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联话·海口 手写春联过大年 编者按...

1
2019.2.11 星期一 主编陈耿 版式张昕 封面 B02 编者按 海南的春节是热闹而 祥和的。一进入腊月,过年 的气氛越来越浓,老家在海 口市长流镇传桂村的吴德 雄就开始着手各种过年准 备。 对 73 岁 的 吴 德 雄 来 说,春联一直是老吴家无可 替代的年味。小时候,母亲 总会给他几分钱找村里的 教书先生给家里写春联,十 几岁读中学后,他就包揽了 家里及亲戚朋友的春联,哪 怕如今写春联已可由机械 代劳,吴德雄还一直坚守着 写春联的传统。 笔尖上的记忆 “群猪喜庆迎百福,众 亲和谐共千年。”腊月二十 四是“写大字”的日子,在这 个特别的日子,吴德雄裁 纸、叠纸、写字,胸有成竹, 一气呵成。“今年是猪年,对 我们家很特别。”按说春联 就是写些新春的吉祥话,这 都是吴德雄早已写熟了的, 但是他家里共有5个人都 属猪,就别具匠心写了“群 猪”。 “这是我早就想好的春 联,就等着过年写好贴上 呢。”吴德雄出生于海口西 部的传桂村,那时村子里家 家户户的春联都是请教书 先生写的,吴德雄每逢过年 都自告奋勇去买春联,他喜 欢观察先生写字,粗糙的大 手握着细小的笔管挥墨落 纸,写出一行行雄浑秀雅的 书法,字字彰显吉利,让他 很是羡慕。 人们贴的春联内容主 要分为三类:第一类表达了 迎春纳福的思想内容;第二 类则表达对平安和顺、兴旺 发达的向往祈愿;第三类表 现出对美德功绩或家乡风 貌的歌颂。每到过年,先生 家门口都会排着长队,来取 字的人前脚走后脚来,一个 挨着一个。“先生一般会问 求财?求福?还是求学 业?然后从类似春联大全 的书上选副合适的对联写 下来。” 年年如此,吴德雄对这 些“套路”了然于胸,考上初 中后,他也能识文断句,写 毛笔字,干脆就给家里写春 联。对于有一定文化基础 的人来说,创作春联并不是 很难。春联文体唯一铁定 不移的特征是完全对仗的 两句式结构,除此之外的其 它要求都相当灵活:字数可 长可短,对偶可工可宽,声 调可严可松,言辞可文可 白,语气可庄可谐,风格可 雅可俗。 吴德雄很快就上手了, 从一开始只能做到宽对和 上下联尾字“上仄下平”,到 后来追求工对和严谨的声 律,尽情在红纸上驰骋文 笔。“红对联贴上去后,就觉 得真的是过年了。”海南一 年四季都是一片翠绿,院子 里、门窗上,大红的春联一 加点缀,顿时显得喜气洋 洋,迎来新的一年。 温情脉脉的传承 吴德雄年轻时在海南 乡下务农,过年写春联就是 他贫瘠生活的精神之光,照 耀着他不忘读书写字。直 到现在,年过七旬的吴德雄 依然热爱学习,平时读书看 报遇到优美的词句就赶紧 记下来,预备着以后镶嵌到 春联中,似乎“大年三十贴 春联”是他寒冬腊月里温暖 的记忆。 “那时家里穷,过年才 有肉吃,才能穿新衣服,想 起过年就激动得睡不着。” 虽然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但 每年过年,吴德雄都早早起 床,在书房里叠纸挥毫,一 副副、一对对,写好的大红 春联摆满了屋子。写完一 副,又写一副,小孙子偶尔 也给他抻一下纸,他也会趁 机教孙子怎样叠纸,七言联 这样叠、五言联那样叠、九 言联怎样叠。对他来说,写 春联的过程更快乐。 吴德雄口中的小孙子 如今也是00后的大学生 了。在吴德雄眼里,小孙子 跟他小时候很不一样,小孙 子不会写毛笔字,甚至很少 用钢笔写字,写一手好字更 不是他的追求;平时看的也 是漫画与美剧,分不清春联 的上联与下联。看着孙子, 吴德雄不禁想到年少时心 心念念想写春联的自己。 他每年写完春联,都会 招呼两个孙子贴春联,小孙 子每次都会兴冲冲地帮他 贴春联,有时还会早早地等 着他写好,迫不及待地去晒 春联。“在晒春联时,两个人 需平稳各牵对联红纸的一 端,置放在离书写春联者稍 远的地面上。”吴德雄告诉 孙子,晒春联讲究平稳,一 是防止墨汁乱流而破坏联 字的笔画结构与联面的整 洁;二是寓意四季平安,所 以必须平稳放置。 爷爷写春联,孙子贴春 联,这种微妙的互动,似乎 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着吴德 雄所重视的“ 家风”与“ 年 味”。 春联挂,年味浓。按照海南的 传统,每到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以 表达新年愿望,用千百年来张贴春 联的习俗装扮着城市和老家,以期 盼来年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如意,为 新春佳节平添了不少节日气氛。 最早的春联是桃符,这是先民 们用来辟邪、驱鬼的吉祥物。海南 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董旭认为,春联 实质上是一种综合艺术,书法、文学 之外,还有礼俗、节庆、心理、教化等 功能。“春联是楹联的一种,因春节 贴在门上而得名。南迁而来的人, 把中原的春联文化也带到了海南。” “海南人对春联十分喜爱和重 视,每逢过年,都要新作春联,贴在 祖屋祠堂、民居住宅、店面粮仓以及 厕所畜舍等的门口。”海口秀英区诗 联学会会长邓柔刚认为,春联作为 文化的载体,一是代表着起源,提醒 着家族、族群不能忘记过去;二是代 表着文化的品位,为中国人最大的 节日—春节,增添祥和、喜庆的气 氛。 “海南每个村都有自己村的春联 特色,以前走村串户的时候,觉得在 大门口读对联都是一种文化的享受, 每个句子都非常有意味。”海南省楹 联学会会长羊宏也发现,在挑选对联 内容的时候,不同的职业类型与生活 背景的家庭,选的对子也不尽相同, 有的祈愿财源滚滚,有的希望后代奋 发读书……但无一不代表着人们对 新一年的无限憧憬,以及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 春联,成了一束照耀生活的火 焰,悄无声息地传递出了浓浓的年 味。羊宏说,一些楹联爱好者每逢过 年回老家,总喜欢挨家挨户围着村子 转,每每看到谁家的对联写得周正, 内容新颖,就马上记录下来,犹如百 花园里采蜜的蜜蜂。“村子里的邻里 也会互相评论各家的春联。评论谁 的字写得好,看谁家的春联做得有特 色,看谁的有错误,戏说对方。” 海口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 长黄良妹的父亲曾是翻译,写得一 手好字,逢年过节为海口邻里代写 春联。浓厚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 使她从小就喜欢书画,对手写春联 情有独钟。因此,哪怕印刷春联金 粉题词,银粉衬底,再精致美观,她 每年都要请人给家里手写春联。 “手写春联是保护和传承文化 的好载体好平台,不妨好好利用这 个载体和平台,尝试张贴手写春联, 增加年味的乐趣。”海南省楹联学会 常务理事李光鸿也认为,弘扬传统 文化,要对手写春联多一些推广和 使用,让手写春联多些机会“走基 层、入民户”。 春联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海南 省楹联学会会员郑保钟表示,从“改 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到 “三万言书梦,梦兴万业;十九大铺 春,春满九州”,再到“三农兴旺,营 销可扫二维码;百姓安康,社保全凭 一卡通”……新时代的新春联,与时 代变迁息息相关,写就新生活新气 象,是新一年的“开门红”,更是通往 美好未来的指路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 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 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元 日》一诗中的“ 桃符”,指的 正是古代的春联。 在印刷体春联随处可 见的今天,更多的海南人还 是喜欢手写的春联,自己动 手写,或是请人代写,或是 到市场上购买。在他们看 来,印刷的春联字迹完全一 样,少了灵动的个性,而手 写的春联不会如此,还会加 添年的味道。 吴德雄在写春联。 年前,吴德雄指挥两个孙子贴春联。 \ \ 琼州联话·海口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Jan-2020

3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019.2.11 星期一主编│陈耿 版式│张昕封面B02

编者按海南的春节是热闹而

祥和的。一进入腊月,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老家在海口市长流镇传桂村的吴德雄就开始着手各种过年准备。

对 73 岁的吴德雄来说,春联一直是老吴家无可替代的年味。小时候,母亲总会给他几分钱找村里的教书先生给家里写春联,十几岁读中学后,他就包揽了家里及亲戚朋友的春联,哪怕如今写春联已可由机械代劳,吴德雄还一直坚守着写春联的传统。

笔尖上的记忆

“群猪喜庆迎百福,众亲和谐共千年。”腊月二十四是“写大字”的日子,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吴德雄裁纸、叠纸、写字,胸有成竹,一气呵成。“今年是猪年,对我们家很特别。”按说春联就是写些新春的吉祥话,这都是吴德雄早已写熟了的,但是他家里共有5个人都属猪,就别具匠心写了“群猪”。

“这是我早就想好的春联,就等着过年写好贴上呢。”吴德雄出生于海口西部的传桂村,那时村子里家家户户的春联都是请教书先生写的,吴德雄每逢过年都自告奋勇去买春联,他喜欢观察先生写字,粗糙的大手握着细小的笔管挥墨落纸,写出一行行雄浑秀雅的书法,字字彰显吉利,让他很是羡慕。

人们贴的春联内容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表达了迎春纳福的思想内容;第二类则表达对平安和顺、兴旺发达的向往祈愿;第三类表现出对美德功绩或家乡风貌的歌颂。每到过年,先生家门口都会排着长队,来取字的人前脚走后脚来,一个挨着一个。“先生一般会问求财?求福?还是求学业?然后从类似春联大全的书上选副合适的对联写下来。”

年年如此,吴德雄对这些“套路”了然于胸,考上初中后,他也能识文断句,写毛笔字,干脆就给家里写春联。对于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来说,创作春联并不是很难。春联文体唯一铁定不移的特征是完全对仗的两句式结构,除此之外的其它要求都相当灵活:字数可长可短,对偶可工可宽,声调可严可松,言辞可文可白,语气可庄可谐,风格可

雅可俗。吴德雄很快就上手了,

从一开始只能做到宽对和上下联尾字“上仄下平”,到后来追求工对和严谨的声律,尽情在红纸上驰骋文笔。“红对联贴上去后,就觉得真的是过年了。”海南一年四季都是一片翠绿,院子里、门窗上,大红的春联一加点缀,顿时显得喜气洋洋,迎来新的一年。

温情脉脉的传承

吴德雄年轻时在海南乡下务农,过年写春联就是他贫瘠生活的精神之光,照耀着他不忘读书写字。直到现在,年过七旬的吴德雄依然热爱学习,平时读书看报遇到优美的词句就赶紧记下来,预备着以后镶嵌到春联中,似乎“大年三十贴春联”是他寒冬腊月里温暖的记忆。

“那时家里穷,过年才有肉吃,才能穿新衣服,想起过年就激动得睡不着。”虽然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但每年过年,吴德雄都早早起床,在书房里叠纸挥毫,一副副、一对对,写好的大红春联摆满了屋子。写完一副,又写一副,小孙子偶尔也给他抻一下纸,他也会趁机教孙子怎样叠纸,七言联这样叠、五言联那样叠、九言联怎样叠。对他来说,写春联的过程更快乐。

吴德雄口中的小孙子如今也是 00 后的大学生了。在吴德雄眼里,小孙子跟他小时候很不一样,小孙子不会写毛笔字,甚至很少用钢笔写字,写一手好字更不是他的追求;平时看的也是漫画与美剧,分不清春联的上联与下联。看着孙子,吴德雄不禁想到年少时心心念念想写春联的自己。

他每年写完春联,都会招呼两个孙子贴春联,小孙子每次都会兴冲冲地帮他贴春联,有时还会早早地等着他写好,迫不及待地去晒春联。“在晒春联时,两个人需平稳各牵对联红纸的一端,置放在离书写春联者稍远的地面上。”吴德雄告诉孙子,晒春联讲究平稳,一是防止墨汁乱流而破坏联字的笔画结构与联面的整洁;二是寓意四季平安,所以必须平稳放置。

爷爷写春联,孙子贴春联,这种微妙的互动,似乎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着吴德雄所重视的“家风”与“年味”。

春联挂,年味浓。按照海南的传统,每到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以表达新年愿望,用千百年来张贴春联的习俗装扮着城市和老家,以期盼来年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如意,为新春佳节平添了不少节日气氛。

最早的春联是桃符,这是先民们用来辟邪、驱鬼的吉祥物。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董旭认为,春联实质上是一种综合艺术,书法、文学之外,还有礼俗、节庆、心理、教化等功能。“春联是楹联的一种,因春节贴在门上而得名。南迁而来的人,把中原的春联文化也带到了海南。”

“海南人对春联十分喜爱和重视,每逢过年,都要新作春联,贴在祖屋祠堂、民居住宅、店面粮仓以及厕所畜舍等的门口。”海口秀英区诗联学会会长邓柔刚认为,春联作为文化的载体,一是代表着起源,提醒着家族、族群不能忘记过去;二是代表着文化的品位,为中国人最大的节日——春节,增添祥和、喜庆的气氛。

“海南每个村都有自己村的春联特色,以前走村串户的时候,觉得在大门口读对联都是一种文化的享受,每个句子都非常有意味。”海南省楹联学会会长羊宏也发现,在挑选对联内容的时候,不同的职业类型与生活背景的家庭,选的对子也不尽相同,有的祈愿财源滚滚,有的希望后代奋发读书……但无一不代表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无限憧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春联,成了一束照耀生活的火焰,悄无声息地传递出了浓浓的年味。羊宏说,一些楹联爱好者每逢过年回老家,总喜欢挨家挨户围着村子转,每每看到谁家的对联写得周正,内容新颖,就马上记录下来,犹如百花园里采蜜的蜜蜂。“村子里的邻里也会互相评论各家的春联。评论谁的字写得好,看谁家的春联做得有特色,看谁的有错误,戏说对方。”

海口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黄良妹的父亲曾是翻译,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为海口邻里代写春联。浓厚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使她从小就喜欢书画,对手写春联情有独钟。因此,哪怕印刷春联金粉题词,银粉衬底,再精致美观,她每年都要请人给家里手写春联。

“手写春联是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好载体好平台,不妨好好利用这个载体和平台,尝试张贴手写春联,增加年味的乐趣。”海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李光鸿也认为,弘扬传统文化,要对手写春联多一些推广和使用,让手写春联多些机会“走基层、入民户”。

春联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海南省楹联学会会员郑保钟表示,从“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到

“三万言书梦,梦兴万业;十九大铺春,春满九州”,再到“三农兴旺,营销可扫二维码;百姓安康,社保全凭一卡通”……新时代的新春联,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写就新生活新气象,是新一年的“开门红”,更是通往美好未来的指路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元日》一诗中的“桃符”,指的正是古代的春联。

在印刷体春联随处可见的今天,更多的海南人还是喜欢手写的春联,自己动手写,或是请人代写,或是到市场上购买。在他们看来,印刷的春联字迹完全一样,少了灵动的个性,而手写的春联不会如此,还会加添年的味道。

吴德雄在写春联。

年前,吴德雄指挥两个孙子贴春联。

吴家祖孙两代:

家风里的年味春联

文\

海南日报记者

徐晗溪

手写春联过大年

文\

海南日报记者

徐晗溪

琼州联话·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