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國留種(二)...謂信徒人數,這個可以理解,但說這些惹人反感的「趕客說話」減少信主人數,故意令他...

7
1 為天國留種(二) ──賽 6、太 13、約 6 引言、出手何太重? 在上一篇講章中,我引述了以賽亞書第六章,解明傳福音與蒙召的真正意義。我們蒙召傳 福音,不是去意氣昂揚、高言大志地推動增加信徒人數、發展教會組織、甚至開拓天國事 業的宏圖,而是去默默耕耘,忠心耐性地宣講真理,希望在這個無望的世界裡、在不知悔 改的人群中,救得一個得一個,為將來的天國「留種」。不過,在上篇講章中,我卻未有 處理一個頗嚴重的問題。甚麼問題呢?我想大家先再細聽以賽亞六章的呼召內容: 6:8 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 在這裏,請差遣我!」9 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 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10 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 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 說到為天國留種,我們都明白傳福音不是用「船堅砲利」迫人入教,不是「賤賣福音」引 人信主,也不是「投其所好」誘人歸信,總之,就是應該不折不扣地宣講福音信息──這 種論調,我相信大多數主流教會,至少在口頭上是不會反對的。 但只要再細心看這段經文,我們便會發現上帝對以賽亞先知的「留種呼召」不是這麼一回 事。留種雖然志不在「多」,但願意萬人得救的上帝,理應也志不在「少」吧?但上帝的 對先知的呼召的內容卻是: 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10 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 回轉過來,便得醫治。 上帝吩咐先知去講的竟是這樣難堪入耳的話,未講就先判死對方一定不會聽不會信,簡直 就是「趕客」,好像想悔改信主的人越少越好!不要用氾濫不當的「傾銷手法」來抬高所 謂信徒人數,這個可以理解,但說這些惹人反感的「趕客說話」減少信主人數,故意令他 們不信就不信到底,卻是非常令人費解的。 原來,奧妙就在「為天國留種」這個概念的上面。我們必要搞清楚傳福音的目的絕不是為 了在「地上」建立一個「基督教世界」,而是「為天國留種」。「為天國留種」就是在這 個短暫有限的世界裡,為永恆的天國,留下「合適的種子」,換句話說,現在留下的種, 必須是適宜於將來在天國生活與生存的。為此之故,「為天國留種」就必須比任何「移民 手續」更加嚴謹,必須包括一個嚴格的「篩選過程」。究竟這個「為天國留種」的「篩選 過程」是怎樣的一回事,希望今天的信息,會給大家一個分曉。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Dec-2019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為天國留種(二)

    ──賽 6、太 13、約 6

    引言、出手何太重?

    在上一篇講章中,我引述了以賽亞書第六章,解明傳福音與蒙召的真正意義。我們蒙召傳

    福音,不是去意氣昂揚、高言大志地推動增加信徒人數、發展教會組織、甚至開拓天國事

    業的宏圖,而是去默默耕耘,忠心耐性地宣講真理,希望在這個無望的世界裡、在不知悔

    改的人群中,救得一個得一個,為將來的天國「留種」。不過,在上篇講章中,我卻未有

    處理一個頗嚴重的問題。甚麼問題呢?我想大家先再細聽以賽亞六章的呼召內容:

    賽 6:8 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

    在這裏,請差遣我!」9 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

    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10 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

    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

    說到為天國留種,我們都明白傳福音不是用「船堅砲利」迫人入教,不是「賤賣福音」引

    人信主,也不是「投其所好」誘人歸信,總之,就是應該不折不扣地宣講福音信息──這

    種論調,我相信大多數主流教會,至少在口頭上是不會反對的。

    但只要再細心看這段經文,我們便會發現上帝對以賽亞先知的「留種呼召」不是這麼一回

    事。留種雖然志不在「多」,但願意萬人得救的上帝,理應也志不在「少」吧?但上帝的

    對先知的呼召的內容卻是:

    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10 要

    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

    回轉過來,便得醫治。

    上帝吩咐先知去講的竟是這樣難堪入耳的話,未講就先判死對方一定不會聽不會信,簡直

    就是「趕客」,好像想悔改信主的人越少越好!不要用氾濫不當的「傾銷手法」來抬高所

    謂信徒人數,這個可以理解,但說這些惹人反感的「趕客說話」減少信主人數,故意令他

    們不信就不信到底,卻是非常令人費解的。

    原來,奧妙就在「為天國留種」這個概念的上面。我們必要搞清楚傳福音的目的絕不是為

    了在「地上」建立一個「基督教世界」,而是「為天國留種」。「為天國留種」就是在這

    個短暫有限的世界裡,為永恆的天國,留下「合適的種子」,換句話說,現在留下的種,

    必須是適宜於將來在天國生活與生存的。為此之故,「為天國留種」就必須比任何「移民

    手續」更加嚴謹,必須包括一個嚴格的「篩選過程」。究竟這個「為天國留種」的「篩選

    過程」是怎樣的一回事,希望今天的信息,會給大家一個分曉。

  • 2

    一、趕客並非偶然

    我在上一篇講章之中已經說過,要「消解」這一類帶來疑惑的經文,最常見的手法是將它

    們「非一般化」。但是,好像以賽亞書六章提到的類似的「趕客行為」,綜觀聖經,卻絕

    對不是「非一般」的,證據極多。福音書就記載了許多主耶穌說的比喻,按常情常理,用

    比喻是想借深入淺出的方法,傳達福音的意思。但有不少例子,主耶穌使用比喻而不直接

    講,按祂自己的解釋,卻是為了「隱藏福音」,不想某些人明白和相信:

    太 13:10 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對眾人講話為甚麼用比喻呢?」11 耶穌回答

    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

    為甚麼呢?主耶穌跟著解釋:

    太 13:12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13

    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反正)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

    跟著主再引用上述以賽亞書六章的判語:

    太 13:14 「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

    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15 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我)

    恐怕(他們)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我就(得)醫治他們。」

    單看這段經文,我們或者可以用「咎尤自取」來解釋基督用比喻而不直說的原因,因為是

    這些猶太人自己先不願聽,所以主就講些隱晦的話來「成全」他們。正是「凡有的,還要

    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種解釋似乎講得過去,大體上

    也可以接受。但是,想深一層,不是正正因為人心頑梗不信,我們才更加應該下工夫幫助

    他們「開竅」嗎?為甚麼又慈悲又全能的主耶穌,要「看扁」(睇死)甚至放棄他們?

    不但如此,主耶穌還親自執行了更極端更離譜的趕客行動,見於約翰福音六章,引起極大

    哄動的五餅二魚神蹟之後。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成千上萬的人「食過回味」,要找耶

    穌要擁祂為王。群眾的功利心態固然不對,責備幾句也是應該,但主卻講了一大番又費解

    又難聽的話,完全是「志在趕客」:

    約 6:53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

    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54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55

    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

    老實說,任何人對你講這樣的話,說「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你也會

    疑心他是不是發瘋的。結果可想而知:

    約 6:59 這些話是耶穌在迦百農會堂裏教訓人說的。60 他的門徒中有好些人聽見

    了,就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

  • 3

    耶穌自己亦知道門徒滿心疑惑,按理應該好言相向,安撫一下,怎料衪變本加厲,暗示祂

    的話毫無問題,問題只在於門徒自己太過膚淺:

    約 6:61 耶穌心裏知道門徒為這話議論,就對他們說:「這話是叫你們厭棄嗎〔跌

    倒〕?62 倘或你們看見人子升到他原來所在之處,怎麼樣呢?63 叫人活著的乃是

    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

    跟著,就越講越離譜,簡直有人身攻擊的嫌疑:

    約 6:64 只是你們中間有不信的人。」耶穌從起頭就知道誰不信他,誰要賣他。65 耶

    穌又說:「所以我對你們說過,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裏來。」

    又是一堆充滿著「判死」意味的說話,語氣「挑釁」成這個樣子,誰也受不了!所以:

    約 6:66 從此,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順帶一提,這個「約 6:66」,即「666」,或者只是巧合,但饒有趣味,因為按照啟 13:18

    「獸的數目(也)是人的數目,它的數目是六百六十六」,這數字代表「撒旦」和「罪人」

    的命數的「極限」,在「六印」、「六號」、「六碗」相繼傾下之後,再添「一碗」就萬

    事「成了」──啟 16:17:「第七位天使把碗倒在空中,就有大聲音從殿中的寶座上出來,

    說:『成了!』」從此,基督榮耀歸來、永遠擊倒撒旦、展開最後審判、更新天地,最終

    引進永恆的天國。在此,這個「約 6:66」或者暗示許多假意「追隨者」與耶穌基督「緣盡

    於此」,從此各走各路。

    言歸正傳,之前,辛辛苦苦「吸引」回來的信徒,就是這樣,幾乎被主耶穌惡言相向全部

    趕走了。想不到事還未了,衪似乎意猶未盡,想「趕盡殺絕」,暗示「走剩」的十二個使

    徒中,還有人應該要「走」:

    約 6:67 耶穌就對那十二個門徒說:「你們也要去嗎?」68 西門彼得回答說:「主

    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69 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聖者。」

    耶穌的提問絕對沒有「挽留」的意味,反之,是暗示門徒「要走的好走」。見著這個風頭

    火勢,彼得急忙好言回答,暗示「夫子」(老師)應該「收手」了,否則就要「拆夥散檔」

    的了。但主耶穌並不「會意」,更不「領情」,還要說下去:

    約 6:70 耶穌說:「我不是揀選了你們十二個門徒嗎?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

    71 耶穌這話是指著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說的;他本是十二個門徒裏的一個,後來

    要賣耶穌的。

    這是一個很經典的「逐客事件」。我們看見主耶穌一面做了許多事吸引人來,但另一面又

    無所不用其極地趕客,形成一個很奇怪很費解的張力。在此,我們不禁要問:主耶穌辛苦

    奔波傳道,究竟想人信還是不信?!

  • 4

    到了使徒行傳,保羅又再引用以賽亞書六章的話來印證猶太人為甚麼大多是不信的:

    徒 28:23 他們和保羅約定了日子,就有許多人到他的寓處來。保羅從早到晚對他們

    講論這事,證明神國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書,以耶穌的事勸勉他們。24 他

    所說的話,有信的,有不信的。25 他們彼此不合,就散了。......

    面對猶太人的頑梗,保羅就這樣「解釋」,或者宣洩心頭之憤:

    徒 28:25 ......未散以先,保羅說了一句話,說:「聖靈藉先知以賽亞向你們祖宗

    所說的話是不錯的。26 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

    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27 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

    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不過,保羅似乎並未對「全人類」絕望,所以他跟著就說:

    徒 28:28 所以你們當知道,神這救恩如今傳給外邦人,他們也必聽受。

    這段經文,我們或者可以用「暫時針對猶太人」來解釋聖經為甚麼會「看扁」猶太人。不

    過,這些其實多多少少只是保羅的「意氣說話」,因為事實上,保羅對外邦人的傳道工作

    並不見得如想像般順利容易,特別在外邦文化最強大的地方,例如雅典與哥林多(見徒 17

    及林後),傳福音及將聖經真理紮根在外邦信徒生命裡,也是非常困難的。為甚麼呢?

    二、趕客原是必然

    原來,無論對猶太人或者外邦人,傳福音之所以不順利不是偶然的,環境的因素只是相對

    的,真正重要或致命的,是由於「福音的本質」使然的。傳道、牧養的經驗越來越來深刻

    的保羅其實早就明白:

    林前 1:22 猶太人是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23 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

    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

    上帝的福音並不賣人的賬,並不會滿足人即時、現世和感覺上的需要。人間宗教所竭力追

    求的,其實只是某種「神聖的感覺」,但耶穌基督十架贖罪的真理,絲毫不能滿足我們這

    種對「神聖的感覺」的期待。希臘宗教裡神人的界線不清,人的地位其實相當高,甚至可

    通過某種修煉過程上通仙界。猶太宗教裡,神人的界線似乎很絕對,但律法主義所暗示的,

    人其實有某種靠自己的修為滿足上帝神聖要求的可能,人的角色就仍然被相當大地予以肯

    定。獨有基督教憑著基督十架代死,只能亦只需靠著「信」而「稱義」的信仰,是對人的

    宗教能力的徹底否認。基督信仰這種強迫人自輕自賤的教義,「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

    邦人為愚拙」!換言之,最妨礙人相信的,其實是福音的內容本身。

    如果我們覺得約翰福音六章裡耶穌的「趕客行為」很離奇,那麼福音本身的「趕客本質」

    就更離奇了!上帝一面想人歸信,一面又在人歸信的路上放上「絆腳石」,搞甚麼呢?

  • 5

    三、撒網比喻全面睇

    在聖經中,特別是福音書裡,有許多「打魚」或「撒網」的比喻。教會講到傳福音的「必

    須」和會「大有所獲」的時候,就常常引用這些比喻來說服自己和別人。關於使徒如何蒙

    召撇下漁網去傳道,要「得人如得如」,就是很常引用的比喻:

    太 4:18 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

    安得烈,在海裏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19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

    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類似的事例或比喻更一再出現:

    路 5:3 有一隻船是西門的,耶穌就上去,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就坐下,從船

    上教訓眾人。4 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5 西門說:

    「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6 他們下

    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7 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他們就來把

    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順應著耶穌的吩咐指示,就會大有所獲,所指的絕不只是眼前的「撒網捕魚」,而是將來

    的「傳道得人」。經文跟著就說:

    路 5:8 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9 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10 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

    也是這樣。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11 他們把兩隻船

    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

    到耶穌基督快要升天,頒佈大使命的時候,祂又再一次,非常刻意地給門徒將來要「得人

    如得魚」的深刻經歷:

    約 21:6 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

    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

    總之,我們看到眾使徒蒙召的一頭一尾,聖經都用了「下網打魚」來比喻他們將來會傳福

    音「得人」的呼召。其實,類似的比喻舊約中早就有了,只是少有人提及:

    耶 16:14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人必不再指著那領以色列人從埃及地上來之永生

    的耶和華起誓,15 卻要指著那領以色列人從北方之地,並趕他們到的各國上來之永

    生的耶和華起誓,並且我要領他們再入我從前賜給他們列祖之地。」

    上帝怎樣「領他們再入我從前賜給他們列祖之地」呢?跟著祂就用了以下比喻:

  • 6

    耶 16:16 耶和華說:「我要召許多打魚的,把以色列人打上來,然後我要召許多打

    獵的,從各山上、各岡上、各石穴中獵取他們。」

    綜觀這一系列「撒網打魚」的比喻,都給我們一個很自然的感覺,就是「越多越好」。我

    們卻不知何故,總是看漏了一個很不一樣的「撒網打魚」的比喻:

    太 13:47 「天國又好像網撒在海裏,聚攏各樣水族。48 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

    坐下,揀好的收在器具裏,將不好的丟棄了。49 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

    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50 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這個非常不一樣的「撒網打魚」的比喻,卻告訴我們關於傳福音的另一個重點,也是一個

    非常「現實」的考慮,那就是「不一定多就是好」。

    我就看過一些紀錄片或新聞片,講漁夫拉上漁網後,第一件事,是「丟垃圾」。原來海洋

    污染的程況非常嚴重,下網後拉上來的,破鞋又有、爛木又有、玻璃瓶子又有、當然腐臭

    的死魚死蝦也不少。總之,在將真正的「魚穫」收入船倉之前,漁夫們一定先要耐心「坐

    下,揀好的收在器具裏,將不好的丟棄了」。看罷這個不一樣的「撒網打魚」的比喻,你

    對傳福音及所謂福音策略,是否多少有了一點很不同的感應?

    四、留種精義──質優重於量大

    其實,類似的強調需要過濾、篩選的「天國比喻」很多。除了上述「揀魚」的比喻外,最

    典型的是「麥子與稗子」的比喻:

    太 13:37 他(耶穌)回答說:「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38 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

    是天國之子;稗子(一種貌似麥子的雜草)就是那惡者之子,39 撒稗子的仇敵就是

    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40 將稗子薅(音滔)出來

    用火焚燒,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41 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

    從他國裏挑出來,42 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43 那時,義人在他們

    父的國裏,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主耶穌講得很清楚,進入天國的「門檻」,是有許多「過濾」的機制的:

    太 7:21 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

    才能進去。

    記著,「種」之為「種」,重點不在「量多」,而在「質優」。將雜亂無章、良莠不齊的

    種子種在一起,結果很可能是「同歸於盡」。為天國留種,就更應小心挑選。不過,這個

    過濾與篩選的流程,是到了世界末日才由天使執行的嗎?而我們現在,就不管三七廿一去

    傳就可以嗎?還是傳福音的過程以至福音的本質裡,就已經「內置」了一定的過濾與篩選

    的機制,是我們現在就必須小心在意的呢?

  • 7

    結語、傳福音就是為天國「消毒」

    其實,以賽亞書本來就一個非常相關的信息,講到上帝是怎樣留種的:

    賽 13:12 我必使人比精金還少,使人比俄斐(地名,可能在東非)純金更少!

    原來,上帝是會透過一個「提煉」(即類似篩選與過濾)的過程來為天國留種。撒迦利亞

    書講得更清楚:

    亞 13:8 耶和華說:「這全地的人,三分之二必剪除而死;三分之一仍必存留。9 我

    要使這三分之一經火,熬煉他們,如熬煉銀子;試煉他們,如試煉金子。他們必求

    告我的名,我必應允他們。我要說:『這是我的子民。』他們也要說:『耶和華是

    我們的神。』」

    上帝為天國留種,卻要執行這樣嚴厲的提煉、過濾、篩選的「手續」,因為拯救工作的真

    正難度,並不在於「救盡量多的人進入天國」,而是怎樣「確保進入天國的人永遠不會再

    犯罪──反叛上帝」,換言之,就是「確保將來的天國永遠不會再出事」。要達到這個目

    標,上帝為天國所留下的種──就是將來天國的子民,在進入天國之前,就必須先經過極

    其嚴格的提煉、過濾與篩選,好為將來的天國事先來個「徹底消毒」。

    為天國留種,理論上並不排斥「量」,天父自然希望更多人得救,我們傳福音也希望更多

    人相信基督,這都是理所當然的。在可能的範圍之內,同時兼顧、平衡「質」及「量」兩

    者,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不過,理論就只是理論,要「平衡」絕不容易。事實與歷史都一

    再證明,對可見的「量」的追逐和炫耀,非常容易掩蓋了對不易量化的「質」的持守與堅

    持。所以,上帝為了確保為天國留下「良種」,確保天國的永久太平,許多時候就不得不

    狠下心腸,寧願犧牲量來確保質。記住,只要天國裡竄入一顆「不良種子」,都會敗壞全

    局,使前功盡廢。為此,我們傳福音,由信息內容到傳達手法,都不能偷工減料,以至稍

    稍刪削傳福音以至福音信息本身所「內置」了的篩選、過濾、提煉與消毒的功能,好為天

    國存留最優秀的種子。

    慈悲的天父願萬人得救,但也寧願「貴精不貴多」,用盡一切手段,包括苦難、逼迫、難

    聽難守的真理、以至「愚拙絆倒人」的福音信息,來保證相信者,即天國種子的質素;我

    們,又豈可自作聰明,將福音降價賤賣?上帝自己會為得救的「人數」負責,不用我們粗

    心,我們,只管忠於福音真理本身的「質素」要求,努力傳揚原裝足版的基督福音,為天

    國存留佳美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