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思想文化绝非低级蒙昧 -...

1
2 责任编辑/ 杨燕明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 李云辉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观点 张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 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坚定文化 自信”这一重大命题,强调“讲清楚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 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 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 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 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 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 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 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明确 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 化新辉煌。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文化自信”的反义词是“文化自 卑”。坦率地讲,一些人对中华优秀传 统思想文化仍然不够了解,还因袭着 一种对传统思想文化错误的全盘否 定的态度,执拗地认为5000年的传 统思想文化是低级的、蒙昧的。在这 种“文化自卑”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学 者习惯于以西方思想学术为本位展 开关于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 他们既看不到传统思想文化在 新时代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也不 愿意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实事求是 的深入考察。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也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要素之 一。我们要更自觉地打破这种“文化 自卑”心理,要善于站在新的历史高 度上来重新认识传统思想文化的现 代价值。 就整体而言,儒、释、道三家互相 依存、和谐共进,是中国传统思想文 化的主体。据此,有必要以儒、释、道 三家论说为分析框架来深入阐发传 统思想文化的历史价值、现代意义。 道家探求 就近代传统思想文化研究而言, 道家思想文化是被大大低估的。一方 面体现在起源时间遭到压缩,即黄帝 时期的道家思想文化创造往往被疑 古学者无视;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意义 价值遭到贬低,即道家往往被视作先 秦诸子中的一个学派,而没有被视为 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脉络。 实际上,道家思想文化源远流 长、深邃广大,现代价值特别突出, 理应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例如,道家思想文化对生命意 义的独特开解。 生命的奥秘是什么?这是从古至 今所有智慧之士都不可回避的终极 追问。人究竟有哪些能力?这是文化 巨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层探索。 数千年来,以黄帝、老庄为代表 的道家先贤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 (司马迁称之为“修道德”)为基础, 对生命的不同意义作出了解说:人 可以像上古真人那样“提挚天地,把 握阴阳”,也可以像庄子那样“独与 天地精神相往来”,还可以像老子那 样“含素抱不朴,少私寡欲,绝学无 忧”。 以道法自然为原则,道家思想 对生命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进行 了多维开解。因为“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我们的生 命来源于道、来源于自然并与宇宙 息息相通。正因为如此,人的行为和 选择如果顺应自然则身心健旺,如 果悖逆自然则病患丛生。 道家思想文化不仅在理论上、 更是在实践上将个体生命与无限宇 宙进行了全面连通,堪称一个伟大 创造。也正因为这一点,集上古道术 思想之大成的《道德经》才能够成为 烛照千年的典文高策,并在当今时 代产生越来越大的全球性影响。 又如,道家思想文化对自然科 学的卓异探求。 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 学技术有很高的评价。在他的《中国 科学技术史》中,道家部分占据全书 的四分之一强。诚然,在李约瑟的著 作中,道家与道教不分是一个遗憾; 但就科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言, 道家与道教是具有内在连贯性的, 对自然科学的探求是一个共同特 征。正因为对自然科学的探求,本为 宗教典籍汇总而创编的《道藏》就具 有了百科全书的性质,可以为很多 实证科学研究提供线索与思路。 现在来看,中医是最能够代表 道家对自然科学探求的一个伟大创 造。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现代科 学实验已经证实经络和穴位的客观 存在。如果认定中医基本理论是在 黄帝时期创制的一套医学体系的 话,那人天本一的生命观无疑就是 一种非常先进的科学理论。我们甚 至可以说,虽然阴阳、五行还没有被 视为纯概念的设定,但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未来它们也许也会被赋 予崭新的现代意义。 儒家情怀 关于儒家思想文化的独特内容 与现代价值,这里试举两端: 一是仁者爱人的人文情怀。 孔孟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这是对道德伦理的 提炼,也是一种通达天下的人文情 怀。仁爱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 征,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大宗教 的代表人士曾集聚一堂,倡导建构 “全球伦理”。其《宣言》中写道:“数 千年以来,人类的许多宗教和伦理 传统都具有并一直维系着这样一条 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换 用肯定的措辞,即你希望人怎样对 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应当在所 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不可取消的无 条件的原则,不论是对家庭、社团、 种族、国家和宗教,都是如此。” 可见,儒家以“仁者爱人”为道 德之本,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 实践之方,使其具有了人类伦理道 德的普遍意义。孔子之所以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 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二是舍生取义的理想追求。 在孟子的思想中,“舍生而取 义”是最强音节, “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则是对这一理 想追求的实践阐释。这种慷慨赴义 的“大丈夫”形象,闪耀着思想感召 和人格力量的双重光辉,激励了无 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而奋斗,成为 中华民族排除困难、度越艰险的伟 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暨 2013 年春季学期 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曾引用“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并 要求大力提倡这种“浩然正气”。这是 坚定文化自信的巨大精神力量。 佛学本真 佛学深宏广博、驳杂多端,世人 往往对其误解最深。在宗教的内容 之外,佛学思想文化总体上与道家 思想文化具有一致性,很大程度上 可以视为对生命本真的一种开显。 例如,宁静祥和的内向追求。 就世俗面向而言,佛学所说的 离苦得乐、解脱超拔,应该只是一种 方便说法。从禅宗强调的“即心即 佛”及“一切法门都是在心地上下功 夫”来看,转向内心观照、追求一种 平静祥和的生命状态才是佛学教化 世人的主旨。正如先哲所说:“认识 你自己。”一个汲汲于外物而无暇反 观内心的人,很难体会到生命的真 正意义。 佛学绝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 消极,相反它可以是一种非常积极 的力量。就普通人而言,佛学可以帮 助你了解自己、驾驭情绪、处理问题 以及和谐生活。在佛学的语境中,既 然过去心、现在心、将来心皆不可 得,那么一个人只有立足于自心之 当下,才能够免除烦恼、减少错误, 才能够勇敢地选择、坚强地面对。 从社会整体来看,佛学丰富和 充实了精神生活,满足了人的灵魂 需要。所以,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 中,佛学可以让个人欲望得到降低 或纾解。反过来,这也能证明很多人 实际上不需要过多的物质生活,特 别是消费性的物质产品。 由此,佛学思想文化可以给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一个 特别有力的支持。 又如,利乐众生的慈悲心怀。 常常有人夸赞欧美发达国家的 社会慈善文化。确实,它们在社会救 助和社会慈善方面,有很多值得学 习的地方。但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而言,佛学里面也有丰富的慈善思 想和慈善文化。特别是,其倡导的利 乐众生的慈悲心怀,非常值得继承 和弘扬。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仍有很多人 在默默地践行“慈悲喜舍,利乐有情” 的理念。他们扶危济困、帮助孤老,成 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力量。 总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含弘 而光大、历久而弥新,足以成为文化 自信的牢固根基。当然,这种根植于 传统的信心与力量并不是每个人都 天生拥有的,而需要基于长期熏陶、 准确理解后才能日益深植于心底、 内蕴于气质、外化于行动。只有当越 来越多的人能够拥有这种信心与力 量的时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 会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系上海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 陈映霞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 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是世界文 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普遍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讲到 文明之间的平等、包容和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 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 思主义指导下对不同文明之间交流 互鉴实践的深邃思考,也是指导我 们处理与其他文明之间关系的重要 行动指南。 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基础 要把握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 首先需认清文明的本质。恩格斯指 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 会品质。”这表明:第一,文明具有实 践性。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人 的主体能动性的充分体现,是人对 对象世界的能动改造。文明正是人 的这种实践本质的运用,既表现为 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表现为 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成果。第二,文明 具有社会性。人总是在社会中实践 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 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文 明作为实践的事情,必然同时是社 会中的文明、具有社会性的文明,文 明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反过来亦 如此)。总之,文明表征着人类对世 界的能动改造,通过这一改造,不仅 生成着对象世界,也生成着人类社 会,还生成着人自身,人类史即实践 史、也即文明史。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人 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 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 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 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 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 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 人类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的每一 步,都彰显着创造之美,这是文明的 共通性;同时,人的实践又是具体 的、历史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 时代的各种特殊性又使得文明发展 出“复数形式”,表现为多种多样的 具体文明,这是文明的差异性、多样 性。文明的这两种属性相互统一、不 可分割,统一性是包含着多样性的 具体的、有差异的统一,多样性是在 统一基础上的有共通性的多样。 正是从此种“文明实践观”出 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文明作 为人类社会实践成果的共通性,力 主推动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进步,同时又高度重视各国实践的 差异性和以此为基础的人类文明的 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在开放中促进跨国界、跨时空、跨文 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为我们正 确处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指明了 方向。 坚守平等包容的基本原则 要推动文明交流顺利进行,要 保障文明互鉴真正取得成效,就必 须在文明交往实践中秉持正确的态 度和原则。 第一,“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 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每 一种文明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 性,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我 们应该尊重每一种文明。但是,近代 工业革命以来,以工业化、市场化、 民主化等为内容的西方现代化推动 了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一些西方 国家开始以“文明优越者”自居,鼓 吹“西方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 企图以价值的所谓“普世性”把西方 文明的特殊价值观及其特殊模式当 作全世界文明的最高标准和最好范 本。对此种错误观点,我们坚决反 对。习近平总书记力主不同文明相 互尊重、平等相待。他明确指出: “各 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 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 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 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 分。” 第二,“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 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面 对多彩的世界文明,有两种相反的 态度和做法。一种是对立的观点,坚 持自身文明的优越性,企图把自身 文明强加或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 往往只会加剧不同文明之间的冲 突,最终损害各自的利益;一种是包 容的观点,坚持文明之间的平等,坚 持以协商对话解决差异分歧,往往 能较好地解决纷争,实现共同发展 和繁荣。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在 “文明冲突论”的掩护下,“单边主 义”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最近甚至 出现所谓“脱钩论”论调,给世界文 明的交流互鉴造成了极其不良影 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只要 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 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 如何才能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 平等交流、互包互鉴?习近平总书记 认为首要的就是做到“民心相通”。 他说: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 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 久远。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 民心通意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 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他又 再一次提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以心相 交,付出真情真意并切实采取行动, 才能获得对方的理解尊重认同和信 任,才能同心同向同行、携手并进。 心灵上的相通为文明互鉴奠定最坚 实的基础。 民心相通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关 键在思想相通、文化相连。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 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 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 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 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 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 别民族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一 种文明中最深层最核心的东西,包括 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旨 趣等在内,表现为人们的各种社会心 理和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社会意 识形态,为一个国家、民族的存在和 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 保证,是各种文明“最基本的文化基 因”和核心标识。只有把握住思想文 化这个文明之“根”,才能号好民心相 通这一文明互鉴之“脉”。 而要实现思想文化相通,又须 做到:第一,方法论上坚持人类命运 共同体理念和坚定文化自信并举。 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观点就在于以零 和博弈思维来对待不同文明,我们 必须代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努力求同存异。共通并不反对独特, 每一种文明同时又要坚定文化自 信,坚持自己的文化底色。第二,措 施上要深化人文交流。 “人是文明交 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 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 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相较于经 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交往,人文 交流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易为 对方接受、理解和认同。近年来,中 国同世界各国一道,大力推动人文 交流,搭建众多合作平台,扩展诸多 合作领域,增进了各国人民友谊,促 进了思想文化交融。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惟 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 共”,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 前进,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让 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让文明之 光更加绚烂!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 学基地研究员) 传统思想文化绝非低级蒙昧 在交流互鉴中拥抱世界多彩文明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Jul-2020

8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传统思想文化绝非低级蒙昧 - yunnan.cnmzsb.yunnan.cn/images/2019-09/02/A02/20190902A02_pdf.pdf佛学本真 佛学深宏广博、驳杂多端,世人 往往对其误解最深。在宗教的内容

2 责任编辑/ 杨燕明邮箱/ [email protected]美编/ 李云辉 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观点

张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坚定文化自信”这一重大命题,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文化自信”的反义词是“文化自卑”。坦率地讲,一些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仍然不够了解,还因袭着一种对传统思想文化错误的全盘否定的态度,执拗地认为5000年的传统思想文化是低级的、蒙昧的。在这种“文化自卑”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学者习惯于以西方思想学术为本位展开关于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

他们既看不到传统思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也不愿意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实事求是的深入考察。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要素之一。我们要更自觉地打破这种“文化自卑”心理,要善于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上来重新认识传统思想文化的现

代价值。就整体而言,儒、释、道三家互相

依存、和谐共进,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据此,有必要以儒、释、道三家论说为分析框架来深入阐发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价值、现代意义。

道家探求

就近代传统思想文化研究而言,道家思想文化是被大大低估的。一方面体现在起源时间遭到压缩,即黄帝时期的道家思想文化创造往往被疑古学者无视;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意义价值遭到贬低,即道家往往被视作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学派,而没有被视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脉络。

实际上,道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深邃广大,现代价值特别突出,理应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例如,道家思想文化对生命意义的独特开解。

生命的奥秘是什么?这是从古至今所有智慧之士都不可回避的终极追问。人究竟有哪些能力?这是文化巨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层探索。

数千年来,以黄帝、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先贤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司马迁称之为“修道德”)为基础,对生命的不同意义作出了解说:人可以像上古真人那样“提挚天地,把握阴阳”,也可以像庄子那样“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还可以像老子那样“含素抱不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以道法自然为原则,道家思想对生命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进行

了多维开解。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我们的生命来源于道、来源于自然并与宇宙息息相通。正因为如此,人的行为和选择如果顺应自然则身心健旺,如果悖逆自然则病患丛生。

道家思想文化不仅在理论上、更是在实践上将个体生命与无限宇宙进行了全面连通,堪称一个伟大创造。也正因为这一点,集上古道术思想之大成的《道德经》才能够成为烛照千年的典文高策,并在当今时代产生越来越大的全球性影响。

又如,道家思想文化对自然科学的卓异探求。

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很高的评价。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道家部分占据全书的四分之一强。诚然,在李约瑟的著作中,道家与道教不分是一个遗憾;但就科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言,道家与道教是具有内在连贯性的,对自然科学的探求是一个共同特征。正因为对自然科学的探求,本为宗教典籍汇总而创编的《道藏》就具有了百科全书的性质,可以为很多实证科学研究提供线索与思路。

现在来看,中医是最能够代表道家对自然科学探求的一个伟大创造。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现代科学实验已经证实经络和穴位的客观存在。如果认定中医基本理论是在黄帝时期创制的一套医学体系的话,那人天本一的生命观无疑就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科学理论。我们甚至可以说,虽然阴阳、五行还没有被

视为纯概念的设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它们也许也会被赋予崭新的现代意义。

儒家情怀

关于儒家思想文化的独特内容与现代价值,这里试举两端:

一是仁者爱人的人文情怀。孔孟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这是对道德伦理的提炼,也是一种通达天下的人文情怀。仁爱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大宗教的代表人士曾集聚一堂,倡导建构

“全球伦理”。其《宣言》中写道:“数千年以来,人类的许多宗教和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一直维系着这样一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换用肯定的措辞,即你希望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应当在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原则,不论是对家庭、社团、种族、国家和宗教,都是如此。”

可见,儒家以“仁者爱人”为道德之本,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实践之方,使其具有了人类伦理道德的普遍意义。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二是舍生取义的理想追求。在孟子的思想中,“舍生而取

义”是最强音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则是对这一理想追求的实践阐释。这种慷慨赴义的“大丈夫”形象,闪耀着思想感召

和人格力量的双重光辉,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而奋斗,成为中华民族排除困难、度越艰险的伟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曾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并要求大力提倡这种“浩然正气”。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巨大精神力量。

佛学本真

佛学深宏广博、驳杂多端,世人往往对其误解最深。在宗教的内容之外,佛学思想文化总体上与道家思想文化具有一致性,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对生命本真的一种开显。

例如,宁静祥和的内向追求。就世俗面向而言,佛学所说的

离苦得乐、解脱超拔,应该只是一种方便说法。从禅宗强调的“即心即佛”及“一切法门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来看,转向内心观照、追求一种平静祥和的生命状态才是佛学教化世人的主旨。正如先哲所说:“认识你自己。”一个汲汲于外物而无暇反观内心的人,很难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佛学绝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相反它可以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力量。就普通人而言,佛学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驾驭情绪、处理问题以及和谐生活。在佛学的语境中,既然过去心、现在心、将来心皆不可得,那么一个人只有立足于自心之当下,才能够免除烦恼、减少错误,

才能够勇敢地选择、坚强地面对。从社会整体来看,佛学丰富和

充实了精神生活,满足了人的灵魂需要。所以,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中,佛学可以让个人欲望得到降低或纾解。反过来,这也能证明很多人实际上不需要过多的物质生活,特别是消费性的物质产品。

由此,佛学思想文化可以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一个特别有力的支持。

又如,利乐众生的慈悲心怀。常常有人夸赞欧美发达国家的

社会慈善文化。确实,它们在社会救助和社会慈善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而言,佛学里面也有丰富的慈善思想和慈善文化。特别是,其倡导的利乐众生的慈悲心怀,非常值得继承和弘扬。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仍有很多人在默默地践行“慈悲喜舍,利乐有情”的理念。他们扶危济困、帮助孤老,成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力量。

总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含弘而光大、历久而弥新,足以成为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当然,这种根植于传统的信心与力量并不是每个人都天生拥有的,而需要基于长期熏陶、准确理解后才能日益深植于心底、内蕴于气质、外化于行动。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拥有这种信心与力量的时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陈映霞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讲到文明之间的平等、包容和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实践的深邃思考,也是指导我们处理与其他文明之间关系的重要行动指南。

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基础

要把握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首先需认清文明的本质。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这表明:第一,文明具有实践性。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充分体现,是人对对象世界的能动改造。文明正是人的这种实践本质的运用,既表现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表现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成果。第二,文明具有社会性。人总是在社会中实践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文

明作为实践的事情,必然同时是社会中的文明、具有社会性的文明,文明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反过来亦如此)。总之,文明表征着人类对世界的能动改造,通过这一改造,不仅生成着对象世界,也生成着人类社会,还生成着人自身,人类史即实践史、也即文明史。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类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的每一步,都彰显着创造之美,这是文明的共通性;同时,人的实践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各种特殊性又使得文明发展出“复数形式”,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具体文明,这是文明的差异性、多样性。文明的这两种属性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统一性是包含着多样性的具体的、有差异的统一,多样性是在统一基础上的有共通性的多样。

正是从此种“文明实践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成果的共通性,力

主推动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进步,同时又高度重视各国实践的差异性和以此为基础的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在开放中促进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为我们正确处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指明了方向。

坚守平等包容的基本原则

要推动文明交流顺利进行,要保障文明互鉴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在文明交往实践中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第一,“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我们应该尊重每一种文明。但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以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等为内容的西方现代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一些西方国家开始以“文明优越者”自居,鼓吹“西方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企图以价值的所谓“普世性”把西方文明的特殊价值观及其特殊模式当作全世界文明的最高标准和最好范本。对此种错误观点,我们坚决反对。习近平总书记力主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他明确指出:“各

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第二,“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面对多彩的世界文明,有两种相反的态度和做法。一种是对立的观点,坚持自身文明的优越性,企图把自身文明强加或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往往只会加剧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最终损害各自的利益;一种是包容的观点,坚持文明之间的平等,坚持以协商对话解决差异分歧,往往能较好地解决纷争,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在

“文明冲突论”的掩护下,“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最近甚至出现所谓“脱钩论”论调,给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造成了极其不良影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

如何才能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包互鉴?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首要的就是做到“民心相通”。他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

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他又再一次提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以心相交,付出真情真意并切实采取行动,才能获得对方的理解尊重认同和信任,才能同心同向同行、携手并进。心灵上的相通为文明互鉴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民心相通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关键在思想相通、文化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一种文明中最深层最核心的东西,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旨趣等在内,表现为人们的各种社会心理和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为一个国家、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各种文明“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核心标识。只有把握住思想文化这个文明之“根”,才能号好民心相

通这一文明互鉴之“脉”。而要实现思想文化相通,又须

做到:第一,方法论上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坚定文化自信并举。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观点就在于以零和博弈思维来对待不同文明,我们必须代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求同存异。共通并不反对独特,每一种文明同时又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自己的文化底色。第二,措施上要深化人文交流。“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相较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交往,人文交流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易为对方接受、理解和认同。近年来,中国同世界各国一道,大力推动人文交流,搭建众多合作平台,扩展诸多合作领域,增进了各国人民友谊,促进了思想文化交融。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惟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让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让文明之光更加绚烂!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传统思想文化绝非低级蒙昧

在交流互鉴中拥抱世界多彩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