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开框人物教子图茶壶10 万余件明万历时期的青花瓷,1604 年在荷...

1
06 云间收藏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王裔君 美术编辑:刘飞飞 电话:021-67812068 E-mail:[email protected] 右图所示茶壶,青花颜色深沉、饱满,胎 质饱满、釉色鲜丽,周身饰青花绘画,两面青 花开框,一面为教子读书,一面为带子扑 蝶。由于青花人物中的成年人明显为女性, 因此藏家据此推断,两面人物图均出自孟母 教子的典故。 据史料记载,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亚 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 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 母”。孟子的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本居住 在今安徽马鞍山一带,是个怀才不遇的读书 人。为了光耀门楣,他别娇妻、抛幼子,远赴 宋国游学求仕,最终客死他乡。 孟母惊闻噩耗,悲痛之余,决心凭自己 的双手,将独子孟轲养大成人,并通过言传 身教使其成为有用之人。于是,便有了“孟 母三迁”、“断机教子”、“买肉啖子”、“万事礼 为先”、“劝子远行”等一系列传世的典故,影 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慈母,成为中国传统家庭 教育的典范。 孟子成才以后,与母亲身在齐国,多次 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齐宣 王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却不肯积极推行 他的政治主张。于是,孟子想去愿意推行他 的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 高无人照料,因此犹豫不绝。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于是对孟子说 了一段著名的话:“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 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 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孟母的一席话消除了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于 是孟子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 迎,确立了“亚圣”的地位。 就在这个时候,满怀欣慰的孟母因为年 老体衰而病逝。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民众、 官员,无不争相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 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此壶的藏家说:“每 一次看到这把壶,都会想到孟母这位伟大的 女性,以及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 藏品由区收藏文化研究会提供 本版文字由记者乔进礼撰写、整理 记者岳诚供图 据藏家介绍,右图所示茶壶为康熙紫金 釉青花开框花卉茶壶。 紫金釉原本称为柿色釉、酱釉,是一种 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 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 5%以上。酱 釉的出现始于北宋的北方窑口,如定窑、耀 州窑等窑场中均有烧制,其中定窑酱釉最著 名。明代松江文士曹昭《格古要论》中“有紫 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其价高于白定”的 论述。所谓紫定并非紫色,其釉呈棕红色, 实际上是与现在的芝麻酱色调相近的釉,故 而得名。宋、元、明三朝均有酱釉瓷器,但被 称为紫金釉,乃是清代的事情了。 入清以后,尤其是康熙帝励精图治,不 仅扩大了国家版图,也打开了景德镇御窑厂 的宝库。数以百计的陶瓷品种,个个神完气 足、鲜艳夺目。只有酱釉,鲜艳不如彩,深沉 不如黑,两边都不靠。但自康熙至雍正再至 乾隆,三朝 134 年,最不起眼的酱釉就在这一 时期的景德镇实现了最后的辉煌。康熙年 间,酱釉还仅用于茶具餐具。到了雍正年 间,艺术品十二菊瓣盘也给它留了一席。至 乾隆年间,弦纹贯耳大瓶摆进宫廷大内,十 分招摇,酱釉被叫做紫金釉了,打酱釉诞生 之日起,从未有过如此高贵的地位,虽昙花 一现,却也耀眼。 酱釉因铁而呈酱色。明清时期,景德镇 酱釉配方又因使用紫金土而获艺名。酱釉 的本名不好听,紫金釉是其艺名,不仅贴切 还朗朗上口。清代自康熙一朝起,紫金釉墩 式碗遂成为官窑定式,一直延续至宣统朝才 告终结。 清朝官窑瓷器釉色品种达数百种,多数 品种都没能坚持到终点,但貌不惊人的紫金 釉却从未断档,原因何在?清代,各种色釉 都在色差上大做文章,由深及浅,由浅及深, 变幻多样,但明清紫金釉五六百年间几无变 化,也不在色差上找感觉,为何?以不变应 万变,紫金釉在宫廷的竞争中躲过了被淘汰 的命运。这种暗如僧人袈裟的釉色,曾被广 泛戏称为“老僧衣”,也从侧面阐释了上述问 题,颇具禅意。 据藏家介绍,如右图所示的瓷器出产于 明代崇祯年间,器型为莲子状,青花人物出 自于著名典故“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是称赞医生的一个成语,他 的典故主要出自两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是,世有壶翁( 约公元 2 ),不知其姓名,一称壶公。“一说壶公谢 元,历阳人,卖药于市。不二价,治病皆愈。 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 效。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以此 观之,壶翁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士医 者。因其诊病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 壶翁,民间传说多有其神话故事。壶翁曾传 医术于费长房。记载虽语涉传奇,但若揭其 神诞外衣,不难知壶公、费长房乃东汉时名 医。壶公的事迹传之甚广,历代医家行医开 业,几乎无不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或于诊 室悬葫芦为医之标志,今仍有不少药店、制 药厂等沿以为用。 第二个传说是,据《后汉书 · 方术列传》 记载,东汉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 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 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 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 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 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 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 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奇花异草, 富丽堂皇,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 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 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等他返回故里 时,不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 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这仅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为行医者罩 上了一层“神秘外衣”。后来,民间的郎中为 了纪念这个传奇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 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 夫“悬壶”已很少见,但“悬壶”这一说法被保 留了下来。 据藏家介绍,如右图所示的瓷器,造型为 军持,是明代万历年间出口的瓷器,此器属荷 兰回流。该军持青花纹饰为花卉,生动有致, 具有明代中晚期写意画风格。胎坯致密坚实, 通体施釉,釉色光亮莹润,白中闪青。系近年 出水海捞瓷器缘故,外表崭新。头部颇似扁蒜 头状,口略内敛,长颈,球状腹,圈足。 史料记载,这种特殊造型的器物,称 “军持”。此名始出于印度,梵文音为“裙雅 趣”,意为净瓶或净罐,原是印度游方和尚 使用的一种水器,为佛教僧侣“十八物”之 一。在“印度化时代”曾盛行于东南亚。到 了“伊斯兰化时代”,又被这一地区的穆斯 林教教徒沿用。在中国,其早期形制特征 可追溯到唐代,多出自塔基。其特征为:直 口,长颈,鼓腹,下颈部瘦长,平底。颈腹相 间处饰上翘的管状流,宋元时期一直沿续 这种近乎程式化的造型,仅在高矮方面略 作变化。 明代以后,其流逐步演变成丰满的乳 房状,瓶的腹部和流的基部圆广,瓶口和注 口较窄小,不易倾覆、便于携带,是一种实 用的水器。因而在东南亚诸国颇受伊斯兰 教徒的青睐。在伊斯兰宗教生活中,用水 的场合很多,每日五次参拜真主穆罕默德 之前的“小净”及三餐饭后都需要用水。尤 其是教徒前往麦加圣地朝觐,旅行海上时, 需贮淡水以备饮用;朝圣归来,必带回阿必 渗渗泉圣水和阿拉伯蔷薇水自用或馈赠亲 友。因此,军持成为伊斯兰教徒常用的器 物。明清时期,为了满足伊斯兰教徒的需 要,景德镇等窑专门生产或定做军持外销 到东南亚地区。 据藏家介绍,如右图所示瓷器为明代万历 年间的克拉克瓷器,系从国外回流。盘口中间 青花为牡丹,周边有纺织机、花卉等各种纹饰。 说起克拉克瓷,要追溯到明代,可以说它 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辉煌。景德镇陶瓷考 古研究所副所长江建新这样描绘克拉克瓷当 年的盛世:“早在明代,中国产的克拉克瓷如 同今天美国产的Iphone 一样,风靡全球。” 克拉克,源于 1602 年荷兰人在马六甲海 峡捕获一条葡萄牙克拉克( carraca,英语拼写 Carack,荷兰人写成 Kraak )帆船。船上装有 10 万余件明万历时期的青花瓷, 1604 年在荷 兰阿姆斯特丹拍卖,由于此类青花瓷器有其 特有的开光构图形式,装饰风格特征明显, 故欧洲瓷学界将这类风格相近的青花瓷统 称为“克拉克瓷”。日本将此类风格的瓷器 称为“芙蓉手”。我国则根据欧洲人叫法,称 其为“克拉克瓷”。 景德镇地区生产的克拉克瓷的造烧年 代,大约兴烧于距今 400 年前的明代万历年 间( 1573 -1620 年),到了清代顺治年间基 本停烧。从传世与出土的克拉克瓷来看,常 见品种有碗、盘、杯、瓶、小罐、军持等,其中 盘最为常见。盘的纹饰一般在器物内壁的 口沿部分饰一周大小排列有序的开光,大开 光内多饰以花草、虫蝶、杂宝等;小开光内饰 以缨络、缀珠、万字、绵纹、几何纹等。盘心 圆圈内饰有石山树木、池塘禽鸟、水榭亭阁、 仕女人物、花盆小景等。这种布局饱满、分 层构图的独具特色的装饰形式,被视之为克 拉克瓷的典型风格。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举行主 题为“晚到了 400 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 拍卖会,拍卖品均是从 16 世纪至 17 世纪沉 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乏被称为 “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 宋代青白瓷,以景德镇烧制的最为著 名。当时的景德镇青白瓷品种主要有盘、 碗、杯、托、注子、注碗、熏、灯盏、盒、枕等。 其装饰手法丰富多彩,北宋前期的青白瓷无 花纹,以器型的规整和玉一般的釉质取胜。 北宋中期以后,它的装饰以刻花为主,兼有 印花、浅浮雕、镂空、堆塑。色调雅致大方的 青白瓷釉里藏花,若明若暗,韵味无穷。 粉盒,顾名思义,是种盛放“粉”的器具。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女子就开始铅粉扑面,黛 黑画眉,把自己变媸为妍。瓷粉盒创烧于唐, 而广为流行于宋,是宋代整个社会最普遍使 用的日常生活用具和妇女陪嫁用品之一。 右图所示宋代青白瓷粉盒,粉盒腹径 14.8 厘米,器型呈扁圆形,子母口,盒盖底基 本对半,合盖后,腹微凸,瓷盒釉质肥厚莹 润,釉色白中光润闪亮,盒盖与盒底吻合严 密,盒底无釉,胎呈白色。顶面模印凤穿花 纹,线条流畅简练,器型较大,构思精巧,制 作精致,为粉盒中少见的精品,使人遐想万 千,爱不释手。 康熙青花开框人物教子图茶壶 康熙紫金釉青花开框花卉茶壶 明崇祯青花人物莲子罐 明万历出口青花石榴军持 明万历克拉克青花牡丹瓷盘 宋元青白瓷云纹粉盒 康熙青花开框人物教子图茶壶 康熙紫金釉青花开框花卉茶具 明崇祯青花莲子罐 明万历出口青花石榴军持 明万历克拉克青花牡丹瓷盘 宋元白瓷云纹粉盒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Oct-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康熙青花开框人物教子图茶壶10 万余件明万历时期的青花瓷,1604 年在荷 兰阿姆斯特丹拍卖,由于此类青花瓷器有其 特有的开光构图形式,装饰风格特征明显,故欧洲瓷学界将这类风格相近的青花瓷统

06 云间收藏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王裔君 美术编辑:刘飞飞 电话:021-67812068 E-mail:[email protected]

右图所示茶壶,青花颜色深沉、饱满,胎

质饱满、釉色鲜丽,周身饰青花绘画,两面青

花开框,一面为教子读书,一面为带子扑

蝶。由于青花人物中的成年人明显为女性,

因此藏家据此推断,两面人物图均出自孟母

教子的典故。

据史料记载,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亚

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

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

母”。孟子的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本居住

在今安徽马鞍山一带,是个怀才不遇的读书

人。为了光耀门楣,他别娇妻、抛幼子,远赴

宋国游学求仕,最终客死他乡。

孟母惊闻噩耗,悲痛之余,决心凭自己

的双手,将独子孟轲养大成人,并通过言传

身教使其成为有用之人。于是,便有了“孟

母三迁”、“断机教子”、“买肉啖子”、“万事礼

为先”、“劝子远行”等一系列传世的典故,影

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慈母,成为中国传统家庭

教育的典范。

孟子成才以后,与母亲身在齐国,多次

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齐宣

王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却不肯积极推行

他的政治主张。于是,孟子想去愿意推行他

的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

高无人照料,因此犹豫不绝。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于是对孟子说

了一段著名的话:“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

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

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孟母的一席话消除了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于

是孟子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

迎,确立了“亚圣”的地位。

就在这个时候,满怀欣慰的孟母因为年

老体衰而病逝。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民众、

官员,无不争相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

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此壶的藏家说:“每

一次看到这把壶,都会想到孟母这位伟大的

女性,以及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

藏品由区收藏文化研究会提供

本版文字由记者乔进礼撰写、整理 记者岳诚供图

据藏家介绍,右图所示茶壶为康熙紫金

釉青花开框花卉茶壶。

紫金釉原本称为柿色釉、酱釉,是一种

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

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 5%以上。酱

釉的出现始于北宋的北方窑口,如定窑、耀

州窑等窑场中均有烧制,其中定窑酱釉最著

名。明代松江文士曹昭《格古要论》中“有紫

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其价高于白定”的

论述。所谓紫定并非紫色,其釉呈棕红色,

实际上是与现在的芝麻酱色调相近的釉,故

而得名。宋、元、明三朝均有酱釉瓷器,但被

称为紫金釉,乃是清代的事情了。

入清以后,尤其是康熙帝励精图治,不

仅扩大了国家版图,也打开了景德镇御窑厂

的宝库。数以百计的陶瓷品种,个个神完气

足、鲜艳夺目。只有酱釉,鲜艳不如彩,深沉

不如黑,两边都不靠。但自康熙至雍正再至

乾隆,三朝134年,最不起眼的酱釉就在这一

时期的景德镇实现了最后的辉煌。康熙年

间,酱釉还仅用于茶具餐具。到了雍正年

间,艺术品十二菊瓣盘也给它留了一席。至

乾隆年间,弦纹贯耳大瓶摆进宫廷大内,十

分招摇,酱釉被叫做紫金釉了,打酱釉诞生

之日起,从未有过如此高贵的地位,虽昙花

一现,却也耀眼。

酱釉因铁而呈酱色。明清时期,景德镇

酱釉配方又因使用紫金土而获艺名。酱釉

的本名不好听,紫金釉是其艺名,不仅贴切

还朗朗上口。清代自康熙一朝起,紫金釉墩

式碗遂成为官窑定式,一直延续至宣统朝才

告终结。

清朝官窑瓷器釉色品种达数百种,多数

品种都没能坚持到终点,但貌不惊人的紫金

釉却从未断档,原因何在?清代,各种色釉

都在色差上大做文章,由深及浅,由浅及深,

变幻多样,但明清紫金釉五六百年间几无变

化,也不在色差上找感觉,为何?以不变应

万变,紫金釉在宫廷的竞争中躲过了被淘汰

的命运。这种暗如僧人袈裟的釉色,曾被广

泛戏称为“老僧衣”,也从侧面阐释了上述问

题,颇具禅意。

据藏家介绍,如右图所示的瓷器出产于

明代崇祯年间,器型为莲子状,青花人物出

自于著名典故“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是称赞医生的一个成语,他

的典故主要出自两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是,世有壶翁(约公元 2 世

纪),不知其姓名,一称壶公。“一说壶公谢

元,历阳人,卖药于市。不二价,治病皆愈。

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

效。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以此

观之,壶翁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士医

者。因其诊病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

壶翁,民间传说多有其神话故事。壶翁曾传

医术于费长房。记载虽语涉传奇,但若揭其

神诞外衣,不难知壶公、费长房乃东汉时名

医。壶公的事迹传之甚广,历代医家行医开

业,几乎无不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或于诊

室悬葫芦为医之标志,今仍有不少药店、制

药厂等沿以为用。

第二个传说是,据《后汉书·方术列传》

记载,东汉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

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

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

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

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

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

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

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奇花异草,

富丽堂皇,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

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

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等他返回故里

时,不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

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这仅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为行医者罩

上了一层“神秘外衣”。后来,民间的郎中为

了纪念这个传奇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

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

夫“悬壶”已很少见,但“悬壶”这一说法被保

留了下来。

据藏家介绍,如右图所示的瓷器,造型为

军持,是明代万历年间出口的瓷器,此器属荷

兰回流。该军持青花纹饰为花卉,生动有致,

具有明代中晚期写意画风格。胎坯致密坚实,

通体施釉,釉色光亮莹润,白中闪青。系近年

出水海捞瓷器缘故,外表崭新。头部颇似扁蒜

头状,口略内敛,长颈,球状腹,圈足。

史料记载,这种特殊造型的器物,称

“军持”。此名始出于印度,梵文音为“裙雅

趣”,意为净瓶或净罐,原是印度游方和尚

使用的一种水器,为佛教僧侣“十八物”之

一。在“印度化时代”曾盛行于东南亚。到

了“伊斯兰化时代”,又被这一地区的穆斯

林教教徒沿用。在中国,其早期形制特征

可追溯到唐代,多出自塔基。其特征为:直

口,长颈,鼓腹,下颈部瘦长,平底。颈腹相

间处饰上翘的管状流,宋元时期一直沿续

这种近乎程式化的造型,仅在高矮方面略

作变化。

明代以后,其流逐步演变成丰满的乳

房状,瓶的腹部和流的基部圆广,瓶口和注

口较窄小,不易倾覆、便于携带,是一种实

用的水器。因而在东南亚诸国颇受伊斯兰

教徒的青睐。在伊斯兰宗教生活中,用水

的场合很多,每日五次参拜真主穆罕默德

之前的“小净”及三餐饭后都需要用水。尤

其是教徒前往麦加圣地朝觐,旅行海上时,

需贮淡水以备饮用;朝圣归来,必带回阿必

渗渗泉圣水和阿拉伯蔷薇水自用或馈赠亲

友。因此,军持成为伊斯兰教徒常用的器

物。明清时期,为了满足伊斯兰教徒的需

要,景德镇等窑专门生产或定做军持外销

到东南亚地区。

据藏家介绍,如右图所示瓷器为明代万历

年间的克拉克瓷器,系从国外回流。盘口中间

青花为牡丹,周边有纺织机、花卉等各种纹饰。

说起克拉克瓷,要追溯到明代,可以说它

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辉煌。景德镇陶瓷考

古研究所副所长江建新这样描绘克拉克瓷当

年的盛世:“早在明代,中国产的克拉克瓷如

同今天美国产的 Iphone一样,风靡全球。”

克拉克,源于1602年荷兰人在马六甲海

峡捕获一条葡萄牙克拉克(carraca,英语拼写

Carack,荷兰人写成 Kraak)帆船。船上装有

10万余件明万历时期的青花瓷,1604年在荷

兰阿姆斯特丹拍卖,由于此类青花瓷器有其

特有的开光构图形式,装饰风格特征明显,

故欧洲瓷学界将这类风格相近的青花瓷统

称为“克拉克瓷”。日本将此类风格的瓷器

称为“芙蓉手”。我国则根据欧洲人叫法,称

其为“克拉克瓷”。

景德镇地区生产的克拉克瓷的造烧年

代,大约兴烧于距今 400 年前的明代万历年

间(1573年-1620年),到了清代顺治年间基

本停烧。从传世与出土的克拉克瓷来看,常

见品种有碗、盘、杯、瓶、小罐、军持等,其中

盘最为常见。盘的纹饰一般在器物内壁的

口沿部分饰一周大小排列有序的开光,大开

光内多饰以花草、虫蝶、杂宝等;小开光内饰

以缨络、缀珠、万字、绵纹、几何纹等。盘心

圆圈内饰有石山树木、池塘禽鸟、水榭亭阁、

仕女人物、花盆小景等。这种布局饱满、分

层构图的独具特色的装饰形式,被视之为克

拉克瓷的典型风格。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举行主

题为“晚到了400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

拍卖会,拍卖品均是从 16 世纪至 17 世纪沉

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乏被称为

“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

宋代青白瓷,以景德镇烧制的最为著

名。当时的景德镇青白瓷品种主要有盘、

碗、杯、托、注子、注碗、熏、灯盏、盒、枕等。

其装饰手法丰富多彩,北宋前期的青白瓷无

花纹,以器型的规整和玉一般的釉质取胜。

北宋中期以后,它的装饰以刻花为主,兼有

印花、浅浮雕、镂空、堆塑。色调雅致大方的

青白瓷釉里藏花,若明若暗,韵味无穷。

粉盒,顾名思义,是种盛放“粉”的器具。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女子就开始铅粉扑面,黛

黑画眉,把自己变媸为妍。瓷粉盒创烧于唐,

而广为流行于宋,是宋代整个社会最普遍使

用的日常生活用具和妇女陪嫁用品之一。

右图所示宋代青白瓷粉盒,粉盒腹径

14.8厘米,器型呈扁圆形,子母口,盒盖底基

本对半,合盖后,腹微凸,瓷盒釉质肥厚莹

润,釉色白中光润闪亮,盒盖与盒底吻合严

密,盒底无釉,胎呈白色。顶面模印凤穿花

纹,线条流畅简练,器型较大,构思精巧,制

作精致,为粉盒中少见的精品,使人遐想万

千,爱不释手。

康熙青花开框人物教子图茶壶

康熙紫金釉青花开框花卉茶壶

明崇祯青花人物莲子罐

明万历出口青花石榴军持

明万历克拉克青花牡丹瓷盘

宋元青白瓷云纹粉盒

康熙青花开框人物教子图茶壶

康熙紫金釉青花开框花卉茶具

明崇祯青花莲子罐 明万历出口青花石榴军持

明万历克拉克青花牡丹瓷盘

宋元白瓷云纹粉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