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之探析ir.nptu.edu.tw/retrieve/19294/2013chinese195.pdf ·...

15
死蔭觀照與幻想──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之探析 翁嘉伶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老年」議題在台灣越來越受到重視,作家在體認社 會人口老化與自身逐漸衰老的現象後,訴諸創作,不僅反映老年所牽涉的家庭、 婚姻、社會等種種問題,也開始探索生命的本質與追尋自我。簡媜於今年三月推 出散文新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以老、病、死為主題,思索「老年」 的相關課題,為散文書寫開拓新章。而以此為新作主題的原因在於簡媜個人在生 活中的種種體驗,使其比以往更審慎細膩地思考老、病、死,鋪陳出種種面向, 練習與自我對話,為自己建立起一套老年方針與哲學思考。另外,慣於主體性創 作的她,為本書建立嚴謹的架構,加上對散文不遺餘力的實驗性創新,使得本書 不管在架構與創作意識上,還是簡媜對老年的思考,都有值得挖掘的空間。 關鍵詞: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女性、老年哲學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195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Aug-2020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TRANSCRIPT

  • 死蔭觀照與幻想──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之探析

    翁嘉伶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老年」議題在台灣越來越受到重視,作家在體認社

    會人口老化與自身逐漸衰老的現象後,訴諸創作,不僅反映老年所牽涉的家庭、

    婚姻、社會等種種問題,也開始探索生命的本質與追尋自我。簡媜於今年三月推

    出散文新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以老、病、死為主題,思索「老年」

    的相關課題,為散文書寫開拓新章。而以此為新作主題的原因在於簡媜個人在生

    活中的種種體驗,使其比以往更審慎細膩地思考老、病、死,鋪陳出種種面向,

    練習與自我對話,為自己建立起一套老年方針與哲學思考。另外,慣於主體性創

    作的她,為本書建立嚴謹的架構,加上對散文不遺餘力的實驗性創新,使得本書

    不管在架構與創作意識上,還是簡媜對老年的思考,都有值得挖掘的空間。

    關鍵詞: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女性、老年哲學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195頁

  • 壹、 前言

    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老年」議題在台灣越來越受到重視,並有專門學科

    以科學方法對人類老化進行生理、心理與社會行為的研究。而作家將社會人口老

    化與自身逐漸衰老的現象訴諸創作,不僅反映老年所牽涉的家庭、婚姻、社會等

    種種問題,也開始探索生命的本質與追尋自我。

    簡媜創作主題多變,從早期對愛情、佛理以及鄉土的探照,至城市觀察、女

    性內心世界的挖掘與母職的省思,繼而轉向家族史建構與文化,在在展現其書寫

    多變的風格,也實踐了散文「實驗」的性質。2013 年三月推出的散文新作《誰

    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一書則以老、病、死為主題,思索「老年」的相關課題,

    在創作上無非又經歷一次轉折與改變,促成她風格不斷地轉變的原因是她的寫作

    自覺1,她在《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書中的序言也提到對自己作品的觀察:

    「你們伴著我走過浪漫、空靈、典麗、樸實,跟著我讀了『初生之書』《紅嬰仔》、

    看了『身世之書』《天涯海角》,現在也到了該翻一翻『死蔭之書』的時候了。」2認為自己風格變化在於對一系列生命歷程的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簡媜年歲甫過半百,卻能透過觀察、紀錄週遭的長輩親友,

    甚至設想老人衰退之軀,如數家珍地以二十六萬字寫成「死蔭之書」。什麼樣的

    寫作自覺讓作者不吝以漫漫散文道盡人的老、病、死?而尚未步入老年的她會從

    哪些面向觀照老、病、死?是值得加以探究的。其次,書中雖是針對高齡社會問

    題做總體性的探討,但在樹立老者典範,及探討照護者的角色等議題中,不乏女

    性身分。作者如何書寫女性老者、照護者等?作者在本書中是否涉及性別與老年

    之關係?最後,正文五輯各附掛了「幻想」,是作者的自我對話。在這五篇文章

    中,作者對老年的自我意識與反思呈現什麼樣的風貌?由此是否能窺探女性作家

    對老年的思考脈絡?

    本文試圖以女性作家的多重身分為出發點,探討作者對於老年議題的創作意

    識與書寫策略,為本書確立內外架構,接著關注於作者在書中對女性的描寫,以

    及身為女性的關懷,並參照其他作品,企圖描繪出老者的完整輪廓,使典範更加

    清晰。最後,期望於附掛五篇中,釐清作者自我對話的內容以及尋出作者對老年

    議題的思考脈絡。

    貳、 簡媜的談老藝術

    簡媜慣以「計畫性創作」寫成散文,並在語言風格上與早年抒情筆調有別,

    回顧歷來創作,簡媜在專訪中以「變」來詮釋自己書寫的調性,她自剖早期對青

    春無常的哀愁,易對「變」感到埋怨,但從職場奮鬥回歸母職與作家身分後,她

    1 張瑞芬在〈語言的星圖──論簡媜散文〉一文指出:「從城市、性別議題轉向家族史,甚至轉

    型至近期的幽默實驗,簡媜每本散文風格界分清楚,與她的散文觀與寫作自覺密切相關。」張瑞

    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頁 380。 2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2013.03),頁 12。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196頁

  • 對「變」有深刻的領悟,「不知不覺就內化成現實中安頓的定律」3,因此簡媜以

    「變」的生命哲學為散文作品拓展更寬廣的境界,也由早期的抒情傳統蛻變為親

    切多元的語言風格。因此簡媜如何形構自己的談老藝術是本章討論的重點,下文

    擬先探討作者的創作意識,再分析其書寫策略,企圖由內而外地建構作者談老藝

    術的架構。

    一、 為何談老──創作意識

    從擔任雜誌編輯、創辦出版社的上班族,回歸賢妻良母的過程,簡媜並非默

    然接受,而是由抗拒、堅持創作與母職互不相涉,到認同母職為一種生命實踐的

    方式,因此《紅嬰仔》是簡媜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為母職實踐與創作重新取得

    了共存互涉的作品,《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更是一部「讓簡媜學會以母親的眼

    光開使關懷教育、關心社會,拓展簡媜自主性母職實踐的範圍。」4作品。面對

    生活轉變,簡媜體會到將自我、妻子、女兒、母親、姊姊、媳婦與孫女的角色融

    入創作中也是成就的實踐,因而對生命有了更深而廣闊的體悟,因此在《誰在銀

    閃閃的地方,等你》中,簡媜不僅觀察老年,更以女性的多重身分關懷老年議題。

    (一)、 老,如影隨形

    簡媜曾在〈銀針掉地〉5由注意到自己的第一根白髮,聯想到阿嬤,細膩地

    描繪阿嬤的形象、性格,以及祖孫倆的回憶。其中已經注意到對老態的感受,認

    為現代生活中,「老者,才是真正的『稀少民族』。」6而這樣的觀察始終未變,

    與二十五年後的論調不謀而合。然而,〈銀針掉地〉純粹描寫阿嬤,為其傳記,

    筆觸充滿憐憫,《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卻更專注於老者百態,深掘「老」

    的問題,筆觸幽默溫暖,她表示:「寫〈銀針掉地〉時,自己還年輕,根本沒有

    能力寫『老』,也不確知『老』是怎麼一回事。」7,經歷人世遷移後,她開始專

    注思索「老」的問題,因此書寫心境已和早期不同。

    促使簡媜對老年的創作意識,最直接的原因是在 2008 年至 2012 年間,遭遇

    親友過世及重病的衝擊,使簡媜開始思考「老」是什麼、要如何面對「老」,在

    作家仍關心現世困局與突圍、生命無奈與高貴的主流書寫中,她提出質疑:

    我們的一生花很長的時間與心力處理「生」的問題,卻只有很短的時間處

    理「老病死」,甚至,也有人抵死不願意面對這無人能免的終極課題。然

    而不管願不願意,無論如何掙扎、號叫,「老病死」聯合帳單終會找上門

    3 黃文鉅專訪:〈初老人寰物語──簡媜談《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自由時報》,2013.4.22,

    第 D9 版 4 有關簡媜自主性母職書寫的研究,詳見潘雅玲:〈台灣自主性母職書寫的多面向──以李黎、龍

    應台、簡媜為例〉,《南台學報》,第 37 卷第 4 期(2012.12),頁 89-104。 5 簡媜:《月娘照眠床》(臺北:洪範書店,1987.03),頁 173-187。 6 同前註,頁 186。 7 孫梓評採訪:〈當月作家:簡媜──老愛麗絲夢遊仙境〉,《聯合文學》,第 314 期(2013.04)頁 26。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197頁

  • ──先找上我們的父母,再找我們。8

    「老」無法避免,來臨時卻無所依循,在養生當道卻面臨親友相繼離世與重病的

    矛盾中,簡媜身為作家的使命感,迫切挖掘這個禁忌的話題,開出如何養老的路

    徑,希望讀者直視「老年」議題,省思衰老所牽絆出的種種問題,並要有所準備,

    以免伴隨而至的「病」與「死」來臨時手足無措。

    (二)、 死,完成人生

    如簡媜在書中的序所寫的,《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是本「死蔭之書」,

    因為生命終有盡頭,而人們由於對於死亡心生恐懼而選擇逃避,但是簡媜卻認為

    通過老病,最後走向死亡才算是完成人生。慣以散文結合人生閱歷的她,認為寫

    過『初生之書』《紅嬰仔》及『身世之書』《天涯海角》,「死蔭之書」《誰在銀閃

    閃的地方,等你》是必然會寫成的作品,而由於這幾年的生活經驗,讓她得以在

    這個時候完成。

    簡媜對死亡的敏感或許來自她父親的英年早逝,十三歲便須面對喪父之痛,

    以及承受伴隨而來的經濟困窘、寡婦孤女遭受鄰居欺侮的壓力,她在訪問中說

    道:

    「蔭」也有陰影的意思。我與死亡打照面甚早,前一階段,覺得死亡是邪

    惡的,是陰影。但到此刻,思考死亡,便成為一個「蔭」,一種氛圍,甚

    至可以有一些文學的想像。9

    由於看見阿嬤與母親辛苦將孩子拉拔長大,從不放棄「生」,加上為人母後的深

    切感受,父親死亡的陰影不再困擾她,而漸漸由阿嬤與母親扮演母職角色的愛所

    稀釋,成為一種文學氛圍。在書中甚至放下對當年父親過世的驚懼與悲傷,在書

    末以感念面對阿嬤的仙逝。

    簡媜將「死」實踐於文字中,她不避諱地大談死亡預言、瀕死經驗、生前告

    別式、喪葬禮儀等,企圖消解死亡帶給人們的恐懼與神秘,另外,她也重新釐清

    了喪禮儀式的核心與意涵,目的是要人們正視死亡。她解釋「死蔭之書」的兩層

    意義10,第一是人們無法迴避死亡,第二是要提醒人們把握時間完成未盡之事,

    使自己的人生無憾。

    (三)、 夢,觸動寫作

    簡媜在序言一開始便提及四年多前的一個黑白夢:一對穿黑衣的男女老者,

    緩慢地走在河床暴露的黑色礫石上,另有一個身穿白衣的小孩躲在大石頭邊偷看

    著他們。簡媜認為這個夢預言了它未來寫作的方向:

    8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2013.03),頁 10。 9 孫梓評採訪:〈當月作家:簡媜──老愛麗絲夢遊仙境〉,《聯合文學》,第 314 期(2013.04),頁

    27。 10 同前註,頁 27。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198頁

  • 黑色礫石指社會環境也是邁向死亡的老年之路,那個偷窺的小孩或侏儒應

    該是我;夢點出,我自覺像個孩子或是內在力量像個侏儒,不足以處理「老」

    這麼沉重且龐大的主題。

    但是,我並未走開,仍然偷窺著,埋伏在那裡,睜著我散文的眼睛。11

    說明自己將不斷地借由偷窺老者,掘發「老」這個主題;與此呼應的是在現實社

    會中所觀察到老人越來越多的情況。簡媜對於這樣相互滲透的情況,將其歸為「彷

    彿另有一個全知全能的『創作我』指示了一切。」12無論如何,簡媜以夢境作為

    推動創作的力量與本書的開端,巧妙地結合創作的必然性與近年對「老年」議題

    的熱切關懷,為《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鍍上神祕迷人的預言性色彩。

    二、 如何談老──書寫策略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序言清楚指出,此書以正文五輯、附掛與書中

    書的複合式書寫策略,採取一個由生到死的宏觀位置,再一次地以實驗性的架構,

    層層交織出一部生死之書。附掛「幻想」預設凋零結局,屬簡媜重要的自我獨白,

    因此獨立於第四章探討。下文僅從正文分析簡媜以哪些面向觀照老年議題。

    正文五輯的前兩輯──「肉身是浪蕩的獨木舟」、「你屬於你今生的包袱」,

    先以「生」開始探尋,後三輯才開始討論「老、病、死」。簡媜對此安排有個最

    重要的前提:「要把『老病死』學分修好,關鍵還是在於有沒有把『生』這門課

    讀好。」13正如孔子所主張的:「未知生,焉知死?」未清清楚楚地體認「生」,

    又怎能對「死」有所了悟呢?因此唯有對生命的重新審視,才能坦然面對「老病

    死」的到來。於是簡媜從肉身談起,再擴及人生,「完整的人生應該五味雜陳,

    且不排除遍體鱗傷」14,人生是好是壞已無法改變,但透過對它觀照,我們得以

    與之和解,讀好「生」這門課,才能穩固地邁向「老病死」課程。簡媜在《誰在

    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裡主要的對話對象,是於戰後嬰兒潮出生,五十歲以上的

    人,他們也與她一樣開始邁向老年,因此在書中,不時以此角度與讀者對話。

    (一)、 知生以安適

    對於「肉身」,簡媜以「浪蕩的獨木舟」為喻,承載著靈魂,在人生河流中

    向死亡孤獨前行,而老者更是在生命盡頭前奮力划行,藉由觀察市井眾老者相,

    這些「員外」15更是處於邊緣,人情的冷漠使老年者與社會疏離,獨自面對死亡

    的無助與恐懼,反觀屬於「懸空的一代」16的她未曾認真想過年老的問題,由此

    11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2013.03),頁 8。 12 〈百科全書式的散文書寫──簡媜答編輯部〉,《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114 期(2013.02),頁 24 13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2013.03),頁 11。 14 同前註,頁 100。 15 簡媜:〈在街頭,邂逅一位盛裝的女員外〉:「自職場情場操場賣場種種場所退休、每年收到重

    陽禮金的那一群人。」簡言之就是老年者。《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

    2013.03),頁 17。 16「懸空的一代」是指上有老者要照顧,下有未畢業及失業的年輕人要扶養,詳見簡媜:〈在街

    頭,邂逅一位盛裝的女員外〉,《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2013.03),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199頁

  • 開啟對老的思索,表現了其安適的心態:

    雖然,踩過半百紅線不算入了老門,看看周遭五六十歲者熱中回春之術欲

    抓住青春尾巴的最末一撮毛,可知天邊尚存一抹彩霞可供自欺欺人。然我

    一向懶於同流,故能靜心養殖白髮,閱讀不可逆的自然律寄來的第一張入

    伍徵召。彩霞總會被星夜沒收的。17

    對於五六十歲的人急於抓住青春,如同天邊彩霞,但簡媜體認到彩霞再美終會歸

    於老年之星夜,因而安適於肉身的老化,相較在〈銀針落地〉發現第一根白髮時,

    感嘆青春流逝的怔怔,此刻白髮已不再是哀嘆,而是欣然接受,「黑衣上一絲自

    己的白髮,像是絞刑架垂下的粗繩,厭惡地服去,憶及老之將至」18白髮正提醒

    了自己「老」已在不遠處。

    是以簡媜在「肉身是浪蕩的獨木舟」一輯中,以觀察「老」在身體發生的變

    化,書寫個人與親友的身體變化,結合社會文化,引出對「老」應具備的態度。

    〈手工刑法〉寫背痛,將身體與歷史文化連結,由背寫個人歷史,「紀錄一個生

    於 1960 年代台灣農村排行老大女孩子的『虎背鍛鍊史』」19;寫女性在社會奮鬥

    的艱辛,「女性想出頭天只有二途,一靠前面,一靠背面……靠背面脊椎骨的是

    條苦路;挑燈夜戰,伏案趕工,從書桌換成辦公桌、會議桌。」20終於取得領導

    地位,卻要背負更重的責任;寫與自身相關的文字工作與母職都要承受背痛的折

    磨。簡媜雖幽默地談及各種療法與刑具──按摩器,以對抗「背痛」,最後卻透

    過「想像療法」的優美情境,暗示與疼痛和平共處或許才是治療之道。〈老,是

    賊〉則改以擬人化的手法寫老化如賊般一點一滴偷取健康,使人體力漸衰、白髮、

    齒搖、眼乾,印上老化痕跡,也讓人失眠,更使人記憶力衰退。她以獨特的「野

    狗理論」說明五六十歲的人進入「漸老期」或「生命中不可抗拒的野狗攻擊期」

    遭逢老化的侵蝕,如同野狗啃嗜身軀與精神,而唯有接受老,這些野狗才不存在,

    她寫道:

    肉體的敗北並不可恥。早衰,是我的老年資優先修班,訓練我不要與時間

    為敵,勿貪戀那一生僅有一回、無法複製不可取代的青春。我送走青春,

    也送走青春才有的悲傷苦悶、愛恨情仇。老,不是我的敵人,是註定要相

    偕共遊的知己啊!21

    面對「老」不該與時間競爭,拚命抵抗老,因為老在人生中無可避免,若一味地

    頁 17 17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2013.03),頁 23。 18 同前註,頁 68。 19 同前註,頁 28。 20 同前註,頁 29。 21 同前註,頁 74。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200頁

  • 如〈焦慮派養生恐怖份子〉中漸老族盲目地服藥養生,將讓加速野狗無情咬噬,

    將心境調整為「自在以當壽」努力活出興味,才是養生──重新養出生命的態度。

    接著,「你屬於你今生的包袱」一輯,將「生」由身體的羈絆推演至生命的

    侷限,將個人命運化為包袱,透過〈版權所有的人生〉想像置換不同的人生,說

    明人無法選擇身世,因此「唯有承當,才能走到未來的時間刻度,找到轉運交叉

    路,主宰自己的第二度誕生。」22安於身世,卻非僅遵宿命,簡媜借助自己所熟

    悉的出版事業,說明人生的版權仍操之在己,首章已無法更改,但接下來要怎麼

    寫,端看個人,她說:「人生之美,在於過程的繁複詭奇,在於書寫的這版本雖

    有做不了主的架構,卻也有做得了主的段落。」23生命有限,恨與惡歸零,愛可

    綿綿無盡。而她也在〈物,你的看守所〉探討了物質的追求使人們懂得「獲得」

    卻無法「捨棄」,使之堆砌如看守所,有趣的是,全篇以女性購物現象呈現,以

    女性戀物之管,窺眾生固著欲望無法脫身之全貌。其目的不在批判女性,而是以

    此為媒介,要人降低我欲,掙脫囚錮,期許人們為自己築起心靈小屋,拋除種種

    我執,回歸本真,生命並非無風無浪,但只要能相忘,便能使靈魂安頓。

    (二)、 安老以善終

    後三輯是《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的主角,繼了解自我身體與生命罣礙

    後,才開始談老、病、死三者,簡媜謂輯三「老人共和國」為本書的「書中書」,

    也是本書的靈魂,其中占四個篇幅的〈阿嬤的老版本〉又是輯三的書中書,層層

    築起老年的高樓,使我們能俯瞰老年,阿嬤是簡媜所提的女性長者典範之一,本

    輯另以齊邦媛老師為典範,兩者將於第三章再做詳細討論。輯四「病,最後一項

    修煉」與輯五「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是探討「老」的兩個伴侶──病與死,

    強調了病者尊嚴與死之本質。

    無可避免地,人終將老去,社會也進入了高齡化社會,簡媜以多年協助老者

    的經驗,加上對社會變遷的敏銳觀察,進入老年情境,在「老人共和國」中,以

    「生活」和「個人」兩個向度與即將跨入老年的讀者對話,不但呈顯老年的社會

    與生活景況,更提供自身領會,指引嬰兒潮世代的漸老族一個方向。從生活向度

    來談,首篇〈老人之亂〉先揭露社會急速老化現象,為輯三之基調,家庭價值觀

    改變、社會開放多元、自我意識覺醒、生活品質提升,使得嬰兒潮世代的子女不

    必定成家立業,因而當老降臨時,嬰兒潮世代背負沉重擔子,仍須為自己戰鬥:

    老,真的來了嚴苛的考驗落在現今五十至六十五歲這一批人身上,他們的

    肩上有三副重擔,一副是侍奉老病父母,一副是協助輔成家立業或不成家

    也不立業的子女,最後一副是準備自己的老年。24

    另外,簡媜也從一位老年照護者的角度也注意其生活面向,承上一節所述,人人

    22 同前註,頁 110。 23 同前註,頁 112。 24 同前註,頁 138。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201頁

  • 都需要一間心靈小屋,這裡,簡媜巧妙地化用女性主義小說家維吉尼亞‧伍爾芙

    (Virginia Woolf)自己的房間,強調空間(老屋)對個人之重要性,只是大部分空間

    排擠老者,對其不友善,因而構成居家照護等問題;〈銀髮服務有限公司〉則是

    揶揄了科技,希望在便利中仍保有一些人性的浪漫。種種對老年細節的觀察,亦

    寫成了一部迷你的〈老人詞典〉,符合了周芬伶論女性散文的特色,她指出:「女

    性散文著重生產與生活,多於家庭與愛情間著墨,這也是女性散文的特色,可稱

    之為細節政治。」25揭示老人生活諸多困境,於社會為邊緣的角色。因此在這樣

    的困境下,簡媜以「個人」向度,階段性地建構老年生活應有的態度,首先必須

    先實踐意義、創造愉悅,既知生命之無常,便更要讓生命發光發熱,接著邁向下

    一階段,則須保有個人的生活能力,不依賴兒女,乃至對老本的運用與財產的分

    配都要謹慎面對,徹底負責自己的生命,正如她在文中所說的:

    一個人應該為自己的老年負起責任,完全承受不可避免得肉身衰頹所帶來

    的苦惱,從中尋求平衡之法而不動搖對信仰得堅固信心,不鬆懈對靈魂的

    護守,不回頭走墜落的路變成一個向子女需索的、對世間哀號的老人。26

    簡媜將病視為最後一項修煉,我認為這裡有雙重的指涉,一是對老年者面對

    生命消逝的修煉,一是對子女善盡孝道的磨練。當知道罹患疾病後──病役通知

    書──於當事者與家屬都是考驗的開始。於家屬而言,由於忌諱生死,常為該不

    該隱瞞病情而爭吵,於是「一群野獸立刻住進家裡」27;也為經濟、醫療、照顧

    等等因素意見不合,簡媜以「戰火」極為貼切地形容:

    戰火,在病榻前蔓延,燒出人性底層最猙獰的原形,帶病延壽的老人生不

    如死,眼睜睜看著一生劬勞換得親情薄如一張紙。28

    家屬的爭執帶給病患是無限的感慨。為此簡媜要我們重新省思子女如何「孝順」

    病榻中的老父母,應是給予有尊嚴的活,也是允諾有尊嚴的死,以避開令父母難

    受的醫療。對患者來說,應時時刻刻做好準備面對疾病與死亡的威脅,不斷思考

    死亡,當疾病和死亡降臨時,便能坦然接受,不對生命強行占有,而是使剩餘生

    命更有意義,由衷感謝照顧你的每個人,隨順天命,最後等待靈魂乘風歸去。簡

    媜在親友頻繁告別的啟示中,悟出尊貴離席的真諦:「戰勝死亡最厲害的武器是,

    把死亡變成無盡的溫暖與愛,把死變成生。」29預立安寧緩和醫療、簽署同意器

    官捐贈以及捐贈大體,以肉體之死化為芸芸眾生的一線生機。

    輯末,簡媜提出心目中的理想典範──公公姚鴻鈞先生,面對癌症末期,選

    25 周芬伶:〈女性散文〉,《散文課》(臺北市:九歌,102.02),頁 90。 26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2013.03),頁 272-273。 27 同前註,頁 138。 28 同前註,頁 315。 29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2013.03),頁 384。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202頁

  • 擇與疾病共處,為剩餘的生命做準備,靜靜整理一生,練習告別。他以人生實踐

    人類最重要的「七項智慧」30,凝聚家族,為後世留下典範。簡媜刻意將此篇放

    在本輯的最後,正呼應了在面臨疾病時所應具備的從容坦然。

    最後,舟身行至死亡盡頭。「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一輯簡媜寫來卻較

    輕盈,或許是想稀釋死亡帶給人們的恐懼,以使我們「正視」並誠實面對,她又

    以再現文學家與經典的方式,強調死亡之旅並非孤單,讓我們了解死亡只是肉體

    的腐朽,靈魂是流轉不滅的,因此當面臨告別時刻便成為一趟「歸返」:

    死亡是愛與被愛的人無條件、無止境地心靈擁抱的時刻,共同成就了永恆

    的愛,這是靈魂的能源。31

    因此上路的人將前往無條件愛的國度,在世的人仍被富足的愛充滿,生死非兩隔,

    而因為愛緊緊相繫。於是簡媜以幽默的筆調型塑喪禮之物──壽衣、手尾錢。更

    大似調侃《紅樓夢》中奢侈隆重的喪禮,回歸喪禮的本質:梳理悲傷,釋放深情,

    傾訴親情。在訪談中,簡媜表示自己較不關心死後的世界,因此〈冥界神遊〉一

    篇更是以化解人對未知死後世界的恐懼,企圖將死亡變成一種回歸生命本初的旅

    程,藉由《莊子》、希臘神話、《神曲》、佛教等說明生死的流轉:「一生結束,是

    另一生的開始。死,是往生,奔赴新的旅程。」32,接著她探討冥界是否存在,

    以牽亡魂的經驗說明,死後世界必須存在,因為那是人們宣洩對死者愛的出口,

    即使似真似假也有幾分療傷作用。

    簡媜帶領讀者由生而死,穿梭想像與現實,體驗殘酷與溫情,享受幽默與諷

    刺,一切複合多元的書寫策略,無非是要提醒世人:舟身浪蕩於人世伏流,終將

    走向死亡盡頭,當舟身腐朽還於大地時,也是生命完成之時,那一刻我們得以卸

    下命運的包袱,獲得靈魂的自由。然而在那一刻來臨前,我們必須省視生命,用

    愛與感謝為老病死做準備。

    參、 女性老者典範與女性照護者

    在《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中,簡媜雖以更廣博的位置談論老年,但在

    某些篇章中仍可見她將關懷熱切之眼,投向女性身分,尤以書中她所提出的三位

    老者典範,除了一生溫厚淡泊的公公外,另兩位是相處多年的阿嬤,與《巨流河》

    作者齊邦媛老師,兩位女性生命經歷截然不同,卻都是簡媜所欲效仿的模範,因

    此下文將從簡媜對此二者所描繪的形象中,歸納簡媜出理想的女性老者典範。另

    外,她也以人生「實習」,身為一個照護者的角色,觀照女性照護者的角色,從

    30 七項智慧:簡媜指出姚鴻鈞先生的人生前五講為:鎮定、堅毅與信心、鴛鴦夫妻、親情、勤

    儉節約、慈悲與感謝,末兩講沒有明確指出,筆者推測為:無憾與離別。詳見簡媜:〈爸爸的人

    生七講〉,《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2013.03),頁 389-405。 31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2013.03),頁 427-428。 32 同前註,頁 451。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203頁

  • 老者到照顧者,是否能找出簡媜在女性意識的變化,本章將詳細探討。

    一、 女性老者典範

    女性身分在簡媜的作品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女兒紅》、《夢遊書》、《胭脂

    盆地》、《頑童小蕃茄》、《紅嬰仔》中女性皆成為重要的敘述角色,尤其是《女兒

    紅》,更是以女性為主角,探究其內在世界及社會角色,充分展現女性自覺,據

    何寄彭教授的研究:「簡媜自《月娘照眠床》以降,漸次建構的女性文本系統,

    已然預示其成熟完美。」33然而本書並未將女性放在重要位置,而是觀照老年的

    眾生相,女性仍然是簡媜散文中的一個角落,無論是隱或顯,始終存在。

    (一)、 阿嬤的老版本

    曾在許多作品中成為描繪對象的阿嬤,業已在〈銀針掉地〉出現身影的二十

    幾年後,本書初完成主體結構之際,離開人世,書中有更完整的呈現。早年經歷

    喪夫喪子、晚年又再次失去兒子的阿嬤,與媳婦一肩扛起養育孫子的重擔,一心

    求生的態度,始終是簡媜心目中的典範,因此在輯三「老人共和國中」安排了書

    中書的形式,以四個篇幅,為辛苦奉獻一生的阿嬤寫下傳記,相較〈銀針掉地〉

    祖孫互動的童趣,〈阿嬤的老版本〉真實呈現受疾病與死亡糾纏的阿嬤,然而在

    簡媜抒情的筆調下,展現了堅毅和藹之美,以一生賦予家庭的愛,成為母者的典

    範。

    首先,她追溯了阿嬤的生平,在封閉的農村中,女性必須付出勞力包辦家中

    大小事,才得以在社會中存活,因此更不可能受教育,就連婚姻也是媒妁之言,

    女性沒有發聲的機會。然而「孤寡」似乎如詛咒般如影隨形,阿嬤的父親早逝、

    丈夫不到三十歲過世、一女二子早夭,原以為兒女成家立業後可掙脫這艱苦歲月,

    卻在六十一歲時,失去唯一的兒子,也就是簡媜的父親。如今身為人母的簡媜回

    憶當時,更能體會阿嬤喪子的悲痛,然而當看見兒孫時,母性強烈的保護與求生

    意志便會產生,努力扶養孩子、對鄰居的欺辱做出反擊,唯有在夜深人靜時,才

    能宣洩悲傷,「哀歌成為她(阿嬤)的晚課。」34當死亡籠罩週遭,生命的延續似

    乎是身為母親的女性壓抑自我情感,以對抗外在不公的主要因素,而阿嬤以全部

    的精力展現身為母親與老者的剛強。

    遷至台北後,由於對她身體老化的疏忽,造成在八十歲左右視力流逝殆盡,

    但阿嬤依舊展現極自尊且自立自強的母者形象,靠著模糊視力做著家務、堅持洗

    碗筷、甚至不與眾人同桌吃飯,展現強烈的自尊心與生命力:

    她從未抱怨孫兒們沒幫她的忙,她從來不認為別人應該伺候她,以她為重

    心、聽她使喚,她默默實踐了一種靜肅且孤獨的老者之美。35

    33 何寄鵬:〈一半壯士一半地母──論簡媜《女兒紅》〉,《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頁 7。 34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2013.03),頁 175。 35 同前註,頁 187。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204頁

  • 她以想像構築世界,記憶成為地圖。簡媜從照顧阿嬤中體會對老者須改變自己的

    習慣,從她的角度看世界,盡力包容長者在老化過程中的身體變化,用心回報。

    當一位將一生獻給家庭,欠缺建立自我的女性步入老年後,原先養育鞏固家庭的

    目標隨著兒女長大,逐漸被抽離,留下的只有寂寞與空虛,此時需要依賴家人來

    填補。記憶逐漸流逝,話語重複如跳針,面對視力與體力雙重衰退的阿嬤,唯有

    在生活各方面對其體諒,才是與一位為家庭獻出一生的老者的相處之道,阿嬤維

    持家的完整,簡媜為阿嬤建造美景:

    跟自己的阿嬤,不適用「事實勝於雄辯」之理……我們必須重新觀察老化

    過程中的記憶的變形蟲之舞,繼而理解她一個人走在不知名的路上,看見

    了海市蜃樓。我們應該高興,她看到的是美景。36

    九十四歲後,高齡的阿嬤只存肉體,靈性與記憶喪失,最嚴重的是失去時間感,

    對照護者而言是極大的折磨。此刻生命繫著照護的女性也繫著病榻的女性,因此

    簡媜更以同理心與慚愧面對照護者。接著情緒失控,暴躁、易怒、憂鬱接踵而至,

    阿嬤以迷失在破碎零亂的記憶中,亦受到各種管子侵入身體以延續生命,種種的

    挫敗並未將阿嬤擊倒,一如她挺過生離死別的風浪,阿嬤仍以堅強的生命力與老

    病死拔河。

    對簡媜而言,阿嬤是以大地之母的形象存在,以柔軟挑起世間的重擔;也是

    像個將軍,以剛強維繫家庭的完整,始終守著善良、熱情與淳厚,以愛陪伴孫兒。

    (二)、 齊邦媛老師

    與阿嬤有所不同,齊邦媛老師民國三十六年來到台灣,於大學任教,並以八

    十五歲高齡寫成回憶錄《巨流河》。〈書房裡的星空〉是簡媜與齊老師的對話,一

    生貢獻學術與文學,齊老師展現對生命與老年不同的態度。

    對於生命,齊老師始終只看光明面,經歷動盪的年代,談及生死,她展現了

    豁達,她說:「死亡對我這一代人而言,太稀鬆平常。」37弟妹夭折、親友病死、

    張大飛殉國等,見過各種死亡後,不會畏懼死亡,對「生」與世間美好不會貪戀,

    她提及自己有吃安眠藥的習慣,這樣的睡不是自然的,跟死了沒什麼不同。對於

    曲折的人生與將至的死亡,齊老師覺得尊嚴是重要的,呼應在書桌上的「預立不

    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不需要人同情,只為實現個人的完整性,她表示不要

    哭哭啼啼,而是:「我希望我死的時候,是個讀書人的樣子。」38於是簡媜為堅

    強的齊老師下此註解:

    老師一生喜愛美好事物,且以無比的尊嚴與異於常人的意志,重視每一樁

    結局,在最後的驛站,她仍然堅持自我的完整。為了這,她事先備課,仍

    36 同前註,頁 197。 37 同前註,頁 289。 38 同前註,頁 297。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205頁

  • 是一個老師。39

    對簡媜而言,動盪年代,曲折人生,使齊老師了解生命的真諦,因此,年老之時,

    她已準備面對死亡,預習離去,坦然面對死亡。

    二、 女性照護者

    上一節已談到了簡媜照護阿嬤的情況與想法,經歷阿嬤與公公的的相繼去世,

    她也以此經驗觀看同在病床邊的照護者,目前,老年照護仍以女性為主,因此〈侍

    病者是下一個病人〉內容全為女性並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在傳統觀念裡,照護老

    者是女性的職責,因此媳婦、單身或失婚女兒、妻子或伴侶難以避免。

    簡媜以三種假設情況,說明當全家將照顧老人的責任堆至這些女性身上時,

    她們概括承受,但也可能為此成為下一個病者。手足將責任推卸到姐妹身上,卻

    認為老者只是依賴而忽視照護者的付出;媳婦服侍病榻的公公,接觸無血緣的他

    的身體與穢物,內心卻想對母親盡其孝道,此種矛盾卻只能放在心中;小三對於

    「拖油瓶」情人上門,只為尋求自己得以善終。簡媜諷刺地說:「男性折磨女性

    是為讓她長壽,女性長壽是為了照顧生病的男性,讓他『好好死去』。」40不過

    簡媜並非只是要批判這樣的傳統觀念,也告誡人們親人生病是全家人要共同承擔

    的,更進一步想與這些女性照護者對話,認為這一切因為「愛」,所以讓這些女

    性承受下來,她進一步告訴她們,不可以祈求他人的感謝,而是反問自己做了什

    麼,對自己負責,而她也相信受照顧的長者必能感受得到。

    另外,她也注意到了外籍看護,這些看護是高齡台灣不可或缺的助手與力量,

    她們與老人既無寫源也無婚姻關係,卻得為家屬承擔起生活與病榻的各種工作,

    尤其自己與母親也經歷過這種折磨,因此對看護應該要心存感謝,成為支撐她們

    的力量:「一個需二十四個小時被照顧的老人(病人),仰賴的不僅是兒女對她的

    親情,更是兒女對照顧他的那個人的厚實情感、誠摯感謝與道義同盟。」41

    肆、 凋零幻想──自我對話

    全書分五輯,每輯最後都會附掛「幻想」,簡媜以抒情浪漫的筆調,預設凋

    零結局,是重要的自我獨白,透過書寫「凋零幻想」,簡媜一次次地與自我對話,

    重新看待肉身、生命與老病死,由此可以歸納簡媜面對老年的哲學與精神。

    對於肉身,她心存感謝。她回溯肉身之源,乃是祖輩砌造、盡心呵護的結果,

    雖檢視過往貧窮生活未能享受珍饈,但卻不曾餓著;或許是祖靈保佑,雖有小病,

    但經常大難不死。回看人生見過美景,也看遍人身腐朽;有快樂有喜悅,有悲傷

    有苦痛,五味雜陳:

    39 同前註,頁 297。 40 同前註,頁 365。 41 同前註,頁 210。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206頁

  • 我見我身,是變幻光影中一條閃亮且堅定的小舟。人生行路,悲多歡少,

    能活著,皆是萬福。42

    因此簡媜對於自我「肉身」的存在,她不避遍體麟傷,也承受變幻無常,只為珍

    惜能「活著」,而能活著就是福氣。

    人生如包袱,簡媜又是如何與其對話呢?她想像人到世間前,是一縷遊蕩的

    魂,被無以名狀的力量牽引,窺看世間,而世間的一切吸引著,也目送著眾魂入

    世,因而到了許願處,被藍光邀請著,於是:

    你摘下一絲魂,搓揉成一朵心花,亦點出藍光,輕輕放入其中,願人間一

    趟,共歷悲歡……乘願而來。43

    此篇為對入世前的幻想,藉以補足「人何以來」的疑問,簡媜認為是乘「願」降

    臨世間,不管是好是壞,都有一個「願」必須於人間完成,因而魂魄才能藉由肉

    身到人世闖蕩,完成所「願」。

    〈晚秋絮語──寫給晚年的自己〉,在晚秋堤岸,簡媜開啟與自己的對話,「妳」

    是晚年的自己,簡媜對自己的晚年有所「願」,建構自己老年生活的原則。「無怨」,

    將世間一切恩怨灑向流水;「戒貪」,不貪求生命之長;「書寫」,永遠活在文學與

    藝術的世界中,滋潤生命;「慈悲」,應覺知自己該如何優雅、堅毅與慈悲地老去。

    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

    唯一能做的,是提早打典野外求生的行囊,慢慢鍛鍊能適應泥濘路況的能

    力,型塑理想中的老者形象。44

    面對年老,簡媜希望能夠提早準備,要以何種面貌老去,決定權不在兒女,而在

    於自己。

    當疾病降臨,以善用醫療資源為先,與其探訪名醫、靈藥和祈求神蹟,不如

    思考如何經驗精彩人生,對醫治與照顧者心懷感謝,感謝上天所賜與的一切,感

    謝承載靈魂的舟身:

    如果,我必需在病榻上修煉,困在殘軀裡檢驗自己的信仰,那麼我是一個

    平靜的老人,仍有餘力在內心深處創在自己的風景,設想靈魂的去處。45

    對於已老之軀,簡媜希望能隨順自然,讓自己在生命的最後如同來時,充滿感謝,

    不求「生」──不擇手段延續生命,而是希望能平靜有尊嚴的離去。

    42 同前註,頁 100。 43 同前註,頁 129。 44 同前註,頁 301。 45 同前註,頁 408。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207頁

  •   

    情。46

    伍、結論

    綜觀《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的談老藝術,在創作意識上,簡媜受早期

    遭遇父親猝逝,與近幾年中親友頻繁過世與生病的影響,明白總有一天都必須面

    對死亡,但死亡之前有個最大的難關就是「老」,因而開始關心「老年」議題,

    成為一部專門書寫老年的散文,透過書寫老年讓生命有更深一層的省思。在書寫

    策略上,她卻從「肉身」開啟全文,是站在必須先了解生命的本質,才能剝除一

    切罣礙,進入老病死的探討。其中她提到了三位值得學習的長者典範,揭示了老

    者不可「倚老賣老」,依賴家人,而是要為死亡的來臨做足一切準備。以想像與

    現實,殘酷與溫情,幽默與諷刺,多元變換的風格,複合式的篇章安排,一層層

    構築起「老」的面貌與本質,提醒人們:當舟身行向生命盡頭,並腐朽還於大地

    時,也是航程結束之時,那一刻我們得以卸下命運的包袱,獲得靈魂的自由。然

    而在那一刻來臨前,我們必省視生命,用愛與感謝為老病死做準備。

    雖然本書關懷與對話的對象為五六十歲以上的漸老族與長輩,但是不可忽略

    的是,她也不曾忽略對女性的關懷,於老者,她見到了女性長者的典範──阿嬤

    與齊邦媛老師,一位是農村婦女,一位是大學教授,兩者都以自我的方式活出生

    命的光輝,阿嬤以愛成為家庭的堡壘;齊老師以坦然面對死亡的來臨,活出個人

    的價值。於照護者,她關懷女性在傳統觀念下,無以擺脫的疲累,雖對這樣的現

    象有所批判與諷刺,但她仍回歸到自我是否問心無愧,企圖緩和這解不開的角力

    拉扯。 而本書另一個最重要的就是輯後的「幻想」,以抒情筆調與自我對話,透顯

    簡媜的老年哲學,觀看自我生命之經驗,她並未附和英雄論述,而是承認人生終

    有盡而未必圓滿成功,因此不管成就高低,活在世間才是真實的,也唯有體認到

    活著純粹的美好,才能坦然面對老病死的課題,她以無怨、戒貪、書寫、慈悲為

    年老生活的原則;若遇病痛,不求耗費精神錢財延續生命,而期許自己燃燒生命

    每一刻,然後平靜有尊嚴的離去;葬禮則一切簡樸,回歸自然,何以來何以去。 簡媜在書中不僅談及社會現象,也探討生活面向,更求個人對生死的超脫,

    並提供了典範依循,她也從與自我對話中,尋找出自己老年的哲學,從一個女性

    作家及多重角色中,關切「年老」議題,揭開「老」的神秘面紗,浩浩蕩蕩形構

    一部超然的「老年手冊」。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 周芬伶:《散文課》,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13 年 2 月。 

                                                           46 同前註,頁 446。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208頁

  •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 周芬伶:《散文課》,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13 年 2 月。

    2、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6

    年。

    3、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2013 年 3 月。

    4、 簡媜:《月娘照眠床》,臺北:洪範書店,1987 年 3 月。

    5、 簡媜:《女兒紅》,臺北:洪範書店,1996 年 11 月。

    二、期刊論文

    1、王美珍:〈面對人生下半場,給自己一齣「愛」的劇本〉,《遠見雜誌》,第 322

    期,2013 年 4 月,頁 310-311

    2、何寄鵬:〈一半壯士一半地母──論簡媜《女兒紅》〉,《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

    文集》,1999 年 2 月,頁 400-412。

    3、沈冬青:〈只有女人才懂女人(上)──讀簡媜「女兒紅」〉,《幼獅文藝》,第 84

    卷第 7 期,1997 年 7 月,頁 25-27。

    4、沈冬青:〈只有女人才懂女人(下)──讀簡媜「女兒紅」〉,《幼獅文藝》,第 84

    卷第 8 期,1997 年 8 月,頁 50-60。

    5、李翠卿:〈作家簡媜:在銀閃閃的地方,從容微笑〉,《親子天下》,第 44 期,

    2013 年 4 月,頁 38-43。

    6、林素芬:〈母親,就是一種住址──作家簡媜專訪〉,《幼獅文藝》,第 84 卷第

    7 期,1997 年 7 月,頁 20-24。

    7、孫梓評:〈當月作家:簡媜──老愛麗絲夢遊仙境〉,《聯合文學》,第 314 期,

    2013 年 4 月。

    8、潘雅玲:〈台灣自主性母職書寫的多面向──以李黎、龍應台、簡媜為例〉,《南

    台學報》,第 37 卷第 4 期,2012 年 12 月,頁 89-104。

    9、鄒依琳:〈簡媜「女兒紅」中的女性形象剖析〉,《國文天地》,第 18 卷第 10

    期,2003 年 3 月,頁 38-48。

    10、〈百科全書式的散文書寫──簡媜答編輯部〉,《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114

    期,2013 年 2 月。

    三、報紙文章

    1、 黃文鉅:〈初老人寰物語──簡媜談《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自由時報》,

    2013 年 4 月 22 日,第 D9 版。

    第三十屆南區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

    第209頁