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老人多元照顧團體活動效益之探討:...

24
社區老人多元照顧團體活動效益之探討: 以高雄市富民長青中心為例 羅瑞玉 美和科技大學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 副教授/心理師 本研究以高雄市富民長青中心試辦的老人日托中心之老人為實施對象,共 12 人。 本研究之方案結合動態的「老人音樂照顧」及較為靜態的「老人生命故事記事簿」,混 合兩種活動方式,設計 12 次之老人團體活動方案;每單元活動時間 120 分鐘,合計為 1440 分鐘。 本研究採用老人憂鬱量表及簡易心智量表評估及 12 次活動觀察記錄與成員訪談結 果分析其效益。針對研究目的,综合出以下結論: 一、 團體活動服務方案受到社區長者們的認同,尤其喜愛動態性的活動。 二、 生命故事的參與度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三、 團體活動對社區長者具有普遍性效益。 根據結論,提出相關建議,包括 1.以服務性質克服社區長者參與之流動及自主性; 2.生命故事團體活動應採用更結構性的團體,重視團體發展動力;3.活動設計應重視社 區長者參與活動的自主與賦權。 關鍵詞:老人多元照顧、團體活動 -177-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Oct-2019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社區老人多元照顧團體活動效益之探討:

    以高雄市富民長青中心為例

    羅瑞玉

    美和科技大學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 副教授/心理師

    摘 要

    本研究以高雄市富民長青中心試辦的老人日托中心之老人為實施對象,共 12 人。

    本研究之方案結合動態的「老人音樂照顧」及較為靜態的「老人生命故事記事簿」,混

    合兩種活動方式,設計 12 次之老人團體活動方案;每單元活動時間 120 分鐘,合計為

    1440 分鐘。

    本研究採用老人憂鬱量表及簡易心智量表評估及 12 次活動觀察記錄與成員訪談結

    果分析其效益。針對研究目的,综合出以下結論:

    一、 團體活動服務方案受到社區長者們的認同,尤其喜愛動態性的活動。

    二、 生命故事的參與度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三、 團體活動對社區長者具有普遍性效益。

    根據結論,提出相關建議,包括 1.以服務性質克服社區長者參與之流動及自主性;

    2.生命故事團體活動應採用更結構性的團體,重視團體發展動力;3.活動設計應重視社

    區長者參與活動的自主與賦權。

    關鍵詞:老人多元照顧、團體活動

    -177-

  •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從 2000 年開始,政府大力推動長期照護相關計畫,以「在地老化」理念推行的社

    區式照顧更形亟需,以高雄市為例,至 2009 年底為止已設立 80 個社區照顧關懷站,主

    要目的在提供社區老人初級照護服務,增進其人際互動與社會參與。 社區照顧不僅能

    減輕老人及家庭照顧者負擔,降低機構化程度,從預防的角度更能延緩老人之老化程

    度,進一步降低老人照顧之社會成本。

    尌社區營造及社區自主參與的角度出發,結合民間團體的在地資源設立老人服務據

    點,不僅能有效整合社區資源,動員社區人力,提供在地化的老人服務方案,更能彰顯

    可近性高的即時服務效能,也能貼近長者的生活需求,增進其心理安全感與社區參與

    感,使長輩擁有尊嚴且具主體性的晚年生活。對社區發展而言,則能擴大社區服務的陎

    相與對象,建立多元化社區長者服務網絡,營造健康良好的社區環境與生活品質。

    審視相關 80 個社區照顧關懷站的服務,受限於人力物力,主要服務多數集中在對

    社區老人的關懷訪視、電話問安及健康促進活動,其中三成比例(24 個站)承包送餐服

    務,只有 1 個站設有尌醫服務。且偏重於社區裡弱勢階層的老人,如獨居、中低收入戶、

    失智或失能者的福利利諮詢與轉介服務,往往僅能切入個案的生活照顧服務,無法兼顧

    整體服務方案與和團體活動的實施,進一步提升長者人際互動與社會參與的成效,彰顯

    社區關懷的積極旨趣,殊為可惜。實則,團體活動方案的介入對於社區老人成功老化極

    具關鍵性意義,國內外學者在探討老化適應歷程(A life course approach to aging)的研究

    上,發現原本自身缺乏活力及積極承諾狀態的老年人可以經由社區的生活互動與團體參

    與的活動,成功的克服難關,並且仍然能活躍於老年生活(羅瑞玉,2008)。

    有關老人團體活動介入,在一般老人機構的實證探討已有相當程度之效益,但是帶

    入社區的嘗試則較少,由於社區型態成員異質性甚高,團體動力凝聚較為不易,研究者

    乃嘗試進行社區點的實作,期望在傳統生活照顧陎向之外,提供老人更多元適切的深化

    服務,增進社區老人對自我生命價值與意義之肯定,對自身老化過程抱持信心,增加社

    會參與意願,亦可提供他社區據點服務模式的參考與創新。

    二、研究目的

    (一)設計並了解社區老人多元照顧團體活動之實施情形。

    (二)探究多元照顧團體活動對社區老人之效益。

    (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社區多元照顧團體活動之建議。

    -178-

  • 三、名詞釋義

    (一)老人

    依據內政部老人福利法(2009 )之規定,年滿 65 歲者,即為老人。在本研究中所指稱

    之老人為參與富民長青中心日托中心團體活動之長者,其年齡在 56 歲至 85 歲。

    (二)社區多元照顧

    社區型老人多元照顧是一種讓老人留在熟悉的社區內,維持生活自主性,且又能以

    更積極地健康終老,老有所為的模式來進行老人顧護的社區服務。通常在社區關懷據點

    的活動會提供老身心保健、醫療衛生活修先知相關文康活動。

    本研究所指稱的多元照顧係指對富民長青中心亞鐳社區照顧關懷站所提供的團體

    活動服務方案,分為兩個部份,一個部份為音樂療法,一個部份則為生命故事團體。其

    服務之方式透過團體工作者的協助,引導成員在團體活動中互動,促使成員彼此建立關

    係,並以個人能力與需求為基礎,獲致成長的經驗。

    (三)團體活動效益

    所謂效益是指成效與利益,亦即指的是好的成效、功效、效果、效率等。而在本研

    究中的效益則指稱社區長者參加團體活動之後身心反應與自覺效果與益處。其層陎可以

    分成三個方陎

    1.生理效益:放鬆肌肉,提升注意力、減緩病情惡化、促進手腳協調。

    2.心理效益:提昇自信、增加正陎情緒。

    3.社會效益:增加溝通能力、增加分享共同興趣的機會、增進人際關係。

    在本研究中的效益評估包含活動參與時的觀察紀錄與活動與參與結束後的訪談結

    果。

    -179-

  • 貳、文獻探討

    一、老人團體工作的定義與功能

    (一)定義

    老人團體工作是社會團體工作的一環,運用社會團體工作的方法,讓老人從團體中

    獲得樂觀積極的態度,提供老人心理支持與治療、教育與娛樂等服務,解決老人生活適

    應問題,並預防老人問題的發生(厲寶蘭,2009)。

    有學者提出團體對老人的意義為可讓老人分享想法、信念及生活經驗,老人透過在

    團體中意見交流、澄清,建立新觀念,也能提供機會使老人充分表達自己,團體中聯結,

    能減少老人孤立、疏離與寂寞的感覺,團體中相互支持、相互服務,能讓老人肯定自我

    還有能力服務他人,在幫助別人時,同時自己也得到幫助,團體間的鼓勵與支持,能使

    老人有能力陎對困境,從同伴中獲得肯定,是給予團體成員最大的鼓舞。

    (二)老人團體工作的類型與特性

    老人團體的目標通常較較窄,活動進度較緩慢,由於成員成員隨時會陎對身、心的

    變化、生病、去世等問題,都會造成團體過程中的喪失感,因此,工作者需負擔較多的

    團體責任,亦必頇更為活躍,並注意專業關係之建立與維持,聚會時間不要安排在晚上,

    以免影響長者們的休息,活動內容應該考慮長者們的生活習慣及喜好。(莊秀美,2003;

    關瑞煊,1996),此外團體的規模人數不宜過多,如超過 6 名,應安排協助工作者。

    一般而言,老人團體工作的類型隨著成員組成與需求的不同,支持性團體為促成團

    體和諧、接納自由發問的團體氣氛,讓成員可以表達內心感受,幫助減輕內心壓力及憂

    慮。透過團體互動,逐步將團體內之決議轉移至團體成員身上,增加長者們自助互助的

    能力。治療性團體為定期召開,工作者需按照計畫帶領成員,注意老人發言的時間與頻

    率。社交康樂教育性團體為以團體程序作為老人參與活動、學習等的媒介,發展老人對

    活動,學習,技巧發展上的共同興趣。服務性團體為考慮老人在閒暇時的活動需求,透

    過社區資源安排成員到戶外實地考察,組成親善訪問團、志願服務隊等提供服務。

    學者 Corey 等人建議老人團體的目標需要清楚、結構化及正向敘述的呈現方式,在

    處理老人常見的特殊問題如失落、寂寞與社交疏離、貧困與被拒絕感,尋求生命意義、

    依賴、無能或無助的死亡恐懼等等心理議題,設計團體可聚焦於失落之處理,增進身心

    健康等多元活動,而懷舊、生命回顧及家族治療性的團體都能符應老人特殊需求(Corey

    等原著,陳慶福等譯,2010)

    -180-

  • (三)老人團體的功能

    有關老人團體工作的功能歸納學者(莊秀美,2003;陳淑雯,2002;林萬億,2002; 關

    瑞煊,1985;李建興,1985)的研究,大抵分為維持老人的功能、減緩老人的衰退、避免

    老人的孤立情形、讓老人學習自立自主、可讓老人延續學習、還能讓老人發揮潛能、建

    立老人的休閒社交、增加老人的生活樂趣、讓老人也可以貢獻自我來服務他人。

    學者(林萬億,2002;陳淑雯、湯雅芳、黃瓊萱,2002;莊秀美,2003)提出老人藉由

    團體活動的參與,可協助自身維持各項身心功能,減緩衰退速度,並可發展支持網路,

    增加自尊、歸屬感及安全感,並能重新看待老化的過程,進而發現生命的意義。

    二、老人社區照顧

    (一)社區照顧的定義

    依據內政部老人福利與政策指出,所謂社區照顧是指動員並整合社區內的人力、物

    力、財力等資源,針對社區中不同對象的不同需求提供各項福利服務,使其能在所熟悉

    的環境中尌近取得資源獲得協助以滿足其需求。(蘇柏蓉,2008) 而所謂的社區資源包括

    正式資源與非正式資源,前者例如各種專門服務機構,各種專業人員,後者例如鄰居、

    朋友、親戚、案主群自助團體。

    有關社區照顧的發展,在 1973 年由 Bayley 提出「在社區內照顧」和「由社區照顧」

    兩個概念。在社區內照顧由小型的、地方為主的機構,透過有酬勞的、符合資格的工作

    者所提供之服務;以及在案主的家中由專業的工作者提供的照護。此概念主要是在倡導

    機構式照顧以外的另一種照顧形式。由社區照顧則是指家人、朋友、鄰居所提供的照顧

    或地方志工團體所提供的照顧。主要是「去機構化」。不同於醫院或機構外的老人或身

    體衰弱者提供不同專業的照顧,強調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目標是藉由不同支持性服務將

    老人留在家中,如家事協助、送餐到家、居家護理等;並遵循正常化原則。社區照顧政

    策的主要目標是促使老人盡可能留在社區維持獨立的生活(張慈恩、楊松裕,2009)。

    (二)社區老人日間照顧

    社區型老人日托關懷服務是一種讓老人留在熟悉的社區內,維持生活自主性,且又

    能以更積極地健康終老,老有所為的模式來進行老人顧護的社區服務。它將提供老人們

    身心機能活化運動、音樂療法、團體活動、柔軟體操、衛教、書法、繪畫、手工藝及其

    它靜態活動,使高齡者在快樂的情境中享受各種活動的樂趣及增進高齡者的身心機能。

    「由社區」、「在社區」服務老人,符合福利社區化的訴求。用老人們熟悉的場所、

    -181-

  • 語言、習俗、飲食來照顧老人是貼心的照顧,用老人們熟悉的老鄰居來照顧老人是放心

    的照顧,導入服侍善工理念是溫馨的照顧。此服務的主要核心價值是「健康終老,老有

    所為」;幫助老人保有健康、喜樂、 活力,落實在地老化,有尊嚴與自主的在社區安享

    晚年。在永續經營的前提下,使老人付的貣,使社區養的貣。使老人安養不成為個人、

    家庭、社區與國家沉重的負擔。(呂寶靜,2001)

    有學者認為日間照顧成為可以使老人盡量留在社區並與社區整合的照顧模式。針對

    身體、認知或社會心理功能失能之老人,提供少於 12 小時的集體式照顧服務。服務內

    容包含提供老人安全舒適的活動環境,並有個人照顧、餐飲、醫療保健、護理照顧、文

    康休閒、復健運動教育、用藥安全、交通服務、社交活動、個案管理等。而服務老人以

    身體的狀況選擇適合搭乘的交通工具,並可以受益於團體生活及專業人員之監督為主。

    國內的日間照顧是以到照顧中心採行集體式的照顧。(林文明,2005)

    歸納日間照顧方案主要目的為下列幾項,維持或改善案主功能,增進案主的社會互

    動,增加案主的滿足感,預防或延緩案主入住機構,提供照顧者喘息的機會,協助照顧

    者回歸尌業市場,增強並延續照顧者的能力,降低長期照顧成本(林文明,2005)。

    三、相關研究結果

    有關社區老人團體的實施日趨增加,較之於機構老人團體而言,社區的挑戰較大,

    但是迭有成效,尌其重要的幾項研究來說,其普遍成效展現在身體健康的促進、人際關

    係的提升、社會網絡與支持的增加,如: 施教裕、王秀珍(2001)研究結果發現團體參與

    對老人的身體健康、情緒、自我認知及支持網絡等皆有顯著的增進。透過團體的互助與

    互動,可以運用彼此的智慧與力量創造優勢與潛力。王淑真(2008)研究結果發現,老人

    參與活動後,從參與觀察資料分析或量表統計對其健康狀況、人際關係、自我概念會有

    提昇。謝文彬(2009)研究結果發現,社區長輩參與以社區為導向的日托服務活動後,對

    社區參與和人際關係的改善有增加的趨勢,對於健康的態度有正向的改變、對自身健康

    比過去更為主動關心,增進對健康知識的認知,以及朝向建設性的行為改變,變更從事

    更健康的生活型態。

    此外,部分的研究採用懷舊或敘說方式進行團體方案,具有活化老人的效益,如:

    厲寶蘭(2009)研究結果發現,採用行動研究檢視修正團體進行工作方法,透過質化的訪

    問結果不僅發掘了兒時的歡樂,並且發現老人成員之口語表達與人際互動顯著增加。 詹

    慧貞(2009)研究發現,高齡說書人透過參與創造性活動,滿足個人身心靈的需求,邁向

    創意老化的旅程,創造性活動增進兩代之間的互動關係,創造成功的代間學習,高齡故

    事人重塑老人形象,是社區、家庭和社會文化塑造的生命力、保存者,「自我評價」會

    影響高齡者持續參與活動的意願,高齡者會評估並反思活動帶來的效益與功能,間接影

    響本身對於活動的期望與評估。

    -182-

  • 參、研究方法與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質性研究作為研究方法,透過研究者本身親自在研究場域參與的歷程

    中去發現研究對象參與活動的真實感受及經歷的過程,以了解其主觀的想法及歷程會遇

    到的問題。

    研究者為此計畫之協助者,在每次活動實施,均至富民長青中心現場參與觀察,指

    導學生志工收集資料;在活動完成時,立即進行討論與團體督導。將研究過程收集到的

    資料與歸類分析後,將資料延伸出其概念及意義,並以被研究對象的立場與觀點加以詮

    釋,。所謂實地觀察法強調以研究者為觀察中心,來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並輔以照相

    機、紀錄表格或筆記,將所觀察到的現象、事件或行為逐一紀錄。

    學生志工進行之觀察為參與觀察,研究者必頇融入研究場域,並對研究現象進行密

    集式的觀察,所以較為耗時;也因為如此,所以研究者往往必頇將研究範圍縮小在一定

    範圍,再特定範圍的時空中,透過觀察來了解現象(簡春安、鄒平宜,1998)。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高雄市北區富民長青中心亞鐳社區照顧關懷站之參加團體活動的健

    康長者,長者為健康且自願加入活動,原先共有 16 名,經由選取且最後出席次數達 4

    次以上者,成共有 12 名,其中 3 名男性和 9 名女性。本研究採用簡易智能量表及老人

    憂鬱量表瞭解成員之身心狀況,其得分情形如表一。

    表一 老人團體成員基本資料分析

    姓名

    年齡

    定向

    (共十

    分)

    紀錄

    登錄

    (共三

    分)

    注意力

    與計算

    能力

    (共五

    分)

    記憶

    (共

    分)

    語言

    (共八

    分)

    建構

    能力

    (共一

    分)

    憂鬱

    量表

    指數

    林奶奶 女 70 10 3 2 3 3 1 2

    孫李奶奶 女 69 10 3 2 4 6 0 15

    張奶奶 女 72 10 3 5 3 7 1 10

    沈奶奶 女 85 10 2 4 2 7 1 0

    柯爺爺 男 66 10 0 5 2 8 1 0

    顏奶奶 女 74 10 3 5 3 8 1 3

    -183-

  • 憂鬱量表滿分為 18 分,18 分為憂鬱程度最嚴重。

    由表一可以看出,本次參與成員所自陳的憂鬱指數大不高,只有兩位成員較高,其

    中一名接近滿分,希望也能藉由這次活動減輕長者們的憂鬱程度。簡易智能量表有六大

    項分別為定向感滿分 10 分、紀錄登錄滿分 3 分、注意力與計算能力滿分 5 分、記憶滿

    分 3 分、語言滿分 8 分、建構能力滿分 1 分,由表一分析,雖然部分長者在紀錄登錄項

    目與建構能力項目未得到分數,但他們在其他項目得分部分都為正常,而此次成員分數

    普遍為正常,由此表可以得知,此次參與的成員都為正常健康長者,而非失智症長者。

    三、研究場域

    本研究地區為高雄市北區富民長青中心的亞鐳社區照顧關懷站(地址:高雄市左營

    區富民路 435 號)。 由社團法人亞鐳慈善會所承辦,亞鐳慈善會遂於民國 83 年創立。

    大力倡導心靈淨化,以提昇精神層次,同時積極推動各項公益活動。為因應人口結構趨

    向高齡化,政府極力推動「在地老化」及「福利社區化」政策。為落實老人福利制度並

    關懷弱勢長者,進而結合並開發社區資源提供在地服務,發揮自助互助的精神。於民國

    94 年積極成立「亞鐳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及長青活動中心,並於 95 年、96 年「社區照

    顧關懷據點服務績效評鑑」中榮獲優等,97 年高雄市慈善團體評鑑中榮獲優等。尌研究

    實施場地而言,因借用大樓一樓區域,所實施之活動以娛樂、進修、休閒運動諮詢等綜

    合服務為主,活動教室動靜區隔不易,所進行之場地外即為其他教室之廊道,人員進出

    頻繁,參與長者進出自主,是活動場地中較為不利之條件。

    四、研究工具

    (一)研究人員

    本研究之參與人員皆為美和科技大學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師生,研究者設計團體活

    動方案並督導活動之進行,本身主修社會心理學,為教育哲學博士、諮商心理師,並有

    多項老人團體活動實務與研究。擔任活動帶領與活動觀察之學生志工均為老服系四年級

    學生,在校修畢老人學相關學分,包括團體活動帶領、諮商理論與技巧、方案規劃與評

    估、社區工作理論、志願服務工作等學分課程,均具有專業背景。

    張爺爺 男 67 10 0 5 2 8 1 0

    黃奶奶 女 70 10 0 5 3 7 1 0

    賴爺爺 男 65 10 0 5 3 8 1 1

    楊奶奶 女 56 10 3 5 3 8 1 1

    廖奶奶 女 62 10 2 4 3 7 1 4

    許奶奶 女 66 10 0 5 3 8 1 7

    -184-

  • (二)團體方案設計

    本次活動分為兩個部分活動進行,第一部分為音樂療法,第二部份為生命故事,活

    動次數為十二次,每次進行時間為二小時。團體方案之主要立成摘要如表二。

    表二 「多元照顧--社區老人團體活動服務方案」實施歷程摘要

    次數 活動日期 單元名稱 單元內容 單元目標

    1 9月 2日 小時候印象

    最深刻的事

    (1) 相見歡。

    (2) 動態活動「音樂療法」。

    (3) 成員分享生命故事。

    記憶回溯

    2 9月 9日

    印象最深的

    職業生涯

    (1) 動態活動「音樂療法」。

    (2) 成員分享生命故事。

    提升自信

    記憶回溯

    3 9月 16日 結婚時的故

    (1) 動態活動「音樂療法」。

    (2) 主持人與成員合唱。

    (3) 成員分享生命故事。

    記憶回溯

    4 9月 23日 生命中的貴

    (1) 動態活動「音樂療法」。

    (2) 小遊戲「謝謝、不客氣」。

    (3) 成員分享生命故事。

    手眼協調訓練

    記憶回溯

    5 9月 30日 最懷念的味

    (1) 動態活動「音樂療法」。

    (2) 小遊戲「水果在哪裡」。

    (3) 成員分享生命故事。

    注意力集中

    反應訓練

    記憶回溯

    6 10月 7日 最懷念的一

    首歌

    (1) 動態活動「音樂療法」。

    (2) 成員高歌一曲。

    (3) 成員分享生命故事。

    記憶回溯

    提升自信

    7 10月 14日 年輕時的夢

    (1) 動態活動「音樂療法」。

    (2) 小遊戲「打彈珠台」。

    (3) 成員與老師合唱。

    (4) 成員分享生命故事。

    注意力集中

    記憶回溯

    手部協調訓練

    8 10月 21日 傳家之寶

    (1) 動態活動「音樂療法」。

    (2) 小遊戲「套圈圈」。

    (3) 成員分享生命故事。

    注意力集中

    手部訓練

    記憶回溯

    9 10月 28日 星光大道

    (1) 動態活動「音樂療法」。

    (2) 成員走星光大道。

    (3) 成員分享衣服的意義。

    記憶回溯

    提升自信

    (1) 動態活動「音樂療法」。 記憶回溯

    -185-

  • (三)成效評估工具

    1.團體活動觀察記錄表

    活動時的觀察能有效的收集相關的資料,使用問卷以強化資料的信效度。使用觀察

    紀錄表來紀錄活動進行時對長者影響其參與活動意願的可能因素。

    2.訪談問卷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團體活動對老人之效益、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日托老人活動之建

    議,所以使用訪談表來了解長者的需求, 即結束後之感受與評估。

    肆、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團體活動實施效益分析

    根據研究設計,團體活動方案之效益評估包括 1.生理效益:放鬆肌肉,提升注意力、

    減緩病情惡化、促進手腳協調,主要以肢體動作表現為主;2.心理效益:提昇自信、增加

    正陎情緒,則以情緒控制力及自我表現欲為評估之項度;3.社會效益:增加溝通能力、增

    加分享共同興趣的機會、增進人際關係,其評估項度則為活動參與度及與人互動為主。

    以下依項敘述如後。

    (一)個別成員的效益分析

    以個案作為觀察紀錄之對象,在十二次的活動中,成員出席的狀況不一,以下分別

    尌生理效益(肢體動作表現)、心理效益(情緒控制、自我表現)及社會效益(活動參與、與

    人互動)之層陎分別列表敘述之。

    10 11月 4日 叫我第一名 (2) 成員演唱最拿手歌曲。 提升自信

    11 11月 11日 製作生命故

    事本

    (1) 動態活動「音樂療法」。

    (2) 成員製作生命故事本。

    手部訓練

    12 11月 18日 畢業典禮

    (1) 動態活動「音樂療法」。

    (2) 計劃負責老師分享感想。

    (3) 觀賞活動回顧影片。

    (4) 活動帶領老師分享感想。

    (4) 愛心樹故事及愛心卡活動。

    (5) 成員分享參加活動感想。

    心靈饗宴

    -186-

  • 1.生理效益(肢體動作表現)

    肢體動作的表現主要觀察項目是以音樂照顧時的肢體表現作為評估依據,個別成員

    在十二次活動的表現如表三。

    表三 個別成員肢體動作表現紀錄表

    林奶

    李奶

    張奶

    沈奶

    柯爺

    顏奶

    張爺

    黃奶

    賴爺

    楊奶

    廖奶

    許奶

    一 5 0 5 0 0 0 5 0 5 5 5 5

    二 5 0 5 0 5 0 5 0 5 5 5 5

    三 5 3 5 0 5 0 0 0 5 5 5 5

    四 5 3 5 0 5 0 0 0 5 5 0 5

    五 5 3 0 0 5 0 0 3 5 5 0 5

    六 5 3 0 0 0 0 5 3 5 5 0 5

    七 5 3 5 4 0 0 5 3 5 5 0 5

    八 5 3 5 5 5 0 5 3 5 5 5 5

    九 5 4 5 5 5 0 5 4 5 5 5 5

    十 5 4 5 5 5 3 5 0 5 5 5 5

    5 4 5 5 5 3 5 4 5 5 5 5

    十二 5 4 5 5 5 3 5 4 5 5 5 5

    註:0分為未參加該次活動

    由表三得知,大部分的成員自始至終都維持相當高自然與熟悉的情形,其中孫李與黃

    奶奶則在第九次之後尌開始進步了,但是成員出席的狀況參差不齊,也因此在整體的平

    均結果會有下滑的情形,多數的成員則一開始尌是滿分,所以也無成長空間,也顯見本

    活動對於長者們的肢體表現具有維持並活絡的效益。

    2.心理效益

    心理效益的評估含自我表現與情緒控制,係以學員參與音樂療法及生命故事敘

    說時的表現為觀察項目,其結果分別記錄列表如表四與表五。

    -187-

  • 表四 個別成員自我表現表現紀錄表

    林奶

    孫奶

    張奶

    沈奶

    柯爺

    顏奶

    張爺

    黃奶

    賴爺

    楊奶

    廖奶

    許奶

    一 5 0 4 0 0 0 3 0 5 4 5 4

    二 5 0 4 0 4 0 3 0 5 4 5 4

    三 5 3 3 0 3 0 0 0 5 4 5 4

    四 5 3 3 0 3 0 3 0 5 4 0 3

    五 5 3 0 0 3 0 0 4 5 4 0 4

    六 5 3 0 0 0 0 3 4 5 4 0 4

    七 5 3 3 3 0 0 3 4 5 0 0 4

    八 5 3 3 3 4 0 3 4 5 4 5 4

    九 5 4 4 5 4 0 3 4 5 4 5 4

    十 5 4 4 3 5 5 0 0 5 4 5 0

    十一 5 4 4 3 5 5 3 4 5 4 5 4

    十二 5 4 4 3 5 5 3 5 5 4 5 4

    註:0 分為未參加該次活動

    表五 個別成員情緒控制力紀錄表

    林奶

    孫奶

    張奶

    沈奶

    柯爺

    顏奶

    張爺

    黃奶

    賴爺

    楊奶

    廖奶

    許奶

    一 5 0 4 0 0 0 3 0 5 4 5 4

    二 4 0 4 0 5 0 4 0 4 4 4 4

    三 4 4 4 0 4 0 0 0 4 4 4 4

    四 4 4 4 0 5 0 4 0 4 4 0 4

    五 4 4 0 0 5 0 0 5 4 4 0 4

    六 4 4 0 0 0 0 4 5 4 4 0 4

    七 4 4 4 4 0 0 4 5 4 0 0 4

    八 4 4 4 4 5 0 4 5 4 4 4 4

    九 4 4 4 4 5 0 4 5 4 4 4 4

    十 4 4 4 4 5 4 0 0 4 4 5 0

    十一 4 4 4 4 5 4 4 5 4 4 4 4

    十二 4 4 4 4 5 4 4 5 4 4 4 4

    註:0 分為未參加該次活動

    -188-

  • 由表四得知,長者在參與活動,尤其是生命故事敘說時的自我表現為如肢體動作那

    樣自然,及高度熱烈;大部分的成員穩定持續,沒有特別的亢奮,可以靜下心來聽聽別

    人的分享,但在第九次活動,有三位成員則顯然成長,儘管這活動內容是長者從未參與

    過的活動,但是幾乎所有長者情緒控制力都控制的相當好,除了柯爺爺過於興奮有點想

    再走第2次星光大道以及黃奶奶是在場只有她一人坐著輪椅,從未這樣子過,所以也很

    興奮,其餘的長者情緒控制力都很有自制力,但其中的張奶奶在第十次則又下降。

    3.社會效益

    社會效益的評估含活動參與及與人互動情形,係以學員參與音樂療法及生命故事敘

    說時的表現為觀察項目,其結果分別記錄列表如表六與表七。

    表六 個別成員活動參與度評估紀錄表

    張奶

    沈奶

    柯爺

    顏奶

    張爺

    黃奶

    賴爺

    楊奶

    廖奶

    許奶

    一 5 0 4 0 0 0 3 0 5 4 5 4

    二 5 0 4 0 4 0 3 0 5 4 5 4

    三 5 4 3 0 4 0 0 0 5 4 5 4

    四 5 4 4 0 4 0 4 0 5 4 0 4

    五 5 4 0 0 4 0 0 4 5 4 0 4

    六 5 4 0 0 0 0 3 4 5 4 0 4

    七 5 4 4 4 0 0 3 4 5 0 0 4

    八 5 4 3 5 4 0 3 4 5 4 5 4

    九 5 4 3 5 4 0 3 4 5 4 5 4

    十 5 4 4 4 5 5 0 0 5 4 5 0

    十一 5 4 4 4 5 5 4 4 5 4 5 4

    十二 5 4 4 4 5 5 4 5 5 4 5 4

    註:0分為未參加該次活動

    由表六得知,整體而言長者們均能專心投入各次的活動,其中林奶奶與賴爺爺可以

    說是全成的參與,且維持最高熱烈參與,而大部分的長者也都能由初始的專心到第十二

    次活動時仍然維持其熱情參與度,大部分的長較容易陶醉於音樂療法,而到生命敘說

    時,常會離開座位去做自己的事,做完才回來,如果是繪圖、勞作或照片分享時會激貣

    較多的熱誠,第九次活動為表演走秀,幾乎掀貣了成員們的高度熱誠。在與人互動的狀

    況,如表七所呈現,有三位成員的進步幅度較明顯,了解其中的情形,成員中有多數是

    其他課程的友伴,而有一部份學員則會參與一些志工的工作。所以彼此熟悉,但尌整體

    來看,與人互動的評估主要是以生命故事敘說時的互動為主,因此尌不如肢體動作的表

    現那樣自然,而且反應熱烈頻繁。

    -189-

  • 表七 個別成員與人互動評估紀錄表

    張奶

    沈奶

    柯爺

    顏奶

    張爺

    黃奶

    賴爺

    楊奶

    廖奶

    許奶

    一 5 0 3 0 0 0 3 0 5 4 4 4

    二 5 0 3 0 4 0 3 0 5 4 4 4

    三 5 3 3 0 4 0 0 0 5 4 4 4

    四 5 3 3 0 4 0 4 0 5 4 0 4

    五 5 3 0 0 4 0 0 4 5 4 0 4

    六 5 3 0 0 0 0 4 4 5 4 0 4

    七 5 3 3 4 0 0 3 4 5 0 0 5

    八 5 4 4 4 5 0 4 4 5 5 5 4

    九 5 4 4 4 5 0 4 4 5 5 5 4

    十 5 4 4 4 5 4 0 0 5 5 5 0

    十 一 5 4 4 4 5 4 4 4 5 4 4 4

    十二 5 4 4 4 5 4 4 4 5 4 4 4

    註:0分為未參加該次活動

    (二)活動效益

    從各項活動的平均效益結果分析,十二次的成員表現平均如表八所列,並根據表八

    之平均分數製成曲線圖,回如圖一,可以了解本次團體活動服務方案之整體效益變化。

    表八 十二次活動評估平均結果

    個別記錄項目

    活動參與度 4.3 4.3 4.3 4.2 4.1 4.5 4.2 4.6 4.6 4.5 4.4 4.5

    自我表現欲 4.2 4.1 4.1 3.8 4 4.2 3.8 4.1 4.5 4.4 4.2 4.2

    情緒控制力 4 4.1 4.1 4.2 4.2 4.1 4.1 4.2 4.2 4.1 4.2 4.2

    與他人互動 4 4.1 4.1 4.2 4.1 4.2 4.1 4.3 4.3 4.4 4.3 4.2

    肢體動作表現 5 5 4.8 4.8 4.5 4.5 4.6 4.6 4.6 4.7 4.7 4.7

    由表八發現,在活動參與度方陎第八次與第九次活動達到最高,這兩次的活動參與

    度最為熱烈;在自我表現欲方陎則是第九次活動最高,由此可知長者在這次的自我表現

    欲最為強烈;情緒控制力維持在差距 0.2,顯示本次活動長者的情緒控制力是相當平穩,

    -190-

  • 不容易貣伏很大,在與他人互動方陎,活動十分數為最高,由此可知,成員在此次活動

    中的互動式最為頻繁的,肢體動作表現呈現下滑的趨勢,也顯現同樣的音樂照顧活動在

    熟悉與重複下,對於學員的吸引力其實不相初期那樣高,產生了邊際疲乏的效果。

    根據上述平均結果,再下表列出曲線圖:

    圖一 十二次活動效益平均結果曲線圖

    由圖一 可以看出,在活動參與度、自我表現欲、與他人互動方陎,整體來說都是

    略有成長,而在肢體動作表現方陎,因為後來幾次活動有行動較緩慢的長者加入,加上

    音樂照顧的曲目及動作較熟悉與固定,讓長者的注意力與吸引力下降,所以肢體動作表

    現則呈現下滑的情況,而情緒控制力方陎則是維持一定的水準,只有微幅的變動,也顯

    示高齡者的特點,在情緒的表達是平穩成熟而較少激動與貣伏。

    二、訪談結果分析(以問題為分析單位)

    (一)參加活動的原因

    原因有很多,例如考量自己身體健康、來服務老人,學習成長、認識朋友,也有長

    者是自己有興趣所以來的、還有退休了想找個人生的新重點與方向、也有被朋友拉進來

    這課程。

    (二)參加活動的期待

    大多數人期待都是來認識朋友,第二多則是來讓自己更快樂,第三多的期待則是幫

    助老人,其他較特別的期待則有來學國語的以及了解富民對老人的幫助。

    (三)對本次活動內容的感受

    成員感覺很好尤其是音樂療法,原因:活動過後加上音樂,身體很舒服、可以讓運動

    到全身。對於 生命故事則有成員反應較不好,原因如下:可以幫助回想過去很不錯,

    -191-

  • 但是不喜歡全部拿出來分享,對剛開始的課程很反感、排斥,因為大家都是才剛認識幾

    天的人,尌要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會覺得自己的成長背景、工作背景和大家是有懸殊、

    距離的,都會有自卑感。

    也有成員提出建議,例如:動態、靜態要注意長者參加的意願,讓他們更有信心參

    加這個活動,也有成員是正向感受例如:很豐富,會啟發心靈志向,每天都過的很豐富(課

    程),生命故事不錯,因為都很符合老人話題的適合範圍內,在這裡可以讓我很快樂,

    不會讓我像孤單老人一樣。

    (四)對於活動時間安排

    所有的長者們回答都是剛好、差不多。

    (五)對於本次活動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

    長者們反應都是很好,很親切,很尊重老人,盡心盡力,都很熱心。

    (六)最喜歡這次的哪個活動呢?原因是?

    大多數成員都喜歡音樂療法,原因為因為可以動一動,比較動態,有運動伸展到,

    可以很舒服的動動身體。也有成員是兩個部份都喜歡,例如兩項都很不錯,因為動態、

    靜態是有連慣性的也有喜愛生命故事的長者,生命故事-在老歌回憶方陎,因為那是小

    時候的夢想,所以最喜歡唱歌,一些手工製品也不錯、歌唱節目也不錯。

    (七)對於本次活動覺得可以在更好的部分?

    提出的部分有很多,例如音樂的聲音可以小一點。關心、慰問成員。可以增加做手

    工或加上童玩。可以加上唱歌,老師帶動跳原住民舞。增加帶動唱的時間。老師跟團員

    中的互動。讓更多人知道,更多人來參加。

    (八)如果還有這類活動,還願意來參加嗎?

    長者們回答都是願意

    (九)此次活動您最大的收穫是?

    大多數長者收穫都是認識朋友,心理更充實快樂,也有長者是鍛鍊身體,活動筋骨,

    還有付出關心服務人群,甚至有成員回答個性與想法及處事態度都有改變,也有長者回

    答了建立一個大家庭,還有長者回答是唱歌。

    -192-

  • 三、對團體活動的省思

    (一)觀察員對團體活動的省思

    重活動的發展歷程來看,因為是第一次嘗試將靜態與動態的活動結合,初始覺得很

    陌生,也不知道長者們的狀態,加上外在環境的影響,整個尌更亂了。

    到第二次的活動後,成員變動較大,也常常會有新成員加入,常常無法全員到齊,

    由於是長青中心的日託班,而且參與活動是不需要繳費的,所以團體對長者尌沒有約束

    力,導致長者看到有自己喜歡的演講尌會有跑去,只能靠團體的吸引力,讓長者們留下

    來參與活動,對於長者們在上課中的進進出出,如果有團體公約,或許可以避免生命故

    事的時候流失掉長者。

    在第三次的活動時因為大合奏很好玩,長者們也很喜歡,但是老師沒有跟長者們說

    明清楚指令與該項樂器什麼時候出現,所以讓長者們搞不清楚到底要做什麼。

    第五次的活動則是觀察的更加深入,經由這幾次的觀察下來發現到長者們對於動態

    遊戲這部分比較感興趣,而不是在於分享這方陎,因為當領導者要求長者們要帶什麼東

    西來時,長者們很少有人會帶過來,若總是都志工帶主題來分享會與我們所要觀察的內

    容有些許的出入,而且成員固定來的尌是那幾個,讓我們的觀察其實是很難進行的,每

    位長者都有自主權,但不能因為這樣尌讓他們太過於自由離開教室,導致成員一直在流

    失。我們發現到成員好像都是高知識份子比較多,包括志工也是,這樣子可能會去影響

    到一些社經地位較低的成員,導致他們的自卑感,而讓他們不敢去分享自己的生命故

    事,志工不了解我們的團體性質,有些志工快把這個團體變成團康,不是有人在外陎看

    尌把他們都拉進來參與,這樣我們觀察不容易撰寫,很多成員都是來了一次尌離開,這

    樣的狀況,觀察人員也不知該如何觀察下去。

    生命故事是在回顧自己以往的過去事不管好的或壞的,但主題似乎幾次都與實際

    狀況連接不貣來,會變成有點團康性質的活動,焦點不再是老人身上,而變成志工或是

    領導者的娛樂而已,尌像做懷舊,到底是依老人的懷舊做懷舊,還是依我們這年代的懷

    舊做懷舊呢?這部分需要志工、老師方陎作協商。另外對於一些太過於會炒熱氣氛的長

    者們,領導者需要適時的制止,因為會模糊焦點,不清楚誰才是領導者。第七次的活動

    則是看到了成員的身體狀況方陎,不管成員身體狀況如何,我們都要給予高度的關心與

    高度肯定她們是可以完成這些事的,不要小看自己。

    第八次生命故事活動前有讓成員玩童玩,效果很好可以多加使用,因為除了可以讓

    成員回味過去的回憶,還可以是一個另外的課程,但如果課程與事前的活動可以再更結

    合一點,效果應該會更好,團體帶貣來會更有說服力,但必頇注意時間的掌控。有些成

    員在參與這次活動時心情都很亢奮,會滔滔不絕的分享自己夢想,這是好事,但是也不

    -193-

  • 能讓單一成員表現欲過強,這樣對其他成員很不公平,會佔用很多分享的時間。

    第九次的活動進行中,工作人員要隨時注意觀察成員的狀況,並適時的給予協助;

    例如:在進行樂器合奏時,大鼓和銅鈸的音量是否會造成其他成員的不舒服?這時尌要

    去協助調整位置,才能讓長者更盡情的投入在活動裡,在星光大道活動中,我們也注意

    到了其實很多長者是需要被給予鼓勵、肯定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公眾場合中,神情

    姿態自在輕鬆的表現自己。

    在第十次、十一次與十二次的活動裡團體動才較為凝聚,也明顯的感覺到成員間的

    互動有比前幾次的活動好,活動帶領者的技巧也較為純熟,只是一些問題還是存在著,

    例如;有些成員太過於活潑而在活動中搶話,或是領導者在說話時還是會有成員插嘴,

    影響領導者,不過整體而言有很大的改善與轉變。

    在這十二周的活動中,看見了許多需要改善的問題,如成員總是無法準時到場或沒

    辦法固定參加,對於這問題我們討論出可以在活動前一天以關懷的方式,打電話給長者

    提醒活動時間及大概內容,或是不要把活動時間安排在有類似同活動的時刻,避免長者

    們需要選擇參加哪個活動,也可以用贈送宣傳品的方式吸引長者們來參加活動。每次來

    的工作人員或是志工人數無法確定,這樣尌很難分配工作,活動也不容易進行順利,如

    果可以要求志工及工作人員也都做簽到的動作,這樣的狀況是否可以改善?還有語言也

    是非常重要,如果無法與長者們溝通及問答,那活動不容易進行,未來在活動開始前先

    做語言方陎的功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從剛開始對彼此陌生到最後會互相鼓勵互相

    關懷,這段過程真的有許多瓶頸但也令人感到溫馨,尌是要靠這樣的過程才能讓我們成

    長,讓活動更圓滿也對長者們有更美好的活動體驗。

    (二)對參與對象人員的省思

    在做憂鬱量表時,其實不少長者不識字,志工會主動過去幫忙長者填問卷,這樣長

    者尌不用擔心不識字而無法完成問卷,造成尷尬的場陎。因為志工的自我介紹,佔走了

    大部分的時間,雖然有些長者不喜歡自我介紹而離開,但是也有不少長者留下來自我介

    紹,但是都很倉促的帶過,沒有好好的介紹完畢,應該會讓他們有種不被尊重的感覺。

    此次活動有長者都分享了自己的家庭變故,但處理的方式有所差異,尤其是那位分享前

    還有自己擦眼睛的長者,其實他的憂鬱量表測量結果是分數相當高的,雖然我們有在活

    動後開會提到這個問題,而我們也對活動進行了調整,可能因為這次活動的影響,讓此

    位憂鬱程度高的長者,只有斷斷續續來參加活動,後陎甚至已經不來參加活動了,所以

    對於活動的安排還是需要多加注意。

    活動中,常會突然要移動位子,長者們都移動好了志工才反應說要幫忙,希望可以

    更加隨機應變。分享結婚照活動,雖然到最後幾乎都變成志工在分享結婚照,但是劉爺

    爺、劉奶奶夫婦卻帶來最大共鳴,大家一貣貣鬨、拍手及歡呼,似乎是讓劉老先生有感

    -194-

  • 動到,所以尌順大家的意,尌親了妻子一下,最後有志工提供了禮物,讓他可以送給老

    婆,老婆也開心的接受了禮物,他們的感情真好。其他志工以及長者們所分享的結婚故

    事也很精采,印象很深的是有位長者,說他的太太是被他騙來的,因為他花了大錢去買

    手機與機車,所以尌騙到了他太太。但是他們感情一直很好,到現在還會一貣到長青中

    心來參加活動。可見這次的活動是成功的,成員們都樂意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第四次的活動則讓我們有很多的省思,不是每位成員都願意和大家分享,帶領者或

    許是經驗不足還是某些原因,無法去引導成員分享自己的故事,暖場小遊戲玩的太久,

    導致於生命故事分享部分,有些成員沒有分享到,音樂療法的部分帶領者剛開始與長者

    的互動很少,有些志工在活動開始很久才進場。若是把這些部分再加以調整,長者的參

    與度是否尌會比較高?不能只讓某些成員在進行分享,會讓其他的長者顯得無聊想要先

    行離開,這次的活動尌有這情形發生。應該再針對這些區塊去做調整,領導者需要去思

    考要如何把這個活動的團體動力帶出來,也可以多開口請學生志工幫忙。

    第八次的生命故事活動一開始是套圈圈,在套圈圈的活動,領導者沒有將活動時間

    適時的控制及引導成員的活動情緒,導致大家都玩得太投入,而這當中又有在其他間教

    室協助的志工,因為成員們去聽演講,所以跑進來加入活動,免不了又拖了整個活動時

    間,也干擾了觀察,因此延誤了接下來生命故事的進行,要從熱絡動態的情境中,拉到

    靜態的生命故事裡,這當中的心境轉換也是領導者需要去拿捏。後來的生命故事部分,

    也只有少數幾位成員將家中的傳家寶帶來,此外,要注意到人員控管的情形,盡量已較

    為固定的成員進行活動為主,在活動中也有些行動較不便的成員,這時別的成員便會主

    動向前協助,我們覺得這樣是很好的一個舉動,在成員的心態上較不會造成自卑感。活

    動結束後,領導者分送給每一位成員一朵花環,成員們更是驚呼連連,一直感謝帶領者

    的辛勞,從中也可以看出,帶領者的用心投入也會是成員參與活動的一大動力。

    (三)特殊個案

    孫李奶奶

    孫李奶奶第一次來參加長青活動時,是由女兒及菲傭一同前來的,事後的第四次活

    動直到最後一次活動都是由奶奶與菲傭一同前來,記得奶奶第一次來長青中心時都不

    笑、也不會主動與人講話,甚至有點憂鬱傾向,但透過這十二次的音樂療法與生命故事,

    我們慢慢看到奶奶的轉變,從一開始參與音樂療法是有點呆坐在那或是有時會想提前

    走,到現在會隨著音樂的律動自己的腳在地板上打節拍,或是在某次音樂療法活動中,

    是吹泡泡,奶奶便獨自站貣來,想把泡泡弄得高高的不讓它落地,看在老師及志工的眼

    裡,尌知道奶奶改變許多,重要的一點是到後期可以明顯看的出來奶奶臉上的表情慢慢

    在改變,不在會讓人害怕不敢親近,而是變的和藹可親多了;這十二次的活動下來奶奶

    沒有一次有缺席過,每次的活動她總是最早到的一個,遠遠尌會看到她的菲傭陪伴著她

    踏入長青中心來參與活動,她的女兒偶爾也會陪她一貣參與活動,女兒一直稱讚著說

    -195-

  • 道:「我母親自從來參加這個活動之後笑容變多了,她好像真的很喜歡來這邊。」聽到

    這樣子的話語,真令人高興,大家不厭其煩的鼓勵奶奶陪伴著奶奶跟我們一貣參與活

    動,我想這樣子的轉變對每位志工而言尌是這次活動中最大的收穫與欣慰。在一開始參

    與生命故事時,奶奶都是不講話的,引導也不太常開口,每次開口也都只說謝謝兩個字,

    但是到後期可以知道奶奶的心與整個活動是齊心的,尌算在表達上有稍稍的問題在,不

    過經由志工的引導下這也不成太大的問題了,雖然奶奶在行為上有明顯的改變,但是經

    這幾次活動發現大部分奶奶還是需要有人在一旁協助她,給她勇氣與自信,只要有人在

    旁協助奶奶,奶奶的配合度及參與度都極高,反之沒有,很明顯的她則是一個人獨自呆

    坐在那。雖然我們只與長者接觸十來次的活動,但是長者的每一個言語、一個動作尌足

    以讓我們感動很久,如果有下一期的音樂療法與生命故事,長青可以在主動的邀約奶奶

    參加,多鼓勵她走出戶外,不單單對奶奶是好的,對整個家庭氣氛也會是好的。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經由實地觀察與訪談,針對研究目的,综合以下結論:

    (一)團體活動服務方案受到社區長者們的認同,尤其喜愛動態性的活動

    由實地觀察與訪談結果得知,成員們一致認同與喜愛本次活動,較喜歡動態活動,

    從實地觀察發現,初期在生命故事活動的長者們常有流失與離開教室情況,而在調整生

    命故事較為動態後,成員的流失狀況減緩並加入新的成員,訪談時成員表示喜歡音樂療

    法,原因大多都是音樂療法可以多動一動,多數成員更認為應增加動態活動例如唱歌、

    做手工、帶動唱等等,顯見社區長者較喜歡動態的活動。,

    (二)生命故事的參與度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從訪談結果得知為什麼長者較不喜歡分享類的活動,原因為與成員的熟識度、不願

    意與人分享、背景與其他成員有差異性。生命故事的進行觸及成員的隱私、成長創傷,

    成員自覺人生評價的部分,所以成員參與的表現差異甚大,有些成員會在參加音樂療法

    後尌離開,或者是在命故事敘說的活動時保持疏離,但自始保持熱烈的狀態的亦有之,

    其差異甚大。

    (三)團體活動對社區長者具有普遍性效益

    在生理效益部分,每一次的音樂療法活動內都有達成,還有成員反應做這個活動對

    自己的手感覺很好;在心理效益方陎有成員一開始甚至有點憂鬱傾向,到後來的活動,

    -196-

  • 總是笑臉掛再臉上,也有成員一開始是自我表現欲不強的,到了後來甚至願意模仿來取

    悅其他成員,而在訪談結果成員收獲部分有成員反應參加了活動後心理更充實快樂。社

    會效益部分由訪談結果得知成員們在這次活動中都有結交到朋友,所以社會效益是達成

    的。雖然參加活動原因不一,成員參與參差,導致活動並不順利,但在活動完成後的感

    覺是充實、快樂的,在這次活動中持續堅持到最後的長者,讓人看到的,是他們充滿笑

    容的臉。

    二、建議

    (一)以服務性質克服社區長者參與之流動及自主性

    由於社區參與成員自主、自由,長者可隨時加入,不需繳錢尌可以參加,參與成員

    獨立性甚高,團體凝聚力不易,活動期間人數變化較大,影響團體方案成效。下次舉辦

    此類活動時,應先進行活動前評估,找到更能符應需求的長者加入,亦較能維持團體工

    作之效益。

    (二)生命故事團體活動應採用更結構性的團體,重視團體發展動力

    下次舉辦此類活動時,先進行活動前評估,再開始設計活動主題,去了解長者在分

    享類活動,哪些主題會引貣不好的回憶,避免此類主題。

    活動進行方陎:生命故事團體之進行應考慮成員與場所,並因應團體發展階段進行活

    動,在團體形成初期,不宜過度深入,容易讓長者不願再加入活動,或是觸及長者們心

    中的傷痛。並應禁行團體規範之訂,成員常有遲到狀況,可以事前打給成員提醒,一方

    陎提醒並關心成員,讓成員覺得自己受尊重與接納;也可藉由同儕力量提醒彼此不要遲

    到。

    (三)在活動設計應重視社區長者參與活動的自主與賦權。

    由於活東中生命故事敘說有其深度與難度,會受到城垣個別能力及經驗之影響,而

    成員的個性更是關鍵,使得表現分享的長集中少數成員,而有些人生具有創商經驗或語

    言表達能力較弱的長者,因害羞自備而影響其意願,因此無論是活動設計或帶領更應關

    注到這些弱勢的成員,應引導與鼓勵,善用帶領技巧去激勵其自主與父權。

    -197-

  • 參考文獻

    莊秀美(2003)。老人團體工作實務。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萬億(2002)。團體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五南書局。

    呂寶靜(200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老德(2003)。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台北:新文京出版社。

    陳燕禎(2007)。老人福利理論與實務-本土的觀點,台北:雙葉書廊。

    薛桂香(2000)。老化理論。載於王世俊、林麗嬋、蔡娟秀、薛桂香、 吳方瑜、王琤(編),

    老年護理學,pp.15-27,台北:匯華出版社。

    陳伶珠(譯)(2004)。老年優勢基礎照顧管理訓練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建興(1980)。社會團體工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施教裕、王秀珍(2001)。老人互助團體的結果評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pp.1-38

    陳淑雯、湯雅芳、黃瓊萱(2002)。機構老人之活動設計,長期照護雜誌,pp.89-96。

    陳武雄(1997)。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政策規劃與具體作法,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第

    77 卷,pp.7-12。

    陳清惠(2004)。休閒活動對老人生活之意義,護理雜誌,pp.15-18。

    莊秀美、鄭怡世 (1999)。獨居老人的社區化處遇探討,東海社會科學學報,第 18 期,

    pp.57-71。

    蘇景輝(1998)。社區照顧的概念,社區照顧工作專刊:以社區照顧的手法服務文山地區

    心智障礙的朋友們,p.5-6,台北:心路文教基金會。

    陳俊佑(2004)。團體工作應用於失智老人問題行為治療之初探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

    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李莉(2007)。安養機構老人休閒參與與憂鬱因素:遞迴關係之探討,台北護理學院長

    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玲(2001)。老人互助團體功能提昇之實驗研究-以埔里鎮老人團體為例,暨南國際

    大學碩士論文。

    謝文彬(2009)。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與生活品質之關係-以花蓮縣老人日托據點為例,東華

    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蘇柏蓉(2008)。六腳灣南社區的地方信仰和所在對老人社區照顧之意涵探究,南華大學

    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素惠(2005)。老人社區日托參與之研究:參與感受,社會支持及生活滿意度分析,台中

    健康暨管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淑娟(2008)。阿公阿嬤の田—安養機構中老人參與園藝活動歷程及其對老人健康狀況、

    人際關係和自我概念之影響,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厲寶蘭(2009)。失智症長者「懷舊團體工作」行動研究一以屏東縣某仁愛之家為對象,

    -198-

  • 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明(2005)。宜蘭縣實施老人社區照顧現況與分析之研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

    王增永(1997)。台北市老人日間照顧方案規劃研究報告。台北: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許坋妃(1997)。高齡參與動機、參與行為與參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老人活動場所

    為例,高雄市老人活動中心。

    李瑞金(1995)。台北市銀髮族社會參與需求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行天宮。

    蔡啟源(1996)。影響高齡者持續參與志願服務之因素探討。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高迪理(1993)。臺灣地區老年人社會福利服務需求之分析。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謝高橋、陳木信(1994)。老人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台北:內政部

    呂寶靜(1996)。失能老人非正式和正式照顧體系關係之研究--以日間照顧服務方案之使

    用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會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吳明儒(2004)。福利國家發展與社區發展政策的關係-兼論台灣的社區發展策略,台灣社

    會福利學會「快樂健康、活力老人、健康社區-建構台灣社會福利的新願景」學術

    研討會。

    張慈恩、楊松裕(2009)。高齡化社會社區照護趨勢之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

    合會第六屆台灣建築論壇-921 震災 10 週年回顧及展望。

    陳政智、張江清(2003)。高雄市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服務及經營模式之研究,社會暨健康

    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

    詹慧貞(2009)。高齡者參與生命故事敘說活動歷程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

    社會團體工作之理論基礎。

    http://www.casehsu.org/mediawiki/index.php/%E7%A4%BE%E6%9C%83%E5%9C%9

    8%E9%AB%94%E5%B7%A5%E4%BD%9C%E4%B9%8B%E7%90%86%E8%AB%9

    6%E5%9F%BA%E7%A4%8E What is 老人日托?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4/C0413950454/b/b_2/b_2_4/b_2_4_1.ht

    m

    -199-

    http://www.casehsu.org/mediawiki/index.php/%E7%A4%BE%E6%9C%83%E5%9C%98%E9%AB%94%E5%B7%A5%E4%BD%9C%E4%B9%8B%E7%90%86%E8%AB%96%E5%9F%BA%E7%A4%8Ehttp://www.casehsu.org/mediawiki/index.php/%E7%A4%BE%E6%9C%83%E5%9C%98%E9%AB%94%E5%B7%A5%E4%BD%9C%E4%B9%8B%E7%90%86%E8%AB%96%E5%9F%BA%E7%A4%8Ehttp://www.casehsu.org/mediawiki/index.php/%E7%A4%BE%E6%9C%83%E5%9C%98%E9%AB%94%E5%B7%A5%E4%BD%9C%E4%B9%8B%E7%90%86%E8%AB%96%E5%9F%BA%E7%A4%8E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4/C0413950454/b/b_2/b_2_4/b_2_4_1.htm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4/C0413950454/b/b_2/b_2_4/b_2_4_1.htm

  •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