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地區 九庄聚落與九庄媽信仰研究 · 大湳 . 山頂社. 石岡仔 ......

44
新社地區 九庄聚落與九庄媽信仰研究

Upload: others

Post on 01-Sep-2019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新社地區 九庄聚落與九庄媽信仰研究

研究動機與目的

媽祖,一直是一位十分親近人民的神明,從原先被塑造成海上的守護神,至今,隨著人們需求的不同,尋求媽祖庇佑的事項也有所演進。

位於台中縣的一個山中城市-新社鄉,供奉著一尊媽祖,這尊媽祖沒有建廟,而是由新社鄉開墾初期的九個村庄輪流來擔任爐主,為此我感到十分的好奇,究竟著九個村庄當初是如何開始一同侍奉這尊媽祖的呢?祭祀至今其祭祀圈又有甚麼變化?而這樣九庄的祭祀圈在未來又會遇到甚麼樣的挑戰?

馬力埔

研 究 範 圍

新社鄉地理

彰化縣

南投縣

新社河階群

東勢

豐原 新社

石岡

大甲溪

馬力埔

新社鄉史

1770年 1825年 1913年 1763年

1919年 1957年

1956年

泰 雅 族 獵 場

平 埔 族 遷 移 至 此

大 南 蔗 苗 養 成 所 招 募 工 人

開 墾 持 木 農 場

永 源 新 村 眷 戶

陽 明 山 計 畫

官 方 在 水 底 寮 設 軍 工 廠

平 埔 族 入 遷 移 至 埔 里

新社地區開發史

1902年

台 灣 堡 圖

進入新社鄉的平埔族為巴宰海族(Pazzehe)中的朴仔籬社群。 乾隆28年(1763)從社寮角、沙連墩等地 遷入新社山頂、巴樓店、大湳、番社嶺、馬力埔、水底寮等地。

社寮角

七分

大湳

山頂社

石岡仔

由於乾隆26年在石岡仔至大甲溪一帶堆築土牛溝,禁止漢族越界,將東勢角和新社等地劃屬界外區域,因此漢人無法進入新社地區開墾。

直到乾隆35年(1770),官方為開採樟樹,在新社地區的水底寮建造軍工廠 而這樣突破土牛溝的舉動,造成更多私墾者的出現,這些私墾者逐漸在界外形成一個個開墾聚落 然而漢人的開墾,導致平埔族集體前徙至埔里

社寮角

• 清領時期移入新社地區的漢人,以林爽文事件為界,略分前後期,前期以閔人為主,其路線約自石岡仔庄或頭汴庄,為時甚短,後期則以澳人為主,其路線始自石岡仔庄,時間直至清末

• 從 1926 年日人對漢族祖籍類別的調查資料可 清楚發現:新社客籍住民比例高達 95.52%,並以廣東潮、嘉、惠移民居多。

• 但新社地區長期以來仍有閩、客共處的現象,擺頭店、畚箕湖與水底寮居民以客屬為主,馬力埔則彰泉居多,至於其他庄頭則多是客家、福佬混居的聚落 根據《新社鄉志》記載

客家人分布於:山頂、食水嵙、畚箕湖、水底寮、上水底寮、巴樓店、新社、大南、十分 漳泉人分布於:新社、鳥銃頭、大南、馬勒巴、七份、水井子、十分、山頂 原住民分布於:白毛社

各庄信仰

祭祀圈定義 祭祀圈本質上是一種地方組織,表現出漢人以神明信仰來結合與組織地方人群的方式。

而祭祀圈的指標以神明祭祀依序,可有如下的指標,滿足一個以上的指標才有祭祀圈可言

(1)建廟或修廟居民共同出資 (2)有收丁錢或募捐 (3)有頭家爐主 (4)有演公戲 (5)有巡境 (6)有其他共同祭祀活動

庄名 範圍 演戲 祭祀費用 頭家爐主 新社 新社(新社村第1-18鄰) 正月初三~初六間作

九庄媽戲 每戶均攤、樂捐 爐主一人

副爐主一人 頭家五十多人

山頂 山頂(中正村第1~2鄰、4~6鄰)

正月初三~初六間作九庄媽戲

每戶均攤、樂捐 爐主一人 副爐主一人 頭家六十多人

畚箕湖 畚箕湖(月湖村第1~7鄰) 正月初三~初六間作九庄媽戲

每戶均攤、樂捐 爐主一人 副爐主一人 頭家六十五多人

大南 水頭(大南村第1~2鄰、14鄰) 、苗圃(大南村第3、17~18鄰) 、上社(大南村第4~7鄰、第15鄰)、下社(大南村第8~9、第16鄰)、水尾(大南村第10~11鄰)、番社領(崑山村第1~3鄰)

正月初三~初六間作九庄媽戲

每戶均攤、樂捐 爐主一人 副爐主四人 頭家八十三人

土城 土城(月湖村第8~10鄰) 正月初三~初六間作九庄媽戲

每戶均攤、樂捐

馬力埔 馬力埔(永源村第8~10鄰) 正月初三~初六間作九庄媽戲

丁口錢、樂捐 爐主一人 副爐主一人 頭家二十多人

擺頭店 擺頭店(復盛村第6~9鄰) 橫坪(復盛村第10鄰)

正月初三~初六間作九庄媽戲

丁口錢、樂捐 爐主一人 副爐主一人 頭家為其餘所有人

鳥銃頭 鳥銃頭(復盛村第1~5鄰) 巴欉樹下(協成村第11、22鄰)

正月初三~初六間作九庄媽戲

丁口錢、樂捐 爐主一人 副爐主一人 頭家三十多人

村(土地公)

庄(庄神)

連庄型 九庄媽信仰圈

擺頭店

太子元帥

橫坪

土地公

擺頭店

土地公

馬力埔

三界公

馬力埔

土地公

村(土地公)

庄(庄神)

連庄型 九庄媽信仰圈

擺頭店

太子元帥

橫坪

土地公

擺頭店

土地公

馬力埔

三界公

馬力埔

土地公

(1)同姓結合 如一姓村、主姓村,皆是先人到此地落腳後,後代以最初的祠堂或公厝為中心向外發展。 (2)移民結合 聚落是以移民組成,多為主姓村雜姓村 (3)產業結合 因樟腦業、香蕉業、糖業、林業、商業,而共同聚集成。 (4)水利結合 為用水方面或共同開發水源而形成

村(土地公)

庄(庄神)

連庄型 九庄媽信仰圈

擺頭店

太子元帥

橫坪

土地公

擺頭店

土地公

馬力埔

三界公

馬力埔

土地公

(1)同姓結合 如一姓村、主姓村,皆是先人到此地落腳後,後代以最初的祠堂或公厝為中心向外發展。 (2)移民結合 聚落是以移民組成,多為主姓村雜姓村 (3)產業結合 因樟腦業、香蕉業、糖業、林業、商業,而共同聚集成。 (4)水利結合 為用水方面或共同開發水源而形成

(1)同姓結合 (2)移民結合 (3)產業結合 (4)地域結合

新社村東 新社村西 新社村南 新社村北

新社

鳥銃頭/八欉樹下

鳥銃頭/八欉樹下

土城

土城

半山 水頭 水尾

(大南 番社嶺)

大南

山頂庄頭 山頂庄中 山頂庄尾

山頂

打鐵坑 下畚箕湖 上畚箕湖

畚箕湖

馬力埔

馬力埔

擺頭店 橫屏

擺頭店 新 社 連 庄

中壇元帥(太子爺)

新社

中壇元帥 玄天上帝 /三官大帝

鳥銃頭/八欉樹下

三官大帝 釋迦摩尼佛

土城

洪府王爺

大南

保生大帝

山頂

三官大帝

畚箕湖

三官大帝

馬力埔

中壇元帥 (太子爺)

擺頭店 九 庄 媽 祭 祀 圈

庄別 各庄頭主祀神信仰 輪值庄 庄頭 主神 屬神 功奉方式 供奉地點 新社 新社 中壇元帥 建廟 鎮安宮 山頂 山頂 保生大帝 三官大帝、中壇

元帥 輪祀 值年爐主府

畚箕湖 畚箕湖 三官大帝 輪祀 值年爐主府 土城 土城 三官大帝 倚廟 倚善意堂

觀音佛祖 建廟 善意堂 大南 大南 洪府王爺 三官大帝 建廟 大源宮 馬力埔 馬力埔 三官大帝 媽祖、中壇元帥 設壇 三官大帝神

擺頭店 擺頭店 三官大帝 輪祀 值年爐主府 太子元帥 輪祀 值年爐主府

鳥銃頭 鳥銃頭 中壇元帥 倚廟 倚北玄宮 玄天上帝 建廟 北玄宮

八欉樹下 三官上帝 輪祀 值年爐主府 關聖帝君 建廟 金鑾殿

水底寮 水底寮 媽祖 建廟 東興宮

九庄媽起源之探討

• 根據《新社鄉志》記載 「二百多年前,一位家住新社村的樟腦工,到東勢石壁坑(今明正里)製樟腦油,有一天下大雨,他跑到一間無人居住倒塌的破屋避雨,發現有尊神像正在淋雨,他將神像收起,待雨停後他在工作的地方旁邊,搭建一座茅屋,把神像擺入供奉,早晚上香奉茶。後來他回到新社村,也把神像迎回家中供奉,那時新社仍是草創時期,有些山胞出沒割取平地人頭祭祀,傳說有一次山胞出草,新社村十多個小孩同在一處玩耍,幸九庄媽顯靈保蔭,才使小孩幸免於難,事情傳開後,新社鄉各村爭著供奉,經協商後決議由人口數集中的九庄輪流供奉,一年一換。」

落難神明的出現 東勢石壁坑,當時屬於土牛溝界外,為泰雅族的領域,因此到此地開採樟樹的工人,害怕原住民的出草,可能會帶著香火亦或是神像於工作時找個

地方進行供奉。

• 根據《新社鄉志》記載 「二百多年前,一位家住新社村的樟腦工,到東勢石壁坑(今明正里)製樟腦油,有一天下大雨,他跑到一間無人居住倒塌的破屋避雨,發現有尊神像正在淋雨,他將神像收起,待雨停後他在工作的地方旁邊,搭建一座茅屋,把神像擺入供奉,早晚上香奉茶。後來他回到新社村,也把神像迎回家中供奉,那時新社仍是草創時期,有些山胞出沒割取平地人頭祭祀,傳說有一次山胞出草,新社村十多個小孩同在一處玩耍,幸九庄媽顯靈保蔭,才使小孩幸免於難,事情傳開後,新社鄉各村爭著供奉,經協商後決議由人口數集中的九庄輪流供奉,一年一換。」

有神無廟 在鄉社鄉的各信仰中, 「有神無廟」的現象並不少見,但多半是因為村落形成之初,沒有經濟能力建廟所致,而九庄媽在經濟狀況較好的現在,仍然沒有建廟,可以從以上可看出,當初不建廟的,可能還有另一原因即是各村爭相供奉。另外,在客家媽祖的信仰中,媽祖的祭祀圈僅限於

同宗族的私領域,因此迎回家中供奉的現象有可能是因為此。

• 根據《新社鄉志》記載 「二百多年前,一位家住新社村的樟腦工,到東勢石壁坑(今明正里)製樟腦油,有一天下大雨,他跑到一間無人居住倒塌的破屋避雨,發現有尊神像正在淋雨,他將神像收起,待雨停後他在工作的地方旁邊,搭建一座茅屋,把神像擺入供奉,早晚上香奉茶。後來他回到新社村,也把神像迎回家中供奉,那時新社仍是草創時期,有些山胞出沒割取平地人頭祭祀,傳說有一次山胞出草,新社村十多個小孩同在一處玩耍,幸九庄媽顯靈保蔭,才使小孩幸免於難,事情傳開後,新社鄉各村爭著供奉,經協商後決議由人口數集中的九庄輪流供奉,一年一換。」

祭祀圈的擴大 一個在破屋撿到的媽祖神像,何以演變至新社最重要的信仰?很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祂符合當時的需求,此時的媽祖已由海上守護神轉為地方守護神,加上新社人民長期活在原住民出草的恐懼中,因此希冀神明可以庇佑其身命安全,而九庄媽的神蹟正是人們所渴望的,因此爭相前往

供奉。

九庄媽時間之探討 • 庄媽的祭祀圈涵蓋的村莊可能在乾隆末年或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即已建立。

• 再透過新社鄉志的記載,因此可以推測,九庄媽之香火起祀之時間可能在乾隆四十年代(1775-1784年)

• 而成為九庄共祀可能是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水底寮東興宮建立之前,否則東興宮極可能成為新社地區庄人民信仰的核心對象,而非九庄媽。

(一)搏爐主 自水底寮退出後,九庄媽輪庄的順序改為新社→山頂→畚箕湖→大南→水底寮→土城→馬力埔→擺頭店→鳥銃頭,而各庄的爐主是經由擲筊方式產生,由擲得最多次聖杯者擔任,九庄媽值年爐主可將九庄媽迎回家中奉祀一年。搏爐主的時間除大南庄在農曆九月十五日 之外,其它各庄均在農曆十月十五日,由明年輪值的庄頭到九庄媽值年爐主家將九庄媽迎回本庄,由各戶家長分別執行進行擲筊,由擲得最多聖杯者為爐主,其次擔任副爐主,其他則擔任頭家。

九庄媽信仰活動

(二)請媽祖 九庄媽遊庄的前一天,由值年爐主前往石岡龍興宮迎請食水嵙媽,一起參與九庄媽的遊庄活動,至於迎請哪一尊媽祖前往,則由爐主以擲筊方式決定。迎請對象未必是相同的神明,意思即王爺亦可迎請媽祖 去作客,媽祖亦可迎請上帝爺來作客,彼此是朋友關係非尊卑、主從關係,對信徒而言愈多神明參與,能得到神明更多庇佑。

(三)遊庄 所謂遊庄就是神明巡遊轄區,。九庄媽遊庄都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三至初六期間,以擲筊方式選訂一天,由輪值之庄頭主導巡視境內,各庄頭則以陣頭、神轎,迎接九庄媽前來遊庄,並加入隊伍繼續遊庄。對信徒而言,神明遶境遊庄巡視庄頭,可以驅除邪煞安境護民,因此,九庄媽 遊巡至每一庄頭,民眾都會在自家門前擺設香案祭拜媽祖,九庄媽經過時則以燒金紙、放鞭炮表示歡迎。

(四)過爐 過爐是更換爐主的儀式,由值年爐主將九庄媽和香爐移交給下任爐主,明年輪值的爐主以盛大的陣頭,到值年爐主的庄頭,將九庄媽迎回家供奉,過爐時,食水嵙媽也陪同見證。移交的主體是九庄媽的香火,民眾欲拜媽祖,就要到爐主家中,值年爐主家成為公共空間,提供信徒祭祀活動。為方便信徒尋找九庄媽供奉處,爐主都會在住家附近設立指標、招牌,以便指引信徒前往。

九庄媽特色

• (一)有神無廟 • 一般而言,要建一座廟,既可作為團結整合同一地域的象徵,又可以成為

當地的民信仰,民俗活動的中心,甚至是民間市集或商業中心,大致上是要等到土地開墾完成,形成聚落或是村庄,地方經濟發展才有可能建廟,因此新社地區在開墾初期,並非只有九庄媽有有神無廟的狀況,先民從家鄉帶來的香火或是神像,起初只是自己膜拜,到後來經濟漸漸改善才有可能建廟,而九庄媽的特色在於,即使現今經濟允許的狀態下,九庄媽仍然沒有建廟,可能是考量位置的問題,八個庄無法有一致的決定,但更具傳奇的是,九庄媽自己也喜歡住在人的家裡,因此直到現在還是以輪流擔任爐主的方式,並未建廟。

• (二)結合請媽祖、遶境與過爐儀式 • 新社九庄媽在遊庄之前,先迎請食水嵙媽一起參與,雖然九庄媽本身就是

媽祖,但仍要邀請食水嵙媽前來共襄盛舉,有可能是因為,區域性廟宇神明出巡會迎請當地大廟神明一同巡遊之習俗,故九庄媽當然會邀請歷史相較悠久的食水嵙嗎,形成「媽祖請媽祖」的特殊現象。遊庄之後則進行爐主交接的過爐儀式,明年輪值村庄以盛大的陣式,到今年輪值的爐主家中,恭迎九庄媽回到值年庄頭奉祀,完成香火傳承的功能。

• (三)凝聚新社力量 無論是輪到哪一庄為爐主,每年由庄的時候,各庄皆會派出大鼓隊來加

入陣頭,此一組織於各庄平時就會為了九庄媽遊庄而做練習,除了大鼓隊外,電子花車、醒獅團、車鼓陣、八家將等等,皆是由各庄自己練習,並向該年負責的庄主動報名,透過籌備九庄媽遶境的過程,也更加凝聚各庄的感情。

而在九庄媽遊庄的同時,該年負責的庄也會舉辦大型的聚餐,俗稱「吃拜拜」,邀請其他庄的人來一起吃飯,以前更曾有「八庄吃一庄」的盛況。而現今的「吃拜拜」也不受限於九庄媽祭祀圈的村民了,於過年期間,大家會邀請親朋好友一同來共襄盛舉,這也使的新社鄉的各庄,可以藉由這次的機會彼此互動,培養感情。

• (四)地方拓墾歷史痕跡 從九庄媽的起源中可以分析出,九庄媽之所以會出現,與新社鄉的地理

位置與開發密不可分,例如當初在工寮發現的媽祖神像,及有可能是因為土牛溝設立後,進入新社地區私墾的漢人,為保佑自己不被原住民所殺害,因此而帶來的。而在神像被發現並帶回村庄供奉之後,更是因為新社的地理位置,原住民與漢人的衝突不斷,人們為尋求神明的庇佑,又聽聞九庄媽的神蹟,因此各庄紛紛加入,才形成如今的祭祀圈。另一方面,開墾初期各庄形成的信仰,也被保留到現在,如今雖然各行政區域與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各村、各庄與各連庄的信仰去追朔各開墾部落最原始的分布。

九庄媽祭祀圈的變遷

• 兩百年來,有的庄退出了九庄媽的行列,有的庄則因緣際會地加入了這個信仰圈,在此我們將介紹水底寮的退出、八欉樹下的加入與茄苳寮恭請九庄媽回庄謝平安。

• 對九庄媽不敬的傳聞

• 與新社庄的對立

• 無意願再回復九庄媽祭祀圈

民國8年

水底寮的退出

• 因地緣與水源關係「倚」鳥銃頭庄

• 民國92年,擔任爐主

民國66年

八欉樹下的加入

• 先民均來自水底寮、新社一帶

• 撫慰崩山意外

• 還有一說為感謝庇佑賣香蕉

民國25年

茄苳寮請九庄媽回庄謝平安

結論

九庄媽的祭祀圈何以形成? 以位置來說,這九個庄的位置緊緊相連,並位於新社河階群中最大的兩個河階-水底寮河階與大湳河階,平坦的河階地帶來兩種結果,

一為在河階上容易發展出較大的聚落,人口較多,且較為進步

二為因為各庄之間較不受阻隔,因此資訊可能相對流通 而回歸到九庄媽祭祀圈,這幾庄皆是當時人口數多,且相較發達的地方,而資訊的流通,或許也是造究九庄媽神蹟得以傳遞,吸引其他庄的人紛紛前來供奉的因素之一。

• 從開發史來說 • 當年漢人進入此地開墾,侵犯泰雅族的狩獵場所,因此時有衝突產生,前來開墾的漢人畏懼原住民「出草」,因此只能希望透過信仰來保佑自己,而九庄媽信仰之所以能夠被廣傳,很大的因素在於祂有著「保護村民避免番害」的神蹟,這正符合當時人們所渴望的,因此爭相前來,希望能將媽祖請到自己的村庄。

• 以宗教信仰來說 • 新社幾乎各村都有各自的土地公廟,各庄皆有各自的庄神,這些信仰有些是在村庄形成後才出現的,也有些是因為信仰而從村組成庄的,然而隨著政權更替,行政區域重劃,以往的村庄界線與現在大不相同,現今九庄媽祭祀圈內對於村庄的認同感,除了透過老一輩的的傳承外,各地的信仰也完整的保留當年村與庄的痕跡。

從民國時期後祭祀圈的變動 推測九庄祭祀圈的形成

• 從水底寮的退出,可以看出信仰與地方勢力的關係以及神權高張的現象,因此可以推測出,當初這九個庄應是當時發展較進步之處,而除了最原始發現九庄媽的山頂庄與新社庄之外,其他庄在加入時也很有可能是透過擲杯來決定。

• 而八欉樹下與鳥銃頭庄關係密切,加上有處於九庄媽遶境必經的路上,因此「倚」鳥銃頭庄,二庄合一共同奉祀九庄媽,而在之後擲到爐主,正式納入九庄媽祭祀圈,故可以看出當初九庄的加入,也有可能是因為地處在遶境的路上而有了祭祀的機會。

• 九庄媽信仰的文化,其獨特性在於其可以凝聚各庄與新社鄉的情感,並非像其他信仰,供奉神明的相關事項是由同樣一群專人在負責,九庄媽的各項儀式讓每個信徒都有參與的機會,庄內的每個人都能來擲爐主、過爐繞境時每個庄都會派人出大鼓陣,並加入遊庄行列,遊庄後八庄吃一庄的盛況等等,然而相對的,這也需要信徒們高度的參與,面對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的現在,各項困難正挑戰著九庄媽祭祀圈裡的人們,能夠擔任爐主越來越少,過爐祭祀的場地難尋,人口外移、下一代對九庄媽的認同薄弱、建廟地點的爭議等等…

• 兩百多年來,九庄媽信仰延續至今,其祭祀圈已經過多次的改變,社會型態也今非昔比,想要延續過去的傳統也成為難事,再再考驗著信徒們該如何做應變。值得一提的,在與新社庄爐主陳木金先生口訪中得知,剛搬到新社鄉不到5年的他,卻被九庄媽給選上了,他說「九庄媽好像反而會選像我們這樣其實不太了解九庄媽的人,讓我們可以藉由當爐主去更了解祂」,或許在冥冥之中,九庄媽也協助著信徒們繼續維持這樣的信仰吧。

圖片來源

• http://www.taisanxiang.com.tw/?p=810大山服務區

• http://blog.xuite.net/haadku/01/66101319-%E6%96%B0%E7%A4%BE%E4%B9%9D%E5%BA%84%E5%AA%BD

• http://www.bcc.com.tw/newsView.275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