中喻如金剛,是說眾生心的志向,如金剛般的堅固,一往直

Page 10: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10

2. 佛法不共

佛法不共佛法不共

佛法不共其

其其

其他宗教的

他宗教的他宗教的

他宗教的特質

特質特質

特質是

是是

是「

「「

「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

((

(理

理理

理智的宗教

智的宗教智的宗教

智的宗教)」

)」)」

)」

雖則如此,在一切宗教中在一切宗教中在一切宗教中在一切宗教中,,,,最足以代表佛教的特質最足以代表佛教的特質最足以代表佛教的特質最足以代表佛教的特質,,,,也即能顯出異於其他宗教的殊也即能顯出異於其他宗教的殊也即能顯出異於其他宗教的殊也即能顯出異於其他宗教的殊

勝處勝處勝處勝處,,,,卻在智慧卻在智慧卻在智慧卻在智慧,,,,所以佛教是理智的宗教所以佛教是理智的宗教所以佛教是理智的宗教所以佛教是理智的宗教。。。。

((

(1)

))

一般宗教

一般宗教一般宗教

一般宗教:

::

:特重信

特重信特重信

特重信仰

仰仰

仰或

或或

或仁愛

仁愛仁愛

仁愛

對於世間任何一個宗教,我們不能說他沒有少分的智慧,不過一般宗教一般宗教一般宗教一般宗教,,,,總是特重信仰總是特重信仰總是特重信仰總是特重信仰,,,,

或仁愛心行的表現或仁愛心行的表現或仁愛心行的表現或仁愛心行的表現。。。。

((

(2)

))

印度

印度印度

印度宗教

宗教宗教

宗教:

::

:攝

攝攝

攝信

信信

信、

、、

、慈

慈慈

慈而

而而

而更

更更

更重智慧

重智慧重智慧

重智慧

唯有印度宗教,在含攝信仰和慈愛之外在含攝信仰和慈愛之外在含攝信仰和慈愛之外在含攝信仰和慈愛之外,,,,更注重智慧的一面更注重智慧的一面更注重智慧的一面更注重智慧的一面。。。。故一般地說,印度宗教是印度宗教是印度宗教是印度宗教是

宗教而哲學宗教而哲學宗教而哲學宗教而哲學,,,,哲學而宗教的哲學而宗教的哲學而宗教的哲學而宗教的。。。。

佛教出現於印度宗教文化的環境中,對這方面,當然也是特別重視的。

((

(3)

))

佛教

佛教佛教

佛教

A. 評評評

評一般

一般一般

一般印度

印度印度

印度宗教

宗教宗教

宗教:

::

:非

非非

非真智的完成

真智的完成真智的完成

真智的完成,

,,

,只

只只

只是有

是有是有

是有漏

漏漏

漏定德

定德定德

定德

可是依佛教的看法依佛教的看法依佛教的看法依佛教的看法,,,,一般印度宗教所講的修行證悟一般印度宗教所講的修行證悟一般印度宗教所講的修行證悟一般印度宗教所講的修行證悟,,,,儘管體驗得某種特勝境界儘管體驗得某種特勝境界儘管體驗得某種特勝境界儘管體驗得某種特勝境界,,,,或發展或發展或發展或發展

而為高深的而為高深的而為高深的而為高深的、、、、形而上的哲理形而上的哲理形而上的哲理形而上的哲理,,,,都不能算為真實智慧的完成都不能算為真實智慧的完成都不能算為真實智慧的完成都不能算為真實智慧的完成,,,,而祇是禪定或瑜伽的有漏功而祇是禪定或瑜伽的有漏功而祇是禪定或瑜伽的有漏功而祇是禪定或瑜伽的有漏功

德德德德。。。。

釋尊成道以前,曾參訪過當時的著名宗教師──阿羅邏迦藍等,他們自以為所修證的,

已達最高的涅槃境界,而據佛的批判,卻祇不過是無想定及非非想定等無想定及非非想定等無想定及非非想定等無想定及非非想定等,,,,仍然不出三界仍然不出三界仍然不出三界仍然不出三界

生死生死生死生死。。。。5

前。人類的生

人類的生人類的生

人類的生命力

命力命力

命力,

,,

,發

發發

發展

展展

展到非常

到非常到非常

到非常強

強強

強,

,,

,能

能能

能忍勞耐苦

忍勞耐苦忍勞耐苦

忍勞耐苦,

,,

,不

不不

不折

折折

折不

不不

不撓

撓撓

撓,

,,

,勇猛精

勇猛精勇猛精

勇猛精進

進進

進。

。。

。但還

但還但還

但還染

染染

染淨

淨淨

淨錯

錯錯

錯雜而不純

雜而不純雜而不純

雜而不純,

,,

如能以此充

如能以此充如能以此充

如能以此充沛

沛沛

沛的生

的生的生

的生命力

命力命力

命力,

,,

,轉

轉轉

轉化為成佛

化為成佛化為成佛

化為成佛度

度度

度生的大願大

生的大願大生的大願大

生的大願大精

精精

精進

進進

進,

,,

,一

一一

一直

直直

直向

向向

向前

前前

前,

,,

,那麼究竟圓成

那麼究竟圓成那麼究竟圓成

那麼究竟圓成時

時時

時,

,,

,即成佛的

即成佛的即成佛的

即成佛的

大大

大雄

雄雄

雄大

大大

大力

力力

力大自在了

大自在了大自在了

大自在了。

。。

佛性是佛的性德

佛性是佛的性德佛性是佛的性德

佛性是佛的性德,

,,

,人的佛性

人的佛性人的佛性

人的佛性,

,,

,即人類特性中

即人類特性中即人類特性中

即人類特性中,

,,

,可以

可以可以

可以引

引引

引發而向佛的可能性

發而向佛的可能性發而向佛的可能性

發而向佛的可能性。

。。

。說人有佛性

說人有佛性說人有佛性

說人有佛性,

,,

,如說

如說如說

如說木

木木

木中

中中

有有

有火

火火

火性一樣

性一樣性一樣

性一樣,

,,

,並

並並

並非

非非

非木

木木

木中已有了

中已有了中已有了

中已有了火光

火光火光

火光與

與與

與熱力

熱力熱力

熱力的發

的發的發

的發射

射射

射出來

出來出來

出來。

。。

。據人而說,人性

人性人性

人性當

當當

當然還不是佛性

然還不是佛性然還不是佛性

然還不是佛性,

,,

,不過可

不過可不過可

不過可

能發

能發能發

能發展

展展

展成佛的性德而已

成佛的性德而已成佛的性德而已

成佛的性德而已。

。。

。不妨比喻說:

〔〔

〔1〕〕〕〕一般眾生性,如

如如

如芽

芽芽

芽;

;;

〔〔

〔2〕〕〕〕人性如含

如含如含

如含苞

苞苞

苞了

了了

了;

;;

〔〔

〔3〕〕〕〕修菩薩行而成

佛,如開

如開如開

如開花

花花

花而

而而

而結

結結

結實

實實

實。

。。

不過

不過不過

不過,

,,

,眾生與人性中

眾生與人性中眾生與人性中

眾生與人性中,

,,

,含有一分

含有一分含有一分

含有一分迷昧

迷昧迷昧

迷昧的

的的

的、

、、

、不淨的

不淨的不淨的

不淨的、

、、

、繫縛

繫縛繫縛

繫縛的

的的

的,

,,

,以

以以

以迷執

迷執迷執

迷執的

的的

的情識

情識情識

情識為

為為

為本

本本

本,

,,

,所以雖有菩薩性

所以雖有菩薩性所以雖有菩薩性

所以雖有菩薩性

佛性的可能

佛性的可能佛性的可能

佛性的可能,

,,

,而

而而

而終

終終

終於不能

於不能於不能

於不能徹底

徹底徹底

徹底。

。。

。如現在人的智識是提高了,社會制度,也有好的創立,但壞的也

跟著來。有時,好制度,好發明,反成為壞事的工具。每見鄉村人,都是樸實無華的,一讀了書,

走進大都市,就變壞了。人性中

人性中人性中

人性中,

,,

,常是

常是常是

常是好

好好

好的

的的

的壞

壞壞

壞的同

的同的同

的同時

時時

時發

發發

發展

展展

展,

,,

,這是人還不能

這是人還不能這是人還不能

這是人還不能擺脫情識

擺脫情識擺脫情識

擺脫情識為

為為

為主導

主導主導

主導的

的的

的本

本本

本質

質質

質。

。。

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轉染

轉染轉染

轉染成淨

成淨成淨

成淨,

,,

,轉識

轉識轉識

轉識為智

為智為智

為智,

,,

,要從智

要從智要從智

要從智本

本本

本的立場

的立場的立場

的立場,

,,

,使

使使

使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獲

獲獲

獲得

得得

得良好

良好良好

良好的

的的

的增

增增

增進

進進

進。

。。

人類學佛

人類學佛人類學佛

人類學佛,

,,

,只是依於人的立場

只是依於人的立場只是依於人的立場

只是依於人的立場,

,,

,善

善善

善用

用用

用人的特性

人的特性人的特性

人的特性,

,,

,不

不不

不礙

礙礙

礙人間正行

人間正行人間正行

人間正行,

,,

,而

而而

而趨

趨趨

趨向於佛性的完成

向於佛性的完成向於佛性的完成

向於佛性的完成。

。。

。太虛

太虛太虛

太虛大

大大

大師

師師

的的

的「

「「

「人成即佛成

人成即佛成人成即佛成

人成即佛成」,

」,」,

」,即是

即是即是

即是──

────

──「

「「

「即人成佛

即人成佛即人成佛

即人成佛」

」」

」──

────

──人的學佛法門

人的學佛法門人的學佛法門

人的學佛法門。

。。

5 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p.19 ~ p.20:

釋尊忘世為道,日以求道為務。

〔〔

〔一

一一

一〕〔

〕〔〕〔

〕〔1〕〕〕〕嘗南行

〔〔

〔A〕〕〕〕參訪於毘舍離城北之阿羅邏迦藍

阿羅邏迦藍阿羅邏迦藍

阿羅邏迦藍,

,,

,彼以超

超超

超越

越越

越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

有有

有,

,,

,而

而而

而住

住住

住無所有之定境

無所有之定境無所有之定境

無所有之定境為解脫。

〔〔

〔2〕〕〕〕釋尊以為未盡,去訪鬱

鬱鬱

鬱頭

頭頭

頭藍弗

藍弗藍弗

藍弗於王舍城外森林中,彼以非

非非

非想

想想

想非非

非非非非

非非想

想想

為涅槃,即泯

泯泯

泯「

「「

「想

想想

想」、「

」、「」、「

」、「非

非非

非想

想想

想」

」」

」之差別

之差別之差別

之差別,

,,

,而

而而

而住

住住

住於

於於

於平

平平

平等

等等

等寂靜

寂靜寂靜

寂靜之知

之知之知

之知見

見見

見。

。。

。釋尊知其法之未盡,又捨之行,止於

槃荼婆山。入王舍城乞食,頻毘娑羅王見之,力勸返俗,釋尊謝卻之。王因以若成道者,願先見度為

請。

〔〔

〔2〕〕〕〕釋尊往優婁頻羅聚落之苦

苦苦

苦行

行行

行林

林林

林,

,,

,與

與與

與苦

苦苦

苦行者為

行者為行者為

行者為伍

伍伍

伍,

,,

,備

備備

備嘗辛苦

嘗辛苦嘗辛苦

嘗辛苦,

,,

,精進不為不至,而終無所獲。

〔〔

〔二

二二

二〕

〕〕

因悟苦行之非計,翻

翻翻

翻然

然然

然改圖

改圖改圖

改圖,

,,

,欲

欲欲

欲於定中

於定中於定中

於定中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以得之

以得之以得之

以得之。

。。

。先趨尼連禪河,解衣入浴;受牧女善生乳糜之

供,色力乃漸復。憍陳如等五人見之,謂為退失,心生誹謗,捨之而去波羅奈。釋尊乃獨行,於

於於

於伽耶

伽耶伽耶

伽耶

Page 11: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11

所以,其他宗教雖也能去除部分煩惱(甚至大部分煩惱),內心也可獲得一種極高超、

極微妙,自由自在的相似解脫境界,但因缺少如理的真實慧但因缺少如理的真實慧但因缺少如理的真實慧但因缺少如理的真實慧,,,,不能從根解決問題不能從根解決問題不能從根解決問題不能從根解決問題。。。。一旦一旦一旦一旦

定力消退定力消退定力消退定力消退,,,,無邊雜染煩惱無邊雜染煩惱無邊雜染煩惱無邊雜染煩惱,,,,又都滋長起來又都滋長起來又都滋長起來又都滋長起來,,,,恰如俗語中說恰如俗語中說恰如俗語中說恰如俗語中說:「:「:「:「野火燒不盡野火燒不盡野火燒不盡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春風吹又生春風吹又生春風吹又生」。」。」。」。

B. 佛教之為佛教

佛教之為佛教佛教之為佛教

佛教之為佛教,

,,

,即

即即

即因

因因

因超

超超

超一般宗教

一般宗教一般宗教

一般宗教禪

禪禪

禪境

境境

境而

而而

而重智證

重智證重智證

重智證

※※

※如

如如

如忽視

忽視忽視

忽視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

,,

,即無以表

即無以表即無以表

即無以表現

現現

現佛教

佛教佛教

佛教最高

最高最高

最高無上的不共點

無上的不共點無上的不共點

無上的不共點

佛教之所以成為佛教佛教之所以成為佛教佛教之所以成為佛教佛教之所以成為佛教,,,,即因具有超越一般宗教的禪境即因具有超越一般宗教的禪境即因具有超越一般宗教的禪境即因具有超越一般宗教的禪境,,,,而著重於智慧的體驗生活而著重於智慧的體驗生活而著重於智慧的體驗生活而著重於智慧的體驗生活。。。。

我們修學佛法,若不能把握這一核心若不能把握這一核心若不能把握這一核心若不能把握這一核心,,,,或偏重信仰或偏重信仰或偏重信仰或偏重信仰,,,,或偏重悲願或偏重悲願或偏重悲願或偏重悲願,,,,或專重禪定或專重禪定或專重禪定或專重禪定,,,,便將失便將失便將失便將失

去佛教的特質去佛教的特質去佛教的特質去佛教的特質。。。。雖然這些都是佛教所應有的雖然這些都是佛教所應有的雖然這些都是佛教所應有的雖然這些都是佛教所應有的,,,,但如忽視智慧但如忽視智慧但如忽視智慧但如忽視智慧,,,,即無以表現佛教最高無上即無以表現佛教最高無上即無以表現佛教最高無上即無以表現佛教最高無上

的不共點的不共點的不共點的不共點。。。。

((

(二

二二

二)

))

唯慧學能達佛教之

唯慧學能達佛教之唯慧學能達佛教之

唯慧學能達佛教之「

「「

「奧處

奧處奧處

奧處」

」」

1. 能能能

能「

「「

「超勝世間

超勝世間超勝世間

超勝世間(

((

(出世

出世出世

出世)

))

)」

」」

」的法門

的法門的法門

的法門,

,,

,主

主主

主要是智慧

要是智慧要是智慧

要是智慧

唯慧學能達佛教之奧處唯慧學能達佛教之奧處唯慧學能達佛教之奧處唯慧學能達佛教之奧處 佛法的完整內容,雖然有深有淺,或大或小,包含極廣,

但能超勝世間一切宗教學術的法門能超勝世間一切宗教學術的法門能超勝世間一切宗教學術的法門能超勝世間一切宗教學術的法門((((出世法出世法出世法出世法),),),),主要是智慧主要是智慧主要是智慧主要是智慧。。。。

((

(1)

))

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法

法法

法:

::

:三

三三

三增

增增

增上學不可缺一

上學不可缺一上學不可缺一

上學不可缺一,

,,

,而

而而

而真

真真

真入解脫

入解脫入解脫

入解脫境的是智慧

境的是智慧境的是智慧

境的是智慧

約聲聞法說,有三增上學三增上學三增上學三增上學,,,,或加解脫而說四法或加解脫而說四法或加解脫而說四法或加解脫而說四法,,,,即概括了整個聲聞法門的綱要即概括了整個聲聞法門的綱要即概括了整個聲聞法門的綱要即概括了整個聲聞法門的綱要。。。。

依戒而能夠修得正定,依定才能夠修慧,發慧而後能得解脫。這三增上學的層次這三增上學的層次這三增上學的層次這三增上學的層次,,,,如階如階如階如階

梯的級級相依梯的級級相依梯的級級相依梯的級級相依,,,,不可缺一不可缺一不可缺一不可缺一。。。。然究其極然究其極然究其極然究其極,,,,真正導致眾生入解脫境的真正導致眾生入解脫境的真正導致眾生入解脫境的真正導致眾生入解脫境的,,,,是智慧是智慧是智慧是智慧。。。。

((

(2)

))

大乘法

大乘法大乘法

大乘法:

::

:六度

六度六度

六度為總綱

為總綱為總綱

為總綱,

,,

,而

而而

而般若才能成就大乘果證

般若才能成就大乘果證般若才能成就大乘果證

般若才能成就大乘果證

又如大乘法門,以六波羅蜜多為總綱以六波羅蜜多為總綱以六波羅蜜多為總綱以六波羅蜜多為總綱────────依布施依布施依布施依布施、、、、持戒持戒持戒持戒、、、、忍辱忍辱忍辱忍辱、、、、精進廣集一切福德資糧精進廣集一切福德資糧精進廣集一切福德資糧精進廣集一切福德資糧;;;;

依禪定而修得般若波羅蜜多依禪定而修得般若波羅蜜多依禪定而修得般若波羅蜜多依禪定而修得般若波羅蜜多,,,,才才才才能成能成能成能成就大乘果就大乘果就大乘果就大乘果證證證證,,,,斷斷斷斷盡所有生死煩惱盡所有生死煩惱盡所有生死煩惱盡所有生死煩惱。。。。

故大乘聖典中,處處讚說:於無量劫中,遍修無邊法門,而不如一頃刻間,於般若波羅

蜜多經典四句偈等,如實思惟受持奉行。6

山山

山之

之之

之畢波羅樹下

畢波羅樹下畢波羅樹下

畢波羅樹下,

,,

,敷吉祥草

敷吉祥草敷吉祥草

敷吉祥草,

,,

,跏趺

跏趺跏趺

跏趺而

而而

而坐

坐坐

坐,

,,

,以

以以

以「

「「

「不成正

不成正不成正

不成正覺

覺覺

覺,

,,

,不起此

不起此不起此

不起此座

座座

座」

」」

」為

為為

為誓

誓誓

誓。

。。

。時出家來已六年矣(或云

十二年)。

6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56 ~ p.58:

辛二 校德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

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

若若

若復

復復

復有人於此經中

有人於此經中有人於此經中

有人於此經中,

,,

,受持

受持受持

受持乃至

乃至乃至

乃至四句

四句四句

四句偈

偈偈

偈等

等等

等,

,,

為他人說

為他人說為他人說

為他人說,

,,

,其

其其

其福勝彼

福勝彼福勝彼

福勝彼。

。。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

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校量功德,在《般若經》中是隨處可見的。信解般若,必然能得大功德。這在悟解空性的聖賢,

本是用不著廣說的;但為攝引初學,而怕他們誤解空義而撥無因果,所以特為層層的校量。…〔中略〕…

…〔中略〕…

佛又對須菩提說,你所說固然不錯,但不要以為那人的福德就算大了!告訴你:假使另有人對於

本經,不要說受持全部所得的功德,就是受持一四句偈,或為他人說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也是超

過那人的布施功德,千倍萬倍而不可計算的。受是領受,持是憶念明記不忘。

四句偈,有人說是我等四相,有人說是末了一頌。其

其其

其實

實實

實,

,,

,這是

這是這是

這是形

形形

形容

容容

容極少

極少極少

極少的意

的意的意

的意思

思思

思。

。。

。偈,有名為首盧迦偈

的,是印度人對於經典文字的計算法。不問是長行,是偈頌,數滿三十二字,名為一首盧迦偈。如般

Page 12: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12

((

(3)

))

結結

結:

::

:一切出世法門

一切出世法門一切出世法門

一切出世法門,

,,

,以慧學為宗

以慧學為宗以慧學為宗

以慧學為宗極

極極

由由由由此可此可此可此可見見見見,,,,無無無無論大乘論大乘論大乘論大乘法法法法,,,,聲聞法聲聞法聲聞法聲聞法,,,,如如如如欲欲欲欲了生死了生死了生死了生死,,,,斷斷斷斷煩惱煩惱煩惱煩惱,,,,證真理證真理證真理證真理,,,,必必必必須須須須依依依依藉藉藉藉智慧力而完智慧力而完智慧力而完智慧力而完

成成成成。。。。但這但這但這但這並並並並不是說不是說不是說不是說,,,,除除除除了智慧了智慧了智慧了智慧,,,,別別別別的的的的就什麼就什麼就什麼就什麼都不要都不要都不要都不要;;;;而是說而是說而是說而是說,,,,在在在在斷惑斷惑斷惑斷惑證真的證真的證真的證真的過程過程過程過程中中中中,,,,慧慧慧慧

學是一種不可或缺學是一種不可或缺學是一種不可或缺學是一種不可或缺,,,,而而而而且且且且最極重要最極重要最極重要最極重要、、、、貫徹貫徹貫徹貫徹始終始終始終始終底底底底行門行門行門行門。。。。有了有了有了有了它它它它,,,,才才才才能達能達能達能達到到到到佛法的深奧處佛法的深奧處佛法的深奧處佛法的深奧處。。。。

一切出世法門一切出世法門一切出世法門一切出世法門,,,,對對對對這慧學為宗極的這慧學為宗極的這慧學為宗極的這慧學為宗極的基本基本基本基本法則法則法則法則,,,,是是是是絕絕絕絕無無無無例例例例外的外的外的外的。。。。

2. 特明

特明特明

特明「

「「

「定

定定

定與

與與

與慧

慧慧

慧(

((

(止

止止

止與

與與

與觀

觀觀

觀)

))

)」

」」

((

(1)

))

慧學

慧學慧學

慧學建

建建

建立在定學

立在定學立在定學

立在定學基礎

基礎基礎

基礎上

上上

上,

,,

,而慧

而慧而慧

而慧非

非非

非定

定定

在這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

〔〔

〔1〕〔〕〔〕〔〕〔A〕〕〕〕在小乘法中,定增上學以外定增上學以外定增上學以外定增上學以外,,,,別別別別有慧增上學有慧增上學有慧增上學有慧增上學。。。。〔

〔〔

〔B〕〕〕〕

在大乘乘乘乘法法法法中,於禪波羅蜜多之於禪波羅蜜多之於禪波羅蜜多之於禪波羅蜜多之後後後後,,,,別別別別說般若波羅蜜多說般若波羅蜜多說般若波羅蜜多說般若波羅蜜多。。。。〔

〔〔

〔2〕〕〕〕從初學者說,修修修修習止習止習止習止門門門門,,,,還還還還有有有有

修修修修習觀習觀習觀習觀門門門門。。。。

慧學總是慧學總是慧學總是慧學總是建立建立建立建立在定學的在定學的在定學的在定學的基礎基礎基礎基礎上上上上,,,,而慧學而慧學而慧學而慧學並並並並不是禪定不是禪定不是禪定不是禪定。。。。所以我們〔

〔〔

〔1〕〕〕〕對於慧學的認識與修

集,應應應應該該該該深切注深切注深切注深切注意意意意,,,,〔

〔〔

〔2〕〕〕〕而對修定、修禪、修止等方便,亦亦亦亦不不不不容容容容忽視忽視忽視忽視。。。。

((

(2)

))

「「

「依定發慧

依定發慧依定發慧

依定發慧」

」」

」的真義

的真義的真義

的真義

有人以為:「依定發慧」,若定修習成就,智慧即自然顯發出來。這完這完這完這完全誤全誤全誤全誤解了佛教的行解了佛教的行解了佛教的行解了佛教的行

證證證證意義意義意義意義。。。。

如說依戒得定,難道受持戒行就會得定嗎?當然不會,禪定是要修禪定是要修禪定是要修禪定是要修習習習習而成而成而成而成就就就就的的的的。。。。

同樣的,根據佛法的本義,修得禪定修得禪定修得禪定修得禪定,,,,並並並並不不不不就就就就能發慧能發慧能發慧能發慧,,,,而是依這修成的定力為而是依這修成的定力為而是依這修成的定力為而是依這修成的定力為基礎基礎基礎基礎,,,,於於於於

定心修定心修定心修定心修習觀習觀習觀習觀慧慧慧慧,,,,才才才才能能能能引引引引發不共世間的如實智慧發不共世間的如實智慧發不共世間的如實智慧發不共世間的如實智慧。。。。在這在這在這在這意義意義意義意義上上上上,,,,說依定發慧說依定發慧說依定發慧說依定發慧,,,,決不是說禪決不是說禪決不是說禪決不是說禪

定一定一定一定一經經經經修成修成修成修成,,,,就就就就可發慧的可發慧的可發慧的可發慧的。。。。不然的話,多少外道也都能夠獲得或深或淺的定境,他們為

什麼不能如佛教聖者一樣能夠發智慧,斷煩惱,了生死呢?

3. 結結結

結:

::

:應廣修一切法門

應廣修一切法門應廣修一切法門

應廣修一切法門,

,,

,而唯慧學

而唯慧學而唯慧學

而唯慧學直

直直

直達佛教

達佛教達佛教

達佛教奧處

奧處奧處

奧處

因此,我們應該了解,〔

〔〔

〔1〕〕〕〕約約約約修學佛法的修學佛法的修學佛法的修學佛法的通義通義通義通義,,,,固固固固應廣修一切法門應廣修一切法門應廣修一切法門應廣修一切法門,,,,〔

〔〔

〔2〕〕〕〕而在這一切法門中而在這一切法門中而在這一切法門中而在這一切法門中,,,,

唯有慧學唯有慧學唯有慧學唯有慧學,,,,直接通直接通直接通直接通達佛教達佛教達佛教達佛教底底底底深奧之處深奧之處深奧之處深奧之處。。。。

((

(三

三三

三)

))

唯依慧學能成

唯依慧學能成唯依慧學能成

唯依慧學能成「

「「

「聖者

聖者聖者

聖者」

」」

1. 凡聖

凡聖凡聖

凡聖之別

之別之別

之別,

,,

,即在

即在即在

即在覺

覺覺

覺與不

與不與不

與不覺

覺覺

唯依慧學能成唯依慧學能成唯依慧學能成唯依慧學能成聖聖聖聖者者者者 修學佛法,雖有種種方便法門,而能能能能否轉凡否轉凡否轉凡否轉凡入入入入聖聖聖聖,,,,其其其其關鍵關鍵關鍵關鍵即即即即全全全全

視乎有無真實智慧視乎有無真實智慧視乎有無真實智慧視乎有無真實智慧,,,,智慧可說智慧可說智慧可說智慧可說就就就就是是是是聖聖聖聖者者者者們們們們的特德的特德的特德的特德。。。。

如通常所說,有六凡四聖的十法界,這凡與聖凡與聖凡與聖凡與聖的的的的分分分分野野野野,,,,即在即在即在即在覺與覺與覺與覺與不不不不覺覺覺覺((((迷迷迷迷)。)。)。)。覺覺覺覺,,,,所以所以所以所以

成成成成聖聖聖聖;;;;不不不不覺覺覺覺所以在所以在所以在所以在凡凡凡凡。。。。

2. 四聖

四聖四聖

四聖皆

皆皆

皆不

不不

不離覺

離覺離覺

離覺慧

慧慧

慧(

((

(唯

唯唯

唯大

大大

大覺小覺

覺小覺覺小覺

覺小覺之

之之

之別

別別

別)

))

〔〔

〔一

一一

一〕

〕〕

譬如佛陀一名,義譯就是覺者,即能覺覺覺覺悟悟悟悟宇宙人宇宙人宇宙人宇宙人生的真理生的真理生的真理生的真理,,,,覺覺覺覺了了了了萬萬萬萬有有有有諸諸諸諸法的法的法的法的事事事事相相相相。。。。

佛因具有這種能覺能照的圓滿智慧,所以名為覺者。同時又被稱為世間解、正遍知;佛

若初會的十萬頌,金剛般若三百頌,都是指首盧迦偈而言。受持

受持受持

受持四句

四句四句

四句偈

偈偈

偈,

,,

,意

意意

意思

思思

思是

是是

是極少

極少極少

極少的

的的

的;

;;

;而所得的福

而所得的福而所得的福

而所得的福

德德

德極

極極

極多

多多

多,

,,

,即顯示了

即顯示了即顯示了

即顯示了本

本本

本經的

經的經的

經的殊

殊殊

殊勝

勝勝

勝。

。。

Page 13: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13

所證得的究竟果德,也稱作無上正等覺。佛佛佛佛,,,,無無無無論論論論從從從從名號名號名號名號或或或或果果果果德德德德((((名號名號名號名號實依實依實依實依果果果果德而德而德而德而立立立立))))

去看去看去看去看,,,,都以都以都以都以覺覺覺覺慧為其中心慧為其中心慧為其中心慧為其中心。。。。

〔〔

〔二

二二

二〕

〕〕

不但佛是這樣,即菩薩二乘菩薩二乘菩薩二乘菩薩二乘,,,,也不也不也不也不離覺離覺離覺離覺慧慧慧慧。。。。〔

〔〔

〔1〕〕〕〕菩薩,具稱菩提薩埵,義譯覺有情,

可解說為覺悟的有情。如龍樹說:「有智慧分,名為菩薩」。〔

〔〔

〔2〕〕〕〕小乘中的〔

〔〔

〔A〕〕〕〕辟支佛,譯

為獨覺或緣覺。〔

〔〔

〔B〕〕〕〕聲聞一名,也是聞佛聲教而覺悟的意義。

佛佛佛佛、、、、菩薩菩薩菩薩菩薩、、、、獨覺獨覺獨覺獨覺、、、、聲聞四聲聞四聲聞四聲聞四聖聖聖聖,,,,皆皆皆皆依智慧以成依智慧以成依智慧以成依智慧以成聖聖聖聖,,,,所以都不所以都不所以都不所以都不離覺義離覺義離覺義離覺義────────祇是祇是祇是祇是大覺小覺大覺小覺大覺小覺大覺小覺之之之之差差差差

別別別別而而而而已已已已。。。。

((

(四

四四

四)

))

綜結

綜結綜結

綜結

1. 修證歷程

修證歷程修證歷程

修證歷程,

,,

,智慧貫

智慧貫智慧貫

智慧貫徹

徹徹

徹始

始始

始終

終終

終;

;;

;自證與化他

自證與化他自證與化他

自證與化他,

,,

,都

都都

都以智慧為先

以智慧為先以智慧為先

以智慧為先導

導導

作為佛教特色的覺慧,當然不是抽象的知識,或是枯燥冷酷的理智,而是在悲智在悲智在悲智在悲智理

性的的的的統統統統一中一中一中一中,,,,所所所所引引引引發出來的如實真慧發出來的如實真慧發出來的如實真慧發出來的如實真慧。。。。

它它它它在修證的在修證的在修證的在修證的歷程歷程歷程歷程上上上上,,,,是是是是貫徹貫徹貫徹貫徹始終的始終的始終的始終的。。。。不管不管不管不管自自自自證證證證與化與化與化與化他他他他,,,,都要以智慧為都要以智慧為都要以智慧為都要以智慧為先先先先導導導導;;;;尤尤尤尤其是修學其是修學其是修學其是修學

大乘大乘大乘大乘的的的的菩薩菩薩菩薩菩薩行者行者行者行者,,,,為了為了為了為了化化化化度眾生度眾生度眾生度眾生,,,,更更更更需需需需要無邊的方便要無邊的方便要無邊的方便要無邊的方便善巧善巧善巧善巧。。。。7

2. 智慧為一切功德之

智慧為一切功德之智慧為一切功德之

智慧為一切功德之本

本本

本,

,,

,一切功德

一切功德一切功德

一切功德以

以以

以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為

為為

為導

導導

導而圓滿究竟

而圓滿究竟而圓滿究竟

而圓滿究竟

※※

※在一切法門中

在一切法門中在一切法門中

在一切法門中,

,,

,對這聖者之

對這聖者之對這聖者之

對這聖者之基

基基

基的慧學

的慧學的慧學

的慧學,

,,

,應

應應

應格

格格

格外的尊重與

外的尊重與外的尊重與

外的尊重與努力

努力努力

努力

因此經中特別推崇智慧,說它它它它在一切功德中在一切功德中在一切功德中在一切功德中,,,,如如如如群山群山群山群山中的中的中的中的須彌山須彌山須彌山須彌山,,,,如如如如諸小王諸小王諸小王諸小王中的中的中的中的轉輪聖轉輪聖轉輪聖轉輪聖

王王王王,,,,是是是是超越一切功德超越一切功德超越一切功德超越一切功德,,,,而為一切功德的核心而為一切功德的核心而為一切功德的核心而為一切功德的核心。。。。〔

〔〔

〔1〕〕〕〕大乘經說:「「「「依般若波羅蜜多依般若波羅蜜多依般若波羅蜜多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故故故,,,,攝導攝導攝導攝導

無無無無量量量量無無無無數數數數無邊不可無邊不可無邊不可無邊不可思議思議思議思議功德功德功德功德,,,,趣趣趣趣向向向向臨臨臨臨入一切智入一切智入一切智入一切智海海海海」」」」。。。。〔

〔〔

〔2〕〕〕〕聲聞乘教也說:「「「「明明明明((((慧慧慧慧))))為一切為一切為一切為一切

善善善善法之根法之根法之根法之根本本本本」」」」。。。。

智慧為一切功德之智慧為一切功德之智慧為一切功德之智慧為一切功德之本本本本,,,,修證要依智慧而得圓滿究修證要依智慧而得圓滿究修證要依智慧而得圓滿究修證要依智慧而得圓滿究竟竟竟竟,,,,這是佛法所一致宣說的。在一切法在一切法在一切法在一切法

門中門中門中門中,,,,對對對對這這這這聖聖聖聖者之者之者之者之基基基基的慧學的慧學的慧學的慧學,,,,應應應應格格格格外的外的外的外的尊尊尊尊重重重重與努與努與努與努力力力力!!!!

二二二二 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

((

(一

一一

一)

))

慧之

慧之慧之

慧之名

名名

名義

義義

1. 慧的

慧的慧的

慧的異名

異名異名

異名(

((

(雖

雖雖

雖體性無別

體性無別體性無別

體性無別、

、、

、內容

內容內容

內容無

無無

無大別

大別大別

大別,

,,

,但

但但

但名異

名異名異

名異即

即即

即有

有有

有其異

其異其異

其異義

義義

義)

))

慧之慧之慧之慧之名義名義名義名義 慧,在大小乘經論裡,曾安立了種種不同底名稱,最一般而常見的,是

般若(慧)。還有觀、忍、見、智、方便、光、明、覺等。三十七道品中的正見、正思

惟、擇法等也是。

大體說來,都是慧的異名,它們所所所所指指指指的的的的內容內容內容內容,,,,雖雖雖雖沒沒沒沒有有有有什麼大差別什麼大差別什麼大差別什麼大差別,,,,但在佛法的說但在佛法的說但在佛法的說但在佛法的說明明明明上上上上,,,,

這些這些這些這些名稱名稱名稱名稱的的的的安立安立安立安立,,,,也有著也有著也有著也有著各自各自各自各自不不不不同底同底同底同底特殊含特殊含特殊含特殊含義義義義。。。。

7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7 ~ p.8:

般若、方便之同異:般若是智慧

般若是智慧般若是智慧

般若是智慧,

,,

,方便也是智慧

方便也是智慧方便也是智慧

方便也是智慧。

。。

。《智論》比喻說:般若如

般若如般若如

般若如金

金金

金,

,,

,方便如

方便如方便如

方便如熟煉

熟煉熟煉

熟煉了的

了的了的

了的金

金金

金,

,,

可作

可作可作

可作種種飾物

種種飾物種種飾物

種種飾物。

。。

。菩薩初以般若慧觀一切法空,如通達諸法空性,即能引發無方的巧用,名為方便。經

上說:『

『『

『以無所得為方便

以無所得為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

以無所得為方便』

』』

』。

。。

。假使離

假使離假使離

假使離了性空慧

了性空慧了性空慧

了性空慧,

,,

,方便也就不成

方便也就不成方便也就不成

方便也就不成其

其其

其為方便了

為方便了為方便了

為方便了!

!!

所以,般若與方便

般若與方便般若與方便

般若與方便,

,,

,不一不

不一不不一不

不一不異

異異

異:

::

〔〔

〔1〕〕〕〕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側

側側

側重於法空的體證

重於法空的體證重於法空的體證

重於法空的體證;

;;

〔〔

〔2〕〕〕〕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側

側側

側重於

重於重於

重於救濟

救濟救濟

救濟眾生的大行

眾生的大行眾生的大行

眾生的大行,

,,

,即以便

即以便即以便

即以便宜

宜宜

的方法

的方法的方法

的方法利濟

利濟利濟

利濟眾生

眾生眾生

眾生。

。。

。《智論》這樣說:『

『『

〔〔

〔1〕〕〕〕般若將

般若將般若將

般若將入畢

入畢入畢

入畢竟空

竟空竟空

竟空,

,,

,絕

絕絕

絕諸

諸諸

諸戲

戲戲

戲論

論論

論;

;;

〔〔

〔2〕〕〕〕方便將出

方便將出方便將出

方便將出畢

畢畢

畢竟空

竟空竟空

竟空,

,,

,嚴

嚴嚴

嚴土熟

土熟土熟

土熟生

生生

生』

』』

』。

。。

Page 14: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14

2. 特特特

特詳

詳詳

詳「

「「

「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

((

(慧

慧慧

慧)、

)、)、

)、闍

闍闍

闍那

那那

那(

((

(智

智智

智)、

)、)、

)、毘缽舍

毘缽舍毘缽舍

毘缽舍那

那那

那(

((

(觀

觀觀

觀)

))

)」

」」

諸異名中,般若般若般若般若((((慧慧慧慧)、)、)、)、闍那闍那闍那闍那((((智智智智)、)、)、)、毘缽舍那毘缽舍那毘缽舍那毘缽舍那((((觀觀觀觀))))三者三者三者三者,,,,8顯得特別重要。它們

在共在共在共在共通通通通中所有的不中所有的不中所有的不中所有的不同意義同意義同意義同意義,,,,也有更顯著的也有更顯著的也有更顯著的也有更顯著的分別分別分別分別;;;;當當當當然然然然,,,,其真正體其真正體其真正體其真正體性性性性仍然是仍然是仍然是仍然是沒沒沒沒有有有有差差差差異的異的異的異的。。。。9

((

(1)

))

慧與智

慧與智慧與智

慧與智(

((

(因

因因

因慧

慧慧

慧與

與與

與果慧

果慧果慧

果慧)

))

〔〔

〔1〕〕〕〕般若一名,比較其他異名,可說最為最為最為最為尊貴尊貴尊貴尊貴,,,,含含含含義義義義也最深廣也最深廣也最深廣也最深廣。。。。它底安立它底安立它底安立它底安立,,,,著重在因行著重在因行著重在因行著重在因行

的修學的修學的修學的修學;;;;〔

〔〔

〔2〕〕〕〕到到到到達究達究達究達究竟竟竟竟圓滿的圓滿的圓滿的圓滿的果果果果證證證證,,,,般若即般若即般若即般若即轉名薩婆轉名薩婆轉名薩婆轉名薩婆若若若若((((一切智一切智一切智一切智),),),),或或或或菩提菩提菩提菩提((((覺覺覺覺),),),),所以羅

什說:「「「「薩婆薩婆薩婆薩婆若若若若名老名老名老名老般若般若般若般若」。」。」。」。

〔〔

〔1〕〕〕〕般若所代表的般若所代表的般若所代表的般若所代表的,,,,是學行中的因慧是學行中的因慧是學行中的因慧是學行中的因慧,,,,〔

〔〔

〔2〕〕〕〕而智而智而智而智與菩提與菩提與菩提與菩提等等等等,,,,則是依般若而證悟的則是依般若而證悟的則是依般若而證悟的則是依般若而證悟的果果果果慧慧慧慧。。。。

((

(2)

))

慧慧

慧與

與與

與觀

觀觀

再說慧、觀二名義:

8【慧】梵 prajñā,巴 paññā

◎附一︰水野弘元〈慧學〉(摘錄自《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第七章)…〔中略〕…而形容智慧的用

語也有下列多種︰prajñā,paññā慧慧慧

慧、

、、

、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

、、

、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

、、

、波

波波

波若

若若

若,

,,

,jñāna, ñāṇa智智智

智、

、、

、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

、、

、闍

闍闍

闍那

那那

那…〔中略〕…

〔慧與智〕 以上詞語中,一般使用最多的是 prajñā(paññā)與 jñāna(ñāṇa),此二者都譯為智

慧。但玄奘

玄奘玄奘

玄奘的

的的

的新譯

新譯新譯

新譯將

將將

將 prajñā譯譯譯

譯為慧

為慧為慧

為慧,

,,

,jñāna譯譯譯

譯為智

為智為智

為智。

。。

。三學中的慧

三學中的慧三學中的慧

三學中的慧、

、、

、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中的般若

中的般若中的般若

中的般若波羅蜜

波羅蜜波羅蜜

波羅蜜都是慧

都是慧都是慧

都是慧。

。。

「「

「慧

慧慧

慧」(

」(」(

」(prajṇ,panṇ)))

)是

是是

是最

最最

最廣義的智慧

廣義的智慧廣義的智慧

廣義的智慧。

。。

。根據阿毗達磨,「慧」含有善、惡、無記等一切知的作用,

甚至包含有漏凡夫的劣慧到無漏的最高慧。般若,一般說是般若的智慧,被認為是最高的智慧。實則

「般若」只是普通的智慧,但若加上「波羅蜜」(pāramitā)一詞,則成為具有「最高、完全智慧」之

意的般若波羅蜜。

「「

「智

智智

智」(

」(」(

」(jñāna, ñāṇa)))

)主

主主

主要

要要

要被用

被用被用

被用來

來來

來形

形形

形容開

容開容開

容開悟

悟悟

悟的智慧

的智慧的智慧

的智慧。

。。

。盡智、無生智、正智等皆為阿羅漢的智慧;智

波羅蜜是十地最高菩薩的智慧;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與加上法界體性

智的五智,均為菩薩悟的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智)三智,分別為二乘(聲聞、

緣覺)、菩薩、佛的智慧。均屬悟的智慧。

可是

可是可是

可是,「

,「,「

,「智

智智

智」

」」

」有

有有

有時

時時

時也

也也

也被用做

被用做被用做

被用做與

與與

與「

「「

「慧

慧慧

慧」

」」

」同義

同義同義

同義,

,,

,也有將有

也有將有也有將有

也有將有漏

漏漏

漏的

的的

的「

「「

「慧

慧慧

慧」

」」

」稱

稱稱

稱「

「「

「智

智智

智」

」」

」者

者者

者。

。。

。例如,《俱舍論》提

到的十智,其中只有世俗智為有漏慧,其他的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他心智、盡智、

無生智等,全是無漏慧。又十智加上如實智即成為唯識法相宗的十一智。在這十一智中,如實智是有

漏凡夫的最高智慧,不是無漏慧。順便一提,所謂有漏慧,即世俗智。有生得慧、聞慧、思慧、修慧

等四慧。

…〔中略〕…

「觀」(vipaśyanā)是止觀的觀,意為智慧;隨觀(anupaśyanā)是指四念處觀中觀察的慧。遍知

(parijñā)是正確的知道四諦中苦的智慧;證智(abhijñā)是證悟的智慧,也意指六神通。

…〔中略〕…

「觀」(mīmaṁsā)在四神足中作「慧」解;觀(pariksā)在〈觀因緣品〉等,《中論》的品名中,

為「智慧觀察」之意。…〔下略〕…(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9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7:

空空空

空、

、、

、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

、、

、菩提之

菩提之菩提之

菩提之轉

轉轉

轉化

化化

化:

::

:《智論》說:『

『『

『般若是一法

般若是一法般若是一法

般若是一法,

,,

,隨機

隨機隨機

隨機而

而而

而異

異異

異稱

稱稱

稱』

』』

』。

。。

〔〔

〔1〕〕〕〕如大乘行者從初抉擇觀察我

法無性入門,所以名為空觀或空慧。不過,這時的空慧還沒有成就;如真能徹悟諸法空相,就轉名般

若;所以《智論》說:『

『『

『未

未未

未成就

成就成就

成就名

名名

名空

空空

空,

,,

,已成就

已成就已成就

已成就名

名名

名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

』』

』。

。。

〔〔

〔2〕〕〕〕般若到了究竟圓滿,即名為無上菩提。所以

說:『

『『

『因名

因名因名

因名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

,,

,果

果果

果名

名名

名薩

薩薩

薩婆

婆婆

婆若

若若

若』

』』

』──

────

──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種

種種

種智

智智

智。

。。

。羅什說:薩

薩薩

薩婆

婆婆

婆若即是

若即是若即是

若即是老

老老

老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

。。

約約

約始

始始

始終淺

終淺終淺

終淺深說

深說深說

深說,

,,

,有此三

有此三有此三

有此三名

名名

名,

,,

,實

實實

實際

際際

際即是一般若

即是一般若即是一般若

即是一般若。

。。

。如幼年名孩童,讀書即名學生,長大務農作工又名為農

夫或工人。因此說:『般若是一法,隨機而異稱』。

Page 15: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15

A. 初學

初學初學

初學名觀

名觀名觀

名觀,

,,

,觀

觀觀

觀行成就

行成就行成就

行成就名

名名

名慧

慧慧

慧以慧以慧以慧以「「「「簡擇簡擇簡擇簡擇為為為為性性性性」;」;」;」;約作用立名約作用立名約作用立名約作用立名,,,,這這這這簡擇簡擇簡擇簡擇為為為為性性性性的慧體的慧體的慧體的慧體,,,,在初學即在初學即在初學即在初學即名名名名為為為為觀觀觀觀。。。。〔

〔〔

〔1〕〕〕〕學者初時所

修的慧,每用觀的名稱代表,〔

〔〔

〔2〕〕〕〕及至觀行成就,始名為慧。

B. 慧

慧慧

慧與

與與

與觀

觀觀

觀,

,,

,體義

體義體義

體義本

本本

本一

一一

一、

、、

、通前通

通前通通前通

通前通後

後後

後,

,,

,皆

皆皆

皆於所

於所於所

於所緣

緣緣

緣境

境境

境「

「「

「簡擇

簡擇簡擇

簡擇」

」」

其實慧其實慧其實慧其實慧、、、、觀二名觀二名觀二名觀二名,,,,體體體體義本義本義本義本一一一一,,,,通前通後通前通後通前通後通前通後,,,,祇是祇是祇是祇是約約約約修行的修行的修行的修行的久暫與久暫與久暫與久暫與深深深深淺淺淺淺,,,,而而而而作作作作此偏勝之此偏勝之此偏勝之此偏勝之分分分分。。。。

我們如要了解慧的如要了解慧的如要了解慧的如要了解慧的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就就就就不可忽不可忽不可忽不可忽略觀略觀略觀略觀的的的的意義意義意義意義。。。。

〔〔

〔1〕〕〕〕關於觀觀觀觀的的的的名義名義名義名義,,,,佛為彌勒菩薩說:「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

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觀)」。10分別分別分別分別、、、、尋伺尋伺尋伺尋伺、、、、觀察觀察觀察觀察、、、、抉擇抉擇抉擇抉擇等等等等,,,,

為為為為觀觀觀觀的功的功的功的功用用用用;;;;〔

〔〔

〔2〕〕〕〕而這一切而這一切而這一切而這一切,,,,也是也是也是也是通通通通於慧的於慧的於慧的於慧的。。。。慧也慧也慧也慧也就就就就是是是是「「「「於所於所於所於所緣緣緣緣境境境境簡擇簡擇簡擇簡擇為為為為性性性性」。」。」。」。11

C. 觀觀觀

觀慧

慧慧

慧不

不不

不僅

僅僅

僅「

「「

「明了知道

明了知道明了知道

明了知道」

」」

」,

,,

,更

更更

更要

要要

要「

「「

「分別

分別分別

分別簡擇

簡擇簡擇

簡擇」

」」

」,

,,

,以證

以證以證

以證「

「「

「無分別

無分別無分別

無分別空

空空

空智

智智

智」

」」

修修修修習觀習觀習觀習觀慧慧慧慧,,,,對對對對於所於所於所於所觀觀觀觀境界境界境界境界,,,,不不不不僅求僅求僅求僅求其其其其明明明明了了了了知道知道知道知道,,,,而而而而且且且且更要能更要能更要能更要能夠引夠引夠引夠引發發發發推推推推究究究究、、、、抉擇抉擇抉擇抉擇、、、、尋思尋思尋思尋思等等等等

功功功功用用用用。。。。〔

〔〔

〔1〕〕〕〕緣緣緣緣世俗世俗世俗世俗事事事事相是如此相是如此相是如此相是如此,,,,〔

〔〔

〔2〕〕〕〕即即即即緣緣緣緣勝勝勝勝義義義義境界境界境界境界,,,,亦復亦復亦復亦復要依要依要依要依尋伺抉擇尋伺抉擇尋伺抉擇尋伺抉擇等等等等,,,,去去去去引引引引發體發體發體發體會會會會得得得得諸諸諸諸

法法法法畢竟空性畢竟空性畢竟空性畢竟空性。。。。因為唯有這唯有這唯有這唯有這思察簡擇思察簡擇思察簡擇思察簡擇,,,,才才才才是是是是觀觀觀觀慧的特慧的特慧的特慧的特性性性性。。。。12

〔〔

〔1〕〕〕〕《般若經》中的十八空十八空十八空十八空,,,,即是即是即是即是尋求諸尋求諸尋求諸尋求諸法無法無法無法無自性自性自性自性的種種的種種的種種的種種觀觀觀觀門門門門。。。。〔

〔〔

〔2〕〕〕〕如觀門修習成就,名為

般若;所以說:「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

D. 若一

若一若一

若一下手

下手下手

下手就都不分別

就都不分別就都不分別

就都不分別,

,,

,那

那那

那就

就就

就永

永永

永不能完成慧學

不能完成慧學不能完成慧學

不能完成慧學,

,,

,而只是修

而只是修而只是修

而只是修止

止止

止或定

或定或定

或定境

境境

因此,修學佛法的,若一若一若一若一下手就下手就下手就下手就都不都不都不都不分別分別分別分別,,,,以為以為以為以為由由由由此得無此得無此得無此得無分別分別分別分別,,,,對對對對一切一切一切一切事事事事理不修理不修理不修理不修簡擇尋簡擇尋簡擇尋簡擇尋

思思思思,,,,那那那那他他他他就永遠就永遠就永遠就永遠不能完成慧學不能完成慧學不能完成慧學不能完成慧學,,,,而只是修而只是修而只是修而只是修止止止止或者定的境界或者定的境界或者定的境界或者定的境界。。。。

((

(二

二二

二)

))

慧之究

慧之究慧之究

慧之究極

極極

極體相

體相體相

體相

1. 初初初

初習

習習

習慧學

慧學慧學

慧學,

,,

,要依

要依要依

要依最

最最

最究竟圓滿的智慧為

究竟圓滿的智慧為究竟圓滿的智慧為

究竟圓滿的智慧為目標

目標目標

目標,

,,

,才能

才能才能

才能因

因因

因果

果果

果相稱

相稱相稱

相稱

10

《解深密經》卷 3〈分別瑜伽品 6〉(大正 16,698a11-13)。 11

《成唯識論》卷 5(大正 31,28c11-12):

云何為慧?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

12 下文〈五 慧之進修〉(《學佛三要》p.188)所說: 〔

〔〔

〔一

一一

一〕

〕〕

止止

止相

相相

相現前

現前現前

現前,

,,

,對於諸法境

對於諸法境對於諸法境

對於諸法境界

界界

界,

,,

,心地雖

心地雖心地雖

心地雖極

極極

極明了

明了明了

明了,

,,

,但

但但

但並

並並

並非

非非

非觀

觀觀

觀慧

慧慧

慧,

,,

,而是

而是而是

而是止

止止

止與定應有的心境

與定應有的心境與定應有的心境

與定應有的心境。

。。

※※

〔〔

〔二

二二

二〕

〕〕

止修成就,進一步

〔〔

〔1〕〕〕〕在世

在世在世

在世俗

俗俗

俗事相上

事相上事相上

事相上,

,,

,觀因果、觀緣起、乃至觀佛相好莊嚴;

〔〔

〔2〕〕〕〕或在勝義諦中

在勝義諦中在勝義諦中

在勝義諦中,

,,

,觀

法無我,本來寂滅。這不但心地

這不但心地這不但心地

這不但心地極其寂靜

極其寂靜極其寂靜

極其寂靜明了

明了明了

明了,

,,

,而

而而

而且

且且

且能

能能

能夠

夠夠

夠於明

於明於明

於明寂

寂寂

寂的心境中

的心境中的心境中

的心境中,

,,

,如實

如實如實

如實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

、、

、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

,,

,體會得

體會得體會得

體會得

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

。。

※※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319 ~ p.320:

眾生的心,明了時就散亂了;心一靜就昏昧了,睡著了。昏昧而不明了的,是無力的;明了而散

亂的心,如風中的燭光一樣,動搖不定,也是沒有大用的。所以修止成定的主要目標,是心力增強,

能作常人所不能作的大事。

這就要修習這個心,明顯而又

明顯而又明顯而又

明顯而又安住

安住安住

安住,

,,

,安住

安住安住

安住而又明顯

而又明顯而又明顯

而又明顯。

。。

。怎樣才會安住又明顯呢?這要以正

以正以正

以正念

念念

念為

為為

為主

主主

主,

,,

,正知

正知正知

正知

為助來修

為助來修為助來修

為助來修習

習習

習,

,,

,此心能

此心能此心能

此心能「

「「

「明

明明

明」

」」

」白的

白的白的

白的「

「「

「記

記記

記」

」」

」憶

憶憶

憶所

所所

所緣

緣緣

緣,「

,「,「

,「不

不不

不」

」」

」致

致致

致於

於於

於「

「「

「忘念

忘念忘念

忘念」;

」;」;

」;忘念是障於正念的,使心忘失所

緣的。

修習時,如心以正念力,能安住所緣,不向餘境流散,就讓他安住而相續下去。但

但但

但安住

安住安住

安住而要求明顯

而要求明顯而要求明顯

而要求明顯,

,,

就要以正知來

就要以正知來就要以正知來

就要以正知來時時關照

時時關照時時關照

時時關照,

,,

,確

確確

確知

知知

知住

住住

住在所

在所在所

在所緣

緣緣

緣境

境境

境。

。。

。如念佛的,不但要心

心心

心住

住住

住佛相,而且要明了

明了明了

明了佛相,佛相漸漸

的明顯

明顯明顯

明顯現前。這樣的「

「「

「安住

安住安住

安住而

而而

而」

」」

」又

又又

又「

「「

「明顯

明顯明顯

明顯」

」」

」──

────

──明與

明與明與

明與靜

靜靜

靜,為修止學程中的重要內容。切

切切

切勿

勿勿

勿以為

以為以為

以為專

專專

專心一

心一心一

心一

境就得了

境就得了境就得了

境就得了,

,,

,落入

落入落入

落入無記

無記無記

無記昏昧

昏昧昏昧

昏昧中

中中

中去

去去

去。

。。

Page 16: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16

慧之究極體相慧之究極體相慧之究極體相慧之究極體相 初初初初習習習習慧學慧學慧學慧學,,,,總是要依最究總是要依最究總是要依最究總是要依最究竟竟竟竟、、、、最圓滿的智慧為目最圓滿的智慧為目最圓滿的智慧為目最圓滿的智慧為目標標標標,,,,所以所以所以所以對對對對於慧的於慧的於慧的於慧的

真相如真相如真相如真相如何何何何,,,,必必必必先先先先有個概括的了解有個概括的了解有個概括的了解有個概括的了解,,,,否否否否則因則因則因則因果果果果不相不相不相不相稱稱稱稱,,,,即無法達即無法達即無法達即無法達到到到到理想的極理想的極理想的極理想的極果果果果。。。。現在所指

的智慧,是約菩薩菩薩菩薩菩薩的的的的分分分分證證證證到到到到佛的圓滿佛的圓滿佛的圓滿佛的圓滿覺覺覺覺而說的。

大乘佛法所宣示的慧學,龍樹曾加以簡別說:般若〔

〔〔

〔1〕〕〕〕不是外道的離生(離此生彼)智

慧,〔

〔〔

〔2〕〕〕〕也不是二乘的偏真智慧;雖然雖然雖然雖然約約約約廣廣廣廣泛泛泛泛的的的的意義意義意義意義說說說說,,,,偏真智偏真智偏真智偏真智與離與離與離與離生智生智生智生智,,,,也也也也還還還還有些相應有些相應有些相應有些相應

於慧的成於慧的成於慧的成於慧的成分分分分,,,,但終不能成為但終不能成為但終不能成為但終不能成為大乘大乘大乘大乘的究的究的究的究竟竟竟竟慧慧慧慧。。。。13

2. 慧之究

慧之究慧之究

慧之究極

極極

極體相

體相體相

體相

真實圓滿的真實圓滿的真實圓滿的真實圓滿的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智慧智慧智慧智慧,,,,其究極體相其究極體相其究極體相其究極體相,,,,可從四方面去可從四方面去可從四方面去可從四方面去認識認識認識認識::::

((

(1)

))

信智一如

信智一如信智一如

信智一如

一一一一、、、、信智一如信智一如信智一如信智一如::::談到智慧,並非與信心全不相關。按一般說,一個實在的修行者,

最初必以信心最初必以信心最初必以信心最初必以信心啟啟啟啟發智慧發智慧發智慧發智慧,,,,而而而而後後後後更以智慧更以智慧更以智慧更以智慧助助助助長信心長信心長信心長信心,,,,兩兩兩兩者相者相者相者相關關關關相成相成相成相成,,,,互互互互攝攝攝攝並並並並進進進進,,,,最最最最後後後後達達達達到到到到

信智一如信智一如信智一如信智一如,,,,即是真實智慧的成即是真實智慧的成即是真實智慧的成即是真實智慧的成就就就就。。。。14

13

(1)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6 ~ p.7:

凡凡

凡、

、、

、外

外外

外、

、、

、小

小小

小智之

智之智之

智之料簡

料簡料簡

料簡:

::

1.世間凡夫也

世間凡夫也世間凡夫也

世間凡夫也各

各各

各有智慧

有智慧有智慧

有智慧,

,,

,如文學的創作,藝術的優美,哲學與科學的昌明,以及政治、經濟等一切,都

是智慧的結晶;沒有智慧,就不會有這些建樹。但這是世間的,利害參半的。如飛機的發明,在交通

便利上,是有益人群的;但用他來作戰,就有害了。常人所有的

常人所有的常人所有的

常人所有的「

「「

「俗

俗俗

俗智

智智

智俗

俗俗

俗慧

慧慧

慧」,

」,」,

」,偏於事相的

偏於事相的偏於事相的

偏於事相的,

,,

,含有雜

含有雜含有雜

含有雜染

染染

的的

的,

,,

,不能說是般若

不能說是般若不能說是般若

不能說是般若。

。。

2.外道也有他們的智慧

外道也有他們的智慧外道也有他們的智慧

外道也有他們的智慧,

,,

,像印度的婆羅門,西歐的基督教等。他們的智慧

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智慧

他們的智慧,

,,

,以人間為

以人間為以人間為

以人間為醜惡

醜惡醜惡

醜惡的

的的

的,

,,

,痛苦

痛苦痛苦

痛苦的

的的

的,

,,

要求

要求要求

要求升

升升

升到一

到一到一

到一個

個個

個美

美美

美妙

妙妙

妙的

的的

的、

、、

、安

安安

安樂的天

樂的天樂的天

樂的天國

國國

國。

。。

。於是乎行慈善,持戒,禱告,念誦,修定等。這

這這

這種希

種希種希

種希求

求求

求離

離離

離此生彼

此生彼此生彼

此生彼

的的

的「

「「

「邪

邪邪

邪智

智智

智邪

邪邪

邪慧

慧慧

慧」,

」,」,

」,如

如如

如尺蠖

尺蠖尺蠖

尺蠖的取一

的取一的取一

的取一捨

捨捨

捨一

一一

一,

,,

,沒

沒沒

沒有

有有

有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的可能

的可能的可能

的可能,

,,

,不能說是般若

不能說是般若不能說是般若

不能說是般若。

。。

※※

3.二乘行者

二乘行者二乘行者

二乘行者得無我我所慧

得無我我所慧得無我我所慧

得無我我所慧,

,,

,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

,,

,可以稱為般若

可以稱為般若可以稱為般若

可以稱為般若;

;;

;但也不是

但也不是但也不是

但也不是《

《《

《般若經

般若經般若經

般若經》

》》

》所說的般若

所說的般若所說的般若

所說的般若。

。。

大乘的諸法實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

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

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

;;

;悲智不二的般若

悲智不二的般若悲智不二的般若

悲智不二的般若,

,,

,決非二乘的

決非二乘的決非二乘的

決非二乘的「

「「

「偏智偏慧

偏智偏慧偏智偏慧

偏智偏慧」

」」

」可

可可

可比

比比

比。

。。

離此三種,菩薩大悲相應的

菩薩大悲相應的菩薩大悲相應的

菩薩大悲相應的平

平平

平等大慧

等大慧等大慧

等大慧,

,,

,才是般若

才是般若才是般若

才是般若。

。。

※※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175 ~ p.176:

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外道依

外道依外道依

外道依禪

禪禪

禪定求

定求定求

定求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如離欲界而得初禪,那是豎出欲界了。離初禪而

得二禪,離二禪而得三禪,離三禪而得四禪,還在色界以內,如進離四禪而得空無邊處,那是豎出色

界了。空無邊處是無色界中最低的,如離空無邊處而得識無邊處,離識無邊處而得無所有處,離無所

有處而得非想非非想處,那是無色界中最高的了。修到這一地

修到這一地修到這一地

修到這一地步

步步

步,

,,

,就不可能

就不可能就不可能

就不可能離

離離

離非

非非

非想

想想

想非非

非非非非

非非想處

想處想處

想處而超出無

而超出無而超出無

而超出無

色色

色界

界界

界。

。。

。為什麼

為什麼為什麼

為什麼?

??

因為這一修行

這一修行這一修行

這一修行,「

,「,「

,「厭下苦

厭下苦厭下苦

厭下苦麤障

麤障麤障

麤障,

,,

,欣

欣欣

欣上

上上

上靜妙離

靜妙離靜妙離

靜妙離」,

」,」,

」,是以世

是以世是以世

是以世俗

俗俗

俗的

的的

的「

「「

「欣

欣欣

欣厭

厭厭

厭心

心心

心」

」」

」──

────

──厭離當前

厭離當前厭離當前

厭離當前的缺

的缺的缺

的缺陷

陷陷

陷,

,,

,而求以上

而求以上而求以上

而求以上

的美

的美的美

的美妙

妙妙

妙。

。。

。可是到了非

到了非到了非

到了非想

想想

想非非

非非非非

非非想處

想處想處

想處,

,,

,再

再再

再沒

沒沒

沒有可

有可有可

有可欣

欣欣

欣求

求求

求處

處處

處,

,,

,也就不能出

也就不能出也就不能出

也就不能出離

離離

離非

非非

非想

想想

想非非

非非非非

非非想處

想處想處

想處了

了了

了。

。。

經論中比喻為:尺蠖

尺蠖尺蠖

尺蠖(

((

(或作

或作或作

或作「

「「

「屈

屈屈

屈步

步步

步蟲

蟲蟲

蟲」)

」)」)

」)緣樹

緣樹緣樹

緣樹而上

而上而上

而上,

,,

,總是

總是總是

總是前

前前

前腳

腳腳

腳先

先先

先搭

搭搭

搭住

住住

住上

上上

上面

面面

面,

,,

,然後後

然後後然後後

然後後腳放鬆

腳放鬆腳放鬆

腳放鬆,

,,

,身體一

身體一身體一

身體一拱

拱拱

拱,

,,

就就

就前

前前

前進一

進一進一

進一步

步步

步。

。。

。這樣的向上

這樣的向上這樣的向上

這樣的向上,

,,

,到了

到了到了

到了樹

樹樹

樹頂

頂頂

頂,

,,

,向上

向上向上

向上再

再再

再沒

沒沒

沒有

有有

有落

落落

落腳

腳腳

腳處

處處

處,

,,

,無法

無法無法

無法前

前前

前進

進進

進,

,,

,還是向

還是向還是向

還是向下

下下

下回

回回

回來了

來了來了

來了。

。。

厭厭

厭此

此此

此欣

欣欣

欣彼的

彼的彼的

彼的禪

禪禪

禪定行

定行定行

定行,

,,

,也是這樣

也是這樣也是這樣

也是這樣,

,,

,從非

從非從非

從非想

想想

想非非

非非非非

非非想處

想處想處

想處退回

退回退回

退回來

來來

來,

,,

,又到

又到又到

又到欲界

欲界欲界

欲界人間

人間人間

人間,

,,

,三

三三

三惡

惡惡

惡趣

趣趣

趣中了

中了中了

中了。

。。

14(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185 ~ p.186:

道德的純

道德的純道德的純

道德的純潔

潔潔

潔 對於佛、法、僧三寶的「信」心,在德行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佛法所說的信,

與一般宗教的信仰,是多少不同的。

信是什麼?「

「「

「心淨為性

心淨為性心淨為性

心淨為性」,

」,」,

」,即內心的純

即內心的純即內心的純

即內心的純潔

潔潔

潔,

,,

,不

不不

不預存

預存預存

預存一

一一

一些

些些

些主觀

主觀主觀

主觀與

與與

與私見

私見私見

私見,

,,

,惟

惟惟

惟是一

是一是一

是一片

片片

片純

純純

純潔

潔潔

潔無

無無

無疵

疵疵

疵的心

的心的心

的心情

情情

情。

。。

。有

有有

了這樣的淨心

了這樣的淨心了這樣的淨心

了這樣的淨心,

,,

,這才對於

這才對於這才對於

這才對於覺

覺覺

覺者

者者

者、

、、

、真

真真

真理

理理

理、

、、

、奉

奉奉

奉行真

行真行真

行真理

理理

理的大眾

的大眾的大眾

的大眾,

,,

,能

能能

能虛

虛虛

虛心容

心容心容

心容受

受受

受,

,,

,從

從從

從「

「「

「信

信信

信順

順順

順」、「

」、「」、「

」、「信

信信

信忍

忍忍

忍」、「

」、「」、「

」、「信

信信

求求

求」

」」

」到

到到

到「

「「

「證信

證信證信

證信」。

」。」。

」。

Page 17: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17

〔〔

〔一

一一

一〕

〕〕

在聲聞法聲聞法聲聞法聲聞法中,初學或重信心(信行人),或重慧解(法行人);

〔〔

〔一

一一

一〕

〕〕

信信

信順

順順

順,

,,

,是對於三

是對於三是對於三

是對於三寶

寶寶

寶純

純純

純潔

潔潔

潔的同

的同的同

的同情

情情

情,

,,

,無

無無

無私

私私

私的清淨心

的清淨心的清淨心

的清淨心,

,,

,能

能能

能領

領領

領解

解解

解事

事事

事理

理理

理,

,,

,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釋

釋釋

釋尊說

尊說尊說

尊說:「

:「:「

:「我此

我此我此

我此甚

甚甚

甚深法

深法深法

深法,

,,

,無

無無

信信

信云何

云何云何

云何解

解解

解」

」」

」(智論卷一引經)?世間的事理,如預存主見,缺乏同情,還難於恰當的理解對方,何

況乎甚深的佛法?學佛法

學佛法學佛法

學佛法,

,,

,要有淨信為

要有淨信為要有淨信為

要有淨信為基礎

基礎基礎

基礎,

,,

,即是這樣的純

即是這樣的純即是這樣的純

即是這樣的純潔

潔潔

潔的同

的同的同

的同情

情情

情,

,,

,並

並並

並非

非非

非盲

盲盲

盲目

目目

目的信

的信的信

的信仰

仰仰

仰。

。。

〔〔

〔二

二二

二〕

〕〕

依此而進求深

依此而進求深依此而進求深

依此而進求深刻

刻刻

刻的

的的

的理解

理解理解

理解,

,,

,得到明

得到明得到明

得到明確

確確

確的正

的正的正

的正見

見見

見,

,,

,即

即即

即名

名名

名信

信信

信忍

忍忍

忍,

,,

,也

也也

也名

名名

名信可

信可信可

信可。

。。

〔〔

〔三

三三

三〕

〕〕

由於見得真,信得切,發起實現這目標的追求,即名信求

信求信求

信求。

。。

〔〔

〔四

四四

四〕

〕〕

等到體證真理,證實了所信的不

證實了所信的不證實了所信的不

證實了所信的不虛

虛虛

虛,

,,

,達到自信不

自信不自信不

自信不疑

疑疑

疑的境界,即名證信

證信證信

證信──也名證淨

證淨證淨

證淨。

。。

。證信是淨

證信是淨證信是淨

證信是淨

心與正智的合一

心與正智的合一心與正智的合一

心與正智的合一:

::

:信如

信如信如

信如鏡

鏡鏡

鏡的明淨

的明淨的明淨

的明淨,

,,

,智如

智如智如

智如鏡

鏡鏡

鏡的

的的

的照物

照物照物

照物。

。。

佛佛

佛弟子

弟子弟子

弟子對於佛法的不斷

對於佛法的不斷對於佛法的不斷

對於佛法的不斷努力

努力努力

努力,

,,

,一貫的

一貫的一貫的

一貫的本

本本

本於純

於純於純

於純潔

潔潔

潔無

無無

無疵

疵疵

疵的淨信

的淨信的淨信

的淨信。

。。

。這樣的信心現前,能使內心的一切歸

於清淨,所以譬喻為「如水清珠,自淨淨他」。

這樣的純

這樣的純這樣的純

這樣的純潔

潔潔

潔心

心心

心情

情情

情,

,,

,為修學正法的

為修學正法的為修學正法的

為修學正法的根

根根

根基

基基

基,

,,

,一切德行依此而發

一切德行依此而發一切德行依此而發

一切德行依此而發展

展展

展,

,,

,所以說

所以說所以說

所以說:「

:「:「

:「信為道

信為道信為道

信為道源

源源

源功德

功德功德

功德母

母母

母」。

」。」。

」。以此

以此以此

以此

為善的

為善的為善的

為善的,

,,

,可

可可

可見

見見

見佛法的德行

佛法的德行佛法的德行

佛法的德行,

,,

,對於真

對於真對於真

對於真理

理理

理是怎樣的尊重

是怎樣的尊重是怎樣的尊重

是怎樣的尊重!

!!

(2)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佛學的兩大特色〉p.161 ~ p.162:

信心的修學方式,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在其過程中雖有淺深的不同,但最後是信智統一。

第一是信

第一是信第一是信

第一是信順

順順

順,

,,

,內心不存有絲毫的成見,而以理解為基礎。因為胸中一有主見,則不能信順他人或

接收真理。舉一淺例說:甲與乙彼此感情不和。乙有了錯誤,甲以真誠心忠言勸告,但乙胸有成

見,不但不肯接受,而說是惡意謗譭。反之若甲乙毫無成見,或感情很好,那即使甲以粗言相對,

乙也能甘之如飴的。所以丟

丟丟

丟開了

開了開了

開了主見

主見主見

主見才能信

才能信才能信

才能信順

順順

順真

真真

真理

理理

理,

,,

,這樣信心才能清淨

這樣信心才能清淨這樣信心才能清淨

這樣信心才能清淨(與三慧中聞

聞聞

聞慧

慧慧

慧相應)。

第二是信可

第二是信可第二是信可

第二是信可,

,,

,或稱為解

解解

解信

信信

信,

,,

,經過信順後,接著就對於所信的對象上生起深刻的了解,或印可它確

實如此。認

認認

認得真

得真得真

得真,

,,

,才信得切

才信得切才信得切

才信得切。

。。

。通過耳聞眼見,再經內心思考(這與三慧中思

思思

思慧

慧慧

慧相應),求得

求得求得

求得系

系系

系統的

統的統的

統的

認認

認識

識識

識,

,,

,認

認認

認定

定定

定它

它它

它確

確確

確實無

實無實無

實無謬

謬謬

謬。

。。

第三是信求

第三是信求第三是信求

第三是信求,

,,

,這一階段是經過智慧思考後採取行動,希求獲得。如去山中採礦,經過勘定後,知

其地實有石油,確信無疑,即可開始鑿掘了(與修慧

修慧修慧

修慧相應)。

第四是證信

第四是證信第四是證信

第四是證信,

,,

,由於不斷的修習,體悟到真理究極與最初所信的毫無二致。如開礦者,繼續的開掘,

終於發現到大量石油(這與現

現現

現證慧

證慧證慧

證慧相應)。

佛法說信不

信不信不

信不排

排排

排智

智智

智,

,,

,智以信成

智以信成智以信成

智以信成,

,,

,達到信智合一

達到信智合一達到信智合一

達到信智合一,

,,

,這與

這與這與

這與其

其其

其他宗教的信

他宗教的信他宗教的信

他宗教的信仰

仰仰

仰大大不同

大大不同大大不同

大大不同。

。。

(3)印順導師《學佛三要》〈信心及其修學〉p.83 ~ p.84:

學佛的因緣不一,有從信仰而來,有從慈悲而來,有從智慧而來。然能真實的進

然能真實的進然能真實的進

然能真實的進入

入入

入佛門

佛門佛門

佛門,

,,

,要

要要

推推

推「

「「

「信心

信心信心

信心」

」」

」為唯一要著

為唯一要著為唯一要著

為唯一要著。

。。

。在學佛的完

在學佛的完在學佛的完

在學佛的完整

整整

整過程

過程過程

過程(

((

(信

信信

信解

解解

解行證

行證行證

行證)

))

)中

中中

中,

,,

,信也是首先的

信也是首先的信也是首先的

信也是首先的,

,,

,第一的

第一的第一的

第一的。

。。

聲聞乘中說:「信為能入,戒為能度」。菩薩乘中說:「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戒與智,不妨有所

偏重,而「

「「

「信為能

信為能信為能

信為能入

入入

入」,

」,」,

」,卻

卻卻

卻是一

是一是一

是一致

致致

致而不可或缺的

而不可或缺的而不可或缺的

而不可或缺的。

。。

。所以,我們

我們我們

我們想

想想

想學佛

學佛學佛

學佛,

,,

,想

想想

想依佛法而得真實

依佛法而得真實依佛法而得真實

依佛法而得真實利

利利

利益

益益

益,

,,

,就

就就

不能不修

不能不修不能不修

不能不修習

習習

習信心

信心信心

信心,

,,

,充實信心

充實信心充實信心

充實信心。

。。

。如不能於三

如不能於三如不能於三

如不能於三寶

寶寶

寶生清淨信

生清淨信生清淨信

生清淨信,

,,

,就與佛法無分

就與佛法無分就與佛法無分

就與佛法無分,

,,

,漂流

漂流漂流

漂流於佛門以外

於佛門以外於佛門以外

於佛門以外。

。。

「「

「我法

我法我法

我法甚

甚甚

甚深

深深

深妙

妙妙

妙,

,,

,無信

無信無信

無信云何

云何云何

云何解

解解

解」?

」?」?

」?釋尊初成佛時,想到說法的不容易,覺得唯有信心具足

唯有信心具足唯有信心具足

唯有信心具足,

,,

,才能

才能才能

才能領

領領

受受

受修學

修學修學

修學。

。。

。龍樹比喻說:如人

如人如人

如人入

入入

入寶

寶寶

寶山

山山

山而

而而

而沒

沒沒

沒有

有有

有手

手手

手,

,,

,就一無所得

就一無所得就一無所得

就一無所得;

;;

;見

見見

見佛

佛佛

佛聞

聞聞

聞法而

法而法而

法而沒

沒沒

沒有信心

有信心有信心

有信心,

,,

,到頭來也是一

到頭來也是一到頭來也是一

到頭來也是一

無所有

無所有無所有

無所有。

。。

。這可見佛法的無

佛法的無佛法的無

佛法的無邊

邊邊

邊功德

功德功德

功德,

,,

,都從信心的

都從信心的都從信心的

都從信心的根

根根

根源

源源

源中來

中來中來

中來,

,,

,所以說

所以說所以說

所以說:「

:「:「

:「信為道

信為道信為道

信為道源

源源

源功德

功德功德

功德母

母母

母」。

」。」。

」。信心

信心信心

信心,

,,

,是

是是

怎樣的重要

怎樣的重要怎樣的重要

怎樣的重要!

!!

釋尊在世時,為了要攝化恒水邊的一群漁民,所以化現一個人,踏著水,從那邊到這邊來。

漁民們非常驚奇,那人說:我不過信佛所說而已

我不過信佛所說而已我不過信佛所說而已

我不過信佛所說而已,

,,

,這有什麼

這有什麼這有什麼

這有什麼希

希希

希奇

奇奇

奇!

!!

!漁民

漁民漁民

漁民們大大的

們大大的們大大的

們大大的引

引引

引發了信心

發了信心發了信心

發了信心,

,,

,佛

佛佛

就來攝化他們

就來攝化他們就來攝化他們

就來攝化他們。

。。

在釋尊以後五六百年,據說:打漁出身的彼得,在海船中遇到大風浪,忽見他的老師耶穌在海上

行走;他因耶穌說「你來吧」!就跳下海走去。忽而想到風浪,害怕起來;耶穌責備他「小信」。

這這

這個

個個

個故

故故

故事

事事

事,

,,

,顯然為佛教

顯然為佛教顯然為佛教

顯然為佛教傳

傳傳

傳說的

說的說的

說的翻

翻翻

翻版

版版

版,

,,

,但同樣的表示著信心的

但同樣的表示著信心的但同樣的表示著信心的

但同樣的表示著信心的力

力力

力量

量量

量。

。。

(4)本文末節〈六 慧學進修之成就〉(《學佛三要》p.189)所說:

一、聞慧成就,即正

正正

正見

見見

見具足

具足具足

具足,

,,

,同

同同

同時

時時

時也是信

也是信也是信

也是信根

根根

根成就

成就成就

成就。

。。

。初修學者,從多聞熏習中,深入佛法,成

就聞慧,對於三

對於三對於三

對於三寶

寶寶

寶諦

諦諦

諦理因

理因理因

理因能

能能

能見

見見

見得真

得真得真

得真、

、、

、見

見見

見得正

得正得正

得正,

,,

,所以也就可以信得深

所以也就可以信得深所以也就可以信得深

所以也就可以信得深,

,,

,信得切

信得切信得切

信得切。

。。

。…〔下略〕…

Page 18: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18

但到到到到證悟證悟證悟證悟時時時時,,,,都能都能都能都能得四證信得四證信得四證信得四證信────────於佛法於佛法於佛法於佛法僧僧僧僧三三三三寶寶寶寶及及及及聖聖聖聖戒中戒中戒中戒中,,,,獲獲獲獲得了得了得了得了清淨清淨清淨清淨真實信心真實信心真實信心真實信心,,,,也即是也即是也即是也即是

得真實智慧得真實智慧得真實智慧得真實智慧,,,,成成成成就就就就證智證智證智證智,,,,這即是小乘小乘小乘小乘的信智一如的信智一如的信智一如的信智一如。。。。

〔〔

〔二

二二

二〕

〕〕

大乘經裡大乘經裡大乘經裡大乘經裡的的的的文文文文殊殊殊殊師利師利師利師利,,,,是是是是大大大大智慧的表智慧的表智慧的表智慧的表徵徵徵徵,,,,他不但他不但他不但他不但開示諸開示諸開示諸開示諸法法法法法法法法性性性性之之之之甚甚甚甚深深深深義義義義,,,,而而而而且且且且特重特重特重特重

勸勸勸勸發發發發菩提菩提菩提菩提心心心心,,,,起起起起大乘大乘大乘大乘信心信心信心信心,,,,所以所以所以所以稱文稱文稱文稱文殊為殊為殊為殊為諸諸諸諸佛之佛之佛之佛之師師師師。。。。

依依依依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正信正信正信正信,,,,修修修修文文文文殊智殊智殊智殊智,,,,而證悟而證悟而證悟而證悟菩提菩提菩提菩提,,,,這是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法門的信智一如法門的信智一如法門的信智一如法門的信智一如。。。。

((

(2)

))

悲智

悲智悲智

悲智交

交交

交融

融融

二二二二、、、、悲智悲智悲智悲智交融交融交融交融::::

〔〔

〔一

一一

一〕

〕〕

聲聞者的偏真智慧,不能完全契合佛教真義,即因偏重理偏重理偏重理偏重理性性性性的體驗生活的體驗生活的體驗生活的體驗生活,,,,慈悲心不慈悲心不慈悲心不慈悲心不

夠夠夠夠,,,,所以在證得究所以在證得究所以在證得究所以在證得究竟竟竟竟解脫之解脫之解脫之解脫之後後後後,,,,就難就難就難就難以發以發以發以發大大大大願願願願,,,,廣度眾生廣度眾生廣度眾生廣度眾生,,,,實現無邊功德實現無邊功德實現無邊功德實現無邊功德事事事事了了了了。。。。

〔〔

〔二

二二

二〕

〕〕

菩薩的智慧,才是真般若,因為菩薩菩薩菩薩菩薩在在在在徹底徹底徹底徹底證悟法證悟法證悟法證悟法性時性時性時性時,,,,即具有深切的即具有深切的即具有深切的即具有深切的憐愍憐愍憐愍憐愍心心心心,,,,廣廣廣廣

大大大大的悲願行的悲願行的悲願行的悲願行。。。。慈悲越廣慈悲越廣慈悲越廣慈悲越廣大大大大,,,,智慧越深入智慧越深入智慧越深入智慧越深入;;;;智慧越深入智慧越深入智慧越深入智慧越深入,,,,慈悲越廣慈悲越廣慈悲越廣慈悲越廣大大大大,,,,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悲是悲是悲是悲

智智智智交融交融交融交融的的的的。。。。15

15

(1)印順導師《學佛三要》〈自利與利他〉p.145 ~ p.146:

淨化身心

淨化身心淨化身心

淨化身心,

,,

,擴

擴擴

擴展

展展

展德性

德性德性

德性,

,,

,從

從從

從徹悟

徹悟徹悟

徹悟中得自

中得自中得自

中得自利

利利

利的

的的

的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自在

自在自在

自在,

,,

,本

本本

本為佛

為佛為佛

為佛弟子

弟子弟子

弟子的共同

的共同的共同

的共同目標

目標目標

目標。

。。

。聲聞道與菩薩

道的差別,只在

〔〔

〔1〕〕〕〕重於自

重於自重於自

重於自利

利利

利,

,,

〔〔

〔2〕〕〕〕或者重於

重於重於

重於利

利利

利他

他他

他,

,,

,從

從從

從利

利利

利他中完成自

他中完成自他中完成自

他中完成自利

利利

利。

。。

〔〔

〔1〕〕〕〕聲聞不是不能利他的,也還是住持佛法,利樂人天,度脫眾生,不過重於解脫的己利。

〔〔

〔A〕〕〕〕在未

得解脫以前,厭離心太深,不大修利他的功德。

〔〔

〔B〕〕〕〕證悟以後,也不過隨緣行化而已。

〔〔

〔2〕〕〕〕而菩薩,

〔〔

〔A〕〕〕〕

在解脫自利以前,著重於慈悲的利他。所以說:「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薩於此初發心」。

〔〔

〔B〕〕〕〕證悟以

後,更是救濟度脫無量眾生。

所以

〔〔

〔1〕〕〕〕聲聞乘的主機

主機主機

主機,

,,

,是重智證的

是重智證的是重智證的

是重智證的;

;;

〔〔

〔2〕〕〕〕菩薩乘的主機

主機主機

主機,

,,

,是重悲

是重悲是重悲

是重悲濟

濟濟

濟的

的的

的。

。。

(2)印順導師《學佛三要》〈佛教之涅槃觀〉p.231 ~ p.233:

小小小

小乘的修學者

乘的修學者乘的修學者

乘的修學者,

,,

,做

做做

做到生

到生到生

到生死解脫

死解脫死解脫

死解脫了

了了

了,

,,

,便

便便

便算

算算

算了事

了事了事

了事。

。。

。苦痛

苦痛苦痛

苦痛既

既既

既已

已已

已消除

消除消除

消除,

,,

,也

也也

也再

再再

再不起什麼作

不起什麼作不起什麼作

不起什麼作用

用用

用了

了了

了。

。。

。這是小

乘者的涅槃觀,大乘

大乘大乘

大乘卻

卻卻

卻有

有有

有更

更更

更進一

進一進一

進一步

步步

步的內容

的內容的內容

的內容。

。。

。這可分兩點來說:

(一一一

一) 、

、、

、約

約約

約體證的

體證的體證的

體證的現

現現

現(

((

(相

相相

相)

))

)實

實實

實(

((

(性

性性

性)

))

)一

一一

一味

味味

味說

說說

說:

::

〔〔

〔1〕〕〕〕聲聞者證入法性平等時,離一切相。雖也知道法性

是不離一切相的,但在證見時,不見一切相,唯是一味平等法性。所以說:「

「「

「慧

慧慧

慧眼

眼眼

眼於一切法都無所

於一切法都無所於一切法都無所

於一切法都無所

見見

見」

」」

」。

。。

。聲聞學者的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差別論

差別論差別論

差別論,

,,

,性相差別論

性相差別論性相差別論

性相差別論,

,,

,都是依據古代聖者的這種體驗報告而推論出來。

〔〔

〔2〕〕〕〕但大乘修學者的深悟,

〔〔

〔A〕〕〕〕在證入一切法性時,雖也是不見一切相(三乘同入一法性;真見道),

但深知道性相的不相離。

〔〔

〔B〕〕〕〕由此進修,等到證悟極深時,現見法性離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

然呈現。這種空有無

空有無空有無

空有無礙

礙礙

礙的等

的等的等

的等觀

觀觀

觀,

,,

,稱為中道

稱為中道稱為中道

稱為中道;

;;

;或稱之為真空即

或稱之為真空即或稱之為真空即

或稱之為真空即妙

妙妙

妙有

有有

有,

,,

,妙

妙妙

妙有即真空

有即真空有即真空

有即真空。

。。

。由於體證到此,

所以說:「

「「

「慧

慧慧

慧眼

眼眼

眼無所

無所無所

無所見

見見

見而無所不

而無所不而無所不

而無所不見

見見

見」

」」

」。

。。

。依據這種體證的境地,安立教說,所以是性相不二論

性相不二論性相不二論

性相不二論,

,,

,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無差別論

無差別論無差別論

無差別論。

。。

。在修行的過程中,證到了這,名為安住「

「「

「無

無無

無住

住住

住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能不

能不能不

能不厭

厭厭

厭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

,,

,不著

不著不著

不著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這

這這

是是

是小

小小

小乘證

乘證乘證

乘證悟

悟悟

悟所不能及的

所不能及的所不能及的

所不能及的。

。。

。但大

但大但大

但大小

小小

小的

的的

的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不是完

不是完不是完

不是完全

全全

全不同

不同不同

不同,

,,

,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證的

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證的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證的

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證的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法性

法性法性

法性)

))

中中

中,

,,

,更

更更

更進一

進一進一

進一層

層層

層,

,,

,到達法性

到達法性到達法性

到達法性海

海海

海的

的的

的底

底底

底裡

裡裡

裡。

。。

(二二二

二)、、、

、約

約約

約修

修修

修持

持持

持的悲願無盡說

的悲願無盡說的悲願無盡說

的悲願無盡說:

::

〔〔

〔一

一一

一〕

〕〕

小小

小乘者的證

乘者的證乘者的證

乘者的證入

入入

入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

((

(暫

暫暫

暫時

時時

時)

))

)不起作

不起作不起作

不起作用

用用

用,

,,

,除

除除

除了但證空性

了但證空性了但證空性

了但證空性,

,,

,不

不不

不見

見見

見中道而外

中道而外中道而外

中道而外,

,,

,也

也也

也因

因因

因為他們在修

為他們在修為他們在修

為他們在修

持時

持時持時

持時,

,,

,缺

缺缺

缺乏

乏乏

乏了深廣的慈悲心

了深廣的慈悲心了深廣的慈悲心

了深廣的慈悲心。

。。

像游泳的人,如發生了

如發生了如發生了

如發生了危險

危險危險

危險,

,,

〔〔

〔1〕〕〕〕那不想救人的,只要自己爬到岸上休息,便覺得沒事,更不關心

他人的死活。

〔〔

〔2〕〕〕〕有些想救人的,自己到了岸,見別人還在危險中,便奮不顧身,再跳進水裡去,

把別人拉到岸上來。

〔〔

〔二

二二

二〕

〕〕

〕〔

〔〔

〔1〕〕〕〕菩薩

〔〔

〔A〕〕〕〕在修行的過程中,有大慈悲,有大願力,發心救度一切眾生,

〔〔

〔B〕〕〕〕所以自己證悟了,

還是不斷的救度眾生。在為人

在為人在為人

在為人利

利利

利他所

他所他所

他所受

受受

受的

的的

的苦

苦苦

苦難

難難

難,

,,

,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覺

覺覺

覺得是

得是得是

得是:

::

:無上的

無上的無上的

無上的安

安安

安慰

慰慰

慰,

,,

,最

最最

最大的

大的大的

大的喜

喜喜

喜樂

樂樂

樂,

,,

,沒

沒沒

沒有

有有

有比

比比

Page 19: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19

大乘經說:悲心悲行不足悲心悲行不足悲心悲行不足悲心悲行不足,,,,而而而而急求急求急求急求證智證智證智證智,,,,大大大大多多多多墮墮墮墮入入入入小乘小乘小乘小乘深深深深坑坑坑坑,,,,失失失失掉大乘掉大乘掉大乘掉大乘悲智悲智悲智悲智合合合合一的般若一的般若一的般若一的般若

本義本義本義本義,,,,障礙障礙障礙障礙佛佛佛佛道道道道的進修的進修的進修的進修。。。。16

這這

這更

更更

更幸

幸幸

幸福了

福了福了

福了。

。。

〔〔

〔2〕〕〕〕由

由由

由於菩薩悲願

於菩薩悲願於菩薩悲願

於菩薩悲願力

力力

力的

的的

的熏

熏熏

熏發

發發

發,

,,

,到了成佛

到了成佛到了成佛

到了成佛,

,,

,雖圓滿的證

雖圓滿的證雖圓滿的證

雖圓滿的證入

入入

入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但

但但

但度

度度

度生無盡的悲願

生無盡的悲願生無盡的悲願

生無盡的悲願,

,,

,成為不

成為不成為不

成為不動

動動

動本際

本際本際

本際而

而而

起起

起妙用

妙用妙用

妙用的

的的

的動

動動

動力

力力

力,

,,

,無盡

無盡無盡

無盡期

期期

期的

的的

的救度

救度救度

救度眾生

眾生眾生

眾生,

,,

,這就大大不同於

這就大大不同於這就大大不同於

這就大大不同於小

小小

小乘者的

乘者的乘者的

乘者的見

見見

見地了

地了地了

地了。

。。

。但圓滿成佛以後,救度眾

生,不再像眾生一樣,救此就不救彼,在彼就不在此。佛的涅槃,是無在無不在的,是隨眾生的

善根力所感而起應化的──現身,說法等。…〔下略〕…

(3)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10 ~ p.12:

第三

第三第三

第三項

項項

項 沈沈沈

沈空

空空

空滯

滯滯

滯寂

寂寂

有人說:佛法講空太多,使人都沈空滯寂而消極了,所以今後不應再多說空了。實則,空與

空與空與

空與

沈沈

沈空

空空

空滯

滯滯

滯寂

寂寂

寂是有

是有是有

是有些

些些

些不同的

不同的不同的

不同的。

。。

沈沈

沈空

空空

空滯

滯滯

滯寂

寂寂

寂,

,,

,本

本本

本是大乘對

是大乘對是大乘對

是大乘對小

小小

小乘的一

乘的一乘的一

乘的一種

種種

種批

批批

批評

評評

評。

。。

。到底小乘是不是開口閉口講空呢?事實上大大不然。不

要說一切有部,就是談空知名的成實論者,及大眾系他們,也大分還在說有。說有儘管說有,始

終免不了落個沈空滯寂的批評,這是什麼緣故呢?因

因因

因為他們從無常門出發

為他們從無常門出發為他們從無常門出發

為他們從無常門出發,

,,

,厭離

厭離厭離

厭離心深

心深心深

心深,

,,

,既

既既

既缺

缺缺

缺乏

乏乏

乏悲

悲悲

願願

願,

,,

,又

又又

又愛好禪

愛好禪愛好禪

愛好禪定

定定

定,

,,

,於是

於是於是

於是急急

急急急急

急急的自求

的自求的自求

的自求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甚

甚甚

甚至

至至

至法也不說一句的

法也不說一句的法也不說一句的

法也不說一句的去住阿

去住阿去住阿

去住阿蘭

蘭蘭

蘭若

若若

若;

;;

;這才真正的

這才真正的這才真正的

這才真正的沈

沈沈

沈空

空空

空滯

滯滯

滯寂

寂寂

寂。

。。

這這

這種

種種

種消

消消

消極

極極

極,

,,

,並

並並

並不是說空說

不是說空說不是說空說

不是說空說壞

壞壞

壞了的

了的了的

了的;

;;

;相

相相

相反

反反

反的

的的

的,

,,

,大乘的說空

大乘的說空大乘的說空

大乘的說空,

,,

,就是要對

就是要對就是要對

就是要對治

治治

治這

這這

這般人的

般人的般人的

般人的。

。。

。因

因因

因為空重知

為空重知為空重知

為空重知見

見見

見、

、、

重慧學

重慧學重慧學

重慧學,

,,

,可以

可以可以

可以改

改改

改變

變變

變這

這這

這些

些些

些偏重

偏重偏重

偏重禪

禪禪

禪定的人

定的人定的人

定的人。

。。

沈沈

沈空

空空

空滯

滯滯

滯寂

寂寂

寂,

,,

,絕

絕絕

絕不是空

不是空不是空

不是空病

病病

病,

,,

,病

病病

病在他們對於有的方

在他們對於有的方在他們對於有的方

在他們對於有的方面

面面

面用

用用

用心偏

心偏心偏

心偏失

失失

失──

────

──悲願不足

悲願不足悲願不足

悲願不足,

,,

,偏

偏偏

偏好禪

好禪好禪

好禪定

定定

定,

,,

,急

急急

急求證

求證求證

求證入

入入

入。

。。

經中說的阿蘭若比丘或辟支佛,就是他們──從自心清淨

從自心清淨從自心清淨

從自心清淨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上說

上說上說

上說,

,,

,獨

獨獨

獨善也大有可取

善也大有可取善也大有可取

善也大有可取,

,,

,不過不能

不過不能不過不能

不過不能

發發

發揚

揚揚

揚悲願而

悲願而悲願而

悲願而利濟

利濟利濟

利濟世間

世間世間

世間,

,,

,不足以稱佛

不足以稱佛不足以稱佛

不足以稱佛本

本本

本懷罷

懷罷懷罷

懷罷了

了了

了!

!!

悲願

悲願悲願

悲願較

較較

較切的聖者們

切的聖者們切的聖者們

切的聖者們,

,,

,依於空

依於空依於空

依於空,

,,

,不但

不但不但

不但消

消消

消極

極極

極的自

的自的自

的自己

己己

己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還

還還

還注

注注

注重

重重

重弘

弘弘

弘法

法法

法利

利利

利人

人人

人;

;;

;空

空空

空、

、、

、無我

無我無我

無我,

,,

,正可以

正可以正可以

正可以增長其

增長其增長其

增長其

同同

同情

情情

情眾生

眾生眾生

眾生痛苦

痛苦痛苦

痛苦的大悲心

的大悲心的大悲心

的大悲心,

,,

,加

加加

加強其入

強其入強其入

強其入世的

世的世的

世的力

力力

力量

量量

量。

。。

。大乘

大乘大乘

大乘批

批批

批評小

評小評小

評小乘不能善

乘不能善乘不能善

乘不能善巧

巧巧

巧用

用用

用空

空空

空,

,,

,缺

缺缺

缺乏

乏乏

乏世

世世

世俗

俗俗

俗智

智智

智,

,,

,所以一

所以一所以一

所以一

入入

入空就

空就空就

空就轉

轉轉

轉不出來了

不出來了不出來了

不出來了。

。。

。大乘善

大乘善大乘善

大乘善用

用用

用空者

空者空者

空者、

、、

、不

不不

不沈

沈沈

沈空

空空

空滯

滯滯

滯寂

寂寂

寂者

者者

者,

,,

,還是這

還是這還是這

還是這個

個個

個空

空空

空。

。。

所以沈空滯寂,不是空的錯誤;空是不

空是不空是不

空是不錯

錯錯

錯誤

誤誤

誤的

的的

的,

,,

,只是他們不能

只是他們不能只是他們不能

只是他們不能領

領領

領會佛

會佛會佛

會佛陀

陀陀

陀中道的意

中道的意中道的意

中道的意趣

趣趣

趣,

,,

,還不能實

還不能實還不能實

還不能實現

現現

菩薩的

菩薩的菩薩的

菩薩的甚

甚甚

甚深空義

深空義深空義

深空義。

。。

所以,沈空滯寂與惡取空不同,惡取空是對於空的謬解,不但不成菩薩,也不能成聲聞賢聖。

說到這裡,我們應該特別認清:第一、說空並不就會使佛法消極;第二、只求自己解脫而不

教化眾生則已,要化他,就不只是明空而已。

空空

空固

固固

固然是佛法的要

然是佛法的要然是佛法的要

然是佛法的要旨

旨旨

旨,

,,

,但

但但

但須

須須

須與

與與

與其

其其

其他一切事相

他一切事相他一切事相

他一切事相配

配配

配合起來的

合起來的合起來的

合起來的。

。。

。單

單單

單談

談談

談理

理理

理性

性性

性,

,,

,不與實

不與實不與實

不與實際

際際

際行為相

行為相行為相

行為相配

配配

配合

合合

合,

,,

,空是

空是空是

空是

可能會

可能會可能會

可能會沈

沈沈

沈空

空空

空滯

滯滯

滯寂

寂寂

寂的

的的

的。

。。

。不只是空

不只是空不只是空

不只是空,

,,

,專

專專

專重真常

重真常重真常

重真常妙

妙妙

妙有的

有的有的

有的理

理理

理性而

性而性而

性而忽略

忽略忽略

忽略事行

事行事行

事行,

,,

,也還是一樣的要

也還是一樣的要也還是一樣的要

也還是一樣的要沈滯消

沈滯消沈滯消

沈滯消極

極極

極。

。。

獨獨

獨善與

善與善與

善與兼

兼兼

兼濟

濟濟

濟的分別

的分別的分別

的分別,

,,

,不在於

不在於不在於

不在於解理

解理解理

解理,

,,

,主

主主

主要在於行為的不同

要在於行為的不同要在於行為的不同

要在於行為的不同。

。。

(4)印順導師《青年的佛教》p.31 ~ p.32:

緣緣

緣起相

起相起相

起相海

海海

海,是甚深難測的,但還有甚深更甚深,難測更難測的緣

緣緣

緣起空

起空起空

起空寂

寂寂

寂性

性性

性呢!性空是

性空是性空是

性空是緣

緣緣

緣起內在的

起內在的起內在的

起內在的

實性

實性實性

實性,

,,

,唯有

唯有唯有

唯有徹底

徹底徹底

徹底的深

的深的深

的深觀緣

觀緣觀緣

觀緣起

起起

起海

海海

海,

,,

,才能

才能才能

才能洞

洞洞

洞見

見見

見它

它它

它。

。。

你以為這是沈空滯寂嗎?不是的,凡是能廣

凡是能廣凡是能廣

凡是能廣觀

觀觀

觀世間相的

世間相的世間相的

世間相的,

,,

,沒

沒沒

沒有不同

有不同有不同

有不同情

情情

情世間

世間世間

世間;

;;

;深

深深

深入緣

入緣入緣

入緣起性空的

起性空的起性空的

起性空的,

,,

,沒

沒沒

有不

有不有不

有不齊

齊齊

齊死

死死

死生

生生

生、

、、

、等

等等

等染

染染

染淨

淨淨

淨。

。。

〔〔

〔1〕〕〕〕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行者不能廣

行者不能廣行者不能廣

行者不能廣觀緣

觀緣觀緣

觀緣起

起起

起,

,,

,卻

卻卻

卻想

想想

想深

深深

深入

入入

入,

,,

,這自然是不

這自然是不這自然是不

這自然是不堪潮流

堪潮流堪潮流

堪潮流的

的的

的衝盪

衝盪衝盪

衝盪,

,,

,淺嘗

淺嘗淺嘗

淺嘗而

而而

而沈

沈沈

沈沒

沒沒

沒了

了了

了。

。。

〔〔

〔2〕〕〕〕廣

廣廣

廣觀

觀觀

觀世間相

世間相世間相

世間相

而深

而深而深

而深入

入入

入的

的的

的,

,,

,才能不

才能不才能不

才能不捨

捨捨

捨世間

世間世間

世間,

,,

,又不為世間所

又不為世間所又不為世間所

又不為世間所拘

拘拘

拘,

,,

,開

開開

開放

放放

放出大乘的行

出大乘的行出大乘的行

出大乘的行華

華華

華。

。。

。菩薩是不

菩薩是不菩薩是不

菩薩是不離

離離

離世間的

世間的世間的

世間的,

,,

,卻

卻卻

卻不

不不

不屬

屬屬

屬世

世世

間間

間;

;;

;這

這這

這像蓮華

像蓮華像蓮華

像蓮華生

生生

生長

長長

長在

在在

在淤泥

淤泥淤泥

淤泥中

中中

中,

,,

,卻

卻卻

卻淨

淨淨

淨潔

潔潔

潔得可

得可得可

得可愛

愛愛

愛。

。。

。所以,只要多多的為眾生著想,深深的體解性空,

就不難從空出假,實行普賢的大行了。

16(1)印順導師《無諍之辯》p.183 ~ p.185:

〔〔

〔1〕〕〕〕大乘理論的特點,是「世間不異出世間」;「生死即涅槃」;「色(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

異色」。從一切法

從一切法從一切法

從一切法本

本本

本性空

性空性空

性空寂

寂寂

寂的深

的深的深

的深觀

觀觀

觀來

來來

來看

看看

看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

,,

,於是乎世間與出世間的對立

於是乎世間與出世間的對立於是乎世間與出世間的對立

於是乎世間與出世間的對立被

被被

被銷

銷銷

銷融了

融了融了

融了:

::

:可以依世間而

可以依世間而可以依世間而

可以依世間而

向出世

向出世向出世

向出世,

,,

,出世

出世出世

出世(

((

(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了也不

了也不了也不

了也不離

離離

離世間

世間世間

世間。

。。

〔〔

〔2〕〕〕〕從理論而表顯於修行,以佛菩薩所行為軌範,布施被看

作首要的道品(六度之首);慈悲為菩薩道的必備內容

慈悲為菩薩道的必備內容慈悲為菩薩道的必備內容

慈悲為菩薩道的必備內容,

,,

,沒

沒沒

沒有慈悲

有慈悲有慈悲

有慈悲,

,,

,就不成

就不成就不成

就不成其

其其

其為菩薩了

為菩薩了為菩薩了

為菩薩了。

。。

Page 20: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20

((

(3)

))

定慧

定慧定慧

定慧均衡

均衡均衡

均衡

三三三三、、、、定慧定慧定慧定慧均衡均衡均衡均衡::::修學大乘法,如偏重禪定而定強慧弱,或偏重智慧而慧強定弱,都不能

證深法性,成就如實慧。

〔〔

〔1〕〕〕〕分別、抉擇的慧力雖強,而定力不夠,如風中之如風中之如風中之如風中之燭燭燭燭,,,,雖發雖發雖發雖發光明光明光明光明而而而而搖擺搖擺搖擺搖擺不定不定不定不定,,,,容易息容易息容易息容易息

滅滅滅滅。。。。如阿難尊者,號稱多聞第一,但到佛入涅槃,仍未證阿羅漢果,就因為重於多聞智

慧,而定力不足。〔

〔〔

〔2〕〕〕〕反之,如定功太深而慧力薄弱,也非佛法正道。因深定中因深定中因深定中因深定中,,,,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引引引引

發一種極發一種極發一種極發一種極寂靜寂靜寂靜寂靜、、、、極極極極微妙微妙微妙微妙的特殊體驗的特殊體驗的特殊體驗的特殊體驗,,,,使身使身使身使身心心心心充充充充滿了滿了滿了滿了自自自自在在在在、、、、輕安輕安輕安輕安、、、、清快清快清快清快、、、、妙樂妙樂妙樂妙樂之之之之感感感感。。。。在這在這在這在這

美妙美妙美妙美妙的的的的受用受用受用受用中中中中,,,,易易易易於於於於陶醉陶醉陶醉陶醉滿足滿足滿足滿足,,,,反反反反而而而而障礙障礙障礙障礙智慧的智慧的智慧的智慧的趣趣趣趣證證證證。。。。所以所以所以所以經論常經論常經論常經論常說說說說::::一般最深定境一般最深定境一般最深定境一般最深定境反反反反

而不能而不能而不能而不能與與與與慧相應慧相應慧相應慧相應,,,,無法證悟無法證悟無法證悟無法證悟。。。。

龍樹說:七七七七地地地地菩薩菩薩菩薩菩薩「「「「名名名名等定慧地等定慧地等定慧地等定慧地」,」,」,」,定慧定慧定慧定慧平平平平等等等等,,,,才才才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到到到到此此此此時時時時深入無生深入無生深入無生深入無生,,,,是不是不是不是不

會會會會退失退失退失退失大乘大乘大乘大乘的了的了的了的了。。。。

((

(4)

))

理理

理智

智智

智平

平平

平等

等等

四四四四、、、、理智理智理智理智平平平平等等等等::::真實智慧現前,即證法性深理。〔

〔〔

〔1〕〕〕〕約名言分別,有能證智、所證理,〔

〔〔

〔2〕〕〕〕

但在證入法界無差別中,是超越能所的,所以真實智慧現證真實智慧現證真實智慧現證真實智慧現證時時時時,,,,理理理理與與與與智智智智平平平平等等等等,,,,無無無無二二二二無無無無別別別別。。。。

如經中說:「「「「無有如外智無有如外智無有如外智無有如外智,,,,無有智外如無有智外如無有智外如無有智外如」」」」。。。。17

如果我所理解的,與實際不太遠的話,那麼大乘入世佛教的開展,

〔〔

〔1〕〕〕〕「

「「

「空

空空

空」

」」

」為

為為

為最

最最

最根

根根

根本

本本

本的

的的

的原

原原

原理

理理

理,

,,

〔〔

〔2〕〕〕〕

悲是

悲是悲是

悲是最

最最

最根

根根

根本

本本

本的

的的

的動

動動

動機

機機

機。

。。

。中觀也好,瑜伽也好,印度論師所表彰的大乘,解說雖多少不同,而原則一

致。

〔〔

〔一

一一

一〕

〕〕

從「空」來說,

〔〔

〔1〕〕〕〕如《瑜伽‧真實義品》所說:「空勝解」(對於空的正確而深刻的理解)是菩

薩向佛道的要行。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性空

性空性空

性空,

,,

,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性空

性空性空

性空,

,,

,在空性

在空性在空性

在空性平

平平

平等的

等的等的

等的基

基基

基點上

點上點上

點上(

((

(無

無無

無住

住住

住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才能深知生

才能深知生才能深知生

才能深知生死

死死

死是無常

是無常是無常

是無常

是是

是苦

苦苦

苦,

,,

,而不

而不而不

而不急急

急急急急

急急的

的的

的厭離

厭離厭離

厭離他

他他

他;

;;

;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是常是樂

是常是樂是常是樂

是常是樂,

,,

,是

是是

是最理想

最理想最理想

最理想的

的的

的,

,,

,卻

卻卻

卻不

不不

不急急

急急急急

急急的

的的

的趣

趣趣

趣入

入入

入他

他他

他。

。。

。把生死涅槃看實在

了,不能不厭生死,不能不急求涅槃。急急的厭生死,求涅槃,那就不期而然的,要落入小乘行

徑了!

〔〔

〔2〕〕〕〕在「空勝解」中,法法平等,法法緣起──身心、自他、依正都是相依相待的存在。於

於於

是悲心內發

是悲心內發是悲心內發

是悲心內發,

,,

,不

不不

不忍

忍忍

忍眾生

眾生眾生

眾生苦

苦苦

苦,

,,

,不

不不

不忍

忍忍

忍聖教

聖教聖教

聖教衰

衰衰

衰而行菩薩道

而行菩薩道而行菩薩道

而行菩薩道。

。。

。在菩薩道中

在菩薩道中在菩薩道中

在菩薩道中,

,,

,慈悲

慈悲慈悲

慈悲益

益益

益物

物物

物不是無

不是無不是無

不是無用

用用

用,

,,

,反

反反

反而是完

而是完而是完

而是完

成佛道的心

成佛道的心成佛道的心

成佛道的心髓

髓髓

髓。

。。

。為眾生而學

為眾生而學為眾生而學

為眾生而學,

,,

,為眾生而證

為眾生而證為眾生而證

為眾生而證。

。。

。一切福慧功德,回向法界,回向眾生。一切不屬於自

己,以眾生的利益為利益。沒

沒沒

沒有慈悲

有慈悲有慈悲

有慈悲,

,,

,就

就就

就沒

沒沒

沒有菩薩

有菩薩有菩薩

有菩薩,

,,

,沒

沒沒

沒有佛道

有佛道有佛道

有佛道,

,,

,而達於

而達於而達於

而達於「

「「

「佛心者

佛心者佛心者

佛心者,

,,

,大慈悲是

大慈悲是大慈悲是

大慈悲是」

」」

」的

的的

結結

結論

論論

論。

。。

〔〔

〔二

二二

二〕

〕〕

本於這種理論而見之於實行,主要的如《般若經》所說,時時

時時時時

時時警策

警策警策

警策自

自自

自己

己己

己:「

:「:「

:「今是學

今是學今是學

今是學時

時時

時,

,,

,非是證

非是證非是證

非是證

時時

時 」

」」

」。因

因因

因為從無我而來的空慧

為從無我而來的空慧為從無我而來的空慧

為從無我而來的空慧,

,,

,如

如如

如沒

沒沒

沒有悲願功德

有悲願功德有悲願功德

有悲願功德,

,,

,急

急急

急求修證

求修證求修證

求修證,

,,

,儘管

儘管儘管

儘管自以為菩薩

自以為菩薩自以為菩薩

自以為菩薩,

,,

,自以為佛

自以為佛自以為佛

自以為佛,

,,

,也不

也不也不

也不

免免

免如

如如

如折

折折

折翅

翅翅

翅(

((

(有空慧的證

有空慧的證有空慧的證

有空慧的證悟

悟悟

悟,

,,

,沒

沒沒

沒有悲願的助成

有悲願的助成有悲願的助成

有悲願的助成)

))

)的鳥

的鳥的鳥

的鳥,

,,

,落

落落

落地而

地而地而

地而死

死死

死(

((

(對大乘說

對大乘說對大乘說

對大乘說,

,,

,小

小小

小乘是

乘是乘是

乘是死

死死

死了

了了

了)。

)。)。

)。所以菩

薩發心,以空勝解成大慧,以福德成大悲。一定要悲願深

一定要悲願深一定要悲願深

一定要悲願深徹

徹徹

徹骨髓

骨髓骨髓

骨髓,

,,

,然後證空而不會

然後證空而不會然後證空而不會

然後證空而不會墮

墮墮

墮落小

落小落小

落小乘

乘乘

乘。

。。

總之,大乘的入世的佛法,最初所表達的要點是:不

不不

不異

異異

異世間而出世

世間而出世世間而出世

世間而出世,

,,

,慈悲為成佛的

慈悲為成佛的慈悲為成佛的

慈悲為成佛的主

主主

主行

行行

行,

,,

,不求

不求不求

不求急

急急

證證

證,

,,

,由

由由

由此而圓成的才是真

此而圓成的才是真此而圓成的才是真

此而圓成的才是真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2)印順導師《永光集》p.230 ~ p.231:

經說菩薩發心修行,是依菩提心

依菩提心依菩提心

依菩提心、

、、

、大悲心

大悲心大悲心

大悲心、

、、

、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

((

(慧

慧慧

慧)

))

)──

────

──無所得為方便

無所得為方便無所得為方便

無所得為方便,

,,

,而修

而修而修

而修六度

六度六度

六度等大行

等大行等大行

等大行。

。。

。菩

菩菩

薩不是只為自

薩不是只為自薩不是只為自

薩不是只為自己

己己

己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而是重慈悲

而是重慈悲而是重慈悲

而是重慈悲利濟

利濟利濟

利濟眾生的

眾生的眾生的

眾生的。

。。

。從初發心到成佛,《般若經》立菩薩十地次第,《華

嚴經》更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位次,菩薩決不是

菩薩決不是菩薩決不是

菩薩決不是急

急急

急求證

求證求證

求證入

入入

入,

,,

,當下

當下當下

當下成佛的

成佛的成佛的

成佛的。

。。

所以菩薩在修行過程中

菩薩在修行過程中菩薩在修行過程中

菩薩在修行過程中,

,,

,如悲願還不足

如悲願還不足如悲願還不足

如悲願還不足,

,,

,那在修空無我慧

那在修空無我慧那在修空無我慧

那在修空無我慧時

時時

時,

,,

,要記著

要記著要記著

要記著「

「「

「今是學

今是學今是學

今是學時

時時

時,

,,

,非是證

非是證非是證

非是證時

時時

時」,

」,」,

」,以

以以

免急

免急免急

免急求

求求

求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而

而而

而落入聲聞

落入聲聞落入聲聞

落入聲聞果證

果證果證

果證。

。。

。菩薩如證

菩薩如證菩薩如證

菩薩如證入聲聞

入聲聞入聲聞

入聲聞果

果果

果,

,,

,對成佛來說

對成佛來說對成佛來說

對成佛來說,

,,

,是

是是

是被

被被

被貶斥

貶斥貶斥

貶斥為

為為

為焦

焦焦

焦芽

芽芽

芽敗

敗敗

敗種

種種

種的

的的

的。

。。

要修到悲慧深

要修到悲慧深要修到悲慧深

要修到悲慧深徹

徹徹

徹,

,,

,才

才才

才契

契契

契入

入入

入無生

無生無生

無生忍

忍忍

忍,

,,

,但還是

但還是但還是

但還是「

「「

「忍

忍忍

忍而不證

而不證而不證

而不證」

」」

」實

實實

實際

際際

際,

,,

,利

利利

利益

益益

益眾生的事還多

眾生的事還多眾生的事還多

眾生的事還多呢

呢呢

呢!

!!

!佛,就是這

樣的歷劫廣修菩薩大行,利他為先,從利他中完成自利,這所以佛是福慧的究竟圓滿者

這所以佛是福慧的究竟圓滿者這所以佛是福慧的究竟圓滿者

這所以佛是福慧的究竟圓滿者。

。。

17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5 ~ p.6:

Page 21: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21

((

(5)

))

綜綜

綜結

結結

A. 悲智

悲智悲智

悲智交

交交

交融

融融

融──

────

──大乘不共般若的特義

大乘不共般若的特義大乘不共般若的特義

大乘不共般若的特義

以上四點,是智慧應有的內容。其中信智一如、定慧均衡、理智平等,可通二乘偏

慧,唯悲智悲智悲智悲智交融交融交融交融是是是是大乘大乘大乘大乘不共般若的特不共般若的特不共般若的特不共般若的特義義義義。。。。

B. 大乘般若含攝無

大乘般若含攝無大乘般若含攝無

大乘般若含攝無邊

邊邊

邊德性

德性德性

德性

大乘般若,絕非抽象智慧分別,亦非偏枯的理性,而是有信願有信願有信願有信願、、、、有慈悲有慈悲有慈悲有慈悲、、、、極極極極寂靜寂靜寂靜寂靜、、、、極極極極明明明明

了了了了,,,,充充充充滿了宗教生滿了宗教生滿了宗教生滿了宗教生命命命命的的的的。。。。所以能能能能夠契夠契夠契夠契悟法悟法悟法悟法性性性性的的的的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慧慧慧慧,,,,都含攝得慈悲都含攝得慈悲都含攝得慈悲都含攝得慈悲、、、、精進等無邊德精進等無邊德精進等無邊德精進等無邊德性性性性。。。。

依般若慧斷煩惱,證真理,能得法身,這是大乘佛法的通義。法法法法身身身身,,,,即無邊即無邊即無邊即無邊白白白白法所成法所成法所成法所成身身身身,,,,

或無邊或無邊或無邊或無邊白白白白法所依法所依法所依法所依身身身身,,,,都是不都是不都是不都是不離離離離法法法法性性性性而具足無邊功德的而具足無邊功德的而具足無邊功德的而具足無邊功德的。。。。所以佛證菩提,或成究竟智,皆

以智慧為中心以智慧為中心以智慧為中心以智慧為中心,,,,而含攝得一切而含攝得一切而含攝得一切而含攝得一切清淨善清淨善清淨善清淨善法法法法。。。。

C. 般若攝

般若攝般若攝

般若攝導

導導

導萬行

萬行萬行

萬行,

,,

,萬行

萬行萬行

萬行莊

莊莊

莊嚴般若

嚴般若嚴般若

嚴般若

我們對於慧學的修習,既既既既要了解智慧的特要了解智慧的特要了解智慧的特要了解智慧的特性性性性,,,,又得又得又得又得知道知道知道知道真實智慧必真實智慧必真實智慧必真實智慧必與與與與其他功德相應其他功德相應其他功德相應其他功德相應。。。。

如經說:般若攝導般若攝導般若攝導般若攝導萬萬萬萬行行行行,,,,萬萬萬萬行行行行莊嚴莊嚴莊嚴莊嚴般若般若般若般若。。。。在修學的在修學的在修學的在修學的過程過程過程過程中中中中,,,,對對對對信願信願信願信願、、、、慈悲慈悲慈悲慈悲,,,,以及禪定等以及禪定等以及禪定等以及禪定等

等等等等,,,,也要也要也要也要同時隨順同時隨順同時隨順同時隨順修集修集修集修集,,,,才才才才能顯發般若真慧能顯發般若真慧能顯發般若真慧能顯發般若真慧。。。。

三三三三 智慧之類別智慧之類別智慧之類別智慧之類別

((

(一

一一

一)

))

三三

三種

種種

種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

三種智慧三種智慧三種智慧三種智慧 由由由由於於於於諸諸諸諸法法法法性性性性相的相的相的相的窮窮窮窮深極廣深極廣深極廣深極廣,,,,能能能能通通通通達悟解的智慧達悟解的智慧達悟解的智慧達悟解的智慧,,,,也也也也就就就就有有有有淺淺淺淺深理深理深理深理事事事事等等等等類別類別類別類別。。。。

現舉最重要的,教典中常提示到的來略說。智慧或歸納為三種智慧,這又有好幾類。

1. 生得慧

生得慧生得慧

生得慧、

、、

、加

加加

加行慧

行慧行慧

行慧、

、、

、無

無無

無漏

漏漏

漏慧

慧慧

一一一一、「、「、「、「生得慧生得慧生得慧生得慧」、「」、「」、「」、「加行慧加行慧加行慧加行慧」、「」、「」、「」、「無漏慧無漏慧無漏慧無漏慧」」」」,這三慧是常見底一種分類。

((

(1)

))

別別

別釋

釋釋

A. 生得慧

生得慧生得慧

生得慧

((

(A)

))

與生

與生與生

與生俱

俱俱

俱來的慧性

來的慧性來的慧性

來的慧性

生得慧,即與與與與生生生生俱俱俱俱來的慧來的慧來的慧來的慧性性性性,,,,我們每個人──甚至一切眾生,都不能說沒有一些慧力,

因為每每每每一個活一個活一個活一個活躍躍躍躍的有的有的有的有情情情情,,,,在在在在它底它底它底它底現實生活中現實生活中現實生活中現實生活中,,,,對對對對所所所所知知知知的境的境的境的境物物物物,,,,多少總得具有一點多少總得具有一點多少總得具有一點多少總得具有一點分別抉分別抉分別抉分別抉

擇擇擇擇的的的的知知知知能能能能。。。。就以人類說,無論愚智賢不肖,大家生來就具備了抉擇是非、可否等智能,

這就是生得慧的表現。

((

(B)

))

還要

還要還要

還要後天的

後天的後天的

後天的培養

培養培養

培養與助成

與助成與助成

與助成

不過這種生得慧這種生得慧這種生得慧這種生得慧,,,,也也也也還還還還要要要要靠後天靠後天靠後天靠後天的的的的培養與助培養與助培養與助培養與助成成成成,,,,如父母師長的教育,社會文化的熏陶,

有人說:實相是客觀真理,非佛作亦非餘人作,是般若所證的。有人說:實相為超越能所的──

絕對的主觀真心,即心自性。依

依依

依《

《《

《智論

智論智論

智論》

》》

》說

說說

說:

::

:『

『『

『觀

觀觀

觀是一

是一是一

是一邊

邊邊

邊,

,,

,緣

緣緣

緣是一

是一是一

是一邊

邊邊

邊,

,,

,離

離離

離此二

此二此二

此二邊

邊邊

邊說中道

說中道說中道

說中道』

』』

』。

。。

。離

離離

離此

此此

此客

客客

客觀

觀觀

觀的

的的

真真

真理

理理

理與

與與

與絕

絕絕

絕待

待待

待的真心

的真心的真心

的真心,

,,

,纔

纔纔

纔能與實相相應

能與實相相應能與實相相應

能與實相相應。

。。

實相,

〔〔

〔1〕〕〕〕在論理的說明上,是般若所證的,所以每被想像為「所」邊。

〔〔

〔2〕〕〕〕同時,在定慧的修持上,即

心離執而契入,所以每被倒執為「能」邊。其

其其

其實

實實

實,

,,

,不

不不

不落

落落

落能所

能所能所

能所,

,,

,更

更更

更有什麼

有什麼有什麼

有什麼「

「「

「所證

所證所證

所證」

」」

」與

與與

與「

「「

「真心

真心真心

真心」

」」

」可說

可說可說

可說!

!!

Page 22: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22

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等,都是助長發展生得慧的因緣。有了這一切有了這一切有了這一切有了這一切良好底助緣良好底助緣良好底助緣良好底助緣,,,,人類人類人類人類的的的的

生得智慧生得智慧生得智慧生得智慧,,,,才才才才能能能能充分充分充分充分地發展出來地發展出來地發展出來地發展出來。。。。

人類是平等的,世界上的任何民族,都同樣具備了這生得慧,祇要有良好的教育,完善

的環境,就可以普遍的提高民智;所所所所謂民族性謂民族性謂民族性謂民族性的的的的優劣優劣優劣優劣,,,,都只是都只是都只是都只是限限限限於於於於後天後天後天後天的因的因的因的因素素素素,,,,論到論到論到論到生生生生

而成而成而成而成就就就就的慧能的慧能的慧能的慧能,,,,祇是顯發祇是顯發祇是顯發祇是顯發與與與與不顯發不顯發不顯發不顯發,,,,並沒並沒並沒並沒有有有有本本本本質上的質上的質上的質上的差差差差等等等等。。。。

((

(C)

))

聽聽

聽經

經經

經聞

聞聞

聞法而對佛法有所了

法而對佛法有所了法而對佛法有所了

法而對佛法有所了解

解解

解的慧

的慧的慧

的慧力

力力

力,

,,

,大

大大

大抵仍屬

抵仍屬抵仍屬

抵仍屬生得慧

生得慧生得慧

生得慧

※※

※是

是是

是一般知

一般知一般知

一般知識

識識

識所能

所能所能

所能做

做做

做到

到到

到,

,,

,與

與與

與普

普普

普通

通通

通的知

的知的知

的知識

識識

識無多大差別

無多大差別無多大差別

無多大差別

我們我們我們我們修學佛法修學佛法修學佛法修學佛法,,,,或或或或聽經聽經聽經聽經聞法聞法聞法聞法,,,,或或或或披閱鑽披閱鑽披閱鑽披閱鑽研研研研,,,,而而而而對對對對佛法有所了解佛法有所了解佛法有所了解佛法有所了解,,,,甚甚甚甚至至至至能能能能夠夠夠夠說說說說空空空空說有說有說有說有,,,,說說說說

心說心說心說心說性性性性,,,,或高或高或高或高論論論論佛佛佛佛果果果果種種種種種種種種聖聖聖聖德德德德,,,,重重無重重無重重無重重無礙礙礙礙的境地的境地的境地的境地,,,,這能這能這能這能知知知知能解的慧力能解的慧力能解的慧力能解的慧力,,,,大大大大抵抵抵抵仍屬於生得仍屬於生得仍屬於生得仍屬於生得

慧慧慧慧。。。。因為這是一般因為這是一般因為這是一般因為這是一般知識知識知識知識所能所能所能所能做做做做到到到到,,,,與與與與普普普普通通通通的的的的知識並知識並知識並知識並無多無多無多無多大差別大差別大差別大差別。。。。

學佛者如果停滯於此,自滿自足,而不加緊力求上進,那麼他在佛法中所能得到的,不不不不

過過過過一般世間的學問而一般世間的學問而一般世間的學問而一般世間的學問而已已已已────────雖然他所雖然他所雖然他所雖然他所知知知知解的解的解的解的,,,,全全全全部部部部是佛法是佛法是佛法是佛法。。。。

((

(D)

))

是修

是修是修

是修學

學學

學的

的的

的第一

第一第一

第一步

步步

步、

、、

、深

深深

深入

入入

入的

的的

的前

前前

前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非

非非

非佛教特有的慧

佛教特有的慧佛教特有的慧

佛教特有的慧力

力力

依生得慧依生得慧依生得慧依生得慧知知知知解佛法解佛法解佛法解佛法,,,,為修學佛法的為修學佛法的為修學佛法的為修學佛法的第第第第一一一一步驟步驟步驟步驟,,,,也是深入佛法的一種也是深入佛法的一種也是深入佛法的一種也是深入佛法的一種前前前前方便方便方便方便,,,,實實實實還還還還不是佛不是佛不是佛不是佛

教特有的慧力教特有的慧力教特有的慧力教特有的慧力。。。。18

B. 加加加

加行慧

行慧行慧

行慧

((

(A)

))

總明

總明總明

總明「

「「

「以佛法

以佛法以佛法

以佛法加

加加

加行

行行

行力

力力

力啟

啟啟

啟導

導導

導,

,,

,是佛法特有的慧

是佛法特有的慧是佛法特有的慧

是佛法特有的慧力

力力

力」

」」

加行慧加行慧加行慧加行慧,,,,與與與與生得慧生得慧生得慧生得慧大大大大有不有不有不有不同同同同,,,,它它它它不但有高度的理解不但有高度的理解不但有高度的理解不但有高度的理解、、、、思思思思考考考考、、、、抉擇抉擇抉擇抉擇等智力等智力等智力等智力,,,,而而而而且且且且是依於是依於是依於是依於堅堅堅堅

固固固固信信信信念念念念,,,,經過經過經過經過一一一一番番番番的專精的專精的專精的專精篤篤篤篤實行持實行持實行持實行持,,,,而而而而後才後才後才後才在在在在清淨清淨清淨清淨的心中的心中的心中的心中,,,,流流流流露露露露出來的智慧出來的智慧出來的智慧出來的智慧。。。。

這種智慧,完完完完全由全由全由全由於佛法加行力的於佛法加行力的於佛法加行力的於佛法加行力的啟啟啟啟導導導導,,,,不是世間一般不是世間一般不是世間一般不是世間一般知知知知解所能解所能解所能解所能獲獲獲獲致的致的致的致的。。。。

((

(B)

))

分為三

分為三分為三

分為三階

階階

階:

::

:聞

聞聞

聞、

、、

、思

思思

思、

、、

、修

修修

此加行慧此加行慧此加行慧此加行慧,,,,教教教教典典典典中又中又中又中又分分分分為三階為三階為三階為三階段段段段,,,,即聞即聞即聞即聞、、、、思思思思、、、、修三慧修三慧修三慧修三慧。

18

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88 ~ p.90:

「佛出人間」,「人身難得」,可顯出人在眾生中的地位。這在《佛法概論》──人類的特勝中,依

佛經所說,人類具有三事

人類具有三事人類具有三事

人類具有三事,

,,

,不但超過了鳥

不但超過了鳥不但超過了鳥

不但超過了鳥、

、、

、獸

獸獸

獸、

、、

、蟲

蟲蟲

蟲、

、、

、魚

魚魚

魚,

,,

,還超過了天上

還超過了天上還超過了天上

還超過了天上。

。。

。三事是:

一一

一、

、、

、憶念

憶念憶念

憶念(

((

(末

末末

末那

那那

那沙

沙沙

沙)

))

)勝

勝勝

勝:

::

:末那沙即人的梵語,與末那(意)同語。人能思惟分別一切法,憶念過去,

預期未來,認識現在的,都在意識中縈迴不已。人類具有這

人類具有這人類具有這

人類具有這思

思思

思量

量量

量的作

的作的作

的作用

用用

用,

,,

〔〔

〔1〕〕〕〕固

固固

固然能

然能然能

然能使

使使

使人作

人作人作

人作惡

惡惡

惡,

,,

〔〔

〔2〕〕〕〕而人

而人而人

而人

類一切

類一切類一切

類一切優

優優

優良

良良

良的知

的知的知

的知識

識識

識文

文文

文化

化化

化,

,,

,都是從此而發生出來

都是從此而發生出來都是從此而發生出來

都是從此而發生出來。

。。

。在眾生中,人的思想最發達。現代學者研究得人的腦

部特別發達,與人的豐富的記憶力,思索力等,有密切關係,這是人類的特色。腦與思想──色與心

──的關係,姑且不論,而人的思想力,確是勝於一切動物以及天神的。末那,能不斷的憶持過去,

量度未來,思索現在。人類

人類人類

人類

〔〔

〔1〕〕〕〕文

文文

文化的進

化的進化的進

化的進步

步步

步,

,,

,就是從過

就是從過就是從過

就是從過去

去去

去積累

積累積累

積累下

下下

下來的經

來的經來的經

來的經驗

驗驗

驗事實

事實事實

事實,

,,

,而

而而

而用

用用

用以

以以

以考

考考

考察現

察現察現

察現在

在在

在,

,,

,推

推推

推論

論論

未未

未來

來來

來,

,,

,才發

才發才發

才發揚

揚揚

揚起來

起來起來

起來。

。。

〔〔

〔2〕〕〕〕憶念思惟

憶念思惟憶念思惟

憶念思惟,

,,

,佛法中

佛法中佛法中

佛法中更

更更

更應

應應

應用

用用

用以

以以

以啟

啟啟

啟發真實的智慧

發真實的智慧發真實的智慧

發真實的智慧。

。。

依佛法說,「生得慧」,眾生也有,譬如蜂能釀蜜,蟻能築巢,蛛能結網,它們不經過教學的過程,便

自然的會這樣。這生得的智力,即是本能。但人類的生得慧

但人類的生得慧但人類的生得慧

但人類的生得慧,

,,

,經過學

經過學經過學

經過學習

習習

習發達成

發達成發達成

發達成高

高高

高深的智

深的智深的智

深的智力

力力

力。

。。

。其

其其

其他

他他

他動

動動

動物

物物

物,

,,

從從

從加

加加

加行而起的智

行而起的智行而起的智

行而起的智力

力力

力,

,,

,雖也多

雖也多雖也多

雖也多少

少少

少有一

有一有一

有一些

些些

些,

,,

,但

但但

但比

比比

比起人來

起人來起人來

起人來,

,,

,是

是是

是太

太太

太微渺

微渺微渺

微渺了

了了

了。

。。

。人類於

人類於人類於

人類於本

本本

本能的

能的能的

能的基礎

基礎基礎

基礎上

上上

上,

,,

,逐漸

逐漸逐漸

逐漸的學

的學的學

的學習

習習

習,

,,

學會

學會學會

學會各

各各

各式

式式

式各

各各

各樣的

樣的樣的

樣的語言

語言語言

語言,

,,

,種種

種種種種

種種知

知知

知識

識識

識,

,,

,種種

種種種種

種種技

技技

技能

能能

能,

,,

,這是人類的特點

這是人類的特點這是人類的特點

這是人類的特點!

!!

如不能善用人類的智力,做起壞事來,比其他眾生不知道要超過若干倍。然

〔〔

〔1〕〕〕〕如能善於應用,那麼,

能發明一切於人類有益的事物、制度。

〔〔

〔2〕〕〕〕真能善

真能善真能善

真能善巧

巧巧

巧地

地地

地運

運運

運用思惟憶念

用思惟憶念用思惟憶念

用思惟憶念,

,,

,淘練

淘練淘練

淘練雜

雜雜

雜染

染染

染的而擴充淨善的

的而擴充淨善的的而擴充淨善的

的而擴充淨善的,

,,

,經

經經

經加

加加

行慧的

行慧的行慧的

行慧的熏

熏熏

熏修

修修

修,

,,

,即能

即能即能

即能引

引引

引生清淨智慧

生清淨智慧生清淨智慧

生清淨智慧,

,,

,成為人類學佛

成為人類學佛成為人類學佛

成為人類學佛,

,,

,不共

不共不共

不共其

其其

其他眾生的特色

他眾生的特色他眾生的特色

他眾生的特色。

。。

Page 23: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23

〔〔

〔一

一一

一〕

〕〕

聞慧聞慧聞慧聞慧,,,,本本本本著著著著與與與與生生生生俱俱俱俱來的慧力來的慧力來的慧力來的慧力,,,,而而而而親近親近親近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善知識善知識,,,,多聞多聞多聞多聞熏熏熏熏習習習習,,,,逐逐逐逐漸深入佛法漸深入佛法漸深入佛法漸深入佛法。。。。以以以以淨淨淨淨信心信心信心信心,,,,

引引引引發一種發一種發一種發一種類類類類似似似似的悟境的悟境的悟境的悟境,,,,於佛法得於佛法得於佛法得於佛法得到到到到較較較較深的信解深的信解深的信解深的信解。。。。這是依聽聞所成就的智慧,所以應名為

聞所成慧。不要不要不要不要誤會誤會誤會誤會!!!!以為以為以為以為聽聽經聽聽經聽聽經聽聽經,,,,有了一些有了一些有了一些有了一些知知知知解解解解,,,,便是聞慧成便是聞慧成便是聞慧成便是聞慧成就就就就;;;;須知須知須知須知聞慧是聞慧是聞慧是聞慧是通過內通過內通過內通過內

心的心的心的心的清淨清淨清淨清淨心心心心念念念念,,,,而而而而引引引引發的特殊智慧發的特殊智慧發的特殊智慧發的特殊智慧,,,,它對它對它對它對佛法的理佛法的理佛法的理佛法的理會與抉擇會與抉擇會與抉擇會與抉擇,,,,非一般非一般非一般非一般知識知識知識知識可可可可比比比比。。。。19

〔〔

〔二

二二

二〕

〕〕

思思思思慧慧慧慧是以聞慧為以聞慧為以聞慧為以聞慧為基礎基礎基礎基礎,,,,而進一步去思惟、考辨、分別、抉擇,於諸法的甚深法性,

及因緣果報等事相,有更深湛的體認,更親切的悟了。這種由於思惟所引生的慧解,名

思所成慧。

〔〔

〔三

三三

三〕

〕〕

修慧修慧修慧修慧,,,,即本本本本著聞著聞著聞著聞思思思思所成智慧所成智慧所成智慧所成智慧,,,,對對對對佛法所有的解悟佛法所有的解悟佛法所有的解悟佛法所有的解悟,,,,在在在在與與與與定心相應中定心相應中定心相應中定心相應中,,,,觀察抉擇諸觀察抉擇諸觀察抉擇諸觀察抉擇諸法法法法

實相實相實相實相,,,,及因及因及因及因果緣果緣果緣果緣起無邊行相起無邊行相起無邊行相起無邊行相;;;;止觀雙運而引發深慧,名修所成慧。

((

(C)

))

特明

特明特明

特明「

「「

「三

三三

三慧

慧慧

慧與

與與

與名

名名

名義的

義的義的

義的關

關關

關係

係係

係」

」」

三慧之中,〔

〔〔

〔1〕〕〕〕聞慧是初步的,還是不不不不離離離離所聞的所聞的所聞的所聞的名名名名言章句言章句言章句言章句的尋思、理解;〔

〔〔

〔2〕〕〕〕思慧漸進而為漸進而為漸進而為漸進而為

內內內內心的心的心的心的,,,,對聞慧所得的義解,加以深察、思考;〔

〔〔

〔3〕〕〕〕修慧的特殊定義,是與定相應,不依不依不依不依

文文文文言章句言章句言章句言章句而而而而觀觀觀觀於法於法於法於法義義義義。。。。

((

(D)

))

加加

加行慧

行慧行慧

行慧未

未未

未達實證

達實證達實證

達實證階段

階段階段

階段

這聞聞聞聞思思思思修慧修慧修慧修慧,,,,總總總總名名名名加行慧加行慧加行慧加行慧,,,,因因因因它還沒它還沒它還沒它還沒有有有有到到到到達真正的實證階達真正的實證階達真正的實證階達真正的實證階段段段段。。。。

C. 無無無

無漏

漏漏

漏慧

慧慧

慧(

((

(現

現現

現證慧

證慧證慧

證慧)

))

經過定慧相應、止觀雙運的修慧成就,更深徹的簡擇觀照,終於引發無漏慧無漏慧無漏慧無漏慧,,,,又名現證現證現證現證

慧慧慧慧;;;;由由由由此無漏慧此無漏慧此無漏慧此無漏慧,,,,斷斷斷斷煩惱煩惱煩惱煩惱,,,,證真理證真理證真理證真理,,,,這這這這才才才才是慧學的目是慧學的目是慧學的目是慧學的目標標標標所在所在所在所在。。。。

但但但但統論統論統論統論修學修學修學修學,,,,必然是依於生得慧必然是依於生得慧必然是依於生得慧必然是依於生得慧,,,,經過經過經過經過聞聞聞聞思思思思修修修修────────加行慧的加行慧的加行慧的加行慧的程程程程序序序序,,,,始可始可始可始可獲到獲到獲到獲到此一目此一目此一目此一目標標標標。。。。

((

(2)

))

綜綜

綜論

論論

A. 生得及

生得及生得及

生得及聞思

聞思聞思

聞思修

修修

修,

,,

,是達無

是達無是達無

是達無漏

漏漏

漏慧的必經方便

慧的必經方便慧的必經方便

慧的必經方便

修修修修習習習習慧學的慧學的慧學的慧學的過程過程過程過程,,,,無無無無論大乘論大乘論大乘論大乘或是或是或是或是小乘小乘小乘小乘,,,,都是一致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一致的。。。。如按照天臺家的六即說,那麼生得

慧還是理即階段;聞思修加行慧,是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三位;無漏慧才是從分證

即到究竟即。20

19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64 ~ p.65:

正見,是正確的見解,見

見見

見與知

與知與知

與知識

識識

識不同

不同不同

不同,

,,

,見

見見

見是從

是從是從

是從推

推推

推論而來的

論而來的論而來的

論而來的堅

堅堅

堅定

定定

定主

主主

主張

張張

張,

,,

,所以正

所以正所以正

所以正見

見見

見是

是是

是『

『『

『擇

擇擇

擇善而

善而善而

善而固

固固

固執

執執

執之

之之

之』

』』

的的

的。

。。

。學佛要有正見,如開始旅行,要對旅途先有一番正確的了解,而確信這是到達目的地的正路。

正正

正確

確確

確的

的的

的認

認認

認識

識識

識,

,,

,不一定成為正

不一定成為正不一定成為正

不一定成為正見

見見

見。

。。

。如現在聽說地球繞日而轉,可說是知識;但伽利略為了這一知識,不

惜為基督教所迫害,囚禁,這才是見。所以,要將正

要將正要將正

要將正確

確確

確的知

的知的知

的知識

識識

識,

,,

,時時

時時時時

時時修

修修

修習

習習

習,

,,

,養

養養

養成

成成

成堅

堅堅

堅定的正

定的正定的正

定的正見

見見

見。

。。

。正見,

有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五乘共法中,還只是世間的。

正正

正見

見見

見雖只是

雖只是雖只是

雖只是堅

堅堅

堅定不

定不定不

定不移

移移

移的

的的

的見

見見

見地

地地

地,

,,

,但

但但

但力

力力

力量

量量

量極強

極強極強

極強,

,,

,如經上說

如經上說如經上說

如經上說:

::

:『

『『

『假使

假使假使

假使有世間

有世間有世間

有世間,

,,

,正

正正

正見增

見增見增

見增上者

上者上者

上者,

,,

,雖

雖雖

雖復

復復

復百

百百

百千生

千生千生

千生,

,,

,終

終終

終不

不不

墮墮

墮惡

惡惡

惡趣

趣趣

趣』

』』

』(3.001)。

20【六即佛】天台宗就佛而

就佛而就佛而

就佛而判

判判

判立

立立

立六

六六

六即位

即位即位

即位,

,,

,稱為

稱為稱為

稱為六

六六

六即佛

即佛即佛

即佛。

。。

。據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捲上載,六即佛即:(一一一

一)理理理

即佛

即佛即佛

即佛,

,,

,又作理佛,指一切眾生。蓋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皆即是佛,故稱理即

佛。(二二二

二)名名名

名字

字字

字即佛

即佛即佛

即佛,

,,

,又作名字佛。指或從善知識處聞知,或從經卷中見得,而暸知此「理性即佛之名」

之人;此等之人,於名字中通達解暸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故稱名字即佛。(三三三

三)觀觀觀

觀行即佛

行即佛行即佛

行即佛,

,,

,指既暸知一切

法皆是佛法,進而依教修行而達於心觀明暸、理慧相應(即境智相當)、觀行相即之人;此等之人,所

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緻,以證此位,故稱觀行即佛。此位分為五品位,即:隨喜品、讀誦

Page 24: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24

所以證悟甚深法性,雖為無漏慧事,而欲欲欲欲得無漏慧得無漏慧得無漏慧得無漏慧,,,,不能不能不能不能離離離離去生得慧去生得慧去生得慧去生得慧,,,,更不能忽視聞更不能忽視聞更不能忽視聞更不能忽視聞思思思思

修慧修慧修慧修慧。。。。換句話說,如不以聞如不以聞如不以聞如不以聞思思思思修慧為修慧為修慧為修慧為基礎基礎基礎基礎,,,,無漏慧即根無漏慧即根無漏慧即根無漏慧即根本本本本不可能實現不可能實現不可能實現不可能實現;;;;斷斷斷斷煩惱證真理煩惱證真理煩惱證真理煩惱證真理,,,,

自自自自然也然也然也然也就就就就無從無從無從無從談談談談起了起了起了起了。。。。

以無漏慧的斷惑證真,為修學佛法的究竟目標,而生得及聞而生得及聞而生得及聞而生得及聞、、、、思思思思、、、、修慧修慧修慧修慧,,,,為達此目為達此目為達此目為達此目標標標標的的的的

必必必必經經經經方便方便方便方便,,,,這不這不這不這不獨獨獨獨是印度是印度是印度是印度經論經論經論經論的一般定說的一般定說的一般定說的一般定說,,,,即中即中即中即中國古國古國古國古德德德德,,,,如如如如天天天天臺臺臺臺智者智者智者智者大師大師大師大師等等等等,,,,也都也都也都也都與與與與此此此此

不相不相不相不相違違違違反反反反。。。。

B. 初學佛法應

初學佛法應初學佛法應

初學佛法應注

注注

注意

意意

意的

的的

的三

三三

三事

事事

所以初學佛法初學佛法初學佛法初學佛法,,,,所應所應所應所應該該該該注注注注意意意意者者者者,

第第第第一一一一、、、、不要將不要將不要將不要將聽經聽經聽經聽經、、、、看看看看經經經經,,,,以及以及以及以及研研研研究究究究、、、、講說講說講說講說,,,,視為慧學的成視為慧學的成視為慧學的成視為慧學的成就就就就,,,,而而而而感到感到感到感到滿足高滿足高滿足高滿足高傲傲傲傲。。。。

第第第第二二二二、、、、必必必必須認清須認清須認清須認清,,,,即即即即使使使使能更進一層的能更進一層的能更進一層的能更進一層的引引引引發聞發聞發聞發聞思思思思修慧修慧修慧修慧,,,,也祇是修學佛法方便階也祇是修學佛法方便階也祇是修學佛法方便階也祇是修學佛法方便階段段段段,,,,距距距距離離離離究究究究

竟竟竟竟目目目目標標標標尚尚尚尚遠遠遠遠,,,,切切切切莫莫莫莫因此而起增上因此而起增上因此而起增上因此而起增上慢慢慢慢,,,,以為圓滿證得以為圓滿證得以為圓滿證得以為圓滿證得,,,,或者或者或者或者與與與與佛佛佛佛平平平平等等等等。。。。

第第第第三三三三、、、、要得真實智慧要得真實智慧要得真實智慧要得真實智慧,,,,不能忽不能忽不能忽不能忽略略略略生得及加行慧生得及加行慧生得及加行慧生得及加行慧,,,,輕輕輕輕視聞視聞視聞視聞思思思思熏熏熏熏修的功行修的功行修的功行修的功行。

2. 加加加

加行無分別智

行無分別智行無分別智

行無分別智、

、、

、根

根根

根本

本本

本無分別智

無分別智無分別智

無分別智、

、、

、後得無分別智

後得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

後得無分別智

※※

※專約

專約專約

專約「

「「

「證

證證

證入

入入

入法性無分別

法性無分別法性無分別

法性無分別」

」」

二二二二、「、「、「、「加行無加行無加行無加行無分別分別分別分別智智智智」、「」、「」、「」、「根根根根本本本本無無無無分別分別分別分別智智智智」、「」、「」、「」、「後後後後得無得無得無得無分別分別分別分別智智智智」」」」,這是專約證入法證入法證入法證入法性性性性無無無無分分分分

別別別別而說的。

〔〔

〔一

一一

一〕

〕〕

證悟真如法證悟真如法證悟真如法證悟真如法性性性性,,,,與與與與法法法法性性性性相應的如實慧相應的如實慧相應的如實慧相應的如實慧,,,,名根本無分別智。

〔〔

〔二

二二

二〕

〕〕

其中經過修行而能證此真如法性的方便,是加行無分別智,即加行慧加行慧加行慧加行慧。。。。

〔〔

〔三

三三

三〕

〕〕

通過通過通過通過根根根根本本本本無無無無分別分別分別分別智智智智,,,,而而而而引引引引發能發能發能發能照照照照察萬事萬物察萬事萬物察萬事萬物察萬事萬物的的的的,,,,即後得無分別智。

3. 世間智

世間智世間智

世間智、

、、

、出世間智

出世間智出世間智

出世間智、

、、

、出世間上上智

出世間上上智出世間上上智

出世間上上智

※※

※從

從從

從「

「「

「凡夫到佛果位

凡夫到佛果位凡夫到佛果位

凡夫到佛果位」

」」

」的分類

的分類的分類

的分類

三三三三、「、「、「、「世間智世間智世間智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出世間上上智出世間上上智出世間上上智」」」」,這是從從從從凡凡凡凡夫夫夫夫到到到到佛佛佛佛果果果果位位位位而而而而分類分類分類分類的三種

智慧。

〔〔

〔一

一一

一〕

〕〕

世間智,指一般一般一般一般凡凡凡凡夫夫夫夫及及及及未未未未證證證證聖果聖果聖果聖果的學者的學者的學者的學者,,,,所具有的一切分別抉擇慧力。

〔〔

〔二

二二

二〕

〕〕

出世間智,指二乘聖二乘聖二乘聖二乘聖者者者者超出世間的超出世間的超出世間的超出世間的,,,,能通達苦空無常無我諸法行相的證慧。

〔〔

〔三

三三

三〕

〕〕

出世間上上智,佛佛佛佛與菩薩與菩薩與菩薩與菩薩所有的所有的所有的所有的大乘大乘大乘大乘不共慧不共慧不共慧不共慧,,,,雖出世間而又雖出世間而又雖出世間而又雖出世間而又二二二二諦諦諦諦無無無無礙礙礙礙、、、、性性性性相相相相並並並並照照照照,,,,

超勝超勝超勝超勝二乘二乘二乘二乘出世的偏真出世的偏真出世的偏真出世的偏真,,,,故稱出世間上上智。

這種分類,與龍樹《智論》的:〔

〔〔

〔1〕〕〕〕外道離生智,〔

〔〔

〔2〕〕〕〕二乘偏真智,〔

〔〔

〔3〕〕〕〕菩薩般若智,意義極

品、說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四

四四

四)相相相

相似

似似

似即佛

即佛即佛

即佛,

,,

,指於前述「觀行即」位中,愈觀愈明,愈止愈

寂而得六根清淨,斷除見思之惑,製伏無明之人;此等之人,雖未能真證其理,但於理彷彿,有如真

證,故稱相似即佛。此位分為十信位。(五五五

五)分證即佛

分證即佛分證即佛

分證即佛,

,,

,又作分真即佛。指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無明

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明,而證得一分中道。(六六六

六)

究竟即佛

究竟即佛究竟即佛

究竟即佛,

,,

,指斷除第四十二之元品無明,發究竟圓滿之覺智者,即證入極果妙覺之佛位。此六佛雖因

智(悟)情(迷)之深淺,而有六種之別,然其體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稱為「即」。(《佛光大辭典(二)》

p. 1276)

Page 25: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25

為相近。

4. 一切智

一切智一切智

一切智、

、、

、道

道道

道種

種種

種智

智智

智、

、、

、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

※※

※約

約約

約「

「「

「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

、、

、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

、、

、佛

佛佛

佛」

」」

」三乘聖者的差別

三乘聖者的差別三乘聖者的差別

三乘聖者的差別

四四四四、、、、《《《《般若般若般若般若經經經經》》》》中又中又中又中又分分分分為為為為:「:「:「:「一切智一切智一切智一切智」、「」、「」、「」、「道道道道種智種智種智種智」、「」、「」、「」、「一切智智一切智智一切智智一切智智」」」」:這種序列,是說明

了聲聞聲聞聲聞聲聞、、、、菩薩菩薩菩薩菩薩、、、、佛三佛三佛三佛三乘聖乘聖乘聖乘聖者者者者智慧的智慧的智慧的智慧的差別差別差別差別。。。。

((

(1)

))

一切智

一切智一切智

一切智(

((

(二乘人

二乘人二乘人

二乘人)

))

聲聞、緣覺二乘人,原原原原也具有也具有也具有也具有通通通通達理達理達理達理性與事性與事性與事性與事相的相的相的相的二二二二方面方面方面方面,,,,稱稱稱稱為總相智為總相智為總相智為總相智、、、、別別別別相智相智相智相智。。。。

但因但因但因但因厭厭厭厭離離離離心切心切心切心切,,,,偏重於能達偏重於能達偏重於能達偏重於能達普遍普遍普遍普遍法法法法性性性性的總相智的總相智的總相智的總相智,,,,故故故故以一切智為以一切智為以一切智為以一切智為名名名名。。。。

((

(2)

))

道道

道種

種種

種智

智智

智(

((

(大乘菩薩

大乘菩薩大乘菩薩

大乘菩薩)

))

大乘菩薩亦亦亦亦具具具具二二二二智智智智,,,,即即即即道道道道智智智智,,,,道道道道種智種智種智種智,,,,但他著重在從真出俗但他著重在從真出俗但他著重在從真出俗但他著重在從真出俗,,,,〔

〔〔

〔1〕〕〕〕一面觀空無我等,與常

遍法性相應,〔

〔〔

〔2〕〕〕〕一面以種種法門通達種種事相。

菩薩度生的悲心深厚,所以他是遍遍遍遍學一切法門的學一切法門的學一切法門的學一切法門的,,,,所所所所謂謂謂謂法門無法門無法門無法門無量量量量誓誓誓誓願學願學願學願學。。。。真正的修真正的修真正的修真正的修菩薩菩薩菩薩菩薩

行行行行,,,,必然著重廣必然著重廣必然著重廣必然著重廣大大大大的的的的觀觀觀觀智智智智,,,,所以以所以以所以以所以以道道道道種智為種智為種智為種智為名名名名。。。。

((

(3)

))

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

((

(佛

佛佛

佛陀

陀陀

陀)

))

大覺佛陀,也可也可也可也可分分分分為為為為二二二二智智智智,,,,一切智一切智一切智一切智,,,,21一切種一切種一切種一切種((((智智智智))))智智智智。。。。22

依無依無依無依無量觀量觀量觀量觀門門門門,,,,究究究究竟通竟通竟通竟通達達達達諸諸諸諸法法法法性性性性相相相相,,,,因因因因果緣果緣果緣果緣起無起無起無起無限差別限差別限差別限差別,,,,能能能能夠夠夠夠不加功不加功不加功不加功用用用用而即真而俗而即真而俗而即真而俗而即真而俗,,,,即俗即俗即俗即俗

而真而真而真而真,,,,真俗無真俗無真俗無真俗無礙礙礙礙,,,,智慧最極圓滿智慧最極圓滿智慧最極圓滿智慧最極圓滿,,,,故獨稱故獨稱故獨稱故獨稱一切智智一切智智一切智智一切智智。。。。

((

(4)

))

結結

結說

說說

由這般若經的三類分別,便可見及三三三三乘乘乘乘智慧的不智慧的不智慧的不智慧的不同同同同特特特特性性性性。。。。

((

(二

二二

二)

))

二二

二種

種種

種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

21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111:

或說聲聞得一切智,那是「但有名字一切智」,其實佛才是一切智,佛才是一切智人,一切種智人。

22(1)【一切智智】梵語 sarvajña-jñā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勝者。音譯作薩婆若那。一切

智通於聲聞、緣覺、佛三者,今為區別佛智與前二者,故稱佛智為一切智智。(《佛光大辭典(一)》

p.16)

(2)【一切智智】(梵 sarva-jñāna)意為一切智中最殊勝者,即佛陀自證的不共極智。是盡知一切的智慧。

音譯作薩婆若那、薩羅婆枳孃曩。(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3)【一切智】梵語 sarvajña。指暸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譯為薩婆若、薩云然。係三智之一。…〔中

略〕…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大三○·四九八下):「

〔〔

〔一

一一

一〕

〕〕

於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

轉,名一切智。」即如實暸知一切世界、眾生界、有為、無為事、因果界趣之差別,及過去、現在、

未來三世者,稱為一切智。

〔〔

〔二

二二

二〕

〕〕

又一切智對於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相之義,

〔〔

〔1〕〕〕〕若依總義,則總稱佛智,

義同一切種智,如華嚴經大疏卷十六所載,如來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故稱一切智。

〔〔

〔2〕〕〕〕若依別義,

〔〔

〔A〕〕〕〕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此即聲聞、緣覺所得之智;

〔〔

〔B〕〕〕〕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

智,乃暸知「平等相即差別相」之佛智,

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八下):「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

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者,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

破諸無明。(中略)佛自說一切智是聲聞、闢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

闢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佛光大辭典(一)》p.14)

Page 26: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26

二二二二種智慧種智慧種智慧種智慧 在經論中,關於二種智慧的分類,也是有許多的。

1. 聲聞聲聞聲聞

聲聞經

經經

經:

::

:法

法法

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

智智

※※

※先得法

先得法先得法

先得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後得

後得後得

後得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

智智

智(

((

(不依世

不依世不依世

不依世俗

俗俗

俗諦

諦諦

諦,

,,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

一一一一、、、、先約先約先約先約聲聞聲聞聲聞聲聞經經經經來說來說來說來說,,,,有有有有「「「「法法法法住住住住智智智智」,「」,「」,「」,「涅槃涅槃涅槃涅槃智智智智」」」」。。。。經上說:要「「「「先先先先得法得法得法得法住住住住智智智智,,,,後後後後得得得得涅槃涅槃涅槃涅槃

智智智智」」」」。。。。法住智,即安立緣起因果的善巧智慧;必必必必須須須須在有在有在有在有情緣情緣情緣情緣起起起起事事事事相的相的相的相的基礎基礎基礎基礎上上上上,,,,才才才才能能能能通通通通達達達達

苦苦苦苦空空空空無無無無常常常常無無無無我我我我的的的的諸諸諸諸法實法實法實法實性性性性,,,,而證入而證入而證入而證入涅槃涅槃涅槃涅槃聖聖聖聖地地地地。。。。23

23

關於「法住智、涅槃智」:

◎(1/2)導師後期稍有不同說法:

(1)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151:

『雜阿含經』中,長老比丘們告訴須深比丘,他們是阿羅漢,但不得四禪(『相應部』說不得五通)

及無色定。須深覺得難以信解,佛告訴他說:「

「「

「彼先知法

彼先知法彼先知法

彼先知法住

住住

住,

,,

,後知

後知後知

後知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不

不不

不問汝

問汝問汝

問汝知不知

知不知知不知

知不知,

,,

,且

且且

且自先

自先自先

自先

知法

知法知法

知法住

住住

住,

,,

,後知

後知後知

後知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25.006)。這是說,阿羅

阿羅阿羅

阿羅漢

漢漢

漢有先後

有先後有先後

有先後層

層層

層次

次次

次,

,,

,也可說有二類

也可說有二類也可說有二類

也可說有二類。

。。

一一

一、

、、

、法

法法

法住

住住

住智知

智知智知

智知:

::

:緣起被稱為法性、法住,所以法

法法

法住

住住

住智是

智是智是

智是從

從從

從因

因因

因果起

果起果起

果起滅

滅滅

滅的必然性中

的必然性中的必然性中

的必然性中,

,,

,於五

於五於五

於五蘊

蘊蘊

蘊等如實知

等如實知等如實知

等如實知,

,,

厭厭

厭,

,,

,離欲

離欲離欲

離欲,

,,

,滅

滅滅

滅,

,,

,而得

而得而得

而得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智

智智

智:

::

:「

「「

「我生已盡

我生已盡我生已盡

我生已盡,

,,

,梵

梵梵

梵行已立

行已立行已立

行已立,

,,

,所作已

所作已所作已

所作已辦

辦辦

辦,

,,

,不

不不

不受

受受

受後有

後有後有

後有」。

」。」。

」。雖然沒有禪定,但

煩惱已盡,生死已了。這是以慧得

以慧得以慧得

以慧得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知一切法

知一切法知一切法

知一切法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

,,

,而

而而

而沒

沒沒

沒有

有有

有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的自證

的自證的自證

的自證。

。。

二二

二、

、、

、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知

智知智知

智知:

::

:生前就能現

現現

現證

證證

證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的

的的

的絕

絕絕

絕對超

對超對超

對超越

越越

越(即大乘的證入空性,絕諸戲論;也類似一般所說

的神秘經驗),名為得現

現現

現法

法法

法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在古代,被稱為得

得得

得滅

滅滅

滅盡定的

盡定的盡定的

盡定的俱

俱俱

俱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不過滅盡定,論師的異解紛

紜)。

(2)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28 ~ p.29:

不得(根本)定而究竟解脫,須深覺得離奇,所以提出來問佛。佛告訴他:「彼先知法住,後知涅

槃」;「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3.021)。從釋尊的教說中,可見阿羅

阿羅阿羅

阿羅漢

漢漢

漢智有先

智有先智有先

智有先

後後

後層

層層

層次

次次

次,

,,

,也有二類

也有二類也有二類

也有二類阿羅

阿羅阿羅

阿羅漢

漢漢

漢。

。。

1、法住智知:緣起法被稱為「法性」、「法住」,知法

知法知法

知法住

住住

住是知

是知是知

是知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

。。

。從

從從

從因

因因

因果起

果起果起

果起滅

滅滅

滅的必然性中

的必然性中的必然性中

的必然性中,

,,

,於

於於

於(

((

(現

現現

實身心

實身心實身心

實身心)

))

)蘊

蘊蘊

蘊、

、、

、界

界界

界、

、、

、處

處處

處如實知

如實知如實知

如實知,

,,

,厭

厭厭

厭、

、、

、離欲

離欲離欲

離欲、

、、

、滅

滅滅

滅,

,,

,而得

而得而得

而得「

「「

「我生已盡

我生已盡我生已盡

我生已盡,

,,

,梵

梵梵

梵行已立

行已立行已立

行已立,

,,

,所作

所作所作

所作己辦

己辦己辦

己辦,

,,

,不

不不

不受

受受

受後有

後有後有

後有」

」」

的的

的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智

智智

智。

。。

。雖沒有根本定,沒有五通,但生死已究竟解脫,這是以慧得

以慧得以慧得

以慧得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的一類。

2、涅槃智知:

〔〔

〔1〕〕〕〕或是慧解脫者的末「後知涅槃」;

〔〔

〔2〕〕〕〕也有生前得見法涅槃,能現證知涅槃,這是

得三明、六通的,名為(

((

(定慧

定慧定慧

定慧)

))

)俱

俱俱

俱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的大

的大的大

的大阿羅

阿羅阿羅

阿羅漢

漢漢

漢。

。。

雖有二類不同

雖有二類不同雖有二類不同

雖有二類不同,

,,

,但生

但生但生

但生死

死死

死的究竟

的究竟的究竟

的究竟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是一樣的

是一樣的是一樣的

是一樣的;

;;

;而

而而

而且

且且

且都是

都是都是

都是「

「「

「先知法

先知法先知法

先知法住

住住

住,

,,

,後知

後知後知

後知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的

的的

的。

。。

※※

※※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92 ~ p.93:

依「佛法」說:「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8.003)。如實知

知知

知緣

緣緣

緣起的法

起的法起的法

起的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是修

是修是修

是修

道的必要歷程

道的必要歷程道的必要歷程

道的必要歷程,

,,

,決不能

決不能決不能

決不能離

離離

離世間的如實知

世間的如實知世間的如實知

世間的如實知,

,,

,而能得

而能得而能得

而能得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的

的的

的。

。。

。…〔下略〕…

(3)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221 ~ p.223:

〔〔

〔1〕〕〕〕須深出家不久,聽見有些比丘們說:「生死已盡,……自知不受後有」,卻不得禪定(35.009),

是慧解脫阿羅漢。須深聽了,非常疑惑。佛告訴他:「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慧解脫阿羅漢,

沒有深定,所以沒有見法涅槃的體驗,但正

但正但正

但正確

確確

確而深

而深而深

而深刻

刻刻

刻的知道

的知道的知道

的知道:「

:「:「

:「有無明

有無明有無明

有無明故

故故

故有行

有行有行

有行,

,,

,不

不不

不離

離離

離無明而有行

無明而有行無明而有行

無明而有行」;

」;」;

」;

無無明

無無明無無明

無無明故

故故

故無行

無行無行

無行,

,,

,不

不不

不離

離離

離無明

無明無明

無明滅

滅滅

滅而行

而行而行

而行滅

滅滅

滅」(

」(」(

」(餘支例

餘支例餘支例

餘支例此

此此

此)。

)。)。

)。這是正

這是正這是正

這是正見

見見

見依

依依

依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滅

滅滅

滅的

的的

的確

確確

確定性

定性定性

定性──

────

──法

法法

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而能

而能而能

而能

得無明

得無明得無明

得無明滅故

滅故滅故

滅故行

行行

行滅

滅滅

滅,

,,

,……

…………

……生

生生

生滅故

滅故滅故

滅故老死

老死老死

老死滅

滅滅

滅的果證

的果證的果證

的果證。

。。

。這樣的

這樣的這樣的

這樣的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

────

──依

依依

依緣

緣緣

緣而有無

而有無而有無

而有無、

、、

、生

生生

生滅

滅滅

滅的法

的法的法

的法住

住住

住性

性性

性,

,,

,怎能

怎能怎能

怎能

說是無為

說是無為說是無為

說是無為呢

呢呢

呢!

!!

〔〔

〔2〕〕〕〕又如『長阿含』的『大緣方便經』,說一切有部編入『中阿含』,名『大因經』,也

就是『長部』的『大緣經』。經文說明「緣起甚深」,而被稱為 nidāna──尼陀那;尼陀那就是「為

因、為集、為生、為轉」的「因」。

從這

從這從這

從這些

些些

些看

看看

看來

來來

來,

,,

,緣

緣緣

緣起是不能說為無為的

起是不能說為無為的起是不能說為無為的

起是不能說為無為的。

。。

。所以說一切有

所以說一切有所以說一切有

所以說一切有部

部部

部等

等等

等,

,,

,不許「有別法體名為緣起,湛然常住」

(35.010),而是「無明決定是諸行因,諸行決定是無明果」(35.011)。如經中說緣起是法住,法住是

安住的,確立而不可改易的;緣起是法定,法定是決定而不亂的;緣起是法界,界是因性(緣性)。

這樣

這樣這樣

這樣,

,,

,緣

緣緣

緣起與

起與起與

起與緣

緣緣

緣生

生生

生,

,,

,都是有為法

都是有為法都是有為法

都是有為法,

,,

,差別在

差別在差別在

差別在:

::

: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約因

約因約因

約因性說

性說性說

性說,

,,

,緣

緣緣

緣生

生生

生約

約約

約果法說

果法說果法說

果法說。

。。

。緣起是有為,在世俗

的說明中,龍樹論顯然是與說一切有部相同的。

Page 27: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27

古人說:「「「「不依世俗不依世俗不依世俗不依世俗諦諦諦諦,,,,不得不得不得不得第第第第一一一一義義義義」」」」,,,,也是此意。24因為第第第第一一一一義義義義諦諦諦諦,,,,平平平平等一如等一如等一如等一如,,,,無無無無差別差別差別差別

相相相相,,,,不可不可不可不可安立安立安立安立、、、、思思思思擬擬擬擬、、、、言言言言說說說說,,,,唯有依世俗智唯有依世俗智唯有依世俗智唯有依世俗智,,,,漸次修漸次修漸次修漸次修習習習習,,,,方能方能方能方能契契契契證證證證。。。。

所以修學佛法修學佛法修學佛法修學佛法,,,,切切切切勿勿勿勿輕輕輕輕視因視因視因視因果緣果緣果緣果緣起等起等起等起等事事事事相相相相底底底底解了解了解了解了,,,,而專重超勝的而專重超勝的而專重超勝的而專重超勝的第第第第一一一一義義義義智智智智。。。。因為這因為這因為這因為這樣樣樣樣,,,,

即即即即容易容易容易容易落落落落空空空空,,,,或或或或墮墮墮墮於於於於執執執執理理理理廢廢廢廢事事事事的偏失的偏失的偏失的偏失。。。。25

依我的

依我的依我的

依我的理解

理解理解

理解,

,,

,如來或說

如來或說如來或說

如來或說因

因因

因,

,,

,或說

或說或說

或說緣

緣緣

緣等

等等

等,

,,

,只是說明依

只是說明依只是說明依

只是說明依因緣

因緣因緣

因緣而有

而有而有

而有(

((

(及生

及生及生

及生),

),),

),也就依

也就依也就依

也就依因緣

因緣因緣

因緣而無

而無而無

而無(

((

(及

及及

及滅

滅滅

滅),

),),

),

從依

從依從依

從依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滅

滅滅

滅,

,,

,闡

闡闡

闡明生

明生明生

明生死

死死

死集

集集

集起與

起與起與

起與還

還還

還滅

滅滅

滅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的定

的定的定

的定律

律律

律。

。。

。如馬勝為舍利弗說偈:「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35.012)。「諸法從緣起」,『四分律』作「若法所因生」,與『赤銅鍱部

律」相合;『五分律』作「法從緣生」;『智度論』譯為「諸法因緣生」(35.013)。所說正是

所說正是所說正是

所說正是緣

緣緣

緣起的

起的起的

起的

集集

集與

與與

與滅

滅滅

滅,

,,

,除『根本說一切有部律』(『智度論』的「諸法因緣生」,可能為緣起的異譯)以外,分別

說系律,都沒有說是「緣起」,可

可可

可見本

見本見本

見本來不一定非說

來不一定非說來不一定非說

來不一定非說緣

緣緣

緣起不可的

起不可的起不可的

起不可的。

。。

。為了

為了為了

為了闡

闡闡

闡明起

明起明起

明起滅

滅滅

滅依

依依

依緣

緣緣

緣,

,,

,緣

緣緣

緣性的

性的性的

性的安住

安住安住

安住、

、、

決定性

決定性決定性

決定性,

,,

,才有

才有才有

才有緣

緣緣

緣起與

起與起與

起與緣

緣緣

緣生的相對

生的相對生的相對

生的相對安

安安

安立

立立

立,

,,

,而說

而說而說

而說「

「「

「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甚

甚甚

甚深

深深

深」。

」。」。

」。

阿毘達磨論師,著重於無明、行等內容的分別,因、緣的種種差別安立,而起

而起而起

而起滅

滅滅

滅依於

依於依於

依於因緣

因緣因緣

因緣的定

的定的定

的定律

律律

律,

,,

反反

反而

而而

而漸漸

漸漸漸漸

漸漸被

被被

被漠

漠漠

漠視

視視

視了

了了

了!

!!

◎(2/2)導師早期說法: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224 ~ p.225:

先得法

先得法先得法

先得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後得

後得後得

後得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

智智

智;

;;

;依

依依

依俗

俗俗

俗契

契契

契真實

真實真實

真實,

,,

,正

正正

正觀

觀觀

觀法如是

法如是法如是

法如是。

。。

在中道的正見中,有著一定的程序,主要是:「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佛為深摩說:『不

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這是怎樣的肯定,必然!什麼是法住智?什麼是涅槃智?

〔〔

〔一

一一

一〕

〕〕

依依

依《

《《

《七十七

七十七七十七

七十七智經

智經智經

智經》

》》

》說

說說

說:

::

〔〔

〔1〕〕〕〕一切眾生的生死緣起,現在如此,過去未來也如此,都是有此因(如

無明)而後有彼果(如行)的,決不離此因而能有彼果的,這是法住智。所以,法

法法

法住

住住

住智是對於

智是對於智是對於

智是對於因

因因

果果

果緣

緣緣

緣起的決定智

起的決定智起的決定智

起的決定智。

。。

。這雖然是緣起如幻的俗數法(如不能了解緣起的世俗相對性,假名安立性,而

只是信解善惡,業報,三世等,就是世間正見,不名為智),但卻是正見得道所必備的知見。

〔〔

〔2〕〕〕〕經上說:如依此而觀緣起法的從緣而生,依緣而滅,是盡相,壞相,離相,滅相,名涅槃智。

這是從緣起的無常觀中,觀一切法如石火電光,纔生即滅;生無所來,滅無所至,而契入法性寂

滅。這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由

由由

由無常

無常無常

無常(

((

(入

入入

入無我

無我無我

無我)

))

)而

而而

而契

契契

契入寂

入寂入寂

入寂滅

滅滅

滅,

,,

,是

是是

三乘共法中

三乘共法中三乘共法中

三乘共法中主

主主

主要的

要的要的

要的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法門

法門法門

法門(

((

(還有從空及無相而

還有從空及無相而還有從空及無相而

還有從空及無相而契

契契

契入

入入

入的

的的

的觀

觀觀

觀門

門門

門)。

)。)。

)。

〔〔

〔二

二二

二〕

〕〕

所以,

〔〔

〔1〕〔〕〔〕〔〕〔A〕〕〕〕法住智知流轉,知因果的必然性,

〔〔

〔B〕〕〕〕涅槃智知還滅,知因果的空寂性;

〔〔

〔2〕〔〕〔〕〔〕〔A〕〕〕〕法住

智知生滅,

〔〔

〔B〕〕〕〕涅槃智知不生滅;

〔〔

〔3〕〔〕〔〕〔〕〔A〕〕〕〕法住智知有為世俗,

〔〔

〔B〕〕〕〕涅槃智知無為勝義。

「依俗」諦的緣起因果,而後「契」入緣起寂滅的「真實」,這是解脫道中「正觀法」的必然歷程,

一定「如是」而決無例外的。

說到這裏,覺得佛教中,每有一種錯誤的傾向,就是不求法住智,而但求涅槃智。特別是備

有世間一般知識,年老而求佛法的。對於

對於對於

對於因

因因

因果

果果

果緣

緣緣

緣起的必然性

起的必然性起的必然性

起的必然性,

,,

,四諦的

四諦的四諦的

四諦的價

價價

價值決定

值決定值決定

值決定,

,,

,常是

常是常是

常是並

並並

並無

無無

無希

希希

希求

求求

求;

;;

有的以為這

有的以為這有的以為這

有的以為這早

早早

早都已經知道

都已經知道都已經知道

都已經知道,

,,

,而不知

而不知而不知

而不知夢

夢夢

夢都

都都

都沒

沒沒

沒有

有有

有夢

夢夢

夢想

想想

想過

過過

過。

。。

。卻以為,需要的是開悟,是明心見性。不知

道沒

沒沒

沒有修成法

有修成法有修成法

有修成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是不會

智是不會智是不會

智是不會現

現現

現起的

起的起的

起的。

。。

。…〔下略〕…

24(1)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92 ~ p.93:

〔〔

〔一

一一

一〕

〕〕

依「佛法」說:「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8.003)。如實知緣起的法住智,

是修道的必要歷程,決不能離世間的如實知,而能得涅槃的。

〔〔

〔二

二二

二〕

〕〕

然在「初期大乘」,無論是利根、中根、鈍根;初學、不退轉(8.004),都直從與涅槃相當的「甚

深處」入門。…〔下略〕…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20:

『般若經』的深義,是容易引起誤解的,所以西元二、三世紀間,代

代代

代表

表表

表「

「「

「初

初初

初期

期期

期大乘

大乘大乘

大乘」

」」

」的

的的

的龍

龍龍

龍樹

樹樹

樹論

論論

論,

,,

〔〔

〔1〕〕〕〕

依『般若經』的一切法空與但名無實,會通了「佛法」的緣起中道,而說「因緣所生[緣起]法,我

說即是空(性),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

〔2〕〕〕〕並且

並且並且

並且說

說說

說:「

:「:「

:「若不依

若不依若不依

若不依俗

俗俗

俗諦

諦諦

諦,

,,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

」,回

回回

回歸於

歸於歸於

歸於「

「「

「先

先先

知法

知法知法

知法住

住住

住,

,,

,後知

後知後知

後知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

────

──「

「「

「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的立場

的立場的立場

的立場。

。。

。…〔下略〕…

25(1)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8 ~ p.9:

Page 28: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28

2. 大乘法

大乘法大乘法

大乘法:

::

:事

事事

事理

理理

理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

二二二二、、、、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法中法中法中法中常常常常說說說說到到到到的的的的二二二二種種種種────────事事事事理智慧理智慧理智慧理智慧,異名極多。

((

(1)

))

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與

與與

與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二者相成

二者相成二者相成

二者相成,

,,

,以發

以發以發

以發揮

揮揮

揮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勝

勝勝

勝用

用用

用)

))

一般所熟悉的,如《般若經》裡的「般若」(慧)、「漚和」(方便);《維摩詰經》即譯作

慧、方便。

般若般若般若般若與與與與漚漚漚漚和和和和────────慧慧慧慧與與與與方便方便方便方便,,,,二二二二者者者者須須須須相相相相互互互互依成依成依成依成,,,,相相相相互互互互攝導攝導攝導攝導,,,,才才才才能發能發能發能發揮揮揮揮離離離離縛縛縛縛解脫的殊勝解脫的殊勝解脫的殊勝解脫的殊勝妙用妙用妙用妙用,,,,

所以《維摩詰經》說:「「「「慧無方便慧無方便慧無方便慧無方便縛縛縛縛,,,,方便無慧方便無慧方便無慧方便無慧縛縛縛縛;;;;慧有方便脫慧有方便脫慧有方便脫慧有方便脫,,,,方便有慧脫方便有慧脫方便有慧脫方便有慧脫」。」。」。」。

((

(2)

))

其其

其他

他他

他異名

異名異名

異名

這二種智慧,《般若經》又稱為「「「「道道道道智智智智」、「」、「」、「」、「道道道道種智種智種智種智」」」」;;;;唯識家每稱為根根根根本本本本智智智智、、、、後後後後得智得智得智得智。。。。也

有稱為「「「「慧慧慧慧」」」」與與與與「「「「智智智智」」」」的;有稱實智實智實智實智、、、、權權權權智智智智的;或如理智如理智如理智如理智、、、、如如如如量量量量智智智智的。

這些分類,在大乘菩薩學中,非常重要。

((

(3)

))

依依

依「

「「

「所

所所

所觀

觀觀

觀二

二二

二法

法法

法」

」」

」明

明明

明「

「「

「能

能能

能觀

觀觀

觀二

二二

二智

智智

智」

」」

A. 所

所所

所觀

觀觀

觀二法

二法二法

二法(

((

(不二而二

不二而二不二而二

不二而二)

))

)──

────

──如所有性

如所有性如所有性

如所有性、

、、

、盡所有性

盡所有性盡所有性

盡所有性

諸法究究究究竟竟竟竟實相實相實相實相,,,,本本本本來來來來平平平平等等等等,,,,無無無無二二二二無無無無別別別別,,,,不可不可不可不可安立安立安立安立,,,,不可不可不可不可思議思議思議思議,,,,

但依眾生從修學但依眾生從修學但依眾生從修學但依眾生從修學到到到到證入的證入的證入的證入的過程過程過程過程說說說說,,,,其所其所其所其所觀觀觀觀所所所所通通通通達的法達的法達的法達的法,,,,總是總是總是總是分分分分為為為為二二二二::::一是如所有一是如所有一是如所有一是如所有性性性性,,,,二二二二

是盡所有是盡所有是盡所有是盡所有性性性性。。。。〔

〔〔

〔1〕〕〕〕如所有如所有如所有如所有性性性性是一切諸法平等普遍的空性,或稱寂滅性、不生不滅性;〔

〔〔

〔2〕〕〕〕

盡所有盡所有盡所有盡所有性性性性即盡法界一切緣起因果、依正事相的無限差別性。

B. 能

能能

能觀

觀觀

觀二

二二

二智

智智

智──

────

──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

、、

、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由由由由此說此說此說此說菩薩菩薩菩薩菩薩的智慧的智慧的智慧的智慧,,,,便有般若便有般若便有般若便有般若((((慧慧慧慧))))與與與與漚漚漚漚和和和和((((方便方便方便方便))))之之之之二二二二種種種種。。。。

((

(A)

))

二智的二

二智的二二智的二

二智的二面

面面

面勝

勝勝

勝用

用用

菩薩所具有的二智,

〔〔

〔一

一一

一〕

〕〕

如約理理理理事事事事真俗真俗真俗真俗說,如上所說,〔

〔〔

〔1〕〕〕〕一證真如法性,〔

〔〔

〔2〕〕〕〕一照萬法現象。

〔〔

〔二

二二

二〕

〕〕

如約自自自自他他他他覺覺覺覺證證證證說,〔

〔〔

〔1〕〕〕〕一是自證空性,〔

〔〔

〔2〕〕〕〕一是方便化他。

多多

多少

少少

少講

講講

講空者

空者空者

空者,

,,

,說到性空不

說到性空不說到性空不

說到性空不礙緣

礙緣礙緣

礙緣起

起起

起,

,,

,以為什麼都可以有

以為什麼都可以有以為什麼都可以有

以為什麼都可以有,

,,

,而不

而不而不

而不注

注注

注意事實

意事實意事實

意事實。

。。

。結

結結

結果

果果

果,

,,

,空

空空

空理

理理

理儘管

儘管儘管

儘管說得

說得說得

說得好

好好

好聽

聽聽

聽,

,,

而而

而思想

思想思想

思想行為

行為行為

行為儘

儘儘

儘可與那

可與那可與那

可與那最

最最

最庸

庸庸

庸俗最下

俗最下俗最下

俗最下流

流流

流的

的的

的巫術混

巫術混巫術混

巫術混做

做做

做一

一一

一團

團團

團。

。。

。所以究竟是有沒有,究竟有何作用,究竟對

於身心行為、人類社會有否利益,究竟障不障礙出世解脫──這些問題,不是偏於談空所能了解

的。

根本佛法與後來的一分大乘學者,有點不同。佛說

佛說佛說

佛說,

,,

,必

必必

必須

須須

須先得世

先得世先得世

先得世俗

俗俗

俗法

法法

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對

對對

對緣

緣緣

緣起法相得到

起法相得到起法相得到

起法相得到

正正

正確

確確

確認

認認

認識

識識

識,

,,

,然後才能體

然後才能體然後才能體

然後才能體驗涅槃

驗涅槃驗涅槃

驗涅槃的空

的空的空

的空寂

寂寂

寂。

。。

。但有

但有但有

但有些

些些

些學者

學者學者

學者,

,,

,不能事先深切決了世

不能事先深切決了世不能事先深切決了世

不能事先深切決了世俗

俗俗

俗,

,,

,下手

下手下手

下手就空

就空就空

就空,

,,

,每每

每每每每

每每為

為為

空所

空所空所

空所障

障障

障,

,,

,偏

偏偏

偏滯

滯滯

滯於總相空義

於總相空義於總相空義

於總相空義,

,,

,不能善

不能善不能善

不能善見緣

見緣見緣

見緣起

起起

起,

,,

,往往流

往往流往往流

往往流於

於於

於懷疑

懷疑懷疑

懷疑或

或或

或邪

邪邪

邪正

正正

正混濫

混濫混濫

混濫的

的的

的惡

惡惡

惡果

果果

果。

。。

應該記著:知空不即能知有

知空不即能知有知空不即能知有

知空不即能知有,

,,

,空

空空

空並

並並

並不能證明有的正

不能證明有的正不能證明有的正

不能證明有的正確

確確

確與

與與

與否

否否

否。

。。

(2)印順導師《永光集》p.255:

說我贊同「緣起性空」,是正確的,但我重

但我重但我重

但我重視

視視

視初

初初

初期

期期

期大乘經論

大乘經論大乘經論

大乘經論,

,,

,並

並並

並不只是空義

不只是空義不只是空義

不只是空義,

,,

,而

而而

而更

更更

更重菩薩大行

重菩薩大行重菩薩大行

重菩薩大行。

。。

我不是

我不是我不是

我不是西藏

西藏西藏

西藏所

所所

所傳

傳傳

傳的後

的後的後

的後期

期期

期中

中中

中觀

觀觀

觀學者

學者學者

學者,

,,

,是重

是重是重

是重視

視視

視中

中中

中國譯

國譯國譯

國譯傳

傳傳

傳的

的的

的龍

龍龍

龍樹

樹樹

樹論

論論

論──

────

──《

《《

《中論

中論中論

中論》

》》

》《

《《

《大智

大智大智

大智度

度度

度論

論論

論》

》》

》《

《《

《十

十十

十住毘婆

住毘婆住毘婆

住毘婆

沙沙

沙論

論論

論》

》》

》。

。。

。所以在〈敬答議印度之佛教〉說:「

「「

「於大乘中

於大乘中於大乘中

於大乘中見

見見

見龍

龍龍

龍樹

樹樹

樹有特勝者

有特勝者有特勝者

有特勝者,

,,

,非

非非

非愛

愛愛

愛空也

空也空也

空也」

」」

」;並提出會

會會

會通

通通

通《

《《

《阿

阿阿

含含

含》

》》

》及

及及

及「

「「

「忘

忘忘

忘己

己己

己為人

為人為人

為人」,「

」,「」,「

」,「任

任任

任重

重重

重致

致致

致遠

遠遠

遠」,「

」,「」,「

」,「盡

盡盡

盡其

其其

其在我

在我在我

在我」

」」

」的

的的

的偉

偉偉

偉大的菩薩

大的菩薩大的菩薩

大的菩薩精

精精

精神

神神

神(《無諍之辯》一二一──一二

二頁)。

Page 29: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29

這都是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智慧的智慧的智慧的智慧的二二二二面勝面勝面勝面勝用用用用。。。。

((

(B)

))

二智的不二而二

二智的不二而二二智的不二而二

二智的不二而二

然在在在在絕絕絕絕待待待待法法法法性性性性中中中中,,,,法唯是不法唯是不法唯是不法唯是不二二二二真法真法真法真法,,,,或或或或稱稱稱稱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本本本本無真俗理無真俗理無真俗理無真俗理事事事事的的的的隔隔隔隔別別別別相相相相;;;;因之因之因之因之,,,,

智慧也唯有一般若智慧也唯有一般若智慧也唯有一般若智慧也唯有一般若,,,,方便或方便或方便或方便或後後後後得智得智得智得智,,,,都不都不都不都不過過過過是般若是般若是般若是般若後後後後起的起的起的起的善巧妙用善巧妙用善巧妙用善巧妙用。。。。所以羅什法師譬喻

說,般若般若般若般若好好好好像像像像真真真真金金金金,,,,方便則如真方便則如真方便則如真方便則如真金金金金作作作作成的成的成的成的莊嚴莊嚴莊嚴莊嚴器器器器具具具具,,,,二二二二者是不者是不者是不者是不二二二二而而而而二二二二的的的的。。。。26

((

(4)

))

二智的

二智的二智的

二智的次第進修

次第進修次第進修

次第進修

※※

※先般若證真

先般若證真先般若證真

先般若證真,

,,

,再

再再

再方便達

方便達方便達

方便達俗

俗俗

俗;

;;

;若

若若

若真

真真

真俗

俗俗

俗圓融

圓融圓融

圓融、

、、

、二智

二智二智

二智並觀

並觀並觀

並觀,

,,

,即究竟圓滿的中道智

即究竟圓滿的中道智即究竟圓滿的中道智

即究竟圓滿的中道智

修學佛法,

〔〔

〔一

一一

一〕

〕〕

一一一一到到到到功行成功行成功行成功行成就就就就,,,,〔

〔〔

〔1〕〕〕〕即先先先先得般若根得般若根得般若根得般若根本本本本智智智智,,,,證證證證畢竟空性畢竟空性畢竟空性畢竟空性;;;;〔

〔〔

〔2〕〕〕〕再再再再起起起起漚漚漚漚和和和和後後後後得智得智得智得智,,,,通通通通達達達達緣緣緣緣起起起起,,,,

嚴淨嚴淨嚴淨嚴淨佛佛佛佛土土土土,,,,成成成成就就就就有有有有情情情情。。。。

〔〔

〔二

二二

二〕

〕〕

此後,〔

〔〔

〔1〕〕〕〕真智與俗智,漸次漸次漸次漸次轉轉轉轉進漸進漸進漸進漸合合合合,,,,〔

〔〔

〔2〕〕〕〕到得真俗圓真俗圓真俗圓真俗圓融融融融,,,,二二二二智智智智並觀並觀並觀並觀,,,,即是佛法最究最究最究最究

竟竟竟竟圓滿的圓滿的圓滿的圓滿的中中中中道道道道智智智智。。。。27

((

(三

三三

三)

))

其其

其他分類

他分類他分類

他分類

其他,關於智慧的分類,經論甚多,除上面舉出的三慧、二慧之外,還有

〔〔

〔一

一一

一〕

〕〕

如小乘學位的八忍、八智;28以及阿羅漢位的盡智、無生智。29

26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7 ~ p.8:

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

、、

、方便之同

方便之同方便之同

方便之同異

異異

異:

::

:般若是智慧

般若是智慧般若是智慧

般若是智慧,

,,

,方便也是智慧

方便也是智慧方便也是智慧

方便也是智慧。

。。

。《智論》比喻說:般若如

般若如般若如

般若如金

金金

金,

,,

,方便如

方便如方便如

方便如熟煉

熟煉熟煉

熟煉了的

了的了的

了的金

金金

金,

,,

可作

可作可作

可作種種飾物

種種飾物種種飾物

種種飾物。

。。

。菩薩

〔〔

〔1〕〕〕〕初以般若慧觀一切法空,

〔〔

〔2〕〕〕〕如通達諸法空性,即能引發無方的巧用,名為方便。

經上說:『

『『

『以無所得為方便

以無所得為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

以無所得為方便』

』』

』。

。。

。假使離

假使離假使離

假使離了性空慧

了性空慧了性空慧

了性空慧,

,,

,方便也就不成

方便也就不成方便也就不成

方便也就不成其

其其

其為方便了

為方便了為方便了

為方便了!

!!

所以,般若與方便

般若與方便般若與方便

般若與方便,

,,

,不一不

不一不不一不

不一不異

異異

異:

::

〔〔

〔1〕〕〕〕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側

側側

側重於法空的體證

重於法空的體證重於法空的體證

重於法空的體證;

;;

〔〔

〔2〕〕〕〕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側

側側

側重於

重於重於

重於救濟

救濟救濟

救濟眾生的大行

眾生的大行眾生的大行

眾生的大行,

,,

,即以便宜

的方法利濟眾生。《智論》這樣說:『

『『

〔〔

〔1〕〕〕〕般若將

般若將般若將

般若將入畢

入畢入畢

入畢竟空

竟空竟空

竟空,

,,

,絕

絕絕

絕諸

諸諸

諸戲

戲戲

戲論

論論

論;

;;

〔〔

〔2〕〕〕〕方便將出

方便將出方便將出

方便將出畢

畢畢

畢竟空

竟空竟空

竟空,

,,

,嚴

嚴嚴

嚴土熟

土熟土熟

土熟生

生生

生』

』』

』。

。。

27(1)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210:

三三

三、「

、「、「

、「妙

妙妙

妙有真空

有真空有真空

有真空」

」」

」二諦

二諦二諦

二諦(姑作此稱):此無固定名稱,乃佛菩薩

佛菩薩佛菩薩

佛菩薩悟入

悟入悟入

悟入法法空

法法空法法空

法法空寂

寂寂

寂,

,,

,法法如

法法如法法如

法法如幻

幻幻

幻,

,,

,一

一一

念念

念圓了的聖境

圓了的聖境圓了的聖境

圓了的聖境。

。。

。即真即

即真即即真即

即真即俗

俗俗

俗的二諦

的二諦的二諦

的二諦並觀

並觀並觀

並觀,

,,

,是如實智所

是如實智所是如實智所

是如實智所通

通通

通達的

達的達的

達的,

,,

,不可

不可不可

不可局

局局

局限為此為勝義

限為此為勝義限為此為勝義

限為此為勝義,

,,

,彼為世

彼為世彼為世

彼為世俗

俗俗

俗。

。。

。但

但但

在在

〔〔

〔1〕〕〕〕一

一一

一念

念念

念頓

頓頓

頓了

了了

了畢

畢畢

畢竟空而

竟空而竟空而

竟空而當下

當下當下

當下即是如

即是如即是如

即是如幻

幻幻

幻有

有有

有,

,,

,依此而方便立為世

依此而方便立為世依此而方便立為世

依此而方便立為世俗

俗俗

俗;

;;

〔〔

〔2〕〕〕〕如

如如

如幻

幻幻

幻有而

有而有而

有而畢

畢畢

畢竟性空

竟性空竟性空

竟性空,

,,

,依此而方

依此而方依此而方

依此而方

便立為勝義

便立為勝義便立為勝義

便立為勝義。

。。

。於無差別中作差別說

於無差別中作差別說於無差別中作差別說

於無差別中作差別說,

,,

,與見空不見有、見有不見空的幻有真空二諦不同。中國三論

宗和天臺宗的圓教,都是從此立場而安立二諦的。

此中所說俗

俗俗

俗諦的

諦的諦的

諦的妙

妙妙

妙有

有有

有,

,,

〔〔

〔1〕〕〕〕即

即即

即通

通通

通達

達達

達畢

畢畢

畢竟空而即是

竟空而即是竟空而即是

竟空而即是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幻

幻幻

幻有的

有的有的

有的,

,,

,此與二諦別觀時後得智所通達的不同。

〔〔

〔2〕〕〕〕這是即空的

這是即空的這是即空的

這是即空的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幻

幻幻

幻有

有有

有,

,,

,稱為

稱為稱為

稱為妙

妙妙

妙有

有有

有,

,,

,也不像不空論者把緣起否定了,而又標揭一真實不空的妙有。

(2)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4:

從見

見見

見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

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

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說:從

從從

從畢

畢畢

畢竟

竟竟

竟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中

中中

中,

,,

,徹見

徹見徹見

徹見一切法

一切法一切法

一切法的體、用、因、果,離

離離

離一切相

一切相一切相

一切相,

,,

,即一

即一即一

即一

切法

切法切法

切法。

。。

。如《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

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所以,空

空空

空寂

寂寂

寂與

與與

與緣

緣緣

緣起相

起相起相

起相,

,,

,無不是如實的

無不是如實的無不是如實的

無不是如實的。

。。

28(1)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683:

聖道共十六心,八忍,八智,現觀四諦。在十五心中,名為見道,是預流初果向。十六心──道

類智,就是證果。

(2)【八忍八智】八忍與八智的併稱。見道位的忍與智各有八種,謂之。八忍是︰(1)苦法智忍,(2)苦類

智忍,(3)集法智忍,(4)集類智忍,(5)滅法智忍,(6)滅類智忍,(7)道法智忍,(8)道類智忍。八智

是︰(1)苦法智,(2)苦類智,(3)集法智,(4)集類智,(5)滅法智,(6)滅類智,(7)道法智,(8)道類智。

Page 30: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30

〔〔

〔二

二二

二〕

〕〕

又如〔

〔〔

〔1〕〕〕〕大乘果位的智慧,唯識學系開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

智;〔

〔〔

〔2〕〕〕〕密宗又加上了法界體性智,成為佛果的五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通菩薩位)。

〔〔

〔三

三三

三〕

〕〕

又如《仁王護國經》,說明從菩薩到佛果位,有五忍。30

((

(四

四四

四)

))

種種

種種種種

種種類別而

類別而類別而

類別而究

究究

究其

其其

其極

極極

極:

::

:如如智

如如智如如智

如如智契

契契

契如如

如如如如

如如理

理理

理(

((

(理

理理

理智

智智

智一

一一

一如

如如

如),

),),

),達圓滿無

達圓滿無達圓滿無

達圓滿無礙

礙礙

礙的

的的

的最高

最高最高

最高境

境境

境界

界界

總之,佛法依種種不依種種不依種種不依種種不同意義同意義同意義同意義,,,,不不不不同同同同階階階階段段段段,,,,安立安立安立安立種種智慧之種種智慧之種種智慧之種種智慧之類別類別類別類別。。。。

這這這這類別類別類別類別儘管多儘管多儘管多儘管多至至至至無無無無量量量量無邊無邊無邊無邊,,,,而究其極而究其極而究其極而究其極,,,,行者所證行者所證行者所證行者所證,,,,唯一真如法唯一真如法唯一真如法唯一真如法性性性性;;;;31能證智慧能證智慧能證智慧能證智慧,,,,亦亦亦亦唯一唯一唯一唯一

如如之智如如之智如如之智如如之智;;;;以如如智以如如智以如如智以如如智契契契契如如理如如理如如理如如理,,,,直直直直達圓滿無達圓滿無達圓滿無達圓滿無礙礙礙礙的最高境界的最高境界的最高境界的最高境界。。。。32

《入阿毗達磨論》卷下云(大正 28‧985c)︰「忍有八種,謂苦集滅道法智忍及苦集滅道類

智忍。此八是能

能能

能引

引引

引決定智勝慧

決定智勝慧決定智勝慧

決定智勝慧;

;;

;忍

忍忍

忍可

可可

可苦

苦苦

苦等四聖諦

等四聖諦等四聖諦

等四聖諦理

理理

理,

,,

,故

故故

故名

名名

名為

為為

為忍

忍忍

忍。

。。

。」據《俱舍論》卷二十三所述,

在世第一法的無間,緣觀欲界苦聖諦之境並忍

忍忍

忍可之

可之可之

可之(即信忍不疑),所生起的無漏法智忍,名為苦

法智忍。於其間,緣觀欲界苦聖諦之境並決了證知之

決了證知之決了證知之

決了證知之,

,,

,所生起的無漏法智名為苦法智。其次,緣

觀上二界苦聖諦之境,忍可之而生起者,名為苦類智忍。又緣觀上二界苦聖諦之境,決了證知之

而生起者,名為苦類智。此外,更緣觀欲、色、無色界集滅道之境而生忍、智,故合四諦成八忍

八智十六心。

此中,法忍及類忍皆屬無間道

無間道無間道

無間道;

;;

;譬

譬譬

譬如

如如

如驅賊

驅賊驅賊

驅賊,

,,

,能

能能

能審

審審

審察忍

察忍察忍

察忍可

可可

可苦

苦苦

苦等之境

等之境等之境

等之境,

,,

,正斷三

正斷三正斷三

正斷三界見

界見界見

界見惑

惑惑

惑。

。。

。法智及類

智則屬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道

道道

道;

;;

;如

如如

如驅賊

驅賊驅賊

驅賊之後

之後之後

之後更

更更

更緊閉

緊閉緊閉

緊閉門

門門

門戶

戶戶

戶,

,,

,即

即即

即更

更更

更決了證知

決了證知決了證知

決了證知苦

苦苦

苦等之

等之等之

等之理

理理

理。

。。

又,最初忍可、證知欲界苦等之理,故名法忍、法智;其次,忍可、證知上二界苦等之理,以

以以

以其

其其

類類

類似

似似

似觀欲界

觀欲界觀欲界

觀欲界所得之法

所得之法所得之法

所得之法,

,,

,故

故故

故名

名名

名類

類類

類忍

忍忍

忍、

、、

、類智

類智類智

類智。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29(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0 ~ p.21:

在完善的僧團中,人人都容易成為健全的、如法的,達到內心的淨化。不但現在不起煩惱,未來

也使他不生。到最後,「

「「

「於

於於

於現

現現

現法得

法得法得

法得漏

漏漏

漏盡

盡盡

盡」,

」,」,

」,是盡智

是盡智是盡智

是盡智;「

;「;「

;「未

未未

未生諸

生諸生諸

生諸漏

漏漏

漏令

令令

令不生

不生不生

不生」,

」,」,

」,是無生智

是無生智是無生智

是無生智:淨化身心完成

而得到解脫。

(2)印順導師《勝鬘經講記》p.186 ~ p.187:

二乘於金剛喻定斷四住煩惱,於下一念得盡智

盡智盡智

盡智,

,,

,知生

知生知生

知生死

死死

死已了

已了已了

已了。

。。

。次念得無生智

無生智無生智

無生智,

,,

,知後不

知後不知後不

知後不再

再再

再生

生生

生。

。。

(3)《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 3〈二法品 3〉(大正 26,376a17-28):

復有二法,謂盡智、無生智者。

〔〔

〔1〕〕〕〕盡智云何?答:謂如實知我已知

我已知我已知

我已知苦

苦苦

苦、

、、

、我已斷

我已斷我已斷

我已斷集

集集

集、

、、

、我已證

我已證我已證

我已證滅

滅滅

滅、

、、

、我

我我

已修道

已修道已修道

已修道,此所從生智見明覺解慧光觀,是名盡智。

〔〔

〔2〕〕〕〕無生智云何?答:謂如實我已知苦不

不不

不復當

復當復當

復當知

知知

知,

我已斷集不

不不

不復當

復當復當

復當斷

斷斷

斷,我已證滅不

不不

不復當

復當復當

復當證

證證

證,我已修道不

不不

不復當

復當復當

復當修

修修

修,此所從生智見明覺解慧光觀,是名

無生智。

復次!

〔〔

〔1〕〕〕〕若如實知已盡

已盡已盡

已盡欲漏、有漏、無明漏,是名盡智。

〔〔

〔2〕〕〕〕若如實知所盡三漏不

不不

不復當

復當復當

復當生

生生

生,

,,

,是無生

智。

復次!

〔〔

〔1〕〕〕〕若如實知已盡

已盡已盡

已盡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盡智。

〔〔

〔2〕〕〕〕若如實知所盡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

纏不

不不

不復當

復當復當

復當起

起起

起,

,,

,是名無生智。

30《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1〈菩薩行品 3〉(大正 08,836b14-17):

佛告大王:「諸菩薩摩訶薩依五

五五

五忍

忍忍

忍法

法法

法以為修行,所謂:伏

伏伏

伏忍

忍忍

忍、

、、

、信

信信

信忍

忍忍

忍、

、、

、順

順順

順忍

忍忍

忍、

、、

、無生

無生無生

無生忍

忍忍

忍——

————

——皆

皆皆

皆上中

上中上中

上中下

下下

下,

,,

,於

於於

於寂

寂寂

滅滅

滅忍

忍忍

忍而有上

而有上而有上

而有上下

下下

下,

,,

,名

名名

名為菩薩修行般若

為菩薩修行般若為菩薩修行般若

為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

波羅蜜波羅蜜

波羅蜜多

多多

多。

。。

。」

31 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311:

如為如如不

如為如如不如為如如不

如為如如不動

動動

動,

,,

,無

無無

無變

變變

變異

異異

異,

,,

,顯示

顯示顯示

顯示其

其其

其真常不

真常不真常不

真常不變

變變

變平

平平

平等無差別的特性

等無差別的特性等無差別的特性

等無差別的特性。

。。

。此

此此

此種

種種

種特性

特性特性

特性,

,,

,即佛所體

即佛所體即佛所體

即佛所體悟

悟悟

悟的真如法性

的真如法性的真如法性

的真如法性。

。。

。在

佛法中,通常將所證悟的諸法實相,稱之為「如」,或者名之為「真如」。

32(1)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p.144 ~ p.145:

所以金剛經上說:『

『『

『如來者

如來者如來者

如來者,

,,

,諸法如義

諸法如義諸法如義

諸法如義』

』』

』。

。。

。能

能能

能夠

夠夠

夠證

證證

證悟

悟悟

悟如如

如如如如

如如,

,,

,故

故故

故稱為如來

稱為如來稱為如來

稱為如來。

。。

〔〔

〔1〕〕〕〕本來這『如如』,實際上只要一個『如』字便可以了。原來印度文字裏『如』的意思,便是『

『『

『這

這這

樣這樣

樣這樣樣這樣

樣這樣』

』』

』,

,,

,說不出什麼來

說不出什麼來說不出什麼來

說不出什麼來。

。。

。所以禪宗也有說:這個或那個,因為說不出什麼,便只能這樣說。

〔〔

〔2〕〕〕〕而

而而

『『

『這樣這樣

這樣這樣這樣這樣

這樣這樣』

』』

』,

,,

,便是

便是便是

便是沒

沒沒

沒有什麼不同

有什麼不同有什麼不同

有什麼不同,

,,

,與

與與

與平時

平時平時

平時我們所說

我們所說我們所說

我們所說『

『『

『不

不不

不異

異異

異』

』』

』的意

的意的意

的意思

思思

思是一樣的

是一樣的是一樣的

是一樣的。

。。

。因

因因

因為一有了差別即

為一有了差別即為一有了差別即

為一有了差別即

Page 31: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31

是這樣那樣而非這樣這樣了

是這樣那樣而非這樣這樣了是這樣那樣而非這樣這樣了

是這樣那樣而非這樣這樣了。

。。

所以這『如如』,

〔〔

〔1〕〕〕〕不但菩提所依所證的是

不但菩提所依所證的是不但菩提所依所證的是

不但菩提所依所證的是虛

虛虛

虛空相

空相空相

空相,

,,

〔〔

〔2〕〕〕〕菩提也是

菩提也是菩提也是

菩提也是虛

虛虛

虛空相

空相空相

空相,

,,

,所以有的說

所以有的說所以有的說

所以有的說:

::

:『

『『

『如如

如如如如

如如,

,,

,如

如如

如智

如智如智

如智,

,,

,如為如來

如為如來如為如來

如為如來』

』』

』,

,,

,實

實實

實際

際際

際上就

上就上就

上就代

代代

代表了諸佛菩薩所證

表了諸佛菩薩所證表了諸佛菩薩所證

表了諸佛菩薩所證悟

悟悟

悟的

的的

的最高

最高最高

最高境

境境

境界

界界

界。

。。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418 ~ p.419:

佛身

佛身佛身

佛身最寂

最寂最寂

最寂滅

滅滅

滅,

,,

,平

平平

平等無分別

等無分別等無分別

等無分別。

。。

。如彼

如彼如彼

如彼摩尼珠

摩尼珠摩尼珠

摩尼珠,

,,

,妙用利

妙用利妙用利

妙用利群

群群

群生

生生

生。

。。

敘讚佛地功德,略依三身。一、「佛」自性「身」:也叫法身,是與一切佛法相應的

與一切佛法相應的與一切佛法相應的

與一切佛法相應的,

,,

,一切佛

一切佛一切佛

一切佛

法所依

法所依法所依

法所依止

止止

止的

的的

的。

。。

。法身

〔〔

〔1〕〕〕〕約圓滿

圓滿圓滿

圓滿覺

覺覺

覺證

證證

證說,是出

出出

出離

離離

離了

了了

了煩惱藏

煩惱藏煩惱藏

煩惱藏所顯的

所顯的所顯的

所顯的最

最最

最清淨法空性

清淨法空性清淨法空性

清淨法空性,圓明自在,究竟無上。

從菩薩地修行以來,到達了『永離諸障,一切相不現行』,所以「最」為「寂滅」。

〔〔

〔2〕〕〕〕約佛與佛

佛與佛佛與佛

佛與佛說,「平等」平等。從佛而

從佛而從佛而

從佛而觀

觀觀

觀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

────

──依正

依正依正

依正,

,,

,生佛

生佛生佛

生佛,

,,

,人法

人法人法

人法,

,,

,智如

智如智如

智如,

,,

,一切一切

一切一切一切一切

一切一切,

,,

,都是

都是都是

都是平

平平

等的

等的等的

等的。

。。

。法空性

法空性法空性

法空性「

「「

「無分別

無分別無分別

無分別」,

」,」,

」,菩提也無分別

菩提也無分別菩提也無分別

菩提也無分別,

,,

,所以說

所以說所以說

所以說:

::

:『

『『

『如如如如智

如如如如智如如如如智

如如如如智,

,,

,名

名名

名為法身

為法身為法身

為法身』

』』

』。

。。

。法身的如智不可分

法身的如智不可分法身的如智不可分

法身的如智不可分

別別

別,

,,

,如

如如

如寶珠

寶珠寶珠

寶珠與

與與

與寶珠

寶珠寶珠

寶珠的

的的

的光

光光

光明

明明

明,

,,

,不能分別為二一樣

不能分別為二一樣不能分別為二一樣

不能分別為二一樣。

。。

。經論中用種種的詞句,形容讚歎佛身,都不過彷

彿而已。

〔〔

〔3〕〕〕〕約利

利利

利他功德

他功德他功德

他功德說,「如」「摩尼」寶「珠」一樣,有微「妙」的神「用」,能「利」益一切眾「生」。

摩尼珠,就是如意珠。能適應眾生的需求,出種種的寶物,滿足眾生的心。寶珠

寶珠寶珠

寶珠並沒

並沒並沒

並沒有

有有

有思惟

思惟思惟

思惟,

,,

,也

也也

不起

不起不起

不起加

加加

加行

行行

行、

、、

、功

功功

功用

用用

用,

,,

,只是自然如此

只是自然如此只是自然如此

只是自然如此。

。。

。佛果的

佛果的佛果的

佛果的利

利利

利益

益益

益眾生

眾生眾生

眾生,

,,

,也是這樣

也是這樣也是這樣

也是這樣。

。。

(3)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3 ~ p.6:

(一)、何者般若:佛說的般若,到底是什麼?依佛所說的內容而論,略有三種:(1)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

::

《《

《智論

智論智論

智論》

》》

》說

說說

說:

::

:『

『『

『般若者

般若者般若者

般若者,

,,

,即一切諸法實相

即一切諸法實相即一切諸法實相

即一切諸法實相,

,,

,不可

不可不可

不可破

破破

破,

,,

,不可

不可不可

不可壞

壞壞

壞』

』』

』。

。。

。如經中說的

如經中說的如經中說的

如經中說的『

『『

『菩薩應

菩薩應菩薩應

菩薩應安住

安住安住

安住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波羅

波羅波羅

波羅

蜜蜜

蜜』

』』

』,

,,

,即

即即

即指

指指

指實相而

實相而實相而

實相而言

言言

言。

。。

。(2)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智論》說:『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

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3)文字般若:如經中說:『般若當於何求?當於須菩提

所說中求』,此即指章句經卷說的。

(1)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

::

:實相即諸法如實相

諸法如實相諸法如實相

諸法如實相,

,,

,不可以「有」、「無」等去敘述他,也不可以「彼此」、「大

小」等去想像他,實相是

實相是實相是

實相是離

離離

離一切相

一切相一切相

一切相──

────

──言語

言語言語

言語相

相相

相、

、、

、文字

文字文字

文字相

相相

相、

、、

、心

心心

心緣

緣緣

緣相

相相

相,

,,

,而無可取著的

而無可取著的而無可取著的

而無可取著的。

。。

。《

《《

《智論

智論智論

智論》

》》

》說

說說

說:

::

:『

『『

『般

般般

若如大

若如大若如大

若如大火

火火

火聚

聚聚

聚,

,,

,四

四四

四邊

邊邊

邊不可

不可不可

不可觸

觸觸

觸』

』』

』;

;;

;古

古古

古德說

德說德說

德說:「

:「:「

:「說

說說

說似

似似

似一

一一

一物

物物

物即不中

即不中即不中

即不中」,

」,」,

」,都

都都

都指

指指

指示這超

示這超示這超

示這超越戲

越戲越戲

越戲論而唯證相應的實相

論而唯證相應的實相論而唯證相應的實相

論而唯證相應的實相。

。。

凡夫的所知所見,無不為自性的戲論所亂,一切是錯誤的。這種虛誑妄取相,不但不見如實空相,

也不能如實了達如幻的行相。從

從從

從見

見見

見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說

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說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說

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說:

::

:從

從從

從畢

畢畢

畢竟

竟竟

竟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中

中中

中,

,,

,徹見

徹見徹見

徹見一切法的體

一切法的體一切法的體

一切法的體、

、、

用用

用、

、、

、因

因因

因、

、、

、果

果果

果,

,,

,離

離離

離一切相

一切相一切相

一切相,

,,

,即一切法

即一切法即一切法

即一切法。

。。

。如《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

等』。所以,空

空空

空寂

寂寂

寂與

與與

與緣

緣緣

緣起相

起相起相

起相,

,,

,無不是如實的

無不是如實的無不是如實的

無不是如實的。

。。

。但這是非凡

但這是非凡但這是非凡

但這是非凡愚

愚愚

愚的亂相

的亂相的亂相

的亂相、

、、

、亂

亂亂

亂識

識識

識所得

所得所得

所得,

,,

,必

必必

必須

須須

須離戲

離戲離戲

離戲論的

論的論的

論的虛

虛虛

虛誑

誑誑

妄妄

妄取相

取相取相

取相,

,,

,那就非

那就非那就非

那就非「

「「

「空無所得

空無所得空無所得

空無所得」

」」

」不可

不可不可

不可。

。。

。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

,,

,經論所說的實相

經論所說的實相經論所說的實相

經論所說的實相,

,,

,每

每每

每側

側側

側重於如實空性

重於如實空性重於如實空性

重於如實空性、

、、

、無性

無性無性

無性。

。。

要要

要見

見見

見性相

性相性相

性相、

、、

、空有無

空有無空有無

空有無礙

礙礙

礙的如實相

的如實相的如實相

的如實相,

,,

,請

請請

請先

先先

先透

透透

透此

此此

此「

「「

「都無所得

都無所得都無所得

都無所得」

」」

」一

一一

一關

關關

關──

────

──迷悟

迷悟迷悟

迷悟的

的的

的關

關關

關鍵

鍵鍵

鍵所在

所在所在

所在。

。。

…〔中略〕…

有人說:實相是客觀真理,非佛作亦非餘人作,是般若所證的。有人說:實 相為超越能所的

──絕對的主觀真心,即心自性。依

依依

依《

《《

《智論

智論智論

智論》

》》

》說

說說

說:

::

:『

『『

『觀

觀觀

觀是一

是一是一

是一邊

邊邊

邊,

,,

,緣

緣緣

緣是一

是一是一

是一邊

邊邊

邊,

,,

,離

離離

離此二

此二此二

此二邊

邊邊

邊說中道

說中道說中道

說中道』

』』

』。

。。

。離

離離

此此

此客

客客

客觀

觀觀

觀的真

的真的真

的真理

理理

理與

與與

與絕

絕絕

絕待

待待

待的真心

的真心的真心

的真心,

,,

,纔

纔纔

纔能與實相相應

能與實相相應能與實相相應

能與實相相應。

。。

實相,在論理的說明上,是般若所證的,所以每被想像為「所」邊。同時,在定慧的修持上,即

心離執而契入,所以每被倒執為「能」邊。其

其其

其實

實實

實,

,,

,不

不不

不落

落落

落能所

能所能所

能所,

,,

,更

更更

更有什麼

有什麼有什麼

有什麼「

「「

「所證

所證所證

所證」

」」

」與

與與

與「

「「

「真心

真心真心

真心」

」」

」可說

可說可說

可說!

!!

(4)印順導師《攝大乘論講記》p.452:

《般若經》中的安住般若,依龍樹菩薩說,是實相般若。實相是如如境

實相是如如境實相是如如境

實相是如如境,

,,

,般若是如如智

般若是如如智般若是如如智

般若是如如智,

,,

,智如

智如智如

智如冥

冥冥

一一

一,

,,

,即智是如

即智是如即智是如

即智是如,

,,

,即如是智

即如是智即如是智

即如是智,

,,

,正

正正

正指

指指

指這融然一

這融然一這融然一

這融然一味

味味

味的聖境

的聖境的聖境

的聖境,

,,

,叫安住實相般若。

(5)印順導師《大乘起信論講記》p.249:

以以

以如如智

如如智如如智

如如智契

契契

契如如

如如如如

如如理

理理

理,

,,

,理

理理

理智一如

智一如智一如

智一如,

,,

,一如無二如

一如無二如一如無二如

一如無二如,

,,

,…〔下略〕…

(6)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970:

「大乘佛法」,是一分直從無我離相而趣入的。在菩薩般若

在菩薩般若在菩薩般若

在菩薩般若波羅蜜

波羅蜜波羅蜜

波羅蜜中

中中

中,

,,

,一切不可得

一切不可得一切不可得

一切不可得:

::

:煩惱如,業如,

苦──蘊、界、處如;凡夫如,聲聞如,緣覺如,菩薩菩薩法如,如來如來法如──一如無二如

一如無二如一如無二如

一如無二如。

。。

在如如

在如如在如如

在如如平

平平

平等中

等中等中

等中,

,,

,無凡無聖

無凡無聖無凡無聖

無凡無聖,

,,

,無

無無

無染

染染

染無淨

無淨無淨

無淨,

,,

,無智無得

無智無得無智無得

無智無得:

::

:這是

這是這是

這是「

「「

「般若法門

般若法門般若法門

般若法門」

」」

」的無差別說

的無差別說的無差別說

的無差別說。

。。

(7)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193:

Page 32: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32

四四四四 慧之觀境慧之觀境慧之觀境慧之觀境

((

(一

一一

一)

))

三乘共慧

三乘共慧三乘共慧

三乘共慧:

::

:近

近近

近取諸身

取諸身取諸身

取諸身,

,,

,著重

著重著重

著重「

「「

「無常無我

無常無我無常無我

無常無我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空性

空性空性

空性」

」」

1. 引引引

引言

言言

((

(1)

))

出世慧的

出世慧的出世慧的

出世慧的特質

特質特質

特質,

,,

,在一

在一在一

在一一

一一

一法上證

法上證法上證

法上證見

見見

見普

普普

普遍法性

遍法性遍法性

遍法性

三乘乘乘乘共慧共慧共慧共慧 從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慧是以慧是以慧是以慧是以分別分別分別分別、、、、抉擇抉擇抉擇抉擇、、、、尋伺尋伺尋伺尋伺等為等為等為等為性性性性的的的的,,,,那

麼它它它它所所所所分別分別分別分別、、、、抉擇底對抉擇底對抉擇底對抉擇底對象象象象────────所所所所觀觀觀觀境境境境,,,,是些是些是些是些什麼什麼什麼什麼呢呢呢呢????

佛曾經說:「「「「若於一法不若於一法不若於一法不若於一法不遍遍遍遍知知知知、、、、不不不不作作作作證證證證,,,,即不得解脫即不得解脫即不得解脫即不得解脫」(」(」(」(阿阿阿阿含含含含經經經經)。)。)。)。33修學佛法,目的在求

解脫,解脫是三解脫是三解脫是三解脫是三乘聖乘聖乘聖乘聖者所共的者所共的者所共的者所共的;;;;而要達而要達而要達而要達到到到到這一目的這一目的這一目的這一目的,,,,必必必必須須須須以以以以甚甚甚甚深智慧深智慧深智慧深智慧,,,,遍遍遍遍一切一切一切一切諸諸諸諸法而法而法而法而通通通通

達達達達它它它它。。。。換言之,慧的所慧的所慧的所慧的所觀觀觀觀境境境境,,,,即是一切法即是一切法即是一切法即是一切法,,,,於一切法的於一切法的於一切法的於一切法的空空空空無無無無我性我性我性我性,,,,能能能能夠通夠通夠通夠通達達達達,,,,究究究究竟竟竟竟悟入悟入悟入悟入。。。。

所以佛法最極重視的佛法最極重視的佛法最極重視的佛法最極重視的出世慧出世慧出世慧出世慧,,,,其特質是在一一法上其特質是在一一法上其特質是在一一法上其特質是在一一法上,,,,證證證證見見見見普遍普遍普遍普遍法法法法性性性性。。。。34

((

(2)

))

三乘共慧與大乘不共慧的差別

三乘共慧與大乘不共慧的差別三乘共慧與大乘不共慧的差別

三乘共慧與大乘不共慧的差別,

,,

,即

即即

即「

「「

「觀

觀觀

觀境

境境

境不同

不同不同

不同」

」」

在慧學中,依行者的根機,可分為二:一一一一、、、、小乘小乘小乘小乘慧慧慧慧────────大乘大乘大乘大乘兼兼兼兼有有有有,,,,故又稱三三三三乘乘乘乘共慧共慧共慧共慧;;;;

二二二二、、、、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慧慧慧慧────────唯唯唯唯菩薩菩薩菩薩菩薩所特有所特有所特有所特有,,,,不共不共不共不共二乘二乘二乘二乘,,,,或稱大乘大乘大乘大乘不共慧不共慧不共慧不共慧。。。。

這三這三這三這三乘乘乘乘共慧共慧共慧共慧與大乘與大乘與大乘與大乘不共慧的不共慧的不共慧的不共慧的差別差別差別差別,,,,即是所即是所即是所即是所觀觀觀觀境的不境的不境的不境的不同同同同。。。。

般若道

般若道般若道

般若道的實踐,是依一切法而

依一切法而依一切法而

依一切法而觀

觀觀

觀為一切

為一切為一切

為一切皆

皆皆

皆空

空空

空,

,,

,不

不不

不離

離離

離一切而超

一切而超一切而超

一切而超越

越越

越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

。。

。如實的體

如實的體如實的體

如實的體悟

悟悟

悟,

,,

,如

如如

如『

『『

『大智

大智大智

大智

度度

度論

論論

論』

』』

』說

說說

說:「

:「:「

:「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波羅蜜

波羅蜜波羅蜜

波羅蜜能

能能

能滅

滅滅

滅諸

諸諸

諸邪見

邪見邪見

邪見、

、、

、煩惱

煩惱煩惱

煩惱、

、、

、戲

戲戲

戲論

論論

論,

,,

,將

將將

將至畢

至畢至畢

至畢竟空中

竟空中竟空中

竟空中」

」」

」(30.011)。。。

。唯識宗雖解說不同,

而般若真見道時,也是沒有任何相可見可得的。

菩薩依一切法而深

菩薩依一切法而深菩薩依一切法而深

菩薩依一切法而深觀

觀觀

觀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

,到如實

到如實到如實

到如實通

通通

通達

達達

達時

時時

時,「

,「,「

,「一如無二無別

一如無二無別一如無二無別

一如無二無別」,「

」,「」,「

」,「譬

譬譬

譬如

如如

如種種

種種種種

種種色身

色身色身

色身,

,,

,到

到到

到須

須須

須彌

彌彌

彌山

山山

山王

王王

王邊

邊邊

邊,

,,

皆皆

皆同一色

同一色同一色

同一色」

」」

」(30.012)。。。

。『

『『

『般若經

般若經般若經

般若經』

』』

』所說的

所說的所說的

所說的「

「「

「空中無色

空中無色空中無色

空中無色,

,,

,……

…………

……無等正

無等正無等正

無等正覺

覺覺

覺等正

等正等正

等正覺

覺覺

覺菩提

菩提菩提

菩提」,

」,」,

」,正是這一意義

正是這一意義正是這一意義

正是這一意義。

。。

(8)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964 ~ p.965:

「「

「如

如如

如」,

」,」,

」,是從一一法顯出

是從一一法顯出是從一一法顯出

是從一一法顯出。

。。

。經中總是說色如

經中總是說色如經中總是說色如

經中總是說色如、

、、

、受

受受

受如

如如

如……

…………

……凡夫如

凡夫如凡夫如

凡夫如、

、、

、佛法如

佛法如佛法如

佛法如。

。。

。從法

從法從法

從法推

推推

推究到實相

究到實相究到實相

究到實相,「

,「,「

,「如

如如

如」

」」

是是

是沒

沒沒

沒有別

有別有別

有別異

異異

異的

的的

的,

,,

,卻

卻卻

卻是一一法的

是一一法的是一一法的

是一一法的「

「「

「如

如如

如」,

」,」,

」,如『大智度論』卷三二(大正二五‧二九七中──下)說:

「於各各相中分別求實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實皆空,空則是地之實相。一切別相(水

火風等)皆亦如是,是名為如。法性[界]者,如前說。各各法空,空有差品,是為如。同為

一空,是為法性[界]」。

〔〔

〔1〕〕〕〕「

「「

「空有差

空有差空有差

空有差品

品品

品」,

」,」,

」,如方空

如方空如方空

如方空、

、、

、圓空那樣

圓空那樣圓空那樣

圓空那樣,

,,

,也就是一一法的

一一法的一一法的

一一法的「

「「

「如

如如

如」。

」。」。

」。

〔〔

〔2〕〕〕〕到了「

「「

「同為一空

同為一空同為一空

同為一空」,

」,」,

」,就是「

「「

「法

法法

界界

界」

」」

」(這也就是「

「「

「一如無二如

一如無二如一如無二如

一如無二如」

」」

」)。所以「

「「

「法

法法

法界

界界

界」

」」

」的特義

的特義的特義

的特義,

,,

,是一切

是一切是一切

是一切皆入

皆入皆入

皆入「

「「

「法

法法

法界

界界

界」。

」。」。

」。『大般若經』說:「法

界無二無差別,……一切法皆入法界」(100.004)。…〔中略〕…「

「「

「法

法法

法界

界界

界」

」」

」只是一切法空性

只是一切法空性只是一切法空性

只是一切法空性,

,,

,一切法不

一切法不一切法不

一切法不

離離

離於空

於空於空

於空,

,,

,畢

畢畢

畢竟是空

竟是空竟是空

竟是空,

,,

,所以說

所以說所以說

所以說「

「「

「入

入入

入法

法法

法界

界界

界」。

」。」。

」。

33《雜阿含‧223 經》卷 8 (大正 2,55b7-1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說一法不知

我不說一法不知我不說一法不知

我不說一法不知、

、、

、不

不不

不識

識識

識,

,,

,而得究竟

而得究竟而得究竟

而得究竟苦

苦苦

苦邊

邊邊

邊。

。。

。云何不說一法不知、不識,而得究竟

苦邊?謂不說於眼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

不苦不樂,亦復不說不知、不見而得究竟苦邊。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34 參見本節下文(《學佛三要》p.176)所說:

聲聞聲聞聲聞

聲聞者的

者的者的

者的觀

觀觀

觀慧

慧慧

慧,

,,

,雖然偏

雖然偏雖然偏

雖然偏狹

狹狹

狹了一

了一了一

了一些

些些

些,

,,

,但他的

但他的但他的

但他的基本

基本基本

基本原

原原

原則

則則

則,

,,

,首先著重世出世間一切

首先著重世出世間一切首先著重世出世間一切

首先著重世出世間一切因

因因

因果事相的

果事相的果事相的

果事相的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

,,

,因

為若對因果事相不能明了與信解,即不能悟證無生法性。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阿毘

阿毘阿毘

阿毘曇

曇曇

曇學

學學

學,

,,

,每

每每

每從

從從

從蘊

蘊蘊

蘊、

、、

、處

處處

處、

、、

、界

界界

界說起

說起說起

說起,

,,

,或從

或從或從

或從

色色

色、

、、

、心

心心

心、

、、

、心所

心所心所

心所、

、、

、心不相應行

心不相應行心不相應行

心不相應行、

、、

、無為法說起

無為法說起無為法說起

無為法說起;

;;

;都是

都是都是

都是極

極極

極顯明地開示了一一諸法的自相

顯明地開示了一一諸法的自相顯明地開示了一一諸法的自相

顯明地開示了一一諸法的自相、

、、

、共相

共相共相

共相、

、、

、體性

體性體性

體性、

、、

、作

作作

作用

用用

用、

、、

因因

因、

、、

、緣

緣緣

緣、

、、

、果

果果

果、

、、

、報

報報

報,

,,

,以及相應

以及相應以及相應

以及相應、

、、

、不相應

不相應不相應

不相應,

,,

,成就

成就成就

成就、

、、

、不成就等

不成就等不成就等

不成就等。

。。

《法華經》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也就是這些。雖說唯佛與佛

雖說唯佛與佛雖說唯佛與佛

雖說唯佛與佛乃

乃乃

乃能盡知

能盡知能盡知

能盡知,

,,

但在

但在但在

但在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行者

行者行者

行者,

,,

,也

也也

也絕

絕絕

絕不是一無所知的

不是一無所知的不是一無所知的

不是一無所知的──

────

──不過知而不盡

不過知而不盡不過知而不盡

不過知而不盡罷

罷罷

罷了

了了

了。

。。

Page 33: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33

A. 二乘

二乘二乘

二乘觀

觀觀

觀境

境境

境:

::

:近

近近

近取諸身

取諸身取諸身

取諸身(

((

(依自我身心作

依自我身心作依自我身心作

依自我身心作觀

觀觀

觀)

))

二乘學者的觀境,可說祇是祇是祇是祇是「「「「近取近取近取近取諸身諸身諸身諸身」,」,」,」,即即即即直接直接直接直接依依依依自我身自我身自我身自我身心心心心作觀作觀作觀作觀。。。。

B. 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觀

觀觀

觀境

境境

境:

::

:更

更更

更於身心外的一切事

於身心外的一切事於身心外的一切事

於身心外的一切事物

物物

物,

,,

,無不遍

無不遍無不遍

無不遍觀

觀觀

菩薩行者,不但不但不但不但觀察自我身觀察自我身觀察自我身觀察自我身心心心心,,,,而而而而且對且對且對且對於於於於身身身身心以心以心以心以外的外的外的外的塵塵剎剎塵塵剎剎塵塵剎剎塵塵剎剎、、、、無盡世界無盡世界無盡世界無盡世界,,,,一切一切一切一切事事物事事物事事物事事物

物物物物,,,,無不無不無不無不遍遍遍遍觀觀觀觀。。。。35

35

◎(1/2)關於「三乘共法源(共空)」:

(1)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a3:

龍樹論以為:有情的生死,以無明為根源,自性見為戲論的根本。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的三乘聖者

的三乘聖者的三乘聖者

的三乘聖者,

,,

,體

體體

體悟

悟悟

悟同

同同

一的法性空

一的法性空一的法性空

一的法性空寂

寂寂

寂,

,,

,同

同同

同觀

觀觀

觀無我無我所而得

無我無我所而得無我無我所而得

無我無我所而得悟

悟悟

悟。

。。

三法

三法三法

三法印

印印

印即是一實相

即是一實相即是一實相

即是一實相印

印印

印,

,,

,三

三三

三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門同

門同門同

門同緣

緣緣

緣實相

實相實相

實相。這樣的三乘共空

三乘共空三乘共空

三乘共空,

,,

,對於從來的大

對於從來的大對於從來的大

對於從來的大小

小小

小相

相相

相諍

諍諍

諍,

,,

,可得一合

可得一合可得一合

可得一合理

理理

的論斷

的論斷的論斷

的論斷。

。。

(2)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34 ~ p.135:

「「

「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與

與與

與「

「「

「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

」」

」的如實相

的如實相的如實相

的如實相,

,,

,是不二的

是不二的是不二的

是不二的,

,,

不過

不過不過

不過由

由由

由於

於於

於根

根根

根性

性性

性利

利利

利鈍

鈍鈍

鈍,

,,

,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淺

淺淺

淺深

深深

深,

,,

,譬

譬譬

譬喻

喻喻

喻為

為為

為「

「「

「如

如如

如毛孔

毛孔毛孔

毛孔空與

空與空與

空與太虛

太虛太虛

太虛空

空空

空」,

」,」,

」,其

其其

其實

實實

實虛

虛虛

虛空是不能說有差別的

空是不能說有差別的空是不能說有差別的

空是不能說有差別的。

。。

龍龍

龍樹

樹樹

樹正

正正

正本

本本

本清

清清

清源

源源

源,

,,

,貫

貫貫

貫通

通通

通了

了了

了「

「「

「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

」」

」與

與與

與「

「「

「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

(3)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23 ~ p.24:

依龍樹的見地,空相應的

空相應的空相應的

空相應的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

、、

、中道

中道中道

中道,

,,

,雖菩薩與

雖菩薩與雖菩薩與

雖菩薩與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的智慧不同

的智慧不同的智慧不同

的智慧不同,

,,

,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如

如如

如毛孔

毛孔毛孔

毛孔空

空空

空,

,,

,菩薩如

菩薩如菩薩如

菩薩如虛

虛虛

虛空空

空空空空

空空

((

(智論

智論智論

智論卷

卷卷

卷三五

三五三五

三五),

),),

),但這到

但這到但這到

但這到底

底底

底是

是是

是量

量量

量的差別

的差別的差別

的差別,

,,

,不能說空性

不能說空性不能說空性

不能說空性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中有什麼質的不同

中有什麼質的不同中有什麼質的不同

中有什麼質的不同。

。。

所以「

「「

〔〔

〔1〕〕〕〕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乘多說眾生空

乘多說眾生空乘多說眾生空

乘多說眾生空,

,,

〔〔

〔2〕〕〕〕佛乘說眾生空

佛乘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

佛乘說眾生空、

、、

、法空

法空法空

法空」

」」

」(智論卷四)。「

「「

〔〔

〔1〕〕〕〕若了了說

若了了說若了了說

若了了說,

,,

,則

則則

則言

言言

言一切諸法

一切諸法一切諸法

一切諸法

空空

空;

;;

〔〔

〔2〕〕〕〕若方便說

若方便說若方便說

若方便說,

,,

,則

則則

則言

言言

言無我

無我無我

無我」

」」

」(智論卷二六)。這都不過是側

側側

側重的不同

重的不同重的不同

重的不同,

,,

,詳略

詳略詳略

詳略的不同而已

的不同而已的不同而已

的不同而已!

!!

這樣,《

《《

《中論

中論中論

中論》

》》

》確

確確

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

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

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

,,

,確

確確

確認

認認

認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

、、

、空

空空

空、

、、

、中道為佛教的

中道為佛教的中道為佛教的

中道為佛教的根

根根

根本

本本

本深義

深義深義

深義,

,,

,與聲聞學者辨詰

論難,並非破除四諦、三寶等法,反而是成立。抉

抉抉

抉發

發發

發《

《《

《阿

阿阿

阿含

含含

含》

》》

》的

的的

的緣

緣緣

緣起深義

起深義起深義

起深義,

,,

,將佛法的正

將佛法的正將佛法的正

將佛法的正見

見見

見,

,,

,確樹

確樹確樹

確樹

於於

於緣

緣緣

緣起中道的

起中道的起中道的

起中道的磐石

磐石磐石

磐石。

。。

(4)印順導師《永光集》p.106 ~ p.107:

龍樹的著作,我從傳記中,認為可分前

前前

前後二

後二後二

後二期

期期

期。

。。

〔〔

〔1〕〕〕〕前期是在北印度學聲聞三藏,更學大乘;

然後「周遊諸國,更求餘經」,使「外道論師,沙門義宗,咸皆摧伏」。那時的著作,如

如如

如《

《《

《中論

中論中論

中論》

》》

》、

、、

《《

《迴諍

迴諍迴諍

迴諍論

論論

論》

》》

》、

、、

、《

《《

《廣

廣廣

廣破

破破

破論

論論

論》

》》

》等

等等

等,

,,

,重在

重在重在

重在遮

遮遮

遮破

破破

破外道及

外道及外道及

外道及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行者

行者行者

行者(

((

(即

即即

即「

「「

「沙

沙沙

沙門義宗

門義宗門義宗

門義宗」)

」)」)

」)的

的的

的執

執執

執著

著著

著,

,,

,而

而而

而開顯

開顯開顯

開顯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與菩

與菩與菩

與菩

薩的不二深

薩的不二深薩的不二深

薩的不二深觀

觀觀

觀(

((

(質同而

質同而質同而

質同而量

量量

量異

異異

異,

,,

,如

如如

如毛孔

毛孔毛孔

毛孔空與

空與空與

空與太虛

太虛太虛

太虛空

空空

空)

))

)。

。。

。也許龍樹評破聲聞與外道的執著,所以一般誤

會龍樹別立大乘出家僧團的本意,說他驕慢。

〔〔

〔2〕〕〕〕後期是在烏荼國,得到(華嚴的)《不可思議解脫經》等。這以後,他著《

《《

《大智

大智大智

大智度

度度

度論

論論

論》

》》

》、

、、

、《

《《

《十

十十

住毘婆

住毘婆住毘婆

住毘婆沙

沙沙

沙論

論論

論》

》》

》等

等等

等,

,,

,是依不二深

是依不二深是依不二深

是依不二深觀

觀觀

觀而明菩薩的廣大行

而明菩薩的廣大行而明菩薩的廣大行

而明菩薩的廣大行。

。。

。前者重在論破,後者重在釋經。立破繁簡皆

有不同,當然文體也不可能一致。…〔下略〕…

(5)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310:

大乘

大乘大乘

大乘、

、、

、小

小小

小乘的正

乘的正乘的正

乘的正觀

觀觀

觀實相

實相實相

實相,

,,

,確

確確

確乎都要從我空

乎都要從我空乎都要從我空

乎都要從我空下手

下手下手

下手的

的的

的;

;;

;通

通通

通達了我空

達了我空達了我空

達了我空,

,,

,即能

即能即能

即能通

通通

通達我所法空

達我所法空達我所法空

達我所法空。

。。

。有我見必有

我所見,得我空也可得法空。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釋

釋釋

釋尊的

尊的尊的

尊的本

本本

本教

教教

教,

,,

,一

一一

一致

致致

致的

的的

的直

直直

直從我空

從我空從我空

從我空入手

入手入手

入手。

。。

其中,

〔〔

〔1〕〕〕〕悟二空

二空二空

二空淺

淺淺

淺的是小乘,如毛孔

毛孔毛孔

毛孔空

空空

空;

;;

〔〔

〔2〕〕〕〕悟二空深

二空深二空深

二空深的是大乘,如太虛

太虛太虛

太虛空

空空

空。

。。

。悟入

悟入悟入

悟入有

有有

有淺

淺淺

淺深差別

深差別深差別

深差別,

,,

,而

而而

所所

所悟

悟悟

悟的是同一空性

的是同一空性的是同一空性

的是同一空性;

;;

;真

真真

真理

理理

理是不二的

是不二的是不二的

是不二的。

。。

(6)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辨法法性論講記〉p.328:

二、「非少分性」:

〔〔

〔1〕〕〕〕二乘能通達少

少少

少分法性

分法性分法性

分法性,

,,

,於有

於有於有

於有情

情情

情身心

身心身心

身心,

,,

,通

通通

通達無我空性

達無我空性達無我空性

達無我空性;

〔〔

〔2〕〕〕〕菩薩遍於一切法

遍於一切法遍於一切法

遍於一切法

無分別證

無分別證無分別證

無分別證悟

悟悟

悟法性

法性法性

法性。

。。

。菩薩智盡

菩薩智盡菩薩智盡

菩薩智盡虛

虛虛

虛空

空空

空、

、、

、遍法

遍法遍法

遍法界

界界

界,

,,

,於一切法無分別

於一切法無分別於一切法無分別

於一切法無分別,

,,

,不是二乘那樣的少分性,所以說:

二乘空如

二乘空如二乘空如

二乘空如毛孔

毛孔毛孔

毛孔空

空空

空,

,,

,菩薩空如

菩薩空如菩薩空如

菩薩空如太虛

太虛太虛

太虛空

空空

空。

。。

(7)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11: 〔

〔〔

〔1〕〕〕〕聲聞簡

聲聞簡聲聞簡

聲聞簡要的

要的要的

要的直

直直

直從

從從

從緣

緣緣

緣起的

起的起的

起的妄

妄妄

妄相上出發

相上出發相上出發

相上出發,所以體認到的較單

較單較單

較單純

純純

純,

,,

,狹

狹狹

狹小

小小

小,

,,

,像

像像

像毛孔

毛孔毛孔

毛孔空

空空

空。

。。

〔〔

〔2〕〕〕〕菩薩深

菩薩深菩薩深

菩薩深刻

刻刻

刻的從

的從的從

的從

緣緣

緣起的

起的起的

起的本

本本

本性上出發

性上出發性上出發

性上出發,所以體認到的比

比比

比較

較較

較深

深深

深刻

刻刻

刻,

,,

,廣大

廣大廣大

廣大,

,,

,像

像像

像太虛

太虛太虛

太虛空

空空

空。

。。

Page 34: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34

◎(2/2)關於「大小以心行別」:

(1)印順導師《永光集》p.229:

菩薩的修行

菩薩的修行菩薩的修行

菩薩的修行,

,,

,以大悲心為

以大悲心為以大悲心為

以大悲心為本

本本

本,

,,

,重於

重於重於

重於利濟救度

利濟救度利濟救度

利濟救度眾生

眾生眾生

眾生,

,,

,不是

不是不是

不是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行者那樣的但求自

行者那樣的但求自行者那樣的但求自

行者那樣的但求自己

己己

己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佛因地─

─菩薩所修行的,是六(或十)波羅密、四攝,都是以「布施」為第一。所以成佛的

成佛的成佛的

成佛的因

因因

因行

行行

行,

,,

,是菩

是菩是菩

是菩

薩的

薩的薩的

薩的「

「「

「菩提道

菩提道菩提道

菩提道」,

」,」,

」,攝得

攝得攝得

攝得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道

道道

道,

,,

,而不是以

而不是以而不是以

而不是以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道為先的

道為先的道為先的

道為先的。

。。

約解脫

約解脫約解脫

約解脫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說

說說

說,

,,

,是三乘共的

是三乘共的是三乘共的

是三乘共的,

,,

,但

但但

但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如

如如

如毛孔

毛孔毛孔

毛孔空

空空

空,

,,

,佛菩薩如

佛菩薩如佛菩薩如

佛菩薩如太虛

太虛太虛

太虛空

空空

空,

,,

,可說質同而

可說質同而可說質同而

可說質同而量

量量

量異

異異

異。

。。

。古人譬喻為

「「

「三獸

三獸三獸

三獸渡河

渡河渡河

渡河,

,,

,渡

渡渡

渡分深

分深分深

分深淺

淺淺

淺」。

」。」。

」。《金剛經》說:「

「「

「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賢

賢賢

賢聖

聖聖

聖皆

皆皆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也就是這一意義。

(2)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28 ~ p.30:

在在

在通

通通

通達性空慧上

達性空慧上達性空慧上

達性空慧上,

,,

,大

大大

大小平

小平小平

小平等

等等

等,

,,

,他們的差別

他們的差別他們的差別

他們的差別,

,,

,究竟在什麼地方

究竟在什麼地方究竟在什麼地方

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呢呢

呢?

??

?這就在悲願的不同

這就在悲願的不同這就在悲願的不同

這就在悲願的不同:

::

:小乘聖

者,沒有大悲大願,不發菩提心去利益有情,菩薩卻發廣大心,修廣大行,普願救濟一切有情。

在這點上

在這點上在這點上

在這點上,

,,

,表示了大

表示了大表示了大

表示了大小

小小

小乘顯著的差別

乘顯著的差別乘顯著的差別

乘顯著的差別,

,,

,一是

一是一是

一是專

專專

專求

求求

求己

己己

己利

利利

利行的

行的行的

行的,

,,

,一是實

一是實一是實

一是實踐

踐踐

踐普

普普

普賢

賢賢

賢行的

行的行的

行的。

。。

。至

至至

至於在

於在於在

於在見

見見

見實相的

實相的實相的

實相的

空慧方

空慧方空慧方

空慧方面

面面

面,

,,

,只有

只有只有

只有量

量量

量的差別

的差別的差別

的差別,「

,「,「

,「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如

如如

如毛孔

毛孔毛孔

毛孔空

空空

空,

,,

,菩薩如

菩薩如菩薩如

菩薩如太虛

太虛太虛

太虛空

空空

空」;

」;」;

」;而質的方

而質的方而質的方

而質的方面

面面

面,

,,

,可說

可說可說

可說毫

毫毫

毫無差別

無差別無差別

無差別。

。。

本論重在抉擇諸法真理,少說行果,所以本論是三乘共同的。不過

不過不過

不過側

側側

側重

重重

重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的

的的

的《

《《

《阿

阿阿

阿含經

含經含經

含經》

》》

》不大多

不大多不大多

不大多

說空

說空說空

說空,

,,

,多說

多說多說

多說緣

緣緣

緣起的無常

起的無常起的無常

起的無常、

、、

、無我

無我無我

無我、

、、

、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本

本本

本論依

論依論依

論依《

《《

《般若經

般若經般若經

般若經》

》》

》等

等等

等,

,,

,側

側側

側重法空

重法空重法空

重法空;

;;

;也就是以

也就是以也就是以

也就是以《

《《

《阿

阿阿

阿含經

含經含經

含經》

》》

》的

的的

真義

真義真義

真義,

,,

,評

評評

評判

判判

判一般有所得

一般有所得一般有所得

一般有所得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學者的

學者的學者的

學者的見解

見解見解

見解。

。。

。使緣

使緣使緣

使緣起性空的為三乘共同所

起性空的為三乘共同所起性空的為三乘共同所

起性空的為三乘共同所由

由由

由的真義

的真義的真義

的真義,

,,

,為一般

為一般為一般

為一般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所

所所

所接

接接

受受

受,

,,

,也就

也就也就

也就引導

引導引導

引導他們進

他們進他們進

他們進入

入入

入菩薩道了

菩薩道了菩薩道了

菩薩道了。

。。

這點,我們不能不知。

〔〔

〔1〕〕〕〕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學者初發心

學者初發心學者初發心

學者初發心時

時時

時,

,,

,以無常為

以無常為以無常為

以無常為入

入入

入道的方便門

道的方便門道的方便門

道的方便門,

,,

,見

見見

見世間的無常生

世間的無常生世間的無常生

世間的無常生滅

滅滅

滅,

,,

,痛苦

痛苦痛苦

痛苦

逼迫

逼迫逼迫

逼迫,

,,

,急

急急

急切的

切的切的

切的厭離

厭離厭離

厭離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

,,

,欣

欣欣

欣求

求求

求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放

放放

放下

下下

下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

,,

,少

少少

少事

事事

事少

少少

少業

業業

業,

,,

,集

集集

集中

中中

中全

全全

全力去

力去力去

力去修

修修

修習

習習

習正行

正行正行

正行。

。。

〔〔

〔2〕〕〕〕菩薩就

不能如此,假使厭離心太深,容易落在二乘中。因此,悲心

悲心悲心

悲心迫

迫迫

迫切的菩薩

切的菩薩切的菩薩

切的菩薩,

,,

,從性空的

從性空的從性空的

從性空的見

見見

見地

地地

地,

,,

,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世

世世

間的一切

間的一切間的一切

間的一切,

,,

,雖明

雖明雖明

雖明晰

晰晰

晰的知道世間是無常的

的知道世間是無常的的知道世間是無常的

的知道世間是無常的、

、、

、苦

苦苦

苦的

的的

的,

,,

,但也能了知他如

但也能了知他如但也能了知他如

但也能了知他如幻

幻幻

幻。

。。

。這才能不為五欲所轉,於如

幻中利益眾生,不急求出三界去證入涅槃。阿

阿阿

阿含重心在

含重心在含重心在

含重心在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法

法法

法,

,,

,般若重心在菩薩道

般若重心在菩薩道般若重心在菩薩道

般若重心在菩薩道。

。。

。本

本本

本論是三乘

論是三乘論是三乘

論是三乘

共法

共法共法

共法,

,,

,特明空義

特明空義特明空義

特明空義,

,,

,也就

也就也就

也就隱

隱隱

隱然以大乘為中心的

然以大乘為中心的然以大乘為中心的

然以大乘為中心的。

。。

見理

見理見理

見理斷

斷斷

斷惑

惑惑

惑,

,,

,二乘是共的

二乘是共的二乘是共的

二乘是共的。

。。

。要說不同

要說不同要說不同

要說不同,

,,

,只是一是圓滿了的

只是一是圓滿了的只是一是圓滿了的

只是一是圓滿了的,

,,

,一是

一是一是

一是沒

沒沒

沒有圓滿的

有圓滿的有圓滿的

有圓滿的;

;;

;一是可以二諦

一是可以二諦一是可以二諦

一是可以二諦並觀

並觀並觀

並觀,

,,

一是不能二諦

一是不能二諦一是不能二諦

一是不能二諦並觀

並觀並觀

並觀;

;;

;一是

一是一是

一是煩惱

煩惱煩惱

煩惱習

習習

習氣

氣氣

氣都盡

都盡都盡

都盡,

,,

,一是

一是一是

一是習

習習

習氣尚

氣尚氣尚

氣尚未

未未

未清

清清

清除

除除

除。

。。

(3)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364:

同樣的無我無我所

同樣的無我無我所同樣的無我無我所

同樣的無我無我所,

,,

,那二乘與佛菩薩有什麼分別

那二乘與佛菩薩有什麼分別那二乘與佛菩薩有什麼分別

那二乘與佛菩薩有什麼分別呢

呢呢

呢?

??

〔〔

〔一

一一

一〕

〕〕

悟入『

『『

『無分別性

無分別性無分別性

無分別性』

』』

』,

,,

,依《華嚴經‧十

地品》說:這是二乘所共得的。《般若經論》也說:『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

〔〔

〔二

二二

二〕〔

〕〔〕〔

〕〔1〕〕〕〕但菩薩有菩提心

但菩薩有菩提心但菩薩有菩提心

但菩薩有菩提心,

,,

,大悲心

大悲心大悲心

大悲心,

,,

,迴

迴迴

迴向

向向

向利

利利

利他

他他

他,

,,

,以

以以

以本

本本

本願

願願

願力

力力

力廣

廣廣

廣度

度度

度眾生

眾生眾生

眾生,

,,

,這怎能與二乘無別

這怎能與二乘無別這怎能與二乘無別

這怎能與二乘無別!

!!

!這是說

這是說這是說

這是說,

,,

,大

大大

小小

小乘以願行來分別

乘以願行來分別乘以願行來分別

乘以願行來分別,

,,

,不以慧

不以慧不以慧

不以慧見

見見

見來分別

來分別來分別

來分別。

。。

〔〔

〔2〕〕〕〕雖說同證無分別法性

雖說同證無分別法性雖說同證無分別法性

雖說同證無分別法性,

,,

,也有

也有也有

也有些

些些

些不同

不同不同

不同。

。。

〔〔

〔A〕〕〕〕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於一切法不著我我所

於一切法不著我我所於一切法不著我我所

於一切法不著我我所,

,,

,斷

斷斷

斷煩惱障

煩惱障煩惱障

煩惱障。

。。

〔〔

〔B〕〕〕〕而菩薩不但以

而菩薩不但以而菩薩不但以

而菩薩不但以

我法空性慧

我法空性慧我法空性慧

我法空性慧,

,,

,證無分別法性

證無分別法性證無分別法性

證無分別法性,

,,

,斷

斷斷

斷煩惱障

煩惱障煩惱障

煩惱障,

,,

,更

更更

更能深修法空

能深修法空能深修法空

能深修法空,

,,

,離

離離

離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戲

戲戲

戲論

論論

論,

,,

,盡一切

盡一切盡一切

盡一切習

習習

習氣

氣氣

氣。

。。

。得純無相行

得純無相行得純無相行

得純無相行,

,,

圓滿

圓滿圓滿

圓滿最

最最

最清淨法

清淨法清淨法

清淨法界

界界

界而成佛

而成佛而成佛

而成佛,

,,

,這那

這那這那

這那裏

裏裏

裏是二乘所及的

是二乘所及的是二乘所及的

是二乘所及的呢

呢呢

呢?

??

(4)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335 ~ p.336:

般若為二乘聖者的生母,又是佛菩薩的生母,那般若到底是小乘法,大乘法呢?

〔〔

〔一

一一

一〕

〕〕

約般若的廣義

般若的廣義般若的廣義

般若的廣義說,也就是專約能生聖法

能生聖法能生聖法

能生聖法說:般若是三乘共學的法門

三乘共學的法門三乘共學的法門

三乘共學的法門。

。。

。依般若證

依般若證依般若證

依般若證入

入入

入空性來說

空性來說空性來說

空性來說,

,,

,聲

聲聲

聞聞

聞如

如如

如毛孔

毛孔毛孔

毛孔空

空空

空,

,,

,菩薩如

菩薩如菩薩如

菩薩如太虛

太虛太虛

太虛空

空空

空,

,,

,並

並並

並非質的不同

非質的不同非質的不同

非質的不同。

。。

。三獸渡河,唯香象才能徹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諸法實相』);淺深不同,而同樣的契入法性流中。約

約約

約這

這這

這個

個個

個意

意意

意思

思思

思說

說說

說:

::

:三乘的

三乘的三乘的

三乘的觀

觀觀

觀慧

慧慧

慧,

,,

,可以有方便

可以有方便可以有方便

可以有方便淺

淺淺

淺深

深深

不同

不同不同

不同,

,,

,而

而而

而根

根根

根本

本本

本特質是不

特質是不特質是不

特質是不許

許許

許差別的

差別的差別的

差別的。

。。

〔〔

〔二

二二

二〕

〕〕

然約般若的深義

般若的深義般若的深義

般若的深義說,

,,

,如與國王和合而生王子,『母以子貴』,也就與生育常人不同。依此,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

是與菩提心相應

是與菩提心相應是與菩提心相應

是與菩提心相應,

,,

,大悲為上首的般若

大悲為上首的般若大悲為上首的般若

大悲為上首的般若;

;;

;是五

是五是五

是五度

度度

度所

所所

所莊

莊莊

莊嚴的般若

嚴的般若嚴的般若

嚴的般若;

;;

;是能攝

是能攝是能攝

是能攝導

導導

導一切功德而

一切功德而一切功德而

一切功德而趣

趣趣

趣向佛道的般

向佛道的般向佛道的般

向佛道的般

若若

若。

。。

。這樣

這樣這樣

這樣,

,,

,『

『『

『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

…………

……但

但但

但屬

屬屬

屬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

』』

』;

;;

;『

『『

『能生諸佛

能生諸佛能生諸佛

能生諸佛』

』』

』。

。。

。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現

現現

現證法性空

證法性空證法性空

證法性空,

,,

,不但不會如二乘那樣的

不但不會如二乘那樣的不但不會如二乘那樣的

不但不會如二乘那樣的趣

趣趣

趣入

入入

入空

空空

寂寂

寂,

,,

,反

反反

反而是方便善

而是方便善而是方便善

而是方便善巧

巧巧

巧,

,,

,成為一切功德的攝

成為一切功德的攝成為一切功德的攝

成為一切功德的攝導

導導

導者

者者

者,

,,

,成為一切

成為一切成為一切

成為一切波羅蜜

波羅蜜波羅蜜

波羅蜜多的總相

多的總相多的總相

多的總相。

。。

不論

不論不論

不論約

約約

約那一方

那一方那一方

那一方面

面面

面說

說說

說,

,,

,般若決定是出世聖法的特質

出世聖法的特質出世聖法的特質

出世聖法的特質,

,,

,非

非非

非布施

布施布施

布施,

,,

,禪

禪禪

禪定等所及

定等所及定等所及

定等所及,

,,

,而為了生

而為了生而為了生

而為了生死

死死

死與成佛的必

與成佛的必與成佛的必

與成佛的必

修法門

修法門修法門

修法門!

!!

(5)印順導師《學佛三要》〈自利與利他〉p.150 ~ p.152:

在水中救人,是不能離水上岸的。要學會浮水,也非在水中學習不可。菩薩要長在生死中修

菩薩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學習,要有一套長在生死,而能普利眾生的本領。但這非依賴佛力可成;

Page 35: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35

2. 詳詳詳

詳三乘共慧

三乘共慧三乘共慧

三乘共慧的

的的

的觀

觀觀

觀境

境境

((

(1)

))

四諦與

四諦與四諦與

四諦與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

::

:重在

重在重在

重在「

「「

「有

有有

有情

情情

情的身心

的身心的身心

的身心」

」」

A. 四諦

四諦四諦

四諦

經中每說,知知知知四四四四諦諦諦諦即是聲聞慧即是聲聞慧即是聲聞慧即是聲聞慧。。。。四諦的內容:

((

(A)

))

四諦的內容

四諦的內容四諦的內容

四諦的內容

a. 有有有

有情

情情

情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的

的的

的因

因因

因果

果果

果──

────

──苦

苦苦

苦集

集集

集二諦

二諦二諦

二諦

〔〔

〔1〕〕〕〕苦苦苦苦是有情身心上的生老病死等缺陷。

〔〔

〔2〕〕〕〕集集集集是造成身心無邊痛苦的因緣,也即是招致生死苦果的力量。

b. 有有有

有情解脫

情解脫情解脫

情解脫的

的的

的因

因因

因果

果果

果──

────

──滅

滅滅

滅道

道道

道二諦

二諦二諦

二諦

〔〔

〔3〕〕〕〕滅滅滅滅是離去煩惱業因,不起生死苦果的寂滅性。

〔〔

〔4〕〕〕〕道道道道即導致有情從雜染煩惱、重重痛苦、生死深淵中,轉向清淨解脫、寂靜涅槃的路

徑。

c. 結結結

結:

::

:重在有

重在有重在有

重在有情

情情

情身心

身心身心

身心,

,,

,非

非非

非離

離離

離有

有有

有情

情情

情而

而而

而去

去去

去審

審審

審察

察察

察天

天天

天文

文文

文地

地地

地理

理理

這四這四這四這四諦諦諦諦法門法門法門法門,,,,可可可可謂謂謂謂是是是是沈淪沈淪沈淪沈淪與與與與超出的超出的超出的超出的二二二二重因重因重因重因果觀果觀果觀果觀,,,,其重點在於有其重點在於有其重點在於有其重點在於有情情情情的的的的身身身身心心心心。。。。

知知知知四四四四諦諦諦諦,,,,就就就就是是是是知知知知有有有有情情情情生死生死生死生死與與與與解脫的因解脫的因解脫的因解脫的因果果果果,,,,並並並並非非非非離離離離卻有卻有卻有卻有情身情身情身情身心心心心,,,,而去而去而去而去審審審審察天文察天文察天文察天文或地理或地理或地理或地理。。。。

((

(B)

))

觀觀

觀四諦

四諦四諦

四諦慧

慧慧

慧,

,,

,分二

分二分二

分二:

::

:「

「「

「法

法法

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觀

觀觀

觀四諦事相

四諦事相四諦事相

四諦事相,

,,

,「

「「

「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

智智

智」

」」

」觀

觀觀

觀四諦

四諦四諦

四諦理

理理

理性

性性

以四以四以四以四諦諦諦諦為為為為觀觀觀觀境的境的境的境的觀觀觀觀慧慧慧慧,,,,又可又可又可又可分分分分為為為為二二二二方面方面方面方面::::一是對四四四四諦諦諦諦事事事事相相相相的了知,即法法法法住住住住智智智智;;;;一是對四四四四

諦諦諦諦理理理理性性性性的悟證,即涅槃涅槃涅槃涅槃智智智智。。。。

也非自己先做到了生脫死,解脫自在,因為這是要墮入小乘深坑的。

菩薩這

菩薩這菩薩這

菩薩這套

套套

套長

長長

長在生

在生在生

在生死

死死

死而能廣

而能廣而能廣

而能廣利

利利

利眾生的

眾生的眾生的

眾生的本

本本

本領

領領

領,

,,

,除

除除

除「

「「

「堅

堅堅

堅定信願

定信願定信願

定信願」,「

」,「」,「

」,「長

長長

長養

養養

養慈悲

慈悲慈悲

慈悲」

」」

」而外

而外而外

而外,

,,

,主

主主

主要的是

要的是要的是

要的是「

「「

「勝

勝勝

勝解

解解

解空

空空

性性

性」。

」。」。

」。觀

觀觀

觀一切法如

一切法如一切法如

一切法如幻

幻幻

幻如化

如化如化

如化,

,,

,了無自性

了無自性了無自性

了無自性,

,,

,得二諦無

得二諦無得二諦無

得二諦無礙

礙礙

礙的正

的正的正

的正見

見見

見,

,,

,是

是是

是最主

最主最主

最主要的一著

要的一著要的一著

要的一著。

。。

。所以經上說:「若有

於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唯有了達得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與

與與

與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都是如

都是如都是如

都是如幻

幻幻

幻如化的

如化的如化的

如化的,

〔〔

〔1〕〕〕〕這才能不如凡夫的

不如凡夫的不如凡夫的

不如凡夫的戀

戀戀

戀著生

著生著生

著生死

死死

死,

,,

,也不

也不也不

也不像

像像

像小

小小

小乘那樣的以

乘那樣的以乘那樣的以

乘那樣的以

「「

「三

三三

三界

界界

界為

為為

為牢獄

牢獄牢獄

牢獄,

,,

,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如

如如

如冤

冤冤

冤家

家家

家」

」」

」而

而而

而厭離

厭離厭離

厭離他

他他

他,

,,

,急

急急

急求

求求

求擺脫

擺脫擺脫

擺脫他

他他

他。

。。

〔〔

〔2〕〕〕〕這才能不如凡夫那樣的

不如凡夫那樣的不如凡夫那樣的

不如凡夫那樣的怖畏

怖畏怖畏

怖畏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能深

能深能深

能深

知知

知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的功德

的功德的功德

的功德,

,,

,而也不

而也不而也不

而也不像

像像

像小

小小

小乘那樣的

乘那樣的乘那樣的

乘那樣的急趣涅槃

急趣涅槃急趣涅槃

急趣涅槃。

。。

在生死中浮沈,因信願,慈悲,特別是空勝解力,能

能能

能逐漸

逐漸逐漸

逐漸的

的的

的調

調調

調伏煩惱

伏煩惱伏煩惱

伏煩惱,

,,

,能做到

〔〔

〔1〕〕〕〕煩惱雖小小現起

而不會闖大亂子。

〔〔

〔2〕〕〕〕不斷煩惱,也不致作出重大惡業。時時

時時時時

時時以眾生的

以眾生的以眾生的

以眾生的苦痛

苦痛苦痛

苦痛為

為為

為苦痛

苦痛苦痛

苦痛,

,,

,眾生的

眾生的眾生的

眾生的利

利利

利樂為

樂為樂為

樂為

利利

利樂

樂樂

樂;

;;

;我

我我

我見

見見

見一天天的

一天天的一天天的

一天天的薄劣

薄劣薄劣

薄劣,

,,

,慈悲一天天的深

慈悲一天天的深慈悲一天天的深

慈悲一天天的深厚

厚厚

厚,

,,

,怕

怕怕

怕什麼

什麼什麼

什麼墮

墮墮

墮落

落落

落?

??

?唯有

唯有唯有

唯有專

專專

專為自

為自為自

為自己

己己

己打

打打

打算

算算

算的

的的

的,

,,

,才

才才

才隨時

隨時隨時

隨時有

有有

有墮

墮墮

落落

落的

的的

的憂慮

憂慮憂慮

憂慮。

。。

。發願在生

發願在生發願在生

發願在生死

死死

死中

中中

中,

,,

,常得

常得常得

常得見

見見

見佛

佛佛

佛,

,,

,常得

常得常得

常得聞

聞聞

聞法

法法

法,「

,「,「

,「世世常行菩薩道

世世常行菩薩道世世常行菩薩道

世世常行菩薩道」,

」,」,

」,這是初

這是初這是初

這是初期

期期

期大乘的共義

大乘的共義大乘的共義

大乘的共義,

,,

,中

中中

觀觀

觀與

與與

與瑜

瑜瑜

瑜伽

伽伽

伽宗的共義

宗的共義宗的共義

宗的共義。

。。

釋釋

釋尊在經中說

尊在經中說尊在經中說

尊在經中說:

::

:「

「「

「我

我我

我往

往往

往昔

昔昔

昔中多

中多中多

中多住

住住

住空

空空

空故

故故

故,

,,

,證得

證得證得

證得阿

阿阿

阿耨

耨耨

耨多

多多

多羅

羅羅

羅三

三三

三藐

藐藐

藐三菩提

三菩提三菩提

三菩提」。

」。」。

」。這與

這與這與

這與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行的多

行的多行的多

行的多修生

修生修生

修生死

死死

死無常

無常無常

無常故

故故

苦苦

苦,

,,

,厭離

厭離厭離

厭離心深

心深心深

心深,

,,

,是非常不同的

是非常不同的是非常不同的

是非常不同的。

。。

。大乘經的多明一切法空

大乘經的多明一切法空大乘經的多明一切法空

大乘經的多明一切法空,

,,

,即是不

即是不即是不

即是不住

住住

住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

,,

,不

不不

不住

住住

住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修菩薩行的

修菩薩行的修菩薩行的

修菩薩行的

成佛大方便

成佛大方便成佛大方便

成佛大方便。

。。

這這

這種

種種

種空性勝

空性勝空性勝

空性勝解

解解

解,

,,

,或稱

或稱或稱

或稱「

「「

「真空

真空真空

真空見

見見

見」,

」,」,

」,要從

要從要從

要從聞思

聞思聞思

聞思而進向修

而進向修而進向修

而進向修習

習習

習,

,,

,以信願

以信願以信願

以信願、

、、

、慈悲來助成

慈悲來助成慈悲來助成

慈悲來助成。

。。

。時

時時

時常記著

常記著常記著

常記著:「

:「:「

:「今是

今是今是

今是

學學

學時

時時

時,

,,

,非是證

非是證非是證

非是證時

時時

時」(

」(」(

」(悲願不足而證空

悲願不足而證空悲願不足而證空

悲願不足而證空,

,,

,就會

就會就會

就會墮

墮墮

墮入小

入小入小

入小乘

乘乘

乘)。

)。)。

)。這才能長在生死中,忍受生死的苦難,眾

生的種種迫害,而不退菩提心。菩薩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廣利一切眾生。

自自

自己

己己

己還

還還

還沒

沒沒

沒有

有有

有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卻

卻卻

卻能廣行慈悲

能廣行慈悲能廣行慈悲

能廣行慈悲濟物

濟物濟物

濟物的難行

的難行的難行

的難行苦

苦苦

苦行

行行

行。

。。

。雖然這不是人人所能的

雖然這不是人人所能的雖然這不是人人所能的

雖然這不是人人所能的,

,,

,然而菩薩的正常道

然而菩薩的正常道然而菩薩的正常道

然而菩薩的正常道,

,,

卻卻

卻確

確確

確實如此

實如此實如此

實如此。

。。

Page 36: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36

事事事事相相相相與與與與理理理理性性性性的的的的諦諦諦諦觀觀觀觀,,,,法法法法住住住住智智智智與與與與涅槃涅槃涅槃涅槃智的證得智的證得智的證得智的證得,,,,為三為三為三為三乘乘乘乘共慧應有的共慧應有的共慧應有的共慧應有的內容內容內容內容。。。。36

B. 緣緣緣

緣起

起起

起:

::

:有

有有

有情

情情

情的起

的起的起

的起滅

滅滅

佛經中,除除除除四四四四諦諦諦諦之外之外之外之外,,,,又說又說又說又說到緣到緣到緣到緣起起起起。。。。約約約約生生生生命命命命的起的起的起的起滅滅滅滅現現現現象象象象,,,,緣緣緣緣起起起起分十二分十二分十二分十二支支支支,,,,

((

(A)

))

流流

流轉

轉轉

轉門

門門

門──

────

──苦

苦苦

苦集

集集

集二諦

二諦二諦

二諦

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是流流流流轉轉轉轉門門門門,,,,是四諦中的苦苦苦苦集集集集二二二二諦諦諦諦。。。。

((

(B)

))

還還

還滅

滅滅

滅門

門門

門――

――――

――滅

滅滅

滅道二諦

道二諦道二諦

道二諦

從無明滅到老死滅,是還滅還滅還滅還滅門門門門,,,,是四諦中的滅道二滅道二滅道二滅道二諦諦諦諦。。。。

C. 綜綜綜

綜說

說說

((

(A)

))

四諦與

四諦與四諦與

四諦與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

,,

,說明

說明說明

說明方

方方

方式

式式

式有

有有

有異

異異

異,

,,

,意義無

意義無意義無

意義無大

大大

大別

別別

四四四四諦諦諦諦與十二緣與十二緣與十二緣與十二緣起起起起,,,,說說說說明明明明的方的方的方的方式式式式雖有不雖有不雖有不雖有不同同同同,,,,而所說而所說而所說而所說意義意義意義意義則無多則無多則無多則無多大差別大差別大差別大差別。。。。37

((

(B)

))

二乘發

二乘發二乘發

二乘發厭離

厭離厭離

厭離心求證

心求證心求證

心求證,

,,

,即

即即

即依四諦或

依四諦或依四諦或

依四諦或緣

緣緣

緣起的

起的起的

起的觀

觀觀

觀門

門門

二乘人二乘人二乘人二乘人發發發發厭厭厭厭離離離離心心心心,,,,求求求求了生死了生死了生死了生死、、、、證證證證涅槃涅槃涅槃涅槃,,,,便是依此四便是依此四便是依此四便是依此四諦諦諦諦或或或或十二緣十二緣十二緣十二緣起的起的起的起的觀觀觀觀門去修學門去修學門去修學門去修學。。。。所以在所以在所以在所以在

小乘小乘小乘小乘教教教教典典典典裡裡裡裡,,,,都特都特都特都特別別別別偏重這點偏重這點偏重這點偏重這點。。。。

如〔

〔〔

〔1〕〕〕〕《成實論》,即依四諦次第開章;〔

〔〔

〔2〕〕〕〕南方傳來的《解脫道論》,說說說說到到到到慧學慧學慧學慧學,,,,也也也也〔

〔〔

〔A〕〕〕〕先先先先

36

參見上節〈三 智慧之類別〉(《學佛三要》p.171 ~ p.173)所說:

二二

二種

種種

種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 在經論中,關於二種智慧的分類,也是有許多的。一、先約聲聞經來說,有「法住智」,

「涅槃智」。…〔中略〕…

二、大乘法中常說到的二種──事理智慧,異名極多。一般所熟悉的,如《般若經》裡的「般若」

(慧)、「漚和」(方便);…〔中略〕…《般若經》又稱為「道智」、「道種智」;唯識家每稱為根本智、後

得智。這些分類,在大乘菩薩學中,非常重要。…〔中略〕…

〔〔

〔1〕〕〕〕在

在在

在絕

絕絕

絕待

待待

待法性中

法性中法性中

法性中,

,,

,法唯是不二真法

法唯是不二真法法唯是不二真法

法唯是不二真法,

,,

,或稱一真法

或稱一真法或稱一真法

或稱一真法界

界界

界,

,,

,本

本本

本無真

無真無真

無真俗理

俗理俗理

俗理事的

事的事的

事的隔

隔隔

隔別相

別相別相

別相;

;;

〔〔

〔2〕〕〕〕因

因因

因之

之之

之,

,,

,智慧也唯有

智慧也唯有智慧也唯有

智慧也唯有

一般若

一般若一般若

一般若,

,,

,方便或後得智

方便或後得智方便或後得智

方便或後得智,

,,

,都不過是般若後起的善

都不過是般若後起的善都不過是般若後起的善

都不過是般若後起的善巧

巧巧

巧妙用

妙用妙用

妙用。

。。

。所以羅什法師譬喻說,般若好像真金,方便

則如真金作成的莊嚴器具,二者是不二而二的

二者是不二而二的二者是不二而二的

二者是不二而二的。

。。

修學佛法,

〔〔

〔1〕〕〕〕一到功行成就,即

〔〔

〔A〕〕〕〕先得般若根本智,證畢竟空性;

〔〔

〔B〕〕〕〕再起漚和後得智,通達緣起,嚴

淨佛土,成就有情。

〔〔

〔2〕〕〕〕此後,

〔〔

〔A〕〕〕〕真智與俗智,漸次轉進漸合,

〔〔

〔B〕〕〕〕到得真俗圓融,二智並觀,即是佛法

最究竟圓滿的中道智。

37(1)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164 ~ p.165:

緣緣

緣起就是

起就是起就是

起就是集

集集

集苦

苦苦

苦相生的

相生的相生的

相生的豎

豎豎

豎的說明

的說明的說明

的說明。

。。

。要知道,不只是

不只是不只是

不只是由集

由集由集

由集而生

而生而生

而生苦

苦苦

苦,

,,

,苦

苦苦

苦也是能起

也是能起也是能起

也是能起集

集集

集的

的的

的。

。。

。如眾生在感到了

生的苦報後,依此業感的身心苦果,又有煩惱與業的活動。所以,「

「「

「苦

苦苦

苦」

」」

」與

與與

與「

「「

「集

集集

集」

」」

」是

是是

是互

互互

互「

「「

「相

相相

相鉤

鉤鉤

鉤」

」」

」引

引引

引,

,,

互互

互相

相相

相「

「「

「纏

纏纏

纏」

」」

」縛

縛縛

縛,

,,

,也就是

也就是也就是

也就是展轉

展轉展轉

展轉為

為為

為因

因因

因果的

果的果的

果的。

。。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219 ~ p.220: 〔

〔〔

〔一

一一

一〕

〕〕

正正

正見

見見

見流

流流

流轉

轉轉

轉還

還還

還滅

滅滅

滅的

的的

的緣

緣緣

緣起法

起法起法

起法,

,,

,是依

是依是依

是依因

因因

因而起

而起而起

而起,

,,

,依

依依

依因

因因

因而

而而

而滅

滅滅

滅的正

的正的正

的正見

見見

見。

。。

。但這不是空洞的因果觀,有空觀,而

是無明緣行等的依緣而有,無明滅就行滅等的依緣而無。因

因因

因果相依的必然性

果相依的必然性果相依的必然性

果相依的必然性,

,,

,從中道的立場

從中道的立場從中道的立場

從中道的立場,

,,

,如

如如

幻幻

幻假

假假

假有

有有

有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觀

觀觀

觀中

中中

中,

,,

,正

正正

正確

確確

確的體

的體的體

的體見

見見

見他

他他

他,

,,

,深

深深

深入

入入

入到

到到

到離

離離

離惑

惑惑

惑證真的聖境

證真的聖境證真的聖境

證真的聖境。

。。

〔〔

〔二

二二

二〕

〕〕

四諦

四諦四諦

四諦,

,,

,也是

也是也是

也是因

因因

因果的

果的果的

果的:

::

:苦

苦苦

苦由集

由集由集

由集而生

而生而生

而生,

,,

,滅

滅滅

滅依道而證

依道而證依道而證

依道而證,

,,

,這是世間與出世間

這是世間與出世間這是世間與出世間

這是世間與出世間兩

兩兩

兩重

重重

重因

因因

因果

果果

果。

。。

。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的對

的對的對

的對象

象象

象,

,,

,還

還還

是是

是現

現現

現實

實實

實苦

苦苦

苦迫

迫迫

迫的人生

的人生的人生

的人生。

。。

。從苦而觀到集(如從老死而觀到愛取為緣,到無明為緣一樣),然後覺了到集

滅則苦滅的滅諦(如知道無明滅則行滅……老死滅一樣)。但怎能斷集而證滅呢?這就是修道了。

道是證滅的因,也是達成集苦滅的對治。

這樣,知四諦與知

知四諦與知知四諦與知

知四諦與知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

,,

,並

並並

並非是不相

非是不相非是不相

非是不相關

關關

關的

的的

的(

((

(十

十十

十二

二二

二緣

緣緣

緣起也可以作四諦

起也可以作四諦起也可以作四諦

起也可以作四諦觀

觀觀

觀,

,,

,如

如如

如老死

老死老死

老死,

,,

,老死

老死老死

老死集

集集

集,

,,

,老死

老死老死

老死滅

滅滅

滅,

,,

滅滅

滅老死

老死老死

老死之道

之道之道

之道,

,,

,經中說為四

經中說為四經中說為四

經中說為四十

十十

十四智

四智四智

四智)

))

)。所以緣起「正見」,也「即是」知「四諦慧」。不過在說明上

不過在說明上不過在說明上

不過在說明上,

,,

緣緣

緣起法門著重於

起法門著重於起法門著重於

起法門著重於豎

豎豎

豎的

的的

的系

系系

系列

列列

列說明

說明說明

說明,

,,

,四諦著重於

四諦著重於四諦著重於

四諦著重於橫

橫橫

橫的分類

的分類的分類

的分類而已

而已而已

而已。

。。

Page 37: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37

以了以了以了以了知知知知五蘊五蘊五蘊五蘊、、、、十二十二十二十二處處處處、、、、十八十八十八十八界界界界、、、、生死生死生死生死果果果果報報報報,,,,種種世間種種世間種種世間種種世間事事事事相入相入相入相入手手手手,,,,〔

〔〔

〔B〕〕〕〕然然然然後後後後談談談談到到到到悟證無悟證無悟證無悟證無常常常常無無無無

我我我我之之之之寂滅寂滅寂滅寂滅法法法法性性性性。。。。

((

(2)

))

緣緣

緣起的

起的起的

起的「

「「

「三法

三法三法

三法印

印印

印」

」」

38

A. 結前結前結前

結前起後

起後起後

起後:

::

:聲聞觀

聲聞觀聲聞觀

聲聞觀慧

慧慧

慧,

,,

,雖偏

雖偏雖偏

雖偏狹

狹狹

狹些

些些

些,

,,

,但

但但

但亦

亦亦

亦先重世出世一切

先重世出世一切先重世出世一切

先重世出世一切因

因因

因果事相的

果事相的果事相的

果事相的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

聲聞者的觀慧,雖然偏雖然偏雖然偏雖然偏狹狹狹狹了一些了一些了一些了一些,,,,但他的但他的但他的但他的基本基本基本基本原原原原則則則則,,,,首首首首先先先先著重世出世間一切因著重世出世間一切因著重世出世間一切因著重世出世間一切因果事果事果事果事

相的相的相的相的觀察觀察觀察觀察,,,,因為若因為若因為若因為若對對對對因因因因果事果事果事果事相不能相不能相不能相不能明明明明了了了了與與與與信解信解信解信解,,,,即不能悟證無生法即不能悟證無生法即不能悟證無生法即不能悟證無生法性性性性。。。。

所以〔

〔〔

〔1〕〕〕〕阿阿阿阿毘毘毘毘曇曇曇曇學學學學,,,,每從蘊、處、界說起,或從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無為法說

起;都是極顯明地開示了一一諸法的自相、共相、體性、作用、因、緣、果、報,以及

相應、不相應,成就、不成就等。〔

〔〔

〔2〕〕〕〕《《《《法法法法華華華華經經經經》》》》的的的的「「「「如是如是如是如是性性性性、、、、如是相如是相如是相如是相……………………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報報報報、、、、如是如是如是如是

本本本本末末末末究究究究竟竟竟竟等等等等」」」」39,,,,也也也也就就就就是這些是這些是這些是這些。。。。雖說唯佛雖說唯佛雖說唯佛雖說唯佛與與與與佛佛佛佛乃乃乃乃能盡能盡能盡能盡知知知知,,,,但在聲聞行者但在聲聞行者但在聲聞行者但在聲聞行者,,,,也也也也絕絕絕絕不是一無不是一無不是一無不是一無

所所所所知知知知的的的的────────不不不不過知過知過知過知而不盡而不盡而不盡而不盡罷罷罷罷了了了了。。。。

對於事相的闡述,論典最為詳盡。古來有將經、律、論三藏教典,配合戒、定、慧三增

上學的,論藏即被視為特重慧學。

B. 慧學

慧學慧學

慧學另

另另

另一

一一

一面

面面

面,

,,

,是三法

是三法是三法

是三法印

印印

印(

((

(法性

法性法性

法性)

))

)的

的的

的契

契契

契悟

悟悟

((

(A)

))

世間正

世間正世間正

世間正見

見見

見(

((

(世

世世

世俗

俗俗

俗慧

慧慧

慧),

),),

),為

為為

為慧學初

慧學初慧學初

慧學初基

基基

根據各種論典的說明,慧學的所慧學的所慧學的所慧學的所明事明事明事明事相相相相,,,,大大大大抵抵抵抵先先先先是是是是::::知知知知因因因因果果果果,,,,知善知善知善知善惡惡惡惡,,,,知知知知有有有有前前前前生生生生後後後後世世世世,,,,

知知知知有有有有沉淪沉淪沉淪沉淪生死的生死的生死的生死的凡凡凡凡夫夫夫夫,,,,知知知知有超出三界的有超出三界的有超出三界的有超出三界的聖聖聖聖者者者者……………………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38

(1)印順導師《唯識學探源》p.42 ~ p.43:

原原原

原始佛教的中心

始佛教的中心始佛教的中心

始佛教的中心思想

思想思想

思想,

,,

,是

是是

是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

,,

,是

是是

是緣

緣緣

緣起的三法

起的三法起的三法

起的三法印

印印

印。

。。

〔〔

〔1〕〕〕〕諸行無常,在適應印度苦行的風尚,確

乎有濃厚的厭離氣味。但緣起流轉──苦集二諦因果相續的法則,也就立足在生滅無常論上。

〔〔

〔2〕〕〕〕

諸法無我,正確的指出從世間生滅,達到涅槃寂靜的實踐法則;八正道的正見,就在此。

〔〔

〔3〕〕〕〕涅槃

寂靜,原始佛教裡說得非常簡略。是的,這是聖者的境地,從名相上去推論,是很容易走上形而

上的擬想的。這三法

這三法這三法

這三法印

印印

印,

,,

,是正法的三相

是正法的三相是正法的三相

是正法的三相,

,,

,也是學佛者的三

也是學佛者的三也是學佛者的三

也是學佛者的三個

個個

個過程

過程過程

過程。

。。

(2)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45 ~ p.246:

先從空與慈悲來說明菩薩道。空

空空

空,

,,

,是

是是

是阿

阿阿

阿含

含含

含本

本本

本有的深義

有的深義有的深義

有的深義,

,,

,與菩薩別有深切的

與菩薩別有深切的與菩薩別有深切的

與菩薩別有深切的關

關關

關係

係係

〔〔

〔1〕〕〕〕佛曾對阿難

說:「阿難!我多行空」(中含‧小空經)。這點,《瑜伽論》(卷九○)解說為:「世尊於昔修習菩

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無常苦住」。這可見菩薩是以修空為

菩薩是以修空為菩薩是以修空為

菩薩是以修空為

主主

主的

的的

的,

,,

,不

不不

不像

像像

像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那樣的從無常

那樣的從無常那樣的從無常

那樣的從無常苦入手

苦入手苦入手

苦入手。

。。

〔〔

〔2〕〕〕〕《增一含‧序品》也說:「諸法甚深論空理,……此菩薩

德不應棄」。

如從

如從如從

如從緣

緣緣

緣起的三法

起的三法起的三法

起的三法印

印印

印的深義說

的深義說的深義說

的深義說,

,,

,無常即無有常性

無常即無有常性無常即無有常性

無常即無有常性,

,,

,本

本本

本就是空的

就是空的就是空的

就是空的異名

異名異名

異名。

。。

〔〔

〔1〕〕〕〕但一般聲聞弟子,對於無常

故苦的教授,引起厭離的情緒極深。聲聞、辟支佛們,不能廣行利濟眾生的大事,不能與釋尊的

精神相吻合。他們雖也能證覺涅槃空寂,但由于厭心過深,即自以為究竟。聲聞的方便適應性,

限制了釋尊正覺內容的充分開展。

〔〔

〔2〕〕〕〕佛從菩薩而成

佛從菩薩而成佛從菩薩而成

佛從菩薩而成,

,,

,菩薩的

菩薩的菩薩的

菩薩的觀

觀觀

觀慧

慧慧

慧直

直直

直從

從從

從緣

緣緣

緣起的法性空

起的法性空起的法性空

起的法性空下手

下手下手

下手,

,,

,見

見見

見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

為為

為緣

緣緣

緣起的中道

起的中道起的中道

起的中道,

,,

,無自性空

無自性空無自性空

無自性空、

、、

、不生不

不生不不生不

不生不滅

滅滅

滅、

、、

、本

本本

本來

來來

來寂靜

寂靜寂靜

寂靜。

。。

。這樣

這樣這樣

這樣,

,,

,才能

才能才能

才能于

于于

于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中

中中

中忍苦

忍苦忍苦

忍苦而不

而不而不

而不急急

急急急急

急急的自了

的自了的自了

的自了,

,,

,從

從從

入入

入世

世世

世度

度度

度生中向

生中向生中向

生中向于

于于

于佛道

佛道佛道

佛道。

。。

(3)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53 ~ p.54:

〔〔

〔1〕〕〕〕存

存存

存在與非

在與非在與非

在與非存

存存

存在

在在

在,

,,

,常與

常與常與

常與變

變變

變,

,,

,統一與對立

統一與對立統一與對立

統一與對立,

,,

,是

是是

是緣

緣緣

緣起的三相

起的三相起的三相

起的三相;

;;

〔〔

〔2〕〕〕〕而在自性

而在自性而在自性

而在自性見

見見

見者

者者

者,

,,

,也就是自性的三

也就是自性的三也就是自性的三

也就是自性的三態

態態

態。

。。

而這三一無礙緣起相的運動,自性有者,也不能認識。所以他們的生

他們的生他們的生

他們的生滅

滅滅

滅斷常一

斷常一斷常一

斷常一異

異異

異來

來來

來去

去去

去,

,,

,一一

一一一一

一一給

給給

給他

他他

個個

個不

不不

不字

字字

字,

,,

,開顯了

開顯了開顯了

開顯了緣

緣緣

緣起空

起空起空

起空寂

寂寂

寂的實相

的實相的實相

的實相。

。。

。自性空

自性空自性空

自性空,

,,

,才正

才正才正

才正見

見見

見了

了了

了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假名

假名假名

假名的生

的生的生

的生滅

滅滅

滅來

來來

來去

去去

去。

。。

39《妙法蓮華經》卷 1〈方便品 2〉(CBETA, T09, no. 262, p. 5, c10-13):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

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Page 38: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38

信解得這些信解得這些信解得這些信解得這些,,,,才才才才算具備世間正算具備世間正算具備世間正算具備世間正見見見見((((世俗慧世俗慧世俗慧世俗慧),),),),也也也也就就就就是修是修是修是修習習習習慧學的初慧學的初慧學的初慧學的初步步步步基礎基礎基礎基礎。。。。

((

(B)

))

出世正

出世正出世正

出世正見

見見

a. 無明

無明無明

無明為

為為

為本

本本

本的

的的

的倒

倒倒

倒執

執執

執,

,,

,主

主主

主要是

要是要是

要是「

「「

「無常

無常無常

無常執

執執

執常

常常

常、

、、

、無我

無我無我

無我執

執執

執我

我我

我、

、、

、不淨

不淨不淨

不淨執

執執

執淨

淨淨

淨、

、、

、無樂

無樂無樂

無樂執

執執

執樂

樂樂

樂」

」」

這自然還不能了生死,要解脫生死要解脫生死要解脫生死要解脫生死,,,,必必必必須須須須更進一更進一更進一更進一步步步步,,,,知道知道知道知道生死生死生死生死乃乃乃乃由由由由煩惱而來煩惱而來煩惱而來煩惱而來,,,,煩惱的根煩惱的根煩惱的根煩惱的根

本本本本在無在無在無在無明明明明;;;;無無無無明明明明即是即是即是即是對對對對於於於於諸諸諸諸法實相的不如實法實相的不如實法實相的不如實法實相的不如實知知知知,,,,因不如實因不如實因不如實因不如實知知知知而起種種而起種種而起種種而起種種執執執執著著著著,,,,並由執著引

致一切不合正理的錯誤行為。

這無這無這無這無明明明明為為為為本本本本的的的的妄執妄執妄執妄執,,,,主要是無主要是無主要是無主要是無常常常常執執執執常常常常,,,,無無無無我我我我執執執執我我我我,,,,不不不不淨淨淨淨執執執執淨淨淨淨,,,,無無無無樂樂樂樂執執執執樂樂樂樂。。。。眾生有了這顛顛顛顛

倒妄執倒妄執倒妄執倒妄執,,,,即起種種非法行為,造下無邊惡業,而感受生死苦果。

b. 徹悟徹悟徹悟

徹悟三法

三法三法

三法印

印印

印,

,,

,即

即即

即證

證證

證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因此,慧學的慧學的慧學的慧學的另另另另一方面一方面一方面一方面,,,,是三法印的是三法印的是三法印的是三法印的契契契契悟悟悟悟。。。。三法印即三法印即三法印即三法印即諸諸諸諸行無行無行無行無常常常常、、、、諸諸諸諸法無法無法無法無我我我我、、、、涅槃涅槃涅槃涅槃寂靜寂靜寂靜寂靜;;;;

在一切世間有為法中在一切世間有為法中在一切世間有為法中在一切世間有為法中,,,,如實體證如實體證如實體證如實體證到到到到念念念念念念念念生生生生滅滅滅滅的無的無的無的無常性常性常性常性,,,,眾眾眾眾緣緣緣緣和和和和合合合合的無的無的無的無我性我性我性我性,,,,又能了達一又能了達一又能了達一又能了達一

切切切切虛妄虛妄虛妄虛妄不起是不起是不起是不起是寂滅性寂滅性寂滅性寂滅性。。。。徹底徹底徹底徹底悟入三法印悟入三法印悟入三法印悟入三法印,,,,就就就就是證得是證得是證得是證得清淨清淨清淨清淨解脫的解脫的解脫的解脫的涅槃涅槃涅槃涅槃。。。。40

我們我們我們我們之所以之所以之所以之所以滯留滯留滯留滯留世間世間世間世間,,,,顛倒顛倒顛倒顛倒生死生死生死生死,,,,其根其根其根其根源源源源就就就就在不能如實證信三法印在不能如實證信三法印在不能如實證信三法印在不能如實證信三法印。。。。

c. 修證的方法

修證的方法修證的方法

修證的方法:

::

:頓

頓頓

頓悟

悟悟

悟與

與與

與漸

漸漸

漸悟

悟悟

關於這,北方有部學派,有廣泛的論述和嚴密的組織。有部雖廣說法相,但真正的證悟但真正的證悟但真正的證悟但真正的證悟,,,,

是是是是觀觀觀觀四四四四諦諦諦諦、、、、十十十十六行相六行相六行相六行相,,,,而得以次而得以次而得以次而得以次第第第第悟入悟入悟入悟入。。。。41

40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165 ~ p.166:

三法

三法三法

三法印

印印

印即是一法

即是一法即是一法

即是一法印

印印

印 平常說: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這是似乎如此,而並不恰當的。《

《《

《阿

阿阿

阿含

含含

經經

經》

》》

》與

與與

與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學者

學者學者

學者,

,,

,確

確確

確乎多說三法

乎多說三法乎多說三法

乎多說三法印

印印

印;

;;

;大乘經與大乘學者

大乘經與大乘學者大乘經與大乘學者

大乘經與大乘學者,

,,

,也

也也

也確

確確

確乎多說一法

乎多說一法乎多說一法

乎多說一法印

印印

印。

。。

。這三印與一印,好像是

大乘、小乘截然不同的。其

其其

其實

實實

實,

,,

,這不過多說而已

這不過多說而已這不過多說而已

這不過多說而已。

。。

。佛法本無大小,佛法的真理並沒有兩樣,也不應該

有兩樣。

無常

無常無常

無常、

、、

、無我

無我無我

無我、

、、

、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

,,

〔〔

〔一

一一

一〕

〕〕

從從

從緣

緣緣

緣起法相說

起法相說起法相說

起法相說,

,,

,是可以差別的

是可以差別的是可以差別的

是可以差別的。

。。

〔〔

〔1〕〕〕〕豎觀諸法的延續性,念念生滅的變異,稱為

無常。

〔〔

〔2〕〕〕〕橫觀諸法的相互依存,彼此相關而沒有自體,稱為無我。

〔〔

〔3〕〕〕〕從無常、無我的觀察,離一切戲

論,深徹法性寂滅,無累自在,稱為涅槃。《雜含》(卷一○‧二七○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

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這是依三法印而漸入涅槃的明證。

〔〔

〔二

二二

二〕

〕〕

然而真得無我智的

然而真得無我智的然而真得無我智的

然而真得無我智的,

,,

,真能體證

真能體證真能體證

真能體證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的

的的

的,

,,

,從無我智證空

從無我智證空從無我智證空

從無我智證空寂

寂寂

寂中

中中

中,

,,

,必然

必然必然

必然通

通通

通達到三法

達到三法達到三法

達到三法印

印印

印不外乎同一法性的內

不外乎同一法性的內不外乎同一法性的內

不外乎同一法性的內

容容

容。

。。

〔〔

〔1〕〕〕〕由於本性空,所以隨緣生滅而現為無常相。如實有不空,那生的即不能滅,滅的即不能生,沒

有變異可說,即不成其為無常了。所以延續

延續延續

延續的生

的生的生

的生滅

滅滅

滅無常相

無常相無常相

無常相,

,,

,如從法性說

如從法性說如從法性說

如從法性說,

,,

,無常即無有常性

無常即無有常性無常即無有常性

無常即無有常性,

,,

,即事相所

即事相所即事相所

即事相所

以有

以有以有

以有變

變變

變異

異異

異可能的

可能的可能的

可能的理

理理

理則

則則

則。

。。

〔〔

〔2〕〕〕〕彼此相依相成,一切是眾緣和合的假有,沒有自存體。所以從法性說

從法性說從法性說

從法性說,

,,

,無我

無我無我

無我

即無有我性

即無有我性即無有我性

即無有我性,

,,

,無我性

無我性無我性

無我性,

,,

,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現象

現象現象

現象是這樣的相

是這樣的相是這樣的相

是這樣的相互

互互

互依

依依

依存

存存

存。

。。

〔〔

〔3〕〕〕〕這樣,相續的、和合的有情生死,如得無我智,

即解脫而證得涅槃。涅槃的不生不滅,從事相上說,依「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消散過程而成

立。約

約約

約法性說

法性說法性說

法性說,

,,

,這即是諸法

這即是諸法這即是諸法

這即是諸法本

本本

本性

性性

性,

,,

,本

本本

本來如此

來如此來如此

來如此,

,,

,一一法

一一法一一法

一一法本

本本

本自

自自

自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無生性

無生性無生性

無生性,

,,

,所以能實

所以能實所以能實

所以能實現

現現

現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

。。

無常性

無常性無常性

無常性、

、、

、無我性

無我性無我性

無我性、

、、

、無生性

無生性無生性

無生性,

,,

,即是同一空性

即是同一空性即是同一空性

即是同一空性。

。。

。會得佛法宗旨,三法印即三解脫門,觸處能直入佛陀的正

覺。由

由由

由於三法

於三法於三法

於三法印

印印

印即同一空性的義相

即同一空性的義相即同一空性的義相

即同一空性的義相,

,,

,所以真

所以真所以真

所以真理並

理並理並

理並無二

無二無二

無二致

致致

致。

。。

。否則,執無我,執無常,墮於斷滅中,這那

裡可稱為法印呢!

41(1)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92:

四、毘婆沙師自宗:

〔〔

〔1〕〕〕〕四諦事是世

四諦事是世四諦事是世

四諦事是世俗

俗俗

俗諦

諦諦

諦;

;;

〔〔

〔2〕〕〕〕四諦的

四諦的四諦的

四諦的十

十十

十六

六六

六行相

行相行相

行相──

────

──無常

無常無常

無常、

、、

、苦

苦苦

苦、

、、

、空

空空

空、

、、

、非我

非我非我

非我,

,,

,因

因因

因、

、、

、集

集集

集、

、、

緣緣

緣、

、、

、生

生生

生,

,,

,滅

滅滅

滅、

、、

、盡

盡盡

盡、

、、

、妙

妙妙

妙、

、、

、離

離離

離,

,,

,道

道道

道、

、、

、如

如如

如、

、、

、行

行行

行、

、、

、出

出出

出。

。。

。十

十十

十六

六六

六行相是四諦的共相

行相是四諦的共相行相是四諦的共相

行相是四諦的共相──

────

──通

通通

通遍的

遍的遍的

遍的理

理理

理性

性性

性,

,,

,是聖智所

是聖智所是聖智所

是聖智所

證知的

證知的證知的

證知的,

,,

,所以是勝義諦

所以是勝義諦所以是勝義諦

所以是勝義諦。

。。

。毘婆沙師的本義,是事

事事

事理

理理

理二諦

二諦二諦

二諦,與後代所說的不同(15.027)。

(2)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241 ~ p.242:

7.「自相與共相」:自相與共相

自相與共相自相與共相

自相與共相,

,,

,為

為為

為阿毘

阿毘阿毘

阿毘達

達達

達磨

磨磨

磨論的

論的論的

論的基本

基本基本

基本論

論論

論題

題題

題。

。。

Page 39: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39

〔〔

〔一

一一

一〕〔

〕〔〕〔

〕〔1〕〕〕〕主

主主

主要的定義

要的定義要的定義

要的定義,

,,

,如『論』卷四二(大正二七‧二一七上)說:

〔〔

〔A〕〕〕〕分別一物相者,是分別自相

分別自相分別自相

分別自相。

。。

〔〔

〔B〕〕〕〕分別多物相者,是分別共相

分別共相分別共相

分別共相」。「

〔〔

〔A〕〕〕〕如種種物,近帝青

寶,自相不現,皆同彼色,分別共相慧

分別共相慧分別共相慧

分別共相慧應知亦爾。

〔〔

〔B〕〕〕〕如種種物,遠帝青寶,青黃等色,各

別顯現,分別自相慧

分別自相慧分別自相慧

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

〔〔

〔2〕〕〕〕自相與共相

自相與共相自相與共相

自相與共相,

,,

,本

本本

本相對而

相對而相對而

相對而安

安安

安立

立立

立,

,,

,所以可

所以可所以可

所以可因觀

因觀因觀

因觀待

待待

待而不同

而不同而不同

而不同,

,,

,如『論』卷七八(大正二七‧四0五

下)說:

「然自共相

自共相自共相

自共相,

,,

,差別無

差別無差別無

差別無邊

邊邊

邊。

。。

〔〔

〔A〕〕〕〕且地大

地大地大

地大種

種種

種,

,,

,亦名自相,亦名共相。名自相

自相自相

自相者,對三大種;名共

共共

相相

相者,一切地界皆堅相故。

〔〔

〔B〕〕〕〕大

大大

大種

種種

種造

造造

造色合成色

色合成色色合成色

色合成色蘊

蘊蘊

蘊,

,,

,如是色蘊,亦名自相,亦名共相。名自

自自

相相

相者,對餘四蘊;名共相

共相共相

共相者,謂色皆有變礙相故。

〔〔

〔C〕〕〕〕即五取

即五取即五取

即五取蘊

蘊蘊

蘊合成

合成合成

合成苦

苦苦

苦諦

諦諦

諦,

,,

,如是苦諦,亦名

自相,亦名共相。名自相

自相自相

自相者,對餘三諦。名共相

共相共相

共相者,諸

諸諸

諸蘊

蘊蘊

蘊皆

皆皆

皆有

有有

有逼迫

逼迫逼迫

逼迫相

相相

相故。思惟如是有逼迫

逼迫逼迫

逼迫

相相

相,即是思惟苦

苦苦

苦及非常空非我相

及非常空非我相及非常空非我相

及非常空非我相」。

照這一意義來說,自相是不限於一

一一

一物

物物

物,而可通於一類

一類一類

一類的特性。

〔〔

〔二

二二

二〕

〕〕

阿毘

阿毘阿毘

阿毘達

達達

達磨

磨磨

磨的自相與共相

的自相與共相的自相與共相

的自相與共相,

,,

,本

本本

本為對佛所說的法門

為對佛所說的法門為對佛所說的法門

為對佛所說的法門,

,,

,作一一體性的

作一一體性的作一一體性的

作一一體性的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

,,

,與不同的類

與不同的類與不同的類

與不同的類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

。。

。然經長

期的論究,說一切有部論師,

〔〔

〔1〕〕〕〕以

以以

以蘊

蘊蘊

蘊處界

處界處界

處界,

,,

,尤

尤尤

尤其

其其

其是

是是

是界

界界

界為自相

為自相為自相

為自相,

,,

,所以說「此十八界,依相而立」(40.012);〔

〔〔

〔2〕〕〕〕而以四諦的義相

以四諦的義相以四諦的義相

以四諦的義相──

────

──無常

無常無常

無常、

、、

、苦

苦苦

苦、

、、

、空

空空

空、

、、

、無我

無我無我

無我;

;;

;因

因因

因、

、、

、集

集集

集、

、、

、緣

緣緣

緣、

、、

、生

生生

生;

;;

;滅

滅滅

滅、

、、

、盡

盡盡

盡、

、、

、妙

妙妙

妙、

、、

、離

離離

離;

;;

;道

道道

道、

、、

、如

如如

如、

、、

、行

行行

行、

、、

出出

出:

::

:十

十十

十六

六六

六行相為共相

行相為共相行相為共相

行相為共相。

。。

。在習用中,幾乎就以十六行相為共相了。

〔〔

〔1〕〕〕〕蘊

蘊蘊

蘊處界

處界處界

處界,

,,

,為佛說的分類法

為佛說的分類法為佛說的分類法

為佛說的分類法,

,,

,依此而立自相

依此而立自相依此而立自相

依此而立自相,

,,

,深

深深

深入

入入

入恆

恆恆

恆住

住住

住自性的法體

自性的法體自性的法體

自性的法體。

。。

〔〔

〔2〕〕〕〕四諦為佛說

四諦為佛說四諦為佛說

四諦為佛說迷悟

迷悟迷悟

迷悟、

、、

、染

染染

染淨

淨淨

淨、

、、

世出世間的分類

世出世間的分類世出世間的分類

世出世間的分類,

,,

,依此四諦

依此四諦依此四諦

依此四諦理

理理

理而立共相

而立共相而立共相

而立共相;

;;

;作四諦

作四諦作四諦

作四諦十

十十

十六

六六

六相

相相

相觀

觀觀

觀,

,,

,才能

才能才能

才能悟入

悟入悟入

悟入而得

而得而得

而得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說一切有

說一切有說一切有

說一切有部

部部

部的自相與共相

的自相與共相的自相與共相

的自相與共相,

,,

,還不

還不還不

還不失

失失

失實

實實

實用

用用

用的立場

的立場的立場

的立場。

。。

(3)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108:

『相應部』多說「無常,苦,無我」(無我所),『雜阿含經』多說「無常,苦,空,無我」。

說一切有部立十六行相,無常、苦、空、無我,是苦諦的四行相。在

在在

在十

十十

十六

六六

六行相中

行相中行相中

行相中,

,,

,空與無我

空與無我空與無我

空與無我,

,,

,是

是是

二二

二種

種種

種不同的行相

不同的行相不同的行相

不同的行相,

,,

,差別是

差別是差別是

差別是:「

:「:「

:「非我行相對

非我行相對非我行相對

非我行相對治

治治

治我

我我

我見

見見

見,

,,

,空行相對

空行相對空行相對

空行相對治

治治

治我所

我所我所

我所見

見見

見」

」」

」(17.007)。這是論

這是論這是論

這是論師

師師

師的一

的一的一

的一種

種種

解解

解說

說說

說,

,,

,如依經

如依經如依經

如依經文

文文

文,

,,

,空那

空那空那

空那裡

裡裡

裡只是無我所

只是無我所只是無我所

只是無我所呢

呢呢

呢!

!!

(4)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126:

有部是事

事事

事理

理理

理二諦

二諦二諦

二諦說,四諦事是世俗,四諦所有的共相──理是勝義。四諦各有四行相:集、

滅、道諦的四行相,是局限於集、滅、道諦的,苦諦下的四行相可不同了。

苦諦的四行相:

〔〔

〔1〕〕〕〕苦行相是限於苦諦的;

〔〔

〔2〕〕〕〕無常行相,可通於苦、集、道三諦;

〔〔

〔3-4〕〕〕〕空與無我行相

空與無我行相空與無我行相

空與無我行相,

,,

是是

是通

通通

通於四諦

於四諦於四諦

於四諦(

((

(及非

及非及非

及非擇

擇擇

擇滅

滅滅

滅與

與與

與虛

虛虛

虛空

空空

空)

))

)的

的的

的,

,,

,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空與無我

空與無我空與無我

空與無我,

,,

,是一切法中

是一切法中是一切法中

是一切法中最通

最通最通

最通遍的共相

遍的共相遍的共相

遍的共相──

────

──理

理理

理。

。。

。以

以以

以理

理理

理為勝

為勝為勝

為勝

義諦

義諦義諦

義諦,

,,

,那

那那

那末

末末

末空無我

空無我空無我

空無我理

理理

理,

,,

,可說是一切法的勝義諦

可說是一切法的勝義諦可說是一切法的勝義諦

可說是一切法的勝義諦理

理理

理了

了了

了。

。。

由由

由於有

於有於有

於有部

部部

部是

是是

是「

「「

「次第

次第次第

次第見

見見

見(

((

(四

四四

四)

))

)諦

諦諦

諦」

」」

」的

的的

的,

,,

,所以說無

所以說無所以說無

所以說無漏

漏漏

漏慧所

慧所慧所

慧所通

通通

通達的空無我行相

達的空無我行相達的空無我行相

達的空無我行相,

,,

,唯是

唯是唯是

唯是苦

苦苦

苦諦

諦諦

諦,

,,

,假

假假

假如是

如是如是

如是主

主主

主張

張張

「「

「一

一一

一時見

時見時見

時見(

((

(四

四四

四)

))

)諦

諦諦

諦」

」」

」的

的的

的,

,,

,就不會有這一

就不會有這一就不會有這一

就不會有這一區

區區

區別了

別了別了

別了。

。。

(5)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126 ~ p.128:

《婆沙》引述第三

第三第三

第三家

家家

家的二諦論

的二諦論的二諦論

的二諦論,

,,

,…〔中略〕…所以四諦都是

四諦都是四諦都是

四諦都是施設

施設施設

施設安

安安

安立的

立的立的

立的,

,,

,唯有

唯有唯有

唯有「

「「

「法空非我

法空非我法空非我

法空非我」

」」

」的

的的

的理

理理

性性

性,

,,

,才是勝義

才是勝義才是勝義

才是勝義。

。。

。…〔中略〕…

這與空宗的思想相順。「法空非我」,固可作我空與法空兩種解釋,但總相觀之,是一切法空。

一切有部說四諦各有四種理性──四諦十六行相,「空、非我」,只是苦諦「苦、空、無常、無我」

四行相之二。其

其其

其實不必如此

實不必如此實不必如此

實不必如此,

,,

,有

有有

有部

部部

部自宗也

自宗也自宗也

自宗也認

認認

認為唯

為唯為唯

為唯苦

苦苦

苦行相

行相行相

行相局

局局

局在

在在

在苦

苦苦

苦諦

諦諦

諦,

,,

,無常已可

無常已可無常已可

無常已可通

通通

通三諦

三諦三諦

三諦,

,,

,空無我是可

空無我是可空無我是可

空無我是可

遍遍

遍通

通通

通四諦的

四諦的四諦的

四諦的。

。。

。所以空無我

所以空無我所以空無我

所以空無我,

,,

,是一切法

是一切法是一切法

是一切法最高

最高最高

最高級

級級

級最

最最

最普

普普

普遍的

遍的遍的

遍的理

理理

理性

性性

性,

,,

,不同

不同不同

不同其

其其

其餘

餘餘

餘通

通通

通此不

此不此不

此不通

通通

通彼有

彼有彼有

彼有局

局局

局限性的

限性的限性的

限性的理

理理

理性

性性

性。

。。

不但大乘,小

小小

小乘空宗學者也在事相的

乘空宗學者也在事相的乘空宗學者也在事相的

乘空宗學者也在事相的「

「「

「安

安安

安立四諦

立四諦立四諦

立四諦」

」」

」外

外外

外,

,,

,又

又又

又建

建建

建立一

立一立一

立一個

個個

個空性遍

空性遍空性遍

空性遍通

通通

通的

的的

的「

「「

「平

平平

平等四諦

等四諦等四諦

等四諦」;

」;」;

」;這也

這也這也

這也

就是

就是就是

就是阿

阿阿

阿含法

含法含法

含法住

住住

住智之

智之智之

智之通

通通

通達四諦相

達四諦相達四諦相

達四諦相,

,,

,與

與與

與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之體證遍一切法空

智之體證遍一切法空智之體證遍一切法空

智之體證遍一切法空寂

寂寂

寂性的差別

性的差別性的差別

性的差別。

。。

。後

後後

後代

代代

代以一切法空為

以一切法空為以一切法空為

以一切法空為究竟

究竟究竟

究竟

了義的大乘

了義的大乘了義的大乘

了義的大乘,

,,

,都與這

都與這都與這

都與這「

「「

「法空無我

法空無我法空無我

法空無我理

理理

理是勝義諦

是勝義諦是勝義諦

是勝義諦」

」」

」的

的的

的思想

思想思想

思想有

有有

有關

關關

關。

。。

。…〔中略〕…

第四

第四第四

第四家

家家

家,

,,

,《

《《

《婆

婆婆

婆沙

沙沙

沙》

》》

》自宗的

自宗的自宗的

自宗的主

主主

主張

張張

張說

說說

說:

::

…〔中略〕…

這說,四諦的事相是世俗,十六行相的四諦理才是勝義。要通達此理,才能證得聖道。此十六行

相(理),是殊「勝」智慧所觀的特殊境界──「義」,故曰「勝義諦」。這裡要知道,十六行相是

Page 40: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40

不過在各學派中,修證的方法修證的方法修證的方法修證的方法,,,,有有有有頓頓頓頓悟悟悟悟與與與與漸悟的漸悟的漸悟的漸悟的兩大兩大兩大兩大主主主主張張張張。。。。〔

〔〔

〔1〕〕〕〕如上所說,逐逐逐逐次修證次修證次修證次修證十十十十六六六六

行行行行觀觀觀觀,是漸悟;〔

〔〔

〔2〕〕〕〕若是頓悟,則不不不不分分分分等次等次等次等次,,,,經經經經無無無無常常常常苦苦苦苦空空空空無無無無我我我我等等等等觀觀觀觀慧慧慧慧,,,,而而而而悟入悟入悟入悟入寂滅寂滅寂滅寂滅,即是

證入證入證入證入甚甚甚甚深法深法深法深法性性性性。42

共相,是此法與彼法的共通性;這共

這共這共

這共通

通通

通性是不

性是不性是不

性是不離

離離

離於差別法

於差別法於差別法

於差別法,

,,

,因

因因

因差別的自相法

差別的自相法差別的自相法

差別的自相法,

,,

,而顯出的遍

而顯出的遍而顯出的遍

而顯出的遍通

通通

通的

的的

的理

理理

性性

性。

。。

所以這婆沙自宗,與上面第三家意義是很相近的。同以四諦的

同以四諦的同以四諦的

同以四諦的理

理理

理性為勝義

性為勝義性為勝義

性為勝義;

;;

;所不同者

所不同者所不同者

所不同者,

,,

,第三

第三第三

第三家

家家

家說

說說

的是

的是的是

的是最高

最高最高

最高的

的的

的普

普普

普遍

遍遍

遍理

理理

理性

性性

性,

,,

,婆

婆婆

婆沙

沙沙

沙自宗說的是

自宗說的是自宗說的是

自宗說的是隨

隨隨

隨事差別的

事差別的事差別的

事差別的理

理理

理性

性性

性。

。。

他們同將勝義建立在聖人的特殊認識上,只

只只

只因

因因

因《

《《

《婆

婆婆

婆沙

沙沙

沙》

》》

》以

以以

以「

「「

「四諦

四諦四諦

四諦漸

漸漸

漸現觀

現觀現觀

現觀」

」」

」得道

得道得道

得道,

,,

,故

故故

故是

是是

是十

十十

十六

六六

六行相

行相行相

行相隨

隨隨

事差別的

事差別的事差別的

事差別的理

理理

理性

性性

性;

;;

;假使

假使假使

假使他們能

他們能他們能

他們能夠主

夠主夠主

夠主張

張張

張觀

觀觀

觀一

一一

一滅

滅滅

滅諦得道

諦得道諦得道

諦得道,

,,

,那必定會與第三

那必定會與第三那必定會與第三

那必定會與第三家

家家

家一樣的

一樣的一樣的

一樣的建

建建

建立在

立在立在

立在普

普普

普遍

遍遍

遍理

理理

理性上

性上性上

性上。

。。

42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71 ~ p.73:

二二

二、

、、

、一

一一

一念見

念見念見

念見諦與次第

諦與次第諦與次第

諦與次第見

見見

見諦

諦諦

諦,

,,

,是有

是有是有

是有關

關關

關修證的重要

修證的重要修證的重要

修證的重要問

問問

問題

題題

題。

。。

〔〔

〔一

一一

一〕

〕〕

佛弟子依法修行,以般若──慧見諦。形容體見諦理的文句,經律也有不同的敘述,

〔〔

〔1〕〕〕〕如『赤

銅鍱律』「大品」(南傳三‧二一)說:

「具壽憍陳如遠塵離垢法眼生:一切集法皆是滅法」(6.043)。

阿若憍陳如,為五比丘中最先悟入的。見苦集皆是滅法,顯然是緣起的苦集與苦滅的體見。由於

安立四諦: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在正見為先導的修行中,知苦、斷集而證滅,名為「

「「

「見

見見

滅滅

滅得道

得道得道

得道」

」」

」或

或或

或「

「「

「一

一一

一念見

念見念見

念見諦

諦諦

諦」。

」。」。

」。

〔〔

〔2〕〕〕〕然在「阿含經」中,如實知苦(或五蘊等分別說),如實知集,如實知滅,如實知道,處處都這樣說。

如『轉法輪經』,在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下,都說:「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6.044):這

是於四諦別別的生智,那就是別別

別別別別

別別悟入

悟入悟入

悟入了

了了

了。

。。

〔〔

〔二

二二

二〕

〕〕

在分化的部派中,

〔〔

〔1〕〕〕〕說一切有部立十五心見道;犢子系立十二心見諦(從說一切有部脫出的,後起

的經部,立八心見諦):這都是次第

次第次第

次第見

見見

見諦

諦諦

諦,

,,

,而

而而

而且

且且

且是

是是

是(

((

(先

先先

先)

))

)見苦

見苦見苦

見苦得道的

得道的得道的

得道的。

。。

〔〔

〔2〕〕〕〕大眾及分別說系,立「一念見諦」、「見滅得道」說。梁真諦譯的『四諦論』,屬於大眾系的說假部(真

諦譯作分別部),如『論』卷一(大正三二‧三七八上、三七九上)說:

「若見無為法寂離生滅[滅諦],四(諦)義一時成」

「我說一時見四諦:一時離(苦),一時除(集),一時得(滅),一時修(道)」。

『大毘婆沙論』說:法藏部「以無相三摩地,於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6.045),也是

也是也是

也是見

見見

滅滅

滅得道的

得道的得道的

得道的。

。。

〔〔

〔3〕〕〕〕化地部說:「於四聖諦一時現觀,見苦諦時能見諸諦」(6.046)。這是頓見四諦,而頓見以後,「見苦

諦時能見諸諦」。可說是次第

次第次第

次第見苦

見苦見苦

見苦得道

得道得道

得道,

,,

,與一

與一與一

與一時見

時見時見

時見滅

滅滅

滅得道的

得道的得道的

得道的折

折折

折衷派

衷派衷派

衷派。

。。

怎樣的修行

怎樣的修行怎樣的修行

怎樣的修行,

,,

,才能

才能才能

才能見

見見

見諦

諦諦

諦理

理理

理,

,,

,不是從論

不是從論不是從論

不是從論理

理理

理中得來

中得來中得來

中得來,

,,

,而是修行者以自身的修

而是修行者以自身的修而是修行者以自身的修

而是修行者以自身的修驗

驗驗

驗教人

教人教人

教人,

,,

,漸

漸漸

漸形

形形

形成不同的修行次

成不同的修行次成不同的修行次

成不同的修行次

第第

第。

。。

。對於這二

對於這二對於這二

對於這二派

派派

派,

,,

,我以為都是可行的

我以為都是可行的我以為都是可行的

我以為都是可行的。

。。

佛法中的阿羅漢,有慧解脫與俱解脫。

〔〔

〔1〕〕〕〕慧

慧慧

慧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者是以法

者是以法者是以法

者是以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知

知知

知緣

緣緣

緣起的

起的起的

起的因

因因

因果生

果生果生

果生滅

滅滅

滅而得證的

而得證的而得證的

而得證的。

。。

〔〔

〔2〕〕〕〕俱

俱俱

俱解

解解

脫脫

脫者能深

者能深者能深

者能深入禪

入禪入禪

入禪定

定定

定,

,,

,得

得得

得見

見見

見法

法法

法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也就是以

也就是以也就是以

也就是以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得證的

智得證的智得證的

智得證的。

。。

。阿羅漢如此,初見諦理的,也就有此二類:

〔〔

〔1〕〕〕〕

以法

以法以法

以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見

見見

見道的

道的道的

道的,

,,

,與次第

與次第與次第

與次第見

見見

見四諦得道相合

四諦得道相合四諦得道相合

四諦得道相合;

;;

〔〔

〔2〕〕〕〕以

以以

以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而證初果的

智而證初果的智而證初果的

智而證初果的,

,,

,與一

與一與一

與一念見

念見念見

念見滅

滅滅

滅得道相合

得道相合得道相合

得道相合。

。。

修學者的根性不同,修證見諦,也因師資授受而形成不同的修學次第。部派的修慧次第,說一切有部

與赤銅鍱部的論書,還明確可見。在基本的修證次第中,都加以組織條理,似

似似

似乎嚴

乎嚴乎嚴

乎嚴密周

密周密周

密周詳

詳詳

詳,

,,

,而對真正

而對真正而對真正

而對真正

的修行者

的修行者的修行者

的修行者,

,,

,怕

怕怕

怕反

反反

反而多所

而多所而多所

而多所糾纏

糾纏糾纏

糾纏,

,,

,不可能有

不可能有不可能有

不可能有釋

釋釋

釋尊

尊尊

尊時

時時

時代

代代

代那

那那

那種簡

種簡種簡

種簡要

要要

要直入

直入直入

直入的修證了

的修證了的修證了

的修證了!

!!

◎另參見導師早期說法:

(1)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222 ~ p.224:

對於四諦的如實知見,引起了見諦(真實)得道的問題。在四諦中

在四諦中在四諦中

在四諦中,

,,

,體

體體

體見

見見

見什麼才

什麼才什麼才

什麼才算

算算

算得證

得證得證

得證?

??

?由

由由

於學者的

於學者的於學者的

於學者的根

根根

根性

性性

性,

,,

,修

修修

修持

持持

持方法的

方法的方法的

方法的傳

傳傳

傳承

承承

承不同

不同不同

不同,

,,

,分為

分為分為

分為頓漸

頓漸頓漸

頓漸二

二二

二派

派派

派。

。。

〔〔

〔1〕〕〕〕觀四諦十六行相,以十六(或說五)心

見道的,是漸見派──見四諦得道,是西北印學派的主張。

〔〔

〔2〕〕〕〕而中南印度的學派,是主張頓見的

──見滅諦得道。當然,這是千百年來的古老公案,優劣是難以直加判斷的。

依現有的教說來參證,從佛法本源一味的見地來說:見四諦,應該是漸入的;但這與悟入緣起空

Page 41: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41

((

(3)

))

綜綜

綜結

結結

A. 諦

諦諦

諦觀

觀觀

觀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

「「

「因

因因

因果事相

果事相果事相

果事相」,

」,」,

」,證

證證

證悟

悟悟

悟「

「「

「無常無我

無常無我無常無我

無常無我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空性

空性空性

空性」

」」

總之,三三三三乘乘乘乘共慧的要共慧的要共慧的要共慧的要義義義義,,,,〔

〔〔

〔1〕〕〕〕一方面是一方面是一方面是一方面是諦諦諦諦觀觀觀觀一切因一切因一切因一切因果事果事果事果事相相相相,,,,〔

〔〔

〔2〕〕〕〕另另另另方面是證悟無方面是證悟無方面是證悟無方面是證悟無常常常常無無無無我我我我

寂滅空性寂滅空性寂滅空性寂滅空性。。。。

B. 從無常

從無常從無常

從無常入寂

入寂入寂

入寂滅

滅滅

滅,

,,

,比

比比

比例

例例

例禪

禪禪

禪宗

宗宗

經中說:「「「「諸諸諸諸行無行無行無行無常常常常,,,,是生是生是生是生滅滅滅滅法法法法,,,,以生以生以生以生滅故滅故滅故滅故,,,,寂滅寂滅寂滅寂滅為為為為樂樂樂樂」。」。」。」。43從從從從觀察到諸觀察到諸觀察到諸觀察到諸行無行無行無行無常常常常,,,,進而體進而體進而體進而體

寂性──也就是見滅諦得道,是不一定矛盾的。

〔〔

〔一

一一

一〕

〕〕

經說:沒有前三諦的現觀(直覺的體驗),是不能現觀道諦的;四諦是漸入,猶如梯級的,這

都是漸入漸證的確證。但四諦

但四諦但四諦

但四諦現覺

現覺現覺

現覺的深

的深的深

的深見

見見

見深信

深信深信

深信──

────

──也稱為

也稱為也稱為

也稱為『

『『

『證信

證信證信

證信』

』』

』,

,,

,不是證

不是證不是證

不是證入

入入

入四

四四

四種

種種

種真實

真實真實

真實理

理理

理體

體體

體;

;;

;諦是

諦是諦是

諦是

審審

審諦不

諦不諦不

諦不倒

倒倒

倒的意

的意的意

的意思

思思

思,

,,

,所以是

所以是所以是

所以是指

指指

指確

確確

確認

認認

認那四類

那四類那四類

那四類價

價價

價值而說

值而說值而說

值而說。

。。

。如

〔〔

〔1〕〕〕〕苦:這些生死有為,是無常的,不安穩的,

是無我而不自在的;這種生死事實的苦迫性,能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就是見苦

見苦見苦

見苦諦

諦諦

諦。

。。

〔〔

〔2〕〕〕〕煩惱與引

生的善惡業,是能起生死,使生死不斷生起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惑業的招感性,深知深信而必然

無疑,便是見

見見

見集

集集

集。

。。

〔〔

〔3〕〕〕〕斷了煩惱,不起生死,那種寂靜,微妙,出離的超越性,更沒有任何繫縛與

累著的自在性,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便是見

見見

見滅

滅滅

滅。

。。

〔〔

〔4〕〕〕〕八正道,有了就有出離,沒有就決不能出離;

八正道的能向涅槃所必由的行跡性,能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名為見

見見

見道

道道

道(

((

(諦

諦諦

諦)。

)。)。

)。

這這

這種印

種印種印

種印定

定定

定苦

苦苦

苦集滅

集滅集滅

集滅道的

道的道的

道的確

確確

確信無

信無信無

信無疑

疑疑

疑,

,,

,是四類

是四類是四類

是四類價

價價

價值的深知深信

值的深知深信值的深知深信

值的深知深信,

,,

,當

當當

當然是先後生起而

然是先後生起而然是先後生起而

然是先後生起而印

印印

印定的

定的定的

定的。

。。

〔〔

〔二

二二

二〕

〕〕

但這無

但這無但這無

但這無礙

礙礙

礙於

於於

於緣

緣緣

緣起空

起空起空

起空寂

寂寂

寂性

性性

性──

────

──滅

滅滅

滅諦的體

諦的體諦的體

諦的體見

見見

見。

。。

。緣起空寂性,就是『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這是

超越緣起相對性的『正法』;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而稱為『法性,法住,法界』的。

見見

見滅

滅滅

滅諦

諦諦

諦,

,,

,不是上

不是上不是上

不是上面

面面

面所說的

所說的所說的

所說的價

價價

價值

值值

值確

確確

確信

信信

信,

,,

,而是體

而是體而是體

而是體見

見見

見那超

那超那超

那超越

越越

越相對性的

相對性的相對性的

相對性的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性自身

性自身性自身

性自身。

。。

。這是

這是這是

這是平

平平

平等不二的

等不二的等不二的

等不二的,

,,

,沒

沒沒

有次第可說

有次第可說有次第可說

有次第可說。

。。

學者在正

學者在正學者在正

學者在正觀緣

觀緣觀緣

觀緣起的

起的起的

起的集滅

集滅集滅

集滅中

中中

中,

,,

,達到

達到達到

達到離愛

離愛離愛

離愛無

無無

無欲

欲欲

欲而體

而體而體

而體見寂

見寂見寂

見寂滅

滅滅

滅性

性性

性,

,,

,就

就就

就是得道

是得道是得道

是得道;

;;

;四諦也

四諦也四諦也

四諦也當

當當

當然證得了

然證得了然證得了

然證得了。

。。

。但在智

但在智但在智

但在智

見見

見上

上上

上,

,,

,應有

應有應有

應有引

引引

引起的次第意義

起的次第意義起的次第意義

起的次第意義。

。。

。如一

如一如一

如一下

下下

下子

子子

子發

發發

發見

見見

見了

了了

了寶藏

寶藏寶藏

寶藏,

,,

,又一樣一樣的點

又一樣一樣的點又一樣一樣的點

又一樣一樣的點收

收收

收一樣

一樣一樣

一樣──

────

──這是

這是這是

這是古

古古

古德所說的

德所說的德所說的

德所說的

一一

一種解

種解種解

種解說

說說

說。

。。

。頓入,漸入,應該就是這樣的。

見寂

見寂見寂

見寂滅

滅滅

滅而證道

而證道而證道

而證道,

,,

,為

為為

為古代

古代古代

古代無

無無

無數

數數

數學者所修證的

學者所修證的學者所修證的

學者所修證的,

,,

,是不容

是不容是不容

是不容懷疑

懷疑懷疑

懷疑的事實

的事實的事實

的事實,

,,

,稱此為

稱此為稱此為

稱此為滅

滅滅

滅諦的體

諦的體諦的體

諦的體見

見見

見,

,,

,是

是是

是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性自

性自性自

性自

身的體

身的體身的體

身的體見

見見

見,

,,

,與

與與

與見

見見

見四諦的

四諦的四諦的

四諦的見

見見

見──

────

──四類

四類四類

四類價

價價

價值的

值的值的

值的確

確確

確認

認認

認不同

不同不同

不同。

。。

(2)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127:

所以空無我,是一切法最高級最普遍的理性,不同其餘通此不通彼有局限性的理性。不但大乘,

小小

小乘空宗學者也在事相的

乘空宗學者也在事相的乘空宗學者也在事相的

乘空宗學者也在事相的「

「「

「安

安安

安立四諦

立四諦立四諦

立四諦」

」」

」外

外外

外,

,,

,又

又又

又建

建建

建立一

立一立一

立一個

個個

個空性遍

空性遍空性遍

空性遍通

通通

通的

的的

的「

「「

「平

平平

平等四諦

等四諦等四諦

等四諦」;

」;」;

」;這也就是

這也就是這也就是

這也就是阿

阿阿

阿含法

含法含法

含法

住住

住智之

智之智之

智之通

通通

通達四

達四達四

達四諦相

諦相諦相

諦相,

,,

,與

與與

與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之體證遍一切法空

智之體證遍一切法空智之體證遍一切法空

智之體證遍一切法空寂

寂寂

寂性的差別

性的差別性的差別

性的差別。

。。

。後代以一切法空為究竟了義的大乘,

都與這「法空無我理是勝義諦」的思想有關。

(3)本節上文(《學佛三要》p.175)所說:

以四諦為觀境的觀慧,又可分為二方面:

〔〔

〔1〕〕〕〕一是對四諦事相的了知

四諦事相的了知四諦事相的了知

四諦事相的了知,

,,

,即法

即法即法

即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

〔2〕〕〕〕一是對四諦

四諦四諦

四諦理

理理

性的

性的性的

性的悟

悟悟

悟證

證證

證,

,,

,即

即即

即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

智智

智。

。。

。事相與理性的諦觀,法住智與涅槃智的證得,為三乘共慧應有的內容。

佛經中,除四諦之外,又說到緣起。約生命的起滅現象,緣起分十二支,

〔〔

〔1〕〕〕〕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

老死,是流

流流

流轉

轉轉

轉門

門門

門,

,,

,是四諦中的

是四諦中的是四諦中的

是四諦中的苦

苦苦

苦集

集集

集二諦

二諦二諦

二諦。

。。

〔〔

〔2〕〕〕〕從無明滅到老死滅,是還

還還

還滅

滅滅

滅門

門門

門,

,,

,是四諦中的

是四諦中的是四諦中的

是四諦中的滅

滅滅

滅道

道道

道二諦

二諦二諦

二諦。

。。

四諦與十二緣起,說明的方式雖有不同,而所說意義則無多大差別。

43 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30 ~ p.31:

佛法常說有三法印或四法印;這前面,可以加兩法印的一種。由二句而三句而四句,茲依次明之。

最簡最簡最簡

最簡要的

要的要的

要的,

,,

,是

是是

是兩

兩兩

兩句的說明

句的說明句的說明

句的說明。

。。

。世間上色等一切法是生滅無常的;而佛法的目標,亦即人類的最後歸

宿,在涅槃解脫。可是常人不知從何去把握涅槃,如來善巧的就五蘊無常為出發來說明它。如《雜阿

含》二六○經說:

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一切法,有情也好、器界也好,都在

都在都在

都在滅

滅滅

滅的過程中

的過程中的過程中

的過程中前

前前

前進

進進

進;

;;

;一切法的

一切法的一切法的

一切法的本

本本

本性

性性

性,

,,

,都是歸於

都是歸於都是歸於

都是歸於滅

滅滅

滅,

,,

,都在向著這

都在向著這都在向著這

都在向著這個

個個

個滅

滅滅

的大

的大的大

的大目標前

目標前目標前

目標前進

進進

進。

。。

。我們只要

我們只要我們只要

我們只要使

使使

使它滅

它滅它滅

它滅而不起

而不起而不起

而不起,

,,

,就是

就是就是

就是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涅槃」譯曰寂滅;不擾動,不生起,體證到本性

滅,就是涅槃。一切是

一切是一切是

一切是本

本本

本性自

性自性自

性自滅

滅滅

滅的

的的

的,

,,

,不過常人

不過常人不過常人

不過常人滅

滅滅

滅了要

了要了要

了要再

再再

再生而已

生而已生而已

生而已,

,,

,所以《雜阿含》九五六經說:

Page 42: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42

悟悟悟悟寂滅寂滅寂滅寂滅不起的如實不起的如實不起的如實不起的如實性性性性。。。。

中中中中國國國國禪宗禪宗禪宗禪宗,,,,把「寂滅為樂」一句,改成「寂滅現前」。44在修持的在修持的在修持的在修持的過程過程過程過程中中中中,,,,也也也也先觀見先觀見先觀見先觀見心法心法心法心法

的的的的剎剎剎剎那那那那生生生生滅滅滅滅,,,,進而悟入如如無起無進而悟入如如無起無進而悟入如如無起無進而悟入如如無起無滅滅滅滅的的的的寂滅性寂滅性寂滅性寂滅性,,,,兩兩兩兩者者者者意義意義意義意義極為相極為相極為相極為相近近近近。。。。45

((

(二

二二

二)

))

大乘不共慧

大乘不共慧大乘不共慧

大乘不共慧:

::

:從自我身心

從自我身心從自我身心

從自我身心而

而而

而推

推推

推擴到

擴到擴到

擴到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

,,

,著重

著重著重

著重「

「「

「一切法空性

一切法空性一切法空性

一切法空性」

」」

1. 觀觀觀

觀境

境境

((

(1)

))

雖遍

雖遍雖遍

雖遍觀

觀觀

觀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

,,

,而

而而

而主

主主

主要還是重自我心身

要還是重自我心身要還是重自我心身

要還是重自我心身;

;;

;從自我身心而

從自我身心而從自我身心而

從自我身心而推

推推

推擴到一切

擴到一切擴到一切

擴到一切

大乘大乘大乘大乘不共慧不共慧不共慧不共慧 如果說三乘共慧的觀境是近取諸身,那麼大乘不共慧的觀觀觀觀境境境境,,,,則是則是則是則是遍遍遍遍

於一切無盡法界了於一切無盡法界了於一切無盡法界了於一切無盡法界了。。。。

雖然雖然雖然雖然遍遍遍遍觀觀觀觀一切一切一切一切,,,,而主要而主要而主要而主要還還還還是著重是著重是著重是著重自我自我自我自我心心心心身身身身。。。。在大乘經中,往往從從從從自我身自我身自我身自我身心的心的心的心的觀察觀察觀察觀察,,,,推推推推擴擴擴擴

到到到到外界的無邊有外界的無邊有外界的無邊有外界的無邊有情情情情,,,,無邊無邊無邊無邊剎土剎土剎土剎土,,,,萬事萬物萬事萬物萬事萬物萬事萬物。。。。

((

(2)

))

評比

評比評比

評比「

「「

「大

大大

大小

小小

小乘的

乘的乘的

乘的觀

觀觀

觀境與證

境與證境與證

境與證性

性性

性」

」」

」的

的的

的量

量量

量別

別別

〔〔

〔1〕〕〕〕這種這種這種這種觀觀觀觀境境境境,,,,如如如如《《《《般若般若般若般若經經經經》》》》歷歷歷歷法法法法明空明空明空明空所表現的意義,較較較較之之之之二乘當二乘當二乘當二乘當然廣然廣然廣然廣大大大大多了多了多了多了。。。。〔

〔〔

〔2〕〕〕〕菩薩菩薩菩薩菩薩

的悟證法的悟證法的悟證法的悟證法性性性性,,,,也要也要也要也要比比比比聲聞聲聞聲聞聲聞徹底徹底徹底徹底。。。。

一切行無常

一切行無常一切行無常

一切行無常,

,,

,悉

悉悉

悉皆

皆皆

皆生

生生

生滅

滅滅

滅法

法法

法;

;;

;有生無不盡

有生無不盡有生無不盡

有生無不盡,

,,

,唯

唯唯

唯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為樂

為樂為樂

為樂。

。。

上面是無常生

無常生無常生

無常生滅

滅滅

滅與

與與

與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的

的的

的兩

兩兩

兩句

句句

句,

,,

,…〔下略〕…

44《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1(CBETA, T47, no. 1998A, p. 814, c29-p. 815, a1):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45(1)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41 ~ p.42:

涅槃為佛子終究的目的所在,一切問題都歸結到這裡來。綜合上文看,五

五五

五蘊

蘊蘊

蘊法門是

法門是法門是

法門是以無常為出發

以無常為出發以無常為出發

以無常為出發,

,,

成立

成立成立

成立苦

苦苦

苦、

、、

、無我

無我無我

無我,

,,

,而後達到

而後達到而後達到

而後達到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

〔一

一一

一〕

〕〕

不過,也有不經苦、無我,而直用

直用直用

直用無常來成立

無常來成立無常來成立

無常來成立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的

的的

的。

。。

。無常是生滅義,生者必滅,一切一切,

確都是滅盡之法。世人固或知之,但他們偏注重到生生不已的生的一面,忽略了滅。生生不已,

佛法並不否認;但生者必然要滅,一切痛苦依此生生不已而存在,確又是赤裸裸的事實。佛法就

佛法就佛法就

佛法就

是要在這生

是要在這生是要在這生

是要在這生滅

滅滅

滅不已之中

不已之中不已之中

不已之中,

,,

,設

設設

設法

法法

法使

使使

使它滅

它滅它滅

它滅而不生

而不生而不生

而不生,

,,

,以之

以之以之

以之解

解解

解決一切

決一切決一切

決一切痛苦

痛苦痛苦

痛苦。

。。

。滅

滅滅

滅,

,,

,不是佛法的

不是佛法的不是佛法的

不是佛法的故

故故

故意

意意

意破

破破

破壞

壞壞

壞,

,,

,它

它它

是諸法

是諸法是諸法

是諸法本

本本

本來如是的必然性

來如是的必然性來如是的必然性

來如是的必然性(

((

(法性自

法性自法性自

法性自爾

爾爾

爾)。

)。)。

)。因

因因

因有了

有了有了

有了某

某某

某種

種種

種特

特特

特殊

殊殊

殊的

的的

的因緣

因緣因緣

因緣連

連連

連繫縛

繫縛繫縛

繫縛著了

著了著了

著了,

,,

,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滅

滅滅

滅了之後又要生

了之後又要生了之後又要生

了之後又要生;

;;

現現

現在

在在

在把

把把

把這

這這

這連

連連

連繫

繫繫

繫截

截截

截斷

斷斷

斷;

;;

;就可以無生

就可以無生就可以無生

就可以無生滅

滅滅

滅而

而而

而解

解解

解決

決決

決痛苦

痛苦痛苦

痛苦了

了了

了。

。。

。所以經說:「

「「

「諸行無常

諸行無常諸行無常

諸行無常,

,,

,是生

是生是生

是生滅

滅滅

滅法

法法

法;

;;

;生

生生

生滅滅

滅滅滅滅

滅滅已

已已

已,

,,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為樂

為樂為樂

為樂」。

」。」。

」。

〔〔

〔二

二二

二〕

〕〕

或依三法

或依三法或依三法

或依三法印

印印

印,

,,

,從諸行生滅無常,體解我性的不可得。眾生因妄執常、我而生死,現在能夠了解

蘊蘊

蘊性無常

性無常性無常

性無常、

、、

、無我

無我無我

無我,

,,

,離

離離

離常

常常

常、

、、

、我的

我的我的

我的執見

執見執見

執見,

,,

,則

則則

則因

因因

因無常生

無常生無常生

無常生滅

滅滅

滅而

而而

而厭

厭厭

厭、

、、

、離欲

離欲離欲

離欲,

,,

,便可以達到

便可以達到便可以達到

便可以達到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之

之之

之滅

滅滅

滅。

。。

(2)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34 ~ p.35:

明白點說,三法

三法三法

三法印

印印

印的

的的

的任何

任何任何

任何一

一一

一印

印印

印,

,,

,都是

都是都是

都是直入

直入直入

直入於正

於正於正

於正覺

覺覺

覺自證的

自證的自證的

自證的,

,,

,都是究竟的法

都是究竟的法都是究竟的法

都是究竟的法印

印印

印。

。。

。但為

但為但為

但為聽

聽聽

聽聞

聞聞

聞某

某某

某義而

義而義而

義而

不不

不悟

悟悟

悟的眾生

的眾生的眾生

的眾生,

,,

,於是

於是於是

於是更

更更

更為

為為

為解

解解

解說

說說

說,

,,

,因

因因

因而有次第的三法

而有次第的三法而有次第的三法

而有次第的三法印

印印

印。

。。

。在佛教發展的歷史中,也是初期重無常行,

中期重空無我行,後期重無生行。

如「

「「

「諸行無常

諸行無常諸行無常

諸行無常」,

」,」,

」,除

除除

除了事相的起

了事相的起了事相的起

了事相的起滅

滅滅

滅相

相相

相續

續續

續相而外

相而外相而外

相而外,

,,

,含有

含有含有

含有更

更更

更深的意義

深的意義深的意義

深的意義,

,,

,即

即即

即無常與

無常與無常與

無常與滅

滅滅

滅的含義是相

的含義是相的含義是相

的含義是相通

通通

通的

的的

的。

。。

。佛

佛佛

為為

為弟子

弟子弟子

弟子說無常

說無常說無常

說無常,

,,

,即說明一切法

即說明一切法即說明一切法

即說明一切法皆

皆皆

皆歸於

歸於歸於

歸於滅

滅滅

滅;

;;

;終

終終

終歸無常

歸無常歸無常

歸無常,

,,

,與

與與

與終

終終

終歸於

歸於歸於

歸於滅

滅滅

滅,

,,

,終

終終

終歸於空

歸於空歸於空

歸於空,

,,

,並

並並

並無多大差別

無多大差別無多大差別

無多大差別。

。。

。依

依依

此無常深義

此無常深義此無常深義

此無常深義,

,,

,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

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

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閃電

閃電閃電

閃電,

,,

,剎

剎剎

剎那生

那生那生

那生滅

滅滅

滅不

不不

不住

住住

住,

,,

,而無不歸於一切法的

而無不歸於一切法的而無不歸於一切法的

而無不歸於一切法的平

平平

平等

等等

等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

。。

無常滅,如從波浪洶湧,看出他的消失,還歸於平靜寂滅,即意味那波平浪靜的境界。波浪的歸

於平靜,即水的本性如此,所以他必歸於平靜,而且到底能實現平靜。

佛說無常

佛說無常佛說無常

佛說無常滅

滅滅

滅,

,,

,意在

意在意在

意在使

使使

使人依此而

人依此而人依此而

人依此而悟入寂靜

悟入寂靜悟入寂靜

悟入寂靜,

,,

,所以說:「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

得見之」!所以說:「

「「

「諸行無常

諸行無常諸行無常

諸行無常,

,,

,是生

是生是生

是生滅

滅滅

滅法

法法

法,

,,

,以生

以生以生

以生滅故

滅故滅故

滅故,

,,

,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為樂

為樂為樂

為樂」。

」。」。

」。使

使使

使人

人人

人直

直直

直從一切法的生而即

從一切法的生而即從一切法的生而即

從一切法的生而即滅

滅滅

中中

中,

,,

,證知常性

證知常性證知常性

證知常性本

本本

本空而

空而空而

空而入

入入

入不生

不生不生

不生滅

滅滅

滅的

的的

的寂靜

寂靜寂靜

寂靜。

。。

。差別的歸於統一,動亂的歸於平靜,生滅的歸於寂滅。所

以說:「一切皆歸於如」。這樣,無常即究竟圓滿的法

無常即究竟圓滿的法無常即究竟圓滿的法

無常即究竟圓滿的法印

印印

印,

,,

,專

專專

專從此

從此從此

從此入

入入

入,

,,

,即依無願

即依無願即依無願

即依無願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門得道

門得道門得道

門得道。

。。

Page 43: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43

二乘的四諦,是有有有有量觀量觀量觀量觀境境境境,,,,大乘的盡諸法界,是無無無無量觀量觀量觀量觀境境境境,,,,所以大乘能夠究盡佛究盡佛究盡佛究盡佛道道道道,,,,遍遍遍遍

覺覺覺覺一切一切一切一切,,,,而小乘祇有但證偏真但證偏真但證偏真但證偏真。。。。

((

(3)

))

大大

大小

小小

小乘

乘乘

乘量

量量

量別的

別的別的

別的緣

緣緣

緣由

由由

唯識家說:〔

〔〔

〔1〕〕〕〕聲聞出聲聞出聲聞出聲聞出離離離離心切心切心切心切,,,,急求自我急求自我急求自我急求自我解脫解脫解脫解脫,,,,故直從自己身心,觀察苦苦苦苦空空空空無無無無常常常常而了生死;

〔〔

〔2〕〕〕〕而而而而大乘菩薩大乘菩薩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慈悲心重慈悲心重慈悲心重慈悲心重,,,,處處以處處以處處以處處以救救救救度眾生為度眾生為度眾生為度眾生為前提前提前提前提,,,,故故故故其其其其觀觀觀觀慧慧慧慧,,,,不能不能不能不能局局局局限限限限於一於一於一於一己己己己之之之之身身身身,,,,

而必而必而必而必須須須須遍遍遍遍一切法一切法一切法一切法轉轉轉轉,,,,以一切法為所以一切法為所以一切法為所以一切法為所觀觀觀觀境境境境。。。。

2. 觀觀觀

觀慧

慧慧

慧:

::

:事

事事

事理

理理

理(

((

(真

真真

真俗

俗俗

俗)

))

)二

二二

二面

面面

大乘經論,因觀點不同,所揭示的,或重此,或重彼,對於觀觀觀觀慧慧慧慧的說明,不免有詳略之

分。不過綜合各大乘教典,事事事事理真俗的理真俗的理真俗的理真俗的二二二二方面方面方面方面,,,,仍然是仍然是仍然是仍然是普遍存普遍存普遍存普遍存在的在的在的在的。。。。

((

(1)

))

事相的

事相的事相的

事相的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

A. 擴大

擴大擴大

擴大至

至至

至「

「「

「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因

因因

因行

行行

行、

、、

、佛

佛佛

佛陀

陀陀

陀果德

果德果德

果德」

」」

在在在在觀察事觀察事觀察事觀察事相方面相方面相方面相方面,,,,從因從因從因從因果果果果、、、、善善善善惡惡惡惡、、、、凡聖凡聖凡聖凡聖、、、、前後前後前後前後世等世等世等世等基本觀基本觀基本觀基本觀念念念念,,,,更更更更擴擴擴擴大大大大至至至至〔

〔〔

〔1〕〕〕〕大乘聖大乘聖大乘聖大乘聖者的者的者的者的

身身身身心心心心,,,,〔

〔〔

〔2〕〕〕〕無無無無量數量數量數量數的的的的莊嚴莊嚴莊嚴莊嚴佛佛佛佛土土土土,,,,都為都為都為都為觀觀觀觀慧所應慧所應慧所應慧所應見見見見。。。。

〔〔

〔1〕〕〕〕學佛者最初的如何發心修行,如何精進學習,層層轉進,以及需要若干時劫,才算

功行圓滿,究竟成佛。這種種修學這種種修學這種種修學這種種修學過程過程過程過程的的的的經歷情經歷情經歷情經歷情況況況況,,,,即即即即菩薩菩薩菩薩菩薩廣廣廣廣大大大大因行的說因行的說因行的說因行的說明明明明,,,,是大乘教

典很重要的一部分。〔

〔〔

〔2〕〕〕〕另外一部分,是對佛佛佛佛陀陀陀陀果果果果德德德德的顯示;佛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以及佛的究竟身相,究竟國土,如何圓滿莊嚴。

B. 「

「「

「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因

因因

因行

行行

行、

、、

、佛

佛佛

佛陀

陀陀

陀果德

果德果德

果德」

」」

」,

,,

,是大乘

是大乘是大乘

是大乘觀

觀觀

觀慧的

慧的慧的

慧的甚

甚甚

甚深境

深境深境

深境界

界界

菩薩菩薩菩薩菩薩的殊勝因行的殊勝因行的殊勝因行的殊勝因行,,,,與與與與佛佛佛佛陀陀陀陀的究的究的究的究竟果竟果竟果竟果德德德德,,,,為大乘經論的主要內容,也是也是也是也是大乘觀大乘觀大乘觀大乘觀慧的慧的慧的慧的甚甚甚甚深境深境深境深境

界界界界。。。。〔

〔〔

〔1〕〕〕〕初學菩薩行,對這祇能仰信,祇能以此為當前目標,而發發發發諸身諸身諸身諸身行行行行,,,,希希希希求求求求取取取取證證證證。。。。〔

〔〔

〔2〕〕〕〕

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現現現現前前前前,,,,即是證悟法即是證悟法即是證悟法即是證悟法性性性性,,,,成成成成就就就就佛佛佛佛果果果果。。。。

((

(2)

))

究竟

究竟究竟

究竟理

理理

理性的體證

性的體證性的體證

性的體證,

,,

,著重

著重著重

著重「

「「

「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而這究而這究而這究而這究竟竟竟竟理理理理性性性性的體證的體證的體證的體證,,,,著重一切法著重一切法著重一切法著重一切法空性空性空性空性。。。。

((

(3)

))

大大

大小

小小

小慧的不同

慧的不同慧的不同

慧的不同

這這這這與小乘與小乘與小乘與小乘慧有慧有慧有慧有兩兩兩兩點不點不點不點不同同同同:

A. 悟入悟入悟入

悟入與教學的不同

與教學的不同與教學的不同

與教學的不同

((

(A)

))

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

「「

「依無常門次第

依無常門次第依無常門次第

依無常門次第悟入

悟入悟入

悟入」

」」

」,

,,

,大乘

大乘大乘

大乘「

「「

「直入

直入直入

直入空

空空

空寂

寂寂

寂門

門門

門」

」」

第一、聲聞的證悟法性,是由由由由無無無無常常常常,,,,而無而無而無而無我我我我,,,,而而而而寂滅寂滅寂滅寂滅,,,,依三法印次依三法印次依三法印次依三法印次第第第第悟入悟入悟入悟入;

大乘觀大乘觀大乘觀大乘觀慧慧慧慧,,,,則則則則直直直直入入入入諸諸諸諸法法法法空寂空寂空寂空寂門門門門。。。。

((

(B)

))

大乘

大乘大乘

大乘本

本本

本此

此此

此究

究究

究極

極極

極空

空空

空寂

寂寂

寂性

性性

性,

,,

,說明

說明說明

說明、

、、

、開

開開

開展

展展

展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

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大乘本大乘本大乘本大乘本著這一究極理著這一究極理著這一究極理著這一究極理性性性性,,,,說說說說明明明明一切一切一切一切,,,,開開開開展一切展一切展一切展一切,,,,與與與與無無無無常常常常為門的為門的為門的為門的二乘觀二乘觀二乘觀二乘觀境境境境,,,,顯然是顯然是顯然是顯然是

不不不不同同同同的的的的。。。。經經經經說說說說苦苦苦苦等不可得等不可得等不可得等不可得,,,,即是即是即是即是約約約約此究此究此究此究竟竟竟竟法法法法性性性性而說而說而說而說。。。。

〔〔

〔1〕〕〕〕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教教教教典典典典依據所證所證所證所證觀觀觀觀境境境境,,,,安立了種種名字,如法性、真如、無我、空性、實際、不

Page 44: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44

生滅性、如來藏等,〔

〔〔

〔A〕〕〕〕有些有些有些有些經經經經總集起來:「一切法無自性空,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

性涅槃」;46〔〔〔〔B〕〕〕〕或說一切眾生本具法性,是常是恆,是真是實。〔

〔〔

〔2〕〕〕〕《《《《中中中中觀論觀論觀論觀論》》》》說一切法說一切法說一切法說一切法

畢竟空畢竟空畢竟空畢竟空,,,,自性自性自性自性不可得不可得不可得不可得,,,,也即是也即是也即是也即是闡闡闡闡示示示示此一此一此一此一意義意義意義意義。。。。

B. 觀觀觀

觀境不同

境不同境不同

境不同

((

(A)

))

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

「「

「自身

自身自身

自身無我無我所

無我無我所無我無我所

無我無我所」

」」

第二、聲聞者重於聲聞者重於聲聞者重於聲聞者重於自我身自我身自我身自我身心的心的心的心的觀察觀察觀察觀察,,,,對外境似不大注意,祇要證祇要證祇要證祇要證知身知身知身知身心無心無心無心無我我我我無無無無我我我我所所所所,,,,就就就就

可得可得可得可得到到到到解脫解脫解脫解脫。。。。

((

(B)

))

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

「「

「亦

亦亦

亦觀

觀觀

觀無我我所

無我我所無我我所

無我我所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但

但但

但先

先先

先廣

廣廣

廣觀

觀觀

觀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

大乘大乘大乘大乘則不然則不然則不然則不然,,,,

〔〔

〔一

一一

一〕

〕〕

龍樹龍樹龍樹龍樹所所所所開示開示開示開示的中的中的中的中觀觀觀觀修修修修道道道道次次次次第第第第,,,,最最最最後後後後雖仍以雖仍以雖仍以雖仍以觀察觀察觀察觀察無無無無我我我我無無無無我我我我所而得解脫所而得解脫所而得解脫所而得解脫,,,,但在但在但在但在前前前前些階些階些階些階段段段段,,,,

菩薩菩薩菩薩菩薩卻要廣卻要廣卻要廣卻要廣觀觀觀觀一切法一切法一切法一切法空空空空。。。。47

〔〔

〔二

二二

二〕

〕〕

又如唯識學者,以眾生執著外境的實有性,為錯誤根本──遍計所執自性,所以它

底唯唯唯唯識觀識觀識觀識觀,,,,雖以體悟雖以體悟雖以體悟雖以體悟平平平平等等等等空性空性空性空性的圓成實為究的圓成實為究的圓成實為究的圓成實為究竟竟竟竟,,,,但但但但未未未未證入此究證入此究證入此究證入此究竟竟竟竟唯唯唯唯識性識性識性識性之之之之前前前前,,,,總是總是總是總是先觀先觀先觀先觀

察離察離察離察離心的一切心的一切心的一切心的一切諸諸諸諸法法法法,,,,空空空空無無無無自性自性自性自性,,,,唯唯唯唯識識識識所現所現所現所現;;;;由由由由於心外無境於心外無境於心外無境於心外無境,,,,引引引引入境入境入境入境空空空空心心心心寂寂寂寂的境地的境地的境地的境地。。。。

46

《解深密經》卷 2〈無自性相品 5〉(CBETA, T16, no. 676, p. 693, c16-p. 694, a15):

爾時,勝義生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曾獨在靜處,心生如是尋思:

〔〔

〔1〕〕〕〕世尊以無量門曾說:『諸

蘊所有自相,生相、滅相,永斷、遍知。』如說諸蘊,諸處、緣起、諸食亦爾。以無量門曾說:『諸諦

所有自相,遍知、永斷、作證、修習。』…〔中略〕…

〔〔

〔2〕〕〕〕世尊

世尊世尊

世尊復

復復

復說

說說

說:

::

:『

『『

『一切諸法

一切諸法一切諸法

一切諸法皆

皆皆

皆無自性

無自性無自性

無自性、

、、

、無生

無生無生

無生、

、、

、無

無無

無滅

滅滅

滅、

、、

本本

本來

來來

來寂靜

寂靜寂靜

寂靜、

、、

、自性

自性自性

自性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

』』

』未

未未

未審

審審

審世尊依

世尊依世尊依

世尊依何

何何

何密

密密

密意作如是說

意作如是說意作如是說

意作如是說:

::

:『

『『

『一切諸法

一切諸法一切諸法

一切諸法皆

皆皆

皆無自性

無自性無自性

無自性、

、、

、無生

無生無生

無生、

、、

、無

無無

無滅

滅滅

滅、

、、

、本

本本

本來

來來

來寂靜

寂靜寂靜

寂靜、

、、

自性

自性自性

自性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

』』

』…〔中略〕…

「勝義生!當知我依三

我依三我依三

我依三種

種種

種無自性性

無自性性無自性性

無自性性密

密密

密意

意意

意,

,,

,說

說說

說言

言言

言一切諸法

一切諸法一切諸法

一切諸法皆

皆皆

皆無自性

無自性無自性

無自性,

,,

,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

義無自性性。…〔下略〕…

47(1)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觀法品第十八〉p.319 ~ p.320:

觀觀

觀我我所不可得

我我所不可得我我所不可得

我我所不可得,

,,

,我法二

我法二我法二

我法二執

執執

執不起

不起不起

不起;

;;

;通

通通

通達一切法無我我所的般若

達一切法無我我所的般若達一切法無我我所的般若

達一切法無我我所的般若現前

現前現前

現前,

,,

,名

名名

名無我智

無我智無我智

無我智。

。。

。一分學者以為:

無我智是淺的,是共聲聞所得的;法空智更深刻些,唯菩薩能得。又有人說:法空智還不徹底,

要即空即假的中道智,才是微妙究竟的。

依依

依本

本本

本論所發

論所發論所發

論所發揮

揮揮

揮的

的的

的《

《《

《阿

阿阿

阿含

含含

含》

》》

》真義

真義真義

真義,

,,

,無我智是體

無我智是體無我智是體

無我智是體悟

悟悟

悟真實相的唯一智慧

真實相的唯一智慧真實相的唯一智慧

真實相的唯一智慧。

。。

。這是凡聖

這是凡聖這是凡聖

這是凡聖關

關關

關頭

頭頭

頭:

::

:有了無我智,

就是聖者;沒有,就是凡夫。不過二乘聖者

不過二乘聖者不過二乘聖者

不過二乘聖者,

,,

,求證心切

求證心切求證心切

求證心切,

,,

,所以不廣

所以不廣所以不廣

所以不廣觀

觀觀

觀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

,只是

只是只是

只是扼

扼扼

扼要的

要的要的

要的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

身心

身心身心

身心無我

無我無我

無我(

((

(佛也應此等

佛也應此等佛也應此等

佛也應此等機

機機

機,

,,

,多說人無我

多說人無我多說人無我

多說人無我)。

)。)。

)。

不能正

不能正不能正

不能正見

見見

見法無自性中

法無自性中法無自性中

法無自性中,

,,

,薩

薩薩

薩迦耶見

迦耶見迦耶見

迦耶見的

的的

的妄

妄妄

妄執

執執

執自我

自我自我

自我,

,,

,為生

為生為生

為生死

死死

死根

根根

根本

本本

本。

。。

。所以能

所以能所以能

所以能離

離離

離薩

薩薩

薩迦耶見

迦耶見迦耶見

迦耶見,

,,

,無我無我所

無我無我所無我無我所

無我無我所,

,,

,自

自自

會不

會不會不

會不執

執執

執著一切法

著一切法著一切法

著一切法,

,,

,而

而而

而離

離離

離我法的

我法的我法的

我法的繫縛

繫縛繫縛

繫縛了

了了

了。

。。

。月稱說:聲聞學者通達了人無我,

〔〔

〔1〕〕〕〕如進一步的觀察諸法,

是一定可以通達法空的。

〔〔

〔2〕〕〕〕他們可以不觀法空,但決不會執法實有。

我們要知道:

〔〔

〔1〕〕〕〕後

後後

後代

代代

代佛法的廣明一切法空

佛法的廣明一切法空佛法的廣明一切法空

佛法的廣明一切法空,

,,

,一是菩薩的智慧深廣

一是菩薩的智慧深廣一是菩薩的智慧深廣

一是菩薩的智慧深廣;

;;

;一是為了

一是為了一是為了

一是為了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學者的

學者的學者的

學者的循

循循

循名

名名

名著相

著相著相

著相,

,,

不不

不見

見見

見真義

真義真義

真義,

,,

,於我法中起

於我法中起於我法中起

於我法中起種種見

種種見種種見

種種見,

,,

,所以於內我外法

所以於內我外法所以於內我外法

所以於內我外法,

,,

,廣

廣廣

廣泛

泛泛

泛推

推推

推求

求求

求,

,,

,令

令令

令通

通通

通達諸法無自性

達諸法無自性達諸法無自性

達諸法無自性。

。。

〔〔

〔2〕〕〕〕論到依

論到依論到依

論到依解

解解

解成

成成

行行

行,

,,

,仍

仍仍

仍從無我智

從無我智從無我智

從無我智入

入入

入;

;;

;得無我智

得無我智得無我智

得無我智,

,,

,即能

即能即能

即能洞

洞洞

洞見

見見

見我法二空了

我法二空了我法二空了

我法二空了。

。。

因此,三乘聖者

三乘聖者三乘聖者

三乘聖者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的

的的

的觀

觀觀

觀慧

慧慧

慧,

,,

,是無差別的

是無差別的是無差別的

是無差別的,

,,

,只是廣

只是廣只是廣

只是廣觀略觀

觀略觀觀略觀

觀略觀不同

不同不同

不同罷

罷罷

罷了

了了

了。

。。

(2)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105 ~ p.106:

依修行的次第說

依修行的次第說依修行的次第說

依修行的次第說:

::

〔〔

〔1〕〕〕〕先

先先

先觀

觀觀

觀所

所所

所緣

緣緣

緣的一切

的一切的一切

的一切,

,,

,色

色色

色聲

聲聲

聲等諸法

等諸法等諸法

等諸法,

,,

,人

人人

人、

、、

、天等眾生

天等眾生天等眾生

天等眾生,

,,

,都無自性可得

都無自性可得都無自性可得

都無自性可得,

,,

,不可取

不可取不可取

不可取,

,,

,不

不不

可著

可著可著

可著;

;;

〔〔

〔2〕〕〕〕但

但但

但因

因因

因薩

薩薩

薩迦耶見

迦耶見迦耶見

迦耶見相應的能

相應的能相應的能

相應的能觀

觀觀

觀者

者者

者,

,,

,未

未未

未能

能能

能遮遣

遮遣遮遣

遮遣,

,,

,還

還還

還未

未未

未能

能能

能現

現現

現證

證證

證。

。。

。進一

進一進一

進一步

步步

步,

,,

,反

反反

反觀

觀觀

觀發菩提心者

發菩提心者發菩提心者

發菩提心者,

,,

,修菩

修菩修菩

修菩

薩行者不可得

薩行者不可得薩行者不可得

薩行者不可得,

,,

,即心

即心即心

即心亦

亦亦

亦不可得

不可得不可得

不可得,

,,

,不

不不

不見少許

見少許見少許

見少許法

法法

法──

────

──若色若心有自性

若色若心有自性若色若心有自性

若色若心有自性,

,,

,可為發

可為發可為發

可為發阿

阿阿

阿耨

耨耨

耨多

多多

多羅

羅羅

羅三

三三

三藐

藐藐

藐三菩提心

三菩提心三菩提心

三菩提心

者者

者。

。。

。這才

這才這才

這才薩

薩薩

薩迦耶見

迦耶見迦耶見

迦耶見──

────

──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根

根根

根拔

拔拔

拔,

,,

,盡一切

盡一切盡一切

盡一切戲

戲戲

戲論而

論而論而

論而悟入

悟入悟入

悟入無分別法性

無分別法性無分別法性

無分別法性。

。。

中中

中觀

觀觀

觀者廣明一切我法

者廣明一切我法者廣明一切我法

者廣明一切我法皆

皆皆

皆空

空空

空,

,,

,而以

而以而以

而以離

離離

離薩

薩薩

薩迦耶見

迦耶見迦耶見

迦耶見的我我所

的我我所的我我所

的我我所執

執執

執,

,,

,為

為為

為入

入入

入法的不二門

法的不二門法的不二門

法的不二門,

,,

,即是此義

即是此義即是此義

即是此義。

。。

Page 45: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45

((

(4)

))

二諦

二諦二諦

二諦(

((

(事

事事

事理

理理

理真

真真

真俗

俗俗

俗)

))

)觀

觀觀

觀慧

慧慧

慧的修

的修的修

的修習

習習

習進

進進

進程

程程

A. 先得事相

先得事相先得事相

先得事相的

的的

的世

世世

世俗

俗俗

俗觀

觀觀

觀,

,,

,再

再再

再以

以以

以空性的勝義

空性的勝義空性的勝義

空性的勝義觀

觀觀

觀,

,,

,依

依依

依聞思

聞思聞思

聞思修證

修證修證

修證而

而而

而由

由由

由事

事事

事入理

入理入理

入理、

、、

、從

從從

從俗

俗俗

俗證真

證真證真

證真

大乘不共慧,〔

〔〔

〔1〕〕〕〕約事事事事相相相相方面,除生死世間的因緣果報、身心現象,還有菩薩行為、佛果

功德等等,都是它的觀境。〔

〔〔

〔2〕〕〕〕以此世俗以此世俗以此世俗以此世俗觀觀觀觀慧的信解慧的信解慧的信解慧的信解,,,,再再再再加以法無加以法無加以法無加以法無我性我性我性我性────────法法法法空性空性空性空性的勝的勝的勝的勝義義義義

觀觀觀觀慧慧慧慧。。。。依聞依聞依聞依聞思思思思修的不修的不修的不修的不斷斷斷斷修修修修習轉習轉習轉習轉進進進進,,,,最最最最後後後後乃乃乃乃可證入可證入可證入可證入諸諸諸諸法法法法空性空性空性空性────────真勝真勝真勝真勝義義義義諦諦諦諦。。。。48

B. 理理理

理事圓融無

事圓融無事圓融無

事圓融無礙

礙礙

礙為究

為究為究

為究極

極極

極,

,,

,然初學不能如此

然初學不能如此然初學不能如此

然初學不能如此(

((

(非

非非

非其

其其

其心境

心境心境

心境故

故故

故)

))

修學大乘慧,貴在能夠就事就事就事就事即理即理即理即理,,,,從俗入真從俗入真從俗入真從俗入真,,,,不不不不使事使事使事使事理脫理脫理脫理脫節節節節,,,,真俗真俗真俗真俗隔隔隔隔礙礙礙礙,,,,所以所以所以所以究究究究竟竟竟竟圓滿圓滿圓滿圓滿

的的的的大乘觀大乘觀大乘觀大乘觀慧慧慧慧,,,,必達理必達理必達理必達理事事事事圓圓圓圓融融融融、、、、真實真實真實真實平平平平等無等無等無等無礙礙礙礙的最高境界的最高境界的最高境界的最高境界。。。。49

48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224:

先得法

先得法先得法

先得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後得

後得後得

後得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

智智

智;

;;

;依

依依

依俗

俗俗

俗契

契契

契真實

真實真實

真實,

,,

,正

正正

正觀

觀觀

觀法如是

法如是法如是

法如是。

。。

在中道的正

在中道的正在中道的正

在中道的正見

見見

見中

中中

中,

,,

,有著一定的程序

有著一定的程序有著一定的程序

有著一定的程序,

,,

,主

主主

主要是

要是要是

要是:「

:「:「

:「先得法

先得法先得法

先得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後得

後得後得

後得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

智智

智」。

」。」。

」。佛為深摩說:『

『『

『不

不不

不問汝

問汝問汝

問汝

知不知

知不知知不知

知不知,

,,

,且

且且

且自先知法

自先知法自先知法

自先知法住

住住

住,

,,

,後知

後知後知

後知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4.050),這是怎樣的肯定,必然!…〔下略〕…

49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208 ~ p.212:

凡聖──有空二諦,為大體而基本的方式。但二諦原是聖者所通達的,在聖者的心境中,也還是

可說有二諦的。凡夫的情執,只知(不能如實知)有世俗而不知有勝義,聖者則通達勝義而又善巧世

俗。所以從聖者的境

從聖者的境從聖者的境

從聖者的境界

界界

界說

說說

說,

,,

,具足二諦

具足二諦具足二諦

具足二諦,

,,

,從他的

從他的從他的

從他的淺

淺淺

淺深上

深上深上

深上,

,,

,可分為不同的二諦

可分為不同的二諦可分為不同的二諦

可分為不同的二諦。

。。

一一

一、「

、「、「

、「實有真空

實有真空實有真空

實有真空」

」」

」二諦

二諦二諦

二諦:

::

:這不是說執世俗實有,可以悟勝義真空。這是說,聲聞學者中,厭離心切

而不觀法法性空者,側重己利而急於悟入無我我所。

〔〔

〔1〕〕〕〕於悟入我空性時,離執自證,是謂勝義諦。

〔〔

〔2〕〕〕〕

等到從空出有

從空出有從空出有

從空出有,

,,

,起世

起世起世

起世俗

俗俗

俗心

心心

心時

時時

時,

,,

,於一切境

於一切境於一切境

於一切境界

界界

界中

中中

中,

,,

,依

依依

依舊

舊舊

舊有實在性

有實在性有實在性

有實在性現前

現前現前

現前,

,,

,是世

是世是世

是世俗

俗俗

俗諦

諦諦

諦。

。。

。雖然真悟的聲聞學者,

決不因此固執一切法非實有不可,可是在他們的世

在他們的世在他們的世

在他們的世俗

俗俗

俗心境中

心境中心境中

心境中,

,,

,是有自性相

是有自性相是有自性相

是有自性相現前

現前現前

現前的

的的

的,

,,

,與一般凡

與一般凡與一般凡

與一般凡情

情情

情所

所所

所現

現現

現的

的的

的,

,,

相差不

相差不相差不

相差不遠

遠遠

遠,

,,

,但不

但不但不

但不執

執執

執著實有而已

著實有而已著實有而已

著實有而已。

。。

二二

二、「

、「、「

、「幻

幻幻

幻有真空

有真空有真空

有真空」

」」

」二諦

二諦二諦

二諦:

::

:此二諦是利根聲聞及菩薩,

〔〔

〔1〕〕〕〕悟入空性時,由觀一切法緣起而知法法畢竟

空,是勝義諦。

〔〔

〔2〕〕〕〕從勝義空出,起無漏後得智──或名方便,對

對對

對現

現現

現起的一切法

起的一切法起的一切法

起的一切法,

,,

,知為無自性的

知為無自性的知為無自性的

知為無自性的假名

假名假名

假名,

,,

如如

如幻

幻幻

幻如化

如化如化

如化。

。。

。但此為勝義空定的

但此為勝義空定的但此為勝義空定的

但此為勝義空定的餘

餘餘

餘力

力力

力,

,,

,在

在在

在當時並

當時並當時並

當時並不能

不能不能

不能親

親親

親證法性空

證法性空證法性空

證法性空寂

寂寂

寂,

,,

,這是一般大乘學者見道的境地。不

但菩薩如此,二乘中的利根,也能如此見。此與

此與此與

此與前

前前

前實有真空的二諦不同

實有真空的二諦不同實有真空的二諦不同

實有真空的二諦不同,

,,

,此

此此

此由

由由

由後得方便智而

後得方便智而後得方便智而

後得方便智而通

通通

通達的

達的達的

達的,

,,

是如

是如是如

是如幻

幻幻

幻如化的

如化的如化的

如化的假名

假名假名

假名。

。。

此又可名為事

事事

事理

理理

理二諦

二諦二諦

二諦,

,,

〔〔

〔1〕〕〕〕理

理理

理智

智智

智通

通通

通達性空為勝義

達性空為勝義達性空為勝義

達性空為勝義,

,,

〔〔

〔2〕〕〕〕事智分別

事智分別事智分別

事智分別幻

幻幻

幻有為世

有為世有為世

有為世俗

俗俗

俗。

。。

三三

三、「

、「、「

、「妙

妙妙

妙有真空

有真空有真空

有真空」

」」

」二諦

二諦二諦

二諦(

((

(姑

姑姑

姑作此稱

作此稱作此稱

作此稱):

):):

):此無固定名稱,乃

乃乃

乃佛菩薩

佛菩薩佛菩薩

佛菩薩悟入

悟入悟入

悟入法法空

法法空法法空

法法空寂

寂寂

寂,

,,

,法法如

法法如法法如

法法如幻

幻幻

幻,

,,

,一

一一

一念

念念

念圓

圓圓

了的聖境

了的聖境了的聖境

了的聖境。

。。

。即真即

即真即即真即

即真即俗

俗俗

俗的二諦

的二諦的二諦

的二諦並觀

並觀並觀

並觀,

,,

,是如實智所

是如實智所是如實智所

是如實智所通

通通

通達的

達的達的

達的,

,,

,不可

不可不可

不可局

局局

局限為此為勝義

限為此為勝義限為此為勝義

限為此為勝義,

,,

,彼為世

彼為世彼為世

彼為世俗

俗俗

俗。

。。

。但

〔〔

〔1〕〕〕〕在一念

頓了畢竟空而當下即是如幻有,依此而方便立為世

世世

世俗

俗俗

俗;

;;

〔〔

〔2〕〕〕〕如幻有而畢竟性空,依此而方便立為勝義

勝義勝義

勝義。

。。

於無差別中作差別說

於無差別中作差別說於無差別中作差別說

於無差別中作差別說,

,,

,與

與與

與見

見見

見空不

空不空不

空不見

見見

見有

有有

有、

、、

、見

見見

見有不

有不有不

有不見

見見

見空的

空的空的

空的幻

幻幻

幻有真空二諦不同

有真空二諦不同有真空二諦不同

有真空二諦不同。

。。

。中國三論宗和天臺宗的圓教,

都是從此立場而安立二諦的。

此中所說

此中所說此中所說

此中所說俗

俗俗

俗諦的

諦的諦的

諦的妙

妙妙

妙有

有有

有,

,,

〔〔

〔1〕〕〕〕即

即即

即通

通通

通達

達達

達畢

畢畢

畢竟空而即是

竟空而即是竟空而即是

竟空而即是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幻

幻幻

幻有的

有的有的

有的,

,,

,此與二諦別

此與二諦別此與二諦別

此與二諦別觀時

觀時觀時

觀時後得智所

後得智所後得智所

後得智所通

通通

通達的不同

達的不同達的不同

達的不同。

。。

〔〔

〔2〕〕〕〕

這是即空的

這是即空的這是即空的

這是即空的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幻

幻幻

幻有

有有

有,

,,

,稱為

稱為稱為

稱為妙

妙妙

妙有

有有

有,

,,

,也不

也不也不

也不像

像像

像不空論者

不空論者不空論者

不空論者把

把把

把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否

否否

否定了

定了定了

定了,

,,

,而又

而又而又

而又標

標標

標揭

揭揭

揭一真實不空的

一真實不空的一真實不空的

一真實不空的妙

妙妙

妙有

有有

有。

。。

上來所說的三類,後者是三論、天臺宗所常說的;第二是唯識宗義,龍樹論也有此義;第一是鈍

根的聲聞乘者所許的。這三者

這三者這三者

這三者,

,,

,依

依依

依悟

悟悟

悟證的

證的證的

證的淺

淺淺

淺深不同而說

深不同而說深不同而說

深不同而說,

,,

,但在

但在但在

但在緣

緣緣

緣起性空無

起性空無起性空無

起性空無礙

礙礙

礙的正

的正的正

的正見

見見

見中

中中

中,

,,

,這是可以貫

這是可以貫這是可以貫

這是可以貫通

通通

無無

無礙

礙礙

礙的

的的

的。

。。

佛法的

佛法的佛法的

佛法的安

安安

安立二諦

立二諦立二諦

立二諦,

,,

,本

本本

本為

為為

為引導

引導引導

引導眾生從凡

眾生從凡眾生從凡

眾生從凡入

入入

入聖

聖聖

聖、

、、

、轉迷

轉迷轉迷

轉迷為

為為

為悟

悟悟

悟的

的的

的,

,,

,所以應從凡聖二諦的

所以應從凡聖二諦的所以應從凡聖二諦的

所以應從凡聖二諦的基礎

基礎基礎

基礎上

上上

上,

,,

,一

一一

一層

層層

層一

一一

一層

層層

層的

的的

的去

去去

深深

深入理解

入理解入理解

入理解,

,,

,以達到圓滿的境地

以達到圓滿的境地以達到圓滿的境地

以達到圓滿的境地。

。。

。否則高談玄妙,忽略當前的現實,就與玄談的不切實際相同。

第二節 二諦之安立

從凡聖二諦為

從凡聖二諦為從凡聖二諦為

從凡聖二諦為本

本本

本,

,,

,展轉

展轉展轉

展轉深

深深

深入

入入

入,

,,

,比

比比

比較

較較

較容

容容

容易

易易

易悟解

悟解悟解

悟解,

,,

,但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諦融貫

但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諦融貫但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諦融貫

但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諦融貫前前

前前前前

前前的二諦

的二諦的二諦

的二諦。

。。

。若株守第

一種二諦,即執有自性不空的世俗。若定執第二種二諦,即有二諦不能融觀的流弊。聲聞學者,雖不

了究竟無礙的二諦,但菩薩成佛,則必須悟證方可。所以大乘學者,無不以見中道為成佛。

佛所以為佛

佛所以為佛佛所以為佛

佛所以為佛,

,,

,即

即即

即徹見

徹見徹見

徹見空有的融貫而得

空有的融貫而得空有的融貫而得

空有的融貫而得其

其其

其中道

中道中道

中道,

,,

,也即是能

也即是能也即是能

也即是能見

見見

見不共

不共不共

不共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的二諦

的二諦的二諦

的二諦。

。。

。《般若經》說:「

「「

「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坐

坐坐

坐道

道道

Page 46: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46

然在初學者然在初學者然在初學者然在初學者,,,,即不能如此即不能如此即不能如此即不能如此,,,,因為圓因為圓因為圓因為圓融融融融無無無無礙礙礙礙,,,,不是眾生的不是眾生的不是眾生的不是眾生的、、、、初學的心境初學的心境初學的心境初學的心境。。。。

C. 印度印度印度

印度大

大大

大聖者所示修道次第

聖者所示修道次第聖者所示修道次第

聖者所示修道次第

((

(A)

))

先先

先「

「「

「信

信信

信解

解解

解事相

事相事相

事相」

」」

」,

,,

,次

次次

次「

「「

「由

由由

由事

事事

事入理

入理入理

入理」

」」

」,

,,

,後

後後

後「

「「

「事

事事

事理

理理

理統一

統一統一

統一」

」」

印度印度印度印度諸大聖諸大聖諸大聖諸大聖者所者所者所者所開開開開導的修導的修導的修導的修道道道道次次次次第第第第,,,,絕絕絕絕無一入門即無一入門即無一入門即無一入門即觀事事觀事事觀事事觀事事無無無無礙礙礙礙、、、、法法圓法法圓法法圓法法圓融融融融的的的的,,,,而是而是而是而是

〔〔

〔一

一一

一〕

〕〕

由信解因信解因信解因信解因果緣果緣果緣果緣起起起起,,,,菩薩菩薩菩薩菩薩行願行願行願行願、、、、佛佛佛佛果果果果功德功德功德功德下手下手下手下手,,,,

〔〔

〔二

二二

二〕

〕〕

然後由事由事由事由事入理入理入理入理、、、、從俗證真從俗證真從俗證真從俗證真,,,,體悟諸法空性,離諸戲論,畢竟寂滅。

〔〔

〔三

三三

三〕

〕〕

此後乃能即理即理即理即理融事融事融事融事,,,,從真出俗從真出俗從真出俗從真出俗,,,,漸達理漸達理漸達理漸達理性與事性與事性與事性與事相相相相,,,,真真真真諦諦諦諦與與與與俗俗俗俗諦諦諦諦的的的的統統統統一一一一。。。。

((

(B)

))

舉舉

舉喻

喻喻

喻合法

合法合法

合法

a. 舉喻舉喻舉喻

舉喻

無著無著無著無著喻喻喻喻這修證這修證這修證這修證過程過程過程過程,,,,如如如如金剛杵金剛杵金剛杵金剛杵,,,,首尾粗首尾粗首尾粗首尾粗大大大大而中間而中間而中間而中間狹狹狹狹小小小小。。。。50

b. 合法

合法合法

合法

〔〔

〔一

一一

一〕

〕〕

最初發心修學,觀境廣大,法門無量;

〔〔

〔二

二二

二〕

〕〕

及至將悟證時,唯一真如,無絲毫自性相可得,所謂「無二寂靜之門」;「唯此一門」。

這一階段,離一切相,道極狹隘;

〔〔

〔三

三三

三〕

〕〕

要透過此門,真實獲證徹悟空性,才又起方便──後得智,廣觀無邊境相,起種種

行。漸入漸深,到達即事即理,即俗即真,圓融無礙之佛境。

((

(C)

))

評結

評結評結

評結

a. 評評評

評「

「「

「中

中中

中國

國國

國傳

傳傳

傳統

統統

統佛教

佛教佛教

佛教」

」」

中國〔

〔〔

〔1〕〕〕〕一一一一分分分分教學教學教學教學,直下觀於圓圓圓圓融融融融無無無無礙礙礙礙之境之境之境之境,與印度諸聖所說,多少差別。〔

〔〔

〔2〕〕〕〕而禪宗的禪宗的禪宗的禪宗的

修持修持修持修持,,,,簡簡簡簡要要要要直直直直入入入入,於實際身心受用,也比較得益要多些。

b. 結結結

結「

「「

「印度

印度印度

印度中

中中

中觀

觀觀

觀唯

唯唯

唯識

識識

識」

」」

在印度,無論中觀或唯識,皆以以以以離離離離相的相的相的相的空性空性空性空性為證悟的要點為證悟的要點為證悟的要點為證悟的要點,,,,然然然然後才後才後才後才日日日日見見見見廣廣廣廣大大大大,,,,趣趣趣趣向佛向佛向佛向佛果果果果。。。。51

場場

場時

時時

時,

,,

,觀

觀觀

觀十

十十

十二

二二

二緣

緣緣

緣起如

起如起如

起如虛

虛虛

虛空不可盡

空不可盡空不可盡

空不可盡,

,,

,是菩薩不共中道

是菩薩不共中道是菩薩不共中道

是菩薩不共中道妙觀

妙觀妙觀

妙觀」。

」。」。

」。緣起畢竟空,而畢竟空寂不礙緣起有。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

能不盡有為

能不盡有為能不盡有為

能不盡有為、

、、

、不

不不

不住

住住

住無為

無為無為

無為,

,,

,悟此即可成佛。學佛

學佛學佛

學佛者

者者

者既

既既

既以佛所

以佛所以佛所

以佛所悟

悟悟

悟證為究竟

證為究竟證為究竟

證為究竟,

,,

,故

故故

故應以此為

應以此為應以此為

應以此為最高

最高最高

最高的

的的

的衡量

衡量衡量

衡量,

,,

,於

於於

於前

前前

二二

二種

種種

種二諦

二諦二諦

二諦,

,,

,予

予予

予以融貫

以融貫以融貫

以融貫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

。。

…〔下略〕…

50《金剛般若論》卷 1(CBETA, T25, no. 1510a, p. 759, a17-19):

如畫金剛形,初、後闊,中則狹。如是,般若波羅蜜中,狹者謂淨心地,初、後闊者謂信行地、如來

地。

51(1)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4:

從從

從見

見見

見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說

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說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說

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說:

::

:從

從從

從畢

畢畢

畢竟

竟竟

竟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中

中中

中,

,,

,徹見

徹見徹見

徹見一切法的體

一切法的體一切法的體

一切法的體、

、、

、用

用用

用、

、、

、因

因因

因、

、、

、果

果果

果,

,,

,離

離離

離一切相

一切相一切相

一切相,

,,

,即一

即一即一

即一

切法

切法切法

切法。

。。

。如《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

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

,,

,空

空空

空寂

寂寂

寂與

與與

與緣

緣緣

緣起相

起相起相

起相,

,,

,無

無無

不是如實的

不是如實的不是如實的

不是如實的。

。。

但這是非凡愚的亂相、亂識所得,必須離戲論的虛誑妄取相,那就非「空無所得」不可。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

,,

經論所說的實相

經論所說的實相經論所說的實相

經論所說的實相,

,,

,每

每每

每側

側側

側重於如實空性

重於如實空性重於如實空性

重於如實空性、

、、

、無性

無性無性

無性。

。。

Page 47: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47

要要

要見

見見

見性相

性相性相

性相、

、、

、空有無

空有無空有無

空有無礙

礙礙

礙的如實相

的如實相的如實相

的如實相,

,,

,請

請請

請先

先先

先透

透透

透此

此此

此「

「「

「都無所得

都無所得都無所得

都無所得」

」」

」一

一一

一關

關關

關──

────

──迷悟

迷悟迷悟

迷悟的

的的

的關

關關

關鍵

鍵鍵

鍵所在

所在所在

所在。

。。

(2)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183 ~ p.186:

上面講菩薩依般若通達五蘊──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空,現象與空寂,是相即不相離的。這

從有空的相對性而

從有空的相對性而從有空的相對性而

從有空的相對性而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彼此相依相成

彼此相依相成彼此相依相成

彼此相依相成,

,,

,得二諦無

得二諦無得二諦無

得二諦無礙

礙礙

礙的正

的正的正

的正見

見見

見,

,,

,也即是依

也即是依也即是依

也即是依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觀

觀觀

觀空

空空

空,

,,

,觀

觀觀

觀空不

空不空不

空不壞緣

壞緣壞緣

壞緣起的

起的起的

起的

加加

加行

行行

行觀

觀觀

觀,

,,

,為證

為證為證

為證入

入入

入諸法空相的

諸法空相的諸法空相的

諸法空相的前

前前

前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由

由由

由此

此此

此引

引引

引發實相般若

發實相般若發實相般若

發實相般若,

,,

,即能達到

即能達到即能達到

即能達到『

『『

『般若將

般若將般若將

般若將入畢

入畢入畢

入畢竟空

竟空竟空

竟空,

,,

,絕

絕絕

絕諸

諸諸

諸戲

戲戲

戲論

論論

論』

』』

的中道實證

的中道實證的中道實證

的中道實證。

。。

上來說:一分學者不能得如實中正的體驗,於現象與空性,生死與涅槃相礙,成為厭離世間的沈

空滯寂者。解除此項錯誤,必須了達空有相即──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成為入世度生的悲

智雙運。但如

但如但如

但如滯

滯滯

滯留

留留

留於此

於此於此

於此,

,,

,不能

不能不能

不能親

親親

親證空性

證空性證空性

證空性,

,,

,戲

戲戲

戲論於

論於論於

論於『

『『

『有即是空

有即是空有即是空

有即是空,

,,

,空即是有

空即是有空即是有

空即是有』

』』

』,

,,

,即偏於內在的

即偏於內在的即偏於內在的

即偏於內在的,

,,

,即

即即

即每每

每每每每

每每

會會

會落入

落入落入

落入泛

泛泛

泛神

神神

神、

、、

、理

理理

理神

神神

神的

的的

的窠臼

窠臼窠臼

窠臼,

,,

,甚

甚甚

甚至

至至

至圓融成

圓融成圓融成

圓融成執

執執

執,

,,

,弄

弄弄

弄到善

到善到善

到善惡

惡惡

惡不分

不分不分

不分,

,,

,是非不

是非不是非不

是非不辨

辨辨

辨。

。。

。不知《華嚴經》說:『有相

無相無差別,至於究竟終無相』;《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

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無不從有空相即的相

無不從有空相即的相無不從有空相即的相

無不從有空相即的相待

待待

待,

,,

,而到達

而到達而到達

而到達畢

畢畢

畢竟

竟竟

空空

空寂

寂寂

寂的

的的

的絕

絕絕

絕待

待待

待的

的的

的。

。。

。所以本經在說不異、即是以後,接著說「是諸法空相……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中略〕…真能證得空性

真能證得空性真能證得空性

真能證得空性,

,,

,是即一切而超一切的

是即一切而超一切的是即一切而超一切的

是即一切而超一切的,

,,

,所以本經結論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

識。此空中無色等

此空中無色等此空中無色等

此空中無色等,

,,

,從相即不

從相即不從相即不

從相即不離

離離

離而證

而證而證

而證入

入入

入,

,,

,所以與一分學者的

所以與一分學者的所以與一分學者的

所以與一分學者的把

把把

把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打

打打

打成

成成

成兩橛

兩橛兩橛

兩橛者不同

者不同者不同

者不同。

。。

。佛法的

佛法的佛法的

佛法的

中道實證

中道實證中道實證

中道實證,

,,

,可說是內在的超

可說是內在的超可說是內在的超

可說是內在的超越

越越

越──

────

──證真

證真證真

證真,

,,

,這

這這

這當

當當

當然即是超

然即是超然即是超

然即是超越

越越

越的內在

的內在的內在

的內在──

────

──達

達達

達俗

俗俗

俗。

。。

中中

中國

國國

國的

的的

的部

部部

部分學者

分學者分學者

分學者,

,,

,不能體

不能體不能體

不能體貼

貼貼

貼經義

經義經義

經義,

,,

,落入

落入落入

落入圓融的

圓融的圓融的

圓融的情見

情見情見

情見,

,,

,以為色不異空是空觀,空不異色是假觀,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道觀。本經即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圓教了義。假定真是如此,那經文應結論

說:是故即空即色,即色即空纔是。但經文反而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他們為了維持

自己,於是割裂經文,以為前四句明圓教,而空中無色等,是結歸通教。當然,經義是可能多少

異解的,但經義尤其是簡短的本經,應有一貫性,不是隨意割裂比配可以了事的。

應該明白:菩

菩菩

菩薩修學般若

薩修學般若薩修學般若

薩修學般若時

時時

時,

,,

,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諸法從

諸法從諸法從

諸法從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

,,

,所以自性空

所以自性空所以自性空

所以自性空,

,,

,諸法自性空

諸法自性空諸法自性空

諸法自性空,

,,

,所以從

所以從所以從

所以從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

,,

,了知空

了知空了知空

了知空

有相依相成

有相依相成有相依相成

有相依相成,

,,

,實

實實

實沒

沒沒

沒有諸法自性可得

有諸法自性可得有諸法自性可得

有諸法自性可得;

;;

;入

入入

入地才能如實證

地才能如實證地才能如實證

地才能如實證見

見見

見一切法

一切法一切法

一切法畢

畢畢

畢竟空性

竟空性竟空性

竟空性──即根本智證真如,幻

相不現。所以本經首標五蘊皆空,次說五蘊皆空的理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由此為觀察方法而後能得實證的結果:是諸法空相……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

這是這是

這是

佛門中道實證的

佛門中道實證的佛門中道實證的

佛門中道實證的坦途

坦途坦途

坦途,

,,

,切

切切

切莫

莫莫

莫照

照照

照著自

著自著自

著自己

己己

己的

的的

的情見

情見情見

情見而

而而

而妄

妄妄

妄說

說說

說!

!!

(3)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a5 ~ p.a6:

如果有人說:佛法偏於理性,偏於出世,那佛弟子會一致的出來否認,因為佛法是真俗無礙

的。真

真真

真俗

俗俗

俗無

無無

無礙

礙礙

礙,

,,

,是生

是生是生

是生死

死死

死即

即即

即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

,,

,世間即出世的

世間即出世的世間即出世的

世間即出世的。

。。

獨善的、隱遁的,甚至不樂功德,不想說法的學者,沈醉於自淨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樂、依

正莊嚴的一切。在他們,世間與出世間,是那樣的隔別!釋尊的正覺內容,受到苦行厭離時機的

歪曲。一分學者起來貶斥他,揭示佛法真俗無礙的正義。

真俗無礙,可從解行兩方面說:

〔〔

〔1〕〕〕〕解即俗事與真理,是怎樣的即俗而恒真,又真而不礙俗。

〔〔

〔2〕〕〕〕行

即事行與理證,怎樣的依世間福智事行的進修而能悟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不廢世間的福智事行。

無論是

無論是無論是

無論是理

理理

理論

論論

論、

、、

、實

實實

實踐

踐踐

踐,

,,

,都要貫

都要貫都要貫

都要貫徹

徹徹

徹真

真真

真俗

俗俗

俗而不相

而不相而不相

而不相礙

礙礙

礙。

。。

依中觀者說:緣

緣緣

緣起法是相依相成而無自性的

起法是相依相成而無自性的起法是相依相成而無自性的

起法是相依相成而無自性的,

,,

,極

極極

極無自性而又

無自性而又無自性而又

無自性而又因

因因

因果

果果

果宛

宛宛

宛然的

然的然的

然的。

。。

。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

,,

,依即空的

依即空的依即空的

依即空的緣

緣緣

緣起有

起有起有

起有,

,,

安安

安立世間事相

立世間事相立世間事相

立世間事相,

,,

,也依即有的

也依即有的也依即有的

也依即有的緣

緣緣

緣起空顯示出世

起空顯示出世起空顯示出世

起空顯示出世。

。。

。得這真

得這真得這真

得這真俗

俗俗

俗相依的無

相依的無相依的無

相依的無礙解

礙解礙解

礙解,

,,

,才能起真

才能起真才能起真

才能起真俗

俗俗

俗相成的無

相成的無相成的無

相成的無礙

礙礙

礙行

行行

行。

。。

所以菩薩

所以菩薩所以菩薩

所以菩薩入

入入

入世

世世

世利

利利

利生

生生

生,

,,

,門門都是

門門都是門門都是

門門都是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門

門門

門。

。。

。緣

緣緣

緣起法是

起法是起法是

起法是「

「「

「處

處處

處中之說

中之說中之說

中之說」,

」,」,

」,不偏於事

不偏於事不偏於事

不偏於事,

,,

,不偏於

不偏於不偏於

不偏於理

理理

理;

;;

;事相差別而

事相差別而事相差別而

事相差別而

不不

不礙理

礙理礙理

礙理性

性性

性平

平平

平等

等等

等,

,,

,理

理理

理性一如而不

性一如而不性一如而不

性一如而不礙

礙礙

礙事相差別

事相差別事相差別

事相差別。

。。

。在同一的

在同一的在同一的

在同一的緣

緣緣

緣起法中

起法中起法中

起法中,

,,

,成立事相與

成立事相與成立事相與

成立事相與理

理理

理性

性性

性,

,,

,而能不將差別

而能不將差別而能不將差別

而能不將差別

去去

去說

說說

說理

理理

理,

,,

,不將

不將不將

不將平

平平

平等

等等

等去

去去

去說事

說事說事

說事,

,,

,這才能

這才能這才能

這才能恰

恰恰

恰合事

合事合事

合事理

理理

理的樣

的樣的樣

的樣子

子子

子而如實知

而如實知而如實知

而如實知。

。。

一般自以為真

一般自以為真一般自以為真

一般自以為真俗

俗俗

俗無

無無

無礙

礙礙

礙的學者

的學者的學者

的學者,

,,

,不知

不知不知

不知「

「「

「處

處處

處中之說

中之說中之說

中之說」,

」,」,

」,談心說性

談心說性談心說性

談心說性,

,,

,每

每每

每不

不不

不免

免免

免偏於

偏於偏於

偏於「

「「

「相即

相即相即

相即」,

」,」,

」,偏於

偏於偏於

偏於「

「「

「理

理理

理同

同同

同」。

」。」。

」。

這或者

這或者這或者

這或者忽略

忽略忽略

忽略事行

事行事行

事行;

;;

;或者

或者或者

或者執理

執理執理

執理廢

廢廢

廢事

事事

事;

;;

;或者

或者或者

或者破

破破

破壞

壞壞

壞事相的差別性

事相的差別性事相的差別性

事相的差別性,

,,

,時

時時

時空的

空的空的

空的局

局局

局限性

限性限性

限性,

,,

,落入

落入落入

落入破

破破

破壞緣

壞緣壞緣

壞緣起事

起事起事

起事──

────

──

是非

是非是非

是非、

、、

、善

善善

善惡

惡惡

惡、

、、

、因

因因

因果等的大

果等的大果等的大

果等的大混

混混

混沌

沌沌

沌!

!!

!自以為無

自以為無自以為無

自以為無礙

礙礙

礙,

,,

,而不知

而不知而不知

而不知早

早早

早是一

是一是一

是一邊

邊邊

邊。

。。

不知

不知不知

不知緣

緣緣

緣起法

起法起法

起法,

,,

,不能從

不能從不能從

不能從緣

緣緣

緣起中

起中起中

起中去

去去

去統貫真

統貫真統貫真

統貫真俗

俗俗

俗,

,,

,這也難

這也難這也難

這也難怪

怪怪

怪要不偏於事

要不偏於事要不偏於事

要不偏於事,

,,

,即偏於

即偏於即偏於

即偏於理

理理

理了

了了

了!

!!

(4)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26 ~ p.27:

深觀自我的緣生無自性,悟入我我所一切法空;從這性空一門進去,或者見空,或者達到空有無

礙。龍樹說:「以無所得故,得無所礙」。所以無論鈍利,一空到底,從空入中道,達性空唯名的

緣起究竟相。這樣,先以一切法空的方法

先以一切法空的方法先以一切法空的方法

先以一切法空的方法,

,,

,擊

擊擊

擊破

破破

破凡夫的

凡夫的凡夫的

凡夫的根

根根

根本

本本

本自性

自性自性

自性見

見見

見,

,,

,通

通通

通達

達達

達緣

緣緣

緣起性空

起性空起性空

起性空,

,,

,轉入

轉入轉入

轉入無

無無

無礙妙

礙妙礙妙

礙妙

Page 48: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48

五五五五 慧之進修慧之進修慧之進修慧之進修

((

(一

一一

一)

))

聞聞

聞慧

慧慧

※※

※多

多多

多聞

聞聞

聞博

博博

博學而能

學而能學而能

學而能契

契契

契應三法

應三法應三法

應三法印

印印

印或一法

或一法或一法

或一法印

印印

印;

;;

;不

不不

不離名

離名離名

離名言

言言

言義相

義相義相

義相,

,,

,而

而而

而解

解解

解了

了了

了甚

甚甚

甚深佛法

深佛法深佛法

深佛法

1. 引引引

引言

言言

((

(1)

))

現現

現證慧

證慧證慧

證慧,

,,

,必

必必

必經

經經

經聞

聞聞

聞、

、、

、思

思思

思、

、、

、修

修修

修慧

慧慧

聞慧聞慧聞慧聞慧 有些人,由於過去生中修得的宿慧深厚,於現在生,成為一聞即悟的根機。

但若將但若將但若將但若將前後前後前後前後世世世世連連連連貫貫貫貫起來起來起來起來,,,,依從初發心依從初發心依從初發心依從初發心到到到到現證的整個現證的整個現證的整個現證的整個歷程歷程歷程歷程說說說說,,,,則則則則每每每每個學佛者個學佛者個學佛者個學佛者,,,,都要都要都要都要經過經過經過經過聞聞聞聞、、、、

思思思思、、、、修的階修的階修的階修的階段段段段,,,,才才才才能能能能獲獲獲獲得無漏現證慧得無漏現證慧得無漏現證慧得無漏現證慧((((或或或或稱稱稱稱現證三現證三現證三現證三摩摩摩摩地地地地),),),),決決決決沒沒沒沒有有有有未未未未經經經經聞聞聞聞、、、、思思思思、、、、修三有修三有修三有修三有

漏慧漏慧漏慧漏慧,,,,而可而可而可而可躐躐躐躐等等等等52超證的超證的超證的超證的。。。。

所以談到慧學,必然要依循一般進修軌則,分別說明這三有漏慧。現且先從聞慧說起。

((

(2)

))

引引

引證

證證

A. 聲聞聲聞聲聞

聲聞教的四

教的四教的四

教的四預流支

預流支預流支

預流支

在聲聞教在聲聞教在聲聞教在聲聞教裡裡裡裡,,,,從初學從初學從初學從初學到到到到現證現證現證現證,,,,有四有四有四有四預預預預流流流流支支支支,,,,即即即即「「「「親近親近親近親近善善善善士士士士,,,,多聞多聞多聞多聞熏熏熏熏習習習習,,,,如理如理如理如理思思思思惟惟惟惟,,,,

法法法法隨隨隨隨法行法行法行法行」。」。」。」。這即是說,初發心學佛初發心學佛初發心學佛初發心學佛,,,,就就就就要要要要親近親近親近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善知識善知識;;;;依依依依善知識善知識善知識善知識的的的的開開開開導導導導,,,,次次次次第第第第修修修修習習習習聞聞聞聞、、、、

思思思思、、、、修修修修。。。。

B. 大乘教的

大乘教的大乘教的

大乘教的十

十十

十法行

法行法行

法行

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教教教教典典典典,,,,在這方面也揭示了十十十十法行法行法行法行::::書寫書寫書寫書寫、、、、供供供供養養養養、、、、施他施他施他施他、、、、諦諦諦諦聽聽聽聽、、、、披披披披讀讀讀讀、、、、受受受受持持持持、、、、諷誦諷誦諷誦諷誦、、、、

開開開開演演演演、、、、思思思思惟惟惟惟、、、、修修修修習習習習。。。。這些修行項目,〔

〔〔

〔1〕〕〕〕有的((((前八前八前八前八))))屬於聞慧屬於聞慧屬於聞慧屬於聞慧,,,,〔

〔〔

〔2〕〕〕〕有的((((九九九九))))屬於屬於屬於屬於思思思思慧慧慧慧,,,,〔

〔〔

〔3〕〕〕〕有的((((十十十十))))屬於修慧屬於修慧屬於修慧屬於修慧,,,,全在三慧含攝之內。

C. 結結結

結說

說說

可見聞聞聞聞、、、、思思思思、、、、修三有漏慧修三有漏慧修三有漏慧修三有漏慧,,,,為進修佛法必為進修佛法必為進修佛法必為進修佛法必經經經經的的的的通道通道通道通道,,,,是是是是大小乘大小乘大小乘大小乘佛教一致佛教一致佛教一致佛教一致公公公公認認認認的的的的。。。。雖然,

慧學的最高目慧學的最高目慧學的最高目慧學的最高目標標標標,,,,是在體悟法是在體悟法是在體悟法是在體悟法性性性性,,,,而從修證的整個而從修證的整個而從修證的整個而從修證的整個程程程程序序序序看看看看,,,,決不決不決不決不容容容容忽視聞忽視聞忽視聞忽視聞、、、、思思思思、、、、修的修的修的修的基基基基

礎礎礎礎。。。。

2. 聞聞聞

聞慧

慧慧

慧的先決

的先決的先決

的先決條件

條件條件

條件與學

與學與學

與學習

習習

習方

方方

方式

式式

((

(1)

))

先決

先決先決

先決條件

條件條件

條件:

::

:從

從從

從「

「「

「善

善善

善士

士士

士或經論

或經論或經論

或經論」

」」

」聞

聞聞

聞法

法法

法(

((

(佛菩薩諸大聖者的

佛菩薩諸大聖者的佛菩薩諸大聖者的

佛菩薩諸大聖者的言

言言

言教

教教

教)

))

修習聞慧,〔

〔〔

〔1〕〕〕〕古代多親聞佛說,或由佛弟子的展轉傳授。因此,親近善知識,成了

聞慧的先決條件。〔

〔〔

〔2〕〕〕〕然從各種教典編集流通以後,稍具宿根者,即可自己披讀研習,依

經論的教示而得正解,修行,成就聞慧。53

境境

境,

,,

,不能立即從即空即有

不能立即從即空即有不能立即從即空即有

不能立即從即空即有,

,,

,即

即即

即有即空起修

有即空起修有即空起修

有即空起修。

。。

本本

本論

論論

論名

名名

名為中

為中為中

為中觀

觀觀

觀,

,,

,而重心在開示一切法空的

而重心在開示一切法空的而重心在開示一切法空的

而重心在開示一切法空的觀

觀觀

觀門

門門

門,

,,

,明一切法

明一切法明一切法

明一切法「

「「

「不生不

不生不不生不

不生不滅

滅滅

滅」

」」

」等自性不可得

等自性不可得等自性不可得

等自性不可得。

。。

。這不是不

這不是不這不是不

這不是不

談圓中

談圓中談圓中

談圓中,

,,

,不深

不深不深

不深妙

妙妙

妙;

;;

;卻

卻卻

卻是

是是

是扼

扼扼

扼要

要要

要,

,,

,是深

是深是深

是深刻

刻刻

刻正

正正

正確

確確

確。

。。

。那

那那

那直

直直

直從空有無

從空有無從空有無

從空有無礙

礙礙

礙出發的

出發的出發的

出發的,

,,

,迷悟

迷悟迷悟

迷悟的

的的

的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既

既既

既難以顯明

難以顯明難以顯明

難以顯明,

,,

,根

根根

本本

本自性

自性自性

自性見

見見

見也就難以

也就難以也就難以

也就難以擊

擊擊

擊破

破破

破!

!!

中國學佛者,有兩句話:「只怕不成佛,不怕不會說法」;我

我我

我現

現現

現在可以這樣說

在可以這樣說在可以這樣說

在可以這樣說:「

:「:「

:「只

只只

只怕

怕怕

怕不

不不

不破

破破

破自性

自性自性

自性,

,,

,不

不不

怕怕

怕不圓融

不圓融不圓融

不圓融」。

」。」。

」。初心學佛者

初心學佛者初心學佛者

初心學佛者,

,,

,請

請請

請打

打打

打破

破破

破凡聖一

凡聖一凡聖一

凡聖一關

關關

關再

再再

再說

說說

說!

!!

52【躐(ㄌㄧㄝˋ)等】逾越等級;不按次序。(《漢語大辭典》(十)p.568)

53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37 ~ p.38:

Page 49: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49

((

(2)

))

學學

學習

習習

習方

方方

方式

式式

從從從從善知識善知識善知識善知識或或或或經論經論經論經論中中中中,,,,所所所所聽聽聽聽聞的聞的聞的聞的,,,,是佛是佛是佛是佛菩薩諸大聖菩薩諸大聖菩薩諸大聖菩薩諸大聖者的者的者的者的言言言言教教教教;;;;至於如何聽聞學習的方式,

聖典裡開列甚多,如諦聽、問疑,或自己閱讀、背誦、書寫等,這些都是進求聞慧應修

的事項。54

3. 聞聞聞

聞慧成就

慧成就慧成就

慧成就:

::

:從無

從無從無

從無厭

厭厭

厭足

足足

足、

、、

、無

無無

無止

止止

止境的多

境的多境的多

境的多聞

聞聞

聞,

,,

,領

領領

領解

解解

解佛法的

佛法的佛法的

佛法的法

法法

法印

印印

印,

,,

,契

契契

契悟

悟悟

悟不共世間的深義

不共世間的深義不共世間的深義

不共世間的深義

※※

※「

「「

「三

三三

三印

印印

印、

、、

、一

一一

一印

印印

印相應

相應相應

相應」

」」

」名

名名

名多

多多

多聞

聞聞

聞,

,,

,聞

聞聞

聞慧

慧慧

慧得成就

得成就得成就

得成就

一般地說,聞慧總聞慧總聞慧總聞慧總由聽由聽由聽由聽聞聞聞聞師師師師說說說說,,,,或或或或自自自自研讀研讀研讀研讀經論經論經論經論而來而來而來而來,可是最主要的一著最主要的一著最主要的一著最主要的一著,,,,是必是必是必是必須須須須理解理解理解理解到到到到

佛法的根佛法的根佛法的根佛法的根本本本本理理理理趣趣趣趣。。。。

慧的修證,如上面所說,有三乘共慧與大乘不共慧,觀觀觀觀境非境非境非境非常常常常廣廣廣廣泛泛泛泛;;;;〔

〔〔

〔1〕〕〕〕因因因因果果果果、、、、緣緣緣緣起起起起、、、、佛佛佛佛

果果果果功德功德功德功德、、、、菩薩菩薩菩薩菩薩行願行願行願行願,,,,〔

〔〔

〔2〕〕〕〕以及以及以及以及諸諸諸諸法極無法極無法極無法極無自性自性自性自性的的的的甚甚甚甚深深深深空空空空理理理理,,,,無不是慧之無不是慧之無不是慧之無不是慧之對觀對觀對觀對觀境界境界境界境界。。。。

作為慧學初層基礎的聞慧,〔

〔〔

〔1〕〕〕〕對對對對於種種於種種於種種於種種名名名名言言言言法相法相法相法相,,,,種種教理行門種種教理行門種種教理行門種種教理行門,,,,自自自自然要盡然要盡然要盡然要盡量量量量廣廣廣廣求求求求多聞多聞多聞多聞。。。。〔

〔〔

〔2〕〕〕〕然而佛教所重視的然而佛教所重視的然而佛教所重視的然而佛教所重視的,,,,是是是是怎樣怎樣怎樣怎樣從無從無從無從無厭厭厭厭足足足足,,,,無無無無止止止止境的多聞中境的多聞中境的多聞中境的多聞中,,,,領領領領解佛法的精要解佛法的精要解佛法的精要解佛法的精要,,,,契契契契悟不悟不悟不悟不

共世間的深共世間的深共世間的深共世間的深義義義義。。。。

所以按照佛法的根本意趣,聞多聞多聞多聞多識識識識廣廣廣廣,,,,並並並並不不不不就就就就是聞慧是聞慧是聞慧是聞慧;;;;多聞多聞多聞多聞博博博博學而能學而能學而能學而能契契契契應三法印或一法應三法印或一法應三法印或一法應三法印或一法

印的印的印的印的,,,,才夠才夠才夠才夠得上得上得上得上稱稱稱稱為聞慧為聞慧為聞慧為聞慧。。。。〔

〔〔

〔1〕〕〕〕如小乘經說,能如實能如實能如實能如實諦諦諦諦觀觀觀觀無無無無常常常常、、、、無無無無我我我我、、、、涅槃涅槃涅槃涅槃寂滅寂滅寂滅寂滅,,,,是是是是名名名名多多多多

聞聞聞聞。。。。〔

〔〔

〔2〕〕〕〕大乘教典則以堪堪堪堪聞法聞法聞法聞法性空寂性空寂性空寂性空寂,,,,或真如實或真如實或真如實或真如實性性性性為多聞為多聞為多聞為多聞。。。。

修學佛法修學佛法修學佛法修學佛法,,,,若不若不若不若不與與與與三法印一法印相應三法印一法印相應三法印一法印相應三法印一法印相應,,,,即是脫即是脫即是脫即是脫離離離離佛法核心佛法核心佛法核心佛法核心,,,,聞慧不得成聞慧不得成聞慧不得成聞慧不得成就就就就。。。。

4. 聞聞聞

聞慧雖是初

慧雖是初慧雖是初

慧雖是初基

基基

基,

,,

,也要

也要也要

也要精

精精

精進

進進

進、

、、

、提

提提

提煉

煉煉

煉一

一一

一番

番番

番,

,,

,才得成就

才得成就才得成就

才得成就

若能於種種法相若能於種種法相若能於種種法相若能於種種法相言言言言說之中說之中說之中說之中,,,,把握得這個佛法要點把握得這個佛法要點把握得這個佛法要點把握得這個佛法要點,,,,並並並並發發發發諸身諸身諸身諸身心行為心行為心行為心行為,,,,如實修如實修如實修如實修練練練練與與與與體驗體驗體驗體驗,,,,

使使使使令令令令心地心地心地心地逐步逐步逐步逐步清淨清淨清淨清淨、、、、安靜安靜安靜安靜,,,,然然然然後後後後乃乃乃乃能能能能引引引引發聞慧發聞慧發聞慧發聞慧,,,,真正得真正得真正得真正得到到到到佛法的佛法的佛法的佛法的利利利利益益益益。。。。

所以聞慧雖是極所以聞慧雖是極所以聞慧雖是極所以聞慧雖是極淺淺淺淺顯的顯的顯的顯的,,,,極極極極平平平平實的初層實的初層實的初層實的初層基礎基礎基礎基礎,,,,但也但也但也但也需需需需要精進一要精進一要精進一要精進一番番番番,,,,提提提提煉煉煉煉一一一一番番番番,,,,才才才才可可可可獲獲獲獲得得得得

成成成成就就就就。。。。

5. 聞聞聞

聞慧在四

慧在四慧在四

慧在四預流支

預流支預流支

預流支與四依的對應

與四依的對應與四依的對應

與四依的對應

((

(1)

))

四四

四預流支

預流支預流支

預流支的

的的

的「

「「

「多

多多

多聞

聞聞

聞熏

熏熏

熏習

習習

習」

」」

這在小乘小乘小乘小乘的的的的四四四四預預預預流流流流支支支支,,,,就就就就是多聞是多聞是多聞是多聞熏熏熏熏習習習習。。。。

說到『聞法』,龍

龍龍

龍樹

樹樹

樹菩薩說

菩薩說菩薩說

菩薩說:

::

:由

由由

由三

三三

三處聞

處聞處聞

處聞:

::

:一

一一

一、

、、

、從佛

從佛從佛

從佛聞

聞聞

聞法

法法

法;

;;

;二

二二

二、

、、

、從佛

從佛從佛

從佛弟子

弟子弟子

弟子聞

聞聞

聞法

法法

法;

;;

;三

三三

三、

、、

、從經

從經從經

從經典

典典

典聞

聞聞

聞法

法法

法(2.003)。。。

〔〔

〔1-2〕〕〕〕從佛及弟子聞法,是親聞語言的開示,所以經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2.004)。不過

不過不過

不過釋

釋釋

迦迦

迦如來

如來如來

如來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以後

以後以後

以後,

,,

,我們只能從佛

我們只能從佛我們只能從佛

我們只能從佛弟子

弟子弟子

弟子聞

聞聞

聞法了

法了法了

法了。

。。

。雖然十方諸佛──東方藥師、西方彌陀佛等現在說法,

但對於此時此地的我們,除非已經聞法修行到相當程度,是不可能親聆佛說的。

〔〔

〔3〕〕〕〕從經典聞法,就是

自自

自己

己己

己『

『『

『以

以以

以古

古古

古為

為為

為師

師師

師』

』』

』,

,,

,從

從從

從閱讀

閱讀閱讀

閱讀經論中

經論中經論中

經論中去

去去

去了

了了

了解

解解

解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

,,

,從佛

從佛從佛

從佛弟子

弟子弟子

弟子聞

聞聞

聞法

法法

法,

,,

,或者

或者或者

或者閱讀

閱讀閱讀

閱讀經教

經教經教

經教,

,,

,都稱為

都稱為都稱為

都稱為聞

聞聞

聞法

法法

法;

;;

;學佛法

學佛法學佛法

學佛法,

,,

,就從此

就從此就從此

就從此下手

下手下手

下手。

。。

54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39 ~ p.40:

如如

如器

器器

器受

受受

受於

於於

於水

水水

水,

,,

,如地

如地如地

如地植

植植

植於

於於

於種

種種

種,

,,

,應

應應

應離

離離

離三

三三

三種

種種

種失

失失

失,

,,

,諦

諦諦

諦聽

聽聽

聽善

善善

善思念

思念思念

思念。

。。

…〔中略〕…

病病

病想

想想

想醫藥

醫藥醫藥

醫藥想

想想

想,

,,

,殷

殷殷

殷重

重重

重療

療療

療治想

治想治想

治想,

,,

,隨聞

隨聞隨聞

隨聞如說行

如說行如說行

如說行,

,,

,佛說法如

佛說法如佛說法如

佛說法如鏡

鏡鏡

鏡。

。。

…〔下略〕…

Page 50: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50

((

(2)

))

四依的

四依的四依的

四依的「

「「

「依義不依

依義不依依義不依

依義不依語

語語

語」

」」

假假假假如如如如衡衡衡衡之以四依之以四依之以四依之以四依55,,,,就就就就應應應應該該該該是依是依是依是依義義義義不依語不依語不依語不依語,,,,因為多聞熏習,目的是要解悟要解悟要解悟要解悟經論經論經論經論所表所表所表所表詮詮詮詮的的的的

義義義義理理理理,,,,而不在而不在而不在而不在名名名名相的相的相的相的積積積積集集集集,,,,或或或或文文文文辭辭辭辭的的的的嚴嚴嚴嚴飾飾飾飾。。。。

6. 多多多

多聞

聞聞

聞熏

熏熏

熏習

習習

習的意義

的意義的意義

的意義

關於多聞熏習的意義,可從兩方面去理會:

((

(1)

))

發大乘心

發大乘心發大乘心

發大乘心,

,,

,應有

應有應有

應有「

「「

「法門無

法門無法門無

法門無量

量量

量誓

誓誓

誓願學

願學願學

願學」

」」

」的廣大意

的廣大意的廣大意

的廣大意欲

欲欲

欲,

,,

,一無

一無一無

一無厭

厭厭

厭足

足足

一一一一、、、、佛法佛法佛法佛法窮窮窮窮深極廣深極廣深極廣深極廣,,,,義義義義門眾多門眾多門眾多門眾多,,,,如發如發如發如發大乘大乘大乘大乘心的學者心的學者心的學者心的學者,,,,應有應有應有應有「「「「法門無法門無法門無法門無量量量量誓誓誓誓願學願學願學願學」」」」的廣的廣的廣的廣大意大意大意大意

欲欲欲欲,,,,勤勤勤勤聽聽聽聽多學多學多學多學,,,,一無一無一無一無厭厭厭厭足足足足。。。。

((

(2)

))

不斷

不斷不斷

不斷聞

聞聞

聞熏

熏熏

熏深

深深

深入

入入

入,

,,

,心

心心

心漸

漸漸

漸淨

淨淨

淨定而

定而定而

定而萌

萌萌

萌發

發發

發悟

悟悟

悟性

性性

性,

,,

,一

一一

一旦豁

旦豁旦豁

旦豁然大

然大然大

然大悟

悟悟

悟,

,,

,不

不不

不離名

離名離名

離名義而

義而義而

義而解

解解

解深法

深法深法

深法

二二二二、、、、對對對對於於於於每每每每一法門一法門一法門一法門,,,,要不要不要不要不斷斷斷斷的的的的認認認認真真真真研研研研習習習習,,,,以以以以求求求求精精精精熟熟熟熟。。。。這這這這樣樣樣樣不間不間不間不間斷斷斷斷的的的的積積積積集聞集聞集聞集聞熏熏熏熏和深入和深入和深入和深入,,,,久久久久

而而而而久久久久之之之之,,,,內內內內在的心體漸得在的心體漸得在的心體漸得在的心體漸得清淨安清淨安清淨安清淨安定定定定,,,,而而而而萌萌萌萌發悟發悟發悟發悟性性性性,,,,一旦一旦一旦一旦豁豁豁豁然然然然大大大大悟悟悟悟,,,,即不即不即不即不離名離名離名離名言言言言義義義義相相相相,,,,而而而而

解了解了解了解了甚甚甚甚深佛法深佛法深佛法深佛法。。。。

7. 結結結

結勸

勸勸

勸:

::

:多

多多

多聞

聞聞

聞熏

熏熏

熏習

習習

習,

,,

,確

確確

確是慧學

是慧學是慧學

是慧學最

最最

最重要的起點

重要的起點重要的起點

重要的起點,

,,

,應為

應為應為

應為當前目標

當前目標當前目標

當前目標而

而而

而趨入

趨入趨入

趨入

多聞多聞多聞多聞熏熏熏熏習習習習,,,,確確確確是慧學中最重要的一個起點是慧學中最重要的一個起點是慧學中最重要的一個起點是慧學中最重要的一個起點,,,,每每每每個學佛的個學佛的個學佛的個學佛的人人人人,,,,都應都應都應都應該該該該以此為以此為以此為以此為當前當前當前當前目目目目標標標標而而而而趨趨趨趨

入入入入!!!!

((

(二

二二

二)

))

思思

思慧

慧慧

1. 對對對

對所

所所

所聞

聞聞

聞法

法法

法,

,,

,加

加加

加以

以以

以思擇

思擇思擇

思擇其

其其

其義

義義

義(

((

(散

散散

散心

心心

心觀

觀觀

觀)

))

思思思思慧慧慧慧 依多聞熏習而成就聞慧,是修學佛法的第一步驟;其次、就是對對對對於所聞的佛於所聞的佛於所聞的佛於所聞的佛

法法法法,,,,加以加以加以加以思思思思惟惟惟惟抉擇抉擇抉擇抉擇。。。。

思思思思慧慧慧慧,,,,已已已已不不不不再再再再重視重視重視重視名名名名言章句言章句言章句言章句的聞慧的聞慧的聞慧的聞慧,,,,而是進入而是進入而是進入而是進入抉擇義抉擇義抉擇義抉擇義理的階理的階理的階理的階段段段段了了了了。。。。

2. 思思思

思慧在四

慧在四慧在四

慧在四預流支

預流支預流支

預流支與四依的對應

與四依的對應與四依的對應

與四依的對應

((

(1)

))

四四

四預流支

預流支預流支

預流支的

的的

的「

「「

「如

如如

如理思惟

理思惟理思惟

理思惟」

」」

這在四這在四這在四這在四預預預預流流流流支支支支,,,,即如理即如理即如理即如理思思思思惟惟惟惟;;;;

55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237 ~ p.1238:

「四依」,如『無盡意菩薩經』說:「

「「

「依義不依

依義不依依義不依

依義不依語

語語

語,

,,

,依智不依

依智不依依智不依

依智不依識

識識

識,

,,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

,依法不

依法不依法不

依法不

依人

依人依人

依人」

」」

」(120.028)。『維摩詰所說經』,『諸佛要集經』,『弘道廣顯三昧經』,『自在王菩薩經』,也都有說

到(120.029)。

「「

「四依

四依四依

四依」,

」,」,

」,本

本本

本是共

是共是共

是共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法的

法的法的

法的,

,,

,是

是是

是聞思

聞思聞思

聞思修慧學進修的

修慧學進修的修慧學進修的

修慧學進修的準繩

準繩準繩

準繩。

。。

。佛法重智證

佛法重智證佛法重智證

佛法重智證,

,,

,但證

但證但證

但證入

入入

入要有修學的

要有修學的要有修學的

要有修學的條件

條件條件

條件──

────

──四

四四

四預

預預

流支

流支流支

流支,

,,

,而四依是

而四依是而四依是

而四依是預流支

預流支預流支

預流支的

的的

的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

。。

。如慧學應

〔〔

〔1〕〕〕〕「

「「

「親

親親

親近

近近

近善

善善

善士

士士

士」,

」,」,

」,但親近善知識,目的在聞法,所以應該依所

說的法而不是依人──「

「「

「依法不依人

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人

依法不依人」。

」。」。

」。

〔〔

〔2〕〕〕〕「

「「

「聽

聽聽

聽聞

聞聞

聞正法

正法正法

正法」,

」,」,

」,而說法有語言(文字)與語言所表示的意義,

聽法是應該「

「「

「依義不依

依義不依依義不依

依義不依語

語語

語」

」」

」的。

〔〔

〔3〕〕〕〕依義而作「

「「

「如

如如

如理

理理

理作意

作意作意

作意」(

」(」(

」(思惟

思惟思惟

思惟),

),),

),而佛說的法義,有究竟了義的,有

不徹底不了義的,所以「如理作意」,應該「

「「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

」。

〔〔

〔4〕〕〕〕進一步要「

「「

「法

法法

法隨

隨隨

隨法行

法行法行

法行」,

」,」,

」,而行

有取識的行,智慧的行,這當然要「

「「

「依智不依

依智不依依智不依

依智不依識

識識

識」。

」。」。

」。「

「「

「四依

四依四依

四依」

」」

」是

是是

是聞思

聞思聞思

聞思修慧的

修慧的修慧的

修慧的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

,,

,是

是是

是順

順順

順俗

俗俗

俗而有次第的

而有次第的而有次第的

而有次第的。

。。

大乘經所說的

大乘經所說的大乘經所說的

大乘經所說的「

「「

「四依

四依四依

四依」,

」,」,

」,名目

名目名目

名目相同

相同相同

相同,

,,

,而次第與內容

而次第與內容而次第與內容

而次第與內容卻

卻卻

卻改

改改

改變

變變

變了

了了

了。

。。

。「依義」,是依文字所不能宣說的實義;「依

智」,是依不取相、無分別的智;「依了義」,是依平等、清淨、空、無生等了義;「依法」,是依法界平

等(120.030)。大乘以無生法性為

大乘以無生法性為大乘以無生法性為

大乘以無生法性為本

本本

本,

,,

,依此來

依此來依此來

依此來理解

理解理解

理解一切法

一切法一切法

一切法;

;;

;這樣的

這樣的這樣的

這樣的「

「「

「四依

四依四依

四依」,

」,」,

」,顯出了大乘智證的特質

顯出了大乘智證的特質顯出了大乘智證的特質

顯出了大乘智證的特質。

。。

。『持

世經』說:「善知不了義經,於了義經中不隨他語,善知一切法相印,亦善安住一切法無相智中」(120.031)。

雖語句與次第小異,而內容也與「四依」相合。

Page 51: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51

((

(2)

))

四依的

四依的四依的

四依的「

「「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

衡衡衡衡以四依以四依以四依以四依,,,,則應依了則應依了則應依了則應依了義義義義不依不了不依不了不依不了不依不了義義義義。。。。合乎正理的思惟抉擇,應依了義教,以了義教為準

繩,然後衡量佛法,所得到的簡擇慧,才會正確。否則所思所惟,非偏即邪,怎能契合

佛法的本義!

3. 思擇思擇思擇

思擇義

義義

義理

理理

理的

的的

的原

原原

原則

則則

((

(1)

))

佛法一

佛法一佛法一

佛法一味

味味

味,

,,

,應

應應

應機

機機

機而有了義

而有了義而有了義

而有了義、

、、

、不了義

不了義不了義

不了義教

教教

佛佛佛佛陀陀陀陀的教法的教法的教法的教法,,,,原原原原是一是一是一是一味味味味平平平平等的等的等的等的,,,,但因但因但因但因適適適適應世間種種根應世間種種根應世間種種根應世間種種根性性性性不等的眾生不等的眾生不等的眾生不等的眾生,,,,而不得不而不得不而不得不而不得不隨隨隨隨機機機機施施施施設設設設

無無無無量量量量無邊的方便法門無邊的方便法門無邊的方便法門無邊的方便法門,,,,於是一於是一於是一於是一味味味味平平平平等等等等、、、、圓滿究圓滿究圓滿究圓滿究竟竟竟竟的佛法的佛法的佛法的佛法,,,,有了了有了了有了了有了了義義義義不了不了不了不了義義義義之之之之分分分分。。。。

((

(2)

))

思擇

思擇思擇

思擇義

義義

義理

理理

理,

,,

,應

應應

應「

「「

「以了義

以了義以了義

以了義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不了義

不了義不了義

不了義」

」」

修修修修習思習思習思習思慧慧慧慧,,,,抉擇義抉擇義抉擇義抉擇義理理理理,,,,其其其其原原原原則是則是則是則是::::以了以了以了以了義抉擇義抉擇義抉擇義抉擇不了不了不了不了義義義義,,,,而不得以不了而不得以不了而不得以不了而不得以不了義抉擇義抉擇義抉擇義抉擇了了了了義義義義,,,,因為

衡量教義的是否究竟圓滿,絕不能以不究竟不圓滿的教義為準則的。

比方說,佛常宣示無我,但為了引度某一類眾生,有時也方便說有我;無我是了義教,

究竟說;有我是不了義教,非究竟說。那麼我們要衡量這兩者孰為正理,必定要依據無

我,去抉擇有我,解了佛說有我的方便意趣,決不能顛倒過來,以有我為了義的根據,

而去抉擇無我,修正無我。

((

(3)

))

能能

能否

否否

否明

明明

明辨

辨辨

辨了義不了義

了義不了義了義不了義

了義不了義,

,,

,決定

決定決定

決定了

了了

了所

所所

所擇

擇擇

擇正

正正

正理

理理

理的

的的

的得

得得

得失

失失

假假假假使使使使不把了不把了不把了不把了義義義義不了不了不了不了義義義義的正的正的正的正確確確確觀觀觀觀點點點點認清認清認清認清,,,,而想而想而想而想抉擇抉擇抉擇抉擇佛法的正理佛法的正理佛法的正理佛法的正理,,,,那那那那他所得他所得他所得他所得結結結結論論論論,,,,與與與與佛法正佛法正佛法正佛法正

理真要理真要理真要理真要差到八萬差到八萬差到八萬差到八萬四四四四千里千里千里千里了了了了!!!!

所以對對對對佛法的佛法的佛法的佛法的思思思思惟惟惟惟抉擇抉擇抉擇抉擇,,,,必必必必須須須須根根根根據據據據了了了了義義義義教為教為教為教為準準準準則則則則,,,,所得所得所得所得到見到見到見到見解解解解,,,,方不致方不致方不致方不致落落落落入偏失入偏失入偏失入偏失。。。。

4. 了義與不了義的分

了義與不了義的分了義與不了義的分

了義與不了義的分野

野野

((

(1)

))

大體

大體大體

大體分類

分類分類

分類

了義與不了義的分野,到底是怎樣的呢?大大大大體說來體說來體說來體說來,,,,小乘小乘小乘小乘不了不了不了不了義義義義,,,,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是了是了是了是了義義義義;;;;而而而而

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教教教教裡裡裡裡,,,,大大大大部部部部分分分分為為為為適適適適應應應應機宜機宜機宜機宜,,,,也也也也還還還還有不了有不了有不了有不了義義義義的的的的。。。。

((

(2)

))

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了

了了

了不了

不了不了

不了,

,,

,經

經經

經典

典典

典不

不不

不易

易易

易得

得得

得結

結結

結論

論論

論;

;;

;論

論論

論師

師師

師所

所所

所闢軌則

闢軌則闢軌則

闢軌則,

,,

,可

可可

可為

為為

為簡擇

簡擇簡擇

簡擇正

正正

正理

理理

理的依

的依的依

的依循

循循

〔〔

〔一

一一

一〕

〕〕

佛說法佛說法佛說法佛說法時時時時,,,,為為為為鼓勵鼓勵鼓勵鼓勵眾生起信修學眾生起信修學眾生起信修學眾生起信修學,,,,往往往往往往往往當經當經當經當經讚歎讚歎讚歎讚歎,,,,幾幾幾幾乎乎乎乎每每每每一一一一部部部部經經經經都有都有都有都有「「「「經經經經中之中之中之中之王王王王」」」」

等等等等類類類類的的的的文文文文字字字字。。。。後後後後世佛世佛世佛世佛子子子子,,,,如如如如單憑單憑單憑單憑這些這些這些這些經裡經裡經裡經裡的的的的讚歎讚歎讚歎讚歎語語語語句句句句,,,,作作作作為究為究為究為究竟竟竟竟圓滿的教證圓滿的教證圓滿的教證圓滿的教證,,,,而去而去而去而去抉擇抉擇抉擇抉擇

佛法的了佛法的了佛法的了佛法的了義義義義不了不了不了不了義義義義,,,,那那那那是不是不是不是不夠夠夠夠的的的的。。。。

〔〔

〔二

二二

二〕

〕〕

像像像像這這這這類類類類問題問題問題問題,,,,參考古參考古參考古參考古代著代著代著代著名聖名聖名聖名聖者者者者們們們們的的的的意見意見意見意見,,,,也也也也許許許許可以可以可以可以獲獲獲獲得一些得一些得一些得一些眉眉眉眉目目目目。。。。古古古古代的代的代的代的論師們論師們論師們論師們,,,,

不不不不大大大大重視重視重視重視經經經經典典典典裡裡裡裡的的的的勸勸勸勸修修修修部部部部分分分分,,,,而著重於而著重於而著重於而著重於義義義義理的理的理的理的論論論論證證證證,,,,所以他所以他所以他所以他們們們們的了的了的了的了義義義義不了不了不了不了義義義義說說說說,,,,是可以是可以是可以是可以

作作作作為為為為我們我們我們我們依依依依循循循循的的的的標標標標準準準準的的的的。。。。

((

(3)

))

特特

特詳印度

詳印度詳印度

詳印度的

的的

的兩

兩兩

兩大

大大

大系

系系

這在印度,有兩大系的說法:

A. 中

中中

中觀見

觀見觀見

觀見:

::

:一切法空為了義教

一切法空為了義教一切法空為了義教

一切法空為了義教,

,,

,以

以以

以極

極極

極無自性為究竟

無自性為究竟無自性為究竟

無自性為究竟現

現現

現證

證證

一、龍樹、提婆他們,依《無盡意》、《般若經》等為教量,判斷諸教典:若說一切法若說一切法若說一切法若說一切法空空空空、、、、

無無無無我我我我、、、、無無無無自性自性自性自性、、、、不生不不生不不生不不生不滅滅滅滅、、、、本性寂靜本性寂靜本性寂靜本性寂靜,,,,即是了即是了即是了即是了義義義義教教教教;;;;若說有若說有若說有若說有自性自性自性自性、、、、不不不不空空空空、、、、有有有有我我我我,,,,為不了為不了為不了為不了

Page 52: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52

義義義義教教教教。。。。

他們本著這一見地,〔

〔〔

〔1〕〕〕〕無論抉擇義抉擇義抉擇義抉擇義理理理理,,,,開開開開導修行方法導修行方法導修行方法導修行方法,,,,自有一嚴密而不共泛常的特色。〔

〔〔

〔2〕〕〕〕談到悟證悟證悟證悟證,,,,也也也也以極無以極無以極無以極無自性自性自性自性為究為究為究為究竟竟竟竟的現證慧境的現證慧境的現證慧境的現證慧境,,,,這就成了中中中中觀見觀見觀見觀見的一大系。

B. 唯

唯唯

唯識見

識見識見

識見:

::

:一切法空為非了義教

一切法空為非了義教一切法空為非了義教

一切法空為非了義教,

,,

,以二空所顯性為究竟

以二空所顯性為究竟以二空所顯性為究竟

以二空所顯性為究竟現

現現

現證

證證

二、無著、世親他們,依《解深密經》等為教量,認為凡立立立立三三三三自性自性自性自性,,,,遍計執遍計執遍計執遍計執無無無無性性性性,,,,依他依他依他依他

起起起起、、、、圓成實有圓成實有圓成實有圓成實有性性性性,,,,才才才才是了是了是了是了義義義義教教教教;;;;若主若主若主若主張張張張一切法一切法一切法一切法空空空空,,,,而不說依他而不說依他而不說依他而不說依他、、、、圓成實為有圓成實為有圓成實為有圓成實為有性性性性,,,,即非了即非了即非了即非了

義義義義教教教教。。。。他們以此為判教的準繩,衡量佛法教義,另成唯唯唯唯識見識見識見識見的一大系。

其〔

〔〔

〔1〕〕〕〕修行方法,也就與中觀者不同,〔

〔〔

〔2〕〕〕〕並以以以以二空二空二空二空所顯所顯所顯所顯性性性性為究為究為究為究竟竟竟竟現證現證現證現證。。。。

((

(4)

))

結結

結說

說說

說:

::

:於大乘三論

於大乘三論於大乘三論

於大乘三論,

,,

,取

取取

取長

長長

長棄

棄棄

棄偏

偏偏

偏,

,,

,互

互互

互相

相相

相參

參參

參證

證證

證會

會會

會通

通通

通,

,,

,以

以以

以成

成成

成明

明明

明利

利利

利而純正

而純正而純正

而純正的

的的

的思

思思

思慧

慧慧

抉擇抉擇抉擇抉擇了了了了義義義義不了不了不了不了義義義義,,,,單單單單在在在在經經經經典典典典方面方面方面方面,,,,不不不不易易易易得出得出得出得出結結結結論論論論,,,,那麼我們那麼我們那麼我們那麼我們祇有祇有祇有祇有循循循循著著著著先聖先聖先聖先聖所所所所開開開開闢闢闢闢的的的的軌軌軌軌則則則則,,,,

為為為為自自自自己己己己簡擇簡擇簡擇簡擇正理的依正理的依正理的依正理的依憑憑憑憑了了了了。。。。

這無論是印度的中印度的中印度的中印度的中觀見觀見觀見觀見,,,,或是唯或是唯或是唯或是唯識見識見識見識見,甚至以以以以《《《《楞楞楞楞嚴嚴嚴嚴》》》》、、、、《《《《起信起信起信起信》》》》為究為究為究為究竟竟竟竟教證的教證的教證的教證的中中中中國傳國傳國傳國傳統統統統

佛教佛教佛教佛教,,,,都都都都各各各各有他有他有他有他們們們們審慎審慎審慎審慎的的的的判判判判教教教教態態態態度度度度,,,,和和和和嚴嚴嚴嚴密密密密的的的的論論論論證方法證方法證方法證方法,,,,我們我們我們我們不不不不妨採取妨採取妨採取妨採取其長處其長處其長處其長處,,,,揚棄揚棄揚棄揚棄其其其其

偏點偏點偏點偏點,,,,互互互互相相相相參參參參證證證證,,,,彼彼彼彼此此此此會通會通會通會通,,,,以以以以求求求求得得得得合合合合理的理的理的理的抉擇觀抉擇觀抉擇觀抉擇觀點點點點,,,,完成完成完成完成明利明利明利明利而而而而純純純純正的正的正的正的思思思思慧慧慧慧。。。。

((

(三

三三

三)

))

修慧

修慧修慧

修慧

1. 思思思

思慧與修慧的

慧與修慧的慧與修慧的

慧與修慧的異

異異

異同

同同

※※

※同對諸法分別

同對諸法分別同對諸法分別

同對諸法分別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

,,

,而

而而

而思

思思

思慧

慧慧

慧是

是是

是散

散散

散心

心心

心觀

觀觀

觀,

,,

,修慧

修慧修慧

修慧是

是是

是定

定定

定相應

相應相應

相應

修慧修慧修慧修慧 在三有漏慧的修行過程中,思思思思慧慧慧慧與與與與修慧修慧修慧修慧,,,,同同同同樣樣樣樣對對對對於於於於諸諸諸諸法起著法起著法起著法起著分別抉擇分別抉擇分別抉擇分別抉擇,,,,祇是祇是祇是祇是

前前前前者者者者((((雖也雖也雖也雖也曾曾曾曾習習習習定定定定))))未未未未與與與與定心相應定心相應定心相應定心相應,,,,後後後後者者者者與與與與定心相應定心相應定心相應定心相應。。。。

思思思思惟惟惟惟,,,,又又又又譯譯譯譯為為為為作意作意作意作意,,,,本本本本是是是是觀觀觀觀想的想的想的想的別名別名別名別名,,,,〔

〔〔

〔1〕〕〕〕因為修定未成,不與定心相應,還是一種散心

觀,所以稱為思思思思慧慧慧慧。。。。〔

〔〔

〔2〕〕〕〕如定心成熟,能能能能夠夠夠夠在定中在定中在定中在定中,,,,觀察抉擇諸觀察抉擇諸觀察抉擇諸觀察抉擇諸法實相法實相法實相法實相,,,,即成修慧即成修慧即成修慧即成修慧。。。。56

2. 分別

分別分別

分別止觀

止觀止觀

止觀與

與與

與止觀

止觀止觀

止觀雙

雙雙

雙運

運運

((

(1)

))

止止

止:

::

:止

止止

止相

相相

相現前

現前現前

現前,

,,

,於境心

於境心於境心

於境心極

極極

極明了

明了明了

明了,

,,

,並

並並

並非

非非

非觀

觀觀

觀慧

慧慧

心能安住一境──無論世俗現象,或勝義諦理,是為止相;

止止止止相現相現相現相現前前前前,,,,對對對對於於於於諸諸諸諸法境界法境界法境界法境界,,,,心地雖極心地雖極心地雖極心地雖極明明明明了了了了,,,,但但但但並並並並非非非非觀觀觀觀慧慧慧慧,,,,而是而是而是而是止與止與止與止與定應有的心境定應有的心境定應有的心境定應有的心境。。。。

((

(2)

))

觀觀

觀(

((

(修慧

修慧修慧

修慧)

))

):

::

:於明

於明於明

於明寂

寂寂

寂的心境中

的心境中的心境中

的心境中,

,,

,如實

如實如實

如實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

、、

、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

,,

,體

體體

體得諸法實相

得諸法實相得諸法實相

得諸法實相

56

(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27 ~ p.228:

要知道,得定是不一定發慧的

得定是不一定發慧的得定是不一定發慧的

得定是不一定發慧的。

。。

從定發慧

從定發慧從定發慧

從定發慧,

,,

,必

必必

必由

由由

由於定

於定於定

於定前

前前

前──

────

──也

也也

也許

許許

許是

是是

是前

前前

前生的

生的生的

生的「

「「

「多

多多

多聞

聞聞

聞熏

熏熏

熏習

習習

習,

,,

,如

如如

如理思惟

理思惟理思惟

理思惟」,

」,」,

」,有

有有

有聞

聞聞

聞、

、、

、思

思思

思慧為

慧為慧為

慧為根

根根

根基

基基

基。

。。

。不過散心

的聞、思慧,如風中的燭光搖動,不能安住而發契悟寂滅的真智,所以要

要要

要本

本本

本著

著著

著聞

聞聞

聞、

、、

、思

思思

思的正

的正的正

的正見

見見

見,

,,

,從

從從

定中

定中定中

定中去

去去

去修

修修

修習

習習

習。

。。

。止觀

止觀止觀

止觀相應

相應相應

相應,

,,

,久久

久久久久

久久才能從定中

才能從定中才能從定中

才能從定中引

引引

引發無

發無發無

發無漏

漏漏

漏慧

慧慧

慧。

。。

不知從定發慧的真義

不知從定發慧的真義不知從定發慧的真義

不知從定發慧的真義,

,,

,這才

這才這才

這才離

離離

離一切分別

一切分別一切分別

一切分別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

,,

,不

不不

不聞

聞聞

聞不

不不

不思

思思

思,

,,

,盲

盲盲

盲目

目目

目的以不同的

的以不同的的以不同的

的以不同的調

調調

調心方法

心方法心方法

心方法去

去去

去求證

求證求證

求證。

。。

。結

結結

結果

果果

果,

,,

把把

把幻

幻幻

幻境與定境

境與定境境與定境

境與定境,

,,

,看

看看

看作勝義的自證而

作勝義的自證而作勝義的自證而

作勝義的自證而傳揚

傳揚傳揚

傳揚起來

起來起來

起來。

。。

(2)上文〈三 智慧之類別〉(《學佛三要》p.168)所說:

修慧

修慧修慧

修慧,

,,

,即本

本本

本著

著著

著聞思

聞思聞思

聞思所成

所成所成

所成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

,,

,對佛法所有的

對佛法所有的對佛法所有的

對佛法所有的解悟

解悟解悟

解悟,

,,

,在與定心相應中

在與定心相應中在與定心相應中

在與定心相應中,

,,

,觀察抉擇

觀察抉擇觀察抉擇

觀察抉擇

〔〔

〔1〕〕〕〕諸法實相,

〔〔

〔2〕〕〕〕及

因果緣起無邊行相;止觀

止觀止觀

止觀雙

雙雙

雙運

運運

運而

而而

而引

引引

引發深慧

發深慧發深慧

發深慧,

,,

,名

名名

名修所成慧

修所成慧修所成慧

修所成慧。

。。

Page 53: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53

止修成就,進一步〔

〔〔

〔1〕〕〕〕在世俗世俗世俗世俗事事事事相相相相上,觀因果、觀緣起、乃至觀佛相好莊嚴;〔

〔〔

〔2〕〕〕〕或在勝勝勝勝

義義義義諦諦諦諦中,觀法無我,本來寂滅。

這不但心地極其這不但心地極其這不但心地極其這不但心地極其寂靜明寂靜明寂靜明寂靜明了了了了,,,,而而而而且且且且能能能能夠夠夠夠於於於於明寂明寂明寂明寂的心境中的心境中的心境中的心境中,,,,如實如實如實如實觀察觀察觀察觀察、、、、抉擇抉擇抉擇抉擇,,,,體體體體會會會會得得得得諸諸諸諸法實法實法實法實

相相相相。。。。57

((

(3)

))

修慧成就

修慧成就修慧成就

修慧成就(

((

(止觀

止觀止觀

止觀雙

雙雙

雙運

運運

運)

))

從從從從靜止靜止靜止靜止中起中起中起中起觀觀觀觀照照照照,,,,即是修即是修即是修即是修觀觀觀觀的成的成的成的成就就就就。。。。58

((

(4)

))

結結

結說

說說

這是佛為彌勒菩薩等開示止觀時,所定的界說。

3. 觀觀觀

觀一切法空無我

一切法空無我一切法空無我

一切法空無我,

,,

,才可從修慧

才可從修慧才可從修慧

才可從修慧引

引引

引發

發發

發現

現現

現證慧

證慧證慧

證慧

單單單單是是是是緣緣緣緣世俗相世俗相世俗相世俗相,,,,獲獲獲獲得定心成得定心成得定心成得定心成就就就就,,,,並並並並不能不能不能不能趣趣趣趣向證悟向證悟向證悟向證悟;;;;必必必必須觀察須觀察須觀察須觀察一切法無一切法無一切法無一切法無我畢竟空寂我畢竟空寂我畢竟空寂我畢竟空寂,,,,才才才才可可可可

從有漏修慧從有漏修慧從有漏修慧從有漏修慧引引引引發無漏的現證慧發無漏的現證慧發無漏的現證慧發無漏的現證慧。。。。

修慧雖不能修慧雖不能修慧雖不能修慧雖不能直接直接直接直接取取取取證證證證,,,,但卻是但卻是但卻是但卻是到到到到達證悟的必達證悟的必達證悟的必達證悟的必經經經經階階階階段段段段。。。。

4. 修慧的

修慧的修慧的

修慧的指

指指

指導標

導標導標

導標準

準準

準:

::

:四依的

四依的四依的

四依的「

「「

「依智不依

依智不依依智不依

依智不依識

識識

識」

」」

四依裡的依智不依依智不依依智不依依智不依識識識識,就是修慧的指導標準。

〔〔

〔1〕〕〕〕識識識識是有漏有取的,以以以以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所為所為所為所為本本本本的的的的妄妄妄妄想想想想分別分別分別分別,,,,若依此而進修,不但不得證悟解脫,

而且障礙了證悟解脫之路。〔

〔〔

〔2〕〕〕〕智智智智則相反地,具有戡破我執,遣除邪見的功能,無無無無自性自性自性自性無無無無

57

上文〈二 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學佛三要》p.162)所說:

修修

修習觀

習觀習觀

習觀慧

慧慧

慧,

,,

,對於所

對於所對於所

對於所觀

觀觀

觀境

境境

境界

界界

界,

,,

,不

不不

不僅

僅僅

僅求

求求

求其

其其

其明了知道

明了知道明了知道

明了知道,

,,

,而

而而

而且更

且更且更

且更要能

要能要能

要能夠引

夠引夠引

夠引發

發發

發推

推推

推究

究究

究、

、、

、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

、、

、尋

尋尋

尋思

思思

思等功

等功等功

等功用

用用

用。

。。

〔〔

〔1〕〕〕〕緣世

俗事相是如此,

〔〔

〔2〕〕〕〕即緣勝義境界,亦復要依尋伺抉擇等,去引

去引去引

去引發體會得諸法

發體會得諸法發體會得諸法

發體會得諸法畢

畢畢

畢竟空性

竟空性竟空性

竟空性。

。。

。因為唯有這

唯有這唯有這

唯有這思

思思

察簡擇

察簡擇察簡擇

察簡擇,

,,

,才是

才是才是

才是觀

觀觀

觀慧的特性

慧的特性慧的特性

慧的特性。

。。

。…〔中略〕…

因此,修學佛法的,若一

若一若一

若一下手

下手下手

下手就都不分別

就都不分別就都不分別

就都不分別,

,,

,以為

以為以為

以為由

由由

由此得無分別

此得無分別此得無分別

此得無分別,

,,

,對一切事

對一切事對一切事

對一切事理

理理

理不修

不修不修

不修簡擇

簡擇簡擇

簡擇尋

尋尋

尋思

思思

思,

,,

,那他就

那他就那他就

那他就永

永永

遠遠

遠不能完成慧學

不能完成慧學不能完成慧學

不能完成慧學,

,,

,而只是修

而只是修而只是修

而只是修止

止止

止或者定的境

或者定的境或者定的境

或者定的境界

界界

界。

。。

58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367 ~ p.368:

以無性正

以無性正以無性正

以無性正見

見見

見,

,,

,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及

及及

及安住

安住安住

安住。

。。

。止觀

止觀止觀

止觀互

互互

互相應

相應相應

相應,

,,

,善

善善

善入

入入

入於

於於

於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

。。

想修學般若,契悟真實,先要對於一切是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深細抉擇,而得空有無礙的

堅固正見。假名有與無性空,是相成不相礙的。所以說:『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有極

「無」自「性」的「正見」,而不壞世俗緣起有的一切,這就是

這就是這就是

這就是聞

聞聞

聞、

、、

、思

思思

思慧的學

慧的學慧的學

慧的學習

習習

習。

。。

。如定心

如定心如定心

如定心沒

沒沒

沒有修成

有修成有修成

有修成,

,,

,那

那那

還只是

還只是還只是

還只是散

散散

散心分別的

心分別的心分別的

心分別的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

。。

如修

如修如修

如修止

止止

止而已得到

而已得到而已得到

而已得到輕

輕輕

輕安

安安

安,

,,

,已經成就正定

已經成就正定已經成就正定

已經成就正定,

,,

,就可以不

就可以不就可以不

就可以不礙假

礙假礙假

礙假有的空性正

有的空性正有的空性正

有的空性正見

見見

見,

,,

,依定修

依定修依定修

依定修觀

觀觀

觀,

,,

,入

入入

入於修慧

於修慧於修慧

於修慧階段

階段階段

階段。

。。

。那時,

以無性空為所緣而修「觀察」,名『有分別影像』。觀察久了,就以無性空為所緣而修「安住」──定,

名為『無分別影像』(這是不加觀察的無分別)。如安住了,再修觀察;這樣的

這樣的這樣的

這樣的止觀

止觀止觀

止觀雜修

雜修雜修

雜修,

,,

,都是以無性

都是以無性都是以無性

都是以無性

空為所

空為所空為所

空為所緣

緣緣

緣的

的的

的。

。。

。觀

觀觀

觀心純

心純心純

心純熟時

熟時熟時

熟時,

,,

,安住

安住安住

安住、

、、

、明顯

明顯明顯

明顯、

、、

、澄

澄澄

澄淨

淨淨

淨,

,,

,如淨

如淨如淨

如淨虛

虛虛

虛空的

空的空的

空的離

離離

離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雲翳

雲翳雲翳

雲翳一樣

一樣一樣

一樣。

。。

。那時,『一切法趣空』,

觀一切法相,無一法可當情而住的,都如輕煙一樣。

修修

修觀

觀觀

觀將成就

將成就將成就

將成就時

時時

時,

,,

,應

應應

應緩

緩緩

緩功

功功

功力

力力

力,

,,

,等到

等到等到

等到由

由由

由觀力

觀力觀力

觀力而重

而重而重

而重發

發發

發輕

輕輕

輕安

安安

安,

,,

,才

才才

才名

名名

名修

修修

修觀

觀觀

觀成就

成就成就

成就。

。。

。以後

以後以後

以後,

,,

,就

就就

就「

「「

「止觀

止觀止觀

止觀互

互互

互相應

相應相應

相應」,

」,」,

」,名

名名

名為

為為

為止

止止

觀觀

觀雙

雙雙

雙運

運運

運。

。。

。以無分別觀慧,能起無分別住心;無分別住心,能起無分別觀慧。

止觀

止觀止觀

止觀均

均均

均等

等等

等,

,,

,觀力

觀力觀力

觀力深

深深

深徹

徹徹

徹;

;;

;末

末末

末了

了了

了,

,,

,空相也

空相也空相也

空相也脫落

脫落脫落

脫落不

不不

不現

現現

現,

,,

,就

就就

就「

「「

「善

善善

善入

入入

入於

於於

於」

」」

」無生的

無生的無生的

無生的「

「「

「寂

寂寂

寂滅

滅滅

滅」

」」

」法性

法性法性

法性。

。。

。到此,般若──

無分別智現前,如說:『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5.079)。又說:『慧眼都

無所見』(5.080)。唯識學也說:無分別的真見道,是離一切相的,從凡

從凡從凡

從凡入

入入

入聖的

聖的聖的

聖的畢

畢畢

畢竟空慧

竟空慧竟空慧

竟空慧,

,,

,為

為為

為印度

印度印度

印度大乘

大乘大乘

大乘

學者所

學者所學者所

學者所公

公公

公認

認認

認。

。。

。這與

這與這與

這與末

末末

末世的

世的世的

世的擬議

擬議擬議

擬議圓融

圓融圓融

圓融,

,,

,不知重點

不知重點不知重點

不知重點突

突突

突破

破破

破的方便

的方便的方便

的方便,

,,

,不可

不可不可

不可並

並並

並論

論論

論!

!!

Page 54: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54

分別分別分別分別的慧的慧的慧的慧觀觀觀觀,,,,能能能能夠夠夠夠降伏降伏降伏降伏自自自自心煩惱心煩惱心煩惱心煩惱,,,,引引引引發現證智慧發現證智慧發現證智慧發現證智慧。。。。59

59

(1)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363 ~ p.367:

無我無我所

無我無我所無我無我所

無我無我所,

,,

,內外一切

內外一切內外一切

內外一切離

離離

離,

,,

,盡

盡盡

盡息

息息

息諸分別

諸分別諸分別

諸分別,

,,

,是為

是為是為

是為契

契契

契真實

真實真實

真實。

。。

大乘行者,以「無我無我所」的正觀,觀察「內」而身心,「外」而世界,知道這「一切」都

是似有真實而無自性的。觀我無自性,名我空觀;觀法無自性,名法空觀。由於空觀的修習成就,

能「離」一切法的戲論相,也就不於一切而起我我所執。因此,「盡息」所有的「諸分別」,無漏

的般若現前。所以說:『諸法不生故,般若波羅蜜應生』。又如說:『語言盡竟,心行亦訖。不生不

滅,法如涅槃』。現證的般若現前,就是「契」入一切法的「真實」相;這名為空性,法性,法界,

真如等,都只是假立名言。這實是超

這實是超這實是超

這實是超脫

脫脫

脫一切分別

一切分別一切分別

一切分別妄

妄妄

妄執

執執

執,

,,

,超

超超

超越時

越時越時

越時空性

空性空性

空性,

,,

,質

質質

質量

量量

量性

性性

性,

,,

,而證

而證而證

而證入絕

入絕入絕

入絕待

待待

待的正

的正的正

的正法

法法

法。

。。

同樣的無我無我所,那二乘與佛菩薩有什麼分別呢?

〔〔

〔一

一一

一〕

〕〕

悟入

悟入悟入

悟入『

『『

『無分別性

無分別性無分別性

無分別性』

』』

』,

,,

,依《華嚴經‧十地品》說:這是二乘所共得的。《般若經論》也說:『二乘

智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

〔〔

〔二

二二

二〕〔

〕〔〕〔

〕〔1〕〕〕〕但菩薩有菩提心

但菩薩有菩提心但菩薩有菩提心

但菩薩有菩提心,

,,

,大悲心

大悲心大悲心

大悲心,

,,

,迴

迴迴

迴向

向向

向利

利利

利他

他他

他,

,,

,以

以以

以本

本本

本願

願願

願力

力力

力廣

廣廣

廣度

度度

度眾生

眾生眾生

眾生,

,,

,這怎能與二乘無別

這怎能與二乘無別這怎能與二乘無別

這怎能與二乘無別!

!!

!這是說

這是說這是說

這是說,

,,

,大

大大

小小

小乘以願行來分別

乘以願行來分別乘以願行來分別

乘以願行來分別,

,,

,不以慧

不以慧不以慧

不以慧見

見見

見來分別

來分別來分別

來分別。

。。

〔〔

〔2〕〕〕〕雖說同證無分別法性

雖說同證無分別法性雖說同證無分別法性

雖說同證無分別法性,

,,

,也有

也有也有

也有些

些些

些不同

不同不同

不同。

。。

。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於一切法不著我我所

於一切法不著我我所於一切法不著我我所

於一切法不著我我所,

,,

,斷

斷斷

斷煩惱障

煩惱障煩惱障

煩惱障。

。。

。而菩薩不但以我法

而菩薩不但以我法而菩薩不但以我法

而菩薩不但以我法

空性慧

空性慧空性慧

空性慧,

,,

,證無分別法性

證無分別法性證無分別法性

證無分別法性,

,,

,斷

斷斷

斷煩惱障

煩惱障煩惱障

煩惱障,

,,

,更

更更

更能深修法空

能深修法空能深修法空

能深修法空,

,,

,離

離離

離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戲

戲戲

戲論

論論

論,

,,

,盡一切

盡一切盡一切

盡一切習

習習

習氣

氣氣

氣。

。。

。得純無相行

得純無相行得純無相行

得純無相行,

,,

,圓

圓圓

滿

滿滿

滿最

最最

最清淨法

清淨法清淨法

清淨法界

界界

界而成佛

而成佛而成佛

而成佛,

,,

,這那

這那這那

這那裏

裏裏

裏是二乘所及的

是二乘所及的是二乘所及的

是二乘所及的呢

呢呢

呢?

??

真實無分別

真實無分別真實無分別

真實無分別,

,,

,勿

勿勿

勿流

流流

流於

於於

於邪

邪邪

邪計

計計

計!

!!

!修

修修

修習

習習

習中

中中

中觀

觀觀

觀行

行行

行,

,,

,無自性分別

無自性分別無自性分別

無自性分別。

。。

現證的般若,名無分別智;證悟的法性,名無分別法性。在修習般若時,經中常說:不應念,

不應取,不應分別。證

證證

證悟

悟悟

悟的

的的

的且

且且

且不說

不說不說

不說,

,,

,修

修修

修習

習習

習般若而不應

般若而不應般若而不應

般若而不應念

念念

念,

,,

,不應取

不應取不應取

不應取,

,,

,不應分別

不應分別不應分別

不應分別,

,,

,那怎麼修

那怎麼修那怎麼修

那怎麼修觀

觀觀

觀──

────

──分

分分

別別

別、

、、

、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

、、

、尋

尋尋

尋思

思思

思呢

呢呢

呢?

??

?這也難怪有些修持佛法的,勸人什麼都不要思量,直下體會去。也難怪有些

人,以無觀察的無分別定,看作甚深無分別智證了!

所以無論是無分別智證

無論是無分別智證無論是無分別智證

無論是無分別智證,

,,

,無分別的

無分別的無分別的

無分別的觀

觀觀

觀慧

慧慧

慧,「

,「,「

,「真實

真實真實

真實」

」」

」的

的的

的「

「「

「無分別

無分別無分別

無分別」

」」

」義

義義

義,

,,

,應善

應善應善

應善巧

巧巧

巧正

正正

正解

解解

解,

,,

,切

切切

切「

「「

「勿

勿勿

勿」

」」

」似

似似

似是而

是而是而

是而

非的

非的非的

非的,「

,「,「

,「流

流流

流於

於於

於邪

邪邪

邪」

」」

」外的

外的外的

外的「

「「

「計

計計

計」

」」

」執

執執

執,

,,

,故意與佛說的正觀為難!

要知無分別的含義,是多種不同的,不能籠統的誤解。如木、石,也是無分別的,這當然不是佛

法所說的無分別了。無想定,心心所法都不起,也是無分別的,但這是外道。自然而然的不作意,

也叫無分別,這也不能說是無分別慧。因為無功用、不作意的無分別,有漏五識及睡悶等,都是

那樣的。又二禪以上,無尋無思;這種無尋思的無分別,二禪以上都是的,也與無分別慧不同。

所以慧學的無分別

慧學的無分別慧學的無分別

慧學的無分別,

,,

,不是不作意

不是不作意不是不作意

不是不作意,

,,

,不

不不

不尋

尋尋

尋思

思思

思,

,,

,或不起心

或不起心或不起心

或不起心念

念念

念等分別

等分別等分別

等分別。

。。

。那到

那到那到

那到底

底底

底是什麼

是什麼是什麼

是什麼呢

呢呢

呢?「

?「?「

?「修

修修

修習

習習

習中

中中

中觀

觀觀

觀行

行行

行」

」」

的無分別

的無分別的無分別

的無分別,

,,

,是以正

是以正是以正

是以正觀

觀觀

觀而

而而

而「

「「

「無

無無

無」

」」

」那

那那

那「

「「

「自性

自性自性

自性」

」」

」的

的的

的「

「「

「分別

分別分別

分別」;

」;」;

」;從自性分別不可得

從自性分別不可得從自性分別不可得

從自性分別不可得,

,,

,而

而而

而入

入入

入於無分別法性

於無分別法性於無分別法性

於無分別法性的

的的

的現

現現

證證

證。

。。

自性分別

自性分別自性分別

自性分別,

,,

,是對於非真實而

是對於非真實而是對於非真實而

是對於非真實而似

似似

似真實的

真實的真實的

真實的戲

戲戲

戲論相

論相論相

論相,

,,

,著相而以為自性有的

著相而以為自性有的著相而以為自性有的

著相而以為自性有的。

。。

。上來已一再說到,自性

自性自性

自性

有有

有,

,,

,是我我所

是我我所是我我所

是我我所執

執執

執的著

的著的著

的著處

處處

處;

;;

;如起自性分別

如起自性分別如起自性分別

如起自性分別,

,,

,就不能達我法空

就不能達我法空就不能達我法空

就不能達我法空,

,,

,而

而而

而離

離離

離我我所

我我所我我所

我我所執

執執

執了

了了

了。

。。

。所以,應分別

應分別應分別

應分別、

、、

、抉

抉抉

擇擇

擇、

、、

、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

,,

,此自性有是不可得的

此自性有是不可得的此自性有是不可得的

此自性有是不可得的,

,,

,一

一一

一絲毫

絲毫絲毫

絲毫的自性有都

的自性有都的自性有都

的自性有都沒

沒沒

沒有

有有

有,

,,

,才能盡

才能盡才能盡

才能盡離

離離

離自性有分別

自性有分別自性有分別

自性有分別。

。。

離離

離此自性有分別

此自性有分別此自性有分別

此自性有分別,

,,

,就是

就是就是

就是觀

觀觀

觀空

空空

空──

────

──無自性分別

無自性分別無自性分別

無自性分別。

。。

。分別,不一定是自性分別,而分別自性分別不可得

分別自性分別不可得分別自性分別不可得

分別自性分別不可得

──

────

──空

空空

空觀

觀觀

觀,

,,

,不但不是

不但不是不但不是

不但不是執

執執

執著

著著

著,

,,

,而

而而

而且

且且

且是

是是

是通

通通

通向

向向

向離

離離

離言

言言

言無分別智證的大方便

無分別智證的大方便無分別智證的大方便

無分別智證的大方便!

!!

經說的不應念,不應取,不應分別,是說:不應

不應不應

不應念

念念

念自性有

自性有自性有

自性有,

,,

,不應如自性有而取

不應如自性有而取不應如自性有而取

不應如自性有而取,

,,

,不應起自性有的

不應起自性有的不應起自性有的

不應起自性有的

分別

分別分別

分別。

。。

。不是說修學般若

不是說修學般若不是說修學般若

不是說修學般若,

,,

,什麼都不

什麼都不什麼都不

什麼都不念

念念

念,

,,

,不

不不

不思

思思

思,

,,

,不分別

不分別不分別

不分別。

。。

。如一切分別而都是執著,那佛說聞、思、

修慧,不是顛倒了嗎?如無分別智現前,而不須聞、思、修慧的引發,那也成為無因而有了!

不過,在從修無分別觀──觀自性分別不可得,臨

臨臨

臨近

近近

近趣

趣趣

趣入

入入

入無分別智證

無分別智證無分別智證

無分別智證時

時時

時,

,,

,如著

如著如著

如著力

力力

力於分別

於分別於分別

於分別、

、、

、抉

抉抉

擇擇

擇,

,,

,也是

也是也是

也是障

障障

障礙

礙礙

礙,

,,

,所以經說不應念等。這

這這

這名

名名

名為

為為

為『

『『

『順

順順

順道法

道法道法

道法愛

愛愛

愛生

生生

生』

』』

』,

,,

,如食『生』不消化而成病。這等於射

箭,在瞄準放箭時,不可太緊張,太著意;太緊張著意,反而會不中的的。從前有人,寫信給有

地位的人,生怕錯誤,封了又開。這樣的開開封封,結果是將空信封寄了去,成為大笑話。

所以,在

在在

在觀

觀觀

觀心成就

心成就心成就

心成就,

,,

,純

純純

純運

運運

運而

而而

而轉時

轉時轉時

轉時,

,,

,不可

不可不可

不可再

再再

再作意

作意作意

作意去

去去

去分別

分別分別

分別、

、、

、抉擇

抉擇抉擇

抉擇。

。。

。其

其其

其實

實實

實,

,,

,這也還是不著相

這也還是不著相這也還是不著相

這也還是不著相,

,,

,不作意分

不作意分不作意分

不作意分

別的意

別的意別的意

別的意思

思思

思。

。。

Page 55: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55

六六六六 慧學進修之成就慧學進修之成就慧學進修之成就慧學進修之成就

((

(一

一一

一)

))

成成

成「

「「

「信

信信

信戒

戒戒

戒定慧

定慧定慧

定慧」

」」

」之果

之果之果

之果

1. 慧學

慧學慧學

慧學的進修

的進修的進修

的進修,

,,

,與

與與

與一切功德相攝相

一切功德相攝相一切功德相攝相

一切功德相攝相關

關關

關、

、、

、互

互互

互依

依依

依並

並並

並進

進進

成信戒定慧之成信戒定慧之成信戒定慧之成信戒定慧之果果果果 慧學的進修,與一切清淨功德,總要彼此相應,互為增上,決無

離去其他無邊行願,而可單獨成就之理。所以嚴格嚴格嚴格嚴格地說地說地說地說,,,,慧學也因其他功德的慧學也因其他功德的慧學也因其他功德的慧學也因其他功德的熏熏熏熏修而完修而完修而完修而完

成成成成,,,,其他無其他無其他無其他無量量量量功德也因慧學的成功德也因慧學的成功德也因慧學的成功德也因慧學的成就就就就而滋長而滋長而滋長而滋長。。。。一切一切一切一切清淨清淨清淨清淨功德功德功德功德與與與與慧學慧學慧學慧學,,,,在完在完在完在完善善善善的修證中的修證中的修證中的修證中,,,,是是是是

相攝相相攝相相攝相相攝相關關關關,,,,互互互互依依依依並並並並進的進的進的進的。。。。

大乘經裡,說六波羅蜜多展轉增上;小乘法中,說五根──信、進、念、定、慧──相

互依成,都是慧學都是慧學都是慧學都是慧學與與與與其他行門相應不其他行門相應不其他行門相應不其他行門相應不離離離離的說的說的說的說明明明明。。。。

2. 慧學

慧學慧學

慧學的

的的

的加

加加

加行與

行與行與

行與現

現現

現證

證證

證,

,,

,所

所所

所相應的清淨功德

相應的清淨功德相應的清淨功德

相應的清淨功德(

((

(約

約約

約偏勝說

偏勝說偏勝說

偏勝說)

))

((

(1)

))

總說

總說總說

總說

聞、思、修三有漏慧,是是是是到到到到達現證無漏慧應修的加行達現證無漏慧應修的加行達現證無漏慧應修的加行達現證無漏慧應修的加行,,,,也是慧學也是慧學也是慧學也是慧學全全全全部部部部修修修修程程程程的三個階的三個階的三個階的三個階段段段段。。。。

每每每每一階一階一階一階段段段段的成的成的成的成就就就就,,,,都有若都有若都有若都有若干干干干清淨清淨清淨清淨功德功德功德功德跟跟跟跟著生起著生起著生起著生起,,,,現在((((約約約約偏勝說偏勝說偏勝說偏勝說))))依次第簡說如下:60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346 ~ p.348:

自性如

自性如自性如

自性如何

何何

何有

有有

有?

??

?是

是是

是觀

觀觀

觀順

順順

順勝義

勝義勝義

勝義。

。。

佛於眾生

佛於眾生佛於眾生

佛於眾生名

名名

名言

言言

言識

識識

識中

中中

中,

,,

,指

指指

指出一

出一出一

出一趣

趣趣

趣向於勝義的

向於勝義的向於勝義的

向於勝義的觀

觀觀

觀慧

慧慧

慧。

。。

。這是有

這是有這是有

這是有漏

漏漏

漏的

的的

的名

名名

名言

言言

言識

識識

識,

,,

,但是

但是但是

但是順

順順

順於勝義

於勝義於勝義

於勝義,

,,

,而不

而不而不

而不順

順順

世世

世俗

俗俗

俗的

的的

的。

。。

〔〔

〔一

一一

一〕

〕〕

名名

名言

言言

言識

識識

識是

是是

是隨

隨隨

隨順

順順

順世

世世

世俗

俗俗

俗共

共共

共許

許許

許的

的的

的,

,,

,並

並並

並不

不不

不因

因因

因為

為為

為推

推推

推求究竟是什麼

求究竟是什麼求究竟是什麼

求究竟是什麼,

,,

,得到了究竟而後成立的

得到了究竟而後成立的得到了究竟而後成立的

得到了究竟而後成立的。

。。

。雖然知

雖然知雖然知

雖然知識

識識

識進

進進

進步

步步

步,

,,

都有

都有都有

都有探

探探

探求究竟的

求究竟的求究竟的

求究竟的傾

傾傾

傾向

向向

向,

,,

,但總是依世間

但總是依世間但總是依世間

但總是依世間公

公公

公認

認認

認──

────

──『

『『

『自明的

自明的自明的

自明的』

』』

』,

,,

,或稱

或稱或稱

或稱『

『『

『先天的

先天的先天的

先天的』

』』

』。

。。

。在這

在這在這

在這種

種種

種獨

獨獨

獨斷

斷斷

斷,

,,

,不求究

不求究不求究

不求究

竟的

竟的竟的

竟的基

基基

基石

石石

石上

上上

上,

,,

,而

而而

而構

構構

構成

成成

成認

認認

認識

識識

識,

,,

,成為行

成為行成為行

成為行動

動動

動。

。。

〔〔

〔1〕〕〕〕例如說:船在某日某時某分,在東經幾度幾分遇險。時

時時

間間

間本

本本

本身

身身

身,

,,

,並

並並

並無

無無

無某

某某

某時

時時

時某

某某

某分

分分

分;

;;

;地

地地

地球

球球

球自身

自身自身

自身,

,,

,也

也也

也找

找找

找不到

不到不到

不到東

東東

東經

經經

經幾

幾幾

幾度

度度

度幾

幾幾

幾分

分分

分。

。。

。但在世

但在世但在世

但在世俗

俗俗

俗公

公公

公認

認認

認的

的的

的假

假假

假設

設設

設上

上上

上,

,,

,知道什麼

時候,船在某處,大家才設法營救他。

〔〔

〔2〕〕〕〕又如現代科學家,以為地球從太陽分出,從無生物而生

物,植物而動物而人類,建立起豎的進化序列。但對於為什麼而有這

但對於為什麼而有這但對於為什麼而有這

但對於為什麼而有這些

些些

些物

物物

物質

質質

質,

,,

,物

物物

物質是依

質是依質是依

質是依何

何何

何而成立

而成立而成立

而成立,

,,

最最

最先的或究竟的

先的或究竟的先的或究竟的

先的或究竟的,

,,

,也

也也

也並沒

並沒並沒

並沒有

有有

有追

追追

追究到

究到究到

究到底

底底

底。

。。

。如

如如

如問

問問

問到

到到

到底

底底

底,

,,

,一切學

一切學一切學

一切學問

問問

問就難以成立

就難以成立就難以成立

就難以成立。

。。

〔〔

〔3〕〕〕〕又如哲學家,推求假

設為:宇宙的本元是物的、生的、心的,或多元的。認為宇宙本元那個東西,並

並並

並不是從

不是從不是從

不是從尋

尋尋

尋求究竟

求究竟求究竟

求究竟

而得到

而得到而得到

而得到,

,,

,其

其其

其實是從世間

實是從世間實是從世間

實是從世間現象

現象現象

現象的

的的

的物理

物理物理

物理、

、、

、生

生生

生理

理理

理、

、、

、心

心心

心理

理理

理,

,,

,經自

經自經自

經自己

己己

己的

的的

的設計

設計設計

設計精

精精

精製

製製

製,

,,

,看

看看

看作

作作

作宇宙

宇宙宇宙

宇宙本

本本

本元

元元

元,

,,

,推

推推

推論為應

論為應論為應

論為應

該這樣而已

該這樣而已該這樣而已

該這樣而已。

。。

。世

世世

世俗

俗俗

俗的

的的

的認

認認

認識

識識

識與行為

與行為與行為

與行為,

,,

,都是這樣的

都是這樣的都是這樣的

都是這樣的,

,,

,本

本本

本不依於

不依於不依於

不依於推

推推

推求得究竟而成立

求得究竟而成立求得究竟而成立

求得究竟而成立。

。。

〔〔

〔4〕〕〕〕如樹是我栽的,

到到

到底

底底

底什麼是我

什麼是我什麼是我

什麼是我,

,,

,並

並並

並不要

不要不要

不要加

加加

加以

以以

以考

考考

考實

實實

實,

,,

,世俗就認為樹是我栽的了。這

這這

這些

些些

些知

知知

知識

識識

識是不

是不是不

是不徹底

徹底徹底

徹底的

的的

的,

,,

,含有相對的

含有相對的含有相對的

含有相對的

矛盾

矛盾矛盾

矛盾特性

特性特性

特性。

。。

。這不

這不這不

這不妨

妨妨

妨成為世

成為世成為世

成為世俗

俗俗

俗的知

的知的知

的知識

識識

識;

;;

;眾生一

眾生一眾生一

眾生一直

直直

直在這樣的心境中

在這樣的心境中在這樣的心境中

在這樣的心境中,

,,

,以為是真實的

以為是真實的以為是真實的

以為是真實的,

,,

,其

其其

其實從來不

實從來不實從來不

實從來不曾

曾曾

曾達

達達

到究竟的真實

到究竟的真實到究竟的真實

到究竟的真實。

。。

〔〔

〔二

二二

二〕

〕〕

現在,勝義諦是究竟真實的體驗;依世

依世依世

依世俗

俗俗

俗事而作

事而作事而作

事而作徹

徹徹

徹求究竟

求究竟求究竟

求究竟「

「「

「自性

自性自性

自性」

」」

」的

的的

的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

,,

,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他

他他

他「

「「

「如

如如

如何

何何

何」

」」

」而

而而

「「

「有

有有

有」。

」。」。

」。這

這這

這種

種種

種「

「「

「觀

觀觀

觀」

」」

」察

察察

察,

,,

,名

名名

名為

為為

為「

「「

「順

順順

順」

」」

」於

於於

於「

「「

「勝義

勝義勝義

勝義」

」」

」的

的的

的觀

觀觀

觀慧

慧慧

慧。

。。

〔〔

〔1〕〕〕〕從前

前前

前後

後後

後延續

延續延續

延續中,觀察什麼是最先的,最

先的怎麼會生起?

〔〔

〔2〕〕〕〕從彼此相

彼此相彼此相

彼此相關

關關

關中,觀察彼此的絕對差別性是什麼,怎會成為彼此的獨立體?約

受假來說,觀集微成著,那不能再小的,到底是什麼?這是怎樣的存在與生起。如以為宇宙的實

體是同一的,觀察這同一體是什麼,是怎樣的存在?一體怎能成為差別?這

這這

這名

名名

名為

為為

為尋

尋尋

尋求自性

求自性求自性

求自性,

,,

,自性

自性自性

自性

是自體

是自體是自體

是自體,

,,

,是

是是

是本

本本

本來如此

來如此來如此

來如此的

的的

的,

,,

,自

自自

自己

己己

己如此的

如此的如此的

如此的,

,,

,永

永永

永遠

遠遠

遠如此的

如此的如此的

如此的;

;;

;最小

最小最小

最小或

或或

或最

最最

最大的

大的大的

大的,

,,

,最

最最

最先或

先或先或

先或最

最最

最後的

後的後的

後的。

。。

這這

這並

並並

並不

不不

不預存

預存預存

預存成

成成

成見

見見

見,

,,

,想

想想

想像

像像

像有

有有

有個

個個

個什麼

什麼什麼

什麼,

,,

,而只是

而只是而只是

而只是打

打打

打破沙

破沙破沙

破沙鍋

鍋鍋

鍋問

問問

問到

到到

到底

底底

底,

,,

,追

追追

追求那究竟是什麼

求那究竟是什麼求那究竟是什麼

求那究竟是什麼。

。。

。這雖是

這雖是這雖是

這雖是名

名名

名言

言言

言識

識識

識,

,,

卻卻

卻是一

是一是一

是一反

反反

反世

世世

世俗

俗俗

俗知

知知

知識

識識

識的常

的常的常

的常途

途途

途,

,,

,而是

而是而是

而是順

順順

順於勝義的

於勝義的於勝義的

於勝義的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

,,

,趣

趣趣

趣入

入入

入勝義的

勝義的勝義的

勝義的。

。。

所以世

世世

世俗

俗俗

俗事相

事相事相

事相,

,,

,經論說得很多

經論說得很多經論說得很多

經論說得很多,

,,

,而勝義

而勝義而勝義

而勝義觀

觀觀

觀慧

慧慧

慧──

────

──從

從從

從聞

聞聞

聞而

而而

而思

思思

思而修

而修而修

而修,

,,

,專

專專

專是

是是

是觀察

觀察觀察

觀察自性而深

自性而深自性而深

自性而深入

入入

入究竟

究竟究竟

究竟。

。。

。這才

這才這才

這才

能能

能徹

徹徹

徹破

破破

破眾生的

眾生的眾生的

眾生的根

根根

根本

本本

本愚

愚愚

愚迷

迷迷

迷,

,,

,通

通通

通達世間的實相

達世間的實相達世間的實相

達世間的實相。

。。

60(1)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231 ~ p.232:

Page 56: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56

((

(2)

))

別別

別詳

詳詳

A. 聞聞聞

聞慧成就

慧成就慧成就

慧成就──

────

──信智一如

信智一如信智一如

信智一如(

((

(正

正正

正見

見見

見具足

具足具足

具足、

、、

、信

信信

信根

根根

根成就

成就成就

成就)

))

((

(A)

))

總說

總說總說

總說

一一一一、、、、聞慧成聞慧成聞慧成聞慧成就就就就,,,,即正即正即正即正見見見見具足具足具足具足,,,,同時同時同時同時也是信根成也是信根成也是信根成也是信根成就就就就。。。。初修學者,從多聞熏習中,深入

佛法,成就聞慧,對對對對於三於三於三於三寶寶寶寶諦諦諦諦理因能理因能理因能理因能見見見見得真得真得真得真、、、、見見見見得正得正得正得正,,,,所以也所以也所以也所以也就就就就可以信得深可以信得深可以信得深可以信得深,,,,信得切信得切信得切信得切。。。。

((

(B)

))

別別

別敘

敘敘

學佛者到了聞慧成聞慧成聞慧成聞慧成就就就就或信根具足的或信根具足的或信根具足的或信根具足的時時時時候候候候,,,,〔

〔〔

〔1〕〕〕〕那怕遭受一切誹謗、威脅、打擊,皆皆皆皆不能不能不能不能動動動動

其其其其分分分分毫毫毫毫底底底底信信信信念念念念;;;;〔

〔〔

〔2〕〕〕〕甚至處於末法時代,或佛法衰落的地方,人們個個都不信佛,他也能

獨獨獨獨信信信信獨獨獨獨行行行行。。。。真實深入佛法真實深入佛法真實深入佛法真實深入佛法,,,,具足正具足正具足正具足正見見見見,,,,並並並並不以不以不以不以別人別人別人別人的信不信的信不信的信不信的信不信,,,,或佛教的或佛教的或佛教的或佛教的盛衰環盛衰環盛衰環盛衰環境境境境,,,,來決來決來決來決

定定定定自自自自己己己己對對對對於佛法於佛法於佛法於佛法底底底底信仰信仰信仰信仰。。。。

((

(C)

))

結結

結勸

勸勸

修修修修習習習習慧學慧學慧學慧學,,,,第第第第一一一一步步步步便要起正便要起正便要起正便要起正見見見見、、、、生深信生深信生深信生深信,,,,具備了不具備了不具備了不具備了不計計計計利利利利害害害害得失得失得失得失,,,,勇往勇往勇往勇往直前直前直前直前,,,,而而而而永永永永無退無退無退無退轉轉轉轉

的的的的堅堅堅堅決信決信決信決信念念念念。。。。

B. 思思思

思慧成就

慧成就慧成就

慧成就──

────

──悲智

悲智悲智

悲智交

交交

交融

融融

融(

((

(淨

淨淨

淨戒

戒戒

戒(

((

(慈悲

慈悲慈悲

慈悲、

、、

、布施

布施布施

布施、

、、

、忍

忍忍

忍辱

辱辱

辱、

、、

、精

精精

精進

進進

進)

))

)具足

具足具足

具足)

))

在這三學,八正道的敘述中,似乎有不同的次第。三學是戒而定,定而慧;八正道是慧而戒,

戒而定。其

其其

其實

實實

實,

,,

,道次是一樣的

道次是一樣的道次是一樣的

道次是一樣的。

。。

。因

因因

因為

為為

為,

,,

,慧學不但是首先的

慧學不但是首先的慧學不但是首先的

慧學不但是首先的,

,,

,也是究竟的

也是究竟的也是究竟的

也是究竟的,

,,

,所以八正道的次第是:

正見是聞慧;正思惟是思慧;思惟發起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正

正正

正精

精精

精進遍

進遍進遍

進遍通

通通

通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

,,

,特別是依著

特別是依著特別是依著

特別是依著精

精精

精進

進進

而而

而去

去去

去修正

修正修正

修正念

念念

念,

,,

,正定

正定正定

正定,是定學。定與慧是相應的,就是修慧。等到從定而發無漏慧,是現證慧,真

實的慧學,從此而得解脫。

所以,佛說的

佛說的佛說的

佛說的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道

道道

道,

,,

,三學與

三學與三學與

三學與八

八八

八正道一樣

正道一樣正道一樣

正道一樣:

::

:不

不不

不離聞思

離聞思離聞思

離聞思修及

修及修及

修及現

現現

現證慧的次第

證慧的次第證慧的次第

證慧的次第,

,,

,也就是依

也就是依也就是依

也就是依戒

戒戒

戒而定

而定而定

而定,

,,

,依定

依定依定

依定

而慧

而慧而慧

而慧,

,,

,依慧得

依慧得依慧得

依慧得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的次第

的次第的次第

的次第。

。。

。八

八八

八正道的一

正道的一正道的一

正道的一致

致致

致性

性性

性,

,,

,試列

試列試列

試列表如

表如表如

表如下

下下

下:

::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25 ~ p.26:

八正道為聖道的總綱,試列表如下:

Page 57: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57

((

(A)

))

總說

總說總說

總說

二二二二、、、、思思思思慧成慧成慧成慧成就就就就,,,,也即是也即是也即是也即是淨淨淨淨戒具足戒具足戒具足戒具足;;;;約大乘約大乘約大乘約大乘說說說說,,,,也也也也就就就就是慈悲是慈悲是慈悲是慈悲、、、、布施布施布施布施、、、、忍辱忍辱忍辱忍辱、、、、精進等功德的精進等功德的精進等功德的精進等功德的

成成成成就就就就。。。。

((

(B)

))

別別

別敘

敘敘

a. 從

從從

從聽

聽聽

聽聞

聞聞

聞信

信信

信解

解解

解而

而而

而轉入

轉入轉入

轉入實

實實

實際

際際

際行

行行

行動

動動

動(

((

(正

正正

正見

見見

見正信

正信正信

正信,

,,

,進而正行

進而正行進而正行

進而正行)

))

我們對於佛法的進修,正信正信正信正信與與與與正解正解正解正解((((見見見見))))祇不祇不祇不祇不過過過過是初是初是初是初步步步步的成的成的成的成就就就就;;;;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步步步步的功行的功行的功行的功行,,,,便是將便是將便是將便是將

所信所解所信所解所信所解所信所解付付付付之於實之於實之於實之於實際際際際行行行行動動動動,,,,讓讓讓讓自自自自己己己己的一切的一切的一切的一切身身身身心行為心行為心行為心行為,,,,皆皆皆皆能能能能合合合合乎佛法的正乎佛法的正乎佛法的正乎佛法的正道道道道。。。。

思思思思慧慧慧慧,,,,就就就就是從是從是從是從聽聽聽聽聞信解而聞信解而聞信解而聞信解而轉轉轉轉入實入實入實入實際際際際行行行行動動動動的階的階的階的階段段段段。。。。它它它它雖以雖以雖以雖以分別抉擇分別抉擇分別抉擇分別抉擇為為為為性性性性,,,,但卻不但卻不但卻不但卻不僅僅僅僅是是是是內內內內在在在在

的心行的心行的心行的心行,,,,而而而而且且且且能能能能夠夠夠夠發之於外發之於外發之於外發之於外,,,,與與與與外在外在外在外在身身身身語相語相語相語相呼呼呼呼應應應應,,,,導致眾生導致眾生導致眾生導致眾生諸諸諸諸行於正行於正行於正行於正途途途途。。。。

b. 八八八

八正道中

正道中正道中

正道中,

,,

,思

思思

思慧成就

慧成就慧成就

慧成就引

引引

引出圓滿

出圓滿出圓滿

出圓滿戒

戒戒

戒德

德德

在佛法的八正道中,先是正見、正思惟,然後乃有正語、正業、正命。這即是說,有了有了有了有了

正正正正思思思思惟惟惟惟((((思思思思慧成慧成慧成慧成就就就就),),),),無無無無論論論論動動動動身身身身發語發語發語發語乃至乃至乃至乃至經經經經濟濟濟濟生活等等生活等等生活等等生活等等,,,,一切都能一切都能一切都能一切都能納納納納入佛法正入佛法正入佛法正入佛法正軌軌軌軌了了了了。。。。

這是這是這是這是由思由思由思由思慧成慧成慧成慧成就就就就而而而而引引引引出圓滿的戒德出圓滿的戒德出圓滿的戒德出圓滿的戒德。。。。61

c. 大乘的淨

大乘的淨大乘的淨

大乘的淨戒

戒戒

戒,

,,

,與悲心相應

與悲心相應與悲心相應

與悲心相應

※※

※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戒

戒戒

戒,

,,

,重

重重

重饒

饒饒

饒益

益益

益有

有有

有情

情情

情的行

的行的行

的行動

動動

動,

,,

,故

故故

故布施

布施布施

布施忍

忍忍

忍辱

辱辱

辱精

精精

精進等大乘功行

進等大乘功行進等大乘功行

進等大乘功行,

,,

,都與淨

都與淨都與淨

都與淨戒

戒戒

戒俱

俱俱

俱起

起起

同時,大乘大乘大乘大乘的的的的淨淨淨淨戒戒戒戒,,,,常與常與常與常與悲心相應悲心相應悲心相應悲心相應;;;;在淨戒中,可以長養悲心;也唯有具足悲心,才能

成就完善的大乘淨戒。悲心悲心悲心悲心與淨與淨與淨與淨戒戒戒戒,,,,有著有著有著有著密密密密切的切的切的切的關關關關連連連連性性性性。。。。62

61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23:

得了佛法的正見,即應引發「

「「

「正

正正

正志

志志

志」

」」

」──

────

──奘譯

奘譯奘譯

奘譯正

正正

正思惟

思惟思惟

思惟。

。。

。這是化正

這是化正這是化正

這是化正見

見見

見為自

為自為自

為自己

己己

己的

的的

的理想

理想理想

理想,

,,

,而立意

而立意而立意

而立意去

去去

去實

實實

實現

現現

現的

的的

的審

審審

慮慮

慮、

、、

、決定

決定決定

決定、

、、

、發

發發

發動

動動

動思

思思

思。

。。

〔〔

〔1〕〕〕〕從

從從

從理

理理

理智方

智方智方

智方面

面面

面說

說說

說,

,,

,這是思慧──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考,達到更深的 悟解。

〔〔

〔2〕〕〕〕從

從從

從情

情情

情意方

意方意方

意方面

面面

面說

說說

說,

,,

,這是經思考而立意去實現,所以正志是「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

思思

思慧不

慧不慧不

慧不僅

僅僅

僅是內心的

是內心的是內心的

是內心的思

思思

思考

考考

考,

,,

,必有立

必有立必有立

必有立志

志志

志去

去去

去實

實實

實現

現現

現的行為

的行為的行為

的行為,

,,

,使

使使

使自

自自

自己

己己

己的三

的三的三

的三業

業業

業合

合合

合理

理理

理,

,,

,與正

與正與正

與正見

見見

見相應

相應相應

相應。

。。

。所以正

所以正所以正

所以正志

志志

志同

同同

同時

時時

時,

,,

即有

即有即有

即有見

見見

見於身體

於身體於身體

於身體力

力力

力行的

行的行的

行的戒

戒戒

戒學

學學

學,

,,

,這即是

這即是這即是

這即是「

「「

「正

正正

正業

業業

業」、「

」、「」、「

」、「正

正正

正語

語語

語」、「

」、「」、「

」、「正

正正

正命

命命

命」。

」。」。

」。…〔中略〕…

佛法以智慧為

佛法以智慧為佛法以智慧為

佛法以智慧為本

本本

本的修行

的修行的修行

的修行,

,,

,決不但是

決不但是決不但是

決不但是理觀

理觀理觀

理觀。

。。

。理解

理解理解

理解佛法而不能

佛法而不能佛法而不能

佛法而不能見

見見

見於實

於實於實

於實際

際際

際生

生生

生活

活活

活,

,,

,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

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

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

。。

62(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31 ~ p.233:

持持

持戒

戒戒

戒與慈悲

與慈悲與慈悲

與慈悲 戒戒戒

戒律

律律

律的廣義

的廣義的廣義

的廣義,

,,

,包

包包

包含一切正行

含一切正行含一切正行

含一切正行。

。。

。但依狹義說,重在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等

善。出家眾的四根本戒,比在家五戒更嚴格。淫戒,連夫婦的正淫也禁止;妄語,重在未證謂證

等大妄語,這都與定學有關。不殺、盜、淫、妄為根本的戒善,出

出出

出家

家家

家眾多從

眾多從眾多從

眾多從消

消消

消極

極極

極的

的的

的禁

禁禁

禁止惡

止惡止惡

止惡行說

行說行說

行說。

。。

但在

但在但在

但在家

家家

家眾

眾眾

眾持

持持

持戒

戒戒

戒,

,,

,即

即即

即富

富富

富有

有有

有積

積積

積極

極極

極的同

的同的同

的同情

情情

情感

感感

感。

。。

要知戒

戒戒

戒善是合法

善是合法善是合法

善是合法則

則則

則的

的的

的,

,,

,也是

也是也是

也是由

由由

由於同

於同於同

於同情

情情

情──

────

──慈悲

慈悲慈悲

慈悲喜

喜喜

喜捨

捨捨

捨的

的的

的流

流流

流露

露露

露而表

而表而表

而表現

現現

現於行為的

於行為的於行為的

於行為的。

。。

如《雜含》(卷三七‧一○四四經)佛為鞞紐多羅聚落長者說:「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

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淫盜等同。釋尊稱這是「

「「

「自

自自

通通

通之法

之法之法

之法」

」」

」,即以己心而通他人之心的同情,近於儒家的恕道。所以身語根本戒的受持不犯,不但是

不但是不但是

不但是

他他

他律

律律

律的不可作

的不可作的不可作

的不可作,

,,

,也是自

也是自也是自

也是自律

律律

律的

的的

的覺

覺覺

覺得不應該作

得不應該作得不應該作

得不應該作。

。。

。這例如不

不不

不殺

殺殺

殺,

,,

,不

不不

不使

使使

使一切有

一切有一切有

一切有情受

情受情受

情受殺

殺殺

殺生

生生

生苦

苦苦

苦,

,,

,也是

也是也是

也是給

給給

給一切有

一切有一切有

一切有

情情

情以

以以

以安

安安

安全

全全

全感

感感

感。

。。

。進一

進一進一

進一步

步步

步,

,,

,更

更更

更要

要要

要愛

愛愛

愛護

護護

護有

有有

有情

情情

情的生

的生的生

的生命

命命

命,

,,

,戒

戒戒

戒不即是慈悲的實

不即是慈悲的實不即是慈悲的實

不即是慈悲的實踐嗎

踐嗎踐嗎

踐嗎?

??

《雜含》(卷三二 ‧九一六經)佛為刀師氏聚落主說:「若於有心殺生,當自悔責不是不類。若不

有心殺生,無怨無憎,心生隨喜。……心與慈俱。……如是偷盜對以悲心,邪淫對以喜心,妄語

對以捨心」。這以四無

這以四無這以四無

這以四無量

量量

量心別對四

心別對四心別對四

心別對四戒

戒戒

戒,

,,

,不過

不過不過

不過約

約約

約他的偏重說

他的偏重說他的偏重說

他的偏重說,

,,

,其

其其

其實是相

實是相實是相

實是相通

通通

通的

的的

的。

。。

。如《中含‧波羅牢經》

佛為波羅牢伽彌尼說:「自見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生於喜;生於

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覺樂;身覺樂已,便得一心。伽彌尼,多聞聖弟子得一心已,

Page 58: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58

佛教的佛教的佛教的佛教的制制制制戒戒戒戒,,,,原原原原來具有來具有來具有來具有兩兩兩兩面面面面性性性性的的的的意義意義意義意義::::一是消極的一是消極的一是消極的一是消極的防防防防非非非非止止止止惡惡惡惡,,,,一是一是一是一是積積積積極的極的極的極的利利利利生生生生濟濟濟濟世世世世。。。。究究究究

其其其其動機動機動機動機與與與與目的目的目的目的,,,,則不外乎則不外乎則不外乎則不外乎自利與利自利與利自利與利自利與利他他他他;;;;〔

〔〔

〔1〕〕〕〕自利自利自利自利,,,,可以壓制煩惱不生,得到身心清淨;〔

〔〔

〔2〕〕〕〕

利利利利他他他他,,,,乃因見到眾生苦惱,不忍再加損害,〔

〔〔

〔A〕〕〕〕先是實行不不不不作作作作損損損損他的他的他的他的壞壞壞壞事事事事,,,,即即即即防防防防非非非非止止止止惡惡惡惡的的的的

消極表現消極表現消極表現消極表現,,,,〔

〔〔

〔B〕〕〕〕繼而發為利樂利樂利樂利樂饒益饒益饒益饒益有有有有情情情情的悲行的悲行的悲行的悲行,,,,也也也也就就就就是是是是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悲心的成悲心的成悲心的成悲心的成就就就就。。。。

所以菩薩受菩薩受菩薩受菩薩受戒戒戒戒,,,,不不不不僅僅僅僅為為為為自淨自淨自淨自淨其其其其身身身身而而而而防防防防非非非非止止止止惡惡惡惡,,,,同時尤同時尤同時尤同時尤重重重重饒益饒益饒益饒益有有有有情情情情的的的的積積積積極行極行極行極行動動動動。。。。因此布施因此布施因此布施因此布施、、、、

忍辱忍辱忍辱忍辱、、、、精進等精進等精進等精進等大乘大乘大乘大乘功行功行功行功行,,,,都都都都與淨與淨與淨與淨戒戒戒戒俱俱俱俱起起起起。。。。

C. 修慧成就

修慧成就修慧成就

修慧成就──

────

──定慧

定慧定慧

定慧均衡

均衡均衡

均衡(

((

(定成就

定成就定成就

定成就)

))

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悲喜捨同。依五

依五依五

依五戒

戒戒

戒、

、、

、八戒

八戒八戒

八戒、

、、

、十

十十

十善

善善

善業

業業

業而說到四無

而說到四無而說到四無

而說到四無

量量

量心

心心

心,

,,

,這是經中常

這是經中常這是經中常

這是經中常見

見見

見的教說

的教說的教說

的教說。

。。

尤其是《增一含‧三寶品》以施為「施福業」,五戒四無量為「平等福業」,七覺支為「思維福業」,

這即是施、戒、定三福業,而佛稱戒

戒戒

戒與四無

與四無與四無

與四無量

量量

量為

為為

為平

平平

平等福

等福等福

等福業

業業

業,

,,

,屬

屬屬

屬於

於於

於戒

戒戒

戒善

善善

善,

,,

,這是

這是這是

這是極

極極

極有意義的

有意義的有意義的

有意義的。

。。

。平

平平

平等即

等即等即

等即

彼此的同一

彼此的同一彼此的同一

彼此的同一,

,,

,大乘所說的

大乘所說的大乘所說的

大乘所說的平

平平

平等慈

等慈等慈

等慈,

,,

,同體悲

同體悲同體悲

同體悲,

,,

,即是這一深義的發

即是這一深義的發即是這一深義的發

即是這一深義的發揮

揮揮

揮。

。。

。慈悲

慈悲慈悲

慈悲喜

喜喜

喜捨

捨捨

捨與定心相應而擴充他

與定心相應而擴充他與定心相應而擴充他

與定心相應而擴充他,

,,

即稱為四無

即稱為四無即稱為四無

即稱為四無量

量量

量。

。。

。這

這這

這本

本本

本是

是是

是戒

戒戒

戒的

的的

的根

根根

根源

源源

源;

;;

;由

由由

由于戒業

于戒業于戒業

于戒業清淨

清淨清淨

清淨,

,,

,同

同同

同情

情情

情眾生的

眾生的眾生的

眾生的苦

苦苦

苦迫

迫迫

迫,

,,

,即

即即

即引

引引

引發慈悲

發慈悲發慈悲

發慈悲喜

喜喜

喜捨

捨捨

捨的

的的

的「

「「

「無上人

無上人無上人

無上人

上上

上」

」」

」法

法法

法。

。。

。戒

戒戒

戒與四無

與四無與四無

與四無量

量量

量的相

的相的相

的相關

關關

關性

性性

性,

,,

,可證明佛法

可證明佛法可證明佛法

可證明佛法──

────

──止惡

止惡止惡

止惡、

、、

、行善

行善行善

行善、

、、

、淨心的一切德行

淨心的一切德行淨心的一切德行

淨心的一切德行,

,,

,本

本本

本出於對人類

出於對人類出於對人類

出於對人類─

──

──

─有

有有

有情

情情

情的同

的同的同

的同情

情情

情,

,,

,而求合

而求合而求合

而求合于

于于

于和樂善生的

和樂善生的和樂善生的

和樂善生的準則

準則準則

準則。

。。

戒戒

戒與慈悲

與慈悲與慈悲

與慈悲,

,,

,是

是是

是側

側側

側重

重重

重于

于于

于「

「「

「無

無無

無瞋

瞋瞋

瞋」

」」

」善

善善

善根

根根

根的

的的

的。

。。

。但這在限於

但這在限於但這在限於

但這在限於時機

時機時機

時機的

的的

的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法中

法中法中

法中,

,,

,還不能充分的發

還不能充分的發還不能充分的發

還不能充分的發揮

揮揮

揮出來

出來出來

出來!

!!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56:

釋尊最初的教化,並沒有一條條的戒──學處,只說「正語,正業,正命」;「身清淨,語清淨,

意清淨,命清淨」。一條一條的戒,是由於僧伽的組合,為了維護僧伽的和、樂、清淨而次第制立

的。制戒

制戒制戒

制戒時

時時

時,

,,

,佛也

佛也佛也

佛也每斥

每斥每斥

每斥責違犯

責違犯責違犯

責違犯者

者者

者沒

沒沒

沒有慈心

有慈心有慈心

有慈心。

。。

。可

可可

可見

見見

見(

((

(在

在在

在僧

僧僧

僧伽

伽伽

伽中

中中

中)

))

)制

制制

制定的

定的定的

定的戒

戒戒

戒行

行行

行(

((

(重於

重於重於

重於私

私私

私德

德德

德),

),),

),也還是以

也還是以也還是以

也還是以

慈心為

慈心為慈心為

慈心為本

本本

本的

的的

的。

。。

(3)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46 ~ p.247:

與與

與戒

戒戒

戒律

律律

律有

有有

有關

關關

關的慈悲

的慈悲的慈悲

的慈悲,

,,

,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也不能說

也不能說也不能說

也不能說沒

沒沒

沒有的

有的有的

有的。

。。

。但佛

但佛但佛

但佛滅百

滅百滅百

滅百年

年年

年,

,,

,已

已已

已被

被被

被歪曲

歪曲歪曲

歪曲為

為為

為粗

粗粗

粗淺

淺淺

淺的了

的了的了

的了(

((

(四分

四分四分

四分律七百

律七百律七百

律七百

結結

結集

集集

集)。

)。)。

)。

聲聞者不能即俗而真,不能即緣起而空寂,以為慈悲等四無量心,但緣有情,不能契入無為性。

不知四無

四無四無

四無量

量量

量心是可以

心是可以心是可以

心是可以直入

直入直入

直入法性的

法性的法性的

法性的,

,,

,如質多

如質多如質多

如質多羅

羅羅

羅長

長長

長者為那

者為那者為那

者為那伽

伽伽

伽達多說

達多說達多說

達多說:

::

:無量三昧與空三昧、無相三昧、

無所有三昧,有差別義,也有同一義。約

約約

約「

「「

「無

無無

無諍

諍諍

諍」

」」

」義說

義說義說

義說,

,,

,無

無無

無量

量量

量與無相等

與無相等與無相等

與無相等,

,,

,同樣是能空於

同樣是能空於同樣是能空於

同樣是能空於貪

貪貪

貪、

、、

、瞋

瞋瞋

瞋、

、、

癡癡

癡、

、、

、常

常常

常見

見見

見、

、、

、我

我我

我、

、、

、我所

我所我所

我所見

見見

見的

的的

的(雜含卷二一‧五六七經)。從空相應

從空相應從空相應

從空相應緣

緣緣

緣起來說

起來說起來說

起來說,

,,

,由

由由

由于

于于

于有

有有

有情

情情

情無自性

無自性無自性

無自性,

,,

,是相

是相是相

是相

依相

依相依相

依相緣

緣緣

緣相成

相成相成

相成,

,,

,自

自自

自己

己己

己非

非非

非獨存

獨存獨存

獨存體

體體

體,

,,

,一切有

一切有一切有

一切有情

情情

情也不是

也不是也不是

也不是截

截截

截然對立的

然對立的然對立的

然對立的,

,,

,所以能

所以能所以能

所以能「

「「

「無

無無

無怨

怨怨

怨無

無無

無瞋

瞋瞋

瞋無

無無

無恚

恚恚

恚」。

」。」。

」。了達有

了達有了達有

了達有情

情情

情的

的的

沒沒

沒有定

有定有定

有定量

量量

量性

性性

性,

,,

,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普

普普

普緣

緣緣

緣有

有有

有情

情情

情的慈悲

的慈悲的慈悲

的慈悲──

────

──無

無無

無緣

緣緣

緣慈

慈慈

慈,

,,

,即能

即能即能

即能契

契契

契入

入入

入空性

空性空性

空性。

。。

四三

四三四三

四三昧

昧昧

昧中

中中

中,

,,

,三三

三三三三

三三昧

昧昧

昧即三

即三即三

即三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門

門門

門,

,,

,依三法

依三法依三法

依三法印

印印

印而成

而成而成

而成觀

觀觀

觀;

;;

;無

無無

無量

量量

量三

三三

三昧

昧昧

昧,

,,

,即是依

即是依即是依

即是依苦

苦苦

苦成

成成

成觀

觀觀

觀。

。。

。觀

觀觀

觀一切有

一切有一切有

一切有情

情情

情的

的的

的苦

苦苦

苦迫

迫迫

而起

而起而起

而起拔

拔拔

拔苦

苦苦

苦與樂的同

與樂的同與樂的同

與樂的同情

情情

情,

,,

,即

即即

即「

「「

「無

無無

無量

量量

量心

心心

心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

由由

由於

於於

於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偏重

偏重偏重

偏重厭

厭厭

厭自身

自身自身

自身苦

苦苦

苦,

,,

,不重

不重不重

不重愍

愍愍

愍有

有有

有情苦

情苦情苦

情苦;

;;

;偏重

偏重偏重

偏重厭

厭厭

厭世

世世

世,

,,

,不能即世而出世

不能即世而出世不能即世而出世

不能即世而出世,

,,

,這才以無

這才以無這才以無

這才以無量

量量

量三

三三

三昧

昧昧

昧為純世

為純世為純世

為純世俗

俗俗

的的

的。

。。

。聲聞的淨化自心,偏于理智與意志,忽略情感。所以德行根本的三善根,也多說「離貪欲者

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對於離瞋的無量心解脫,即略而不論。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行的淨化自心

行的淨化自心行的淨化自心

行的淨化自心,

,,

,是有所偏

是有所偏是有所偏

是有所偏

的的

的,

,,

,不能從淨化自心的立場

不能從淨化自心的立場不能從淨化自心的立場

不能從淨化自心的立場,

,,

,成

成成

成熟

熟熟

熟有

有有

有情

情情

情與

與與

與莊

莊莊

莊嚴

嚴嚴

嚴國土

國土國土

國土;

;;

;但依法而

但依法而但依法而

但依法而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自我

自我自我

自我,

,,

,不能依法依世間而完成

不能依法依世間而完成不能依法依世間而完成

不能依法依世間而完成

自我

自我自我

自我。

。。

這一切

這一切這一切

這一切,

,,

,等到

等到等到

等到直

直直

直探

探探

探釋

釋釋

釋尊心

尊心尊心

尊心髓

髓髓

髓的行者

的行者的行者

的行者,

,,

,急

急急

急于

于于

于為他

為他為他

為他,

,,

,才從慈悲為

才從慈悲為才從慈悲為

才從慈悲為本

本本

本中完成

中完成中完成

中完成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所不能完成的一切

所不能完成的一切所不能完成的一切

所不能完成的一切。

。。

(4)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27:

無量心解脫,包含了適應世俗,佛法不共二類。一般聲聞學者,都以為:四無量心緣廣大無量的

眾生,無量是眾多難以數計,是勝解──假想觀,所以是世間定。

但「量」是依局限性而來的,如

如如

如觀

觀觀

觀一切眾生而超

一切眾生而超一切眾生而超

一切眾生而超越

越越

越限

限限

限量

量量

量心

心心

心,

,,

,不起自他的分別

不起自他的分別不起自他的分別

不起自他的分別,

,,

,就與無我我所的空

就與無我我所的空就與無我我所的空

就與無我我所的空

慧相應

慧相應慧相應

慧相應。

。。

。質多

質多質多

質多羅長

羅長羅長

羅長者以為

者以為者以為

者以為:

::

:無

無無

無量

量量

量心

心心

心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中

中中

中最

最最

最上的

上的上的

上的,

,,

,是空於

是空於是空於

是空於貪

貪貪

貪、

、、

、瞋

瞋瞋

瞋、

、、

、癡

癡癡

癡的不

的不的不

的不動

動動

動心

心心

心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空就是無

空就是無空就是無

空就是無量

量量

量。

。。

這一意義

這一意義這一意義

這一意義,

,,

,在大乘所說的

在大乘所說的在大乘所說的

在大乘所說的「

「「

「無

無無

無緣

緣緣

緣慈

慈慈

慈」

」」

」中

中中

中,

,,

,才

才才

才再

再再

再度

度度

度的表達出來

的表達出來的表達出來

的表達出來。

。。

Page 59: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59

三、修慧成就,必從從從從散散散散心心心心分別觀察分別觀察分別觀察分別觀察,,,,而而而而到到到到達定心相應達定心相應達定心相應達定心相應,,,,才才才才是修慧是修慧是修慧是修慧,,,,所以修慧即是具足正修慧即是具足正修慧即是具足正修慧即是具足正

定定定定────────定成定成定成定成就就就就。。。。

D. 現現現

現證慧成就

證慧成就證慧成就

證慧成就──

────

──理

理理

理智

智智

智平

平平

平等

等等

等(

((

(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功德成就

功德成就功德成就

功德成就)

))

((

(A)

))

總說

總說總說

總說

從修慧不斷努力上進,真實無漏慧現前──現證慧成現證慧成現證慧成現證慧成就就就就,,,,即能即能即能即能斷斷斷斷煩惱煩惱煩惱煩惱,,,,了生死了生死了生死了生死,,,,成成成成就就就就解解解解

脫功德脫功德脫功德脫功德。。。。

((

(B)

))

別別

別敘

敘敘

a. 智慧的四大究

智慧的四大究智慧的四大究

智慧的四大究極

極極

極體相

體相體相

體相,

,,

,到此才能圓具

到此才能圓具到此才能圓具

到此才能圓具

前面說到智慧的究極體相智慧的究極體相智慧的究極體相智慧的究極體相,,,,是信智一如是信智一如是信智一如是信智一如,,,,悲智悲智悲智悲智交融交融交融交融,,,,定慧定慧定慧定慧均衡均衡均衡均衡,,,,理智理智理智理智平平平平等等等等,,,,這這這這到大到大到大到大

乘乘乘乘無漏慧無漏慧無漏慧無漏慧時時時時,,,,便便便便皆皆皆皆成成成成就就就就────────分分分分證證證證。。。。

如〔

〔〔

〔1〕〕〕〕聞慧的成聞慧的成聞慧的成聞慧的成就就就就,,,,含攝得信根含攝得信根含攝得信根含攝得信根──於三寶諦理決定無疑,即是信智一如信智一如信智一如信智一如的表現。〔

〔〔

〔2〕〕〕〕思

慧成就,由於淨戒的俱起,特別引發了深切的悲願,而成悲智悲智悲智悲智交融交融交融交融的的的的大乘大乘大乘大乘不共慧不共慧不共慧不共慧。。。。〔

〔〔

〔3〕〕〕〕

修慧成就,則必與定心相應,是為定慧定慧定慧定慧均衡均衡均衡均衡。。。。〔

〔〔

〔4〕〕〕〕現證無漏慧,以如如智,證如如理,如

智如理平等不二,達到理智理智理智理智平平平平等等等等的最高境界;也是到到到到達此一階達此一階達此一階達此一階段段段段,,,,四者四者四者四者才才才才能圓具能圓具能圓具能圓具。。。。

b. 警警警

警結

結結

結:

::

:慧學的成就

慧學的成就慧學的成就

慧學的成就,

,,

,離

離離

離不開

不開不開

不開其

其其

其他功德

他功德他功德

他功德;

;;

;其

其其

其他功德

他功德他功德

他功德,

,,

,也依慧學才能究竟完成

也依慧學才能究竟完成也依慧學才能究竟完成

也依慧學才能究竟完成

※※

※信

信信

信戒

戒戒

戒無

無無

無基

基基

基,

,,

,憶想

憶想憶想

憶想取一空

取一空取一空

取一空,

,,

,是為

是為是為

是為邪

邪邪

邪空

空空

由此可知,慧學的成慧學的成慧學的成慧學的成就就就就,,,,是是是是離離離離不不不不開開開開其他功德的其他功德的其他功德的其他功德的;;;;其他功德其他功德其他功德其他功德,,,,也要依慧學也要依慧學也要依慧學也要依慧學才才才才能究能究能究能究竟竟竟竟完成完成完成完成。。。。

若若若若離離離離信信信信、、、、戒戒戒戒、、、、悲悲悲悲、、、、定定定定,,,,而專而專而專而專談談談談高深現證無漏慧高深現證無漏慧高深現證無漏慧高深現證無漏慧,,,,即是即是即是即是妄妄妄妄想想想想。。。。龍樹說:「「「「信戒無信戒無信戒無信戒無基基基基,,,,憶憶憶憶想想想想

取取取取一一一一空空空空,,,,是為是為是為是為邪邪邪邪空空空空」。」。」。」。空空空空而不能而不能而不能而不能與與與與信戒相應信戒相應信戒相應信戒相應,,,,即即即即落邪惡落邪惡落邪惡落邪惡坑坑坑坑,,,,永遠永遠永遠永遠不得現證解脫不得現證解脫不得現證解脫不得現證解脫。。。。關於這

點,從前虛大師也曾明確的指出。63

63

(1)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237 ~ p.239:

體體

體悟

悟悟

悟中道

中道中道

中道,

,,

,要先有

要先有要先有

要先有緣

緣緣

緣起空有無

起空有無起空有無

起空有無礙

礙礙

礙的正

的正的正

的正觀

觀觀

觀,

,,

,這已如上所說。但於

於於

於緣

緣緣

緣起正

起正起正

起正觀

觀觀

觀的修

的修的修

的修習

習習

習,

,,

,從來

從來從來

從來的佛教

的佛教的佛教

的佛教

界界

界,

,,

,有

有有

有兩

兩兩

兩大類

大類大類

大類:

::

(一一一

一)、、、

、《

《《

《阿

阿阿

阿含經

含經含經

含經》

》》

》等

等等

等,

,,

,要先於

要先於要先於

要先於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因

因因

因果

果果

果,

,,

,生

生生

生死

死死

死還

還還

還滅

滅滅

滅的道

的道的道

的道理

理理

理,

,,

,有了深

有了深有了深

有了深刻

刻刻

刻的信

的信的信

的信解

解解

解,

,,

,然後從

然後從然後從

然後從緣

緣緣

緣起相有而

起相有而起相有而

起相有而觀

觀觀

察察

察性空

性空性空

性空。

。。

。如經說:「

「「

「先得法

先得法先得法

先得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後得

後得後得

後得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

智智

智」。

」。」。

」。

(二二二

二)、、、

、大乘佛法以

大乘佛法以大乘佛法以

大乘佛法以本

本本

本性空為門

性空為門性空為門

性空為門,

,,

,所以發心即

所以發心即所以發心即

所以發心即觀

觀觀

觀八

八八

八不

不不

不,

,,

,如禪宗有先悟本來的主張。大乘佛法的發心即

大乘佛法的發心即大乘佛法的發心即

大乘佛法的發心即

觀觀

觀八

八八

八不

不不

不,

,,

,觀

觀觀

觀諸法

諸法諸法

諸法本

本本

本不生

不生不生

不生,

,,

,依中

依中依中

依中觀

觀觀

觀者說

者說者說

者說,

,,

,性空要於生

性空要於生性空要於生

性空要於生死

死死

死輪迴

輪迴輪迴

輪迴──

────

──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因

因因

因果中

果中果中

果中去

去去

去了

了了

了解

解解

解,

,,

,要從即空的

要從即空的要從即空的

要從即空的緣

緣緣

起中

起中起中

起中去觀察

去觀察去觀察

去觀察即

即即

即緣

緣緣

緣起的空

起的空起的空

起的空,

,,

,決非

決非決非

決非離緣

離緣離緣

離緣起而談不生

起而談不生起而談不生

起而談不生。

。。

。若於

若於若於

若於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沒

沒沒

沒有深

有深有深

有深刻

刻刻

刻的了

的了的了

的了解

解解

解,

,,

,悟解

悟解悟解

悟解空性是不可能的

空性是不可能的空性是不可能的

空性是不可能的,

,,

也必是不正

也必是不正也必是不正

也必是不正確

確確

確的

的的

的,

,,

,會發生

會發生會發生

會發生極

極極

極大的

大的大的

大的流

流流

流弊

弊弊

弊。

。。

我在重慶,曾與太虛大師談及:一般學佛者談

一般學佛者談一般學佛者談

一般學佛者談悟

悟悟

悟證

證證

證,

,,

,每

每每

每以為

以為以為

以為悟

悟悟

悟得清淨

得清淨得清淨

得清淨解

解解

解脫

脫脫

脫,

,,

,於

於於

於因

因因

因果事相

果事相果事相

果事相,

,,

,視

視視

視為無

為無為無

為無

所所

所謂

謂謂

謂,

,,

,陷

陷陷

陷於

於於

於「

「「

「不

不不

不落因

落因落因

落因果

果果

果」

」」

」的

的的

的邪見

邪見邪見

邪見。

。。

。大師說道:普陀山從前有一田雞和尚,極用

極用極用

極用功

功功

功禪觀

禪觀禪觀

禪觀,

,,

,而

而而

而每

每每

每天必

天必天必

天必

吃田雞

吃田雞吃田雞

吃田雞。

。。

。別人

別人別人

別人責

責責

責他不該

他不該他不該

他不該殺

殺殺

殺生

生生

生,

,,

,他即

他即他即

他即答

答答

答以

以以

以:

::

:我一

我一我一

我一跏趺坐

跏趺坐跏趺坐

跏趺坐,

,,

,即一切都空

即一切都空即一切都空

即一切都空。

。。

。但

但但

但田雞

田雞田雞

田雞和

和和

和尚

尚尚

尚到

到到

到底

底底

底是

是是

是錯

錯錯

錯的

的的

的,

,,

,一

一一

切切

切皆

皆皆

皆空

空空

空,

,,

,為

為為

為何

何何

何吃田雞

吃田雞吃田雞

吃田雞的

的的

的惡習

惡習惡習

惡習不能空

不能空不能空

不能空?

??

?我說:依

依依

依《

《《

《阿

阿阿

阿含經

含經含經

含經》

》》

》意

意意

意:「

:「:「

:「先得法

先得法先得法

先得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後得

後得後得

後得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

智智

智」,

」,」,

」,修行

修行修行

修行

取證性空

取證性空取證性空

取證性空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必

必必

必須

須須

須依世

依世依世

依世俗

俗俗

俗而

而而

而入

入入

入於勝義

於勝義於勝義

於勝義,

,,

,也即

也即也即

也即龍

龍龍

龍樹

樹樹

樹菩薩所說

菩薩所說菩薩所說

菩薩所說:「

:「:「

:「若不依世

若不依世若不依世

若不依世俗

俗俗

俗,

,,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

」。田雞

田雞田雞

田雞

和和

和尚

尚尚

尚對

對對

對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因

因因

因果缺

果缺果缺

果缺乏

乏乏

乏正

正正

正確

確確

確的勝

的勝的勝

的勝解

解解

解,

,,

,所以不能即

所以不能即所以不能即

所以不能即緣

緣緣

緣起而

起而起而

起而觀

觀觀

觀空

空空

空,

,,

,不能在空中成立

不能在空中成立不能在空中成立

不能在空中成立因

因因

因果

果果

果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

,,

,墮

墮墮

墮於

於於

於邪見

邪見邪見

邪見。

。。

他那

他那他那

他那裏

裏裏

裏能正

能正能正

能正見

見見

見空

空空

空,

,,

,不過是

不過是不過是

不過是落

落落

落空的

空的空的

空的邪見

邪見邪見

邪見。

。。

。…〔中略〕…

一般從空而

一般從空而一般從空而

一般從空而入

入入

入,

,,

,每每

每每每每

每每忽略緣

忽略緣忽略緣

忽略緣起

起起

起,

,,

,流

流流

流弊

弊弊

弊極

極極

極大

大大

大。

。。

。關於這,佛法的正常道

佛法的正常道佛法的正常道

佛法的正常道,

,,

〔〔

〔1〕〕〕〕應先於

應先於應先於

應先於緣

緣緣

緣起的

起的起的

起的因

因因

因果善

果善果善

果善惡

惡惡

惡得

得得

善善

善巧

巧巧

巧,

,,

,再

再再

再依

依依

依緣

緣緣

緣起而

起而起而

起而觀

觀觀

觀空

空空

空;

;;

〔〔

〔2〕〕〕〕或先

或先或先

或先觀

觀觀

觀性空不

性空不性空不

性空不礙緣

礙緣礙緣

礙緣起

起起

起,

,,

,即

即即

即緣

緣緣

緣起而

起而起而

起而觀

觀觀

觀性空

性空性空

性空。

。。

。總之,「

「「

「不依世

不依世不依世

不依世俗

俗俗

俗諦

諦諦

諦,

,,

,不得第

不得第不得第

不得第

一義

一義一義

一義」。

」。」。

」。因此,《中論》的抉擇道諦──二十六品、二十七品,詳談正觀緣起,遠離邪見。如

如如

如離緣

離緣離緣

離緣

起而說修說證

起而說修說證起而說修說證

起而說修說證,

,,

,必

必必

必流

流流

流於外道的

於外道的於外道的

於外道的窠臼

窠臼窠臼

窠臼,

,,

,失

失失

失去

去去

去佛教的正宗

佛教的正宗佛教的正宗

佛教的正宗。

。。

Page 60: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60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225 ~ p.226:

說到這裏,覺得佛教中,每

每每

每有一

有一有一

有一種錯

種錯種錯

種錯誤

誤誤

誤的

的的

的傾

傾傾

傾向

向向

向,

,,

,就是不求法

就是不求法就是不求法

就是不求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而但求

而但求而但求

而但求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

智智

智。

。。

。特別是備

有世間一般知識,年老而求佛法的。對於

對於對於

對於因

因因

因果

果果

果緣

緣緣

緣起的必然性

起的必然性起的必然性

起的必然性,

,,

,四諦的

四諦的四諦的

四諦的價

價價

價值決定

值決定值決定

值決定,

,,

,常是

常是常是

常是並

並並

並無

無無

無希

希希

希求

求求

求;

;;

有的以為這

有的以為這有的以為這

有的以為這早

早早

早都已經知道

都已經知道都已經知道

都已經知道,

,,

,而不知

而不知而不知

而不知夢

夢夢

夢都

都都

都沒

沒沒

沒有

有有

有夢

夢夢

夢想

想想

想過

過過

過。

。。

。卻以為,需要的是開悟,是明心見性。不知

道沒

沒沒

沒有修成法

有修成法有修成法

有修成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是不會

智是不會智是不會

智是不會現

現現

現起的

起的起的

起的。

。。

由於偏向證悟,弄到一開口,一下手,似乎非說心說性,談修談證不可。於是乎失

失失

失去

去去

去了

了了

了悟入

悟入悟入

悟入的必

的必的必

的必

要過程

要過程要過程

要過程,

,,

,空談

空談空談

空談些

些些

些心性

心性心性

心性,

,,

,空有

空有空有

空有,

,,

,理

理理

理事

事事

事,

,,

,弄

弄弄

弄得內外也不

得內外也不得內外也不

得內外也不辨

辨辨

辨了

了了

了。

。。

。過去的大德們,就有錯認定盤星,以為

孔顏樂處,大學明明德,孟子致良知,就是祖師西來大意。因此有的就高唱:『東方聖人此心焉,

西方聖人此心焉』,好像儒佛融通起來。其

其其

其實

實實

實,

,,

,儒

儒儒

儒門大

門大門大

門大師

師師

師,

,,

,即

即即

即使翻

使翻使翻

使翻過

過過

過語

語語

語錄

錄錄

錄,

,,

,用

用用

用過

過過

過存養

存養存養

存養功夫

功夫功夫

功夫,

,,

,那一位

那一位那一位

那一位

是是

是確

確確

確認

認認

認三世

三世三世

三世因

因因

因果的

果的果的

果的?

??

?那一位從

那一位從那一位從

那一位從緣

緣緣

緣起的

起的起的

起的流

流流

流轉

轉轉

轉還

還還

還滅

滅滅

滅中求正

中求正中求正

中求正見

見見

見的

的的

的?

??

?那一位體

那一位體那一位體

那一位體見

見見

見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平

平平

平等的

等的等的

等的?

??

根根

根本

本本

本都

都都

都沒

沒沒

沒有三世

有三世有三世

有三世因

因因

因果決定的法

果決定的法果決定的法

果決定的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必然是

必然是必然是

必然是漂流

漂流漂流

漂流於佛法的門外

於佛法的門外於佛法的門外

於佛法的門外。

。。

。理

理理

理學大

學大學大

學大師

師師

師都不能

都不能都不能

都不能贊

贊贊

贊同佛法

同佛法同佛法

同佛法,

,,

,而要

而要而要

而要

以以

以拒楊墨

拒楊墨拒楊墨

拒楊墨的

的的

的態

態態

態度

度度

度來

來來

來排斥

排斥排斥

排斥佛

佛佛

佛老

老老

老,

,,

,為什麼

為什麼為什麼

為什麼?

??

?就是於佛法

就是於佛法就是於佛法

就是於佛法沒

沒沒

沒有正

有正有正

有正見

見見

見,

,,

,不知佛法的

不知佛法的不知佛法的

不知佛法的涅槃

涅槃涅槃

涅槃智

智智

智,

,,

,是依

是依是依

是依緣

緣緣

緣起

起起

起因

因因

因果

果果

的法

的法的法

的法住

住住

住智而進修得來

智而進修得來智而進修得來

智而進修得來。

。。

所以,如以為只要談心說性

如以為只要談心說性如以為只要談心說性

如以為只要談心說性,

,,

,或者說什麼

或者說什麼或者說什麼

或者說什麼絕

絕絕

絕對

對對

對精

精精

精神

神神

神之類

之類之類

之類,

,,

,以為就是

以為就是以為就是

以為就是最高

最高最高

最高的佛法

的佛法的佛法

的佛法,

,,

,那真是

那真是那真是

那真是誤

誤誤

誤入

入入

入歧途

歧途歧途

歧途,

,,

自自

自甘

甘甘

甘沈

沈沈

沈淪

淪淪

淪了

了了

了!

!!

(3)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8 ~ p.10:

第二

第二第二

第二項

項項

項 知空不即能知有

知空不即能知有知空不即能知有

知空不即能知有

一般以為能理會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便算是不忽略有,善於知有了。凡是正

凡是正凡是正

凡是正確

確確

確的

的的

從空明有

從空明有從空明有

從空明有,

,,

,當

當當

當然能

然能然能

然能夠

夠夠

夠體會到性空

體會到性空體會到性空

體會到性空緣

緣緣

緣起的無

起的無起的無

起的無礙

礙礙

礙不相

不相不相

不相衝

衝衝

衝突

突突

突的

的的

的。

。。

。但

但但

但明

明明

明理並

理並理並

理並不就能達事

不就能達事不就能達事

不就能達事,

,,

,體空也不就能知

體空也不就能知體空也不就能知

體空也不就能知

有有

有。

。。

。如桌上的瓶,

〔〔

〔1〕〕〕〕如

如如

如確

確確

確乎是有

乎是有乎是有

乎是有,

,,

,我們觀察它是因緣和合的幻有,是無常、無我、無自性、空的;

雖空而緣起假瓶的形色、作用還是有的。這樣的依有明空,是緣起性空無礙;

〔〔

〔2〕〕〕〕可是,桌

桌桌

桌子

子子

子上到

上到上到

上到

底底

底是不是有

是不是有是不是有

是不是有瓶

瓶瓶

瓶?

??

?是怎樣的有

是怎樣的有是怎樣的有

是怎樣的有?

??

?甚

甚甚

甚至

至至

至那

那那

那邊

邊邊

邊屋

屋屋

屋裡

裡裡

裡是不是有

是不是有是不是有

是不是有香爐

香爐香爐

香爐等等

等等等等

等等,

,,

,則須另用世俗智才能了解,不是

明白了總相的空理就可明白事相的一切有。…〔中略〕…

多多

多少

少少

少講

講講

講空者

空者空者

空者,

,,

,說到性空不

說到性空不說到性空不

說到性空不礙緣

礙緣礙緣

礙緣起

起起

起,

,,

,以為什麼都可以有

以為什麼都可以有以為什麼都可以有

以為什麼都可以有,

,,

,而不

而不而不

而不注

注注

注意事實

意事實意事實

意事實。

。。

。結

結結

結果

果果

果,

,,

,空

空空

空理

理理

理儘管

儘管儘管

儘管說得

說得說得

說得好

好好

好聽

聽聽

聽,

,,

而而

而思想

思想思想

思想行為

行為行為

行為儘

儘儘

儘可與那

可與那可與那

可與那最

最最

最庸

庸庸

庸俗最下

俗最下俗最下

俗最下流

流流

流的

的的

的巫術混

巫術混巫術混

巫術混做

做做

做一

一一

一團

團團

團。

。。

。所以究竟是有沒有,究竟有何作用,究竟對

於身心行為、人類社會有否利益,究竟障不障礙出世解脫──這些問題,不是偏於談空所能了解

的。

根本佛法與後來的一分大乘學者,有點不同。

〔〔

〔1〕〕〕〕佛說

佛說佛說

佛說,

,,

,必

必必

必須

須須

須先得世

先得世先得世

先得世俗

俗俗

俗法

法法

法住

住住

住智

智智

智,

,,

,對

對對

對緣

緣緣

緣起法相得

起法相得起法相得

起法相得

到正

到正到正

到正確

確確

確認

認認

認識

識識

識,

,,

,然後才能體

然後才能體然後才能體

然後才能體驗涅槃

驗涅槃驗涅槃

驗涅槃的空

的空的空

的空寂

寂寂

寂。

。。

〔〔

〔2〕〕〕〕但有些學者,不能事先深切決了世

不能事先深切決了世不能事先深切決了世

不能事先深切決了世俗

俗俗

俗,

,,

,下手

下手下手

下手就空

就空就空

就空,

,,

,每

每每

每每

每為空所

為空所為空所

為空所障

障障

障,

,,

,偏

偏偏

偏滯

滯滯

滯於總相空義

於總相空義於總相空義

於總相空義,

,,

,不能善

不能善不能善

不能善見緣

見緣見緣

見緣起

起起

起,

,,

,往往流

往往流往往流

往往流於

於於

於懷疑

懷疑懷疑

懷疑或

或或

或邪

邪邪

邪正

正正

正混濫

混濫混濫

混濫的

的的

的惡

惡惡

惡果

果果

果。

。。

應該記著:知空不即能知有

知空不即能知有知空不即能知有

知空不即能知有,

,,

,空

空空

空並

並並

並不能證明有的正

不能證明有的正不能證明有的正

不能證明有的正確

確確

確與

與與

與否

否否

否。

。。

…〔中略〕…有空的意義

有空的意義有空的意義

有空的意義,

,,

,不容

不容不容

不容許

許許

許誇大了

誇大了誇大了

誇大了去

去去

去包

包包

包辦

辦辦

辦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

、、

、解

解解

解決一切

決一切決一切

決一切。

。。

(4)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道在平常日用中〉p.278 ~ p.279:

在佛法中,淨信是

淨信是淨信是

淨信是入

入入

入佛之門

佛之門佛之門

佛之門,

,,

,戒

戒戒

戒善是學佛之

善是學佛之善是學佛之

善是學佛之基

基基

基,

,,

更更

更深一

深一深一

深一步

步步

步的定慧修證

的定慧修證的定慧修證

的定慧修證,

,,

,是不能

是不能是不能

是不能離

離離

離信

信信

信戒

戒戒

戒而有所成就的

而有所成就的而有所成就的

而有所成就的。

。。

〔〔

〔1〕〕〕〕經上說:「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

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依

依依

依戒

戒戒

戒修定

修定修定

修定,

,,

,是合

是合是合

是合理

理理

理的向上進修

的向上進修的向上進修

的向上進修,

,,

,如

如如

如順

順順

順水

水水

行行

行舟

舟舟

舟,

,,

,容

容容

容易

易易

易到達

到達到達

到達。

。。

。修定的先要

修定的先要修定的先要

修定的先要「

「「

「離

離離

離(

((

(五

五五

五)

))

)欲

欲欲

欲及

及及

及惡

惡惡

惡不善法

不善法不善法

不善法」,

」,」,

」,也就是這

也就是這也就是這

也就是這個

個個

個意義

意義意義

意義。

。。

。有些修習禪定的,為

了身體健康,為了神秘感受 ……,不離欲染,不斷惡法,多在氣息、身體上專注觀想,即使一心

相續,能夠不流於邪定,落入魔王眷屬,已經難得了,這不是佛法所要修的(有漏或無漏的)淨

定。

〔〔

〔2〕〕〕〕說到慧

說到慧說到慧

說到慧悟

悟悟

悟,

,,

,龍

龍龍

龍樹

樹樹

樹說

說說

說:「

:「:「

:「信

信信

信戒

戒戒

戒無

無無

無基

基基

基,

,,

,憶想

憶想憶想

憶想取一空

取一空取一空

取一空,

,,

,是為

是為是為

是為邪

邪邪

邪空

空空

空」。

」。」。

」。平等空性的體悟,豈是無信、

無戒者所能成就的!

信與

信與信與

信與戒

戒戒

戒,

,,

,人人都在說

人人都在說人人都在說

人人都在說,

,,

,而

而而

而其

其其

其實

實實

實並

並並

並不如一般所

不如一般所不如一般所

不如一般所想

想想

想像

像像

像的

的的

的,

,,

,這所以佛法不能

這所以佛法不能這所以佛法不能

這所以佛法不能普

普普

普遍應

遍應遍應

遍應用

用用

用於

於於

於日

日日

日常生

常生常生

常生活

活活

活了

了了

了!

!!

(5)印順導師《大乘起信論講記》p.312:

『『『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若人修行一切善法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

,,

,自然歸

自然歸自然歸

自然歸順

順順

順真如法

真如法真如法

真如法故

故故

故』

』』

』,

,,

,這是極有價值的論義。真如是無所不在

真如是無所不在真如是無所不在

真如是無所不在的

的的

的,

,,

,惡

惡惡

惡法

法法

也不

也不也不

也不離

離離

離真如

真如真如

真如。

。。

。然而

然而然而

然而,

,,

〔〔

〔1〕〕〕〕惡

惡惡

惡法與真如是相

法與真如是相法與真如是相

法與真如是相違

違違

違的

的的

的,

,,

,不

不不

不順

順順

順於真如性

於真如性於真如性

於真如性,

,,

,所以或稱為非法

所以或稱為非法所以或稱為非法

所以或稱為非法。

。。

〔〔

〔2〕〕〕〕反

反反

反之

之之

之,

,,

,善法是

善法是善法是

善法是

合法的

合法的合法的

合法的,

,,

,是

是是

是順

順順

順向於真如法性的

向於真如法性的向於真如法性的

向於真如法性的。

。。

不要以為善行

不要以為善行不要以為善行

不要以為善行,

,,

,僅

僅僅

僅是事上

是事上是事上

是事上用

用用

用功

功功

功;

;;

;要知事上的善行

要知事上的善行要知事上的善行

要知事上的善行,

,,

,是

是是

〔〔

〔1〕〕〕〕順

順順

順於真如

於真如於真如

於真如,

,,

〔〔

〔2〕〕〕〕而可以

而可以而可以

而可以趣

趣趣

趣向於真性的

向於真性的向於真性的

向於真性的。

。。

。依

依依

依戒

戒戒

Page 61: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61

總而言之,若修慧學而若修慧學而若修慧學而若修慧學而拋拋拋拋卻其他無邊卻其他無邊卻其他無邊卻其他無邊清淨清淨清淨清淨功德功德功德功德,,,,那那那那不管在聲聞法不管在聲聞法不管在聲聞法不管在聲聞法,,,,或是或是或是或是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教中教中教中教中,,,,都是都是都是都是

極不相應的極不相應的極不相應的極不相應的。。。。

((

(二

二二

二)

))

成成

成「

「「

「涉

涉涉

涉俗濟

俗濟俗濟

俗濟世

世世

世」

」」

」之

之之

之用

用用

1. 慧學的進修過程

慧學的進修過程慧學的進修過程

慧學的進修過程,

,,

,一般

一般一般

一般只

只只

只重

重重

重「

「「

「從真出

從真出從真出

從真出俗

俗俗

俗、

、、

、即

即即

即俗

俗俗

俗即真

即真即真

即真、

、、

、事

事事

事理

理理

理無

無無

無礙

礙礙

礙」

」」

成成成成涉涉涉涉俗俗俗俗濟濟濟濟世之世之世之世之用用用用 在進修慧學的在進修慧學的在進修慧學的在進修慧學的過程過程過程過程中中中中,,,,一般學佛者一般學佛者一般學佛者一般學佛者,,,,每每每每每每每每祇著重在祇著重在祇著重在祇著重在如何證得勝義

諦理而又不離世俗事相,所謂從真出俗從真出俗從真出俗從真出俗,,,,即俗即真即俗即真即俗即真即俗即真,,,,事事事事理無理無理無理無礙礙礙礙。。。。使使使使現實生活現實生活現實生活現實生活與與與與最高理最高理最高理最高理性性性性,,,,

達達達達到到到到完完完完全全全全的的的的統統統統一一一一。。。。

不過智慧的初證,總不免偏重真性的,所以最初證得一切法最初證得一切法最初證得一切法最初證得一切法空性空性空性空性,,,,還需還需還需還需要不要不要不要不斷斷斷斷地地地地熏熏熏熏修修修修,,,,

將所悟真理證驗於將所悟真理證驗於將所悟真理證驗於將所悟真理證驗於諸諸諸諸法法法法事事事事相相相相;;;;然然然然後才後才後才後才能能能能透透透透過過過過真理去了達世俗真理去了達世俗真理去了達世俗真理去了達世俗,,,,不執著,離戲論,真俗圓

融而無礙。於是悟理悟理悟理悟理與事與事與事與事行行行行,,,,生活生活生活生活與與與與理理理理性性性性,,,,無無無無往往往往而不相應而不相應而不相應而不相應。。。。

2. 菩薩為

菩薩為菩薩為

菩薩為護

護護

護持

持持

持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利

利利

利益

益益

益眾生

眾生眾生

眾生,

,,

,故

故故

故大乘慧學

大乘慧學大乘慧學

大乘慧學更

更更

更要

要要

要注

注注

注意到

意到意到

意到「

「「

「慧

慧慧

慧力

力力

力的擴

的擴的擴

的擴展

展展

展」

」」

把握這一重點,原是不錯的,但但但但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慧學慧學慧學慧學,,,,更要注更要注更要注更要注意到意到意到意到慧力的慧力的慧力的慧力的擴擴擴擴展展展展。。。。

((

(1)

))

未未

未成就

成就成就

成就聞思

聞思聞思

聞思修慧

修慧修慧

修慧前

前前

前的慧

的慧的慧

的慧力

力力

力擴

擴擴

擴展

展展

※※

※一

一一

一面

面面

面聞思

聞思聞思

聞思修

修修

修,

,,

,一

一一

一面

面面

面對

對對

對各

各各

各類學

類學類學

類學問

問問

問也應

也應也應

也應隨

隨隨

隨分

分分

分隨力

隨力隨力

隨力廣求了知

廣求了知廣求了知

廣求了知:

::

: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當

當當

當於五明

於五明於五明

於五明處

處處

處學

學學

在在在在未未未未成成成成就就就就聞聞聞聞、、、、思思思思、、、、修三慧之修三慧之修三慧之修三慧之前前前前,,,,對對對對於世間的於世間的於世間的於世間的,,,,凡凡凡凡有有有有益益益益人人人人生生生生社社社社會會會會的種種學問的種種學問的種種學問的種種學問,,,,都應都應都應都應該該該該廣廣廣廣泛泛泛泛

的學的學的學的學習習習習;;;;〔

〔〔

〔1〕〕〕〕但但但但如沒有佛法聞、思、修的特質作根本,當然祇是普通知識而已,與佛法無

關。〔

〔〔

〔2〕〕〕〕然然然然菩薩發心,以教化眾生為要行,必須具有廣大的願欲,遍學一切世出世間無邊

法門,種種善妙知識。

所以所以所以所以菩薩菩薩菩薩菩薩初學初學初學初學,,,,〔

〔〔

〔1〕〕〕〕一面修學聞一面修學聞一面修學聞一面修學聞、、、、思思思思、、、、修修修修,,,,〔

〔〔

〔2〕〕〕〕一面一面一面一面對對對對於於於於各類各類各類各類學問學問學問學問,,,,也應也應也應也應隨分隨隨分隨隨分隨隨分隨力廣力廣力廣力廣求求求求了了了了知知知知。。。。

大乘聖典曾經指出:「「「「菩薩當菩薩當菩薩當菩薩當於於於於五五五五明明明明處學處學處學處學」」」」。。。。因為五明中,除除除除了了了了內明內明內明內明((((佛法佛法佛法佛法────────包包包包括三括三括三括三乘乘乘乘

聖道聖道聖道聖道))))是是是是菩薩菩薩菩薩菩薩所應學的根所應學的根所應學的根所應學的根本本本本而外而外而外而外,,,,其他其他其他其他醫醫醫醫方方方方、、、、工工工工巧巧巧巧、、、、因因因因明明明明((((論論論論理學理學理學理學)、)、)、)、聲聲聲聲明明明明((((語語語語文文文文學學學學),),),),

都是有都是有都是有都是有助助助助弘揚弘揚弘揚弘揚佛法佛法佛法佛法,,,,有有有有利利利利社社社社會民會民會民會民生的學問生的學問生的學問生的學問。。。。菩薩菩薩菩薩菩薩為為為為護護護護持佛法持佛法持佛法持佛法,,,,為為為為利利利利益益益益眾生眾生眾生眾生,,,,這些這些這些這些自自自自然不然不然不然不

能不學能不學能不學能不學。。。。64

修定

修定修定

修定,

,,

,因

因因

因定得慧

定得慧定得慧

定得慧,

,,

,依慧得

依慧得依慧得

依慧得解脫

解脫解脫

解脫,

,,

,即

即即

即由

由由

由善行的

善行的善行的

善行的漸

漸漸

漸次而來

次而來次而來

次而來。

。。

。不然

不然不然

不然,

,,

,直下

直下直下

直下的修慧

的修慧的修慧

的修慧,

,,

,豈

豈豈

豈不

不不

不省

省省

省事

事事

事!

!!

!然而佛法

然而佛法然而佛法

然而佛法

並並

並不如此

不如此不如此

不如此。

。。

。如

如如

如沒

沒沒

沒有

有有

有戒

戒戒

戒定等為

定等為定等為

定等為基

基基

基,

,,

,勝義慧是不能成就的

勝義慧是不能成就的勝義慧是不能成就的

勝義慧是不能成就的。

。。

《《

《大智

大智大智

大智度

度度

度論

論論

論》

》》

》說

說說

說:

::

:修

修修

修布施

布施布施

布施可以

可以可以

可以薄

薄薄

薄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煩惱

煩惱煩惱

煩惱。

。。

。薄

薄薄

薄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煩惱

煩惱煩惱

煩惱,

,,

,即在一切善法的修

即在一切善法的修即在一切善法的修

即在一切善法的修集

集集

集中

中中

中;

;;

;善

善善

善增

增增

增即

即即

即惡

惡惡

惡薄

薄薄

薄,

,,

自然能歸

自然能歸自然能歸

自然能歸順

順順

順於真如

於真如於真如

於真如。

。。

一分學佛者

一分學佛者一分學佛者

一分學佛者,

,,

,執理

執理執理

執理廢

廢廢

廢事

事事

事,

,,

,勸

勸勸

勸學者

學者學者

學者直入

直入直入

直入證如法門

證如法門證如法門

證如法門,

,,

,直

直直

直從無分別

從無分別從無分別

從無分別著

著著

著手

手手

手,

,,

,從無可

從無可從無可

從無可下手處下手

下手處下手下手處下手

下手處下手,

,,

,實是

實是實是

實是愚

愚愚

愚人

人人

惡見

惡見惡見

惡見!

!!

!無

無無

無量煩惱

量煩惱量煩惱

量煩惱惡

惡惡

惡業

業業

業熏

熏熏

熏心

心心

心,

,,

,即

即即

即使

使使

使修證

修證修證

修證,

,,

,也不過是

也不過是也不過是

也不過是邪

邪邪

邪定

定定

定、

、、

、狂

狂狂

狂慧而已

慧而已慧而已

慧而已。

。。

64 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329 ~ p.332:

五明

五明五明

五明,

,,

,就是大乘佛

就是大乘佛就是大乘佛

就是大乘佛弟子

弟子弟子

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

應該修學的五類學應該修學的五類學

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術術

術。

。。

。五明是: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 、訓詁、

文法、音韻(也通於音樂)等。二、因明:因是原因,理由,這是依已知而求未知,察事辯理的學問。

在語言方面,是辯論術;在思想方面,是理則學 ──邏輯。三、醫方明:這是醫、藥、生理、優生等

學問。四、工巧明:這是基於數學,所有的物理科學,以及實用的工作技巧。五、內明:上四種為共

(外)世間的;佛的教育,是在這共世間學的四明上,進修不共的佛學,所以叫內明。這是佛所宣說

的法毘奈耶,也可說純粹佛學。

聲聲

聲明與

明與明與

明與因

因因

因明

明明

明,

,,

,為自

為自為自

為自覺覺

覺覺覺覺

覺覺他的必備學

他的必備學他的必備學

他的必備學問

問問

問。

。。

。聲明是語文學,而因明是思辨的方法。沒有這二種學問,總不

免思想混亂,是非不明。不但缺乏教人的能力,就是自以為然的,也未必就是正確的。在西藏,初學

佛法,都從聲明、因明入手,因為這是理解聖教的必備工具。我覺得,中國佛教的衰落,至少與聲明、

Page 62: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62

((

(2)

))

一切世學

一切世學一切世學

一切世學,

,,

,透

透透

透過

過過

過了

了了

了體證法空

體證法空體證法空

體證法空,

,,

,即成菩薩

即成菩薩即成菩薩

即成菩薩濟

濟濟

濟世

世世

世利

利利

利生的大

生的大生的大

生的大用

用用

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人人人人如如如如果果果果在在在在未未未未得佛慧得佛慧得佛慧得佛慧甚甚甚甚至未至未至未至未信佛以信佛以信佛以信佛以前前前前,,,,就就就就多聞多聞多聞多聞博博博博學學學學,,,,對對對對世間世間世間世間知識知識知識知識無不無不無不無不明明明明了了了了通通通通達達達達,,,,那麼那麼那麼那麼

他若信他若信他若信他若信皈皈皈皈佛教佛教佛教佛教,,,,獲獲獲獲得證悟得證悟得證悟得證悟,,,,即能說法無即能說法無即能說法無即能說法無礙礙礙礙,,,,教教教教化化化化無無無無量量量量眾生眾生眾生眾生。。。。如舍利弗在學佛以前就是一

位著名的學者,所以當他轉入佛法,證阿羅漢果後,便成為智慧第一的大聖者了。

同時,在修學的過程中,一切世間學問一切世間學問一切世間學問一切世間學問,,,,〔

〔〔

〔1〕〕〕〕在體證法空,離諸戲論,一無所得的境界上,

似乎都是妄想分別的賸65累,〔

〔〔

〔2〕〕〕〕但如但如但如但如透透透透過過過過了這一了這一了這一了這一關關關關,,,,卻成為卻成為卻成為卻成為菩薩菩薩菩薩菩薩濟濟濟濟世世世世利利利利生的生的生的生的大用大用大用大用。。。。

((

(3)

))

悟悟

悟證

證證

證後

後後

後,

,,

,更

更更

更應學

應學應學

應學習

習習

習及

及及

及運

運運

運用

用用

用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

,,

,使

使使

使世學

世學世學

世學佛法融

佛法融佛法融

佛法融通

通通

通無

無無

無礙

礙礙

※※

※菩薩不但是道智

菩薩不但是道智菩薩不但是道智

菩薩不但是道智,

,,

,且

且且

且是道

是道是道

是道種

種種

種智

智智

有了悟證以有了悟證以有了悟證以有了悟證以後後後後,,,,更應學更應學更應學更應學習習習習以及以及以及以及運運運運用用用用佛法佛法佛法佛法,,,,使使使使世學世學世學世學與與與與佛法佛法佛法佛法融通融通融通融通無無無無礙礙礙礙。。。。

菩薩菩薩菩薩菩薩不但是不但是不但是不但是道道道道智智智智,,,,而而而而且且且且是是是是道道道道種智種智種智種智,,,,66這是一般所不這是一般所不這是一般所不這是一般所不大大大大注注注注意意意意的的的的。。。。

3. 結結結

結說

說說

說:

::

:不但

不但不但

不但理

理理

理事統一

事統一事統一

事統一,

,,

,且

且且

且一切世學無

一切世學無一切世學無

一切世學無礙

礙礙

礙出世佛學

出世佛學出世佛學

出世佛學,

,,

,成佛法

成佛法成佛法

成佛法利

利利

利生的

生的生的

生的巧

巧巧

巧便

便便

便

真正的真正的真正的真正的大乘大乘大乘大乘慧學慧學慧學慧學,,,,〔

〔〔

〔1〕〕〕〕不但重視不但重視不但重視不但重視觀觀觀觀境境境境與與與與生活的相應生活的相應生活的相應生活的相應,,,,理理理理性與事性與事性與事性與事相的相的相的相的統統統統一一一一。。。。〔

〔〔

〔2〕〕〕〕而而而而且且且且能能能能夠夠夠夠博博博博通通通通

一切世學一切世學一切世學一切世學,,,,容容容容攝無邊攝無邊攝無邊攝無邊微妙善微妙善微妙善微妙善法法法法,,,,使使使使一切世間學一切世間學一切世間學一切世間學,,,,無無無無礙礙礙礙於出世的佛學於出世的佛學於出世的佛學於出世的佛學,,,,並並並並成為佛法成為佛法成為佛法成為佛法利利利利益益益益眾眾眾眾

生的生的生的生的善巧善巧善巧善巧方便方便方便方便。。。。67(常覺記)

因明的忽略有關。醫

醫醫

醫方明

方明方明

方明,

,,

,是能

是能是能

是能除

除除

除身心

身心身心

身心苦痛

苦痛苦痛

苦痛而得

而得而得

而得安

安安

安樂的

樂的樂的

樂的;

;;

;工

工工

工巧

巧巧

巧明是

明是明是

明是利用

利用利用

利用厚

厚厚

厚生

生生

生,

,,

,增

增增

增進人類

進人類進人類

進人類物

物物

物質

質質

質幸

幸幸

幸福的

福的福的

福的。

。。

佛教的

佛教的佛教的

佛教的救濟

救濟救濟

救濟世間

世間世間

世間,

,,

,那

那那

那裡局

裡局裡局

裡局限於口頭

限於口頭限於口頭

限於口頭宣

宣宣

宣傳

傳傳

傳!

!!

!醫

醫醫

醫方與

方與方與

方與工

工工

工巧

巧巧

巧,

,,

,正是菩薩

正是菩薩正是菩薩

正是菩薩利

利利

利益

益益

益眾生的實

眾生的實眾生的實

眾生的實際

際際

際學

學學

學問

問問

問。

。。

。善財童子參訪

的大善知識中,就有數學家,建築師,醫生,製香師。如大論師龍樹菩薩,就是優越的製香師與煉金

師(化學)。在他指導下所建的寺院與洞窟,真是鬼斧神工,被稱為印度佛教的第一建築。

可可

可見

見見

見佛教的教

佛教的教佛教的教

佛教的教育

育育

育,

,,

,不只是

不只是不只是

不只是因

因因

因果

果果

果、

、、

、空有

空有空有

空有、

、、

、心性

心性心性

心性,

,,

,而是五明

而是五明而是五明

而是五明:

::

:正像孔子一樣,不只是侈談性理,而是以六

藝教人。不過從來的佛

不過從來的佛不過從來的佛

不過從來的佛弟子

弟子弟子

弟子,

,,

,多

多多

多少受

少受少受

少受到

到到

到小

小小

小乘

乘乘

乘思想

思想思想

思想的

的的

的熏

熏熏

熏染

染染

染,

,,

,總以為

總以為總以為

總以為前

前前

前四是世間法

四是世間法四是世間法

四是世間法,

,,

,內明才是出世佛法

內明才是出世佛法內明才是出世佛法

內明才是出世佛法。

。。

不知在大乘佛學中

不知在大乘佛學中不知在大乘佛學中

不知在大乘佛學中,

,,

,即世間而出世

即世間而出世即世間而出世

即世間而出世,

,,

,世與出世無

世與出世無世與出世無

世與出世無礙

礙礙

礙,

,,

,聲

聲聲

聲明

明明

明、

、、

、因

因因

因明等

明等明等

明等,

,,

,是共世間的出世學

是共世間的出世學是共世間的出世學

是共世間的出世學,

,,

,真

真真

真俗

俗俗

俗融

融融

融通

通通

通,

,,

為佛教教

為佛教教為佛教教

為佛教教育

育育

育的一

的一的一

的一科

科科

科。

。。

…〔中略〕…法施可分為二類:

一、「出世法施」,如內明的弘揚傳授;

二、「世間法施」,如聲明、因明等的教授。世間法施,就是世間的一般教育。從前,維摩詰長者,「入

諸學塾,誘發童蒙」,便是大乘學者從事一般教育的實例。這不應

這不應這不應

這不應看

看看

看作純世間的

作純世間的作純世間的

作純世間的,

,,

,在大乘的真

在大乘的真在大乘的真

在大乘的真俗

俗俗

俗無

無無

無礙

礙礙

礙中

中中

中,

,,

這是大乘的共世間學

這是大乘的共世間學這是大乘的共世間學

這是大乘的共世間學,

,,

,為大乘法的一分

為大乘法的一分為大乘法的一分

為大乘法的一分,

,,

,為

為為

為導入

導入導入

導入大乘的

大乘的大乘的

大乘的基礎

基礎基礎

基礎。

。。

。所以

所以所以

所以,

,,

,從事這一般的教

從事這一般的教從事這一般的教

從事這一般的教育

育育

育事

事事

事業

業業

業,

,,

,不應

不應不應

不應看

看看

作作

作適

適適

適應

應應

應時

時時

時代

代代

代,

,,

,附

附附

附屬

屬屬

屬於佛教的

於佛教的於佛教的

於佛教的,

,,

,而應作為佛教自身的重要內容而

而應作為佛教自身的重要內容而而應作為佛教自身的重要內容而

而應作為佛教自身的重要內容而努力

努力努力

努力!

!!

65【賸(ㄕㄥˋ)】1.增益;增加。2.多。(《漢語大詞典(十)》p.304)

66 上文〈三 智慧之類別〉(《學佛三要》p.170 ~ p.172)所說:

《般若經》中又分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這種序列,是說明了聲聞

聲聞聲聞

聲聞、

、、

、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

、、

、佛三乘

佛三乘佛三乘

佛三乘

聖者智慧的差別

聖者智慧的差別聖者智慧的差別

聖者智慧的差別。

。。

。…〔中略〕…大乘菩薩亦具二智,即道智,道種智,但他著重在從真出

但他著重在從真出但他著重在從真出

但他著重在從真出俗

俗俗

俗,

,,

,一面觀空

無我等,與常遍法性相應,一面以種種法門通達種種事相。菩薩

菩薩菩薩

菩薩度

度度

度生的悲心深

生的悲心深生的悲心深

生的悲心深厚

厚厚

厚,

,,

,所以他是遍學一切

所以他是遍學一切所以他是遍學一切

所以他是遍學一切

法門的

法門的法門的

法門的,

,,

,所

所所

所謂

謂謂

謂法門無

法門無法門無

法門無量

量量

量誓

誓誓

誓願學

願學願學

願學。

。。

。真正的修菩薩行

真正的修菩薩行真正的修菩薩行

真正的修菩薩行,

,,

,必然著重廣大的

必然著重廣大的必然著重廣大的

必然著重廣大的觀

觀觀

觀智

智智

智,

,,

,所以以道

所以以道所以以道

所以以道種

種種

種智為

智為智為

智為名

名名

名。

。。

。…〔中略〕…

…〔中略〕…

二、大乘法中常說到的二種──事

事事

事理

理理

理智慧

智慧智慧

智慧,

,,

,異名極多。…〔中略〕…如《般若經》裡的「

「「

「般若

般若般若

般若」(

」(」(

」(慧

慧慧

慧)、

)、)、

)、

「「

「漚

漚漚

漚和

和和

和」(

」(」(

」(方便

方便方便

方便)

))

);

;;

;…〔中略〕…《般若經》又稱為「

「「

「道智

道智道智

道智」、「

」、「」、「

」、「道

道道

道種

種種

種智

智智

智」

」」

」;

;;

;唯識家每稱為根

根根

根本

本本

本智

智智

智、

、、

、後得智

後得智後得智

後得智。

。。

67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 ~ p.3:

此外,「

「「

「世間一切

世間一切世間一切

世間一切微

微微

微妙

妙妙

妙善

善善

善語

語語

語皆

皆皆

皆是佛法

是佛法是佛法

是佛法」

」」

」,釋尊說:「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所未說法,如大地土」(升

攝波經)。這可見有益身心家國的善法,釋尊也多有不曾說到的。釋尊所覺證而傳布的法,雖關涉極廣,

但主要是究盡法相的德行的宗教。佛法是真實的

佛法是真實的佛法是真實的

佛法是真實的,

,,

,正

正正

正確

確確

確的

的的

的,

,,

,與一切真實而正

與一切真實而正與一切真實而正

與一切真實而正確

確確

確的事

的事的事

的事理

理理

理,

,,

,決不是

決不是決不是

決不是矛盾

矛盾矛盾

矛盾而

而而

是相融貫的

是相融貫的是相融貫的

是相融貫的。

。。

。其

其其

其他真實與正

他真實與正他真實與正

他真實與正確

確確

確的事

的事的事

的事理

理理

理,

,,

,實等於

實等於實等於

實等於根

根根

根本

本本

本佛法所含攝的

佛法所含攝的佛法所含攝的

佛法所含攝的,

,,

,根

根根

根本

本本

本佛法所

佛法所佛法所

佛法所流

流流

流出的

出的出的

出的。

。。

。所以說

所以說所以說

所以說:「

:「:「

:「一切

一切一切

一切

Page 63: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 video.lwdh.org.tw · 1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九九九九 慧學概說慧學概說〉 〉〉〉

《學佛三要》

〈九 慧學概說〉

63

世間

世間世間

世間微

微微

微妙

妙妙

妙善

善善

善語

語語

語,

,,

,皆

皆皆

皆是佛法

是佛法是佛法

是佛法」

」」

」(增一阿含經)。這可見,「謂有沙門,執著文字,離經所說,終不敢言」(大

毘婆沙論),實在不夠了解佛法!在佛法的

在佛法的在佛法的

在佛法的流

流流

流行中

行中行中

行中,

,,

,融攝與

融攝與融攝與

融攝與釋

釋釋

釋尊

尊尊

尊本

本本

本教不相

教不相教不相

教不相礙

礙礙

礙的善法

的善法的善法

的善法,

,,

,使

使使

使佛法

佛法佛法

佛法豐富

豐富豐富

豐富起來

起來起來

起來,

,,

能能

能適

適適

適應不同的

應不同的應不同的

應不同的時

時時

時空

空空

空,

,,

,這是佛法應有的

這是佛法應有的這是佛法應有的

這是佛法應有的精

精精

精神

神神

神。

。。

〔〔

〔1〕〕〕〕佛的法,是根本的;

〔〔

〔2〕〕〕〕諸佛常法與入佛法相的佛法,是豎貫的,深入的;

〔〔

〔3〕〕〕〕融貫的佛法,是旁

通的。千

千千

千百

百百

百年

年年

年來

來來

來流

流流

流行於人間的佛法

行於人間的佛法行於人間的佛法

行於人間的佛法,

,,

,不外乎

不外乎不外乎

不外乎契

契契

契合這三者而

合這三者而合這三者而

合這三者而構

構構

構成

成成

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