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簡史 第一章 當代中國簡史 年至今超過半個世紀。我們以 ·...

9
2 3 第一章 當代中國簡史 1.1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 十九世紀初以來,中國已上下求索國家富強之路。然而 鴉片戰爭後不但要割地賠款,更摧毀了中國人的民族尊嚴,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內戰及外國侵略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終於 1949 年成立。然而,如何管治這個偌大的國家是一個大問 題。自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帝制統治,除了外國的侵 略之外,還有內部的軍閥割據。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 和會,列強繼續瓜分中國,激發了五四愛國運動, 1931 年, 日本在東北製造了“九一八”事變,到 1937 年全國抗日戰爭開 始,經過八年抗戰,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抗戰勝利。 跟着就是四年國民黨與共產黨內戰,到 1949 年才告一段落。 1949 年的中國經濟及社會可以說是一個爛攤子。長年累 月的戰亂,農民不能安心耕種,民族資本企業仍在萌芽階段。 當時中國人口 5.4 億人,糧食 1.1 億噸,人均 370 斤。棉花產量 44.4 萬噸,鋼鐵 41 萬噸,原油 12 萬噸,糖 20 萬噸。在抗戰至 1949 年的十二年間,中國經歷了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貨幣 在濫發之下完全失去信用,物價上升 4 萬億倍,抗戰勝利後大 城市失業人口迅增。如何收拾殘局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政府面對 的問題。 《當代中國解讀》 1949 年至今超過半個世紀。我們以 1978 年為分界線,前 面的四分之一世紀經過很多的政策轉折,人事管治的更替,全 民的政治運動及經濟起伏不已。初期國家管理方面仿效蘇聯模 。主要表現在政黨與政府的關係,政府的 職能範圍及計劃經濟制度方面。在政治運動 的帶動下,一個又一個的政治權力鬥爭,在 這個過程中,政治權力走向集中,私有產權 由重新分配到取消,經濟由計劃安排取代市 場分配,以政治理念及口號取代私利誘因。 第一階段是新民主主義時期。在 1950 1952 年期間的經濟政策,在農村沒收土 地所有權,把集中於地主的土地重新分配, 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在城市,同時對工商 企業進行利用、限制及改造政策。由於戰 亂後物資缺乏,加上貨幣濫發而失去信用, 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政府財政短絀,便藉 着一系列的運動恢復經濟秩序,首先是由中 國人民銀行監督及管理全國金融機構,禁止 金融投機活動;其次把物資流通及進出口 貿易嚴格監管起來,建立統購統銷制度;結果雖然有效抑制通 貨膨脹,但出現物資供應過剩及企業減產、停產,甚至倒閉的 現象。政府進一步沒收官僚壟斷資本,改造及規範民族企業, 鼓勵公私合營,建立國營企業。在國家財政方面,統一全國收 支,為了打擊工商業出現的行賄、偷稅漏稅、盜竊國家財產、 偷工減料、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等不法活動,在城市對政府及各 蘇聯模式 1949 年 時 , 中 國 是參照蘇聯的計劃 經濟模式規劃全 國經濟,主要表現 在政治權力集中, 私有產權由重新分 配到取消,經濟由 計劃安排取代市場 分配,以政治理念 及口號取代私利誘 因。 計劃經濟 與市場經濟相反, 在計劃經濟下,全 國資源由中央政府 統一計劃及調配, 產品亦統一分配。 全國經濟匯總為中 央政府一盤賬。

Upload: others

Post on 31-Jan-2020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

第一章

當代中國簡史

3

第 一 章

 當代中國簡史

1.1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

十九世紀初以來,中國已上下求索國家富強之路。然而

鴉片戰爭後不但要割地賠款,更摧毀了中國人的民族尊嚴,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內戰及外國侵略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終於

在 1949 年成立。然而,如何管治這個偌大的國家是一個大問

題。自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帝制統治,除了外國的侵

略之外,還有內部的軍閥割據。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

和會,列強繼續瓜分中國,激發了五四愛國運動,1931 年,

日本在東北製造了“九一八”事變,到 1937 年全國抗日戰爭開

始,經過八年抗戰,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抗戰勝利。

跟着就是四年國民黨與共產黨內戰,到 1949 年才告一段落。

1949 年的中國經濟及社會可以說是一個爛攤子。長年累

月的戰亂,農民不能安心耕種,民族資本企業仍在萌芽階段。

當時中國人口 5.4 億人,糧食 1.1 億噸,人均 370 斤。棉花產量

44.4 萬噸,鋼鐵 41 萬噸,原油 12 萬噸,糖 20 萬噸。在抗戰至

1949 年的十二年間,中國經歷了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貨幣

在濫發之下完全失去信用,物價上升 4 萬億倍,抗戰勝利後大

城市失業人口迅增。如何收拾殘局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政府面對

的問題。

《當代中國解讀》

1949 年至今超過半個世紀。我們以 1978 年為分界線,前

面的四分之一世紀經過很多的政策轉折,人事管治的更替,全

民的政治運動及經濟起伏不已。初期國家管理方面仿效蘇聯模

式。主要表現在政黨與政府的關係,政府的

職能範圍及計劃經濟制度方面。在政治運動

的帶動下,一個又一個的政治權力鬥爭,在

這個過程中,政治權力走向集中,私有產權

由重新分配到取消,經濟由計劃安排取代市

場分配,以政治理念及口號取代私利誘因。

第一階段是新民主主義時期。在 1950

至 1952 年期間的經濟政策,在農村沒收土

地所有權,把集中於地主的土地重新分配,

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在城市,同時對工商

企業進行利用、限制及改造政策。由於戰

亂後物資缺乏,加上貨幣濫發而失去信用,

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政府財政短絀,便藉

着一系列的運動恢復經濟秩序,首先是由中

國人民銀行監督及管理全國金融機構,禁止

金融投機活動;其次把物資流通及進出口

貿易嚴格監管起來,建立統購統銷制度;結果雖然有效抑制通

貨膨脹,但出現物資供應過剩及企業減產、停產,甚至倒閉的

現象。政府進一步沒收官僚壟斷資本,改造及規範民族企業,

鼓勵公私合營,建立國營企業。在國家財政方面,統一全國收

支,為了打擊工商業出現的行賄、偷稅漏稅、盜竊國家財產、

偷工減料、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等不法活動,在城市對政府及各

蘇聯模式1949 年 時 , 中 國是參照蘇聯的計劃經 濟 模 式 規 劃 全國經濟,主要表現在政治權力集中,私有產權由重新分配到取消,經濟由計劃安排取代市場分配,以政治理念及口號取代私利誘因。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反,在計劃經濟下,全國資源由中央政府統一計劃及調配,產品亦統一分配。全國經濟匯總為中央政府一盤賬。

4

當代中國解讀

第一章

當代中國簡史

5

機關團體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

1952 年又在工商界中開展“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

財產、反偷工減料和反盜竊國家情報”的“五反”運動。“運動”

的方式,就是鼓勵自我坦白交待及群眾檢舉。在農村,實行

土地改革運動,把農民分為地主、富農、中農及貧農等階級;

在城市,則分為資本家、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等。經過了這

些運動,所有人都打上了階級烙印。也就是說,在政治上每

一個中國人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地位都取決於其出身及定性。

中國進入計劃經濟的時代。

在這段時期,工業只佔國民經濟的 10% 左右。在工業生

產中,70% 是供消費的輕工業,而且是以手工業為主。

在中國政府逐步加強對經濟活動的監管下,外國資本紛

紛結業退出中國市場。1950 年,韓戰爆發,中國介入“抗美援

朝”戰爭,美國通過聯合國議案對中國進行禁運、封鎖及經濟

制裁,外資從此完全退出中國的貿易活動。

在 1949 年後的三年間,中國已經建立起強大的國營企

業,與私營企業並存。

在經濟秩序恢復後,中國政府便參照蘇聯模式,制定第

一個五年計劃,主要是對農業及工商業實行走向公有制的社

會主義改造。並且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展 156 個工業建設項目,

其中以電力、煤礦、石油、鋼鐵、化工、機械、冶金、汽車、

飛機等重工業為主。農業方面則鼓勵農民組成生產合作社,

工商業方面,則以國營、公私合營、合作社發展為主導。在

計劃經濟下,全國資源統一計劃及調配,產品統一分配。全

國經濟匯總為中央政府一盤賬。

1954 年,全國開始組織初級農業合作社,特點是土地入

股、統治經營,入股的土地及牲畜、農具仍然是私有的。由

於集中使用短缺的生產工具,合作生產有助提高生產力。到了

1955 年底,初級合作社向高級農業合作社轉化,主要是取消

土地私有,轉為集體所有,農業產品基本上是按勞動分配。到

1956 年,中國農業合作化及工商業公私合營已經在全國推展起

來,而中國亦初步建立其工業基礎。用馬列主義的說法,中國

已經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1958 年,中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

路線:就是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同時又提出以全民大煉鋼為中心的“大躍進”運動,在農村則

由合作社發展到完全取消私有制的“人民公社”。統稱“三面

紅旗”。當時的經濟發展策略是“以農為綱、以鋼為綱”。而

且採取群眾運動的方式,不管技術,也不管質素。所謂土洋並

舉,以土法煉鋼,深耕密植種糧。在農村社會組織方面則建

立多達萬戶人組成的“人民公社”,作為工、農、商、學、兵

集於一體的社會基本單位,取代家庭制度,特點是同生產、同

吃飯的集體生活,取消私有制,按平均主義進行分配。結果工

農業生產大幅下降,加上天然災害,糧食失收,到了 1960 年

底才作出政策調整。同一時期,中國在國際關係上也面臨大轉

折。中蘇交惡,導致蘇聯撤出派往中國的所有專家,原來倚靠

蘇聯技術援助的建設項目立即停頓,對中國工業的發展衝擊很

大。

由 1961 年至 1965 年期間,基本就是經濟的調整期,一方

面恢復較小規模合作生產,以生產隊為基礎,加強農業的比

6

當代中國解讀

第一章

當代中國簡史

7

例。可是,在政治哲學方面卻進一步加強發動以階級鬥爭為由

的政治運動,包括 1963 年的“四清”運動(清政治、清經濟、

清組織、清思想)及“五反”運動(反對貪污盜竊、反對投機倒

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分散主義、反對官僚主義),批判走

資本主義路線的人。

1966 年開始的第三個五年計劃,經濟調整剛站好陣腳,

國際政治上卻開始了持久的越南戰爭,備戰成為中國首要考慮

的因素。因此當時提出要搞“三線建設”,主要是把東部沿海

地區的重工業遷移到內陸省份,結果又造成嚴重的資源的錯

配,產業的佈局違反地區優勢的發展,影響到生產力的發展。

而更大的問題,是政治鬥爭主導着中國的命運。1966 年

中,以階級鬥爭哲學為理據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爆發了,

政治鬥爭一下子便操控了中國其後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特點

是以路線鬥爭及權力鬥爭為名,對傳統文化全盤否定,對學術

界、文化界、藝術界批判,對黨、政、軍各級幹部發起奪權鬥

爭,並指控發展經濟生產力為走資本主義道路,以求快步走向

共產主義社會。

在 1970 年代初,中國實行國民經濟第四個五年計劃。政

局本來漸趨穩定,國民經濟也回到軌道上,可是在政治上卻不

斷有新運動,包括“批林批孔”、“反擊右傾翻案風”、“限制

資產階級法權”運動等,使極左的“四人幫”集團左右政局。

“四人幫”的經濟理論是要取消私有制,建立國企企業為

主體的計劃經濟,快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在輿論上則製造

“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的經濟典型。文化大革命的經濟

後果,就是國民經濟比例關係嚴重失調,太偏向重工業的投

資,忽略輕工業的發展;太重視糧食生產,忽略其他農副業的

供應;交通運輸電力等基礎設施滯後;整個經濟生產效率低,

人民生活物資短缺,生活水平下降。1976 年,中國國內生產

總值出現負增長。

總而言之,由 1949 至 1978 年改革開放前,估計有六年的

經濟是負增長的,就是 1960 至 1962 年出現大饑荒時、1967 至

1968 年文化大革命最激烈時、1976 年四人幫勢力最盛時期。

這些年的政治鬥爭對經濟造成的破壞最大。1976 年,國內生

產總值估計為人民幣 2,943 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人民

幣 316 元。

經過長久的經濟政治轉折,中國人深刻領悟到政治鬥爭

的禍害,以及不按市場規律發展經濟帶來的經濟落後結果。

1978 年,由鄧小平設計及領導的經濟改革開放,就是在這個背

景下開展的。

1.2  經濟改革開放進程(1978—2009)

1976 年 10 月,走馬列主義極端路線的“四人幫”倒台,

中國政府重新對經濟秩序進行整頓,恢復農業及工業生產。可

是在策略上卻患了急於求成的毛病:大量引進外國的成套設

備,造成很大的浪費和損失。1977 年,鄧小平復出,1978 年

底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

話,提出了要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

論聯繫實際,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

措施。在經濟政策上,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

8

當代中國解讀

第一章

當代中國簡史

9

分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

起來。跟着召開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確定把工作重點由階級

鬥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

在經濟改革方面,重點是“放權讓利”,先從農業及農村改

革開始,把集體農業生產改為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另一

方面,則從“政企分家”着手改造國營企業,

政府向地方下放權力,擴大企業自主權。

在開放政策方面,由設立經濟特區,

給予廣東及福建兩個省份“特殊政策、靈活

措施”,利用接近香港及台灣的優勢引進外

資,發展經濟及對外貿易。然後逐步擴展沿

海、沿江、沿邊城市,最後發展大西部。香

港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大受惠者,近三十年經濟均有高增長。

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從此展開新的篇章。

到 1990 年代初,中國更推行企業股份制,並分別在深圳

及上海設立股票市場,利用證券市場為國企集資。對外經濟關

係也由強調引進“兩頭向外”的外資加工工業逐步開放內銷市

場,並且把外資管理權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下放到地方及企業

自主經營。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中國的經濟改革亦着

重金融風險管理。具體政策是對國有企業進行債務重組,進行

產業調整,改革公共財政制度,推行分稅制。而銀行體制改革

也制定政策,國有商業銀行一方面改善內部管理及轉換經營機

制,另一方面準備在國內外上市集資。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來進行的經濟改革,發展不俗。1978

年,反映中國境內一年間生產作最後消費用的產品市場價

放權讓利中國 1978 年經濟改革的重點。指中央政府向地方下放權力,擴大地方,包括農村及企業的自主權;或政府向企業放權。

值,即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人民幣 3,624 億元,人均國

內生產總值(全國人口除全年的 GDP)只有 379 元。到了 2006

年,GDP 已達人民幣 209,407 億元,人均 GDP 達 15,800 元。

2008 年初步核算的 GDP 為 300,670 億,比 2007 年增長 9%。

在三十年間,中國經濟一直維持高增長。其間 GDP 年均增長

12.3%。除了 1980 年代後期改革遇到挫折而表現較差之外,一

直都有雙位數的增長。在世界經濟中是一個奇蹟。

隨着經濟發展,國家的產業結構也產生極大變化。所謂

產業結構是指經濟活動的統計分類。最簡單的分類是分為三大

產業。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副漁業,也包括採礦業;第二產

業,是指製造業或工業,也包括公用事業、建築業;第三產業,

包括所有服務業:商業零售及酒店餐飲,銀行金融保險,房地

產,社區服務、專業及個人服務等。在統計上一般以其產值及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歷年。

0

3

6

9

12

15

2006-20102001-20051996-20001991-19951986-19901980-1985

14.7

7.9

12

1010.7

圖 1.1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 GDP 平均增長率

11.2

%

年份

10

當代中國解讀

第一章

當代中國簡史

11

就業數字為計算指標。據經濟學家指出:一般來說,未發展國

家的第一產業較大。當經濟起飛後,第二產業便迅速增長。而

由於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力遠高於第一產業,很多剩餘農村

勞動力便大量轉到第二產業當工人。當經濟再進一步發展,

第三產業的發展便加快。中國的經濟結構資料亦反映這個發展

歷程。在 1978 年三個產業佔 GDP 的比例為 28.1 : 48.1 : 23.7;

到了 2010 年已經扭轉為 10.2 : 46.8 :43.0。在勞動力就業分佈

方面,改革前三個產業的就業人數比例為 70.5 : 17.3 : 12.2。到

了 2009 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例為 38.1%;第二產業約佔

27.8%,而第三產業成為吸納第一產業部門剩餘勞動力的主要

力量,由改革前的 16.7% 倍增到 2006 年的 34.1%。

在對外貿易方面,在過去 30 年間,進出口額平均年增長

率超過 20%,高於 GDP 的年均增長率,這是中國推行對外開

放政策,積極引進外貿從事加工貿易及鼓勵企業出口的結果。

在 1980 年,中國出口貿易額 417 億美元,只佔 GDP 的 6%。

2000 年,中國的出口貿易額佔 GDP 的比例上升至 23%,在世

界的貿易額排名第九位。出口及進口額分別佔世界的 3.5% 及

3.1%。如果把排名第十一位、轉口貿易為主的香港加在一起,

總貿易額達 6%,僅次於美國、歐盟,與日本相若。於 2001 年

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簡稱“世貿”)後,中國對外經濟合

作及貿易進入一個新紀元,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2010

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 29,727 億美元,其中出口額 15,779 億

美元,進口額達 13,748 億美元,累積外匯儲備達 2.84 萬億美

元。 中國已經成為美國、歐盟以外的最大貿易國。

踏入 2011 年,中國開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這個新的五

年規劃,標示中國已經跨上一個新的台階,並且向小康的目標

邁進。

1.3  小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六十多年間,可以分為兩個時

期。前面三十年引進的馬列主義政治哲學思想及蘇聯模式,在

中國的實踐中又衍生了新的問題。直至 1978 鄧小平帶領中國

走改革開放的道路,中國才由歷史的錯誤中糾正過來,並且成

功地擺脫很多危機和陷阱,在政治與社會改革上與經濟相適

應,並與國際接軌。現在的中國在國際政治及經濟舞台上已經

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參考書目

‧ 孫健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 董輔礽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12

當代中國解讀

第一章

當代中國簡史

13

監測指標權重

(%)標準值

(2020 年)2010 年

一、經濟發展 29

1. 人均 GDP(元) 12 ≥ 31,400 29,678

2. R&D 經費支出佔 GDP 比重(%) 4 ≥ 2.5 1.8

3. 第三產業增加值佔 GDP 比重(%) 4 ≥ 50 43

4. 城鎮人口比重 (%) 5 ≥ 60 47.5

5. 失業率(城鎮)(%) 4 ≤ 6 4.1

二、社會和諧 15

6. 基尼系數 2 ≤ 0.4

7. 城鄉居民收入比(以農為 1) 2 ≤ 2.80 2.55

8. 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 2 ≤ 60

9. 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 6 ≥ 90

10. 高中階段畢業生性別差異系數(%) 3 =100

三、生活品質 19

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 ≥ 15,000 19,109

12. 恩格爾系數(%) 3 ≤ 40

13. 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平方米) 5 ≥ 27 34.1

14. 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0) 2 ≤ 12

15. 平均預期壽命(歲) 3 ≥ 75

表 1.1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

四、民主法制 11

16. 公民自身民主權利滿意度(%) 5 ≥ 90

17. 社會安全指數(%) 6 ≥ 100

五、文化教育 14

18. 文化產業增加值佔 GDP 比重(%) 6 ≥ 5

19. 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佔家庭消費支出比重(%)

2 ≥ 16

20.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6 ≥ 10.5

六、資源環境 12

21. 單位 GDP 能耗(噸標準煤 / 萬元) 4 ≤ 0.84

22. 耕地面積指數(%) 2 ≥ 94

23. 環境品質指數(%) 6 =100

14

當代中國解讀

第一章

當代中國簡史

15

表 1.2 中國現代史年表(1841— 1978)

1841 鴉片戰爭

1911 民國成立

1917 蘇聯革命成功

1919 五四運動

1921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37 八年對日抗戰開始

1945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52 土地改革

1952-53 “三反”“五反”運動

1956 “反右”運動

1956 農業合作化

1958 中蘇交惡

1958 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

1960-61 大饑荒

1964-65 經濟復蘇

1966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1969 紅衛兵運動

1975 “四人幫”時期、快步走向共產主義的極左路線

1976 毛澤東逝世及打倒“四人幫”

1977 鄧小平復出

1978 推行改革開放

表 1.3 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一覽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1950-1952

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1957

第二個五年計劃 1958-1962

國民經濟調整時期 1963-1965

第三個五年計劃 1966-1970

第四個五年計劃 1971-1975

第五個五年計劃 1976-1980

第六個五年計劃 1981-1985

第七個五年計劃 1986-1990

第八個五年計劃 1991-1995

第九個五年計劃 1996-2000

第十個五年計劃 2001-2005

第十一個五年規劃 2006-2010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2011-2015

16

當代中國解讀

第一章

當代中國簡史

17

年份 改革開放政策

1978 安徽試驗包產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制

改革工資制度:按勞取酬、恢復獎勵、計件工資制、企業基金制度

四川試驗包產到組的土地經營方式,擴大企業自主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推行改革開放。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改為在計劃指導下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

1979 基本建設投資“撥改貸”試點

深圳、珠海撤縣建市,成立經濟特區

增設對外貿易口岸

1980 國務院成立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

企業改革由“全額留成”改為“基數利潤留成加增長利潤留成”、外匯分成

城鎮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組成部分

全國試點國營工業企業“獨立核算、以稅代利、自負盈虧”改革

1981 開始在國內發行國庫券

企業試行利潤包乾制、承包制。實行“外匯留成、額度管理”、“工業生產經濟責任制”

廣東加強鼓勵外資和出口,設立特派員辦事處

1982 中共十二大報告:“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承認包產到戶、包幹到戶是責任制形式

人大常委批准成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

國企進行承包責任制試點

1983 中央確定聯產承包制的基本政策,全國 98%的農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

試行農村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允許私營企業存在、建立商業企業經營承包責任制

國營企業實行利改稅

表 1.4 中國改革開放進程(1978— 2011)深圳、上海、北京等試行股份制

擴大企業外貿自主權,在國家計劃指導下直接出口產品

進出口代理制取代收購制

建立外貿經營權審批制度

擴大地方外貿自主權:上海

1984 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環節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企業改革、價格改革、市場體系和宏觀管理,建立包括資金、勞務、技術和房地產等生產要素市場體系

容許退包或轉包土地

發展集體企業承包制,社隊企業改稱鄉鎮企業

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加強成本管理,確立第一步利改稅

國營企業第二步利改稅、由“稅利並存”過渡到“以稅代利”,建立國營企業所得稅和工資調節稅;將工商稅分為產品稅、增值稅、鹽稅和營業稅;增加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和車船使用稅

開放 14個沿海城市

實行進出口許可證制度

1985 取消農產品統派、統購制度

實行“劃分收支、分級包乾”的財政管理體制

調整外匯留成、開始採取出口退稅

基礎建設產業化:三茂鐵路為第一條地方投資經營鐵路

建立經濟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

1986 試行多種形式經營承包責任制、廠長責任制、發展集團企業推行價格雙軌制

各地試行股份制

頒佈《土地管理法》,土地所有權及使用權分開、有償使用

財政分級包乾

18

當代中國解讀

第一章

當代中國簡史

19

1987 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確定承包經營責任制

通貨膨脹嚴重、“官倒”現象

1988 十三屆三中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

推行財政包乾制度

土地使用權可以轉讓

實行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

海南省建特區

1990 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建浦東開發區、福建台灣投資開發區

1991 推行企業股份制

深圳證券交易所開業

開放 13個邊境城市、長江流域 5個城市、省會城市

設立高新技術開發區、保稅區

1992制定《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下放經營權

發展證券市場、深圳發行 B股

開發浦東、設立海南島洋浦開發區

實行股份制

1993 中國人民銀行行使中央銀行職能,成立中國工商銀行

1994 國務院機構改革

農村股份合作制試驗實行“分稅制”

建立商業銀行體制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1995-97 各個環節均設定改革方案及時間表(農、工、商、資源、基礎設施、新興工業、國企改革、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

加工貿易枱賬管理制度

1998 國務院機構改革

積極財政政策,增加公債發行

農業產業化經營

產業重組、國企改革:抓大放小、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科學管理、公司化、境外股票發行集資

加強土地集中規劃管理

1999 推行社會保障制度

積極準備加入“世貿”

加快開放市場

2000 國有企業重組、上市集資

修憲肯定私營企業

地方政府機構改革

加大退稅以刺激出口

2001 “十五”計劃

加入“世貿”

2006 “十一”規劃:關注可持續發展

2008 國務院機構改革:大部委制

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

舉辦第四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因應國際金融海嘯作出宏觀經濟政策調整

2009 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及寬鬆貨幣政策、刺激內需保增長、促就業

2010 上海市舉辦世界博覽會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