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傳染病流行風險監控與管理計畫social.chcg.gov.tw/files/8_1010423_8_1000128_急性傳染病流行風險監控與管理... ·...

213
急性傳染病流行風險監控與管理計畫 病媒、腸道傳染病及腸病毒、肝炎防治暨根除三麻一風整合計畫 中華民國 99 12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19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急性傳染病流行風險監控與管理計畫

    病媒、腸道傳染病及腸病毒、肝炎防治暨根除三麻一風整合計畫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中華民國 99 年 12 月

  • i

    目 錄 頁次

    目錄…………………………………………………………………….. i

    壹、計畫緣起………………………………………………………….. 1

    一、依據…………………………………………………………….. 4

    二、未來環境預測 …………………………………………………. 4

    三、問題評析 ………………………………………………………. 13

    貳、計畫目標 …………………………………………………………. 16

    一、目標說明 ………………………………………………………. 16

    二、達成目標之限制 ………………………………………………. 18

    三、預期績效指標及評估基準 ……………………………………. 20

    參、現行相關政策及方案之檢討 ……………………………………. 27

    肆、執行策略及方法 …………………………………………………. 27

    一、主要工作項目………………………………………………….. 27

    二、分期(年)執行策略………………………………………….. 31

    三、執行步驟(方法)與分工……………………………………… 31

    伍、期程與資源需求 ………………………………………………… 35

    陸、預期效果及影響 ………………………………………………… 38

    柒、附則

    一、子計畫 1:登革熱及其他病媒傳染病防治計畫…………… 39

    二、子計畫 2:腸道及水患相關傳染病防治計畫……………… 81

    三、子計畫 3:腸病毒防治計畫 ……………………….….…… 103

    四、子計畫 4:根除三麻一風計畫 ………….………….….…… 125

    五、子計畫 5:肝炎防治計畫 ………………………..……..…. 169

  • 1

    急性傳染病流行風險監控與管理計畫

    病媒、腸道傳染病及腸病毒、肝炎防治暨根除三麻一風整合計畫

    壹、計畫緣起

    急性傳染病依傳染途徑不同,主要可分為腸道傳染病、病媒傳

    染病及呼吸道傳染病。由於公共衛生與醫療進步,疫苗問世及持續

    維持高疫苗接種率,環境衛生改善,教育普及,國人生活品質提升,

    許多早年威脅國人健康的急性傳染病,發生率及死亡率已大幅下

    降。霍亂、傷寒、痢疾等曾為國人主要死因之一的腸道傳染病,藉

    由廣為宣導正確預防觀念,同時改善環境與飲用水衛生,發生率已

    大幅下降;病媒傳染病方面,瘧疾已於民國 54 年獲世界衛生組織

    (WHO)頒發瘧疾根除證書,進入保全期,日本腦炎自民國 57 年

    開始於台灣地區實施幼兒全面疫苗接種政策,加上環境變遷及生活

    條件改善,已獲得有效控制;呼吸道傳染病方面,民國 54 年開始

    推行口服沙賓疫苗(OPV)後,小兒麻痺症病例由民國 47 年之流

    行高峰急速下降,民國 67 年起實施幼兒全面接種麻疹疫苗政策,

    麻疹流行亦已有效控制,民國 80 年我國實施根除三麻一風計畫,

    已於民國 89 年 10 月 29 日順利達成小兒麻痺症之根除,並朝消除

    麻疹的目標邁進;肝炎防治方面,民國 73 年實施全球首推之 B 型

    肝炎疫苗接種計畫,成功將六歲幼兒的 B 型肝炎帶原率由 10.5%降

    低至 0.84%,同時降低兒童肝癌發生率,該計畫成效不僅成為國際

    典範,並開創以疫苗減少癌症發生率的新紀元。

    臺灣過去逾半世紀致力於急性傳染病之防治,雖已有顯著成

    效,也使急性傳染病退出國人十大死因之列。惟全球暖化與氣候變

  • 2

    遷以天然災害或傳染病的形式,為人類帶來新的威脅,病媒傳染病

    的流行也可能因病媒生態及分布改變而較以往嚴重;社會變遷,安

    養及教托育機構興起,急性傳染病於機構內發生群聚感染的風險增

    加;交通便利與國際交流頻繁,則加速疾病的傳播與蔓延。為因應

    時代與環境變遷所帶來的新挑戰,同時保全既有的防治成果,並與

    世界衛生組織消除麻疹等相關防治目標接軌,須提出完整計畫以為

    對策。而風險管理是一門新興的管理科學,起源於 20 世紀初期美

    國企業面對全球經濟危機所採取的經營危機保險手段,至 1970 年

    代掀起全球性的風險管理運動。對企業而言,風險管理是透過辨

    識、衡量(含預測)、監控、報告來管理風險,並採取有效方法降

    低成本,有計畫地處理風險,以保障企業的順利營運。面對新時代

    與環境變遷下的急性傳染病防治工作,亦須有風險管理之觀念,辨

    識風險項目-即威脅國人健康之高風險傳染病,加強對其監控及預

    測,並採取計畫性的有效防治作為,降低其流行風險。

    衛生署自民國 70 年起實施「B 型肝炎防治第一期計畫」,至民

    國 97 年進入「肝炎防治第六期計畫」,原預定實施期程至民國 101

    年;民國 80 年推行之「根除三麻一風計畫」,於民國 96 年起進入

    第四期計畫,原預定實施期程至民國 100 年;目前執行中之「96-99

    年度登革熱及其他病媒傳染病防治四年計畫」及「腸病毒及腸道、

    水患相關傳染病防治計畫」至民國 99 年底執行期限將屆,爰將上

    述四項計畫整合,研提「急性傳染病流行風險監控與管理計畫」,

    主要防治重點為登革熱、屈公病及瘧疾等病媒傳染病,霍亂、桿菌

    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傷寒與副傷寒等腸道傳染病,以及腸病毒

    與肝炎防治,並持續朝「根除三麻一風計畫」之目標邁進;至於流

  • 3

    感與結核病(Tuberculosis),因已另訂有防治計畫,故不納入本計

    畫內容。

    整合後之「急性傳染病流行風險監控與管理計畫」,除針對氣

    候變遷、社會環境與人口結構改變、國際間交流頻繁等大環境改

    變,各項急性傳染病未來可能面臨之問題,作整體分析評估之外,

    在執行策略之實務工作方面,亦將整合防疫資源,將各項傳染病之

    教育與宣導作整體規劃及辦理,同時,將彙整與地方政府合作之防

    治計畫為一縣市一計畫,各縣市政府亦須將其轄區內重點防治疾病

    之工作計畫統整,使經費與人力能夠有效運用。惟為能針對各疾病

    之個別性問題加以探討及研訂細部策略,各項傳染病之問題評析、

    現行相關政策及方案之檢討、執行策略與方法,另以附則方式整理

    於各項子計畫予以詳述。至於計畫總目標,由於傳染病之疾病特

    性、傳染途徑、適用防治手段、現階段防治成果,皆為訂定下一階

    段防治目標與策略之依據,而本計畫內容所列各項急性傳染病不僅

    疾病特性、傳染途徑與適用防治手段有其差異性,現階段防治成果

    亦已邁入不同階段,故較難以單一總目標概括評量本計畫所有傳染

    病之防治成果,故將以「現階段防治成果-目前該疾病在臺灣流行

    現況」以及「防治手段-是否已有疫苗可預防」作為訂定計畫總目

    標之階段性區隔,再針對不同疾病分別訂定成果目標及工作過程目

    摽。

    期望藉由本計畫之實施,整合防疫資源,建立跨部會合作機

    制,並結合社區民眾之動員能量,有效降低急性傳染病之流行風

    險,維護國人健康,並提升國家形象。

  • 4

    一、依據

    (一)行政院所屬各機關中長程個案計畫編審要點(民國 98 年 4

    月 17 日修正) 第三點至第六點。

    (二)傳染病防治法(民國 98 年 4 月 17 日修正)第五條第一項第

    一款。

    二、未來環境預測

    (一)全球氣候變遷,腸道與病媒傳染病對人類健康之威脅增加

    WHO 指出,全球氣候暖化與變遷是近年來公共衛生的新

    興挑戰,氣候變遷往往以天然災害或傳染病的形式威脅人類

    健康,例如熱浪、水災、登革熱或瘧疾等病媒傳染病;而天

    然災害發生後,由於居住環境受到破壞,災區居民缺乏清潔

    的飲食與飲用水,助長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平均溫度升高也

    可能更適合腸病毒之繁殖。氣候暖化與變遷已增加全球的疾

    病負擔,而此威脅只會越來越嚴重。

    文獻報告顯示,氣候變遷可能因為氣溫與溼度的改變,

    使得病媒蚊的繁衍加速,或使其分布區域擴增,進而使受到

    登革熱威脅的地理範圍增加,更多人口的健康受到影響。1990

    年時,全球約有 30%人口(15 億)居住在受登革熱威脅的地

    區,目前已增加至 25 億,預估到 2085 年將有 50-60 億人口

    (約當時全球人口的 50-60%)受到威脅,若以模式推估將氣

    候變遷因素摒除,則可能僅有 30-50 億人口受到登革熱威脅;

    顯示氣候變遷對於登革熱等病媒傳染病具有顯著影響,將是

    未來防治上的重大挑戰。

  • 5

    (二)都市化及人口集中,加速疾病傳播;人口老化及安養機構

    興起,社會發展趨勢促使教托育機構興盛,皆使機構內感

    染風險增加

    登革熱的傳播不僅與病媒蚊密度有關,亦與人口密度及

    人蚊之間的互動有關。由於大都市人口較多、住宅密集、外

    來的流動性人口眾多等因素,病媒蚊孳生源以及人蚊間互動

    俱增,登革熱疫情蔓延速度較鄉村地區快速,感染人數也會

    大幅增加。ㄧ項針對巴西東北部大城 Salvador 之登革熱血清

    盛行率的研究顯示,當地人口的登革病毒血清盛行率高達

    68.7%。此外,在人口聚居地點,可能因為生活所需而使用許

    多貯水容器,或對週遭環境疏於整理,衍生許多廢棄物或雜

    物堆積,形成病媒蚊孳生的溫床。另一方面,快速都市化過

    程中可能因為基礎建設或房屋設計未能妥善考量,導致雨季

    水溝或屋簷排水管經常淤積或容易產生積水區段,成為病媒

    蚊孳生源。

    由於公共衛生水準提升、醫療進步,使得國民平均餘命

    逐年提高,臺灣人口結構已進入老年化社會,預估民國 82 年

    至 106 年的 24 年間,老年人口將從 7%爬升至 13.50%。隨著

    老年人口快速成長,慢性病與功能障礙之盛行率亦將隨之提

    高,高齡與失能人口及缺乏自我照顧能力者,對於安養及長

    期照護之需求增加。國內各種長期照護機構均為人口密集機

    構,住民共享機構內設備(施)、機具、飲食及飲水,並有共

    同的照護人員,若在衛生環節出現問題,容易爆發腸道傳染

    病機構內群聚疫情。民國 95 年至 97 年間,每年約有 2 至 4

  • 6

    件人口密集機構內阿米巴性痢疾及桿菌性痢疾之群聚事件發

    生,降低機構內腸道傳染病群聚事件發生之風險,將成重要

    議題。而台灣社會現階段的家庭形式,促使多數幼兒交由教

    托育機構照顧,透過上課及遊戲活動之機會,接觸頻率增加,

    同時增加腸病毒傳播機會與速度,如何降低機構內腸病毒傳

    染之風險,亦為重要課題。

    (三)國際交流持續頻繁,兩岸大三通後雙方人民往來更為密

    切,病原體境外移入帶來之威脅攀升

    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數在近 10 年呈現明顯攀升的趨

    勢。其中 1999 年至 2004 年,境外移入病例尚維持在 100 例

    以下,而自 2005 年起,不僅每年病例數達 100 例以上,病例

    增加幅度亦超越往年,2008 年並已達到 226 例;屈公病之境

    外移入病例亦逐年增加;分析其原因,可能與近年東南亞國

    家疫情嚴峻有關。

    由於我國與鄰近之東南亞國家在旅遊、商務、勞工、外

    籍配偶等方面,往來均十分密切頻繁,而兩岸大三通後雙方

    人民往來更為密切,病原體或病媒蚊經由國際交流而境外移

    入的風險大大增加。東南亞、非洲、美洲及大洋洲地區仍有

    部分國家發生瘧疾流行疫情,其境外移入之風險也依然存在。

    近年由東南亞國家境外移入桿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

    傷寒等腸道傳染病及麻疹之案例頻傳,民國 94 年至 97 年境

    外移入之霍亂病例數佔當年病例總數的 28%,桿菌性痢疾與

    阿米巴痢疾則分別為 34%及 30%,傷寒及副傷寒為 43%。此

    外,由於國際交流、外籍勞工、異國或兩岸婚姻日增,境外

  • 7

    移入病毒性肝炎的機會也隨之增加。

    (四)全球登革熱疫情日益嚴峻,在亞太地區形成區域性公共衛

    生議題

    近 20 年來,登革熱之發生率呈現急速攀升的趨勢,全球

    約有五分之二的人口(25 億)受到登革熱的威脅,WHO 估

    計,每年平均約有 5 千萬人感染登革熱,流行疫情遍及 100

    個國家以上,而東南亞及西太平洋地區為登革熱疫情最嚴重

    的區域;除了發生率不斷升高外,登革熱亦已蔓延到新的地

    理區域。由於商務與旅遊興盛,交通便利,東南亞及西太平

    洋地區各國往來密切且頻繁,登革熱可能因此在國與國之間

    傳播,故成為亞太地區的區域性議題,SEARO 與 WPRO 於

    是在 2008 年共同研訂「亞太地區登革熱策略計畫」,期望藉

    由區域中各國的共同努力,建立登革熱的防治網絡,因為任

    何單一國家無法獨力控制登革熱疫情,必須建立區域合作與

    協調的機制,分享資訊與資源,在 IHR 的架構下共同合作,

    才能使疫情獲得有效控制。臺灣因所處之地理位置而與

    SEARO 及 WPRO 會員國往來密切,各國之間人民互動及經

    濟活動相當頻繁,勢必無法置身事外。

    (五)屈公病為新興之病媒傳染病,本土流行之風險日益增加

    依據 WHO 資料,屈公病首次於 1952 年在坦尚尼亞的南

    部發生流行疫情,之後在亞洲、印度大陸及非洲皆陸續傳出

    疫情,其中 1999 年至 2000 年曾在中非的剛果爆發大規模流

    行。目前全球已約有 40 個國家發生屈公病的流行疫情,其中

    印度自 2004 年以來已有上百萬人感染屈公病,並留下嚴重的

  • 8

    後遺症,疫情並蔓延至東南亞國家,泰國、馬來西亞、印尼

    及新加坡等國近年來均傳出疫情;2007 年屈公病入侵歐洲,

    在義大利東北部造成本土疫情;屈公病已成為新興的公共衛

    生問題。由於屈公病臨床症狀及流行地區與登革熱十分相

    近,診斷不易,加上傳播屈公病之病媒蚊亦為埃及斑蚊及白

    線斑蚊,使得原本流行登革熱的各國面臨新的挑戰。我國於

    2007 年經由國際機場體溫篩檢措施發現首例屈公病境外移入

    病例,截至 2009 年 8 月累計 16 例病例,其中 2007 年 2 例,

    2008 年 9 例,2009 年 1 月至 8 月已有 5 例,所幸尚無本土病

    例發生。由於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逐年增加,我國與已發生

    疫情之東南亞國家往來密切,加上臺灣本島在嘉義縣布袋以

    南為埃及斑蚊主要分布地區,白線斑蚊則分布於全島平地及

    海拔 1500 公尺以下山區,種種因素使得屈公病本土流行疫情

    之風險日益增加,不可輕忽。

    (六)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登革熱、屈公病、瘧疾及 C、E 型肝炎

    登革熱是藉由帶有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的斑蚊叮咬

    人類而傳播,而登革病毒共有四種血清型別,分別為 DV-1、

    DV-2 DV-3 及 DV-4,20 世紀之後,隨著埃及斑蚊在熱帶地

    區的分布與密度大幅增加,四種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即在各

    流行地區重複流行。由於不同型別之間並無交叉保護作用,

    居住於流行地區的人們可能在不同流行季感染到不同血清型

    別的登革熱,而依據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分析,二次感染時若

    感染到與初次感染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可能導致臨床症狀

    較為嚴重的登革出血熱,若無適當治療,登革出血熱的致死

  • 9

    率可高達 20%,在醫療較為發達的地區且醫師能即時正確診

    斷與提供支持性治療,則致死率可降至 1%以下。由於目前並

    無特定治療登革熱之藥物,醫學界寄望發展疫苗以有效降低

    登革熱對人類的威脅,但是研發一種同時可預防四種不同血

    清型別登革病毒的疫苗相當困難,且登革病毒之細胞培養不

    易,雖然研究人員持續嘗試其他方式來研發登革熱疫苗,惟

    目前預防登革熱最根本之方法仍是清除孳生源及加強自我保

    護措施。屈公病與瘧疾也面臨類似的困難,疫苗均在研發階

    段,雖然陸續有研究團隊發布有關研發疫苗有所進展的結

    果,但目前並無可預防屈公病及瘧疾的疫苗問世。

    在病毒性肝炎方面,目前除了 A 型及 B 型肝炎有疫苗之

    外,C、D、E 型肝炎尚無疫苗問世。其中 D 型肝炎的預防可

    因 B 型肝炎疫苗的研發而解決;C 型肝炎病毒因容易變異,

    疫苗研發困難;而 E 型肝炎疫苗雖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但

    目前仍無可預防的疫苗上市。

    (七)世界衛生組織目標 2013 年完成全球根除小兒麻痺症

    自 1988 年的世界衛生大會(WHA)決議加速推動小兒

    麻痺症根除工作以來,迄今已有美洲、西太平洋以及歐洲區

    署宣布根除,但截至 2009 年,全球仍有阿富汗、印度、奈及

    利亞以及巴基斯坦等 4 個國家,因貧窮、宗教及戰亂等原因,

    疫情居高不下,疫情並擴散至多個原本已無病例的國家。

    WHO 因此意識到小兒麻痺症根除計畫執行上之危機。

    鑑於過去根除計畫成果及後續推動工作成效,2008 年

    底,WHO 結合過去有效之策略、各項創新研發技術及方法,

  • 10

    提出 2009 至 2013 年策略計畫,以應付目前執行上的挑戰,

    並將全球根除時程延後至公元 2013 年完成。值此全球催促根

    除小兒麻痺症最後關鍵之際,為避免爆發境外移入病例及造

    成流行,應繼續配合 WHO 建議進行的防治措施,維持我國

    小兒麻痺疫苗高接種完成率、強化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監視系統,以有效阻絕小兒麻痺病毒

    入侵,防範再次爆發流行的危害。

    (八)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署目標於 2012 年完成麻疹消除

    自 1989 年 WHA 決議,減少 90%麻疹發生率及 95%死亡

    率的目標,歷經 1990 年世界兒童高峰會,提出兒童麻疹疫苗

    接種完成率至少達 90%的目標以來,2005 年之全球麻疹死亡

    率,已較 1999 年大幅減少二分之一。

    根據美洲區防治麻疹得到的寶貴經驗,該地區麻疹發生

    率自 1990 年的約 25 萬人,陡降至 2003 年的 105 例,可知落

    實麻疹疫苗接種及防治策略,即有達成消除麻疹的機會。我

    國自民國 67 年起,即陸續將麻疹疫苗(measles vaccine, MV)

    與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mumps-rubella

    vaccine, MMR vaccine)等麻疹相關疫苗納入常規預防接種,

    且近幾年來,受惠於普及的衛生醫療及預防接種體系,國內

    已不再出現大規模之流行,報告病例數亦大幅下降,顯現防

    治成效。積極掌握現今未施打疫苗的因素及減少可能的接種

    漏失,減少兒童錯失接種的狀況及接種中止率,規劃並實施

    暢通的衛生資訊,活絡衛教和溝通技巧,以消除防治死角,

    提升整體衛生服務品質,都是未來消除作業的挑戰。

  • 11

    (九)加速進行新生兒破傷風高危險地區之消除作業

    自從公元 1989 年,世界衛生大會決議消除新生兒破傷風

    以來,已有多數開發國家達成消除目標,但在其餘開發中國

    家新生兒破傷風仍造成嚴重的困擾,截至 2009 年 4 月,全球

    尚有 46 個國家仍為新生兒破傷風高危險區,未來全球消除作

    業將著重在這些國家或地區的防治工作,藉由加強醫療衛生

    設施,包括提供更多預防接種的場所、提供孕產婦更周全的

    生產照護及補足熟練的助產人員,以降低新生兒破傷風發生

    的風險。

    (十)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

    CRS)消除評估作業

    1984 年,WHO 於歐洲區署設定公元 2000 年消除德國麻

    疹,另於公元 1998 年,修訂 2010 年為消除先天性德國麻疹

    症候群(CRS)的目標;美洲區署則已訂定公元 2010 年消除

    德國麻疹及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RS)。據估計,目前全

    球每年仍有超過 10 萬名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RS)病例,

    兒童及育齡婦女接種德國麻疹疫苗,主要是預防孕婦的感

    染,防止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RS)的發生,是否將德

    國麻疹疫苗納入國家例行接種計畫,和各國經濟發展程度息

    息相關,WHO 經過成本效益分析後,業已採納建議施打德國

    麻疹疫苗的防治策略,但多數發展中國家無法提供足夠資

    源,仍須仰賴外援來推展防治計畫。

    我國歷經根除三麻一風計畫前四期的推行,數年來,先

    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RS)確定病例已極罕見,顯示整體

  • 12

    防治體系運作得宜。未來將參酌世界衛生組織疫病防治策略

    的建議措施,強化並確實推行我國防治體系。

    (十一)加強預防接種仍是未來防治疫苗可預防疾病之主軸

    預防接種向來是 WHO 對抗疫病、降低罹病率與死亡率

    的重要手段,其在 2006 至 2015 年所提全球預防接種策略與

    願景,期望積極擴大預防接種,在 2010 年前各國家的預防接

    種率能達到 90%以上,而國家各區域的接種率能達到 80%以

    上,同時全球的麻疹死亡率較 2000 年能降低 90%,並持續維

    持接種率;2015 年前幼兒的罹病率與死亡率較 2000 年能降

    低三分之二。另外亦積極推動各國確保疫苗品質、導入新疫

    苗、強化預防接種體系及疫苗可預防疾病的監測系統,以掌

    握預防接種的效益,由此可見 WHO 在預防接種工作的規劃

    與投入,同時結合全球各國與民間團體的力量,進行全球性

    的推展工作,台灣亦不能排除於此全球性公共衛生計畫之

    外,未來應積極掌握全球行動策略趨勢,才能在世界傳染病

    防治網中不缺席、不落後。

    (十二)毒癮人口增加,共用針具相互傳播病毒,增加 B、C、D

    型肝炎感染風險

    毒癮患者之 B、C 型肝炎盛行率分別約為 25%-30%及

    90%,相較於一般族群的 15%-20%及 3%為高,特別是 C 型

    肝炎最為顯著。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所收集之毒癮患者資料

    中,HIV-1(+)者大多同時感染 C 型肝炎,且基因型分析發現

    有些型別原先不存在於本地感染者,這些型別包括 3a+b 及

    6a+n,其中 C 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3a+b,曾有報導指出亦存在

  • 13

    於大陸雲南地區感染 HIV 之毒癮者,C 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6

    也與雲南、金三角之毒癮患者有關,顯示這些型別的病毒可

    能是因毒癮患者而新引進臺灣,增加 B、C 型肝炎感染風險。

    (十三)計畫期程將跨越組織改造

    「行政院組織法」預定於 101 年開始施行,本計畫推動

    工作項目,將配合組織改造作業,整併至未來之「衛生福利

    部」辦理;至於本計畫 100 年度至 104 年度之工作內容及經

    費需求配置,屆時將由業務承接機關進行整體規劃考量,以

    利計畫推動之銜接。

    三、問題評析

    在病媒傳染病防治方面:

    (一)民眾對於預防登革熱等病媒傳染病之警覺性與主動性不足

    (二)多數登革熱感染者症狀不明顯,病例監測困難

    (三)病媒蚊孳生源清除之落實程度有待加強

    (四)化學防治效果有限,且病媒蚊抗藥性逐漸增加,病媒防治

    面臨挑戰

    (五)病媒監測之專業人才與人力不足

    (六)部分病媒傳染病病例較少,國內缺乏臨床診斷經驗

    在腸道、水患相關傳染病防治方面:

    (一)人口密集機構內易發生腸道傳染病群聚事件

    (二)同性戀族群感染阿米巴性痢疾的問題逐漸浮現

    (三)人員跨國境移動日趨頻繁,增加境外移入傳染病的風險

    (四)天災災害頻傳,提供病原可乘之機

  • 14

    (五)部份高危險族群對於水患相關傳染病認知不足

    在腸病毒防治方面:

    (一)目前無有效治療藥物,且疫苗尚在研發中,無法完全杜絕

    感染

    (二)5 歲以下幼童照顧者對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之認知仍有待

    提升

    (三)部分第一線臨床醫師對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徵之臨床

    診療經驗不足,可能錯失搶救契機

    在根除三麻一風(小兒麻痺症、麻疹、德國麻疹、新生兒破傷風)

    防治工作方面:

    (一)部分族群疫苗接種完成率較難掌握

    (二)小兒麻痺症仍有反撲之可能

    (三)消除麻疹之困難度高

    (四)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

    CRS)仍可能發生

    (五)托兒所或幼稚園配合預防接種紀錄檢查及補接種工作應再

    擴展加強

    (六)三麻一風工作人員業務繁雜,業務銜接易有斷層

    (七)三麻一風零病例通報系統之電話訪視作業,落實度仍有提

    升空間

    在肝炎防治方面:

    (一)A 型肝炎

    1、30歲以下年齡層之國人抗體盛行率低,易感族群增加

    2、學幼童多為不顯性感染,疫情監控困難

  • 15

    3、餐飲從業人員A型肝炎免疫狀況管控不易

    4、國際交流頻繁,兩岸大三通後,境外移入病例逐年提高

    5、山地鄉居民常外移至都市,A 型肝炎預防接種完成率偏

    低,追蹤不易。

    (二)B 型肝炎

    1、B型肝炎疫苗是否具有終身保護力,仍需研究追蹤

    2、接種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政策未擴及所有

    HBsAg(+)母親所生之嬰兒

    3、山地鄉 B 型肝炎帶原率仍偏高

    4、檢驗空窗期問題存在,NAT篩檢技術尚待推動;診斷試

    劑的品質良莠不齊,品質監測機制待建立

    5、部分個案不瞭解自己帶原情形,未定期接受肝功能檢查

    6、多管道進行B型肝炎篩檢,但未做資訊整合

    7、肝炎藥物治療費用昂貴需龐大經費支應

    (三)C 型肝炎

    1、多數個案感染但無症狀,發現困難

    2、新增個案之危險因子應予探討

    3、毒癮患者共用針具相互傳播病毒

    4、新增感染患者掌控不易

    5、部份個案不瞭解自己帶原情形,未定期接受肝功能檢查

    6、肝炎藥物治療費用昂貴需龐大經費支應

    7、疫苗刻正研發,預防困難度高

    (四)E 型肝炎

    1、經由飲食傳播,國際疫情頻傳,增加國人出國旅遊風險

  • 16

    2、猪隻為E型肝炎病毒之重要宿主,存在疾病傳播風險

    3、多數患者為不顯性感染,疫情監控困難

    4、E型肝炎疫苗已將問世,惟疫苗正式上市前,全面預防E

    型肝炎仍有其困難

    上述各類傳染病之問題評析,詳述如附則。

    貳、計畫目標

    一、目標說明

    (一)總目標

    由於本計畫內容所列各項急性傳染病之疾病特性、傳

    染途徑與適用防治手段有其差異性,現階段防治成果亦已

    邁入不同階段,較難以單一總目標概括評量本計畫所有傳

    染病之防治成果,故將以「現階段防治成果-目前該疾病

    在臺灣流行現況」以及「防治手段-是否已有疫苗可預防」

    作為訂定計畫總目標之階段性區隔,概念示意圖如下,再

    依此概念,針對不同疾病分別訂定成果目標及工作過程目

    摽。

    尚無疫苗

    可預防屈公病

    登革熱/

    登革出血熱瘧疾

    已有疫苗

    可預防新生兒破傷風 小兒麻痺症

    提高預防接種

    完成率

    防止地方性流行 消除 防治目標

    已根除

    (Eradication)

    疾病流行現況

    降低發生率/致死率 成果保全

    僅發生

    境外移入病例

    境外移入造成

    本土流行疫情

    已消除

    (Elimination)

    腸道傳染病

    腸病毒

    C、D、E型肝炎

    A、B型肝炎

    epidemic地方性流行

    Sporadic

    德國麻疹/先天性

    德國麻疹症候群(CRS)

  • 17

    各類傳染病之個別總目標說明:

    1、病媒傳染病:降低登革熱發生率及致死率,防範屈公

    病本土流行疫情,保全瘧疾根除成果。

    2、腸道、水患相關傳染病:降低腸道傳染病及水患相關

    傳染病感染風險,避免死亡個案發生。

    3、腸病毒:降低腸病毒感染機會,避免重大群聚事件發

    生,減少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後遺症與死亡。

    4、三麻一風(小兒麻痺症、麻疹、德國麻疹、新生兒破

    傷風):民國 101 年消除麻疹,並維持小兒麻痺症根

    除、新生兒破傷風消除、以及德國麻疹與先天性德國

    麻疹症候群(CRS)之防治成果。

    5、肝炎:阻斷肝炎病毒傳播,降低帶原率,有效治療慢

    性肝炎患者,減少肝硬化及肝細胞癌罹患率,延長慢

    性肝炎患者生命及提高生活品質。

    (二)成果目標

    本計畫所列各項傳染病,至民國 104 年底達到以下目標:

    1、病媒傳染病方面:民國 100-104 年,發生登革熱(DF)

    /登革出血熱(DHF)死亡病例年度之年平均致死率

    0.4%以下;防止屈公病成為地方性流行傳染病;無瘧疾

    當地新染病病例發生(當地指台澎金馬地區)。

    2、控制腸道傳染病次波疫情發生,民國 100-104 年每年次

    波疫情事件不超過當年群聚事件件數總和之 35%。

    3、民國 100-104 年腸病毒重症致死率,平均不超過 10.0%。

  • 18

    4、根除三麻一風工作:民國 100-104 年,維持無野生株小

    兒麻痺病毒及疫苗衍生株小兒麻痺病毒引起之小兒麻

    痺病例;麻疹本土確定病例發生率不超過百萬分之一;

    無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RS)本土確定病例;維持

    新生兒破傷風零確定病例。

    5、肝炎防治:至民國 104 年底,兒童 B 型肝炎帶原率降

    至 0.65%以下,期望民國 110 年能降至 0.3%,以達先進

    國家水準;再降低各項急性肝炎發生率;幼兒 B 型肝炎

    疫苗接種第 3 劑完成率 96.5%以上,孕婦產前 B 型肝炎

    檢查受檢率 85%以上;提升 B、C 型肝炎治療成長率。

    (三)工作過程目標

    1、提升民眾對預防登革熱、腸道及水患相關傳染病、腸

    病毒重症前兆病徵、以及肝炎防治之認知。

    2、提升社區動員頻率,控制病媒蚊密度。

    3、提升天然災害災區家戶環境消毒藥品之提供效率。

    4、教托育機構洗手設備查核合格率達 100%。

    5、提高三麻一風及肝炎相關疫苗之預防接種完成率,加

    強病例監視,確保疫苗冷運冷藏系統與接種效益。

    6、研議降低 B 型肝炎周產期垂直感染風險之方法。

    7、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發生率之下降。

    二、達成目標之限制

    在病媒傳染病防治方面:

    (一)氣候變遷與都市化為全球性議題,影響病媒傳染病之防治。

    (二)病媒蚊監測與防治專業人力缺乏,經驗傳承恐有斷層。

  • 19

    在腸道、水患相關傳染病防治方面:

    (一)由於種族、習俗、文化、居住環境及經濟收入等因素,山

    地鄉住民之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推動難度較高。

    (二)國外旅遊環境衛生難以掌握,境外移入感染源之控制困難。

    (三)同志族群接觸不易,該族群之衛教宣導與防治不易進行。

    (四)天然災害頻率與規模無法掌控,防疫消毒物資儲備量較難

    預估。

    在腸病毒防治方面:

    (一)傳染途徑多元,無症狀感染者多,難以完全阻斷病毒傳播。

    (二)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危險因子尚未明瞭,無法完全避免

    後遺症及死亡個案之發生。

    在根除三麻一風(小兒麻痺症、麻疹、德國麻疹、新生兒破傷風)

    防治工作方面:

    (一)我國非 WHO 正式會員,進行消除證明評估作業仍有阻礙

    (二)根除三麻一風計畫人力不足

    (三)預防接種對象部分資料無法完全掌握

    (四)預防接種工作缺乏法令強制性

    在肝炎防治方面:

    (一)國內人口及外來人口流動率均高,疫苗接種對象難以掌握

    (二)感染者急性期症狀不明顯,疾病潛伏期長,加上檢驗層面

    相關問題,監測困難度高

    (三)肝炎治療療效有所限制

    (四)B、C 型肝炎之檢驗仍有空窗期問題

    上述各類傳染病防治工作達成目標之限制,詳述如附則。

  • 20

    三、預期績效指標及評估基準 目標類別 預期績效指標 年度/目標值 評估基準 (一)病媒傳染病防治 成果目標 1.發生登革熱(DF)

    / 登 革 出 血 熱

    (DHF)死亡病例年度之年平均致死率

    0.4%以下。

    至民國 104 年底: 100-104 年曾發生登革熱(DF)/登革出血熱(DHF)死亡病例之年度,【直接

    死因為DF(含DHF)之死亡病例總數/

    該等年度 DF(含DHF)陽性病例總數】×100%<0.4%。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傳染病

    通報系統。 2.近 10 年(89-98 年)中,在 90、91、92、95及 98年曾發生登革熱(DF)/登革出血熱(DHF)死亡病例,致死率分別為

    0.44% 、 0.39% 、1.16% 、 0.41% 及0.47%,該 5 年之平均致死率為 0.42%。

    2.防範屈公病本土流行疫情。

    至民國 104 年底: 防止屈公病成為地

    方性流行(Endemic)傳染病。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傳染病

    通報系統。 2. 「 地 方 性 流 行(Endemic)傳染病」係指毋須有境外移

    入之病原,該傳染病

    即在當地持續流行。

    3.截至 98 年,尚無屈公病本土病例發生。

    3.無瘧疾當地新染病病例發生(當地指台

    澎金馬地區)。

    民國 104 年底,瘧疾當地新染病病例數

    =0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傳染病

    通報系統。 2.近 3 年(96-98 年)無瘧疾當地新染病

    病例發生。 工作過程

    目標 1.提升民眾對登革熱防治之認知。

    南南高高屏 5 縣市民眾對於登革熱防

    治之認知程度提昇

    至: 民國 100 年:60% 民國 101 年:65%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調查報

    告。 2.96 年調查民眾對於登革熱症狀、孳生源

    種類及未依公告清

  • 21

    目標類別 預期績效指標 年度/目標值 評估基準 民國 102 年:70% 民國 103 年:75% 民國 104 年:80%

    除孳生源可處罰鍰

    之認知程度為 50%。

    2.提升社區動員頻率。 有埃及斑蚊分布縣市之每月社區動員

    頻率=【每月社區動

    員總次數/成立滅蚊志工隊總數】提昇

    至: 民國 100 年:3.5 民國 101 年:4.0 民國 102 年:4.3 民國 103 年:4.5 民國 104 年:4.5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登革熱

    防治計畫執行報告。

    2. 97-98 年埃及斑蚊地區登革熱防治計

    畫平均每月社區動

    員頻率約為 3 次。

    3.控制病媒蚊密度。 病媒蚊密度調查結果: 1.全國各縣市【(布

    氏指數 2 級以下之村里次/總調查村 里 次 )

    ×100%】: 民國 100 年:94% 民國 101 年:94.5%民國 102 年:95% 民國 103 年:95.5%民國 104 年:96%

    2.高雄地區平均住宅指數: 民國 100 年:3.3%民國 101 年:3.1%民國 102 年:3.0%民國 103 年:2.9%民國 104 年:2.8%

    1.資料來源:各縣市衛生局上傳衛生署

    疾病管制局之病媒

    蚊密度調查資料。 2.病媒蚊密度調查對象包括埃及斑蚊及

    白線斑蚊。 3. 97年全國各縣市病媒 蚊 密 度 調 查 結

    果,布氏指數 2 級以下村里次佔總調查

    村里次之 93%。 4. 91-97 年高雄市前鎮區平均住宅指數

    3.5% (2.59~7.05%), 高 雄 縣 鳳 山 市

    3.64% (2.74~4.27%)

    (二)腸道及水患相關傳染病防治 成果目標 控制腸道傳染病次波

    疫情的發生。 民國 100-104 年: 每年次波疫情事件

    不超過當年群聚事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傳染病

    通報系統。

  • 22

    目標類別 預期績效指標 年度/目標值 評估基準 件件數總和之 35%。 2.民國 96-97 年發生腸

    道傳染病次波疫情

    事件佔當年群聚事

    件總數的 33% 及56%。

    3.「次波傳染」定義:衛生局於接獲指標

    病例通報,於指標病

    例發病日起算,於最

    大潛伏期後仍發生

    流行病學關連性病

    例。 工作過程

    目標 提升衛生防疫人員及

    重點族群對腸道及

    水患相關傳染病之

    防疫認知。

    100 年至 104 年: 每年委託縣市衛生

    局辦理腸道及水患

    相關傳染病教育宣

    導至少 30 場次,參與人員之防疫認知

    度提升 10%以上。

    1.委託縣市衛生局辦理衛生防疫人員及

    「人口密集機構從

    業人員與住民」、

    「外籍勞工與雇

    主」、「出國工作、

    經 商 及 旅 遊 族

    群」、及「同性戀

    族群」等重點族群

    之衛生教育宣導活

    動。 2.前項訓練或活動參

    與人員之前、後測認

    知率提升10%以上。(三)腸病毒防治 成果目標 腸病毒重症致死率 民國 100-104 年:

    平均不超過 10%。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資料。

    2. 90-98 年之平均致死率為 11%。

    工作過程

    目標 1.提升五歲以下幼兒照顧者之腸病毒預

    防及重症前兆病徵

    認知率。

    至民國 104 年底: 85%。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調查報告。

    2. 98 年「腸病毒防疫政策民意調查」結果

    顯示,民眾對於各項

    重症前兆之認知度

  • 23

    目標類別 預期績效指標 年度/目標值 評估基準 僅約 60%~ 78%。

    2.教托育機構洗手設備查核合格率。

    民國 100-104 年: 各年複查合格率均

    達 100%。

    資料來源:各縣市衛

    生局查核資料。

    (四)根除三麻一風(小兒麻痺症、麻疹、德國麻疹、新生兒破傷風) 成果目標 1.小兒麻痺症根除與

    新生兒破傷風消除

    成果保全。

    民國 100-104 年: 1.維持無野生株小

    兒麻痺病毒及疫

    苗衍生株小兒麻

    痺病毒引起之小

    兒麻痺病例。 2.維持新生兒破傷

    風零確定病例。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監測調

    查資料。 2.現況說明: (1)自民國 72 年以後,國內無野生株小

    兒麻痺病毒引起之

    小兒麻痺病例。 (2)自民國 90 年以後,國內無疫苗衍生

    株小兒麻痺病毒引

    起之小兒麻痺病例。

    3.95-98 年無新生兒破傷風確定病例。

    2.加強麻疹與先天性德 國 麻 疹 症 候 群

    (CRS)消除作業。

    民國 100-104 年: 1.麻疹本土確定病

    例發生率不超過

    百萬分之一。 2.無先天性德國麻

    疹症候群(CRS)本土確定病例。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監測調

    查資料。 2.現況說明: 95-98 年麻疹本土確定病例發生率分別為

    百 萬 分 之 0.04 、0.04、0.39、1.69。另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

    群(CRS)僅於 96、97 年各發生 1 例,皆為境外移入病例。

    工作過程

    目標 1.提高預防接種完成率。

    民國 100-104 年: 1.全國幼兒三麻一

    風各項疫苗接種

    完 成 率 均 維 持

    95%以上。 2.國民小學新生入

    1.資料來源:全國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

    統 (National Immu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NIIS)定期統計。

  • 24

    目標類別 預期績效指標 年度/目標值 評估基準 學預防接種檢查

    與疫苗補接種作

    業,提升接種完成

    率並維持在 98%以上。

    2. 98 年底統計資料,OPV3及DTP 3接種率分別為 95.61%、95.76%,MMR1 接種率為 98.19%。

    3. 98 年 9 月國小新生入學預防接種紀錄

    檢查結果,OPV3、DPT3接種率分別為99.44%、99.44 %,OPV4、DPT4 接種率分別為 98.34%、98.41%;MMR1 接種率為 98. 22 %。

    2.加強傳染病監視系統。

    民國 100-104 年: 1.消除麻疹:提高疫

    調於時效內完成

    率 及 採 檢 率 達

    95%以上。 2.根除小兒麻痺症:(1)每年急性無力

    肢體麻痺(AFP)個案數不低於目

    標值(15 歲以下每十萬人口至少

    1 例) (2)急性無力肢體

    麻痺(AFP)病例在報告後 48 小時內展開病例調查

    的比率達 90%以上。

    (3)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病例在麻痺發生後 14天內採檢兩次適

    當糞便檢體的比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傳染病

    通報系統、三麻一風

    電訪資料。 2.現況說明:

    (1)消除麻疹:98 年疫調於時效內完成

    率達 100%。 (2)根除小兒麻痺

    症: A. 95-98 年 15 歲以下人口之急

    性無力肢體麻

    痺(AFP)發生 率 分 別 為

    1.55 、 1.26 、1.86、1.17。

    B. 95-98 年急性無力肢體麻痺

    (AFP)個案於通報後 2 日內進行疫調比

    率達 95%,整

  • 25

    目標類別 預期績效指標 年度/目標值 評估基準 率達 80%以上。

    3.消除德國麻疹與先天性德國麻疹

    症候群(CRS):(1)提高疫調於時

    效內完成率及採

    檢率達 95%以上。(2)德國麻疹之孕

    婦接觸者、先天性

    德國麻疹症候群

    (CRS)個案母親,血清採檢比率

    應達 100%。 4.消除新生兒破傷

    風:主動監視完成

    率在 80%以上。 5.三麻一風電訪:每

    週完成率維持在

    90%以上。

    體疫調時效平

    均為 1.02 日。C. 95-98 年急性無力肢體麻痺

    (AFP)採檢率介於 86%至93 %。

    (3)消除德國麻疹與先天性德國麻

    疹 症 候 群

    (CRS):98 年通報個案疫調於

    時效內完成率及

    採檢率達 100%。 (4)消除新生兒破

    傷風:96-98 年間,主動監視完

    成率在 80%以上。

    (5) 98 年每週電訪完成率達 90%以上。

    3.確保疫苗冷運冷藏系統及接種效益。

    民國 100-104 年: 1.促使提供預防接

    種服務之衛生局

    (所)、合約公私

    立醫院及診所,全

    部具有適當之冷

    運冷藏設備及溫

    度監測系統及應

    變措施。 2. 維持疫苗冷運冷

    藏品質,確保疫苗

    因各項因素其耗

    損率在 1%以下,俾維持接種作業

    之正常穩定運作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疫苗冷

    運冷藏作業查核資

    料。 2.目前每年均定期調查衛生局、衛生所疫

    苗冷運冷藏設備不

    足之部分,統一採購

    所需擴充設備,並定

    期辦理疫苗冷運冷

    藏實地考評查核作

    業。

  • 26

    目標類別 預期績效指標 年度/目標值 評估基準 及接種效益。

    (五)肝炎防治 成果目標 1.降低急性 A、B、C、

    E 型肝炎發生率。 至民國 104 年底: 1. 104 年底山地鄉

    及金馬地區之急

    性 A 型肝炎發

    生率<10 萬分

    之 1.5。

    2.每年急性 B 型肝

    炎發生率<10

    萬分之 0.9。

    3.每年急性 C 型肝

    炎發生率<10

    萬分之 0.6。

    4.每年急性 D、E 型

    肝炎發生率<10

    萬分之 0.1。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

    2.山地鄉及金馬地區急性 A 型肝炎發生率,民國 95-98 年平均值為 10 萬分之0.845。

    3.民國 95-98 年急性B、C、D、E 型肝炎發生率分別為每 10萬人口 0.91、0.62、0.01、0.05。

    2.降低 B 型肝炎帶原率及提升 B 型肝炎疫苗接種率、孕婦產

    前B型肝炎檢查受

    檢率。

    至民國 104 年底: 1. 兒童 B 型肝炎帶

    原率低於 0.65%以下。

    2. 幼兒 B 型肝炎疫苗第 3 劑接種完成率達 96.5%以上(NIIS 計算值)。

    3. 提高孕婦產前 B型肝炎檢查受檢

    率 達 85% 以 上(NIIS 計算值)。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監測資

    料及全國預防接種

    資 訊 管 理 系 統

    (National Immu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NIIS)。

    2.民國 96 年 6 歲兒童B 型肝炎帶原率約0.8%。

    3.B 型肝炎疫苗第 3劑接種完成率近 3年(民國 95-97 年)平均值約 95-96%。

    4.孕婦產前 B 型肝炎檢查受檢率近 3 年(民國 95-97 年)平均值 82.9%。

    3.提升 B、C 型肝炎治療成長率。

    民國 100-104 年: 5 年的 B、C 型肝炎

    1.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統計資

  • 27

    目標類別 預期績效指標 年度/目標值 評估基準 治療人次總成長 3%以上(本指標可能因

    中央健康保險局與

    醫界協商費用變動

    而有所校正)。

    料。 2.民國 95-98 年 B、C 型肝炎治療人數,每

    年平均為 6,835人次及 3,949 人次(B 型肝炎患者,不含抗藥

    株及復發個案)。 ※上述治療人數受核

    定預算額度及治療

    條件放寬與否影響。

    參、現行相關政策及方案之檢討

    有關登革熱及其他病媒傳染病防治計畫、腸道及水患相關傳染

    病防治計畫、腸病毒防治計畫、根除三麻一風計畫、肝炎防治計畫

    過去之執行情形,以及各類傳染病現行防治政策之檢討,詳述如附

    則。

    肆、執行策略及方法

    一、主要工作項目

    本計畫之各項子計畫的防治標疾病本質互異,惟面臨相同之

    環境問題,各疾病之防治重點族群與流行季節也有重疊,因此各

    項子計畫之防治策略有相當程度之同質性。此外,因防治工作事

    涉其他部會與地方政府業管權責,尚須藉由加強跨部會合作,以

    及中央地方之溝通協調,方能達成目標,以充分發揮計畫整合之

    效益。本計畫之相關防治策略茲整合說明如下:

    (一) 建置多元化監測系統,提昇傳染病監視效能:

    針對疾病之法定規範及特性,本署疾病管制局業建置

    多元化監測系統,包含「法定傳染病監視通報系統」、「人

  • 28

    口密集機構傳染病監視通報系統」、「學校傳染病監視通報

    系統」、「症狀監視通報系統」及「民眾自覺性疫情通報等

    系統」、「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系統」、「即時疫情監視及預

    警系統」等系統,做為疫情訊息蒐集之重要管道,並提昇

    疫情預警之正確性及即時性。

    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各類法定傳染病皆須通報,醫師

    發現疑似病例,應於時限內向衛生主管機關通報;當地衛

    生主管機關接獲通報後,則依據通報資料立即進行疫情調

    查等相關防治措施或進行擴大採檢,以瞭解可能感染來源

    並加強監測,以便迅速採取防治措施,儘早控制疫情。其

    他如呼吸道、紅眼症、腸病毒、腹瀉等非法定傳染病之整

    體疫情疫情趨勢,可做為防疫措施介入及提醒民眾注意之

    參考依據。

    (二) 加強衛教宣導,提升全民防治知能:

    為提升民眾對於疾病預防之認知,本署業製作多元化

    宣導教材,包括海報、單張、多媒體短片及共通教學檔案

    等素材,並透過報紙、廣播、電視及網站等平面與電子媒

    體管道,及透過社區宣導活動、大眾傳播媒體、教學網站、

    跨局處(部會)宣導平台等各種方式,針對不同族群落實

    傳染病防治相關宣導。同時視疫情防治需要,於流行季節

    來臨前或流行期,適時發布疫情訊息,提醒特定地區之民

    眾或防治重點族群注意防範。

    此外,亦鼓勵地方政府善用地方資源,如結合社區民

    間活動、村里民會議、聚會活動及社區電台等方式,加強

  • 29

    民眾對於傳染病預防認知。

    (三) 落實預防接種工作,提升群體免疫力:

    疫苗為預防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三麻一風及 B、C

    型肝炎均為疫苗可預防疾病,經由常規嬰幼兒及小一學生

    接種作業,大幅提升群體免疫力,有效降低疾病發生率。

    疫苗的保存與輸送亦為重要一環,維持現行疫苗冷運

    冷藏作業系統管理與品質,充實中央與地方各疫苗冷運冷

    藏環節及各接種單位的冷儲設備,同時完善落實該作業系

    統的監控與管理措施,確保接種品質。

    為提升預防接種作業管理效能,規劃擴充現行全國預

    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National Immu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NIIS)功能,以更切合工作人員實務作業需求,提

    高全國預防接種資料掌握的正確性、完整性及時效性。並

    運用 NIIS 篩選出未按時完成各項常規疫苗接種之幼童名

    冊,實施催種作業,另透過移民署協助提供之入出境旅客

    資料勾稽,針對少數失聯、確實未能追蹤到或往來兩地不

    易掌握的幼童,積極採取應變措施,維持疫苗的高接種完

    成率。

    (四) 辦理教育訓練,提升專業能力:

    衛生單位防疫人員、臨床醫療人員等族群為第一線防

    疫工作尖兵,需具備完整正確之防治知能,以利防治業務

    之推動。透過委託或補助相關醫學會及公會辦理醫師專業

    講習訓練或病例研討會方式,提昇醫護人員診治能力,增

    進臨床醫事人員對於處理重症個案之經驗分享與傳承,以

  • 30

    期登革熱、瘧疾、麻疹及腸病毒重症等重要疾病能早期被

    診斷,儘速通報,及時採取各項防疫措施,並妥善治療病

    患,降低疫情傳播風險與感染個案之後遺症及致死率。透

    過辦理衛生防疫人員教育訓練,有助提升防疫人員對於各

    項防治工作的深入了解,落實執行各項作業,使防疫業務

    順利推動。

    (五) 加強邊境檢疫及旅遊醫學,降低境外移入風險:

    國際登革熱、瘧疾、桿菌性痢疾、麻疹、A 型肝炎等

    疾病之疫情嚴峻,境外移入風險日增,威脅國內防疫安全。

    透過加強入境旅客發燒篩檢,及早發現個案,可降低本土

    疫情發生之風險。我國自 92 年 7 月 17 日起即針對國際機

    場入境旅客實施體溫量測,如有體溫異常之旅客,則依其

    症狀及回國地區感染風險進行評估,進行採檢送驗或於機

    場進行快速檢驗。

    在旅遊醫學方面,則透過醫院旅遊門診、旅遊公會、

    領隊人員教育訓練等管道,提供旅行業者、出國民眾相關

    傳染病防範措施資訊,做好自我保護,降低境外移入病例

    發生的機會。

    (六) 強化跨部會及中央地方之合作機制,整合防疫資源:

    因防治工作事涉其他部會與地方政府業管權責,平時

    透過建立部會間聯繫窗口,定期召開跨部會聯繫會報等,

    加速應變及協調溝通效能,並利流行疫情作戰時期之防疫

    資源統籌。以委託或與地方政府合作方式辦理登革熱、腸

    病毒、腸道及肝炎等傳染病之防治計畫,因應轄區特性與

  • 31

    資源,規劃切合當地需求的整合性防治策略,使經費與人

    力能夠有效運用,加強重點防疫工作及提升防疫品質。

    登革熱及其他病媒傳染病防治、腸道及水患相關傳染病防

    治、腸病毒防治、根除三麻一風,以及肝炎防治之工作規劃項目

    與內容,詳述如附則。

    二、分期(年)執行策略

    詳述如附則。

    三、執行步驟(方法)與分工

    由於急性傳染病之傳播往往與人類活動與生活息息相關,而

    與人類活動相關之各類環境或場域,則因社會化及組織分工,分

    屬不同權管單位,要做好傳染病之防治,維護國人健康,必須透

    過跨部會的合作,以及中央與地方政府良好的溝通協調,方能達

    成目標。

    有關各項傳染病防治之中央各部會分工事項,說明如下:

    (一)教育部

    1、督導學校加強傳染病監測,瞭解學生請假原因是否與病

    媒傳染病、腸道傳染病、腸病毒、三麻一風、急性病毒

    性肝炎相關;若有學生或教職員工確認為上述傳染病病

    例,則請校方配合當地衛生主管機關採行之相關防疫措

    施。

    2、加強各級學校有關急性病毒性肝炎、登革熱、屈公病及

    孳生源清除之衛教宣導,增進學校教職員工與學生對疾

    病之認識,進而將相關訊息帶回家庭與社區,擴大衛教

    宣導效果。

  • 32

    3、國際學生團體交流活動,加強登革熱、屈公病與瘧疾衛

    教宣導與監測,來訪人員若有疑似症狀,請其儘速就醫

    並主動告知當地衛生主管機關。

    4、權管房舍及土地之病媒蚊孳生源清除工作。

    5、督導教育主管機關及各級學校,推動腸道傳染病防治、

    腸病毒防治、三麻一風計畫、急性病毒性肝炎防治相關

    之衛生教育及宣導活動,提升學校教職員工、學生與家

    長之認知。

    6、協調督導各級教育單位及學校,加強辦理有關三麻一風

    之衛生教育及宣導活動,請其持續配合執行國小新生查

    卡及補種工作,包括 B 型肝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德

    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等,並加強協調幼稚園預防接種

    調查工作。

    7、協助將學生體檢病毒性肝炎與肝功能資料轉入「慢性 B、

    C 型肝炎篩檢資訊整合平台」,俾利建置國內 B 型肝炎

    帶原者及 C 型肝炎感染者資料庫,以及進行預防接種成

    效評估或慢性肝炎個案追蹤事宜。

    (二)內政部

    1、因應衛生單位病媒傳染病及三麻一風相關傳染病之疫情

    調查、防治,以及瘧疾病例列注檢等需要,協助提供入

    出境旅客航班相關資料。

    2、督導人口密集機構辦理腸道傳染病及相關群聚事件之監

    視與通報,以利儘速採行防治措施。

    3、督導人口密集機構、幼兒保育機構及其主管機關,協助

  • 33

    推動腸道傳染病、腸病毒、根除三麻一風計畫、急性病

    毒性肝炎之相關衛生教育及宣導活動,提升機構工作人

    員、機構住民與家屬對上述傳染病之認知。

    4、督導幼兒保育機構主管機關,協助地方衛生單位辦理幼

    兒保育人員之傳染病防治訓練。

    5、協助執行本計畫各項急性傳染病病患到醫療機構前之緊

    急救護,以及離島後送就醫等事宜。

    6、協助國際機場相關檢疫措施。

    7、協助提供外籍配偶之定居或居留人數,以利掌控外籍配

    偶概況,提供根除三麻一風計畫相關衛教宣導及執行預

    防接種防治措施。

    8、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配合於受理國外出生之 6 歲以下

    無戶籍國民申請定居時,請當事人提供預防接種證明。

    (三)外交部

    駐外單位協助配合辦理 6 歲以下無戶籍國民申請定居所

    需之相關預防接種證明。

    (四)國防部

    1、依據「申請國軍支援災害處理辦法」相關規定,支援登

    革熱流行疫情地區之孳生源清除或緊急防治工作,以及

    根除三麻一風計畫之相關防疫作業資源與人力。

    2、權管房舍及營區之病媒蚊孳生源清除工作。

    3、協調所屬相關單位,協助辦理根除三麻一風計畫相關業

    務,包括營區內官兵疫苗接種、疫病爆發之防治等。

    (五)交通部

  • 34

    1、轉請各航空公司協助辦理病媒及腸道傳染病相關衛教宣

    導,以加強前往登革熱、屈公病、瘧疾及衛生條件較差

    易發生腸道傳染病流行地區機組人員對疾病預防措施

    之認識,並可協助提供航機旅客相關諮詢。

    2、配合導遊、領隊等旅行業從業人員相關訓練,將病媒及

    腸道傳染病防治納入課程,加強教育宣導。

    3、權管房舍及土地之病媒蚊孳生源清除工作。

    (六)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督導辦理與登革熱及屈公病防治相關之公共環境衛生、

    病媒防治、廢棄物清運等事項。

    2、配合行政院衛生署共同召開「登革熱流行疫情處理協調

    會報」,協調政府相關機關人員與資源,協助地方政府

    採行防治措施。

    3、督導辦理環境稽查相關工作,建立清淨家園。

    4、辦理病媒防治專業技術人員訓練。

    (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1、辦理外籍勞工及其雇主之病媒傳染病相關衛教宣導。

    2、對於流行地區入境之外籍勞工,加強宣導雇主觀察其健

    康情形至少 2 週,並進行自主管理,外籍勞工如有任何

    身體不適,請雇主儘速協助就醫。如經診斷為傳染病或

    疑似傳染病時,醫療院所應依規定辦理通報。

    (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督導辦理農畜及漁產品與腸道傳染病致病原相關之污染

    監測與管控,以利儘速採行防治措施。

  • 35

    (九)行政院新聞局

    於登革熱、腸病毒等傳染病流行疫情期間,配合辦理民

    眾之衛教宣導;另請協助各項急性傳染病疫情資訊之新聞宣

    導。

    (十)經濟部及財政部

    權管房舍及土地之病媒蚊孳生源清除工作。

    伍、期程與資源需求

    一、計畫期程

    自民國 100 年 1 月 1 日至 104 年 12 月 31 日(民國 100 年

    至 104 年),為中程五年計畫。

    二、所需資源說明

    本計畫 5 年所需經費,衛生署部分共計新台幣 3,629,004

    仟元,100 年度業核定 576,097 仟元,其餘按年度分別為 101

    年 726,225 仟元,102 年 750,282 仟元,103 年 775,004 仟元,

    104 年 801,396 仟元。其中各項急性傳染病之防治經費 832,930

    仟元由本計畫支應,另有關疫苗購置、疫苗相關系統設備維護、

    疫苗冷運冷藏相關設備等所需經費 2,796,074 仟元,由國家疫苗

    基金支應。

    計畫經費依各子計畫分別為「登革熱及其他病媒傳染病防

    治計畫」484,056 仟元;「腸道及水患相關傳染病防治計畫」

    86,516 仟元;「腸病毒防治計畫」44,213 仟元;「根除三麻一風

    計畫」總經費 2,551,624 仟元,其中防治經費 63,300 仟元由本

    計畫支應,另有關疫苗購置、疫苗相關系統設備維護、疫苗冷

  • 36

    運冷藏相關設備等所需經費 2,488,324 仟元,由國家疫苗基金支

    應;「肝炎防治計畫」總經費 462,595 仟元,其中防治經費 154,845

    仟元由本計畫支應,另有關疫苗購置所需經費 307,750 仟元,

    由國家疫苗基金支應。人力資源部分,由各相關單位規劃適當

    人力,辦理各項防治工作。

    三、經費來源及計算基準

    本計畫 5 年所需之防治經費,由衛生署編列預算支應;至

    B、C 型肝炎之治療費用,由中央健康保險局以健保醫療費用支

    付; A、B 型肝炎疫苗及 HBIG 採購經費 307,750 仟元,自民

    國 100 年起由國家疫苗基金支應;「根除三麻一風計畫」中有關

    疫苗與疫苗冷運冷藏設備之購置、疫苗相關系統設備之維護等

    相關經費,5 年共計 2,488,324 仟元,亦由國家疫苗基金支應。

    其他單位辦理部分,由各機關編列預算支應。

    四、經費需求(含分年經費)

    經費概算表如下頁。

  • 37

    項           目 總 計 1 0 0年 1 0 1年 1 0 2年 1 0 3年 1 0 4年

    一 、 業 務 費 3 ,5 1 7 ,4 1 9 5 5 6 ,2 2 0 7 0 3 ,0 9 8 7 2 7 ,3 5 5 7 5 2 ,1 7 7 7 7 8 ,5 6 9

    1 .辦 理 登 革 熱 及 其 他 病 媒 傳 染 病 防治 工 作 4 67 ,7 56 4 5 , 156 1 05 ,80 0 10 5 ,8 00 1 05 ,50 0 10 5 ,5 00

      2 .辦 理 腸 道 及 水 患 相 關 傳 染 病 防 治工 作 84 ,7 16 4 , 316 20 ,10 0 2 0 ,1 00 20 ,10 0 2 0 ,1 00

      3 .辦 理 腸 病 毒 防 治 工 作 34 ,2 63 3 , 063 7 ,80 0 7 ,8 00 7 ,80 0 7 ,8 00

      4 .辦 理 根 除 三 麻 一 風 計 畫 相 關 防 治業 務 57 ,2 50 1 , 050 14 ,05 0 1 4 ,0 50 14 ,05 0 1 4 ,0 50

        *根 除 三 麻 一 風 計 畫 預防 接 種 、 補 種 及 儲 備 之 疫 苗 購 置 2 ,3 82 ,9 39 43 1 , 250 4 52 ,81 8 47 5 ,4 55 4 99 ,22 7 52 4 ,1 89

    * NI IS系 統 維 護 費 及 設施 及 機 械 設 備 維 護 費 16 ,2 50 3 , 250 3 ,25 0 3 ,2 50 3 ,25 0 3 ,2 50

      5 .辦 理 肝 炎 防 治 相 關 工 作 1 45 ,7 95 5 , 085 33 ,68 0 3 4 ,8 00 35 ,65 0 3 6 ,5 80

        * A、 B型 肝 炎 及 HB IG等預 防 接 種 、 補 種 及 儲 備 之 疫 苗 購 置 3 07 ,7 50 6 0 , 750 61 ,00 0 6 1 ,5 00 62 ,00 0 6 2 ,5 00

    6.辦 理 急 性 傳 染 病 衛 教 宣 導 14 ,4 00 1 , 600 3 ,20 0 3 ,2 00 3 ,20 0 3 ,2 00

    7.辦 理 急 性 傳 染 病 教 育 訓 練 6 ,3 00 700 1 ,40 0 1 ,4 00 1 ,40 0 1 ,4 00

    二 、 設 備 及 投 資 9 3 ,5 3 5 1 7 ,8 2 7 1 9 ,1 2 7 1 8 ,9 2 7 1 8 ,8 2 7 1 8 ,8 2 7

    1 .儲 備 病 媒 防治 相 關 機 具 器 材 與 資 訊 設 備 2 ,4 00 0 80 0 6 00 50 0 5 00

    *2 .疫 苗 冷 運 冷 藏 及 不 斷 電設 備 、 資 訊 相 關 設 備   及 其 他 相 關 設 備 等

    40 ,0 00 8 , 000 8 ,00 0 8 ,0 00 8 ,00 0 8 ,0 00

    * 3.N II S及 相 關 事 務 設 備 費 49 ,1 35 9 , 827 9 ,82 7 9 ,8 27 9 ,82 7 9 ,8 27

    4 .辦 理 肝 炎 篩 檢 資 訊 平 台 系 統 推 廣所 需 資 訊 設   備 及 其 他 相 關 設 備 等

    2 ,0 00 0 50 0 5 00 50 0 5 00

    三 、 獎 補 助 費 1 8 ,0 5 0 2 ,0 5 0 4 ,0 0 0 4 ,0 0 0 4 ,0 0 0 4 ,0 0 0

      1 .登 革 熱 、 屈 公 病 等 病 媒 傳 染 病 通報 獎 金 4 ,9 00 900 1 ,00 0 1 ,0 00 1 ,00 0 1 ,0 00

      2 .三 麻 一 風 確 定 病 例 通 報 獎 金 及 防治 成 效 優 良   衛 生 局 之 獎 勵 金

    4 ,2 50 250 1 ,00 0 1 ,0 00 1 ,00 0 1 ,0 00

      3 .補 助 機 關 團 體 辦 理 肝 炎 防 治 相 關工 作 4 ,3 50 350 1 ,00 0 1 ,0 00 1 ,00 0 1 ,0 00

      4 .補 助 相 關 學 會 辦 理 醫 護 人 員 教 育訓 練 4 ,5 50 550 1 ,00 0 1 ,0 00 1 ,00 0 1 ,0 00

    總           計 3 ,6 2 9 ,0 0 4 5 7 6 ,0 9 7 7 2 6 ,2 2 5 7 5 0 ,2 8 2 7 7 5 ,0 0 4 8 0 1 ,3 9 6

    * 有關 疫 苗 購 置 、 疫 苗 相 關 系 統 設 備 維 護 、 疫 苗冷 運 冷 藏 相 關 設 備 等 所 需 經 費 , 共 計 2 ,7 96 ,07 4仟 元 , 另 由 國 家 疫 苗 基 金 支 應 。

    (單位:新台幣仟元)

  • 38

    陸、預期效果及影響

    經由本計畫之實施,強化急性傳染病防治體系之運作,提升民

    眾對疾病預防之知能,降低急性傳染病發生率與傳播風險,防範重

    症病例發生,以促進民眾健康,並提升國家形象。

    柒、附則

    一、子計畫 1:登革熱及其他病媒傳染病防治計畫

    二、子計畫 2:腸道及水患相關傳染病防治計畫

    三、子計畫 3:腸病毒防治計畫

    四、子計畫 4:根除三麻一風計畫

    五、子計畫 5:肝炎防治計畫

  • 39

    附則一、子計畫 1:登革熱及其他病媒傳染病防治計畫

    壹、計畫緣起

    登革熱(Dengue fever, DF)是一種藉帶有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的斑蚊叮咬人類而傳播的病媒傳染病,主要發生於熱帶及亞

    熱帶地區,且以都市或都市周邊地區為主,目前全球約有 25 億人

    居住在此區域而受到登革熱威脅,其中 18 億(70%)集中在亞太

    地區。近年來,登革熱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熱帶、亞熱

    帶地區國家十分重視的公共衛生議題,因為在過去 25 年,登革熱

    不僅向新的地理區域蔓延,流行疫情發生的頻率以及病例數,也都

    大幅且快速的增加;而登革出血熱(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

    DHF)是感染登革熱的致死性併發症,自 1950 年代在菲律賓及泰

    國現蹤之後,發生頻率與地理分布也日漸增加,1970 年以前僅有 9

    個國家出現登革出血熱病例,目前則有四倍以上的國家曾發生過登

    革出血熱病例。另一方面,WHO 認為登革熱是被忽略的疾病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 NTD)之一,而 NTD 象徵貧窮及落後,

    且與環境髒亂有關,不利於人民的健康,NTD的防治因此成為WHO

    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

    臺灣早年曾在 1915、1931 及 1942 年發生過三次的全島性登革

    熱流行疫情,其中 1942 年的流行疫情約有六分之五的人口(500

    萬)感染,沉寂近 40 年後,於 1981 年在屏東縣琉球鄉再次發生較

    大規模的流行。而近 20 年來,臺灣本島除 1987、1988 年在高雄地

    區爆發登革熱大流行外,另有少數地方性流行發生於中、北部,多

    數仍發生於高雄縣市、台南市及屏東縣;在境外移入病例方面,主

  • 40

    要來自東南亞鄰近國家,且以越南與印尼二國為最多,因此,受到

    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日益嚴峻之影響,我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

    在 1999 年僅有 29 例,10 年來病例數逐年攀升,2008 年已達 226

    例,對於登革熱的本土流行帶來相當大的威脅。

    為因應日益增加的登革熱威脅,世界衛生組織東南亞區署

    (SEARO)及西太平洋區署(WPRO)已共同研擬「亞太地區登革

    熱策略計畫(Asia-Pacific Dengue Strategic Plan 2008-2015)」,目標

    即在於逆轉亞太地區各國登革熱疫情不斷攀升的趨勢。而我國與東

    南亞各國在經濟活動與人民生活各方面均交流頻繁,其影響在近 10

    年來的登革熱流行疫情趨勢中已然顯現,為因應日漸升高的登革熱

    流行風險,且執行中之「96-99 年度登革熱及其他病媒傳染病防治

    四年計畫」至 99 年底執行期間將屆,經檢討我國目前在登革熱防

    治所面臨之問題,並參酌 WHO 二區署共同提出之「亞太地區登革

    熱策略計畫」,研提「登革熱及其他病媒傳染病防治計畫」。本計畫

    除研訂我國登革熱防治策略與方法外,由於屈公病(Chikungunya)

    為新興之病媒傳染病,其臨床症狀及流行地區與登革熱十分相近,

    病媒蚊則同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我國近年來亦有境外移入病

    例,故將其防治策略及方法一併納入;而瘧疾自 1965 年獲 WHO

    頒發瘧疾根除證書,即進入保全期,目前每年境外移入病例約 30

    例,主要來自東南亞地區、非洲及大洲洋,為持續保全撲瘧成果,

    仍須採取必要的防治措施,爰將其防治策略及方法納入本計畫。

    期望藉由本計畫之實施,有效控制病媒蚊之密度,遏止登革熱等病

    媒傳染病之蔓延,維護民眾健康及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國家形象。

  • 41

    一、依據

    (一)行政院所屬各機關中長程個案計畫編審要點(民國 98 年 4

    月 17 日修正) 第三點至第六點。

    (二)傳染病防治法(民國 98 年 4 月 17 日修正)第五條第一項第

    一款。

    二、未來環境預測

    (一)全球登革熱疫情日益嚴峻,在亞太地區形成區域性公共衛

    生議題

    近 20 年來,登革熱之發生率呈現急速攀升的趨勢,全

    球約有五分之二的人口(25 億)受到登革熱的威脅,WHO

    估計,每年平均約有 5 千萬人感染登革熱,流行疫情遍及

    100 個國家以上,而東南亞及西太平洋地區為登革熱疫情最

    嚴重的區域;除了發生率不斷升高外,登革熱亦已蔓延到

    新的地理區域。由於商務與旅遊興盛,交通便利,東南亞

    及西太平洋地區各國往來密切且頻繁,登革熱可能因此在

    國與國之間傳播,故成為亞太地區的區域性議題,SEARO

    與 WPRO 於是在 2008 年共同研訂「亞太地區登革熱策略

    計畫」,期望藉由區域中各國的共同努力,建立登革熱的防

    治網絡,因為任何單一國家無法獨力控制登革熱疫情,必

    須建立區域合作與協調的機制,分享資訊與資源,在 IHR

    的架構下共同合作,才能使疫情獲得有效控制。臺灣因所

    處之地理位置而與 SEARO 及 WPRO 會員國往來密切,各

    國之間的人民互動及經濟活動相當頻繁,勢必無法置身事

    外。

  • 42

    (二)屈公病為新興之病媒傳染病,本土流行之風險日益增加

    依據 WHO 資料,屈公病首次於 1952 年在坦尚尼亞的

    南部發生流行疫情,之後在亞洲、印度大陸及非洲皆陸續

    傳出疫情,其中 1999 年至 2000 年曾在中非的剛果爆發大

    規模流行。目前全球約有 40 個國家發生屈公病的流行疫

    情,其中印度自 2004 年以來已有上百萬人感染屈公病,並

    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疫情並蔓延至東南亞國家,泰國、馬

    來西亞、印尼及新加坡等國近年來均傳出疫情;2007 年屈

    公病入侵歐洲,在義大利東北部造成本土疫情;屈公病已

    成為新興的公共衛生問題。由於屈公病臨床症狀及流行地

    區與登革熱十分相近,診斷不易,加上傳播屈公病之病媒

    蚊亦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使得原本流行登革熱的各國

    面臨新的挑戰。我國於 2007 年經由國際機場體溫篩檢措施

    發現首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截至 2009 年 8 月累計 16

    例病例,其中 2007 年 2 例,2008 年 9 例,2009 年 1 月至 8

    月已有 5 例,所幸尚無本土病例發生。由於屈公病境外移

    入病例逐年增加,我國與已發生疫情之東南亞國家往來密

    切,加上臺灣本島在嘉義縣布袋以南為埃及斑蚊主要分布

    地區,白線斑蚊則分布於全島平地及海拔 1500 公尺以下山

    區,種種因素使得屈公病本土流行疫情之風險日益增加,

    不可輕忽。

    (三)全球氣候變遷,病媒蚊分布區域及登革熱威脅範圍擴大

    WHO 指出,全球氣候暖化與變遷是近年來公共衛生的

    新興挑戰,氣候變遷往往以天然災害或傳染病的形式威脅

  • 43

    人類健康,例如熱浪、水災、登革熱或瘧疾等病媒傳染病,

    增加全球的疾病負擔,而此威脅只會越來越嚴重。

    文獻報告顯示,氣候變遷可能因為氣溫與溼度的改

    變,使得病媒蚊的繁衍加速,或使其分布區域擴增,進而

    使受到登革熱威脅的地理範圍增加,更多人口的健康受到

    影響。1990 年時,全球約有 30%人口(15 億)居住在受登

    革熱威脅的地區,目前已增加至 25 億,預估到 2085 年將

    有 50-60 億人口(約當時全球人口的 50-60%)受到威脅,

    若以模式推估將氣候變遷因素摒除,則可能僅有 30-50 億人

    口受到登革熱威脅;顯示氣候變遷對於登革熱等病媒傳染

    病具有顯著影響,將是未來防治上的重大挑戰。

    (四)都市化與人口增加,病媒蚊孳生源及人蚊互動俱增,加速

    登革熱之傳播

    登革熱的傳播不僅與病媒蚊密度有關,亦與人口密度

    及人蚊之間的互動有關。由於大都市人口較多、住宅密集、

    外來的流動性人口眾多,登革熱疫情蔓延速度較鄉村地區

    快速,感染人數也會大幅增加。ㄧ項針對巴西東北部大城

    Salvador 之登革熱血清盛行率的研究顯示,當地人口的登革

    病毒血清盛行率高達 68.7%。此外,在人口聚居地點,可能

    因為生活所需而使用許多貯水容器,或對週遭環境疏於整

    理,衍生許多廢棄物或雜物堆積,形成病媒蚊孳生的溫床。

    另一方面,快速都市化過程中可能因為基礎建設或房屋設

    計未能妥善考量,導致雨季水溝或屋簷排水管經常淤積或

    容易產生積水區段,成為病媒蚊孳生源。

  • 44

    (五)國際交流持續頻繁,病原體境外移入帶來之威脅攀升

    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數在近 10 年呈現明顯攀升的趨勢

    (圖一)。其中 1999 年至 2004 年,境外移入病例尚維持在

    100 例以下,而自 2005 年起,不僅每年病例數達 100 例以

    上,病例增加幅度亦超越往年,2008 及 2009 年並已達到

    200 例以上;屈公病之境外移入病例亦逐年增加;分析其原

    因,可能與近年東南亞國家疫情嚴峻有關。

    圖一 1999 年至 2009 年臺灣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數

    而針對造成我國本土登革熱疫情之病毒株進行基因序

    列分析,2008 年發現至少有 8 個病毒株,其中第一型 5 株、

    第二型 2 株、第四型 1 株;第一型登革病毒由泰國、緬甸、

    越南引進,第二型來自柬埔寨及菲律賓,第四型由泰國引

    進。上述資料顯示,我國病媒傳染病疫情深受東南亞國家

    26 27

    54 52 59

    91104 109

    179

    226

    204

    0

    50

    100

    150

    200

    250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發病年

  • 45

    影響,因為我國與鄰近之東南亞國家在旅遊、商務、勞工、

    外籍配偶等方面,往來均十分密切且頻繁,病原體或病媒

    蚊經由國際交流而境外移入的風險大大增加,而在東南

    亞、非洲、美洲及大洋洲地區仍有部分國家發生瘧疾流行

    疫情,其境外移入之風險也依然存在。

    (六)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登革熱、屈公病及瘧疾

    登革熱是藉由帶有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的斑蚊叮咬

    人類而傳播,而登革病毒共有四種血清型別,分別為 DV-1、

    DV-2 DV-3 及 DV-4,20 世紀之後,隨著埃及斑蚊在熱帶地

    區的分布與密度大幅增加,四種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即在各

    流行地區重複流行。由於不同型別之間並無交叉保護作用,

    居住於流行地區的人們可能在不同流行季感染到不同血清型

    別的登革熱,而依據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分析,二次感染時若

    感染到與初次感染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可能導致臨床症狀

    較為嚴重的登革出血熱,若無適當治療,登革出血熱的致死

    率可高達 20%,在醫療較為發達的地區且醫師能即時正確診

    斷與提供支持性治療,則致死率可降至 1%以下。由於目前並

    無特定治療登革熱之藥物,醫學界寄望發展疫苗以有效降低

    登革熱對人類的威脅,但是研發一種同時可預防四種不同血

    清型別登革病毒的疫苗相當困難,且登革病毒之細胞培養不

    易,雖然研究人員持續嘗試其他方式來研發登革熱疫苗,惟

    目前預防登革熱最根本之方法仍是清除孳生源及加強自我保

    護措施。

    屈公病與瘧疾也面臨類似的困難,疫苗均在研發階段,

  • 46

    雖然陸續有研究團隊發布有關研發疫苗有所進展的結果,但

    目前並無可預防登革熱、屈公病及瘧疾的疫苗問世。

    三、問題評析

    (一)民眾對於預防登革熱等病媒傳染病之警覺性與主動性不足

    2008 年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共計 226 例,為近 10 年來

    新高,屈公病自 2007 年發現 2 例境外移入病例後,2008 年

    即增加為 9 例,檢討其原因,可能與東南亞各國近年登革

    熱及屈公病疫情嚴峻有關。儘管衛生單位不斷宣導國人前

    往登革熱、屈公病或瘧疾等病媒傳染病流行地區旅遊、探

    親、經商或洽公,應加強自我保護措施,避免病媒蚊叮咬,

    但民眾於境外感染登革熱或屈公病之人數仍逐漸增加,瘧

    疾亦持續有境外移入病例,突顯民眾對於前往流行地區之

    自我保護意識與措施仍有待加強。此外,衛生單位經常宣

    導應主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但往往仍在社區中查核到為

    數不少的陽性孳生源,顯示民眾自發性的社區動員不夠,

    或未能建立經常巡查及清理積水容器之習慣。

    (二)多數登革熱感染者症狀不明顯,病例監測困難

    WHO 指出登革熱的病例監測有其限制,因為登革熱之

    臨床症狀不易與其他會引起發燒的疾病鑑別,許多感染者

    甚至並無明顯症狀。分析臺灣 2009 年截至 8 月 31 日醫院

    通報且確認之陽性病例及其接觸者擴大採血資料發現,近

    半數經醫院通報之病例就醫 3 次以上才被醫院通報,而接

    觸者中有少數病例並無任何臨床症狀;ㄧ項針對 1998 至

    1999 年巴西東北部大城 Salvador 之登革熱血清盛行率的研

  • 47

    究顯示,該城市人口的平均登革病毒血清盛行率高達

    68.7%,以外推法估計可能有 56 萬人曾經感染登革熱,但

    實際由官方傳染病系統接獲通報而確認的病例僅有 360例。

    另一方面,儘管已實施國際機場入境旅客體溫篩檢及

    登革熱快速檢驗措施,2008 年 226 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

    中,經由該措施確認之病例為 115 例,即約半數(51%)境

    外移入病例可經由此措施成功攔截,另一半的病例因為疾

    病潛伏期等因素,於回到社區後才被發現,但無法排除可

    能有境外移入病例未被發現,增加登革熱本土流行之風險。

    (三)病媒蚊孳生源清除之落實程度有待加強

    登革熱及屈公病的病媒蚊均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

    而臺灣地區主要的瘧疾病媒蚊為矮小瘧蚊。目前屈公病及

    瘧疾僅有少數境外移入病例,但登革熱近 10 年在臺灣南部

    幾乎每年均爆發規模不等之本土疫情,顯然病媒蚊活動並

    未被阻斷;而當出現通報或確認之陽性病例後,病媒蚊密

    度調查結果也顯示孳生源清除並未確實執行,或是在流行

    期間,當疫情趨緩時無法持續貫徹孳生源清除作為,又使

    疫情再度擴大。

    (四)化學防治效果有限,且病媒蚊抗藥性逐漸增加,病媒防治

    面臨挑戰

    登革熱病媒蚊之生活習性與人類居住環境息息相關,

    因此一旦有登革熱陽性病例出現,其周遭可能已有具傳染

    力之病媒蚊存在,為防範疫情擴大,可針對病例可能感染

    地點及病毒血症期間曾停留地點,迅速噴灑殺蟲劑,以殺

  • 48

    死帶病毒之成蚊,快速切斷傳染環。然而,文獻指出,空

    間噴灑殺蟲劑的滅蚊效果非常短暫,病媒蚊族群通常在噴

    藥後 1 至 2 週就會恢復其密度;而國內實施緊急噴藥多年

    以來,亦常因環境或噴灑人員之技術等因素,限制了化學

    防治的成效,疫情往往並不因實施噴藥而減緩。另一方面,

    長年使用殺蟲劑可能因選汰壓力產生具抗藥性基因的病媒

    蚊,必須定期更換藥劑以避免病媒蚊產生抗藥性,經年累

    月下來,可選用之藥劑將十分有限,病媒防治將面臨挑戰。

    (五)病媒監測之專業人才與人力不足

    由於登革熱等病媒傳染病目前並無特定之治療方法,

    亦無疫苗可預防,病媒蚊孳生源之清除為該等疾病防治之

    根本方法,而要有效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必須有正確的病

    媒蚊監測資料為基礎,而認識病媒蚊之特徵,瞭解不同病

    媒蚊之不同習性,包括病媒蚊喜好孳生的容器種類或地

    點、病媒蚊是否有共生現象、病媒蚊喜好棲息於戶內或戶

    外等,才能正確且有效找出隱藏性的孳生源,並建立有用

    之病媒監測資料,供防治工作參考。病媒蚊監測工作除須

    具備專業知識、技術與經驗外,規劃監測地點、置放監測

    器材、依病媒蚊活動習性與時間佈放及收回、針對收集之

    病媒蚊幼蟲及成蟲進行鑑定等執行工作,相當耗費人力與

    時間。由於病媒監測調查方面之專業人才養成不易,且需

    要累積實務經驗,目前國內在此方面之人才及人力均有所

    欠缺。

  • 49

    (六)部分病媒傳染病病例較少,國內缺乏臨床診斷經驗

    登革出血熱是感染登革熱的致死性併發症,自 1950 年

    代首度在菲律賓及泰國發現,是登革熱感染者住院或導致

    死亡的主要原因,估計全球每年約有 50 萬人罹患登革出血

    熱而住院,其中 2.5%可能死亡。在臺灣,2002 年在臺灣南

    部爆發大規模登革熱流行,共有 5336 例本土確定病例,其

    中 242 例為登革出血熱,21 例死亡;其後 2006 年在 965 例

    本土確定病例中有 19 例登革出血熱病例,其中 4 例死亡;

    2009 年在 848 例本土確定病例中有 11 例登革出血熱病例,

    其中亦有 4 例死亡。1999 年至 2009 年臺灣本土登革熱及登

    革出血熱病例趨勢如圖二。

    圖二 1999 年至 2009 年臺灣本土登革熱及登革出血熱病例數

    42 113227

    5336

    86336 202

    965

    2000

    488848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發病年

    4 111

    2 7 519 11 4 11

    242

    0

    50

    100

    150

    200

    250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 50

    由於登革熱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